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权益维护

2024-06-28

农民工权益维护(精选6篇)

篇1:农民工权益维护

农民工权益维护情况总结

仪征市劳动监察大队

二0一一年八月

今年以来,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得到了局党组及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年初我们将农民工工资支付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深入企业摸清底数,梳理排查纠纷隐患,第一时间依法查处和调处劳资纠纷,有效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截止十一月底,接待农民工来信、来访2500起,共巡查各类用人单位284户,受理举报、投诉案件213起,立案查处90起,责令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318人,追讨工资1320多万元。现将开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很抓普法,提高意识

1、做好农民工普法工作。根据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人社厅《关于组织开展2011“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的通知》精神,在市司法局的牵头组织下,于6月份中旬到农民工相对集中的沿江船厂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学法活动,并深入到农民工的工作场地免费发放 3000多份宣传资料,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2、注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今年四月我局劳动监察大队对纺织、服装、玩具加工行业、建筑行业、船舶修造业等开展了劳动保障书面审查,举办了20多期劳资人员培训班,对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及工资支付等法律法规进行了讲解,对用工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互动交流。同时我们利用新闻媒体、网络、乡镇劳动保障所、社区就业平台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努力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学法、遵法、守法意识。

二、严格执法,依法维权

1、底数清,情况明。为做好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工作,从源头抓起,今年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到各类企业特别是船舶企业、建筑企业、建设单位及农民工中间,就农民工的工资发放情况进行全面而详实的调查摸底,重点是对沿江船舶企业,逐厂、逐队、逐人排查,掌握实情,制定措施,做到了责任清,情况明,为解决农民工工资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规范农民工的劳动管理。针对用人单位存在的无序用工行为,我们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指导和管理,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用工管理、工资分配等规章制度,同时对劳资纠纷的预警监测制定了工作预案,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了快速反应,积极介入,使农民工工资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3、认真贯彻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按照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我市建筑行业实行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我市沿江船舶制造企业按照市政府办下发的《仪征市船

舶修造企业、船舶制造劳务承包企业规范劳动用工、工资支付保障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对各劳务承揽企业在承揽工程时,积极推进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由此可见,工资保证金制度的实施,使欠薪纠纷由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防治,从而降低了欠薪风险,最大限度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为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工权益行为,我市积极实施“强硬”措施,劳动、建管等职能部门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拖欠农民工工资逃匿的,将被公安机关上网追逃。建管部门着重加大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督查力度,不定期检查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并在全市建筑行业实行《农民工计酬手册》制度,同时在施工现场设立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告知牌,畅通农民工举报、投诉渠道。市十二圩流动人口管理分中心对沿江船舶企业流动人口、农民工就业、进企业的施工队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立比较完善的流动人口基础资料,拉网式地开展工资支付专项检查。各镇、园区的劳动保障所(站)对所辖企业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经常性地不定期检查。今年以来,全市集中开展农民工合法权益、工资支付等情况专项检查2次,共检查各类用人单位216家,涉及农民工10430人,责令38家用人单位补发劳动者工资及加班加点工资781万元。

5、加大处罚力度。今年以来,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我们充分利用书面审查、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等手段,及时排查发现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立案调查,依法查处,对有存在模糊认识的用人单位,我们下达了150多份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有效提醒

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告知其违法违规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不及时改正违法、违规行为的用人单位我们下达了18份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督促改正其违法、违规行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提高用人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在法律法规宣传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对用人单位负责人以及民工进行相关规章的宣传,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努力营造学法、遵法、守法良好氛围。

2、严格行政执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个别恶意克扣或无故拖欠民工工资,经批评教育仍拒不改正且态度恶劣、影响较大的用人单位,将依据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给予严厉行政处罚,达到处罚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

3、齐抓共管,协同运作。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中,我局将履行职能,着力提高工作效能,及时、快捷、高效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同时,针对沿江船厂因合同纠纷而引发的欠薪行为所导致的群访、集访,会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依法查处和调处各类纠纷,从而为我市的经济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二0一一年八月

篇2:农民工权益维护

保障其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享有的基本权利,为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和完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体系

二、切实做好对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用工单位使用农民工的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基础信息库,加强农民工信息系统建设。并实施动态管理。实施农民工就业援助,把农民工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对求职登记的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按计划免费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三、建立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

区建委要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统筹范畴。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审核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时或建筑施工许可证时,将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备条件。不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特别是工伤保险的用工单位不能享受任何税费减免政策,其法人代表不得评选先进或优秀。

四、全面实施农民工工资监控

一)严格执行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制度

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市职工权益保障条例》规定严肃查处。对不与农民工订立劳动合同的用工单位。

二)严格执行工资保障金制度

全面贯彻执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渝劳社发〔〕76号)严格执行工资保障金制度。

三)全面规范工程发包和承包行为

否则,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不得将工程发包、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劳务或分包企业。承担农民工工资拖欠行为的主要责任,并进入企业诚信档案。

四)积极推行工资保证卡

招用农民工的7日内必须发给每位农民工一张《工资保证卡》发放工资时在工资保证卡”上登记发放金额,凡在区施工建设的建筑施工承包单位。由农民工签字认可。

五)严格新建项目的资金审查

必须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单位须出具该项目相关的资金证明,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前。房地产开发项目须出具项目资本金存入证明书。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重点检查业主或投资人执行《建筑法》和按合同进度拨付工程款的情况。对长期拖欠工程款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建筑业企业,取消其招标、投标资格,对恶意拖欠产生严重影响的依法收回其资质证书。

