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消费金融

2024-06-24

美国消费金融(精选十篇)

美国消费金融 篇1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的批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消费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盛行。随着消费主义的不断蔓延, 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也成为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透过消费主义文化现象, 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背后的实质、根源、逻辑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后果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剖析和批判, 为我们深入理解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现实根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批判,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社会控制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的实质。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人们所消费的对象不只是被视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和劳务, 而且是被看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 代表的是一种地位和身份认同。这样, 人们的消费实际上就已经偏离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本来真正需求的轨道。人们不再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身的需要出发进行消费, 而是不断地追求被制造出来和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满足。因而, 这种需求实际上是一种被制造和刺激起来的“虚假需求”, 这种消费本质上是一种异化了的消费。

其次, 价值理性的失落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盛行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离不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消费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才使大规模的机械化大生产成为可能, 从而为社会生产出大量的可供消费的物质产品。

然而, 我们因此把责任简单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因为, 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是近代以来人类科技理性的无度张扬和人的占有欲望无限膨胀的结果, 科学技术被沦为一种工具, 从而导致物对人的统治。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到波德里亚的商品的“符号价值”, 再从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异化、物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个人在消费领域中的异化、物化, 所反映的正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价值理性的日益失落, 而价值理性失落的结果就是物对人的全面统治。在科学技术凯歌行进的过程中, 人们盲目地相信, 只要凭借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必然能够带来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幸福;只要凭借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就可以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 从自然中无限索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莱斯在其著作《自然的控制》中提出, 工具理性源于西方哲学文化传统中的“控制自然”的观念, 即基督教上帝创世说, 创世说“宣布了上帝对宇宙的统治权力以及人对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创造物的派生统治权”。工具理性的核心就是控制自然的观念, 控制自然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更多的商品。马尔库塞则通过改造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概念, 把理性分为批判理性 (辩证理性、价值理性) 和工具理性 (技术理性、形式理性) 。马尔库塞把批判理性作为真正的理性, 它代表真理, 以人本身为目的;工具理性被贬斥为意识形态, 它不是真理, 是“统治的逻辑”、压迫的工具, 它具有工具主义、实用主义、顺从主义的特征。

最后, 人的奴役与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盛行的后果。消费主义盛行导致的不只是单一的人与消费品的二律背反, 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多方面的深度矛盾。人们在追求消费的过程中, 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而是陷入到更深的痛苦之中, 是所受奴役的加深。整个社会对于消费无限的狂热追逐, 也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环, 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

马尔库塞就认为, 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 人们陶醉于经济繁荣的景象之下, 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 追求时尚, 许多人沉浸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之中, 没有了对精神完善的追求和终极关怀。在整个工业文明世界, 人对人的统治, 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率上, 都日益加强。这种“人对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 恰恰发生在人类物质和精神成为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看起来是在进步, 但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寓于这样一个公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 (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 =奴役的加强。以至于造成这个一个二律背反的世界, “人类已生活在一个世界中, 尽管这个世界是被人们自己的知识和劳动所创造的, 但已不属于他自己, 而是属于与其内在需要相对立的异己的世界”。

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波及全球以来, 人们都在试图寻找这次危机爆发的根源, 追究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很多学者都认为, 这场危机的爆发是由于宽松的信贷条件和日益膨胀的住房泡沫、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监管机构的失职与政策的失误、投资者的贪婪无度等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然而, 在这些具体的、直接性原因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根源。这个更深层次的根源, 如果从经济制度角度来看, 那就是美国长期以来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发生了严重问题。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则是美国长久以来所形成的消费主义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恶果。

按照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观点, 新教伦理在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韦伯认为, 新教徒往往把做好世俗职业工作视为自己已为上帝“预选”获救的确证, 认为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享受和挥霍的财富, 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因而, 新教徒们能够做到勤勉工作、勤俭节约、杜绝享乐, 这种精神就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 正是依靠着这种勤俭节约的资本主义精神, 西方的资本主义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那么, 西方资本主义这种“节俭主义”又是如何步入到“消费主义”的另一个极端?应该说, 消费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科技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资本追求不断增值的本性、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文化的日益世俗化, 这些都为消费主义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沃土。

在美国,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迎来又一次高速发展。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 更为引人瞩目。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工业总产值已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 居世界第一位。工业开始取代农业成为美国国民财富最主要的来源。在不断涌现的科技发明的推动下, 美国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了工业化, 顺利地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 成为雄居世界的现代工业强国。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 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 美国当时上中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 耽于攫取更多的财富从而更奢侈地消费。

1、消费主义在美国政府机构的折射

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 凯恩斯提出了供给过剩是由于人们消费不足引起的理论。受其影响,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他们始终认定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积累储蓄增多, 用于消费的资金减少, 产品滞销, 就会影响再生产, 从而导致大量失业, 出现经济衰退;如果能够有一个持续的消费市场, 生产就可以持续进行, 有效解决就业, 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世纪之初, 当美国经济先后受到高科技股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的打击后, 为了保持经济发展, 防止经济衰退, 很自然又重拾这一“法宝”。2001年以来, 美联储连续进行了13次降息, 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低到数十年来最低的1%, 房屋贷款利率也随之下降到5%以下。其结果是, 一方面吸收了大量国外资金来认购美国国债和各种债券, 另一方面也直接刺激了民众的贷款投资热潮, 普通民众在超低利率下通过银行贷款纷纷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当中, 从而进一步吹大了美国房地产的泡沫, 美国房价从1996年到2006年间大约飞涨了85%, 这就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2、消费主义在华尔街的投射

消费主义的盛行必然滋长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主义, 在消费主义社会, 人们对于财富、金钱、利润的追求有着更加强烈的欲望。华尔街投资者、金融家们在利润至上原则的驱使下, 脱离实体经济进行过度的金融创新, 制造出大量金融衍生产品, 投机行为十分盛行。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就认为, 衍生工具是金融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正常情况下, 银行只给信用度较高的人提供贷款赚取相应的利润。但是, 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 抵押贷款公司开始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开放贷款, 并且纷纷推出各种创意性贷款, 如零头款就是其中一种, 只还利息不需头款, 从而吸引更多的次级贷款者。2001年全美国次级贷款总额为1600亿美元, 到2008年已达到1.2万亿美元, 中等质量贷款则有3万亿美元。抵押贷款公司放出贷款后, 进一步将房屋的贷款合约卖给投资银行, 后者将它们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在华尔街市场公开发售。由于这种金融衍生品蕴含大量的利润, 因此美国许多金融机构, 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购买了美国的次级贷款债券。这样, 这种金融衍生品通过借贷杠杆使金融市场风险成倍放大, 一旦美国房地产的泡沫破裂, 马上引发影响全球的金融大海啸。

