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之反思论文

2024-07-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之反思论文(共12篇)

篇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之反思论文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让学生承受心理压力。”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调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无批评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讨课的课堂教学重成果,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示。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课堂评价过细、过碎,阻断教与学的过程。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习。

六、教师的误会也会丧失大好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之反思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富有诗情的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新课程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教师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通过评价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使学生能“尊其师而信其道”。

一、倡导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提升评价质量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老师说: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觉得爱听好话不好,容易上当。教师评价:你说得真好。有的说:我觉得乌鸦自不量力,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得什么样,还得意极了!(哄堂大笑)教师较尴尬,但为了不打击发言积极性,还是鼓励道:你说得有道理。有的说:我觉得狐狸很聪明,而且我懂得了如果你想要得到别人的东西,而别人不给时,你要多动脑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教师夸奖: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实际,真聪明。

反思:无原则的激励评价,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简单、粗暴、挖苦少了,冷面孔少了,而多了一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经验,帮助、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课堂中出现的情景,在某些公开课中尤其多见,教师试图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唯恐一句否定便使课堂出现冷场。学生也没有了以往怕被老师批评的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反正说了就能得到表扬,有些学生甚至不顾课文内容,不仔细领悟问题方向,只顾新鲜。而此时,我们教师的评价语是“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真聪明!”一味地激励。简单的肯定,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似乎否定学生的回答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学生的多元反应也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对生活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消极的、不健康的。例如该例中的学生的“体验”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产生投机取巧的思想。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很多时候,这种缺乏准确性的流行评价语,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误区。教师眼里只盯着答案的“多元”“独特”,没有启发引导的意识,虽然体验是独特新奇了,课堂是民主、开放了,可“狐狸”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在学生的思想上必然造成混乱,如果十几年后,这个班的学生中真的出现几个“聪明、机智”的狐狸,这种只顾“独特”体验,不问“价值取向”的课堂评价,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呢?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只为这节课,还要为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根基。因此,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重视这方面的导向。

语文学习是生成性的,建构理论强调学习的生成性,语文课程建构性评价中的“建构“是一种生长性的“建构”,既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既是已有知识的建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是一种生长,它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现学习者的闪光点,“照亮”他们认识上的模糊与误区,让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使认知情感趋于成熟。在该例中,教师既要发现学生思维的与众不同,更应通过评价“照亮”他认识上的误区——得不到别人的东西时,用欺骗的手段获得,教师可如此评价:你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值得赞赏,但你打不打算学习课文中的狐狸呢?这样的评价肯定了该生多元思维的优点,又引导他重新思考其体验,促使他在再度审视自己的思路时,主动建构正确的认识。他会想:我要是像狐狸那样,那不是要成为人人都讨厌,没有朋友的坏家伙吗?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用这样的办法只能骗一次,而且别人都会讨厌它,不信任它。我才不会向它学习呢。”此时,他心里已建构起正确的价值观:要做个诚信的人。认识与感情也逐渐趋向成熟。这样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生长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评价,是有高质量的评价。

二、发挥评价的建构功能,关注学习过程

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课文《浅水洼的小鱼》,看谁读得好!第一个学生拿着书读了一遍,教师评价:你读得真棒。“小青蛙表扬他”(示意学生表扬)。学生机械地齐声喊道:”呱,呱,顶呱呱。”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读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他有点紧张,读得没有激情。教师随即说:“你要继续努力,谁还来试试。”于是此生低着头坐下。第三位是女生,声音清脆,教师给她的评价是:“你读得真有感情,我们向她学习。”于是学生齐声呼喊:“向你学习。”

反思:“雾里看花”的模糊评价,引导价值有几何?

一节课下来,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真棒”“顶呱呱”“真有感情”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立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我们也应理智地看到这些漂浮在表面上的模糊评价,在学生学习中起的引导价值有几何?原来低沉的课文格调也被激扬的表扬声淹没,课文朗读反而显得不伦不类。“真棒”学生真棒在哪里,不知道,“真有感情”,学生朗读何处感情处理得好,没点出,充满怎样的感情,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此时的激励性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作用,而那些被表扬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深化,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却自鸣得意;有些因得到表扬,而不时地眉飞色舞,却不知下次应如何适用朗读技巧。再看那位读得不怎么样,令教师不太满意的学生,他更会因此而摸不着方向。原本朗读技巧没有掌握好的他,在当众“献丑”后,没有得到老师的点化,让他朝哪个方向”继续努力”。难道我们的教师只听得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表演,却不能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给予点拨吗?这些判断式的模糊评价,没有起到提升和延伸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推进作用。这样的评价是肤浅的,与学生学习发展无多大引导价值。

