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2024-05-30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精选6篇)

篇1:“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的专业。实习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各高校的专业实习普遍面临实习经费不足、实习时间有限等诸多困境的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构建和完善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简约、高效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一种“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市场营销专业“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在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时遵循以下基本的思路或原则: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南的原则

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教学目标确定为着重培养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具体来说,着重培养学生在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策划、区域市场开拓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原则

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相互配合,我们一方面在时间安排上使二者紧密衔接,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使二者协调一致。就时间安排而言,我们将实习教学安排在相应学期的期末,即每学期的理论教学一般在第16周结束,之后便是可供实习教学支配的时间。这种实习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二是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实习活动的集中组织和统一指导。因地制宜,简约、高效的原则

我们在主要专业实习方面并不一味地依赖或局限于校外实习基地,而是根据学校所处地区新兴中小企业多、企业营销力量相对不足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与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短期的、双赢式的合作,这样既能达到我们的实习目的,也能满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营销服务的需求。与纯粹的实习基地式实习相比,我们这种实习方式投入少、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并且加大了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实习主动性。各实习环节之间“分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

我们的主要专业实习名为“营销策划实习”,还设置了认识实习、网络营销实战模拟、毕业实习等实习实践环节。其中,营销策划实习是各实习的中心,该实习集寻找实习单位、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编制市场营销策划书于一体,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技能训练。显然,如果学生缺乏前期的基本训练,要让他们在短短的几周内完成如此繁重的实习任务是不现实的。为此,认识实习须先行承担营销策划实习中的部分基本技能训练的功能,这就是“分层递进”的思想。这种递进关系同样存在于营销策划实习与后续的网络营销实战模拟之间,以及前三种实习与毕业实习之间;另一方面,每一后续的实习在内容和目标上又应当是其先行实习的延伸,承担着巩固先行实习成果、进一步锻炼和强化有关的营销实践技能的功能,这就是“环环相扣”的思想。“分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习实践模式改变了以往各项实习之间各自为政、忙闲不均的格局,实现了各实习环节的有机整合和实习资源的滚动利用,形成了协同效应。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操作框架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操作框架如图1所示。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认识实习

该实习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专题报告阶段。邀请部分公司经理、营销专家做专题报告,旨在增加学生对企业及其市场营销活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专业领域的理解,近距离了解企业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业过程,从而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为今后的就业奠定认识基础。观看视频阶段。视频内容分为宏观经济视角和微观企业视角两大类。通过观看前一类视频,增强学生对市场营销的现实宏观环境的认识,补充专业课程学习的不足;通过观看后一类视频,增强学生对企业、企业管理者及其市场营销活动的感性认识。统计分析问卷、撰写实习报告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高年级学生在营销策划实习中已实施的市场调查问卷,练习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的技能。总结实习心得、撰写个人实习报告阶段。上述实习中,前两个阶段占用1周时间,后两个阶段占用2周时间,其中第三个阶段“统计分析问卷、撰写实习报告”是认识实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们普遍认为从中收获最大的方面,学生们从中学到了EXCEL在市场调研中的运用,掌握了相应的市场调研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的实地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策划打下了基础。

(二)营销策划实习

营销策划实习是在营销专业学生学习了《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之后紧接着进行的,时间为4周。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营销策划实习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营销策划实习不仅有效锻炼了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其在整个“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意义还体现在:高年级学生从事过的营销策划实习,为低年级学生在认识实习中进行调查问卷整理、统计和分析练习提供了真实的实收问卷;同时,学生在营销策划实习中真实接触实习企业及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又为他们后续要进行的实习――网络营销实战模拟提供了客观的背景材料。不仅如此,高年级学生在营销策划实习结束后产生的若干鲜活真实的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策划案例,还可以被用来作为低年级学生的理论教学案例素材。这不啻为一种简约、高效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此外,学生们的收获不仅仅是专业上的,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及吃苦耐劳精神也在这项实习中得到了有效历练和提升。

(三)网络营销实战模拟

网络营销实战模拟是在营销专业学生学习了《网络营销》课程之后进行的,实习地点设立在我校商务与管理实践中心。实验内容和要求是:让学生自己虚拟一个公司,通过市场分析与市场调查,设计某种产品并进行宣传、销售,最终完成全部商务往来,实现盈利。具体实验内容主要包括:

1、申请注册企业,建设企业网站;

2、开展网上市场调研,分析市场环境;

3、选择目标市场,实施网络促销和销售,可采取的网络促销手段有:①在门户网站发布网络广告和新闻;②在商贸网站发布供求信息;③搜索引擎营销;

4、处理订单,管理购销合同;

5、促销效果评估,产品利润分析。

通过上机模拟操作,学生不仅对网络营销的技术基础及网络营销在企业中的各种应用有了感性认识和了解,真切体会到网络营销的实战性,而且在实战模拟中进一步锻炼和巩固了其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策划的技能,所不同的是,调研活动是通过模拟教学软件中的“调研中心”模块在网上开展的,而营销策划则主要是针对虚拟的公司进行的网络促销策划。

(四)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安排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是在营销专业学生学完了所有的理论课程之后进行的。我们对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的形式,从近几年学生毕业实习的情况看,学生在实习中参与最多的工作一是市场调研,二是区域市场开拓,或两者结合进行。这也是我们有意引导的结果。我们把《销售管理》课程设在第七学期,目的就是将该课程与此后要进行的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只有通过毕业实习,学生才能获得一个真正的演练场所,保证有足够的演练时间(毕业实习至少6周时间)。在毕业实习中,学生往往被实习单位派往全国各地,从事区域市场调研、区域市场开拓与管理工作。