篇3: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之我见

一、在认识上提升

提高农民工在公司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做好农民工权益的重要前提。为了提高农民工的权益认识,公司工会首先抓班子成员的认识,利用中心组学习并进行深入讨论,重点学习中央关于农民工的有关政策法规。其次是提高项目部尤其是各作业队队长的认识。作业队队长直接和农民工打交道,如果这个层面对农民工工作认识不到位,农民工的工作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也不可能取得实效。再次,公司工会在农民工中大力宣传《山西省农民工保护条例》,增强农民工在维权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公司也把做好农民工工作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关心农民工的生活,解决实际困难,替他们办好事、办实事,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在文化上融合

文化上的融合是构建和谐晋建的重要途径。目前公司共有工会会员1500人,其中农民工有1230人。2007年,公司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入会、合同的方式把农民工从组织上纳入晋建之家。不仅从组织上让农民工是晋建的一个成员,更重要的是文化理念上的融合,实现农民工向晋建人的角色的转变,让农民工在公司文化的熏陶下,从思想上、工作上真正融入晋建大家庭中,增强对公司的诚信度,激发农民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理念的融合,实现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角色转换,使他们真正成为与企业命运紧密相系的晋建人。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运用企业宗旨统一农民工的思想。在农民工中大力宣传"回报股东、富载员工、贡献社会"的企业宗旨。让他们从理论上理解,实践中体验,让他们知道,同企业签订了合同,就溶入了晋建的集体,是现代工人队伍中一名成员,晋建的兴衰与他们戚戚相关;生产任务完成好,企业效益就好,职工奖金就多;反之,挣钱就少。树立我与企业共成长,我与企业同兴衰的主体价值观。

其次,用晋建精神培育农民工的创业热情。晋建的企业精神集中体现在公司突出模范人物身上。大力宣传有色系统劳模"全国先进女职工"杨红俏、山西铝厂劳模王引璋、党员标兵王剑军、十大时代女性杨改淑。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农民工,学习劳模们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建精品工程,争第一业绩,为企业兴旺发达的创业精神,为创出品牌的忘我劳动的高尚品德。自强不息,勇创新高的企业精神大大激发了农民工的创业热情。

再次,公司还利用冬季生产淡季,组织农民工进行军训,强化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育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在素质上培育

提高农民工的思想、文化、技术素养是"建家"活动的重要内容。公司工会在农民工中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从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技能素质方面加强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组织学习了《工会法》及实施办法、《安全生产法》和公司内部相关规章制度,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引导农民工增强法制观念,安全意识,遵章守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理论知识教育,还购置了相关书籍发放到个人手中,让农民工干中学,学中干,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比武活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在他们中大力开展"争先评优"活动,向他们讲述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公司砼配送中心2#操作机班班长陈博生,进站时是一名对砼配送一窍不通的农村青年,在公司工作5年来,他自觉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已成为集搅拌、维修、管理为一身的合格工人和管理者,荣获"中铝公司2005年度优秀班长"称号。钢结构厂张永刚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从事焊工职业,在公司多次组织的技术比武中荣获第一名,代表参加多次参加总厂的焊工技术比武,取得了较好成绩,目前已与公司签订一类合同,与正式工享受同等的待遇。从先进的人、典型的事,教育激励他们向先进学习、争当先进,工资与业务水平相挂钩,分配拉开档次,营造"人人学技术,个个搞创新"的氛围,鼓励他们学技术、练本领、搞创新,提高工作能力,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动了农民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砼配送中心2#操作班10名清一色的农民工,他们能够想生产所想,改革创新设备缺陷,及时消除设备隐患,维护设备正常运转,为公司节约近百万元维修费,由于他们团结协作强,工作表现突出,2004年被授予中铝山西企业"青年文明岗",2005年荣获"中国铝业公司优秀班组"殊荣。

四、在生活上关心

关心农民工的生活是构建和谐晋建重要条件。农民工是打工者,到了公司就是晋建人,就应当善待他们。一是从利益上关心。为了保证农民工工资的发放,公司建立了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先由经营部批量,再由项目部或作业队把工资单报劳务公司审批,之后,农民工本人拿上身份证到财务上直接领取,确保了农民工工资发放发到农民工手里,基本做到月清月结。二是从生活上关心。为了逐步改善农民工的住宿条件,公司工会从阳泉项目检修部开始,农民工统一住集体住宿,统一被褥,配备电视和文娱设施,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为了搞好防暑降温工作,我们积极响应厂工会的号召,把防暑降温物品送到施工现场,外部项目按每人6元的标准也开展了此项活动,尤其是在2008年8月份的节能减排大会战中,公司工会定专车、专人坚持每天将绿豆水送到施工现场,把服务送到基层,把温暖送到一线,把真情送给农民工。公司搅拌站在春节期间,为了改善农民工生活,一次就购买速冻饺子200斤,张贴对联,开展多种形式文娱活动,营造和谐、吉祥氛围和浓厚家庭温暖气息,使农民工感到他们已溶入到晋铝建设这个大家庭中。

五、在工作上突破

实实在在为农民工解决难题是构建和谐晋建的关键所在。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如果不解决他们的难题,很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产生负面影响。2006年年底,公司在建叠翠南小区车库的时候,项目上把这项工程转包给一个姓李的工头,姓李的工头又转包给姓郭的小包工头,工程干完后,项目上已经把钱给李箱里的包工头,结果姓李的包工头工程赔了,当时姓李的大包工头给姓郭的小包工头打下3万多元的欠条,人也跑了好几年了连人都找不见,姓郭的小包工头欠的民工费付不了,民工大多又是本村的民工,多次带上民工找到工会,经工会调查了解,妥善处理了此事,还有一个农民工,在作业队当保管,丢了价值1000元的钢材,结果队长扣了该民工1000元钱工资,也找到工会,我们对队长进行了批评教育,把钱给了民工

摘要:农民工群体已成为晋铝建设有限公司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 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安全稳定息息相关。文章浅述了公司工会在生活等各方面对他们所做的工作, 培育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 力求把做好农民工权益工作作为"建家"活动的重点。

关键词:农民工,职工之家,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 长春出版社, 2003版.

