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2024-06-29

《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精选9篇)

篇1:《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增强学生节奏感,培养学生音乐赏析能力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本课力图使学生了解音乐的速度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密切的关系。通过师生间相互的交流合作,利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同一首歌曲或乐曲如果使用了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演唱),就会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

活动目标

1、节奏训练,从游戏开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节奏。

2、欣赏朝鲜歌剧《卖花姑娘》中的片段《春天年年到人间》,利用四三拍速度的变化,体会了解情绪的改变以及它与速度的关系。

3、了解速度的概念,分析不同情感所适合使用的不同速度。

活动准备

1、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

2、课前请同学们看一部电影的片段——冯小刚导演的《大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活跃气氛·节奏训练

“今天老师跟大家做个游戏,如果一拍一个字,那么我们拍手叫李明,应该怎样拍啊?”(同学们可以打出”xx”的节奏。)“如果我们一起叫王亚楠,大家说应该怎么拍啊?”(同学们会打出两种节奏,前十六和后十六。教师做示范,由同学们判断。)“大家做的很好,如果用拍手的方式叫上官文慧又应该怎么拍呢?”(同学们又会很积极的打出“xxxx”的节奏。用同样方法做另外两种节奏反复训练,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可以用耳朵辨别三种不同节奏型。)“接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打人’吧,我们先来‘打’李明,当然是用拍手的方法,大家要在心里非常平稳地默念他的名字,注意一定要平稳不能忽快忽慢,好吗?我们一起打三遍。”(用同样的方法训练另外两种节奏型,使学生平稳的掌握三种节奏型,按照课前分好的三个组,每一组打一种节奏型,也可以先从两种节奏入手,把两种节奏训练好,再加入第三种节奏,最终成功地形成三声部的和声。)

二、播放范例·组织交流·掌握理论

1、播放电影《大腕》的一个片段,是男主角为拉广告赞助将哀乐进行曲改变了速度,变为欢乐进行曲。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很活跃,播放片段过程中不时有同学看后哈哈大笑。“看完之后,可以说出这首曲子你熟悉吗?”很多人摇头。此时播放原版的哀乐,同学们发出一片惊叹之声。(加深速度的重要性的印象)

2、“歌剧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最著名?对,意大利。那么,中国的歌剧有哪些?同学们知道吗?”(《洪湖赤卫队》《白毛女》《江姐》《党的女儿》等)“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部朝鲜歌剧《卖花姑娘》,其中有一首《春天年年到人间》的插曲,请看课本的第21页。在你们的眼中,春天是什么样的呀?”(鲜花盛开的、万紫千红的、朝气蓬勃的等)“总之是美丽的春天,下面我们倾听这首《春天年年到人间》,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作品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播放歌曲,听起来竟然是悲伤的、辛酸的。)此时介绍背景——这部歌剧的故事情节是在描述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哲勇一家不幸的遭遇,主要刻画了女主人花妮上街卖花的形象。春天是美的,但这首歌里的春天是悲伤的,但如果老师这样演唱,大家来听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教师将原来的中三变成快三演唱,)老师改变了歌曲本身的速度,连作品的原意也改变了,不悲伤,反而很欢快。总结——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有着旋转、摇曳的律动,天生就有舞蹈的性质,对于表现一些轻巧、优美、诙谐、田园、安详的气氛和情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同样都是三拍子,只是改变速度就把一首作品完全改变了,同一首歌曲或乐曲,如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演唱),就会有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无论在演奏(唱)任何音乐作品时,都要仔细看清楚乐曲的速度要求,不但要注意基本速度,还要注意变化的速度,切不可掉以轻心,将音乐的速度随意改变,而引起音乐形象和情绪的扭曲。尊重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是我们进行音乐演绎的基本依据,只有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演奏(唱),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其实,速度就是音进行的快慢,说得更确切些,就是节拍单位律动的频率。速度在音乐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各个音乐形象的特点都是或多或少与进行的一定速度相关,为了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场面,需要配合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才能完整地塑出准确的音乐形象。”(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三、拓展加强·知识抢答·深化主题

3、“好的,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不同情绪所要求的速度,大家说说在我们身边都有哪些情感啊?”(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热烈、欢快、活泼、欢庆、愉快、快活、高兴„„’)“如果情绪本身就有一种向上、愉悦,使人振奋的因素,大家说应该是什么速度啊?”(它就要求速度要稍快,以表达高兴的情绪;)“那么,沉痛、悲伤、忧郁、沉重、肃穆、回忆、柔和、悲痛、平静„„等等情感呢?”(它种情绪就要求速度要稍慢,以体现压抑的情绪;)“还有一些情绪,如温柔、抒情、舒展、甜美、优雅、如歌的、诙谐、赞颂、亲切、流畅„„,”(这些情绪就适宜使用中等速度来表现);“所以如果将一首欢快乐曲的速度放慢两倍来演奏,那么它就会失去欢快的情绪而变得深沉,或是忧郁、悲伤;同样,如果将一首缓慢、沉重的哀乐用加快两倍的的速度来演奏,那么它就不再悲痛,而是变得跳跃、欢快,与原来的情绪截然相反。”

4、趁热打铁——知识抢答(1)、下列描述正确的有:(ABCD)

A.欢快的情绪一般用较快速的音乐表现。B.慢速的音乐用来表达沉重、悲伤的情绪。

C.演奏音乐一定要依照作者的原速度进行,否则就会面目全非。

D.速度与力度一样是表现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CD)

A.作曲家标记出的力度、速度变化,在演奏中要尽可能保持原样。B.在演唱歌曲时,虚词要唱重,实词要唱轻。C.切分节奏要突出切分音的重音。D.在演唱歌曲时,要突出重点词。

今天老师跟大家做了节奏的训练,同时还介绍了一首《春天年年到人间》的歌曲,还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了不同情感与速度的关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同情感时,也希望同学们可以利用这节课的知识,欣赏不同节奏的音乐来调节我们的心情,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案例评述