篇2:“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经过近一年的“分层递进”教学实验,我们感悟到 分层递进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项研究是和教师的需要、教师的发展相联系的。我们学校绝大多数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精心敬业做好教育工作,希望在自己的教导下,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优质的教育和良好的发展。因此,教师们几乎都会去探寻优异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努力与时俱进,改变自己,教好学生。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因为研究和运用“分层递进教学”,使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师德得到提高,专业能力得到发展,成为“转变教育观念的实践天地,提升专业能力的最佳现场”。一年以来,我们转变观念,研究学生。在看到了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差异以后,我们的共识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均衡,从自己做起,不是让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而是进行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其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下面将我们课题组这二年来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验过程 学习教育理论从未知晓的新理论、新观念。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看录像,记笔记等形式转变了思想。教师的笔记本上都是密密麻麻的记录,描绘着一个崭新的教育蓝图。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每位学生身上都有尚待我们去开发的金矿脉”、“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等,这一句句教育真谛滋润着每位老师的心田。2

让新的理念进入课堂。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不断地充入到实验老师的头脑里,并被大家所接受。诚然,在以后的实验中,大家深刻地体会到先进的教育理念要真正地成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还需要经过痛苦的脱胎换骨的过程。因为接受新理念和转化为行为有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我们提出了5个操作要点:①学生分层;②目标分层;③分层施教;④分层评价;⑤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实践表明,以上设想在教学中是可行的。“学生分层”,强调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目标分层”,强调对不同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要求,防止一刀切;“分层施教”,强调课堂上要努力做到有分有合,区别对待,全员参与,各得其所;“分层评价”,强调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矫正调节,分层提高”,强调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障碍,激励递进。这五个要点作为思考和设计教学的方向,老师们可以接受,并能在教学工作中有所体现,具体操作的方法则需要老师们自己摸索和创造。

通过分层教学试验课,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知道了分层递进教学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分层试教,是充分发掘学生潜能的手段;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高一层次目标递进是目的,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3 大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2009年12月开始,我们首先开展了“找我的长处”活动,通过学生自己找,老师同学帮助找,让学生发现自我,看到了自身之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学生产生不断获得进步和体验成功的欲望和信念。在摸清具体情况后,我们根据其具体的特长、学习成绩进行分层,然后对症下药,选择不同形式的活动,如:考察报告、兴趣小组、地理与生活等。4 课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由于学生基础差,所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尝试让学生组成互动小组,即组织班上每个好生带一两个差生,形成“师徒关系”,由好生在平等学习中带动和帮助差生学习。效果显著,但是使用该方法时,教师要始终进行监督和指导,要隔三差五的询问每个互助小组学习的进展清况,在长期之内形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这种方法才会有明显的成效。二

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两年的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得到进一步转变,教学成绩显著,主要体现在:

教师已认识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游共同特征,但个别差异性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处理、区别对待,游针对性的教学,既要游统一要求,又要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有所得,全面提高。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教师的观念、理念、行为方式、专业进阶等,都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文化发展系统。以专业进阶为例,如果把“分层递进教学”策略比喻成教师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把“剑”,那么,我们的教学要经历以下四种状态:一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表里全无);一是“手中有剑,心中却无剑”(徒有虚表);一是“手中有剑,心中也有剑”(表里全有);而最高的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化剑”(出神入化)。分层分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观得到巨大转变。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学习是点滴积累的过程,应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不断提高,在分层教学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追求成功的信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教师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无论是在原来的异质班中,还是在实行班际分层的同学科的同质班中,教学时都注意到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分层递进教学下,教师不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是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4 分层递进教学促进了学校文化的产生。分层递进教学”2年来,已从一种教学策略演变为教学文化,许多教师对此的探索更充满了教育的寻味和文化的寻觅。而教师文化的日益清晰,显示了它对教师成长的长远效应。分层递进学校文化”就是在充分“了解差异、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将差异作为可资利用的资源”的总策略下,通过“差异定位、分层导航、有效递进、和谐发展”十六字流程的实践探索,逐步构建和完善满足学校每一个成员特别是每一位学生差异发展内在需求的教育关怀系统。通过二年多的实践,学校不断建构和优化教育关怀系统,既满足了学生差异发展的内在需求,又逐步满足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差异发展需求。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作用:(1)学校专业共同体的逐步形成;(2)从深层次改变了老师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心理方式和思维方式;(3)激活了每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原动力;(4)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创新潜能;(5)从源头上提升分层递进学校文化的品位。

促进了各具特色的教研文化。分层递进教学”的不断推进,对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和深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文化建设体现本组教研内容的特点和功能,应该是各有侧重点的。在教研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实施分层递进的建设理念,各个教研组依据自身教研特点,创建具有本组特色的教研文化。承担中考学科教学任务的教研组,如语文、数学、英语、理化、体育就注重从基础型、递进型课程进行教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中贯穿、融合并渗透创新的知识,在教学全流程中开发校本课程。这些学科在教研时,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发展,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而非中考学科如政史地、音美是在完成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则更侧重于创新课的开发与研究。现在,各教研组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研文化,特别是非中考学科教研组在创新课的开发和实践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实行分层教学,不应把目标定位于缩小差距上,而应在促进各类学生的发展上。否则在缩小差距的背后,会抑制优秀学生及学生特长的进一步发展。需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开展分层教学研究以来,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而且提高了学校对课题研究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我们深感在研究过程中,对子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资料积累等方面。3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要进一步强化,由于长期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的角色转变相当程度的制约着课题的研究。因为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程序,而是一种教学的理论。如果教学观念不转变,即使按照某种模式进行程序式的教学,教学效果仍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整个课题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的变换自己的角色,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的素质;其次要不断加强先进的科学教育理论学习,扬弃自身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再次必须具备锐意进取的创新和开拓精神。4 进一步开展实践系列研讨和交流活动,拓宽和深入“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积极探索与新课标新课程的融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四

