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人物的故事

2024-06-22

了解历史人物的故事(精选6篇)

篇1:了解历史人物的故事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进行本学期学习与探究之二“了解身边的'历史'”,在充分的准备、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后,我们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把每个小组的情况拿到这节课上来进行汇报和交流,大家准备好了吗?

同学:准备好了!

主持人甲:本节课我们的内容正如大屏幕所示,“了解我们身边的'历史'”。

主持人乙:首先由我来介绍一下分组情况:

第一组:我与我家

第二组:绿茵之梦

第三组:服装服饰

主持人甲:本节课我们将对每小组的汇报进行评比。

主持人乙:我们的评分标准是:

1.主题明确,报告完整。

2.体现历史变迁。

3.资料内容详实、丰富。

4.编辑制作,图文并茂,精心安排。

5.反应敏捷,应答自如。

主持人甲:

1.每组推荐2名同学做评委。

2.评委不参与本组的评比。

3.评委评比时只需按照评分标准评出一二名,并给与2分或1分。

老师: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同学齐:没有!

主持人乙:下面请每组推荐的两名评委到前面来(同学讨论推荐,评委纷纷走到前面)。主持人甲:下面请跟我们走进第一版块--《我与我家》,请第一组的组长主持本组的

汇报(同学们:掌声强烈)“

小组主持人:经过我们小组同学的积极讨论,我们认为既然是研究我们身边的历史,就要从我与我家开始,下面请听我们小组的孙白同学介绍我的成长的历史。

孙白:同学们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成长的历史。

1988年8月16日,我顺利的降生在妇产医院,大家看这张照片(实物展示照片在大屏幕上),我当时11个月的照片,看上去还有几分稚气。记得1990年我升入了十三幼儿园,在那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时代。1995年,我升入了桃园小学,在那里我有很多欢乐,也有很多成就。记得时我光荣的加入了少先队。从此,胸前多了一条鲜艳的红领巾,那时我觉得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也对我的人生有一种很大的震撼,激励我以后不断走上成功。上四年级的时候,我被评为”校升旗手“和”区学雷锋积极分子“。这更可谓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上六年级时,经过老师的帮助,我顺利的考入了现学校--西岗中学。来到了一年级五班。在这几年的业余时间,我学习了书法,经过教师的培养,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展示证书)这个是我艺苑杯书法三等奖。还有,这是艺苑杯书法金奖,这是的,也是金奖。我觉得这次比赛比较重大一些,这次是全国性的,参赛作品比以前两次多了,我觉得这次比赛对我的人生更重要了,也更是对我书法的肯定。以上我介绍的就是我的历史,在这13年中,我所取得的成就中都渗透了老师对我辛勤的汗水和父母无私的爱,我深深地知道我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也有许多坎坷,但我相信今后我的努力会减少一些坎坷,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谢谢!

王博文: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我与我家,下面就由我介绍一下我的家庭。(展示照片)这是我的爷爷,他在23中做一名教师;这是我的奶奶,她从事过许多工作,比如在卫生所当过护士。在那时,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大家住的是平房,睡的是土坑,更提不什么家用电器了。下面请看这幅照片(展示图片),这是我的父亲,他叫王哲伦,他现在负责管理城市绿化;这是我的母亲,她叫韩景燕,她现在是一名会计。那个时候,人们生活环境比爷爷奶奶的生活有了些起色,但是起色并不是非常大,人们买什么东西都是凭”票“购买。没有哪样东西离得开”票“,比如说什么饭票、粮票,我想大家一定听说过。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我诞生了。我叫王博文,是大连市西岗中学的一名学生。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我们住的高楼大厦,家里的家用电器也都先进了,一些家庭还配备了电脑,与以前有了天壤之别。在这样好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刻苦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高晓:同学们老师大家下午好!我研究的主题是《我与我的家庭》,我叫高晓,是大连市西岗中学的一年级五班的一名普通同学,虽然我不是什么班级干部,但我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严格。”做人蹋蹋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尽善尽美“。在学习上我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之所以把这些做为我人生的座佑铭,自然我的家庭对我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翻开我的家庭史你会发现,我们家庭世世代代都是些平凡的人,他们并没有做出过什么伟大的壮举,可是他们却在自己少年求学的道路上勤学苦读,在工作中,尽责尽职,兢兢业业,在成为父母后,又将做人的道理传授给下一代。他们要的就是要将我们家族的美德发扬光大。说到这里,我要把自己的家庭成员介绍给大家。我的爷爷原是原子弹基地青海进行建筑工作,1952年由于工作原因举家迁入沈阳。由于我父亲那一代的人都在沈阳,所以我无法找到他们的照片。不过我很荣幸的将我母亲这一代的亲人介绍给大家。(展示照片)这是我的姥爷,这是我的姥姥,姥爷原在二汽工作,姥姥在儿童食品场工作。这是我的大姨,这是我的小姨,还有很多家庭成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也许,在以前,不光是我的家庭,很多家庭都认为考大学并不重要,而且如果家里有大学生,就是很了不起的。我的父母都是大学生,他们也因此成为我们家庭最博学的人,在我的人生中也有着重要影响。父亲和母亲在1980年同时考入了辽宁中医学院医疗系,从此开始了五年的大学生活。父母的那张毕业照我无法找到,我这里有两张父母重返校园和夕日校友的合影留念(大屏幕展示照片)。这是我的父亲,他一直从事外科工作,现在是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这是我的母亲,她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父亲母亲在医学方面没有做过什么伟大的创举,可是我的父亲却在死神的手里夺回了很多人的生命,母亲也为许多天真活泼的儿童年解除病痛,他们之所以做出这些,不仅仅是因为对医学事业的爱好,而且他们具有我们家族那种世代相传的精神。1988年3月27日,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那就是我。从我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对我的教育就十分严格,我也是伴着他们那种严格的教育一步步走向今天,我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可是那已成为过去,我并不想谈些什么,我更不想去展望什么未来,我也不知道将来会做些什么,我还是那句话,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在学习上有刻苦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我把这些事情做好,我会用我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祖国,我愿把家族的美德发扬光大。

