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试题分析

2024-05-16

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试题分析(共6篇)

篇1: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试题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试题分析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初三语文期末考试的范围是九年级上册,全年级的试卷已批阅完,现对这份试卷质量与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

全卷共分三大块18小题,考查了字词知识、古诗文的默写、仿写句子、情景词语应用、综合性学习、课本文言文的阅读、诗歌的鉴赏、议论文的阅读、半命题的写作等知识。基本仿照中考试卷题型。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有一些能力拓展题,让学生一筹莫展,对学生考查的目的不明确。

试卷第一部分为“积累·课本巩固”,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涉及汉字字形,词语的理解,情景用语的掌握,文学常识的掌握,以及古诗默写,古诗词的鉴赏几个方面。

二、考试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积累运用,得分率在75%左右。学生对于识记没有多大问题,这部分失分率最高是第 3小题,这是一道考查的是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及熟悉情况,学生平时没有多读现代文,认为反正中考不考现代文,所以教完一篇课文就丢在一边,早读读得最多的也是文言文古诗词,平时又没有作相应练习,因此学生得分率较低。字词知识和古诗词默写得分一般。说明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对汉字的书写和诗词的识记重视不够,对课本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名言名句没有加强积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必要针对字词知识加强督促,强化训练,让学生巩固过关。

第7题考查学生对雨的性格特点的概括和表述能力。题干也有提示,但有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对,把清明时的雨理解成滂沱大雨,把“夜来卧听风雨声”理解成温柔连绵的雨。还有的学生不注意审题,以为是默写古诗。那就错远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审题,按题干要求去答题。

第8题是综合性学习。第(1)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句的积累,学生基本都能写出来,但是有的没有写名人,回答不完整。第(2)题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那一则材料和主题无关。主题也说得很清楚,学生大都答对。第(3)题是考查学生的观点立场的分析能力。按要求应该从反方的立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点学生基本答对。但反驳敌方的论点针对性不强。宁外很多学生对“开卷”理解成开卷考试,那就答错了。

第9题是按要求默写古诗文。从题型看,三小题中有两道是理解性分析,一道是填空式默写。第一道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全部回答正确的不多。因为这既是理解性的默写又是文言文的默写,而且默写的句子中出现较难写的字。这就要求学生要对《出师表》这篇文言文要能理解并且注意难字的书写。第二、三小题,答题的情况相对较好。但是出现诗句张冠李戴和错别字的情况。往后的诗句复习要让学生不仅能准确的记忆,而且能准确地写出。

第10题是古诗词阅读。内容是《渔家傲》的赏析。共出两道题。第一道是对词内容理解的选择题。大多数认真读书的学生都能准确回答出来。第二道题是对词句的描述题。共有两个问,但大多数的学生只回答一个问。说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准或是审题不清。另外在答题时还出现描述性的语言不美的问题。在往后的复习当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诗词内容的讲解,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一方面要对学生强调审题的重要性。

第11题是文言文阅读。选自课内文章《陈涉世家》的第二自然段,第1小题是选择题,四个选项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D,这道题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字音读得是否准确,第2小题也是选择题,四个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而有些学生却选择了C—“固以怪之矣”,说明有些学生对文中的通假字还没完全掌握,第3小题是句子翻译,是本文中既重点又简单的两个短句,句子翻译一般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大多数学生答得很正确,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完全写对,主要原因是第一句“天下苦秦久矣”的“苦”字翻译成“痛

苦”,如翻译成“天下的人痛苦很久了”,没有翻译出受到秦朝残酷的统治,这句翻译成“天下的老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才完整;第二句“失期,法皆斩”的“法”字应翻译成“按照秦朝的法律”,而不只是翻译成“法律”。第4小题是要求从选文中找出“宜多应者”的根据,这道题很多学生答对,答不对的学生很多是不注意看题。本阅读题总体来说,难易度适中,有不少学生得到满分,但还有普通班的少数学生没答或答错这道题。

现代文阅读,此阅读是一篇议论文体裁的课外阅读《让有些话穿耳而过》,题量不多,但是学生的得分率并不是很高。第12题问的是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出类拔萃”、“未雨绸缪”是生活中常见常用词语的,可很多同学出现错误,丢分明显,可见学生对常见的字词的读音、意思积累还不够。第13题文章第一段事例的作用是什么。很多同学把平时学习中常用到的什么“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引出下文”等等用法都一股脑填上去,只有极少部分同学能正确回答,可见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等知识的能力。第14题考的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实本文的题目便是中心论点,大半部分都能答对,只有少许同学的答案出现错误,遗憾失分,可见在学习中,议论文的相应文体知识我们的学生仍需加强训练。

