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递进培训心得

2024-06-23

人才递进培训心得(精选6篇)

篇1:人才递进培训心得

20__年人才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安排 今年,我院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战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速人才引进和培养,使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医院的技术力量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院人才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我院人才现状。

截至20__年11月,我院在职干部职工总数663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11人,占职工总数的77%,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级以上职称64人,占9%,中级职称208人,占31%。

按学历层次分,全院在职职工中,专科以上学历566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85%。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185人,大专学历376人。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选拨机制。

1、进行人事聘任制度改革,医院成立招聘领导小组,按照招聘计划、条件、程序,公正、公开、公平的进行招聘,编内人员由医院抽出人员招聘计划,经卫生局、人社局审核,按规定程序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人员由医院提出招聘计划,经卫生局审核后向社会公开招聘,医院对应聘人员组织考试,考试合格后,卫生局负责审核应聘人员相关证件,审核合格后,医院按聘用办法进行聘用。

2、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能者上,平者让,使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通过竞争上岗,使德才兼备,开拓意识强,有创新精神的人员施展了才华。通 1

过干部岗位交流,有效地实现了人尽其才。人事制度的改革给医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意识,更激发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热情,加快了医院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1、多次为医务人员举办有关知识讲座,以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事故防范意识。20__年,医院为各级各类医护人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医疗安全教育,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针对各科工作特点,讨论医疗事故隐患;还组织了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理论培训及急救技术训练,使医务人员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2、重视人才培养,在医务人员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快外出进修培训速度,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外出进修深造。20__年,医院共选派出各科优秀人员外出进行心血管、肿瘤、妇科、内分泌等专科进修,并分批组织近30名医务人员外出进行短期学习培训,有效提高了各专科的诊治水平。为了培养短、平、快的急需、特需人才,请上级医院专家定期来院查房、门诊,对本院中青年医师传、帮、带,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四、组织下乡义诊,认真开展“百人百天”送健康送温暖活动。

根据上级“百人百天”下基层送科技服务活动的要求,我院开展了下基层送健康送温暖活动,组织内科、外科、眼科、妇科等科室专家到____进行“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 2

型义诊活动,免费为当地群众诊治病情,做心电图、测血糖等,并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送健康活动活动解除了群众疾病隐患、强化了卫生健康意识,树立了我院良好的形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下一年工作谋划。

1、立足发展内涵,加强培训。(1)加大在职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有计划地选派专业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到上级单位进修,同时,广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院内继续教育,培养一支适应我院发展的人才队伍。明年我院计划选派3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2)聘请上级医院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有针对性地举办讲座、义诊,介绍知识创新情况,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促进我院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学术水平的提高;(3)进一步抓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管理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高学历、懂经济、懂法律、善管理的人才作为后备管理干部,选拔一批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管理人才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决策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着重提高管理人员的为人处事、协调能力和办事效率。

2、加大引进力度,广泛吸引人才。(1)认真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和规划,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要多渠道地搜集人才信息,实施公开招聘的办法,重点招聘各类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才;(2)加强对引进人才的服务和管理。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要在进修、培训、待遇 3

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安心工作,以用好人才来实现留住人才,要给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要让优秀人才看到自己发展的前景,靠待遇留人、靠感情留人,更要靠事业的发展留人。

3、深化改革,完善竞争激励机制。(1)建立定期考核体系,加强对工作绩效的考评。严格执行奖惩、晋升等制度,充分调动全院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全院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进一步完善科研及科技奖励政策,鼓励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科研、学术交流等活动。对被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录用的学术论文成果要给予奖励,制定人才建设奖励制度,推动人才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但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高尖端技术人才数量还比较少,人才的层次还不够高,人才建设的机制还不十分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抓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和人才使用四个环节,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卫生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篇2:人才递进培训心得

人才递进培训心得篇1

卫生事业要快速发展,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科技人才,人才是医院发展命脉,我院一直以来始终以“人才兴院、科教兴院”为宗旨,年初,结合学科建设,制定了人才培养五年规划,旨在加快提高卫技人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20xx年,在领导重视、科教科规范管理、科主任支持、卫技人员自身努力下,人才培养取得一定成效,总结如下:

一、加强了人才培养组织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成立了人才培养管理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各梯队人才,科教科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外出进修、外出短期培训、业务学习、三基三严培训及考试等计划,并规范落实各项激励机制,奖励人才的科研开发、新技术的应用、新项目的开展、论文发表、在职学历提高,并按规定予以奖励,严格各项审批制度,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有序进行。

二、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更新现代医学知识

1、组织院内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每月定期开展业务讲座,授课老师主要由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担任,结合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精心准备课件(PPT),不断更新医学理论知识,按照计划并配合中心工作进行院内业务学习,共举办12次,对医疗法律法规、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医院感染、核心制度等进行了培训,参课率大于90%,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急诊应急救治水平。

2、狠抓“三基三严”的落实,认真组织全院性“三基”理论考试,以促进自觉学习的习惯,每次考试试题包括江苏省三基内容、业务学习内容以及核心医疗制度,组织全院季度三基考试4次,创建二级医院工作阶段,每周组织三基考核,合格率大于90%以上。

3、九月份对包括临床、护理、药剂专业共13名新职工,进行了岗前培训,对医院制度、职责、法律法规、核心工作制度、医疗及护理安全、院内感染等知识培训,培训课程结束之后,科教科组织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内容的考核,全部合格。本次培训受到新员工们的欢迎,对参加这样的岗前培训感到很有收获,在以后的工作为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投身到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与医院共同进步。

4、鼓励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年内医技科室有三名人员就读本科毕业,护理有1人就读本科毕业,1人就读大专毕业,院内尚有10余名以上卫技人员在读本科或专科学历教育。

5、学科带头人、科主任、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每月组织科室业务学习,学习有记录,结合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查房等活动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结合学科建设,加快培养专科人才

1、积极参加市内外各种学术活动、学术会议164余人次,其中管理类岗位培训46余人次,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知识,部分新技术已在临床得到了应用。

2、送外进修(医疗)7人,进修结业回院6人,分别在南京军区总院(进修骨科)、上海中山医院(进修心内科)、江苏省肿瘤医院(进修肿瘤科)无锡妇幼保健医院(进修妇产科、腹腔镜)、无锡市人民医院(进修儿内科)宜兴市人民医院(CT、肠镜)进修。结业回院人员,将外院先进技术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科室科研活动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应用,在经费、时间、人力、物力方面给予极大支持。

四、大力弘扬先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医院对取得成绩的优秀人才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奖励,年内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8篇,省级核心期刊2篇,如“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

除术31例报告”、“剖宫产术后伏笔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等。国家级每篇奖励500元,省级每篇奖励300元,全年论文奖励5500元。在全院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以促进卫技人员自觉进步,人才的快速成长。

医学领域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又是人才管理体制和模式的竞争。因此,医院正着力于创建良性的软环境,触发人才潜能的发挥,用各方面的优势,去建设一个技术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医院。

人才递进培训心得篇2

姚安县中医医院现有在职职工81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9人,财务、后勤人员13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41人,大专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39人,占57%。医院开设有内科、儿科、老年病专科、妇产科、外科、肛肠科、五官科、针灸理疗科、口腔科等九个临床科室,有功能科、检验科、药剂科、放射科等四个医技科室,有医院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财务后勤科、预防保健科、统计室、微机室、消毒供应室等八个行政职能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年门诊人次103573人次,年收住院病人1810人次,业务收入513万元,且每年按10%的速度增长。以医疗、护理质量为中心的综合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每年均有新的发展、新的提高,始终处于全州同级中医院的前茅,究其原因是医院有一个团结务实、廉洁高效、勇于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以及有识才的慧眼、聚才的力量、用人的胆识、爱才的情感。医院每年均选送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深造,通过人事、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营造和激活了育才用才的机制,使全院一大批专业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员层出不穷。现对一年来医院人才培养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人才战略,不拘一格聚集人才,人才结构趋于合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关键是观念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多年来,我院不断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始终没有放松人才这第一要素,把全院的发展与人才引进和培养结合起来,把现实性与将来的可能性结合起来,树立医院社会的大卫生观念,在人才选拔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思想品德好,热爱医疗卫 生事业,有发展志向的医务人员聘用到医院工作,从20xx年以来,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33人,占医院现有职工总数的40%,接收从基层卫生院及其他医疗机构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20人,占医院现有职工总数的25%。全年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本科12人、专科9人,取得专科文凭1人。目前,新分入和调入的技术人员已成为各科的业务骨干,有的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各科室的人才结构明显趋于合理。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品德

