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室使用

2024-06-28

心理咨询室使用(通用14篇)

篇1:心理咨询室使用

补充、心理咨询室使用规则/管理制度(刘历秦)

1、未经心理老师容许不得擅自进入室内。

2、不得擅自动用设备、物品,借用物品按制度办理。

3、在室内不开玩笑、不聊天打闹、保持室内安静,保持室内卫生。

4、心理老师按时到岗,工作前要对设备进行检查,按要求使用设备,并随时观察设备工作情况,工作后关好机器。

5、离室前认真检查电源、关闭窗户,离室必须锁门。

6、值班入住老师爱护室内设备,清理室内卫生,叠好被褥收拾好床铺。不能使用咨询室内的卫生间。

8、使用心理教室上课的老师提前通知心理老师,请组织好上课学生。爱护设备、不随便动器材、图书。保持室内卫生。

篇2:心理咨询室使用

(一)咨询室应定期开放,每周不少于10小时,开放时间应符合求助者的需求,在开放时间内必须有咨询人员值班。

(二)学校心理咨询室可以根据咨询室设置情况和求助者的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如:现场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

(三)全心全意为求助者服务,尊重并积极关注每一位来访者。未经本人或监护人的允许,不得擅自向其他人透露求助者的各种隐私,心理测量结果和咨询记录等;与来访者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

(四)不掌握心理测量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咨询人员不得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量。不得使用盗版、信度和效度差、不符合学生特点的量表。不经学生本人或监护人同意不能强迫学生进行各类心理测量。

(五)在咨询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求助者情绪,如遇特殊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向校领导和有关方面人员汇报。

莲湖区西关一小

篇3:心理咨询室使用

(一) “脸萌”是什么

“脸萌”是一款卖萌神器, 在潮文化的大流下, 年轻人认为拥有自己专属的“萌脸”才不算“out”。2013年8月, 郭列率领他的创意团队推出“脸萌”项目, 瞬间火爆。“脸萌”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说, 它是一款有趣的个性化图像拼脸软件。用户选择软件本身提供的人物面部元素, 如眼睛、眉毛、耳朵和肤色等, 通过若干细节的选取, 拼凑出一幅幅可爱、逼真的面貌。正是这一张张用户创作出来的脸, 为开发者带来了千万的下载量和收益。

(二) “脸萌”在互联网上的火爆走红

自“脸萌”问世以来, 三个月时间下载量超过十万, 不到半年时间获得天使投资的资金帮助。犹如病毒传播一般, “脸萌”APP在朋友圈、微博等第三方社交平台内迅速走红, 目前已经俘获超过8000多万使用者的欢心。风头正火的时候, 好友圈里面满是好友“萌脸”, 有的直接用创作出来的作品作为人物的头像。“脸萌”的魅力究竟在哪儿, 使之如此迅速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原因很简单:“好玩”。用户只需做选择题, 不用做填空题, 这种选择总是对的。没有美术功底一样把自己画得可爱喜人且形象逼真;没有美术功底同样把自己周围的朋友描绘得俏皮有趣。

(三) 大学生关于“脸萌”的使用情况

笔者随机选取234名大学生进行关于“脸萌”的软件认知情况与使用情况的调研, 统计发现, 接近85%的同学听说过“脸萌”, 接近7%的同学没有听说过这款软件, 但是还是有兴趣接触和使用这个软件;其中, 超过70%的同学有使用过“脸萌”的经历并觉得十分好玩, 这个比例在学生中已经占了相当大的份额。我们可以从以上数据中得知, “脸萌”软件在学生中十分受欢迎。

二、“脸萌”图像在视觉传播中的心理期待

(一) 视觉心理

视觉心理是指人们在看到某一视觉形象时产生的相应的心理反应。比如人们看到笑脸, 会感觉到高兴;看到哭脸会感觉到沮丧。中国传统京剧中的脸谱形象设计巧妙地运用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红脸表现为忠义, 如关公;白脸表现为奸诈, 如曹操;蓝脸表现为肃穆稳重, 如窦尔敦。此外, 脸谱的图案也十分丰富, 额头、眼眶、鼻、嘴等部位的线条粗细、形状也是对应着相当丰富的人物信息。视觉心理不只是外界影像在眼球网膜上生成的图像, 它是通过人体思维与逻辑形成的语言形式。逆向推理, 人们通过这项物相的选取和理解又能够清晰地反映人的心理轨迹。

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们无暇去理解复杂文本信息, 图像比文字来得更加直接。成功的互联网产品, 应具备高素质的视觉传达的能力, 它必须能清晰地表达视觉含义。视觉认知行为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物化行为, 通过抽象﹑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去理解某一物像。“脸萌”本质上一款以人物漫画肖像自画像为主打的创意性产品, 是一款中国传统脸谱的时代创意性创作, 它很好地契合了用户的视觉心理。人们主动创作那些似像非像的人物头像, 联想到自己或者某一个熟人朋友。或者通过卡通手段可以把自己的形象可爱化、美化。这些心理作用使得很多用户积极使用这款软件, 并且积极地推广和分享这一软件。

(二) “脸萌”APP使用者的心态调研

关于大学生为什么选择使用这款软件,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超过40%的人觉得这款软件的设想和里面的图像给人以很强的新鲜感, 接近10%的大学生认为里面的角色很萌很可爱;此外关于学生群体如何使用这款软件, 超过40%的同学是在给别人画脸, 超过30%的同学只是娱乐大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大学生对该软件主要是觉得好玩, 并且乐意与他人互动和分享, 这也是这款软件定位的初衷。

正如这款互联网产品的始创人郭列所说, “脸萌”的成功不仅在于顺利地搭上了微信朋友圈这一顺风车, 互联网产品思维运营与渠道选择只是产品成功因素之一, 成功的最大亮点还是在于产品本身。正如产品创作初衷, 我们坚持卖萌、闷骚、好玩、自我挖苦和好友调侃, 我们要让用户参与进来, 要让用户自己主动地给朋友推介这款好产品。只有这样, 这个小工具创作的作品, 才真正具有人格化和娱乐化的特质, 给使用者以“我手拼我心”的酣畅感。

