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024-05-07

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精选十篇)

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1

一、改革批改方法, 培养自改能力

《课标》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从上述要求中,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习作批改方法的根本之点在于要变老师的包办代替、精批细改为回归主体、引导自改, 要交给学生修改习作的金钥匙, 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1. 寻找共性, 集体导改。

教师要善于从全班上、中、下三种水平学生的习作中, 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集体辅导修改。对学生习作中所犯的相同毛病, 一般不要作逐一批改, 而是把错误的情况摘记下来, 在集体导改时, 让学生从病例分析中懂得错在哪里, 怎样修改。然后, 各自找出文章中的同类错误, 练习修改。值得注意的是, 辅导学生集体修改时, 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让所有学生都能开动脑筋, 发现错误, 并想办法纠正错误。

2. 提出问题, 自研自改。

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往往不能认真加以研究, 甚至“不屑一顾”。要改变这一状况,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改。一篇习作, 除正常的删改及加批外, 可选择文中一些错误的地方, 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并在问题前面标明“研究”二字, 让学生自行研究修改。问题的提出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明确提出错误之所在, 让学生自己修改;二是由教师修改, 让学生研究错误之所在。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修改时, 应提倡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实在不能解决的, 再求助于教师。

3. 突出重点, 定格修改。

这里所说的“格”, 是《课标》对各学段习作的总体要求, 以及教材及某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定格修改, 就是以这些写作要求中的某一两点为标准, 有重点地进行修改, 其他问题可以暂不过问。如果规定的要求没有达到, 文章写得再“好”, 也要引导学生加以修改。这种修改习作的方法, 重点突出, 目标明确, 省时易行, 是一种能将评改活动普及到学生中去, 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修改习作的好办法。

4. 读改结合, 多读多改。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写完之后, 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 听起来顺耳。”在习作评改中, 必须积极启发学生通过朗读自己的文章, 发现用词造句、谋篇布局上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修改。首先, 要求学生初稿写好后, 不要急于誊清, 而是要花时间反复朗读, 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其次, 教师还可适当安排时间由学生邀请其他同学听读, 征求修改意见。再者,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相互换读, 发现问题互相研究, 共同修改, 一时不能统一的问题可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

二、改革讲评方式, 提高讲评质量

传统式的作文讲评课, 常常是教师“一言堂”, 剥夺了学生的讲评权利, 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讲, 学生听, 效果差。要真正提高讲评课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改革传统的讲评方式, 使学生成为“习作讲评的主人”。

1. 整体入手, 典型引路。

进行习作讲评时, 可首先从整体入手, 对本次习作的优缺点作一综合评述, 既肯定成绩, 又提出不足, 使学生明白本次习作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 还要选择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习作, 进行深入的讲评, 以期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对典型习作进行评析时, 应充分放手, 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评价, 而后进行交流, 使学生在自主评析中明白典型例文好在哪里, 差在何处, 进而领悟到文章该怎样写, 不该怎样写。

2. 捕捉光点, 自我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 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习作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 对待“后进生”的作文一般不可作优劣权衡, 更不能当头棒喝, 而应致力于劣中选优, 沙里淘金, 对点滴成功之处加以肯定与表扬, 诱发其写作的积极性。除此以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三比三看”的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激发写作兴趣, 即以后次比前次, 看前进的步伐;以现在比过去, 看提高的程度;以长处比短处, 看发展的前景。这种讲评方法能有效激发“后进生”的写作热情, 消除他们对习作的恐惧感。

3. 互阅互荐, 群讲群评。

学生的每篇习作都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是智力活动的成果。互阅互荐能充分发掘他们习作的优点, 既是对习作者的热情鼓励, 也有利于推荐者的充实提高。学生的习作完稿后, 先在同学之间传阅品赏, 各自将阅读到的佳篇、佳段及优美词句, 分别填在《佳作集》里, 并将此在全班传阅、交流。互阅互荐, 只是学生凭感觉初步选出佳篇妙笔, 而群讲群评则要求学生说出佳在哪里, 妙在何处, 是互阅互荐的继续和深入。学生的文章是否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气息, 是否写出了真情实感, 学生自己最了解, 要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 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评论。切忌以教师自己的好恶, 主观臆断, 一锤定音, 一模定型。

