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递进式实训模式

2024-04-13

项目递进式实训模式(共7篇)

篇1:项目递进式实训模式

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在电子专业实训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 如何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 如何让教学对接企业生产, 怎样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学校实际, 通过开展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一个阶段以来使得我校的电子专业实训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实训教学; 递进式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电子技术专业;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 如何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 如何让教学对接企业生产, 怎样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当前很多职业学校都在大力推进“工学交替, 校企合作”模式, 然而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比, 我们的毕业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以我市电子行业为例, 电子类企业需要大批一线操作工, 这些岗位需要员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团队合作的意识, 还要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另外他们的学习和管理能力也是重要的职业素养。

职业学校立足培养技能型人才, 而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当前我校也尝试开展了“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 但我们通过企业走访发现了一些问题, 虽然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实训, 也考取了相应的初级、中级、高级工证书, 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和实际企业需求间还是存在不少差距。通过后期的市场调研以及与同行学校的交流, 我们尝试通过开展基于“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实践, 一个阶段以来发现我校的电子专业实训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1 递进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 三段式教学模式层次分明、结构紧凑、针对性强, 符合教育教学由易到难的一般规律。三段式教学法中第一部分是整个课程的基础,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顺利进行后续部分的学习, 第二部分深入一步, 对前一部分进行加强和拓展, 第三部分联系生产实际, 综合前面两个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融合, 直接面向生产实践。由此可见, 三段式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

其次, 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 在由易到难的阶段式教学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递进式教学模式在实训中对操作流程、操作规范、安全意识等方面的职业素养要求更有针对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2 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2.1 第一阶段――基本技能教学

基本技能教学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 针对某个具体教学目标通过讲解、演示、分析等手段进行教学。以我校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我们把整个技能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是基础技能目标、核心技能目标和综合技能目标。其中, 基本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会识别元器件, 会检测元器件, 会在实验想上搭建简单电路。有了亲自搭建电路的经历, 学生普遍兴趣高涨, 也有了成就感。这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非常有利。

例如第一学年, 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安排实践课――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与调式, 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安排实践课――数字频率计制作与调试实训让同学进行基本技能的学习。实践课上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规定任务, 这个过程可以加深他们对电路原理和功能的理解, 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第二阶段――核心技能教学

核心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分析电路的基本能力, 学会焊接电路, 能够利用万用表检测电路故障。如第二学年在《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中安排电子镇流技制作与调式, 在《开关电源技术》课程中安排反激电源的制作与调试实训让同学们进行核心技能的学习。

以电子镇流技制作与调式实训为例, 我们使用Altium Designer 8.0软件进行电路连接、仿真, 让传统实训形象生动, 更贴近工程实际, 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原理。从方案设计――电路搭建――运行仿真――数据分析几个方面进行模拟教学, 这样既减少了硬件资源损耗又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工程设计一般流程, 为后面实物制作打下较好地基础, 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2.3 第三阶段――综合技能教学

综合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独自完成整机电路安装与调式, 掌握设计电路能力。如第三学年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安排笔记本电脑电源制作, 在《高频变压器应用技术》课程中安排多磁路变压器制作实训让同学们进行综合技能的学习。结合以往教学经验, 这部分难度集中在学生对元件的位置判别不清, 对诊断步骤不熟, 维修方案难以制定。对此我主要通过布置任务――教师讲解――学生操作――发现问题――引导解决――反复练习5个方面来进行突破。

通过前面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电子技术实训的相关理论知识、相关操作技能, 这位综合技能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合技能教学要求直接面向市场, 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开展教学, 以产品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探究、自主设计、亲自动手, 以完成项目为主线, 让学生面向生产实际, 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个工程应用的方案设计、软件设计、硬件设计、电路制作与调式、完成实训报告。当然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 那么教师可以针对具体问题个别提供技术引导, 更加方便有效。最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解决问题, 完成实践任务, 他们的信心也增强了。

综上所述, 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围绕岗位技能成长目标, 将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水平、职业能力深度融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符合“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立足企业岗位标准, 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使他们适应社会需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通过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学生都能在动手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要点, 传统“入门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当然, 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 今后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学生特点、社会发展情况等不断改进和完善, 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让我校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成为技能过硬、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篇2:项目递进式实训模式

