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给儿子的一封信

2024-05-28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给儿子的一封信(共18篇)

篇1: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给儿子的一封信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这本书以写信的形式写出了母亲(龙应台)与他的儿子安德烈的故事。 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很大,龙应台生下儿子安德烈后,把他送去德国接受德国式的`教育,母亲由于事情多而回国。不久,龙应台开始给安德烈写信,并要求安德烈回信,去讲述自己一天所发生的事与感想,没想到安德烈竟然坚持了下来,完成了35封信,加上龙应台的信共70封著成此书。 母亲永远是母亲,不论自己的孩子长到多大,都只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我认为,母亲与孩子应该平时多沟通,让母亲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产生代沟。 母亲是伟大的,当你要求母亲给自己买一包薯片或路边小贩卖的食品时,母亲也很想给你买,让你尝尝这些美味,但这些食品都对身体没有好处,有的甚至有添加剂,对你的身体不好,所以,你一定要体谅自己的母亲。只有她,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李沛锴 A8

 

篇2: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给儿子的一封信

他说:香港是超级大城市,德国的克伦堡是美丽小镇,这当然差别够大,可是我觉得最大的差别还是人的态度,差异实在太大了。我看的这里就感到奇怪,为什么香港和德国的态度差别很大呢?我就抱着期待的心情, 继续往下看。原来是这样的,菲力普说:你去过深水湾吗?那里常有人烤肉,整个下午,整个晚上,香港人在那里烤肉、谈笑,笑得很开心。可是安德烈却说香港没有咖啡馆,MM说她买了一堆书,到处都找不到咖啡馆,很少。跟台北和欧洲城市差很多。我想反问:那在德国怎么样下午四点去找餐厅吃饭,吃得到吗?大多数德国餐厅,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是不开门的。或者,你在德国晚上跟朋友去吃夜宵,包你自认倒霉,街上就像死了一样。

总体来说,菲力普喜欢香港,香港比较容易交朋友,香港人比德国人开朗。香港最珍贵的地方就在,他有完美的制度,而且个人价值被放在很尊贵的地位。

篇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给儿子的一封信

优秀的老师应该将爱注满心田。不管是学生的心田还是教师的心田, 都需要爱去包围。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爱是教育的强大力量。”孩子需要父母、他人的爱, 更加需要教师的爱。当然前提也是教师本身要具有爱心, 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自身的人格定位。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整个数育过程都贯穿着一条道德义务感的红线, 义务感并不是束缚人的枷锁, 它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恪守义务可以使人变得更高尚。教育者的任务, 就在于使义务感成为自觉纪律这个极其重要品质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将自我的价值定位于奉献教育上, 全身心地投入, 用心地教育, 才能真正教好书, 更是将浓浓关爱给予学生, 让学生受到榜样和情感的熏陶, 进而也成为一个爱心浓浓的学生。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会更加自信、茁壮地成长。

记得班里曾有一个孩子, 虽然已经上五年级了, 但是实际年龄就像一年级一样, 不肯吃饭, 上课从来不听讲, 下课跑得比谁都快, 经常跟老师捣蛋, 问一些幼稚的、傻傻的问题, 从来不会在学校里做作业, 上课就是捣蛋, 几乎每天都有情况发生。他的家长非常担心, 我们几乎每天通过电话联系。在学校, 我不断地和他讲道理, 不断地督促他, 尽一切可能让他融入集体。回到家, 也由家长不断开导和督促。终于经过一段时间, 他有些好转了。是爱让我们取得了孩子异想不到的改变, 渐渐地他的成绩和一些生活习惯明显好转了。

优秀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更加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思考问题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才会做任何事情都仔细、小心的。这样对于作业、考试等自然不在话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 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考虑时, 给予充分的时间, 并且进行足够多的交流, 分析为什么你是这样想的, 他是那样想的。这样一个过程下来, 学生下次思考的时候就可以引以为鉴了。几次下来, 学生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加聪慧, 更加耐心, 更加细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应该依靠思考, 也只有依靠思考, 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不可遏止的向往。”由此可见, 思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有些学生有优势, 他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满满。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发拙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使之成为学生进步的源泉。教师更应该努力鼓励那些比较缺乏胆量的孩子, 给他们一个自信的展台,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发现他的禀赋, 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 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样必将带动他们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正确对待家校联系。父母与教师的沟通, 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的班里有一个孩子, 不管做什么, 速度总是慢得出奇, 字写得特别大, 特别不好看, 衣服也总是令人感觉很不干净。在他身上, 似乎没有什么优点。但是有一点还是令人高兴的, 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不听话, 如果你坐在他身边, 让他做题目, 虽然他速度慢, 却非常认真、仔细。他不会和老师闹脾气, 虽然在同学眼中, 他并不是特别受欢迎, 但是, 我一直相信, 孩子总有他闪光的地方, 而这个孩子的优点就是对老师特别尊敬。因而和他相处一些日子后, 我就更加相信这一点。一次, 孩子居然从平时六七十分考到了八十九点五分。他的爸爸终于在试卷上写了一句话:咱们父子一起加油。孩子的父亲拼命在外地工作, 几乎从来不管孩子, 但他是为了孩子才这样努力工作。从这里, 我也看到了家长的努力与关心。这个孩子需要我更加努力地去帮助他, 宽容他。有时多一些努力, 多一些互动, 教育才会更加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于,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是啊, 教师只有将自己融入到教育事业中, 让教育构建在快乐、自信中, 让教育进入生活, 成为生活的一泉活水,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成为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与热情的教师, 这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让《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伴我成长与努力。■

篇4:给儿子的一封信

今天是你18岁的生日。我们精心呵护的儿子长大了,你是真正的男子汉了,你一定比我们更兴奋!18岁,多么美丽的季节,多么珍贵的年华,这是人生的早春啊!18岁,多么神圣的年龄,宪法也向你表达了她的尊敬,她将赋予你所有公民的权利!

