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备课的特点与策略论文

2024-06-22

中学语文备课的特点与策略论文(精选10篇)

篇1:中学语文备课的特点与策略论文

云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高考备考策略

高三语文备课组(褚丽萍、张蓓、吴建红、姚培灵、潘榕榕)

2009届考生已经进入总复习阶段,在前所未有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三段师生面临从未有过的严峻的备考环境——新的课程、新的考纲、新的考试方式、新的录取方式。面对这样的态势,本组教师拟如下做法,力求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突破。

在年级段“高二(下)质量监控成绩分析”的基础上,各位教师必须结合近期学生学习状态,对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基础全面摸底,熟知于心。必须对照上学期期末成绩,寻找学生成绩拔高的瓶颈与突破口(“有效入围”、成绩变化剧烈、基础扎实但成绩不佳等)。各位教师必须全面研究(做卷-对比答案-研究答案-研究题目-整体把握)浙江省2004年至2008年的语文试题以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其他省市的高考试题(由组长分批下发),深度熟悉、基本摸清浙江语文卷的出题思路、考查方式与目的,并结合本校近几年(2005-2008)参加高考阅卷教师带回的相关资料(由语文组合力解决),全面吃透浙江语文卷。

基于高考试题特重基础又灵活多变的特点,本备课组将“以基础为中心,以常规练习与常规检测为两个基本点”作为前期方针。各位教师必须结合各班实际,对报考不同批次的学生采用“大同小异”的复习策略,紧抓复习内容与应试技巧的落实、巩固、运用,既要扎实又必须灵活,以使各批次的学生做到备战有底,应战不慌。

在日常备考工作中,抓“有效入围”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本段学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文理科合计有32人(文4理28)的语文成绩进入语文一线,但有效入围只有3人(文2理1)。这既说明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兴趣至上”的无序状态,又证明了绝大多数学生语文基础很不扎实,还是学生缺乏一定思辨能力的表现。

试题研究的结果必须反映到日常教学中,且必须与备课组其他成员共享,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无用功。尤其是发现促动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时,更是如此。

明年初,本学科还将进行会考。虽然是水平性考试,但因为出题、批改、划线均为省里操作,所以也不可轻视。针对段内还有不少常年处于“极端最低分”(50分以下者,大型考试中,文理总计10-20人)学生的状况,本组教师在紧抓基础复习的同时,还将在会考前充分演练,力争使绝大部分学生一次性通过会考,顺利进入后续阶段备考。

具体方面

1.基础知识

以复习用书(《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为纲,精讲样板高考题的规律、特征、答题手法,并深入分析2004年-2008年浙江卷相关题目,配合一定数量的练习,加深、巩固、提高。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外时间必须用一定的时长反复识记一定数量的内容,尽量不留死角。

2.阅读

在暑假作业中,我们就已经要求学生每天抽出零星时间进行大致20-30分钟的阅读,保证一定文字量的刺激。进入正常学习阶段,这一时间可能不会被保证。我们要求学生每天保持阅读,时间不限。读后必须思考:1.这篇文章说了什么?2.为什么要这么说?3.有没有更好的说的方式?这一阅读要求的反馈为每周的随笔(见后)。

对于文言文,除熟读与背诵必修、选修教材相关课文外,对于试卷中出现的优美、典型文言文,我们也要求学生诵读。

3.写作

我们要求每位学生每周至少一篇随笔,字数、主题由课任教师灵活决定,基点是阅读的思考与问题。在部分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中,我们拟推

行提升策略(策略:让学生分析、借鉴、评改相对数量的高考优秀作文),使他们能以较稳定的状态进入高考,获得较好的分数。

对于一直惧怕作文的学生,我们准备以基准作文为操练对象,即精选2005-2008浙江高考作文评卷样卷为评析对象,要求学生模拟、改换、修正只有基准分的作文,以一定写作技巧写作,拿到最基本的作文分数。

4.复习用书与网络资源的使用

本次所选复习用书为《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它虽标明“浙江用”,但由于是逐年修订,该书在遴选高考试题时,选取的浙江试题偏少,有很多考点甚至没有浙江试题。所以教师在复习课时会将浙江卷试题分类融入。本组教师将分头制作2004-2008年浙江卷的分类课件与相应练习。另外,该书的课后练习均选自高考模拟卷,题目难度较大,对于本校选考3-4-5三批的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对其应试信心可能会有打击,教师可从其他途径选择题目作为练习,但事先必须与其他教师协商,做好精选与校对工作。

本组教师已经将所有年份的高考语文卷下载到本地,本组教师可在细心校对的基础上,选用一定数量的试题作为练习,提高优秀学生的应试水平。另外,我们还搜罗了近6年的高考模拟卷、备考心得、备考专题等数以千计的资源,以应对不时之需。

5.选修ⅠB的教学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务处统一安排此项内容在下个学期进行。本备课组所有教师均已接受省市两级的课前培训,均能胜任此项教学。考虑到该项分值为10分,且多为基础尚可的文科学生选考,故除时间较紧外,其备考应不成问题。