医院要有正气,要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才能竞争、才能生存和发展,为此,医院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德治院、依法行医”作为自己最高的宗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与爱岗敬业为主的政治思想教育,以“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工不断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热爱和忠诚于医疗卫生事业,把全院职工的思想统一到这一崇高的使命上来,把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奉献给病人,奉献给社会,医院营造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服务、讲道德的良好氛围,文明服务、优质服务、高效的服务已成为全院职工的自觉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三、人才培养坚持公平、公开、择优发展的原则

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医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为了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与医学前沿衔接,医院采取在职培训,进行继续医学教育,远程网络培训,安排到省、州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人才。每年都安排两批医务人员到省内外有较高水平和声誉的医院进修深造,我院的临床医生已全部到省内或省外普遍进修一年已结束。内儿科医生已全部参加了全省为期三个月的急诊医师培训班。部分妇产科医师已两次到省或州级医院进修。全部护理人员已普遍到省级或州级医院进修三至六个月。第二轮医生进修工作根据医院需要及时选派到相关的医院进修、学习、培训。在安排学习、进修工作中,医院始终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使每位技术人员都有相同的进修学习机会。20xx年共选派医疗进修省外1人、省级2人,护理省级进修2人。在专业发展方面,医院把现实工作及将来发展趋势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志向结合起来,充分尊重职工的个人选择,并为职工个人的专业发展提供最大可能的条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拓宽,方便和满足了患者,促进了医院、科室的发展,如老年病科、内科、妇外科对全院的发展起到了龙头作用。

四、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择优选人、用人机制

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医院在平等竞争前提下为全院职工提供发展机会,制定了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岗动薪移,以及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平者让、能者上、庸者下的奖励、约束机制。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注重发现和大胆使用那些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科室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并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根据《医院人事、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竞争上岗,从根本上激活和完善了医院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走上了医院不同的领导岗位,医院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技术特色和优势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它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显示着较强 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临床疗效。多年来,医院始终把中医药疗效作为中医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加大中医药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同时面临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特别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在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上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思想,鼓励中医人员学习西医,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路子。目前全院医务人员既能按西医“因病”治疗,又能按中医“因证”施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为医院将来更广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院的人才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我院还有不足之处,如人才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一定程度制约着医院的发展速度;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望的名医不多;群众的经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学人才才干的发挥;极少数群众对中医药工作仍有偏见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继承和发展祖国中医药文化遗产为契机,认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坚持完善和深化改革,再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

人才递进培训心得篇3

20xx年人才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安排 今年,我院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战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速人才引进和培养,使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医院的技术力量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院人才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我院人才现状。

截至20xx年11月,我院在职干部职工总数663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11人,占职工总数的77%,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级以上职称64人,占9%,中级职称208人,占31%。

按学历层次分,全院在职职工中,专科以上学历566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85%。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185人,大专学历376人。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选拨机制。

1、进行人事聘任制度改革,医院成立招聘领导小组,按照招聘计划、条件、程序,公正、公开、公平的进行招聘,编内人员由医院抽出人员招聘计划,经卫生局、人社局审核,按规定程序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人员由医院提出招聘计划,经卫生局审核后向社会公开招聘,医院对应聘人员组织考试,考试合格后,卫生局负责审核应聘人员相关证件,审核合格后,医院按聘用办法进行聘用。

2、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能者上,平者让,使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通过竞争上岗,使德才兼备,开拓意识强,有创新精神的人员施展了才华。通 1

