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体制改革重要意义

2024-06-20

盐业体制改革重要意义(精选3篇)

篇1:盐业体制改革重要意义

2017年浙江盐业体制改革最新消息,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文章《2017年浙江盐业体制改革最新消息,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由作者投稿、政策改革栏目编辑于2017-01-14 15:18:05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错误请及时反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25号)要求,推进我省盐业体制改革,制定本方案。接下来让番茄小编来为您介绍关于2017年浙江盐业体制改革最新消息,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等热门消息。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518大学生网。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盐业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遵循“突出食盐安全、释放市场活力、注重统筹兼顾、坚持依法治盐”的基本原则,以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为核心,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管理方式,健全食盐储备,加强法规建设,严格市场监管,建立公平竞争、监管到位的市场环境,做优做强盐业企业,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全面提升盐业综合管理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食盐专营制度。

1.完善食盐定点生产制度。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全省以现有8家生产企业为基数,确保企业数量只减不增。鼓励食盐生产与批发企业产销一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食盐生产领域,与现有定点生产企业进行合作。(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2.完善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坚持批发专营制度,以全省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为基数,不再核准新增食盐批发企业,鼓励食盐批发企业与定点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其他各类商品流通企业不得从事食盐批发。鼓励国有食盐批发企业在保持国有控股基础上,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企业重组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3.完善食盐生产批发区域管理制度。取消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只能销售给指定批发企业的规定,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自主确定生产销售数量并建立销售渠道,以自有品牌开展跨区域经营,实现产销一体,或者委托有食盐批发资质的企业代理销售。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销售的规定,允许向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购盐并开展跨区域经营,省级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省经营,省级以下食盐批发企业可在本省范围内开展跨区域经营。鼓励盐业企业依托现有营销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展综合性商品流通业务。(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盐业集团)

(二)加快健全食盐安全保障体系。

4.加强食盐生产批发企业资质管理。省盐业主管机构要依照新的规范条件对全省现有食盐生产、批发企业资质重新进行严格审核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并在指定网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5.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各级盐业主管机构要按照国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建立全省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食盐批发企业及其负责人和高管人员信用记录,纳入国家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浙江”和地方政府指定网站,依法公示信用信息,对拟进入食盐生产、批发领域的社会资本要在准入前公示有关信息,并每年定期公示所有企业及其负责人的有关信息。对有违法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个人,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依法实施联合惩戒;对行为后果严重且影响食盐安全的,要依法采取行业禁入和退出等措施。省盐业协会要发挥好协调沟通和行业自律的作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法制办、省盐业集团、省盐业协会)

6.加强食盐储备体系建设。加快制定食盐储备管理办法,建立由政府储备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组成的省市两级全社会食盐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食盐的安全供应。建立政府食盐储备,储备量不低于全省1个月食盐消费量,可以依托现有食盐批发企业仓储能力,也可以选择具备条件的食盐生产企业实施动态储备,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对食盐储备给予贷款贴息、管理费支出等支持。加大对储备补贴资金的审计力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企业食盐储备制度,限定食盐生产、批发企业的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防止食盐市场供应短缺和企业囤积居奇,其中最低库存不得低于本企业正常情况下1个月的平均销售量,库存具体标准由盐业行业协会提出、盐业主管机构核定。鼓励企业在供求关系稳定或产能大于需求时,在最低库存基础上建立成本自担的社会责任储备。(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盐业集团、省盐业协会,各设区市政府)

7.加强应急机制建设。省盐业主管机构负责全省食盐供应紧急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工作,各级盐业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食盐供应应急预案,并向同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备案。要密切监测食盐市场动态,定期抽查企业食盐储备情况,紧急突发情况下,按照应急预案规定,及时采取投放政府储备、调运企业社会责任储备等措施,并做好舆情引导,确保食盐市场稳定。国有盐业企业要在保障供应和稳定市场中更好发挥作用。边远地区和加快发展地区的食盐供应由省盐业集团负责兜底,但不得限制其他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在这些地区销售食盐。(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盐业集团)