(三) 好产品视觉传达中的心理共鸣

1.去精英化。“美”与“丑”是很多人介意的话题, 每个人都是向往美丽的, 但是现实是美丑并存, 极少人愿意将自己的真实图像作为社交平台的人物头像。美是一项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特权, 当人们对自己的容貌不自信时, “脸萌”替大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的解决方案是弱化“美”和“丑”的距离。没有精英, 普天之下皆平等, 让用户敢于正视自己的容颜。如果说照片是美女、帅哥的专利的话, 那么漫画确实是抽象处理弱化了美与丑的距离。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特性, 看到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创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某种前所未有的使用快感, 这是一种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在心理上感染某种色彩的持续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处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 这种情绪会激发人们短时间失去理性, 洋溢到作画与分享的乐趣之中。

2.相像主义。大家接受某一视觉形象时, 对于非常熟悉的物相, 会非常轻易地联想起生活中既有的“常规”或“习惯”, 这是一种约定俗成视觉定势思维。这种思维定式会让人产生习惯性的反应, 当遇到冲突的结果时也会形成天然的排斥情绪。抽象创意图形设计就是通过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使得艺术设计的作品与真实物相有所偏离。夸张、线条化、幽默等表现手法均能把物相抽象, 使得作品与真实有一种既又有不像的悬浮, 受众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某一角色产生认同, 这种认同是基于自身对生活的理解。有了认同的角色之后, 观众往往会把自己的情感也投射到对象身上, 情绪也会随之跌宕起伏, 并与对象的思维与情感发生交互。

“脸萌”软件的初衷正是从这里出发, 运用面部的几项基本元素可以拼凑出一副有特殊表象的面容作品。比如某个人有着浓眉大眼, 额头宽, 高鼻梁, 短发, 下巴圆等, 就这几个基本的视觉元素, 使用“脸萌”就可以制作千差万别的卡通作品, 与真人对象有70%—80%的相似度。这份相似度正如照镜子一般, 创作者认为那个人就是自己, 会有特别的好感。自己参与过的内容哪怕只是拙劣的画作, 也会被当作艺术来收藏并与朋友分享。朋友之间通过蜂鸣传播,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一软件。这种自我认同感是人人都有的, 更多人会参与这场全民自画像中。

3.能互动、能分享、能卖萌。“卖萌”对于“脸萌”来说是非常核心的内容。首先, 这款软件的卡通形象设计萌化了所有的用户, 用户自身融入一幅幅自我画像的创作中。通过调研数据可以得知, 超过80%的大学生通过“脸萌”给自己画过脸, 接近3/4的大学生使用这款软件是出于其可爱、有趣。卡通的人物形象弱化了美和丑的概念, 一“萌”遮百丑, 这个方案设计激发了人本性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基因。此外, 互联网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分享、炫耀的时代, 炫耀的可以是金钱、权力、美丽、丑陋以及“萌”。超过20%的调研对象觉得能够在朋友圈、QQ空间分享自己创作的卡通头像, 这也是他们喜欢这一软件的理由。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接近30%的用户曾经用过或者正在用自己通过“脸萌”创作出来的作品作为自己QQ、微信或者其他社交软件的人物头像。

三、结语

“脸萌”作为一款创意性的图像自我创作软件, 短时间内吸引了庞大的用户基数, 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我们首先十分认可创意团队的呕心沥血, 以及运营团队平台化运作的思维。从受众心理接受层面来看, “脸萌”使得用户通过参与其中创作自己或者他人的漫画肖像, 从创作的过程中找到了自画像的乐趣。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后, 作品给予了作者本人一种自我感知良好的“美”的认可, 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此外, 基于创作团队的平台化运作, 互动与分享平台的一体化, 用户创作的自己或者他人的漫画肖像以可爱、形象、好玩的动因在朋友圈迅速蔓延, 正以一种病毒式的方式传播。“脸萌”虽然短时间取得了巨大的关注和成果, 但是通过调研也可以看到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可选择的人物面部表情与人体器官不够精细化, 玩法简单, 商业拓展渠道单一等, 这需要创作团队进一步发挥创造力, 使得这一作品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卖萌经济学[J].创意产业, 2012 (4) .

[2]吴倩.纪淑娴.动画电影的影响画面与视觉心理研究[J].视觉艺术, 2013 (3) .

篇4:父母如何使用心理暗示

我女儿今年13岁,很不好沟通,鼓励她的话被认为是违心的话,批评的话则被认为伤她自尊。我现在对她真是束手无策了。请问我该怎么办?

家长:您好!

在孩子青春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很多家长由于不擅长沟通,经常与孩子发生冲突。

在与孩子沟通时,建议家长不要掩饰自己的真实心态,但要尊重孩子,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举个例子,当女儿做了一些让您很生气的事情时,您可以对孩子说:“虽然我很生气,但是,我知道你一定有原因,能不能跟我说说?”这样一来,孩子就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也有机会了解事情的真相。否则,极有可能会因为我们的片面看法“伤害”了孩子。

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心理暗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学生高考前非常紧张,父母很担心。我帮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暗示,让他们找一个孩子比较放松的时间,对她说一句话:“这几天我们都挺紧张,你倒是挺轻松啊。”结果,孩子受此暗示,她就真的放松了很多。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种心理暗示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要求教师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以后会有出息,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事实上这些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受他的暗示,以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已开始崭露头角,后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由此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如何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心理暗示,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具体状况来操作。另外,一个有效的心理暗示最好选择在孩子很轻松的状态下进行,要让孩子在无意中接受。

