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024-05-10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通用12篇)

篇1: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一、教学内容概述

《滁州西涧》是长春版教材第十册第二板块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这是一首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首诗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认识1个字,会写2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所以说,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但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会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要出示一些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谁能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名句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中的名句千古传颂,经常被引用,唐代还有很多被后人传颂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本版块的第二首诗:《滁州西涧》,这首诗中也同样有被人传颂的佳句,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要求会认的字“滁”,通过课前的预习,能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涧”“郦”,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学习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黄鹂——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3)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是描写的画面。

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哪所见的景物呢?

4、学习后两行诗。指生读后两行诗,教师出示课件

百度收索:

看后,现在你能说说后两句诗描写的是哪的景物了吗?(涧中)能结合画面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同桌间交流后汇报)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2)再读这两行诗,体会是所描写的画面。

(三)把握整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课件出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韦应物。

(四) 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作业:背诵课后积累中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

篇2: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这只贝的经历,理解他的可怜和可敬。

3、重新认识“丑陋”与“漂亮”的真正含义,理解这只贝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也是一种美。

教学重点:

多种形式读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只贝的可怜和可敬。

教学难点:

感悟这只贝的特殊经历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不同贝壳的图片;《阳光总在风雨后》的音乐。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阅读教学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为此,我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遵循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时,我围绕“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一话题展开教学。

一、激情谈话,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一只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只贝给我们带来的感动和震撼。 大海中有无数的贝,可以说这是一只平凡的贝,但它又是不平凡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与这只贝亲密接触,走进这只贝,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它、领悟它,好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如何激发孩子探究问题的兴趣、情趣是关键。上课伊始,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采用聊天的方式开门见山地引出“一只贝”,让学生产生质疑:一只贝壳有什么好讲的?带着疑问进入第二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学生分段朗读。

3.找出中心句: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老师这是一只怎样的贝?(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①师:同意吗?都谁画的这句话?看来大家都用心读书了。 大屏幕出示: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②自由读或齐读: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③为什么既说它可怜又说它可敬呢?接下来我们就更深入地去认识这只贝。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贝?”入手,引发学生捕捉文章的中心句“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三、紧扣中心,读中悟情

自主阅读,深入研究“可怜”

1.边读课文边画一画,看看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只可怜的贝?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

3.对话式的交流

①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他们的软肉啮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啮掉什么意思?一口一口地吃掉。这只贝的肉都被其他动物一口一口地吃掉了,还在不停地流血,多么可怜呀!)

②生命结束了!(连生命都失去了,难道还不可怜吗?)

③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他让人讨厌,让人误解,所以很可怜。)

④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他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他;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守着内在的折磨。(你们有没有人迷过眼睛,迷眼睛时就连那么一点点地灰尘我们都觉得无比的难受,何况一颗十分硬的石子,还带着棱角,那是多么的难受呀!)

⑤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做贝的荣誉是什么?你能不能在文中找找答案,“发现了好看的贝,捡起来,拿花线串着,系在脖项上。”是呀,别的贝被孩子们捡起并系在脖子上,而他却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那他一开始就没有颜色和图案吗?“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老师这有一些贝的图片,这是壳内没有石子的贝的壳,他们是那么美丽、那么漂亮,可他却因石子的存在而越来越难看,这是多么可怜呀!)

⑥但他默默地,他说不出来。

⑦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⑧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的壳,用脚踢飞了。(是呀,与其说两片瓦砾似的壳,不如说是两片瓦砾,而且都放人用脚踢飞了,让人讨厌!)

教师小结:

是的,这是一只多么可怜,多么不幸的贝呀!它失去生命、失去荣誉、受尽折磨、丑陋让人讨厌、有苦说不出??

教师引读: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 通过大家的描述使我们仿佛看见他那两片瓦砾似的已经破烂了的壳,所以我们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 使我们也仿佛看见石子锋利的棱角正刺着他柔软的身躯,所以我们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 使我们还仿佛看见其它贝嘲笑他的目光,所以我们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

重点指导:

读第三自然段。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同桌之间练习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

篇3: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 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 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 我侧重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出发, 品读课文词句。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 我从五个方面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训练点一:关注文体特点, 内化“语言文字”表达技巧。