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2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会学习”的根本措施。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结合平时教学,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学行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行动的归宿,它决定着教学行动。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动。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重视创新的社会。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会学习”,目的达到会创新。一个会学习、会创新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有潜力的民族。从这个意义出发,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具体来说,备课时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上课时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方法。

(二)设计灵活的学习过程

正确的教育观念体现在教学行动上是要设计灵活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水平,从怎样启发学生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怎样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自学时空上设计学习过程。

例如:在设计《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时,一开始我启发引导学生复习乘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由此引入课题。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将例题设计成三张收据的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处理三张收据时,我又采用了不同的形式。第一张收据属于旧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填;第二张收据属于新知,采用半扶半放,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第三张收据也属于新知,我采用了放,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教师帮助解疑,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在引导学生总结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时,我则提出具体任务让他们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针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则让学生独立解决。

如此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设计学习过程,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做学习的主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环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外在条件。只有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有可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外结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他们熟悉的社会实践,将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诱导其自觉探索知识的兴趣;通过设置悬念,巧提问题,激起其自觉学习的欲望,通过合作讨论学习,表扬奖励,让每个学生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受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新授《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前,教师可以放一段录音:“一天,小猴子毛毛和熊猫贝贝到果园里找老牛爷爷,、老牛爷爷随手从树上摘下4个果于,平均分给他俩吃,请问他们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很轻松地答出“ 2个”,“等他们吃完,老牛爷爷又从树上摘下2个果于,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又轻松地答出“ l个”,“临走时,老牛爷爷又摘了一个果于,让他们分着吃。他们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可能争着说“半个”,老师追问一句:“用数怎样表示呢?”学生顿时感到柬手无策,老师即时引出课题。既激趣又设疑,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愿望,从而把注意力和思维都凝聚到了新知上。

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准备若干个长宽不等的长方形和若干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自己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然后讨论总结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四)加强高效的学法指导

教师从教育观念、教学过程、学习氛围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行使这个权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我认为还需要加强高效的学法指导。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折角、做角,对角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看看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充分感知,形成角的表象。接着,画出不同形状的角,让学生研究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角?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通过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操作、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经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完成了从认识事物的表象到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过程。

(五)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六)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上面的教学中,我把数学与美术整合在了一起,不但让学生在画角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而且能设计出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画面,感知了角,更感受了美,数学能力和美术能力得到了协调发展。最后我让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后的收获,这是整合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3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使学生敢问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着“权威”、“严师”的角色,课堂上板着脸孔说教,课堂外与学生保持距离,学生一见到老师,就莫名地紧张。学生天生好问,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教室中的紧张、压抑和焦虑感。宽松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心智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平等对话,教师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学生的心情才能愉悦,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学生的个性才能张扬,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问敢答。

在上海格致中学刘大年老师的课上,学生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提倡孩子“出声说”,即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在紧张兴奋的思维中把提问答案在情不自禁中脱口而出,不必拘泥于课堂纪律。这一激活学生即时思维的举措,使学生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光芒四射,而不至于因为这样那样的禁忌而稍纵即逝。学生七嘴八舌的声音几乎嘈杂,但细听谁都会感到课堂上涌动着学生思维的激流,课堂教学的活跃与学生思维的广泛而深层的触动同时生辉。课堂教学能达到如此效果,子复何求?