篇5:心理宣泄室使用制度

1、来访者先向心理咨询人员说明自身情况,由心理咨询人员评估是否适合选择心理宣泄。

2、来访者进入心理宣泄室请先登记。

3、凡在心理宣泄室活动者,须遵守活动规则,爱护宣泄室物品,严禁刻意毁坏。

4、来访者在进行心理宣泄的过程中,请注意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5、宣泄时间一般约为30分钟以内,应该视个人情况和心理情绪反应而定,切勿导致力竭,或者过度疲劳,具体情况由咨询师把握。

6、建议勿频繁使用心理宣泄室,听从心理咨询人员建议和指导。

7、心理咨询师必须态度热情、工作细致和认真,不得迟到、早退,要按时到岗接受来访者。

篇6:使用应用心理学帮助软件工程师

在现实中的软件工程项目中,很多问题都来自软性因素。比如:软件架构师如何说服他们的管理人员,用更多时间来定期重构,或是复审项目的架构?要想激励其他人,相比深度的技术知识,软件工程师更需要软技能。这些能力常常被低估,而且不会在校园内讲授。

上述问题正是这本新书试图解决的。它并没有专门针对某组特定人群或是利益相关者,而是包括:

项目经理、开发人员、DBA、业务分析师、QA专员,以及其他以某种形式参与到软件开发中的管理人员

在书的开头部分,作者解释了应用心理学的底层理念。他提到软件工程中的不同特性,并将通用理念映射到软件工程的上下文中。他进一步展示了软件工程的主要问题,比如软件估算、计划问题,以及不切实际的期望,

管理资料

本书覆盖了在开发组织中多方面的心理因素。详细来说有:

奖励、目标和阻碍因素

压力

恶意认知(Cognitive Malware)

影响、说服与社会压力

模拟智能

解决问题、决策与创意

此外,Fox先生还展示了人的方面,包括:领导力、文化与性别、团队,以及人才池。

作者将心理概念看作软件工程行业中的一个重要杠杆。然而,他并不将其视为银弹:

将心理学的理念和原则应用再软件过程中,也许能帮助我们的行业取得进步,可能只是一点点,但确实是向正确的方向。尽管我坚信对心理学的更好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我也不认为它是银弹。实际上,相信银弹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心理学的深入探讨,以及它们对于软件开发项目的影响,不过并没有试图覆盖所有的社会交往技能。

所有感兴趣的读者们,本书有313页,在Amazon.com的网站上售价为19.99美元。出版公司声称同时提供Kindle和Nook版本。

查看英文原文:How Applied Psychology can help Software Engineers

篇7:心理咨询室使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意识的提升,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儿童家具作为学前儿童的日常必备物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发展心理学为依据,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家具在学前儿童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旨在论述发展心理学在学前儿童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家具设计应用

引言

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去研究人类成长发展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并究其内在的原因。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既被视为发展心理学的前身,也是公认有关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经典著作。此后,欧美一些心理学家纷纷开始投入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使儿童心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957年,美国出版的《心理学年鉴》中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标志着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的演变。随着人们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使发展心理学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应用,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家具设计便是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之一。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年龄阶段在3-6岁,处于童年早期[1]。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作为儿童成长阶段的特有时期,无论是从成长的内容还是成长的心理特征来看,都呈现出本阶段特有的特点。

1.1认知的发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成长机制的研究,将儿童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1-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具体运算阶段(6-12岁)以及形式运算阶段(12-18岁)。并指出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相对较快的时期。该阶段儿童在认知方面容易受外在事物显著特征的影响,更多靠物体的形态去感知与判断事物。由于神经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随时转换注意的目标,对于新的事物往往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有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方式对其成年后的思维习惯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重要影响。然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对儿童的认知产生差异。鉴于此,从小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对于他们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1.2个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可塑性非常强,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组合[2]。随着语言能力、自理能力及思维的提升,该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渐渐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考问题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开始想要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然而,个性贯穿于人的一生,良好的个性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学前儿童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对儿童今后人际关系及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3人际交往的发展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语言、肢体动作以及表情等表达方式同其他个体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际交往作为儿童进入学校后社会性的重要形式,在儿童未来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游戏作为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贯穿于他们整个成长过程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更愿意选择可靠的游戏伙伴作朋友。另外,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好的游戏不单单有趣好玩,还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孩子在游戏中懂得如何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某些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游戏是该阶段儿童学习以及与同伴互动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促进其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

2儿童家具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作用

“儿童家具”是指适应0-18岁的儿童身心特征,并能满足儿童的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方面的需求,为儿童提供坐、卧及储存物品等功能需要的一类器具[3]。学前儿童家具主要包括儿童床、学习桌、儿童座椅以及储物柜等。有调查显示,人类每天与家具的接触时间较长。对儿童而言,其学习、娱乐、休息等活动与家具亦密不可分[4]。因此,儿童家具适合与否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儿童家具有以下作用:

2.1提供儿童休息与储物

满足儿童生活作息的需求是儿童家具的首要功能。学前儿童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休息对于他们的成长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睡眠不仅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也能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去生活学习[5]。同样,对于儿童来说,储物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该阶段儿童物品多且杂乱,房间里随处乱扔玩具是常见现象,将儿童物品进行分类收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敞、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2.2培养儿童自理能力

这个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对于家庭事务,他们虽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理,但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收纳任务。例如,儿童将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放在指定的位置,既易于寻找又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归类收纳自己的物品,使儿童较早就有独立的意识,自理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发展。

2.3寓教于乐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该阶段的儿童往往通过游戏来慢慢感知世界。研究发现,儿童可以从游戏中获得生理与心理的满足,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人际社交、认知能力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儿童家具在满足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应同时具备娱乐功能,在游戏中提高儿童在家具使用中的参与性并从中学习新技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2.4亲子互动

