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2024-05-18

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通用10篇)

篇1: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高校的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普遍规模扩大,档次提高。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很多比赛都是在高校体育场馆举行的。所以,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已经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必须认真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专业化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大部分是由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管理,主要是满足学生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在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性。2000年以来,高校普遍扩大了招生,并且通过国家拨款、校园置换、贷款等多种渠道筹资,扩大和新建了校园,加之教育部对高校硬件建设评估的要求,很多高校都建设了比较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因此,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体育场馆的管理需要,必须有一个专业队伍来管理。包括我校在内的一些高校已经在探索专业化管理模式,成立独立部门专业管理体育场馆。

二、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的职能是保证体育教学、学校各类运动队训练和教职工、学生课外活动,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和消耗是相当大的,按目前的国力水平,完全靠国家拨款维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是很困难的,势必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困境。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在保证其主要的教学任务外要有偿服务,增加收入。高校体育场馆要适应市场体制,首先,要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在目前国家尚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投入高校体育场馆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功能与潜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拓宽和深化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第二,要进行成本核算。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些成本的消耗必须进行认真的核算,消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运行成本。第三,在保证体育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的前提下,拓宽有偿服务范围,适当收取费用,用于成本消耗的补贴。这样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的,建成后的场馆维护和维修,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困难,通过有偿服务,可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增加收入。第四,要了解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熟悉政策,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就必须受市场的约束,按规范运作。但是,高校体育场馆又完全不同于市场中的企业和商家,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不能完全按企业管理。然而,高校体育场馆是近几年才逐渐形成规模的,政府部门并没有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制定相应的特殊政策,这就给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市场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扶持高校体育场馆在市场中健康有序地发展。第五,要积极开拓体育消费市场。高校的教职工、学生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体育消费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师生更能理解体育场馆走进市场的内涵。为此,要进一步引导、树立广大师生体育消费的意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优越的条件,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及健身活动,激发师生的健身热情,刺激体育消费。

三、高校体育场馆要充分发挥其公益性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大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管理,由于考虑到校园安全、校园秩序、运行成本等多种原因,没有真正意义上对社会开放,大量的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另一方面,社会的体育场馆短缺,远远满足不了全民健身的需要。尽管高校体育场馆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投资建设,但其性质都是国有资产,应该得以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还会得到政府和公民的认可,从而得到相应的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场馆若想得到良性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桎酷,解放思想,引进专业化管理,走进市场,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开发多种健身项目及有偿合作,探索以场馆养场馆的道路,使高校体育场馆得以可持续发展。

篇2: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摘 要: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中,教师是关键因素。一定程度上,高校转型的成败依赖于在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行为。本文针对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学校组织上的支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倡导多元化的评价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16-2

0 引言

教师教学行为的内涵体现在教师在教育理念支配下,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全国各地方高校掀起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表现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探讨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对转型发展实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1 由教师的权威教授变为师生平等对话

转型发展教学改革体系要求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1.2 由重教学结果到重教学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中弊端之一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控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过程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转型下的课堂应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以达到两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良好教学效果。

1.3 由划一的教学模式变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标准平均发展学生。转型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4 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教师评价行为往往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就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转型发展的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在评价中,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和工作。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

2.1 理念与行为、实践相脱节

大部分教师都对转型发展理念持基本认同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努力践行了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理念。但是,一些教师教学方式、行为依旧传统,注重知识点,让学生硬记题型和解题方法。由此,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节是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瓶颈,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理念与行为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2.2 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方式陷入误区

在学习方式中,“发现学习”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不等同于有意义学习。还有些教师把小组活动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的主体不明确,只以小组讨论作为活动形式,导致活动的实际效果差。

2.3 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致使教学应对困难

由于很多一线教师平时工作量大,课余时间有限,工作期间很少有空研读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有限,缺少一定的教育素养,普遍缺乏工作实践能力的知识结构。对转型发展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教师能够胜任。

2.4 功利为主导的教学评价导致虚假教学行为

功利性评价,不仅阻碍转型发展的推行,而且还严重破坏了教学的真实性。比如公开课,有些教师为了达到参观者认为的较好的教学效果,讲授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有的则让学生对要提问的问题提前做充分准备;或是科研成果、课题立项、论文等出现抄袭、虚假信息等问题。改善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思考

3.1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在转型发展观、教学观、学生观的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也逐渐地发生转变。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问答变为对话,将自流变为自主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有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并能够操作到位,只有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变革上下功夫,才能实现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目标。