篇4:农民工权益维护

一、广西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劳动合同签订率和集体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

全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三方四部门(人社、工会、企联、工商联)以及其他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指导、服务和监督。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3.76%,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9.81%;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71.41%,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1.建立健全工资支付、正常增长、共决机制。全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三方四部门共同配合,积极推动企业与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扩大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面;2012、2013年连续两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分别达到22%和20%,带动提高全区各类用工市场薪资水平,使农民工工资水平得到提升;每年公布全区工资指导线,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建立;出台高温津贴政策,对在特殊劳动条件下的一线员工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以及身体健康损害给予适当的物质补偿,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

2.建立健全农民工侵权案件处理机制。一是建立优先服务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仲裁“绿色通道”机制,对农民工申请仲裁实行“优先受理、快速审理”。2011至2013年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农民工劳动人事争议1.1万件,涉及农民工1.11万人。二是完善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推动企业、工业园区、事业单位、商会(协会)、乡镇街道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把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向基层延伸,逐步打牢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至2013年底,全区大中型企业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已达1182家,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已达929个。通过加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将一大批争议预防和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从2010年起全区实施“两级督查、三层兜底、市府负责”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四是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涉及建筑、交通、铁路、水电、电网等领域。五是加大对欠薪企业的打击力度,建立了欠薪信息录入银行征信系统等有关制度。六是人社部门办理农民工维权案件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行政执法高效便民。

(三)农民工维权执法机构力量不断增强

全区负责农民工维权执法的主要机构劳动保障监察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基层力量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全区14个地级市及86个县(市、区)已设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县级仲裁院设立覆盖率为90.53%(部分城区不在设立范围内);设立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182个,已基本建立起完善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由于维权渠道畅通、处理及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基本得到有效维护。这些年来,全区没有出现因为劳动者维权案件造成影响社会稳定恶性重大事件发生。

(四)联动化解农民工劳动人事争议执法环境不断优化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加强沟通协作,建立了劳动人事争议疑难案件处理研讨、法律政策适用研讨等裁审衔接工作制度,及时化解矛盾。2013年全面激活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执法衔接机构,进一步加大了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2013年,全区的法律援助事业发展迅猛,受援农民工为9076人,比2012年增长18.67%。多部门的联动配合,使农民工的维权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二、广西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西的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虽然随着全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收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基础较低,与城镇职工比较仍相对较低。根据本次调研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农民工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另据广西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区内务工的农民工平均工资2013年为2473元/月,2012年为2250元/月,仅达到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全区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34.5元/月的71.78%。由此可见,全区农民工工资与城镇职工相比,整体收入水平偏低。二是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相对较低。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2013年为89.81%,低于全体职工的签订率,然而全区大量使用农民工的主要是规模以下的个体、民营小微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更为突出。据此次调研回收的2521份有效问卷的统计显示,签订劳动合同为书面形式的有1476人,仅占总人数的58.5%。三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频发。2011年至今,仅全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就追发农民工工资待遇11亿元,涉及农民工22.3万人次;在2013年全区民事法律援助案件涉及农民工的6832件中,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有5284件,占77.34%。拖欠工资仍是当前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问题,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四是缺少人文关怀,劳动条件仍需改善。首先,企业经营者在关心和关爱农民工方面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农民工缺少职业发展空间,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农民工超时工作现象仍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工未享受带薪休假。第三,部分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中小型企业的农民工,在缺乏防护的情况下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职业病风险大。因此,增进人文关怀,加强劳动保护,也是农民工权益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nlc202309041935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歧视农民工的观念尚未彻底破除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和结构转型的不同时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相对集中地表现出来,旧的城乡分割的制度性障碍以及歧视农民工的观念尚未彻底破除,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民工的低端就业地位,加剧了劳动权益维护的难度。部分法制观念淡薄的用人单位利用其强势地位,恶意践踏法律法规,以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手段谋取经济利益。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在服务和管理对象上重资本所有者、轻劳动者,忽视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问题。加上近年来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中小企业普遍竞争压力大,利润空间小,抗风险能力弱,管理水平低,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的能力有限,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刚性不够,对农民工维权缺乏有力支持

虽然对企业用工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管控措施,但对侵害农民工权益行为的法律约束仍显不足,在法律层面缺乏强有力的处置手段,特别是对欠薪案件的处理手段非常有限,侵权成本过低,使针对农民工的侵权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三)用工单位违规操作,市场监管不到位

一是工程建设领域普遍存在违规垫资施工现象。一旦资金链断裂,农民工工资往往得不到保障。二是工程建设领域市场监管不到位。违规分包、包工头层层转包现象大量存在。由于支付环节及利润分配次数较多,农民工工资往往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民工流动性大,一些“包工头”通过故意拖欠部分工资来控制农民工。四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务派遣用工同工不同酬,造成农民工收入偏低。

(四)农民工法律意识较弱,维权能力有限

首先是农民工维权能力较弱。由于对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了解不够,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有限。其次是农民工维权顾虑较多。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会忍气吞声,担心如果自己挑头维权不但争取不到利益,反而对自己稳定工作或今后的提薪造成不良影响。第三是农民工维权难。一些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出现劳动纠纷时,由于农民工举证能力弱,无法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有关部门也无从查证,导致维权困难。