18年前,当你呱呱坠地,带给全家多少快乐、幸福和期盼,刚出生的你,那么乖巧可爱,只哭了几声便睁大眼睛好奇地环视陌生的世界。儿子,从此你便陪伴爸爸、妈妈、姐姐在不知不觉中一起度过了18个春秋。

妈妈常想着你成长的一点一滴:婴儿的啼哭、东倒西歪的学步、呀呀的学语、极强的模仿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小的时候,你为长辈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和骄傲。

你从小是一个勇敢、有智慧、有上进心、有责任心的男子汉。你在刚上幼儿园不久就当上了班长,有一次,当一个男同学欺负一个女同学的时候,你勇敢地冲过去,推开男同学说:“不许欺负女同学。”结果,你被高出你一个头的男同学打了,但你不哭。

你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有一天,你的几个大哥哥朋友来我们家玩,其中有一个大你五六岁的孩子,偷偷把你的玩具柯机带在裤头,妈妈发现了,把你叫过来告诉你,你的大眼睛一眨,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又跑过去有意识地和那个孩子玩起来,故意拉他的裤子,那孩子马上抱着裤头问:你干什么?你说:没什么,就想看看你的小雞鸡。这时,柯机露出来了,你即随口说:你带那柯机好有型啊!那孩子感到很不好意思,马上想取出来还给你。你却按住他的手说:不用拿出来,给你带了。当我很纳闷时,又看到你小声地对他说,但是你不能带回家哦。那孩子高兴地点点头说:嗯。不到五分钟,那孩子取出柯机亲自还给你说:我要回家了,还给你。儿子,你是多么聪明啊!你处理这件事让妈妈至今都佩服不已。

96年,我们来到珠海,你读幼儿园大班,当时你语言不通,老师和同学说什么你听不懂,你说什么老师和同学也听不懂,可是,一个月后,你不但学会了普通话和白话你还当上了班长,妈妈问你:同学对你好不好,你回答说:同学嘛,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对你好。妈妈听了你的话就放心了,因为我知道你是一个非常明事理的孩子。

你读小学一年的时候,老师开始选班长,你勇敢地站起来对老师和全班同学说:我来当班长,因为我在幼儿园一直都是当班长,我一定能当好班长,老师把机会给了你。儿子,你真厉害,你一直都是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05-06年度还评上市的优秀学生干部。

儿子,你很有同情心而且非常孝顺,你每次跟妈妈去逛街,看到乞丐你都向妈妈要钱给他们说:妈妈,一元钱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他们可帮助很大啊!每看到家里那些不常用的东西,你就提议妈妈送给我们家的穷亲戚。每次出去你都主动帮妈妈拿东西,怕妈妈累。有好吃的你都是让妈妈、姐姐吃……。

时光的流失,儿子,一下成了妈妈眼中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为此妈妈时常会感到骄傲和自豪。

儿子,这18年,是你成长的18年;这18年是你生活在亲人的关心、父母的呵护、姐姐的关爱中,你是幸福的,更是快乐的18年;这18年也是亲人、老师为你喜为你忧,为你着急为你自豪的18年。你付出了汗水,也流过泪水,但你得到更多的鲜花,换回更多收获的喜悦。

儿子:18岁,是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天起,儿子,你是成人了,你可以有更多的自由了。可是,你要知道,权利和自由总是与义务和责任连在一起的!忘记了义务,你就失去了权利;尽不到责任,你也就得不到自由!只有能对自己负责,能为他人着想,能为未来奋斗,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和享受。眼前的享受算什么,暂时的自在算什么!牺牲暂时的自在换取终身的幸福,才是智者的选择。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昨天已经死去,今天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今天是走向明天的桥梁,走好了今天,你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儿子:做人要有理想,要有目标,学习、做人都是这样,选择目标不难,选准目标不易,能为目标奋力打拼的人才是真的英雄。

我昨天在网上看到,今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只有8.1%,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这种激烈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绝不是大学牌子的竞争。大学的牌子只能证明你曾经的辉煌,你的竞争起点高,但是要成就一番伟业,靠的不是大学的牌子,而是不懈的追求。

做生意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个人事业的发展更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个资本就是知识、能力、做人的综合素质坚持不懈的恒心积累,人生总要遇到无数的挑战,你有了丰富的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你就可以轻松应对,而人生的快乐也就在于一次次地战胜,一次次得到升华,儿子你有这个能力。

儿子:18岁了,也要多交朋友,但要学会择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这黑,当你与正直善良的人为友时,你会觉得自私狭隘实在可耻;如果你与游戏人生的人为伍,你就会认为潜心学习实在太孤独了,做人需要一以贯之的诚心,要有包容之心。以诚待人,人将诚心待你;大度容人,人方能容你。

人生充满变数,变好变坏,全由自己决定。18岁之前,是父母约束着你,18岁后是社会约束你,是自己约束自己。但不要怕约束,没有约束的风筝是飞不上天的。以前,我们对待你的态度或许过于专制,从今天起我们之间只有民主。你的民主不是18岁生日带给你的,不是父母赏赐给你的,而是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应该得到的。

儿子,你是大人了。命运是你自己掌握的,路是你自己走的。你能走好自己的童年,走好自己的少年,相信你也一定能走好自己的人生。相信你能走好每一步!

再次祝福你!

爱你的爸爸妈妈

2009年3月22日

篇5: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刚回到家,耐不住的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页。封面上有一行字“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原来,这里面是家书啊。我暗自想到。一本好书,就像一种迷香,吸引你,不断诱惑你看下去。我就抱着这本书,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看了许久。

平常看书的习惯让我一气呵成读完了这本几百页的书。读完了书,似乎还意犹未尽。书中的安德烈18岁,与母亲在报纸的专栏上写家书,并一直坚持了3年。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小心翼翼地从书信中那些只言片语内和孩子交流,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安德烈,与母亲讨论天南地北的事,在有不同见解时与母亲有理有据地争执。看到一些政治上的事我也很好奇地询问爸爸是怎么一回事,仿佛这样就更能读懂他们在讨论什么一样。他们谈论是事情在我眼中都是那么有意思,比如在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我看到了一个好笑的场面。一位母亲询问自己二十几岁的女儿上不上厕所,龙应台正好也要去上厕所,也顺便问了一句菲利普,没想到菲利普非常质疑为什么自己的母亲要问他这个问题。这在我眼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当我想上厕所时,如果妈妈在我身边,我一定会问一句,你上不上厕所?可是在菲利普眼中,他却难以理解。他认为这种问题是对三岁小孩问的,并且这是一件很个人的事。也许是我还小吧,并不能体会,如果我的同学在我旁边,我仍然会这样问一句。当然,这同学一定要是女同学。也许这是因为东西方国家的差距吧,在西方国家的孩子更独立一些。在他们那里,只要满14岁,老师便要用“您”称呼自己的学生。而我如今也满14了,想想我的老师要是称呼我为“您”,不禁打了个冷战,真是想都不敢想。也许在中国的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一个“孩子”,不管他们的年龄是否能算得上“孩子”。那么我想西方国家的孩子等成年之后,父母对待他们,应该就像对待一个与自己同辈的大人一样了吧。这就是他们的独立宣言。

