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管理指引

2024-06-20

人事档案管理指引(共8篇)

篇1:人事档案管理指引

人事档案审核工作指引

人事档案审核工作,主要包括入职审核和任前审核。

一、入职审核

入职审核重点对新调入员工的档案齐全完整性进行审核。根据人事档案内容的分类,每一类的审核要点如下:

(一)履历材料

履历材料由干部履历表组成。1999年以前参加工作的,须有中央组织部制发的1988年版和1999年版《干部履历表》,1999年以后参加工作的,须有1999年版《干部履历表》。

对缺少此类材料的要按以下方法处理:

1.没有相应的1988年版、1999年版《干部履历表》要尽量查找收集;2.1988年版《干部履历表》确实找不到的,可以不再补充填写;3.缺1999年版《干部履历表》的,必须及时填写(1999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也必须补充填写)。补填1999年版的《干部履历表》以干部填写时的情况逐项填写。《干部履历表》所填信息应真实、准确、规范、完整,逐项填写完成,必须有照片、本人签名、填表时间和组织印章。

归档注意事项:员工在入职一个月内,填写最新的《干部履历表》,交干部监督处,由干部监督处审核后移交档案

期(半年以下)的总结材料可不归档。领导干部述职报告不归档。材料要有本人署名、形成时间,如是组织单位出具的考核材料,要有组织单位盖章。

(四)学历、职称、培训、及反映科研学术水平的材料 1.学历学位材料

学历学位材料一般自高中起形成,在审核时:一要注意完整性,一套完整的学历材料至少由报考登记表(报考书)、学习成绩单(卡)、毕业生(学员结业)登记表三部分组成。二是要注意真实性,不具备成人学历教育资格的办学单位颁发的毕业证、学历证明,不承认学历;没有参加统一入学考试,学习时间不符合学制规定,补发的学历证明无文件依据的,不承认学历。

按照学历学位高低和类别不同,对相应的学历学位材料有不同要求: 1)“文革”以前入学的,档案中须有高校毕业生登记表;“文革”期间入学的,须有高校毕业生登记表或高校选拔学生登记表;恢复高考制度后入学的,大学本(专)科学历须有高校学生登记表、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本科毕业的一般还有授予学士学位的材料。

2)硕士研究生学历须有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2005年后,改为****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录取登记表)、硕士研究生登记表、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表、硕士毕业研究

部本人要尽量查找,收集齐全。特别是各类毕业生登记表一定要尽量查找,实在查找不到的,方可到学校进行复印,并注明出处,由学校加盖公章。所有材料均查找不到的,方可用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代替,并经发证学校和干部本人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认定盖章。

2)材料分类问题:过去,学生登记表、含学习成绩的毕业生鉴定表等都未归在第四类,今后,凡是反映学历、学位的材料统一归在第四类

3)全日制教育和在职教育问题:中组部2002年在关于印发新的《干部任免审批表》的通知中提出,在学历学位的填写时要区分全日制教育和在职教育,新任免表中“全日制教育”栏填写通过全日制教育方式获得的最高学历,“在职教育”栏填写以其他学习方式获得的最高学历。档案部门只需审核学历学位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即可

4)党校学历问题:党校学习获得的学历分为两类:一类为国民教育学历,是指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纳入国家计划招生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在党校就读的学生所取得的学历,此类学历填入“全日制教育”栏;另一类党校学历,均填入“在职教育”栏。各级党校学历应以“写实”的方法填写,如在研究生、大学、大专学历前加“中央党校”或“省、市党校”。

5)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学历问题: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电大、函大、夜大、职大、业大、管理干部学院等)或通过高

([1995]参训字第034号)等文件执行。

9)学历学位证书认定问题:几种查证方法

一是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写的《高等教育学历问题咨询手册》中的学校名录;二是查证书式样;三是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四是直接向发证学校查证;五是对境外颁发的学历证书,可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认证。

归档注意事项:在职学历学位,由员工在毕业取得证书后及时将学习材料移交公司人事档案管理员归档,管理员同时将员工最新学历学位信息在NC系统中进行更新。

2.职称材料

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的材料要齐全,如套改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呈报报表、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审批表等材料;

注意:

1)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执)业资格证书的,应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申报(登记)表等材料,由本人在取得证书后将资格考试申报(登记)表移交

2)评定技术职称时写的业务论述、论文、技术报告、技术总结、情报动态等,不归档。

归档注意事项:员工参加集团外职称考核及评审的,在取得证书后将材料及时移交公司人事档案管理员,参加集团内评审的,由集团负责评审人员在评审完毕后将材料移交档案员。

任免审批表(全国干部档案审核专用)、干部三龄两历认定表等。

(六)党团材料

此类材料构成主要为: 1.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材料

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转正申请书、培养教育考察材料,整党工作、党员重新登记工作中民主评议党员的组织意见、党员登记表,党支部不予登记或缓期登记的决定、上级组织意见;不合格党员被劝退或除名的组织审批意见及主要依据材料;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材料;退党、自行脱党材料;恢复组织生活(党籍)的有关审批材料;

