网络金融风险与监管

2024-06-21

网络金融风险与监管(共6篇)

篇1:网络金融风险与监管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

[摘要]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行业风险不断加大,亟待加强监管。2006~2014年间宏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国家监管将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信用风险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最主要风险。应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建立适合跨界监管的监管机制,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等。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3-0101-04

[作者简介] 刘斐(1976 ―),河南南阳人,南开大学国际金融学博士,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金融。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可以说是金融业的一次历史性革命,“长尾理论”和“大数据效应”在互联网金融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通过网上交易,交易信息和过程都被记录在金融大数据之中,提高了交易成功率和交易过程的透明度,极大地丰富了投融资渠道和方式,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和活力的战略型产业,进而成为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8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但出现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大数据金融、众筹和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等六种发展模式,而且交易规模、用户规模急速扩大。其中,网络银行用户规模从2010年的13948万人增长到2015年6月的30696万人,用户规模增长率从30.50%发展到46%;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从2010年的10105亿元增长到2014年53730亿元,2014年实现的交易规模是2010年的五倍多; P2P借贷行业的市场规模更是从2010年的19.5亿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2528亿元①。但是,作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相较于传统的金融风险更加隐蔽和复杂,其可能对客户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更大。以P2P借贷行业为例,2014年1~12月每个月都有问题平台,在最多的12月,问题平台达到了惊人的79家②。从中国遭遇坏账网民的P2P资金损失情况看,P2P用户中有资金实际损失的达到了近80%高的比例,即使在有担保的损失中,仍然有13%左右的P2P用户遭受损失。因此,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监管势在必行。

二、国外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实践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互联网金融正处在起步发展中,系统完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和理论研究还需要不断完善。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通过对其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监管重点。如,Chiou and Shen(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从整体上讲包括金融风险和互联网技术的风险,需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监管;Eil and David(2014)则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析应该更多地立足于对金融风险的分析,因为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都来源于传统的金融业;Martins and Tiago(2014)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起源之后,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应该基于原有的金融服务、流程和运作方法,其次是外部金融环境的净化和规范。这些理论研究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供了实践基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不断补充新的监管法律法规,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规则逐步适应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需求及风险防范要求,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和风险监测系统。

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法律的规范、联合监管和对消费者的保护。首先,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美国根据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所体现出的特点,对原有的监管准则不断完善和修补,使之更加适用。如已经将网络信贷纳入《证券法》监管的范畴,《证券法》监管侧重于市场准入的监管和信息的披露;2012年美国还通过了《促进初创企业融资法案》,这一法案放开众筹股权的融资,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其次,美国法律对于什么时候适用行业监管和什么时候适用企业监管有着明确的和详细的规定,通行的企业级监管是次重要程度的监管,只要开展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企业都要受其监管,监管的重点在于风险的防控,消费者信息的保护以及网络安全的维护等方面。相对于企业级监管,重要程度最高的就是行业监管,监管的重点在于排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安全,对国家金融安全所带来的风险评估,及完善国家金融调控政策。同时,美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涉及多家监管机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跨行业运行,美国逐步建立了联合监管模式。美国为了强化其自身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能力,借助于原有的监管机构,例如美国财政部通货监理署、美联储(即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建立起联合监管的模式。

欧盟在较长时间互联网金融实践基础之上,总结了一套独特的监管体系,将欧洲多容并包、开放透明的理念贯穿其中,极为重视保护客户的财产和信息安全,也促使欧盟采取极为谨慎和严格的监管策略。如,在交易和信息公开透明问题方面,欧盟要求交易必须在百分之百的监控之下进行,完全杜绝损害客户利益的私下交易和暗箱操作发生;在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方面,欧盟更加注重网络银行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产品真实性,一旦发现网络诈骗,必将严格处理。同时,欧盟有着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来确保行业的安全。如在网络信贷方面,欧盟与网络信贷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消费者信贷法》,同时欧盟还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信息透明公开机制,将真实准确信息向客户免费且定时公开并不断更新。在具体监管行为方面,欧盟有着一套严格完善的规定。例如,欧盟在准入门槛的设置上有着极为苛刻的条件,只要有任意一条不满足就不能进入该行业,在这样严格的准入条件之下,杜绝了缺少资质的不良企业进入,从而净化了网络信贷环境。与此同时,欧盟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和准则,相比于传统信贷形式,欧盟更加注重网络信贷的信息披露和交易安全,严格控制网络金融风险。在实践中,欧洲网络信贷市场上的欺诈和网络信贷违法案件均低于其他经济体。

三、国内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

与国外相比,我国正处在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阶段,缺乏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风险较多。主要有:信用风险、系统风险、信息风险、法律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期限错配风险和最后贷款人风险七种。从类型上看,法律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属于政策层面的风险。信用风险、最后贷款人风险、期限错配属于业务层面的风险,信息风险和系统风险属于技术层面的风险。