感悟

分层教学可贵的一点是,它克服了饱受指责的“快慢班”教学弊病,为程度差的学生开拓了一个积极的世界。学生的学习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体现在情感方面。就前者而言,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不一样,智力水平不一样,所以对教学的理解也不一样;学习习惯差异更明显,许多学生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掉队。就情感而言,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意志、态度、自信心等集中表现为学习的持久力,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强弱都会影响这种持久力的长短,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分层教学改变了过去的“齐步走”模式,分层实施,因人施教,允许学生上下流动,鼓励学生勇攀“高枝”。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吃适合自己的、吃得了、吃得好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层教学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它克服了饱受指责的“快慢班”教学弊病,为程度差的学生开拓了一个积极的世界。与“快慢班”里程度差的学生备受打击受人冷落的情形截然不同,分层教学让这群学生备受鼓舞、重建自信,激励他们张扬个性、超越自我。对他们来说,情感的交流、自信心的获取,以及自主性的增强、创造品格的培养等等,远比考试成绩的提高更重要,也更可贵。后者让他们眼前高兴,前者却让他们受益终生。

篇3:“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一、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计算机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并不断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目前信息技术对人们影响, 首先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方面, 信息技术已经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如查找资料、浏览新闻、网上购物、娱乐以及远程教育等, 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内容。其次, 在通信服务方面的应用,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逐步依赖的信息交流手段, 如手机通话、发送短信、收发电子邮件、通过论坛发表看法以及通过网络视频功能进行远程可视通话。再则, 在金融和商业中, 可以在网上会议、网上洽谈生意, 通过建立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 了解企业每天的生产运转情况,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更准确地把握未来真实的产品;在科学技术方面, 可以通过计算机防真技术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状况, 便于验证各种科学的假设。天文工作者还可以将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收集的太空信息存入计算机系统, 由计算机分析数据并描绘出星球模型、模拟其活动状态, 使得千年难得一见的天文现象得以再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准备和物质基础。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使他们具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搜索整理必要的信息, 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主要核心是“应用”, 将现有成熟的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实际相结合, 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中, 发挥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 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改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二、职业院校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 是新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和能力培养的启蒙课程, 为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供计算机工具的基本课程。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新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性问题导致了教与学两方面的困难。因此, 根据相关资料, 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笔者对我校新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性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本校2011级新生中分别挑选计算机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各10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重视程度不够, 地区差异明显。

只有31.1%的学生认为他们中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56.2%的学生认为他们中学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城市重点中学重视程度高, 达到62.7%, 城市一般中学和乡镇中学重视程度只有12%。这也反映了各中学重点关注的是升学率, 对信息技术只是应付。

2、专业与非专业的差异较大。

计算机专业85.3%的学生接触过计算机, 25.7%的学生能较熟练使用Word、excel。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有42.4%的学生接触过计算机, 8.9%的学生能较熟练使用Word、excel。而85.7%的学生使用计算机多为上网玩游戏, 聊天等, 很少有学生是用计算机写文章, 处理数据。

3、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接受能力、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23.5%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基础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能力低, 积极性不高。他们中有的是迫于家庭的压力, 有的是来结交异性、混日子、混文凭, 甚至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小, 把学校当托儿所管着他们家孩子就行等等。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 扰乱课堂秩序, 自我学习能力低, 接受知识能力差, 导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差。在面对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时,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各不相同。基础好的, 教师略微讲解就会操作;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能力低、接受能力差的教师讲几遍可能都不会操作, 这些学生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指导才能有所进步。

三、“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是在“分层教学法”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国家总体投入的教育经费不足, 受教育的人数却较多, 师资力量相对短缺, 虽然大都数学校都在尝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但是行业企业毕竟没有法定职业教育的职责, 因此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另外,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要考虑办学成本和利益, 因此导致师生比普遍便低, 一个教学班级人数一般在40以上, 一个实习指导老师要指导40人以上, 甚至五、六十人实习, 教师教的累, 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 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因此, 通过“分层递进”教学, 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技能水平、特长爱好将学生分组, 利用学生的差异性, 让一部门技能水平较高的同学指导技能水平较低的同学, 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技能水平, 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使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放大。

首先, 对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计算机能力的学习有其特殊性, 它既有一定的地区差异, 还有一些基础能力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家庭条件好的, 接触计算机比较早, 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可能都已经掌握了, 而有些偏僻地区、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另外就是有些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 那么学习这些知识就会很轻松。这样可以把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学生归为提高层, 接受能力强的分为中间层, 其余的就归为基础层。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编成5-6人的学校小组, 挑选一名提高层学生担任学习组长, 带领成员共同学习。通过互帮互学, 提高层学生既能帮助同学学习, 又能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技能, 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基础层学生也乐得学习进步, 这样还能解放教师, 让教师集中精力疑难杂症的教学工作。事实证明, 我校2011年的计算机考工实训中, 信息系的11061班通过“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考工通过率达到了99.2%, 比正常授课的11071班通过率高出8.5%。

其次, 对非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的差异, 在信息技术专业系部选拔培养优秀学生辅导团, 在实验实训教学上, 协助教师的指导, 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放大教师指导作用。学生技能辅导团可以通过学生个人申报、专业教师推荐, 引导有专项技能特长的高年级学生加入。协助教师对非计算机专业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员实习指导, 让他们做个小老师, 让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再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 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动态的平衡性, 即:不同的起点, 经过不同的过程, 达到同样的效果;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适应性, 通过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 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 疲于应付的现状,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我校信息系成立了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张小龙、以优秀成绩通过高级工的2010级张紫薇、赵静、2009级的赵葶、张迎娣、2008级王萍、阚丹丹、2007级黄蓉、吴黎洁、周衣组成的10人计算机操作员考工实训学生指导小组, 专门协助教师对建筑工程系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员的考工实习指导。在他们指导的考工班级中, 以吴亚洲老师任课的建工11013和11014两个班级为例, 两个班级同时考工实习训练。其中11013班由信息系10人小组负责指导, 11014班只安排吴亚洲老师一个人指导。结果, 11013班通过率为92.6%, 优秀率为35.8%, 最高分98, 最低分为52。而直接由老师指导的11014班通过率仅为70.5%, 优秀率为11.2%, 最高分为96, 最低分为37, 成绩远不如学生指导小组。

