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4-06-23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共8篇)

篇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使用说明:按住CTRL键,点击选中的实施细则打开。

◆ 1 人造板产品实施细则

◆ 2-1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钢筋产品实施细则 ◆ 2-2 冷轧带肋钢筋产品实施细则

◆ 3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钢绞线产品实施细则 ◆ 4 冶炼用耐火材料产品实施细则 ◆ 5 圆股钢丝绳产品实施细则 ◆ 6 轴承钢材产品实施细则 ◆ 7 泵产品实施细则

◆ 8 空气压缩机产品实施细则 ◆ 9 蓄电池产品实施细则 ◆ 10 机动脱粒机产品实施细则 ◆ 11 防爆电气产品实施细则 ◆ 12 砂轮产品实施细则 ◆ 13 内燃机产品实施细则 ◆ 14 电线电缆产品实施细则 ◆ 15 电焊条产品实施细则 ◆ 16 电力整流器产品实施细则

◆ 17-1 轻小型起重运输设备产品实施细则 ◆ 17-2 调度绞车产品实施细则

◆ 18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产品实施细则 ◆ 19 集成电路(IC)卡及读写机产品实施细则 ◆ 20-1 复混肥料产品实施细则 ◆ 20-2 磷肥产品实施细则 ◆ 21 农药产品实施细则

◆ 22-1 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产品实施细则 ◆ 22-2 阻燃输送带产品实施细则 ◆ 22-3 汽车V带产品实施细则

◆ 23 液压防喷器产品实施细则 ◆ 24 钻井悬吊工具产品实施细则 ◆ 25 电热毯产品实施细则 ◆ 26 助力车产品实施细则 ◆ 27 香料香精产品实施细则 ◆ 28-1 眼镜产品实施细则 ◆ 28-2 验配眼镜产品实施细则 ◆ 29 预应力混凝土轨枕产品实施细则

◆ 30 铁路桥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产品实施细则 ◆ 31 港口装卸机械产品实施细则 ◆ 32 公路桥梁支座产品实施细则 ◆ 33 汽车制动液产品实施细则 ◆ 34 特种劳动防护产品实施细则 ◆ 35 建筑钢管脚手架扣件产品实施细则 ◆ 36 建筑外窗产品实施细则 ◆ 37 建筑卷扬机产品实施细则 ◆ 38 摩托车头盔产品实施细则 ◆ 39 水泥产品实施细则

◆ 40 混凝土输水管产品实施细则 ◆ 41-1 机械密封产品实施细则 ◆ 41-2 摩擦材料产品实施细则 ◆ 41-3 非金属密封制品产品实施细则 ◆ 42 建筑防水卷材产品实施细则 ◆ 43 铜管材产品实施细则

◆ 44-1 铝合金建筑型材产品实施细则 ◆ 44-2 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实施细则 ◆ 45 广播铁塔产品实施细则 ◆ 46 电力线路金具产品实施细则 ◆ 47 输电线路铁塔产品实施细则 ◆ 48-1 电力线载波通信产品实施细则

◆ 48-2 电力线阻波器及结合滤波器产品实施细则

◆ 50 水文仪器产品实施细则 ◆ 51 岩土工程仪器产品实施细则 ◆ 52 制冷设备产品实施细则 ◆ 53 救生设备产品实施细则 ◆ 54-1 抽油机产品实施细则

◆ 54-2 抽油杆及其接箍产品实施细则 ◆ 54-3 抽油泵产品实施细则 ◆ 55-1 燃气热水器产品实施细则 ◆ 55-2 燃气调压器(箱)产品实施细则 ◆ 55-3 燃气灶具产品实施细则 ◆ 56 饲料粉碎机产品实施细则 ◆ 57 人民币伪钞鉴别仪产品实施细则 ◆ 58-1 化学试剂产品实施细则 ◆ 58-2 溶解乙炔产品实施细则 ◆ 58-3 压缩、液化气体产品实施细则 ◆ 58-4 危险化学品无机类产品(I类)实施细则 ◆ 58-5 氯碱产品实施细则 ◆ 58-6 工业硝酸产品实施细则 ◆ 58-7 染料中间体产品实施细则 ◆ 58-8 硫酸产品实施细则 ◆ 58-9 民用硝化棉产品实施细则 ◆ 58-10 液体无水氨产品实施细则 ◆ 58-11 危险化学品有机类产品实施细则 ◆ 58-12 碳化钙(电石)产品实施细则 ◆ 58-13 涂料产品实施细则 ◆ 58-14 工业甲醇产品实施细则 ◆ 58-15 过氧乙酸产品实施细则 ◆ 58-16 环氧已烷产品实施细则

