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交给天-散文

2024-04-18

把孩子交给天-散文(精选11篇)

篇1:把孩子交给天-散文

把孩子交给天-散文

人都想着教育好孩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有的父母是大学教师,但小孩却不爱读书。有父母是文盲,小孩却考北大清华。这要怎么解释呢。人是没有办法教育孩子,只有靠天。把孩子交给天。

如果父母都很浪费,吃得用的都不珍惜,怎么教育孩子珍惜福报呢。所以父母自己要做好榜样。以前弘一大师很惜福,因为他父亲惜福,他父亲连一张纸张都不敢浪费。弘公一生都受到其影响。现在人出去吃饭,吃快餐,浪费粮食,小孩看着父母浪费,以后他就学会了浪费。大人做的不符合天,小孩就学坏了。

大人的钱,一定来的`干净,正当,财富就守着住。我见过有个人,抱怨他孩子浪费钱,去外地找网友,竟然打的士花费两千多元,从来不珍惜钱。再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开赌场的。在赌场里,钱不当钱看,他儿子就养成这个挥霍的习惯。也有个人,以前捕鱼的,捕鱼二十多年,赚了一栋房子。生个儿子,大学毕业后,不去上班,白天睡觉,晚上上网。把家里的钱都挥霍光了,还到处借债。你想看,一条鱼赚五元钱。赚了五十万来讲,一栋房子起码五十万。就有十万条生命。这个债务要怎么还呢。这就是大人欠了天,孩子就跟着遭殃。

小孩不孝顺,是大人孝道有亏欠。大人不孝顺老人家,以后长大后,小孩就不孝顺你。这就是欠了天孝顺的债,要还的。现在人对晚辈照顾,胜过前辈。只关心小孩,不顾大人。这就是忘记了根本。父母是根本,祖先是根本。都忘记了根本,以后小孩就不孝顺。

大人要不尊敬老师,不尊敬长辈,小孩也会学着不尊敬老师。那想要小孩能考好,是不可能的。以前读书人,对老师都是十分尊重,对孔圣人都要拜个三拜。古人讲的,“不敬老师,天诛地灭。”学生不恭敬老师,天地都看不过去。

大人什么都顺着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养成他自私的性格。以后他走到哪里都受挫折,天道不喜欢人太自私。甚至以后对父母都不孝,因为自私的缘故。大人的爱是出自私心,所以感召孩子的私心。那应该幼吾幼,及人之幼。爱自己孩子时,也要爱别人的孩子。这样子符合天道。

想要小孩以后成才,成就大业,就要把他交给天。大人做的事情符合天,他自然能健康成长。要是不符合天,哪怕留多大的财富,都被败坏。买多好的学校给他,他都不会读。人要是符合天,知道自己本分,上天就会照顾好小孩。天道不欺善人啊。

篇2:把孩子交给天-散文

——2014年东黄小学庆“六一”活动掠影

2014年5月30日,东黄小学庆“六一”大型活动在东黄小学内举行。本次活动的原则是“我参与,我快乐”,让孩子们在参与的各种活动中体会成长的快乐,在快乐中放飞梦想和希望!

这次活动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升国旗;

二、节目演出;

三、亲子活动;

四、学生游戏。

一、升国旗。初夏的早晨,凉风习习。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同学们面向冉冉升起的国旗,高举右手,齐唱国歌。他们在又一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拉开了东黄小学庆“六一”活动的大幕。

二、节目演出。在精心布置的舞台上,在家长和长辈们的赏识的目光中,在阳光婆娑的树阴下,东黄小学“六一”节目演出开始了。小主持人精彩的主持,孩子们靓丽的表演,赢得了大家最热烈的掌声。特别是五年级的压轴表演的小品《扶不扶》,更让大家忍俊不禁。节目演出的间隙穿插了猜谜语中大奖的活动,更是火爆了现场,嗨翻了校园!