四、结束语

根据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差异性, 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可以大大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放大教师的教学功能;推广和应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有助于职业学校, 在当前职业教育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的情况下, 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粗放型的教学现状,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手把手的指导, 快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缓解当前师生比不合理的现状。因此,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不失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值得推广和应用的好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志建:《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培养模式探讨》, 《信息与电脑》, 2011年10月。

篇4:“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分层递进式 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事业更加关心,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中时期的教育是最重要的。高中时期学生要接触的数学更难、更复杂,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教育学生,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帮助所有学生一起进步和学习。

1.高中数学实行分成递进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高中时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逐渐变得成熟,学生的学习态度会更认真,但是有些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有些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更加喜欢数学,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自身的需求,通过测试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学生的分层。教师对于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进行难度较高的数学教学,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难度较低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帮助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制定相对较高的学习目标,让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更多的内容,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挑战自我,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定得低一点,只要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就可以了,不要因目标定得过高而导致最终无法实现,学生的意志力就会变得消沉,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基于这些原因来看,实行分层式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硬是将不同程度的学生统一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就一定会有些学生不能适应,就会出现差距,差距越拉越大,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过于形式化,而分层递进式教学可以让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学到更多的知识,缩小不同程度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是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最好方式。

2.高中数学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2.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划分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教师没有办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正确的分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其他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进行数学考试或者在一节课结束后抽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将数学测试题划分为难度较低、难度适中和难度较高三种题型,把学生的测试结果作为参考,再通过观察学生上课时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等综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全面能力的考量,然后划分学生,并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案,让所有学生都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比原来固定的教学方法效率高得多,分层递进式教学面向的是所有的学生,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起来数学也会比较容易。

2.2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

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便于学生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没有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划分学生,教学时一概而论,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学习数学时会比较容易,老师讲的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比较好,相反,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理解能力差,老师讲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会很难理解,更谈不上熟练掌握了,一节课下来可能会落下很多知识,基础差的学生落下更多,学生就会变得气馁,不敢问老师,也不好意思问其他学生,时间长了也就无所谓了,渐渐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讲函数和几何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味给学生讲一些比较难的题,可以从简单类型的讲起,例如,若函数y=(a-1)x+x+1是二次函数,试讨论a,b的取值范围。再适当地给学生讲一些比较难的内容,例如:已知二次函数f(x)=ax+bx+c和一次函数g(x)=-bx,其中a、b、c满足a>b>c,a+b+c=0,(a,b,c∈R)。(1)求证:两函数的图像交于不同的两点A、B;(2)求线段AB在x轴上的射影AB的长的取值范围。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到知识,教师也要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学习信心。

2.3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掌握得不是很好,却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实现,最终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态度变得消极。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合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目标定的既不要太高又不要过低。例如,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会做基本的数学题就可以了,不要制定自己不可能实现的学习目标。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要让他多做一些难度高的数学题,学习更多更难的知识,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任务的安排上也要区分开来,课后可以安排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题,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多做一些课外的数学题,不断挑战难度高的数学题,锻炼自己的做题能力,不仅要保证做题的正确率,还要掌握更多的解题方式,通过不断学习,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

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就要将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区别教学,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立堂.初中化学分层递进式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2(04).

[2]刘海涛.初中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学数学,2011(18).

篇5:职中车工实习实施分层递进的研究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一、本课题主要是针对职业中学学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基础知识、认知能力、认知的方式和方法、学习积极性及动手能力方面的接受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动作的协调性、适应性、反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进行的研究。是在学校《农村职中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研究》这一课题下的分课题。主要是从如何优化车工实习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用统一目标和要求来培养学生。研究如何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来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潜能;如何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人施教”;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创业能力。本课题组结合以往各届学生情况及教学实际的具体情况认为:(1)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企望按照统一程序和标准制造统一的“标准件”是难以适应学生掌握车工技能的实际情况的,是会限制或阻碍学生的发展的。(2)学生的某些优势素质和业已存在的发展上的缺陷会在“统一目标”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表现得更为特出,这更说明了“教育机会均等”表面下的“教育机会不均等”。(3)对于占时最多教育因素容量最大、最可控、最有效的课堂化教学时空中,如不重视学生存在的差异这种实际情况,而一味地“一视同仁”这无疑是对学生发展的损失。(4)一味主张消除差异,要求培养“规格”一致的学生,是对现实教育的不了解,同时也是对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培养具有一定技能,较高技能及创业技能的学生,兼顾各层次等方面,以及对今后如何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效益,提 优的教学方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参与人员及实验时间、研究对象

本课题主要由车工教研组成员负责,共6人,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5名,技师1名,都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其中多位教师从事实训工作多年,实训教学经验丰富。并且本课题是在以往各届特别是九七届车工班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的新一轮的系统实验。具体实施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具体研究对象为1010车工班。

三、研究内容

(一)由学生的“差异”引发的思考

思考之一: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差异”是从所周知的,而学生在技能的掌握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很多学者专家都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其各方面的因素也是众所周知。然而,本课题组认为,如何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技能领域中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之一。

思考之二: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日新月异,职中培养的学生如何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的需要,对以往毕业的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创业能力、自主择业能力等都较强。如:九六届毕业生张秋华、黄卫兵,九五届毕业生韦湘莲等等,他们有的是个体经营户,有的已成为几十万元户;而有的学生在学校里技能水平也相当不错,但一踏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却表现平平,毫无工作特色,一俟遇到单位不景气就得“下岗”,而待到“下岗”却找不着“再就业”的路子,这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创业技能、创业能力及择业能力可想而知。因此本课题组认为:如何能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当前企业改制的状况;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能力是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之二。(本课题组认为自主择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基础和自信心来源于创业技能,即人们常说的“技高人胆大”。)