亲子关系对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彼此的沟通可以培养亲子感情。家长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许多知识及生活技能是由家长言传身教的。儿童家具可以成为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平台。例如,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进行合理收纳,将玩具放在指定的位置,家长陪孩子一起玩耍、学习等。这些活动不但使孩子在使用家具过程中锻炼了能力,也让孩子与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增进彼此的感情。

3优秀案例

发展心理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理论体系日趋成熟,现已逐渐转向应用领域方向。设计师通过不断探索,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儿童家具的设计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许多儿童家具在设计中融入游戏性、益智性等各种元素,深受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3.1儿童衣帽架

该款衣帽架由意大利设计师埃莱娜设计。它是由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床头柜,挂钩和洗衣篮组成。首先,针对学前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现象,将衣帽架的挂钩处设计成动物的眼睛,看起来乖巧可爱,使儿童的注意力能很容易地放在收纳上,使他们养成了从小收纳衣物的好习惯。其次,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分别给家长和学前儿童使用,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感情(见图1)。

3.2儿童滑梯床

由著名丹麦儿童家具品牌芙莱莎(FLEXA)公司设计的儿童滑梯床,把家具产品造型和儿童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设计师将学前儿童喜爱玩滑梯的特点融入儿童床的设计中,深得儿童喜爱。此外,考虑到学前儿童爱玩捉迷藏,喜欢保持一种神秘感,设计师还将帐篷元素与儿童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儿童的睡眠时间也充满乐趣。在细节的处理上,整体的家具都采用圆角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儿童在玩耍中不小心磕碰(见图2)。

3.3儿童椅

儿童椅由家居设计公司设计。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主体部分由靠背椅和座椅组成,此外,还包括婴儿床体、座椅支撑架与脚踏板等零部件。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将主体模块与不同零部件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使用。例如,将靠背椅与婴儿床体组合,它可成为一款幼儿助行器;把靠背椅与脚踏板组合又变为一把儿童高脚椅。该产品解决了父母在儿童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的问题,属于典型的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家具设计(见图3)。

4结论

将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儿童家具进行设计实践的结合,成为儿童家具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解析,并列举儿童家具设计的优秀案例来阐述发展心理学在儿童家具中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总结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设计师从中提取符合儿童成长变化所需的设计元素,设计出满足他们身心发展需求的儿童家具,让产品更好地为儿童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侯涛.从发展的角度探析儿童娱乐产品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

[2]刘博文.儿童家具可成长性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

[3]卓霄.何庆华与汪斌.儿童家具设计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03).28-29

[4]何小娟.潘文芳.从工业设计角度解读《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J].设计.(08):68-69

篇8:心理咨询室使用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倡导发挥人性的优点、注重对潜能的开发和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帮助人们获得幸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这就要求教育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个体压力源或潜在的消极结果分析上,更要关注学生固有的积极潜力和能力的开发。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普查的现实状况,来探索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学生心理档案建立与使用的有效途径。

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在建立和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1.心理档案建立过程中收集资料的方式单一,导致心理档案缺乏系统性。心理档案应该由心理状况、个性特征、智力、生活事件等几部分构成,但是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是通过心理普查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很少用到访谈法、观察法等,收集资料的方式单一,造成心理建档过程中一般只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和个性特征,对其他方面考虑的比较少。而且测试结果与被试的主观心态密切相关, 如果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刻意“装好”或“装坏”,会造成数据失真,导致“假阴性”“、假阳性”“、错报”“、漏报”等现象。且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心理普查时采用SCL-90,该量表病理性倾向较重,常模时效性差,忽视了学生的常态心理,仅以此数据来作为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基础资料,缺乏客观性和系统性。

2.心理档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采用“问题取向”,偏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开展心理普查和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是服务于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是服务于学生的自我意识、潜能开发、心理发展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极少数的心理不健康或者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这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只关注心理偏差群体,组织人力对此类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或转介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对于大部分心理状况属正常范围的学生“弃之不管”,达不到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目的,偏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心理档案的管理和更新机制不完善,导致心理档案缺乏发展性和动态性。心理档案涉及学生的隐私,如果管理和使用不当,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心理档案的基础资料来源于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因为所有的心理测试都是只能反映学生某一阶段的心理状况,如常用的SCL-90评定的是被试“一周内”的心理行为表现,而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是随时间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心理普查结果存在一个时效性问题,单纯拿心理普查数据作为心理档案数据的做法导致心理档案呈现低专业化的态势。 另一方面,心理档案重建设、轻使用,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档案只考虑“有”,而没有考虑“用”。据笔者了解,很多高职院校心理中心的老师被“心理档案的保密性”所绑架,造成心理档案实际上被束之高阁,缺乏科学的反馈机制,不能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丧失了心理档案的利用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学生心理档案建立与使用的思路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发现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 在遵循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和保密性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建档、正确使用心理普查数据、规范管理心理档案和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1.整合各种研究方法,完善信息收集机制。新生心理普查数据作为心理档案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尽量确保测试数据接近真实, 这就需要选取更科学和更具适用性的量表,获取学生的积极配合, 提升主试的专业水平,规范测试过程,减少额外相关变量对测试数据的影响。除此,须整合各种研究方法,运用心理测试、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进行全方位综合测试,既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成长环境、近年来学校学习情况、作业分析、重大生活事件、心理测试数据以及参加社团活动的记录,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还应包含近年来学生实习情况,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高职学生心理档案,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套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用“发现”的眼光,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将视角转向学生内在主观意义的建构上,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以“关系”为中心,在积极的“关系”中建构积极的意义,而非以“问题”为中心,对于某些在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应该做到“去标签化”。在分析学生的背景资料时,既不能根据一次测试,也不能单看某一量表或某一指标就轻易下结论,应当由专业人员综合考察,反复甄别,方可作出评定。既应看重某些消极的心理症状,更应包括学生固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以积极评价为主,以提升学生心理资本为目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引导学生正向思考,让学生相信自己才是自身问题的专家,努力增加自身的“白”,“白”越来越多“,黑”自然越来越少,真正做到“助人自助”。