三、亲子活动。今年的六一,我们安排了由家长孩子参加的亲子系列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年轻的父母们也踊跃参加。亲子舞蹈《孩子来跳舞吧》让大家看到了美丽的妈妈们和他们可爱的孩子手拉手的亲情和快乐的默契;《找妈妈》的游戏则加深了孩子和亲人的爱的感知;一年级的《猜谜语》亲子游戏让我们看到了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呵护;《打保龄球》则锻炼了孩子和父母的默契。校园里充满了亲情,洒满了友爱。有好多的年轻的爸爸妈妈在这一天不上班到学校里陪孩子玩,他们快乐着、欢呼着„„。

四、学生游戏。

学生们的游戏也穿插其中,《赶猪跑》、《萝卜蹲》、《抢板凳》、《吹乒乓球》、《夹弹球》、《抱抱团》、《拍球接力》„„。

每一位参加亲子活动的家长都会得到一份礼物,每一个演出的小演员都有奖品,每一个活动的优胜者都会得到一份奖励。

5月30日,孩子们都沉浸在快乐里,沐浴在幸福中。2014年的“六一”,我们把节日真正交给了孩子们!

篇3:把孩子交给天-散文

一、评价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评价应该坚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体。教师的导评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使课堂学习评价成为激活课堂、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 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 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 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 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 等等。如教“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时, 可这样设计:要求学生根据例题“唱歌的有35人, 跳舞的有7人, 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人数的几倍?”说一说怎样计算, 学生说出:应用35÷7。然后请学生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让学生对这种做法进行评价。经过讨论, 学生把理由说得很清楚:“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人数的几倍, 就是要求35里面有几个7, 所以要用除法解答。”经过评价, 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一类倍数应用题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又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采取了延时评价的策略, 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

此外,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实践证明, 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 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评价的手段———注意有效的激励

教学中如何避免“廉价表扬”, 进而激发学生持久的、内在的积极性?这不仅需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探究, 而且需要研究评价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 激活内在的驱动力。

1. 注重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 可以说得平淡如水, 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 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 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 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 热情地给予褒奖,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2. 注意内容翔实。

能激发内驱力的评价, 不仅注重情感因素, 而且注重内容翔实, 有根有据, 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乏力。也就是说, 激励要以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具体做法: (1) 挖掘特定环境中的可比因素。 (2) 与同学对比。如:“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这样的分析确实胜人一筹!” (3) 与教师对比。如:“你说得比老师还好!” (4) 与自身对比。如:“进步太大了!”

3. 讲究语言机智。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平均分”时, 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小猴摘了63个桃, 要和它的6个朋友一起分享, 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我说:“这只小猴分了很久都不对, 同学们能帮帮他吗?”一个学生回答道:“小猴和它的6个朋友, 一共是7只猴, 每个小猴分的个数应该是:63÷7=9个。”我高兴地说:“你可帮了小猴的大忙了, 你平时很认真, 所以现在比小猴还聪明了!”这位同学高兴地笑了, 其他同学也笑了。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 不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而且巧妙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使评价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 而是提倡在否定时讲究语言艺术, 更多地给予鼓励, 即寓“贬”于“褒”, 营造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原因就在于指出学生不足时, 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三、评价的内容———思维与人格并举

“创新意识已不单是一种智能特征, 还是一种精神状态, 一种思想境界, 一种人生文化氛围, 一种宽松环境”。因此, 在开放式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的心情放松很关键。开放式的课堂评价, 首先要注意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 教师多微笑, 多点头, 专心地听, 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评价:“好, 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

其次, 在评价中要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对于小学生来说, 发现、怀疑、猜测、想象、独特的见解等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 对于68-54, 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方法, 有的说:60-50=10, 8-4=4, 10+4=14;也有的说:68-50=18, 18-4=14;还有的说:68-4=64, 64-50=14。我说:这些方法都很好, 还有其他方法吗?有一位同学这样计算:把68看作70, 54看作50, 70-50=20, 20-6=14。可见, 只要能敏锐地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正确地进行评价, 学生的创造潜能就是无限的。