主持人甲:同学们,你们认为第一组的发言精不精彩?

同学齐答:精彩。

主持人乙:那么第二组的同学能不能超过他们!

同学齐答:有!

主持甲: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第二组同学一起去了解一下大连足球的辉煌历史。

小组主持人:我们小组研究的题目是《绿茵之梦》,做为一个大连人每个人都对足球有一定的了解。从儿童到老人都能说出一些足球队员的名字。足球是大连人的骄傲,了解大连首先应了解一下足球。足球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了大连,足球给大连人带来了快乐。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了解,接近一下足球吧!翻开大连的足球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连已从一个活泼的儿童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年轻人,下面请看大屏幕。(插入图片)

1.请看中间的这一位,他就是我们大连队的主教练,科萨诺维奇。

2.这些足球队员大家都认识吗?他们都是大连队的现役球员。(张恩华、安迪尔森、刘玉健、徐弘、李明、王鹏、郝海东……)

3.这个便是大连队的队标。(屏幕展示)

4.这个便是位于大连的大连人民体育场,是大连队的主场。(屏幕展示)

5.这个便是位于开发区的大连队训练场。(屏幕展示)了解了这个年轻人,在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儿童时的事吧!请张召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大屏幕:孕育萌发)

张召: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大连足球的童年。让我们翻开历史长卷,对大连的足球作一番简单的了解。大约在19的时候,日本取代沙俄,占领了辽东半岛,港口陆续开放,西方的商船进出大连港口日趋频繁,许多红头发、黄头发的船员为了消除一天在船上的紧张和疲劳,常常会在岸上举行了一些非正式的足球比赛,大连的许多青年逐渐对这项陌生的运动产生了兴趣,并开始试脚。从二十年代中叶起,大连足球就开始与外国人叫阵,英格兰、日本和朝鲜的球队来连进行比赛。

下面让我们通过表格来简单了解一下大连足球队的历史。这张表是大连足球职业化之前的情况(用鼠标指大屏幕表格):

1945年,政府拨专款修大连体育馆,使群众性足球活动发展起来。

1952年,大连人为主的东北足球队,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冠军。

1983年11月,大连市政府召开首届足球会议,达成共识,成立大连足球队。

1984年初,新成立的大连足球队在大同举行的乙级联赛中获冠军,取得参加甲级联赛的资格。

1984年10月,大连足球队先后在第一届足协杯获得第10名,甲级联赛第3名,全国优秀杯获得冠军的好成绩。

,国家体委正式批准大连成为足球特区,从此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我介绍结束。

宋政勋:在、、赛季的赛场上,你可以看见一支蓝衣军团,他总是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它不可阻挡,不可战胜。他是一支昂首阔步的猛虎,它就是甲A赛场上最不可缺少的球队--大连万达队。这时的它人员齐整,外员出色,是全国球迷心中的偶像。在战胜了劲敌申花队后,获得了三连冠的好成绩,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回顾一下大连队辉煌的历史。(大屏幕:成熟与辉煌)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张图片(大屏幕图片)。这是我们大连队原守门员韩文海,现在他已经转会到浙江绿橙队。这是徐宏,现担任大连队的助理教练职务,这就是大连队全家福(指其中一名)。这位大家认识吗?(大家齐:金斯),这是万达队在94年甲A夺冠时的喜悦心情,这是铁杆球迷。(老师问:谁呀?大家笑)这就是大连万达队球员在赛场上拼搏的场面,这位是原主教练迟尚斌先生,他现在执教中国国家队教练班子。

看这这些图片,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连足球队会走得更高更远,中国足球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实现冲出亚洲的梦。(大家鼓掌)