(五)维权执法力量不足,经费缺乏

首先是缺乏必要的执法业务经费和工作场所的保障。在全区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中,大多数地方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尤其是执法交通工具由于受到车辆编制、经费等限制而无法得到保障,对提高执法效率影响很大。例如,在全区110个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自治区、市、县三级)中,87%没有办案车辆。其次是执法人员严重不足。全区各级维权执法队伍编制紧缺,例如,全区仲裁院编制数仅为1—3名的有36个县(市、县、区),占41.86%,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

(六)维权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影响效能发挥

首先,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是实践中防止农民工欠薪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目前我区仅在住建、水利、交通、铁路、电网等行业实施且由各部门分散管理,覆盖面小且效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其次,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特别是私营企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力度还有待加强。第三,法律援助未能充分发挥功效。由于农民工对法律援助制度还不够了解、不够信任,因此法律援助还未能充分发挥其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功效。

三、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工作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进一步制定完善和贯彻落实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各项法律法规

首先,待国家《工资支付条例》出台后,制定全区的实施办法,专章规定农民工工资支付细则,特别是针对建筑领域层层转包现象,明确规定必须在结算清农民工工资之后,才能结算工程款;加快《广西壮族自治区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立法进程;抓紧出台《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办法》、《〈职业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农民工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等广西地方性法规。其次,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健全总包负责制,坚决杜绝垫资施工、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和“包工头挂靠”等违法违规现象;进一步健全工资保证金等制度,建议扩大实施面,在市政、园林等施工项目中全面推行,同时由人社部门牵头集中统一管理工资保证金,更有效地发挥工资保证金在解决工资拖欠问题中的作用;继续健全“两级督查、三层兜底、市府负责”的农民工维权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征信制度,加大对欠薪行为的打击力度;督促用人单位深入贯彻执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认真落实刑法修正案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遏制欠薪逃逸;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纳入对企业领导及企业组织的各类评先评优活动中,在组织或推荐参与各类评先评优等评选时,将企业是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作为评选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适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将遭恶意欠薪无法追偿造成生活困难的农民工纳入国家司法救助对象。

(二)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政府和部门责任的落实。将农民工工资清欠、职业病防治等重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评内容。各级政府对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负总责,对本地区开展有关农民工维权问题的工作情况逐级进行监督检查,对侵权问题高发频发、举报投诉量大的地区及重大违法案件进行重点督查,对工作组织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工作进展缓慢、欠薪处理不力的地区进行重点挂牌督办并通报批评,督促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责任。人社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并及时进行调查,依法作出行政处理或处罚。已经实施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的住建、交通、水利、铁路、电网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安监、市政、园林等行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对本行业本领域生产施工的管理,也要负责对本行业工程项目农民工使用情况、工资发放情况的监管,并配合人社部门做好有关工作;对因工程款拖欠而导致的农民工工资拖欠行为,由该项目所属领域、行业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处理,确保在解决工程款拖欠中优先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并对发生侵犯农民工权益事件的企业和单位依法依规进行相应处理。公安部门负责审查处理人社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协助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工商部门负责依法取缔检查发现的无照经营行为;国资监管部门负责协助人社等有关部门处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工会组织开展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活动,对用人单位拒绝改正违法行为的,要及时提请有关部门处理。发改、财政、监察、司法、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要在立项、经费、监察、司法、征信和信贷等工作中积极支持配合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各级各部门务必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共同维护好农民工权益。二是狠抓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网络建设。推动企业、乡镇街道、工业园区、事业单位、商会(协会)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特别是要提高企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组建率,用工100人以上的用人单位都应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定企业调解员调解工作补助政策,由企业给予调解员适当工作补助。三是强化人民法院的执行力度。对于农民工等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书、调解书,人社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行政处罚决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受理并优先执行。四是建立人社、公安、检察、法院四部门欠薪犯罪案件协调沟通处理机制。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执法的衔接机制,提高效率,严厉打击恶意欠薪、欠薪逃匿等犯罪行为。五是建立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通报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相应职责,加强对违法企业在资质管理、市场准入、招投标等事项的审批管理,进一步扼制欠薪犯罪行为的发生。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诚信体系建设。

(三)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力量建设,落实执法经费保障制度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强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等方面的要求,加强劳动保障的执法力量建设,强化劳动保障的执法责任。将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列为执法机构,明确其劳动保障执法地位和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基层执法机构,合理增加人员编制,仲裁机构要合理配备专职仲裁员,保证依法组庭的基本要求;建立执法津贴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培训教育,提高执法能力;全面落实劳动保障执法经费财政支出制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解决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业务经费。通过加大执法经费投入,配备开展劳动保障执法所需的摄录取证、通讯、服装、办公设备等执法装备;调配符合规范执法要求的办公场所;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车辆列入执法用车保留范围,解决用车编制和经费,配备专用执法车辆。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确保各级网络畅通,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各级劳动保障监察基层网格协管员。建立各级劳动保障监察维权指挥中心,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办案关口前移,推动劳动保障监察从被动执法向主动预防转变。

(四)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创建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的讲话中提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抓实抓好”的要求,将大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业园区创建作为社会管理机制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丰富创建内容,规范创建标准,改进创建评价,完善激励措施,通过表彰先进,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创建活动。建议将劳动关系和谐创建表彰活动形成制度,每3~5年进行一次表彰,把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果转化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对恶意侵害农民工权益行为进行公开曝光,为农民工维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篇5:农民工权益维护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维护;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2-0057-05

农民工问题涉及面广,但其本质仍是劳动者权益问题。当前,农民工因为劳动报酬等经济权益受侵害而导致的劳动纠纷乃至群体性事件仍呈上升趋势。当前,农民工集体行动正从直接针对企业违法侵权等行为转变为对工资协商权利与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设的诉求。如何回应这些诉求,对政府、社会和工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在此情境下,研究和探讨农民工自我维权的制度性困境及其出路,便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

