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学习教育201

2024-06-03

社区矫正学习教育201(精选12篇)

篇1:社区矫正学习教育201

授课时间:2011年1月25日下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监控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第一章、第二章 授课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严格执行刑罚,规范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控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社区矫正监控管理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管理,确保刑罚顺利实施,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条 社区矫正监控管理工作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街道(乡镇)司法所会同有关机关和单位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控管理。

第二章

报到登记

第五条 矫正对象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7日内到户籍地(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以经常居住地为准,下同)司法所报到并办理登记手续。司法所向矫正对象宣布矫正期间应遵守的有关规定和具体要求,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字。

第六条 矫正对象依照有关规定按期向司法所报告活动情况,送交思想汇报。报告按规定分别采用书面或口头、电话形式。矫正对象以口头、电话形式报告的,司法所应当作好记录。

矫正对象报告个人活动情况、送交书面思想汇报应当符合矫正对象分级处遇管理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视身体状况,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送交书面思想汇报。

授课时间:2011年2月28日下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监控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第一章、第二章 授课内容:

第三章

监 督

第七条 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办理登记手续之日起7日内,对其单位、家庭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确定监管人,组成监管考察小组,与监管人签订监管协议,制定和实施监督管理措施。

监管人由矫正对象具有监督管理能力和愿意承担监督管理责任的亲友或所在单位、居(村)委会有关人员担任。

第八条 监管人应当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约束,并按时向司法所报告矫正对象情况。遇有特殊情况,应当及时报告。

第九条 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法定监护人应当协助司法所督促矫正对象遵守矫正纪律,履行矫正义务。

第四章

走 访

第十条 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矫正对象家庭、单位或居(村)委会,了解掌握矫正对象情况。第十一条 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点时段,司法所应当走访矫正对象家庭,掌握矫正对象动态。

第十二条 矫正对象受惩处、有重大思想问题或者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走访。必要时,可以用电话或其他方式询问了解情况。

授课时间:2011年3月28日上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监控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第五章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授课内容:

第五章

请销假

第十三条 矫正对象外出需办理请销假手续。外出包括探亲、就医、就业、务工、学习等。

第十四条 矫正对象离开居住的县、(市、区)范围的,应当向司法所提出申请。请假的审查审核、期限按照《湖南省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暂行)》办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非因治疗、护理的特殊需要,不得请假。

矫正对象离开居住县(市、区)须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必须写明:去往何处、何单位就业、就业期限;是单独外出还是结伴外出;联系方法及电话号码;保证人或监管人姓名、地址、与矫正对象的关系。申请书应由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签署意见。

司法所接到矫正对象请假申请后应审查:申请人近期有无违法违规行为;帮教监管措施落实情况;是否有明确的地址、联系方式,并须提供责任人保证书。

第十五条

矫正对象离开居住县(市、区)区域探亲、办事的,应该按下列要求请销假: 1、请假一般应在外出5日前向辖区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请假事由、到达地点、起止时间、监管人落实情况等,请假需报市州级以上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批准的,一般应提前15日以上提出书面申请。

2、由所在社区(居)村委会或工作单位在请假申请书上签署意见,重点审查事实是否真实,是否确需请假,是否同意请假。

3、司法所接到材料后填写审批表,连同相关材料按规定报送相应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查同意。矫正对象按照准假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外出,到期次日到司法所销假,交还准假通知书。授课时间:2011年4月26日上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服刑人员奖惩暂行办法》总则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有效调动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积极性,实现刑罚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结合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服刑人员是指: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已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第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的奖惩是指以有关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规范性文件为依据,根据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章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表现情况的考核评审(评议)结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奖惩的制度。

根据考核评审(评议)结果,对表现良好的给予表扬,对符合法定立功条件的给予记功,并依照法定程序予以减刑;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 矫正方法有关规定,但尚未构成重新犯罪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渗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收监执行。社区服刑人员的奖惩分为行政奖惩和司法奖惩。行政奖惩是评价社区服刑人员表现、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司法奖惩的主要依据。授课时间:2011年5月30日上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服刑人员奖惩暂行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 授课内容:

第四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奖惩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依法适用的原则;

(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三)考核奖惩与教育矫正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以及监狱(管教所)、看守所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奖惩工作的顺利实施。第六条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服刑人员奖惩工作依法进行监督。

第七条

司法工作人员在办理社区服刑人员奖惩过程中徇私处舞弊、弄虚作假、捏造事实或证据的,或者不负责任、审查不严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授课时间:2011年6月27日上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服刑人员奖惩暂行办法》第二章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

(一)授课内容:

第二章 奖励

第八条

对服刑人员的行政奖励包括表扬、记小功、记大功,司法奖励为减刑。第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情形,可给予表扬:

(一)考核积分达到四十分以上;

(二)认罪服法,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监管规定,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监管教育;

(三)积极参加规定的学习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完成学习任务,态度端正,表现突出;

(四)积极参加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

(五)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受到群众普遍好评。

第十条

社区 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具有立功表现的应当记小功;具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记大功。

(一)“立功表现”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或者提供资金重要的破案线索赔,经查证属实的;

2、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3、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4、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5、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事迹。