3、消费主义在普通民众的放射

政府机构宽松的信贷环境, 华尔街的贪婪, 正迎合了普通消费者的消费主义文化心理, 大大地刺激了普通民众的消费欲望。于是, 长期接受消费主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美国民众很快掀起了贷款购房浪潮, 以实现他们的美国梦。到2007年, 70%的美国人都拥有了自己的房产。

美国历来鼓励民众多消费, 少储蓄。有资料显示,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进入新世纪后, 则开始超过70%。2007年, 甚至高达86%, 全国净储蓄率则从上世纪80年代的9%左右一直下降到-1.7%。当年, 美国居民、政府和非金融企业的未偿还债务合计高达33万亿美元, 是GDP的2.3倍, 折合人均负债11万美元。而且, 近年来全世界约70%~80%的新增债务都来自于美国, 从而使其金融债务与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21%一直飚升到了2007年的116%。

美国借贷消费最初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1856年, 当时美国最大的缝纫机公司I.M.Singer公司首先提出分期付款方案, 使该公司的销售额迅速上升。到20世纪20年代末, 分期付款或者说按揭贷款也越来越普遍。1910年, 全美国的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总额只有5亿美元。到1929年, 上升到70亿美元。1930年中, 70%左右的新汽车、85%的家具、75%的洗碗机、65%的吸尘器、75%的收音机都是靠分期付款卖出的。借贷消费就这样在美国社会扎下了根。今日的美国, 人人手中都拥有数张信用卡, 人们似乎已完全习惯于这种债台高筑的治家理念和生活方式。

三、现实启示:遏制中国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滋长

有人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消费主义文化恰好相反, 我们历来主张勤俭持家, 讲究量入为出。在全球性危机使中国出口受挫的情况下, 我们尤其应当鼓励消费, 拉动内需, 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他们认为主张遏制中国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滋长, 这其实是在做无用功, 甚至不合时宜。我们应正确区分合理消费与消费主义, 清醒地认清当前中国消费现状, 建立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消费生活方式。

1、合理消费与消费主义的区分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最终环节, 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进行生产, 解决人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需要。人类消费什么, 消费多少往往取决于人类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状况。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 人们只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人们的消费也只可能是最基本的生存消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的消费对象越来越丰富, 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不断发生变化。

消费主义是一种以消费至上为原则, 以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为目的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的最基本特征是:消费者购买商品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而是为了满足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 消费的是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消费主义常常与享乐主义结合在一起, 消费主义与享受乐主义犹如一对亲兄弟。因此, 消费本身是一种客观的行为活动, 而消费主义则是带上了某种价值偏向, 是一种异化了的消费活动和行为, 两者并不能相等同, 特别是不要把本属于正常的消费行为归属于消费主义。

2、中国消费的尴尬境况

当前中国消费面临这样一种尴尬境况:一方面, 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 不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 我们又面临着消费主义在中国滋生和蔓延的危险。

与美国老太太习惯于拿未来的钱过现在的生活相反, 中国老太太则是花过去的钱过未来的生活。据统计, 中国2006年的储蓄水平为54%, 比世界平均储蓄水平22%高出近1.5倍。2008年末,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万亿元, 比上年末增加45353亿元。在中国过去持续30年的发展中, 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很低, 不到40%,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断攀升的高储蓄率带动了高投资率, 所以呈现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特征, 但这种模式显然难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 决定中国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很多, 特别是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收入结构特点, 以及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 使得中国家庭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不敢轻易消费。

3、刺激合理消费与遏制消费主义并举

我们主张警惕和遏制消费主义, 决不意味着不要消费, 决不能因噎废食, 更要注意把握正常消费行为与消费主义的界限, 不要把消费主义扩大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 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且, 适度的超前消费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也符合个人消费曲线规律, 即当青年时期最需要消费时却没有经济实力, 而当中老年时期有经济实力时, 消费需要却相对降低。上世纪90年代后,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消费品开始出现供过于求, 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同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 消费对于生产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政府也开始推出刺激消费的政策, 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额直线下降, 政府也积极推出各项政策, 拉动内需, 以刺激经济发展。

美国消费金融 篇2

自美国次贷危机和信用卡危机爆发以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话题再次被多国政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在不阻碍金融创新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护消费者利益已成为当前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通过介绍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发展历程和应对策略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举措,就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向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提出监管建议。

一、美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美国市场经济监管的核心之一就是在防范系统风险的前提下保护消费者权益,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伴随着美国消费信贷等银行业务的迅猛增长,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美国陆续出台各项法律,以解决日益增多的消费信贷带来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出现的问题。这些法律逐渐构成了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框架。

1.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的发展

早在 1968 年,美国就出台了《消费者信用保护法案》,这是美国第一部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保护的联邦法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规范信息披露行为的《真实信贷法案》。

1974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不动产过户程序法案》,要求贷款人必须告知借款人按揭贷款相关费用情况,并禁止在贷款中使用回扣以保证住房贷款成本测算的真实合法性,保护广大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1976 年,为了给金融消费者比较和选择各种金融服务提供便利,美国通过了《消费者租赁法案》,建立了一套解决有关金融消费者最终责任争端的程序,并规范了金融租赁的广告披露等相关业务行为。

1977 年《社区再投资法案》针对贷款发放行为,明确了美国国会关于储蓄机构有责任服务于社区的理念,一方面鼓励储蓄机构满足社区内的贷款和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提供激励机制促进储蓄机构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稳健谨慎的贷款支持。

1980 年美国开始实施《电子资金转账法案》,明确禁止金融机构在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向未提出申请的消费者提供服务,也禁止金融机构强制金融消费者开立电子资金转账账

户或强制使用电子资金转账服务。

1990 年《住房抵押公开法案》经多次修改,制止了住房贷款业务中存在的任何因种族或人种的外貌特征而拒绝贷款或限制贷款的现象。

经过近20 年的深入研究和激烈讨论,199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真实储蓄法案》,不仅保护金融消费者能够收到关于其存款账户条款的书面信息,而且对存款管理、利息计算、广

告内容等进行了规范。

1998 年美国开始实施《加速资金到位法案》,旨在保护客户可以及时使用其存款。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美国还就信贷行为和消费者信息使用制定了许多其他的金融消费者相关法律,包括消费者金融信息的保护、洪灾保险和个人按揭保险的使用、界定消费信贷托收和报告过中的滥用信息行为等内容。

2.针对此次危机,美国政府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随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不断扩散,美国的金融消费者突1 然意识到他们曾经信任的金融机构用消费者的钱进行了许多风险赌博,无形中使金融消费者成为受害者,家庭财富大幅缩水、住房抵押无以为继、失业率逐渐攀升、信用卡负债无法偿还等问题困扰着美国的金融消费者。美国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仍在持续下滑,有部分金融机构负债累累,纷纷裁员,朝不保夕的恐慌日益蔓延。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美国就业人数已经连续 17 个月下降,失业率现已达到 9.4%。出于对今后的储蓄、贷款和退休金等的担心,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从 2005 年的 0.5% 迅速上升到 2009 年的 5%,达到近年来的新高。