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不应只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有困难者给予点拨,给表现优秀者在表扬的同时,还应帮其反思经验,再提供指引,帮助学生提升,延伸学生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与文化心理。这就需要教师们进行建构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

这里的判断,不只是好不好,对不对式的简单判定,而是在辨是非中帮助学生总结、反思经验。如果教师对第一位学生评价:“从你低沉的语气中,我听出了你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难过。”相信此生会主动建构起朗读此类情感基调句子的经验,并巩固下来,对以后的朗读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建构知识和经验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方法,发挥评价的提升作用,如“你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中,把自己当做那条小鱼,所以读得那么有感情””你真会思考,善于用xx的方式思考问题”“你能联系课文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来思考,真不错””你的回答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

建构性评价以建构为目的,评价过程中寻觅帮助学生建构的路径,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延伸思考的空间,如教师叫几位学生朗读后,可先肯定他个性化的理解与表现,再把他们的思维性向深度引——如果你就是这条鱼,你能说说当时的感觉吗?向广度上引——你(小鱼)面临这样的处境,想到了什么?向长度上引——故事会怎样发展。这样的评价和诱导,就是建构性的,如果教师一味地只是表扬读得好,就只能让学生在原地踏步,不利于他们进入故事的情感世界中去体验,不利于他们主动推进学习过程。

三、顾及对象的心理感受,促进个性发展。

教师请了一位看来是榜样的学生说:“下面我们请xx同学为大家做示范读课文。”读后,让大家评评。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她的声音洪亮。有的说:她注意重音。有的说:她有感情。一片赞扬声,教师请大家学着她的样子,练习一遍后,检查效果,一位平时成绩中下、寡言少语的男孩举手,教师指名请他读一遍,原本这个学生课前在家长的指导下已经会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但由于紧张,漏读了一个“了”字,可比起以前他还是有进步的。教师也请大家评一评。有的说:他连句子都读错了,少了一个字。有的说:他声音太轻。有人说:他读得没感情,被评的一无是处。教师接着说:“谁比他读得更好。”于是,这位学生低着头坐下,再也没有主动发过言。

反思:思维定势与“明星学生”主宰了评价,谈何个性发展?

虽然课程改革的浪潮已经掀起,教师从思想上也己认识到了学习主体参与评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课堂评价中十分注意让学生多参与评价。但过去师评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对学生评价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头脑中的优生说的看法都有道理,中等生一般都还差点儿,差生肯定是漏洞百出的思维定势,教师点头的我们同意,教师皱眉的就说不好的唯师心态时刻左右着学生的评价标准,造成了课堂互动式评价的名存实无,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只有形式而没有效果。

无论哪个班级,都有几位能说会道、积极自信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与能力比较强,在课堂中发言的机会也多,相比更能取得教师的“芳心”,经常激励与肯定,更使他们在班级中鹤立鸡群,成了“明星学生”。与之相对的则是一大批普通的“百姓学生”。在这些学生心里,“明星学生”不管何时、何事都高出他们一筹,他们总怀着仰望的心态去打量他们。于是,我们的课堂有一种怪现象:”明星学生”发表看法,其余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附和赞同;而“百姓学生”的观点即使很有价值,也容易被忽视甚至否定。正如该例中的好学生,他的朗读总是被认为很有感情,而后进生,他虽然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读得很流利,而且读得也较有表现力。可还是被同学们鸡蛋里挑骨头,自信又一次遭到打击,垂头丧气地坐下了,以至于本节课再也没有举过手,而一句“谁比他读得更好”让更多的“百姓学生”望而却步,知难而退,这真是顾及一二个,打击一大片,课堂成了个别优生表现的舞台。这种互动评价,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习主体,不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感受,至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更无从谈起。

