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的早期教育交给谁

2024-04-17

把孩子的早期教育交给谁(精选6篇)

篇1:把孩子的早期教育交给谁

应该把孩子的早期教育交给谁

《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正式出台,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学前教育的地方法规。也就是说人接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过去的3岁一下子上推到呱呱坠地之时的0岁。究其深远意义,有人称之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如今已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比父辈们接受了更多的教育的年轻一代发现,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父母们那―套老理儿培养教育下一代了,不科学不说,还容易让孩子在成才的路上走弯路。

但是,实际生活中早期教育的现状,却让多少位对子女寄予厚望的年轻父母的理想打了水漂。

小保姆和老人难以胜任孩子的早期教育

北京工运幼儿园和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在京城均是有口皆碑的上好的幼儿园,能送孩子进这类幼儿园的父母学历、收入在社会上都不低。但据 介绍,这两所幼儿园的孩子入园之前,绝大多数不是被来自农村的小保姆看管过,就是被爷爷奶奶照顾过,或是被小保姆和爷爷奶奶们共同养育过。

谁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现实中却有多少有着大学文凭,甚至是带过硕士帽、博士帽的人,也不得不把自己第一任教师的位置,拱手让位于没 有多少文化的小保姆以及自己的父母。许多女性在休息完国家或本单位规定的产假后,不得不上班去了,孩子小的三五个月,大的.七八个月就被小保姆或爷爷奶奶们 照顾了起来,直到两岁多才可能进入托幼园所,接受到正规的、科学的教育和保育。

被爷爷奶奶们和来自农村的小保姆带大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呢?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负责学前教育的有关人士介绍说,被小保姆看管 的孩子,一般没有什么文明礼貌而言,小保姆进城后看什么都新鲜,喜欢上街,所以带上孩子哪儿都去,根本不管要去的地方适不适合这么小的孩子,吃饭也是自己 饿了,才想起来做,并且常常和孩子混在一起你一口他一口地吃,卫生和营养很难考虑周全。

让爷爷奶奶带过的孩子绝大多数溺爱有加,科学养育不够,大人包办代替过多,孩子被惯得缺乏生活能力,上幼儿园后,不会自己吃饭,全凭老师喂,有 的学会了拿勺,却不会找自己的嘴,而是拿勺子当玩具。尤其是被老人在家宠过的孩子,入园后适应集体生活慢,并且大多独处,不会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别的小朋 友一起做游戏。而这些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不会和别的小朋友追逐嬉戏、只愿独处的孩子,由于运动少,自身动作难以协调,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大脑及智力的发 展。凡事也有例外的,据幼儿园反映,一些身为老知识分子的爷爷奶奶照顾过的孩子品行都不错,只是有这样条件的孩子太少了。

不言而喻,文明礼貌的灌输、良好习惯的教育、适应能力、自立意识的培养等等,这些在孩子刚刚迈进人生的门坎时,就不应该疏忽的做人、做事的教育,就这样被无情地错过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追踪1523名婴幼儿成长达,得出国际公认的结论:如果以17岁智力成熟作为100%的话,50%的智力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

显然,当今中国大多数婴儿在父母的怀抱中便丧失了生命最初几年开发潜能的黄金年华,有教育学者指出,这不仅对孩子本人、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都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托幼园所大多不收3岁以下的孩子

既然,早期教育在家庭里的这条路走不稳,换个思路,另寻他途,是否可行?比如说送子女进托幼园所。

但目前得到的信息也不容乐观。北京市东城区统计3岁以下幼儿入托率为16.31%,比下降了4.95个百分点,该区统计3岁以下幼儿入托率为15.44%,比19下降了0.87个百分点。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以往我国对早期教育的界定为3-6岁儿童。这一观点使我国的早期教育机构,如托幼园所绝大多数接收的都是3岁,顶多是2 岁多的孩子,尤其是目前师范教育中的早期教育即学前教育,教授的仍就是3-6岁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尽管如今有关部门出台了与世界接轨的早期教育的政 策、法规,但是落实工作的机制以及学科体系的建立尚在摸索之中。

目前各地也出现了能接受任何年龄孩子的托幼机构,但是这种机构基本属于民办或私企性质,且不说这种机构在整个托幼园所中还形不成太大的气候,仅是收费高这一点就会把绝大多数父母吓跑了。

早期教育的路究竟该怎么走?广大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愿望如何才能不落空?这一问题正在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家庭,广大父母亟待早日找到孩子们早期教育的出路。

篇2:把孩子的早期教育交给谁

您不应该说:这次期末考试你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别想上学了.