本活动设计把游戏和电影片段引入课堂教学,同学们由课前影片的欣赏开始,在笑声中感受到了速度与情感的变化,课堂教学教师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对节奏的进行训练,并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做节奏的训练,并非打节奏就是教师打一遍,学生机械的学打,使学生在游戏中,自然掌握三种不同的节奏型。整个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兴趣是盎然的,学生充满了学习积极性,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理念。

篇2:《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增强学生节奏感,培养学生音乐赏析能力

《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本教学活动设计力图使学生了解音乐的速度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密切的关系。通过师生间相互的交流合作,利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同一首歌曲或乐曲,如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演唱),就会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

活动目标

1、节奏训练,让学生感受节奏的魅力。

2、欣赏朝鲜歌剧《卖花姑娘》的《春天年年到人间》,利用四三拍速度的变化,体会了解情绪与速度的关系。

3、了解速度的概念,分析不同情感所使用的不同速度。

活动准备

1、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

2、课前请同学们看一部电影冯小刚导演的《大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活跃气氛·节奏训练

“同学们,今天老师跟大家做个游戏,如果一拍一个字,那么我们拍手叫李明,应该怎样拍啊?”(同学们可以打出”xx”的节奏。)“如果我们一起叫王亚楠,大家说应该怎么拍啊?”(同学们会打出两种节奏,教师做示范,由同学们判断,“xxx”“xxx”同学们会选第一种。)“大家做的很好,如果用拍手的方式叫上官文慧又应该怎么拍呢?”(同学们又会很积极的打出“xxxx”的节奏。)(老师打xxx的节奏)“请叫这个名字的同学举手,好的,三个字名字的同学反应很快。”(用同样方法做另外两种节奏反复训练,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可以用耳朵辨别三种不同节奏型。)“接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打人’吧,我们先来‘打’李明,当然是用拍手的方法,大家要在心里非常平稳地默念他的名字,注意一定要平稳不能忽快忽慢,好吗?我们一起打三遍。”(同样方法训练另外两种节奏型,使学生平稳的掌握三种节奏型,按照课前分好的三个组,每一组打一种节奏型,也可以先从两种节奏入手,把两种节奏训练好,在加入第三种节奏,最终形成三声部的和声。)

二、播放范例·组织交流·掌握理论

1、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看一部名叫《大腕》的电影,同学们都看了吗?有什么感想呀?”“老师,影片特别搞笑,有一段······”(同学们马上交流起不同片段)“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电影的一个片段,大家想不想一起看一下呀?”(课堂气氛很活跃,为同学们播放片段,是男主角为拉广告赞助将哀乐进行曲改变了速度,变为欢乐进行曲,同学们看后哈哈大笑。)

2、 “好,同学们,老师要问答大家,歌剧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最著名?”(同学们回答:‘美国、意大利等等’)“对,意大利的歌剧最著名,那么,中国的歌剧有哪些?同学们知道吗?”(《洪湖赤卫队》《白毛女》《江姐》《党的女儿》等)“很好,同学们的知识很丰富,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部朝鲜歌剧《卖花姑娘》,其中有一首《春天年年到人间》的插曲,在我们课本的第21页。同学们你们的眼中春天是什么样的呀?”(鲜花盛开的、万紫千红的、朝气蓬勃的等)“对,是美丽的春天,下面我们倾听一首《春天年年到人间》,一起感受这首作品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认真倾听是悲伤的、辛酸的)“是的,这部歌剧的故事情节是在描述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哲勇一家不幸的遭遇,刻画女主人花妮上街卖花的形象。春天是美的`,但这首歌里的春天是悲伤的,同学们如果老师这样演唱,大家来听一下。”(教师将原来的中三变成快三演唱,)“如果老师这样唱大家觉得对吗?”(同学们说不对,老师改变了歌曲本身的速度,连作品的原意也改变了,不悲伤,反而很欢快)。“是的,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有着旋转、摇曳的律动,天生就有舞蹈的性质,表现一些轻巧、优美、诙谐、田园、安详的气氛和情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同样都是三拍子,改变速度就把一首作品完全改变了,同一首歌曲或乐曲,如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演唱),就会有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无论在演奏(唱)任何音乐作品时,都要仔细看清楚乐曲的速度要求,不但要注意基本速度,还要注意变化的速度,切不可掉以轻心,将音乐的速度随意改变,而引起音乐形象和情绪的扭曲。尊重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是我们进行音乐演绎的基本依据,只有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演奏(唱),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同学们速度就是音进行的快慢,说得更确切些,就是节拍单位律动的频率。速度在音乐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各个音乐形象的特点都是或多或少与进行的一定速度相关,为了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场面,需要配合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才能完整地塑出准确的音乐形象。”(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三、拓展加强·知识抢答·深化主题

3、 “好的,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不同情绪所要的速度,大家说在我们身边都有哪些情感啊?”(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 ‘热烈、欢快、活泼、欢庆、愉快、快活、高兴……’)“如果情绪本身就有一种向上、愉悦,使人振奋的因素,大家说因该是什么速度啊?”(它就要求速度要稍快,以表达高兴的情绪;)“那么,沉痛、悲伤、忧郁、沉重、肃穆、回忆、柔和、悲痛、平静……等等情感呢?”(它种情绪就要求速度要稍慢,以体现压抑的情绪;)“还有一些情绪,如温柔、抒情、舒展、甜美、优雅、如歌的、诙谐、赞颂、亲切、流畅……,”(这些情绪就适宜使用中等速度来表现);“所以如果将一首欢快乐曲的速度放慢两倍来演奏,那么它就会失去欢快的情绪而变得深沉,或是忧郁、悲伤;同样,如果将一首缓慢、沉重的哀乐用加快两倍的的速度来演奏,那么它就不再悲痛,而是变得跳跃、欢快,与原来的情绪截然相反。”

4、 “下面让我们进行一场知识抢答比赛,我们有三组同学,大家听到题目之后先商量一下,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看哪个队可以又快又准确的回答问题,问题是多选题必须答对所有答案才算获胜,下面是第一个问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有:(ABCD)

A.欢快的情绪一般用较快速的音乐表现。

B.慢速的音乐用来表达沉重、悲伤的情绪。

C.演奏音乐一定要依照作者的原速度进行,否则就会面目全非。

D.速度与力度一样是表现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

(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CD)

A.作曲家标记出的力度、速度变化,在演奏中要尽可能保持原样。

B.在演唱歌曲时,虚词要唱重,实词要唱轻。

C.切分节奏要突出切分音的重音。

D.在演唱歌曲时,要突出重点词。

同学们都能够积极抢答问题很好,看来同学们也已经掌握了速度与情感的变化,今天老师跟大家做了节奏的训练,同时还介绍了一首《春天年年到人间》的歌曲,还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了不同情感与速度的关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同情感时,也希望同学们可以利用这节课的知识,欣赏不同节奏的音乐来调节我们的心情,今天的课到这里,下课!”