最后, 在评价中注意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教学评价时,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 这是创新人格的主要因素。

篇4:把孩子交给世界

看到一则关于教育的趣闻。有一年,中国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的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学生不分品德优劣、能力高低;小学二年级学生仍然不识字;孩子们重视音、体、美教育,轻视数、理、化教育;课堂纪律不好,学生无视老师存在。这个参访团的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非常糟糕。

同一年,美国也派考察团来中国,他们也有考察后的感想:中国小学生上课纪律很好,手放在背后,除非老师发问,学生不敢讲话;中国学生回家还需做作业;以分数排列优劣。美国参访团认为,中国学生的成绩是最好的,中国的科学文化也许会在20年内赶超美国。

但30多年过去了,两个参访团的结论都是错误的。被人不看好的美国式教育越来越被人推崇,而被人看好的中国式教育,却越来越被人诟病。

这则趣闻事实上是一个关于教育的“天问”,教育到底是什么?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的创始人马拉古兹有一首诗《其实有一百》里面写道:“儿童,是有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世界……但是被偷走了九十九个。”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孩子其实不是属于你们的,而是属于世界的。你不能占有他们,而应该由他们自由自在地成长。马拉古兹的教育观点非常鲜明,教育不仅仅只是知识教育,而是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最后才是知识教育。

而我们的教育,知识被看成最为重要的东西,似乎有了“知识教育”,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性的教育、劳动技能、实践技能等等,都可以一并解决了。事实上,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一份调查报告,现在80%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做家务。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不少人难以应对逆境,在受到打击或者不如意时,有的竟然选择自杀。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剧。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给5岁的女儿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块写有电话号码的纸片,一部手机,20块钱,然后让她自己去幼儿园。最初一段时间,他每天跟在后面。后来,这女孩都是自己上幼儿园的。很多人都在背后说,天下哪有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但没有人看到,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

美国一位名叫安妮·斯通的母親写了这样一封信:我的孩子上学了,我把他交给你,世界。请你轻轻挽起他的手,告诉他应知之事。让他知道,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英雄所在;每有奸诈之人,必有义士;每有敌人,必有朋友在旁相助。告诉他成功可以百倍付出精力和智慧,但不可以出卖灵魂。告诉他读书的重要,但也要欣赏这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世界啊,你要给孩子坚强、 信念和百折不挠……

我很喜欢这段文字。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搬了一张梯子想取下掉在屋上的球,但是没有人为他扶住梯子,孩子黯然神伤。孩子的父亲来了,他对孩子说:“孩子,你上去吧,我在这里扶住梯子。”孩子爬得很高,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爬得那样高。这位父亲名叫洛克菲勒。孩子下来时,他告诉孩子:“其实,梯子很安全,我自始至终没有扶过梯子。”每个孩子的生活里都有这样一架梯子,许多孩子都在等待那个扶梯人而徘徊不前。其实,孩子一个人也可以爬得更高。

你把孩子交给世界,也许孩子会更强大。

篇5:把心情交给文字散文

夜已阑珊,只有窗外偶尔吹来的风让这寂静的夜色透出了丝丝凉意,窗前那棵银杏树仿佛已染上了一抹金黄,在悄然窥探着冬天。

沏一杯清茶,铺一叠稿纸,捧一本好书。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自己的心情交给文字。

黑暗中,时间被拉长,空间被缩小,我的内心也不免浮躁起来。更多的时候,相对于人来说,我是相信文字的。不是因为我对人不信任,而是我感觉在与人交谈时,相互之间的沟通远不如与文字的交流那样酣畅。有时是我词不达意,有时是他人无法意会,有时则是源于彼此人生阅历和生活背景的不同,致使双方无法产生共鸣,因此就有了误解乃至分歧,而这往往会使我感到十分孤独和伤感,甚而对与人的交流产生质疑。