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志愿书;3.加入或退出民主党派的有关材料。

注意:缺少入党志愿书要认真查找,确实找不到的要按照重新填写《入党志愿书》的有关规定办理。处理办法是由其原单位出据证明并经县级或县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审核,证实其党员身份,现在单位党组织要在其重新填写的《入党志愿书》有关栏目内注明情况和原因,提出承认其党员资格的意见,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连同原单位党组织的有关证明材料,一并存入干部本人档案。

(七)表彰奖励材料

县处级以上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予以表

归档注意事项:1993年以来工资材料要齐全、手续齐全(或在《工资变动登记表》有相应记载)。在此类材料收集时,要重视2006年公务员和职工工资套改表。

员工工资变动情况表由薪酬处在每年3月份集中归档。2.任免材料 主要包括:

1)干部任免审批表及相应考察材料; 2)干部试用期满审批表;

3)公务员登记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登记表,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

4)干部调动审批材料;

5)援藏、援疆、挂职锻炼登记(推荐)表;

6)授予(晋升)军(警)衔、海关关衔、法官和检察官等级审批表,干部转业(复员)审批表;

7)退(离)休审批表等材料;

8)录(聘)用审批(备案)表、取消录用、解聘材料; 9)选调生登记表及审批材料,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登记表;

10)应征入伍登记表(兵役登记表)、招工审批表、转业干部服预备役报告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登记表,招工登记表(审批表),“以工代干”人员转干审批表;

11)签订、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聘用合同有关内容的复

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1)委员当选通知或证明材料(考察材料); 2)代表登记表; 3)职工代表登记表等。(十)其他材料

这一类材料里包含的内容多而杂,但有的也很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报到通知书(派遣证); 证明干部身份,很重要。2.干部介绍信,工资介绍信; 接收社会招聘进入公司人员必备。

3.录用体检表,反映严重慢性病、身体残疾的体检表; 4.干部人事档案报送单、转递单;干部人事档案有关情况说明等材料;

5.因私出国材料:国(境)外永久居留资格、长期居留许可证件等有关内容的复印件

6.其他材料:如,工伤致残诊断书,确定致残等级的材料,生平,非正常死亡调查报告等材料,自愿生育一个孩子审批表、再生育子女申请审批表等材料,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书(调解书)等。

二、任前审核

根据干部选拔任用“凡提四必”要求,要对拟提拔或进一

料的出生日期,并判断最早形成材料记载的出生日期、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和其他主要材料记载的出生日期是否一致。

a:最早形成材料记载出生日期;注:根据档案目录中材料形成时间,常见的最早形成材料是中学毕业生登记表、入学(入伍、招工)政审表、《入团志愿书》、应征入伍登记表、招工登记表和体检表等。

b: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中记载的出生日期;c:《公务员登记表》、最新《干部履历表》和《军人身份证号登记表》填写的身份证号中记载的出生日期。

2)涉嫌造假:出生日期涉嫌涂改造假主要指涉嫌涂改最早形成材料的出生日期等情况;出生日期涉嫌材料造假主要指涉嫌伪造记载出生日期的最早形成材料等情况。可通过逻辑推算进行初步判断:

a:根据记载推算上学、参加工作、入党年龄等是否合理,并进行判断,如按照《党章》规定入党时要年满18周岁。

b:根据家庭成员年龄推算其年龄是否合理,即对档案材料记载的相关信息进行互相比对印证,如根据《干部履历表》、自传、政审材料、《入团志愿书》、任免表等材料中填写的家庭成员年龄,推算其出生日期是否合理。

3)有认定情况的审核:档案中如有关于出生日期的相关认定材料,需对下列情况进行判断:

的最早记载为依据,而不是以身份证为依据。

3)军队转业干部在部队期间认定出生日期的,如符合中组部有关政策规定,且依据充分的,该认定有效;否则,应重新予以认定。

(二)参加工作时间 1.认定依据

参加工作时间以参加工作时形成材料记载的时间为依据。

2.审核要点

重点审核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的工作时间和参加工作时形成材料记载的时间是否一致。

参加工作时间前后是否一致的界定:

1)若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的工作时间和参加工作时形成材料记载的时间一致且档案中其他主要材料的工作时间也一致,该档案中的工作时间不存在问题;2)若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的工作时间和参加工作时形成材料记载的时间不一致,且无相应证明材料的,该档案中的参加工作时间前后不一致,须进行整改。

3.审核程序

1)确认材料齐全、制作规范

参加工作的有关材料是否齐全完整。如职工登记表、招生(入伍、招工)政审材料、知青上山下乡证明、录(聘)用审批

中参加工作时形成材料记载的时间为依据。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整改,必要时应重新制作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以后形成的《干部任免审批表》、工资审批表等材料必须使用认定后的工作时间。