◆ 58-17 危险化学品无机产品(II类)实施细则 ◆ 58-18 危险化学品无机产品(III类)实施细则 ◆ 58-19 硅铁产品实施细则

◆ 58-20 烟花爆竹用危险化学品实施细则 ◆ 58-21 危险化学品油墨产品实施细则

◆ 58-22 危险化学品有机产品(II类)实施细则 ◆ 58-23 危险化学品石油产品实施细则 ◆ 58-24 危险化学品胶粘剂产品实施细则 ◆ 58-25 危险化学品合成树脂产品实施细则 ◆ 59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产品实施细则 ◆ 60 棉花加工机械产品实施细则 ◆ 61-1 防伪标识产品实施细则 ◆ 61-2 防伪票证产品实施细则 ◆ 61-3 防伪材料产品实施细则

◆ 62 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产品实施细则 ◆ 63-1 税控收款机产品实施细则 ◆ 63-2 金融税控收款机产品实施细则

篇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组织对企业进行审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在完成审查后将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报送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60日内,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企业颁发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以下简称许可证证书);作出不准予许可决定的,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企业,并说明理由。

检验机构进行产品检验所需时间不计入前款规定的期限。

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将作出的相关产品准予许可的决定及时通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

第二十五条 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但是,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企业继续生产的,应当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出换证申请。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对企业进行审查。

第二十六条 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产品的有关标准、要求发生改变的,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组织核查和检验。

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组织核查和检验。

第二十七条 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认为需要听证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许可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作出的准予许可的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布。

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将办理生产许可证的有关材料及时归档,公众有权查阅。

第四章 证书和标志

第二十八条 许可证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许可证证书应当载明企业名称和住所、生产地址、产品名称、证书编号、发证日期、有效期等相关内容。

许可证证书格式由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九条 企业名称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及时向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十条 企业应当妥善保管许可证证书,许可证证书遗失或者损毁,应当申请补领,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受理申请,办理补领手续。

第三十一条 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不再从事列入目录产品的生产活动的,应当办理生产许可证注销手续。企业不办理生产许可证注销手续的,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注销其生产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二条 生产许可证的标志和式样由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规定并公布。

第三十三条 企业必须在其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裸装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标注标志的裸装产品,可以不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第三十四条 销售和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的企业,应当查验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许可证证书和生产许可证标志。(未完待续)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生产列入目录产品的企业以及核查人员、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的相关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对县级以上地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的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涉嫌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查处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向有关生产、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的单位和检验机构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涉嫌从事违反本条例活动的情况;

(二)查阅、复制有关生产、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的单位和检验机构的有关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三)对有证据表明属于违反本条例生产、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列入目录产品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涉嫌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也可以行使前款规定的职权。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合格,并定期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交报告。企业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九条 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对企业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需要对产品进行检验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实施监督检查或者对产品进行检验应当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参加并应当出示有效证件。

第四十条 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企业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依法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对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监督检查记录。

第四十二条 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查阅检验报告、检验结论对比等方式,对检验机构的检验过程和检验报告是否客观、公正、及时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三条 核查人员、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刁难企业的,企业有权向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投诉。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接到投诉,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向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举报。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企业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列入目录产品的,由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处违法生产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重新审查手续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责令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七条 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在产品、包装或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30%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篇3: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在新的改革形势下, 质检部门如何做好生产许可工作, 如何做好后续监管、如何管好、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提升是监管部门面临和需要解决好的问题。宽进严出除了加强监管外, 还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帮助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切实做到放、管结合。

1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及其意义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是指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对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企业, 通过企业实地核查和产品质量检验, 确认其符合法定条件, 向其颁发生产许可证证书, 允许其生产某种产品的一项行政许可制度。该制度自1984年实施以来,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在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进步以及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2 在行政审批改革的背景下, 生产许可证制度亟需改革创新的原因

虽然生产许可证整个制度有必要继续保留, 但是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改革的要求要及时改、彻底改、真正改, 显得尤为必要、尤为迫切。尤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生产许可证制度有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一方面, 尽管社会各方面对生产许可证制度充分认可, 但“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还存在。有的获证企业取证过程经历艰辛, 甚至遭遇吃拿卡要。另一方面基层质监局监督力量薄弱, 监管责任大, 消极懈怠情绪增加, 监管效果不理想使生产许可工作难度更大。

3 在行政审批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生产许可工作

3.1 严格生产许可, 加强证后监管, “放管治”相结合, 同时提高便民服务性

严格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准入的同时加强质量监管, 把证后监管作为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要紧紧依靠深化改革, 以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 创新监管方式, 健全监管体系, 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3.1.1 严格审核人员纪律要求, 严把生产准入关, 提高便民服务性