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时空中,我始终是一个喜欢文字的人,喜欢读别人的文字,也喜欢将心情毫无保留地交给自己笔下的文字。在一个个平淡的日子里,无论是轻浅的愁绪亦或是深切的喜悦,我都喜欢它们能在我的笔下变成文字缓缓流淌出来,那一刻我的心情就是释然,就会产生一种皈依的.安稳,就像今夜的时光,于我真是再美不过了。

同样,我也喜欢阅读那些优美的文字,它们或灵动婉约,或厚重深沉,那些和我一样的文字迷们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求索,总会不由自主地感染着我,使我随着他们的文字感受着他们的心境和情怀,感受着他们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心灵律动。

而他们那些带着神韵的文字更让我感叹着文字的神奇,意会着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同时,我最大的感触是:我的文字是用来阅读的,而他们的文字是用来欣赏的。尤其是当我看到余秋雨、于丹等人的文章时,我又明白了,他们是热爱文字的人,而我只是喜欢文字的人。热爱与喜欢,如此便有了差异。但我并不沮丧,反而有一丝窃喜,只因为自己的了然。

即便如此,我依然坚持做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我喜欢让自己的心情在文字的韵律里抑扬顿挫,我喜欢让文字将自己的心情渲染成一道风景,我喜欢让自己和文字做亲切的絮语,我更喜欢在他人的文字中看到生活的真、人性的善、尘世的美

篇6:把心情交给文字经典散文

沏一杯清茶,铺一叠稿纸,捧一本好书。我爱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把本身的心境交给文字。

黑阴郁,时光被拉长,空间被缩小,我的心坎也不免浮躁起来。更多的时刻,相对于人来说,我是信赖文字的。不是因为我对人不信赖,而是我认为在与人交谈时,互相之间的沟通远不如与文字的交换那样酣畅。有时是我词不达意,有时是他人无法融合,有时则是源于彼此人生经历和生活背景的不合,致使两边无法产生共鸣,是以就有了误会甚至不合,而这往往会使我认为十分孤单和伤感,甚而对与人的交换产生质疑。

夜已阑珊,只有窗外有时吹来的风让这寂静的夜色透出了丝丝凉意,窗前那棵银杏树仿佛已染上了一抹金黄,在悄然窥测着冬天。

正因为如斯,在这个时空中,我始终是一个爱好文字的人,爱好读别人的文字,也爱好将心境毫无保存地交给本身笔下的文字。在一个个平淡的日子里,无论是轻浅的愁绪亦或是深切的喜悦,我都爱好它们能在我的笔下变成文字逐渐流淌出来,那一刻我的心境就是释然,就会产生一种皈依的安稳,就像今夜的时光,于我真是再美不过了。

同样,我也爱好浏览那些优美的文字,它们或灵动婉约,或厚重深奥深挚,那些和我一样的文字迷们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求索,总会不由自登时感染着我,使我跟着他们的文字感触感染着他们的心境和情怀,感触感染着他们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心灵律动。

而他们那些带着神韵的文字更让我感慨着文字的神奇,融合着他们对文字的酷爱。同时,我最大年夜大年夜的.感触是:我的文字是用来浏览的,而他们的文字是用来不雅赏的。尤其是当我看到余秋雨、于丹等人的文章时,我又明白了,他们是酷爱文字的人,而我只是爱好文字的人。酷爱与爱好,如斯便有了差别。但我并不沮丧,反而有一丝窃喜,只因为本身的了然。

即便如斯,我依然保持做一个爱好文字的人,我爱好让本身的心境在文字的韵律里顿挫顿挫,我爱好让文字将本身的心境衬着成一道风景,我爱好让本身和文字做亲切的絮语,我更爱好在他人的文字中看到生活的真、人道的善、尘凡的美