针对危机,美国政府将金融机构业务行为的再规范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再次列为重要事项。由于危机带来的各类问题并不能在短期内很快解决,因此对金融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明确的和预防性的保护成为解决危机的核心措施之一。从总体上来看,美国监管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的混合和防火墙缺失问题。正是这一问题导致了部分银行机构通过持有多次打包的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进入国际投资市场并承受过多的市场风险。

二是金融消费者得到的各类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信息深奥难懂。这一现象严重降低了金融消费者对产品风险和服务问题的认知、判断和防范能力。美国消费贷款、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等业务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 2009 年美国相关监管机构在对消费信贷相关的法规修订过程中都将这一问题列为必须解决的事项。

三是美国有部分金融消费者的征信评级存在不公平和不真实的情况。近几年来,美联储已经陆续接到大量消费者投诉,表示应加强对金融机构提供的征信评级的管理。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金融消费者发现其征信评级系统中的基本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符,导致在贷款审核环节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同时,这一问题也给部分从事贷款类金融业务的银行机构造成了相

当大的风险隐患。

四是跨国银行的运作有时过于复杂,难以规范。金融消费者甚至部分金融监管者都无法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较为充分地透视出风险信息。因此,监管机构将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对

其进行密切的监测,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对跨国银行机构经营行为的规范。

二、美国《2009 信用卡法案》概述

近期,美国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美国奥巴马总统签署的《2009 年信用卡业务相关责任和信息披露法案》(Credit CardAccountability Responsibility and Disclosure Act of 2009,以下简称《2009 信用卡法案》),该法案的前身是美国参议院提交的关于对金融消费者予以保护的两份提案——《MaloneyBill》和《Dodd Bill》。根据《2009信用卡法案》,美国将对其原有的《真实信贷法案》进行修订,以建立公平透明的信贷行为规范,该法案由美国参议院和白宫的代表共同形成。

《2009 信用卡法案》共分为 5 章35 节,主要从消费者权益保护、对消费者的信息披露、年轻消费者保护、与礼品卡相关的消费者保护、综合性规定五个方面对信用卡经营机构的行为进一步予以规范。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2009信用卡法案》对信用卡业务经营机构变更收费和利率水平的行为予以了限制,要求信用卡业务经营机构必须在执行上调和下调年利率时,提前 45天向持卡人提供关于调整年利率的书面通知(原合同中已确定具体调整日期、原合同已签订浮动利率条款的除外)。同时,任何发卡机构2 不得对信用卡账户的未结清余额上调年利率、年费和金融服务手续费。该法案对信用卡业务中关于期限和超限费的部分定义予以明确,并规定发卡机构不得随意变更信用卡贷款的偿还期限,不得在未事先获得持卡人明确同意超额使用信用卡的情况下收取超限费;针对目前有相当数量的信用卡客户提交的基本信息与其实际财务状况不符的情况,该法案对次级客户发卡的标准、还款安排和持卡人偿还能力评估等方面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而且还进一步规定“如果一个人使用信用卡的行为没有真实的财产或住所等因素支持,按照事先约定的服务模式或违约形式,发卡机构可收取达到透支交易金

额两倍的金融服务手续费,最低 500美元,最高 5000 美元”。在消费者信息披露方面,《2009信用卡法案》重点强调信用卡业务的经营机构应提前 20 天以上将还款信息告知持卡人,对延迟还款的最后期限和相关的惩罚性费用支出做出了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规定,同时对

营销过程中的信用报告欺诈行为做出了禁止性规定。在保护年轻的消费者方面,《2009信用卡法案》禁止向低于 21 岁的消费者推广信用卡,并针对年轻消费者的信用卡营销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对大学生信用卡的发行、隐私保护、信息保护和协议格式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在综合性规定中,《2009 信用卡法案》主要就信用卡业务相关的董事会的再评估责任、借款人死亡等意外情况的处理、基于信用卡开展小企业信贷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护、信贷产品主动营销行为、信用卡业务相关的金融和经济术语的通俗易懂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目前,美联储(the Board)、美国货币监理署(O C C)、美国储蓄监管机构(O TS)和美国信贷管理委员会(NCUA)等机构正在根据新颁布的《2009 信用卡法案》联合开展对《真实信贷法案》、《真实储蓄法案》、《电子资金转账法案》等法律的具体修订工作,对信用卡产业推出的新规则(Final Rules)将于 2010 年 7 月开始正式实施。当然,由于该法案涉及的业务环节较多,目前美国境内经营信用卡业务的银行、广大持卡人和各类专家也在激烈地讨论上述方面的业务行为应如何进行具体规范,才能够平衡保护消费者和经营机构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

三、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措施

“保护金融消费者”是中国银监会“四大监管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作为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银监会多年来一直积极采取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行业自律约束、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等诸多有效措施,以期努力达成这一目标,更好地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服务。主要表现在:

1.完善法规制度,规范银行业基础金融服务

针对银行客户排长队和节假日休业给客户带来不便的问题,银监会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银行基础服务予以规范,并就改善银行柜台服务提出了“实行弹性窗口工作制”等 8 项具体要求。中国银行业协会也组织开展了“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推动银行业基础服务意识的全面强化和服务水平的切实提高。

2.完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

2007 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业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客户投诉管理的制度建设,明确处理投诉的部门及其职责,优化投诉处理的资源配臵,明确投诉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保证客户投诉处理信息的公开透明,注意客户投诉的保密工作,建立定期报告和检查回顾制度。与此同时,银监会还组织银行业协会、信托业协会和财务公司协会共同建设金融消3 费者的再投诉处理机制,使客户在向金融机构提出投诉未获满意答复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向相关行业协会和银监会投诉。

3.以奥运金融服务为契机,全面提升银行业服务水平

2008 年,为做好奥运金融服务工作,银监会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奥运会期间商业银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对商业银行奥运金融服务开展查访工作的通知》,对商业银行金融资源配臵、货币兑换、无障碍基础服务、ATM 升级、投诉处理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推动各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方案、流程设计、资源保障、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使其服务设施、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既全面满足了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的各类金融服务需求,也为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今后,银监会将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按照相关服务管理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长效机制。

4.规范银行服务收费行为

2009 年初,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的服务收费应严格遵守合法合规、定价测算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切实维护银行客户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收费争议、保护客户权益方面做实做细。与此同时,银监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着手开展《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2003 年)的修订和完善工作,进一步细化收费信息披露和投诉处理相关要求,突出强调对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权益保护。中国银行业协会也组织会员银行合理简化服务流程,明示收费价格,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5.加强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2005 年,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要求银行理财计划的宣传介绍材料应以醒目、通俗的方式充分提示产品风险。2006 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明确提出银行开展业务创新应遵守“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和“认识你的客户、认识你的业务、认识你的市场、认识你的交易对手”的基本准则。2008 年,银监会进一步规定理财产品必须遵循“适合性原则”,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个人理财产品销售合规性的暗访检查,使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宣传营销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与此同时,针对信用卡持卡人反映的问题,银监会还组织各商业银行对银行卡章程进行梳理,修改和完善了定义模糊、容易引起歧义的条款,有效保护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目前,《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也正在推进,以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经营行为,充分保护持卡人的合法权益。