3.坚持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提升“两手抓”。心理档案是记录学生阶段性的心理状况,但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心理档案要定期更新才有存在的意义。各高职院校须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评估,这是一项复杂而耗时的工作。因此,应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心理中心要建立完备的心理档案管理机制,对资料收集、整理、借阅、使用、保管等有明确规定,实行学生资料分级公开制度,部分资料可以共享,但对于隐私性较强的部分必须限定在专业人员范围内,保证心理档案兼具保密性和资源共享性;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很多高职院校心理档案建立和管理过程中,必须依托辅导员的作用,但是很多辅导员既缺乏心理学知识也缺乏档案管理技能,所以,应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参加先进经验交流会等,确保心理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

4.提高心理档案的利用效率,发挥其教育参考、鉴别诊断等功能。将学生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资料建成心理健康档案,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资料储备,尽量提高其利用效率,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1)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及其教学目标提供直接指导。教师根据心理档案的反馈资料,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共性和个性,合理设置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如可以把心理健康课程分为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确定差异化教学目标,有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个性,提升其心理资本;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指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2)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效参考。学生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职业喜好等特点,更明确自己的职业定向和职业领域,这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帮助,也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效参考。(3) 为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安全校园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之一是便于学校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从而主动提供心理辅导,使问题能够早发现、早解决,避免问题的扩大化,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恶性危机事件的发生。(4)为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学生工作者了解每一位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与心理状况提供基础资料,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优势和困惑,学生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领域,高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管理、使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才能确保心理档案的客观性、系统性和保密性,才能确保心理档案的教育参考功能、筛选鉴别、科研辅助等使用价值的提升,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在推进学生自我发展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摘要:在阐述传统心理档案存在不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心理档案的建立、反馈、管理和使用方面有效探索了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职学生心理档案建立与使用的有效途径。

篇9:正确使用“心理放大镜”

别盲目“放大”坏情绪

曾听过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个主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主妇却想:一个鸡蛋孵化后会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变成母鸡,而母鸡又能够下很多的蛋……“天啊!”主妇痛苦地叫喊起来,“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主妇开始郁郁寡欢,最后竟一病不起。

别以为这只是个笑话,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着与这个主妇类似的心理。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拿着放大镜对人看事,特别是倾向于将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不如意的事肆意夸大,使它成为自己思想中压倒一切的东西,以致严重影响了工作与生活。

走出放大苦恼的误区

第一,认识痛苦与挫折的客观性。遭受挫折其实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像失恋、被炒鱿鱼、下岗、被领导批评等,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寻找放大苦恼背后的心理原因。如是否是自己太过于追求完美、太看重事情的结果、太注重他人评价等。这些心态的存在常常显示着你倾向于悲观地看待自己,拿着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

第三,正视现实的压力。苦恼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生活中有着一些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压力、心理冲突,如婚姻的矛盾、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冲突等,我们要学会正视并及时消除它们。

第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心胸才能开阔,思路才能宽广,才不至于将某些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放到不恰当的位置而自寻烦恼。

放大快乐,你就快乐

当然,这种“心理放大镜”并不一定只对我们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反,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也能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好帮手。比如,当我们感到自卑时,可以仔细想想自己的优点,并且一条一条地将它们写在纸上,增加对自己优点的关注,无形中会增强自信心。

有人说,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人们的快乐却越来越少了。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一点——放大自己的快乐。

篇10:心理咨询室使用

粉丝及其他-浅谈新时期流行语产生与使用的心理特点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存在和流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流行语不仅突现了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又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心理特点.

作 者:王丽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8“”(7)分类号:H1关键词:流行语 心理

篇11:如何正确使用面膜:面膜使用学问

一.通则

无论哪种面膜,敷之前都要进行洁面工作,用日常的清洁用品初步清除肌肤表面及毛孔中的污垢,建议使用温水清洁,这样可以令毛孔舒张,对于清洁面膜,这个步骤有助于之后深层清洁毛孔中的污垢,对于滋养面膜,则有助于充分吸收面膜中的养分。

二.细则

1.撕拉式面膜

对于撕拉式面膜向来争议比较多,因为撕拉的这一动作本身就会造成对肌肤的损伤,可能会使毛孔变得粗大,甚至有过敏的风险。所以不太建议用此类面膜。当然,撕拉式面膜的长处是清洁力比较强,如果您的确钟情于这种面膜的话,那切记涂抹面膜时要避开眼周及眉毛,揭下面膜的方向要与汗毛的生长方向一致(即自上而下),并且使用频率不能太高,通常一周一次足矣。

2.水洗式面膜

水洗式面膜的要点是涂抹均匀,温水冲洗,此外,对于补水、美白、除皱等面膜,最好能把颈部肌肤也涂抹到。大家都知道健康美丽的颈部会给整体印象加分不少哦,而且颈部也是泄漏年龄的一个要害,所以预防颈纹也应该从早做起。

3.织布式面膜

篇12:财政票据软件使用简明使用手册

一、操作说明 1.1导入信息

A.假如是第一次插入卡或者有新领了票据,软件登陆时会自动提示并导入最新的卡数据。

B.手动倒入卡信息设置 如下图:

注意事项:

1.2开票

单击[日常业务]---[开票]---[增加]提示如下图:

注意事项:1.开票时须确保信息准确,如开票保存后,不管有没有打印出发票,再发现票据信息有错,那只能作废票据重新开张发票

2.在代收缴款书生成缴款后,把选定日期内的票据统计缴款书并缴款后,是不允许再次把已经统计过的票据作废或取消作废

3.放票据打印时,记得核对电脑票据号一定要跟实际的纸票据号码一致,如果放错,请作废后重新开票

4、批转入开票时,首先把表格做完整,把表格做完之后,先把表头删除(删除后不可点保存),再表格中点“文件”,接着点“另存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的“保存类型”中选择“文本文件(制表符分隔)(*txt)”类型后,点选“开票转入.txt”,点保存,在弹出的窗口中点“是”。然后直接点右上角的“X”关闭文件,还是在弹出的窗口点“是”,在新弹出的另存为窗口中再点选“开票转入.txt”,点保存,在弹出的窗口中点“是”。然后点桌面的“博思开票”图标,点确定进入,点“日常业务”,点“开票”,点右上方的“转入”然后点“全部批打印”,在弹出的窗口点“批打印”。