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 首先要把握课文的文体风格, 发掘藏在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桥》是一篇个性鲜明的小小说, 作者运用大量短句渲染出极其紧张的气氛。如文章开头的两个短句:“像泼。像倒。”寥寥几字, 把雨势之大、之猛, 描写得淋漓尽致。如何让学生去体会语言简练的韵味?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增”应该是个好办法。我把原句增添成这样:“倾盆大雨从空中泼洒下来, 倾倒下来。”然后与原文的句子进行多形式的比较朗读, 并抓住这样的特点句式进行迁移运用,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着说一说:车跑得真快, 像_____, 像_____。_____真_____, 像_____, 像_____。由点到面, 对全体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 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语感, 从而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短句那短促、凝重的感觉, 又使得其在学习运用中学会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

训练点二:关注修辞手法, 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

本课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使洪水肆虐恐怖之情形, 准确而精彩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教学这些语句时, 我主要运用了“说、赏、读、写”的方法。说:在找出文中描写洪水肆虐的拟人或比喻句后, 说说精彩之处;赏:欣赏课件中洪水肆虐、令人恐惧的视频画面;读:通过齐读、挑战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 读出洪水的肆虐恐怖;写:学生领悟了拟人手法的作用后, 不妨小试牛刀, 照样子写句子。通过这种涵泳品味, 拓展练习, 将学得的语言经验运用到新的语言情境中来内化学生的语言底蕴!

训练点三:关注标点符号, 探索“语言文字”的秘密。

郭沫若说过:“言文而无标点, 在现今就等于人而无眉目。”可见, 标点在语言文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除了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以外, 有的标点还隐含着特定的意思,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想象, 挖掘其内在的特殊含义, 以加深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但是, 作为这么重要的情感载体, 它却常常被忽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为了让学生关注到标点符号, 我去掉了句中的标点, 再让学生自行添加, 反复品读, 读出不同的感觉, 如斩钉截铁的语气、镇定自若的语气、不容置疑的语气, 从而发现这句话中连用三个感叹号的妙处, 在真正意义上达到“言”和“意”的统一。

训练点四:关注关键词语, 体会“语言文字”的个性。

小学阶段重要的是落实字、词、句的感悟、理解、内化、运用。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明显的体现文章情感的词句, 还要紧紧扣住“文眼”。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位老汉?这是教学的重点。越是重点的地方, 其“语言”越是能承载更多的意义。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1) 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2) 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其中的“推”、“揪”二字, 看似矛盾, 细细品来, 却是精妙至极:“揪”彰显的是老汉心底的无私, “推”则迸发出老汉内心浓浓的父爱。这样的精妙言语必须要让学生揪出来好好地推敲推敲:老汉这一会儿揪, 一会儿推, 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 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 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这样一个语境训练: (老汉揪出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老汉推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 带领学生走进老汉的内心世界后, 此时, 你感受到的又是什么呢?从而使这一练习能进一步深化:老汉揪出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我感受到了____。老汉推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我感受到了____。至此, 一位无私无畏、先人后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一位无私的父亲如山一样矗立在我们的脑海中。

训练点五:关注读写拓展, 实现“语言文字”的有效链接。

读中悟写、以读促写应为阅读教学之道。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 由理解、领悟、积累再到运用, 进而把言语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融合。

“桥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紧接着, 不失时机地安排小练笔:结合画面, 写一写心中的感动, 在实践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篇5: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本册书要求会认的字174个,会写的字163个。《课标》提出了“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为此建议五年级识字教学应以自学为主。要充分发挥工具书的作用,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发挥小组的作用,交流识字成果。写字在“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提出“行款整齐”,由“熟练书写”到“有一定的速度”,由“用毛笔临帖正楷字”到“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这些要求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写字训练。

(二)、阅读

1.关于读。

(1)朗读。《课标》的朗读要求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础上增加了一个 “能”字,是要求形成能力。

(2)默读。《课标》提出了默读速度的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安排。在第六板块中编排了童话《快乐王子》等,文章较长,有利于训练默读,在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默读要求。教学要认真训练落实。

2.词句理解。《课标》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理解建议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知道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体会表达效果。

3.段篇要求。

(1)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4)诵读背诵优秀的篇段。

(三)、表达

1.体裁要求。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相像作文。

(2)学写读书笔记。

(3)常用应用文。2.行文要求。

(1)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

(3)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4)善于观察,不断积累习作素材。(5)修改自己作文,养成修改习惯。