针对这些风险,国内理论动态研究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叶冰(2012)、王石河(2012)、沈丽(2014)等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动态的融资行为,即应该将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重点放在金融活动传统的三大业务上,即融资、支付和交易环节上面;孟祥轲(2013)和熊建宇(2010)在研究后更加强调人作为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上面,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技术的驱动,因此,应该将对人的参与行为作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重点。总之,国内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研究思路,基本上也都是从风险发生的原因入手来研究行业监管问题。但笔者认为,由于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现实数据,完全可以尝试从实证入手,来研究各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易发性程度,根据易发程度,从另一研究角度有的放矢地提出风险监管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宏观面板数据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各风险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①。

根据回归结果显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监管力度和法律法规两个二值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用户规模这一控制变量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对比去掉时间虚拟变量的第(1)列和加上时间虚拟变量的第(2)列,我们发现时间虚拟变量并不显著,y08、y10、y12的系数均很低,且不显著,说明国家目前并无重大政策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干预。

二是信用风险系数为2.02,t统计量是19.40,根据回归结果,信用风险在1%的显著性水平之下最显著,说明目前我国的信用风险最高,在现实中,这与我国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缺失有密切的关系。影响显著的风险还有最后贷款人风险、法律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系统风险,其中最后贷款人风险、法律风险和货币政策风险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影响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系统风险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未来,我国需要首先加强风险监管。

三是期限错配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市场中的消费者更多的关心所购买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及其回报率,而对于用以购买金融理财产品的资金成本并不关心,用储蓄金购买理财产品是绝大多数消费者目前的状况,其次,数据的误差以及变异性也可能会造成回归结果并不显著。

四、我国互联网

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的思考

根据以上计量结果和发展实际,本文认为:国家应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目标,尽快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根据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状况,借鉴国外监管实践,提出以下监管框架:

1.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行业准则是构建监管体系的基础。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立法现状来看,互联网金融立法迟滞,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着大量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监管机构缺乏依法监管的法律保障。我国可以从两个层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二是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下,细分具体业态,制定具体业态监管办法。同时,及时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中不适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部分,对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行为,明确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大量刑力度。

2.建立适合跨界监管的监管机制是监管体系的主要手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一般行业的发展理念和界限,这就需要我们利用金融大数据理论,云计算平台等新技术去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及时跟进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在危机或风险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警和处理,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跨界特性,应建立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的监管主体,设立高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金融监管机构和包括一行三会、工商、工信、司法等相关部门在内的联席会议制度,作为高层次监管主体,主要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主体,负责微观审慎监管,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降低信用风险。主要是要加强行业信息披露和信息安全保护,并完善互联网征信系统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的信息披露机制,将有利于行业内部企业,加强行业自身的约束和自律,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在阳光下发展;信息安全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互联网金融虚拟化的服务方式、跨领域的业务开展、开放与透明的市场经营环境,使其具备了互联网所包含的信息安全的动态性、综合性等特点,应建立以国家安全战略为指导,包括国家金融行业主管部门、互联网服务机构和安全服务企业的信息安全服务保障联盟,在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下,指导互联网金融业务服务平台的安全建设和运营;在完善互联网征信系统建设方面,要以建立征信信息标准和共享机制为突破,加快构建个人和企业网络信息采集标准、征信服务标准等,通过利益激励机制,推进互联网征信条件下的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 雷舰.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监管对策[J].国际金融,2014(8).[2] 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3] 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4] 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5] 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J].新金融,2014(2).[6] 张启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年科学,2014(5).[7] 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5]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On Risks and Regulation of Internet Finance

Liu Fei

(China Development Institute,Shenzhen,Guangdong 518029)

Abstract: The Internet finance has been growing rapidly in China.While it is still at the early stage,the regulation and surveillance on its risks is in need.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data from 2006 to 2014,the thesis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 regula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inance.It is indicated that credit exposure is the biggest risk for the sector.The thesis proposes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including promoting law and regulation system,cross-sector regulation mechanism,and supporting service system of the Internet finance.Keywords: Internet finance,risks of Internet finance,regulation systems

(收稿日期:2016-05-23 责任编辑:靳叶)

篇2:网络金融风险与监管

《财经》杂志2009年第17期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17日 林野/文

政府作为金融与非金融资产的主要持有者、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者,是关联交易和系统性风险的重大来源,这是在中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场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宏观审慎问题成了热门话题。人们认识到,即使单个金融机构是稳健的,集合的后果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单个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或提高流动性而出售资产有可能是审慎的,但多数金融机构这样做,则会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时期,大多数企业都显得很有资信。从单个金融机构的角度看问题,此时扩大信贷规模显然是理性的和审慎的;但所有金融机构都如法炮制,则导致信贷快速扩张,资产泡沫集聚,乃至通货膨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单个金融机构收紧信贷政策同样是审慎的,但如果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这样做,其结果必然是更快地将经济引入衰退。

相关新闻:

 宏观审慎监管不限于监管体制重建

宏观审慎监管是以制度和措施防控系统性风险,其概念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实践。如何识别和度量系统性风险,如何防止风险在不同地域、国家、市场和机构之间传递?如何实现各类宏观审慎当局之间的协调与信息共享?如何在各国监管当局之间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这些都是实在的问题。欧美各国正在酝酿的监管改革,也许能率先摸索出办法。