一、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研究综述

由于农民工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学科展开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关于农民工问题的产生,有学者将其归因为国家劳动政策的缺失,认为只有通过制度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因为身份的双重性所导致的权益受损问题。[1]农民工的公民权缺失,则是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分割以及“诸多违宪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一些规范性文件‘合法地’剥夺掉了”[2]。郑功成教授基于实地调查,认为观念偏见、政策歧视与利益冲突是当前导致农民工问题日益严重的关键原因,从而提出了他的理论判断,并从宏观上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总体战略思路,认为应该将农民工纳入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以考虑,根据农民工群体的分化制定不同的政策,并制定近、中、长期的应对之策。[3]此类研究主要立足于政府管理,建议政府从政治、经济权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上给予农民工全面的保护,对推动政府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了很大作用,如许多城市已将农民工纳入本地的医疗保障范围,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正在逐步推进当中。

常凯教授对劳动者权利展开了系统研究,认为劳动者权利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包含个别劳权也包含集体劳权,劳权的保障必须以权利救济为前提,提出了我国不当劳动行为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很多学者将农民工视为具有权利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侧重于从组织角度讨论工会与农民工的关系,以及农民工的自我维权问题,认为工会在现阶段既无法超然于行政属性之外也不可能摆脱对企业的依附而独立行使其职能,因而只能让农民工自己组织起来,并寄希望于民间ngo组织承担起维护农民工利益的责任,动员社会力量介入农民工权益保护。[5]有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得出较为乐观的结论:农民工可以通过企业间或区域间“流动”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多种权益;[6]更多的学者鼓励农民工成立自主的维权组织,并建议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社会团体管制政策。对于工会目前的处境,有学者从国家法团主义的制度框架给出合理的解释,认为工会应当在国家和职工之间担当基层信息传达和利益协调的角色;[7]工会的双重属性,使其只能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工人利益之间寻求合适的平衡点。[8]在这种研究视野下,国家与工人利益被置于二元分立状态,工会只不过是一个中介组织,只能在其中起着利益协调者的作用。

全国总工会也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论是“缺乏组织保障,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关键原因”,因此要“大力支持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9]少量针对某些地方工会突破体制限制、创新维权方式的个案研究和基于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说明,工会仍然可以在现在体制下有所创新、有所作为。[10]

归纳起来,已有研究提出了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四种路径,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性维护,主要由政府提供;其次是由民间ngo组织为农民工提供的各种非赢利性的维权服务,是一种横向的社会性维护。第三就是农民工个人或群体的自我权益维护。由于工会组织特殊的政治属性,笔者没有将之划入一般的社会团体,而是单独将工会对农民工权益的维护视为第四种途径。

二、农民工权益维护的路径分析

(一)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性维护

从结构上看,上述四种权益维护路径已形成对农民工利益较为全面的保护,但由于各方力量不均衡,国家力量过于强大,社会和工会力量过于薄弱,所以实际上目前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主要还是依赖国家政策的供给。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法》等,让劳动者在维护个别劳权时有法可依。政府基于多方利益的考量,对于农民工阶层的诉求回应往往是滞后的、被动的和渐进的,并且多是从“三农”问题的角度来考虑农民工的城乡流动、迁徙、城市融入等。

现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立足于侵权之后的权利救济,并且主要是针对个人的而不是面向群体的劳权保护。对于劳动者核心集体权利――集体协商与集体谈判权,尽管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立法中做出了规定,但也仅是些原则性规定,操作性不强,对原本弱势的企业工会开展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大,也没有明确工人和工会可以采取何种手段应对企业不愿谈、不想谈等不当行为。从立法层次而言,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大都以行政规章或是以通知、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立,法律效力不高,约束力有限;从执法效果而言,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所遇到的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压力与干预,使其很难达到政策预定的目标,也难以对群体性劳动争议起到预警和预防的效果。

此外,直接面对农民工问题的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希望通过诚实劳动改变现状、实现做城市居民的愿望回应不够。gdp导向的政绩观和维稳思维,使他们难以摆脱对资本的依赖和对农民工权利的制度性冷漠,因而很难有动力主动回应农民工的权利诉求。与此同时,出于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追求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对农民工的集体行动仍然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往往使事态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使本来是企业与农民工在工作场所的劳动争议演变为政府与农民工之间的对峙与对抗,让维权问题快速发展为维稳问题,经济问题就此演变为政治问题,本应承担责任的企业将劳动成本转嫁到地方政府、当地社会以及农民工个人,由政府与社会为企业的外部性问题埋单。报载,广州2007年的维稳支出就达44亿,比社会保障就业资金还多近9亿,这样巨大的维稳成本是我们无法忽视和容忍的。

(二)农民工权益的社会性维护

三十多年来,政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逐步松绑,大量ngo组织破茧而出,也出现少数直接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职业培训、劳动安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服务的ngo组织。它们还通过调查研究、参加企业查厂活动,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弥补了国家能力的不足。[11]不过,在国家法团主义的国家-社会结构下,公民社会发育十分迟缓,政府对一些功能性社会组织仍然采取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即便生发出一些为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的组织,也很难获得政府的合法承认。在一元化的工会体制下,政府基本上不允许竞争性的工人维权组织存在,现有的一些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农民工维权组织也面临着政策和资金支持缺乏导致的生存困难。可见,民间社会对农民工提供的社会支持力量是非常微弱和有限的。

(三)农民工权益的自我维护

学者们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民工对自身权益有较清楚的认知,也具有自我维权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当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一般会尝试通过表1所列的方式进行维权。

