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2024-06-26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精选9篇)

篇1: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其引起的风暴席卷了美国、欧盟和中国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伴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出现,众多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同时,由于放贷机构通常还将次级抵押贷款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基金等,因此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愈演愈烈,一些买入此类投资产品的美国和欧洲投资基金也受到重创。

美次级债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愈演愈烈,这种影响正通过各地基金清算传导至商品市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集体跳水。主要商品如美原油跌幅已超过2%、伦期铜跌幅超过5%,在全球信贷市场危机持续蔓延的背景下,美国股市再遭重挫,欧元兑美元一跌再跌。

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篇2: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2、促使美国经济大幅萎缩。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股市以及其他主要股市均大幅下挫,因此,可预计美国等经济体的投资和产出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由于目前美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已基本丧失,2008 年 9 月份在美国股市上 IPO 的公司为零,再加上从银行获取贷款的难度加大,因此,美国企业的投资和产出必将出现大幅下降。

3、金融业、建筑业、制造业就业人数锐减

金融危机最先发端于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导致信贷危机,大批金融企业倒闭或并购直接导致了金融行业自身员工和相关服务行业员工的失业,2007 年年末大约 4 万名员工可能因企业破产、出卖等问题失业,如果把针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服务行业也包含在内,失业人数可能高达 12 万。信贷危机致使很多企业无法贷款获得流动资金进行生产,居民无法贷款进行购房、购车、上学等消费,生产、消费全面梗阻,恶性循环,整个经济陷入瘫痪。房地美和房利美被美国政府接管,华尔街的五大投行三家倒闭,其他两家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汽车产业遭到重创,汽车销售严重滑坡

4、金融业状况迅速恶化。自 2007年次货危机爆发以来,华尔街银行的损失很大且仍未见底和完全曝光。估计美国金融业损失高达 4600 亿美元,其中近50% 为住房按揭(美国已有 230 万人断供),20% 为商业按揭,30% 为信用卡汽车贷款、债券坏账。相当多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其中不乏全球知名、有实力的银行都未能幸免。

5、住房价格大幅跳水。对房地产的悲观预期和不断紧缩的信贷状况互相影响并陷入恶性循环。房地产价格下降,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水平持续走低。从 2007 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全国范围住房市场价格平均下跌了 14%。其中,6 月份二手房销售量和价格双双下跌,同比分别下降 15.5% 和 6.1%。

6、失业率增加,给经济发展势头蒙上阴影。2007 年美国的失业率为4.6%。2009 年 9 月 26 日美国《明报》刊发报道指出,美国金融体系的近乎崩溃对美国就业率的影响远远超出华尔街。而失业率的增长势头必然会严重影响消费,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一直在63 左右,为 1982 年 3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篇3: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各国经济之间依存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对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依赖程度最大, 敏感性最高。一方面美国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同时美元又是全球最主要的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更重要的是, 美国的金融资产被全世界持有, 不仅金融机构卷入其中, 各国央行也深陷其中。因而危机不仅仅表现在美国本土, 欧洲、日本等其它国家和地区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动荡。但相对于西方其它国家而言, 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弱一些, 因而受到的影响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一) 直接影响有限