(四)、综合学习

1.搜集处理信息。

2.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3.策划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注意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主题板块的形式组成单元,共有11个板块,分别是:第一板块:以对联为内容进行编排,共选三篇文章:对子歌、名人作对故事、对联趣事,向我们展示了对联这一汉语言的独特艺术。第二板块:以古诗为内容,安排了四首古诗,其目的是感悟积累古诗。第三板块:本板块突显“民俗”这一主题。其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近“民俗”,感受“民俗”特点。第四板块:以动物为主题,安排了4篇文章。《一只贝》:外表丑陋的贝壳蕴涵着心灵的美,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藏羚羊跪拜》:在藏羚羊伟大母爱的感动下,猎人放弃杀生。《和小鸟最相亲爱》和《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本板块的课文,可以增强对动物的情感,感受到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第五板块:本组教材以名山奇景为专题共编排有三篇文章,古诗《题西林壁》,丰子恺先生散文《黄山松》和《桂林山水甲天下》。选编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祖国的名山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第六板块:两篇童话,文章较长,选择较长的文章,一个重要的设计是落实速读的训练。第七板块:围绕“希望”主题选了3篇文章。第八板块:安排了3首现代诗。第九板块:传统的古代故事,也是传统的小学课文。第十板块:以哲理故事为主题,特殊选了《论语》。第十一板块:编排了两首颂歌。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8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3人。学生差异性大,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热情,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四、教学方法设计:

(一)充分备好课

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1、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2、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3、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4、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

5、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二)加强积累

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

2、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3、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三)教给方法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

1、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2、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四)家校结合,形成合力。

争取家长支持,通过家访、话访,家长会达到增进师生感情、家庭与教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教育的目的。

篇6: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那张照片上有爸爸、有妈妈、还有我和妹妹。那是我们一起去临沂影楼拍的,是一张在小树林里拍的外景照。

那天,妈妈和爸爸一大早就把我和妹妹叫起来。妈妈告诉我俩说:“我们今天要去影楼照相。”收拾好,我们就出发了。在路上,我发现有很多车,我心想:那么多车,会不会都是去照相的?然后我就让爸爸开快点,要不去到就没有地方了。大约十分钟后,我们到了影楼,。我下车就跑去问前台还有地方吗?前台告诉我说没里面的啦,还有一件外面的,我们就决定拍外面的。

工作人员把我们带上了二楼找衣服,妈妈找了一件粉色的裙子,爸爸找了粉色的上衣和白裤子,妹妹找到了白裙子,我找到了红色的上衣和白裤子。我们化完妆,就来到了外面的小树林。工作人员找来许多小熊,让妹妹选一个拿着,妹妹选了一个白色的,那个熊又大又好看。工作人员让爸爸和妈妈背对背,让妈妈一只腿伸直,一只腿弯曲。又让爸爸和妈妈一样,一只腿伸直,另一腿弯曲。我和妹妹的动作一样,两只手托着脸,双腿直着,分别趴在爸爸妈妈身边,小熊放在了爸爸和妹妹中间。工作人员让我们一家四口要微笑,我们一共照了两张。第一张我看别的地方了,第二张照得很好。选好照片后,工作人员冲洗了出来,我们带着照片回家了。

篇7: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这天,我独自一人在家觉得无聊,便翻起了那“百年”也不翻的老照片,翻着翻着,便看到一个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的女孩,旁边还有一个满头白发、笑的慈祥的老人。没错,这个人就是我的爷爷。

记得那年我刚上一年级,放署假,因为爸爸妈妈外出而没人照顾我,便把我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是又哭又闹的不愿意去,即便是去了,也仍是不情愿。在爷爷家,爷爷每天都给我做各种好吃的,即便是那样,我还是不开心,有一次,爷爷把新做的粥送到了我面前,我当时在看电视,便说了一句:“你烦不烦啊。”顺手把粥打翻了,刚出锅的粥撒在爷爷那满是老茧的手上,爷爷的手红肿了一片,我吓的大哭了起来,爷爷却说不哭了,不哭了,爷爷不疼。慈祥的冲我笑着,这让我渐渐的喜欢上了爷爷。

有一次,我就是想吃牛轧糖,可当时在农村没有牛轧糖,要到城里去买,我生怕爷爷不给我买,于是,就像只小猫似的在爷爷身边转,讨好他,可谁知爷爷早就看穿了我的“诡计”,对我说:“不就是想吃牛轧糖吗,跟爷爷去捡塑料瓶,卖了废品给你买牛轧糖吃。”我高兴的手舞足蹈,大约捡了两三天废品,我们就去换钱买牛轧糖吃了。