篇2:中学语文备课的特点与策略论文

2017学已经过去,回首一年的工作,感慨万千。高三语文组的教师们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收获了很多。现对过去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三轮复习的每个过程。第一阶段,稳扎稳打,对高考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要面面俱到。为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做准备。第二阶段,知识的网络系统阶段。以专题训练为依托,以第一轮复习为为基础,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以专题促归纳,让学生对所有考点的知识心中有数并自我成体系。第三阶段,模拟提高阶段。在模拟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必须精讲,而且坚决不再留任何尾巴,不把遗留的问题带到下一次的考试。

二、加强备课组研讨活动。

高三语文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带领学生梳理高考的各个知识点。为了更充分的备课,我们重视集体备课,认真研究每个知识点。每次开始一个专题的学习,大家都各展所长,寻找知识点理论知识、经典例题;备课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疑难点;课后不断交流,相互学习课堂教学经验。一学期下来,每个老师都收获了很多,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教学能力。

三、瞄准高考,狠抓常规,注重平时积累。

深入研究考试大纲,重视信息的沟通。在高三开始时就细致研究分析07、08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并且及时加以落实。语文学科是一门特别注重积累的学科,很少有人能够不真抓实干就能取得成功。进入高三我们布置了学生以下几项常规性工作:按照高考考纲,每天积累易错的成语10个,必背古诗词2篇;每两天鉴赏一首诗歌,每三天完成一篇文言文阅读题;坚持写读书笔记,摘录优美句段和典型事例;坚持在每节课前3分钟开展语文知识积累小活动,通过这四项常规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同时发展。

四、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大部分学生总觉得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高考语文成绩完全靠运气,而且到高三,各学科大量的做题,势必给可怜的语文学习带来了没时间做语文看语文的局面。语文教学在夹缝中求生存,只能在课堂上要质量,要效率。努力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语文营造良好的氛围。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

五、语文做题理科化,规范学生答题。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务必精选习题,优化训练。先以我们的复习资料的高考题引路。高考试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导向性,经得起推敲和考验,思路比较明确。学生通过做这类题可以初步感知高考,对高考的内容、规律等有初步的把握。重视答题过程的规范性,牢记答题技巧和答题步骤。狠抓学生书面质量,让学生努力达到书写整洁美观的要求。

六、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精选时文。我们及时留心社会热点,积累热点素材,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按照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系列,供学生阅读。二是我们鼓励学生阅读报刊,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就要求他们交叉订阅,交换浏览,像《读者》《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意林》《作文素材》等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学生可以广泛交流。

2018学高三语文备考策略

一、学习现状与对策

1、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目前我校部分学生语文学习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①态度不够端正。主要表现为不重视语文学习,投入时间和精力太少等。

②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③知识凌散不成系统,成绩不够理想,能力需提高。

2、积极采取有效对策

①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②用具体严格的要求来规范学生;③用简洁精彩的课堂来吸引学生;④用科学合理的讲解来指导学生;⑤用高效扎实的练习来督促学生;⑥用不断进步的成绩来激励学生等。

二、上课方面: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启发学生主动去寻求答案,掌握原理。坚决反对满堂灌,填鸭式。

三、作业方面:适当布置作业,及时收交,认真批阅。多鼓励学生,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四、四个环节:复习中应做好“讲、练、考、结”有机结合。“讲”:少讲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精选题目,多练典型,有练必评,做好错题反思,掌握方法,提高能力。重点内容强化练,难点问题反复练。“考”:提高针对性,考试内容应以考纲常考点、学生常错题为主。“结”:考后应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反思,改进提高。

篇3:中学语文的“备课”与“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备学生,备课文,备单元,备方法步骤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由于语文学科知识包罗万象, 并且融抽象、形象、逻辑的多种思维形式为一体, 因而决定了必须从知识、思维的“多元化”角度进行教与学, 也决定了教与学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 一个语文老师不可能盲目、随意地匆匆拿起课本上讲台敷衍一番。道理如同“演戏”, 要使观众达到入情、入境、入妙的境界, 起到思想、艺术的熏陶教育作用, 首先要有艺术性的“剧本”, 再在演员本身素质基础上进行反复研习排练, 才能有绝佳的演出效果。教学固然不雷同于演戏, 但教育与被教育的双边关系是相似的, 如果教师是“演员”, 那么“教案”就是“剧本”, “教学”需要“教案”作指导, 如同“演员”需要“剧本”指导那样。无论是有形可见的文字设计, 还是成竹在胸的质疑、释疑的构想, 在教师的教学思维中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完整的教学网络, 这便是“教案”的综合体, 体现了老师在教学前的“排练”准备功夫。循着它的指导, 再通过教学语言传递, 情感和思想交流, 产生知识信息的“共振”,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领会, 将知识信息贮存起来。这就是“备课→施教→反馈接收→领会存储”的基本教学定式。