因为中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 加之中国金融机构购买的美国次贷产品数量也不多, 从而使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相对较小。具体来讲, 受到危机直接影响的是持有美元资产的中资金融机构, 主要涉及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民生、中信、兴业、华夏等9家上市银行。根据2008年9月18日的金融网综合报道, 工商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1.518亿美元, 是中资金融机构中的最大的受害者, 但这一数字仅相当于工行资产总额万分之一, 或债券投资规模的万分之三, 或上半年税后利润95亿美元的1.6%。另外, 招商银行公告持有7000万美元债券, 中银集团持有7562万美元债券,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持有5000万美元贷款。建行虽然还没有向外界披露所持雷曼债券具体情况, 但已表示其绝对量相对于建行总资产而言不大, 对整个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很小。中信银行持有雷曼兄弟所发行的债券非常有限, 债券总量不到2007年获利的1%。交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交行外币债券在交行的投资组合中占比较低, 雷曼破产对交行影响非常有限, 至少目前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当然, 此次危机同样引起了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股市的动荡, 但这应该只是暂时现象, 属于恐慌性情绪波动, 从根本上讲影响不大。这应该是得益于中国历年来施行的比较谨慎的金融政策和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从宏观角度看, 近三十年来中国施行的一直是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对外开放, 有选择性的逐步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金融创新工具, 但与美国虚拟经济占很大比例不同的是, 中国金融业国际化程度不高, 金融体系还不健全, 因而金融业并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GDP中占到较高比例, 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部分是实体经济的贡献, 虚拟经济只是辅助部分。改革开放30年发展所形成的强大物质基础, 是抵御风险的根本保证。同时, 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又在不断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在一定程度上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如果进一步具体到微观层面看, 中国人传统的消费模式是“勤俭持家、量入为出”, 这与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来说, 理财的手段仍是以储蓄为主, 而不是过度消费。即使处于风暴之中, 这些个看似保守实则稳妥的家庭经济体, 无疑会成为抵御经济风险的中坚力量。有媒体报道, 此次危机中在美国的华人家庭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小, 这又一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如果说以前称之为“保守”, 则现在叫“稳健”可能更贴切些。

(二) 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由于世界经济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 此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间接影响是相当大的, 甚至危害程度高于直接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中国的贸易出口有越来越大的压力;二是使得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第三会导致中国拥有的巨额美元外汇储备贬值, 国民财富大幅缩水;再者会影响到中国房地产市场以后的走势。

首先, 危机对中国外贸业务的影响会很大。多年来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模式, 极大刺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形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加工厂的格局, 其结果使得中国拥有了相当大的生产加工能力, 最终表现为中国连年提高的出口额和贸易顺差。而此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消费需求萎缩, 进而大幅度减少对外商品的进口。更为严重的是, 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其它国家经济动荡会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环境恶化, 一方面是外部需求减少, 一方面是国内需求多年来的严重不足, 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必定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倒闭、就业形势严峻等等, 进而会给提供贷款支持的银行业带来很高的信用风险。实际上中国出口高度依赖欧美经济的风险早就存在, 而次贷危机使得风险变成了现实。2008年上半年, 外贸业务的缩减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不断上升已经使得中国大量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业务萎缩, 甚至停产、转产。而且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危机事态的发展, 这种不良影响会越来越严重。

其次, 中国社会可能面临资金流动性风险。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补救措施, 如美国中央银行的注资救市政策等, 但是注资之后如果本国没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为数众多的游资热钱就会流入到表现比较好的其它发展中国家, 而中国目前相对安全与稳定的经济环境将非常具有吸引力。因此, 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很可能成为国际投资的避风港, 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大中国国内的流动性风险, 导致中国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上扬,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而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高度发展的今天, 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 借助于高科技通信技术, 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投机资金可能在瞬间完成向外转移, 这又会危及中国经济的安全与稳定。

从汇率风险角度看, 美国经济衰退, 美元会进一步贬值, 中国政府持有美元外汇和美国政府国债的数额巨大, 即使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美国政府国债, 同样也会在美元贬值的条件下导致财产大幅缩水。当然, 由于中美关系的特殊性, 中国拥有巨额美元外汇储备既有经济方面原因, 也有战略方面的考虑, 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行为相当复杂, 这就使得确定合理外汇储备额度的工作更加困难。

最后, 再看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美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 而泡沫的破灭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在经历类似的过程, 可以说目前正处于剔除泡沫的调整过程中, 对于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金融危机的发生将促使这一调整过程进一步加快。因为金融危机将导致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 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企业效益下滑, 居民收入减少, 同时人们对房价心理预期也要发生改变, 所有这些都会造成房地产需求大幅减少, 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向下打压的作用。由于市场动荡的过程又将是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 经过此次调整, 那些追求暴利的房地产企业必将被市场无情的抛弃, 只有赚取合理利润的从业者可以得到生存的机会, 并借此机会得到发展与壮大。另一方面, 中国政府会充分利用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通过政策控制以防止中国房市出现过大的跌幅, 循序渐进的剔除房地产泡沫, 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启示与建议