二、凸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乐问

(1)强化主体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手,等它闲时饿时,它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地啄起米来。严华银老师也强调,“我们老师最要做到的是如何使这非常有限的时空让学生独享,而不让教师巧立名目地侵夺,就是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敢于拿出合理的时间,而自己则退避三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状态,倒是教师要被学生牵着鼻子团团转。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向前走。

(2)采用激励手段。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激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也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获得正常发展。”教师要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营造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的生理体验,从而激励学生,满足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内部的创新动力。

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最后一环,我要求学生大胆质疑,一学生脱口而出“鲁提辖为什么不报官,要自己去打镇关西?”问题一提出,全班寂静了约有十多秒钟,然后就听学生小声回答:“那是因为报了官也没有用。”我异常兴奋地赞赏了那位提问学生(从他自豪的神情中我明显感觉到它的愉悦和满足),也表扬了那位回答的学生。而后,全班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走向一个个更加深入的问题。我继而要那位小声回答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他说:“报官没有用,因为旧社会官官相护,包青天为何历来被赞颂?是因为清官太少了!”另一位学生紧跟着说:“《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写老百姓哭诉无门,有冤难申,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又有几个学生举例。我一看火候已到,又不失时机地抛出这样一句“鲁提辖不报官而自己寻去痛打镇关西,从鲁提辖方面来说,体现他粗鲁、嫉恶如仇的一面,换一个角度,从当时社会来看,又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多方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这样写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这时纷纷伸出手,大有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我充分肯定学生们的质疑精神,鼓励他们对学习、生活中的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听了,一脸满意。“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语道破了教学成功的秘诀——激励。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善问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先知·教授》中说:“真正明智的老师,不是耳提面命,强迫他们进入他的智慧之殿,而是将他们循循引到思想和智慧的门前。”如何使学生善问?我以为,应该按照循序渐进原则,着眼于最近发展区。

开始要求不要太高。特级教师于漪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方面做得很好。她认为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当学生的疑惑有进步时,老师再拓宽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沉淀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可大大提高。

开始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入门的方法。

1.指导学生从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章的重难点,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了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总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作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围绕主旨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上。如阅读教学《故乡》,篇幅较长,教师很有必要把阅读关注力聚焦到文章主旨性段落的品读上。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我”与中年闰士重逢、离开故乡时的心理活动这两块内容上。学生通过这些段落的研读、讨论、设疑解疑,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2.指导学生从文章矛盾处提问。

矛盾是指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事物或方面。如果认真阅读课文,就会发现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也是有意识的安排,往往体现着作者巧妙的构想。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追问几个“为什么”,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3.指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会影响到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阅读《行道树》,着力指导学生“神圣”“痛苦”“忧愁”“快乐”“深沉”等词的理解把握,成为把握全文主旨的重要手段。阅读《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無止境的”这句地位彰显,许多学生针对此句提问:如“花和人遇到了什么不幸?”“人生短暂,怎能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在设疑和师生共同解疑中学到了又一种提问的方法。

学生主动提问的课堂很精彩。这份精彩,就像肥沃的土地上长出的鲜花,根植于教师丰厚的学养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蓬勃于学生的不断提高和勇于创新上。而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急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使它燃烧,而强化问题意识,则是火把的抓手。

将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4

师:同学们, 这节课大家开动脑筋, 凭着自己的智慧读懂了课文, 读出了真情。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现在, 老师想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给自己布置一项家庭作业。

生:这首诗写得真美, 回家以后, 我要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生:紫丁香的花朵真好看, 回去以后我要把书上的丁香花画下来。

生:我最喜欢这首诗的3、4两小节, 我准备把这两小节的内容摘抄下来。

生:老师, 我觉得这首诗中的“老师”和您一样辛苦, 一样关心我们。回家以后, 我也写一写要对您说的心里话。

生:我知道还有许多描写老师的诗歌, 回去以后, 我再找一些这样的诗歌读一读。

生:我听过一首好听的歌曲, 名字就叫《丁香花》。回家以后, 我准备学唱这首歌。

在此环节中,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发号施令, 而是走下了讲台, 平等地与学生对话,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自主完成作业。这样, 将作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而且做到了面向全体, 关注差异, 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满足了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发展需求,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张扬个性, 展示特长。同时, 自主作业还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作业模式, 同学们或读或背, 或说或写, 或画或唱, 使作业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生命之花更加绚丽动人。当然, 在平时的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类型, 我们还可以放手让学生查一查、找一找, 或是演一演、做一做。一句话, 作业的布置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5