案例评述

本活动设计把游戏和电影片段引入课堂教学,同学们由课前影片的欣赏开始,在笑声中感受到了速度与情感的变化,课堂教学教师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对节奏的进行训练,并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做节奏的训练,并非打节奏就是教师打一遍,学生机械的学打,使学生在游戏中,自然掌握三种不同的节奏型。整个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兴趣是盎然的,学生充满了学习积极性,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理念。

资料链接

1、《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湖南文艺出版社

篇3:《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一、音乐要素的含义

要把音乐要素融入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音乐要素。

那么什么是音乐要素呢?音乐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 包括音的长短、音的高低、音的强弱、音色等, 把这些音乐的基本元素相互融合, 音乐要素就形成了, 常用的音乐要素主要是指曲调、节奏、和声、速度、曲式、力度等。

二、音乐要素的作用

高中音乐教学要把音乐的美感表现作为主要内容, 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体会音乐所创造的意境。在艺术教学中, 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 要告诉学生音乐作品的内涵, 并且要教学生如何分析音乐的内涵, 特别要注意音乐要素在整个音乐中的表现作用的解析, 把各要素融入整体音乐中。音乐的真实形象离不开音乐要素, 音乐的真实情感同样也离不开音乐要素。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还要注重让学生多进行音乐的聆听, 使学生体验各个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而不是凭空遐想, 用理论知识去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的关系, 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去分析音乐, 体会音乐的各种要素, 分析和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传递的思想情感。在音乐鉴赏的课堂上, 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音乐基础知识, 还要结合音乐实例, 聆听音乐的内涵。教师利用音乐要素对音乐进行讲解是最好的方式, 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音乐鉴赏。

三、音乐要素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表现作用

1.音乐情感和情绪的变化

音乐的情感表达依靠的是人的情感和情绪,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有情绪就会有宣泄, 人们的心理变化通过情感和情绪表现出来。对音乐进行鉴赏时, 人的情感和情绪会被音乐带动, 使人的情感中融入音乐的情感, 感受到某些情绪的因素。情绪和情感都是音乐的表达形式, 也是音乐教学应该重视的内容。对情感的表现依赖于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音乐美学的实质。音乐承载着人们的各种情感, 需要人们细心地去体会。对音乐的欣赏, 就是要去感受音乐所抒发的情感, 与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进行情感的交流。

情感贯穿着音乐欣赏的始终。音乐的情绪与情感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情感强度, 音乐作为情感沟通和交流表达的方式, 可以控制人们的情绪与情感。这要求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 注重学生对音乐的体会, 鼓励学生用音乐要素来展现情感, 让学生在亲自参与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要素的变化。

2.音乐场面的变化

人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时, 最先接触的就是音乐的旋律, 音乐的速度、音乐的力度、音乐的强弱等都属于音乐的旋律, 根据音乐的旋律, 可以判断出这段音乐所运用的演奏乐器。学生在接触音乐的时候, 开始往往只会关注音乐的旋律, 而不会注意音乐节奏的转折和变化以及音的长短、高低的变化,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音乐场面的变化进行感受, 体会旋律的变化、节奏的改变, 也就是根据音乐的要素来对音乐进行欣赏。教师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 要着重对力度和速度这两个要素进行鉴赏, 欣赏音乐作品的特色。音乐作品的意境是通过旋律体现出来的, 而音乐场面的变化是靠音乐要素体现的。

3.音乐体裁与形式的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 要强调音乐体裁的确立与节奏的关系。舞曲、抒情乐曲或者歌曲等, 都是音乐的体裁, 要把音乐体裁与其他各种演奏或演唱形式区别开来, 让学生接触不同的音乐体裁, 了解不同音乐体裁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的音乐魅力, 这样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并且达到鉴赏的目的。

例如, 以圆舞曲与进行曲为例, 音乐要素中不同的节奏、音乐强度与速度决定了音乐体裁的不同。圆舞曲由于其使用场合的缘故, 一般采用舒缓的节奏, 音乐的强度比较适中, 音乐的速度比较平缓, 所以圆舞曲一般都比较柔美;而进行曲则与圆舞曲不同, 进行曲节奏比圆舞曲要紧凑得多, 音乐的强度也比较大, 音乐的速度一般比较快, 展现着阳刚的特点。由此看来, 音乐体裁的划分与音乐要素中的节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要把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作为教学的重点。在音乐教学中, 不要局限于教材, 要通过教材挖掘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鉴赏中。同时也要注重传授给学生学习音乐的正确方法, 注重音乐要素在音乐鉴赏中的作用, 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国剑.试论音乐要素在高中音乐鉴赏的表现作用——《幻想交响曲——柏辽兹》一课例谈[J].黄河之声, 2011 (1) .

[2]朱媛媛.有声加无声胜有声——在高中阶段中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点实践[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2012 (15) .

篇4:《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关键词】绝对表现主义;非音乐体验;审美判断;组织排序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06-02

几个场景的描述(问题的提出):

场景一:歌曲教学片段

(师):播放需要新教授的歌曲录音(或教师示范演唱)

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好不好听?”

(生):齐声回答:“好——听—— !”

(师):“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好不好?”

(生):“好——”

场景二:音乐欣赏教学片段

(师):播放欣赏教学曲目,学生欣赏

提问:“听到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一):“我想到了春天小草在发芽。”

(生二):“我想到了天上的白云朵朵,阳光明媚。”

(师):“好,你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这段音乐用一个你们认为合适的颜色来形容一下,你们会选择什么颜色?”