过干部岗位交流,有效地实现了人尽其才。人事制度的改革给医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意识,更激发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热情,加快了医院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1、多次为医务人员举办有关知识讲座,以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事故防范意识。20xx年,医院为各级各类医护人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医疗安全教育,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针对各科工作特点,讨论医疗事故隐患;还组织了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理论培训及急救技术训练,使医务人员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2、重视人才培养,在医务人员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快外出进修培训速度,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外出进修深造。20xx年,医院共选派出各科优秀人员外出进行心血管、肿瘤、妇科、内分泌等专科进修,并分批组织近30名医务人员外出进行短期学习培训,有效提高了各专科的诊治水平。为了培养短、平、快的急需、特需人才,请上级医院专家定期来院查房、门诊,对本院中青年医师传、帮、带,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四、组织下乡义诊,认真开展“百人百天”送健康送温暖活动。

根据上级“百人百天”下基层送科技服务活动的要求,我院开展了下基层送健康送温暖活动,组织内科、外科、眼科、妇科等科室专家到****进行“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 2

型义诊活动,免费为当地群众诊治病情,做心电图、测血糖等,并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送健康活动活动解除了群众疾病隐患、强化了卫生健康意识,树立了我院良好的形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下一年工作谋划。

1、立足发展内涵,加强培训。(1)加大在职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有计划地选派专业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到上级单位进修,同时,广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院内继续教育,培养一支适应我院发展的人才队伍。明年我院计划选派3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2)聘请上级医院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有针对性地举办讲座、义诊,介绍知识创新情况,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促进我院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学术水平的提高;(3)进一步抓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管理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高学历、懂经济、懂法律、善管理的人才作为后备管理干部,选拔一批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管理人才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决策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着重提高管理人员的为人处事、协调能力和办事效率。

2、加大引进力度,广泛吸引人才。(1)认真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和规划,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要多渠道地搜集人才信息,实施公开招聘的办法,重点招聘各类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才;(2)加强对引进人才的服务和管理。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要在进修、培训、待遇 3

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安心工作,以用好人才来实现留住人才,要给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要让优秀人才看到自己发展的前景,靠待遇留人、靠感情留人,更要靠事业的发展留人。

3、深化改革,完善竞争激励机制。(1)建立定期考核体系,加强对工作绩效的考评。严格执行奖惩、晋升等制度,充分调动全院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全院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进一步完善科研及科技奖励政策,鼓励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科研、学术交流等活动。对被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录用的学术论文成果要给予奖励,制定人才建设奖励制度,推动人才全面发展。

篇3:人才递进培训心得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引下,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式。“岗位技能递进”是指专业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一方面, 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 即知识和技术相结合, 强调过程的结合;另一方面, 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的形式, 即生产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 强调对象的结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是学院与企业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基础, 共同就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依托企业实训资源优势,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是辽宁省第一所校企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学院的举办方之一———锦州石化公司投入5000万元建设具有高职教学和企业职工培训双重职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开展“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教学条件。通过广泛的岗位调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论证,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锦州石化公司,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 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 将培养目标分解成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等子目标, “岗位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如下。

第一学年:认识岗位与基础理论教学, 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能力。通过入学教育、企业参观、岗位认识实习, 使学生了解专业概况, 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逐步培养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热爱, 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安排思想道德修养、基础化学理论、化工识图、职业道德、计算机操作、英语等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案例教学, 使学生获得燃料油生产工 (高级) 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 为学生掌握石油化工生产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年:以岗位仿真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为载体, 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专业能力。由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授课, 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石化企业生产手册及燃料油生产工 (高级) 国家职业标准为技术要求, 工学交替, 在体现石化企业工作情境、真实生产流程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苯乙烯仿真工厂和油品质量分析实训室教学, 使学生熟练掌握典型单元设备操作、DCS仿真开停车等技能;并强化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反应与分离技术、石油产品分析技术等专业理论, 获得燃料油生产工 (高级) 职业资格证书。在生产实习过程中, 学生以企业学徒工的身份进行跟班训练, 体验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岗位要求, 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