3.2 学校组织上的支持

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要让教师感受到转型发展面临着许多变化,产生生存危机意识,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责任。强调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强调团体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学校在组织支持上关注人文关怀,首先要承认教师个体差异,不能强求人人除了教学之外还要去搞大量科研。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避免给学校转型发展课程落实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次,对待教师,要多些鼓励和引导,增强教师转型的自信心,要相信教师转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3.3 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在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实施中,用制度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而制度的建设要找准定位,抓住关键因素,实施责任分担制。

地方政府要为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加强专业领导,加大对教育投入。在学校层面保障要基于教师合作的教研室管理制度建设和基于人性化的人本管理。如改变传统教研室管理的松散和无效,建设教师合作的教研室管理制度,提供了一个专业教学和科研平台。此外,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摒弃以训斥、命令等为标志的刚性管理手段,倡导尊重、赞赏、激励、促进等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

3.4 倡导教师多元化的评价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要注意内容的多元性。从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多维度地给予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

其次,注重多样化评价。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师评价是重点改革的方向,这就要求在评价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全面,尤其是对学生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予全面的评价。

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项长期工程。其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也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只有课堂教学活动发生真实的变化,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真正的转变,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篇3: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1 闲体育的概念

1 . 1 “休闲体育”概念的产生

“休闲体育”这一概念最早诞生在美、日等工业化较早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工业化较早, 人们逐渐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闲暇时间较多, 但是在初期, 人们还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闲暇时间,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不良现象, 这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因此, 为了有效杜绝这类现象, 并锻炼人们身体、增强人们体质, 人们便提出了“休闲运动”这一概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一概念逐渐发生, 内涵增多, 最后演变成如今的“休闲体育”。并且, 在我国, 其还作为一个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而设置。

1 . 2 “休闲体育”的概念

休闲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的时间所进行的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休闲体育不仅包括竞技型的体育项目, 还包括各个民间娱乐活动, 如马术、舞龙、爬山等。狭义的休闲体育则是指休闲体育专业, 指的是培养与休闲体育相关的专业性人才的而在高校开设的一门课程。

1.3 休闲体育的功能

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 休闲体育既有“休闲”, 又有“体育”, 作为这两者的结合体, 休闲体育首先具有娱乐身心和体育锻炼两种功能。首先,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活动, 具备体育活动的基本功能, 即促进人的身体、增强人的体质、锻炼人的意志力;其次,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 能娱乐人的身心、舒缓人的情绪。第三, 从美学角度来讲, 休闲体育活动作为一项运动休闲活动, 其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力求使人返璞归真, 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2]。

2 关于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研究

2 . 1 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的关系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进行的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其重点强调的是娱乐性, 要求能给人带来身心上的欢愉情绪,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时间、地点均比较随意, 体现的是人们的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而高校体育则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体魄、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 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为了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但是, 另一方面,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具体的体育活动, 其与高校体育在锻炼人的体能方面的作用是一样的, 两者都强调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健学生的体魄。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是学生形成终生体育观念的关键时期, 因此, 在校期间, 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技能, 为终生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休闲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一种延伸, 正好符合了终生体育的要求, 使体育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形成一种文明且健康的生活方式。

2 . 2 关于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的现状

休闲体育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设立以来, 许多高校为响应时代的号召, 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 向学生传授休闲体育技能, 培养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管理、服务能力, 使学生确立良好的休闲体育理念, 树立终生体育观念。同时,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活动, 在高校中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高校中多种休闲体育社团组织的成立, 标志着休闲体育正在走入高校, 融入到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中。目前, 高校体育教育和休闲体育融合的最主要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变化;二是课外活动的多样化。许多高校在常规体育项目之外增设了轮滑、击剑等项目, 开设了如登山、滑雪等课外活动。

尽管, 休闲体育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 (1) 过于注重体育技能的教授, 而忽视了体育项目本身所带来的愉悦身心感受的传授, 将休闲体育仅当成是一种体育技能教授课程; (2) 未能有效培养学生形成休闲体育的理念, 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的价值所在, 不能在休闲体育的基础上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 (3) 高校对休闲体育的投入不足, 相应的休闲体育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无法有效地进行休闲体育项目; (4) 未对休闲体育课程与高校体育可能进行有机整合, 休闲体育可能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发展, 导致很多休闲体育课程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甚至停课。

2 . 3 关于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2.3.1 理论层面

休闲体育是体育的一个分支, 作为体育的一个具体部分, 休闲体育具有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基本特征。要进行休闲体育活动, 也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而在休闲体育活动时, 其实际也是在进行体育锻炼, 也需要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其最终的结果不仅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也能使人身心获得放松、享受。在高校, 将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相结合,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体育技能, 形成终生体育的能力, 又能在获得体育技能的同时得到欢乐、缓解压力、解除疲劳。两者互相促进、有机循环。