在现场评审工作中, 要求审核人员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要求, 遵守审核程序, 按照细则要求认真审核, 认真审查企业生产工艺及设备, 从源头阻止企业使用落后工艺和设备。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的要求, 压缩审批发证时限, 优化许可审批流程, 优化服务。可以尝试免费为企业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及细则的培训, 帮助企业熟悉生产许可审批流程。利用专业审查队伍的专业优势, 帮助企业查找质量问题, 对症下药, 提升质量管控水平。

3.1.2 强化质量监督

一方面加大许可证企业证后的抽查力度, 抽查要有随机性和针对性, 对质量问题严重、整改不合格、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条件的, 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惩处, 对违法情节严重的企业要坚持吊证和撤证, 原则严格落实市场退出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大市场随机检查力度, 打击无证和假冒、伪造许可和认证标志的违法行为, 保护获证企业利益。

3.2 建立许可审查、质量监督、证后监管联动机制

建议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企业在生产许可证现场审核过程中, 审核组对该企业提出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该企业在各级监督抽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 切实建立许可审查、质量监督、证后监管的联动机制。

3.3 建立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管的联动监督机制

建立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管的联动监督机制,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强消费引导, 通过发布消费提示、消费警示、曝光违法行为等方式, 引导群众监督。在加大监督检查的同时, 及时将监督结果通过报纸、网站等方式进行公示, 引起媒体和群众的热烈关注和参与, 对违法企业起到极大的警示作用, 监管成效得到逐步提高。

4 完善分类监管, 降低行政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效能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不断完善, 工作成效明显, 但受监管人员数量等监管资源限制, 后续监管效果不理想。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施分类监管, 可以强化生产许可证企业后续监督, 督促企业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需要, 是推动生产许可证制度创新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在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监管产品的特性与安全风险程度对本地区的工业产品做好合理的分类, 最重要做好分类监管评定结果的运用工作, 采取不同的监督管理模式对不同类别的企业产品实施质量监管, 可以通过分类监管方式确定等级:优秀企业、边缘企业、顽固企业、工艺落后企业、非法企业。随着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针对这些不同的企业类型也要采取不同的监督管理方式:“扶持优秀企业, 拉动边缘企业, 打击顽固企业, 淘汰工艺落后企业, 关闭非法企业。”从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效能。

生产许可证制度作为一项技术审查与政策约束相结合的准入制度有利于从源头抓产品质量。对于质量监督部门而言, 这项制度对履行质量监管职能、维护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质量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生产许可制度改革不仅要审批项目的减少, 取消和下放权力, 还要创新和加强后续管理, 以更好释放改革红利, 更好的让企业和社会感受到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实惠及改革的成效。进一步引导和督促企业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推动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摘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 (以下简称生产许可) 作为国家长期以来审批管理重要工业产品生产经营的行政手段, 该制度实施以来, 在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进步以及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因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生产许可证制度有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面临着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做出调整、改革的趋势。质检部门如何做好生产许可工作, 如何加强后续监管、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提升是目前面临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情况及提高生产许可后续监管效率方面进行探讨。

篇4: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如果不是看到《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目录》,真是难以相信我国仍然对86种工业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其中包括建筑门窗、水泥、空气压缩机、机动脱粒机、内燃机、砂轮等极为普通的工业产品。

用某企业负责人的话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对守法经营的企业来说,没有必要;对制假、生产伪劣产品者,也起不到监管作用。生产出优质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为了企业的发展和长远利益,守法经营的企业会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注重产品质量,有无生产许可证都一样。制假、生产伪劣产品的企业,只要政府监管机关没有抓住‘现行’,即使持有生产许可证,也照样制假,照样生产伪劣产品。这就像个别企业,虽然按规定建有废水、废气处理设备,如果环保部门不检查就不使用,只是一个‘摆设’一样,生产许可证对有些企业也只是一个‘摆设’。政府的管理应当注重实效,以日常监督为主,而不能依赖许可证这种表面化的、形式的东西。”这道出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尴尬。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在当时负有安排生产计划、配置资源、保护国营企业和管理产品质量等多重功能。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管理经济事务方式的创新以及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显现,进一步缩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范围已势在必行。