授课时间:2011年7月25日上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服刑人员奖惩暂行办法》第二章第十条

(二)、第十一条 授课内容:

(二)“重大立功表现”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检举、揭发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2、阴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已救人的;

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十一条

被判处管制、被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和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监管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并累计受到三次以上表扬的或者有立功表现受到记小功奖励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受到记大功奖励的,应当减刑。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情形:

1、认罪服法;

2、认真遵守社区矫正各项监管规定,接受教育改造;

3、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

4、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

5、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完成劳动任务。

对宣告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一般不适用减刑,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具有重大立功表现受到记大功奖励的,可以减刑,同时相应缩减其缓刑考验期。

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除有特殊情形,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授课时间:2011年8月29日上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服刑人员奖惩暂行办法》第二章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授课内容:

第十二条

社区矫正方法期在五年以上的社区服刑人员,一般在入矫一年半以上方可减刑,二次呈报减刑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社区矫正期不满五年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以比照上述规定的时间适当缩短。

具有重大立功表现受到记大功奖励的,可以不受上述减刑起始和间隔时间的限制。第十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符合减刑条件的减刑幅度为: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并累计受到三次以上表扬的或者有立功表现受到记小功奖励的,一般一次减刑不超过六个月;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受到记大功奖励的,一般一次减刑不超过十二个月。

受警告处分的,一般一年内不得呈报减刑;受记过处分的,一般二年内不得呈报减刑;受治安管理处罚的,一般不得呈报减刑。

第十四条

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减刑,在掌握标准上可比照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适度放宽。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能不能认罪服法,遵守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积极参加学习、劳动的,可视为确有悔改表现,其减刑幅度可以适当放宽,间隔时间可以相应缩短。第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授课时间:2011年9月26日下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服刑人员奖惩暂行办法》第三章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 授课内容:

第三章

第十六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行政惩处包括警告、记过、治安管理处罚;司法惩处包括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和收监执行。

第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给予警告:

(一)连续六个月累计扣分超过二十分;

(二)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报到,脱离监管且逾期三日以上的;

(三)二次以上不按规定汇报思想的;

(四)不参加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组织的学习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不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依法依规管理的;

(六)违反社区矫正其他规定,应当给予警告的。第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给予记过:

(一)巳受到了一次警告或记过处分,又有第十七条情形之一的;

(二)拒不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依法规管理,情节严重的;

(三)严重违反社区矫正其他规定上,应当给予记过的。

授课时间:2011年10月28日上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服刑人员奖惩暂行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 授课内容:

第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之规定,情节严重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填写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之规定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公安机关应在做出处罚决定后三日内,将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副本抄送同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机构。

第二十条

在缓刑、假释考验期限内的社区服刑人员,具有古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

(一)累计被记过二次的;

(二)违反治安管理,被治安管理处罚,且已被记过一次的;

(三)威胁、侮辱、报复受害人、举报人或司法工作人员的。

授课时间:2011年11月24日下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服刑人员奖惩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 授课内容:

第二十一条

在缓刑、假释考验期限内社区服刑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

(一)人民法院、监狱(管教所)、看守所已书面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按时到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报到,社区服刑人员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到,脱离监管三个月以上的;

(二)未经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脱离监管三个月以上的;

(三)未按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或者不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等规定,经过三次教育仍然拒不也行、改正的;

(四)具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社区矫正监管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

第二十二条

在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期间的社区服刑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收监执行:

(一)未经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批准擅自外出,经警告拒不改正的,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

(二)骗取保外就医的;

(三)经治疗疾病痊愈或者病情基本好转可以收监的;

(四)采取自伤、自残、欺骗、贿赂等手段故意拖延保外就医时间的;

(五)办理保外就医后无故不就医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条件消失且刑期未满的;

(七)违反社区矫正其他监管规定经教育仍不改正原。

第二十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后,一般不得再适用缓刑、假释。授课时间:2011年12月24日下午 授 课 人:杨永山

授课题目:《湖南省社区服刑人员奖惩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 授课内容:

第四章

奖惩程序

第二十四条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拟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奖惩的,应依法依规按条件、程序进行,由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主持召集集体评审(评议)会议研究决定。研究决定情况应当记录备案。

第二十五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给予表扬、警告、记过奖惩,或者向公安机关担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的,由司法所综合评议衙提出奖惩意见,并填写社区服刑人员行政奖惩审批表,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批。

对社区服刑人员给予记小功奖励的,由司法所综合评议后提出奖励意见,并填写社区服刑人员行政奖惩审批表,经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核同意后,报省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批。

篇2:社区矫正学习教育201

--社区矫正集中点验警示教育学习体会

(沈家门司法所 王爱国)

前期沈家门司法所结合普陀区开展的社区矫正执法案件大评查、执法工作大检查、执行情况大排查的“三查”专项行动,于5月21日在全街道召开了社区矫正集中点验警示教育活动,进行了社区矫正人员的点到点验、通报了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及监管形势。这次警示教育结合当下不容乐观的社区矫正监管形势,通报了宁波余姚社区矫正人员董科科涉嫌严重刑事犯罪的情况,提出了当前矫正工作急待提高刑罚执行意识,急待提高制度执行力。我感到这次集中点验教育很及时很必要,既是区矫正办布置的任务,也是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监管的需要,也是当前社区矫正工作急待规范的需要。