孙吉龙:19,大连实德队经过一段低迷时期后,在科萨的调整下,又成为甲A的领头羊了,它在甲A中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队伍了。下面请看图片:(大屏幕)这位队员大家都认识吧?(大家齐:认识!)对,这位就是亚洲顶尖前锋郝海东,郝海东曾两年连获金靴奖。一般球员在二十五、六岁就退役了,但是郝海东现在31岁,却仍活跃在绿茵场上,充分显示了他对足球的热爱。这位队员大家都认识吗(大屏幕)?对,他就是大连队的乖孩子孙继海,他现在无疑是中国队最有前途的球员,在十强赛中崭露头角(结合图片,大家一齐说出队员名字)。

这是大连队的全家福,大家看一下哪一个是主教练?(大家齐:中间坐的那位)对,这就是我们的主教练--科萨。(大家鼓掌)

小组主持人: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的介绍,想必大家对大连的足球又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是的,大连足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更体现大连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小组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

主持人甲:这个小组介绍得非常精彩,图文并茂。现在让我们走出绿菌场,一起走进服装服饰的历史。

小组主持人: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中国服饰的变迁及其发展。从猿人没有穿衣服的意识到现在我们身上穿的时尚、前卫的服装走过了一段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历程。我们大连成功地举办了十三届服装节,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服装的发展趋势,还向我们展示了服装的魅力。也向世界展示了大连,呈现了大连良好的精神风貌。可以说,服装和大连是紧紧连在一起。下面,请听我们小组的介绍。

学生甲:我为大家介绍的是衣服怎样制成的。也许大家早以听说我国最早的衣服是蚕丝制作而成的。那么又是谁发现了可以用蚕丝制作衣服呢?那是早在四千多年前黄帝的妃子--嫘祖开发出来的。下面请看这三幅图片(图片展示)。这是蚕宝宝吐丝的情景。吐丝前人们需要把蚕放到热水中烫,这样抽丝时就不容易断了。吐丝后人们需要把丝纺成纱,下面请看这幅图(图片展示)。这是织布的情景。这台机器就是我国最早的织布机,它看似简单,需要人们的配合,但它在我国却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纺纱后人们需要把纱织成布,下面请看这幅图(图片展示)这幅图就是织布的情景。这台织布机就是我国最早的织布机。随着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布的要求也渐渐高了,不仅要把布织出来,而且要求染上颜色,这样会美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仅发现了可以用丝制作衣服,而且用动物的皮毛和植物也可以做衣服。我们见的毛织品就是用羊毛制成的。

王秀玲: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各朝历代的服装。所有的图片都是我们亲手画的,画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结合实物投影讲解)这件是商周时期的服装,由于它的袍子又深又长,所以称深衣。大家看下面这个上窄下宽的饰物,像一个釜子,所以适合夏天穿着。汉到南北朝时女子喜欢穿襦和裙,大家看这张照片,它的上衣叫做襦,比较短,下身叫做裙,比较长,一直垂到地上。唐朝时期的褥裙基本上沿袭了汉到南北朝时期特点,基本上一样,稍不同在于,在肩搭下的一条带子叫做帔,是当时较流行的一种款式。宋朝的服装看上去质朴,质料却很讲究,尤其在宫庭中更是奢侈。这件是当时的一种便衣,叫做真裰。它的袖子比较长,在袖口和衣襟处都绣有花边。这幅是对襟长袖褙子。它穿在身上会很自然地把里面的衣服露出来,很自然。元朝由于是蒙古人统治,因此它们服装也比较古怪。看这幅,叫做笠子帽。它是男子把头发梳成一髻儿,然后把帽子戴上。这幅看上去就很古怪,叫古古冠。它的高度一般在60厘米,最高可达135厘米,还有99厘米。它的高度由人身份而定。这幅叫做质孙服,看上去很奇怪、简单,但却是参加一些重要宴会的礼服。这幅是当时女子所穿的袍子,在明朝的服装就比较讲究,看这幅襦裙,它的带子处就有很多皱子。每一层都有特定的颜色。清朝的服装大家一定都了解很多,在一些电视中也看到过。这件是长袍马褂,清朝早期贵族穿,后来就很普遍了,在外面套的是马褂,里面是长褂。大家看这个是清朝妇女穿的常鞋,就像一个倒立着的小花盆。

老师:大家熟不熟悉?

齐答:熟悉。

老师:在哪见过?

齐答:还珠格格。

王秀玲:的确,清朝妇女穿上它,走起路来就会一摇一摆,婀娜多姿,很是好看。清朝妇女就开始穿旗袍,她们把马夹套在外面,非常美丽。在当时还有官帽,分为暖帽和凉帽。暖帽是冬天所戴的,凉帽是夏天所戴。大家可以看到暖帽较厚,凉帽较薄。这个是龙袍(展示用纸做的龙袍,上面绘有图案),圆领上有5条龙,中间的龙代表吉祥、幸运,下面的山代表大地、云代表天空,浪花代表大海,当这一系列图案组在一起时,就组成了宇宙万物,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概。以上就是各朝历代的服装。各时代的服装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古代贫民一般都穿麻做的,叫做布衣,而乡绅、豪绅都穿绅。褐是一种用兽毛、麻做的布,都是贫贱者才会穿,因此古代贫贱者又叫褐夫。我想通过我的介绍让大家了解更多的服饰知识,谢谢!

