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五首》教案(共5课时)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024-06-24

《词曲五首》教案(共5课时)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通用5篇)

篇1:《词曲五首》教案(共5课时)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朗读中的几种基本语调,能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由此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3、初步了解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4、引导学生用孩子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培养品味重点语句的意识,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作者把“我”对祖父的深情与祖父对“我”的爱融入大花园的生活再现中,“我”对事物的热爱、自由自在的成长与祖父的爱密不可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大多有和祖辈生活的经历,导入课文《祖父和我》,看看文中的“我”和祖父的一段生活经历

二、朗读课文

1.标上小节号

2.圈出读不出或读不准的生词,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读音问题,教师协助(预初新生或许没有带字词典的习惯,需要教师协助解决)读音上的共性问题板书重点落实,加强印象

三、朗读指导

1、提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快乐、自由)板书:感情基调

2、圈划,并有感情地朗读你觉得能够体现“我”快乐、自由情感的句子或段落(给予充分的朗读时间)

3、朗读课文30小节,体会并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向往自由的情感板书:朗读语气

教师指导:尝试用不同的语气(如轻快的、活泼的、舒缓的…)反复朗读,比较朗读时的不同感受,说说哪种语气更适合

4、阅读第四页《朗读中的语调》,简单交流,并试读一下这几个句子板书:朗读语调

小结:我们懂得了朗读需要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气、朗读语调

四、深入品读

1.文中哪些画面最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些语段?找出来读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教师示例:老师也找了些句子段落,大家一起读一读,并说说写得好在什么地方?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2)第7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四五岁小女孩眼中的大榆树

例:来了风,这榆树先啸;--听觉,声音

来了雨,大榆树先冒烟了--视觉,形态

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视觉,亮度

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比喻句,写出了一个四五岁小女孩对大榆树的好奇,好玩

明确:从色彩、形状等角度观察事物;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法指导:说出比喻的作用时,应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点,并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来理解和说出它的表达效果现在请大家按以下的形式来在书上写一写这三句比喻句的表达作用:(多媒体出示)一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

3.以上述方法对圈划的语句作些批注,全班交流:请学生个体朗读,教师要追问“为什么选择这一句(段)?”或“这一句中什么词语最让你感受到她的快乐自由?”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述和修辞方法的分析

3、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

2.圈画出阅读过程中让你感到疑惑的部分,第二节课上共同商讨解决

3.用“人(或实物)在怎样的情况下是怎样做的”的格式概括本文事例如:

1、蜻蜓、蚂蚱、蜂子在园子里自由地活动

2、榆树在不同的时候尽显风姿

4、文章写了哪些事?怎样分段?

5、我和祖父是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梳理材料

1、快速抢答:

1)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人物:年迈的祖父和年幼的“我”

2)写了我的什么阶段的事情?时间:童年

3)地点在哪里?地点:呼兰河边

4)我童年的生活怎么样?自由、快乐

5)本文主要写了什么?浓浓的祖孙情及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2、 用“人(或实物)在怎样的情况下是怎样做的”的格式概括本文事例

1、蜻蜓、蚂蚱、蜂子在园子里自由地活动

2、榆树在不同的时候尽显风姿

3、“我”在祖父叫我干农活时尽捣乱

4、祖父叫我认庄稼时,“我”错把狗尾巴草当谷穗

5、祖父教“我”人谷穗与狗尾草的区别时,“我”却去吃黄瓜了

6、“我”在吃黄瓜时看见了蜻蜓,就去追蜻蜓了

7、“我”在园子里晚青蚂蚱

8、“我”在学祖父浇菜时往空中浇水

9、太阳在园子里是健康的、漂亮的

10、动植物在园子里自由地生长

11、“我”玩累了在阴凉地方随意睡觉

二、划分段落

方法指导:分段的方法有二种:一种称为归并法即分析文章有哪些材料?哪些材料是在写同一个方面内容的,这些段就可以合并起来另一种方法叫切割法,可以从题目入手,从题目分析出本文的重点内容,把它作为一个大段,然后再分析前面写了什么?后面写了什么?本文题为“祖父和我”哪么最主要是祖父和我在一起时的活动场景即828.

明确:本文分三段:

1、交代了地点、人物和介绍了我家的大花园(本段还可以分二层:12和37)

2、详写了祖父和“我”之间温情、淳美的生活场面

3、描写了园中的动植物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三、人物分析:

说出你所感受到“我”和“祖父”是怎样性格的人?

要求圈划词句,进行分析例:祖父大笑…还在笑;慢慢地把我叫过去

明确:我:顽皮、天真、可爱祖父:慈祥、仁厚、宽容

2、学法指导:这些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展现出来的所以以后要注意学会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语言、外貌、动作、心理(再次圈划注明)

四、主题感悟:

(一)、从题目“祖父和我”的描写中,你能说出作者写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提示“为什么题目不写《快乐的童年》、《美丽的后花园》”等等:点明中心--祖孙情

明确:浓浓的祖孙亲情

(二)、分析17节的写作目的:

1.小结学生对大花园的理解--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美丽……

2.引导:师:这样美好的环境从何而来?请大家再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教师引导他们把美好的大花园和慈爱的祖父联系起来,让他们领悟到:这样美好的环境都是祖父营造的啊(“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是祖父日复一日地维系着这个园子;我调皮、胡闹,祖父都不责备我;祖父对我并非放任自流,他也会适时教我知识等等)

1、目的是为了交代祖父和我生活活动的主要地点环境

2、这样的环境是祖父营造的,是写了祖父的能干和勤劳

3、写大花园的美丽,也是写出了对自然界的好奇喜爱,对向由生活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1、朗读29-30节,找出最能概括景物特征的两个词语(快乐、自由)

2、作者把园中的动植物写得如此自由,目的是什么?你能说点理由吗?