统计学是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的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的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都是从事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强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单项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是重要的,而综合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更加必要。互动渐进式综合实训模式就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互动渐进式实训模式的设计

统计学综合实训的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间的互动。首先,将正在学习统计学的学生(简称新生)作为调查者,已学过统计学的学生(简称老生)作为被调查者,形成新老生间的互动;其次,将新生分成两个调查组,分别调查不同的对象,调查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生间的互动。二是师生间的互动。在综合实训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具体做法是在综合实训前,教师设计好综合实训的总体方案,综合实训中具体的实训操作由学生自行完成。但教师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适时指导,形成师生间的互动。

渐进式实训模式是相对集中式实训模式而言的,集中式实训模式是待学生学完统计学的全部内容后,集中一定的时间,把统计学的有关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实训。而渐进式实训模式是教师事前给出综合实训的总体设计方案后,按照统计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及内在逻辑联系,分阶段依次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事前设计好综合实训计划。综合实训计划设计的内容很多,这里重点阐述以下两项内容的设计:(1)调查对象的设计。确定的调查对象,即老生,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而且要兼顾专业。一般应由本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专业的老生组成,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各大于或等于30人。(2)调查项目的设计。调查项目必须由教师统一确定,其目的是为以后的统计相关处理及计算分析做准备。根据统计学综合实训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调查项目一般确定为:性别,专业,是否对统计学感兴趣,学习统计学时是否经常参阅有关资料,课后用于统计学的学习时间,入学时的数学成绩,统计学的考试成绩,相关专业课的考试成绩等。

2.实训的时间按统计学内容的顺序依次进行。(1)资料搜集阶段。在教师事前拟定的调查对象和调查项目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或集体(前述的调查小组)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设计一份调查方案;第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第三,抽取学生样本单位;第四,在学生调查组长的领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样本单位的原始资料和往届此类调查的历史资料。(2)资料的整理阶段。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统计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整理表和绘制相应的统计图。(3)统计分析阶段。在完成统计学相关内容的讲授后,在对调查资料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相关的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4)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阶段。在前面有关统计指标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千字左右的统计分析报告。

在上述综合实训每个阶段的前、中、后,老生都要对新生进行指导和评价,并给出成绩。综合实训的每个阶段后,新生之间要相互借鉴和评价,并给出成绩。教师在综合实训中要适时指导,在综合实训后根据新老生相互评价的成绩给出总体评价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权重计入学生该课程的学期总成绩中。

二、互动渐进式综合实训模式的探析

实训中教师是指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综合实训中不能包办,而是适时指导。综合实训中教师事前给出的实训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布置好资料的搜集工作至关重要,其中调查项目的确定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调查项目的具体资料是以后各项实训内容的准备。学生是主体指的是在综合实训中调查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搜集、资料的加工整理、统计的相关计算与分析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均由学生自行完成。

实训中学生间的互动有其独特的作用。新老生间的互动不仅能使老生指导新生,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老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新生间的互动可以使他们“比、学、赶、帮、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实训采取渐进式的实训模式,按教学的内容顺序适时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及时消化与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边学习边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式实训模式由于内容多、知识点多,在短时间内将相关内容综合在一起,不仅难度大,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倦怠情绪,效果较差。

篇3:项目递进式实训模式

一、建筑专业实训现状与存在的困难

1. 实训时间偏少。

我校建筑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因此开展专业实训的目的不同于机械、汽修等专业,其目的不在于训练技能的熟练性,而重在对建筑施工程序的了解和对建筑施工质量的鉴定。因此,实训的目的更多在于掌握感性认识,由此容易造成忽视实训教学的情况,从本校以往的情况来看,建筑专业的实训时间不足整体教学过程的十分之一。

2. 实训设备有限。

由于建筑专业的特殊性,存在建筑工序较为复杂、建筑工场范围大、缺少现成的实训设备设施等问题,因此,建筑专业开展实训教学存在一定的客观困难。

3. 指导教师不足。

建筑行业技术人才的高薪现象及高职院校缺乏建筑专业师资培养,造成目前建筑专业师资非常紧缺,作为主干专业,我校建筑专业的骨干教师年龄均在40岁以上,并出现了后继乏人的迹象,相应的实训指导教师更加不足。

尽管建筑专业开展实训教学存在这些困难,但如何切实加强实训教学已经成为该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几年的探索尝试,目前我校建筑实训教学已初步形成体系。