1.3.缴款

在博思开票软件的[日常业务]界面上点击 面,如下图:

图标,出现缴款书(委托代收)的界 2

(2)点击【生成】,系统自动显示【截止日期】前已开具票据属于委托代收项目的累计数量及金额

点击【生成缴款书】生成一份该项数据缴款书

(3)放入空白缴款书,点【打印】打印缴款书(4)点【缴款】

(5)录入缴款书号、银行流水号、记账日期(银行缴款日期)、代收网点名,这些信息在银行回单上均可查到;

(6)点【保存】

(7)缴款书左上角将出现红色【已缴款】字样,即表示缴款确认成功

注意事项:如为手工填写缴款书,可根据系统生成的数据填写相应项目,生成缴款书的截止日期最好为昨天日期,若生成缴款书的截止日期为今天,而今天缴款后,又继续开票有可能造成下次生成缴款书日期为此次缴款书截止日期的次日,有可能造成当天缴款后继续开票的票据在下次生成缴书进不能自动统计进去造成欠缴如为手工填写缴款书,可根据系统生成的数据填写相应项目,生成缴款书的截止日

1.4上报核销

单击[日常业务]――[上报核销]之后将出如下窗口:

在上报核销界面,首先选择好核销日期,一般默认为前一天,也可根据需改为 更前面的日期,但不能为当天或超过当天的日期。日期选择完毕之后单击[刷新],即可出现下级单位缴款情况信息,核信息之后即可单击[上报核销]进行数据上报,并注意要选择[核销数据保存在],有三种,(1)网上核销:通过网络把数据核销到上级部门.(2)其他存储路径:通过在本地存储空间中生成一个核销文件,然后把核销文件和智能卡一起带到上级部门去核销.(一般用于使用小容量的智能卡的用户).(3)IC卡上:把核销数据保存在智能卡,然后带智能卡到上级部门去核销.注意事项:1.在核销时候注意核对票据信息及缴款信息,如有差错,请先找出错误原因,再操作上报核销.2.本次核销日期最好跟最后一次生成缴款书的截止日期一致,避免核销时候有欠缴金额

3.要想正常通过网络核销,必须对方计算机开启,网络连通,且核销服务也已启动并能正常连接,才能正常通过网络进行网络核销.5 1.5数据库备份还原

A.找到相应的数据库,复制并保存到另一个地方

打开博思软件安装目录开票应用服务器bskp.dat是开票数据库备份BsKp.dat

B.软件备份

系统维护

C.软件备份截图

篇13:现代中职生对网络使用的心理研究

一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1.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中职生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阶段, 判断事物往往情感色彩太浓, 分不清主次。看问题片面、主观、偏激;心理发展滞后;性意识开始觉醒, 对异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心理动荡, 而身体已经发育成熟。这时网络的神奇魅力, 卷起的旋涡使他们无法逃避。由于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因而会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 会导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产生网络强迫症, 欲罢不能, 出现网络成瘾或沉迷现象。

2.对认知结构的影响

认知结构指在感知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是个人的全部知识的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的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 其中, 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中职生思想活跃, 当他们翱翔在网络世界里时, 以自主的方式, 开拓自己的活动领域, 不断地获得新知, 并把书本知识在自己头脑中再现。这个环境为中职生提供了丰富、良好的多重刺激是促使认知结构完善和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他们的认知结构就可以在外在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特征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具有渐进和累积性的自我建构。但是, 由于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 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尚未成熟。当网络传来西方国家的一些观念与他们头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时, 容易导致价值观的倾斜、认知结构的偏移。

3.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中职生沉迷于网络必然影响学生对生活、学习、生存等基本技能的掌握, 变得性情孤僻, 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障碍, 经常上网的孩子视力容易下降。中职学生同样处在长身体时期, 长时间上网导致睡眠不足, 上课时昏昏欲睡, 无法认真听课;即便身在课堂, 心思也在网络中, 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中职生来说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影响, 中职生与普高生最显著的区别是以技能学习为主, 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中往往因注意力难以集中, 无法掌握操作要领, 在有些岗位, 可能因此被夺去生命。因此, 沉迷于网络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工作者只有认识和研究网络的特点, 转变观念, 规范它的发展, 因势利导, 建章立制, 努力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平台, 才能充分运用网络这个媒体, 实现教育目标。

二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

1.全面分析, 因势利导

学生上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排解无聊的需要 (消磨时间) 。学生进入职校后, 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 学习压力骤然减少, 无所事事, 充沛的精力无处发泄。二是游戏娱乐的需要。部分中等职校学生是应试教育的牺牲者, 在以前的学习中受压抑太久, 遭遇了太多的冷眼, 到职校似乎要弥补逝去的玩乐时光, 放松自己。有些学生沉迷上网就是因为迷恋游戏而一发不可收拾的, 学生薄弱的意志力很难阻挡游戏的诱惑。三是求知的需要, 并不是所有上网全是为了无聊, 有通过网络收看新闻、了解时事、查阅资料等还有一个原因不得不提, 那就是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古板的教学方法, 陈旧的教学内容, 照本宣科的教师是导致学生逃课的重要原因。

2.制作个性化主页和优秀课件

倡导职校班主任制作优秀的课件和个人网页, 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网络学习氛围。

这里所说的课件, 绝不仅仅是充斥网络的利用演示文稿或Flash制作的把原来的电教设备的简单相加。理想的课件应该是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于网页型课件。