看完一本书,我像是洗了一个热水澡一样舒服。36封家书,里面无不透露着孩子的自主以及母亲的尊重。也许我还未真正读懂这本书,毕竟有些事我仍然不是十分明白,不过,一本好书,是可以不断去翻阅,去品味的。爱就像流水一样柔柔地流进你的心房,即使书中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流露,我但仍是能品味出那份亲人间的爱。

篇6: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8(1)饶光煊

日子过得太好

在这个世界上有富有的人,也有贫穷的人,有日子过得好的,也有过得差的。所以就有不公产生在的贫富差异中。有的在饥饿中挣扎,但有的人却吃着豪华大餐,并且还会剩下饭菜。有的人一个月工资还不够他生活,有的人一个月什么也不干,就可享受着一切最好的事物。可一些富人发现了这些现状,却仍只在享受着。

我觉得只要认识到就不错了,因为毕竟他们的贫穷也是他们一手造成,自已的富裕也是自已一手创造。不能因为自己富就一定要去克制自己不能干一些事,享受自己的财富也没错,关键是在精神上是否上升一个台阶,和不要一味地追求享受。

两种道德

道德分两种,消极和积极。消极道德是不做坏事,积极道德是做好事,我觉得我们学生其实做好消极道德已经很不错了,安份守己,不做违反纪律的事。但是学校总是将积极和消极道德混在一起教我们,弄得我们的压力山大,干脆什么道德都不做。当然在消极道德做好的基础上,也做积极道德,那是再好不过了。

篇7: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第一次看到《亲爱的安德烈》时还没有书,只是顺手翻阅第8期《读者》,读到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节选,感动的涟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荡漾开来,经久不能平静。如同一个好看且有意义的连续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也会经历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安德烈无私地把与母亲沟通的经历和我们分享。

当我由懵懂无知,凡事依赖父母的孩提,成为了叛逆,急于追求自我与独立却因不够成熟而不时令人头的疼青少年,或轰轰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过,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书。我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如鸿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尝试著逃跑。想跑离父母经验的网,跑离父母呵护的关怀。我坚持要往父母认知的远路甚至是错路走去,我强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设起的是非对错。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实在是过于冲动过于自负。

后来,我买下了这本书。第一次阅读时,那感动却在不经意间被一个问题所取代。为什么?为什么年龄相差近三十岁,又隔着两个不同文化的安德烈与他母亲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畅谈?再往下读下去,我对这本书有了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对于母子关系的描写让我觉得无比新奇,却又见解独到。安德烈的天真烂漫却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让我印象深刻。母亲龙应台对安德烈的尊重与鼓舞令我感动。渐渐的,我仿佛看到安德烈与龙应台面对面的谈话,有时是互相寒暄,有时是互相鼓励,有时在激烈的争论着什么,但这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淡淡的爱。对,是了,正是这其中的爱,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这温馨美好的画面。

再看看我呢,骄傲自负让我几乎完全听不进爸妈的劝告,有时和他们谈话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现在想来,多半是我的不对。

篇8: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给儿子的一封信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也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的教师, 所以写出的东西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 非常贴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 而且没有居高临下枯燥的说教, 就如同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耳边娓娓道来, 道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读了这本书, 有些困惑多年的问题在心中有了答案, 有一种登高望远而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有差生转化的问题, 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 有课堂教学管理问题, 有班主任工作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其中首先打动我的是这样一种为人师的理念:先为一个人, 后为一名教师。为人要有起码的良心、责任、是非观, 为教师要富有爱心、恒心、耐心和进取心, 其中最首要的莫过于教师的道德感。我一直敬重医生和教师这两个社会角色, 医生是生命的拯救者, 而教师是生命的牵引者。正如书中所说“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 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教师在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足以对这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是在我们的教育中渐渐形成的。回想我们年幼的时候, 教师一个小小的细节、动作或是事件, 对幼小心灵的震撼是无法估量的, 而这些的发生却往往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教书育人”, 教书只是途径, 育人才是宗旨, 很多普通的老师辛勤工作从来不看在“钱的份上”, 而是看在“学生份上”, 教师们经常以是否“凭良心教书”来衡量自己。如果教师连这一道防线也崩溃的话, 那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将彻底崩溃。可见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大, 所以我们的道德修养才会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 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 新课程更关注和提倡创设情境教学, 而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 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开好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有的放矢地巧设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直觉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紧张和迅速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在设置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 准确地把握好教学重难点, 明确教学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把悬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 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 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 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如何让学生喜欢化学这门学科, 首先,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 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 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燃烧与灭火”实验前, 首先为学生表演了一个魔术:把手帕用酒精浸湿点燃, 学生看到手帕燃烧, 但燃烧一会儿后手帕完好无损。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掀起了一轮学习高潮, 同时还启发了学生渴望探求真理的心理。

我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 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 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应根据课的不同性质、不同阶段, 有机地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感悟, 使学生在充满智慧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魅力。

篇9:给儿子的一封信

这封信本来打算你18岁的时候写给你的。你在外地读大学,来信问我对你找女朋友一事的看法。我再次重申,大学四年是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四年,应该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要以恋爱为重。至于学习,如果还有时间,就去抄抄同学作业。

这封信提前了16年。提前16年写的好处是:有16年的时间来修改、更正、增补;坏处是:16年里都得不到回信。

提前16年写这封信,确实有难度——不知道收件人地址怎么写。因为你就住在我家里。虽然没有法律规定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不能相同,但是邮递员会认为你父亲脑子有病。

吾儿,我能想到你收到这封信的反应——你撕开信封,扯出信纸,然后再撕成一条一条的,放进嘴里咽下去。

你这么做,我认为原因有三:一、信的内容让你生气了;二、你不识字;三、你是自闭症,撕纸就是你的一个特征。

不知道你是哪一点,盼回复。

一年365天,每天都差不多,但是因为有人在那天出生、上大学、结婚、第二次结婚……那一天就区别于另外的364天,有了纪念意义。吾儿,你也一样,在你的生日之外,还有一天,对你父亲和整个家庭来说,都意义重大。你父亲的人生方向都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那天,你被诊断为自闭症,你才两岁零六天。