应该承认,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 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 美国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与监控措施是比较完善的, 针对各行业制定的条例、法规也是最全面的, 即便如此, 仍然发生了如此剧烈的经济动荡。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政府更应引以为戒, 虽说亡羊补牢不算晚, 但能够防患于未然则是更好。为此, 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的关系

一方面, 金融市场开放要更加谨慎。中国要走向世界, 金融市场肯定要国际化, 但国际化并不就是完全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 监管层管理金融市场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金融企业国际化的经营能力还不强, 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因此,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必须循序渐进。

另一方面, 金融创新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不可盲目照搬西方的创新产品。更重要的是相应的金融监管措施要同步, 要切实落实问责制, 利用严格的政策、法规约束金融从业人员的行为。同时, 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利用这次机会再一次加强对广大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教育, 提高投资者的素质。对投资者而言, 如果说近年来的中国股市起伏跌宕属于国内教训, 则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又是一个最好的国际反面教材。

(二) 优化外汇储备体系, 对外金融投资严格把关

中国需要稳定的汇率, 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自己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必须逐步改革现有外汇管理体制, 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体系, 并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业务与国际债券业务, 防止人民币快速升值。否则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可能会被投机资金利用, 致使多年辛苦积累的国民财富不断贬值。

虽然中国实施了比较严格的资产管制, 对境外投资, 尤其是金融投资进行限制, 仍有部分机构涉及次级债相关业务。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巨额损失, 再一次显示了境外金融投资的高风险性, 为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境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的审查制度和问责制度。

(三)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要及时作为

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教训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不能过分相信“放任的自由经济”的“隐形之手”, 即使是市场高度发达、市场主体高度成熟的美英等国, 市场机制依然存有巨大漏洞。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和自身金融市场制度不健全的内外环境条件下, 中国政府尤其要重视对金融市场安全稳定运行的监控、干预和救助。

与美国两党轮流执政、多部门相互牵制不同, 中国是由一党主政、多党合作的国家, 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和调配, 所以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中国政府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国家不能比的。在经济发生波动时要及时制定对应策略, 避免金融市场, 尤其是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房地产调整应坚持逐步推进的方针, 通过政策调控, 促进房价理性回归, 以利于房地产业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 扩大内需, 逐步完成结构调整

投资、消费与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的贸易出口可能要下降, 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扩大内需, 维持增长的政策, 以保证国内经济健康和稳定的增长。目前, 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依然很大,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应该借此机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有所作为。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的政策倾斜与国家财政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有针对性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把经济结构改革引向深入、引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 尽快解决社保、医保、教育以及住房保障等问题, 逐步减小收入差距, 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 以此增加国内消费需求, 抵消外贸出口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 稳定的国内环境必然会吸引大量的世界资本, 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外部资金, 对于推进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 将是非常有益的。当然, 应该对资金的背景严加甄别, 对投机者加强监管, 既要防止国外资金撤出, 又要防止国内资金外逃。

(五) 抓住机遇, 扩展国际空间

中国要完成从世界大国到世界强国的过渡, 一方面要发展自己, 另一方面要在世界事务中有所作为。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 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 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承受了巨大压力, 付出了很大代价。此举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向世界显示了自己的责任。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又一次为中国创造了机会, 由于此次危机中受到冲击的主要是虚拟经济, 美国庞大的实体经济仍然是世界第一位的, 中国要增加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就应该在维护好本国利益的前提下与美国加强对话, 与其它各国政府携手合作, 共同应对这场经济灾难, 以此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三、结束语

篇4: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美国消费市场

美国消费市场总体情况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消费文化成为了“美国梦”的一个经济表现,伴随着美国经济在战后“黄金时代”的高速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过去清教思想强调的克制、勤俭变为现代主义强调的欲望、张扬和享乐。最近10年,美国消费文化进一步转向透支消费、超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这使得美国消费增长的趋势稳定,表现为绝对数字不断上升,在GDP中的相对比重逐渐加大。次贷危机临近时的2007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美国实际消费上升至82157亿美元和82443亿美元,较20世纪末累计增长25.3%和25.7%,消费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上升至72.0%和71.6%,较21世纪初累计上涨3.3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此外,从消费结构看,耐用品消费、非耐用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三大部分在整体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5%、30%和55%左右。

