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024-06-11

浅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精选11篇)

篇1:浅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浅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通过最近的学习,我的观念转变了,认识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应该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其自我发展,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教学。

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且是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主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思维的权力还给学生。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思考,交流及展示的机会。欢迎,提倡,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于想像。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说,敢问,敢争论。还要允许学生说错,答错,允许他们改变观点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绝不能轻易的一句话就把学生闪烁着创新意识的火花否定掉,而是要善于点燃这些小花,使之成为创新的火种,经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不断传递,最终将创新的火炬点燃,迸发出极高的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活泼,思维活跃。情绪高昂,气氛热烈的课堂。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2:浅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酸的和甜的》这一课很有趣,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亲自尝试。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掌握文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猜他们的心理,在情境和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下面就《酸的和甜的》的教学片段进行评析,从而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

片断一:

教师设疑引趣,导入新课(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么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嚷者:“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吧!请大家先自学课文。”学生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进行拼读;然后同位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接着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读生字词,小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这期间,老师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习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老师说:“哪个组汇报自学情况?”小组长带领齐读生字词后,小组汇报提示容易读错的字音。

思考:

老师只提示“自学课文”,孩子就能按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习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检生字读音,再到小组的学习,一步步地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二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扫除阅读的障碍的。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片段二:

进行角色朗读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狐狸说,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小松鼠、小兔子是怎么说的,猴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请五人为一组,分角色朗读,想想怎样读才读得好?最好边读边做一些动作。”孩子们纷纷五人为一组进行朗读练习,态度积极认真,有的为了读好角色,练读了好几次。孩子们练读后进行汇报,听读的同学要认真听,然后说说哪儿读得好,具体说说哪个词语读得好,进行生生之间的赏析性评价。最后戴上头饰在全班表演,评选最佳表演组和最佳小演员。

思考:

1.要注意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

老师应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老师的“导”,而不能当甩手掌柜,放任自流。分角色朗读的训练,老师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们是否可以在孩子们自学练读前,老师先和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全班评价后再让孩子深入研读。老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你们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想想怎样读才读得更好?这样,既可以给面上孩子们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

老师组织孩子们五人一组进行练习,但我们发现,孩子们练习时,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因为怕读不好角色,就单挑旁白来读。积极的孩子,朗读水平较好的孩子就“走进”角色,朗读水平较弱的就“永远”旁白,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老师可创设情景,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要求孩子再研究时进行多次的练习,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要轮换角色。这样才利于孩子们整体综合发展。

3.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五十个孩子就有五十只猴子,五十只狐狸。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里必须得读重音,哪里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4.评价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酸的‟,可以看出小兔子是多么相信狐狸的话。”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

篇3:浅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就像鹦鹉学舌一样。成功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 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素质得到提高, 最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形声字占得比重较大。我首先鼓励学生结合字的意思认识字的形旁, 读准字的读音再读声旁, 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形旁”和“声旁”, 逐步渗透“声旁表音”和“形旁表义”的功能。这样的字很多, 如:园 (四周都有栅栏的花园) 、披 (用手披) 等。利用这种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区别许多形声字组:喧 (用嘴做宣传) , 浩 (水很大) , 伏 (狗趴在人身边) , 胞 (身体中的细胞) , 涟 (小水纹) , 杖 (用木头做的杖) , 凄 (让人感觉凄凉) , 蛟 (蛟龙是大虫) , 咛 (用口叮咛嘱咐) , 跑 (用脚跑步) 抱 (用手抱) , 雾 (像雨一样的雾气) 等等。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查字典, 但需逐步掌握具体查字方法。每学一篇课文都首先让学生预习, 找出生字, 然后查字典, 读准字音的同时更准确地掌握字的含义, 学会字的应用。

在教学中, 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 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学生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 讲自学汉字的方法, 并进行个别辅导。归纳识字方法:找 (找出生字) 、查 (利用工具书查字义) 、读 (读准字音) 、记 (记住字形) 、写 (能准确默写) 。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 学生完全养成习惯, 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 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 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准确。学生提高了识字能力, 学习兴趣就相应提高了, 从而阅读、作文的能力也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方面,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开始,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告诉学生不要惧怕, 只要跟老师认真学, “你能行”。为此学生们满怀信心, 我也满怀信心, 师生开始了学习阅读的旅程。