——《姓氏娃娃》的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识字主体千差万别,初入学的孩子识字量从十几到数百,相差很大。究其原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培植了“识字”的土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经常得到满足,愈来愈强,萌生了早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家长有意识地教,慢慢变成孩子主动地学(认字)。不具备以上家庭环境的孩子其实也有识字愿望,只是总得不到满足。总而言之,一个个生活经历不同、学前识字储备不同的复杂个体汇聚到一个语文教师这里。如果仅靠一份教案上课,以“一”挡“数十”,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又“消化不了”的症状。我以为应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儿童自己,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设计目标

1、认识本班学生的25个姓氏。

2、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玩中认字。

3、知道语文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设计思路

认姓氏字出现在语文园地一,那时学生入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如果脱离生活,书上这30个常见的姓学生就会有很多不认识。仅枯燥乏味的识字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学习上的困难。基于以上认识,我作了以下思考:

1、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主动识字?

2、怎样变枯燥乏味的传授为兴趣盎然的学习?

3、如何使课堂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思考,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措施:

1、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为突破难关的合作学习中快乐的学习,主动识字。

3、课堂要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性的学习。

4、课外延伸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去看一样东西,这件东西和你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吗?(想)好!那咱们就出发!今天我们要坐咱们班的火车去。(课件出示售票员阿姨和火车)

这火车可需要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开动哦!(出示售票员阿姨的话“你姓什么”。)开火车的游戏(开火车时,其他孩子学着很轻很轻地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学生不会说的找修理员修理,修理好了继续开)

[设计意图:其他孩子学着很轻很轻地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有利于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让学生感受班集体的团结,并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1、火车到站了,我们快去看看是什么东西。(课件出示美术课上完成的姓名树照片)谁把我们美术课上的姓名树带到这儿来了呀?(课件语音出示:欢迎一(2)班的小朋友。听说你们班小朋友很喜欢美术,这姓名树是你们一起做的吧,真漂亮!不过来这儿容易,但马上要回去可难了,这回去的火车票上的题目可没有那么简单了。题目我可以先告诉你们老师,我可以给你们一点点的提示。半个小时后,看你们能不能顺利的回去。)

2、导:咦,没话了呀,题目我是知道了,可是他说现在不能全部告诉你们,最多给你们一点提示,说了他就不让我们坐火车了,不过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行的。

[课件语音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认识学生中的姓,初步认词。

1、[出示姓名树(姓用红色的标出)]你有什么发现吗?

题目可能和“姓”有关系哦!出示“钱”会念吗?会就自己轻声的念一念。[课件逐个出示姓]

2、导:那些黄色的字到哪儿去了呀?我们快过去看看。

A、姓这个的小朋友起来读读看。B、当小老师领读

三、自主认字和识词

导:又有什么提示拉(课件动画飞入拼音)

1、四人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把你会的教给其他小朋友)

2、交流汇报。(四人小组读、男女竞赛读,指名读,齐读)

四、多种形式巩固生字,拓展识字 出示姓名树 学生自主认字。(看自己都会了吗?不会的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我会认[古筝配乐]把写有姓的纸发给学生(拿出水彩笔把你认识的姓涂上你喜欢的颜色,不认识的字问问身边的同学,或者问问老师,学会后给它画上五角星)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又让学生自由主动的去其他各组走走,与更多的伙伴交流,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同时,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又是一种调节和放松] 咦,我们的火车回来了

(课件语音:你们一(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真团结,我非常满意。你们火车票的题目就是你们老师哪儿的卡片,祝你们一路顺风。)(课件出示火车站的图)

开火车游戏(开火车认读生字娃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目标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中我创设丰富多才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喜欢学习,轻松学习。]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努力已经认识了那么多的字,愿小朋友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的字。