(三)入党时间 1.认定依据

入党时间以入党时形成材料记载的时间为依据,《入党志愿书》是证明党员身份和党员入党时间的重要材料。

2.审核要点

主要审核《入党志愿书》中入党时间记载是否与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中信息一致。

入党时间前后不一致的界定:

1)若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与《入党志愿书》的入党时间记载一致,且与档案中其他主要材料记载一致,该档案中的入党时间不存在问题;2)若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与《入党志愿书》的入党时间记载不一致,须进行整改。

3.审核程序

1)确认材料齐全、制作规范

查看六类中《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1985年《党员登记表》、1990年《党员登记表》等材料是否齐全。注:1985年以前入党的须有1985年《党员登记表》,预备党员不

记载不一致的,须以《入党志愿书》记载的时间为准,对入党时间前后记载不一致的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整改。以后形成的《干部任免审批表》等材料必需使用《入党志愿书》中记载的入党时间,若缺少《入党志愿书》的,须按规定重新填写归档,填写的个人情况截止至重新填写之日,同时须有组织的相关证明材料。

5.其他情况

加入民主党派的,需有加入民主党派的材料。加入民主党派时间以材料为准。民主党派的党员身份及入党时间的确定要按照该党派相应的章程来确定。其中,民革入党时间为支部大会通过之日;民进、民建、民盟、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入党(会、盟、社)时间为地市级以上组织批准之日;台盟入盟时间为省级以上组织批准之日。档案中须有相关审批材料或真实有效的证明材料。

(四)学历学位 1.认定依据

学历学位以反映学历、学位的材料为依据,均归在干部档案第四类。

2.审核要点

重点审核最高学历学位材料是否齐全,该学历学位国家是否认可,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中的学历学位信息是否一致。

开始一般须通过国家组织的外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

⑤博士研究生:专家推荐书(2份)、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博士研究生登记表、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表、博士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授予博士学位决定。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者(没有学历),须有学位课程进修成绩表和授予博士学位的材料。

特殊情况:

①大学普通班:高校毕业生登记表或高校选拔学生登记表。

②国(境)外学历学位:国(境)外学校出具的学历学位证书复制件、学习成绩单,驻外使领馆出具的学习证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材料。

③党校学历:大专、大学:学员成绩表、毕业学员(登记)鉴定表或学历证明。党校研究生:在职研究生班考核登记表、在职研究生班毕业学员登记表。中央党校研究生一般有毕业论文评审答辩情况表、毕业学员政治思想情况评鉴表和学员党性锻炼小结。

2)其它情况

根据档案中学历学位材料记载,按全日制和在职分别审核,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a:党校学习取得学历学位。分为两类,一类为国民教育

判断学历学位是否真实准确。

b:进一步查实 如存疑点,可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鉴别: ①查学校名录。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写的《高等教育学历问题咨询手册》,分历史阶段分别列举了国内所有高校的名录,可查核发证学校是否属实。②查证书式样。普通高等教育自1994年到2000年,成人高等教育自1993年到2000年使用的学历证书均为教育部统一印制,可照此查对。③网上查询。2001年起,全国实行各类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可直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进行查询。④到毕业院校进行查证。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对境外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可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认证。

4.问题处理建议

审核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和学历学位材料中记载的国家认可的最高学历学位信息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审核认定相关信息后进行整改,必要时应重新制作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以后形成的《干部任免审批表》等材料必须使用经认定的学历学位信息。

(五)工作经历 1.认定依据

工作经历以反映工作经历的材料为依据,主要包括《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履历表》等。

2.审核要点

作最新《干部任免审批表》。以后形成的《干部任免审批表》等材料须使用认定后的工作经历。

(六)干部身份 1.认定依据

干部身份以进入干部队伍的相应材料为依据,包含企事业单位和乡镇聘用制干部的材料。

2.审核要点

重点审核转干、录干、聘用制干部的审批材料是否真实有效,聘用干部审批材料是否按规定进行续、转聘。

3.审核程序

进入干部队伍一般应具有相应的材料。1)直接就业:报到(派遣)证、转正定级审批表。2)工人转干:转干审批表、以工代干审批表。3)军转干部:战士提干审批表、军校学员转正定级审批表、转业审批表。

4)公务员:《公务员过渡审批表》、《公务员登记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登记表》。5)外部调任:须有相应的调动审批材料,2008年3月以后从其他单位调任机关或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的须有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4.问题处理建议

若无转干、录干、聘用制干部的材料,需由单位作出说

篇2:人事档案管理指引

每日:

1、查看招聘网站的招聘情况,筛选人员并通知面试

2、新进员工资料存档

3、新员工面试及安排

4、员工离职登记

每周:

1、员工信息资料更新

2、每月:

1、人事档案清查处理

2、员工入职资料核实归档

3、定期销毁过期人事资料

4、员工入职转正通知

5、配合行政领导工作

6、每月入职和离职人数统计

篇3:人事档案管理指引

第一条为了提高资产使用效能, 保证资产安全,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资产, 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第三条企业资产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 存货积压或短缺, 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

(二)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 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

(三) 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 可能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条企业应当加强各项资产管理, 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 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并关注资产减值迹象, 合理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不断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各项资产的投保工作, 采用招标等方式确定保险人, 降低资产损失风险, 防范资产投保舞弊。

第二章存货

第五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 规范存货管理流程, 明确存货取得、验收入库、原料加工、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强化会计、出入库等相关记录, 确保存货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六条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管理岗位责任制, 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企业内部除存货管理、监督部门及仓储人员外, 其他部门和人员接触存货, 应当经过相关部门特别授权。

第七条企业应当重视存货验收工作, 规范存货验收程序和方法, 对入库存货的数量、质量、技术规格等方面进行查验, 验收无误方可入库。

外购存货的验收, 应当重点关注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存货的数量、质量、规格等核对一致。涉及技术含量较高的货物, 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验收。

自制存货的验收, 应当重点关注产品质量, 通过检验合格的半成品、产成品才能办理入库手续, 不合格品应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报告处理。

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验收, 应当重点关注存货来源、质量状况、实际价值是否符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约定。

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 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 重点关注下列事项:

(一) 存货在不同仓库之间流动时应当办理出入库手续。

(二) 应当按仓储物资所要求的储存条件贮存, 并健全防火、防洪、防盗、防潮、防病虫害和防变质等管理规范。

(三) 加强生产现场的材料、周转材料、半成品等物资的管理, 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

(四) 对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 应单独存放和记录, 避免与本单位存货混淆。

(五)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加强存货的保险投保, 保证存货安全, 合理降低存货意外损失风险。

第九条企业应当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 大批存货、贵重商品或危险品的发出应当实行特别授权。仓储部门应当根据经审批的销售 (出库) 通知单发出货物。

第十条企业仓储部门应当详细记录存货入库、出库及库存情况, 做到存货记录与实际库存相符, 并定期与财会部门、存货管理部门进行核对。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 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 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 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等相关内容, 核查存货数量, 及时发现存货减值迹象。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开展全面盘点清查, 盘点清查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

盘点清查中发现的存货盘盈、盘亏、毁损、闲置以及需要报废的存货, 应当查明原因、落实并追究责任, 按照规定权限批准后处置。

第三章固定资产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 重视固定资产维护和更新改造, 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 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制定固定资产目录, 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 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 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 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 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企业应当强化对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 严格操作流程, 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 确保设备安全运转。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自主创新政策, 加大技改投入, 不断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 淘汰落后设备, 切实做到保持本企业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保政策, 对应投保的固定资产项目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及时办理投保手续。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规范固定资产抵押管理, 确定固定资产抵押程序和审批权限等。

企业将固定资产用作抵押的, 应由相关部门提出申请, 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 由资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手续。

企业应当加强对接收的抵押资产的管理, 编制专门的资产目录, 合理评估抵押资产的价值。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 应当查明原因, 追究责任, 妥善处理。

企业应当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 关注固定资产处置中的关联交易和处置定价, 防范资产流失。

第四章无形资产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分类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落实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 促进无形资产有效利用, 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全面梳理外购、自行开发以及其他方式取得的各类无形资产的权属关系, 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 防范侵权行为和法律风险。无形资产具有保密性质的, 应当采取严格保密措施, 严防泄露商业秘密。

企业购入或者以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应当取得土地使用权有效证明文件。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定期对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先进性进行评估, 淘汰落后技术, 加大研发投入, 促进技术更新换代,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做到核心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篇4:人事档案管理指引

[关键词]法治精神;企业制度;法律顾问

一、现代企业法治化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法治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法治观念。与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在市场中进行竞争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这就要求企业建立现代化的法治思维,从企业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要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在法律的框架内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维护企业利益。

其次,法治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稍有不慎,企业就会遭受法律风险。如果企业不具备一定的法治观念,不懂得如何应对法律风险,轻者会遭受财产的损失和企业信誉的受损,重者会面临严重的法律诉讼,甚至破产清算。因此,现代企业要建立现代法治思维,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最后,法治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成效,推进企业改制。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在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企业也逐渐从家族式企业管理的桎梏中走出来,进行相应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这些过程都需要法律规范为指导和约束。因此,企业要充分把握国家立法精神,遵守国家法律规范和原则,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应对一系列问题。