首先我为学生印刷了一小册阅读短文。我们每天利用十五分钟来学习一篇短文。在学短文前让学生课前预习, 把生字排除。上课先请一位学生读短文, 然后大家齐读。之后由学生归纳出每自然段的段意。开始时, 学生概括段意的准确性有些问题, 这样的学习经过半月之后。情况就有了转变, 半数以上学生已学会了怎样去阅读短文, 一个月后有了起色, 大多数学生学会了阅读, 全班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 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 “导入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把“旧知”与“新知”连接起来, 还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因此, 恰当的导语就是学好新知识的钥匙,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新颖别致的或精彩纷呈的开场白, 其目的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情景设计, 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从而开启他们探索知识的心灵之门。另外, 在教学活动中, 我采用实物、图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直观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阅读活动中, 创设活跃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 鼓励、表扬学生, 让学生畅所欲言, 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情趣。比如举行讲故事比赛, 古诗背诵, 成语接龙, 名言交流, 歇后语对接等等。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关的, 有了阅读能力就有了阅读兴趣, 从而就提高了写作能力。

(一) 多读

1.我在班里开了个“读书角”, 有故事、散文多种优秀读物, 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 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段;充分利用每周五去校图书馆阅览时间, 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写日记, 还要求用至少半小时时间阅读书籍。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

2.每星期抽一节语文课, 由教师或学生介绍一篇好文章, 师生共同细细欣赏。各种文章见多了, 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学生还坚持写日记。这样, 学生思路会开、词语会精。

3.改革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写作量一大, 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一定要改革。课间时间面批, 批改效果不错。学生写作积极性越来高, 自然水平也越来越高。功夫不负有心人, 学生终于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 加强评讲

1.读好的例文。

2.找出病句写在黑板上, 全班同学当小老师帮其改正。

3.学生互相评阅。

篇4: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

一、合理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激疑的过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处处设疑,“于不疑处有疑”,去撞击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

当然教学内容问题化还要避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巧妙、难易适当,有启发性、有实效性,而且要把握好发问的时机。

二、构建和谐,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思考、探究和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教材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分析、思考、讨论,教师不要急躁,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预。应该知道,学生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各种情绪在课堂中有表露是很自然的事情。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不指责,不批评,给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高涨,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

由于学生的基础、智力水平、爱好及特长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学生的领悟能力及兴趣的侧重点必然有所不同。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活动与学生产生共振,发生共鸣,首先要全面了解教育对象。同是爱好语文的学生,兴趣的着眼点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小说,有的人喜欢散文;有的人喜欢诗歌,有的人喜欢戏剧。从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既是遵循教育规律,又是适应培养语文专业人才的需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在讲述、自学、提问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课前提问、课后辅导、作业及考核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不是说帮助他们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不大感兴趣的就弃之不理,而是为了把学生局部的兴趣点扩展到整个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最终使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语文学习时,对于问题的设计、讨论的内容可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大家都能有感而发。例如,“杜甫在茅屋给秋风吹破后又淋了雨他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情怀?给我们有哪些启迪?”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既可以弄清史实,又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可以从当时的语言环境去分析人物形象,又可以从今天的角度去对进行学生情感培养,从而较好地完成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学生的情感培养并重。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又是一种人格力量的体验,可以使学生焕发出自信心,从而把由自信心产生的热情及探求欲望投入到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四、讲究实效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开展学生活动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千方百计地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益有著非常积极的意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疏导形式。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不符合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以多种形式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空间,使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更要强化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只有导得适时、适度,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完全被学生所牵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5: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魏崇容 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中心校(614307)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点已不容置疑。既然是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就应该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只有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改变那种消极的、被主的学习状态和方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1给足学生探索的时空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的基本保证是给足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有人说每天清晨大街上出现最早的人群是两支队伍。一是学生,二是民工。学生从进校开始,几乎每一分钟都被老师安排得井然有序。40分钟的课堂教学当然也被辛勤园丁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所占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率地使用单位时间,课堂上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抛出,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的布置。即使是安排讨论、操作、也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进行,几乎每一分钟都被老师控制着。在学校,孩子们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在家里,按照家长的旨意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课外补充练习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程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孩子们失去了思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知识的宽松环境,给足时间让他们自由地去发现、去探索。

记得有一次送课下乡,上课的老师所授内容是三年级的“可能性”。一开课,老师就用有趣的游戏(石头、剪刀、布)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的活动中。通过游戏,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事物存在一种情形―“可能性”。接着,老师又举例讲解了另外两种生活情形。那就是“一定”。〔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一定),地理每天都在转动(一定)〕。还有“不可能”〔如:石狮子,会在天上飞(不可能),我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吃过一点东西(不可能)〕。老师讲解清晰、透彻。学生学的清楚、明白。可是,就在新知探索完之后,老师给学生呈现了这么一道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按题里要求分袋子装东西。(实物有:花生、核桃、糖、瓜子)题目是这样呈现的:

赵文说:我最喜欢核桃了,我要袋子里任意拿一颗,一定是核桃。

罗宾说:我只要袋子里不可能拿到花生,其它的无所谓。

阿宽说:我要求不高,只要每种有点就行。

孩子们一看题后,就纷纷动手装东西了,有一个组的孩子是这样装的:装了三袋,每个袋子里的东西都装成一样的`了。样样都装有一点。上课的老师着急了,他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就直接把学生出错的原因给指出来了,坐在一旁听课的我,多么希望他能抓住学生的错误,好好地引发一场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和质疑呀!因为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质疑。才能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辩和反思中明白错误的原因。才能逐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此,我多想对上课的老师说一声:老师,停下你匆忙的脚步。闭上你能说会道的嘴巴,把这美妙的时空留给我们的孩子们吧!因为只有他们自己去思考了,才能对错误的知识有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才会收获更多。在此,我想引用这么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告诫我们的老师们。“课堂是孩子们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生命涌动和成长的大舞台。把课堂留给我们的孩子们吧!”

2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我曾见过这样一个条幅: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

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去飞翔。

是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禁锢实在太多,法定的传授模式,人为的条条框框,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使学生在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关注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倡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认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课堂上就应让孩子们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1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孩子去探索,去争辩。

针对学生的质疑,我们老师不能轻易地作出解释,更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引发孩子之间的争论,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大家学习探讨的天地。在这样的氛围里面学习,孩子们是愉快的。课堂上,我常常激发和安护回答问题有错的孩子:“孩子,别怕,回答错了没关系,因为课堂就是你们出错的地方”。经过常期的训练,课堂上发言、反驳、争辩的气氛越来越来越浓了。课堂资源也变得丰富多彩了。干瘪、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活灵活现的故事情节了。同学们在争论中也学会了聆听,学会了接纳,学会了赞赏,更重要地是学会了做学习的主人。

2.2鼓励孩子们上台当小老师。

孩子们都喜欢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已。我经常让孩子们走上讲台当小老师,说实在的,班上有几个小女生还真是当老师的料。她们会大大咧咧地走上讲台,学着老师的腔调,侧着身子,拿着教鞭,一边讲解还一边抽台下的同学回答问题,多好的生活体验呀!另外,我班还有几个急性子的男孩在课堂上更是不守规矩了。只要发现课堂上同学回答问题有错的话,他们便急忙站起来大声地说:“我觉得xx说法有问题”。“我反对XX的看法”。“我不同意XX的想法”。“XX同学,你这样做合理吗?可能吗?”多好的性格张扬呀!此时,在一旁的我,只能是一位观众,绝不会轻易地去打扰他们,扫了他们的兴。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学习是孩子们自己的事,学习的主动权应该属于孩子自己!

2.3孩子们有选择学习的权力。

课堂上我从不强迫孩子们接受老师所授知识的方法和策略,特别是那种一题多解的题目,我更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知道:“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另外,课中需要合作、交流、讨论的时候,我不强迫同桌交流,而是让孩子们自愿地找自己喜欢的伙伴交流、讨论。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是开心的,有效的。

2.4鼓励孩子们敢于向老师挑战。

“老师”―多么崇高的职业,多么具有权威的称号。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严厉的,是令他们生畏的,高不可攀的,一言九鼎的。可在我的课堂上:我鼓励孩子畅所欲言。更喜欢敢向我挑战的孩子。

2.5解开捆绑孩子的绳索,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发展。

我常在深思一个亲眼目睹的怪现象:上一学期,我校学前班有一个彝族小男孩,年龄大约4―5岁,刚入学时,他那个小秃头,大花脸,缺牙巴,大眼睛,脏希希的脸蛋时常露出一结小酒窝的样子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全校的老师。说实在的,这时的他由于刚进校门,很不懂规矩,常常会屁颠屁颠地跟在老师的后面,不时地用手拉一下你的衣角,还甜甜地叫上一声“莺茫 备好笑的是:从上一学期开始,学校1―6年级的孩子开始吃营养餐了。(每生每天一个鸡蛋一袋牛奶)此时的他,由于是学前班的孩子,不在吃营养餐的范畴内,面对大哥哥、大姐姐那美滋滋的鸡蛋和牛奶。他按奈不住了,只要见着老师拿着学生的鸡蛋和牛奶,他就会跟随其后,甜甜地叫一声:“XX老师”。老师们见他那么可爱,那么纯朴,范是学校有缺课的学生或多备的鸡蛋和牛奶都会给他吃,时间慢慢地过去一学期了,就在前几天,我又见着他了。昔日的小男孩。再也没有刚入学那么玩皮了。他一见我既没有打招呼,更没有那甜甜地一笑了。我感觉他似乎规矩了许多。然而更多地是好像有一种东西在约束着他,让他变成现在这样,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校规、班规、纪律的约束吧!此时的我,真不知道怎么样去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了,我只想说句心里话:我更喜欢刚入学的小男孩。因为他是纯真的,原生态的,毫无杂念的,更是自由自在的,活泼可爱的。