沈家门辖区的社区矫正人员分布所有24个社区,截止5月底在册79人,占普陀区矫正数量的三分之一多,应该说矫正监管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不过在街道司法所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沈家门辖区的社区矫正监管工作情况总体稳定。当下沈家门街道正积极参与舟山新区建设,街道也面临着经济提升、招商引资、城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繁重的任务,通过参与社区矫正集中点验警示教育学习,我感到要提高执行意识,推进矫正规范,需要从以下二方面着手: 第一方面:矫正工作人员

社区矫正工作2003年在浙江省试点,虽然已经十一年了,但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监管模式,全国在社区矫正方面还没有统一立法管理,所以,社区矫正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摸索,总结经验。这就需要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有职业献身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重困难,才能不厌其烦地去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是否有情绪波动或反常现象、家庭关系是否融洽、社会关系是否良好、人员往来是否异常、是否有重新犯罪迹象等情况;要有有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管理业务,在完善社区矫正监管模式中献计献策;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冒险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社区矫正方面明法规,严管理。俗话说,修身,治家,平天下,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执法的能力,执法的威严,才能公平无私地执法,才能在根本上从法制的规范上有序地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第二方面:矫正对象

一是强化分散管理,集中教育。鉴于矫正对象分散管理的现状,要强化矫正对象分散社区管理,集中司法所教育,做到管理散而不乱,集中教育经常化模式化制度化。

二是积极推进公、检、法、司、地方政府联动管理机制,资源共享,上下联动,互相协调,才能有机合理做到全方位、全时段,全层次管理。三是强化三种意识。即强化服刑在矫意识,积极接受社区矫正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要强化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要强化学习意识,学政治、学法律、学文件、学技术,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为今后的立足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篇3:社区矫正教育方法研究

一、居民与矫正对象互动法

社区矫正虽然是一个刑罚执行过程, 具有对犯罪人的惩罚性, 但是社区矫正又与其他强调监管的刑罚执行活动不同, 它更多地是想要帮助矫正对象建立与社会的正常联系, 促使他们能够正常地回归社会。因此, 应大力培育宽容的社区文化, 宽容的社区环境能够使矫正对象更好地塑造完善的人格、改正不良的品行, 更易于融入社区。但是, 社区居民大多对社区矫正持不赞同态度, 认为矫正对象对他们的安全有潜在的威胁, 甚至还有人说他们是“害群之马”, 对他们唯恐避之不及。矫正对象自己也会因为自己是犯罪人员而远离社区居民, 害怕他们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不接受他们。因此只有让社区居民与矫正对象形成良性互动, 让犯罪人真正融入社区并为社区所接纳, 才能使其能够尽快地回归社会。居民与矫正对象互动法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及举办广场文艺演出、出黑板报、法制宣传栏, 散发宣传材料等方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结合法制宣传, 将社区矫正知识进行宣传, 提高社会各界和居民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知度, 使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社区矫正的真正含义, 尤其是矫正对象的家人、邻里、亲戚、朋友等这些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体, 发动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帮助与管理, 通过他们的行为改变矫正对象不良的行为方式,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居民与矫正对象的双向互动, 形成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联动局面, 一方面使居民了解社区矫正, 另一方面也使矫正对象顺利地融入到社区建设当中来。

二、社区自组织与他组织配合法

目前中国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主要是司法行政部门, 在基层主要由各街道、乡镇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 在社区矫正中基本上是以司法所为主导, 派出所为辅助部门, 这些部门基本上都是社区组织, 以行政为导向, 容易忽视矫正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化需求。尽管在国家指导社区矫正的权威文件《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的作用”, 但从中国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情况看, 除了上海等少数省市有专门的社会团体机构参与外, 其他地方的社会力量所发挥的作用都微乎其微。因此需要社区自组织和他组织的相互配合, 才能更好地实施社区矫正。当前社区矫正应该在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作用的同时, 充分利用社区自组织具有的志愿性、非营利性和自治性等特点来填补政府机构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空白, 针对社区矫正对象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与教育。通过成立各种不同的自组织, 展开不同的教育, 针对青少年群体应该以心理疏导和就业培训、指导进行教育, 针对妇女群体, 应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从而使其能卓有成效、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在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之外形成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队伍以解决社区矫正中专职矫正人员缺乏、矫正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个别化服务程度不够等问题。通过整合作为社区他组织的政府职能部门在提供财力、物力和协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作为社区自组织的“第三部门”在提供人力资源以及实施个别化服务等方面的长处, 共同促进社区矫正目标的实现。