经济体制变迁:大部分生产许可证已无必要

大规模使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方式对普通工业产品实行管理,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管理对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轻工业产品和大部分重工业产品。1984年国务院制定发布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使这一管理方式成为一项法定制度。在以后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因为一些工业主管部门相继被撤销,有些许可证也随之被废止。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管理职能集中到了国家质量监督管理局,其它部门转移到该局的许可证有130多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务院于2003年又宣布取消了50多种,目前列入《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目录》继续实行许可证管理的还有86种工业产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是政府的附属,按照主管部门的计划组织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能源等由主管部门调拨,产品由政府收购,分配给商业企业销售。与这一经济体制相适应,企业不仅是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保障的主体,承担着为职工提供养老、医疗服务、住房和办学等一系列社会功能,生产、社会保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统一体。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体经营者、乡镇企业和以乡镇企业面目出现的私营企业的活跃,以国营企业为基础的生产和社会保障体系受到冲击。与国营企业相比,这些新生企业不承担社会保障功能,更没有历史所形成的社会“包袱”,加之其经营手段的灵活性,更具竞争力,使国营企业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并因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矛盾。为了维护改革秩序,政府选择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这一管理方式来管理,没有取得政府颁发的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不安排其生产计划,不供应原材料和能源。可见,建立這项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保护国有企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一样,已不再是政府的附属,不再直接承担社会保障功能,成为了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生产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变为监管者,不再通过计划来指挥企业生产,而是对市场秩序和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职能转变的要求看,继续对一般竞争性产品实行许可证制度已经没有必要,也已与政府职能不相适应。

社会化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可替代生产许可证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没有建立起一套社会化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产品质量由主管部门系统内和企业内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这种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是一种带有显著内部管理特征的模式。

改革开放后,政府与国营企业逐步分离,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主管部门系统内部和企业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已不再适应社会化生产的质量管理要求。但由于社会化的质量保证体系还没有形成,继续实行许可证制度,促使企业加强质量管理,还是一项必要的措施,是弥补社会化质量管理制度缺失的补充手段。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以国家质量标准、质量认证和市场抽查等制度为主体的社会化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了事后管理制度。比较起来,事后监管的效力更高,质量管理机关何时进行抽查,从哪个环节抽查,企业不得预知,对于企业来说,这比事前监管具有更大的威慑作用。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不上“黑名单”,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保证自己每一批次的产品都必须符合或高于国家质量标准。这些制度是比许可证制度更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已经可以替代许可证制度。

市场机制完善:比生产许可证管理更经济更有效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商品极度短缺,消费者选择余地很小,企业不必为其产品销路担心。在这一背景下,来自消费者的、要求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压力很小,市场机制还不能对产品质量形成有效的制约,因而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可证制度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近些年来,绝大多数商品供应已经出现过剩,形成了买方市场。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国际市场的冲击,也促使企业的质量意识普遍提高,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引入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实行规范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占领市场的主要手段。特别是作为社会生产链条之中下一生产环节使用的原材料或者集成产品配件的产品,企业从自身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要求考虑,必然要对其进行严格筛选,这对上游企业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

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的这种相互制约关系,也正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比起政府的许可管理也更为有效、更加经济。

篇5: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目录

如何办理生产许可证

一、申请

1、企业办理生产许可证必须填写统一格式的《生产许可证申请表》一式四份,报诸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业务科。

2、企业应同时提供如下资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例行(型式)试验报告;

(3)环保、卫生证明等。

3、业务科将所有资料初审合格后,将申请资料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科,由市局统一安排初审和检查。

4、市局初审通过后将申请材料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受理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受理企业的申请材料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发放《生产许可证受理通知书》。

三、现场审查

1、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规定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企业生产条件审查和封样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在受理申请后2个月内组织对生产条件进行审查并现场抽封样品。省许可证办公室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材料汇总,并将合格企业名单和相关材料报审查部。审查部自收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报送材料之日起45日内完成企业生产条件抽查和材料汇总,并将合格企业名单和相关材料报送全国许可证办公室;

2、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规定由审查部组织企业生产条件审查和封样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在受理企业申请后15日内将相关材料转交审查部。审查部自接到省许可证办公室报送的材料之日起2个月内组织对申请取证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审查,并现场抽封样品。审查部自收到省许可证办公室报送的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将合格企业名单和相关材料报送全国生产许可证办公室;

3、申请取证企业的生产条件审查工作由审查组承担,审查组实行组长责任制,审查组对审查报告负责。

四、样品检验

申请取证企业应当在封样15日内将样品送达指定的检验机构。检验机构受到样品后,应当按照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检验,并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检验工作。标准中对产品检验有特殊要求的,按标准规定进行。产品检验周期超过第十四条规定的材料报送时限时,材料报送时间以检验完成时间为准。