二、现代企业加强法治化管理的措施

1、加强企业家的法治精神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有人治的悠久传统,企业中奉行的也是人治的管理理念,企业家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中,人治的思想逐渐被法治思维所替代,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中,如果企业家依然坚持人治化管理模式,强调能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这样的企业是不具备竞争力的,最终也逃不掉死亡的后果。我们所提倡的法治管理,强调企业发展要依靠管理制度和规范,企业家的权利来源和权利使用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之下,接受法律的监督和约束。法治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社会文明在企业管理制度的体现。当然,我们这里强调法治并不是完全抹杀企业家在企业发展的作用,而是将企业家的才能与企业法治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完善企业内部规章管理制度

法治化管理的核心就是依法办事。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是现代企业将国家法律法规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来对所有员工的生产和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首先,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要严格按照决策程序进行,实行民主协商、程序公正,尊重员工的意见,避免企业管理者独断专行的现象发生。这样的决策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了各主体的利益,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决策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次,企业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法治化观念和意识,教育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在日常生产和经营实践中严格依法办事,自觉践行企业制度规范,履行员工应尽的义务。对于触犯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企业要加强惩戒力度,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要一视同仁,充分体现企业规章制度的教育与强制功能。

3、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法律事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企业日常法律事务、化解企业法律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作用显著。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认识到法律事务工作的重要性,也将其纳入企业正常管理的范畴,取得了一系列长足的进步,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法律事务管理机构,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法律事务,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挂帅,制定规范的、科学的法律事务工作细则,加强法律事务管理具体工作的实施和执行,使得这一项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并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执行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另外,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工作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非常高,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商贸知识、管理知识,对员工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理能力、应变能力都有要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加强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4、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与企业法治建设息息相关。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信誉、品牌等无形财富,是企业实力的重要体现,对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往,我国企业往往对知识产权不重视,随意剽窃他人的专利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權。同时,也不懂得保护知识产权,造成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等流入市场,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为此,企业要加强宣传力度,让企业所有员工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与管理,对知识产权做好跟踪保护工作,随时注意每个地域内相关品牌的检索与注册,避免竞争对手损害企业的知识产权,发现问题立即向司法部门反映,及时制止对方侵权行为,保护企业的利益。总之,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融入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的法治化以及企业自身的规范与法治化。

三、结语

总之,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加强法治化社会建设的今天,企业要正确认识到法治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现代企业管理思维,通过加强企业家的法治精神建设、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等措施来推进企业的法治化建设。当然,企业法治化管理走上正常的轨道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企业、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长期的、共同的参与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红习.以企业法治文化促进依法治企.化工管理,2008/09

[2]彭澎.企业法治建设的时代意义与核心内容.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03

[3]黄蓓蓓.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初探——以“依法治企”为视角.法治与社会,2013/02

[4]张有根.试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江苏商论,2012/12

[5]于泊.小议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才智,2014/18

作者简介

篇5:005人事招聘与离职工作指引

1.目的明确人力资源部关于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及考核的职责及安排,以规范我公司之人事管理制度。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用人部门。

3.职责

5.1.1人力资源部主管负责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培训及人事考核的策划和实施。

5.1.2招聘专员负责对新员工的招聘、培训实施及员工档案的管理。

5.1.3行政人事经理负责人事管理制度及培训计划的审批。

4.程序

4.1招聘人员

4.1.1 各部门因生产需要或人员替换而要求新招员工,填写书面申请,经本部门上级领导签字确认

后,交招聘专员,由人力资源部根据实际确立招聘条件和人数,送给总经理审批。

4.1.2 总经理审批后,人力资源部按照公司招聘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进行招聘工作。

4.1.3 应聘者在门卫填写《会客单》,由保安人员带到人力资源部,由招聘专员和用人部门经理进行

面试,核实身份证及其它有效证件,符合录用条件的,填写相应的《员工入职申请表》。

4.1.4 要求应聘者在《员工入职申请表》中据实填写个人履历、学历、政治背景及详细地址。

4.1.5 对将从事重要岗位(如:运输、仓管、搬运、统计等)的人员人力资源部要通过公安部门协

助查核其身份、背景,经核实合格后方可上岗。

4.2 培训

4.2.1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安排对新招人员进行一级培训,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品质系统及政策,厂规

厂纪、反恐标准知识等,作好记录存盘于人事档案。

4.2.2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安排对新招人员进行二级培训,安排导师进行消防安全、防恐等培训、内