为什么新课程的课堂评价始终摆脱不了“甄别与选拔”的标准,是我们的老师没有从观念上基本改变,评价前教师与学生在头脑中早已构了一幅“正态分布图”:在一个班级集体中,只有极个别个体是优秀者,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还有极个别的个体属于下等水平。大家心目中只有一把尺、一个标准。以班级中的优生为参照,那么大多数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只是背景,他们成了陪衬优等生的失败者。如何扭转这种局面?笔者认为,从转移“参照”开始,软化“班级参照”,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淡化学生们的横向比较,提倡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强化“自我参照”,建构不定势评价心理。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欣赏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精彩。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这样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如课堂中,面对学生对该生批斗式的否定评价,教师能否顾及对象的心理感受,换一个角度引导:“可他比上一次少错了一个字呀!这说明他在进步。”“谁比他读得更好”用“我们再耐心地听一遍,相信你们会发现他有进步”取而代之,效果又如何呢?该生会在教师相信的目光中,大家的期盼中,很努力地读好。而其他学生在教师宽厚的评价引导下,不再只盯着他成绩平平、寡言少语等缺点,而将眼光转移到去发现他的进步上来。以该生的原有经验、原有水平为参照,肯定他今天的进步,且相信其一次比一次进步大。变“纠错”为“觅优”,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形成独立评价心理,不唯师,不从众,不受思维定势的限制,不奉承“明星学生”,不贬低“百姓学生”,大家都是有自己看法的、独立的评价者,都是力求上进并始终进步着的被评价者。

篇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之反思论文

问题一:表扬漫天飞

作文教学片断:

在一堂作文观摩课上……

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 想象狂风吹过柳树林的景象。 (学生闭上眼睛, 尽情想象, 有的还摇头晃脑) 两三分钟后, 一位学生说:“一阵狂风吹过, 白桦树微微晃动, 树叶慢慢地落下来, 湖面上荡起层层涟漪。”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后, 老师不假思考地说:“你真棒!你的想象具体、合理, 很好!” (学生满怀喜悦, 欣欣然坐下, 还不时朝座位两边的同学瞅瞅) 。

上述片断中,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这样的想象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 何“棒”之有?教师如此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 轻者会让学生误以为作文可以脱离生活, 背离作文要“写真话, 书真情”的要求, 重者会使学生的人品受到影响, 从而波及其做人要诚实的准则。

问题二:错误不纠正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片断:

师:面对着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 你觉得最该感谢谁呢?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 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4: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5: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

对每一种答案, 教师都大加赞赏, 毫不犹豫地称赞道:“你的见解与众不同”, 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上述片断中, 学生的回答的确与众不同, 而且很有“创意”, 但教师在鼓励学生独特感悟时, 能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吗?教师这种既没有匡正, 又没有批评, 更没有对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的评价, 只会成为学生成长中的“温柔杀手”。

问题三:评价模式化

教学片段《识字二:比一比》

师:谁能用刚才学的方法说一句话, 注意要用上“比……”。

生1:老师的年纪比我大。

师:嗯, 说得真好!表扬他!

生: (一起鼓掌) 嘿嘿嘿, 你真棒!

生2:他的铅笔比我长。

师:真棒!表扬他!

生: (一起鼓掌) 嘿嘿嘿, 你真棒!

……

生3:我的成绩比张丽好, 我应该被评为三好学生, 她不能被评为三好学生。

师: (喜形于色, 语速极快) 哎呀, 说得多好, 不但完整, 而且有创意, 表扬他!

生: (一起鼓掌) 嘿嘿嘿, 你真棒!

上述教学片断中, 教师的评价语只有“你真棒!表扬他!”显得单调而乏味, 至于“棒”在哪儿?为什么要表扬?恐怕被表扬者和表扬者都不清楚。这种模式化的评价, 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甚至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真诚, 是对自己的虚假尊重。

针对上述内容, 笔者认为应该争取如下对策:

一、赏识要真诚

我们深知, 学生需要老师的激励、夸奖, 他们身上的才能是未经加工的钻石, 能否熠熠闪光, 就看老师会不会用赏识来打磨, 让学生发挥出其所有的潜能。这也是新课改特别强调对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肯定性评价的原因。但是有的教师喜欢走极端, 在课堂上 (尤其是公开课) , 他们的嘴比擦了蜜还甜, 从课始到课终“你真棒!表扬他 (她) !读得很好!你的见解很独特!……”表扬无处不在, 课堂评价变成了课堂夸奖, 把赏识当作了法宝。其实, 教师这种机械化、缺乏情感的赏识, 笼统而模糊的评价, 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使其进步。笔者认为:只有发自肺腑的赏识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唤起他们的积极性!