(生三):“蓝色”

(生四):“粉红色”

场景三:音乐课的导入片段

(师):播放某首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或乐曲),提问:“这首歌曲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它是某某流行歌手的某某作品。”

(师):“对,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流行歌曲,其实它的主题旋律来自于

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学习这首古典音乐作品。”

以上三个场景片段在我们音乐课上经常演绎,我们经常用这样的手段来进行课的导入、歌曲及欣赏教学。在场景一中,教师先让学生听某首歌曲,然后用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好不好听”来为下一阶段的教学作一个铺垫,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多数时候是比较“配合”地回答“好听”这个词,那么教师理所应当地来教学生这首他们认为“好听”的歌曲。场景二的现象也很常见,教师会引导学生用一段文字、一些画面、某种颜色来形容他们所听到的音乐,认为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听懂”作品。在场景三中,教师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作为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他们“不太感兴趣”的古典音乐作品或他们“不喜欢”的其他风格的音乐作品。表面上看,这些方法手段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妥,因为多年来很多音乐教师,包括笔者本人也经常来运用,仿佛感觉效果也不是不好,至少学生不太“反感”,教学内容表面上看也能够基本完成。那么实际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场景所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问题的诊断):

1.场景一反映出来的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体验停留在喜好或判断的初级层面上。对于一部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用“喜不喜欢”、“好不好听”、或者“你更喜欢哪一首”等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审美判断其实反映出一种审美体验的肤浅,它其实阻碍了学生对于作品更深刻的体验。

2.场景二反映出来的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观察和体验不是音乐本身,而是音乐以外的非音乐体验上。这种问题的出现在于对音乐的反应既审美体验是思辨的。音乐教育中的思辨主义,它的主要观点是“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之外,音乐让你联想到的非音乐的体验才是其重要的价值所在。”在这种联想的体验中,音乐使人想起很多音乐以外的事情,或者更集中反应在音乐的情绪或性格特点上,如听到音乐时“感到悲伤”、“感到快乐”等等。尤其在有标题音乐作品和有歌词的声乐作品中更加常见,我们音乐教师有时更多地是在引导孩子们对音乐的非音乐体验。

3.场景三反映出来的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在课的组织排序时,单纯地拿流行音乐做跳板,而不是遵循组织音乐学习的 “从最明显到最精微”的原则。音乐的风格和种类是多种多样,很多时候我们试图“从他们所喜爱的开始”,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他们不喜爱的作品”的兴趣。这样做其实是没有抓住音乐艺术的核心材料——音乐的表现力,它其实存在于很多音乐作品的风格中,包括前面所说的旋律、节奏、音色等。

在对以上问题的诊断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音乐的审美体验,尽量少关注非音乐(非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音乐要素当中,运用绝对表现主义哲学观点,避免思辨主义、形式主义中的非音乐体验,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加强学生审美感受力。

三、我们应该怎么做?(解决问题的方法)

1.在我们考虑要如何去做之前,先明确几个概念:第一,音乐教育中的思辨主义。在美国贝内特.雷默所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思辨主义者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之外,也就是是非艺术的价值。第二,音乐教育中的形式主义。书中指出,形式主义的审美意识与思辨主义相对立,认为艺术事件,如音乐中的音响,仅仅意味着它们自己。它否定超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在音乐教育方面,它就是对有极少数有天分者进行教育,其他大多数人只能得到娱乐。第三,音乐教育中的绝对表现主义。它把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中的真理因素都包括了。它认为,“人们必须深入到使作品成为一件艺术作品的那些创作素质之中”,“思辨的因素总是被内在的艺术形式所转化,所超越。”

2.明确了以上三种哲学基本观点,我们就可以明确如何用绝对表现主义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1)无论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一首简单或复杂的歌曲,欣赏一首简单或复杂的乐曲,我们都不能引导学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审美判断上,这样会阻碍了真正的审美体验。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对于音乐的审美体验不应该太着急、太迅速,要充分地沉浸在所要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审美性中,努力去观察、分享所听到的作品的表现力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音乐要素的深层次的理解,如旋律、和声、节奏、音色、强弱、速度、织体等。更重要的是我们音乐教师要明确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反应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意义上的“让人喜欢”或“不喜欢”,这些最浅层的音乐审美判断应该尽量避免。如前面所提的场景一,教师在学生初听歌曲(或乐曲)后,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作品的演唱(奏)形式?”、“作品中的力度变化你听出来了吗?这对表现作品有什么帮助?”、“这首作品里有什么?你有感觉吗?”等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多听,多感受,从而让学生真正能“理解”作品。

(2)在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关注作品的内在表现力。人对音乐的非音乐体验是一种自然反应,听到音乐会自然想到音乐以外的参照物,所以人们常说音乐是联想或想象的艺术,人们会在这种联想体验中唤起某种对生活的具体联想,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的很多时候只是通过提出一些非音乐的问题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这种联想。最好的做是我们教师不能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只停留在这种联想的层面上,应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内在的表现力的体验。如上述场景二,这种联想其实与真正的音乐体验无关,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音乐之外。我们应该紧紧抓住音乐本身,它的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丰富的和声、音色的处理、演奏形式的多样等等,学生对音乐本身关注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他们的审美体验就越深刻。当然,不是说任何非音乐体验都不存在,一个好的标题、一首好的歌词,只要它们是结合在整个音乐作品中,与音乐要素融为一体,它们本身就加入了作品审美表现力,我们也要在这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体会。

(3)在音乐教学中,在组织学生体验不同风格、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时,我们不能仅仅考虑到“从学生所喜爱的开始”,而是要遵循“从最明显到最精微”的原则,从分析音乐作品最明显的基本要素特点入手,因为这些特点在很多风格中都会存在,渐渐深入到最精微的部分,我们可以从分析多个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包括流行音乐的例子。我们不必要总是将流行作品放在前面,再引入其他作品,很多时候可以反过来。如场景三,我们也可以将所要欣赏的作品从其音乐性来分析体验,然后让学生把握住该作品最有特点的要素,体验其风格特征,再可以欣赏与之风格相近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在这过程中,我们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由开放地探讨不同音乐作品。