学生丙:近代的服装在款饰上有着愉悦、活泼、飘逸的特点,那时候男子主流服装就是中山装,(一同学中山装上来)看这中山装,它有四个兜,上面两个是明兜,是缝在外面的;下面两个是吊兜,是吊在外面的。再看一下女子服装(一女同学穿小褂上来),这件衣服是清代末年的旗袍变化来的,与旗袍不同的是它是短上衣。下面一般配长裙,袖子仍是通袖。这件衣服保留了旗袍的右开襟,尼龙花也非常精美。(这时一女同学穿对襟小褂上来)。再看这一件,比刚才的那件又进步了,是对襟的。这样穿起来更方面,布料花纹也很讲究,领子已不像原来那么高了,看起来比较美观。(又一同学穿现代短款时装短旗袍上来),再看这件旗袍,它已经容入了现代的气息,布料花纹讲究、美观、大方、收腰、短袖、短裙也是它的特点,袖子已变成后上袖,更突出肩部,非常美观,充满现代气息。

肖梦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的着装可以代表不同人的身份。职业装是当今服饰社会的一大主流。它可以表现不同人的职业和身份。当今的白领女性,他们都是以西装出场,白领高级女性,所穿的是西服上衣配裤子,也就是套装;而男士们所穿的是西服套装配领带。我们学生的服装呢,就是我们身上所穿的校服。除此而外,就是休闲装了。休闲装又可分为辣妹装、淑女装和运动装三大类。淑女装可以体现与众不同的内向、含蓄和你高贵的气质;辣妹装可以表现你……(主持人:是不是活泼奔放的个性)对,它就可以表现你活泼奔放的个性和你时尚前卫的眼光。其次,就是运动装。运动装就是我们平目里常见到的运动服,或者是T恤衫、牛仔裤。人们之所以喜欢这样搭配来穿,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穿起来比较宽松、舒适。这不仅是运动装的一大特点,它也是休闲装的一大特点。人们不仅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就连身上配戴的饰物,人们也在找寻着一种精美的,小巧玲珑的。(展示图片)这是几幅充满十足个性的腰带图,这几幅是那种追随服装搭配的,而这幅图是演出的时候所配戴的。除些而外,就连平日戴的太阳眼镜也已成为当今服饰搭配的一大亮点。(演示图片)中国服饰不仅有古典的矜持,它也有现代的奔放,同时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体现着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小组主持人:我想,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应该对中国服饰的变迁及其发展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主要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有所发现。另外,多学习一些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是必需的。通过今天的图片展,我们不仅要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要培训同学们热爱历史的兴趣。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它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水平,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同学鼓掌)

主持人甲:现在三个小组的汇报都已经结束了,不知道大家对三组做何评价呢,那么现在我们把这段时间交给老师,同时请评委成员开始工作。

老师:在评委工作期间,我要临时扮演一下记者,对在座的同学进行临时采访。你们在收集资料、处理材料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呢?(大家七嘴八舌,都说有)谁能说一下。

学生甲:今天来之前有张图片脏了,时间已经很紧了,我们现画,然后再去复印,特紧张,虽然很累,但收益还是很大的。

老师:其他同学呢?在收集材料、处理材料过程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乙: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学到知识,了解身边的历史,更重要是小组成员团结、分工、合作,体现了小组成中的协作精神,这点收获是比这次活动课还要大的。

老师:我在听完你们汇报后,我对”个人与家庭“这一组特感兴趣,高晓同学介绍的非常好,那么你在做你”个人与家庭“的历史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高晓:我最大的感觉首先要找三代人的图片,每一代人的生活状况很不同,可以看出社会在飞速发展变化着,我的前辈为我们的美好生活付出了很多,也特别敬佩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使我更爱我的家庭。(大家鼓掌)

老师:他们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收集,处理信息的粗浅的方法,也使自己各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发展。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做这节课的最终目的,现在评委小组的工作进行完了吗?(评委:进行完了)请主持人继续。

主持人甲:同学们看大屏幕,每一组是七个星星,第二组是九个星星,第三组是10个星星。现在公布成绩:第一名”服饰组“,第二名”足球组“,第三名”个人与家庭“组大家鼓掌表示祝贺(大家鼓掌)。

主持人乙:各个小组的汇报都结束,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胜者不骄,败者不馁。下面请老师讲话。

老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最后老师给大家留个作业 :在这们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及编辑过程中,你们有哪些收获,不仅仅指知识上的收获,还包括对你们意志品质有哪些锻炼,对你的能力培训有哪些帮助。请把这些记录下来,写成日记,给父母看,给老师看,然后放在档案袋里,大家说可以吗?(同学齐:可以)好了,下次”学习与探究“之三是”录访丝绸之路",希望同学在课下搜集材料,提前做好准备。下课!