二、“递进式项目轮训”实训教学模式的尝试

1. 完善实训设施设备。

从2005年开始,我校加大投入,新建一幢建筑实训大楼、一个实训工场、一个简易实训工棚,2009年,我校又新增加了脚手架、模板、建筑机械等各种建筑实训材料和设备,这些设施设备很大程度解决了建筑实训的场地、原材料、工具、机械等问题。我们根据建筑工程的工作程序,也根据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确定了各类分项工程实

2. 落实实训指导教师。

首先,我们根据现有建筑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实训项目的不同要求,确定各项目专业负责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有的项目还必须从企业中聘请技能操作水平较高的技工担任实训操作指导师,这样,更有利于建筑专业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技能相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专业负责教师协同实训操作指导师加强对实训学生各方面的指导与管理,并在实训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结合建筑施工实际修改和完善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力求优化,并组织实训项目的考核和竞赛。

3. 创新实训教学模式。

轮实训我们选择了六个项目, 每个项目分3—6个小组, 每组成员在6—12人左右, 这样既提高了实训的效果又有利于团队合作。每天上午开设专业技能实训课, 下午开设文化基础课, 每班三天完成一个实训项目, 每轮18天左右, 一学年计划进行三轮, 主体项目每轮保留实训内容并不断提高难度和深度, 其他项目根据需要增设, 因此, 我们把建筑专业的这种实训教学模式命名为“递进式项目轮训”教学模式。轮训内容如下:

第一轮实训内容:

第二轮实训内容:

第三轮实训内容:

以下为第一轮的轮训实施表:

4. 确定实训考核方案。

为检验分项实训的效果,加强对建筑工程工作程序的整体了解,在“递进式项目轮训”实训教学结束以后,各实训小组利用建筑软件对单位工程进行绘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对单位工程的某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脚手架搭设、模板支设、钢筋加工并安装;对墙体进行测量放线、砌筑、贴面砖等等,分组完成小型单位工程,根据完成情况和工程质量进行综合考评。

三、建筑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成效

建筑专业“递进式项目轮训”实训教学模式目前已完成了为期三周的第一轮实训教学内容,从过程和结果来看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由于准备充分,项目轮训交接顺利,专业学生认真应对各个项目。该模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证了专业实训时间。

根据上述模式的计划安排,一学年累计实训12周左右,占总教学时间的30%左右,比较适合该专业特点。

2. 提高了专业学习兴趣。

递进式项目轮训”穿插在整个学年中进行,这样理论与实践交替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无论从实际效果还是从心理学原理角度看都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同时在系统的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专业理论的学习会更加认真。

3. 加快了实训设施建设。

为确保该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不断完善各项目的设施设备,并逐步开发新增项目的设施设备。

4. 激发了专业科研热情。

在确定建筑专业“递进式项目轮训”实训教学模式后,建筑教研组全体成员开展该课题研究,经过实践尝试取得成效后,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材料,编印建筑专业实训方面的校本教材。

综上所述,经过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不但破解了专业实训教学本身的难题,同时还激发了专业建设其他方面的提升,因此,努力尝试实践和不断完善“递进式项目轮训”建筑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成为目前我校该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摘要:由于建筑专业实训存在现成的设备设施较少、建筑工序较复杂、所需实训场地面积较大等特殊原因, 一直以来该专业实训时间少, 实训教学较难开展。为此我们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 推出建筑专业“递进式项目轮训”实训教学模式,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篇4:项目递进式实训模式

摘 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新能源的发展利用,我国的光伏产业从产品研发、成品制造到光伏应用都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是国内院校光伏专业开设大幅增多,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研究提上日程。本文阐述了分解光伏行业的特点,提出从三个方面实现校企对接,并在实践中实现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学校教学中的项目载体,设计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为光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光伏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设置提供参考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光伏技术 项目教学体系 校企三个对接

课 题:本文获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光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测评系统研究(2013JK288)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终身教育背景下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项目(No.20120202003)资金支持。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新能源的发展利用,“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明确指出,我国将努力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其中光伏应用产业已经成为可再生新能源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时指出,到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5000万千瓦。随着光伏产业市场的逐步成熟,开设光伏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越來越多,已逐步形成体系。