第15、16、17小题是课外阅读鉴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第15小题较简单,是找与短语“平静安宁的心”意思相近的两个词语。从解答情况看,学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较好,只有个别同学理解错误,得满分的同学较多。第16小题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得满分的同学较少。大多数学生对内容的把握较准确,但未能明确指出段与段之间的正确关系。说明学生对句段间的结构关系等语法知识把握不够好。第17小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体悟,学生对信息的把握较准确,得满分的同学较多。总的来说,三题的得分情况还是较理想的。

本次作文题目为“童心”,是半命题作文。纵览作文考试情况: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好的文章观点鲜明,言辞流畅、精彩、严谨,旁征博引读书必定很多,字迹也漂亮、工整;而差的主题确立有误,甚至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主题;而且发现许多学生的“文体观念”很淡薄,基本技能缺失;还有不少学生似乎在考前死背一些范文,作文中雷同的、模仿的层出不穷,这种作文得分也较低。同时,卷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加强练字。强化写作训练,培养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生活。①加强审题指导。“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认真审清题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终水到渠成。②选材方面,平中见奇。要善于从多角度挖掘材料的内涵,一般事例要学会深化、点睛,使之平凡之中显新奇;当然最好是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题材。③“文似看山不喜平”,构思组材方面要多推敲,探究如何更好地安排写作顺序、组织好材料、处理好详略、突出文章的重点等。尤其是学会多角度构思,如从横向、纵向方面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注重平时的引导。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丰富多彩的生活,从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大自然的美,并贯穿到平时的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课中。

篇2: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试题分析

(一)积累运用(共19分)

1.(2分)选出下列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谄媚mèi 舍生求法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B 省xǐng悟 未雨绸缪 禀赋:指人先天具有的容貌、体魄 、智力等天赋。

C 鄙bǐ视 秉公办事 涸辙:水干,枯竭

D 笼nǒng罩 温文尔雅 旁逸斜出:逃,逃跑

2.(3分)名著与仿写(仿照下面两个例句,按要求任选一句进行仿写)。

要求:(1)是中外名著; (2)写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

(3)至少运用一个成语; (4)句式与例句基本一致.

例1:《三国演义》中,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得孔明辅佐,成就一番事业。

例2:《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林冲,火并王伦,推举晁盖为梁山新头领,促进了梁山的发展。

3.(4分)病句修改。

①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②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虑不安等。③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④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一个病句是第 句,修改意见

第二个病句是第 句,修改意见

4.(2分)综合性学习。

按照下面的提示,为“网络”写两条宣传标语

提示:联通公司是中国的一个通讯公司,主要经营通讯业务。它的成立打破了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使中国的通讯市场走向了竞争的良好态势,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宣传语:情系九州,联通四海

(1)提示: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沟通手段,IP电话、电子邮件、网上信箱、网上聊天等功能,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帮助更容易,更方便,更快捷。

宣传语:

(2)提示:网络信息最大,资源丰富,新闻、视讯、资料、图片等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人们了解生活信息,上网学习,查找知识,变得更方便,更容易。

宣传语:

5.(2分)口语交际(根据下面的情境,完成对话,要求文明得体,清楚连贯。)

中考结束后,你乘火车到北京去旅游。

(1)途中,邻座的小伙子拿出一杯饮料请你喝。想起以前学过的安全知识,于是你很有礼貌地说: “ ”。

(2)到了北京,你在XX宾馆518房间住下。为了便于父母和你联系,以免他们担心,你用房间的电话拨通了爸爸的手机,说:“ ”。

6、(6分)默写填空。

(1)《约客》中刻画等人的焦急失落的心情的句子是: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两句诗是:

(3)《无题》中运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

(4)《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豁达胸襟的诗句是:

(5)《泊秦淮》中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的忧愤之情的诗句是:

(6)《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组骈句是:

(二)阅读理解(共49分)

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填空。(3分)

(1)从文中可以看出诗人所在之地是 ,安史叛军所在地是 。

(2)点明捷报突然传来的两个字是 ,诗人当时的表现是 。

二 (共10分)

(一)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8.实词解释(3分)

而乡邻之生日蹙 使子路问之 竭其庐之入

9.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子之哭也”中“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 隐土之北 B 汝心之固

C 告之于帝 D 操蛇之神

10. 翻译(2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11.请根据《捕蛇者说》的大意补全下列对联(1分)

苛政猛于虎,

12.原文填空(2分)

作者在选文㈠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同情,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从“ ”这句话中看出来。最能代表蒋氏观点且统摄蒋氏答话内容的句子是