三、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结合法

社区矫正对象在思想、行为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但同时由于矫正对象的犯罪性质、个性特征和家庭情况有着具体的差别, 因此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应采取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来有效提升教育矫正质量。一方面, 通过运用集中宣讲、社区服务、心理咨询等多种教育矫正手段, 对社区矫正人员加以教育改造。首先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全面梳理, 将矫正对象家庭条件、环境、掌握的生存技能基本情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群体给予相应的教育, 并联系高校心理学教授、职业学校老师, 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信心、希望引导及生存技能培训, 激发矫正对象努力改造的动机, 从而将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的过程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同时, 引导其用自律行为获得社会尊重, 用社会道德感和法治文化约束其自律行为, 不良行为和习惯的改变将变成其主动行为。另一方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心理需要层次理论”观点, 人的需求多种多样, 既要解决缺失性需求 (生存保障需求) , 又要解决精神层面的需求, 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社区矫正教育是针对特殊人群的教育, 同样要根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性进行针对性教育,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社区矫正工作在正式开展之前, 由矫正工作人员对每名帮教对象进行背景评估, 包括犯罪类型、犯罪情节、教育背景和家庭状况等要素, 根据评估结果因材施教, 选择合适的人员组建最佳组合的帮教小组, 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将最终目标分为N个阶段性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最终使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

四、技能培训与推荐就业衔接法

社区矫正的真正目的是使矫正对象更好地回归社会, 不重新犯罪。因此, 如何让他们能够在回归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法的公民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这就需要在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础上将技能培训和就业衔接好, 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一些岗位培训和技能训练, 使矫正对象具备一定的工作专长和工作能力, 并通过兴趣爱好的熏陶达到行为矫正的效果, 使矫正对象在回归社会后拥有一技之长, 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为矫正对象在解矫后提供工作信息和工作岗位, 来保证矫正对象在解矫后的基本生活。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首先开展培训调查, 通过发放《技能培训意向调查表》, 摸清矫正对象的培训意向和需求, 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择业需求、择业意向, 为矫正对象中有求职愿望、有专业特长、有文化、想学习的人员免费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然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实现就业:一是通过政府购买由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定期为矫正对象提供劳动技能培训, 二是基层劳动保障所应司法所的要求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

五、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合作法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专业人员与志愿者长期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司法知识, 同时还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工作的知识。他们运用专业理论的技术, 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 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 修正行为模式, 适应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工作特有的价值理念提供了与刑法执行不同的切人视角和工作方式,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并具有潜在的能力, 接纳、尊重、真诚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 社会工作者会从矫正对象自身的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入手, 调动社会资源, 综合运用小组、个案、社区等专业方法帮助矫正对象增能, 尽快恢复社会功能, 融入社会生活。将社会工作引入社区矫正, 为现行的矫正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 增加新的活力, 能够使社区矫正发展得更远更好。因此, 拥有一支稳定的、专业性的矫正工作队伍是保证帮教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与此同时,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依托社区,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调动社会力量, 在职业化、专业化矫正人才带动下, 广泛动员和吸收社区内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教师、社区干部等以志愿者身份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 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他们与社区矫正对象结成帮教对子, 提供法制、道德、文化、心理方面的教育, 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以利于他们顺利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社区矫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种不同的方法综合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 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应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具体特征有效地运用社区矫正教育方法, 最终使矫正对象减少再犯罪率, 顺利回归社会。

摘要:中国社区矫正教育在吸引国外做法的基础上,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 包括居民与矫正对象互动法、社区自组织与他组织配合法、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结合法、技能培训与推荐就业衔接法、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合作法。

关键词:社区矫正教育,居民与矫正对象互动法,社区自组织与他组织配合法

参考文献

[1]李睿, 李愈.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调解, 2009, (7) .

[2]林仲书.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社区矫正工作及启示[J].中国司法, 2011, (2) .

[3]张姝.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及推进发展之策略——以西北地区为例[J].公安研究, 2012, (11) .

篇4:浅析信息化条件下社区矫正教育

关键词:信息化;社区矫正;矫正教育

一、社区矫正教育的现状

目前,社区矫正实践中的学习教育多采用集中教育方式,即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或矫正中心等机构接受统一授课教育。其在实践中暴露出若干问题,一是集中教育授课固定的时间安排与社区服刑人员工作时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二是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不足,更缺少具有更高专业素质要求的专业授课人员,实践中很难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大部分情况下在每月進行一次集中教育后,其余要求的学习时间只能通过安排矫正对象自学等形式进行,学习质量及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由于矫正对象犯罪类型庞杂,当前基层司法所无法对其进行分类专门教育,只能安排进行统一矫正教育,导致矫正对象很难通过笼统的教育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深刻认识,无法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制度的恢复性价值。

二、社区矫正教育的意义

总体而言,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贯穿于整个社区矫正实践中,社区矫正中对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正是实现其恢复性价值的关键途径,也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良好、完善的社区矫正学习教育符合刑法社会化的趋势,有利于实现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的宗旨。

三、信息化条件下实施矫正教育

社区矫正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数量及相关素质限制、无法对不同矫正对象实施针对性教育、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人员腐败包庇矫正对象等无法保证矫正教育质量的现象。在符合社区矫正的现有法律制度下,在信息化条件下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网上教育,通过开发社区矫正学习教育平台,将学习教育变为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各界与各地司法所优秀教育资源的线上整合分享,建立分类学习视频数据库,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展针对性教育,对社区服刑人员灵活地开展网上教育与普通的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解决基层司法所法律教育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实现授课“拿来主义”,有效减少各地司法所工作量,提升授课质量,通过对不同矫正对象进行专门教育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学习中,通过学习计时、随机拍照、不定期对教育内容进行测试等方式,能够足额保证学习时间,杜绝了各地人为操作降低学习时间与质量的现象,真正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完成矫正,顺利回归社会。