您应该这样说:孩子,放松些,考试考的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尽了力.

您不应该这样说:儿子,明天的比赛一定要拿第一!

您应该这样说:孩子勇敢一点,失败了也没关系,不就是一次比赛嘛.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成绩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队呀。一到考试的时候,更是比孩子还着急,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许失败。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对孩子有害无益。没有谁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

孩子只是孩子,他没有生活的阅历与应验,他还处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阶段。他有权利失败。

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碰碰中走过来的?那么,也请宽容孩子吧.把失败的权利还给他们.允许孩子失败,就等于是给了他锻炼自己意志力的机会,也给了他增加自己阅历的机会.

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适当的承受一些失败是很必要的.作为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败的可能,失败并不可耻,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不敢面对,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要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父母不允许孩子失败,往往是只看到了失败的一个方面,把它看成是丢脸的事,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

父母应该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孩子失败了,但是他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时,他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他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会渐渐定型,有一天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时,会惊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缺少了磨练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在失败的磨砺中,锻炼出胆量,摸索出经验.

有时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几率很小,也要让他做做看.

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生活中父母常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时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这样失败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给孩子“不许失败”的压力,孩子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更糟.

运动心理专家有这样一个发现:在重要比赛时刻,如果一味地给运动员施加压力,不但不能鼓舞土气,反而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水平.但是,如果将很重要的目标简单化,淡化比赛的紧张情绪,那么运动员就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很容易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同理,在关键时刻,我们也应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

孩子在考试或比赛之前,不要催着孩子去学习,可以他们适应的看看电视,跟别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带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跟孩子聊聊天,表现出对考试或比赛结果不在乎的态度.尽量让他们脱离紧张的气氛,调整好状态.父母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心里轻松起来,并大受鼓舞.压力释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发挥出来.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失败,也跟父母施加太大压力有关.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不应该劈头盖脸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勇敢,聪明的人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篇3:把孩子的早期教育交给谁

一、评价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评价应该坚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体。教师的导评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使课堂学习评价成为激活课堂、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 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 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 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 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 等等。如教“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时, 可这样设计:要求学生根据例题“唱歌的有35人, 跳舞的有7人, 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人数的几倍?”说一说怎样计算, 学生说出:应用35÷7。然后请学生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让学生对这种做法进行评价。经过讨论, 学生把理由说得很清楚:“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人数的几倍, 就是要求35里面有几个7, 所以要用除法解答。”经过评价, 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一类倍数应用题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又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采取了延时评价的策略, 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

此外,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实践证明, 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 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评价的手段———注意有效的激励

教学中如何避免“廉价表扬”, 进而激发学生持久的、内在的积极性?这不仅需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探究, 而且需要研究评价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 激活内在的驱动力。

1. 注重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 可以说得平淡如水, 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 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 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 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 热情地给予褒奖,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2. 注意内容翔实。

能激发内驱力的评价, 不仅注重情感因素, 而且注重内容翔实, 有根有据, 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乏力。也就是说, 激励要以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具体做法: (1) 挖掘特定环境中的可比因素。 (2) 与同学对比。如:“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这样的分析确实胜人一筹!” (3) 与教师对比。如:“你说得比老师还好!” (4) 与自身对比。如:“进步太大了!”

3. 讲究语言机智。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平均分”时, 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小猴摘了63个桃, 要和它的6个朋友一起分享, 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我说:“这只小猴分了很久都不对, 同学们能帮帮他吗?”一个学生回答道:“小猴和它的6个朋友, 一共是7只猴, 每个小猴分的个数应该是:63÷7=9个。”我高兴地说:“你可帮了小猴的大忙了, 你平时很认真, 所以现在比小猴还聪明了!”这位同学高兴地笑了, 其他同学也笑了。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 不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而且巧妙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使评价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 而是提倡在否定时讲究语言艺术, 更多地给予鼓励, 即寓“贬”于“褒”, 营造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原因就在于指出学生不足时, 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三、评价的内容———思维与人格并举