8.加强科学补碘工作。充分发挥食盐生产、批发企业的保障供应作用,有效拓宽碘盐供应渠道,确保合格碘盐覆盖率在90%以上,确保各类人群的碘营养维持在适宜水平,同时满足特定人群非碘盐消费需求。积极做好科学补碘宣传教育,特别是提高孕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的科学补碘意识。合理制定我省食盐加碘标准,组织开展碘缺乏病监测,公布区域人群碘营养状况。对边远地区和加快发展地区做好动态监控,适时调整帮扶地区范围和相关政策,指导群众科学补碘。(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盐业集团)

9.加强制贩假盐专项治理。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加强食盐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安全管理,加强对产盐区、腌制食品加工区等重点区域的动态监测,依法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假冒伪劣食盐以及食盐中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完善落实长效工作机制,切实消除食盐安全的风险和隐患,有效规范和净化食盐市场。加快实施《盐产品标识管理办法》,确保工业盐、畜牧用盐、渔业用盐等非食用盐产品生产企业在盐产品外包装上有明确标识。加快建设全省食盐电子追溯体系,实现食盐来源可追溯、流向可查询、风险可防范、责任可追究。省直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加强食盐安全监管,依法严厉处罚违法违规企业。对盐业主管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公安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三)加快推进盐业管理综合改革。

10.改革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剥离食盐批发企业承担的盐业行业管理和监督执法等行政管理职能。省经信委是省政府盐业主管机构,主管全省盐业工作,负责制定盐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管理全省食盐专营工作,保证盐行业发展稳定。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全省食盐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执法。市、县(市、区)政府确定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食盐专营工作,承担盐业行业管理职能;确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域内食盐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执法。各地要根据职能变化,及时调整完善有关管理机构,配强管理人员特别是执法监管人员,切实增强食盐安全监管能力。各级盐业主管机构与公安、司法、卫生计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依法加强食盐安全监管。在改革过渡期内、新的监管体制没有建成之前,现有的监管责任不变,监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责任单位: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物价局、省盐业集团,各市、县〔市、区〕政府)

11.改革食盐政府定价机制。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食盐零售价格的市场监测,配合盐业主管机构采取措施,特别是对边远地区和加快发展地区,及时采取投放储备等有效措施,保持价格基本稳定,特殊情况下可依法采取价格干预或其他紧急措施,防止我省普通食盐价格异常波动。(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物价局)

12.改革工业盐运销管理。切实执行放开工业盐运销管制的要求,加快制定我省工业盐管理办法。工业盐生产和销售企业要建立、保存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严格防止工业盐流入食盐市场。环保部门要依法加强工业盐生产或使用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工商部门要依法查处虚假广告和侵权假冒行为;质监部门要督促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工业盐产品质量监管,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法制办,各市、县〔市、区〕政府)

13.改革盐业企业体制机制。按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关要求,加快国有盐业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转换经营机制,盘活企业资产,增强生机和活力。鼓励食盐生产、批发企业兼并重组,允许各类财务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向优势企业增加资本投入,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或公开上市等方式融资,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盐业企业集团,培育浙江盐业品牌,促进盐产业更好发展。引导国有盐业企业与省内盐场加强技术指导和业务合作,推动共赢发展。各级政府要落实国有盐业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土地变更登记和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妥善解决有关历史遗留问题。(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国资委、浙江证监局、省盐业集团,各市、县〔市、区〕政府)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机制下,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省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盐业体制改革重大问题。省经信委负责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各市、县(市、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盐业体制改革负总责,建立相应领导和工作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形成工作合力。(责任单位:省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县〔市、区〕政府)

(二)落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省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省级有关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细化工作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各市、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认真做好维护盐业市场秩序、安置分流人员、落实有关财政补贴,以及切实稳定盐业产区、维护盐农利益等工作,全面落实改革各项任务。要加强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确保盐业体制改革平稳有序推进,确保食盐安全和市场稳定。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做好督促检查和效果评估,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及时向省政府报告。(责任单位:省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县〔市、区〕政府)