那天凌晨2 时,我就和你母亲去医院排队挂号。农历新年刚过,还是冬末,你母亲穿了两件羽绒衣还瑟瑟发抖。

在寒风中站到6时,你母亲继续排队,我开车回家去接你。到家把你弄醒后,带上你的姥姥,我们又匆匆赶回医院。那天你真可爱,一路上“咯咯”笑个不停,一点都不像个有问题的孩子。你姥姥本来就不同意带你去医院检查,半路上就说不去了。但我还是要带你去。

你都两岁了,不会说话没叫过爸爸妈妈,不跟小朋友玩儿,也不玩儿玩具——知道你是想替父亲省下买玩具的钱,但有些玩具是别人送的你玩儿玩儿没关系的;叫你名字你从来都没反应就像个聋子一样,但你耳朵又不聋;你对你的父母表现得一点感情都没有,很伤我们的心。

你成天就喜欢进厨房,提壶盖拎杯盖的,看见洗衣机就像看见你的亲爹。你这个样子我怎么能放下心?

到了医院才知道,你母亲差点白排一晚上队了,中间进来几个“加塞儿”的眼看把你母亲挤掉。你母亲急了撂下一句狠话:“如果我今天看不成病你们谁也别想看成!”你母亲字正腔圆的东北话发挥威力了。有个老头儿脱下假发向你母亲致意。还有一个人则唱起了赞歌:“这个女人不寻常。”

吾儿,在大厅候诊的时候我们很后悔,怎么带你到这个地方来了:一个十来岁的女孩一直都很文静却突然大声唱起“老鼠爱大米”;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一直在揪自己的头发——揪不下来就说明不是假发但还要揪;还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一直在候诊室晃荡,不时笑几声,笑得让人发毛……

北大六院是个精神病医院,我们不该带你来这个地方的。

好在很快轮到我们了。你像是有所感觉,开始哭起来,死活不肯进诊室。

给你检查的医生是个专家,我们凌晨两点来排队就是想给你最好最权威的。专家确实是专家,跟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很不一样:“等一会儿,我接个电话。”专家打电话也很有风格,干脆简短:“不卖!以后别给我打电话了,烦不烦!”

但是我希望专家跟我们说话还是别太简短了,最好婆婆妈妈多问几句,我们凌晨两点排队不能几句话就给打发了。

专家问了你很多,但我们都代劳了。你太不喜欢说话了,以听得懂为标准:迄今为止你还没说过一句话。你不能跟小狗比,小狗见到我会摇尾巴,你有尾巴可摇吗?

专家还拿了一张表,让我们在上面打钩打叉,表上列了很多问题,例如是不是不跟人对视、对呼唤没有反应、不玩儿玩具……符合上述特征就打钩。吾儿,每打一个钩都像在你父母心上扎一刀。你也太优秀了吧,怎么能得这么多钩?!

专家说,你是高功能低智能自闭症——吾儿,你终于得到了一把叉了,还是一把大叉,叉在你名字上。你的人生被否决了;你父母的人生也被否决了。

专家说完,你母亲说了三个字:“就是说……”

就是说什么啊!

就是说可以高高兴兴去吃早餐了?

就是说将来不用为重点小学发愁了?

就是说“希望在人间”?

还是就是说:“医生,吓人是不符合医德的哦!”

吾儿,你母亲当时只说出了“就是说”三个字,之后就开始哭了。专家拿出了人道主义精神,说:“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人道主义是催泪弹。你母亲泪如泉涌——哇塞,也太多了吧,我看她以后三年都没泪可流了。

我问专家:“自闭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专家说了很多很多,什么神经元什么脑细胞……我不想知道这些医学术语。

我对专家说:“您就简单说吧。”

专家去繁就简,一言二字:“未知。”

“那怎么医治呢?”

专家曰:“无方!”

不知道病因,又没有方法治疗,这是什么医院啊?!

正如专家所说,也不是完全没希望。有几家康复机构可以选择。专家开始化身指路神仙了,机构分别叫什么在哪儿怎么去。你知道的还不少啊,专家。

“入机构就能康复吗?”你父亲又问专家。

专家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完全康复的案例。”

吾儿,你知道“绝望”有几种写法吗?你知道“绝望”有多少比划吗?吾儿,你还不识字,将来你识字了,我希望你不需要知道这两个字几种写法多少比划,你的人生里永远不需要用这两个字来表述。

专家说你这病是先天的,病因未知。就是说,你姥姥姥爷把你带大,免责!你父亲母亲把你生出来,免责!我们都没有错,有错的是你?!

是你父亲母亲的错,吾儿,父母亲把你生下来,让你遭受这种不幸。

吾儿,知道那天你父亲是怎么从医院回的家吗?对,开车。你说对了。

你父亲失态了,一边开车一边哭,30多年树立的形象,不容易啊!那一天全给毁了。你父亲一边开车一边重复这几句话:“老天爷你为什么这么对我?我做错什么了?”

你的姥姥雙唇紧闭,一言不发,把你抱得紧紧的,就像在防着我把你扔出窗外。

你的母亲没哭,她没哭不是因为比你父亲坚强——车内空间太小,只能容一个人哭。你父亲哭声刚停,你母亲就续上了,续得那么流畅自然。难道这就是江湖上失传已久的“无缝续哭”?

吾儿,到家后你父亲没有上楼,你母亲你姥姥抱你上的楼,你父亲还有几个电话要打。第一个电话打给你在哈尔滨的姥爷。你出生后不久,你不负责任的父母把你扔在哈尔滨,自己在北京享乐。这两年都是姥姥姥爷带的你。你父亲要打电话跟你姥爷解释:你现在这样不是他们带得不好,你在他们手上得到了最精心的照顾呵护,我要深深感谢他们。

第二个电话打给你在湖南的爷爷奶奶。这事跟他们不太好说。后来发现不用怎么说,只要说个开头就可以了:“你孙子将来可能是个傻子……”电话那头就开始哭了。Ok!电话别挂,放一边,吃完晚饭回来,再拿起电话,还在哭。电话还是别挂,放一边,吃宵夜去。

后面几个电话是打给你的大伯二伯,还有你的姑姑。他们的表现?你姑姑跟你奶奶一样,两个伯父表现不错,至少没哭。

父亲的朋友圈里,第一个电话打给了你胡叔叔,他是你父亲的死党。胡叔叔还没生小孩呢!吓吓他,吓他以后不敢生小孩,收你为义子,他的房子车子将来就都是你的了。

你父亲还想打电话,却发现没人可打,电话里存了200多个号码,跟谁说?怎么说?“嘿,兄弟,我儿子是自闭症……”“嘿,姐们儿,你听说过自闭症吗?”