三 江南陶公柳(共13分)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秀眉;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正向我们款步走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决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41年中,有30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有良好的环保价值。

⑦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

⑧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

(选文有改动)

13.简述“陶公柳”这个名称的来历。(3分)

14.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分)

15.“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3分)

16.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3分)

1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 神秘的海啸(共12分)

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人死亡。

究竟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的海浪大不一样。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增加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前,会发出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的频率很低的吼声。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危害。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船只、废料、杂物等,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为减少海啸造成的灾难,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对海啸的监测、预报及救助、防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造福于人类。

18.从内容上看,本文对说明对象海啸是从其 、、减灾研究等四个方面加以介绍的。(3分)

19.引发海啸的原因是: 。(2分)

20. 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而又严密。“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这一句话中“有可能”可以去掉吗?理由是什么? (2分)

2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2分)

22. 假如你是海岸边的一名游客,读了本文后你可以根据什么样的现象判断海啸可能即将发生,作出迅速逃离海岸的决定。(3分)

五 谈小草的悲剧(共11分)

①歌曲《小草》唱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试想如果拿小草与花比香,与树比高,这样比的结果肯定是“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不被人所知道。

②这不由使我联想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也存在着“小草”式的悲剧吗?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个性发展。对学生,我们单纯用应试这个模具去框,用分数这把尺子去量,轻易否定了一些学生。然而,事实上许多考试分数低的学生出校后发展还是不错的,可以说他们也是人才,因为他们也有所长。

③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而且所长与所短同样明显。正如清朝顾嗣协《杂诗》所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谋取;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可见,宝贝放错了地方就可能成为废物,英雄放错了位置则失去了用武之地。人才是相对的、多元的。如果你发现、发挥或发展了一个人的长处,他就可能成为人才。如果你过分挑剔、指责或攻击他的短处,他就可能成为庸才。长处得不到发扬而短处反被夸大,这正是“小草”的悲剧根源。

④我们的教育必须致力于发现、发挥或发展学生的长处,扬学生之长,补学生之短。如果总揪住他的短处不放,这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会在长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评价学生,不能只看他能否考高分,也不能只看他能否上大学。应该看学生的个性和长处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没有读完就经营电脑公司去了,他从白手起家发展到拥有几百亿美元的个人资产,靠的不是文凭,而是特长。

⑤社会不要求我们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但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个个有所长。现在一些学校致力于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便是这方面的实践。如果学生是泥土,我们就把他烧成砖瓦;如果学生是矿石,我们就把他百炼成钢;如果学生是树木,我们就让他成为栋梁。社会需要钢,也需要砖瓦和栋梁。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个学生都炼成钢,也不能因泥土、树木炼不成钢,就把他们当成废物扔掉,因为他们都是有用之材。不论成为什么,都是一种价值的实现。

⑥总之,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要不拘一格,让学生各领风骚。我们再不能拿小草与花比香,与树比高,而要让花更加香,让树更加高,也让小草更绿,更加茁壮。

23.结合文意,概括说出“小草的悲剧”和“教育存在的小草式的悲剧”各指什么?(2分)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5.顾嗣协《杂诗》的内容可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 (2分)

26.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阐述了什么道理?(2分)

27.第③段结尾指出了“小草”悲剧的根源。结合当前教育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3分)

(三)、写作(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天到了,家园前的草坪露出了红红绿绿的生机。一位新搬来的中年人回家不忍心践踏那片草坪,便绕了点路。没想到刚上楼时,邻居老太太微笑着迎上来,一番话让中年人颇感意外:“我整天都在想,很有点担心,新来的邻居是个怎么样的人?”顿了一下,老太太又说,“当你刚才绕过那片草坪时,我算了解了你,知道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生活常常是这样,刻意为之往往不能缩短彼此的距离,而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

请以“心灵的距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

篇3: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试题分析

●学科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分析(命题)

试题难易分布情况:容易题88分,占73.3%;中档题21分,占17.5%;难题11分,占9.2%。比例约为7∶2∶1。参照哈尔滨市考试试题难易程度比例的要求,本试卷设置非常合理。

二、知识覆盖率及相关知识内容比

由此表可看出此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占80%以上,题型全面,覆盖面较广。其中积累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作文各部分分值比为25∶8∶37∶50,比例合理。

三、通过率最低的5道题及最高的4道题分析

1. 通过率最低的5道题。

(1)第14小题丢分原因是学生还没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文知识不熟悉,平时的训练少。特别是这种说明文语言分析类型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不易答准。

(2)第15题仍然是考核课外的说明文知识,原因大体同14题。

(3)第17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感情色彩的掌握程度,这方面并没有超出范围,可是本题属于贬义词褒用的灵活题型。