篇6:浅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姓氏娃娃》的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识字主体千差万别,初入学的孩子识字量从十几到数百,相差很大。究其原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培植了“识字”的土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经常得到满足,愈来愈强,萌生了早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家长有意识地教,慢慢变成孩子主动地学(认字)。不具备以上家庭环境的孩子其实也有识字愿望,只是总得不到满足。总而言之,一个个生活经历不同、学前识字储备不同的复杂个体汇聚到一个语文教师这里。如果仅靠一份教案上课,以“一”挡“数十”,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又“消化不了”的症状。我以为应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儿童自己,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设计目标

1、认识本班学生的25个姓氏。

2、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玩中认字。

3、知道语文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设计思路

认姓氏字出现在语文园地一,那时学生入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如果脱离生活,书上这30个常见的姓学生就会有很多不认识。仅枯燥乏味的识字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学习上的困难。基于以上认识,我作了以下思考:

1、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主动识字?

2、怎样变枯燥乏味的传授为兴趣盎然的学习?

3、如何使课堂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思考,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措施:

1、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为突破难关的合作学习中快乐的学习,主动识字。

3、课堂要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性的学习。

4、课外延伸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去看一样东西,这件东西和你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吗?(想)好!那咱们就出发!今天我们要坐咱们班的火车去。(课件出示售票员阿姨和火车)

这火车可需要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开动哦!(出示售票员阿姨的话“你姓什么”。)开火车的游戏(开火车时,其他孩子学着很轻很轻地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学生不会说的找修理员修理,修理好了继续开)

[设计意图:其他孩子学着很轻很轻地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有利于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让学生感受班集体的团结,并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1、火车到站了,我们快去看看是什么东西。(课件出示美术课上完成的姓名树照片)谁把我们美术课上的姓名树带到这儿来了呀?(课件语音出示:欢迎一(2)班的小朋友。听说你们班小朋友很喜欢美术,这姓名树是你们一起做的吧,真漂亮!不过来这儿容易,但马上要回去可难了,这回去的火车票上的题目可没有那么简单了。题目我可以先告诉你们老师,我可以给你们一点点的提示。半个小时后,看你们能不能顺利的回去。)

2、导:咦,没话了呀,题目我是知道了,可是他说现在不能全部告诉你们,最多给你们一点提示,说了他就不让我们坐火车了,不过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行的。

[课件语音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认识学生中的姓,初步认词。

1、[出示姓名树(姓用红色的标出)]你有什么发现吗?

题目可能和“姓”有关系哦!出示“钱”会念吗?会就自己轻声的念一念。[课件逐个出示姓]

2、导:那些黄色的字到哪儿去了呀?我们快过去看看。

A、姓这个的小朋友起来读读看。B、当小老师领读

三、自主认字和识词

导:又有什么提示拉(课件动画飞入拼音)

1、四人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把你会的教给其他小朋友)

2、交流汇报。(四人小组读、男女竞赛读,指名读,齐读)

四、多种形式巩固生字,拓展识字 出示姓名树 学生自主认字。(看自己都会了吗?不会的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我会认[古筝配乐]把写有姓的纸发给学生(拿出水彩笔把你认识的姓涂上你喜欢的颜色,不认识的字问问身边的同学,或者问问老师,学会后给它画上五角星)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又让学生自由主动的去其他各组走走,与更多的伙伴交流,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同时,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又是一种调节和放松] 咦,我们的火车回来了

(课件语音:你们一(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真团结,我非常满意。你们火车票的题目就是你们老师哪儿的卡片,祝你们一路顺风。)(课件出示火车站的图)

开火车游戏(开火车认读生字娃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目标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中我创设丰富多才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喜欢学习,轻松学习。]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努力已经认识了那么多的字,愿小朋友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的字。