四、信息化条件下矫正教育的价值

1.理论价值

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矫正教育是对中国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工作方式的丰富,也是对现有的社区矫正实践的改革创新。同时,可以减少基层司法所人力物力投入、合理整合全国优秀资源、对矫正对象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有效减少矫正教育运行中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等。

2.应用价值

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刑罚制度进入了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比例会不断上升,中国的社区矫正正在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贯穿于社区矫正实践全过程的教育学习对于社区矫正的完成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层司法所的规模有限,对工作人员的数量及相关素质要求较高,现实中无法做到对矫正对象的足额保质教育,且没有条件对其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教育过程中因为人为操作空间大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也令人忧虑。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教育资源、对各地上传资源进行统一规制合理共享,以犯罪事由及罪行恶劣程度为基础分类方法,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矫正对象的完善的社区矫正分类资源库,配合相关线下教育对社区矫正教育学习活动进行积极正面的互动,有效节约各地司法所运行成本,提高对罪犯进行矫正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必将成为中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与发展的创造性改革方向。

五、结语

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中,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管控能力,促进社区矫正教育工作向规范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管理平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扎实推进社区矫正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使服刑人员能够得到有收获、有转变有进步的矫正教育,这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也符合当下社区矫正成为现代法制重要手段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磊.我国社区矫正教育的模式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09.

[2]杨清艳,叶茹娜.矫正教育提升社区矫正质量[J].人民调解,2013,07:37-39.

[3]金碧华.社区矫正对象的个性化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56-60.

[4]张荣艳.社区矫正教育方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92-93.

[5]刘念.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介入困境及专业教育反思[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04:67-74+99.

[6]卓丽华.中外社区矫正比较与我国社区矫正的完善[D].四川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杨眉,女,(1988~),江西省铅山县人,法学本科学士,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篇5:社区矫正学习计划

为了提高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增强业务素质,让我区的社区矫正工作更上一层台阶,特制定以下学习计划。

一、学习内容

2014年的学习有以下课程:《刑法》、《刑法修正案

(八)》、《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吉林省社区矫正工作办法》以及相关的管理规定。

二、学习方法

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时间初定于每月5日的工作例会,每人每天自学的时间不小于一小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定期检查。

三、考核方式

每月月底组织社工参加书面考核,根据本月学习内容统一出卷,社工全体参加,不得无故缺席。

四、课程安排

(一)《吉林省社区矫正工作办法》(3月):进一步深入学习《吉林省社区矫正工作办法》,以及社区矫正相关的管理规定,熟练掌握业务知识。

(二)《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修正案

(八)》(4月):

1、《治安管理处罚法》,共六章一百一十九条。重点学习处罚的种类和适用、处罚的程序、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2、《刑法修正案

(八)》,共五十条。

(三)《刑法》(5月-7月):共三编,十五章,四百五十二条。1、5月份学习第一编

总则,共五章一百零一条。2、6月份学习第二编

分则一到五章,共一百七十五条。3、7月学习第二编

分则六到十章、附则,共一百七十六条。

(四)《刑事诉讼法》(8月-10月):共四编,二百二十五条。1、8月学习第一编

总则,共九章八十二条。2、9月份学习第一编

立案、侦查和提起诉讼,共三章六十四条。3、10月份学习第三编

审判,执行,共五章六十一条;第四编,共十七条;附则。

五、学习要求

1、遵守学习纪律,不无故缺课。

2、认真做好笔记。

篇6:社区矫正学习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这种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由于其独特的教育康复性,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更好地了解掌握黑龙江省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笔者到司法所进行调研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收集整理了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发展现状和主要的经验做法,并对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完善措施。关键词:社区矫正 主要特色 完善措施

我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半年了,在这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中,县局组织我们参加很多学习会议,使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业务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借此机会我想浅谈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感想:

一、灵活运用专业技巧,注意工作中的方式方法

我们作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是社会上的一些特殊群体,他们来自大墙内外、来自社会的阴暗处,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不尽相同的思想缺陷和被扭曲的心灵,这都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发现并予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谈话沟通方面,针对不同的社区矫正人员,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社区矫正人员,我们尽量用委婉的言语,以免伤害他的自尊;而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社区矫正人员,不能尽说文绉绉的话,否则他会觉得你不真诚,而不愿与你沟通。

二、社区矫正工作必须“帮”“教”并重

在实践工作中,作为矫正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进行帮助或教育,应当将两者辩证的统一起来。如果单纯“只教不帮”,许多

社区矫正人员自己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就会成阻碍他改造的“绊脚石”,直接影响工作成效。而“只帮不教”虽然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困难,但忽略了从他的思想根源上对他的教育,忽略对他的法制观念的培养,一旦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个别社区矫正人员就会“故态复萌”,重蹈覆辙。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帮”“教”并重,缺一不可,比如有些社区矫正人员其实素质挺高,因过失犯罪被判刑,对他们主要是给予心灵上的沟通,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而有些社区矫正人员,法律法规他们可能比我们还要熟悉,没有必要给他们讲大道理,而要和他们拉拉家常,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公益劳动的积极性