当然, 近年来语文教改偏于“教学”方面的研究, 确也寻出了许多行之有法、施之有效的经验。但为使教改更深入、更全面, 笔者认为语文教改仅停留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把“备课”的科学化问题纳入教改的范畴加以探讨。长期以来, 我们常把“备课”狭义地理解为就是“备课文”“抄教参”, 这种“依样画葫芦”的认识和做法是单一、片面的, 殊不知“备课”也是多方面的综合加工的过程。笔者认为, “备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备学生”, 即“吃透学生”。吃透学生, 有利于“因人施教”, 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 收到预期效果。“备学生”就是要对他们的学情兴趣、基础知识状况、学习习惯和方法、求知心态 (心理特点、思维差异、对教学的要求等) 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为使“教”与“学”尽快适应, 笔者通过作文和交流思想的办法来达到。新生入学后, 笔者先后布置过《我这样学语文》、《我对语文教学的建议》、《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等作文, 既可以从中多方面地了解学生情况, 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前几任语文教师好的经验和方法。确有见地的学生就及时找他们交流;其他学生, 则利用茶余饭后时间与之交换意见。至于他们文章中谈到的各种教学上的瑕疵, 则力求避免, 不断完善, 这样才能使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 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二是“备课本和单元”。即教师要站在“语文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的高度来统观、比较、分析全册、各单元文章, 总体上有个难、中、易的大体印象, 初步确定出该册及单元的重点难点, 为全册教学定下基调。现行语文课本, 大多是按文体分单元。我们的这种“备”, 便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单元、文体、篇目、知识点是学生较为生疏、困难的, 做到心中有数。宏观的统揽, 有利于微观的设计和确定教学步骤、方法, 以合理安排时间, 适当调整教学秩序 (单元先后教学顺序) 。

三是“备课文”。它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宜在上述两者基础上进行。有前两者做基础。“备课文”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它更“实”, 实在“教案”体现很强的知识性, 并在此指导下去质疑释疑、传授知识, 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根据好、中、差生的实际情况使那些深、难、易的知识各得其所, 化整为零, 使学生学到知识, 提高技能。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学习是如此, 老师“备课文”也是如此。“吃透课文”需要老师多读、熟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再去借鉴教学参考书, 加进自己的见解去拟写“教案”, 又在“教案”引领下去细读、熟悉、理解领会课文, 烂熟于心, 教学就会有居高临下、驾驭自如的心理状态。教学参考书是“备课文”的得力助手, 但不能不求实际地去照搬照抄, 而只能以它为依据, 再根据学生和课文的实际加以选择、增删和调整, 写成切实可行的“教案”, 使之对教学的指导恰到妙处, 更具科学性。

四是“备方法步骤”。这体现在教师如何去科学地组织、实施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上;体现在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获取知识的技巧上。有科学的方法, 教学就会如虎添翼, 游刃有余, 一些知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无定法, 备课就要备出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要根据“传、授、教”的需要, 因人因材而异地去精心构想设计教法, 诸如如何入题入意、如何质疑解疑、如何点化思想、深发开启, 都需体现特有的方法和技巧, 而不应是平淡的说教。采取什么方法步骤, 需在“备”的过程中深思熟虑, 妥善设计, 力求采取最能激发学生兴趣, 最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最有利于学生学懂、掌握的方法。由于教师的素质和风格不同, 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会各异, 但只要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仍不失为科学、独创的好方法。

在备课与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须牢记:教给学生以知识, 只能利益于现在;而教之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技能, 却能利益于永远。所以, “备方法步骤”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此外, 在备课过程中, 尤其要重视学法的设计, 使教案成为既是“教”的方案, 又是“学”的方案。

篇4:中学语文备课的特点与策略论文

一、备教材

备教材在传统意义上分为研究教材、课程计划、教学方案、掌握教学的内容和教材的范围,在信息技术参与的情况下,还添加了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的部分。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语文教材更有特色,内容也更加丰富,而且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网络资源,我们可以拥有很多新颖的语文素材和课外资料,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获取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而为学生扩展课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学习《荷塘月色》,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通过收集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和相关文章如《哪里走》和《一封信》,进而分析《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增强其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文章、感受文章,进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篇文章。

二、备学生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对学科的认知情况。教师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性格特点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之前充分做好针对学生的准备工作,并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前教师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掌握学生的情况,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更好地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教学。

如学习《赤壁赋》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让学生利用班级讨论组系统,将不会的问题和遇到的难题以及没有解决的相关知识点都反映在讨论组里面,教师就可以据此对赤壁之战进行评价和定位。其中赤壁之战可以有三大范围的定位:广义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的夏季,由曹操发起,目的在于夺取荆州;标准的赤壁之战也是由曹操发起的,在建安十三年冬季,目的是东进江夏,标准的赤壁之战是大众普遍认可的定义;狭义的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冬季东进江夏,在赤壁和乌林与周瑜两次战斗失败,并返回了江陵的部分作战。诸如以上关于赤壁的介绍,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选择一二进行阐述,梳理学生对赤壁的理解,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备方法

教学设计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还应当研究教师运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和体现。教学中用到的文本资料、图片图形、声音视频等都是教师需要提前考虑和构思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探索还有对学生需求、性格的了解和学习态度的掌握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很多年轻的教师都会在教学中面临一个难题:该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才能让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年轻教师的困扰逐渐被解决。年轻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其他教师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交流和讨论,优秀经验得以共享,在借鉴其他教师优秀成果的同时,改进自己的不足,改变传统教学单一和死板的问题。

新媒体的加入使教学方式和课堂更有活力,教学手段变得多元化,丰富了教学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更好地学习和吸收知识。