总之,音乐教学(音乐课)最基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使他们对音乐的反应可以随之深刻起来。这需要教师们运用正确的哲学理论观点,将之实践运用到教学中来,多关注学生内在的音乐审美体验,才能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篇5:《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摘要: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究竟怎样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情感体验则各有所创。本文作者从自己学生和自己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论述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与构建情感体验教学几种模式。

关键词:情感体验;实践;音乐教学;构建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对象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音乐能通过音响结构及其运动节律形成的音乐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因此,要学会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的蕴涵,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通过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化的生活进行沟通,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但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却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特质,常常以单一的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了固定的区域内,这种封闭、狭隘的音乐教学格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削弱了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热情,表现呆滞、僵化、千篇一律,抹杀了学生的心灵和创作激情。

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伴随学生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激动,是对艺术的一种共鸣和愉悦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他们的学习。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情绪的体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的完善,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音乐家舒曼说:“音乐是情感的表现,音乐是从情感入手,触及人内心深处,从情感上引起共鸣,受到感染。”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通过作品感受作者曾经感受过的情感,体会到作者要展现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达到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的目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完善学生的人格。音乐的教学不是一种纯艺术的东西,它有着其他基础教育学科所共有育人的功能,可以说音乐教学的情感体验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往往是在一种寓教于乐的音乐体验中完成。学生在体验贝多芬音乐的同时,无不为其伟大的人格所震撼,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中的抽象贯彻。

2、积极的情绪与情感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驱力。情感对人的影响是具有双重性的,在一定条件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有的情况下又有可能起消极的破坏作用。情感又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及内化,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若对学生多给予鼓励,一定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美的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来优化教学,这是现代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音乐中的情感体验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来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归纳出在音乐课堂上构建情感体验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主要环节:情感呼唤、情感深入、情感外化。

一、情感呼唤,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赋予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的美景,动物悠闲自在地生活,配以优美的旋律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解说,给学生带来美的陶冶。然后画面转换成展现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动植物死亡的内容,此时教师以低沉、惋惜的声音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对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由此感受到环保对人类、对大自然的重大意义。

二、情感深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美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的自然行为表现。例如:随歌曲有节奏地击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行为。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较胆怯,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教师要鼓励、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律动,更要自己做一些体态律动引领学生表现。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唱会歌曲不难,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会唱歌。前者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后者要求学生唱出内在美。会唱歌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体验是会唱歌的前提,会唱歌是深入体验情感和歌曲内在美的保证。由此,情感深入可分为三步进行:引导聆听歌曲→引领体态律动→引发情感歌唱。

三、情感外化,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美,创造美是情感外化的特征,是将内在情感体验形象化、客观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满足于热热闹闹的流于形式的课堂,看似生动活泼、气氛活跃,实则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情感升华。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使命,从创造人才素质的全面性看,它需要较强的审美素质,而大学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具体可感的、非智力情感因素体验的、充满独特个性的创造性特质,使其成为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而情感的介入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及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情感体验的教授与培养,使学生能融入音乐的欣赏与表现之中,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节奏感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与表现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史爱荣等,山东教育出版

2、《跳跃的音符――唱游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6:《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主要摘要;

丑是与美对立的范畴。在现实生活中,丑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它常引起人们的心理抗拒和情感排斥,从而被排除于审美视野之外,不为审美心理所容纳。它是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是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但是,现实中的丑却可以成为艺术对象,现实丑就能转化为艺术美。事物本身的“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作为艺术形象却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它能使人认识到这种否定性的本质,便具有了审美认识的作用。关键词;丑,审美,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比如说: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欧米哀尔》欧米哀尔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风流一时,当她衰老时,过分的纵欲和摧残使她尝到了苦果,欧米哀尔弯腰踞坐着,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曾经饱满、灵巧的乳房,富于弹性光洁的腹部。而今一道道皱纹布满僵硬的身体,四肢如同冬日里的朽木,支撑着衰老的生命。昔日的生命活力,如同逝去的岁月永不再回。虽然第一眼看来那仅仅是一个老妇的雕像,可当它成为一件艺术做品时,其中却蕴含美的意义。

通过艺术家的各种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艺术实现了现实生活之中假丑恶向艺术美的转化,从而化丑为美,扩大了人的审美范围与审美对象,有助于主体通过艺术来认识和把握世界。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所谓的丑,可是有知道那是对生活中真实的美的再现了,正因为有了欧米哀尔以前的那种美那种风流,当岁月流逝,看到艺术作品的欧米哀尔时,是不是先是惊讶,然后了,那就是对这个惊讶的思索吧。这个时候你就体会到它的美了吧。突然发现是丑让美更美,美的更深刻,美的更刻骨铭心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自然中认为是丑的,在艺术上可以是非常美的,艺术美是可以表现丑的,罗丹:“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只要它充分表现自身的性格,这种丑要比粉饰的甜蜜要美得多。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在欧米哀尔的雕像中,罗丹尽情使用着造型的语言,大胆淋漓地描绘了一个衰老的生命体。她是一个接近生命终极的活脱脱的血肉之躯,带着无尽的生活遗憾,在残然的寂寞中无奈地等待丧钟敲响。

其次,艺术的化丑为美必须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欧米哀尔》这座雕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以前的那种兴起一时的美,与她渐渐被人遗忘以后是的那种老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比性原则体现了事物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择,有选择才有所得的普遍原理。在美丑对比中,艺术会产生美的增值效应,让人感觉不那么单一。

通过揭示社会的丑,用精湛的技巧创造出的丑的形象来体现独特的构思美。艺术美是艺术家自由自觉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将社会美和自然美纳入心灵,用情感去冶炼它,用想象去完善它,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趣

篇7:《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每一个经验都是一个活的生物与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某个方面的相互的结果。”[1]审美经验其实是一种鉴别、知觉、欣赏、认知的经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同时又是审美主体内省、概括的结果。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倾听音乐作品时,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审美主体所产生的诸多的心理体验,也是人们对更高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