(三)完善法规政策。根据国家盐业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及时推动对我省现行盐业管理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行清理,按程序提出“立改废”建议,推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盐业健康发展。抓紧研究制定食盐生产、批发企业规范条件,食盐储备和应急机制,市场监管和价格监测、干预等政策措施,修改完善相关制度。(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法制办、省盐业集团,各市、县〔市、区〕政府)

(四)有序推进改革。国家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涉及的机构职责、人员编制调整办法并落实到位,切实加强财政经费等必要保障。2016年12月31日前,明确新的执法主体;2017年12月31日前全省新的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全面建立并有效运行。过渡期内,暂保留各级盐务管理机构,行政执法可委托盐务管理机构实施,充分发挥盐务系统现有执法人员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特别是省经信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盐业集团(盐务管理局)要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文件和本方案要求,大力加强盐业监管工作,防止出现监管空档期,确保食盐质量、供应安全和市场稳定。(责任单位:省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县〔市、区〕政府)

篇2:盐业体制改革重要意义

俗话说得好“一天不吃盐, 吃饭不香甜, 三天不吃盐, 一身软绵绵。”盐被称为“百味之祖”, 更是“国之大宝”, 关于盐的历史, 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自古以来, 盐政收入数量巨大, 一直都是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政府组织盐的生产, 再将所产之盐出售给指定的厂商来销售, 其他的厂商不得介入干预价格, 厂商再将盐出售给消费者, 这样的传统格局一直都没有经历过大的变动。中国的盐业成为了标志性的专营垄断行业, 盐业的垄断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 盐是各家各户的生活必需品, 关系到国家的安定, 对盐业实行垄断有利于国家安定的可持续发展;其二, 对盐业的垄断有利于保持物价的稳定, 对盐价格的严格控制, 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 可以避免国家通货膨胀等一些经济动乱;其三, 盐业属于暴利行业, 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自古以来政府都单独建立管理和监督盐商的机构。

近几年, 盐业体制改革问题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盐业有限公司为例, 对盐业存在的问题, 体制改革的影响, 整改的方案和前景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丽水市盐业有限公司简介

丽水市盐业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3年1月3日, 注册资金418万元, 为国有独资专营企业, 是丽水市区唯一依法从事盐业经营管理的专业性公司, 对全市区盐品产购销和人财物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为浙江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丽水盐业负责全市生活用盐及其它用盐的供应, 主要经营盐及盐制品、副食品、粮油制品的购销。全市共有9家企业:1个市级公司 (丽水市盐业有限公司) , 8个县级公司 (缙云、青田、龙泉、庆元、云和、景宁、松阳、遂昌) , 具体履行全市盐业行业管理、食盐专营和盐政执法职能。该公司有其深厚的企业文化, 它有明确的企业使命:保障人民健康, 提升生活品质;它有独特的企业精神:团结、奉献、博大、和谐。团结, 只有企业内部团结, 才能取得员工和企业双赢的良好关系, 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法宝;奉献, 企业与社会本来就是相互依存、互为动力、同步发展的, 企业只有融入社会化运行, 才有前途;博大, 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 多平台, 多渠道拓展企业规模, 追求多方面的利益平衡;和谐, 要形成和谐的利益观及和谐的利益行为, 只有处理好各个层面相关关系, 才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做久,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盐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的阻力

1. 盐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009年国资委企业监事会监事陈国卫公开表示:“盐业专营制度再不改就成了盐业‘专政’。”此言论再次掀起了盐业改革的浪潮, 也引起了社会更加深度的思考, 盐业改革之路可谓漫长和艰难。

2014年4月21日, 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决定: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这个决定是延续政府简政放权的思想, 但并不意味着食盐专营向社会资本开放, 行政权力的下放, 并非单纯的取决于市场, 而是专营下的市场化的运作。盐业体制是否应该打破专营体制、放开食盐市场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盐价会因引入竞争机制而下降;反对者则认为改革将导致盐价上涨, 食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国资委一名官员在2014年上半年的一次记者采访时称, 随着“市场决定性作用”思想的确定, 盐业市场的开放只是时间问题。在之前, 由于市场秩序的局限性, 为了保证人民食品的安全, 为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这一目标, 食盐专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但是随着形势环境的发展, 专营已逐渐暴露出了其弊端。