那天你父亲哭得就像个娘们儿,花园的草看到了,你父亲可以拔掉;树也看到了,你父亲没办法,它们受《植树法》保护。杀人的心都有,却奈何不了一棵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树不逝。

吾儿,一个人不吃饭光喝水7天不会死你知道吗?这点应该不需要你父亲验证,所以第二天你父亲就进食了。

吾儿,自打从医院回来,你父亲发现家里面可以坐的地方多了。台阶上,坐;门槛上,坐;玩具车上,坐。到哪都是屁股一坐。

吾儿,你父亲做错过很多事,但最正确的就是跟你母亲结婚。你父亲未必伟大光荣正确,但你母亲确实勤劳善良勇敢。你母亲为了照顾你,果断地把工作辞了。

吾儿,你父亲只是三日沉沦。沉沦三日,他马上振作了。

振作的标志就是:又开始肆无忌惮地开玩笑了。

吾儿,你父亲每天在微博上拿你开玩笑,不是讨厌你,是太爱你了。你举手投足都是可爱,你父亲胡言乱语也都是爱。希望你明白。

吾儿,你收到这封信后,我知道你会把信吃掉。你爱吃饼干,但我找遍了全世界,也没找到饼干做的纸。Sorry。所以你就别在意口感了,至少比烟头泥土好吃吧,你又不是没吃过。

信里面絮絮叨叨說了很多医院的事,那些事情忘不了,索性写出来,你吃掉,以后也就没有了。

那些都是你的过去,不是你的现在,更不是你的将来。现在你一天比一天进步,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你势头很猛啊,小朋友,不得了啊!

照此发展,你80岁的时候就可以说:“其实我也是个普通人嘛!”有的人80岁还未必能达到,不经过努力、没有奋斗能成为普通人吗?

你父母也是普通人,一生下来就是,到死还是,一点变化都没有,无趣。所以,虽然你最后还是沦为普通人,但你的一生比你父母有趣多了。

不许骄傲!

我对你曾经有很多期待和愿望,这些期待和愿望有的冠冕堂皇上得台面,比方你成为诺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比方你当上省委书记;比方你成为考古工作者……这些其实都是浮云,算不得什么,父母对你最大的期待和愿望是你能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个愿望说大就大说小则小,但希望你能帮父母亲完成,我们也会尽力协助,但主要还是靠你自己。

你父亲年轻时,情书写得才华横溢,以为会收获爱,结果只得到两个巴掌,颇意外。

你父亲后来总结出的经验可以作为家训,世代流传下去:写给A的情书,务必装到A收的信封里,而不能是B收的那个信封。子孙后代切记!

但父亲这次给你写信,真情实感,句句发自肺腑,尤其没有装错信封。

希望能得到你的爱。

你的父亲

篇10: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这种沟通方式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在这本书中,大多数书信都是母子两人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从各自的十八岁的所见所闻,他们母子俩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代的他们有着不同的理念。

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沟,他们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写到:“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的小镇我的“家”。我开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是我的朋友。”龙应台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她说:“我很欢喜你心中有一个小镇,在你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这种宽容、这种 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中国式的教育通常都是封闭了孩子不与外界交流,然而孩子不懂父母,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应该多沟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篇11: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初中

最喜欢的还是那篇《给河马刷牙》,网上疯传的那段话就出自这篇。“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其中有一封读者来信深深触动了我。”人生的吊诡就在这儿,当时急于想逃脱的,往往是现在追忆或追悔的。“这段时间颇有这样的感受。看着儿子的模样,心里想,怎么不知不觉就长大了?还记得有一次,我出差回家,他躺在床上看到我,在床上高兴得打起滚儿来,嘴里还喃喃自语到,”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心都化了。)这样的软软的小不点儿只在记忆中了。”我们谁没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过遗憾呢?如果错过了他们童年或青少年期的任何一段,何不谦卑的感恩,幸好还有下一段。然后给孩子这个阶段所需要的。“是的。我以后更要学习的是--放手。

另外还有一个体会,这么多家书绝不是婆婆妈妈的拉家常,内容涵盖了对政治、民主、文化、艺术、人生等多方面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要有一个优秀的孩子,优秀的母亲是多么的重要!

篇12: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800字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独立宣言”——这是这本书中第三十五封信的标题。在这封信中,菲利普的一个结论引发了我的深思:”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爸妈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用眼睛盯着你的爸或妈发问,由‘大人’代你回答。”看完这段话,我仔细想了想,好像每次见到爸妈的朋友,有关于我的问题,他们从来都是向爸妈发问,主语基本都是“她”或者“你家可丞”。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对我们小孩的不尊重呢?是不是造成中国小孩不独立,或者说大多数独立的比西方的孩子晚的原因呢?

但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前文我对自己,甚至是这一代人的称呼是“我们小孩”。没错,按照辈分看待人的方式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或者说,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要传承的“长幼尊卑有别”的理念。

现在有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在呼吁将孩子尽早独立,学习西方对待孩子成长的方式与教育理念。可已经在心中扎了根的理念,又如何能被轻易改变呢?我并不认为两种教育方式和理念哪一个全对,或者哪一个全错。在我看来,两种教育方式与理念其实是与两个地方的社会,及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我们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生活环境以及个人意愿的教育方式。

二.关于母亲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一个面对孩子追求独立而手足无措的母亲。在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安德烈的关怀经常被安德烈吐槽,或者生硬地接受。我在龙应台的文字间,读出了一丝伤感与失落。我不禁深思:我们在追究独立的过程中,是否也伤害了自己的母亲呢?

正尝试着追求独立的我,有时对于妈妈的关怀,也是这般不理解与不耐烦。叛逆期的到来也让我有了反对父母意见的冲动。争吵已不可避免。

从龙应台的书中,我看见了一位母亲,面对自己孩子的反对与指责竟是这样无法应付。试着从妈妈的角度考虑,如果有一天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说话干脆,脾气暴躁,尝试追求独立,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自己,还不愿与自己沟通,心里应该很难过吧。可能她们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让我们在独立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少摔跤碰壁,而我们却对这些建议拒之不听,是否也在无形中伤害了好意的母亲呢?