五、汇总、审定、发证

篇6: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一、《条例》的立法背景和修订过程

(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诞生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刚刚开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的企业,一哄而起、盲目上马,一些中小型企业设备陈旧、管理混乱、粗制滥造,致使不少质量低劣的产品流向市场,冲击了合法生产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许多恶性质量事故不断发生。其中,以低压电器等产品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最密切,质量问题最为严重。根据1979年的一项调查,被调查的640家低压电器生产企业,产品合格率仅有10%。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批转了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关于整顿低压电器产品质量,试行颁发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报告》(国机二发〔1980〕16号),开始对低压电器、民用电度表等产品试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1984年4月7日,国务院以国发〔1984〕54号文发布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正式开始在全国对重要的工业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到1985年底,为了及时总结交流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经验,在北京召了第一次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会议,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指出:“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是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对发放生产许可证的工作,我是下决心要抓好的,但是我很担心搞成形式主义,希望同志们一开始就注意防止形式主义,使这项工作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这次会议为生产许可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实施1984年至2002年,食品已被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并对食品添加剂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等食品纳入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实施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1998年1月,山西朔州发生了特大假酒事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27人死于非命,200余人被送进了医院,这片阴影在很多人心目中久久不能抹去。在此之后,国家经贸委、国务院法制局、国家技术监督局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违法行为的通知》,规定对白酒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这样2002年以前就有白酒、食品添加剂、婴幼儿配方乳粉三类食品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从2002年下半年到~年,国家质检总局分三批对米、面、食用油等28类食品全面实施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对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加贴QS标志。随着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全面实施,丰富了生产许可作为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体系的内容,并且今后将成为重要的许可内容,进一步确立了生产许可制度的重要地位,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59次常务会上明确要求,要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吴仪副总理在国家质检总局的专题汇报上批示:“很好,抓产品质量一定要从源头抓起。要抓好产品市场准入关。”通过这一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QS标志已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识别产品的质量信息,为选购食品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途径,目前已经形成了在大中城市的商场、超市无QS标志的产品不上货架,消费者无QS标志的产品不购买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等市场准入制度是从生产源头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制度和治本措施,充分发挥了国家行政许可对保证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的修订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产生《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发布实施21年来,在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工业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对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净化了市场环境。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一些客观情况和各方面条件的变化,《试行条例》中的部分条款,在管理方式、监督机制和处罚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客观形势的需要,一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断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的许多管理机制要同国际惯例相一致。比如,《实行条例》第二条规定:“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该产品,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不得安排计划,不得供应原材料、动力和提供生产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限制显然不能发挥作用。二是国务院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在1998年批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行使“管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职能,确立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统一管理的工作机制。而《实行条例》颁布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由国家经委统一组织领导,产品归口部门负责审查发证。三是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健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对行政许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国家机关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进行了界定和规范。四是有关部门在长期的生产许可证实践工作中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并对此摸索出一些解决办法,积累了大量经验,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本身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鉴于上述情况的变化,对《试行条例》进行修改就显得极为迫切,势在必行。1990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首次将《试行条例》修改稿正式报送原国务院法制局。由于当时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正处在向市场

经济转轨过程中,各方面对生产许可证制度有不同的认识,使条例的修改工作经历了十多年艰辛的历程。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组建以来,对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极为重视。2002年,向国务院上报了《试行条例》的修订工作的计划。国务院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将《条例》修改列入~年、~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中。与此同时,质检总局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一些多年来从事生产许可证工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启动了修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的前期工作,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年5月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当时我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也派人参加了修改、讨论工作。在征求系统内31个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国务院32个有关部门、23位行业专家和法律专家,30个企业意见的基础上,经过10多次调整后,由总局局务会讨论通过,形成了送审稿,于~年10月20日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审议。收到送审稿后,国务院法制办多次组织书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检验机构及有关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并赴山东、湖北等地进行立法调研。特别是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召开了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立法听政会,全面、深入、系统地征求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为条例重新修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并与有关部门反复协商一致,《条例》终于在国务院第97次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以国务院第440号令发布,于~年7月9日公布,9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次《条例》的修订,开创了两个“第一”,一是国务院第一次就法规的修改召开立法听证会,二是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第一部以行政许可为主体内容的行政法规。《条例》的出台可以说是生产许可证工作21年风雨历程的经验总结,凝聚着全系统上上下下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必须十分珍惜的宝贵财富和必须牢牢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和立法宗旨新《条例》共7章70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条例》制订的目的和依据、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范围、管理体制及工作原则等基本内容。第二章和第三章规范了生产许可证的取证条件和程序,主要规定了企业取证的必备条件、取证申请、取证企业的现场条件审查、产品检验、审核发证以及检验机构和审查人员的条件和职责等重要内容。第四章是证书和标志的管理,主要规定了证书内容、证书变更注销、标志的使用、标志的查验以及证书、标志使用过程中的禁止性规定等内容。第五章监督检查,主要规定了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监督检查的机构以及监督检查的具体权限等。第六章法律责任,主要规定了对无证生产、销售无证产品、有证生产不合格产品、伪造和冒用证书、涂改、转让证书、骗证以及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第七章附则,主要规定了收费、实施日期等。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是促进产品质量安全的强大动力,充分体现了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于保护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条例》第一章第一条指出:“为保证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制定本条例。”明确规定了《条例》的立法宗旨和目的,体现了严格依法行政的精神实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证重要产品质量安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目前,由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相当数量的企业技术设备不够先进,生产工艺落后陈旧,缺乏必备工艺装备和质量检验手段,企业领导和职工质量意识淡漠,管理基础薄弱,致使企业产品事物质量水平不高,而劣质产品的直接受害者是消费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条例》的第二条规定了生产许可的产品范围,不难发现,《条例》首先把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的加工食品列入许可范围,同时还包括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电热毯、压力锅等以及影响公共安全的危险化学品、保障劳动安全的产品等。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直接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财产权、生命权等基本权利,政府通过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对生产这些重要工业产品的企业的监管,督促企业提高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手段,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提高产品事物质量水平,从而从源头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利,保障生命健康安全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产业政策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将特定的产业、产品及工艺装备等,分为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等四种类型,并要求相关部门贯彻落实的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是在现阶段,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表现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依然存在,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现象十分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发挥国家利用行政手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整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协调发展。生产许可证工作依靠行政许可的强制手段,设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要求、大力推广节能、降耗、节水、环保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努力提高行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应当也一定能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比如,《条例》第七条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基本条件中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不存在国家明令禁止投资建设的落后工艺,高耗能、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这就要求企业申请取证时,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一是不存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高耗能、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情况;如:生产水泥的窑径小于2.2米(年产4.4万吨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生产带肋钢筋的横列小性轧机。二是不存在禁止投资建设的落后工艺、高耗能、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如:生产燃气热水器的新建直排式燃气热水器生产线。根据《条例》规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不再批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企业的取证申请,该类型企业不得再从事相应产品的生产或者利用其工艺进行生产经