容包括:防火.急救.逃生等安全常识和识别等非法进入,举报内部阴谋及认知安全,危险意识等防恐常识,并保存培训记录。

4.2.3人力资源部负责制订公司《培训计划》,送总经理审批,由人力资源部组织或监督实施,并作好《员工培训记录》存放于人力资源部。

4.3 档案管理

4.3.1人事专员负责管理所有公司员工的个人档案,以备第二方、第三方或劳动、法律部门核查及

紧急事故联系提供可靠依据。

4.3.2人力资源部需保留《离职员工名单》,清晰注明离厂人员姓名、时间及原因,并提供相关数据

给保安部,以免被解雇员工被重新招聘用,防止自动离厂人员混入厂区。

4.3.3人力资源部可因员工离厂二年后而毁弃其个人档案和培训记录数据,但需永久保存公司《部

门员工花名册》和《离职员工名单》。

4.4 离厂员工

4.4.1被解雇及辞退的员工名单由人力资源部提供保安部,由保安员负责监督对被解雇及辞退员工

行李的拾检,办理工作移交手续,安排在下班时间经保安员检查后离开,并收回厂证。

4.4.2凡被解雇的员工一经离厂后,人力资源部不得重新聘用。

人事招聘与离职工作指引

1/2

COP-005 A/0 人事招聘与离职工作指引 5 记录

5.1 《员工入职登记表》

5.2《员工离职/辞退核准移交表》

5.3 《离职员工名单》

编制:

批准:

篇6:人事档案管理指引

第一步工作指引》的补充通知

(一)深人发〔2007〕104号

各区人事局,光明新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办,市直各有关单位:在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步工作中,一些单位就执行《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步工作指引》(深人发„2007‟95号,以下简称《工作指引》)遇到的具体问题向我们反映。为统一政策、统一做法,现将有关问题明确如下,请参照执行。

一、聘用合同签订问题

(一)关于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聘用合同签订问题。

事业单位党政正职负责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聘任(任命)部门委托其主管部门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副职人员由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其签订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期限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以及《工作指引》的有关规定确定。

聘用合同中应注明:“聘任(任命)职务按××号文件执行”。

(二)关于尚未确定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非法人机构聘用合同签订问题。

尚未进行法人和法定代表人登记的事业单位,应尽快确定拟任法定代表人,完成事业单位登记手续,然后进行聘用合同的签订工作。

(三)关于多种编制形式单位聘用合同签订问题。1

多种编制形式单位中,使用事业编制并按照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进行了工资套改的人员,也应开展聘用制改革,签订聘用合同。

(四)关于由企业转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合同签订问题。由企业转为事业单位的,在完成转制过渡工作,按学历、职务等条件核定调入工资后,再开展聘用制改革,完成工作人员聘用合同的签订工作。

二、聘用岗位确定问题

(一)关于事业单位中党群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聘用岗位的确定问题。

事业单位中党群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聘用合同中聘用岗位按照《工作指引》的格式填写,并注明职务产生、任用的方式和依据。

(二)关于尚未参加工资套改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岗位的确定问题。

未参加工资套改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应依据现聘任的职务或技术等级,按照《工作指引》第四条第(六)项表1至表3的对应关系,确定聘用岗位类别和等级。

(三)关于试用期人员聘用岗位的确定问题。

试用期人员在工资套改时未确定岗位类别和等级,在签订聘用合同时不填写岗位类别和等级,只填写工作部门和从事的具体工作。其合同编号中的第②部分统一填写为“SY99”。

(四)关于工改后重新核定工资的人员聘用岗位的确定问题。工改后由于学历、职务、职称等变动重新核定工资的人员,按最近一次工资核定的结果来确定聘用岗位的类别和等级。

三、退休退职、辞职辞退、辞聘解聘问题

(一)关于提前退休、退职的有关问题。

此次改革中符合提前退休、退职条件的工作人员,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并按人事管理权限报市、区有关部门批准后,办理提前退休、退职相关手续。

个人申请提前退休的最后期限为2007年12月31日。

(二)关于辞职、辞退的办理问题。

此次改革中要求辞职的,或事业单位提出辞退的,按照《深圳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辞退暂行办法》(深府„1994‟141号)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三)关于签订聘用合同后工作人员辞聘、解聘的备案问题。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后,出现辞聘或解聘的,应按管理权限报备。

聘三、四级管理岗位辞聘或解聘的,报市政府事前备案;聘五、六级管理岗位辞聘或解聘的,按管理权限报市、区组织人事部门事前备案。聘七级及以上专业技术岗位辞聘或解聘的,报市人事部门事前备案。其余人员按管理权限报市、区人事部门事后备案。

四、其他问题

(一)关于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后,其工作人员与公务员交流的问题。

按照《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7号),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后,其管理岗位的一到十级分别与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

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对应。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改革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仍暂按现行有关办法和管理权限与公务员进行交流,待国家关于公务员调任的有关规定出台后再作调整。

(二)关于原已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次签订聘用合同期限确定问题。

原已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此次签订聘用合同时应按照国办发„2002‟35号以及《工作指引》要求重新确定合同期限。其中符合签至退休条件的,可按要求将合同期限定为签至退休。

(三)关于受聘人身份证出生日期与档案记载不一致的处理问题。按照《关于认真做好干部出生日期管理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6‟41)的规定,如档案记载的出生日期与身份证上记载的出生日期不一致的,应以干部档案和户籍档案最先记载的为依据。此类人员在签订聘用合同时,其出生年月依此确定,并在聘用合同中予以注明。