一晃儿,暑假过去了,爸爸妈妈要接我回去了,我大哭着,我不想离开爷爷,我舍不得爷爷。爷爷只对我说了一句:“你要好好学习,放假再回来看爷爷。”爷爷的眼边红红的。

篇8: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一、理读文路, 走入文本

所谓理读, 就是寻找式地读, 清理式地读, 整理式地读;就是梳理文本的思路或特点, 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 把它们罗列出来, 以确定学习过程的“对话”思路。《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 极富韵味。但课文所蕴涵情味, 思想内涵却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因此, 我采用理读文中语言, 引导学生走入文本:1.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为了使学生读有方向、读有收获,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多读几遍课文, 并借助字典自学生字词, 注意读准“咆哮、狞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生字新词, 并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为读通课文扫清障碍。2.读熟词语, 感知大意。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中, 先让学生圈画出描写洪水 (咆哮狞笑放肆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人们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和老汉 (拥戴清瘦揪出沙哑 豹子) 等词语, 再分组朗读, 引导学生理清文路, 并选用这三组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读懂句式, 认识人物。这篇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增强了表现力。教学时,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桥、洪水、人们、老汉的比喻句、拟人句并分类重组, 再细加指导朗读。如“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让学生边读边想, 把洪水形象化, 在脑子中形成表象, 感受洪水的凶猛;在读到“村庄惊醒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时, 我让学生用成语形容当时村民逃难的情形和心情, 体会人们的惊惶失措;之后, 通过对比朗读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 初步认识老汉镇定如山的形象。

一篇课文, 经过这样的理读, 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 增加了知识的厚度与深度, 现出了知识的斑斓色彩, 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提炼课文的精髓, 同时也为品读课文找准了切入点和对准点。

二、品读文意, 深入文本

所谓品读, 就是在阅读中对课文着意揣摩、体味, 抓住文章的精髓, 读出深度, 读出韵味。语文课堂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 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 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桥》这课时,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 领悟文本的思想蕴味, 体会文本的行文技巧, 并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文本言语, 掌握一定的言语规律, 我以“老汉”为切入点, 以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段为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文意:1.自主朗读, 感知重点。让学生抓住描写老支书的句子自主朗读、自主思考、自主解决。学生通过读、思、找、画、议等一系列阅读活动, 大都能明白课文主要是写老汉的无私无畏、临危不惧、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风貌。2.赏析朗读, 理解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 我着力引导学生朗读、咀嚼、品味关键字词句段上, 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引导学生从“他像一座山”进行个性化朗读, 读出不同的理解。有时, 即使是同一个字, 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如课文的两个“吼”, 学生有的读出生气, 有的读出批评, 有的读出命令, 有的读出威严, 有的读出不容争辩……通过个性化的理解, 学生读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色彩。3.配画朗读, 内化重点。即在抓好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 我渐次播放与以上重点语段相关的课件, 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指导学生通过读、听、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理解、快速内化。通过这样的设计, 不仅激活了语言文字, 还积蓄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使语文课达到了“享受语文”的目标。

三、悟读文境, 融入文本

所谓悟读, 就是解读文本时, 要潜心会文, 去抓住作者的思路, 体会作者的心境。具体表现在对文本一拍即合的呼应, 一种心心相印的认同, 一种怦然心动的体验, 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悟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个目标, 我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指导:首先, 创设情境, 为情感体验奠基———我让学生观看山洪暴发、人们惊慌失措的录相, 营造紧张氛围, 借此为学生潜心会文、表情达意奠定基础。其次, 重点引读, 为情感触发助力———第一次引读:“当人们惊慌失措时, 木桥前, 没腿深的水里, 站着……”学生动情接读:“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引导学生描述:这是一位 () 老汉。然后我通过说的训练,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走近老汉, 从而使老汉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深深地扎下根。第二次引读:“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 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老汉突然冲上前……”学生深情地接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后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是一位 () 的老汉。第三次引读:“最后, 只剩下了他和那个小伙子。小伙子……”学生接读:“推了老汉一把,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猛然间, 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读后学生由衷地称赞:这是一位 () 的老汉。教师的导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功效, 学生在读中情感得到了升华。通过以上读的训练, 学生情感激奋, 心融文本, 言出心声, 读出了真情, 读出了意境:那位老汉为了村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就如同一座生命之桥, 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最后, 反复诵读, 为情感升华添翼———课文结尾三句话, 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自然段, 作者写了三个自然段, 是为了让读者有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让读者为老太太难过, 从而更加敬仰老汉。这样的特点, 教师要点给学生,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感染,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高贵品质, 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的精妙, 领悟作者为什么以“桥”为题, 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篇9: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篇10: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承受住了2555节课,

120个星期12个学期

就为了一场考试

三套卷子考散了一群疯子

最终留下了一张毕业照和一句再见

毕业那年,这段话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现在我倚在柜子上,拿着一张照片,就这么呆呆的看着。