营活动。

(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始终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是政府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政府的行政调控不能削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生产许可证工作要始终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把生产许可证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这一点,在《条例》发证产品目录的动态管理有关规定中,有很好的体现。目前,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范围限定在加工食品等六方面的86类产品,是根据我国当前的质量安全实际和市场情况做出的选择,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条例》第三条规定了对目录进行评价和调整的程序,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及时对目录进行调整,将不需要继续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调整出目录,将需要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纳入到发证目录中来,使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保持与时俱进的特性,始终围绕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以上三点,概括了《条例》的立法宗旨,也是生产许可证工作不断努力的方向。通过分析可见,贯彻实施《条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改革开放事业大局的必然要求。

三、《条例》采取的新体制、新要求与《试行条例》16条相比,新《条例》绝大部分是新内容、新体制、新制度、新机制,充分体现了《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形成了一套更加完整、更加规范的生产许可证工作体制,是指导我们今后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一)确立了以保证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为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核心。与《试行条例》比较,新《条例》第一条明确确立了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主要包括涉及食品安全、人身财产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劳动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等六大类产品,第一次以《条例》形式确立了以质量安全为重点的行政许可制度,从而为今后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指明了方向。

(二)明确了生产许可证的管理主体以及“四个统一”的管理机制。新《条例》第七条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体制做出了规定。规定了我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体制是有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统一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本条例中所称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就是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地方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条例》同时提出了国家对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产品目录,统一审查要求,统一证书标志,统一监督管理。对工业产品生许可证统一管理的工作方案,是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明确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管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职能后,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通过一系列文件,逐步确立起来的,在生产许可证工作中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原则,以往一般表述为“五个统一”,即统一受理生产许可证申请、统一申请书格式、统一组织企业审查、统一证书编号、统一发放生产许可证。这次新《条例》概括为“四个统一”,是对原“五个统一”的精练和补充,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生产许可证工作的运行机制。

(三)严格规范了生产许可证工作的程序制度。《条例》第七条规定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程序合法、便民高效四条工作原则。新《条例》中规定的生产许可证工作的主要程序制度,都充分体现了行政审批制度要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便民高效的指导思想,突出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立法思想。如对企业实地核查和产品检验为主要内容的发证审查制度,对生产许可证的受理、现场审查、送样检验、审核发证等各个工作环节都明确了具体时限要求。再如,新《条例》规定了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中的公告和听证制度,以及公众对办理生产许可证的有关材料有查阅权。