六、课后延伸

1、回家后给问问你认识的人“他们姓什么”老师要看看谁最有本事,认识的姓最多。

2、做生字卡片(把自己的姓做成一张卡片向其他的生字卡片一样,给它画上美丽的图案)[通过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快乐的识字] 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师不能受制于教材,一味追求“数字化”,即眼光只落在“认识400个字”上。对于有基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认识教材外更多的字,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我会认”的信心,肯定他们认识为数不多的汉字,从而让所有学生感受识字的快乐,促进其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在叫《姓氏娃娃》时,把写有姓的纸发给学生(拿出水彩笔把你认识的姓涂上你喜欢的颜色,不认识的字问问身边的同学,或者问问老师,学会后给它画上五角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这样使大部分学生吃得饱,使难消化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慢慢消化。

2、正确评价学生识字的态度和成效,为学生“主动识字”培植良性的土壤。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成功的能力。忘字是正常的,千万不要去指责:“这是学过的字,还忘啦!不长记性!”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怎么记住汉字。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使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让儿童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刚开始识字的时候,很多学生今天学了明天就忘的差不多了,一个星期下来就忘的差不多了。现在在课堂上我是通过游戏和创设情境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快乐的学习,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教室外、社会上,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识字资源大量实践。

3、开放识字的课堂,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识字的课堂就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生活这一大“环境”中识字,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鼓励他们随时随地主动识字。依托教材内容,从学生生活里就地取材。通过《姓氏娃娃》这课后,我又布置学生自制家庭档案,由家长协助完成。学生认识的字(姓氏字)更多了。(家庭档案:称呼、姓名、年龄、爱好、家庭住址、电话)

请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6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堂

我们应该看到,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人们的传统观念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优劣还是看分数”“教师的素质还是看教学的成绩”,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还得需要改变“大气候”,才能把我们的教改落到实处。

一、我们教师要做新课程改革的促进派,改变自己旧的教学模式,找好自己角色的定位,最主要的是把課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我们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要在思想观念上做到改变,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改变,在培养人的意识上做到改变。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处处为学生着想。我们培养的不是高分低能的人,而是要培养有远大理想、雄心壮志、有建设伟大祖国真才实学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勇于担当起自己肩负的责任,不要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患得患失。在新形势下,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自己不再唱独角戏,单出头,而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大剧场,而这个剧场的主演就是我们可爱的学生。

二、我们要发挥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过去,我们的学生一直都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进行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突然让他们来当课堂学习的主角会让他们无所适从。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正确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会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要坚信我们的学生都是好样的,给他们以鼓励、鞭策和赞美。有道是:学生是赞美出来的。他们的智慧和潜能有多大潜力,就看我们开发的力度如何,只要我们得法,就会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

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7

一、让学生参与探究识字的方法

1.编故事, 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字义的关系。运用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的故事, 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化成图画, 或一段段小故事。如, 在教学“游”字时, 我一边讲故事 (三个小孩子, 在方形的水池里游泳。) 一边在黑板上逐一写出笔画。在形象语言的启发下, 学生的想象力飞扬起来了。当我说:“同学们, 你们会给汉字编故事吗?”才发现孩子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给‘呆’字编个故事, 一个人张大嘴巴 (口) , 像个木头人一动不动, 原来他在发呆。有个学生说:“‘哭’字的两个小口就像两个眼睛, 一点是眼泪, 两个眼睛里留下了一大滴眼泪, 就是哭。”

2.借助字谜, 乐记字形。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识字五》时, 先用“猜谜语”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做猜字谜游戏, 比一比谁最聪明。说出第一条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去猜, 茫然地望着我。这时, 我在黑板上写出“牛”字, 擦掉下面出来的竖, 然后填上“口”字。同学们恍然大悟。

接下来, 学习新课, 让学生自由表达猜出谜语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可以用学过的字加一笔, 减一笔的方法学, 也可以用拆分字的方法学。还可以学着课文中的方法给生字编字谜、编儿歌来识字。学生给“量”字编的谜语是:一日站在里上头。给“重”字编的谜语是:一千里。“二人力大冲破天” (夫) , “要一半, 扔一半” (奶) 听着学生编的这些谜语, 我惊喜不已。