我国大力推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大批教师出国学习新加坡的“项目化教学工厂”模式、北美的CDIO教育模式等,在部分专业和部分课程中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小范围的课程改革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的还比较少。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要求高职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需要大幅推进基于项目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

笔者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光伏专业建设实践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原型,分析了与光伏产业中下游相对接的光伏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以及以项目为载体,逐步提高学生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和与之相应的教学体系的建设。将工程CDIO的理念引入光伏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为光伏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和能力提升提供示范作用和实践经验。

一、每年开展佛山市乃至广东省的光伏产业调研,定期修订调整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一是调研分析佛山市乃至广东省光伏行业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特点。

二是建立校企联合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分析专业岗位职责、制定毕业生质量标准、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提出修订建议。重点是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由企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核心岗位进行详细的技术和岗位能力讨论,建立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三是根据光伏行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随时更新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确立并实现具体的培养规格和相关能力。

二、深入分析光伏行业特点,从三个方面与企业对接,深化“项目载体、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

1.光伏电站企业技术人员职业活动分析

光伏电站设计建造、光伏应用产品开发制造企业一般属于项目型企业,其相关技术人员的职业活动是按项目的四个阶段展开的。

项目规划:客户需求分析、光伏电站地址及技术选择、项目计划、竞争(招投标);项目设计:需求定位、系统分析、系统集成、元件及设备确认、确认设计;项目实施:系统元件及设备采购与订制、硬件系统安装、软件编程、系统调试、验收;系统运行:客户咨询与人员培训、系统维护与维修、系统改进等。

在光伏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以光伏工程项目四个阶段为主线组织教学,从教学环境、教学项目、教学活动三个方面与企业对接,从而深化教学。

2.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三个对接”

一是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按企业工作环境要求建设改造校内光伏系统设计实训室,发挥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建设与工作环境相一致的教学环境。

二是教学项目与企业工程项目对接。在离网光伏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并网光伏系统的设计与施工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引进企业工程案例经过改造成为教学项目;在光伏LED照明驱动与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光伏应用产品设计与实现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中,采用引进企业工程案例与光伏应用新产品开发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活动对接。按企业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实现、运行四个阶段序化教学内容,侧重于设计、实现两个阶段,在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按企业工作过程和技术规范完成项目,教师从项目完成质量、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心等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图1 校企“三个对接”具体实施示意图

三、构建突出光伏工程项目技术能力的三级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根据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了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光伏电站设计建造等项目型企业就业,就业的核心岗位为光伏系统集成设计、光伏电站施工与维护、光伏应用产品开发等职业岗位。通过调查与分析,提炼出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进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设置专业课程,反映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考虑到知识、能力递进的教学规律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分别设置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模块(光伏项目开发方法能力、光伏系统设计施工能力、光伏应用产品开发实现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光伏电力电子电路设计实现能力、光伏组件性能测试与选择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专业认知能力、电工电子电路设计调试基本能力、计算机程序编制调试基本能力),构成三级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以项目为载体,将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根据光伏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工程CDIO理念(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運行(Operate)),以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能力。

根据CDIO项目导向培养模式,将项目划分为三级(图2)。Ⅰ级为包含本专业核心培养能力要求和主要核心课程的项目,以引导本专业的核心知识能力为目的,贯穿整个高职教学阶段,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Ⅱ级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以引导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群的知识和相关能力要求为目的。作为Ⅰ级项目的支撑,Ⅱ级项目既是对相关课程群的综合,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补充,把相关联的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是有机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内容的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工程项目能力与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Ⅲ级项目贯穿Ⅱ级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课程,是Ⅱ级项目与核心课程的支撑,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能力培养。

在光伏专业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围绕专业核心岗位知识和能力目标细化课程体系。Ⅰ级项目设置为光伏专业的综合能力项目,如光伏电站设计与运行项目,贯穿光伏专业整个课程体系,根据综合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产品生命周期,拆分为工程项目导论(新能源概论)、光伏电站设计与运行项目的实施,第五学期设置专业综合项目,让学生具体完成企业真实项目,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刚入学时学习工程项目导论,使学生明确专业学习方向,确立学习目标。Ⅱ级项目作为Ⅰ级项目的支撑,设置为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设计与制作、光伏组件设计与制作、光伏逆变器设计与制作、独立光伏系统设计与制作、分布式光伏电站设计与施工。作为一组相对独立的综合项目,需要系列专业基础课程作为支撑,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设置Ⅲ级项目。