在美消费品进口中,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进口消费品的40%来自中国。自中国进口消费品中,有代表性的产品如玩具(71.0%)、鞋(64.9%)、皮革制品(59.0%),音像设备(31.8%)和计算机(30.0%)等,其进口占有率均超过30%。

次贷危机对美国消费市场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途径

美国经济是典型的消费导向型经济,消费不仅在GDP,总量中占据着首屈一指的比重,还对GDP增长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按照美国消费的决定要素,次贷危机影响美国消费的路径分为三条:

一是次贷危机对美国消费者现金流产生了负面影响。次贷危机给美国诸多企业造成了巨额亏损,而通胀水平的上升和房息支出的增加扩大了美国消费者支出,受此影响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幅放缓。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信贷紧缩,面临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更难获得消费融资支持,这进一步潜在加大了消费者的现金流问题。ABC美国个人财务指数在次贷爆发的2007年不断下降,现金流不足打乱了美国消费者的消费计划,抑制了消费的增长。

二是次贷危机对美国消费者财富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根据消费决定的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能力取决于消费者一生中的永久收入和财富水平。次贷危机造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房价下跌使得美国消费者的财产价值缩水,消费能力减弱。美国房屋净价值和个人可持续收入之比在1980~2000年的20年间快速上涨,反映出美国消费者同期财富水平的不断上升,由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和“911”恐怖主义袭击,该指标在21世纪前三年有所下降,而2003~2007年上半年该指标反转上升,次贷危机发生后,房价下跌降低美国财富水平,该指标再度下滑。美国房市未来的深度调整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消费者财富水平也会进一步下降,进一步削弱美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三是次贷危机对美国消费者预期产生了负面影响。根据消费决定的理性预期理论,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状况、收入水平、市场风险等因素的预期水平将影响消费和储蓄的跨期选择。次贷危机给美国GDP增长、就业、物价、企业盈利等宏微观各层次造成了易于察觉的冲击,这给消费者信心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统计,美国2008年8月份失业率达到6.1%,9月份的失业率仍然保持在这一水平,创2003年9月以来的新高。密执安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月的96,9点降为2008年8月的63点,降幅高达34.98%。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消费者对消费现状和消费环境满意度下降,对未来经济走势和个人收入充满担忧。预期下降将增强储蓄倾向,减弱消费者消费意愿,给现期消费带来负面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逐步显现

随着次贷危机的持续演进,危机已由金融资本向实业资本扩展,其作用链条之一,即美国消费市场表现低迷。美国个人消费支出自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出现显著放缓,2008年第一季度仅微增0.9%,第二季度在退税带动下略有回升至1.7%;其中,以汽车为代表的耐用品消费支出显著下滑,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出现4.3%和2.5%的负增长;日用品为主的非耐用品消费也出现萎缩。

据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9月份美国商品零售额大幅下降了1.2%,为3年来最高跌幅;即使扣除波动较大的汽车消费因素,零售额依然下降了0.6%。从2008年7~9月,美商品零售额已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受失业率高企、财富效应大幅缩水、信贷紧缩等因素影响,导致美消费者信心不足,美国第三季度实际消费开支很可能将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美国消费市场走势预测

次贷危机为美国整体经济带来显著的下行风险。据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9月只有43.5,创下2001年10月以来最低纪录,汽车销量也以两位数的比例下滑,一直被视为美国经济晴雨表的通用电气的股价今年以来已经下挫了1/3,第三财政季度净利润剧减22%。次贷危机病毒正在侵入以制造业和矿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心脏。受欧洲、日本等海外经济增长减退的影响,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出口增速也将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势头正明显放缓。经济可能已经陷入衰退,很可能在第四季度出现负增长,而且消极趋势将持续到2009年。该报告预测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6%,2009年仅为0.1%。