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 体验企业文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设《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课程, 教学环境为石化生产真实装置, 使学生在生产性工作岗位上熟悉石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 掌握常减压、催化、重整、加氢等典型生产流程、工艺设备, 体验企业文化, 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 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通过以上岗位认识与基础理论教学→岗位仿真与“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始终与行业企业合作, 通过课堂教学、DCS仿真和校内产学研基地单元设备训练、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培训与考证融合;完成学生从“岗位基本能力形成→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提升”的递进。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具备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 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 能在石化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生产操作、技术应用和班组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反复训练, 尽可能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结合石化企业生产的特点, 考虑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 改变传统的按固定地点、固定模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开展分组教学、灵活授课、弹性教学, 对专业课程选择典型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教学, 对于不具备现场教学条件的, 在“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由教师进行操作性示范, 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 让学生明确知识点, 掌握专业技能;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组织安排上, 适应石化企业工作的特殊性, 采用倒班顶岗分阶段实习, 由企业学校共同考核评价。

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结合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50%。由企业兼职教师提供车间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资料, 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学习过程融入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 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仿真操作等使学生掌握燃料油生产工的相关理论, 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生产车间中实施。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 规范地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学会装置开停车、巡回检查、资料录取、填写生产报表、维护管理以及动态分析等技能, 并考取高级燃料油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同时, 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进行铁人精神教育, 学习做人、做事的本领, 进而获得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石化生产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生产一线, 以泵及压缩机岗位现场操作岗位 (外操) 、中控室操作岗位 (内操) 、油品分析岗位、班长岗位为主。为充分满足“岗位训练”的需要, 依据“贴近职业、贴近真实、贴近技术”的原则, 体现“职业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征, 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 按照职业的工作流程来设计真实的专业训练和职业环境, 实训过程与实际岗位操作完全一致。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 在汽提塔生产装置上, 按照企业设备检修的场景和要求, 设立班长、安全员等岗位。班长进行人员分工, 明确责任, 布置任务, 规定作业时间 (操作时间) , 到现场实地勘察, 清楚作业面周围环境和作业空间;安全员检查安全手续是否齐全, 安全措施是否到位, 劳动保护用品是否整齐, 是否选择合适工具。通过对塔盘拆装弄清楚塔的内部构造、各部件及所在具体位置, 汽液两相如何流动, 塔盘究竟是怎么安装的, 并掌握其过程。通过在此装置上的“教学做”, 学生能掌握换热器的种类及换热方法, 了解板式精馏塔的基本结构与流程, 掌握流体输送设备的性能及操作, 流体输送设备的常见故障及处理以及温度、压力、液位的调节、控制方法, 管路拆装及连接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综合性的身份, 要遵守许多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其他规定, 如产品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检修安全规程、岗位操作法、安全动火规定等等, 在着装、环境、卫生、安全、考勤等方面应完全按照企业要求管理, 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形成石化企业“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 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吃苦耐劳、诚信笃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 邀请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参与, 参照职业资格标准, 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 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岗位 (群)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按照工作任务的典型性, 对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筛选, 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性、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合并, 形成相应岗位的行动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打破原有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 综合考虑教学场地、工具、设备、问题、对象、技术等要素的关联程度, 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 结合锦州石化公司生产特点, 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 形成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 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根据石油化工职业能力的通用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和相应拓展课程;构建与“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 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 按照国家级教学团队标准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挂职锻炼以及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形式, 面向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教师开展培训, 落实《企业项目工作室管理办法》、《教师访问工作站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方案》;通过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培训等途径, 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 3名骨干教师;到2012年,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 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1∶1。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依据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 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 校企合作以专业计划和教学标准的要求为依据, 优先建设受益面大、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实训室, 建设与目前现场生产实际相匹配的实训基地, 同时兼顾科技、生产及对外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新建苯乙烯仿真工厂、煤化工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 扩建燃气质量评价中心 (校中厂)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油品质量分析室、高分子材料实训室、精细化工实训室;借鉴企业车间布局和现场生产管理, 每个实训室设有教学区、实训区、配件展示区、资料区和材料室五个区域;在满足培训教学的同时, 具备符合燃料油生产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能力, 用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设备器材品种、数量和管理上符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应规范。