3.说一说, 找特点。说一说字的结构、音符、意符, 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等。老师先做示范, 再让学生上台练习说, 然后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说。如“兔”是“免”字多了一点。有的学生说:那一点是小兔的眼睛;有的学生说:那一点是小兔子的短尾巴。通过说、看, 比较一些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就牢牢地记住了。

4.演一演, 加深记忆。有的字借助于表演造型,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吃”字, 学生往往多写一横, 老师就请一名学生上台, 让其嘴里横衔着一枝笔, 再给他一块糖让他吃, 自然吃不成, 因为嘴里横着东西。这样他就深深地记住这个“吃”字。

二、让学生发现方法、寻找规律

当学生掌握独体字、合体字的一般规律后, 渗透汉字构字特点, 如, 教学“青”字表音的“清”“请”“情”字时, 我引导学生先看拼音, 声母、韵母都相同, 只是音调不相同;再看字形, 每个字里都有“青”字, 进而指出“青”字在里面起表音的作用, 然后通过对偏旁的分析揭示偏旁表义的作用。教学“清”字时, 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清洁”的清为什么“氵”做旁, 有的学生说:搞好清洁卫生离不开水, 所以用“氵”, “清早”的“清”为什么也用“氵”做旁, 有学生说:清早的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新, 所以“清早”的清是“氵”旁。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偏旁表义、基本字表音的形声字概念, 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用同旁字归类识字, 如将“晴、晒、暖、晚、晨”“打、拍、拉、抓”“江、河、湖、海、洗”等同旁归类, 可使学生发现凡与手有关的多为“提手旁”, 与太阳有关的为“日字旁”等等, 掌握偏旁表意的规律。

会意字是由几个独体字组合起来构成的, 教学这类字时我注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理解字义。如, 教学“拿”字时, 我先张开手去拿东西, 又张开手抬起, 怎么也拿不起来, 而把手一合就拿起来了, 我再启发学生想出记忆的办法。合手为“拿”, 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分析比较, 轻轻松松地记住了字形, 读准了字音, 了解了字义。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在实践中运用

1.制作“识字贴画和识字卡”。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食品、饮料的包装袋、家用电器的广告, 还有各种报纸杂志的刊头等。这些都是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 剪剪、画画、贴贴, 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贴画”了。鼓励学生做富有个性的字卡, 可以是小花型的、树叶型的, 在课堂上用过以后, 请父母帮忙整理成册, 也可以贴在家中, 以便复习巩固, 并在班里交流识字成果。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动脑、动手、收集、整理、编排, 正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生活也为识字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走在大街上, 留意店面的招牌、广告语。看电视时, 注意屏幕上的字。做到学用结合,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2.开展实践活动。我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 从儿童的兴趣出发, 开展实践活动。每次活动有一个主题, 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有关的资料, 并交流收获。如“谜语大世界”活动, 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谜语, 制成卡片或小报。活动课上, 先在小组中交流猜谜。然后, 全班汇总交流, 评出猜谜大王、出谜冠军。还举办“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等识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收集、整理中自主识字, 在交流、实践中探究成长。

这样, 汉字在孩子的眼中, 不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 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 里边有各不相同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 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过程, 而是充满情趣的游戏, 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只要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 并且尊重他们的劳动, 他们就会给你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参考文献

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8

这段对“学生学习失败”的定义真是太精辟了。它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失败了也绝不能停止尝试,应该让学生从失败中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有明确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才能找到症结,一步步将其解决,获得成功。

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一定会看到学生主动尝试的精彩。

一、在生活情境中尝试

一些相对简单的计算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然后交流归纳形成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提升了学习能力。

比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创设情境:“每层可放书14本,共有12层,150本书能放下吗?”在学生明确要先算出14×12的结果后,教师无须做过多的解释,只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当然,班级中一定会有思维反应比较快的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法,那么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你们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当你想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再想想看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最后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又多又好。

学生大约探索五分钟后,开始交流:

方法一:

生1:(学生边板书边解释)列竖式,二四得八,一二得二,一四得四,一一得一,再把两个数加起来,等于168。

生2:我有个地方还不够清楚,为什么要把一四得四的“4”写在十位上,一一得一的“1”写在百位上?