需要指出的是,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包括逆周期资本管制在内的宏观审慎问题在中国有不同含义。在市场主导条件下,繁荣时期增加资本金要求,就像给经济安装了限速器,可以防止过度扩张和通胀。但在政府主导经济的条件下,有没有这种装置不是本质,更起作用的是政府的号召。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关注金融机构倒闭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在中国,金融机构倒闭不是现实的风险。具有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太大而不倒”或者“太关联而不倒”,即使在市场经济国家,也未能例外。而在中国,不但有“大而不倒”,也有“小而不倒”,还有“少而不倒”;没有人相信政府会任凭经营失败的银行倒闭而坐视不管。就是那些完全私有的银行,包括农信社在内,也不会轻易倒闭。这种信念早已深入人心,没有人担心会发生大规模存款挤兑或者银行倒闭。

但金融机构不倒闭不等于没有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中国在过去十多年里,用于挽救各类失败的金融机构而付出的代价,占GDP的比重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如果英美国家也同样慷慨地救助金融机构,雷曼兄弟们也不是非关门不可。如此说来,不能以金融机构是否倒闭来判断系统性风险。中国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当前主要表现在快速膨胀的资产泡沫,包括高得离谱的房地产价格,其根源是政策风险。政府作为金融与非金融资产的主要持有者、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者,是关联交易和系统性风险的重大来源,这是在中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宏观审慎的基础是微观审慎。说到底,只有真正稳健的金融机构,才有能力和动力高效率、低成本地提供金融服务和有效地控制风险。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金融机构失败了,有的倒闭了。但是,经过建设性的毁灭,那些重新站起来的金融机构,应该更具有竞争力。与这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明确产权关系的金融机构相比,中国的金融机构大多还是政府控股,或虽然私人所有但仍由政府主导,仍然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和盲目性,在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它们在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金融服务的同时,还在频繁地因操作风险而产生巨额损失。虽然大型国有银行的改革和重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还有政策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由地方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没有取得改革的突破。在发达国家探索宏观审慎制度的时候,中国还不得不继续微观审慎领域未完成的改革。

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建立宏观审慎框架,需要有效的执行机构。而中国目前还面临着改革金融监管制度的艰巨任务。自从2003年实现金融分业监管格局以来,银行、保险、证券三家监管当局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不能说实现了有效的监管。2003年中央金融工委解散以后,这些监管当局都在各自的行业接收了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上级主管功能”,包括党的关系。凭借这种关系,监管当局可以直截了当地干预这些机构的内部事务,包括向其派遣管理人员。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已经非常罕见。即使是没有直接组织关系的金融机构,仍然是政府所有或受政府控制。很多时候,说不清这些监管当局是从监管的角度还是所有者的角度施加影响,也难以检验其监管政策和行为的真正效果。

此外,监管者还担负着促进各自行业的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这些任务,与金融监管的核心职能也具有内在的冲突和矛盾。而2007年以后将三家监管当局重新纳入公务员薪酬体系,是金融监管组织改革的倒退,使得原本匮乏的监管资源更加拮据。更为要紧的是,这三家监管当局在日常运作中并无真正的独立性,也没有必要的法律保护,权威性和威慑力得不到保证。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和政府的这种亲密舒适关系,不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长远来看,这种制度安排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根源。

中国虽然在法律上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但实际上混业经营已经达到相当大的程度。不仅银行、保险、证券之间互相渗透,而且由产业集团主导的混合型金融集团已经越来越活跃。法律归法律。差不多每家大银行都开办了投资银行业务,直接办起了全功能银行。相比之下,中国还远远没有与之适应的金融集团监管体系。三家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与信息共享、监管当局与中央银行和其他宏观审慎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信息共享,仍然限于表面化和形式主义,缺乏实际效果。2003年以后三家监管当局之间的季度联席会议,仅仅开过几次,并且没有货币当局的参与。

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单个的金融监管当局,主要的任务是维护具体的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因此其本质属于微观审慎的范畴。这些机构虽也涉及一部分宏观审慎职能,例如逆周期资本金管制,以及对金融机构同类组的某些监管政策等,但终究不会有整体图景。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功能、支付清算体系功能都使其处于维护宏观审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独特地位。

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将银行监管功能剥离出来以后,中央银行仍然主动介入大量而具体的监管事务。中央银行实行的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和信贷政策,从性质上属于微观审慎领域。而最具有宏观审慎性质的金融稳定职能,虽然写进了修改后的中央银行法,但迄今没有明显建树。金融稳定部门主要忙于为失败的金融机构埋单,并无与其职能相匹配的权力 和能力。中央银行曾经力推的存款保险制度,几经周折之后没有实质进展。要从根本上提高货币当局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尤其是要发挥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做出切实的努力。

篇3:网络金融风险与监管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模式,风险,监管

1 互联网金融P2P模式的概念和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从广义上讲, 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 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 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