合上书本,我对妈妈又多了一份理解。

篇13:给儿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儿子:

有这么一个人:他出生于五口之家,母亲为了抚育三个孩子辞掉了小学代课老师的工作,全家仅靠父亲一人赚钱养家。而连“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的父亲,在“文革”浩劫中,却因莫须有的罪名屡遭批斗和殴打,不得不四处躲藏,全家人只能靠四处举债度日糊口。

艰苦生活的磨砺,使得这个人从小就立志改变贫穷的命运。当时,农村的孩子只有当兵和上大学两条跳出农门的道路。最初,他选择的是当兵这条路。但就在入伍的前夜,看到因不舍儿子而哭成泪人的母亲,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发奋学习,走大学这条路。夏夜温书,蚊虫叮咬难耐,又没有驱蚊设备,他不得不把双腿泡在水中以躲避蚊虫叮咬,结果,双腿都泡肿了。最终,皇天不负苦心人,仅有初中功底的他考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并取得了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此外,他还留学海外,担任过海外知名大学的董事,也身兼国内知名大学的教授。

俗话说,朝中无人莫做官。这个人没有任何靠山,却在羊肠小道上披荆斩棘杀出了一条血路,从一个国企小职员跻身于国际上市公司CEO的职位。原本没有这个上市公司,他打造了一个;原本没有那个CEO位置,他自制了一个。正是他打造的这个上市公司,最终促成了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诞生!

然而,这个人栽下参天大树却没有享受到纳凉之荫。相反,他为了团队的失误,独力承担责任。他还坦然地说:“我承担了比任何人都大的责任,受了比任何人都大的苦难。即使如此,我无怨无悔。如果这么做能够证明我是一个负责任、无私利、无私心的人,如果这么做能够使别人得到解脱,我也值得这么去做。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这个人的父亲在“文革”中受到巨大冲击,他本人也遭遇极大磨难。然而,他却依然热爱他的祖国。他发微博称:“国家就像一个小孩,她有时会犯错,甚至跌倒,但一直在进步、正在走向成熟。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她的发展、呵护她的成长!祖国就像自己的母亲,她有时也会让你不满、叫你无可奈何。但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当以感恩之心,报答母亲、热爱祖国!”

这个人经受此般打击与误解,甚至个别主流媒体还劝其自杀,可他却心态平和,泰然处之。他说:“我不怕遭人误解、不怕被人奚落、也不怕被当做落水狗。这是因为:我像狗那样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亲情和友情、忠诚于事业与职守”。

这个人出身贫寒,父母甚至无法为其提供成长所需的物質条件。然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他却比一般人更加孝顺父母。他的母亲甚至说:“他吃的是我的粥,还给我的是肉。”

这个人爱子如命。在其孩子仍处母腹之中时,他经常抚摸婴儿的踢腿。孩子出生后,不论他白天多么辛勤劳碌,夜半三更都会亲自起床喂水喂奶。无论多忙,他每年都会陪伴儿子至少旅游一次,为的是让儿子见多识广。当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时,这个人甚至蹭在儿子身边为其洗脚,为的是感化儿子爱护身体、好好学习。

尽管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前半生,也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这个人拥有自知之明。他不在乎运气与命运,只谨守这样的信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人虽有过错,但他是真实的。不必知道他是谁,只须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可以作为榜样。倘若他不可以作为你学习的榜样,你有充分的自由去寻找更加优秀和更加先进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儿子,你本月满十八周岁。目前正是选择人生道路、决定自己未来的最佳时期。我最亲爱的儿子,作为父亲,我只希望你生活得健康愉快,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能力,并最终有益于社会而不虚度此生的人!

篇14: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给儿子的一封信

龙应台离开欧洲出任台北市政府工作的四年间,儿子也从14岁长成18岁。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世界如同他筑起的坚固堡垒,父母很难进入,加上两代人之间生活环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世界观的不同,更让妈妈惶恐。做为一个合格的母亲,且不能坐视不理,更何况知名大学者龙应台,她以独特的方式——书信来走进儿子的世界,在儿子的成长路上陪伴他、引导他,也让儿子认识妈妈,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更启发了无数的读者。这,除了归功于她的智慧和学识,最主要应该是那份自古以来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

妈妈的学识众所周知,“龙生龙,凤生凤……”儿子安德烈从小受妈妈的熏陶,也有着深遂的思想和对事物独特的见解。所以他们的对话,有些很是让我云里雾里,比如对世界历史的回望、对时局的抨击和对政治的批判,只好回过头去再看一遍;也有些,一再触动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比如妈妈对渐渐长大的孩子放手时的不舍和无奈,我也会反复看,去回味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已走过的足迹、去思索做为母亲将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

往返的36封家书,其实更是母子间一次次隐形的较量,我似乎看到叛逆的安德烈一次次向妈妈发起的“挑衅”,妈妈却都能用其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慈母的情怀一一化解,让儿子心服口服。

从安德烈那句“我是一个独立于你之外的‘别人’”的呐喊声中,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做为父母,总是想让孩子少走弯路,总是怕他们摔跤,所以不停在叮咛“你应该这样、你不要那样……”其实这无异于给一棵小树苗遮风挡雨,如此能避免日晒雨淋,可不经历狂风暴雨的小树苗究竟能长多高多壮?是否除了适当地引导,更应该早点放手,看着他们摔跤、经历各种挫折,体验他们自己的人生呢?