⒈赏识要源自内心

赏识一定要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理念, 着眼于学生的长久发展。让学生分清真假、善恶、美丑,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对尚处于是非分辨不太清、需要老师引领的学生, 老师的表扬切忌分寸失当, 过多过滥, 而要实事求是, 恰如其分, 源自内心, 出于真诚。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新型玻璃》教学片断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 第二种是“夹丝玻璃”, 第三种是“变色玻璃”, 第四种是“吸热玻璃”, 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 多有条理!不过, 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 (这个学生面有难色, 想坐下去。)

师:你先别坐下去, 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 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 不着急。

生: (想了一会儿) 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 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师: (竖起大拇指) 说得妙, 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 有了它, 你可以少说整整十五个字, 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 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 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老师的赞美就源自内心, 不仅仅有一般性的表扬, 更重要的是把这样说的好处具体点了出来, 还给学生指明了改进的方向。课堂上, 教者要通过细心地观察和了解, 准确、具体地说出学生的表现与成就, 把学生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 给予夸奖。现在的学生不好忽悠, 你的夸奖说不到点子上, 学生根本不在乎, 更不会留下啥印象。

⒉赏识要及时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和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予鼓励, 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比如, 学生的朗读比先前有进步, 读得通顺些了, 错字少了, 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

二、错误要纠正

新课程强调激励性评价, 旨在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的过程中, 不断体验成功, 享受成功的欢愉, 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 在一些学校, 正当的“惩戒”也成了“高压线”, 因而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如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时, 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 教者只好顺其自然, 不置可否, 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 也不敢否定, 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和智慧, 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如上述片断中, 学生说“感谢秦始皇”, 对于学生的错误解读, 教师依然称赞其见解与众不同, 恐怕与之不无关系吧!

一个没有批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也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只有激励与惩戒共存, 才能让学生知道孰是孰非, 懂得何为何不为。人大代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强烈呼吁“把惩戒权还给教师”, 她认为, 作为教育的艺术, 教育惩戒更是一种博大的爱。学生的错误要纠正!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纠正错误的方式方法:一是要尊重学生, 不伤及学生的人格, 不出现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二是要适时适度, 不要秋后算账、反复算账;三是要讲究技巧, 能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评价要多样

毋庸置疑,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 课堂上教师的确重视赏识性评价, 只是这种评价越来越模式化了。评价语言是“你真棒!读得好!你的见解很独特!表扬他!”;评价的主体永远是教师 (有时也让学生说说, 但做总结的依然是教师) ;除了精神上的奖励外, 有时还辅以物质奖励“你真聪明, 奖你一颗智慧星!”“奖你一朵小红花!”。试问, 好在哪里?学生模糊不清, “棒在哪儿?”谁也不知道。教师的点评真的可以一锤定音吗?奖给学生物品, 久而久之, 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回答问题就是为了得到奖品。总之:这些泛泛的评价, 没有针对性, 没有启发性, 无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 其他学生更无从学起。其实, 在实施评价时, 教师应注重评价语言、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⒈点评语言要具体、富于变化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 还应具备嬉笑怒骂皆成妙语的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的点评妙语连珠。

首先, 点评语言要有启发性。

片断一:

师:读两遍课文, 然后告诉老师雪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

生:在“我”寂寞的时候, 雪儿来到了“我”身边。

师:你能读出作者的寂寞, 这叫会读书。你们也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

薛法根老师的这一点评就充满了启发性和针对性。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 让他获得了成就感, 又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 启迪了更多学生的思维, 还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其次, 点评语言要富于变化。

片段二:

(师点学生读句子)

生1读, 师评:音色美, 读得美。

生2读, 师评:感情真挚, 读得好。

生3读:师评:你的感情很丰富。

这一段点评, 老师就注重到了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同样是表扬学生读得好, 不是廉价而空洞的赞美, 而是有针对性, 使读者或听者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何处, 让学生能产生认同, 起到朗读的指导作用, 也显示了教者语言的丰富, 态度的真诚。

再次, 点评时可辅以态势语。

点评时如果善于调动态势语, 可以丰富评价的内涵。如夸张的拍拍学生的肩、灿烂的笑容、翘起、大拇指, 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