(4)第21题是一道课内阅读题,本题答案是文本中表明主旨的句子,学生似乎能理解,可是找出的句子不够精练。

(5)第22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法。但出题者用逆向思维考查学生的答题能力和理解能力。由于平时训练少,学生遇到这种题有些措手不及。

2. 通过率最高的4道题。

(1)第2题考查字形,题比较简单,都是课内的。但本题本来有两个错别字,结果试卷只显示来一个,这就大大降低了试题难度。

(2)第8题考查的是古诗文默写,也是课内的,因为平时训练多,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3) 第12题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是此题简单, 二是练过多遍, 所以学生掌握得非常扎实。

(4) 第20题是课内阅读, 比较浅显。这类问题比较贴近生活, 学生感兴趣。

四、各层次成绩统计

分析:本次考试及格率较高,但高分段的学生太少,特别是四班的高分率较低。

五、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型

第6题:听着你的嘱咐,我体会到了温暖;,;想着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坚韧。下辈子希望你还做我的父亲。(要求:仿写句子,要求与前后两句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此题是从歌词中节选出的,既考查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在组织语言时更强调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本题的亮点就是渗透了情感教育。

第22题:(《散步》)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小见大,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和借鉴,请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此题颇具创意,如果学生读不懂文本就说不出来,如果学生理解了课文但不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也说不出来。所以此题不单单考查一个知识点,还是一个综合型题。此题先说出写作手法再让学生举例子进行分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更提醒教师,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这一要求。

六、学年前10名、后10名学生成绩状况分析(略)及提高对策

前10名提高对策:要求他们夯实基本功,提高字词方面答题的准确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扩大他们课外阅读量,积累美文。提高答题能力和速度。

后10名提高对策:强化基础训练,把重点放在记忆的扎实性和书写的工整性及准确性上,在教学中体现一定的梯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其学习能力。

七、今后的教学措施及对策

1. 注重基础字词的积累。

利用课内外,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强古诗词背诵训练,使学生克服笔误现象。

2.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课内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并组织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通过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多做阅读训练,尽量每天做一个课外阅读,并养成认真阅读、反思错误的好习惯。

4. 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

保证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引导学生赏读佳作, 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并积累好的写作素材。

5. 对学年前50名学生给予关注。

培养他们良好的竞争意识,并使他们稳扎稳打,逐渐缩小与学科最高分的距离。

6.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帮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质疑、释疑、倾听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关于试卷的编制与设计

一、试卷设计的指导思想

1.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督促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2.充分体现高中招生考试的选拔功能。

3.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实施“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二、编制试题的理念

1.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际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所编的语文题目情景有实际意义。

2.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学会动口又学会动笔,既要分析又要表达,既要重视课内知识,又要注重课外阅读。

三、试题的基本形态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分积累运用、阅读分析、作文三大块共28个小题。统一编号,每一题都有相应的解答说明和分值。下面是编制试卷各题型的题量及所占的分数表:

难度预测:容易题58℅;中等题26℅;难题16℅。

知识覆盖率:初中语文知识点约40个左右,编题的知识点为30多个,占80℅。重要的知识点基本覆盖,这些重点知识是:字的音、形、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句子的理解和应用,名著的基本知识,仿写,语言的综合运用,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和思考,文言文字词积累,翻译句子,内容的理解,现代文的阅读,作文。

2.各板块知识所占比例。

四、试卷蓝图

1.突出基本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考查。

中学生学习语文不但要积累词汇,运用词语和句子,更要提高写作等综合能力。不但要会写会说,还要具备较高的分析理解能力。这就要求中学生兼具课外阅读的能力。所以我在设计试题时充分把握了这一点。

2.注重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分析的考查。

文言文阅读以课内为主,强调理解和词汇积累;选取的文言文材料,难度适当,有积累价值。

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内外,要求文质兼美,篇幅在500字左右。选材于课外的,考点在课内。所选材料的难度与教材难度相当。

课内文言文考查如下所示: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亡居。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 不筑,必将有盗; (2)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3)文中的父亲每次的想法都与他人不同,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注:(1)、(2)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3)、(4)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

现代文阅读考查如下所示:

(1)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2分)

(2)第 (7) 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4分)

注: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不但易于理解,可读性强,又是一篇情感教育的很好材料。(1)、(2)题考查的知识点不但突出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突出教材的知识点。

3.作文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1999年开始,各地根据教育部关于中考语文改革指导意见,对中考作文题的命制采取了不设审题障碍、不限制文体的做法。几年来,作文题的命题更为科学,越来越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种命题形式更加强调表现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如,以下作文题目:

(1)以《成长中的快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2)“我能行”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动力。只要我们坚信“我能行”,一切困难和挫折就会迎刃而解。请以“我能行”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注:两个文题任选其一,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两个文体都都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选取材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文题的宽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

五、提高编制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1.关于编制探究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来了。作为探究性试题是对原有的考试形式的一种挑战,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这对考试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语文的“探究”题如何编制呢?“课程标准”中“探究”一词是这样出现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教师要考虑让学生探索什么,怎样探寻,最后可获得什么结果。可见,编制这种试题应遵循三大原则:有问题可发现,有问题可探究,有问题可得结论。

有问题可发现。即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必须让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而这些问题应当是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同步的,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从材料或背景中有所发现。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

注:本题的解题思路是读表格,根据表格中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把发现的问题作为结论总结出来填在横线上,即是本题的答案。此题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探究的空间。

编制此问题遵循三大原则。首先给学生创设了解题的背景,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

例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注:此题源于课内阅读例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父亲指导主人公爬下悬崖,使主人公脱险的经过。父亲没有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而是指导孩子怎样往下爬。不但教会孩子的方法,也交给了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这里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探讨。

探究题不同于以往一般试题,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放飞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同时也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反馈信息,教师可矫正教学。对于此题的回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见解,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检测了学生的认知情况;既是对知识的探寻,又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2.关于编制综合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目标的五方面内容,目前已纳入语文教材体系。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例3:下面是一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其中有200名学生参与调查。请根据调查情况,回答问题。(3分)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

注:本题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查。第(1)小题考查学生,根据调查统计就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写出结论。即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第(2)小题考查了学生说话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却使试题考查的指向性更明确。同时,这道题还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学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你还能举出类似“狼与鹿生死相依”现象的例子吗?请用文字叙述下来。

注:本课选自课外文章《狼与鹿的传奇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世上真有狼与鹿生死相依的传奇故事?美国生物学家彼得逊教授经过32年的科学考察,亲眼目睹了这一独特的现象。

苏必利尔湖中的洛耶耳岛以驼鹿众多而闻名,但是驼鹿大量繁殖使岛上一片绿茵的花草灌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因为驼鹿生长繁殖需要吃掉大量的绿色植物,仅仅10年功夫,驼鹿由1 500只左右猛增到3 000多只,洛耶耳岛灌木稀疏,一片凄凉了。为了拯救洛耶耳岛上的植被,生物学家们决定进行一个大胆的实验———依靠四只幼狼来改变这种状况。起初,这四只幼狼遇到的是一个强壮而庞大的驼鹿“兵团”。面对强大的对手,狼队并不惧怕,而且还想出一个很好的策略,那就是先攻击弱者。它们先在驼鹿群旁窥视,并不贸然出击,当发现有因为饥饿或疾病而变得孱弱的驼鹿出现时,它们便一哄而上。奇怪的是,周围强健的驼鹿并不惊慌,也不援救,而是听任狼群肆意地攻击可怜的驼鹿。孤单受伤的老鹿站在旷野中,望着向远方四散的驼鹿群,面对着饿狼发着绿光的贪婪眼睛,仰天长鸣,猛然朝一只饿狼冲去,最终被扑倒、撕裂、啃啮起来……此时,那些自私、无义的驼鹿群已逃得无影无踪了。当洛耶耳岛上的狼群达到65只时,驼鹿数量下降到650只,于是生物界平衡的天平开始向另一端倾斜。这时的洛耶耳岛又被绿色笼罩,草叶肥荚,得到充足食源的鹿群又开始强大。虽然狼的数量增加了16倍,驼鹿数量只有从前的两倍,但狼群的攻击力却大打折扣,它们贪婪地望鹿兴叹,几乎无从下口。

注:本题是在阅读中设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语文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能积极地为解决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能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题目的设计有新意,对于教学也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3.开放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所谓开放性试题就是指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的试题。这类试题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十分适合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例5: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前后语意连贯。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夏日炎炎,昼短夜长;,;冬飘瑞雪,新年在望。

注: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在结构上进行限制,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多角度进行思考,不但考查其积累运用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语言的表达和运用的能力,彰显个性。

例6:第 (3) 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具体描写出男孩的“一番思考”的内容来。不超过100字。(3分)

注:此题为课外阅读,内容是写一个小男孩为妹妹勇敢献血的故事,表现男孩的无私无畏。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这类试题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十分适合展现学生的个性。