篇7:我把自己交给文字-唯美散文

我把自己交给文字

喜欢在闲暇的时间,来到这里看那深情的心灵絮语,感受人生的真情流露,为执着的坚强感动过,为勇敢的追求鼓舞过,为悲剧的人生流泪过,为优美的文字喝彩过;也为美丽的爱情故事欢喜过。这一切的快乐或忧伤都来自在家园的.驻留,她就像一位睿智的老友,给我生活的启迪,抚慰我受伤的心。我想说:因为你的存在,我的生活充满阳光,不在寂寞,有你相伴真好。尽管只留下风飞过的痕迹。

在这里,我们每天都会用文字上演着惊奇,也惊奇兴奋的到来;也会上演很多伤感,伤感着不愿离去。每个人都有另一个自我,那是在内心世界里自由荡漾、翱翔,没有任何面具所掩饰的真实生命,是人有别于其他生物的分水岭。在自我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畏惧和诱惑,都在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属于自己的那色彩斑斓的生命影子,是心灵的自我,是自我的心灵。

没有归宿的心灵是飘泊的精灵,有了归宿的心灵才是完整的生命。这让人魂牵梦绕的家园就是我心灵的归宿,我的文字就是我生命的纳兰,在众多朋友的关爱下,继续走在家园里。托物言志(情)是你随心而得的感叹,更是你心灵的轨迹和期盼。有时自己的思绪如发一般散开、飞扬,飘到我过去不曾想到的地方,陷入莫名的兴奋和伤感。思绪的凌乱,会把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扯到一块,有时也会灵光一闪,发出很多感慨来

我突然感悟到我没有白来。生命如花,每个人生命都像一朵花。尽管不可能完美,但我希望每一个人,给每一棵花草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以证明自身价值的机会,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会得到多少人生的“腊兰”啊!尽管我们只留下风飞过的痕迹。但至少我们来过!

只要心中有爱,才会有这样的文字从心迹中溢出来,让人不忍用力咀嚼,让人不忍心吞咽。那余香,绵绵的,不忍让它一下子溜走。

篇8:把课堂交给孩子

在课堂上,不少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学生被看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思维也在教师的预测之中,就像孙悟空一样,再怎么灵活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才能真正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探究、主动地发展。

《月亮像什么》是幼儿园大班的一次早期阅读活动。不同动物看到月亮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幼儿通过学习,不仅会对月亮产生美好的联想,而且会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和想法。通过活动,幼儿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会一些阅读的方法。大(1)班幼儿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很强,因此在组织活动时我很注重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案例描述

1.给幼儿自主阅读的机会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课件出示美丽的月亮画面,通过提问“看到月亮,你们想到了什么?”激发幼儿的想象,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张家博说:“我觉得月亮像饼干,因为月亮是圆圆的,饼干也是圆圆的。”蒋佳妮说:“月亮像圆盘。”幼儿对月亮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我马上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到阅读图书上来:“一群小动物看到月亮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想法,这些秘密都藏在我们的图书中。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呢?”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便由教师“要我学”变成了学生“我要学”。我连忙引导:“请小朋友们说说,读书时要注意什么?”有的说:“读书时身体要端正。”有的说:“把书放平,认真地看图,还可以读字。”有的补充着:“还要有顺序地读。”看到孩子们对阅读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孩子们自己提出要求一定比教师提出要求更有效,更易落实教学目标。我趁机补充了一点:“还可以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读完了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轻声说说。”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我想,无论什么方式,只要孩子们是有兴趣地阅读的,是有目的地阅读的,这样他们的阅读就都是有收获的。