⒉学生有权参与评价

篇4: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课堂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就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案例一:在学习《庐山云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庐山云雾的优美词句,并谈谈内心的真实感受。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要求以竞赛的形式来完成此项训练,各组成员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我每个获胜的小组加上一分,得分的小组就会发出一阵阵欢呼声。比赛结束时,获胜的小组兴奋不已。而失败的小组则垂头丧气。在接下来的提问和训练中,总是提不起精神,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效果也不太好。因为朗读失误或者说错答案导致失分的小组成员便也成了“千古罪人”,被同组成员指责。

反思:教师对学生小组的评价应该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师要明确课堂小组评价目的,现代班级中学生人数一般较多,教师不可能每时每刻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正确,到位,充分的评价。而教师对小组评价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而小组评价得失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和鼓励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种评价着重强调内在激励作用,尽可能弱化外在的甄别或淘汰作用。小组之间的竞赛主要是有小组合作的表现,而不应以组员个人表现作为评价。培养学生在竞赛中团结协作精神也很重要,此时小组成员应奋发进取,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不应互相指责与埋怨,这样不利于小组合作团结与竞争。

案例二:在学习《九色鹿》时,我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两个主人公——九色鹿和调达的看法。在学生们谈了九色鹿的善良,美丽,勇敢,调达的卑鄙,见利忘义后,为了让学生多元理解,我这样启发:“对调达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在我的“诱导”之下,有学生说:“调达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因为九色鹿救了他,他说愿意永远做他的奴仆,终身受他的驱使。”我随即肯定:“你读书可真仔细,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我一味强调多元化体验,把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了机械割裂,使学生对人物评价前后矛盾。

反思: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语文学习时,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获得独特感受,评价时就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若过分追求“多元化”无原则的“尊重”学生,就会导致教师在学生面前盲目改变教学目标,使学生无所适从。

案例三:在教学《九寨沟》时,我引导学生体验九寨沟瑰丽神奇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珍禽异兽,我运用多媒体,配上了清新自然的音乐和美丽动人的画面,使学生进入那样的情境中,说说自己的感受。只要学生说对了,我就带领学生齐说“棒,棒,你真棒!”多达十几次。

反思:这一案例采用了学生用手势表扬的评价方式,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让我深思了很久。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是把教师评价强制性地变成学生之间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也是那样的单一,呆板,全部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并没有表达出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评价内容。如果教师竖起大拇指,惊喜的表情,赞许的笑容所起的效果比单调如一的“棒,棒,你真棒”要看得多。

案例四:有一堂公开课,在教学《冰花》时,我问学生:“冬爷爷给我们这么美的礼物,你们想对冬爷爷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冬爷爷,你送给我们那么美丽的冰花,我要谢谢你!”我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有的说:“冬爷爷,你送给我们那么好的礼物,我要报答你!”我高兴地赞扬:“你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正在继续教学,发现还有个小手高高举着,迟疑了一下,继续说道:“我们现在美美地读好这篇课文,好吗?”

反思:开始作这般评价,总觉得既有鼓励性,又具有导向性,似乎不错。可后来想想,又觉得有些遗憾。“报答冬爷爷”,从成人角度看,似乎不太现实,孩子的想象力是不容忽视的,那双高举的小手告诉我,他一定有独到的想法,有着强烈的表达愿望。如果让他说下去,说不定还是课堂中的亮点。可当时我是怕他岔开说去,完不成教学任务,而虚晃一枪,没有让他一吐为快。在这一案例中,我似乎忘记了课堂评价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而是为了学生能够完成老师预告安排的课堂预设,过分强调课堂流程,而不顾学生的教学实际。

篇5:小学语文《沙漠之舟》教学反思

自从上次看到一段网路上广为流传的影片,20xx年汉城国际卡通动画影展SICAF SEOUL中的一段精彩表演,表演者是来自匈牙利的世界著名沙画大师Ferenc Cako,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连续看了十来遍,终于按耐不住好奇的心理,我到弟弟的工地上要了一袋沙子,先练习起来,还真是好玩呢。

我给学生们欣赏,大家都看得摒住了呼吸,两眼发出惊异的光芒,真是让人赞叹的双手呀,我马上给学生沙子和画板,大家迫不及待得也来露一手,看看自己的双手是否也这样神奇。

这一切,成就了我的实践课《沙漠之舟》,沙画和沙漠不是不谋而合吗?于是,我开始积极准备,备课,以美术侧重,了解骆驼的外形特征,并用沙画来尝试练习,再通过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骆驼,了解骆驼的精神,再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分镜头,再来运用沙画进行创作。整个教学过程连贯而清晰,重难点在于骆驼的外形特征及沙画的表现。学生们兴致很高,完成的作业也不错。