P2P借贷是peer to peer的缩写, 即由网络借贷平台 (第三方公司) 作为中介, 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项目、金额、利率、期限等信息, 投资者自主选择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P2P网络借贷平台, 即P2P借贷与网络借贷相结合的金融服务网站。自2005年3月, 全球首家P2P网贷平台Zopa在伦敦上线以来, P2P网贷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是2006年成立于美国的Prosper网站, 拥有超过193万会员和6.14亿美元的借贷发生额。近两年, 国内网贷平台数量迅速增长, 迄今已达到2000余家。据安信证券的报告, 2012年以来整个网络借贷行业的成交量估计将高达200亿元, 短短六年光景, P2P市场交易量增长约千倍。

2 P2P网络借贷模式的运作

与传统的个人间民间借贷相比, P2P网络借贷模式十分便捷, 大大交易者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拓宽了借贷参与者的范围, 也分散了投资者的借贷集中度风险。一般来说, P2P网络借贷模式的运作流程如下:

(一) 借款人和贷款人在网络借贷平台上注册;

(二) 网络借贷平台根据信息对借款人评级;

(三) 借款人发布借款需求信息 (包括金额、期限、利率等) ;

(四) 贷款人根据风险偏好选择项目投标;

(五) 借款人借款成功;

(六) 借款人获得借款;

(七) 借款人归还借款;

(八) 贷款人收回贷款本息。

如下图所示:

3 P2P网络借贷模式的风险

在P2P网络借贷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 业务的规范程度却未有明显提高, 并陆续暴露出许多风险和问题。

3.1 信用风险是贷款人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1) 借款人信息透明度亟待提高。网络借贷平台上借款人提供的信息量较少, 虽然有的网络借贷平台通过认证借款人征信报告、资产证明、企业信息等资料, 一定程度上能够核实借款人的情况, 然而, 无论是网络借贷平台还是贷款人, 对借款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现金流量情况、盈利状况等信息, 借款自然人的家庭信息、其他对外负债、个人品行等信息都缺乏了解, 且由于网络借贷平台尚无法查询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相关信息通常没有被核实,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借贷平台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贷款人很难通过网站上提供的有限信息来甄别借款人的实际信用水平, 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传统的民间借贷和银行信贷更为严重, 大大增加了借款人的欺诈风险。此外, 由于借款人经营不善, 以及个人和家庭等因素导致的信用风险也不可忽视。

2) P2P网络借贷平台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一是网络借贷平台准入门槛低、资金要求低、管理团队风控能力良莠不齐, 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不足。以存活时间仅28天的众贷网为例, 该公司注册资本虽达1000万元, 但在完成首日工商注册验资后, 注册资金就被取出, 账户上仅余不超过100元。该公司负责人原为五金厂工人, 之前从未从事过贷款业务, 对风险控制缺乏了解, 仅仅是看网贷行业能赚钱就创建了网络借贷平台。二是网络借贷平台对违约贷款的追偿水平有待提高。借款人违约时, 贷款人通常完全依赖P2P网络平台来收回违约贷款, 而网站在这点上做的不够好。例如, 截至2009年2月, Prosper网站只收回了3900万美元违约贷款中的80万美元。三是网络借贷平台风险代偿机制尚不健全。目前, 多数P2P网络借贷平台还未建立包括“本金保障计划”和“风险备付金”在内的风险代偿机制, 个别网络借贷平台虽然尝试建立了这一机制, 但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披露和监管, 备付金账户的管理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3.2 信息科技风险是网络借贷平台的“阿喀琉斯之踵”

作为互联网企业, P2P网络借贷平台所有的业务发生和数据存储都要完全依赖互联网和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撑, 为防止信息泄露、盗取、篡改、丢失和受损、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业务的连续性, 业务系统对运行环境、病毒防护、数据备份等软硬件配置的要求非常高, 这对实力明显偏弱, 科技投入普遍不足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 无疑是一道难以克服的难关, 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信息科技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3.3 案件和操作风险隐患突出

众多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管理人员相对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 对信贷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和风险防范技术不甚了解, 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以及内部控制的机制、流程和措施不够熟悉, 从而出现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混乱的情况。平台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员工行为的监督、制约和控制、道德风险的防范都存在薄弱环节, 在遭受内部欺诈和外部侵害的情况下, 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操作风险隐患突出。

3.4 违法行为导致的法律风险层出不穷

由于缺乏外部监管, 网络借贷平台违法违规经营的情况屡见不鲜, 平台伪造借款信息, 挪用资金, 携款潜逃, 甚至非法吸收存款或非法集资的情况时有发生。今年7月, 宜信重庆、汇中公司等5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就因涉嫌违规经营, 进行变相非法集资和超能力违规担保遭到处罚。更有甚者, 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实施诈骗。如, 首例跑路的淘金贷负责人就是一个“90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他通过用虚假借款人发标, 将资金流入个人账户, 然后企图卷款走人。