2.3.2 学生层面

高校中学生学业繁重, 学习压力大, 同时, 很多学生还面临着就业的压力, 因此, 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来缓解压力。此外, 高校学生很多在中小学只学习文化知识, 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不够, 导致很多学生身体素质差, 体育技能不达标。而大部分体育活动均为竞技型项目, 对参与者技能要求较高, 而一般的高校学生均缺乏专业的体育项目技能, 此外, 很多体育项目强调其结果性, 而缺乏娱乐性, 不利于在学生中推广, 难以给人来带愉悦感受的效果。而休闲体育项目来源于民间, 对参与者专业技能要求低;同时, 休闲体育项目富有娱乐性, 使学生在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时又能放松自己。将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相结合, 使学生既能获得体育技能, 锻炼身体, 又能获得愉快的身心感受。

2.3.3 学校层面

(1) 高校师资。高校均开设有体育教育, 其本身就有很多有经验、有想法、接受能力强的优秀体育教师, 其运动基本技能水平高, 学习能力强, 对这些教师进行一定培训, 使教师掌握一定的休闲体育技能, 并使他们形成休闲体育意识。在他们的体育教学中, 融入一定的休闲体育, 使两者有机结合, 达到教、娱结合的目的。而对于专业技能要求较强的休闲体育项目, 高校作为一个平台媒介, 可以方便地为学生聘请有能力的人才授课。

(2) 高校设施。高校一般具有较宽敞的运动场地, 甚至还有健身房等健身运动场所, 这为休闲体育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基础。许多高校的占地面积很广, 特别是现代校园, 对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 还设立了很多健身场所, 并在传统的体育场地设置了可用于休闲体育的设施, 便于学生在闲暇时间进行休闲体育活动, 同时利于学生将体育课程与休闲体育相结合。学生可利用这些设施在课余时间进行休闲体育锻炼, 也在利用这些设施对体育课程进行进一步巩固锻炼, 丰富课余生活。同时, 高校作为育人之地, 往往会得到较多的教育经费, 相比民间团体, 高校更可能为学生休闲体育提供所需设施, 并对设施进行优化。

3 关于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的建议

3 . 1 树立休闲体育文化的理念和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休闲体育作为一项娱乐锻炼为目的的活动得到了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欢迎, 并已逐步融入到了高校学生生活中, 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 努力培养大学生对休闲体育的认识, 树立良好的休闲体育的生活理念, 这不仅能提高高校中学生的锻炼兴趣和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使高校学生在休闲体育活动中获得精神和身体的欢愉, 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休闲体育活动中, 使高校学生和休闲体育互相促进, 协调发展, 使学生最终达到终生体育的目的。

3 . 2 建立休闲体育社团, 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休闲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进行休闲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高校中建立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社团, 把那些兴趣开好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定期举办多种多样、男女皆宜的休闲体育活动, 这样不仅能有效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 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基础。而高校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社团的广泛建立, 标志着高校学生已开始树立休闲体育的观念, 也为休闲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 3 增加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

高校体育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 而课外教学则是我们通俗所说的课外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 而休闲体育的主要为是提高休闲、娱乐、自由的体育活动。因此, 在高校体育的课外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休闲体育, 使学生成为课外教学的主体,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休闲体育的观念。

4 结语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娱乐活动, 由于兼具有“娱乐、锻炼”两大主要功能作用, 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中, 并在其中扮演中重要作用。为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高校, 在时代潮流的驱动下, 也开设了不少休闲体育专业或开展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 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休闲体育未能在高校中蓬勃发展, 因此, 探讨了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中和发展的可刑星, 并给出了高校体育和休闲体育整合发展建议, 为休闲体育在高校中发展提供思路, 并以此来丰富高校学生课余生活, 寓教于乐, 寓乐于教, 增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技能, 培养高校学生终生体育的理念, 并掌握终生体育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马宏骏.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2014, 4 (29) :55-56.

[2]马宏骏.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4 (22) :45-46.

[3]韩梅.普通高校体育与体闲体育融合发展的兴起[J].科技风, 2014 (21) :206.

[4]张法力.对普通高校体育与体闲体育的整合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6) :247.

[5]周琦.关于高校体育与体闲体育融合发展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 2015 (9) :30-31.