2.给幼儿展示交流的空间

当大部分孩子读完了的时候,我马上检查反馈:“你知道了哪种动物的想法?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读有所获的孩子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黄奇贝说:“我知道小鸭希望月亮像池塘,那样它就可以快乐地在里面游泳。”“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连忙追问。“我看图知道的。”全汉宜马上站起来说:“老师,小猪有什么想法呀?我从图上看不出来。”黄婉如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大家:“小猪希望月亮是金子做的,它想买很多好吃的东西呢。”我随机请她上台当小老师带大家看图并读文字。孩子们在小老师的带领下读得特别认真!一向爱提问题的蔡小篪也按捺不住了:“为什么小兔希望月亮还是月亮呢?”黄禹抢着说:“因为它想去看看月亮上的兔子兄弟呢。”“月亮上有些什么呢?”“有嫦娥吗?我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有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有对疑惑的讨论,还有自己丰富的想象或经验的交流。我一边面带微笑耐心地听着他们的发言,一边适时引导他们阅读和想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尊重孩子的个人见解

在幼儿熟悉了故事内容后,我请几个小朋友自由选择并表演文中的小动物。古月长弓兴致勃勃地上台来了,他选择表演“小狗”。可“小狗”刚开始发言,座位上的易舒磊就把手举得高高的,用期待的目光等待教师请他发言。我想,这个“小问号”肯定又有什么问题了。我叫他站了起来。没想到,易舒磊说的话让我大吃一惊:“老师,我觉得古月长弓应该演小猪。”这时,刚才还认真表演的古月长弓,脸“刷”地拉了下来,变得通红。看到这个情景,我想:应该赶快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表演上来。于是,我敷衍易舒磊说:“这次他自己选的是小狗,就让他演小狗吧!”可是,易舒磊毫不罢休,又站起来大声说:“我还是觉得古月长弓必须演小猪,因为他长这么胖,最适合演小猪。”这下,所有的幼儿都哈哈大笑起来,古月长弓生气地摘下头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还望着易舒磊,撅着嘴大声说:“我不演了,每次都要我演小猪,我偏不,你才演小猪呢……”看来,古月长弓也是个不甘示弱的孩子。站在一旁的我顿时有点控制不住局势了,而且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完全打破了我的教学计划,怎么办呢?是继续敷衍还是强行制止?我马上冷静了下来,认真思考了一会儿,灵机一动,他们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这不正是孩子们要从这次活动中领悟到的道理吗?于是,我连忙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我随机向全体幼儿提问:“每种动物看到月亮都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它们有没有谁对谁错?有没有谁一定要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一样?”孩子们都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趁此机会,我连忙转向易舒磊,对他说:“你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不错。但是,古月长弓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勉强别人一定要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对吗?”易舒磊眨眨眼睛,似乎心领神会。这时,我也及时开导古月长弓:“易舒磊有他自己的想法,虽然你不太喜欢他的想法,但我们允许别人有别人的想法,好吗?”古月长弓的脸这下没那么红了。

三、案例分析

毋庸讳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幼儿仍旧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问题是属于教师的,幼儿是为回答教师的问题而存在的;当课堂上出现一点点“越轨”的行为,教师就马上制止。所有这些,反映了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不尊重幼儿,不把课堂还给孩子,就是缺乏民主的课堂。缺乏民主的课堂就缺乏生机,就对幼儿的发展不利。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让他们全面参与,主动发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缩短师生距离,让孩子“畅所欲言”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甚至多于两种的思想。”如果要让孩子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孩子,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孩子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要畅通交流,鼓励幼儿课堂上提出问题,允许师幼之间、幼儿之间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当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教师切不能加以遏止,要珍视孩子,对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会说、乐说。

2.搭建展示平台,让孩子“能歌善舞”

要使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应给予孩子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的幼儿很想成为表演者,就大胆邀请他参与表演,通过表演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幼儿想当小老师,就让他教教大家,锻炼他的组织能力;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有新点子,就让他给大家出出新招。只要“导演”有心,“演员”们的节目就会异常精彩。

3.开放教学情境,让孩子“浮想联翩”

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较多。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于幼儿的“出彩”之处——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一点鼓励。

4.发挥主导作用,让孩子“学有所获”

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绝不是说教师无事可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幼儿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的主动发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有效的互动,孩子的活动将可能变成一盘散沙,孩子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幼儿身上,要学会及时地做出合适的应对,通过多向交互应用,推进教学过程。同时要加强课后反思与研究,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幼儿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最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异彩。