总之,这种开放性题目不仅能考查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多向思维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4.实践应用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在试题中,要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以写作为例。写作题将会更贴近当代生活和初中学生的实际,写作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在写作题的设计中不主张设置审题障碍,不会限制体裁(诗歌、戏剧除外,体裁不限),在写作内容上和写作体裁上给考生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选择。考查的重点是,根据写作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立意新颖,感情真挚,构思巧妙,语言要富有个性,鼓励有创意的表达,鼓励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选题写作的可能性较大,题型上命题、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皆有可能,后三种的可能性较大。

例7: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以《成长中的快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2)“我能行”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动力。只要我们坚信“我能行”,一切困难和挫折就会迎刃而解。请以“我能行”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本次作文不但注重考查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且关注学生平时对语文的积累和运用,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开拓创新的空间。

注:两个题目,任选其一的出题方式,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重在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此命题将进一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继续增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创新性,遵循“课程标准”精神,体现新课程理念,加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体现基础性、应用性,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将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总之,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学科的命题思路应顺应时代,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时俱进,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真正使考试成为评价语言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动力,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载体。

篇4: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

1.美洲是一块古老的大陆,长期以来与世隔绝,把它与世界联系起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哥伦布远航B.麦哲伦环球航行

C.达·伽马远航D.迪亚士远航

2.有关《人权宣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其颁布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C.具有反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性

D.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3.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达到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完成了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它是用机器生产系统地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工业革命开始于下列哪个图示的发明()

5.新航路开辟后,在连续300多年的“三角贸易”中,遭受灾难最深重的地区是()

A.欧洲B.亚洲C.美洲D.非洲

6.下列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由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B.这次改革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度

C.在改革中,农奴获得解放的时候可以无偿地获得一块土地

D.它加快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7.1931年,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病重期间,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A.瓦特B.法拉第C.爱迪生D.爱因斯坦

8.下列史实不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是()

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B.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9.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而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有()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美国独立战争③法国大革命④日本明治维新

A.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在中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准确的是()

A.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

B.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C.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11.下表反映的是1928—1937年某国工业生产总值的排位情况。据此判断,该国是()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得以确立,主要是依据()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

C.《四国条约》D.《五国海军条约》

13.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这样说过:“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或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冷战”局面开始形成

B.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D.经济危机破坏严重

14.下列哪些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步扩大()

①德国突袭波兰②苏德战争爆发③太平洋战争爆发④诺曼底登陆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5.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不同的是()

A.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B.建立了区域合作

C.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D.美国的经济援助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非洲,其中有一年就出现了17个独立国家,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一年是()

A.1952年B.1959年C.1960年D.1990年

17.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8.右侧漫画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下列各项与这一政策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19.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演变过程,这三种格局的相同点有()

①合作与对抗并存②大国作用举足轻重③带有大国强权色彩④在世界大战后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各成员领导人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主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商区域经济合作大计,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面对新形势,亚太经济体应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共建()endprint

A.平等、包容、协作、互信的亚太伙伴关系

B.互利、安全、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C.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D.民主、互谅、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60分)

21.(12分)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散去,但它留给世界的伤痛和教训永远存在。让我们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吧!

(1)材料一反映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什么特点?(2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面对法西斯的肆虐,世界人民走向了联合,1942年1月1日建立了共同抗敌的组织。此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反法西斯战争开始向反法西斯一方转折直至走向胜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2)材料二中共同抗敌的组织指什么?(1分)请举出各国通力合作的典型事例。(两例即可,2分)二战的转折点是什么?(1分)材料二认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三(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的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

材料四二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凋敝,困难重重。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瘫痪,法国居民每天仅配给200克面包,联邦德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一条香烟。

(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战争有何危害?(2分)为此,你有何感想?(1分)

22.(14分)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我们沿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1)“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其中发现美洲的欧洲航海家是谁?(1分)

材料二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使整个世界日益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

(2)列举三次科技革命中,促进“地球村”形成的成果各一例。(3分)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纪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3)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有哪些?(2分)材料二、三中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相同因素是什么?(1分)

(4)材料四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什么问题?(2分)

材料五

(5)材料五中的四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请你说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是怎样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2分)

23.(16分)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是人类一直以来共同追寻的目标。历史上合作事例有很多,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有关“合作”主题的探究任务。

【正面印证】

(1)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的时候,国家间的合作能够化解危机和灾难。请以二战中的典型史实加以说明。(要从史实及其作用两方面作答,2分)

(2)战后的西欧在政治、经济上密切合作,促进欧洲一体化的措施是什么?(2分)产生了什么作用?(2分)

(3)1991年,我国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此后一直积极参与该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2001年和2014年两次成功举办该组织会议。中国积极参与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分)

【反面对比】

(4)写出图一示意的两个组织名称。(2分)两个示意图反映的信息分别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2分)