3.5 声誉风险对业务发展带来直接冲击

由于经营混乱, 风险管理能力弱, 且抗风险能力不足,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负面新闻时常见诸媒体, 对有关负面舆情的当事方形成致命打击, 严重影响了当事企业的声誉恢复和业务的正常开展, 一些企业因此破产倒闭, 对全行业的声誉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6 政策风险是对网络借贷平台的巨大考验

目前, P2P网络借贷平台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 行业发展完全依靠自律, 严重缺乏规范, 各借贷平台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而国家对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业的顶层制度设计仍然缺位, 未来对这一行业的监管态度, 以及具体的监管措施和监管规范制定, 都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P2P网络借贷模式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政策风险。

4 可能的监管路径选择

4.1 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精神

P2P网络借贷模式的蓬勃发展是互联网和金融产业创新结合的产物, 是对传统民间借贷的继承和发展, 有效促进了资金的可获得性, 连接了资金的供需, 促进了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的发展, 提高了实体经济的活力, 也激发了传统银行业的创新积极性, 应当对其大力支持, 鼓励该行业发展。

4.2 引进强力的外部监管

金融业具有极强的外部性, 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监管。为此,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职责和范围, 抓紧制定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法律规范, 全面规范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条件、对P2P网络借贷企业实施金融牌照管理, 并明确相关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监管机构、监管职责、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 规范和促进全行业的健康发展。

4.3 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力度

P2P网络借贷有其自身的风险, 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风险提示。要通过“金融知识进万家”等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相关业务知识, 宣传“买者自负”的原则, 并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 让贷款人完全明白并承担相关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 监管部门还要建立完善的用户投诉机制, 充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4 大力营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 各相关部门和机构还要着力优化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环境, 为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如, 向P2P网络借贷企业敞开央行征信系统和客户身份识别等系统, 允许其接入系统, 查询、录入客户身份和信用记录, 保护企业和贷款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互联网金融[OL].百度百科, 2013-8-10.

[2]袁满, 宋玮.交战互联网金融[J].财经, 2012 (29) .

[3]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OL].中国金融40人论坛网站, 2012.

[4]幺攀.P2C第三方支付的应用及风险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5]王紫薇.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J].新金融, 2012 (2) .

[6]张玉梅.P2P小额网络贷款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12) .

篇4: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探析

关键词:网络金融  存在风险  监管措施

在通常情况下,网络金融主要分为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由于其特殊性,存在着很多的风险。

1 网络金融风险来源

网络金融以经营电子货币和结算等网络虚拟业务为主,除了具有传统金融活动的风险外,还具有以下风险:

1.1 技术风险。第一,安全风险,因为计算机互联网的缺陷使得网络金融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或者风险,同时有的TP协议安全性非常差,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漏洞,有的用户的网上信息内容加密不够,很容易被人窃取;另外,防火墙的安全性比较差,访问权限不断扩大,甚至被人利用。最后,网络上还存在着病毒,如果一台被感染,就可能传染到整个网络,甚至是瘫痪。第二,技术方面的选择风险,在开展具体的网络金融业务需要合理的技术方案,这就可能存在选择错误或者失误的风险,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以出现中断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降低网络金融业的效率,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面临着失去市场的风险。

1.2 业务风险,在实际过程中,业务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信号风险以及信誉风险。首先,在操作过程中,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可能存在的重大的缺陷,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其次,市场信号风险。市场信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非对称导致网络金融机构面临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引发的业务风险。由于网络银行无法在网上鉴别客户的风险水平而处于不利地位,网上客户可能利用他们的隐蔽信息和行动做出对自己有利但损害网络银行利益的决策,而且还会增加网络银行面临丧失客户和资金来源的风险等。最后,良好的信誉是进行金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信誉风险就是没有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信誉程度不高,如果在实际交易过程中,没有达到客户的预期目标和理想水平,就会因为信誉问题产生极为不良的反应,可能破坏整个网络金融机构的系统,出现信誉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公众的网络投资信心。

1.3 法律风险。网络金融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一方面违反法律相关规定,同时也没有完全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相关的网络金融法律不健全,对市场准入、身份认证、电子合同认证等方面法律法规相对匮乏,没有明确进行规定,所以用户在利用网络金融系统交易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容易出现纠纷的情况,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和交易费用,最终会影响到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2 加强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措施

网络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要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多管齐下,降低和消除风险,保证网络金融市场的安全平稳。

2.1 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了保证网络金融市场能够稳定安全,要加快相应的立法力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各个金融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针对不能满足和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的新要求,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弥补和修订,加大对危害网络金融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保证网络金融法律法规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形势。另外,还要不断制定网络金融交易的规则,实现公平交易,做好数字签名的识别工作,保证相互之间的交易安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或者问题。