对于公益劳动,我们需让每一名参加劳动的矫正人员都能够感到他们并不是在从事被惩罚的劳动,而是在参加一种奉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因此培养参加公益劳动的积极性只有将参加公益劳动变成矫正人员的一种习惯、一种要求,在他们中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才能使公益劳动变得真正有意义。

篇7:社区矫正人员学习刑法思想报告

我是社区矫正人员XX,非常感谢您给予我这个机会进行刑法学习和反思。在社区矫正期间,我深入了解了刑法规定和其执行程序,并且通过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明确了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我认为刑法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刑法规定了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和相应的处罚措施,是保护人民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础之一。通过学习刑法知识,我逐步理解到刑法规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认清了刑法规定的普遍意义。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只有遵守法律规定,珍惜自由、尊重他人的权益,才能实现社会美好的愿景。

其次,我认识到刑法执行程序需要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一个人的犯罪行为不能仅仅看作一个刑事案件的处理,还应该注重其心理、家庭、社会因素等复杂情况的考虑。在社区矫正期间,我了解了刑罚和管制措施,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应当因情节轻重决定罚则的道理,同时对社区矫正体现了刑法适用程序的人性化管理表示肯定。只有通过合理执行刑法规定,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并且让被矫正人员真正意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以便产生改变。

最后,我认识到应该承担自己过错的后果,并且积极向上地发展自己。在社区矫正期间,我反思了自己所犯的错误行为,并明确了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我也努力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相信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在社区矫正期间,我通过学习刑法知识和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认清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了新的成长和体验。我将坚守法律底线,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未来的美好而努力。

此致

篇8:学校教育引入社区矫正体系之再探

关键词: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新模式

居住式社区矫正计划是指在一定时间中少年犯罪人居住在特定机构中为核心特征的少年社区矫正计划。群体之家就是其中之一, 是指提供有限监督和支持性服务的居住式少年社区矫正机构。少年犯在这样的矫正机构内接受监督, 进行娱乐、做饭、接受心理治疗等活动外,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当地学校中正常上学。1967年堪萨斯州劳伦斯市建立的“Teaching family group model”就是非常成功的例证。

1973年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Project New Pride亦是如此。新自豪项目的对象是:14--17岁、以前至少被定罪2次、在进入新自豪项目时又因为另一项犯罪而被正式起诉的严重少年犯罪人或者暴力少年犯罪人。参加此项目的少年犯罪人, 有6个月的Intensive involvement和6个月的Follow—up。在后续帮助期内, 少年犯罪人要Sschool reintegration。

总而言之在全美推广的针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项目, 都是把社区矫正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

一、把学校教育引入我国社区矫正体系的理论依据

1. 社会化理论

帕森斯曾指出, 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角色的习得过程, 个人需要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领会群体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完成角色任务。未成年人要实现社会化就离不开未成年人自己的群体 (学校、朋辈群体等) 。笔者认为:倘若离开这一群体, 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极可能会出现问题。而源头就在于此类未成年人根本就不可能了解到自己的群体地位以及这一群体的规范。要实现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 我们必须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真正地融入到他们原本应该处于的群体 (学校) 之中。

2. 犯罪学理论

⑴文化传播理论。芝加哥学派曾指出:犯罪如同其他社会文化一样, 可通过个人与个人间的相互传播得以蔓延。肖和麦凯认为:在犯罪的多发区域内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一种促进犯罪发生的固有文化。我国学者刘强也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不良人员交往, 他们易于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强犯罪的驱动力。因此在社区矫正期间, 应通过管理人员、家长等多方面的配合, 尽可能控制他们与不良人员交往。”由此可知, 我们应重视创建良好的社区、校园环境, 把学校教育纳入到社区矫正体系中, 从社区和校园入手阻断犯罪文化的传播。

⑵社会控制理论。1969年美国犯罪学家赫希提出社会控制理论:“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 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的越轨行为, 当这种联系薄弱时个人就会无约束的进行犯罪行为。”在赫希看来,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就是缺乏社会联系及对他人利益的关心。“国内有学者曾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调查, 发现相当一部分都存在逃学、逃业的情形。因此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工作也要有的放矢, 针对犯罪青少年社会联系薄弱的特点重建和加强社会联系。”再结合前文中湖南、广州等省的调研数据, 我们更要做好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复学、复课工作。把学校教育引入到社区矫正体系中, 加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与学生、老师、家长的联系, 不给“社会联系薄弱”留下时间可能。

二、把学校教育引入到我国社区矫正体系的法律依据

正如前文所指:1999年《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46条、2006年《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7条、2006年《义务教育法》第21条、2012年《监狱法》第75条, 都对未成年犯的义务教育问题作出规定。总观之, 我们仍能发现法律层面的不足之处, 如:由刑法执行机关还是教育部门来实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内容是否要与国家统一的义务教育大纲相符合;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是否要受到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的师资、场所该如何保障等等。社区矫正工作中也存在此类问题, 笔者主张把学校教育引入到社区矫正体系, 从而保护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同时发挥学校教育的矫正作用。实践中上海市做出过探索:针对为未成年犯的“试读制度”。