6.积极开展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银监会始终注重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为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银监会是全国第一家为消费者专门设立公众教育服务区的中央国家机关。该服务区通过现场对话、电话和邮件等形式答复咨询,并采用组织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教育短片等多种形式向公众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宣传。为方便消费者获得相关信息,银监会还专门建设了“公众教育服务网站”,详细讲解金融知识、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金融产品,并不定期与各类媒体联合发布风险提示和案例分析,尽可能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逐步提高消费者主动识别和防范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四、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和监管建议 众所周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法规具有稳定金融消费者群体、夯实银行业务基础的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也加大了银行的责任,增加了巨额成本和管理费用。消费者关心的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强制行为、歧视行为和金融消费者隐私的问题,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管理费用和相关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都应是全球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持续关注的问题。在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相关业务行为时,努力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具体而言,金融监管机构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应对挑战:

一是继续督促各类金融机构基于审慎经营原则持续发展。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及其对各类风险的审慎管理,是促进公平竞争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前提。审慎地开展业务,不仅能够使金融机构有效管理各类业务风险并获得盈利,而且对稳定金融消费者信心和保护其享有金融服务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进一步督促金融机构简化和明确各类金融服务信息。这既有利于加强对相关信息披露行为的规范和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又有利于逐步提高金融消费者对产品风险和服务问题的认知、判断和防范能力,也是促进金融机构自律、金融行业监管、舆论监测和社会监督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只有这四个方面共同发展,才能推动金融服务体系的持续稳健运行。

美国消费金融 篇3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金融消费者保护

2007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了诸多金融领域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漠视。2010年7月1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多得-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以下简称《多德法》),其中所构建的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体系成为了该法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最大亮点。

一、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根据《多得法》,在美联储的体系内设立一个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A)。作为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独立的为消费者的存款、借款以及获得其他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保护的的行政机构,其目的就在于保证金融消费产品与服务的公平、透明和竞争力,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该机构的独立性。根据《多得法》的规定,CFPA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独立的领导和决策权。二是独立的财务体系。三是独立的法律制定权。

此次的改革法案,立法者期望通过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终结多年来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受金融监管重视、保护效率低下、保护机构缺乏保护动力的局面,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到与金融风险监管同样重要的地位。

此次美国进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对美国金融业在高速发展和扩张情形之下对金融监管方式的反思和修正。金融危机后美国试图寻找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点,《多得法》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改革正是基于危机中暴露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进行的。当局通过建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统一了金融领域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和监管主体,不仅解决了传统分权监管体制下监管目标冲突、监管权责不清、保护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还对信息披露制度、消费者投诉制度、纠纷解决制度等进行了细化,强化了对金融消费者的倾斜保护。

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设立,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到了和金融监管同样重要的高度,这对于保护消费者自身权益,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机构形象,维护整个金融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建立正是美国金融监管理念中,关于国家干预原则在金融领域的有力实践。

二、我国当前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社会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金融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和金融消费者群体的不断扩大,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集中表现在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隐私权的侵害。同时金融消费者在金融领域由于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其自主选择权、损害赔偿权、受教育权等多方面权益均受到来自金融机构的侵害,这些不仅损害了消费者自身和合法权益,也给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目前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法上缺乏专门的规制。

我国目前在立法上没有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法律规制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白。目前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一方面依据的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另一方面依据的是相关领域的金融法律,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以及各金融监管部门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

金融商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的特殊性,适用《消法》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各监管机构依照各自的规章制度解决问题,无法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全面有效地保护,不仅不能解决相关纠纷,反而容易导致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矛盾的激化。

2、监管机构的组成上,没有统一、高效的监管机构。

多年来我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上,处在消协、工商、质检等部门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多重监管之下,全国没有统一的、专门的监管机构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受理消费者投诉机制和解决纠纷。

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虚拟性和服务专业性强和特点,消协实际上无法对金融消费者提供有效地帮助和预警作用,消协自身职责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也其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无法实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金融风险、金融行业稳定的统一。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金融体系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伴随着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在消费者进行金融消费的过程中,其权益的侵犯往往是多重的、复杂的,使得在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各监管机构相互之间反映迟缓,容易产生监管漏洞。

3、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消费者自身素质不足

在金融消费领域,导致消费者权益被肆意侵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者对于金融市场信息知悉的不足。我国当前金融领域没有有效、公开的信息披露平台,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联系。因此不论是构建监管机制还是相关的立法,都应当充分激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同时,如果消费者自身无法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中相关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问题,就会造成对产品和服务在方式方法、预期收益等方面理解的错误。目前绝大多数的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极为有限,加上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导致消费者在信息和专业知识方面处于弱势,其消费往往带有盲目性和侥幸心理,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容易受到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的侵害。

三、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对我國的启示

通过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立法实践,对我国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1、面对我国当前存在法律空白的问题,应当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相关配套的制度。从法律层面规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明确“金融消费者概念及其权益范围”,明确监管机构的职权范围,规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相关法律责任,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的问题。

2、仿照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构建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模式,针对我国金融领域现行的“一行三会”的监管结构,设计由国务院牵头,在国务院内部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负责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建立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同时在央行内部成立类似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授予其独立的监管权,依法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监管;同时在各金融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负责监督各自行业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并接受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再监督。在各行业协会内部设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消费者保护工作的联络和纠纷的调解。

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信息披露部门,及时披露有关市场分析、纠纷解决的信息,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受侵犯。并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教育办公室,开展对消费者金融知识及自我保护的教育和对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重要性的教育。

一个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是金融业安全、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当认识到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对于国家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借鉴国外优秀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尽快构建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以保护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行业健康、长远发展,提高我国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http://banking.senate.gov/public/_files/070110_Dodd_Frank_Wall_Street_Reform_comprehensive_summary_Final.pdf

[2]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法律机制的介绍与启示[J].金融发展,2011年6期

[3]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美国消费金融 篇4

关键词:消费信贷,金融公司,制度安排

一、对银监会《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解读

近日, 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试点办法》) , 从而开启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消费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拟试点设立的专业消费金融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 通过其本身的资本金维持其前期的资金周转, 在规模扩大后可通过发债或借款的模式解决资金问题。这类公司相较于银行来说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独特优势。