专家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的20多年间,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投资,特别是IT技术方面的投资,第三产业发展快于一、二产业。股市、房市带来的财富效应,通胀和失业长期处于低水平,促进了消费增长,进口也长期、大幅度增加。而这次经济衰退与金融危机并发,美国经济发展可能改观,前20多年的局面难以为继。较之前几次衰退,这次衰退的特点可能是:衰退时间长、程度深,恢复比较难。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美国消费市场将带来长期影响,使消费增长速度放慢,消费习惯逐步发生改变。据统计,2008年7月和8月,美国消费者信贷同比增长率分別为4.9%和3.8%,这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该数字首次跌破5%,远远低于1943年至今9.98%的平均月季增长水平。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美消费者信贷还将进一步减少。这次金融危机会使美国“信贷驱动消费”的经济模式带来实质性的收敛,美国家庭的消费支出增长、企业业务拓展都将受到打击。

篇5: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已经有1年多了,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衰退现象明显,失业人数急剧增加。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外需、资本流动、资产负债表、金融市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中国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诱因的教训,从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贸易调整、稳定投资增长和支持消费等几方面着手应对危机影响。同时,应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和全世界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弱化、遏止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对策

始于2007年末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已经有1年多了,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不仅重创美国经济,还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烈震荡和全球经济的衰退。

篇6: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市场动荡波及的范围在不断扩展,金融风险传递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在缩短、频率上升,由历史上的10年左右缩短到现在的2年左右。如何防范金融危机,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 防范 分析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围绕着美国创新出的,并渗透到金融机构投资产品组合中的一系列“次级贷款打包”、“次级债务”衍生产品,形成了一个由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复杂资金链条,随着链条的不断拉长,投行及其他机构用高杠杆的交易,使次级债务风险不断向周边关联者蔓延扩散,直到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而产生了泡沫风险。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缺失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随着资产证券化的盛行,相应的金融监管并未随之更新,对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上的金融创新的制约机制缺失,直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自由放任和缺乏有效监管的环境,激发了追求高回报、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基础金融产品基础上衍生再衍生,交易品种迅速增加,且交易各方都持有大量风险敞口头寸。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对与次贷相关证券和其它复杂信用产品的评级过程中,其独立性、透明度以及评级结果的质量方面也存在缺陷。全民借贷消费模式也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而美元在二战后具有的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各国的外汇储备出于保值和安全的考虑,不得不又去美国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债券等金融产品。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

二、我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过剩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流通中现金M0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330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62亿元。货币的供应相对与需求显得“过剩”。不受控制的流动性过剩,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的流动性集中于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企业多发放贷款的冲动和压力。

2.资产泡沫

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对银行贷款非常依赖,而且往往通过土地或者房产本身来获得抵押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崩溃,那么开发商的资金链条将会发生断裂,从而难以偿还银行债务。一旦房地产市场崩溃,那么个人违约率的上升将给商业银行的房地产金融部门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样,银行难以通过变卖贬值的抵押品来收回贷款,从而形成债务危机和银行偿债压力。

3.金融体系风险

当前,中国银行业无论是在产品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方面,还是科技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方面较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但是我国国有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差距,给将来与国外商业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带来巨大挑战。另外,虽然股份制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离建立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还是存在较大距离,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激励约束等机制上还存在不足。

三、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

1.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到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中国经济应主动调整为靠国内消费、投资的增长来带动。我们需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规划、落实以消费为主导模式的发展战略,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活跃消费,拓展内需,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革完善教育和卫生以及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挖掘消费的潜力,特别是激活农民购买力,不断把潜在消费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就能够为经济增长创造长期不竭的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应更好地控制住金融开放的业务范围和节奏,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2.理智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

对房地产而言,重新审视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尽管奥运会后,全国楼市成交量持续在低位徘徊,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政府也提出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措施。所以,从中长期的趋势看,房地产市场经过目前的合理调整,仍将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所以,我国应主动挤掉房地产泡沫。银行一定要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特别应关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加强对房贷市场的监管。

3.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4.积极引入市场力量

篇7:美国金融危机感想

此次美国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在此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可以说,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

10月1日夜,几经周折的救市案终于在参院投票过关,可以料想,在接下来的众院投票中,这个法案也会通过——哪怕它是碗毒药,美国经济现在也需要饮鸩止渴。

救市案出台如此艰难,是因为已经触及美国人的信心底线:7000亿(按新版本,实质已达到8000亿)投下去美国经济能有起色吗?救市到底是救华尔街的金融巨头?还是救主街(MainStreet)的平民百姓?还是如果华尔街的贪婪无度被纵容,民众还要付出多少代价?