在书中妈妈从未特意夸过儿子,只在结尾篇《在时光里》分别写了和两个儿子单独相处的片断。不难看出,做为一个母亲,拥有这样的两个儿子,是她的骄傲。

片断一:和小儿子坐地铁,当她埋怨工作人员态度傲慢、办事效率极低的时候,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想想她可能烦恼非常多,可能为了生计大清早出门,可能连房租都付不起?”在拥挤的人群中,不忘提醒妈妈扒手多,要保护好背包。

片断二:和大儿子去餐厅用餐,在她抱怨等上菜太久,侍者还用几乎是扔的动作给他们餐具时,儿子慢条斯理地提醒她:“马克.吐温说,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篇15: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给儿子的一封信

文中,母亲的一言一行打动了我:“人生的道路不都是平坦的,也会有泥泞曲折的时候。6岁时妈妈离开你到外地工作,小小的你只有去慢慢去适应远离妈妈的生活”“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你有勇气去面对它,它就会变成你的财物”“有梦想才能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有行动,有行动才能有成功”……这些话儿带我回到和母亲之间的点点滴滴。

记得那年冬天,我偶然在电视上看见一些溜冰运动员在场上翩翩起舞,犹如一只只美丽动人的蝴蝶。看到这儿,我脑海里顿时冒一个念头:我要学溜冰。于是,就缠着妈妈去溜冰场。

来到溜冰场,我连忙穿上溜冰鞋,待一切准备好后,我慢慢地走进场内,双手扶着栏杆,走了起来。可没走到几步,就摔了个底朝天,但这次摔倒没有催毁我一心想学溜冰的心。我用手拍了拍腿,重新抓好了栏杆,小心翼翼地走了起来。哎,天不随人愿呀,刚走几步,又跌了下来。伴着疼痛,我的眼泪不禁掉了下来,哭丧着脸说:“我不学了!”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怎么,学了一会儿,就打退堂鼓了呀,一次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加油!”听了妈妈的话,我深受启发。擦干眼角的泪水,重新振作了起来。渐渐地,我双脚能够快速地走了起来,轻盈地跳起来了,我朝妈妈走过去,紧紧抱住她,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你看,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你有勇气去面对它,战胜它,你就会成功,妈妈永远支持你!”那一刻我对自己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再大的挫折,都会克服它。

我有许多梦想,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网上发表我的作文,为了这个梦想,我每天坚持看文学类的书籍。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的`一篇作文终于发表了,听到这个喜讯,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我的作文终于发了!”妈妈欣慰地笑了,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妈妈说的对吧,有梦想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成功。一次失败不是永远失败,相同的,你这次成功了,不代表你永远的成功,要知道‘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不断充实”。妈妈的一段话,言简意骇。从那以后,每当取得好成绩,总在心中暗暗地对自己说:不能骄傲,我还要努力……

从平平凡凡的小事中,我总能体会到妈妈对我的爱,如阳光照耀我,如雨露滋润着我,如导航灯指引着我一路前进的方向。再看看文中的妈妈不也是如此吗?

篇16: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给儿子的一封信

安安四岁生日后,我开始强制自己亲子阅读。自己每天保证一小时读书时间,和安安共同读书半小时。起因很简单:我已不能满意回答安安的问题,所谓“满意”是指令自己满意。安安的问题很简单:“某某(小朋友的名字)不喜欢我怎么办?”“你没小鸡鸡怎么尿尿?”很多时候我如大多数父母一样蒙混过去,并不认真想就回答。可夜阑人静时,我看着安安熟睡的小脸,自己年幼时的烦恼又复活了。我同样因人际交往而不安、同样因性别差异而烦恼,而且困惑并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每每这时就生丝丝羞愧,自己都没答案又如何教孩子。感觉就像上学时交了一份自己都不满意的作业,只好把功课做起来,开始读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愿与安安共成长。

读书笔记1

台湾龙应台著作《亲爱的安德烈》,记述母亲与19岁儿子的36封家书。其中母爱的浓郁与青少年的烦恼是共性的,与它无异。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1

生长的环境塑造视野与胸怀

安德烈生长在德国,具备中国青少年的一切烦恼:学业的压力、爱情的懵懂、制度的不满、未来的迷茫等。难能可贵的是安德烈的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所以看事物更宽广、更公正;而国内的社会环境青年人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个别的会思考的学生是有的。中国的社会舆论并不公正,国际上的很多声音我们听不见,这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感觉已改善很多;国内的舆论管控过于严格,从封微博网站到广电总局的条条禁令例子不胜累举。早在宋朝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中魏征就向唐太宗旁征博引的论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封锁言论并不能消除矛盾,无视现象并不能解决问题。我非常喜欢看美剧,美国人面对问题首先是回应舆情,不无视、不闪躲。而中国人首先是封锁与逃避,近些年政府在应对舆情时又闹出了多少笑话呢。这种办法在封建社会或许行得通,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还封得住吗?

2

生活的从容来自内心的丰富

篇17:给儿子的一封信

16岁,你到另一个城市求学。从你走出家门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那实际上是我们分离的开始。送你的路上,作为父亲,我百感交集。你守在我们身边只有短短的16年,以后,便只有假期才能见到你。有时赶上我出差,最长要两个月才能见一次面,也无非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比得上你,能让我这样不惜一切地去爱护、保护,心甘情愿地为你牺牲、付出?但是,我又为什么让你到另外一个城市求学?让一个才刚刚长大的孩子去独自面临另一个冷漠的环境,在他本该需要亲情、需要爱、需要娇惯、需要身体滋养的时候,让他实际上去走一片亲情的荒漠!而我只有遥遥相对,却不能帮上一点忙!在你的一生中,爸爸欠你至少两年的亲情的浇灌。我真的感到失职,请求你的原谅!

失去的可能再也找不回来。常常,我用根扎得深的树比沼泽地里被水溺爱的树更茁壮、更高大为由,为自己解脱。但实际上,每一次见到你,见到你满脸的疙瘩,见到你又消瘦了的身体,那种愧疚便一次次向我袭来。有好几次,望着你发呆的眼睛,蓬松的头发,我几乎泪流满面。孩子,爸爸再次请求你的原谅。

然而,我又多么希望你变得更加坚强,能把我这无情的一推,变成迅跑的动力,把这种无情理解成更深的亲情。

感谢时光把这两年匆匆地剪去了,剪去了你的那一段成长的痛苦,剪去了我的那一段煎熬般的愧疚,我们共同迎来了你的成人礼。在你18岁的时候,爸爸会在心里为你点燃18支礼炮,祝愿这个世界上又走来了一个正义、勇敢、诚实、自信,有责任、敢担当的伟大的男人!