生1:(边指着竖式边说)因为10乘4等于40,10乘10等于100,所以要把4写在十位上,1写在百位上。

……

方法二:

生3:12×10先算出每层放10本,一共可以放120本,再用12×4算出每层放4本,一共可以放48本,120+48=168(本)。

生4:那还可以这样,用14×10可以算出10层有140本,再用14×2可以算出2层有28本,140+28=168(本)。

生5:老师,我觉得他们的方法和竖式的方法差不多,只不过是用分步计算罢了。

……

方法三:

生6:把12分成2×6,就可以得到14×2×6等于28×6=168。

生7:那还可以把12分成3×4,14分成2×7,又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了。

……

先创设具体的情境,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的机会,然后在学生有所思的基础上进行互助尝试、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合作学习的效率。自主尝试、互助交流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获得计算知识、形成计算技能的同时,又学会了合作探究的方法。

二、在动手实践中尝试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两条邻边的长度分别为6厘米和4厘米,6厘米长的底上画好一条高,为3厘米。然后,请学生拿着这张平行四边形纸片,根据自己的猜想,大胆地计算它的面积。大约3分钟过后,学生开始说他们的解法:

生1:我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出6×4=24(平方厘米)。

几个同学同意这种算法,大部分同学都不同意。

生2:可是这又不是长方形,怎么能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呢?我觉得不大对,我觉得应该是6×3=18(平方厘米)。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他同学怎么想呢?

生3:(边指着图形边说)如果把左边的小三角形移到右边,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了,这样就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求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是6×3=18(平方厘米)。

大部分同学都赞同这种方法。

三、在问题探究中尝试

小学数学教材中“找规律”这一内容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这一过程。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就是要帮助学生去尝试发现规律,而不是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

比如,在出示题目“学校迎国庆,正在插彩旗,按一面红旗、两面黄旗这样的顺序往后面插,请问第20面是什么颜色的旗?”后,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法尝试去找出答案。大约5分钟后,学生开始说他们的解法:

生1:第20面是黄色的。我是用画一画的方法找到答案的,我画一个三角形代替红旗,画两个圆形代替黄旗,这样一直往下画,第20个是圆形,所以是黄旗。

师:这样得出的答案一定是正确的。

生2:我是发现了彩旗的摆放是有规律的,一面红旗两面黄旗可以组成一组,这样六组过后,一共插了18面,接下来还有两面彩旗,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黄色,所以第20面是黄色的。

师:你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内还找出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了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思考,第200面会是什么颜色的呢?

学生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这一次用画图的方法少了,大部分同学都尝试用“生2”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生3:刚才同学们说到了这个彩旗的摆放规律是三个一组,所以我用200除以3,就得到了66组,还剩下两面彩旗,所以第200面也是黄色的。

师:你也很了不起,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用这个方法的话,即使彩旗的数量再多,也可以很快找到答案。下面请大家算算第100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

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 (1时) , 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 (60分) , 可裁判员却最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 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正当学生疑惑之际, 教师适时引入教学:“通过今天的学习, 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学生个个瞪大了眼睛, 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 几乎每个学生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注重操作, 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做数学的一系列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 当教学到“怎样确定位置”这一环节时, 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 (教室座位设计成电影院的排列样式) 我们今天上课的地方摆了很多座位, 像一个电影院, 但座位没有编号, 请同学们为这些座位编号。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商量用怎样的办法编号, 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编号的方案。在此基础上, 全班同学再一起来讨论各种编号方案的实用性, 决定用其中一种方案为教室里的座位进行实际的编号。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 真切地理解到编号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和方法, 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 同时也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加深了对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如何进行合理选择的认识与理解。