因为对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来说, 网络具有以下四种宝贵特性:可作为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的丰富资源, 从而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十分有利;可提供便于观察、设计和参与实际操作的仿真实验条件, 从而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十分有利;可充当会话、讨论、协作交流和思想沟通的理想媒体, 从而对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十分有利;可创设与客观世界类似的便于感知、体验和问题求解的真实情境,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三对网络利弊的权衡

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 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 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 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 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网络还使中职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

网络同其他事物一样, 除了有利的一面, 也给一些中职学生带来困扰, 如网络容易使少数自控力较差的中职学生上瘾、间接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网络高技术容易使有的中职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崇拜等。

篇14:心理咨询室使用

关键词:“呵呵” 语境 语义变化 使用心理

一、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手机、互联网等聊天手段在日常的人际沟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文字为媒介的现代通讯聊天不同于以声音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对话,呈现出许多个性特征,其中便包含着对拟声词的运用。

“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1]顾名思义,它的主要功能是模拟声音。这些词借用文字的读音模拟声音,非常生动形象,并能够引起人们不自觉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网络聊天是以文字为媒介的现代通讯聊天的典型代表之一。拟声词在网络聊天中运用得十分普遍。“哦”“嗯”“呵呵”“哈哈”“嘿嘿”“嘻嘻”等词在网络聊天中出现得较为频繁。网络的娱乐性奠定了网上聊天愉悦的情感基调,因此在众多的拟声词中,模拟笑声的拟声词占多数,然而这些模拟笑声的拟声词又各有其特点,不尽相同。比如“哈哈”更倾向于表达一种爽朗的开怀大笑,“嘿嘿”则偏向于一种狡黠而略带可爱的笑,“嘻嘻”体现出一种顽皮淘气的笑,而“呵呵”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呵呵代表的笑是比‘嘻嘻更成熟、比‘哈哈更矜持的微笑,热情而不轻佻,含蓄而不阴鸷,温暖而不滑稽,礼貌而不生硬。”①“呵呵”一词本身所带有的这种感情色彩,使其在网络聊天中运用得最为普遍,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其他的含义。

二、语境与 “呵呵”语义的理解

在对“呵呵”的语义理解上,语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运用和理解语言所依赖的各种因素,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2](P176)

(1)A:这道题我不会,你帮我看看呗!

B:没问题。

(几分钟后,B将A的问题解答出来并发送过去。)

A:你真聪明!

B:谢谢夸奖。

(2)A:你平常工作也不是很努力啊,领导怎么把年终奖金发给你呢?

B:啊……不瞒你说,我舅舅和领导是朋友,我让我舅舅帮了个忙

A:你真聪明!

B:你这是什么意思?

例(1)和例(2)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语境。这两种不同的语境中都出现了“你真聪明”这句话,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有很大的不同。例(1)中表达的是一种由衷的赞美和感谢,而例(2)中表达的是一种鄙视和讽刺。

现在将“呵呵”加在“你真聪明”前面。

(3)A:这道题我不会,你帮我看看呗!

B:没问题。

(几分钟后,B将A的问题解答出来并发送过去。)

A:呵呵,你真聪明!

B:谢谢夸奖。

(4)A:你平常工作也不是很努力啊,领导怎么把年终奖金发给你呢?

B:啊……不瞒你说,我舅舅和领导是朋友,我让我舅舅帮了个忙

A:呵呵,你真聪明!

B:你这是什么意思?

通过对比发现,“呵呵”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语义。例(3)中的“呵呵”带有感谢的语气,而例(4)中的“呵呵”带有嘲讽的语气。“呵呵”的不同语义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境决定的。从词性上看,“呵呵”是实词,有模拟笑声的作用。生活中的笑也有大笑、冷笑、嘲笑等不同类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语境。因此“呵呵”在网络聊天中所带有的多种含义,也是其运用于不同语境中的结果。在实际的使用中,“呵呵”的语义由于语境的限制而变得更为具体和确定。

三、“呵呵”语义变化的三个阶段

就“呵呵”的语义来看,它在网络聊天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处于多种含义并存的状态,而是在某一个阶段内,“呵呵”的某项语义被使用得十分频繁。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呵呵”的语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是表示心情愉悦的拟声词

从“呵呵”在网络聊天中的语用功能来看,它的作用主要是标示句子的语气和感情倾向。

因为网络聊天的双方是有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限制的,因此聊天双方不能像日常会话一样看到彼此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有调查研究发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语言信息在信息总量中的所占比例还不到40%,更多的信息都是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语音的物理属性等手段相互传达的。因此网络交际的双方便需要使用其他的方法来表达和告知对方自己的语气、语调及心情等多方面信息。因为语言中的拟声词承载着外化为文字的声音信息,所以成为了人们表达中的首选。会话双方以此来弥补以文字为媒介的聊天所产生的不足,能够有效避免聊天中出现的误解和尴尬。

(5)A:今天天气真好!

B:呵呵,是啊,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雨,今天终于晴了……

例(5)中的“呵呵”存在与否并不会改变对话的基本含义,而使用“呵呵”明显体现出一定的配合心理,B的回答是对A所提出话题的解释和继续,同时标示出聊天时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例(3)中的“呵呵”在表达心情愉悦的同时还带有感谢的意味。

(二)第二阶段是用于敷衍或表达想要结束聊天意愿的话语标记

由于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人们需要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反应。当听话人对谈论的话题感兴趣或有话可说的时候,会给予正常的有实在意义的回复,但是当听话人对所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或无话可说时,则会采取一种消极应答的态度。由于“呵呵”语义的丰富性,它成为了听话人回复的首选。若“呵呵”后不再有新的会话进行,那么“呵呵”便充满了敷衍意味,说话人因为对方给予无意义的回复也会倍感无奈,自然也不愿意维持会话,从而使“呵呵”成为一种想要结束聊天的话语标记。

(6)A:他真是无药可救了!