《试点办法》总共五章三十九条, 对消费金融公司从设立到运营再到破产都进行额详细的规定, 并且在如何对消费者进行有效保护和完善监管指标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从《试点办法》可以看到, 试点消费金融公司必须满足银监会认可的其他出资人或者境内外金融机构为主要出资人;消费金融公司必须满足3亿元人民币的最低注册资本或其它同类型的可自由兑换货币;消费公司在初期可以从事的业务类型仅包括一般类型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耐用品消费贷款, 不包括大宗产品如汽车房屋贷款等;通过对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吸收, 办法明确了一系列监管指标, 其中包含不低于10%的资本充足率, 和不低于100%的损失准备金率等。《试点办法》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贷款利率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上限;二是消费金融公司有义务对贷款人的个人信息盒隐私进行有效地保护;三是在贷款人无法按时缴纳利息或本金的情况下不得对客户进行恐吓或者威胁, 须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催收。

二、我国金融消费公司的发展缺陷

(一) 消费信贷领域变相的重复性建设

国内早已存在了银行提供汽车、住房等大宗商品的按揭和信用卡透支消费, 在我们总结和观察四大消费金融公司的有关指标中发现, 北银消费的主要业务范围为大宗消费品贷款和医疗保健、装修、旅游、学习等小额个人消费贷款。前者其实就是银行的按揭业务, 而只是降低了申请门槛, 后者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已基本能代替。而中银消费则直接把主要业务放在了消费卡透支上, 两个公司的业务与银行无多大创新。

(二) 演化为消费信贷领域次贷产品的可能性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显现了其信用过度扩张导致的危机。但次贷产品又是活跃经济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取缔成为不可能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加大风险控制来推动其发展。所以, 消费信贷领域的放开能极大的拉动内需, 但在一定程度上, 这也是在为中国未来的次贷危机提供生存的土壤。

(三) 把本来的市场性风险转化成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美国早期的消费金融公司都是从小型企业做起的, 理论上说规模小不利于解决资金链问题, 但他们通过集中定位中等收入优质客户群、产品企业分摊风险和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寻找到了适合其发展的生存路径。而中国不是把这些问题交给更加灵活的市场, 而是交给了大型银行分支机构来代位缓慢探索。把本身可以由市场自身化解的风险交给了国有商业银行, 完全没有从《美国金融尽管改革法案》中吸取教训, 反而把一种次贷次品揽于怀下。

(四) 消费金融配套体系无法跟上

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后美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且相对完善, 其消费金融公司为短期资金紧张的消费者带来了福音。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的金融公司将允许其上市, 从而以股票的形式获取较低的融资成本。并且可以凭借成熟的资本市场包括同业拆借、银行贷款、从保险机构借款等多种渠道获取资金。并且在消费者金融公司的下游, 如:催收行业建立了完善的法律规定。

三、美国消费金融制度安排对我国的启示

(一) 由于《试点办法》在融资途径和资本金的限制, 商业银行提供的消费贷款严重制约着日益扩大的复杂化的消费市场。消费金融公司相对于银行在现阶段更具优势, 凭借其单笔授信额更小、签约速度更快、服务更趋多样化、贷款速度快等特别的优势, 可以有效地补充商业银在该领域的放宽不足问题, 这对于推动我国消费市场的进步, 激励消费和拉动内需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消费金融公司在初期的建设和完善除了应当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上, 更应当应地适宜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欧美等发达国际虽然在个人消费贷款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都是建立在其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之上的。美国金融公司由于其本身并不吸收存款, 所以不受相关法律规制, 因此其业务发展的很快, 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获得了长足发展,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 金融机构的高度自治性与独立性能使消费金融公司在发展中有效的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补充, 从而实现拉动内需的目的。

(三) 消费金融公司在业务推广上也更具独特性, 尽量避免与银行贷款的正面冲突, 立足于社区金融需求, 充分挖掘收入相对更低而难以获得贷款的群体, 通过其更具灵活的产品设计和多样化的市场开拓渠道发展客户群。无论美国还是英国模式, 消费金融公司之能够在与银行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无不在于其更多样化的贷款类型和更多样化的贷款品种。所以金融消费公司只有立足社区市场分析、适当借鉴民间借贷的若干经验、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信贷形式、以此快速提升公司的大众群体接受度, 是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接下来应当迈开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许文彬.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6) .

[2]李平女.制约我国消费金融发展因素分析[J].金融经济, 2011 (12) .

[3]康莉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评析及完善[J].金融与经济, 2011 (04) .

[4]许莎雯.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 (01) .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篇5

记者日前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为使金融消费者更好地学习金融、了解金融、更好地享受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央行将于9月1日起开展一年一次的“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

此次“金融知识普及月”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使金融消费者掌握符合其需求的金融知识;引导金融消费者识别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风险点,让金融消费者清晰理解金融机构的风险责任和金融消费者自身的风险责任及应对措施。

美国居民消费现状 篇6

一、美国居民处处节约,精打细算

迈阿密、芝加哥和德美因等各个城市里一到中午,快餐馆里人头济济,要排十个人的队,因为没有税,没有小费,而正宗的餐馆里客人稀少,因为除了餐费,还要加税,付小费。我们在芝加哥Willi's大厦附近发现一家匹萨店内人较少,不用排队,心想匹萨不会太贵,就要了2小块匹萨,加一小碟蔬菜色拉,账单显示是15美元。所以很多在大厦内上班的白领中午均自己带三明治或汉堡,躲在大楼附近广场的角落里吃。在市中心以外,美国人一般在Subway 这样的小店内吃午饭。我们进去要了一个全麦的长面包,服务员把它中间剖开,然后根据我们要求放入三明治色拉,土豆色拉,火鸡肉片,青椒,洋葱,西红柿,杂蔬菜,黄瓜片,腌黄瓜,再把面包一切两,每人大约有4号打印纸横的那么长的一个面包卷,不要饮料,总价是4.9美元。过几天我们又在一家汉堡店门口看到广告是2个汉堡王5美元。就进去排队,大约有20多人,轮到我们,服务员问2个汉堡王还要可乐吗?那天中午32度很热,我就说要2大杯。他记下我的名字,然后给了两个空的大纸杯。我看别人自己把可乐放满后等气泡走了再加,一直加到饮料满为止,就一样操作,然后服务员叫我去拿汉堡王。一共10美元,无税。2杯可乐要5美元,而在超市里最大号的一瓶可乐,仅卖2.16美元。企业因为没有税,没小费,就靠这个赚钱。美国普通居民目前每月税前收入就1000-2000美元,所以一般人均很节约。如在德梅因,公交车车费是1.75美元,一天来回就3.5美元。一周17.5美元,一月70美元。在外吃工作午餐5美元/天,一月100美元。租一室一厅或二室一厅,要500-600美元/月,加上通讯费,一月就700-800美元了。你还要在家吃早饭和晚饭,以及其它各种开支。所以很多人精打细算。因为大部分商店营业员,公交车驾驶员等,他们均无法得到服务的小费。