篇4: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摘 要】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人才走入社会,但是从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不论是从教学本身还是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上来看,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剖析,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本文从教学内容、学生管理、场馆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人才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科技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繁重的脑力劳动正在逐步取代过去的体力劳动,这样就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旨在重新确定教育在振兴中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良好的身心素质。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强健学生体魄的光荣任务。然而,从目前学校体育的现状来看,还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分析与研究,试图能为加速高校体育科学化的进程,促进综合人才的培养方面,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的创新中逐步完善,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步。比如终身体育思想进入课堂,全民健身计划给学校体育带来的良好影响,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使体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并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高校体育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其主流与方向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但我们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比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针对性不强,原有的部分传统内容从小学到大学,从男生到女生都相差无几;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的成绩评定不科学;体育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均缺乏很好的措施与办法,高校体育在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方面还流于形式与口号。另外,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比例小,不能很好地转变学生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没有养成等。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脑力劳动者的增多,工时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迅速发展和健全,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的成立等,这些现实问题都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适应社会的必要知识技能”这一新的体育教育价值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全新教育理念。我们部分高校以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满足了部分家庭状况好的学生的需求。我国的传统武术项目如太极拳等,也成为部分高校的主干课。从发展趋势看,要适应未来变迁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体育教材内容进行修改、筛选和必要的补充。体育教材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有效而实用的,只有对体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

1.进一步明确现阶段高等学校体育所应担负的任务,树立新型的体育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体育是培养2l世纪人才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育人的总目标服务;二是从未来着眼,终身体育观念取代一些教育的观念,把教育的目的放在培养智能即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用掌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自身的锻炼;三是高等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要面向社会、着眼未来,与社会实际现状相结合,注意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思考、判断、自己负责的主体能力,激发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体现自己的才能,从中获得效益,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

2.加强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知识来自实践,但是知识又是实践的先导,任何事情没有知识都不能做好,身体锻炼也是如此。身体和身体锻炼,体质和体质的增强,其中有一套很复杂的科学知识。现代大学生需要有自身的知识,需要有自身变化发展的知识,需要有如何促进自身向完美程度发展的知识。所以在体育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教各种运动知识,更要教增强体质和锻炼身体的知识,并且要具有实效性、突出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性,使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后能运用在自身体育实践中终身受益。

3.在实践课的教材选择上,首先考虑要具有健身性价值,学生易于掌握,实效性强,与社会体育较易衔接的项目。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上,要克服过去僵硬的“填鸭式”教学,要以理施教,用科学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丰富学生科学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曉之以理,尊重、关心学生,耐心帮助学生,激起学生努力学习的情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学生个体对体育的需要。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技术动作,更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并激发学生练习的情趣,教师应讲究教法手段的实效性和多样性。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考、创造、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发挥他们的个性,教育学生把刻苦锻炼作为磨炼自身意志的过程。

4.体育场馆设施和师资队伍的质量是搞好高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增加经费投入和改善场馆设施是搞好高校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制约高校人才培养和加速高校体育改革的又一重要因素,当前由于知识更新快,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迅速,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应注重教师的培训,定期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应鼓励体育教师参加科研活动。

四、结语

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问题。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质量问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要想发挥为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建立起高校体育改革的科学体系,为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斌星.谈高校体育课成绩评定[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6):106-108.

篇5: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1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思想观念滞后欠缺与市场接轨

由于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还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经营。很多高校对体育产业化意义的认识不足,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没有主动发挥高校的资金、人才优势,积极涉足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产品的经营开发等行业。而在西方国家,高校运动队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其产品涉及领域十分广阔,从服装、鞋帽到学习用品、旅游纪念品等,以高水平运动队为龙头带动着整个学校的体育产业发展。

1.2 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如俱乐部法人资格、经理人资格的确认,教练员、运动员的职业化,运动员转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等。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竞赛产业的形成与规模化也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排头兵,体育产业的商业化运作已初见成效。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限制了体育教育业的繁荣与发展。

1.3 产权关系不明晰经营范围偏小

就高校体育产业而言,学校是体育设施的拥有者,体育主管部门是体育场馆的经营者,但二者关系往往混淆不清,产权界限模糊。高校体育资产的所有权不明晰,部分资产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责任和权利不清且利益分配不合理,缺乏相应激励机制,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较低,致使经营管理效率低下,资源闲置和浪费程度较高,影响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约着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1.4 经营方式单一经营资金不足