校企合作建设共享性专业资源库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 兼顾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 包括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化工安全技术》、《化工企业管理实务》、《石化产品营销》、《计算机基础》、《英语》等5门课程;投入252.1万元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 以满足企业培训和教学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实现教学形态的变革, 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手段, 开发具有交互性的虚拟实训软件、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课程资源;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把石油化工生产和安全环保技能形象化、可视化、直观化, 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掌握技能。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文件区,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区,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网络教学区,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职业能力训练区。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 成效初步显现。截止到2012年3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省级精品课程4门, 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拥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 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师拥有发明专利2项, 出版《燃料油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等11部专著。2011年, 面向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师开办了企业实践培训及《燃料油生产工》技师培训班。

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毕业生就业率2010年为96.1%, 2011年为98%, 就业对口率平均达到85%。2011年, 学生参加辽宁省大学生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获一等奖一项, 参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和个人一等奖, 参加辽宁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获得个人三等奖一项;毕业生刘明获锦州石化公司十佳新员工称号, 张勇在抚顺石化公司第五届练兵比武和技能竞赛中荣获乙烯装置操作工第一名。

摘要: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确立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理论与实践、车间与课堂、技能与素质相结合的方式, 育人初见成效。

关键词:石油化工专业,“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马秉骞.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8) .

[2]熊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5) .

篇4:人才递进培训心得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本文在充分研究和分析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校企联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行业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1 时代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产业作为规模庞大的生产服务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已基本形成了“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学位教育”层层递进的教学体系。这种传统的教学体系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制度改革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专业技能人才不足严重制约着电子技术行业的持续发展,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专业人才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进程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环节不到位。

2 “校企联合,能力递进”之培养措施

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形势以及当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特点,高职院校开创性地探索和研究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逐步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该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校企联合的紧密性,在“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岗位拓展能力”三个阶段(见图1)中,体现了课证达到融通;学生由原来的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变成第一学期企业人员进学校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和入企教育,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对学生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根据电子行业企业需要,层层提高学生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学习和工作的有机统一,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其工作岗位的需要。

图1

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2.1 建立一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围绕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其教学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并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同时,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教学体系时,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注意实践环节的科学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划分学习小组,并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监督,最终按时完成任务,不断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利用企业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在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顺序开展实习培训。另外,学校还要大力推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和专业综合训练的需要。

2.3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学校除了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还要重视其实践能力,确保其具备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双重资格。学校应该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到企业任职锻炼,以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3 “校企合作、能力递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矛盾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得到了学生的智力支持,但由于工学结合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当学生的技能和经验不足时,或多或少地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对一些关键技术的使用和处理,学生还只能停留在观察体验阶段。因此,如何解决企业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实现企业的生产进度与学校学习内容的转换和衔接,是高校和企业应深入探讨的问题。

4 小结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能力递进”全新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统一,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衔接起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杨洁.基于校企合作视野优化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对接企业研究[J].物流技术,2013(13).

[3]陈兴东.就业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J].大学教育,2013(01).

endprint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本文在充分研究和分析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校企联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行业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1 时代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产业作为规模庞大的生产服务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已基本形成了“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学位教育”层层递进的教学体系。这种传统的教学体系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制度改革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专业技能人才不足严重制约着电子技术行业的持续发展,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专业人才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进程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环节不到位。

2 “校企联合,能力递进”之培养措施

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形势以及当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特点,高职院校开创性地探索和研究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逐步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该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校企联合的紧密性,在“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岗位拓展能力”三个阶段(见图1)中,体现了课证达到融通;学生由原来的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变成第一学期企业人员进学校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和入企教育,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对学生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根据电子行业企业需要,层层提高学生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学习和工作的有机统一,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其工作岗位的需要。