四、写教案

写教案是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以及设计教学方案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对课堂内容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准备。教学内容、学生的类型和教学方法都处于变化之中,即便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然而如今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类似的问题已经得以解决。

第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的备课方式从之前的手写逐渐转变为电脑输入,从人脑备课转化为人机互动备课;从独自备课转化为多人合作备课,从实物备课转化为意象备课,进而让教师从双手工作转化为人机结合。教师能够利用电脑进行编辑和操作,大大减轻了工作压力,也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还能够通过多媒体的介入使原本死板的课堂变得气氛活跃。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能够让死板的教案变得更有魅力。网络使教案能够相互共享,完善每一位教师的教案。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案也能够随身携带,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与之前相比都有了新的突破。这样,教案能够跟着学生的进度而时时更新,更好地配合教学的进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

篇5:中学语文备课的特点与策略论文

一、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备课组活动形式简单,内容单一。备课组活动主要是为了集合各年级语文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实现教学成果的交流。但是很多学校的语文备课组形式简单,仅仅是将各年级语文教师集中到一起进行语文教学的备课活动,备课活动的内容也没有涉及与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相关的备课交流,另外,科学合理的语文备课组活动应该将学生也容纳进来,但是由于学校的语文备课组活动仅限老师参加,在活动形式上并未起到新的改善效果,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交流,使教师不能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需求。

2.备课组活动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一个完善科学的备课组活动制度,更有利于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的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备课组活动中不会出现违规行为,但是,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才能更加激励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认真表现,将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置于相关的制度管理之中。虽然有的学校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并没有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执行,甚至到最后已经流于形式。

3.合作与竞争机制有待改善。中学语文备课组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老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现在的教学竞争激烈,教师的职称评定也与相关教学成果直接挂钩,导致备课组的教师活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活动初衷,老师之间不是在真正的进行经验交流,而是相互防范,保留自己认为优秀的教学经验,从而使备课组活动名存实亡。并且,在语文备课活动中,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经常把自己的教学位置视为备课组中的权威,很少听别人的建议,也不支持青年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导致备课组活动的交流受阻,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规范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的策略分析

1.优化备课组的内容与形式。传统的语文备课组活动主要是将各年级语文教师集中到一起进行备课办公活动,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备课活动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语文备课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集中办公模式,应该将备课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丰富语文备课组的活动,比如,集中语文教师听取学校的优质课程,积极组织青年教师试听老教师的语文教学课程,深度挖掘新进教师的教学潜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模范作用,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组织研讨会议、开展校外或本校培训等形式,努力丰富语文备课组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2.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语文备课组活动中,缺乏合理的规章制度将影响备课组活动的整体积极性,所以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督促改进。比如,在备课组活动中实行签到制度,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备课组活动的必须有提前请假的证明,在进行研讨会议是不能看其他书籍以及聊天玩游戏等,另外,为了激发教师参加备课组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将年终考核与平时的备课组活动表现相关联,促进语文备课组教师在活动中主动发表意见,为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3.建立学习型备课组,协调组员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竞争不应该成为语文备课组成员的主要目的,应该通过建立学习型备课组,号召所有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学习,不断鼓励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并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形成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语文备课组内的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教学教研成果。

篇6:中学语文的“备课”与“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备学生;备课文;备单元;备方法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由于语文学科知识包罗万象,并且融抽象、形象、逻辑的多种思维形式为一体,因而决定了必须从知识、思维的“多元化”角度进行教与学,也决定了教与学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一个语文老师不可能盲目、随意地匆匆拿起课本上讲台敷衍一番。道理如同“演戏”,要使观众达到入情、入境、入妙的境界,起到思想、艺术的熏陶教育作用,首先要有艺术性的“剧本”,再在演员本身素质基础上进行反复研习排练,才能有绝佳的演出效果。教学固然不雷同于演戏,但教育与被教育的双边关系是相似的,如果教师是“演员”,那么“教案”就是“剧本”,“教学”需要“教案”作指导,如同“演员”需要“剧本”指导那样。无论是有形可见的文字设计,还是成竹在胸的质疑、释疑的构想,在教师的教学思维中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完整的教学网络,这便是“教案”的综合体,体现了老师在教学前的“排练”准备功夫。循着它的指导,再通过教学语言传递,情感和思想交流,产生知识信息的“共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领会,将知识信息贮存起来。这就是“备课→施教→反馈接收→领会存储”的基本教学定式。

当然,近年来语文教改偏于“教学”方面的研究,确也寻出了许多行之有法、施之有效的经验。但为使教改更深入、更全面,笔者认为语文教改仅停留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把“备课”的科学化问题纳入教改的范畴加以探讨。长期以来,我们常把“备课”狭义地理解为就是“备课文”“抄教参”,这种“依样画葫芦”的认识和做法是单一、片面的,殊不知“备课”也是多方面的综合加工的过程。笔者认为,“备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备学生”,即“吃透学生”。吃透学生,有利于“因人施教”,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收到预期效果。“备学生”就是要对他们的学情兴趣、基础知识状况、学习习惯和方法、求知心态(心理特点、思维差异、对教学的要求等)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为使“教”与“学”尽快适应,笔者通过作文和交流思想的办法来达到。新生入学后,笔者先后布置过《我这样学语文》、《我对语文教学的建议》、《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等作文,既可以从中多方面地了解学生情况,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前几任语文教师好的经验和方法。确有见地的学生就及时找他们交流;其他学生,则利用茶余饭后时间与之交换意见。至于他们文章中谈到的各种教学上的瑕疵,则力求避免,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使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二是“备课本和单元”。即教师要站在“语文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的高度来统观、比较、分析全册、各单元文章,总体上有个难、中、易的大体印象,初步确定出该册及单元的重点难点,为全册教学定下基调。现行语文课本,大多是按文体分单元。我们的这种“备”,便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单元、文体、篇目、知识点是学生较为生疏、困难的,做到心中有数。宏观的统揽,有利于微观的设计和确定教学步骤、方法,以合理安排时间,适当调整教学秩序(单元先后教学顺序)。