目前,就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总体来说,经营内容和项目比较单一。高校体育产业化主要是发挥高校体育人才和场馆设施的优势,其经营项目仅仅停留在体育场馆的租赁、承办和组织各类体育健身培训,以及体育用品、设备、器材的销售与经营。另外,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由于高校体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其经费来源主要靠上级部门的计划拨款,这些款项主要用于教学与训练、科研和教学设备、器材的购置等,能用于体育产业的经费是相当有限的,特别是流动资金明显不足,尚不能成为高校体育产业的一条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1.5 缺乏经营人才管理水平偏低

篇6: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仅仅满足于之前的衣食无忧,而是逐渐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俗话有了好的身体才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所以经常定时、定量的运动能为人体带来好处。学生们在上课期间大多缺乏锻炼,但是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运动的场地和运动设施等,本文就如何优化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做出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 资源优化 方法

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的逐步重视,运动健身也随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盛行。我国学生人数众多,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又大多十分健全,学校在原本的体育课程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满足学生课外训练、练习的要求,并且自愿将学校的体育资源有偿或者无偿向外开放。但现如今,大多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等方面明显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利用场馆的资源。下文就怎样优化体育场馆资源进行简要探讨。

一、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调查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调查研究

我国人口基数大,并且近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的健康也有了新的要求,全民健身的热潮也逐步兴起并成为健身时尚。但是相对于众多的人口,我国的体育健身场所实在有些供不应求,虽然体育场馆资源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说极度短缺,但是我国很多地方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依旧被闲置甚至废弃,不能真正发挥出其作用。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尽管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不禁让人深思和探究,那我们共同来看看和分析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据调查统计,我国大部分高校拥有综合体育馆包括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美操房等,室外场地占地面积较大,有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手球场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良好的运动场所,满足学生对室内室外运动的需求,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但是不同程度的学校在体育设施上总会存在差距,学校的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时的宣传水平各不相同,效果也肯定不同,加上有些高校在开放体育场馆资源时存在限时限费的情况,宣传水平又不高,对体育场馆是很不利的。

(二)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主要在体育场馆的投资规划和开发利用两个方面对体育场馆作出详细的法律政策,但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大,体育设施消耗大,所以为提高其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国家也开始逐步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款以促进全民参加健身运动,同时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但是近年?硭孀攀谐「母锏姆⒄梗?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体育场馆也有了自己的市场,其有关体育经营也开始起步,主要针对各层次的人群,努力提高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之前高校中的体育场馆大多不向群众开放,资源使用不多,很多体育设施长时间闲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市场的发展。加之现在高校体育场馆采用新的管理方法,积极寻求媒体宣传,扩大体育场馆的影响,使更多人了解高校详细的体育设施,加入体育设施的使用之中,使体育场馆资源更好的得到使用,为民服务。

(三)影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场馆的发展速度虽然迅速,数量上有了扩展,投资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不过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意识觉醒较晚,并且在资金方面也稍显不足,使得很多体育设施在质量上稍逊一筹。并且陈旧的管理方式使管理人员对体育设施的维修保养不是特别上心,导致很多体育场馆的配置不合理,对外的宣传效果也不尽人力,加之体育场馆雇佣的管理人员基本上不是专业的体育人士,自身水平和素质不高,在部分方面使体育场馆的资源闲置,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在加上绝大多数体育场馆由国家出资帮助修建,算是公益设施,高校在满足学生正常上课的前提下还想再有偿对外开放,怕是会有时间上的冲突,此外,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执行工作的力度不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还有很多欠缺。

二、优化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方法

(一)建设完备的规章制度

我国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利用很是支持,虽然我国目前在体育场的法律管理方面还不是特别成熟,但是许多法律法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只要能够加强执行力度,真正把这些法规实行起来,相信假以时日,体育场馆资源一定会比现在被打理的更加有条序,井井有条。并且相关部门已经对体育方面逐步重视,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也将会更好的为群众利用,贴近现实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争取以更加完备、为民谋利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有效规范高校体育场馆、相关部门而且包括群众在内的错误行为,使人们能够更好的互惠互利,在此前提下,各方凭借相对完善的制度更好的去使用体育场馆资源。

(二)紧跟市场潮流,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已经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发展的市场,迎合人们为了追求健康、全民运动的趋势,各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设施资源,树立自己运动场馆的特色,提高自家体育场馆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针对现在社会上体育资源需求量大和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高校体育场馆完全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对外开放学校的体院场馆,实现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在体育市场上开辟出自己今后发展的道路。同时对于管理体育场馆的工作人员也需要给予相当的关注,如果因为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和管理能力而失去商机,可谓是无得无偿,对场馆没有丝毫助益,所以决不能因为工作人员的目光短浅而丢失发展的大好时机。高校体育场馆可以聘用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体育人员,负责体育资源的管理和接待日常前来运动的顾客,或者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素质和管理能力,相信可以有所成效。