作为具有“经济人”理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会根据“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原则采取有效的维权方式。王金红教授做出的一个小样本调查结果显示,找亲朋好友和同乡帮忙是他们认为最有作用也最容易实施的维权方式,而制度化维权方式对他们而言“有作用但很难实施”[12]。2008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不再收取费用,大大降低了劳动者个人的维权成本。尽管如此,依法维权的时间成本、取证困难等仍是农民工在面临权益侵害时不愿意走制度化途径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民工张海超为了得到工伤认定,不得不四处检查,花费6万多元并“开胸验肺”才得到职业伤害认定,而更多的人选择成本更低的方式或者保持沉默。

农民工单打独斗展开个人维权,其共同特点是所有的维权行动发生在权利被侵害之后,是一种被动性维权,或称“事后维护”。个人维权的艰难使他们意识到依靠组织或者自己组织起来的必要性。在一些黑恶势力猖獗的地区,农民工每月向帮会缴纳数十元就可以得到保护的承诺;有的地方农民工以同乡会、民工协会或农民工工会的形式自我组织。这种自下而上形成的自治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可以通过谈判等方式进行主动的“事前维护”,大大降低了个人风险和维权成本,对农民工有很大的吸引力。郑功成教授的调查显示,58.16%的农民工有参加同乡会的意愿;49.16%的农民工愿意加入民工组织。这类内生的农民工组织面临合法性困境,同时存在被黑社会或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等政治风险,如果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并将之合法化,那么它很难有长期生存下去的生命力。

近期频发的农民工集体行动,有的是通过温和的、非暴力行动如厂内怠工、停工、静坐对企业施压,理性表达诉求;有的是基于“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为了扩大事情的影响力而走上街头散步等方式进行维权。当这些完全自发的集体行动越过厂区走向社会,事态往往迅速发展成对抗性质,演变成一场扰乱公共秩序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较大破坏力。

(四)农民工权益的工会维护

农民工身份的双重性,使得工会在农民工问题出现之初并未及时将之视为自己组织和服务的对象,直到明确“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才提出“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的口号,将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工会组建工作的重点,并通过推进劳动合同签订,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农民工权益维护发挥了积极作用。工会通过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积极参与劳动立法,在国家和地方劳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推动了国家立法进程。

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行政化、作风官僚化、手段简单化、活动娱乐化等弊端,工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显得力不从心。怎样才能担负起农民工权益的维护职能,回应来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回应农民工群体“重组工会”的组织诉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民主意识和自组织意愿的增强,会有越来越多的“维权”组织出现,这种组织意愿如果完全被压制,或者被其他黑恶势力所左右,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极大的威胁。我们假设国家法团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在较长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农民工自我维权组织就很难在现有体制中得到政府的合法承认,生存空间十分有限,短期内要完全改变劳工组织的非竞争性局面也是不现实的,在现阶段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工会仍是农民工合法的组织化主渠道。因此,工会有必要帮助农民工完成从个人维权、群体维权向合法组织维权的转变,实行“工会组织的高度统一”,而不能采取不作为的态度任由其发展。可以这样说,如果工会组织不主动介入使其朝正确的方向生长,处于萌芽状态的众多地下组织在破土而出时,将会释放出惊人的力量,对国家政权带来莫大风险,付出极大的社会成本。在现有条件下,若能提高工会组织的维权效能,则可以吸引广大农民工参加工会组织,依靠集体力量开展权利维护,摆脱维权困境。

三、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出路

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不仅仅关系到农民工自身,而且事关企业经营和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解决问题的出路也不能仅仅依靠单一途径,而是要多管齐下。

首先,政府作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中的重要力量,必须将重点放在规则的制定上。要发挥政策的主导力量,在政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政策主体(政府、企业或企业联合会、工人和工会)的需求,建立一整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相适应,兼顾国家利益、工人阶级整体利益的劳动政策体系,尤其要注意在政策过程中让广大劳动者的声音、诉求通过制度化程序进入政策议程。具体而言,一是可以通过改革现有的人民代表选举制度,在各级人大中增加一线劳动者的比例,逐年增加农民工代表名额;在选民登记时,可让农民工自愿选择是作为务工地所在社区还是户口所在地的选民,以避免农民工由于人户分离而失去实际的选民或代表资格,保障农民工的民主权利;落实县级以下人民代表直选制度,逐步扩大人大代表直选的范围和层次,以此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人数庞大的农民工能在各级权力机关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代言人。二是政府要大力推动行业、企业的工资协商制度和机制建设,让工会代表劳动者与行业、企业通过有效的协商博弈手段行使集体劳权,正视劳动者在企业范围内集体行动的合理性,通过设计合法的程序、合适的范围、使用的条件、违法行动的责任与后果等加以规范,使劳动者的集体行动有法可依、有序可控、违法必究。加强对各地执行集体合同和集体协商制度的调查研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国家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提高法律层次。三是政府要摆正作为劳动者和企业之间利益协调人的位置,避免直接对工人集体行动采取简单粗暴的压制方式,保证依法依规处理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约束公权力对劳动争议处理的过度干预。加强执法监督,强化媒体、工会、公民的监督力。这样才能使劳动关系双方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有效缓解劳动关系对立紧张局势,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其次,发挥工会的维护作用,积极探索农民工维权新方式。工会代表和维护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其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其存在的价值依归。工会介入农民工权益保护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已建立工会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企业,上级工会要主动介入并帮助企业工会转型,通过工会主席直选或派遣职业化工会主席等方式,合法合规地逐步将目前一些“老板工会”、“空壳工会”转化为真正的农民工工会;加大对工会的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工加入工会;通过教育培训,加强农民工会员意识,鼓励支持他们通过合法途径维护个人的劳动权利;企业工会要通过集体合同和集体协商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劳动权利,推动企业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切实发挥利益协调作用,使农民工共享企业经营发展的成果。二是积极主动帮助还未建立工会的企业合法地组建工会,或者在已有的农民工自发组建的其他维权组织的基础上将之规范化、合法化。