篇2:了解历史人物的故事

今天我读了《中国名人大传》这本书。读过了这本书后,我了解了许多古代名人的故事。书中有才华横溢的孔子,精明的吕不韦,熟读兵法、擅长谋略的张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和岳飞。

孔子是鲁国人,是一个大教育家,拥有远大理想却无处施展,后因齐国从中捣乱,离开了鲁国,之后便开始周游列国,在外漂泊了十四年之久。先后到过卫、匡、蒲、曹、宋、郑、陈、蔡、晋、楚的边境,并反复进出卫国。一次,孔子带弟子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经过几番波折,孔子最终还是回到了鲁国,成就了一番大业。

岳飞与孔子不同,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大英雄。他带领岳家军重创金军,英勇无比。后却被秦桧这个小人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了,但是岳飞英勇抗金的事迹,为后人敬仰,并世代流传。有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说的就是这件事。他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满江红》,这是他在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奉诏被迫班师到入狱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写下的。这首诗充满了正气,读起来琅琅上口。

篇3:了解家乡历史感悟家乡风韵

所以, 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这门比较特别的学科来说, 就显得格外关键。我的做法是, 把地方历史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中。

迁西, 位于北方工业重地唐山的东北部, 燕山、长城、滦河这些名闻遐迩的地标, 让这个面积不太大、人口不太多的华北小县城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和神秘感。

迁西的历史不能不说古老, 从境内出土的文物, 证明了远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已经有了人类生活, 从此生生不息, 繁衍下来。从商、周到春秋战国, 至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以至唐宋元明清……直到1961年, 迁西县名恢复, 县辖境域也基本固定下来, 无大的变动。

在这里,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壳遗迹, 最长寿的岩石, 北部有多处长城连起的雄关险隘,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代的枭雄曹操, 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回声。抗战爆发前, 日本从东北向华北扩张, 在迁西北部, 就有国民党的二十九军与当地百姓同仇敌忾, 合作抗日。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 现建有“大刀园”公园, 一年四季都有许多人到此一游, 祭奠先烈、回望历史、展望未来。

让我们把目光从久远的年代拉回现在。

举目远望, 青山苍翠, 植被丰富, 是全国闻名的板栗之乡。其他林果资源、动植物资源也异常多样。矿产丰富, 成为大自然给予迁西人民的厚赠, 富裕了迁西人, 学生中的很多家庭就是以此致富。

至此, 历史与现实是如此的近。

篇4:了解别人的故事

2011年,许知远的新书《一个游荡者的世界》出版。与之前关注国内社会民生不同,在新书里,许知远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全世界。这在笔者看来,是许知远写作的新尝试。但他本人则不以为然:“表面上是一种写作的转变,但实际上我一直都对世界充满了兴趣。”涉足媒体行业之初,许知远曾先后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稿,文章以国际评论为主。可以说,之前许知远的关注焦点一直都在全世界。“只不过这次我了解世界的方式跟以前不一样。以前都是通过读书这种抽象的视角来理解,而这次是通过旅行。”带着一个陌生人对外部的未知和好奇,许知远游荡着,思考着,了解着中国和世界的故事。

在旅途中收获恐惧

加缪曾说过,旅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恐惧。而许知遠认为,旅行带给他的最大收获就是重新获得一种陌生感。“你在旅行中变成陌生人,这样就会对这个世界更加敏感。”而加缪所说的旅行中的恐惧,在许知远看来,是让自己敏感的前提——“正是在恐惧中,你变得敏感,外界的轻微变动都令你颤抖不已,你的内心再度充满疑问,要探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人类几千年的所有知识、情感、精神世界,也就是在这恐惧带来的敏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探索中逐渐构筑而成的。

然而,许知远觉得自己成不了加缪那样的旅行者,也无法像他那样深刻地体会旅行所带来的恐惧。许知远的旅行,寻求的更多是“愉悦和知识”,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故事”。与之前的几部作品描述中国社会现实后流露出的淡淡哀伤不同,《一个游荡者的世界》带有明显的乐观情绪。比如,许知远描述自己在印度和埃及这两个文明古国的见闻时,不乏对这些古国今时今日的衰败景象发出感慨,但是这种衰落的趋势,并没有给他带来恐惧的感觉。“我看到的是人类的延续性,包括人类很多有趣的侧面,比如文明怎样从顶峰开始衰落,以及文明怎样去重新定义自身”,与此同时,“通过展现不同民族的风俗来劝告自己的同胞,世界如此多元与丰富,跳出这狭隘的自身吧,了解自己的缺陷与不足”。

旅行让许知远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使他心目中的中国越发清晰,更让他看到了繁荣中国背后潜藏的困境。但旅行能够带来知识和启发,“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传统,但也有很多相似的价值观、相似的困境。通过旅行,我们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面对这些困境的。”他说,“要了解自身,首先要了解世界,了解别人的故事。”