2.2 严格市场准入的管理。为了保证网络市场的纯洁性和安全性,对网络金融机构的准入要加强管理,不仅需要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的齐全,还要拥有防止交易信息被篡改和泄漏的能力和技术;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金融业务和信息披露工作,同时还要建立风险识别、弥补和鉴定的应急方案,保证万无一失;还要不断完善各类交易流程,防止出现非法的交易,损害金融系统的行为;为了保证网络金融业务能够顺利进行,要对业务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标准,对银行的业务和资信能力进行适当的分级,加强对具体的业务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市场准入的监管形式,对网络金融机构相关的资料信息、评估报告等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因为信息缺失使得客户出现经济损失。

2.3 要不断调整网络金融监管策略。为了保证网络金融市场的安全,要不断提高网络金融监督管理预测的水平,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预判性,对网络金融监管实现现代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要不断完善网络市场的检查内容制度,对各个技术要素进行重点和详细的审查,具体包括客户口令、网络防火墙、加密技术以及病毒检测系统,对黑客的攻击和系统的运行问题进行有效合理的检测;同时不断地对网络金融系统的监管方式进行创新,采用动态的检测系统,如果出现问题或者安全隐患,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

2.4 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首先,要不断改善整体的网络运行的环境,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保护和管理,不断采用物理安全措施对计算机进行保护,增强计算机系统防止攻击和感染病毒的能力,为网络金融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保证网络金融业务安全访问,要对非法用户与物理资源进行必要隔离,最大限度的限制非法用户在网络进行访问。最后,还要加强对网络数据的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标准,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对保存的数据进行动态实施的跟踪,同时还要建立容灾的备份,避免出现丢失的情况。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业务面临着众多的风险,要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保证整个网络金融环境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春旭,陆艳玲.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J].中外企业家, 2013(04).

[2]侯婷艳,刘珊珊,陈华.网络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J].金融会计,2013(07).

篇5:网络金融风险与监管

摘要:“淘金贷”事件是P2P网贷平台的典型问题,投资者由于受利益的诱惑,投资网贷平台推出的高收益,短时间的产品。如果对这些产品不加以规范,往往出现产品异化的风险。对此,应从严格准入制度,加强行业自律,投资者自身加强安全意识等方面规避产品异化的风险。

关键字:P2P平台;产品异化;监管;

一、“淘金贷”案件

2012年6月3日,一家名为“淘金贷”的p2p网络借贷网站正式上线,号称“国内最大最安全的网络借贷平台”,上线之初,就公布了营业执照,称其母公司是湖北程力集团下的程力投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之后以“开业庆典”的名义推出50万、100万数额不等的“秒标”。淘金贷50万“秒标”,每笔投资最高限额3888,投满后公司会立即返还本金并支付8.88%的利息和0.28%的奖励金。在利益诱惑下,淘金贷50万元的“秒标”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转天,有投资者对该网站的交易细节提出质疑,但这并没有引起“秒客”(专门投资于“秒标”的投资者)们的注意。在之后3天的时间里,淘金贷“集资”百万元。6月8日,网站显示数据库链接失败,无法打开,淘金贷官方QQ群解散、客服无法联系。并且,淘金贷在环讯托管的账户资金已经全部被划走。12日,“淘金贷”案件嫌疑人在甘肃落网。[1]

淘金贷是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环讯支付合作,实际的操作流程是,投资者通过网上银行转账给淘金贷在环讯的账户,淘金贷从环讯账户中提现,到还款日,淘金贷在通过私人账户把钱打给投资者。而且,淘金贷与环讯的合作模式不同于一般网购需要客户收货确认之后,商户才可以支取资金,客户资金打到淘金贷的账户,淘金贷马上就可以支取。

淘金贷通过发出大量“秒标”,在账户资金不被冻结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资金,然后卷款跑路。

二、P2P网络借贷概述

P2P即“Peer to Peer”或“Person to Person”,表示点对点或个人对个人的信息交互。P2P网络借贷就是指个体之间或个体与企业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直接借贷,P2P平台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沟通、信用评价、投资咨询等促成交易的服务。

[1]http:// 在我国,最早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2012年,我国网络借贷平台进入爆发期,人人贷、红岭创投、安心贷陆续上线。

P2P网络借贷以其独特的优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存在诸多风险。本文主要阐述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产品异化风险及监管。

三、产品异化的风险

为了制造高交易量、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一些P2P平台的产品出现了异化,这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将平台带入风险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秒标”。

“秒标”是P2P网络借贷平台常用的营销手段,尤其是新成立的平台。“秒标”是指满标后自动还款(瞬间还款)的借款标。特点是期限短、回报率高。其背后并没有实际的借款人,也没有实际的借款需求,P2P网络借贷平台公司在“秒标”中担任借款人的角色,并提供一定的利息补偿。“秒标”一般在借款完成后立刻到期兑付,时间极为短暂。其本意为“体验标”,旨在帮助新客户熟悉借贷规则,并吸引投资者参与。

“秒标”的操作模式是,借款人(实际是P2P平台)发布“秒还标”,同时明确利息,之后投资者进行投标,投标满后,系统自动审核通过,投资者收回本金和利息。

“秒标”类似于现在的“秒杀”,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收回自己的投资,并且能够取得相应的收益。“秒标”也可以认为是P2P平台进行宣传的广告。