三是“备课文”。它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宜在上述两者基础上进行。有前两者做基础。“备课文”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它更“实”,实在“教案”体现很强的知识性,并在此指导下去质疑释疑、传授知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根据好、中、差生的实际情况使那些深、难、易的知识各得其所,化整为零,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学习是如此,老师“备课文”也是如此。“吃透课文”需要老师多读、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再去借鉴教学参考书,加进自己的见解去拟写“教案”,又在“教案”引领下去细读、熟悉、理解领会课文,烂熟于心,教学就会有居高临下、驾驭自如的心理状态。教学参考书是“备课文”的得力助手,但不能不求实际地去照搬照抄,而只能以它为依据,再根据学生和课文的实际加以选择、增删和调整,写成切实可行的“教案”,使之对教学的指导恰到妙处,更具科学性。

四是“备方法步骤”。这体现在教师如何去科学地组织、实施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上;体现在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获取知识的技巧上。有科学的方法,教学就会如虎添翼,游刃有余,一些知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无定法,备课就要备出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要根据“传、授、教”的需要,因人因材而异地去精心构想设计教法,诸如如何入题入意、如何质疑解疑、如何点化思想、深发开启,都需体现特有的方法和技巧,而不应是平淡的说教。采取什么方法步骤,需在“备”的过程中深思熟虑,妥善设计,力求采取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最有利于学生学懂、掌握的方法。由于教师的素质和风格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会各异,但只要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仍不失为科学、独创的好方法。

在备课与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须牢记:教给学生以知识,只能利益于现在;而教之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技能,却能利益于永远。所以,“备方法步骤”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此外,在备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法的设计,使教案成为既是“教”的方案,又是“学”的方案。

总的来说,“备学生”是前提;“备课文”是重点,很多知识、技能的问题和教学的目的都要在这个环节中体现;其他两者则是服务于这个重点的,整个教学程序又是服务于学生的。显然,备课是语改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备”得好就会“教”得好。

篇7:中学语文备课的特点与策略论文

一、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特点

课堂上的问题并不是随意提出的,一方面应考虑到小学生的现有知识量与年龄阶段特点,引导小学生从“学会”慢慢转变为“会学”;另一方面所提的问题不可偏离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全面性与针对性。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具体特点如下:

(一)启发性

巴里尔在《开启更多好奇的心灵》一书中对优质问题的描述是这样的:“一个好问题,其本身应该是卓越的,能反映人们对发现的欲望,能帮助我们思考并超越已有的资料或者经验。”[1]直观一点讲,就是有效的提问应该是具有启发性的,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群组性

群组性要求课堂所提问题之间应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模式,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备课环节设计好问题,在之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于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目标明确的探究模式。如《木兰从军》一文,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木兰是谁?木兰做了什么事情?木兰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再根据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问题细化,形成问题群组,让每位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文内容的阅读、学习与思考[2]。

(三)针对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应指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综合性的教育,涉及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教学内容如此丰富,那问题的设计也应该灵活多变[3]。如“二十四节气歌”,一般仅要求学生当儿歌背上即可,但其实这个节气歌包含了中国很多的传统文化,教师可讲解一些带有节气的诗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并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其中的“露”与“清明”各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节气?该节气有什么风俗?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针对性交流,教师最后再总结一下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丰富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实现了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因为小学生年龄一般在14岁以下,他们缺乏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也不高,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甚至还未能进行有序的思考。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们理解课堂内容,而且还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习惯,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问题设计的全面性

一方面,根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可采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设计一些回忆型、识别型、评价型以及创新型等不同类型的问题[4]。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不同类型的问题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针对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教学内容不同而改变,如:生字、词语、修辞手法等是针对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剖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是针对意识。所以,小学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应该是多层次的,不仅要着眼于文本的理解,也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发展等其他方面。

(二)问题提出的合理性

首先,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组织语言,完善表述。对于同一类型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的遣词用句,有时取得的效果会截然不同。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放低姿态,真正融入学生中,这样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才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也应该平等地接纳与评价,使课堂提问充分发挥应有的教学价值。另外,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后,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点拨、巧妙引导、合理追问,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缜密。

(三)问题反馈与反思的及时性

没有反馈的课堂教学是不完整的,对于课堂提问的及时反馈可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通常情况下,课堂提问的反馈结果非对即错,但对于思维尚未完善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应保持宽容的态度,积极地引导,切不可因为教师的消极反馈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反思哪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问题是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哪些问题是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哪些问题是多余的,意义不大的?哪些问题表述不当?针对所有反思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只有这样才将不断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有效提问的支撑。课堂有效问题的探究过程不仅有助于师生的互动沟通与情感培养,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教师通过问题的反馈又能适当调整教学进程,从而构成了课堂的生成性与灵活性,真正赋予了课堂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宋旭辉.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2]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3(7).