【感悟启示】

(5)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感想和启示?(2分)

24.(18分)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大国的崛起”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小明同学选取了以下素材对美国和日本进行了综合比较探究,请你一起参与进来。

【美国崛起】

材料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材料二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美国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

材料三1930年的美国,经济萧条冷落,失业人数猛增:1930年达420万;1931年攀升近一倍;到1933年,竟然有1500万~1700万工人失业。还有很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穷人的生活更加拮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1)“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分别指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2分)它们分别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2)材料二表明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的原因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的现象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1分)面对危机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它对美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日本腾飞】

材料四“大约在150年前,(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今天,这个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endprint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五

材料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每年将全部财政的20%以上投入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日本产品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4)材料四中的“岛国”指的是哪个国家?(1分)“弃旧图新”指该国实行了什么措施?(1分)该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5)材料五和材料六说明了什么?(1分)

【综合探究】

(6)通过以上探究,你发现美日崛起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2分)这对我国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A2.B3.C4.B5.D6.C7.C8.A9.C10.A11.C12.A13.D14.D15.B16.C17.A18.D19.A20.C

二、21.(1)范围广、破坏性大。(2分)影响: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分)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分)事例:诺曼底登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等。(2分)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分)原因: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1分)

(3)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的困苦。(2分)感想:战争危害巨大;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分)

22.(1)新航路的开辟。(1分)哥伦布。(1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汽船。(任举一例即可,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电报、电话。(任举一例即可,1分)第三次科技革命:移动电话、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任举一例即可,1分)

(3)生产力的推动,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的推动。(2分)相同因素: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分)

(4)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2分)

(5)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国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分)应对: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分)

23.(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奠定了打败法西斯国家的基础。(或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使德国东西受到夹击。)(2分)

(2)成立了欧共体,后来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盟。(2分)作用:促进了欧共体(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2分)

(3)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扩大了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等。对世界: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等。(4分)

(4)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2分)图一后果: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图二:德、意、日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形成,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二战的阴云逼近各国人民。(2分)

(5)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反之阻碍各自发展,给人类带来灾难,影响社会进步和发展;国家间要加强合作,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学生要树立正当的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正当合作;等等。(2分)

24.(1)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国内战)。(2分)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1分)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1分)措施:实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分)意义: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改善、巩固和发展。(2分)

(4)日本。(1分)实行了明治维新。(1分)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2分)

(5)说明了日本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日本的腾飞。(1分)

篇5:九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为了让学生加强对语文知识的识记,提升对语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对期末复习做以下打算:

一,时间;12月6---26日。每单元约2课时。

二,分三大块:积累和运用阅读和理解写作

三,三个为主:课本为主练习册为主自学为主

四,内容和措施

1.生字和生词,能识记音 形 义。包括文中和课后中的。完成相应练习册的“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2.识记文学知识,看文下注释

3.知道文体知识。看课本后面的附录部分:小说诗歌。115页和122 页的议论文短文

4.名著导读,以《水浒》为主,识记相关内容。

5.修辞标点改错 仿写句子,在具体的练习中讲解。

6.归纳文言文的语言现象

五,阅读理解:

1,完成课后练习和练习册中的“随堂作业”

2,重点课文,教师补充课内和课外阅读。

3,教师讲授个单元文体的阅读技巧

4,背诵和默写相关课文

六,写作,1,会写记叙文,议论文

2,会写命题和半命题以及话题作文。

3,选材广泛,真是

4,书写工整。

5,在600子左右。

6,完成3篇文章。

七.一次模拟考试。

一、复习范围:

九年级上册1----6单元所有内容。

二、复习方法:

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综合复习相结合,讲与练相结合,通过大量练习的方式加以巩固。练习准备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

三、复习过程:

(一)、按单元复习:

1、按单元复习,重点每课的字词,包括注音、词语解释、运用等。

2、每个单元复习重点课文,主要复习课文内容、重点段落的阅读方法和文章主旨。

3、文言文每篇都要详细复习,重点复习翻译、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

4、诗词鉴赏要重点理解诗词的主旨、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名句欣赏。

5、课外古诗词默写复习,要识记背诵并默写。

以上用8课时一个星期时间完成。

(二)、专题复习:

1、结合练习复习字词,包括拼音、错别字的辨析、成语的运用等。(2课时)

2、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的复习,综合几种类型(实词和虚词的运用、通假字、一次多义、古今异义、词性的活用、重点句子的翻译和默写等),结合课外文言文进行题型练习。(3课时)

3、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掌握文章体裁,文章主要内容及段落

层次的分析以及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结合例文进行训练。(2课时)

4、诗词鉴赏和默写,结合试题巩固训练。(早读课)