A:天天玩游戏不学习,眼看就要考试了啊!

A:期末考不好不反思一下自己的原因,还和别人耍脾气!

B:呵呵。

在例(6)的对话中,A与B的对话打破了正常的话轮转换结构,B的回复体现出B对A所给出的话题并不感兴趣,但是出于合作和礼貌的原则,还要给予一种象征性的回复。“呵呵”并无实在的含义,只是听话人出于礼貌的消极应答,起到了敷衍和表达想要结束聊天意愿的作用。

(三)第三阶段是表达一种充满无奈的嘲讽

“呵呵”一词本身具有丰富的语义,而处于第二阶段中的“呵呵”已经开始倾向于表达一定的贬义色彩。在聊天会话中,听话人和说话人的身份不断转化,当“呵呵”用于敷衍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对方“礼貌性”的回复略感无奈的同时,对这个词也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然而网络用语之所以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表达效果的趣味性,因为“呵呵”在聊天中充满着这种无奈、无语的复杂语义和情感,人们出于新奇心理和经济原则,会在适当的语境中再次恰到好处地使用“呵呵”。这种情况下“呵呵”的运用,使说话人内心的无语和无奈通过一种既隐晦又明显的方式表达出来,既充满了讽刺意味,又有很强烈的表达效果。

如例(4)中的“呵呵”表达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力改变的无奈,同时也体现出了说话人对“托关系、走后门”这种做法的讽刺和鄙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阶段的“呵呵”不只会出现在会话中,它也常用语单个的句子中。

(7)每到春运的时候,12306的服务器真是让人“呵呵”了。

例(7)中“呵呵”表达了对铁路订票系统经常瘫痪的无奈和嘲讽,隐晦而充满趣味性。

经过调查发现,“呵呵”语义的三个发展变化阶段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或轻微的重叠过程。在对“呵呵”的语义变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学生群体中,“呵呵”一词的使用频率呈现出了一种波动的状态。在网络聊天刚刚兴起的时候,“呵呵”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而后当“呵呵”用于敷衍时,人们由于对这个词的厌恶而减少了“呵呵”的使用;再后来,“呵呵”有了无奈和讽刺的表达效果时,人们又为了追求一种有趣生动的表达开始重新使用“呵呵”,“呵呵”的使用频率有所上升,但因为表达语义较第一阶段狭窄,所以使用频率与第一阶段的“呵呵”相差较远。调查后的数据显示,当“呵呵”处于第一阶段时,有52%的人经常使用它来表达心情愉悦;当“呵呵”处于第三阶段时,有40%的人经常使用它来表达一种无奈的嘲讽。

四、使用心理与“呵呵”语义的嬗变

“呵呵”从一个风靡网络的聊天用语到后来成为被人厌恶的话语标记,“超限效应”和人们的认知心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3]当“呵呵”在网络聊天中过度使用的时候,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心理。

(8)A:哦买噶的,学校临时通知今天放假啊!

B:呵呵,真好!

A:一起玩游戏啊?

B:我也想啊……呵呵 但我还得悲催地去上课。

A:那我去玩了啊?

B:呵呵,好的。

A:你晚上要玩的话叫我啊!

B:呵呵,嗯。

在上述对话中,B的每句回答都带有“呵呵”,虽然他一直在维持A的话题,但因为无意义的“呵呵”在B的回答中反复出现,在总信息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对方在对信息解码的过程中一直在处理这种并无实在意义的“呵呵”,便会产生一定的反感和抵触心理,从而认为“呵呵”表达敷衍并违背了合作原则,会话便难以维持和继续,“呵呵”即成为标示聊天结束的话语标记。

除了上述的“超限效应”外,人们总是会有这样一种认知心理,即假设所有人的经历和认知都是共同的,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和推测外在世界的发展变化。如果一个人使用过“呵呵”作为一种敷衍,那么当别人使用“呵呵”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将别人无恶意的“呵呵”也理解为一种敷衍。这样一来,“呵呵”的“敷衍”义迅速发展,人们也形成了一种心理共识,即“呵呵”意味着敷衍和期望聊天结束。

第三阶段的“呵呵”与前几年的网络流行语“无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暗含了一种无奈不满又一时语塞的意味。不过“呵呵”是对“无语”的一种发展。人们用“无语”进行回复和聊天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提供新的有效的信息点,只不过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倾向。“无语”直接表达了“无话可说”之义,这在会话中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意味。而“呵呵”由于它的敷衍义,可以委婉地表达“无语”的意思,体现出一种合作心理,并且使用一个人们都有些厌烦的词语来表达一种无奈之感,体现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从一定程度上讲,第三阶段的“呵呵”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词语,它与前两个阶段的“呵呵”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它既不表示心情愉悦,也很少真正用于敷衍和结束聊天,而是用来表示嘲讽。因此,“呵呵”又重新受到了网友的青睐。

五、结语

一个词语的发展变化生动地反映出了人们对于语言的一种使用心理和潜藏于语言本身的一种内在规律。“呵呵”一词在近几年中发生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这是每一个使用过“呵呵”的人都始料未及的事情。“呵呵”一词不同语义的转换更迭,也是人们认知心理潜移默化发展的结果。未来“呵呵”还会出现什么新的语义,我们难以预料却也满怀期待。

注释:

①http://www.xinli001.com/daka/358/study/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7.

[2]夏中华.现代语言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王春玉.超限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

学报,2004.

[4]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梁咏婷.话语标记语“呵呵”的语用功能分析[J].英语广场(学

术研究),2014,(8).

[6]卜源,苏新春.网络聊天中的拟声应答词——以“呵呵”为例

[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5).

[7]陈向宏,黎昌抱.网络聊天中表情达意的非规范手段研究[J].广

西社会科学,2006,(3).

[8]汪奎.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2.

上一篇:公司圣诞晚宴上的圣诞节致辞下一篇:一切为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