(二)“分层递进”的思路和方法 根据上述二点思考,本课题组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为“适应差异”及“促进发展”。

所谓“适应差异”,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性的,决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叫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确定学习任务和达成的具体目标;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速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具有个性化特征。教师不再是支配者、统治者,而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所谓“促进发展”,是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活动是思维的源泉,是发展的基础,皮亚杰充分论证了个体的认识源自活动,并指出“个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的大量活动的产物”。列昂捷夫列在研究人的意识,智慧与活动的关系时也揭示:“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教育教学的关键或直接任务,就是创设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风格等自行选择。这样学生可以得到“适合于他们的教学”。

根据“适应差异”和“促进发展”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适应差异”其先是解决好“分层”这一研究重点,本课题组经过研究、讨论确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分层”,(1)学生分层,(2)目标分层,(3)教学过程分层,(4)教学评价分层,同时为达成“促进发展”,做好与此相关的一些具体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1、学生分层:如前所述,学生在基础知识、认知能力、认知方式和方法,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技能的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以及生理、心理等都存在着“差异”。如果仅仅从某一方面简单地将学生分层,事实上是不可能而且不合理的,因此本课题组在深入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通过第一轮实习的综合情况分析后,分别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将学生分成A、B、C三层。

当然A、B、C三层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有的相互制约,如果说要分层要达到很合理是不可能的。(况且我们也仅仅是一种教学研究而已,是作为实验的一种依据和手段。)A层 B层 C 层 学 生 分 层 模 式 需要提出的是:对学生分层决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本课题组对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也非常重视,一经学生变化较大,通过综合评估后,即改变其原有的“分层界限”,以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更加优化车工实训指导工作。

2、目标分层:这是“分层递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之处。所谓目标分层,就是将原来统得过死的划一性教学目标,改为弹性目标。(这就好比摘苹果,个子高的学生,苹果吊到高些,个子矮的学生,苹果吊得低些;弹跳力好的学生,苹果吊得高些,弹跳力差的学生,苹果吊得低些;有时苹果只须跳一跳就能摘到,而有时必须努力跳,甚至拼搏一番才能摘到。)这些目标是否能达成,是由学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体现出来的。目标分层大体上可以分成 这样三层:基础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目标的分层并不是和学生的分层简单地一一对应的,即低层次学生完成低层次目标,高层次学生完成高层次目标。弹性目标对全体学生都是适用的,目标由学生自己选择,教师提出参考。一般来说,低层次学生可以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之后,可进行提高性目标,甚至是发展性目标的学习;高层次的学生可以从基础性目标开始,也可以从提高性目标开始,甚至可直接按发展性目标学习。弹性目标追求的结果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可望可及,层层推进”。

基础性目标 提高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 初始目标 最终目标 目 标 分 层 模 式

针对目标分层,本课题组现通过对车工实习的分析、研究,确定如上图所示分层模式: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为基础性目标;车床维修(小故障),加工方法小改革、操作熟练,能理论结合实际为提高性目标;进行工艺改革,能够设计、制定技术文件,能够扩大车床使用范围等为发展性目标。同时,在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中还穿插创业能力这一指标,针对能够利用假期进行择业训练的学生,教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以便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使其达成发展性目标。

3、教学过程分层。在“分层递进”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是传统的教学行为模式。教 学 过 程 分 层 模 式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分层”和“目标分层”详细了解学生情况,而不是纯粹的、传统课堂式的讲解和讲授。教师必须给予不同学习个体以不同的个别化指导。其中包括: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否适合?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待改进?学生在练习中碰到那些问题?教师应给予何种程度的指导?特别是基础性目标对所有学生来说是否都能达成?等等。一般来说,对达成基础性目标困难也较大的学生,其指导应深入、细化。对达成提高性目标也较易的学生,则指导可以点拨性的,点到为止。

4、评价分层。传统的教学和教学评价,颠倒了手段和目的关系,好像教学是手段,而评价是目的;平时的教学,只是为了得到高分。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就必须把颠倒了的手段和目的重新颠倒过来。即把评价作为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 学 评 价 分 层 模 式

因此本课题放弃了常规的完全以制作件得分来进行评价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与以前相比较即纵向比较,通过纵向比较,要求并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在那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在那些方面发展不大。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强化激励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不进行横向比较,在适当的情况下,针对层次相近,或达成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开展横向比较,则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相互竞争,从而形成技能训练中的竞争格局,为今后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基础。应该注意的是评价要体现“及时性”、“全面性”、和“艺术性”。

通过对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和评价分层,使“分层递进”教学的具体过程细化、具体化、明确化。同时,本课题组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具体研究工作。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车工技能的动机。