(四)强化了证后监管措施,加大了违法处罚力度。为防止出现“有证有人管,无证无人管”,以及重许可、轻监管的情况,新《条例》强化了生产许可证发证后的监管工作。一是加强了证书和标志的管理。新《条例》第四章规定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和标志的管理,主要规定了证书内容、证书编号、质量安全标志、标志的使用、证书的管理等。其中在证书的内容上增加了公司住址和生产地址,这是非常重要的项目。关于标志,这一次条例明确规定,实施生产许可证条例的产品标志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规定。总局将会在随后发文,规范和统一生产许可证标志,对食品和工业品都使用QS标志。通过加强生产许可证证书和标志的管理,引导企业正确地使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和生产许可证标注标识,可起到明示产品质量信息的作用,更好地保护企业、用户、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二是建立了对获证企业和产品的监督检查制度。新《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质检总局和地方各级质监部门对企业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需要对产品进行检验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同时,《条例》还提出了企业定期报告制度,企业应当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合格,并定期向省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交报告。三是加大了对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试行条例》中没有无证查处的内容。新《条例》加大了查处无证生产的工作力度,对无证生产的概念、无证查处的组织领导以及对无证生产和销售无证产品行为的处罚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新《条例》还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这在《条例》第六章法律责任的有关内容中有明确的体现。比如,对被吊销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规定了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同一目录产品的生产许可;对无证生产处罚额度由原来参照《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执行的货值的15%-20%,调整为货值的3倍以下等。

(五)强化了行政许可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行政机关来说,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享有多大的权利,就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新《条例》在赋予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权、调查权、查阅

资料取证权、查封扣押的同时,也对违法设定行政许可条件,该受理的申请不受理,该通过的审查不予通过,故意刁难企业,对获证产品不按照要求进行监督或者监督不力,都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既强化了许可监管责任,促使行政许可部门提高责任意识,尽心尽职履行职责,也有利于行政机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四、认真贯彻《条例》,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质监系统)贯彻实施好新《条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依法行政的重大内容。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生产许可证条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贯彻实施这项法规,作为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推动质监工作的强大动力,切实抓紧、抓实、抓好。一是要深入学习新《条例》。今天我们集中学习新《条例》,由于时间比较短,不可能面面俱到,各单位还要组织好本单位职工的培训工作,组织大家认真自学,通过明确学习培训的对象、明确学习培训计划、明确学习培训方法,做到对新《条例》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掌握实质、吃透精神,这是实施、贯彻、落实条例的根本前提。二是要广泛宣传新《条例》。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活动,特别是结合9月质量月宣传活动,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要让宣传工作进入厂门,深入社会,面向企业、消费者和市场,广泛介绍生产许可证知识,宣传生产许可证制度,以宣传新《条例》为契机,在全社会营造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企业支持、百姓欢迎、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三是要认真贯彻新《条例》。各单位要对照新《条例》的内容,认真查找不足,制定贯彻新《条例》的具体工作方案,做到有目的、有方案、有计划、有检查。依法严格履行《条例》赋予我们的各项职责,坚决杜绝一切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同时,积极结合工作实际,在创新上下功夫,研究推进生产许可证工作有效实施的新方法、新措施,不断加强才产品质量监管的力度,借贯彻实施新《条例》的东风,带动和促进各项工作都有新发展。《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话的轨道,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积极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条例》,准确把握《条例》的要求,推进建立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为开创我市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做出努力!

篇7: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一、填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于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一般为年。

3、企业生产列入目录的产品,应当向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 证主管部门申请取得生产许可证。

4、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不再从事列入目录产品的生产活动的,应当办理生产许可证注销手续。

5、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散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产品的,责令改正,处以 5万 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6、企业的人员素质是决定企业能否生产合格产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7、企业被吊销生产许可证的,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同一列入目录产品的生产许可证。

8、国家对必须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证可证制度的产品,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产品目录、统一审查要求、统一证书标志、统一监督管理。

9、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受理企业申请后,应当组织对企业进行审查,对企业的审查包括对企业的实地核查和对产品的检验。

10、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30日内将对企业实地核查结果书面各知企业。核查不合格的,应当说明理由。

11、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6个月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出换证申请。

12、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程序合法、便民高效的工作原则。

13、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管理体制主要体现统一管理、分层管理、属地管理原则。

14、实施生产许可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

15、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检验工作应由具有相应资质检验机构承担。

16、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志由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规定并公布。

17、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出租、出借、非法转让。

18、从事生产经营等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活动最广泛、最直接的感受者和接触者。

19、法律责任,按其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具体分为三种: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20、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坚持的其本原则有 处罚法定原则、公开、公正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原则、过罚相当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监督制约原则。

2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收费项目按照国务院财政、价格主管部分的有关规定执行,主要有审查费、公告费、产品质量检验费三部分。

22、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 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23、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4、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

25、国家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对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 的单

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26、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7、对于企业自查自律的规定,企业应对提交报告的真实性负责,提交报告的真实性是企业 自查自律、诚实守信 的表现。