(四)关于个别在2004年8月1日后调入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签定合同的问题。

此类人员如进行了工资套改,应与2004年8月1日之前进入事业单位的其他工勤人员一样签订聘用合同。

(五)关于事业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变更的,原已签订的聘用合同的处理问题。

聘用合同签订后,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变更的,不影响原签订的聘用合同的履行。受聘人与原法定代表人签订的聘用合同仍

在有效期内的,继续执行,不重新签订合同。原聘用合同到期或需要变更的,与新的法定代表人签订。

(六)关于原《深圳市职员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

事业单位原已与受聘人签订原《深圳市职员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均须重新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原合同尚未到期的,应在新签订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中明确同时终止原合同。

各单位在改革中有何问题可继续向我们反映,我们将依据相关政策予以明确。

深圳市人事局(编办)

篇7:押品管理指引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押品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为担保商业银行相关债权实现,抵押或质押给商业银行,用于缓释信用风险的财产或权利。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与押品管理相关的治理架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等。第五条 商业银行押品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押品管理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二)有效性原则。抵质押担保手续完备,押品估值合理并易于处置变现,具有较好的债权保障作用。

(三)审慎性原则。充分考虑押品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审慎制定押品管理政策,动态评估押品价值及风险缓释作用。

(四)从属性原则。商业银行使用押品缓释信用风险应以全面评估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为前提。

第六条 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押品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不能满足本指引要求的商业银行,视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二章 管理体系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健全押品管理的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的押品管理职责。

第八条 董事会应督促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下构建押品管理体系,切实履行押品管理职责。

第九条 高级管理层应规范押品管理制度流程,落实各项押品管理措施,确保押品管理体系与业务发展、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前、中、后台各业务部门的押品管理职责,内审部门应将押品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定期进行审计。商业银行应确定押品管理牵头部门,统筹协调押品管理,包括制定押品管理制度、推动信息化建设、开展风险监测、组织业务培训等。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需要,设置押品价值评估、抵质押登记、保管等相关业务岗位,明确岗位职责,配备充足人员,确保相关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应采取建立回避制度、流程化管理等措施防范操作风险。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健全押品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可接受的押品类型、目录、抵质押率、估值方法及频率、担保设立及变更、存续期管理、返还和处置等相关要求。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押品管理信息系统,持续收集押品类型、押品估值、抵质押率等相关信息,支持对押品及相关担保业务开展统计分析,动态监控押品债权保障作用和风险缓释能力,将业务管控规则嵌入信息系统,加强系统制约,防范抵质押业务风险。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真实、完整保存押品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文档,包括押品调查文档、估值文档、存续期管理记录等相关资料,并易于检索和查询。

第三章 风险管理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接受的押品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押品真实存在;

(二)押品权属关系清晰,抵押(出质)人对押品具有处分权;

(三)押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或国家政策要求;

(四)押品具有良好的变现能力。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至少将押品分为金融质押品、房地产、应收账款和其他押品等类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同时,应结合本行业务实践和风控水平,确定可接受的押品目录,且至少每年更新一次。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遵循客观、审慎原则,依据评估准则及相关规程、规范,明确各类押品的估值方法,并保持连续性。原则上,对于有活跃交易市场、有明确交易价格的押品,应参考市场价格确定押品价值。采用其他方法估值时,评估价值不能超过当前合理市场价格。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押品的价值波动特性,合理确定价值重估频率,每年应至少重估一次。价格波动较大的押品应适当提高重估频率,有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质押品应进行盯市估值。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押品估值(包括重估)的责任主体以及估值流程,包括发起、评估、确认等相关环节。对于外部估值情形,其评估结果应由内部审核确认。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审慎确定各类押品的抵质押率上限,并根据经济周期、风险状况和市场环境及时调整。

抵质押率指押品担保本金余额与押品估值的比率:抵质押率=押品担保本金余额÷押品估值×100%。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跟踪押品相关政策及行业、地区环境变化,分析其对押品价值的影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押品集中度管理,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因单一押品或单一种类押品占比过高产生的风险。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押品重要程度和风险状况,定期对押品开展压力测试,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并根据测试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四章 押品调查与评估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各类表内外业务采用抵质押担保的,应对押品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估,主要包括受理、调查、估值、审批等环节。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抵押(出质)人需提供的材料范围,及时、全面收集押品相关信息和材料。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对抵押(出质)人以及押品情况进行调查并形成书面意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押品权属及抵质押行为的合法性、押品及其权属证书的真实性、押品变现能力、押品与债务人风险的相关性,以及抵押(出质)人的担保意愿、与债务人的关联关系等。

第二十七条 押品调查方式包括现场调查和非现场调查,原则上以现场调查为主,非现场调查为辅。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既定的方法、频率、流程对押品进行估值,并将评估价值和变现能力作为业务审批的参考因素。