篇6: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之反思论文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研究探索。课堂上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理论上的欠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引起我的反思。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是“导向”。在课堂上把握好评价的时机,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欣赏他,激励他,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更自觉的学习。教师的评价语言还应该富于变化,富有价值。另外,我还觉得课堂评价应该多元化。课堂评价应该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比如在学生朗读或回答问题后,我都邀请学生来评价。开始学生大都只会挑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我就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一个人,既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别人的不足,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高。再如在生字书写的教学中,我有时有意写一些不规范的字,让学生评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弄清楚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只有这样,他才可以指出老师的错误所在。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的盲目崇拜,知道老师也是凡人一个,也会出现错误。第三方面也诱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

篇7:小学语文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在学习本课时,我觉得以下学习效果明显:

1、因为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文章旨在培养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所以,在上课之前,我根据小学生喜欢看介绍宇宙秘密的科幻小说、电视、电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前搜寻一些有关宇宙生命方面的知识、资料。

2、课程进行时,我争取详略得当,把握重点。本课课文内容主要放在了两大板块上:一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二是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我在教授中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后,把握住这两个重点,使学生在心中构建出整个文章的中心框架。

3、带领学生进行宇宙是否有生命的辩论。在讲到课文火星是与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星球,那么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同意的同学和不同意的同学分成正反两方,进行了辩论。

正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存在,形成辩论双方,使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再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一篇科普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展开辩论,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活跃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科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虽然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这种辩论式课堂的掌控经验,所以,在辩论中有些收放不自如,学生们也讨论积极,但是有个别学生趁机起哄,扰乱课堂,使得课堂秩序维持不稳。

四、改进措施

篇8: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评价的反思

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走出评价时顾此失彼而形成的一些误区

1. 滥用赞语,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恰当,不论提出什么质疑都口诀似地赞扬: “你真棒”“真有见解”“读得真有感情”……不当的评价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反而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久而久之,他们认为对老师的提问,对文本的理解,不需深入推敲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是胡编乱造、东扯西拉的,都是值得表扬的。于是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 这或许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而那些有真知灼见的理解和回答,反被这些庸俗的赞语埋没了,无情抑制了发散思维的培养。

2. 误延评价界面,学生疲于应付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讲究方式的多种多样。除了一般考试测验外,还有访谈、观察、文献研究、范例考查、个人经历记录时。然而有的教师误以为任何一种语文学习都需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评价。他们在实施过程中不顾学生实际,不顾学生的起点、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无限扩大评价界面。如一篇作文写好后,先自改自评,再小组评,班级评,然后家长评,写评后反思评后报告,再呈交老师评。殊不知学生作文在众多的评价中已面目全非,已找不到初写的影子,学生自己已耗掉了多少快乐自由的时间,有种疲于应付之感。长时间的折腾,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加大了心理压力,也致使学生丧失了写作激情,反而失去了评价效果。

3. 盲目求异,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 探究能力。于是在学习文章时让每个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学习。的确,有的学生确实能对某些段落产生特殊喜爱甚至有个性化的见解,但是就此而作出“有见解,有个性”的评价,一堂课草草结束,那么那些学生不喜欢的语段,难道就可以不学吗? 有的老师为了几个生字,也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似乎热闹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只要有个结果就获得“有合作探究精神”“能自主学习”“学习热情高”等评价。其实,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仍需教师点拨、学生思考才可解决的。像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从客观上说,它严重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二、在评价探索中,力求对学生语文素养作全程性的评价

1. 评价,从唯一到多元的颠覆

发展性教学评价必然关注到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于某阶段或某方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发展性评价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心“差生”,实施“差异评价”“激励性评价”,尝试实施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纸笔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和使用多种方法与技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旨在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 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评价。