28、企业在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后,决不能降低获证时的 生产条件、检验检疫手段、技术 或 工艺要求,放松质量管理。

29、通过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可以达到保证重要工业产品质量、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三方面目的。

30、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是企业长期稳定生产合格产品的基础。

二、选择题

1、国家对下列(ABCDE)重要工业产品的企业需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

A乳制品、肉制品、饮料、米、面、食用油、酒类等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的加工食品。B电热毯、压力锅、燃气热水器等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

C税控收款机、防伪验钞机、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等关系金融安全和通信质量安全的产品。

D安全网、安全帽、建筑扣件等保障劳动安全的产品。

E电力铁塔、桥梁支座、铁路工业产品、水工金属结构、危险化学品等影响生产公共安全的产品。

2、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ACDE)发生变化的,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重新组织核查和检验。

A生产条件B生产要求C生产技术D生产工艺E检验手段

3、企业自查自律的规定有(ACD)A企业应当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合格 B企业应保证产品生产人员的生产技术

C企业应当定期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交报告 D企业应对提交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4、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和企业必须在获得的(ABC)上标注,表明该生产企业已取得生产该产品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A产品B包装C说明书D配件

5、企业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与企业主体是一一对应关系,二者不能分离,具有(ABC)A惟一性B对应性C确定性D统一性

6、(ABCD)监督检查对保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A定期监督检查 B不定期监督检查

C需要对产品进行检验的处理

D对实施监督检查或抽样的人员要求

7、违反《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从事生产、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产品目录的行为,主要包括(ABD):

A生产、销售或者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的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B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C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D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8、以下哪些项是属于无证生产,是条例禁止的行为(ABC)

A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未申请取得工业产品和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的视为无证生产。B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未按规定重新申请办理许可证而擅

自生产的。

C正在生产的产品被列入目录的企业,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的。

9、准予行政许可,需要颁发行政许可证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以下(ABC)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行政许可证。

A许可证、执照或者其他许可证书; B资格证、资质证或者其他合格证书; C行政机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证明文件;

D国家规定的其他行政文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文件)

10、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ABCDE)要求。A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B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C标明产品规格、等难、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并用中文标示;

D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失效日期;

E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警示说明。

F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11、售出的产品有下列(ABC)情形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A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 B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 C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12、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BCD)情形的,不承担赔偿责任。A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B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C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D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三、问答题

1、企业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应当符合的条件?

答:

1、有营业热照

2、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3、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验检疫手段

4、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技术文件和工艺文件

5、有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6、产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篇8: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取消发证产品目录,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程序,创新监管方式,构建产品质量社会共治机制。(二)基本原则: 坚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坚持开放包容,社会共治; 坚持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坚持依法行政,统一管理。 (三)工作目标:用1年左右时间,全面实施深化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措施,重构生产许可管理模式,基本建立“市场配置资源、企业主体责任、政府依法监督、 社会共治质量”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管体系,有效保障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

二、最大限度取消生产许可审批项目

(一)最大幅度取消实行生产许可审批的产品项目。(二)科学制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负面清单。

三、最大限度下放生产许可审批权限

(一)最大限度减少总局审批事项。(二)稳妥下放省级发证产品管理权限。

四、最大限度优化生产许可审批流程

(一)改进企业审查方式。对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申请延续的企业,生产条件若无重大变化,可以通过提交书面承诺的方式试行免于实地核查,由企业自主选择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产品检验,检验合格的, 直接换发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在6个月内接受省级及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的,可以不进行发证产品检验。(二) 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许可前置条件内容。全面清理生产许可证审批工作中要求的前置条件,凡是不涉及产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和产业政策的内容一律取消。在受理环节,企业只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申请书和承诺书。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许可检验项目,只对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的指标进行生产许可检验。(三)推进生产许可检验市场化。逐步将企业产品生产许可发证检验推向市场。打破部门、 地域、所有制的限制,进一步放开对发证检验机构资质的要求,凡是获得计量认证、在质监部门检验机构分类监管工作中评为Ⅱ级及以上的检验机构,都可以向质检总局备案承担发证检验任务,具备规定资质的由质检总局公告名单,供企业自主选择。由质检总局负责审批发证的产品,试行企业根据自主经营情况, 既可以在实地核查后选择检验机构进行产品检验,也可以在实地核查前委托具备条件的检验机构进行产品检验,总局采信检验结果;有条件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参照试点。(四)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许可效率。(五)改革生产许可证书。

五、加强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管

(一)改革完善审查机构管理机制。(二)探索建立工业企业质量安全评价体系。(三) 强化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四) 加快构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六、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上一篇:政府办支部2012年党建工作计划下一篇:蒲公英般的爱情爱情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