[3]何淑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篇8: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与改进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改进策略

语言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不仅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系的桥梁[1]。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教”与“学”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因此语言在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2]。”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和知识性兼备的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语文这种特殊的特点和地位,需要讲究教学语言特点的运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情绪化变动相对较大,更需要采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语言。确切地说,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语言。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明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第一是语言必须标准化。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小打下坚实的发音基础,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也是其他所有学科学习以及未来个人发展的基础。第二是语言必须精确化。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对所用的语言高度的凝练,言简意赅,切忌废话连篇,让学生找不到重点[3]。第三是语言必须要艺术化。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慢慢的提炼。总之,让学生听完教师的讲课后要能够回味,愿意听。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改进策略

1.语言表达要以人为本。新课改的理念提出教学改革要以人为本。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改进策略首要的也要以人为本,包括教学进程中各个环节的安排,尤其是提问和课下交流的时候,更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语言运用的艺术。比如提问的时候,对于胆子很小的学生,教师适宜采用启发式、渐入式的语言方式;对于比较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适宜采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式的语言方式;对于性格刚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问题的本质。另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更多采用关爱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教师每一句话都是在关心着自己。

2.语言表达要区分对象。以往很多语文教师都是跟班走的,结果是各个年级所采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不区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也不区分学生的特点,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初步向抽象过渡,但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以形象思维主导,尤其是一部分发育稍晚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教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直观形象,这样才更具感染力[4]。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现在的社会信息发达,学生们智力发育相对要快,教师需要转变语言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力增强。

3.语言要富有情感色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伟大的,但之所以有些学生不愿和教师交流,主要原因就是感觉和教师有距离,而这种距离的来源又和教师平时教学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关。不少教师感觉自己是在为学生好,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就不说了,却把小错误夸大,批评多于表扬,目的在于让学生不犯第二次错误。想法是好的,但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需要更多的赞扬和带有浓郁感情的话语,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了,有话也愿意和教师说了。而当教育的交流一旦达成,课堂有效性也就容易形成了。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而且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科本身的特点加上学生年龄的特点,共同使教学语言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目前小学生的思想状态、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除了在传统教学语言基础上加以改进外,还需要注意新时期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性格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的教学语言。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浅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7).

[2]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 淄博师专学报,2011,(2).

[3]杨金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EB].

篇9:中学语文备课的特点与策略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不仅是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还能让学生对知识内容以及学校生活产生兴趣, 更能使学校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但学生群体之间又具有共性。在教育工作中, 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了解,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 才能引导其选择。

一、中学生发展心理与二重需求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中学生处于人格渐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区别, 并开始产生独立判断的行为与行为倾向。而这种意识的产生与过程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存在很大差异。所以, 对于中学生发展的认知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复杂问题, 而这种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前提, 那么对于复杂的中学生团体是否存在某种共性呢?

人们的需求存在二重性, 其一是缺失性需要;其二是成长性需要。前者是隐性, 内显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行为表现中。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主要表现在生存和适应社会两方面。而成长性需要大多可以直接观察, 主要表现在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期望。

在日常生活中, 不成熟的个体往往对这两种需求表现出迷茫。对于中学生而言, 他们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不知道行为目的是什么, 才表现出这样混乱的复杂行为。

理解了学生行为的内部逻辑之后,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学情进行判断, 进而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二、反馈调节学生状态

人对于某种需求的依赖程度与反馈周期密不可分。中学生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这一群体更依赖于短周期的反馈。甚至他们无法意识到长周期带来的体验。这种与成年人的差别导致了对学校生活认知的差异。而成年人对青少年这种无知意识的无视会产生极大的矛盾。父母、教师不断感叹于孩子对学习的厌恶却无计可施。在这之间真的无从调节吗?

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举出显而易见的例子。在嗑瓜子时边嗑边吃便会浑然不觉地嗑下去, 而若是先剥瓜子壳, 攒够一定数量再吃, 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时间体验。成年人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接受长周期的反馈体验, 比如攒钱购买一件昂贵的物品, 但孩子往往没有这种能力, 他们对一节课的知识量都很难产生有效反馈, 更别说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了。

三、调解中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兴趣

其一, 家庭方面。父母是与孩子生活最为密切的人, 孩子必然能对父母产生依赖,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对孩子的情感影响至关重要, 而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关注了孩子的学习结果, 从而展开一番讲述与教育, 这是治标不治本的, 只会让孩子的行为更加混乱, 甚至错误。身为教师有义务与父母沟通, 让其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 从而对孩子正确引导。只有家庭与学校方面有效配合, 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中的问题。

其二, 学校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学校生活已经成为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然而学校生活是复杂的。第一,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不成熟的关系, 学生的认知与判断存在片面性, 这种片面却可能完全影响另一位写生。所以对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群体之间可能产生的问题, 及时施教, 对症下药。第二, 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和谐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互相尊重,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而作为学生是无法控制这一关系的。所以教师应对学生保持足够的尊重, 并积极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这是学校中的两种主要关系, 也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两种关系。若处理不当,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篇10:高中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策略