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工会已经展开了行动,在农民工维权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如信阳工会采取“源头建会、属地管理、联合互动、双向维权”的模式,帮助农民工组织起来、主动维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山东宁阳工会在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和企业帮助农民工组建工会或参与企业工会,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了可能;成都市总工会率先建立了城际间工会维权联动机制,与全国32个城市工会、省内20个市州工会,以及全市城乡工会之间实现了维权互动协作,上万名农民工获得了法律服务,开创了农民工维权的新模式。义乌市工会则成立专门的工会维权社团组织“法律维权协会”,采取“党政领导,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模式”。广东各级工会组建了“职工律师服务团”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将劳动者个人权益侵犯后的“事后维护”与通过集体协商制度的“事前维护”结合起来,构成较为完整的权益维护新方式。

最后,建立一个以工会为主渠道,社会其他公益性组织为辅助的健全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公正有赖于一个发育成熟的公民社会。发展社会公益性组织,与工会维权合作互补。农民工群体的组织意愿必须由工会回应与满足。工会应该将主要力量集中于农民工较为集中的行业和企业,扶持帮助农民工成立自己的合法工会,督促指导他们有效开展维权活动,通过积极措施预防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做好事前维权和群体事件的预警工作;农民工权利受到侵害后的个人维权,则主要由包括社会公益性组织提供相关的服务,二者形成合作互补关系。

四、结语

篇6:农民工权益该如何维护论文

096112007809机设(2)班蔡敏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劳动力市场化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不断提高。与此相反,传统管理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农民工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具体到法学语境考察,承认并正视农民工承受的不平等待遇,挖掘出农民工权益缺失的深层原因,以富有人文价值的刚性法律来保障当代中国农民工的平等权利,乃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和谐之关键所在,亦系亿万农民工福祉所求。

关键词: 农民工、弱势、劳动权益

1、前言

所谓农民工权益,是指暂时或长期离开农村土地到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而身份或户籍仍是农民的劳动者,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等基本权利及其依法获得的利益。农民工权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宪法确认并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这是作为公民所不可缺少的权利。二是农民工作为城镇非农产业的劳动者,还应享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劳动者的权益。因此,以公民基本权利和劳动者的劳动权为核心,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根本出发点。

随着中央与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农民工”应当予以社会关怀、权利保障的话题越来越多。笔者认为,对于“农民工”这样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社会群体多一些人文关怀,无疑对于几乎处于困境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会起到雪中送碳的效果;但是,如果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法律上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困境却无疑于杯水车薪。从我国法治建设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关键是:为什么“农民工”会成为一个需要社会予以特殊人文关怀的群体?“农民工”的权利得到保障,是一种应然的权利,还是城市对其赐予的恩惠?

2、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的现状

2.1、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改革

改革开放后农村率先实行改革,打破了传统集体化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对农民的束缚逐渐削弱,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开放城市通过大量引进外资获得了飞速发展。寻找出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迅速发展的新兴城市,成为农民工。在未来的发展中,城镇化、规模化是一个主流方向。“大城市不仅将继续是人居中心和经济增长的极核,而且仍将是知识、技术创新的中心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航空母舰’。面对繁重的城镇化任务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不仅需要大大增加中小城市的数量,而且需要大大增加大城市的数量。”

2.2、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2.2.1、在湖北鄂州汀祖镇,有小铁矿17家,500多名矿工,签了劳动合同的不到一半。去年11月,一名李姓矿工在井下被砸伤,律师和劳动部门前后调查了半个月,才弄清矿工是谁。类此事件,在其他地方也比较普遍。这为雇主逃避责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2.2、工资增长缓慢。在我国南方外来劳动力集中的某省,过去10年农民工年工资增长率不足百元。有的地方农民工10年间月收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甚至还有倒退,“过去在东莞打工,月工资一般600-1000元,如今降到了500-800元。”这么微薄的工资,还被拖欠克扣。2002年全国各地累计拖欠农民工工资达400多亿元,当年劳动监察部门仅追回14亿元。许多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一年,连过年回家的钱也得不到,更不用谈养家糊口了。

2.2.3、培训参加率低。杨叶乡某厂的50名技术工人,只有10人有资格证书,培训率仅为20%;有的根本就不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2.2.4、安全防护措施差。汉口永清片一民工在拆迁旧房时,被水泥楼板砸中头部,不治身亡。据该工地工头姚安友介绍,去年11月,该工地就曾发生了起事故,造成两死一重伤。

2.2.5、劳动时间被无限延长。在不太规范的中小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基本没有休息权的概念,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如一家生产季节性产品的小厂,本小利大,产品畅销时为扩大生产量,农民工工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甚至十七八个小时。

3、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原因

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民工权益保障受损和缺失的现象,原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3.1、不足的立法制度供给。第一,缺少保护的基点和制度支撑。导致农民工权益的法益缺位、权利受损、救济不畅,表面上是现行法律政策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作为限制公民流动的户籍制度的合法存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迁徙自由,使农民工成为城市中的二等公民。农民工即便进入城镇,其择居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也存在诸多限制。第二,法律条文的制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劳动法》规定的过于原则给执法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使劳动法的许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有关违反《劳动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偏轻,对违法行为惩处不够严厉,使《劳动法》在许多严重违法行为面前显得执行不力。第三,从法律体系上来看,目前尚未形成种类齐全、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和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由于与《劳动法》配套的法律法规的欠缺,涉及到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领域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规范,导致劳动者权利受损后寻求救济困难重重。