一、音乐审美经验为深入理解音乐意义提供了必要地支持和保障

作曲家通过音乐这门艺术形式,将自己的思想、精神和情感等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付诸于其中,创作出来的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对于音乐审美而言,理解音乐的形式,是了解音乐创作者创作个性的最直接的方式,根据个体存在的差异和不同时代、不同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以及音乐语言最基本的陈述方式,根据人的不同感觉依据相对先验的审美经验,为理解与认知音乐提供了不同的感受,间接的反映了审美主体理解、认知音乐的主观性特征。

音乐审美经验是由音乐作品唤起的一种特殊的经验,面对一部从未听过的音乐作品,我们的感觉并不是真正的陌生,这是因为音乐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为我们所熟悉,只是这些新的要素组合的秩序和排列的顺序让我们感到新鲜,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引起了我们进一步向深度探求音乐意义的兴趣,激起了我们认知音乐的欲望,这都是因为我们倾听的音乐与已拥有了音乐审美经验有相似点的缘故,所以才会有继续深入理解认知音乐的信心和动力,也就是说,音乐审美经验为完善深入理解音乐意义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依据。例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充满个性色彩的音乐,相对于古典时期音乐的理性、严谨、内省的风格,更显示了浪漫的风格气息,节奏相对自由,和声色彩变化丰富,增强了个性的张扬,音乐中的华彩部分自由奔放,尤其突出了这一音乐时期音乐的特点,拥有了一些这样音乐审美经验,在欣赏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时,当然就不难分辨出各自的特征,即使是不同的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但是在大的音乐风格背景下还是不难把握、可以分辨的,这是因为我们拥有的音乐审美经验提供了分析鉴别音乐作品的依据。

二、音乐审美经验是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有效途径

音乐审美活动本身就是能够使人获得愉悦和享受的活动,《论语》中曾记载: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滋味”,这就是音乐美的魅力所在!音乐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也是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有效途径。

音乐创作者面对外在世界的现象时,觉察到了自身的存在,并且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做出相应的.判断时,在心理需求中一些真实重要的东西需要通过完整的音乐形式寄托、表现、释放、显现出来,这样在既符合了感官要求的同时,又符合音乐形式的发展规律的条件下,实现了音乐艺术的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审美过程中,一旦外在事物或对象的形体、声音、色彩以及运动状态同人自身的尺度相吻合时,就会给审美主体带来欣喜和满足。”[2]也就是说,作曲家通过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实现了内心需求而获得精神愉悦,同样,审美者通过音乐作品满足了内心需求,所以也获得了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遇到熟悉的事物时,对其的理解和认知就会降低理解难度,所以就会喜欢,产生兴趣和精神情感上的愉悦,这都是审美经验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音乐审美经验会把我们不是很熟悉的音乐,通过审美活动,变成很喜欢、很感兴趣的音乐,通过音乐感受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喜怒哀乐,并与之产生共鸣,与创作者同欢喜共命运。音乐传达出来的情绪情感,审美者在审美时就已经作为自己的情感来感受和体验,那种同呼吸、共命运、物我同一的境界最能够体现审美的愉悦和快乐。

三、音乐审美经验的丰富提高了音乐审美的心理能力

音乐审美经验决定了人的音乐审美的能力与水平,反映了审美主体的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同时更有助于提高、健全和发展音乐审美者的音乐审美心理能力。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自身对外界世界认识、思考后所形成的某种艺术化的表现,通过美的形式来表达美的内涵,述说自己内在真正自我对社会、人类、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具有某种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不同的价值特征,根据审美者自身不同的教育程度、阅历、个性、民族等等诸因素的差异,在理解和认知音乐过程中会发现、挖掘出音乐中不同层面、不同属性的价值,无形中也就增长、丰富了审美者的心理能力和音乐审美经验。创作者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所要表现的、传达的东西,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审美者的共鸣,审美者通过审美活动能够与创作者达到共识,将创作者的音乐作品隐含着的东西吸收消化为自己的东西,无论是从心理的适应能力还是心理的调控能力,都会得到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音乐是最能够传情达意的艺术,最擅长表达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速度的快慢、音乐力度的强弱、音乐的音色变化等,都与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有那么多相近之处,非常接近人的内在心理变化,在音乐审美的活动中,人的情商(EQ)得到了锻炼。音乐能够培养我们的性情,塑造我们的人格,培养我们的气质。喜欢现代音乐的人,自然被现代音乐那种强烈的节奏和狂放的音响所熏陶和感染,性格会充满着热情,自由奔放;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们受古典音乐的影响,性格内敛,理性内省;喜欢民间音乐的人们表现出来的是淳朴、率真的性格……音乐语言的多义性会把我们带入每个人不同的精神需求世界里,根据我们积累的审美经验,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不同的倾向,我们会透过音乐艺术去看待世界,看待人,从而认识许多东西,包括对真理的认识有时也是透过艺术中的审美经验去证实的。“艺术就是认识,并且艺术经验使这种认识成了共有的了。”[3]

四、音乐审美经验能够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判断力

“鉴赏力就是对(不借助于概念而)与给予表象结合在一起的那些情感的可传达性做先天评判的能力。”[4]对音乐的鉴赏和判断需要借助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审美经验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鉴赏力和判断力的高低,鉴赏力和判断力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我们音乐审美愉悦程度的强弱和发掘音乐审美价值的多少,所以说,丰富音乐审美经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是十分必要的。音乐审美经验越丰富,识别的音乐就越广泛,从而锻炼的音乐鉴赏力就越敏锐,判断也就越准确。“审美经验是一种涉及直觉反应和感情的主观性活动。”[5]我们对一部音乐作品的认知,音乐作品中充溢的某些东西充斥着音乐审美者的听觉,音乐审美者首先往往是凭借主观的音乐审美经验中的一种直觉感受而产生了情感,从而带来一种心灵的悸动和精神的震撼。

“一切有限事物都是表现,都是对无限事物的表现。”[6]音乐艺术的价值在于丰富人的听觉感性体验,而不是理性的概括和总结,对于一部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判断,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符合事实的多少之辩。音乐鉴赏力是集音乐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能力,属于人独有的特殊能力,是在审美者不断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基础上逐步提高的,随着音乐审美经验的不断累积,欣赏的音乐作品不断增多,感受、判断的能力不断丰富增强,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必然带来鉴赏力的提升。面对一部音乐作品,我们通过倾听对它有所感知,伴随着对它的想象,形成对完整的音乐表象的认识,最后再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整理,做出相应的判断,形成音乐审美经验储存到我们的记忆中。