但是部分平台借助“秒标”扩大交易规模,提升网站排名,同时借此降低平台的坏账率,赢得投资者的信任。甚至有的平台借此筹措应急资金,更有甚者利用“秒标”吸收大量资金,之后不按照规则进行兑付,而是非法占有,卷款跑路。如“淘金贷”。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产品异化使得平台脱离了其中介的性质,直接参与到资金的借贷过程中,以致自身陷于风险之中。

四、对产品异化监管的建议

第一,严格准入制度。目前,我国P2P行业的门槛太低,简单注册公司,申请经营范围增加“互联网信息服务”,就能从事此类业务,又不会受到金融机构那样严格的监管,因此,过低的准入门槛导致大量没有金融业务背景的企业争相涌入P2P行业,造成整个行业良莠不齐。“淘金贷”事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郭某通过伪造营业执照,非法购买国家工信部的ICP备案号等手段炮制出P2P网络借贷网站“淘金贷”。鉴于此,相关部门应在注册资本、发起人资质、组织结构、技术条件等方面,对P2P行业设置准入标准。据报道,银监会对P2P的监管将拟定更加具体的条文,同时比市场预期的监管要求更高。其中,准入门槛为3000万元,在高管上,要求平台高管必须有银行或者相关金融从业经验。此外,还要求P2P平台在技术上符合一定的标准。[2] 第二,加强行业自律。行业自律是行业内部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监管机制,在行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小额信贷联盟于2012年成立P2P行业委员会,同年12月发布并签署P2P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的发布得到了业内及监管层的一致认可,目前已经有130多家机构签约,69家机构成为正式P2P行业委员会会员。2014年11月5日,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发布修订后的公约,将银监会10条原则[3]纳入新的公约中。[4]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P2P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还十分薄弱,还没有出现有足够影响力的行业自律组织。目前的行业自律组织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因此,要规范P2P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

第三,投资者自身要加强安全意识。在对P2P平台进行选择时,可以去工信部网站网贷平台的信息,看公司的注册资本,收集网贷负责人的个人信息,评估个人能力。“比如一个北大博士打工一年能赚几十万,何必去做个骗子网站?”另外,还可以加入专门的QQ群,与其他投资人在群里交流心得。总之,投资者应吸取教训,适度规避风险,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万晶,“网贷‘秒标’藏地雷”,《中国证券报》,2013年2月7日第A02版。

[2]洪偌馨,“中国式P2P:异化与越界之忧”,《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1月14日第A09版。[3]缪蓉、王劼、谢美玲,《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异质性风险影响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1月29日第35卷第11期。

[4]贾晓楠,《浅析我国P2P网络借贷的模式风险及风险防范》,《北京金融评论》,2015年第1辑。

篇6:网络金融风险与监管

摘 要: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力推进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也对风险防控、金融稳定、监管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常态下,如何应对挑战,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风险防控到位,亟需加强研究。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以及当前的管理政策,提出强化互联网风险防控、创新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防控 对策 研究

一、国内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呈蓬勃发展态势。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9.22万亿元,P2P 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众筹市场规模约100亿元,网络小贷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基金销售约6000亿元,金融机构创新约1000亿元,财富管理约100亿元。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与其独特的优势密不可分,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方式更加先进,能为客户提供更自主灵活和方便快捷的金融体验。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

(一)对互联网金融本质认识不清导致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

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传统金融的功能和本质,创新之处在于创造了新的业务技术、交易渠道和方式,主要功能仍是资金融通、价格发现、支付清算等方面,没有超越现有金融体系范畴。这也说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同样会具有较大风险,甚至面临的局部风险远大于传统金融。比如,“余额宝”等产品直接将收益冠以活期储蓄的若干倍,忽视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特征。再如,人人贷(P2P)型网上借贷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行为缺乏足够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措施,导致一部分网贷企业因为不良贷款不断积累或突发贷款损失而无法正常运营。然而,由于没有认清互联网金融本质,很多投资者把互联网金融当作“救命稻草”,一旦互联网金融局部风险扩大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二)混业经营加大分业监管风险。

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业务普遍具有跨行业、跨部门、业务交叉性强等特征,形成了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深度融合和交叉的模式。在目前分业监管格局下,对于涉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多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具体谁来监管、如何监管以及工信部、公安部等其他相关部门如何协调配合,已成为现有监管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尚不成熟、部门间职能不清等方面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领域与灰色地带。如处理不当,既有可能影响金融创新,也有可能

带来监管套利,影响金融秩序稳定。

(三)技术漏洞和信用缺失风险。

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平台,相应的互联网技术和信用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首先,互联网技术风险依然存在。一是由于互联网传输故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因素,互联网金融交易面临网络瘫痪的技术风险。二是互联网相关技术障碍问题。既有互联网技术解决方案风险,也有互联网技术支持风险。其次,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客户身份认定问题。客户在身份认定上采取非实名制,且缺少对于客户信息安全的保护机制。二是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虚拟化程度高,真实性不易考察验证。三是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增加反洗钱的难度。