鼎鼎,你就要成人了。成人,不仅仅是年龄上的法律规定,它还应有一些具体的内涵。一个成人,应按怎样的规范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如何才能成人、成事、成功?古人先贤有一些大道理,我也有些人生的体会,借这个机会多说两句,希望你能接受。

鼎鼎,从现在起,你应该学会用加法去生活。就是要学会承担,学会做有责任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为自己规定的责任。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德性和学问的修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对得起父母、家庭的事。要做国家的有用之材,不自弃,不颓废,积极向上。要担当社会的责任,做有良知、有爱心的人。

古人对成人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成人必须有所担当,不贪生怕死,不拈轻怕重,不见利忘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此,将来你艰苦贫穷的时候,就能坚持;你殷实富贵的时候,就不骄奢;你落寞失意的时候,才会乐观;在你掌声一片的时候,才会谨慎。

鼎鼎,除了学会担当责任,你还要学会克制自己。克制就是内敛,不张扬,从这个意义上讲,节俭也是一种克制。我以为这是成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克制自己一次就是加深自己的内身修养一次。冲动是魔鬼,冲动能毁掉前程,这是被无数事例所证明了的。克制愤怒,就会少一次可能的悔恨;克制得意的情绪,就会多一份自尊;克制欲望,就会在心里多一份安宁。

要学会宽容,要相信基本的人性都是可信的,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对于伤害过你的人,你要“以直报怨”,用自己正直的言行对待他们,最多报以蔑视的微笑。

要记住,这个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你自己怎么可能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呢?将来你真正走向社会,主要就是和人打交道。要想融入人群,和更多的人共事,成就更大的事业,就要争取到更多人的帮助,而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的。首先,你要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习惯和乐趣,而不是作为一种强迫的义务。只有这样,你才会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帮助别人,也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得到别人的帮助也是有技巧的,还需要你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别人。你多一点快乐,别人就多一份阳光,你多一丝春风,别人就多一点温暖。意气风发是多么让人振奋、羡慕的状态,而萎靡不振又是让人多么沮丧的表情。记住,无论在任何时候,牢骚、埋怨永远于事无补,积极向上才是成功的前奏。

奥运就要到了,整个中国在加油;高考就要到了,爸爸妈妈在为你加油;你的成人礼就要到了,如歌的青春就要开始了,这个沸腾的、多彩的、神奇的时代在为你加油。你看,她就站在前面,微笑着为奔跑着的你鼓掌、加油呢!

幸福感悟

这是一位父亲在儿子18岁成人礼之时,感人肺腑的心里话。这里面有大道理,也有他的一些人生经验。为什么说孩子要尊重大人呢?不是尊重他们的年龄,而是要尊重他们的经验,大人的经验可能使孩子少走弯路。在这特殊的时刻,父亲写下这封信共勉,很让人感动呢。

zhaozhen1996@sina.com

篇18: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给儿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龙应台是我尊敬的台湾女作家,早期聆听过她的讲座,最近又拜读她的作品《亲爱的安德烈》,从母亲、女性的视角汲取丰富的营养,在她母爱的智慧中受到启迪。

重拾沟通与信任

作为母亲,我与作家龙应台有好多不谋而合的思法。她通过书信与孩子沟通,消除与孩子的隔阂与冲突;我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但自从成为母亲,把写日记的笔触转到孩子身上,她的成长、喜怒哀乐是我记录的重点,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我把她成长的重大事件、优点、缺点、自己对她的希冀,通过日记的形式写给女儿,让她深深记得妈妈与她同喜、同悲、同分享、同分担。所以当我看《亲爱的安德烈》开篇《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时,产生巨大的共鸣。龙应台离开欧洲时,她儿子安德烈只有十四岁;当她结束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时间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他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你。龙应台知道儿子爱自己,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所以龙应台给我们家长发出一个信号,不管自己工作、事业多忙,不要找借口,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不要出现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彼此深爱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我们可以向龙应台一样通过书信的方式,尤如黑夜海上的旗语,寻找到安全停泊的港湾。在人的一生中,父母与儿女漂萍离散多于恒长厮守,但彼此书信的往来、言语的沟通、交流和信任,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产生更加深沉、炽热的爱。

期盼回应与共鸣

安德烈感性、率真、诚实、幽默,他的身体里流淌着龙应台优秀而骄傲的血液。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安德烈这样愿意与母亲以书信的方式交流生活的全部。更多的孩子对于给母亲写信,是作为任务去完成,而非发自内心。就算是安德烈在书中承认,自己以这样的方式写信,其实只是为了赚取“稿费”,我仍然认为:安德烈在这本书中表现不俗,他的文笔,他的真诚,以及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深得母亲的真传,即使他不希望自己是妈妈的附属品,在他看来,他写得甚至比妈妈更好,可是,骄傲如他,也许不会愿意承认这与母亲的遗传、培养以及尊重有关。孩子在长大,年龄、文化和两地分隔的距离,使龙应台强烈地感觉到‚不认识‛自己进入成年的儿子,通过痛苦的思考,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透过书信往来,连结母子的感情,而不是继续重复那每天不痛不痒的问候。经过三年的三十多封书信往来,安德烈最想给母亲说的是,‚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结的‘份’‛。我想每个母亲都期望得道更多与儿女连结的‚份‛,彼此产生回应与共鸣。近几年,在我给女儿写的日记中,每每都留出几行空格,期待女儿与我产生共鸣,给我写回复,但往往空白依旧,我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这份爱越凝重,越能产生更多的话语,我一直期盼女儿更深沉的交流。

用智慧提升母爱

此书汇集了龙应台母子三年的三十余封书信,台湾-德国,香港-德国,台湾-香港,随着两人邮戳地址不断地变更,书信一直没有中断。那是一位普通母亲和十八岁的孩子之间的对话,虽然他们隔空交谈,这里的‚空‛字不仅是指空间,并还有时空的意思,两代人相距几千里,岁隔三十余年,凭着文字的寄阅,母子之间思想在信纸上交流,令人羡煞的情感沟通溢满于纸间。

她们无所不谈,谈青春,谈国家,谈音乐,谈民主,谈道德,谈美学,谈归属,谈城市文化,谈世界观等。在旁观她们的谈论中,对于龙应台深邃思想已经早有耳闻,但是安德烈——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孩子的头脑也让我自愧不如,看来俗话说的虎父无犬子,印证到虎母身上也照样适用。在佩服两母子的同时,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同样冲击着我,也让我思索着两代人的隔阂。我与女儿相差也足足三十岁,我们之间常常因‚更年期‛遇到‚青春期‛摩擦出思想的火花,我要向龙应台一样用智慧处理各种问题,彼此心灵相通,相互增长才识,与时俱进,与女儿一同成长,共同进步。

母亲对于孩子是第一所学校,母亲的心灵是孩子的课堂,母亲的教育决定了子女未来的前途;作为母亲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的艺术,用责任和智慧伴随孩子成长,浇铸她美好的未来。

二O一一年二月十日

上一篇:酒店营销服务案例下一篇:行政体制改革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