阅读是一种逃避

读过许知远的文章就会发现,他的文章中充溢的是众多西方著名知识分子的名字。作为北大微电子专业的毕业生,他的阅读爱好却跟本专业毫无关系。“很多人都是这样,学的东西和想做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生活中的许知远,除了喜欢阅读西方学者的理论著作之外,历史、政治、文学也是他的兴趣所在,“我就是什么书都看,除了数学和物理”。他对于文史政类书籍的热爱,可以追溯到高中和大学时期。学校图书馆里各种翻译书,成为他最主要的阅读来源。而高中时痴迷的李敖对西方体系的极力推崇,也让他的知识系统中充满了英美色彩。这些,都深刻影响了他的思维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人、对事物、对国家的看法,都是从西方经验里来的。”

书总是伴随着他,无论是旅行途中,还是参加活动的间隙,他的手边总会有一本书,或是杂志。即使是第一次去纽约,作为一个撰写国际评论的记者,许知远却没有想去看一眼世贸中心遗址,而是在二手书店里消磨了大部分的时光。2004年,在阿拉法特处于弥留之际的巴勒斯坦首都拉姆安拉,全世界的记者蜂拥而至,只为记录下历史性的一刻。而许知远却可以在表情亢奋的人群中气定神闲地看报纸,仿佛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与己无关。

许知远说,阅读是一种逃避。“真实而巨大的纽约、悬而未决的拉姆安拉,都令我茫然无措,甚至心生恐惧,而书籍、报纸提供秩序、节奏与边界,多么惊心动魄、不可理喻的事件都在页边终止,只要跳过几页,就掌握了历史的结果。”所以阅读之于许知远,就像旅行一样,是一种回避现实的方式。“现实中有很多无聊的、无意义的东西。我通过阅读来逃避现实中我觉得无聊的东西。”

躲进书籍的世界,虽然逃避了现实,却为许知远打开了了解现实的更广阔的窗口。

中国的“悲观”描述者

23岁就立志以写作为生的许知远,很长一段时间关注的都是西方的世界。那时的许知远,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几乎没有了解。朋友说他谈论中国的语气“就像一个外来者”。2002年,这个“外来者”第一次出国,也第一次得以与之前只出现在书本上的人物进行真正的交流,也从中体悟到作为知识分子,自己应当有更多事情可以做。

长时间的国际评论写作让许知远渐渐感到厌倦,他开始问自己,除了将马基雅维利、亨利·基辛格等西方学者的名字在文章中翻来覆去之外,是否有能力描述自己的国家?“如果要运用自己的双眼、双脚、头脑,来观察、触摸、思考中国社会,我能发现什么?” 2004年,他第一次给大陆以外的杂志《天下》撰写专栏,这可以算是他将关注点转向中国的开始。像一个陌生人一样,许知远从北到南游历中国大地,用冷静的眼光观察着这个在他的知识体系中尚还陌生的古老国度,也感受着这个受世界瞩目的、崛起中的大国在欣欣向荣背后的落寞。

“悲观”是许知远描写中国时最主要的基调。当全世界都在赞叹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之时,许知远却总是充满忧虑。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这一派繁荣的景象,却让许知远越发悲伤。在他的笔下,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国,在今天却逐渐变成一个有着丑陋而又千篇一律的面孔的、没有“灵魂”的社会。传统被破坏,历史悠久的建筑,正在被丑陋的钢筋混凝土取代,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无根的国家”。“他们可以建造一条铁路、建立一家化工厂、设计一幢新建筑,但他们的影响经常是浮在中国社会的表层”,因此,在许知远看来,中国社会在精神上是匮乏的,而物质生活的丰富也只是暂时的。“因为没有精神上的丰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就无法长久维持物质的丰富,因为很大程度上,物质是精神创造的。中国现在的物质丰富,本身是很单调的,都是一样的东西。我们现在买一个iPad,是美国生产的。我们没有自己的东西,有的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而已。”所以,许知远并不否认自己对中国的现状持着“悲观”的态度——“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本身就对时代具有批评性。而且只要睁开眼睛看看你生活的中国,你生活的社会,不悲观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知识分子是精神世界的提醒者

许知远曾说,我们的时代病了。长期的物质匮乏使人们“只对那些可以量化的物质感兴趣而我们价值观中人文情怀的因素遭到了大规模的摧毁”。在《中国纪事》中,他写道:“今天的中国社会,人的需求中物质的、权力的、贪婪的欲望被迅速放大,而精神的、温情的、非功利的因素则被广泛漠视。”

缺乏精神支柱的社会,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如今年轻人热衷考取公务员的职业选择和个人追求,被许知远认为是中国社会发展停滞的一个集中体现。“大家都希望能够进入到体制中去,这就说明社会有一种官僚化的倾向,官僚是缺乏创造力的。”而在外国游历期间结识的中国留学生,让他看到这种问题在漂泊在外的年轻人身上更甚于国内。他说:“去了异国他乡,他们有身份上的危机,他们会本能地认同中国的东西,从而更缺乏批判性,这样让他们的思想更封闭。”真正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年轻人,应该有“更多元的选择,能为社会提供新鲜的血液,而不是急着进入一种体制,因为体制是反对独立性的”。