2. 评价,从唯一到多元的实践

( 1) 课堂观察评价

观察是评价学生行为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的诸多方面。比如,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在小班化教学小组活动中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如何有效地展开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观察,教师可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哪些学习策略对学生有帮助,学生喜欢哪些活动和实践方式等,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和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课堂活动是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我们学校采取小班化教学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但在人数较多的大班,教师往往很难自始至终顾及每一位学生。长此以往,容易使一些后进生掉队。为此, 把学生组织在学习小组内,组内学生按程度互补搭配。每节课后,对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实施课堂观察评价法,这样,好的学生发挥了个人长处,而后进生也可以在同组成员的帮助下共同进步,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质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学习状态,并且不断改进自己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 2) 即时评价: 发喜报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长期稳定的兴趣及学习和积极性,我努力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令人兴奋的闪光点,我马上予以表扬,并发给他一张喜报,希望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分享这令人鼓舞的进步,同时喜报又可以作为学习档案袋的内容之一。学生拿到喜报越多,他们的档案袋就越丰富。学习领到喜报并因此受到鼓励与鞭策,从而逐步形成真强好胜,敢于迎接挑战的优良品质,学生的情感态度自然也得到了正面发展,这就实现了“促进学生发展,鼓励学生向上”的评价目的。

( 3) 家长观察评价

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因为家长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家长对学生,对学校以及对整个教育都会经常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通过家长观察评价法的实施,对子女做出经常性的评价,及时反馈给教师,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平时一些在校所无法了解的内容,有利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我班有一位同学,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根据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到他在以上几点中有很多不同于一般同学,家长在较多方面选择了“常常”或“几乎总是”。于是,在语文探究活动中发挥他的个人长处,让他担任语文实践小组的组长,结果,在他的带领下,使这一小组每个探究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圆满的成功,他个人的学习成绩也进步了许多。

另外,教师应欢迎学生对师者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 真心的语言对为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在师生互动、知己知彼中达到教学相长。

语文教学评价改革正处在如履薄冰的探索之中,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少一些表面的繁荣,多一份内在的智慧。这样方能开拓一片真善美的领地。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等的发展。作为发展性的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都朝着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关注过程,转变功能,促进发展。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极重要的一脉,亦是如此。

篇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之反思论文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的,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将近十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篇10: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之反思论文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可以组织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杨树、画杨树。

一、品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切实体验到语句美、意境美。如:学完第一节后,这样引导学生品读:“假如你现在就是一棵欢快的杨树请你配上动作,读出快乐的感觉吧。”

二、在学习第一节时,“为什么下雨时唱得响亮”,有的说:“因为杨树喝饱了水,所以唱得响亮。”因为下雨了,雨水给他洗了澡他心里太高兴了,所以就唱得响亮了……虽然学生的话很稚嫩,但很有个性完全是心声的流露反映了他们眼中的世界。课下,我认真思考认为还有一些不足:课堂应重视引导学生想象,如杨树还会把歌儿唱给谁?在歌中唱什么?此时应重点引导点拨。

篇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之反思论文

xiaoxue.xuekeedu.com

转眼学期已过一半,我们五年级现教学第六单元,学习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的秘密,诺贝尔发明固体炸药的事迹,谈迁用二十多年时间撰写《国榷》的故事,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下面就教学《天火之谜》教学情况作一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学生对于科学家一向有崇拜之心,但可能距离相对遥远,课文就提供了一次走近科学家的机会,让学生从细致的描写中去领略科学家的可贵精神。教学此文,我把“风筝实验”作为重点,从中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集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复述由老师带领,设计情境,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话说三百多年前,这一天雷电交加,乌云密布,就在这样坏的天气里,居然有一对父子准备放风筝啦……”学生饶有兴趣地跟老师一起走进设置的特殊情境中,一起当堂复述实验。

在我第一次研读完课文后,决定把雷暴的可怕做为课文的切入点,如何让学生了解三百多年前风筝实验的伟大意义,并感受富兰克林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展示古代雷神的图片,让学生抓住雷神的特点来说句子或短语,学生会结合生活说出“凶相毕露、狰狞、残暴、凶猛等”,由此特点说说为什么会是这种印象,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雷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灾难,并把这种可怕用重音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学第三自然段抓住“不仅……就连……也……”的一段话,指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并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对他的不屑一顾、怀疑。)既而想象说话: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冷嘲热讽、取笑。在观察、归纳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仍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让学生理解富兰克林内心的苦闷,讨论此时是争辩还是沉默?富兰克林选择了用事实证明一切,从而显示了科学家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实验成功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记得一开始,人们对富兰克林是冷嘲热讽,那现在呢?引读第五自然段。他们会怎么说呢?让学生发挥想象。

xiaoxue.xuekeedu.com

最后一段不难理解,以朗读带过,体会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的精神。

篇12: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反思

欧阳艳

摘要:考试评价应综合应用多种方式,内容全面,注重过程,要从为了判断学生优劣、对学生进行筛选、分类的考评目的走向促进学生的发展,提示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引导。