3.2、无为的行政执法手段。首先,执法体系的城市主位倾向使一些城市将农民工仅仅当作劳动力,而不是城市社会的一员,个别地方政府甚至制定出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对农民工流动、进城就业实行限制。近几年,情况虽有好转,但在一些地区和某些环节仍然存在问题。其次,在执法过程中,一些行政机关存在“行政不作为”问题,即当出现侵犯农民工权益问题时,往往尽不到依法查处的职责,更少有事先预警机制,甚至自身的一些行政行为也在侵犯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3、阻滞的司法救济渠道。司法保护是农民工权益实现的最后保障手段。但目前我国农民工权益的司法保护却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保障功能。其一,劳动争议“先裁后审”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争议处理的需要。其二,劳动争议案件属民事案件范畴,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而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取证、质证能力有限,使农民工无法举证或举证无力。其三,法律援助手段乏力。

3.4、缺位的工会维权组织。农民工权益之所以被侵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工权益代表主体缺失。农民工由于缺少一个真正代表自己利益、能为自己争取并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使得农民工权益保护中话语权较小。目前我国各类企业的工会只有少数农民工得以加入,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被发展入会。正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农民工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各谋其策,各行其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维权合力。

4、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对策

应当看到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背后潜伏着巨大的社会隐患。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除关心自身经济利益外,开始关注社会公平,关注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关注民主权利。农民工追求平等就业、分配公平和合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必然带来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收益向追求安居乐业转变。可见,建立起公平对待农民工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已是国家和社会不容回避的、也必须尽快解决的、且关涉社稷民生的大事业。

4.1立法保护——加快制度创新

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农民进城的一道门槛,户籍世袭制度不仅限制了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也使农民失去了平等就业的机会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因此,要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壁垒,使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要将农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通盘考虑,有关部门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如以居住地登记制度或身份证管理制度替代户籍管理制度,把进城农民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等,清理针对农民在城镇就业、上学、医疗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等,让农民逐步融入城市。

其次是构建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现行《劳动法》对农民工权益的一些规定相当笼统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从而给有些用人单位留下可乘之机。解决的途径就是在具体的劳动立法中加以细化。其中如下几方面迫切需要解决:一是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禁止包括劳动力城乡歧视在内的一切与能力无关的就业差别待遇,保证农民工平等的就业权。二是加快制定《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强化农民工利益的形式保障和手段保障。三是抓紧制定《工资支付条例》,建立企业欠薪保障基金制度。四是尽早制定《社会保障法》,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范畴。

4.2、执法保护——制约行政权力

要确立对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或者不行使公权力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制度。我国法律对行政权力制约的乏力,造成一些人滥用行政权力,行政工作人员侵犯农民工权益而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因此必须明确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严格而科学的执法监督机制。

要加强劳动监察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的配备和支持,加强劳动处罚力度。劳动行政部门执法不力是导致农民工权益问题不断的重要因素。所以,应加大劳动执法力度,明确劳动部门的责任并赋予其强制执行权。

4.3、司法保护——确立司法特护制度

设立劳动法院或劳动法庭专事劳动审判。借鉴国外劳动争议司法机构的做法,设立由专业法官和兼职法官组成的特别劳动法院或劳动法庭,按照特殊的劳动诉讼程序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劳动法律关系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劳动关系不同于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关系,劳动关系双方是管理与被管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因此,用民事程序解决劳动争议并不恰当。建立专门劳动法院或劳动法庭有利于提高法院处理案件的专门化程度。同时加快案件审理的节奏,缩短案件审理周期,逐步建立相关案件的快速裁判机制。

规定较为特殊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与民事、行政诉讼程序不同,劳动争议诉讼程序有

其特殊性,因此,应在现有的诉讼制度基础上制定特殊的规则。第一,改变现有的“先仲裁,后诉讼”的制度,建立类似商事仲裁的“或裁或审”制度,以便节约成本,提高解决劳动争议的效率。第二,扩大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范围,加重在各种资源上均占优势的用人单位举证责任。第三,在诉讼费用的承担上,以法定方式明确规定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一律缓交案件受理费、申请执行费,改由判决时由败诉方一并承担。尽量降低农民工获得司法救济的门槛,从而降低诉讼成本,使农民工能够切实、方便、快捷、经济地获取公正的司法保护。

搭建法律援助通道。解决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第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给农民工更多的事前法律援助。第二,政府要为农民工维权提供财力保障。第三,建立公益基金等民间慈善团体。通过广泛的社会捐助,解决法律援助资金不足问题。第四,各类法律援助机构应当简化手续,及时受理农民工的申请,支持农民工权益的司法救济行为。

4.4组织保护——完善维权组织

在农民工权益保护中,必须增加农民工的自治组织和博弈能力。首先是工会保护,由于工会是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合法组织机构,而农民工属于半工半农的身份,也由于他们的权益受损主要发生在工作场所,可以试行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纳入工会组织的保护之下。同时修订现行《工会法》,使工会真正成为农民工的代言人。其次是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协会,从而实现农民工享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及其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体。农民工协会主要由当地政府拨款,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工资中按比例上交一部分经费,建立一个类似于消费者协会的民间组织,专门负责对本地区的农民工被侵权事件的咨询和调解。

5、绪论

综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之一。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有很多工作与农民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三农”的发展;中国的希望,关键在于农民的希望。只有善待农民工,中国的城市才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德里克·博斯沃思等.劳动市场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年版.第425 页.

[2]、黄越南.试论农民工规范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城市建设.2009(3).

[3]、85%的农民工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搜狐网.2008 年4 月3 日.

[4]、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

[5]、关于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就业网.

上一篇:矿业总经理新年致辞下一篇:临时董事会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