注重掌握高中生心理特点,按照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更是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

一、高中生在语文教学上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的就学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之间。这一阶段的青年的心理特征是情绪化的自我认识,而且这种认识充满着矛盾,又非常模糊,内心经常激荡着一种莫名的胆怯和难以排遣的思虑。他们的心理比少年期,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上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第一、闭锁心理。绝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有这样的感觉:高中生在课堂上不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爱发言、好表现自己了。相比之下,他们比过去多了一份老成,课堂上他们尽管思维活跃,但常常是想的多,说的少;有时,老师的提问他们明明心里清楚,但不肯举手回答;也有的时候,遇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上黑板做题,学生一方面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又顾虑重重,最终还是不肯举手而自己放弃了机会。学生这种欲言又止、欲作又息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是常常可以见到的。他们似乎对自己的言行很负责任,对于一次“冒失”的举手发言,一次回答问题失误,常常不是事过就忘,而是耿耿于怀,甚至认为被老师抽到提问而又回答不出问题,这样有损于他们的形象,使他们失去了自尊,于是“引以为戒”。在课堂上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思想看法,不让自己在课堂上“出风头”。高中生的这些表现与他们少年时期心直口快、想啥说啥、毫无顾忌、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的单纯、直率形成了鲜明对比。心理学家把这些特征称之为闭锁性。

第二、独立意识。高中生不论是身体发育,还是思维发展,都已接近或步入成人。这时,学生的成人意识特别强烈。他们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期”,处处把自己当大人看待,凡事不愿依赖他人,渴望自己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像大人一样独立行事。在学习上,他们不喜欢老师把自己当成不懂事的小孩管头管足、事事干预;也不喜欢老师讲解知识嚼得太细太烂,布置作业要求太繁,作文限制太死,辅导搞得太具体。总之,他们希望老师不要大包大揽,要信任学生,放开手脚,多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高中生喜欢模仿成人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学家把这种模仿称之为二次模仿(四、五岁小孩喜欢模仿成人语言、动作表情等,被称之为第一次模仿)。处于二次模仿时期的学生,由于特别喜欢得到独立思考的享受,所以,每当学习上遇到难题,他们不希望从老师、同学那里轻易得到答案,而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这一切都显示了高中生学习的独立性。

第三、探索兴趣。高中生精力充沛,思维发达,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在学习上表现出了很强的探索性。这种探索性既有横向的一面、又有纵向的一面。横向探索主要表现为:渴望广泛摄取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他们常常在学习某一知识时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进行探究,以增强知识的全面系统性。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学习上横向探索的具体表现。高中生在横向探索的同时,也很注重学习上的纵向探索。他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渴望对所学知识有个深刻的认识。每当分析一篇文章、评价一个人物、解答一个问题时,他们总爱问一连串的“为什么”,他们喜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循序渐进地探求知识。他们对许多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对越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越感兴趣。高中生这种探索精神,使他们常常喜欢在课堂上向老师问这问那、热衷于互相讨论、争辩等。他们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自发成立作文、演讲等兴趣小组,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第四、创造思维。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期。高中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已经从初中阶段的“经验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理论型”。这时,他们认识事物已经能够摆脱对直观、形象的知识经验的依赖,从一般理论原则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出结论,间接地获得知识。这种“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使高中生具有明显的创造性。语文课堂上,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轻信盲从别人。相反,他们常常依据自己掌握的理论,对老师或教材中的一些观点、看法,重新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提出怀疑与批判。他们一心想给别人的观点、看法换个说法,成一家之言。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就一个问题各抒己见,互相辩论。作文课,他们喜欢独出心裁地构思立意,追求一鸣惊人的效果。学生这种不愿墨守成规、喜欢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常常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些颇具新意的东西,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更锻炼了他们的求异思维。所以,它是十分可贵的。但是,由于高中生知识、经历有限,有时他们也会因看问题的偏激、固执而不易接受正确的东西。对此,老师要注意正确引导。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上心理特点在高中生中具有共同性,但是,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却具有差异性。比如闭锁性心理常常是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明显,女生比男生明显,身心发育早的学生比身心发育晚的学生明显。而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心理则通常是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要强,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要强。

二、针对性地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搞好语文教学

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目的是为了让老师加强对学生这一教学对象的进一步了解,自觉按照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制订出切合实际、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及其单一性,使语文教学更加科学化。下面我就此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以写字课为突破口,开启高中生的闭锁心理。

人常说“字如其人”,“字是人的门面”,可见写字的重要性。但我们也看到,现在的中学生并不重视写字的素养训练,或错别字多,或字歪歪斜斜,或潦草难识。

写字,只要照着碑帖认真练习一周,字体的框架就会有大的改观,效果立竿见影。于是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抽出一节课作为“写字课”,以钢笔字训练为主,有兴趣的学生就兼练粉笔字或毛笔字,一笔一画,准确到位,规范美观。对于每一个学生的书法习作,我都选出写得比较好的字在班里张贴,大加表扬,使之有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的自信心大增,逐渐他们就自觉融入班集体中,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敞开心扉。久之,学生心理的闭锁性就悄然消失,还培养了学生一种平心静气、专注凝神的心态,克服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