关键词:考试促进发展

传统的语文考试评价(以下简称考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考评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些建议为我们明确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考评的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通过考评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我们在考试评价中应力求体现以下几个开放:

一、考评形式的开放

考评应综合应用多种方式,打破“一张试卷一杆笔”一统天下的局面,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加强考察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的能力。对于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而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时的表现力、感染力,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方法等难以进行具体的量化考核的内容,则可以依据同学、家长及老师等日常观察所得,由老师负责,在综合多方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定性评价。另外,可以书面考评的内容,在考试形式上也要力求丰富,如考评可以采用了笔试与学习习惯相结合,其中,笔试占100分,学习习惯占20分,计入总分。部分学科也可以实行开卷考。当然,还有口答与笔试相结合,集中测试与分散测试相结合,课堂检测与阶段检测相结合,作业式考试和终结式考试、申请式考试相结合等形式。考评还可以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性,如:对学习水平高一点的学生,让他们永不满足,对于学习水平低一点的学生可放松一点,让他们不感到自卑。这种因人而异的考试,具有个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能促进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未来的认识中增强自信,发挥其创造潜能。同时这种“考你好商量”的开放形式,让学生不但不再厌倦和害怕考试,而且会有更多的主动努力和更多的快乐。

具体操作安排:

认读生字(词语)、朗读、背诵:用口试的形式,在平时按单元或阶段进行测试。认字也可以在期末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测试,朗读、背诵还可以在期末用竞赛展示活动的形式进行。

一、二年级学生的识字、古诗也可以由五、六年级的“小老师”测试。

查字典:强调查字典的实用性,在有生字的一段话或者在阅读短文中,结合语言环境测试,一般不要单独测试查字典。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测试,必要时也可以用笔试的形式。

写字:期末进行一次展示活动。学生展示自己最好的写字作业,用不同的作业展示自己的进步,进行反思,然后综合评定。也可以在笔试中安排写字测查。

听写、阅读:在笔试中集中安排测试。一般采用多套试题,学生自选考试。要注重做好考试后的反思。

写话或习作以平时练习为主,期末进行一次展示反思活动,需要时在期末笔试中测试或单独测试。

在操作中要注意的是:口试和笔试均可以申请重考。分散考试的内容可以从16周起开始考试。

附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评价报告单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写 话(作文)综合性学习

自己评

同学评

老师评

老师的话:

二、考评内容的开放

传统考评内容单一,“一卷可定终身”。其实一张试卷所检测到的,只是学生学习中极有限的一部分知识,而能力、习惯、情感、态度等方面完全被排斥在检测内容之外。因此,考评既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审美情趣,参与程度及合作态度等,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另外,考评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书面考试的试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意蕴,倡导学生独特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同时在试卷中,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内容。如:某地区的一次期末考试,试题以“春游”为主题,题一开始是导语,大意是我要去“春游”了,出发吧。接下来的每道题目,图文并茂,一题就是一站,就是一个旅游点,也是一个练习,如到了山坡上,我们看到了好多花,于是需“读拼音写出汉字”,才能知道我们看到了哪些花;最后,我们做了个生动、活泼、快乐的游戏,这个游戏怎么做的呢?得靠你把内容写清楚了。再如:①我漫步在校园里,看到花园的景色真美啊!请写出四个描写花园优美的成语。②来到阅览室,看到同学们正在专心地读书。请写出两句与读书有关的格言。③来到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诵读古诗文,请你写出四个千古传诵的名句。又如阅读题“读了这段话,你想提什么问题?写下来,然后结合上下文思考,“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主人公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挑选文中你认为满意的两个句子写下来。”类似这样的题目,没有标准的答案,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

三、考评过程的开放

传统的语文考评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如考试成绩的好坏),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评价。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因为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了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活动后的结果上,而是贯穿在语文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作为教师,要尽量客观地对学生的优势、进步以及不足进行评价,考评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而不应成为学生“加压”的手段。但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考评时应以表扬激励为主,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变“纠错”为“觅优”,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学习语文的动机,促使所有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采用多把尺子,全面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才华,让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多一份尊重,学生就会在评价中找回一份自信;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多一点激励,学生就会多一股学习的动力,就会在以后学习中表现得更好。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2期 第4期

上一篇:关于开具处方的一些管理规定下一篇:八年级作文: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