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风险已经从房屋市场,扩展到股票,扩展到保险业,乃至普通的储户和贷款人了。华尔街发明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透过种种杠杆,金融机构似乎可以无限创造信用,玩所谓钱生钱的把戏。然而,这些手段或可促进投资回报率,却无助于真正的财富增长。除了华尔街高管的薪酬能够按照他们画的饼那样飞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暴增。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此也有一个比喻,他在上周末天津举办的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指出,7000亿只是快餐,暂时填肚子,真正需要的是精心烹调的中国式美味。他称中国的监管经验值得学习。刘明康此次尖锐批评美国金融监管,指其“非常荒唐”引外界侧目。但与其这说是中美监管体系的差异(中国金融业的漏洞何其多),不如说是消费模式、乃至民族传统的差异。

篇8:试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美国此次爆发的次贷危机对整个日本金融业而言是一个沉重打击。相关数据显示, 日本四大银行 (三菱UFJ、瑞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和住友信托银行) 2007—2008财年次贷相关亏损预计达47亿美元, 约占其预期利润的近30%。瑞穗金融集团作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受害者, 可谓受害非浅。据该公司发布的最新一季财务报告预计, 公司在美国次级贷款相关资产方面的损失将达2750亿日元, 直接导致全年利润下滑26%, 至4800亿日元。该报告同时指出, 公司第三季度利润下跌了65%, 净收入跌至660亿日元。目前, 瑞穗金融集团正在考虑采取非常措施, 通过股票发行弥补其在次贷危机方面的损失。日本市值最大的银行———三菱UFJ去年第三季度利润下滑了68%;东京三菱UFJ表示, 正准备分拆住房信贷业务到一个专业公司, 目的是整合该领域的业务发展。据消息人士透露, 东京三菱UFJ的核心银行部门将从集团分离其约140个贷款促销办公室的全国网络, 创建这个专业公司。三井住友与次贷问题相关的损失扩大到990亿日元;住友信托的相关亏损达299亿日元。美国次贷危机给日本银行界带来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此外, 曾成功进军美国RMBS业务领域的日本最大的证券商野村控股株式会社也表示,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该公司去年第三季度利润下滑71%, 净收入也大幅下跌至226亿日元。

二、金融危机对日本汽车行业的影响

汽车行业是日本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对就业和税收的贡献都不容忽视。然而目前日本汽车行业正面临严峻考验, 众多企业正在采取各种可能的办法, 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汽车业三大巨头丰田、本田和日产公司相继宣布,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汽车销售市场低迷不振, 导致1月份汽车产量锐减。已经取代了美国通用汽车全球销量第一宝座的丰田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 其1月份全球汽车生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9.1%, 仅为48.8万辆。其中丰田在日本本土的汽车产量下滑了34.6%, 海外工厂的产量降低了44.2%。该公司日前证实, 丰田汽车2008年出现亏损, 预计亏损500亿日元。这将是丰田汽车46年来首次亏损。丰田汽车公司副社长木下光男表示, 上一次丰田汽车出现经营亏损, 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次则因为金融危机, 目前丰田汽车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销量大幅减少。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1至12月, 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总销量为220万辆, 尽管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16.2%上升至16.7%, 但销量却同比减少了40万辆。美国汽车市场陷入萧条, 对丰田汽车打击甚大。

本田公司则宣布, 其全球汽车生产量1月份下滑了33.5%, 为22.7万辆, 其中产量锐减最为明显的是本田在美国的工厂。这已经是本田公司自去年以来连续3个月汽车生产量大幅下降。日产公司1月份的全球汽车生产量下降了54%, 为14.5万辆, 美国工厂的产量减幅最大。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汽车销售颓势, 日本汽车厂商纷纷减产、裁员。