三、注重自主探究、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例如:教师在教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 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 那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 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 取消了练习课, 让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教师则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 每箱12个, 共收入480元。每个水瓶售价多少元?”在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这一例题后, 教师又为学生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出谋划策, 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方法, 分“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三步走, 如愿以偿地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 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学的知识, 积极主动地思考、发现和探索, 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四、注重生活应用, 让学生实践数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在学完“两积求和应用题”时, 我围绕“秋游”安排实践活动:秋游前要准备好食品饮料。

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10

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就像鹦鹉学舌一样。成功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 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素质得到提高, 最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形声字占得比重较大。我首先鼓励学生结合字的意思认识字的形旁, 读准字的读音再读声旁, 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形旁”和“声旁”, 逐步渗透“声旁表音”和“形旁表义”的功能。这样的字很多, 如:园 (四周都有栅栏的花园) 、披 (用手披) 等。利用这种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区别许多形声字组:喧 (用嘴做宣传) , 浩 (水很大) , 伏 (狗趴在人身边) , 胞 (身体中的细胞) , 涟 (小水纹) , 杖 (用木头做的杖) , 凄 (让人感觉凄凉) , 蛟 (蛟龙是大虫) , 咛 (用口叮咛嘱咐) , 跑 (用脚跑步) 抱 (用手抱) , 雾 (像雨一样的雾气) 等等。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查字典, 但需逐步掌握具体查字方法。每学一篇课文都首先让学生预习, 找出生字, 然后查字典, 读准字音的同时更准确地掌握字的含义, 学会字的应用。

在教学中, 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 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学生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 讲自学汉字的方法, 并进行个别辅导。归纳识字方法:找 (找出生字) 、查 (利用工具书查字义) 、读 (读准字音) 、记 (记住字形) 、写 (能准确默写) 。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 学生完全养成习惯, 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 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 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准确。学生提高了识字能力, 学习兴趣就相应提高了, 从而阅读、作文的能力也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方面,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开始,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告诉学生不要惧怕, 只要跟老师认真学, “你能行”。为此学生们满怀信心, 我也满怀信心, 师生开始了学习阅读的旅程。

首先我为学生印刷了一小册阅读短文。我们每天利用十五分钟来学习一篇短文。在学短文前让学生课前预习, 把生字排除。上课先请一位学生读短文, 然后大家齐读。之后由学生归纳出每自然段的段意。开始时, 学生概括段意的准确性有些问题, 这样的学习经过半月之后。情况就有了转变, 半数以上学生已学会了怎样去阅读短文, 一个月后有了起色, 大多数学生学会了阅读, 全班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 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 “导入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把“旧知”与“新知”连接起来, 还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因此, 恰当的导语就是学好新知识的钥匙,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新颖别致的或精彩纷呈的开场白, 其目的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情景设计, 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从而开启他们探索知识的心灵之门。另外, 在教学活动中, 我采用实物、图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直观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阅读活动中, 创设活跃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 鼓励、表扬学生, 让学生畅所欲言, 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情趣。比如举行讲故事比赛, 古诗背诵, 成语接龙, 名言交流, 歇后语对接等等。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关的, 有了阅读能力就有了阅读兴趣, 从而就提高了写作能力。

(一) 多读

1.我在班里开了个“读书角”, 有故事、散文多种优秀读物, 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 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段;充分利用每周五去校图书馆阅览时间, 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写日记, 还要求用至少半小时时间阅读书籍。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

2.每星期抽一节语文课, 由教师或学生介绍一篇好文章, 师生共同细细欣赏。各种文章见多了, 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学生还坚持写日记。这样, 学生思路会开、词语会精。

3.改革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写作量一大, 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一定要改革。课间时间面批, 批改效果不错。学生写作积极性越来高, 自然水平也越来越高。功夫不负有心人, 学生终于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 加强评讲

1.读好的例文。

2.找出病句写在黑板上, 全班同学当小老师帮其改正。

3.学生互相评阅。

上一篇:食品质量监督下一篇:肥料利用率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