明确:表明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点拔:“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主张会借自己的笔流露于字里行间我们来看看作者萧红的一些资料(此处可以提提萧红的生平,父亲的暴戾无情,婚姻的坎坷给予成年萧红的影响,使她很怀念幼年时的欢乐时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以作者很怀念年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四五岁时眼里的世界是如此美好,好玩,自由

(四)、小结:《祖父和我》描绘了童年时“我”和祖父之间的生活画卷,写出了浓浓的祖孙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口头表达练习

在文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祖孙情,你能否也用一两个小故事说说在你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亲情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请记录下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4、自选题:1)配乐朗诵2)如果有兴趣,试用你的画笔画一画文章所描绘的几幅画面

5、模仿作者的写法,写写童年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

封志莉

[《祖父》教案(共2课时)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2:《词曲五首》教案(共5课时)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 品味赏析教学重点,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教学难点:品味赏析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江南

一、导入新课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的更加完美,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二、资料助读: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 的重要作家之一,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内容多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三、师生共同赏读《望江南》四、词文赏析写人的是哪几句,表达什么情?写景的是哪几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抒情的是那几句,抒发了什么情?五、归结全文形象刻画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六、练习:熟读课文,当堂背诵《望江南》

《虞美人》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 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 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 一)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 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  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 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 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 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七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教学后记:

刘维萌

篇3:《词曲五首》教案(共5课时)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背诵两首诗。

2.找同学背诵王勃、陈子昂的代表性诗歌。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朗读指导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3.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解析: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4.“愁心”原是悲伤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予读者的,为什么不是沉重压抑之感?

解析: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这夸张奇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性,而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三、品味赏析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 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和王 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王昌龄后来在贬所曾写了《送柴侍御》和《龙标野宴》两首诗,都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前一首写道:“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后一首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两首诗中都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大概王昌龄也从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诸诗友遥寄给他的友好声援了吧?另外,从王昌龄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李、王的交情之笃,互相了解之深,志趣爱好之接近,不然,诗中的“明月”怎能起到两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

四、小结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古时由于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而“黯然神伤”者。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

五、学习《滁州西涧》

1.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意体会、运用。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作者介绍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品味赏析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 :诗人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4.小组讨论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

解析: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 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5.小结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 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五、课堂小结

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有时候不是直接抒发的,这时就要抓住作者选择的事物和他的语言、动作来用心体会。

六、作业:

1.背诵所学诗词。

2.课后二。

惜缘

篇4:《词曲五首》教案(共5课时)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真意。

2.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1.理解赏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谛。

学习方法:圈点法,合作探究。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题目解说:

文中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因心怀希冀而能享受这等待。如作者在文中所写到的“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为了争取更美好的一个个未来的景点,”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从布局来说,作者写出了何谓等待,无谓等待,必须等待和享受等待,一步步让读者了解文章含义。

背景资料:

相关知识链接: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

惆怅倚门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链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胜不速之客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课堂练习:

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

作业:1.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2.搜集有关等待的诗词名句。

刘维萌

篇5:《词曲五首》教案(共5课时)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理解重点实词。

2、能力目标: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教学重点

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高祖刘邦麾下有三位重臣,被称为“汉初三杰”。其中,韩信战功赫赫,拥兵带阵最为刘邦所疑忌,终被杀害;萧何是刘邦的幕僚长,为他治国安邦,被列为重臣中第一,但也获罪下狱,而唯有被刘邦评价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子房,成为他最亲信的智囊谋士,这位子房便是全身而退的张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支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也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二、介绍资料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主要经历:

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三、朗读课文,注音注解:

尝步游圯上父敬履衣褐愕然殴之遂孺子直堕下邳履我业长跪殊里所诺兴

四、整体感知,复述课文。

事件:记述张良青年逃亡时期在下邳圯上为老父取履受书的故事。

五、分析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复述故事

2.理清脉络张良敬履老父赠书

3.情节结构老父张良

堕履圯下考验圯下取履

命良取履长跪履之

足受不谢磨炼三赴其约

三会于圯受以兵法

授以《兵法》终得真经

忍小忿方能成大业

4.人物形象:

(1)朗读老者的语言,要体会他故意考验的心态,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良苦用心。--由此说--说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表面:傲慢无礼实质:伯乐相马循循善诱用心良苦爱惜良才点石成金

5.张良具有怎样的品质?

尊敬贤老、隐忍有容、守信重约、勤奋上进以此磨练自己的意志,增长才干,得到兵法。

张良心理过程:惊(殊大惊)----怒(欲殴之)----疑(因怪之)----忍(强忍)-----坚定(跪曰诺)-----执著(三往常习)

6.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在年轻时有特殊的经历?

司马迁不负遗命功成《史记》周文王被拘成《周易》

孔子七天无食走不馁成《春秋》屈原被流放成《离骚》

左丘失明写《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六、学习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忍要有度,胸怀大志,隐忍能容,为达目的,忍辱负重,忍一时不平,受暂时委曲,能够磨练意志,增长智慧,赢得机遇成就大业。

2、真正的人才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为常人所不能为,重约守信,胸襟磊落,隐忍有容,恭敬尊长,历尽磨难,忍辱负重,德才兼备。

七、成语对联孺子可教

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背诵重点注解

板书设计:

1、敬老: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2、守信:平明,鸡鸣,夜未半,(赴约时间越来越早)。

3、勤奋求学:常习诵。

4、隐忍有度:欲殴之,强忍(忍辱)三次赴约(忍怒)。

封志莉

上一篇:安全相关知识下一篇:关于最后一天文案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