5、语言实际运用和名著导读的复习,通过讲和练进行复习巩固。(2课时)

6、作文的复习,材料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方法要给学生讲清楚。怎样认真审题,做到主题明确,其次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文章语言的运用、书写、字数等都要重点强调。(3课时)

(三)、综合复习:

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检测,批改并评讲。(3课时)

篇6:九年级语文上期末复习计划免费版

王 亚 红 2012.12.27

九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默写、理解生字词;默写课内外古诗词必背篇目;名著导读;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背诵及知识点归纳过关;议论文相关知识梳理及议论文阅读方法;小说知识梳理及阅读方法;写作方法指导(重点进行开头和结尾的训练)。二.复习思路:

回归课本、系统归纳、重抓基础。

三.复习重点:

1、本册重点字词的听读写训练。

2、课内外古诗词过关:理解 → 背诵 → 默写。

3、课内文言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包括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等)。

4、课内重点现代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

5、名著阅读及综合性学习训练。

6、议论文、小说阅读训练。(重中之重)

7、、挖掘课内文本的写作价值,并进行相应写作方法指导。四.主要复习方法

1.以课文为基本载体,复习每篇课文所涉及到基础知识,全部基础检 查过关,确保少丢分或不丢分;

2.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检查字词、重点诗文、名著阅读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3.以文体为基本框架,复习议论文、小说、古诗文的阅读,全面掌握阅读方法,力争阅读解答得心应手;

4.以课本单元活动为基础,做好“综合性学习”训练及写作方法指导。

五、复习重点篇目及考察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沁园春 雪》(词语、句子默写;主旨句及主题思想理解)《雨说》(主题思想及“雨”的形象、精神意义;拟人手法 的运用)

注:本单元另需学习了解“朦胧诗”及其特点;郑愁予、叶赛宁等诗人;其它篇目中的生字词。

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的意义;作者及重点句;文章的写作思路及目的;议论文常识。)《傅雷家书》(主旨及“名著阅读”)

注:本单元另需掌握雨果及其成就;了解苏霍姆林斯基;识记本单元生字词。

第三单元:《故乡》(鲁迅及其作品;闰土及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小说的相关知识;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创作背景及主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及其作品;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如何判断小说的主人公;讽刺手法及小说主题;双线并行的写作方式等。)

注:本单元另需了解曹文轩及其《草房子》;学习《心声》故事里边套故事的写作技巧;识记本单元生字词。第四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巩固议论文相关知识;理解文章的开头方法)

《谈读书》(了解培根;记忆文中名句;学习读书的方法、理解读书的作用)

注:本单元另需识记生字词;初步感知驳论文的写作方法;学习文中关于读书、学习的方法。

第五单元:《智取生辰纲》(学习巩固小说知识;理解杨志、吴用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交织的写法;学习理解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

《范进中举》(理解范进形象;理解讽刺手法和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了解科举制度;理解小说主题)

注:本单元另需识记生字词;了解《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并熟悉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故事情节及主题。

第六单元:《陈涉世家》(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理解司马迁对陈涉的评价;识记文中名句;学习陈涉、吴广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了解《战国策》;学习理解唐雎的反抗精神)

《隆中对》(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理解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给刘备的对策及目标)

《出师表》(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理解诸葛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进谏方法;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识记文中重点句子)

《词五首》(弄清“词”这种文学样式及其特点;背诵这五首词;结合背景理解五首词的主题;了解五位作家及其作品风格)

六、复课具体安排:

复课时间:2014.1.4——2014.1.13 复课安排:

1月4日(周六):第一、二单元重点篇目及知识要点。1月5日(周日):第三、四单元重点篇目及知识要点。

晚自习检查生字词默写情况

1月6日(周一):第五、六单元重点篇目及知识要点。

晚自习检查古诗文背诵默写情况。

1月7日(周二):“名著阅读”题及“综合性学习”题的做题方

法指导。

早读巩固课内诗文背诵默写。

1月8日(周三):议论文文体知识回顾及做题方法指导。

晚自习检查名著阅读掌握状况。1月9日(周四)小说文体知识回顾及做题方法指导

早读巩固课外诗文背诵默写。1月10日(周五):文言文阅读做题方法指导。1月11日(周六):古诗词赏析方法指导。1月12日(周日):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1月13日(周一):处理学生练习中的疑难问题。

备注:1.古诗文和生字词要求掌握的东西,已经打印成册分发给学生,并在上新课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检查。

2.各单元的重点篇目及重要知识点也已打印分发,供学生课后自学复习使用。

上一篇:2023-2028年中国旅游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战略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下一篇:2022届毕业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