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在学习中是一个很有效能的因素,它能够大大地促进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车工技能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车工技能无兴趣,则很难学好车工技能。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参观工厂、参观已毕业学生的车工制作件、对一些机器进行解剖了解车工技能的用途等等。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对车工技能产生兴趣。当然应该注意的是在车工技能训练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抓住学生年轻有好奇心的特点,要时刻展示车工技能的无止境,当然这也要求我们的指导教师必须技艺高超。(2)学生学习的动机仅有兴趣还不行。因为兴趣总有减弱的时候,最适宜的方式是把重点放在车工技能的具体实效上,而不是纯粹的兴趣。奥苏伯尔认为“依靠富有成效的教育成绩更能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始学习车工技能时,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都要集中注意于尽可能有效地指导他们。学生尝到了学习车工技能的甜头,掌握了一定的车工技能时,就会产生更加努力学习车工技能的欲望。(3)在学习车工技能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善于采用“激励机制”。教师的赞许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肯定,是对学生做出进一步努力以赢得更好成绩或更佳成就的促进,能够满足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特别是动手能力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更为重要。这些学生那怕是取得微不足道的进步,如果指导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其促进作用是巨在的。譬如实验对象1010班,该班张涛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生在第一次进金工车间实习车工时,就对车工的苦、累、脏及机油味表现出畏缩情绪,并提出一进车间就头晕,在一次车削外圆练习时,指导老师发现其操作方法及尺寸控制都较好,及时给予点表扬。其后该生上机操作认认真真,并积极要求参加车工兴趣小组。当然老师采用“激励机制”必须掌握一定的尺度,过分强调会导致功利主义。而使学生技能成绩一直低分,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或导致极不实际的志向水平,焦虑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破坏学习情绪,最终将引起学生产生回避和退缩反应,以至丧失学习的信心。这种情况对技能水平高的学生会出现,对技能水平一般和较弱的学生更会出现。(4)心理学家认为“青年期的学生来自同伴的赞许是一个强有力的机动因素”。因此作为指导老师也应在指导学生过程上注意利用好这个因素。课题组要求在车工实习指导中经常采用同学间互评、互检、互相学习,观摩同学间的技能长处等方法。注意到技能水平各个层次的学生,只要有好的方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教育学生“三人行,必有吾师”的道理。同学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认可,可以共同促进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对1010车工班第一次车工实习后的调查情况分析。表示对学好车工有信心的仅占36.64%,认为车工工种有前途的占48.48%,而该班学生通过第二次车工实习后,表示对学好车工有信心的学生占78.1%,认为车工工种有前途的占65%.通过以上数据显示,学生自信心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基础知识薄弱,有的学生对学习车工技能了解不够,认为初中时没有能学好,现在恐怕也学不好,看到车床更害怕学不好。(2)、自己认为智力不行,比较笨,学习车工技能自己不行。(3)、职高生没出息,学了也没用,缺乏上进心,丧失学习的自信心。(4)、认为自己能力差。学生自信心不足严重影响着车工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影响车工技能的形成。车工技能训练中,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在技能训练中“慎小谨微”、“缩手缩脚”,甚至上机操作也觉得害怕;看到砂轮高速旋转就不敢磨刀;本该一次走刀完成的加工用了多次走刀,总害怕车刀会崩掉;而有些认为学了也无用的学生则做事偷懒,怕赃、怕苦、怕累。(2)、影响车工技能的深入理解,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在学习车工技能时,总是以指导教师为中心,认为教师怎么讲,他就怎么做,绝不敢越“雷池”半步,也不多加思考,深入理解,对所学车工技能是即学即忘,偶尔记住一两点也是“残缺不全”。(3)、影响车工技能融会贯通及车工技能推广运用。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对自己掌握的车工技能总是持怀疑态度,连续的失败和工艺基础知识的薄弱,产生了难以达到车工技能高层次水平的想法。这些学生的这种态度和想法导致技能不能正常发挥,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恶性循环。最后影响车工综合技能的提高及对车工技能的综合应用。

学生学习车工技能的自信心在某种程度上与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与示范是分不开的,懂得如何来恰到好处地管理学生,这对提高学生学好车工技能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有效指导和示范,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指导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技能训练的任务、目标,并注意目标的可行性。避免有些学生经常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水平而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反而会导致连续失败而丧失信心。也要避免有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技能水平,提出过低的目标,导致浪费时间而信心依然不足。(2)、要求学生对车工技能认真观察与理解。指导教师也应采取合理的教学办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在操作之前就要有一种能够掌握好的自信心。(3)、指导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在车工技能训练中,往往只注意某些工件加工的结果如何,而对加工过程常常不加注意,这时指导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对车工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要求他们必须先进行自检,然后指导教师进行引导分析,帮助总结,并不断提高训练要求,要求这些学生在操作中应动作连贯、流畅、轻松自如、有节奏感。而对于车工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协助他们自检,并及时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鼓励进步,改进不足。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个车工技能训练过程中都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决心和勇气。指导教师应采用严格和宽松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车工技能训练是一项安全要求极高的课程。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学生执行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操作和野蛮操作,这需要严格的教学管理方式。但是,指导教师如果在指导过程中一味地强调严格,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过分紧张,而产生压抑,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通过对“北大状元”心理的研究认为教师与学生做朋友,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百分之百努力,百分之百发挥自己的水平,教师做好学生心态调整的工作,这种宽松的教学管理方式最有利学生取得成绩。

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题组通过认真学习、研究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的影响是越来越大。课题组通过对一些车工实训课题的研究,制作了一定的投影及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课件。譬如,“外圆车削”:这一课题,原有的教学模式是指导老师在黑板上讲解,然后上机操作示范,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车床,其思想中根本没有“车削”这种概念,所以讲解的效果就可想而知。通过研究后,由组内教师将这一课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三维动画,形象逼真地将“外圆车削”的方法和步骤演示出来,并通过分析、讲解使学生一目了然,其效果十分明显。因此,本课题组认为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来优化教学手段这是时代发展的方向。

4、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发展空间更大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更大的发展,本课题组积极配合学校和实训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学生自己选择,自愿报名,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有选择,有利于特长发挥的各种训练使学生的发展空间更大。实验班共有16名学生报名参加兴趣小组,其中14名学生参加了车工兴趣小组,另有2名学生参加数控兴趣小组。通过对以往学生实验的情况分析,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其参加社会的竞争能力,自主择业能力,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及创业能力都明是高于其他学生。并且,在参加技能竞赛中,成绩也较为显著,譬如,九六届毕业生张秋华同学曾获江苏省职业中学(中专)车钳工大赛车工第一名。再如,九七届机电班尚未毕业,就有24名学生自谋职业,3人自主创业占该专业总人数的66.7%。这充分说明,通过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以更大的发展。实验班9810车工班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

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从劳动纪律、服装穿着、卫生工作、机床保养、工件摆放、工量具维护、产品质量的控制、刀具及工件材料的节约、工件完成时间的控制等诸多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不拘一格地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要集体讲、单独讲;及时讲、过后讲。采取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思想教育方法;以毕业生中取得成功的事例为代表进行生动的现场说教,让学生有榜样、有目标。教育学生只有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吃别人所没有吃的苦才能超过别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有更宽的“路”可以走。