(三)加强体育场馆的宣传力度

如今,各种新媒体兴起,网络时代来临,互联网全球发展,各种商家都利用新兴媒体为自家产品代言,扩大自己的影响,增加知名度。在体育场馆决定采用新的管理方法,跟随市场潮流时,就必须要想办法提升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感兴趣,亲自来尝试体验体育设施,这样才能在体育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全民运动热潮的兴起使体育场馆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如何优化体育场馆资源作出简要的探讨,希望能对有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7: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摘 要:高校体育教育不仅关系到了学生身心素质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于教学评价体系来说,要做好完善工作,保证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评价体系 实施问题 解析

引言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调查可以看出,存在着评价体系实施不足等问题。所以在发展中要做好完善工作,制定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育的目标。

一、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

1.教学质量评价目标的不足

作为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主要是从以下两个层面上来说的:第一,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帮助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调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二,帮助学生掌握好在这一阶段中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好教学改进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从实际上来说,教师习惯性采取了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方法,这样也就使得教学评价成为了体育教学的目标,从而造成了评价存在着功利性的色彩。但是从是上来说,这种对体育教学评价认知上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过程向着技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不仅降低而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受到了影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了教育评价的作用与功能。

2.评价内容的不足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将评价内容的重点放在了提升身体素质以及技能等方面上,而对于一些非智力因素来说,却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但是从实际上来讲,学生的参与意识、体育意识等都是教育目标中的重要组成,并对体育学习的过程以及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运动习惯等方面。所以在教育中想要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要从主观与客观的层面出发,做好结合与完善工作,确保体育教育评价能够更加全面,为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可以说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达成能够为整体优化提供积极的效果。[1]

3.方法科学性不足

就体育教学来说,所关注的就是终结性、定量以及绝对评价等,但是却并没有认识到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所以也就使得在评价中往往关注定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第一,终结性评价其实就是在活动结束后所进行的一次性评价,其目的就是针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但是从实际上来说,这种评价方法往往是在学习结束后才进行的,这样也就失去了反馈的功能,降低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与效果,也难以提升教育的效果。第二,定量性评价中所关注的就是可操作性与可比性,作为体育教育中的一种评价倾向,往往针对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来进行的,最终也就忽视了量化的内容,如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合作精神等。第三,绝对评价所采取的就是借助统一的标准考核方法来进行的,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这种评价也就难以直接评价学生的努力与学习成果。虽然身体条件并不是学生能够选择的,但是却与学生的自尊心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2]。

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措施

1.认识到评价的功能性,保证评价理念的合理性

评价的功能性有着一定的导向性,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所以在实际中可以建立出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保证评价方式的合理性,确保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进行考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所以说教学评价要从展现健康第一的思想上入手,以学生的近期身心健康与长远发展为目标,确保评价能够对实践教学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保证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教学提供服务的,所以要保证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可以说评价就是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所以也要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适应好社会,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以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来应对好未来的发展。其次,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不仅要对学生的技术与知识等进行考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3]。

3.保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将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就过程性评价来说,是优于终结性评价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弥补能力,所关注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纵向评价。优于其评价方式比较灵活,所以也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出必要的反馈,在改进与完善教学的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提升教师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说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实际中要做好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工作,确保其能够满足教育目标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对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调整,确保评价活动能够保持不断上升的动态。第二,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在一起。在定量评价方法的影响下,能够有效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所以在实际中要做好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结合工作,认清学生的本质特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三,将自评与他评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所关注的就是他人评价,这样也就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但是从教育目标上来说,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所以当学生能够运用好自我评价后,也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来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在保持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来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为了帮助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来制作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此来作为自我评价目标。此外,还要培养好学生的评价能力,借助有效的评价来实现信息的反馈[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对传统的评价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教师要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挖掘出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帮助学生?B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

参考文献

篇8: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中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具有高度校园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集竞技、健身、娱乐、审美、传播文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 成为师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校园体育文化涵盖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二是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它是高校师生从事文化活动的必备物资基础。三是实践层面的体育文化。其中一类是体育行为的活动规范、规则及各种制度章程、习惯、奖惩条例等。另一类是体育的行为方式。

1.1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精神价值

体育科学的人文思想是体育文化的灵魂, 它决定着体育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科学、健康的体育思想, 会积极促进体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沿着有利于社会、人的进步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 则会导致一些违背人类体育思想、道德和行为的现象。