“创新意识已不单是一种智能特征, 还是一种精神状态, 一种思想境界, 一种人生文化氛围, 一种宽松环境”。因此, 在开放式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的心情放松很关键。开放式的课堂评价, 首先要注意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 教师多微笑, 多点头, 专心地听, 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评价:“好, 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

其次, 在评价中要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对于小学生来说, 发现、怀疑、猜测、想象、独特的见解等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 对于68-54, 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方法, 有的说:60-50=10, 8-4=4, 10+4=14;也有的说:68-50=18, 18-4=14;还有的说:68-4=64, 64-50=14。我说:这些方法都很好, 还有其他方法吗?有一位同学这样计算:把68看作70, 54看作50, 70-50=20, 20-6=14。可见, 只要能敏锐地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正确地进行评价, 学生的创造潜能就是无限的。

最后, 在评价中注意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教学评价时,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 这是创新人格的主要因素。

篇4:应该把货款交给谁

我是一名农村养殖专业户,近一年多以来,我一直在邻乡一位张姓老板的饲料厂购进饲料,给我送货的是该厂的业务员齐某。我与该厂约定的购货方式是:我打电话给业务员齐某,齐某根据我需要的货物给我送货,货到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2010年7月份由于我资金紧张,在这期间齐某给我送的1500元的饲料我只能暂时欠款。2010年9月5日,齐某的老婆黄某(她曾和齐某一起给我送过货,当时我听说她也是厂里的业务员)来到我家,说齐某出远门了,厂里催得紧,她来帮齐某收一下货款。于是,我将1500元货款给了黄某,黄某还给我打了收条。可谁知10多天后,齐某又向我催要这笔货款,我告诉他已交货款的情况,他却说他正在和他老婆闹离婚,货款给他老婆不算数。请问,把货款给了业务员的老婆难道还不算数吗?

读者 林开星

林开星读者:

您提出的问题从法律上说就是业务员齐某的老婆代齐某收货款能不能构成表见代理的问题。所谓表见代理,依据《合同法》第四十九条关于“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的规定,首先要求是实际上没有代理权的行为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的合同行为,如丈夫以妻子的名义或者妻子以丈夫的名义,单位除法定代表人之外的主要领导以法定代表人的名义等。本案中,虽然是业务员的老婆代该业务员来讨要货款,当然可以认为是合同行为,但在法律上讲,您并不是欠业务员齐某本人的货款,而是欠他所在的饲料厂的货款,而齐某的老婆并没有以饲料厂的名义向您讨要货款,而是以饲料厂委托的代理人齐某的名义,这不符合表见代理关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的要求。其次,从外观上看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本案中并没有理由相信齐某的老婆有代饲料厂讨要货款的理由,因她手中既没有拿饲料厂的介绍信,也没有说她自己是饲料厂的人,您仅仅根据她曾经是饲料厂的员工,是业务员齐某的老婆,是不足以相信她有讨要饲料厂货款的代理权的。因此,您给齐某的老婆的货款不能等于是还给了饲料厂,饲料厂如果讨要,您仍然要还。当然,您给齐某的老婆的1500元钱还是可以依法要回来的。

篇5:把争执交给孩子自己解决

幼儿园放学时,我和苗苗刚走出教室,苗苗就看见他的好朋友毅毅了。毅毅手里拿着一个粉色的小球球,苗苗走过去要看一下,可是毅毅不让看。苗苗坚持要看,毅毅在妈妈的说服下才勉强同意给苗苗看一下。没想到,苗苗拿到手后不想还给毅毅了,飞快地跑走了。这下,毅毅可急了,在后面紧追不舍。可毅毅跑得不如苗苗快,看着小球球追不回来了,毅毅开始冲妈妈发脾气。

我上前给苗苗讲道理,让她把小球球还给毅毅,苗苗哭着不肯还。我忽然想起了苗苗以前做的手工毛毛虫很漂亮,于是我向苗苗建议:你可以和毅毅商量,用你的手工毛毛虫换毅毅的小球球。可能苗苗觉得这样可以,就朝毅毅跑了过去。

苗苗说:“我把我做的漂亮毛毛虫送给你,你给我这个小球球好吧?”

毅毅说:“我不要毛毛虫,我家也有很多。我明天送给你一个好吧?”