三、金融危机对日本对外贸易的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底以来外部需求低迷, 日本出口遭受重大打击。日本财务省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 日本去年经常项目顺差 (经常项目是衡量一国与他国的贸易、资金往来情况, 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收益以及单方面转移) 较前年下降34.3%, 其中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下降81.7%。2008年全年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为16.28万亿日元 (1美元约合92日元) , 较2007年下降34.3%。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为1.8万亿日元, 较前年骤降81.7%。去年日本商品贸易出口额为77万亿日元, 较前年减少3%;进口额为73万亿日元, 增长8.8%;商品贸易顺差为4万亿日元, 比前年减少67.3%。可见, 经济危机给日本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各个贸易公司绞尽脑汁, 寻求良策, 渴望尽早渡过难关。

四、金融危机对日本电器行业的影响

由于日本、欧洲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 导致消费者削减开支, 为了抵御全球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巨额亏损, 松下预计截至3月份的当前财年将净亏损3800亿日元 (约合42亿美元) 。松下财务主管上野山实表示, 该公司计划在2009年3月底之前关闭27家工厂, 裁员1.5万人, 预计至明年该数字会进一步增加。

NEC公司与日立公司1月30日下调了2008财年业绩预期。受半导体业务下滑与日元升值影响, NEC预计将净亏损2900亿日元 (约合219亿元人民币) , 并宣布将在2010年3月底前在集团内裁员2万余人, 其中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各裁员1万人以上。

日立连续3年亏损。公司曾于IT泡沫经济破灭的2001财年亏损4838亿日元, 此番的亏损额刷新了这一纪录。预计净亏损将达7000亿日元, 刷新创业以来的最差纪录。另外, 日本的东芝与索尼等电机企业也出现了巨额亏损, 纷纷宣布裁员。据专家分析,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高科技企业, 特别是电子企业带来巨大打击。这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减少、出口萎缩、日元升值等。为渡过难关, 日本高科技企业除减产、裁员和削减投资外, 还应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汽车业与电机业并为日本的支柱产业, 但如今电机巨头可谓“全军覆没”, 预计今后业界将加速重组, 通过并购等大举改革经营状况。

五、金融危机对日本工薪阶层的影响

据日本媒体不完全统计, 日本工薪族的月薪和年终奖金持续几年连续下滑。此次金融危机来势汹汹, 工薪阶层这一支撑日本社会发展的庞大群体自然不能幸免。统计显示, 金融危机使普通的工薪阶层薪水缩水5%至25%不等, 临时雇佣者的时给也有所下调。2008年12月, 失业率已经升至4.4%, 攀升到40年最高水平。在日本, 工薪族的工资一般是在员工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商议达成的。每年年初, 公司通常都会给员工增加“工龄工资”, 而今年, 许多工薪族接到工资商议通知时, 得到的是减薪的消息。由于日本劳动合同法和派遣劳动合同法相对健全, 人们纷纷借助互联网咨询减薪相关法律问题, 部分工薪族准备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更多的人则选择接受降薪的现实, 采取节衣缩食, 减少家庭开支等方式重新考虑养家糊口的现实问题。

六、金融危机对日本学生的影响

(一) 金融危机对日本高中生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影响, 日本普通高中生报考大学观念明显发生改变, 在选择志愿时变得更为务实。“学费和考试费低廉、就近选择大学就读、减少报考大学数量”, 即所谓“便宜”、“离家近”、“志愿少”成为择校三大元素。

近日对日本最大的补习学校“河合塾”高中教师的一项调查证明:“打算在大学努力争取奖学金”的学生占到63.6%。选择“就近走读”的学生比例也出现高增长, 为54.0%。大学可以走读, 无疑可以省却一笔可观的住宿费和生活费, 毕竟与家人同吃同住相对便宜。选择“报考学费相对较低的国公立大学就读”的学生比例也较高, 达到44.5%。日本国公立大学相对于私立大学学费低廉, 一年学费一般在60万日元左右 (约合4万元人民币) ;而私立大学学费则参差不齐, 多数大学超过百万日元。在经济成为首要考虑因素的时候, 学生选择国公立大学就读不足为奇。日本大学完全实行自主招生, 报考者可以不受限制报考多所大学, 但要交纳相应的考试费, 如果报考多所大学, 累计起来的报名费用也不菲。受金融危机影响, 日本高中生考虑“减少报考私立大学数量”的学生比例达到39.8%。