1.2校园体育文化的学科教育价值

追求知识, 崇尚科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宗旨。体育不是单纯的运动场上的竞技, 而是一门多学科的课程体系。学校体育文化的学科教育价值在于通过实施体育文化教育活动, 让学生系统地接受人类科学知识和优秀的体育文化成果, 为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体育学科教育基础。

1.3校园体育文化的生活、娱乐价值

体育文化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满足大学生兴趣爱好, 丰富文化生活。学校体育文化通过教学、课外活动、游戏和比赛等主渠道, 在传授体育文化知识、锻炼身体的过程中, 给教育主体带来了娱乐和享受。因此体育文化的娱乐价值是现代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目标之一。

1.4校园体育文化的审美价值

学校体育文化内涵丰富, 其审美性表现在多面。这些美具体表现在体育场 (馆) 建设、器材制造, 运动服饰设计的艺术,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体语言的表现力, 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的科学性, 以及比赛中对技术、战术的理解等。这些美的熏陶对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2. 开辟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途径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体育文化已随社会的进步全面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校园这块育人的圣地,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极其重要, 对建立师生健康、健全的生活方式, 意义更为深远。

2.1创建优越的教学氛围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创建体育教学的新模式应成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2.2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现代的教学观念是,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活动为主线,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从方法体系上看, 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在传授某项运动技术时, 注重介绍该项运动技术形成的基本原理, 以及完成技术动作的成功体验, 以加快建立初步的技术概念;

2.2.2尽可能多用几种完成技术的方法反复地进行技术示范和演练, 并力求让同学们看清、看准和看懂, 从而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 强化其技术概念;

2.2.3以个体、分散和模仿练习为主, 且允许充分发挥个人的个性特点,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完成技术动作的灵感;

2.2.4在教学组织过程中, 教师以发现问题、个体辅导和采用身体语言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 维护其自尊心和激发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

2.3教材选编新颖化、健康化

高质量的教材是积累知识、训练技能、启发智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工具, 应用、编写教材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策划、设计完善素质教育, 强化健康观念, 更新专业知识的题材, 注重教材的导向性和实用性。教学方式应明显地向互动教学方向发展。

2.4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化

在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中, 必须要先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拓宽师资补充渠道,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培养一支层次高、素质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以适应当前的需要。教学内容应当淡化竞技, 注重健身, 确立终身体育意识, 从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创新意识出发, 使体育教师自身所储备的体育健身内容、方法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4.1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横向文化群体存在着紧密联系, 丰富其内涵拓宽其外延, 将对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 引进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娱乐体育等内容。

2.4.2构建多元的活动氛围, 创造新型的环境氛围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通过课外活动, 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和体育能力进一步提高, 这对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非常有利。因此, 采取多种形式, 科学完善的方法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自觉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是必然趋势。体育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 高校中体育建筑、运动设施、场地器材等物质氛围的建设都必须经过设计, 进行组织改造和利用, 构成物质文化活动的新环境氛围。

2.5利用自然环境, 开发体育资源

要将体育、休闲的功能融入校园内的景点建设, 大力提倡体育设施与校园园林景点相融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是回归自然, 通过户外活动, 接触自然, 充分利用校园内现有的自然景观以及一切自然资源, 在开发它所具有的体育功能的同时, 提高组织化程度。

2.5.1加大投资力度, 完备教学设施

在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中, 物质文化是基础, 前提和保障。因此, 在高校体育活动的场 (馆) 设施的建设上, 应将学校体育器材纳入教学仪器供应计划, 各类场馆设施都需经过设计, 进行组织、改造和利用, 从而构成物质文化环境。

2.5.2休闲健身一体, 充实业余生活

现实生活中, 体育文化为人们营造了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 为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育突破了旧的教育学原理, 成为人类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校园的学生生活区域内添设固定的锻炼器材和设备, 为学生锻炼提供便利、可行的条件。

3. 结束语

实施发展校园体育文化途径的创建, 标志着学校体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把教育融入各种校内的文化活动之中, 做到“文化育人”, 校园体育文化途径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科学机制, 及时研究、解决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 采取不同形式, 加大建设力度, 营造一个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良好育人环境, 使校园体育文化沿着正确

参考文献

[1]熊茂湘:系统构建体育环境初探[J], 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1) :24-26

[2]赵克:现代体育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J], 体育学刊, 2002, 9 (5) :87-88