美国很多居民买东西,手里都拿着打折广告,对照广告买便宜货。此外商场和超市到处发息券(coupon),鼓励人们买东西拿回扣。买一送一(buy one take one)非常流行,甚至买一送三(buy one take three),如维它命店内的CQ10,一种保护心脏的辅助保健品。美国人还喜欢开车去大卖场(Costco)购物,卖场门口有警卫检查顾客的会员卡,只有美国居民才有这种卡。一个美国朋友带我们进去,里面人头济济,但不拥挤。相比超市里人烟稀少,这可说是奇迹。但卖场一律收现金,怕美国人信用透支。一般家庭买200美元吃一周。商场和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就大量贴商品打折招牌,如40% Off, 就是打4折,卖现价的6成,save 1.75$,就是节约1.75美元,真正的价格是原价4美元,现价2.25美元,不能搞错。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国庆节,德美因的迪亚大超市,相当于Outlet,卖首饰60%Off,再10%Off,再25%Off,1000美元的4克拉的水晶项链,就卖270美元,但柜台上没有人问津。

二、美国物价比过去涨幅不小,普通超市人不多

美国的超市分档次,如芝加哥华丽一英里附近高档的意大利EATALY,德美因中档的Dahl's,中低档的Wal-mart,Walgreen,低档的Aldi,以及最受欢迎的大卖场Costco等。我们在各种超市均有购物,发现超市里人不多,大家对价格很敏感。

美国的水果相对还便宜,过去香蕉0.37美元/公斤,现在涨到最低的超市也要0.59/磅,一磅等于453克,相当1.32美元/公斤,约8元人民币/公斤。车厘子2.45美元/磅,大卖场里7.99美元4磅,约1.8公斤,2.22美元/斤,即13.85元/斤。同样在大卖场,草莓6.99美元4磅,蓝莓6.99美元4磅。橙汁3.75美元1.75升。

基本食品大卖场里两个全麦长面包3.99美元,1.81公斤。牛奶一般3.09美元—3.99美元1加仑,即3.75升。超市里最便宜的白面包1.19美元900克。奶酪(cheese)1.15美元22片。冰淇淋1.64美元1.65升。3.99美元1加仑。猪蹄1.69美元/磅,猪肉1.88美元/磅,牛肉2.45美元/磅。美国政府为稳定人心,民以食为天,所以从世界各国进口食品,价格低廉,这值得中国学习。任何企业均不能在食品上获取暴利。

但美国的蔬菜远比中国贵。西芹1.29美元/根,约8元,上海只要2元。卷心菜0.79美元/磅,一棵2.87美元,约17.9元,上海2元。洋葱0.69美元/磅,一根0.99美元,约6.23元,上海1元。大卖场里红壳鸡蛋6.79美元24个,约62.74元。超市里白壳鸡蛋1.59美元10个,约9.92元。土豆3.69美元5磅,上海1.5元/斤。胡萝卜0.99美元/磅。3根黄瓜3.59美元,一根要1.2美元,即7.48元,上海0.6元/根。

三、美国房价大幅上升,但失业者到处可见

美国为了提升经济,可能推迟加息时间,同时让美元保持弱势。所以近期美元兑主要货币全面下跌,兑欧元急跌至1.37,迫使欧洲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措施。美元指数最近跌到79.79。美国劳工部7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8.8万人,远超预期,6月份失业率6.1%,创2008年9月来的新低。但在芝加哥的马路上、地铁里、商场门口,到处都能见到黑人乞丐,坐在地上,身前一块字牌“我饿,请给些零钱”。在市中心Downtown,见到一个斯文的白种中年人,举牌写着“我受过高等教育,现在失业,请您帮忙”。我朋友的舅舅,欧洲拿的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待了10年,现在50岁也失业了,心情不好。美国6月28日这周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小幅增加0.2万人至31.5万人。

美国的房价经过金融危机后,独栋别墅从均价10万美元,很快攀升到2014年5月的均价31.92万美元,(见表一)由于上升过快,(见图三)所以有钱的拥有多套房屋的家庭均大量抛盘,各处均可以见到卖出(For Sale)的标记。另外由于租金上升到高位,出租房(For Lease)也大量增加,每条街上均能见到。一般走10分钟路,两边至少能见到10处房屋出租或出售。(见图四)说明美国经济仍不景气。我们住的Apartment 租金1000美元/月,3室2厅2卫,160平方米。朋友自住外,还招租一人。我们居住的大楼不远,就是习主席访问爱阿华州州长的官邸。

浅谈美国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启示 篇7

消费金融是指从消费者这一主体出发, 探索其对资源进行非生产目的的使用或消费时所面临的金融问题。不仅包括消费者本身所面临的金融问题, 还包括市场、机构和政府共同作用下消费者的选择, 它能刺激居民消费, 是调节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的重要经济杠杆。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对消费金融内容进行如下界定:一是其研究内容并不局限于消费信贷, 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和分支;二是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消费者尤其是个人和家庭的各种金融活动;三是还应包括对与消费者所处的金融环境以及其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尤其是包括金融市场及政府的行为。

二、美国消费金融发展概况

消费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 消费占经济比重都很高, 2008年期间, 美国国内总消费率和居民消费比率分别达到了90%和70%, 而我国当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59.59%和36.05%, 美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多元化的消费金融服务机构给商业银行进行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竞争环境, 2006年~2010年其产品供给机构变动的大致情况, 其中商业银行占比一直维持在30%-50%左右, 作为消费金融产品的最大供给单位, 美国消费金融产品的发展概况有以下几点:

1. 服务理念先进。

优质客户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美国银行客服中心为例:它具有比较完备的组织架构, 由总体技术、服务和实施组织三部分组成, 业务处理量和精细化程度很高;不收年费, 主要盈利点是交叉营销;由50名资深专家组成统一的客户服务质量控制机构, 专门负责抽查客服代表的服务质量;通过5个与客户服务部平行的部门, 为解决问题提供人、财、物等支持;设立强大的风险预警系统;成立专门的客户调查部门:客户之声 (VOC) 。

2.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据Tower在08年对美国100家商业银行的调查显示:美国前100家银行用于信息技术采购的资金高达170亿美元。美国银行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提高了运作效率, 改善了服务质量;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利用方式, 如将信息技术的相关业务外包, 在节省人力和物力的前提下迅速获得技术支持, 同时把更多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

3. 制度保障完善。

美国具有极其完善和发达的消费金融的法律和法规系统, 如《公信信贷法》对发放贷款者的信息披露制度作出了严格详细的规定, 《社区再投资法案》规定银行在投资时不能避开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 《公平催收行为法则》规范了借贷双方之间的关系, 由此初步建立了美国的消费金融法律体系。信用体系也是消费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保障, 美国的信用报告制度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 目前已经发展为一个结构分明、体系庞大、覆盖面积广泛的信用信息服务产业。发达的信用信息服务业使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大规模的金融产品并合理控制风险成为可能。