(二) 金融危机对日本大学生的影响

另据一项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 受经济危机影响, 日本家长提供给孩子的生活费下降, 日本住校大学生的伙食费已经降低到30多年前的水平。在日本大学生综合互助组织———“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去年底对日本全国35所大学进行的调查中, 有接近1万名学生提供了有效答卷。根据日前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 住在公寓或宿舍的学生平均每月从父母处得到的生活费为7.758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5500元, 同比减少2350日元, 降至1986年的水平。而从父母处拿到的生活费不足5万日元的学生达到20.7%, 首次超过20%。另外, 完全没有父母资助的学生占到8.3%, 同比增加0.4百分点。由于父母给的生活费减少, 大学生不得不缩减开支。在他们的生活开销中, 同比增加的只有“存款”一项, 其它开支均出现减少。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省钱, 学生们的伙食费减少到了2.443万日元, 已降至1977年的水平。90.0%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每天的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餐是由自己做。日本政策金融公库对消费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人们在对食品要求上的“经济性取向”已经超过以往的“安全取向”居首位。

综上所述, 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日本的方方面面。当前,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出口需求减弱, 日本这个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已经陷入衰退的困境。这必然会导致国民内心恐慌。日本每年有3万多人自杀, 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 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不久, 日本的自杀率迅速上升。而此次金融危机很有可能会加重日本的自杀问题。东京一家全国性防自杀热线“生命热线”的负责人称, 如今为有自杀倾向者开通的热线已经接近运行极限, 该热线为努力满足来电者的需求, 有7000名志愿者负责接听咨询电话, 但是依然无法满足需求。随着经济衰退, 自杀率很有可能会有所上升。可见, 如果日本政府不能够采取积极果断的措施, 今后将会面临更多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日]竹内宏.日本金融败战.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2]姚炯.美次贷危机损失可能超过7200亿美元[N].上海证券报, 2008.

[3]高占军.重估次贷危机[N].财经 (网络版) , 2008.

[4]张日光.美国次贷危机是什么[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 2008.

[5]魏文彪.美刺激经济的路径值得借鉴[EB/OL].人民网, 2008.

[6]刘浩远.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比前一季度下滑3.2%[EB/OL].新华网, 2009.

[7]日本央行拟购买106亿美元公司债券救市[EB/OL].中国新闻网, 2009.

篇9: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影响启示

一、引言

从2008年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摩根大通公司收购;2008年7月11日,加利福尼亚州印地麦克银行由政府接管;到2008年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美国躲过经济衰退的几率小于50%。这场危机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将有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倒下。”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在过去若干年快速的成长依赖于世界经济快速和稳定的发展,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宽松和稳定的环境,世界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1、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50%。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2、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同,因此各企业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出口受到抑制,所以对外贸型企业影响较大。而对以内销为主满足内部需求的企业来说,影响则有限。随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滑趋势明显。据统计,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2008年第三季度对美出口增幅已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一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幅达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第三季度更是降至12.4%。同时,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从内销型企业方面来看,由于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从而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基于此,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的开拓国内市场,进行艰难的转型。外贸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以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而求得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这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不过,总体来看,外贸不景气主要冲击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影响不大,即便有也是间接的。

3、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影响

目前全球金融动荡的主线在发达国家。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到目前为止,此次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整体看,次级债投资在中国金融机构资产中的比重小于1%。其中,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持有数量小,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为超过2%;中国银行持有数量相对较大,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约为13%。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银行相关投资的总头寸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即便完全损失也不会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太大的直接影响。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在一些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长期依赖出口,由于其不可持续性,致使受影响非常之大。而中国争取要越过这个发展陷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已经掉入了这个陷阱。因此,找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一种共享式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改善,这应该是中国所追求的。在危机面前,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应对,以尽量减少损失,将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当然,美国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1、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中国同样:年在这样的隐忧。所以,中国政府要严防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比类情况。在国内,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其实不然。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因为,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信用还有等级之分(即“次级信用”),但对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这是因为近几年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没有谁是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分的。这样,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贷款人就必然会进入到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中。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

2、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而忽视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也就是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所谓的“零首付”“零文件”贷款等,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行为都是不审慎的。银行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后来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3、加强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上一篇:诗歌散文今天我生日下一篇: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