充分尊重孩子,把学习空间还给孩子,让孩子主动在课堂这一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自我、展现自我,这无疑让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但同时问题也显露了出来,幼儿活起来了,课堂纪律松懈了怎么办?时间还给了幼儿,可由于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时间的长短不同,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幼儿自由发挥了,对于各种问题和意见,教师怎么处理?由于幼儿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主动投入学习的程度不同,学生之间出现的差异如果更大怎么办?这些“怎么办”的产生无疑会给教师们的教学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

篇9:把孩子交给天-散文

2014-07-01 委婉的拒绝 都市风情传媒

有一天,和编辑一起聊天,他问我:‚肖老师,您从教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我最大的感受是好多孩子在被糟蹋。‛编辑笑着问:‚此话怎讲?‛

我说:‚很多父母会生不会养,把孩子扔给老人,很少陪伴孩子,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儿;还有很多家长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只是根据孩子表面的行为来判定孩子,孩子非常痛苦,或屈从、或尖叫、或哭泣、或逆反。

可家长觉察不到孩子的痛苦,指责孩子‘不听话’、‘任性’。在这种时候,我会为这些孩子感到惋惜。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谬论,在危言耸听。做父母的谁不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又有谁想糟蹋自己的孩子呢?但是,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很多家长确实在糟蹋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浑然不觉。‛

不少年轻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带几个月后(有的甚至刚满月)就把孩子扔给了老人,自己乐得逍遥自在。我有一个朋友,产假一过就上班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他们夫妻俩都是硕士,但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却没有达到‚硕士‛的水平。

朋友觉得年轻人干好工作最重要,带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交给老人就行了。他们的教养方式非常落后:注重知识灌输,不到1岁就教孩子识字;不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边玩边吃饭,肉类由大人嚼碎了喂给孩子吃;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但很少陪孩子。

我跟他们说过多次,童年的经历是多么重要,父母必须陪伴孩子。但他们听不进建议,既不反对,也不采纳。我想也许是他们内心觉得不以为然,只是碍于面子不说什么。这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想帮助他们,帮助孩子。可是看了他们这油盐不进的样子,只好就此打住。

这孩子1岁以前,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孩子长得很漂亮,脸上总是洋溢着笑意,到我们家来,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天真可爱。大约半年后,我再次看到了孩子,当时已经是1岁8个月,他的脸上没有了笑容,总是眉头紧锁,看见我们,一个劲地往爷爷身后退。我想拉拉他的手,他把手往后缩,眼神里满是胆怯。那天是周日,朋友休息。

我们去的时候,朋友并未在家陪孩子,而是在外面打牌。孩子跟着爷爷,在偌大的客厅里看电视,爷爷话不多,和孩子没什么交流,屋里死气沉沉的。孩子蹒跚着走到门口,指着门口小声喊‚妈妈‛,我跟过去,蹲下来问他:‚宝宝是要找妈妈?‛孩子点点头,眼睛扑闪扑闪地望着这扇紧关着的大门。小小年纪的他知道妈妈是从这里出去的,他要从这里去找妈妈。

看着那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在这个装饰豪华的房间里,孩子吃的、玩的、用的,随处可见,大都价格不菲。

但是最珍贵的东西他没有——那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

周一到周五,妈妈要上班,周末应该可以陪陪孩子吧?可是妈妈宁愿奋战在麻将桌上,也不愿意花时间陪陪孩子!孩子一点都不快乐,他还只有一岁多,他便不会笑了。

‚会生不会养‛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生下后,带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老人或者保姆身上,有的甚至把孩子扔在老家。有一位妈妈,孩子2岁半了还不会说话,孤僻,几乎不和别人交往,医生怀疑是非典型孤独症,但也不敢确诊,这位妈妈急得不得了。她的孩子一直扔在老家带,老人很少和孩子交流,整天给孩子看电视,这就是原因。

有些父母虽然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或借口,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偶尔陪陪孩子也仅仅是和孩子待在一起,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这些孩子整日与老人相伴,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

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就好比一栋高楼的地基,没有地基,高楼怎么能建起来?