任何伟大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性,审美经验中普遍的人性是我们与艺术家沟通的先决条件,如果对艺术家艺术创造中独特的个性也能体会、揣摩出来,那么对艺术作品也就算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和可能。通常音乐作品具有的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具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审美者鉴赏品评出来的价值,这两方面价值的挖掘都离不开音乐审美经验的参与和帮助。音乐审美经验中的音乐性因素会帮助审美者鉴别音乐作品本身的价值,音乐审美经验中的非音乐性因素帮助我们鉴别出音乐本身以外的价值意义,可以说在这方面具有审美者的主观性。

“价值和评价之间的区别在于,价值是客观的,因为它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而评价是对价值的主观关系的表现,因而极可能是真的(如果它符合价值),也可能是假的(如果它不符合价值)。”[7]鉴赏和判断的结果取决于审美者心目中的感觉和表象,与个人的审美愉悦的距离越相近,就越靠近个人的审美期待和符合审美需求,对人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就越大,音乐作品体现的审美价值也就越高。具备丰富音乐审美经验的审美者,能够将音乐所具备的这些价值都能发现的基础上,还能够创造出创作者没有意识到的价值,例如:一首节奏缓慢的乐曲,由于审美者的个性、爱好、兴趣的不同,鉴赏判断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人感觉到了音乐的柔和,有人感觉到了音乐的可爱,有人感觉到了音乐的犹豫和迟缓,还有人感觉到了音乐的开阔和磅礴……这样的感觉不一定都是创作者的意图,但由于审美者个性主观的差异,审美感受才出现了多彩多姿的效果。

马克思曾经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8]音乐审美经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在理解与认知音乐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更促进了审美者的音乐鉴赏力、音乐判断力和心理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说,音乐审美经验在认知音乐过程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布洛克[美]《美学新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8页

[2]王德胜《美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218页

[3]伽达默尔[联邦德国]《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4]康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版,第138页

[5]同[1],第372页

[6]同[3],第91页

[7]斯托洛维奇[苏]《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4年版,第33页

篇8:表现性评价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和特征

R.斯廷金斯对于表现性评价的权威性定义为:表现性评价是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的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 由高水平的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 其形式主要包括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它是通过观察被评价者在一定的情境中的实际表现或创造出的成果, 并对其表现和成果做出评价, 以帮助被评价者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 做出自我调整, 这是一种发展性评价, 注重的是被评价者的发展。表现性评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评价功能的多样性。

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表现结果还关注表现过程, 大大提高了被评价者的表现热情, 表现性评价能诊断出被评价者的发展现状, 并反馈给被评价者, 引导其调整自己的目标与行为, 获得不断的发展。

2. 与教学活动的相容性。

表现性评价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评价, 而在教学中, 这种活动就是教学活动, 因此, 评价与教学融合在一起, 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做出调整。

3. 结论的不唯一性。

表现性评价突出人文关怀, 面对不同的问题, 具有不同水平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会得到不同的见解。因此, 被评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表现性评价关注其表现过程是否科学, 结论的形成是否符合科学的逻辑推理。

4. 问题情境的真实性。

表现性评价是在真实的或仿真的情境中, 评价者通过观察被评价者在真实的活动过程中 (比如围绕解决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展开探究) 的表现对其进行评价。问题情境越真实, 越能激发被评价者的真实表现, 也越能真实地反映出发展现状。

5. 实施较困难。

真实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与准备、实施, 特别是评价工具的选择与设计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更高, 在目前情况下, 实施较困难。

6. 需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

表现性评价适于对被评价者学习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 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出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并不能评价所有类型的学习目标, 如基本概念等要求识记的知识。所以在具体运用时要视具体情况与传统纸笔测验相结合。

二、表现性评价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 表现性评价符合音乐学习注重感受、鉴赏与理解特征的要求。

音乐是听觉艺术,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 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 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 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 把全部教学活动建立在听的基础上。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 发展有益的音乐思维, 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单凭笔试或者表演是无法考查出来的, 给学生听一段音乐, 可以让其用书面形式写下对音乐的理解, 但这样会受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 有可能某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非常深入、独特, 但由于文字表达能力有限, 无法让人通过书面文字完全知道他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形式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可以用文字, 也可以用舞蹈、诗歌或绘画等形式。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的考查必须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始终, 而表现性评价即是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考察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思考, 并且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可以说, 实施表现性评价是考察学生感受、鉴赏能力的有效评价方式。

2. 表现性评价符合创造性音乐学习的要求。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 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刻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 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这无疑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音乐学习的创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专门的创作教学, 即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 这样音乐教学才能够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另一方面是将其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之中, 或拓展到音乐教学内容之外。无论是专门的创作教学的考察或是有所拓展、结合其它音乐教学的音乐创造的考察都无法通过一般的评价形式来完成, 也不是通过出试题来考查, 而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随时考察。如果仅仅让学生在纸上写而不将其表演出来的话, 学生可以只是在纸上拼凑音符和乐理知识, 并没有进行思考也没有发挥其创造性, 更没有对音乐有任何直观的感受, 这种评价就无法真正评价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学会应用, 并将这些都自己表现出来, 让教师可以直接观察到, 予以评价, 强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3. 表现性评价符合音乐学习多元文化性质的要求。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 因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得就更为突出, 音乐的多元性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自己本民族及本国其他民族的音乐还有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 还包括让学生学会分析社会各阶层各流派的音乐, 以开放的视角看待它们, 以兼容的心态接受它们。要实现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性质除了上述几点以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适合个体的教育, 相信不同文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分析学生独特的认知策略、学习形式, 进行有效的学习。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选择各种文化中有代表性、有效的形式进行教学, 不仅可以丰富课堂而且也是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力实践。表现性评价是在实践中考察学生的能力, 因而对于音乐文化多元性的理解与接纳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只是靠纸笔测试很难体现出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及对其他文化的接纳, 而表现性评价则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去自然地表现, 一个学生有没有这些素质, 教师可以一目了然。