盐业专营, 一是暴露出了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随着盐业的发展, 食盐专营从合法垄断变成了滥用垄断。食盐运营的中间环节即食盐经销商的垄断不断加强、不断膨胀, 以至于盐业从以前的具体市场专营的合法垄断, 扩张为了盐业产供销全行业的滥用垄断, 从而实现了利润的绝对控制 (孙晋等, 2010) 。二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这种体制下的员工, 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薄弱, 抑制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而且将食盐企业排除在了市场之外, 企业没有了自己的品牌, 没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包装, 更不能直接销售属于自己的食盐产品。这样的垄断使企业缺乏了企业本该有的活力。盐业垄断不仅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还限制了行业的效率, 带来了商业贿赂等问题, 致使近年来盐业行业执法犯法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三是食盐专营对消费者也存在不利。食盐在开采、加工和销售的流通过程中, 盐业公司都会有高额的垄断利润。孙晋等 (2010) 调查发现, 盐业公司从生产商手中购买食盐的平均价格为400元至500元/吨, 其中加碘的成本只有20元至25元/吨, 但盐业公司平均批发价格为1500元至2000元/吨, 整个批发销售环节的价差就高达4倍, 有损消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些弊端不只是存在于某些公司, 而是这种制度下必然存在的现状, 所以我们不能够去质疑公司, 而是应该反思制度的存在,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盐业体制改革的阻力

应奔奔等 (2011) 认为, 实现盐业体制改革这一目标, 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成熟的经营主体。由一个或几个大公司来支配全国工业盐和食盐的生产和经营, 只有具备良好的产业组织, 才能有力地杜绝非碘盐冲击食盐市场, 出了问题也便于追查。二是成熟的消费者群体。消费者应该要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能够自觉地购买食用碘盐, 并且注意辨别工业盐和食用盐的差异。三是有效的市场管理。政府的市场监管部门能有效地保证合格碘盐的供应。从这三方面来看, 我国近期取消食盐专营会让社会群众产生担心和顾虑, 造成食盐市场的混乱。因此, 实现盐业改革的目标还存在一定阻力。

应奔奔等 (2011) 认为大部分的消费者对食盐的体制改革本身并不是很了解, 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并不一定就能达到理想的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他们其实真正担心和关心的就只有两点:质量和价格。然而, 在这两大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上, 市场也做了调查统计, 82%的消费者表示更加关心的是食盐的质量问题, 12%的消费者则表示关心其价格。

虽然消费者最为关注食盐的质量问题, 但是他们却非常缺乏质量安全的意识, 不太了解食用盐和工业盐的区别, 不知道如何去区分他们, 所以担心食盐体制改革后假盐会大范围的充斥市场。而且消费者认为国家专营对盐的质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保证, 正是这一消费心理使得消费者很大一部分都不支持这个体制改革,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阻力。

鉴于以往数不胜数的行业“一统即死, 一放即乱”的经验教训, 消费者的这一担心也不无道理。目前, 我国食盐市场无序竞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加碘盐、工业盐等盐产品价格差异大, 外观上没区别, 人们肉眼很难区分,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一些不法分子以工业盐、非碘盐及其他劣质盐、非食用盐充当加碘盐销售, 欺骗消费者, 扰乱了盐业市场, 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例如2009年9月份, 全国最大的假盐案在重庆第一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这起假盐案具有制假数量大、危害范围广、参与人员多的特点, 为全国罕见。近年来非法经营食盐案件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且涉案盐产品数量不断上升, 非法经营的手段越来越隐蔽、狡猾, 给盐政执法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和压力。出现市场监管不力, 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现实阻力之大使得体制改革存在很多的不确定, 这也是为什么曾经的体制改革一度无法进行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想要尽快实现专营体制改革, 并且顺利完成改革, 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群众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盐业体制改革的措施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指出, 日本的盐业体制改革虽然生产流通等各环节都是全面开放的, 但是政府还是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由于食盐本身的特殊性, 政府监管力度一样不能缺少。因此, 中国的盐业体制改革, 毫无疑问, 还是需要政府的严格监管来保障食盐的安全和供求问题。本文建议可以部分地区先开展试点, 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上, 本文认为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首先, 给消费者一个放心的理由。市场必须严格食盐质量管理。在质量问题上, 消费者的担心是必要的, 也是现实的, 近年来的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瘦肉精等问题已经让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像惊弓之鸟。因此在盐改过程中必要的质量监管要及时加强, 给消费者一个放心的理由。认真做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后的相关工作, 加强对食盐市场和食盐定点企业盐产品质量监督抽检频率和力度, 确保食盐质量安全。