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不再嫌事小就可以马虎,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教育学生任何小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这正如黄黎峰同学所说的那样:“在车工实习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做任何事情都认认真真的习惯,所以我们现在已能做好不管事大事小的任何事情。”

6、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传统的教学实习模式是从基本的机加工方法到复杂的加工方法,然后是花上几个小时让学生去围绕着一个零件打转转,学生往往花上五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制作出一个60分以上的工件,觉得成绩不错,效果很好,学生觉得自己似乎已很能干,但现实生产中,并不是要求学生去花很多时间去完成一只60分以上的工件,而是要求学生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来提高效益,如何来改进加工工艺。甚至有些生产环节中仅仅需要完成的加工是极其简单的。因此,如何能使学生既能按照学校的要求达到考工要求、又要能适应现实生产的需要。本课题组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只有通过“生产型实习”才能达到这一要求。通过对实验班学生的“生产型实习”训练,学生在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方面,在操作的技能,技巧方面及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的改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学生认为“生产型实习”使得学生对生产更了解,适应性提高了。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诸如工艺分析等,均由学生自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通过学生的自编和上机操作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训练,实验班学生在分析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往届同等教学阶段的学生。如谢燕同学在制作锥度配合时,对锥孔件是先切断还是后切断的分析就很有些创新(传统是先切断,她认为应后切断。注:后切断可以降低加工的难度。),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

7、“分层递进”变式的研究

在宏观条件下,根据学生的综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发展不断调整学生的分层情况及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过程的分层和对评价的分层。但在细化情况下的“分层递进”应该怎样进行,譬如:某一学生在动作接受能力上较弱,但其分析能力不一定较弱;而某一学生动作协调性较差,但其制作件质量不一定差。因此,如何能更好地在细化下进行好“差异教学”与“促进发展”,更好地体现“分层递进”,本课题组虽然也作了一些研究,但不够深入,还有待于更为认真,细致地去研究探讨。

四、研究成果分析

成果之一:“分层递进”模式效果明显。本课题通过2年多时间的系统实验和研究,我们及时对实验班学生在技能成绩及接受能力,工艺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质量控制等诸方面的分析、研究,制成下列图表:

(说明:图表中的数字1、2、3、4表示学生在校实习的轮次。)通过图表可以显示出“分层递进”教学所起的效果及变化。(附注:从第三轮开始有三位同学参加对口升学,技能训练时间安排在兴趣小组活动和技能模块训练中进行。)成果之二:研究对象1010班在2011年12月份进行的江苏省职业中学农转非专业车工技能中级工等级考证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平均成绩达到80多分。除个别学生如杨希和袁功胜两位同学外,其基本情况正常,显示“分层递进”教学实验效果明显。而这两位同学都有其特殊性。杨希同学个性内向,不善言辞,做事特慢,影响了工考速度;袁功胜同学做事粗心,工艺方法有误,工考受影响。另外,罗红同学是因为家庭原因(工考前其父亲工伤)使工考受到影响。附工考成绩如下: 10级车工班工考成绩统计 序号 姓名 性别 成绩 备注 1 黄黎峰 男 92 原为B层周鹏飞 男 88.5 原为B层杨银保 男 88 原为A层 4 严毫亮 男 87.5 原为A层黄国川 男 87.5 原为A层

谢燕 女 87 原为A层 7 张涛 男 87 原为B层张玲 女 86 原为C层蒋正 男 86 原为B层吕金 男 85.5 原为B层黄缵伟 男 84.5 原为B层王标 男 84.5 原为C层唐烨 男 83 原为C层 邹荣辉(对口)男 82.5 原为B层

盛兴军 男 82.5 原为C层

芮飞强 男 82 原为A层 戴永红 女 80.5 原为C层黄小双 男 80 原为C层蒋林仙 女 78.5 原为B层芮丽美 女 77 原为B层陆鹏飞(对口)男 76.5 原为A层

吴玲(对口)女 76.5 原为B层马礼军 男 76 原为B层杨希 女 76 原为A层

罗红 女 75 原为A层闵小波 男 74 原为B层 27 张宾 男 74 原为B层沈保扣 男 73 原为B层 吴强(对口)男 72.5 原为B层陆杰 男 72.5 原为C层

袁功胜 男 67 原为B层

平均成绩 80.74194 合格率 100%

优秀率 32.26%

从上述列表中可以看出,全体学生通过“分层递进”教学实验,低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原来C层的同学都能够较好地达到基本要求,有的同学进步十分明显,这充分说明课题组所制定的四个分层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目标分层的科学性。当然,工考成绩只能表示学生对基本加工方法掌握及综合运用的情况,还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不能体现学生的革新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我们又通过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跟踪调查和研究,以进一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技能训练中自主性学习为主的学生对新环境、新技术的适应性明显高于一般学生,而且学生最大的体会是:“在学校里不在于学到了什么和学到了多少,而在于你是怎么学的及你是怎么用的!”。课题组通过分析认为:我们的教学工作还需要在这方面加强。社会在改革,学生需要学生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不可能在学校是把所有的知识、技能都教给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把更重要的学习、运用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成果之三:课题组成员教学水平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得到加强。课题组通过多种渠道听取专家和同行意见,以提高研究水平。在实验期间,本课题组累计对校外开公开课三人次,各级各类评优课3人次,组内研究课15人次。其中,芮进方老师参加的常州市评优课获一等奖,溧阳市评优课获一等奖,本课题的研究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情况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另外,组内教师卢忠涛、许春辉、袁功宙、吕向阳等教师制作许多多媒体课件,并在常州市及溧阳市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获奖。

成果之四:通过教育研究,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莫大的帮助。这其间,袁功宙老师被评为溧阳市教坛新秀。许春辉老师被评为“拜师学艺”优秀青年教师。