在光伏专业开展项目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光伏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综合能力。

图2 光伏专业项目教学体系鱼骨图

四、小结

本文系统阐述了光伏专业项目载体、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和相应的教学体系的改革。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三个对接,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体系;结合工程CDIO理念,建立了光伏专业项目教学体系的鱼骨图;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级项目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项目开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5:项目递进式实训模式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更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高规格且符合建筑企业要求的人才,将是今后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就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中,以项目为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

由于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往往供不应求,建筑工程这项课程也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始创新教学模式,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其中尤以项目主导的实训培养体系最为突出,强调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建筑工程企业所需要的工作能力。

1.实行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建筑行业对于建筑方面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许多用人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求较高,应届生必须具备快速适应施工环境并且能熟练操作相应设备的能力,做到一入职便可上岗,企业不需要再投人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新员工。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实际工程的实践操作与应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与施工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能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

为了能够满足现代用人企业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推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人才市场以及建筑行业的需求进行调查,并结合诸多用人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以社会需求与企业要求为培养重点,推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能够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项目为主导的新型实训人才培养体系逐步为各大高职院校所采纳。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学习,建立完整的知识学习体系,培养学生对施工现场的环境判断能力,对于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出色解决的事件处理能力。通过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上岚工作的能力,又可以更好地满足用人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既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2.项目主导的实训培养体系概述

2.1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规划

由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目的在于培养建筑施工的一线人才,同时用人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因此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主,将所学的建筑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施工项目相结合。在前期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老师这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后期的教学实践,让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有效运用,并且帮助学生陕速适应施工现场的环境。

2.2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项目

在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中,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理论课程,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后期的工程项目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常见问题,积极完成工程任务。要尽量避免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脱轨,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将所学知识运用的工程项目的实践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2.3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实施

依据项目教学的规划,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对学生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组计划以及小组学习目标,尽量保证小组的平衡性,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师应当做好督导工作,对于小组项目中所遇到的施工问题以及小组成员实践操作等做好详细的记录,在实践项目完成后,对各个小组所遇到的施工问题以及各小组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做出总结。对于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以及操作失误应当及时指正。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对于措施处理妥当的小组则应给予肯定。在总体教学结束后,教师们应集中讨论教学中常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使项目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2.4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考评

以往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考评多来源于理论课程考试,这样的考核体系无法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考评过于片面化。为了满足建筑施工用人企业对于人才高素质、高能力、高规格的要求,项目教学体系也采用相应的考评方式。由教师负责制定实践项目以及考评标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项目实践表现进行详细考核。考核应从日常的教学工作开始,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小组分工、项目实施以及最终结果等多方面作为参考要素,教师依据学生表现进行公平公正的考评,同时对于权重的分配,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束语

篇6:项目递进式实训模式

一、“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的内涵、特点

为进一步明确从事会计岗位的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岗位目标要求, 我院聘请了校外专家、企业高管, 对会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进行调研和分析, 并结合我院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制定了以“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 (见表1) 正是根据我院“零距离上岗”的办学理念和会计专业教学特点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放在第一位, 突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坚持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 专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实训课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突出特点是职业性和递进性, 体现在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实训内容与职业岗位群所对应的职业能力相互融合。我院从分析会计专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入手, 遵循渐进教学的内在规律, 确定实践性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实践性教学持续推进, 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

事实证明, “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落实中存在偏差性

我院的会计专业主要面向全省招生, 学生大多来自宁波、绍兴、温州、台州、诸暨、永康等浙江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散区域, 也是以后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相对人数较少, 岗位技能综合性强, 需要具有全面处理会计业务和涉税业务能力。“会计实务模拟”课程设置正是为满足这一社会需求, 以培养学生从事中小企业会计、出纳等工作岗位日常业务的操作能力。但实训课程在具体实施中, 我院发现“会计实务模拟”课程安排偏重于会计核算流程, 提供的业务相对简单, 同类业务重复率高。“单证模拟”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出纳岗位的票据处理能力, 但在具体实施中, 实训内容包括了银行单证、税务登记表单及纳税申报表等处理, 与“办税模拟”实训项目有些重复。