父母自己不带孩子,孩子迟早要出问题的。

老人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

1、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

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

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

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4、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

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

篇10:把翅膀交给孩子

儿子还没出生时,单位同事和亲友们就抱来了一大撂《育儿手册》,耳提面命地教我们一些“育儿金经”。做为初为父母者,我们自然对前人成功的育子经验十分看重,但我们也有自己的育子见解:自由。我们想让孩子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地成长,换言之,给他一定的自由空间。儿子的童年就是在自由中度过的:玩具店里,儿子可以自主决定买哪个玩具;动物园里,兒子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去确定观赏路线……而我和老公,只是跟在儿子身后的两个“随从”。

儿子读小学六年级时,参加了市里的一个学科竞赛,得到了1000元奖学金。对于儿子的这笔“横财”我们没有“收归公有”,而是全部交给儿子,由他自己来支配。几天后,儿子交上来一个“消费计划”,给爷爷买奶粉38元,给奶奶买拐杖40元,给妈妈爸爸买保温座垫60元,自己买学习参考书25元,余下的837元存入银行。显然,儿子对这个“消费计划”是作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我和老公愉快地在计划单上签了字。儿子的这笔钱花得很科学,赢得了家人的一致称赞。

爱孩子有很多学问。我和老公很少照抄照搬书本,而是“因材施教”,针对儿子的性格、喜好等实行“宽松教育”,让他时时刻刻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这种教育方法使儿子思维活跃、思路大开,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儿子10岁时,我们带他到千山风景区去旅游。回来后,他给风景区管委会写了封信,信中提了好多条合理化建议,如在某某景点增设公厕、在某某地段增设垃圾箱,某某庙宇急需修缮等。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想不到儿子居然这般细心!对于孩子的独特见解我们当然全力支持。很快,景区的领导便登门来访,当他们得知这些合理化建议竟出自一个10岁孩子之手时,真是又惊又喜!他们不但全部采纳了儿子提出的建议,而且还当场决定,聘请儿子为景区的“终身荣誉游客”!

篇11:这个暑假把孩子交给自然

对此,蓦然想起近年来一个很热的提法——“儿童自然缺失症”。

儿童教育家理查德·洛夫在他《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说:“现在的孩子也许可以和你侃侃而谈亚马逊的雨林,但他们却说不出自己上一次去树林里玩耍是什么时候,说不出上一次躺在草地感受风声、欣赏白云漂移是什么时候了。”

儿童成长怎能和自然断裂?

200多年前,在波兰华沙,尼古拉·肖邦一直为被誉为音乐神童的儿子弗雷德里克·肖邦多病的身体发愁,医生建议说:“能让我们的小音乐家健康起来的最好‘药物’,就是去乡村、去田野上生活!乡间清新的空气,秀美的森林,还有那里的粗茶淡饭,都是他最好的‘药物’。”听了医生的话,那年暑假,尼古拉把儿子送到了一个农民家里。假期归来,面对皮肤黝黑而健康的儿子,尼古拉和妻子惊呼:“我们的儿子更像一个男子汉了!”而对肖邦来说,不仅是身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村的虫鸣、溪流、田野给他的音乐创作带来巨大灵感,世界名曲《玛祖卡舞曲》就源于他此段的经历。

回看一代代人的童年生活,不管是平凡人记忆里的池塘、山谷和不拘的田野游戏,还是文豪们笔下的“百草园”、“繁星”和“春水”……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人的童年快乐都难以和大自然脱钩。接触自然,其实和给予孩子充足的睡眠一样重要。

上一篇:欢祝建党一百周年演讲稿致辞下一篇:学习雷锋做好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