未成年犯试读是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 有条件的将未成年犯安排在相关学校, 让其继续接受文化技术学习、矫治不良思想与行为的教育。《上海市未成年犯试读工作暂行办法》对试读的条件、程序、试读生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上海市主要通过建立“试学基地”的方式来实现。目前已在虹口区交通职校、普陀区天工职校、长宁国际旅游职校建立了试学基地。在试学基地成立二级帮教小组。教育管理由校内帮教小组负责。然而《工作暂行办法》主要针对的是承受监禁刑的未成年犯。这与笔者所构建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新模式相去很远。对于社区矫正来说, 《工作暂行办法》的试读制度, 只能是探索的开始。

三、教育矫正“新模式具体框架建构”

各学校帮教小组和社区矫正执行小组受区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小组领导, 区县级受市未成年社区人员教育矫正小组领导, 市一级隶属于市政府。各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1) 市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组长由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主任出任;副组长由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出任;组员包括市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若干及市基础教育处工作人员若干。

(2) 区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组长由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主任出任;副组长由区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出任;组员包括区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若干及区基础教育处工作人员若干。

(3) 社区矫正执行小组组成人员:司法所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

(4) 学校帮教小组组成人员:校长、教导主任、政教组组长、班主任等。

笔者认为:在我国《社区矫正法》出台之前, 只要是有利于发展我国非监禁型的;能够改变我国重刑主义传统的;体现“以教育刑论为核心、与一般预防论相平衡、以报应刑论为规诫的综合性刑罚论”精神的模式, 都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应努力革新, 使该项工作走入一个符合刑罚发展趋向的国际化轨道。笔者期望, 本文所提出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新模式能在此方面做出点贡献。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2003.

[2]上海市政法委.上海市未成年犯试读工作暂行办法, 2004.

[3]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未成年人保护法, 2006.

[4]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 2007.

[5]上海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办公室.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8.

[6]上海市司法局编.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 2008.

[7]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决定, 2012.

篇9: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社区矫正教育

关键词:信息化;社区矫正;矫正教育

一、社区矫正教育的现状

目前,社区矫正实践中的学習教育多采用集中教育方式,即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或矫正中心等机构接受统一授课教育。其在实践中暴露出若干问题,一是集中教育授课固定的时间安排与社区服刑人员工作时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二是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不足,更缺少具有更高专业素质要求的专业授课人员,实践中很难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大部分情况下在每月进行一次集中教育后,其余要求的学习时间只能通过安排矫正对象自学等形式进行,学习质量及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由于矫正对象犯罪类型庞杂,当前基层司法所无法对其进行分类专门教育,只能安排进行统一矫正教育,导致矫正对象很难通过笼统的教育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深刻认识,无法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制度的恢复性价值。

二、社区矫正教育的意义

总体而言,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贯穿于整个社区矫正实践中,社区矫正中对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正是实现其恢复性价值的关键途径,也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良好、完善的社区矫正学习教育符合刑法社会化的趋势,有利于实现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的宗旨。

三、信息化条件下实施矫正教育

社区矫正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数量及相关素质限制、无法对不同矫正对象实施针对性教育、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人员腐败包庇矫正对象等无法保证矫正教育质量的现象。在符合社区矫正的现有法律制度下,在信息化条件下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网上教育,通过开发社区矫正学习教育平台,将学习教育变为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各界与各地司法所优秀教育资源的线上整合分享,建立分类学习视频数据库,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展针对性教育,对社区服刑人员灵活地开展网上教育与普通的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解决基层司法所法律教育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实现授课“拿来主义”,有效减少各地司法所工作量,提升授课质量,通过对不同矫正对象进行专门教育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学习中,通过学习计时、随机拍照、不定期对教育内容进行测试等方式,能够足额保证学习时间,杜绝了各地人为操作降低学习时间与质量的现象,真正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完成矫正,顺利回归社会。

四、信息化条件下矫正教育的价值

1.理论价值

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矫正教育是对中国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工作方式的丰富,也是对现有的社区矫正实践的改革创新。同时,可以减少基层司法所人力物力投入、合理整合全国优秀资源、对矫正对象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有效减少矫正教育运行中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等。

2.应用价值

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刑罚制度进入了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比例会不断上升,中国的社区矫正正在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贯穿于社区矫正实践全过程的教育学习对于社区矫正的完成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层司法所的规模有限,对工作人员的数量及相关素质要求较高,现实中无法做到对矫正对象的足额保质教育,且没有条件对其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教育过程中因为人为操作空间大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也令人忧虑。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教育资源、对各地上传资源进行统一规制合理共享,以犯罪事由及罪行恶劣程度为基础分类方法,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矫正对象的完善的社区矫正分类资源库,配合相关线下教育对社区矫正教育学习活动进行积极正面的互动,有效节约各地司法所运行成本,提高对罪犯进行矫正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必将成为中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与发展的创造性改革方向。

五、结语

篇10:学习《社区矫正法》心得体会

2019年12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我国首部社区矫正法,并将于2020年7月1日期正式施行。

2003年起,我国就已经开始了社区矫正的试点,后来逐步全国推行。十几年的试点施行,累计矫正对象达478万,矫正对象再犯率一直保持在低点,给矫正法的正式施行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与数据支撑。