(二) 实训教材缺乏系统性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性、实用性, 因此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其重要, 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就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实中, 由于实践教学在各院校间差异较大, 课程教学规范性不强, 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因而符合高职教学大纲规范要求的实训资料相对较少。我院会计专业情况也是如此, 大多实训教材 (实训指导书) 都由实训课程指导教师编写, 没有权威的课程标准, 既会受到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的制约, 又会受到教师工作责任心的影响, 缺乏系统性的实训内容也给学生的职业能力造成一定的障碍。

(三) 实训指导教师缺少岗位实践经验

在实践教学中, 对指导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实践指导教师应对理论和实践都非常熟悉, 才能开发出体现职业性、实用性的实训教材, 并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实训, 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训主动性, 同时也能根据实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我院教师本身缺少企业的实践锻炼, 在指导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素质来理解实训项目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要求, 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外聘企业实训教师则由于工作时间、报酬的问题, 很难找到能负责全程实训教学的企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岗位实践经验, 直接影响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 实训课程评价标准单一

在“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中, 校内实训课程主要包括单证模拟、办税模拟、会计软件应用、会计实务模拟、成本会计模拟、会计分岗位实训。校外实训项目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前者是在大一学生学习完基础会计和一学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基础上, 利用暑假时间进行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及相关部门了解企业会计处理方面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该如何学习会计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一定的判断能力。后者是学生在修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专业课程和完成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实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以及校内各实训课程所涉及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和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均有所不同, 实训项目多样要求课程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在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中, 大多实训项目仅按照实训结果来评定成绩。这种不依照实训项目的特性, 而采用的简单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 与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多样性相矛盾, 给评价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三、进一步完善“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的对策

(一) 整合和开发新的实训课程,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 整合和开发现有的实训课程。

在“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中, “单证模拟”是在第二学期开设的实训项目, 培养学生掌握从事出纳岗位的票据处理能力, 原教学内容包括银行单证、税务登记表单及纳税申报表等, 与“办税模拟”实训项目有重复, 在2011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单证模拟”调整为“出纳实务模拟”, 删除税务登记表单及纳税申报表实训内容, 增加出纳岗位的票据和计息业务处理能力。为了强化中小企业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 分析了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 重新设计编写了“会计实务模拟”实训教材, 同时在实训中强化账簿启用、涉税业务处理及证、账、表的编制能力。

2.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都建成了较完善的实训中心, 能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我院的会计综合实训基地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依据“一基地、三中心、若干实训室”的框架, 已建立具有高度仿真或全真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能满足“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下实践课程情景教学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 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环境下的现场教学。“办税模拟”实训过程中, 组织学生参观国税局, 由国税局专家介绍办税业务流程, 了解真实的办税场景;“成本会计模拟”实训中, 组织学生参加产业集群中制造业的服装生产车间, 了解产品生产工艺过程, 有助于学生在实训中对成本核算流程的理解。现场教学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加大了实践教学管理难度, 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这将激励我院进一步深化与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合作途径, 探索产教结合的新机制, 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

(二) 规范实训教材编写程序, 注重实训教材的系统性

1. 规范实训教材编写程序。

首先, 明确各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 从分析该专业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 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 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编制实践性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如单证模拟是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银行票证的岗位能力, 办税模拟是培养学生掌握从事办税员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等。其次, 明确各实训项目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 分解本实训课程的基本工作任务, 按工作任务再细分子任务, 设计好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案。第三, 落实实训课程负责人, 成立实训项目课程组, 课程组成员中应该有企业专家加入, 按已定的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编写实训教材。实训教材应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线, 基于业务流程经过综合加工整理而确定的, 体现出业务的连续性, 同时应避免采取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 编制仿真 (真实) 的原始凭证、合同等实训资料, 并提供实际工作中真实的账单表, 以增强实训的真实感,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四, 规范自编实训教材 (实训指导书) 初稿审核制度, 成立由督导、教研室主任和实训骨干教师组成的审核小组, 在开课前2个月以讨论方式对教材每一个单元进行审核, 提出修改建议。自编实训教材数量以每次使用量为限, 下一次使用前应重新审核实训教材, 督促实训教材能依据财经法规的变动及时更新。