组内教师共完成分析报告、论文多篇。如:史建福老师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车工技能的影响》及《农村职中问题学生与家庭教育》;卢忠涛,吕向阳两位老师的《“二课时制”教学实习模式探讨》;许春辉老师的《从实习中找问题,在教学中找答案》及《教师形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袁功宙老师的《浅谈“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在车工实习中实施分层递进的研究》,另有《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一文在《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芮进方老师的《浅谈车工技能训练与学生自信心》,另有《分层教学与生产型实习》获常州市实训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成果之五:完善了“分层递进”教学方案。同时,课题组成员正积极认真地在做好教学方案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工作。

五、课题研究存在问题

课题组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发现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问题

一、课题研究中对于“分层递进”的有关细节研究不够详细、深入。如:针对个别学生在分层问题上有些粗糙,原因在于学生在某一方面是属于A层,有的方面属于B层,而有的属于C层,如果说要达到详细、深入,则必须根据该学生的具体方面而进行不同的分层。使“分层”更合理、更科学,使教师的指导工作更具体、更直接。因此,“分层递进”教学研究仍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强。

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还仅仅局限于车工技能的“分层递进”。虽然说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注重了学生对新技能接受能力的培养,而且有的学生接受能力的确很强。但随着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如果仅掌握一个工种的技能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会影响学生一走出校门寻找工作的“路子”是不是很宽。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扩充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择业开拓“路子”,这就成为我们课题组下一步将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朱继洲:教育奠国基 科技兴国力,《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1、5、马建富:《江苏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文汇出版社2000年12月

6、尚元明:《职业中学课程体系研究》 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7

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技术教育研究室编著 《技术教育概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

篇6:“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传统急诊医学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内容多、教法少”等问题,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用“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以症状为纲、以疾病为重点、以急救技术为关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急诊医学;渐进式教学

急诊医学是在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边缘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性。同样,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急诊医学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做一简述。

1现阶段急诊医学教学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1]。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2]。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3]。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4]。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5]。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见案例1~2)。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案例1:急性腹痛。病史:李某,男,33岁,因“上腹痛2天”入院。患者于2天前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且持续性胀痛,初始尚可忍受,至次日晨加重,并出现左腰背放射性痛,进食后加重。遂急送当地医院诊治(具体资料不详),腹痛不能缓解,故急送我院急诊内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睡眠极差,近两天未进食水,小便偏少,大便未排,体力下降。既往无特殊病史。

体格检查:T:37.2℃,P:11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营养中等,精神差,自主体位,急性面容,面部无红斑,眼睑无水肿。皮肤、巩膜无黄染和出血点,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口腔黏膜无溃疡。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无抵抗感。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平,腹肌稍紧张,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Murphy’s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减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7.9×109/L,N:0.88,L:0.10,Hb:117g/L,Plt:88×109/L;ESR:63mm/h;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8U/L,AST:10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4.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65mmol/L,Mg2+:0.92mmol/L,BUN:18.14mmol/L,Scr:110.40umol/L,UA:470.1umol/L,Glu:12.69mmol/L,HCO32-:18.80mmol/L,AMs:1147.0IU/L。胸部X线显示:双肺纹理增粗,考虑感染;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腹部B超显示:胰腺体积增大,局部液体积聚,建议CT检查;腹部平片:肠腔气体积聚,余无明显异常。

(1)根据现病史,请学生学习和思考:①引起腹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②该患者上腹痛的病因可能是什么?③上腹痛的诊断思路是什么?④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⑤作为急诊内科医生,需要给患者进行哪些治疗?

(2)根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请学习并思考:①患者目前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②该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③该病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④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⑤作为住院部接诊医生,如何开出治疗患者的临时医嘱?⑥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案例2:案例1中患者李某入院后的病情汇总如下。

病情发展:患者入院12小时出现神志不清,极度烦躁,胡言乱语;呼吸困难;无尿。体格检查:T:38.5℃,P:140次/分,R:38次/分,BP:130/70mmHg。神志不清,口唇发绀,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布满干音、痰鸣音,双肺底有湿音,心率140次/分,律齐。肠鸣音消失,余腹部查体不合作。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8.9×109/L,N:0.89,L:0.10,Hb:117g/L,Plt:68×109/L;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6U/L,AST:11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5.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55mmol/L,Mg2+:0.92mmoL/L,BUN:31.14mmol/L,Scr:340.40umol/L,UA:510.1umol/L,Glu:21.69mmol/L,HCO32-:16.80mmol/L;血气分析:pH:7.31,PaO2:52.1mmHg,PaCO2:28.3mmHg,BE:8.9mmol/L,SaO2:83%。(1)根据上述信息,请学生学习并思考:①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如何考虑?②试分析该患者出现上述病情变化的原因及机制?③目前的诊断?④目前的处理?(2)通过对案例1、2的分析应达到的目标要求:①掌握腹痛的常见原因;②掌握上腹痛的诊断思路;③掌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④熟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⑤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6]。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急诊医学教学中,以症状为纲,形成急诊医学的诊断思路;以疾病为重点,掌握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急救技术为关键,掌握常规的急救技能。夯实急危重症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急危重症的诊疗思路、掌握急危重症的急救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对急诊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教学模式也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综上所述,在急诊医学教学中采用“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以症状、疾病、急救技能为核心,与各专科形成互补。此教学适应现代教学和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应用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够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在处理临床问题时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亮,熊建琼,刘明华.急诊专科医师的理论和技术培训[J].中国急诊医学,,25(10):744-745.

[2]张鸿,代华平.PBL教学法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教学查房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案,,11(3):53-54.

[3]唐子人,李春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病案,,14(11):65-67.

[4]王长远,秦俭.加强急诊医师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9(4):757.

[5]赵威,李俊杰,尹文.EBL联合PBL综合教学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外科学杂志,,41(1):9-13.

上一篇:有关幸福的名言及句子下一篇:读《狼性管理》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