(四)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具有一般市场风险的同时还具有特殊市场风险。一是期限错配风险。“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账户是短期的、甚至即时的,而其投资的货币市场基金却是较长时期的,资产与负债之间存在严重错配。二是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投资到房地产、私募基金等具有相对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一旦遇到投资者大量同时撤资,管理方很难提供即时流动性。三是信用风险。由于P2P 等网上借贷机构缺乏信用担保、违约处置和资本金约束等信用担保要素,风

险防控机制和措施缺失,一旦发生违约等情况,风险也较大。

(五)互联网金融风险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已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一定程度冲击,加剧银行间竞相抬升利率,并改变负债结构。在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竞争中,银行业面临存款被分流、利差空间被压缩的风险。一些银行开始竞相通过上浮存款利率以及调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争夺客户资金。同时,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被金融产品分流后,个人存款减少,企业和同业存款增加,导致银行负债结构改变。此外,互联网金融创新对货币市场也有负面影响。

三、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是互联网金融蕴含的风险较传统金融更为复杂,对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监管涉及面广、监管主体多,既包括工信部、公安部等,也包括一行三会等。

(一)网上银行。

2005年11月,在总结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与监管历程、借鉴国际电子银行监管经验的基础上,银监会制定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电子银行业务的申请与变更、风险管理、数据交换与转移管理、业务外包管理、跨境业务活动管理、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细则。此外,为了推动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建设工作,银监会还发

布了《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2007年,银监会引发《关于做好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和服务的通知》,促进网上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积极防范针对网上银行的不法活动,维护商业银行和客户权益。

(二)网上证券。

2012年5月18日证监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中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双向回拨机制,根据申购情况调整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的比例。在证

券委托方面,2000年3月,证监会制定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对证券网上委托的业务规范、技术规范、信息披露、资格申请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为网上委托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4月,证监会依据此办法制定《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

(三)网上保险。

2011年4月,为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健康有序发展,防范网络保险欺诈风险,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保监会起草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针对互联网保险业务开展的资质条件、经营规则、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年9月,保监会印发《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对互联网销售保险的准入门槛、经营规则以

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定,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四)网络支付。

2005年10月,为规范电子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维护银行及其客户在电子支付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明确将电子支付业务纳入监管范畴。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据办法和细则向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2011~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及《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征集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出台对应管理办法,逐步构建起网络支付监管体系。

(五)网络借贷。

目前,在国内成立一家经营性网络借贷平台一般需要三个步骤:第一,获得由工商行政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第二,向通信管理有关部门申请并获得《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第三,向工商行政机关申请增加“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范围,并办理相应的经营性网站备案,这一过程并不需

要金融监管部门的介入。而且,我国尚未出台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网络借贷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2011年8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警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P2P 网络借贷平台之间建立防火墙,防止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2013年11月,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中国第一部民间借贷的地方性法规,旨在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民间融资风险,促进民间融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金融搜索

金融搜索作为金融产品的搜索比价平台,满足了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货比三家”的需求。由于金融搜索平台只是充当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自身并不参与金融产品供求双方的交易环节,目前并没有相关政策对其进行监管。

(七)网络金融超市

网络金融超市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与一站式金融服务。目前,在市场准入方面,监管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如2012年12月,证监会公布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但是在具体管理措

施方面,现行监管政策仍留有空白。

四、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监管的建议

(一)全面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力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

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支持新业态发展,应鼓励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工具和方式。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产生了一定风险,部分原因是监管措施滞后于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同时也说明互联网金融产品需要规范,并通过设计相应制度和出台相关政策防止出现互联网金融过度发展冲击传统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监管体系。

1.要防范法律制度风险。应构建多层次互联网相关法律监管体系,既要修补现有法律法规漏洞,又要根据新变化制定专门规范规则,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坚持依法行政,减少政策变动随意性,并强化对监管者和监管措施的硬约束。

2.建立健全综合监管框架,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共同提高监管效率。一是继续加强沟通协调机制建设,确保提高银行、证券、保险、工信等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性,既要避免业务过多交叉,又要避免出现真空领域或灰色地带。二是采取机构监管和业务监管并重的模式,既重视机构监管,也重视业务监管。三是处理好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关系,监管部门履行他律性监管,行业协会要形成自律。四是督促互联网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内控机制,并进行稳健合规经营。

3.采取适度审慎原则,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一是放宽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明确业务范围,通过设定特定交易条件强化监管来保证交易安全。探索国内互联网金融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真正实现“非禁即入”。同时,从资本充足金、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合理确定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二是对业务规模较小、处于成长阶段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可按相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支持。三是在考虑互联网金融业务合规性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加以引导。

(三)完善配套措施,营造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继续扩大、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壮大,应通过制度创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

是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平台,并加强投资者与管理方相互监督、良性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二是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税收征管,互联网金融交易符合现行税收制度规定,应按规定纳税,研究完善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征管方式。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相关国家和国际机

上一篇:作文扩写训练下一篇:我的英语学习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