2. 注重实训教材的系统性。

“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坚持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 渐进实训强调实训课程并不是分散独立的, 而都是实践课程体系中的一环, 有很强的相互依存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实训教材开发中尤其要注重实训课程的系统性, 采用循序渐进的顺序, 保证“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实施的教学效果。

(三) 加强实训教师团队建设, 培养实训课程学科带头人

1. 加强实训教师团队建设。

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 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实训教师团队建设。一是制定了近三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进行分层培养, 对同一层次中再针对每一个教师现有情况制定培养方案, 培养途径包括访问学者、国内外专项技术培训、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学历和项目进修、企业技术服务和开发。二是实施青蓝工程, 对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 在前三年的教学生涯中, 学院会安排一名有实践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传、帮、带, 由两人来共同完成某一实训课程, 从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方法和实训课堂组织方面进行全程指导。三是重视教师的挂职锻炼, 我院将教师挂职锻炼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内容, 并作为讲师、副教授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依托, 依据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每学期都会安排2-4名教师进行脱产挂职锻炼, 轮番安排实训教师利用暑假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半脱产挂职锻炼, 既可有效管理学生的专业实习, 重视学生的校外实训, 同时可以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四是引进企业中的兼职教师, 利用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企业的高级会计师、企业财务总监、会计师等来担当兼职教师。这些校外专家参与了我院实训教学项目开发、实训教材编写、与校内实训教师共同进行实训课程教学以及短期的实训课程教学培训, 既改进了实训教师团队建设, 又可以增进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沟通, 有利于进一步的校企合作的深化。

2. 培养实训课程学科带头人。

学院在分配实训课程授课任务时, 一般应培养3-4位教师共同来承担一项实训课程, 并且应注重教学任务分配的连续性、稳定性, 这样有利于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实训课程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应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 认真负责, 能担当该门实训课程建设的领路人, 同时也要担当指导青年教师的重任。学科带头人应调动学科组其他教师, 一起完成该门实训课程的建设方案、实训教材 (实训指导书) 、课程标准、实训教学PPT、实训教案以及实训评价, 保证实训课程教学进度、深度和评价的一致性。

(四) 针对校内外的实训项目, 制定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案

1. 校内实训项目评价。

我院校内实训项目考评主要侧重于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职业岗位能力, 根据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大类设计评价指标, 建立多维度的量化评价指标。考核指标涉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过程评价具体包括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实训报告规范性等, 实训指导教师要系统关注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并做好书面记录, 作为过程评价的依据。结果评价侧重对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评价, 从实训操作技能的角度, 以实训指导书完成情况为评价依据, 对于每一步骤的操作都应给出相应的考核和评分标准。针对过程评价可以从自评、小组互评和组长评价进行评定, 最后根据不同指标的权重计算总分。考核主体要向学生小组和学生个人延伸, 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的方式, 为学生自我评估与小组评估、教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2. 校外实训项目评价。

我院的校外实训项目的组织, 一般由专业教研室依据就近原则安排一部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 其余学生则按生源地回当地自行联系实习, 学生找好实习单位后, 应及时填写好实习联系单, 并寄回给指导教师。因此, 校外实训项目组织上所采取松散性的特点, 不利于常规教学管理和考核。对于校外实训基地和学生实习较集中的县市, 我院都会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实习巡回指导, 了解学生真实的实习情况;如果学生地处较偏远的城镇, 且实习学生数不密集, 指导教师一般不采取到现场巡访, 只是要求与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保持联系, 了解该生的企业实习情况。我院校外实训项目的成绩评定侧重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考核, 包括学生的职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考核指标以过程评价为主, 主要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过程评价包括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 (实习师傅) 评价及学生自评。校外实训项目结束后, 完成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的实习日记和实习小结, 结果评价就以实习日记和实习小结为评价依据, 结合教研室修订好的评定标准给予评定。

在推进“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过程中, 我院也认识到, 随着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企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 高职教育必须围绕着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 对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从深度、广度上更进一步的思考, 针对出现的新问题, 要勇于突破、敢于实践, 逐步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训模式的不断推进中, 我院一直秉承着渐进的方式, 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 对模式进一步完善进行深入的思考, 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对策。

篇7:项目递进式实训模式

背 景

一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科学的运行机制,主要存在五方面问题。

一是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存在盲目性建设与规模扩大。各二级学院仅围绕自己专业设置需要,规划建设实训室,学校缺乏统一规划,相近专业或相近功能项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经费不足,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分散,使得一些急需设施投入不足,先进设备的配置未能按照现代化企业标准进行建设,此外,一些现代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需要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的设备维护与更新经费。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