4. 风险管理模型多样化。

美国商业银行针对客户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评分和风险预测模型, 由金融监管委员会对模型的稳健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 他们要求这些模型和技术与个人账户的评估程序保持一致, 并由不同部门之间组成的联合小组负责执行, 同时提供了专门技术人员跟踪和指导产品的使用;

三、美国消费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1. 多元化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提供消费金融产品的主体以商业银行为主, 其他消费金融主体受制度、资金来源、业务范围等原因限制, 市场份额较低。消费金融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能够形成“鲶鱼效应”, 从体制外给商业银行施加更多的创新压力。

2. 丰富消费金融产品体系。

我国现有各类消费金融产品发展不平衡, 相互之间差异较低。针对这一现状, 商业银行需对国内消费金融未涉及或涉及不深的领域予更多关注, 补全产品的空白领域, 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时刻提醒我们要关注消费金融产品的结构、体系和服务范围, 发挥消费金融对消费的支持作用。

3.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和信用体系。

与美国消费金融市场上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信用体系相比, 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消费金融法律体系, 在维护消费者利益, 规范借款人以及中介机构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 无法保证消费者的合理权利, 对于借款人自身风险控制水平较低。

4. 防止信用消费的过度膨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讯速, 消费信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长期的债务积累和过度消费使得美国经济增长逐渐偏离了可持续的轨道。消费金融业务的膨胀和消费证券化导致了风险快速积累和扩散, 经济衰退导致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下滑, 累计的债务引致巨大的市场风险, 严重的金融危机就会爆发,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范例, 因此我们在关注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绝对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特别要加强风险控制, 防止其对资本市场的巨大冲击。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历史, 重点分析了该市场发展的特点, 从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对我国发展消费金融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金融,美国,启示

参考文献

[1]王江, 廖理, 张金宝.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 2010年增刊.[1]王江, 廖理, 张金宝.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 2010年增刊.

[2]祝红梅.中美消费金融市场比较分析[J].金融会计, 2012 (3) .[2]祝红梅.中美消费金融市场比较分析[J].金融会计, 2012 (3) .

[3]许莎雯.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J].全国商情, 2011 (1) .[3]许莎雯.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J].全国商情, 2011 (1) .

[5]祝红梅.美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 2011 (6) .[5]祝红梅.美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 2011 (6) .

美国消费金融 篇8

整个美国历史见证了财富形式的变化。随着科学的进步, 新事物的产生, 衰退或者战争, 财富的形式由土地、小作坊、公司、股票逐渐演变。但是不管怎么变化, 美国人对财富的感情和忠诚始终不变。因为他们认为, 个人对他们付出汗水获得的东西拥有绝对的权利;财富与他们的手工、劳作密切相关, 彰显了他们的个性;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剥夺他们的财富, 就像不能剥夺他们的自由和个性一样;财富使他们自给自足, 独立自强, 他们对其财富有任意处置的权利。“人们被挣钱主宰着, 把攫取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布道也显示了获取财富的本能。“记住, 时间就是金钱”, “信用就是金钱”。他的道德观有实用主义的色彩。诚信有用, 因为它带来信誉。守时、勤奋、节俭等也一样。这种“实用个人主义”是美国性格的一大特点。历史学家Degler也注意到对财富的追求深深植根于美国人的生活内核。“年轻人倡导的人生唯一准则便是获得财富, 而所拥有的金钱成为人们是否受到尊重的唯一标准。”财富对美国人的重要性可以从其宗教理念里找到根源。圣·奥古斯丁笔下的上帝之城没有贫穷, 到处是财富。加尔文主义的“天职”指一种内在的冲动, 虔诚地把《福音书》当成真理, 把耶稣当成个人的救世主。上帝赋予每个人一份“天职”, 做好这份工作可以取悦上帝, 接受他的天慧。财富的积累便是工作出色的表现, 是“上帝的选民”的象征。于是, 攫取在“上帝之意”的外衣下, 变得合法而且高尚。即使是禁欲主义也并不反对财富。它真正反对的是有了财富保证后的纵欲, 肉体的享受, 从而放弃追求道义。韦伯也认为“只有财富成为懒惰和罪恶的诱因时, 它才是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财富的追求有宗教信仰的支持, 而早期对过度享乐和消费的反对进一步促进了财富的积累, 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 物质的丰盛, 宗教的世俗化, 财富概念逐渐逃脱了伦理和宗教的外衣。小作坊时期, 人们按照新教教义行事, 诚信、正直。美国人的进取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努力工作, 聚积更多的财富。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小企业逐渐壮大, 成为主要的财富形式。大公司之间的竞争又推动他们继续挣扎。所以人们将大公司之间的竞争, 而不是自由市场, 称为美国经济前进的推动力量。在这个过程中, 过分强调财富导致欺诈、压迫、不公正等现象的出现。股东, 利益相关者和分红的产生进一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 即不工作同样能获得财富。于是投机、机会主义和懒惰泛滥成灾。大公司除了利润和权利什么都不关心。利润流向了股东, 他们精打细算, 知道什么时候买进卖出股票;权利流向管理阶级。而获取财富也不再是为了取悦上帝, 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享受、社会地位的欲望。社会日趋成熟, 科技的进步, 新工业取代旧工业, 人均收入的提高, 劳动力结构变化, 福利社会的出现, 必然导致消费社会的出现。

总之, 消费异化剥夺了消费本来为生存而补充的功能, 演变成炫耀性消费、符号消费;消费的不再是使用价值, 而是符号价值。它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伦理和消费习惯, 在媒体、政府、学者的多人合作下, 将文化符号融入消费行为, 从而实现意识形态控制。它导致了美国形成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 还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经济负担和生态破坏。消费异化鼓励人们尽情消费, 将消费作为人生的意义所在, 当美国经济不能承受如此消费时, 金融危机就此产生了。由此可见, 消费异化是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一大重要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2]弗罗姆.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Webber, Max.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Trans.Talcott Pars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美国消费金融 篇9

早在2001年, 加拿大在联邦政府之下成立了专门的金融消费者管理局即FCAC, 全面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发酵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加强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并于2010年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 该法案同意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简称CFPB。美加两国成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虽有相似之处但是更多的是不同。

第一, 经费来源。FCAC的经费来源于被监管的金融机构, 并由金融机构按照资产总额进行均摊。CFPB有独立的经费来源, 每年拥有4亿美元的预算。CFPB为了行使自身的职权, 有权决定它的预算。

第二, 组织机构。FCAC和CFPB的内部组织机构如下1所示。

从上表1可以看出, FCAC与CFPB都设立了若干部门, 而且职能上大同小异。主要是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包括认知教育等方面。就具体部门来看, CFPB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更加具体, 从教育到咨询再到纠纷处理都设置了相应的部门。而FCAC的部门包括日常行政机构和执法机构, 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主要集中于消费者教育与公共事务部。