第二十九条 下列情形下,押品应由外部评估机构进行估值:

(一)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人民法院、仲裁机关等要求必须由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押品;

(二)监管部门要求由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押品;

(三)估值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押品;

(四)其他确需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押品。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外部评估机构的准入条件,选择符合法定要求、取得相应专业资质的评估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定期开展后评价,动态调整合作名单。原则上不接受名单以外的外部评估机构的估值结果,确需名单以外的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应审慎控制适用范围。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参考押品调查意见和估值结果,对抵质押业务进行审批。

第五章 抵质押设立与存续期管理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办理抵质押担保业务时,应签订合法、有效的书面主合同及抵质押从合同,押品存续期限原则上不短于主债权期限。主从合同合一的,应在合同中明确抵质押担保事项。

第三十三条 对于法律法规规定抵质押权经登记生效或未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押品,应按登记部门要求办理抵质押登记,取得他项权利证书或其他抵质押登记证明,确保抵质押登记真实有效。

第三十四条 对于法律规定以移交占有为质权生效要件的押品和应移交商业银行保管的权属证书,商业银行应办理转移占有的交付或止付手续,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押品真实有效。

第三十五条 押品由第三方监管的,商业银行应明确押品第三方监管的准入条件,对合作的监管方实行名单制管理,加强日常监控,全面评价其管理能力和资信状况。对于需要移交第三方保管的押品,商业银行应与抵押(出质)人、监管方签订监管合同或协议,明确监管方的监管责任和违约赔偿责任。监管方应将押品与其他资产相分离,不得重复出具仓储单据或类似证明。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押品及其权属证书的保管方式和操作要求,妥善保管抵押(出质)人依法移交的押品或权属证书。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按规定频率对押品进行价值重估。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即使未到重估时点,也应重新估值:

(一)押品市场价格发生较大波动;

(二)发生合同约定的违约事件;

(三)押品担保的债权形成不良;

(四)其他需要重估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发生可能影响抵质押权实现或出现其他需要补充变更押品的情形时,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补充担保等相关措施防范风险。

第三十九条 抵质押合同明确约定警戒线或平仓线的押品,商业银行应加强押品价格监控,触及警戒线时要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触及强制平仓条件时应按合同约定平仓。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在对押品相关主合同办理展期、重组、担保方案变更等业务时,应确保抵质押担保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防止债权悬空。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对押品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重点检查押品保管情况以及权属变更情况,排查风险隐患,评估相关影响,并以书面形式在相关报告中反映。原则上不低于每年一次。

第六章 押品返还与处置

第四十二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业银行应办理抵质押注销登记手续,返还押品或权属证书:

(一)抵质押担保合同履行完毕,押品所担保的债务已经全部清偿;

(二)人民法院解除抵质押担保裁判生效;

(三)其他法定或约定情形。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向受让方转让抵质押担保债权的,应协助受让方办理担保变更手续。

第四十四条 债务人未能按期清偿押品担保的债务或发生其他风险状况的,商业银行应根据合同约定,按照损失最小化原则,合理选择行使抵质押权的时机和方式,通过变卖、拍卖、折价等合法方式及时行使抵质押权,或通过其他方式保障合同约定的权利。

第四十五条 处置押品回收的价款超过合同约定主债权金额、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相关费用的,商业银行应依法将超过部分退还抵押(出质)人;价款低于合同约定主债权本息及相关费用的,不足部分依法由债务人清偿。第七章 附 则

篇8:人事档案管理指引

与旧《指引》相比, 新《指引》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信息科技治理, 明确风险管理职责

新《指引》规定了商业银行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明确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承担的主要责任, 要求商业银行在决策层设立首席信息官, 深化了信息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的职责, 有利于商业银行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 更好地履行信息科技治理职能。

二、提高安全管理标准, 细化风险管理要求

新《指引》参照Cobit, ISO27000, ITIL, CMM, BCP等国内外的最佳实践, 对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层面提供了可供借鉴、操作性强、目标精细的更高要求, 如信息系统建设各个环节、数据中心各项要求指标、业务持续性等。全面、细致、高标准的管理要求将促进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强化外包风险防范, 加大内外审计力度

新《指引》对外包采取了极为审慎的态度, 制定了禁止信息科技管理责任外包、实施重要外包时应正式报告、建立应急措施应对外包重大缺失等规定, 有效地明确了外包管理职责, 提升了外包准入门槛, 加强了外包风险应急处理。

新《指引》要求审计贯穿信息科技工作始终。在内审方面, 新《指引》明确规定了内审的频率及条件, 这给内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和信息科技部门的协作提出了新课题。在外审方面, 外审机构的权威性及其审计报告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能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

四、突出科技人才作用, 提升客户服务意识

人员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中坚力量, 新《指引》提出应确保所有员工理解相关制度与流程, 加强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上一篇:伦敦有哪些大学下一篇: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