图1

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2.1 建立一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围绕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其教学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并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同时,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教学体系时,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注意实践环节的科学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划分学习小组,并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监督,最终按时完成任务,不断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利用企业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在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顺序开展实习培训。另外,学校还要大力推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和专业综合训练的需要。

2.3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学校除了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还要重视其实践能力,确保其具备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双重资格。学校应该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到企业任职锻炼,以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3 “校企合作、能力递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矛盾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得到了学生的智力支持,但由于工学结合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当学生的技能和经验不足时,或多或少地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对一些关键技术的使用和处理,学生还只能停留在观察体验阶段。因此,如何解决企业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实现企业的生产进度与学校学习内容的转换和衔接,是高校和企业应深入探讨的问题。

4 小结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能力递进”全新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统一,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衔接起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杨洁.基于校企合作视野优化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对接企业研究[J].物流技术,2013(13).

[3]陈兴东.就业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J].大学教育,2013(01).

endprint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本文在充分研究和分析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校企联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行业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1 时代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产业作为规模庞大的生产服务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已基本形成了“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学位教育”层层递进的教学体系。这种传统的教学体系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制度改革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专业技能人才不足严重制约着电子技术行业的持续发展,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专业人才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进程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环节不到位。

2 “校企联合,能力递进”之培养措施

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形势以及当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特点,高职院校开创性地探索和研究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逐步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该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校企联合的紧密性,在“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岗位拓展能力”三个阶段(见图1)中,体现了课证达到融通;学生由原来的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变成第一学期企业人员进学校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和入企教育,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对学生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根据电子行业企业需要,层层提高学生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学习和工作的有机统一,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其工作岗位的需要。

图1

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2.1 建立一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围绕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其教学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并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同时,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教学体系时,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注意实践环节的科学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划分学习小组,并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监督,最终按时完成任务,不断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利用企业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在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顺序开展实习培训。另外,学校还要大力推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和专业综合训练的需要。

2.3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学校除了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还要重视其实践能力,确保其具备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双重资格。学校应该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到企业任职锻炼,以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3 “校企合作、能力递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矛盾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得到了学生的智力支持,但由于工学结合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当学生的技能和经验不足时,或多或少地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对一些关键技术的使用和处理,学生还只能停留在观察体验阶段。因此,如何解决企业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实现企业的生产进度与学校学习内容的转换和衔接,是高校和企业应深入探讨的问题。

4 小结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能力递进”全新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统一,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衔接起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杨洁.基于校企合作视野优化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对接企业研究[J].物流技术,2013(13).

[3]陈兴东.就业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J].大学教育,2013(01).

篇5:人才递进培训心得

奉献青春

绽放风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距离参加2015年县年轻干部递进培养班已过了两个月,再次回首这段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半军事化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三段式”的学习生活,内容丰富,理念新颖,知识实用,让我学有所获,受益非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我立即投入了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也对在今后的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定位:作为一名青年基层干部,只要牢固树立扎根基层的信念,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奉献青春,在艰苦奋斗中绽放风采,一样能够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

一、认真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有人总是认为基层干部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不需要学什么理论,就算说了老百姓也听不懂,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不管干什么工作,处于哪个层面,都有一定的工作方法和所需遵守的法规原则,这些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果不注重学习,只能落为蛮干,不仅不能干好工作,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处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下基层工作的复杂局面,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要求我

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目前全乡干部人事档案审查工作进展顺利。三是做好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成立了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支部,并探索实施了以“组织联建、场所联用、活动联办、人才联训、产业联动”为主要内容的“五联”党建促发展运行机制,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休闲、观光,大力提升了产业的综合效益。目前,乡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已基本形成了可复制经验,6-7月累计接待各级领导和媒体20余次。特别是8月初,农民合作社支部书记在成都市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改革试点会上作交流发言,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四是协助好副书记、组织员做好组织工作,全面完成了虾口村“四组织一平台”示范点的提档升级工作,大烛村、大坪村、村和两河口社区“四组织一平台”建设也基本完成;村级活动场所提档升级建设顺利推进,截止目前4村1社区已全部进场施工,预计8月底前全面完成;2015年度党员发展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已开始准备预审材料。