三、表现性评价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音乐学习评价中, 音乐教师常以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片面, 单一的量化的方式也不能全面描述学生能力的获得与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所以, 改变音乐教学评价方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表现性评价无疑对音乐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思想动员。

任何一种教学评价方法的使用都需要一个了解、认识和适应的过程, 表现性评价也一样。我们首先在教师层面进行培训, 为音乐教师重点解决对表现性评价的了解与认识, 即表现性评价是什么、评什么、怎么评, 以及表现性评价的功能与意义等问题。在学生层面, 我们同样需要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学习思想的禁锢, 让学生充分理解单一的考试手段作为评价学生音乐学习水平唯一标准的局限性, 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让学生清楚表现性评价具体评价学生哪些表现、需要学生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等等, 增强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掌控的信心。

2. 设计评价任务。

首先让学生了解音乐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具体要求, 以使他们对评价目标有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们交给学生成长记录袋, 将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评价记录装在成长记录袋中。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具有个性化的阶段性任务, 在设计音乐教学评价任务的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对音乐教学评价所使用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规则有清楚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3. 合理呈现学生成绩。

在音乐教学中使用表现性评价, 目的是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通常情况下尽可能不要以量化分数的形式评价学生音乐学习的实际能力, 为了使学生成绩能够呈现得相对客观、公平, 教师要根据教学评价的实际需要, 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定:首先, 考查学习过程。关于学习过程的评价, 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 主要采用核查表的形式进行考查, 成绩评定主要以语言描述和等级评定为主;其次, 考查学习结果。关于学习结果的评价, 主要以等级评定为主。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吴维宁主编.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4]涂艳国主编.教育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篇9:《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关键词:小学音乐; 竖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65-001

竖笛教学从四年级开始实施,而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小学课堂乐器之一的八孔高音竖笛,以其价格低廉(一支优等高音竖笛仅在十元左右)、便于携带、音色优美、易学易奏等特点,尤其受到学生们的喜爱。通过竖笛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生动直观地体验学习乐器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学习竖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热情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相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学生们对听歌和唱歌更感兴趣,特别是形象生动的竖笛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演奏竖笛的前提是必须认谱,即我们常说的要掌握“认谱乐理”。认谱主要包括音符的名称、种类、意义;调号、拍号的意义;增时线、减时线、小节线、终止线、换气记号、反复记号等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因为有了学习吹奏竖笛的驱动,学生们对这些乐理知识由厌烦应付教学改为积极主动学习,在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学习竖笛及其他音乐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学习竖笛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

1.提高学生音乐技能及视唱能力

时下在一些音乐课堂上,因学生不愿意学唱乏味的唱名,老师就投学生所好只教歌词不教曲谱,更有甚者直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反复跟唱歌曲录音,忽略掉视唱识谱的环节,这显然不符合现行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3至6年级时要能识简单乐谱”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先掌握“音高、音值、音强”三方面在旋律曲谱中的变化及重要作用。其中“音值”、“音强”因小学歌曲的节奏较简单和有明显的强弱规律而易掌握,但要想把表现旋律高低起伏变化的“音高”唱准确,绝非短日之功。而竖笛属于固定音高乐器,能使学生在经常吹奏的过程中感知音程变化,加深音高印象,在思维中形成“内在听觉”,帮助教师解决识谱教学的难点问题。同时,在竖笛教学时,还可采取先视唱再视奏的方法,对某些唱不准的音程,让学生先用竖笛吹奏感知,再唱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说竖笛教学不光能加快识谱进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创造学习五线谱的机会

八孔竖笛是一种能吹奏出十二平均律的乐器,其音位恰好与五线谱的音位相对应。譬如在八孔全按闭的状态下演奏的音,即在五线谱的中央C上,其他类推。在我地现行使用的音乐教材里,竖笛练习曲全部为简谱制譜,采用固定唱名法(八孔全按作“1”),即用固定C调进行演奏。其缺点是:当演奏原调不是C的歌(乐)曲时,因缺乏旋律感和调式感,在教学及学生唱谱、背谱过程中就显得特别不顺畅。若在竖笛教学中使用五线谱记谱,看五线谱去演奏,并采用“首调唱名法”去唱谱背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助于学习其它吹管乐器

学生在学会演奏八孔竖笛后,因已掌握了基本的识谱技能及乐理知识,再去学习六孔竖笛、横笛、萧、葫芦丝、巴乌等其他姊妹吹奏乐器时,就变得简单容易,从而起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三、学习竖笛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和情感培养

音乐活动之所以能够开发人的智力,主要是因为音乐活动区处在人脑的右半区,长期从事音乐活动可经常刺激右脑细胞,使右脑细胞处在激活兴奋状态,随时与左脑一起参与解决问题,提高大脑的使用效率,使人更加聪明睿智。吹奏竖笛时,要眼看谱、口吹气、手按孔,耳听音准、节奏、强弱,有时还需配合用脚击拍、身随曲动等动作。在一脑多用的过程中,使人脑得以锻炼及更充分地开发利用。同时,学生通过学习竖笛,可以充分体验其循序渐进的学习步骤,认识到要想达到娴熟的演奏效果,必须经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练习,从而以严谨踏实、力学笃行的学习态度投身其中,并会将这种积极的态度延伸到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去,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

四、学习竖笛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并使其终身受益

“人的生活不能没有音乐,就像大自然不能没有阳光一样”。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也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生活态度和工作取向。孩子在童年时期通过学习竖笛,会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也使他们的音乐天分与潜能得以表现,进而可以有机会去接受专业音乐学习,为未来的音乐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学习竖笛还可以使人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这在当今电子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有音乐素养的人对音乐的欣赏、理解、评价都会有较高层次的感受,从而在陶冶自身情操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在一些与音乐有关的公共活动中,有音乐素养的人会因表现出的音乐能力而令人刮目相看,也会使自身信心倍增,并以一种昂扬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取得杰出卓越的成绩出来。

五、竖笛教学可使音乐课的内容生动有趣、异彩纷呈

上一篇:中国好课堂理念下一篇:汽车线控转向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