篇9: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现状;教学改革;发展

1 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公共体育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和是否养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青年人和中年人的体质还很不理想,与其它国家同龄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学生的体质不但没有增强,有些指标还下降了。瘦弱型身体形态的比例增加,常见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视力低下的现象更为严重。这些现象留给我们众多启示,从广义上说,只有把优生优育、改善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彻底改变目前现状;从具体措施上说,就要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切实抓好,从体育课、早锻炼、课间操、课外锻炼到运动训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革,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影响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缺 ,缺乏改革思想, 领导不重视 ,改革目标不明确具体,体育师资不足 ,体育师资水平低 ,体育教师教师评价体质不完善,领导体制不完善,片面追求运动成绩等。

2 对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校公共体育课不仅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要培养学生良好健身习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具有终生锻炼身体的欲望,不仅在学生时代,而且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独立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以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为此,高校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培养终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寓德、智、体、美诸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各种教育功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身心和谐统一,成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其次,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此外,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并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高校公共体育更要关注后进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每个在校学生希望借助体育健康成才,是他们的权利。因此学校体育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那些不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与完善学生个性的体育工作,包括教学、训练、竞赛和锻炼的方方面面来进行,通过改革消除不利因素,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学习中经受锻炼,增长知识,培养情感,完善个性。

学校体育改革必须讲求实效。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应着重抓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个中心,在生理、心理负荷;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能力;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素养;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基础等基本问题上加大改革力度,切实抓出成效。

在学校体育改革中,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缺乏,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我们必须看到,在不少地区,经济水平不高,学校体育经费不足问题并非朝夕能够解决。为此,要想通过改革求发展,首先还是要靠领导和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团结一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就地取材,自制体育器材、教具等办法来解决,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改革。

3 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至关重要

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势在必行,学校体育所强调的是育人育体、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教学过程力求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情换情,以情育情,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模式方式的集合体,其方式很多,无论是“动作教育”模式、还是“快乐体育”模式、“体适能”教学模式,都非常重视体育教学中的认知学习,并根据体育学习的学习动机、思维和人际交往的特点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使体育学习的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情感体验、人际交往特点有机结合来优化教学过程。同时,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合理借鉴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将会对我们改造和完善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3(01).

[2]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

[3]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8).

[4]刘海元,周登嵩.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及其提出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1).

作者单位

篇10: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20xx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课程的基本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当前,高校的体育课应在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和世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作一合理的安排。太极拳本身的健身性和安全性足以证明其作为终身运动项目具有相当价值,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所以,太极拳是值得在高校中推广的一项民族运动项目。为使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实现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教学目标.本文重在探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太极拳教学中配乐运用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太极拳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2关于太极拳、太极拳配乐

一般来说,运动竞技项目的配乐强调演奏的节奏和速度,突出艺术性,提高可观赏性,太极拳的配乐形式则注重于技术动作在与配乐之间的情感要求和精神因素,这是由太极拳自身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所决定的。

2.1太极拳运动概说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映像”,承载着诸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太极”等哲学思想为理论支撑.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推手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是很好的终身体育项目,并且是很好的保健和康复手段,极易普及推广。其运动特点是:动作缓慢柔和、心平气和;各种动作大都是弧线、圆形或者螺旋形运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用陈鑫的话说,就是:“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动,势非不俘,而劲归一。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以一贯之者,其斯之谓钦!”;呼吸自然深长,最好配合动作进行呼吸,达到气定神舒,气人丹田;精神集中,用意不用力。从这些层次上来讲.太极拳教学在配乐的选择上应趋向于又寸中国民乐的选择。

2.2太极拳配乐分析

《晋书·乐志》就探讨并记载了音乐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在太极拳运动中使用的音乐,都是舒缓的音乐,没有固定的配乐,但一般说来舒缓的、清新的、悠扬的乐曲都可以作为太极拳的配乐,由于太极拳本身形式的特殊性,大部分采用的配乐都是传统的古筝曲、琵琶曲等.比如《春江花月夜》、《梁山伯与祝英台》、《月光下的凤尾竹》。较之于西方体育内在原则的单一而精确,太极拳的内在原则是多元而模糊的;区别于西方文化通过分析和还原本质,以实验分解使认识对象纯粹化和普通化,中国文化是通过人与自然的温和来达到心灵的调试和升华。基于此,太极拳的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通过动作的展现表达技击、哲学和美学等价值的艺术,每一个动作除了它所具有的积极含义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展现它的美感,这便是运动与艺术的和谐统一美。音乐是艺术,音乐的灵感取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艺术加工重现现实生活,把生活艺术化,给人以充分想象空间,把音乐的旋律、节奏与太极的“韵”相结合,以音乐丰满太极内容,更好地表现太极内容。

3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应用配乐的技巧

上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皖政〔2008〕84号)下一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