三、牢记宗旨、廉洁自律,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公仆 清廉如水是立身之本,秉公执法是生命之魂。公与私的利益的取舍是公务员一生都要面对的考验,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每天都和群众打交道,我始终信念坚定,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始终将国家、集体、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所

思、所想、所行、所为都服从于组织的安排,做到真心为公,真诚为公。一是对待群众时刻做到用心、耐心、细心,群众工作无小事,在党政办工作,每天一开门接触的就是群众,他们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迥异,对政策的理解程度更是大不相同,他们的诉求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更有甚者有的一进门就大吵大闹,往往不给你解释的机会,面对这些复杂的情况,我始终能够做到不推诿、不摆架子,不急不躁,心平气和,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自己主动送上一个微笑,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杯热茶,往往就把关系拉进了一半。处理问题时,始终能够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也能够引导他们站在我们的立场思考,再难的问题,只要坚持原则,耐心地和他们解释、沟通,大部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二是认真践行“五账群众工作法”,工作中,我坚持每周到村(社区)去走访2-3次,主动和群众打成一片,聊聊天,拉拉家常,不仅拉进了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了解了他们内心的想法,及时掌握了一些群众诉求,将问题化解在萌芽中。三是认真遵守各项规定,工作中,我自觉地规范自己的从政行为,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永葆公仆本色,树立清正、为民、务实、廉洁的良好形象,在工作近一年时间,没有收到任何不良反映。

篇6:爱国小学人才递进培养计划

为了进一步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力度,使骨干教师迅速成长,根据学校教师培养的要求,以“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培养目标,遵循骨干教师成长的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型骨干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训重点,要把培养骨干教师作为重中之重。

二、培养目标

在2年内(2012—2014)培养出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的中、青年教师队伍。这些教师能在学校范围内,师德能起榜样作用;能为学科把关教师;承担校级科研课题,并能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科研文章。

三、培养方式

采取“树典型、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的方法,让每位培养对象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显露身手的空间,鼓励引导他们立足本岗成才,在平凡中创新。学校积极为教师成名成家提供机遇,创造条件。铺设成为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高速公路。

1、树典型。宣传我校不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敬业、爱生、勤奋、进取的先进事迹,发挥他们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

2、搭台子。坚持开展课堂教学“听、说、做、评、选”活动。学校采取观摩教学、经验交流、信息反馈、展示成果、评议总结等形式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校级及以上的评优、竞赛等活动,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各级竞赛评选活动,为他们展示教改成果提供舞台,创设竞争向上的氛围,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脱颖而出。

3、铺路子。选送培养对象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学校制定政策,在教育培训问题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4、压担子。对一些教学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适时加压,让他们挑起教育教学重担,安排他们到把关年段教学,把他们推上教研组长等岗位锻炼。发挥有教学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作用,让他们参与有关课题的研究,挑起教学科研的重任。同时,向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激励这些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三、培养内容

1、提高理论水平。认真选择学习1—2本教育论著,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参与专题讨论与研究。

2、提高学习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校级以上汇报课。

3、提高科研水平。承担一个校级或县级以上科研课题,并能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

四、培养任务

1、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现有市级特级教师2名、县级学科带头人5名的基础上,培养校级骨干10 人,推荐骨干教师后备信息库10人,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

2、建立以校长为首的骨干教师培养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制订出有关培养计划及政策;建立定向选苗,培养和评价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

3、领导小组组织开展领导干部、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结对助教”活动,努力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在教育教学研究、班级管理、教育学生等方面深入地进行研究、切磋,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对于“结对助教”成绩显著的教师,学校将给予奖励。

五、激励机制

1、建立导师制。聘请县、街道教研室和教科室相关教师作为导师,专人指导,分层指导。

2、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培养对象的考核和奖励。

3、建立骨干教师培养档案,制定骨干教师评价标准。

4、骨干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获省、市、县科研成果的,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奖励。

上一篇:宣传报道工作总结表彰会议主持词下一篇:浅析幼儿自信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