nlc202309030849

精神世界的匮乏,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只不过中国的这种“匮乏”更明显,中国的新一代人面对的也是更迷茫困惑的世界。所以,许知远觉得,“因为文明的传承就是上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所以每一代人都有义务为下一代人提供更丰富的精神上的可能性”。而知识分子作为“思考和表达的一群人,要表达出更丰富的思想,要有基本的是非和常识,对世界有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这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而他们是否能够影响年轻人,这需要年轻人做出选择”。所以,在他看来,知识分子与年轻人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所幸的是,随着许知远“发现中国”的脚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他的影响,开始学会跳出固有的思想藩篱,更成熟、更理智地看待这个社会。就像许知远说的,“身份认同危机是所有人都必然会面对的问题,就看你怎么去面对它。你是局限在你的小世界,还是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迎接写作的“第二股风”

许知远理想中的知识分子,应该能够自由而负责任地表达对社会的判断和思考,从而影响社会的精神世界。然而让他无奈的是,中国现有的社会环境,并不能让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很多知识分子选择不发出这些声音。“这当中有政治体制的原因,也有市场的诱惑,大众的诱惑,以及自身缺乏主见,这些都是影响因素。所以知識分子首先要要求自己,才能够要求社会。”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面临着现实与精神世界的一种悖论:“倘若你无动于衷于中国的种种困境,你必定是个逃避主义者;但倘若你的头脑与内心被这些困境全盘占据,你又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许知远自己也曾经面临同样的两难,写作生涯以来犀利的评论与见解,让他与众不同,为他赢得了喝彩。但他也曾怀疑过,如果它们带来的是“伤害、危险、孤立”的话,自己的这种写作是否依然能够继续。

在剑桥大学访问的一年,让许知远有机会找寻到写作生涯的第二股风。在渐渐不满足“即兴、激情、碎片、截稿压力式的写作”之后,许知远的热情慢慢退却。他希望自己不再只是依赖于已有的众多西方学者的思想,而是能够“写得更深入、更系统、更富个人洞察力,要承担起一个作家对应的知识与道德上的责任”。于是,他不再只是单纯“愤愤然”于中国社会的各种困境,而是“更有耐心也更富创造力地面对这一切”,努力确立自己的“个人精神”,“用自己的方式来发现世界,承担对应的责任,付出相应的代价,接受源自内心的喜悦和挫败”。《中国纪事》的最后一页上,许知远写道:“当我最终能建立起这种‘个人精神’时,我的第二股风也就悄然地吹来了。”那现在,期待中的这股风到来了没有呢?“应该是正在发生吧。我尽量找到自己的声音,找到对世界表达的角度。”他说。

篇5: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

从设计历史示意图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

【教法设计】

1、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复习巩固旧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法指导】

1、集中精力,按照自己的理解认真设计示意图。

2、积极通过课堂展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结合个人实际,活学活用,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活动内容】

以历史知识为依据,画出知识结构示意图;拓展思路,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

【活动目标】

1、通过设计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学会在复习中化繁为简。

2、通过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形象直观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活动要求】

1、让学生尝试设计示意图(应画面简洁,重点突出,形式活泼)

2、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提高自己。

【活动过程】

1、学习认识什么是示意图,它有何特点?(见课本)

2、设计尝试:(任选其一)

(1)设计“北宋至清的朝代顺序示意图(遵循时间先后顺序,符合地理方位位置,把辽、夏、金与北宋、南宋的关系)”

相关历史知识:北宋,960年建立;西夏,11世纪前期建立;金,12世纪初期建立

南宋,1127年建立;元,1271年建立;明,1368年建立;清,1636年建立

(2)设计“清朝疆域方位示意图”(以中央政权为中心,表示疆域四至)

相关历史知识: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

3、除了课堂、课本外,你还能想到哪些更有意思的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独立思考,并列举出来)

4、选取几种更有意思的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并展示给学生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总结】

让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我们了解到的这些方式、方法:历史示意图、历史口诀、谐音记忆、图片、歌曲、影视剧、文学作品等等。由此可见,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非常丰富,学习历史的方法、途径更是多种多样,只要大家用心,对历史的学习会越学越有意思。

篇6:苏武的故事:全面了解苏武的一生

第一节 肩负重任奉诏出使瘖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天,一位汉朝使者从匈奴回到京师长安,此时距他奉命出使已有19个年头,去时正当壮年的他,至此已须发皆白,然去时手持的符节,尽管节旄尽落,却依然拿在手中。这位使者,就是在匈奴中历尽艰辛,威武不屈的苏武。

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约出生于汉景帝(前156年~前141年)末年。其父苏建,汉武帝时以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侯,后任代郡太守。西汉时的选官制度规定: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在任满一定年限时,可保举子弟一人为郎,称为任子。苏武与其兄苏嘉、其弟苏贤年轻时均以父任而被任命为郎官。苏武后逐步升迁,官至移中厩监(掌鞍马鹰犬射猎器具之官)。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孰料此去竟经历了不平凡的19个春秋。