通过熟读首部社区矫正法后,颇有心得,下面主要讲些自己的看法:

1.社区矫正法明确了因人施教,充分考虑矫正对象的个人因素

社区矫正法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矫正对象的情况确定矫正小组,负责落实相应的矫正方案。矫正小组可以由司法所、居民委员会人员,矫正对象的监护人、家庭成员、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的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成。要把矫正小组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抓手,对矫正对象实施有效管理,组织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理,人与人是完全不同的,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对于社区矫正工作来说,每一个矫正对象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社会经历、家庭关系、学历、性格等都不同,为了体现矫正法“帮”、“教”并重的原则,需要与矫正对象心对心的沟通,充分的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在心理上、工作上进行帮助,在思想上进行正确教育,努力使他们的人生走上正轨,尽可能完全的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去。

2.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矫正工作信息化水平

社区矫正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可以运用手机定位、视频通话等信息化核查方式掌握矫正对象的活动情况。又根据第二十九条规定,对不服从管理的五类特定情形的矫正对象,可以按照规定的批准程序和期限,使用电子腕带等不可拆卸的专门电子定位装置加强监督管理。

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的提升不仅使得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更加便利且安全,也使得矫正对象没有被监视、被特殊对待的画面感,工作人员可以远程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使得矫正对象能够放下心里负担,自由参加社区矫正活动,有助于矫正对象更加容易的融入正常生活之中。

3.开创性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为了调动社会上的各界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的工作中来,社区矫正法对此特别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居委会、村委会可以引导志愿者和社区群众,利用社区自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帮扶;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通过国平那个开择优购买服务、项目委托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提供心理辅导、社会关系改善等专业化帮扶等。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关系到矫正对象社会环境、心理健康、家庭与社会关系等的诸多调节,是一项复杂而又专业的工作,光靠政府的力量还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为了使矫正对象更快的适应被矫正的实际情况,更稳当的完成心理建设,并突破自己,更快融入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去,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的专业力量来进行帮扶,是一件有益且善的事情。当然引进的社会力量是需要政府专业部门的把关的。

4.明确社区矫正经费的来由

社区矫正法第五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开展工作所需的经费应当按照规定列入社区矫正机构本级政府预算。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调动大量人员进行监督、帮扶等工作,经费是必不可少的,本次矫正法明确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为矫正工作、活动等提供了坚实的底气。

篇11:社区矫正集中教育教案

六、社区矫正的方法和措施: 警告: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篇12:社区矫正集中教育教案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我国开展社区矫正的原因是什么? 从监禁刑向非监禁刑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趋势,不少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社区矫正的方法,其缓刑、假释人数已超出监禁人数的数倍。我国大陆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从2003试点运行,2010年在全国试行、2011年写入刑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效。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健康的发展,应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加快《社区矫正法》的出台,重塑我国的法律制裁结构。深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一)社区矫正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创新

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矫正是对中国刑罚执行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因此,社区矫正是在我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将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化的矫正,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控制和减少重新犯罪的一种措施。

(二)把罪犯放在社区进行矫正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 社区矫正是对特定罪犯的刑罚执行活动,目前仅适用于依法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等五种罪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社区矫正一方面可以减少监狱人口和国家对监狱运行的投入,降低行刑成本,缓解监狱改造的压力,使监狱能够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矫正那些恶习深且社会危害性大的罪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而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充分地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三)实施社区矫正可以减少狱内交叉感染

由于刑罚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而实施社区矫正为罪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氛围,易于获取特别的帮助和服务,易于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可以使罪犯在与社会的密切交往中,不再排斥社会、仇视社会,有利于避免罪犯与外界隔绝而产生的不适应社会变化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对于比较轻微的犯罪人和青少年犯,尽量不通过司法机关而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处理,以避免犯罪人受“刑事审判”而成为社会对其评价的污点,也避免其在监禁场所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

(四)社区矫正体现了人性化的改造方式

社区矫正为罪犯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改造环境,解除了高墙电网的束缚,有利于调动罪犯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罪犯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完整,缓解了罪犯亲朋对政府的对立情绪,从而有利于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充分体现立法本意的人道主义原则。

三、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地位。

(一)入《刑法》: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出台。

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相关职能的规定:

1、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2、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

四、社区矫正的目的。

五、社区矫正人员应该怎样做?

(一)报到: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罪犯服刑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回居住地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地的省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二)基本纪律: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

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三)请假: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

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四)住址变更: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

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法律文书应当抄送现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五)日常管理: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六)解除矫正:社区矫正期满前,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作出个人总结,司法所应当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其安置帮教提出建议。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

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不同情况,通知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群众代表、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参加宣告。

宣告事项应当包括: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鉴定意见;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刑期届满的,由监狱、看守所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期满的,司法所应当告知其安置帮教有关规定,与安置帮教工作部门妥善做好交接,并转交有关材料。

六、社区矫正的方法和措施: 警告: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撤销缓刑假释: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收监: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六、禁止令的相关规定:

(一)什么是禁止令?

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认为从促进犯罪分子教育矫正、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出发,确有必要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人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同时宣告禁止令。

(二)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禁止令行为如何处理? 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情形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提出处理意见。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公安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通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上一篇:化工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一篇很经典的婚礼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