第三, 权力范围。FCAC主要具有执法监督权, 以此保证金融机构遵守金融服务。在金融机构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时, FCAC可以要求金融机构纠正错误行为, 或者对违反法律法规的金融机构处以罚款等措施。

第四, 纠纷解决。当FCAC接到金融消费者的投诉时, 首先告诉金融消费者应当采取哪些步骤解决纠纷。当纠纷不能有效解决时, FCAC把纠纷转给OBSI即, 金融机构监管署。CFPB内部设有消费者金融投诉部, 专门接受、处理金融纠纷。

第五, 监管范围。根据法案的规定, FCAC的监管对象为:在加拿大注册的所有银行, 联邦注册的保险公司、信托和贷款公司以及合作性质的信用协会, FCAC实现了对其境内全部金融机构的监管。CFPB对于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存储机构和信用社享有专属监管权。对于资产低于100亿美元的银行、存储机构和信用社, CFPB的监管权受到了限制, 只能要求其提供报告和参与对这些机构的审查。从监管范围来看, FCAC的监管范围更为广泛。CFPB之所以监管范围受限, 与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监管模式即多头监管相关, 其监管范围受到美联储等其他监管机构的制约。

第六, 隶属关系。FCAC隶属于财政部, 每年通过财政部长向议会提交报告。CFPB虽在形式上隶属于美联储, 但其在实质上是一个独立的机构, 美联储不能对其施加任何干预。CFPB不应就美联储理事会的任何作为或者不作为承担责任, 同样美联储理事会也不对CFPB的任何作为或者不作为承担责任。以此可以看出, CFPB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 自行承担责任和履行职责。CFPB相比较FCAC而言, 独立地位也更加突出。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简单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两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各有特色。FCAC是在“双峰理论”的指导下成立的, 对于金融业相对保守的加拿大来说, 其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十分完善。而美国的CFPB则是金融危机的产物, 基于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力度不足的反思, 其加大了对金融消费者的全面保护, 同时也强化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二、对我国的借鉴

金融危机之后, 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专门化已悄然成为国际趋势。然而, 我国并没有专门的保护机构, 在监管模式中, 混业监管依然是主导地位。这种松散的监管模式监管力量薄弱, 极易出现监管漏洞。在国际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专门化的潮流下, 以及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 全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同时, 要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为此, 要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

(一) 机构地位

1. 行政机构

根据美国、加拿大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无论是隶属于财政部, 还是负有独立的地位, 其均为行政机构, 因此, 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也应当是行政机构。根据加拿大的“双峰理论”模式, 我国的金融机构应当独立于金融监管机构, 这样既能保护金融消费的利益又能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定, 不存在利益冲突问题。

2. 预算经费

其行政机构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 其经费可以独立使用。经费独立能较大程度上保障其独立运行, 不受其他机构的干预。

(二) 职权范围

1. 规则制定权、检查监督权、处罚执行权

依照美国、加拿大的模式, 应当负有规则制定权、检查监督权和处罚执行权。可以依据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日常金融活动中出现的金融消费问题, 制定相关细则。对金融机构的推出的金融产品和提供的金融服务进行检查监督, 并可以依法对其进行整改, 也可以对金融机构的违规情况进行处罚。只有具备上述权力才能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保护。

2. 纠纷处理

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内部应当设立相关的纠纷处理部门, 以便及时化解金融纠纷, 维护其合法权益。根据美国消费者金融投诉部的做法,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保障投诉渠道。应当完善金融消费者的投诉途径, 方便其及时投诉。可以开设网站、传真、电话、邮箱等快捷便利的渠道。第二, 严格控制纠纷处理时限。对于金融纠纷的处理期限, 应当加以限制, 在规定期限内不能解决的金融纠纷, 应及时转交其他部门进行处理, 以便高效地处理。

三、结语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 各国都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加拿大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 经受住危机的的考验。虽然美国在危机中首当其冲, 但是随即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 世界各国也是紧随其后。美国、加拿大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成立, 也为我国提供了借鉴, 金融消费者保护, 这一“单峰”不容忽视, 应当实现其机构的独立化, 并在地位、职权方面进行保障, 以此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郭丹.金融服务法—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美国消费信心指数上扬 篇10

据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彭博消费者信心指数在近日提高到一46.9,从而结束了在前几周创下—48.9的7个月以来的最低记录,实现了5周内首次增长。纽约LLC朗格首席助理研究员Gary Langer指出,从历史角度看,这些低迷的数据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期。

彭博信心指数曾在2000年1月达到38点的最高峰,但在2008年11月创下了自1985以来的最低点—54。持肯定态度的调查者由前几周的47%增长到50%。2011年3月底也是自2010年1月以来持肯定态度的调查者占有率第二次达到50%以上。

购买指数自一55.1提高到一53.1,23%人认为,现在是购买必需品的好时机。消费者认为经济变得更为严酷的观点自前几周的一86.0跌至一86.5,也创下自2009年来的新低。家庭住户对经济持有肯定态度的只占7%。

“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公共经济状况比率停留在一个惯有的水平之下增长,”Gary Langer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消费者可能同时质疑经济复苏的力量和持久性。”

一个稳固的就业市场可以帮助消费者缓解高油价以及杂费账单所带来的压力。但房价的持续下跌以及股票的波动让高收入家庭产生了恐慌情绪。

由于房价下跌到自2001年房价膨胀以来的最低点,从而促进了消费者消费,并占据经济总量的70%。住宅房产价格在2011年1月达到了1年多来的最大降幅。20个城市的标准普尔财产价值指数自2010年1月下降了3.1个百分点。其中有18个城市呈现出逐年递减的现象,并且11个市场价格也跌倒自2006、2007年以来的新低。高收入人群舒适度近日自一13.8跌至一14.0,创下了2010年10月份以来的新低。

工程机械行业就业形势向好

美联社基于美国总承包商协会在劳工部公布的一个数据分析,2011年1—2月,有30个州的工程建筑业就业机会实现增长,而19个州在过去的12个月里,就业机会持续增加。不过也有协会官员指出,对于目前这份报告反映出经济状况得到积极改善下结论为时尚早,更大程度上还仅是得益于目前气候变暖,工程量增加。“回顾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能达到这个数据,当然值得欣慰”,该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西蒙斯说,“但是基于此,就判断从2月开始经济复苏、行业从此积极向上,还不成熟。”。

西蒙斯指出,18个州在2011年1—2月损失了一些工程机械就业岗位。有32个州的工程建筑行业的就业岗位从2010年2月到2011年呈现下滑趋势。目前大部分的工程总投资在持续下降,但是建材原材料等的支出却持续增长,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经营环境仍然很脆弱,形势不容乐观。

上一篇:渠道衬砌下一篇:固定资产增值税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