苏武出使的匈奴,是活动于我国北方大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最晚到战国晚期,匈奴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早在公元前4世纪末,匈奴贵族就经常利用其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深人中原,对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族人民进行骚扰掠夺。当时与匈奴为邻的秦、赵、燕等国因正忙于兼并战争,一般对匈奴都采取守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曾派蒙恬率兵30万北伐匈奴,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套以南地区,并在这一地区设置郡县,移民实边,同时又修了西起临洮,东到碣石的万里长城,一度遏止了匈奴的入侵。但在楚汉战争之际,匈奴贵族乘内地战乱,东破强胡,西驱月氏,北征了零。坚昆请部,南并楼烦、白羊等族,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拥有“控弦之士十余万”(《汉书·匈奴传》),成为北方最强盛的民族。

西汉政权建立后,匈奴的势力已延伸到今山西、河北的北部。匈奴贵族为了掠夺奴隶和财富,经常凭借其骁勇善射的骑兵侵扰汉朝的北部郡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匈奴发兵攻入山西中部,围困晋阳吟山西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前往迎战,结果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达7天7夜。后用陈平之计,重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即夫人),才得突围。当时,山于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政权还不巩固,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尚未具备与匈奴作战的能力,所以在“平城之围”后,刘邦只好采纳了娄敬的“和亲”建议,即把汉朝宗室之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絮缯酒食等物,并与匈奴约为兄弟,欲以这种妥协退让政策换取汉与匈奴之间的和睦关系。

此后,在西汉前期的六七十年中,汉朝政府一直都采取这种和亲政策。但是,每次和亲只能换来短暂的和平,却不能彻底阻止匈奴贵族对汉朝的侵扰,匈奴贵族仍然不时进犯汉境。一直到汉武帝即位以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

在汉武帝即位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政治、军事力量的增强,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到武帝时期,汉朝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在经济上已是叫卜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凛瘐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在政治上,经过对诸侯工地方割据势力的不断打击,中央集权日益巩固。在军事1,义景时期的徙民实边、人粟实边政策,使边防力量有所加强,公私马匹的大量增加也给建立大规模的骑兵创造了条件。总之,汉朝反击匈奴贵族的条件已完全成熟。于是,汉武帝决心对匈奴的侵扰实行反击,以求消灭其有生力量,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自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间,汉朝与匈奴先后进行了十多次战争,其中带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有3次。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元朔二年(前127年)。这年,匈奴侵入上谷(今河北怀来)、渔阳(今北京密云县),杀掠吏民千余人。汉武帝派将军卫青、李息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旗)出兵,沿黄河北岸西进,击败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的军队,收复了河套地区的“河南地”,从而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战役发生在元狩二年(前121年)。这年春天,将军霍去病奉命从陇西出兵,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胭脂山)千余里,与匈奴血战于皋兰山下,斩杀匈奴折兰王、卢侯王、俘虏浑邪王之子及相国、都尉等大小首领,歼敌近9000人,还缴获了体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霍去病又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泽(今内蒙古居延海),攻至祁连山,大破匈奴军,歼敌3万余人。在汉军的接连打击下,匈奴贵族内部也发生了分裂,浑邪工率部4万人投降了汉朝。这次战役使整个河西走廊全部控制在汉朝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汉书·张骞传》)。汉朝的西部边郡得以安宁。

第三次战役发生在元狩四年。元狩三年(前120年),匈奴贵族又从右北平(今河北平泉一带)、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二郡入侵,杀掠千余人。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决定集中兵力深人漠北进行反击。于是次年派卫青与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兵,远征匈奴。卫青率西路军越过沙漠北进千余里,大败匈奴伊稚斜单于所率主力,直追至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下)。霍去病的东路军则深入2千余里,同匈奴左贤王接战,斩获7万余人凯旋而归。这次战役,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从此以后匈奴再不敢贸然进犯,向北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汉书·匈奴传》)。

经过3次大战的打击,匈奴的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汉朝由于在几次战役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亟须休战。因而双方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战争,并且都有寻求和好的意愿。在苏武出使匈奴前的10多年间,双方曾多次互派使者,以试探通好。但由于双方各坚持于己有利的条件,因而不仅未达到和好的目的,派出的使者也往往成为对方的人质。汉朝的使者前后有郭吉、路充国等十几批被匈奴扣留,作为报复,汉朝也扣押匈奴使者以相抵。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武帝因西域的大宛国劫杀汉朝使者,命将军李广利率大军远征大宛,取得大胜。这一胜利,使又开始骚扰汉朝边境的匈奴受到震动。当时匈奴且崼侯单于刚刚即位,因怕汉军来击,便假意对汉表示卑谦,声称:“我儿子,安敢望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即父辈意)。(”《汉书·匈奴传》)并将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凡未投降匈奴的尽行放归。汉武帝十分赞许新单于懂得道理,于是决定派出使团,护送留在长安的匈奴使者返回匈奴王庭,同时携带厚礼答谢单于的善意。苏武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奉诏出使的。

上一篇:我们校园的冬季-作文下一篇:三爱三节班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