其次, 在食盐的价格问题上, 让消费者了解得更多。如果让消费者了解食盐成本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差距, 提高消费者对垄断利润的认知度,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盐改的进行, 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阻碍改革的进行。因此, 加强宣传盐改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让消费者明白专营体制下存在的弊端以及体制改革后的优势, 只有消费者在认知上和改革者达成共识, 才能使盐改顺利经行。

然后, 加强企业内部建设, 加快企业转型发展, 用市场化的手段来管理企业。企业应加大降本增效的力度, 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高员工积极性,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确保食盐质量合格安全。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 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 依托现代物流的便利性, 推进多元化经营, 加快经营网络建设, 做属于自己的物流网络, 仓储网络和市场分销网络。企业要敢于创新, 打造好企业自己的品牌, 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 加强盐政法制建设, 完善国家质量监管部门的内部控制, 加强盐政法制建设。调查显示, 67%的消费表示对国家质量监管部门不是很信任, 为了消除消费者这一顾虑, 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 否则市场秩序将更加紊乱。此外, 还应加强与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建设, 开展市场联合执法行动, 始终保持打击涉盐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深挖重大涉盐违法案件线索, 提高打击力度和效果, 同时重视重大典型案件社会宣传, 提高对违法犯罪分子的震慑作用。加强盐政法制建设是盐改的重要保证。

五、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现行的盐业制度因制度本身固有的局限性, 使得企业失去了竞争意识, 无法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得价格机制难以发挥调节市场效率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的秩序;政企不分导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低下, 重重困难都在提醒着我国盐业专营制度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应该趋利避害, 借鉴其他国家盐业专营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对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逐一分析解决。

参考文献

[1]孙晋, 范舟, 秦丽.我国盐业专营垄断之变异、危害及其纠补[J].中南大学学报, 2010.

篇3:盐业秘密:盐业改革基层博弈

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刊发第10号令,决定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06年4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5号发布)(以下简称办法)。消息一出,“食盐专营要废止”“盐业垄断在打破”等信号不断被放大,把中国盐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盐”)再次拉到了“食盐专营”的存废之争中。

颇有意味的是,中盐很快对此发表说明,进一步介绍“办法”废止不等于废止食盐专营,其系一场误读。在业内看来,食盐“专营”存废之争多年,涉及多方利益,谁都不愿意主动“放手”,这在盐业基层表现得更为显著。

民企竞争受阻

4月28日,渤海湾已是一片忙碌。

“这次也不抱希望。”孙柳(化名)感叹。他是渤海湾一家大型制盐企业的总经理。

孙柳所在的制盐企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离渤海海边仅十余公里,是集制盐、化工、海水养殖于一体的民营企业,职工6000多人。在孙柳看来,食用盐的制作非常简单,即原盐烘干、清洗、粉碎、加碘、包装等流程,而其作为大型盐企早就具备了生产食盐的规模与技术。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盐改的呼声就不绝于耳,直到本世纪初,盐改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其间伴随着巨大的分歧与争议。2010年年初,曾有消息称,“2011年,100家食盐生产企业将被发放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和批发许可证,有效期一年。”消息透露,届时将允许这100家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直接进入食盐销售市场,也可以跟各地盐业公司联合经营,同时将盐政管理职能交由工商、技术监督和卫生部门,实现政企分开。

孙柳回忆称,食盐当时实行专营管理是为了人民的健康等,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阶段,同为百姓开门“七件事”,其他行业都已经放开,食盐不应再成为特例。