过去的时光也只能成为记忆,回不去了,看着这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心中泛起五味杂陈的心情看着这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这张照片留住那我们年少时最纯真的模样和永远的四班。

有一次经过母校,那种感觉真是奇妙,看着红砖墙和一棵棵银杏树,这里原来可是我每天都见到的地方,我在这里生活了六年,往事就这样浮现在面前,可都是些模糊不清的画面,我忘了,只是依稀记得。拾起这些碎片,像是满天繁星,一颗颗被串联了起来,涌上心头。

哝,这27个伙伴,我们曾经为这个集体“拼命”,连续三年蝉联运动会的团体总冠军,又曾一度沉迷探案小说《查理九世》,也喜欢过风靡一时的魔方,长大后也偷偷吃过小鱼辣条,八卦过班里的每一个人,这些傻事回忆起来后,也只能不出声的吃吃傻笑。再看第一排,可不就是那些可爱可敬的老师们吗!我的班主任,陪伴我们六年,一年级的时候,我们都不及老师高,是她保护着我们,六年级,我们比她高了,可是还不及保护她,而我们却已毕业。

篇11: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937年8月28日上午,日军将他们的魔爪伸向了上海火车站。在一个极其宁静的早上,火车站一如往昔,川流不息的人们随着人潮进入车站,准备上车。突然,几架大型轰炸机来到了车站上空,并投下了数十枚炸弹。伴着无数的尖叫声炸弹落地了。在这危机时刻,一对父母抱住了他们的孩子。轰――那孩子的父母死了,只留下孩子一个人无助地在那里哭……

就在那轰地一声巨响中,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没了,火车站没了,周围的大楼没了,一切的一切全都没了。只留下一个孩子在那里无力地哭泣。他身上的衣服早已被炸得破烂不堪,上面布满了血迹。不知是他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血溅到他的身上。他就像是一块黑色的煤炭,只有他脸上流过两道泪痕之处还有原来的血色。他的父母可能已去了天国。没了父母他能生存下去吗?不,他不能。他只能坐在那里无力地哭呀哭。因为只有哭才能表达自己的伤痛呀!只有哭才能表达他的极度悲伤啊!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哭难道可以让心中失去父母的伤恢复吗?不,不可以。可是他又能怎样呢?他只能哭,他没有选择!可能他长大之后会去当一名优秀的军人,为他的父母报仇,保家卫国!也可能他还没有长大就已经去了天国。

篇12:长春版五年级语文知识点

筛土(shāi) 飞禽(qín) 勤恳(qín) 牛虻(méng) 咧嘴(liě)

好歹(dǎi) 酿酒(niàng) 瞌睡(kē) 拘束(jū) 衰老(shuāi)

发誓(shì) 泰山(tài) 玉簪(zān) 珊瑚礁(jiāo)

二、难写的字

谎:右中是“亡”,不要写成“云”。

延:不要写成“廷”

狱:右边是“犬”,不要写成“大”。

郎:右边是“阝”,不要写成“月”。

三、形近字组词

塌(倒塌) 谎(谎言) 悔(悔恨) 蹋(糟蹋) 慌(惊慌) 诲(教诲)

郎(牛郎) 埃(埃及) 俩(他俩) 朗(朗诵) 挨(挨近) 辆(车辆)

四、多音字组词

传:流传(chuán)传记(zhuàn) 尽:尽管(jǐn)尽头(jìn)

难:难得(nán)避难(nàn) 号:怒号(háo)号召(hào)

转:转身(zhuǎn)旋转(zhuàn) 累:劳累(lèi)积累(lěi)

五、重点词语

流传 动人 酬谢 僵硬 叮嘱 复活 迟延 发誓 避难 周到

蒲扇 稀罕 集市 微弱 晚霞 余光 游泳 既然 爱惜 见识

千真万确 震天动地 一五一十 自由自在

相依为命 飞禽走兽 乌云密布 狂风怒号

倾盆大雨 爱理不理 眉开眼笑 美中不足

恋恋不舍 花花绿绿 富丽堂皇 天兵天将

六、近义词

热心—热情 酬谢—感谢 叮嘱—嘱咐

周到—细致 幸亏—多亏 余光—余晖

尤其—格外 门风—家风 允许—同意

再三—反复 清楚—明白 在乎—在意

七、反义词

热心—冷酷 淹没—浮出 微弱—强烈

允许—拒绝 同情—憎恨 惩罚—奖赏

清楚—模糊 喜欢—厌恶 复活—死亡

八、词语搭配

(动人)的故事 (微弱)的星光 (灿烂)的云霞

上一篇:以热爱信仰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软件质量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