……

两人商量了一会,就见苗苗爽快地把小球球还给了毅毅。苗苗不哭了,毅毅也不发脾气了,两人手拉手地朝大门口走去,还边走边说什么。我和毅毅妈远远地跟在后面。眼看他们就要走出园门了,忽然两个人又折了回来。我们问到底怎么解决的`,他俩哈哈大笑不肯讲,看样子还保密呢。出了幼儿园的门,我给俩孩子一人买了一瓶饮乐多,他俩举着饮料瓶开心地干杯。

篇6:把孩子的早期教育交给谁

2014-07-01 委婉的拒绝 都市风情传媒

有一天,和编辑一起聊天,他问我:‚肖老师,您从教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我最大的感受是好多孩子在被糟蹋。‛编辑笑着问:‚此话怎讲?‛

我说:‚很多父母会生不会养,把孩子扔给老人,很少陪伴孩子,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儿;还有很多家长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只是根据孩子表面的行为来判定孩子,孩子非常痛苦,或屈从、或尖叫、或哭泣、或逆反。

可家长觉察不到孩子的痛苦,指责孩子‘不听话’、‘任性’。在这种时候,我会为这些孩子感到惋惜。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谬论,在危言耸听。做父母的谁不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又有谁想糟蹋自己的孩子呢?但是,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很多家长确实在糟蹋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浑然不觉。‛

不少年轻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带几个月后(有的甚至刚满月)就把孩子扔给了老人,自己乐得逍遥自在。我有一个朋友,产假一过就上班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他们夫妻俩都是硕士,但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却没有达到‚硕士‛的水平。

朋友觉得年轻人干好工作最重要,带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交给老人就行了。他们的教养方式非常落后:注重知识灌输,不到1岁就教孩子识字;不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边玩边吃饭,肉类由大人嚼碎了喂给孩子吃;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但很少陪孩子。

我跟他们说过多次,童年的经历是多么重要,父母必须陪伴孩子。但他们听不进建议,既不反对,也不采纳。我想也许是他们内心觉得不以为然,只是碍于面子不说什么。这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想帮助他们,帮助孩子。可是看了他们这油盐不进的样子,只好就此打住。

这孩子1岁以前,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孩子长得很漂亮,脸上总是洋溢着笑意,到我们家来,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天真可爱。大约半年后,我再次看到了孩子,当时已经是1岁8个月,他的脸上没有了笑容,总是眉头紧锁,看见我们,一个劲地往爷爷身后退。我想拉拉他的手,他把手往后缩,眼神里满是胆怯。那天是周日,朋友休息。

我们去的时候,朋友并未在家陪孩子,而是在外面打牌。孩子跟着爷爷,在偌大的客厅里看电视,爷爷话不多,和孩子没什么交流,屋里死气沉沉的。孩子蹒跚着走到门口,指着门口小声喊‚妈妈‛,我跟过去,蹲下来问他:‚宝宝是要找妈妈?‛孩子点点头,眼睛扑闪扑闪地望着这扇紧关着的大门。小小年纪的他知道妈妈是从这里出去的,他要从这里去找妈妈。

看着那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在这个装饰豪华的房间里,孩子吃的、玩的、用的,随处可见,大都价格不菲。

但是最珍贵的东西他没有——那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

周一到周五,妈妈要上班,周末应该可以陪陪孩子吧?可是妈妈宁愿奋战在麻将桌上,也不愿意花时间陪陪孩子!孩子一点都不快乐,他还只有一岁多,他便不会笑了。

‚会生不会养‛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生下后,带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老人或者保姆身上,有的甚至把孩子扔在老家。有一位妈妈,孩子2岁半了还不会说话,孤僻,几乎不和别人交往,医生怀疑是非典型孤独症,但也不敢确诊,这位妈妈急得不得了。她的孩子一直扔在老家带,老人很少和孩子交流,整天给孩子看电视,这就是原因。

有些父母虽然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或借口,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偶尔陪陪孩子也仅仅是和孩子待在一起,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这些孩子整日与老人相伴,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

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就好比一栋高楼的地基,没有地基,高楼怎么能建起来?

父母自己不带孩子,孩子迟早要出问题的。

老人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

1、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

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

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

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4、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

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

上一篇:建军节主持词下一篇:学案边城学案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