对于高中生的闭锁心理,老师不可随意埋怨、指责,而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耐心启发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抓住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对学生回答问题不求全责备,一旦回答正确,哪怕只有一点正确,也要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度的表扬,让学生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学生自尊心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取激将法巧妙提问,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抓住学生好争辩的特点,提出关键性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辩中明确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的闭锁心理,打破教学的沉闷局面,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以阅读课为先锋队,增强高中生的独立意识。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高中生学习的独立性比较强,教师应充分的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

比如,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去自由阅读课文,尝试自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尝试阅读,对学习材料进行圈点勾画,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思考探究,在尝试阅读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高中生的独立性很强,其依赖性也很强。在这段时间,学生可塑的空间也很大。所以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作用不能忽视。比如,针对学生的课前尝试阅读,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和课文类型、个体需要等差异加强指导,适当介绍一些尝试方法供学生选用,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在获得新发现、新认识的喜悦中欲罢不能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变“先讲后练”的被动学习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主动尝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3.以鉴赏课为重武器,激励高中生的探索兴趣。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鉴赏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赏析评价能力,是对阅读课的进一步补充和提升。在高考中,诗词曲、散文、小说等都是鉴赏必考内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就一篇美文独具匠心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韵味十足的对话,跌宕起伏的情节,人物的塑造和材料的筛选等进行赏析;也可以就一首诗歌的虚实结合、烘云托月等技法展开分析和探究,并提出所惑、所悟、所思、所想,为写作课、交流课积累思想,积累感情,积累话题。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互动。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我们先要了解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一生愤世嫉俗、刚正不阿、追求正义,揭露和批驳统治者的罪恶行径。这与他年轻时对魏晋文学大师稽康的忠爱和推崇有很大的关系(他曾披阅几载校注《稽康集》)。稽康追求真理,冒着生命危险,义正辞严地揭露和批判司马氏集团诛杀异已、图谋篡位的罪恶野心,后来牺牲在统治者的屠刀下,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鲁迅先生的个性和稽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鲁迅联想到稽康,再由稽康联想到鲁迅,我们才发现,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其知识的传承有密切的关系,了解了稽康,也就了解了鲁迅。

老师既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及时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还要注意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和学生一起揣摩林黛玉的肖像性格,学生在反复品读之后,尝试对人物形象性格进行分析。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林黛玉是“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觉得有些难理解。确实,以往红楼通行本都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而列藏本(现存红楼梦版本之一。又称脂亚本。题“石头记”。因藏于原苏联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故名):“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许多专家在多重推敲考证之后确定原著应为列藏本所言,许多地方都已改过,而教材仍采用旧的通行本。

就此问题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两种版本进行探究、选择。学生普遍选择列藏本,理由有:“似泣非泣”符合人物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与“似蹙非蹙”“两靥之愁”相应;“含露目”与后文“泪光点点”相照应;甚至有学生联系“木石前盟”中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语,作为明证。可以说学生们打开了思维,充分运用所学展开了讨论。在肯定了学生们的讨论之后,我又提出了一点补充理由:“罥烟眉”形象可感,而“含情目”抽象不定,且缺少语言上的精细灵性,显得旧俗。而“含露目”与“罥烟眉”相应,既形象可感,又不失灵动。经过探讨、分析,师生一起解除了疑惑,学生们很有成就感,并且认识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可见,鉴赏课应当培养学生的探索性精神,鼓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持有质疑的态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意识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4.以写作课为重点,展示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比如作文时,用同一个题目,可以写成不同文体的文章;叙述同一件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叙述;讲述同一个故事可以采用不同的叙述方法;说明同一种植物可以用不同的说明顺序。

在作文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我曾根据学过的课文出了《若是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等反观点题目,让学生奇思妙想写出创新作文。学生通过联想,言之有物,作文质量有所提高。还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自拟题目作文,如有些学生写出《开卷未必都有益》《天有可测风云》《狗捉耗子赞》等作文,都有自己的见解,有真情实感,生动活泼。

5.建立“交流课”这一平台,培养高中生的健康心理。

交流课是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精神的民主型课型,把学生在学习、生活、自身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喜悦与哀伤,迷惘与顿悟、批判与呐喊融为一体,为学生独抒性灵、展示自我提供一个平台。关注自我、关注生活是交流课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留心积累时时闪现的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闭锁期,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课堂的充分交流,首先要把话题确定得恰到好处。问题太浅或太小,学生“不屑一顾”;问题太深或太大,学生无从谈起或摸不着头脑;问题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没兴趣”等等,都会使课堂失去交流的基础。所以交流的话题要定好,而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要想办法去激励。

新教改的主导性观念是回归生活世界,改变教学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状况,沟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不能只设计教学的活动过程,还要增设“学生生活经验”的项目。

重在实践的语文活动,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促使他们一丝不苟,独立自信地用严峻的眼光审视人生、社会的大舞台,使他们养成注重实践的生活态度,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高中生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有时甚至也是矛盾的。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所谈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同行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2021年幼儿园中秋节主题策划下一篇:文明出游的公益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