三是实训基地建设通用性不强,使用效率较低。有些已建成的专业实训室通用性不强,适用面窄,使用效率较低,急需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

四是实训基地建设重硬轻软,制约实训基地效能的发挥。很多院校重设施设备投入,轻规范管理,未能在投入机制、资源管理机制、质量监控等方面有效控制,造成实训基地的使用不合理或不能充分发挥效能。

五是实训基地建设的运行机制单一,社会服务能力欠缺。实训基地建设仅满足于单纯教学,未能拓展生产经营、产学研结合等功能,实训基地面向其他学校、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程度不足。

思 路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以“产、学、研、用一体”为目标,充分发挥重点实训室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本着“优化布局、拓展功能、扶优扶特、共建互赢”的建设思路,紧贴专业教学改革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学资源效能,对原有实训室进行实质性的改扩建和重新整合。统筹调配实训教学资源,在人力资源、实训资源、课程资源等方面根据教学需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的目标,使基地建设实现“综合、创新、共享”功能,助推学校成为江苏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高新区模式”。

原 则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统筹兼顾原则。以“十二五”期间重点实训室建设为龙头,带动和辐射其他专业的实训室建设,形成学校专业建设的品牌,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二是发挥资源效能原则。对实训基地进行实质性的改扩建和重新整合,实现实践资源的有效整合、规范使用。三是科学分类原则。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通用设备与专业设备分类管理,逐步构建“公共通用技能实践平台和专业专项技能实践平台”,重视平台的错位法和递进建设,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到资源共享。

措 施

“多平台、递进式”建设模式,采取学校自建、校企共建、政校共建等方式完成,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平台建设是对通用设备与专业设备进行分类管理,逐步构建公共通用技能实践平台和专业专项技能实践平台(包括专业专项技能实践平台和综合技能实践平台)。平台中通用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三级递进,重视平台的错位法和递进式建设,见图1。

公共通用技能实践平台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实践平台、计算机基础实践平台和电基础实践平台。学校对分布在不同二级院系的同类实训室进行有效归并,减少重复投入,也有利于集中优势力量,研究不同专业同步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学校设立实训中心,负责公共通用技能实践平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通用资源的共享与统筹。

专业专项技能实践平台包括专业专项技能实践平台和综合技能实践平台。平台委托二级院系科学建设,凸显校企合作特色。平台实行学校实训中心统筹下的二级学院分散管理,即资源的管用分离(借用制),二级学院需在制定合理的借用方案基础上,向实训中心借用实践平台,借用期间,由二级学院负责日常运营管理,仪器、设备完好等。

“多平台,递进式”建设需建立相关的配套机制,包括质量考核与评价、人员管理、投入机制等,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和特色打造。

创 新

提出“多平台、递进式”的建设模式。构建“公共通用技能实践平台”和“专业专项技能实践平台”,平台中通用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三级递进,重视平台的错位法和递进建设。“公共通用技能实践平台”由学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统一管理,通用实践资源能够共享与统筹;“专业专项技能实践平台”建设凸显校企合作特色,委托二级院系科学建设、合理配置、动态调整、规范管理,保证实践资源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探索“统筹+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校实训中心统筹下的二级学院分散管理模式,职责清晰有界,实现了实践资源管用分离,学校统筹把控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实训设备资金的使用效率,集中力量打造优势项目;二级院系的分散管理能提高设备管理重视度,优化资源使用。

成 效

强调“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明晰了管理方和使用方的责、权、利, 资金、设备、技术和实践教学师资的投入有保障,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创新了实践教学体系,使 “教、学、做”相融合。实训基地成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就业相结合的桥梁与纽带。

以研发平台助力技术开发,实现校企共赢。学校与各产业园区及科技企业共同努力,集聚整合学校和园区的资源,共建综合技能实践平台,在功能上实现“ 产、学、研、用”一体化,构建了 “光伏新能源”、“物联网”等多个技术平台,向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对人才培养起到明显支撑作用,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辅助作用,对社会起到服务和辐射作用,实现了校企共赢。

上一篇:购买安置房协议书下一篇:教师节老师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