“那段时间(2011年年初)民营盐企颇为期待,并抱有很大希望。”他说。然而,时间进入2014年,他的“希望”仍在等待中。

他说,目前市面上的盐,食用盐只占全部盐量的5%,但其利润诱人。国家盐务部门人为地规定了大工业盐、小工业盐等各个盐种,并单独将食用盐进行食盐专营管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并对市场进行长期垄断。“目前,全国盐企4000余家,但拿到食盐生产许可证的仅100余家。”

在渤海湾另一家民营盐企内,唐青(化名)没有拿出更多时间理会上述消息。他所辖企业规模与孙柳所在的企业相当,并对食盐市场有着多年的调查与研究,食盐市场“专营放开”更是其多年的一个期盼。

“一旦食盐准入放开,我们就立即上马食盐项目,参与竞争。”他在接受采访时信心满满。

在他看来,盐务部门目前利用行政手段对食盐市场流通控制太死。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作为民营盐企,如果进入市场,现在要交纳多种莫名其妙的行政费用,1吨盐所产生的费用是20余元,按年产30万吨计算,将是600万元,这无疑将民营盐企排除在了市场外。他介绍,民营盐企目前在设备、工艺、销售网络等方面都具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但目前食用盐从行政体制上设置了民营企业无法逾越的门槛。

煎熬的国有盐企

“改革?盐场还没有动静。”4月30日,山东半岛的一家国有盐场办公室工作人员直言,盐场都是按上级安排统一行动。

作为国有盐企,杨光(化名)所在企业与国内其他国有盐企一样,实行统一价格、统一计划、统一结算、统一销售、统一生产的“五统一”模式,完全是计划管理。他回忆,在2003年“非典”时期,按照国家调拨生产,其所在企业的原盐不够,只好从市场上以380元/吨至400元/吨价格购买,原料价格是市场价格,但销售时仍是执行计划价格,同时在加工过程中还要消耗煤电等,产生了“价格倒挂”,当年企业亏损了2074万元。

他坦言,与民营盐企相比,其所在国有盐企职工收入太低,基层员工工资在1000元左右。杨光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实例:一家盐企的负责人在没有改制前年收入在5万元,而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年收入达到了500万元。

“盐价每次上涨受益的都是盐务局和盐业公司,生产企业不涨价。”威海市一盐业人士介绍,山东省盐业系统的体制“五花八门”。

在山东,有一定规模的国有盐企的厂长大都在当地盐务局挂副职,即使在一次改制之后,也只是把其中的盐务局局长变为盐企的董事长,有的盐企的董事长挂着盐务局局长头衔,“既拿着公务员的工资,还是企业的法人代表。”

在杨光看来,国有盐企企业负担重,无法与新型民营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旦真正进入改革阶段,最终面临的将是被动改革。

山东盐改步履蹒跚

山东省是全国最大海盐生产基地,原盐产能、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3 以上。2010年12月初,山东省盐业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盐业”)进行生产、经营两大板块的改革重组,组建东方制盐有限公司和鲁盐连锁有限公司,改变山东省食盐生产企业过于分散及规模偏小的现状,推动食盐销售由垄断性专营向经营转变。据了解,其旗下生产企业当时原盐年产能200万吨,食盐加工能力150万吨,溴素生产能力1000吨。

山东盐业相关人士介绍,山东省此番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打破按行政区划设置经营机构的传统做法,将山东盐业权属的部分市级盐业公司和县级盐业公司,吸收合并、整合重组成立鲁盐连锁有限公司,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依照市场规律组织食盐营销,实行区域化经营向连锁化、代理制经营转变。

显然,山东上述盐业改革并没有打破原有的经营专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盐改”。在多名业内人士看来,其此举是利用原有资源优势的提前布局,整编其他盐企,达到另一种垄断。山东原料盐品质好、颗粒度合适,原本凭借盐业资源优势,可以左右全国大工业盐市场行情,卖个好价钱,但山东却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

上一篇:中学生关于迎难而上讲话稿下一篇:新形势下经济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