六、课后延伸

1、回家后给问问你认识的人“他们姓什么”老师要看看谁最有本事,认识的姓最多。

2、做生字卡片(把自己的姓做成一张卡片向其他的生字卡片一样,给它画上美丽的图案)[通过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快乐的识字] 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师不能受制于教材,一味追求“数字化”,即眼光只落在“认识400个字”上。对于有基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认识教材外更多的字,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我会认”的信心,肯定他们认识为数不多的汉字,从而让所有学生感受识字的快乐,促进其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在叫《姓氏娃娃》时,把写有姓的纸发给学生(拿出水彩笔把你认识的姓涂上你喜欢的颜色,不认识的字问问身边的同学,或者问问老师,学会后给它画上五角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这样使大部分学生吃得饱,使难消化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慢慢消化。

2、正确评价学生识字的态度和成效,为学生“主动识字”培植良性的土壤。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成功的能力。忘字是正常的,千万不要去指责:“这是学过的字,还忘啦!不长记性!”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怎么记住汉字。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使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让儿童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刚开始识字的时候,很多学生今天学了明天就忘的差不多了,一个星期下来就忘的差不多了。现在在课堂上我是通过游戏和创设情境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快乐的学习,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教室外、社会上,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识字资源大量实践。

3、开放识字的课堂,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识字的课堂就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生活这一大“环境”中识字,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鼓励他们随时随地主动识字。依托教材内容,从学生生活里就地取材。通过《姓氏娃娃》这课后,我又布置学生自制家庭档案,由家长协助完成。学生认识的字(姓氏字)更多了。(家庭档案:称呼、姓名、年龄、爱好、家庭住址、电话)

篇7: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句容市边城镇东昌小学周国平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占主体地位,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然而现在还有许多教师上课仍停留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状态。教师怕学生不懂,讲得多,问得碎,怕学生“乱”,“抱”着“扶”着,就是不敢放手,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一旦出差错,不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立即打断,予以纠正。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讲几句完整的话,没有独立思考解决几个问题。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旁观,少一些干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知识层次的探究,让其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目标——让学生建构

让学生确定目标,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经,又是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更好地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始要在民主和谐的谈话中巧妙地促使学生自己提出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指明方向,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节课开始,我拿出圆锥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猜猜看这些是什么形体,待学生回答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体。接着我说:“圆锥体与我们实际生活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你相知道圆锥体的哪些

知识呢?”思考片刻,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想知道圆锥体的特征;有的说想自己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有的说要用圆锥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然后我就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这样,在课始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动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

二、新知——让学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 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嘴巴、头脑、时间和空间,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

(一)让学生观察,参与探究

观察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对具体事物的外表出发,经过一系列活动到抽象出其本质属性,再由抽象回到具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可让学生使用年历卡片,通过观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一年有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是大月,每月都是31天;4、6、9、11月是小月,每月都是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连续几年的年份、天数统计表,自己发现、总结平年、闰年的出现规律,以及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即通常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样的教学,不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抽象概括能力,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操作,参与探究

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实践性教学活动,也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敞开思路,积极探究。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首先请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测量出学具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我提出疑问“测量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能用这种方法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有学生提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我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红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使学生悟出“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我进一步设疑:“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他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会学习数学,既掌握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三)让学生思考,参与探究

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数学知识“交”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动脑思考,探究新知,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认真的思考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例

1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1)18+18×;3

(2)18×(1+1)。如果问“这两个算式哪个简便?”就没有多大的思3

考价值。而另一种问法就有启发性,“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思考的?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归纳出两种算式的思考方法:(1)式是从条件出发的思考方法,(2)式是从问题出发的思考方法。学生通过动脑思考,明确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全体学生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让学生表述,参与探究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学时,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开展学生间的议论或师生间的问答、设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动口表述,积极探究知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模型。引导学生按“面——棱——点”分别加以表述,如“面”要依次说出其数量、形状、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等。这样进行有序的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又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按步骤去想去说。(1)把什么看作单位“1”?(2)所求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3)要求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4)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动口表述,激发其探究的积极性。

三、评价——让学生互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了解自

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以前,教师的评价只能局限于一对一的形式,覆盖面小,对大多数学生作用不大。如果教师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展开互评,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由只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群体活动的优势,促进个人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简便计算:25×104,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原式=25×(100+4)=25×100+25×4=2500+100=2600,也有学生利用结合律进行计算:原式=25×(4×26)=25×4×26=100×26=2600,为了让学生明白道理,我及时让学生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认为前一种算法比较容易想出来,但计算时有些麻烦;有的学生认为后一种算法不容易看出来,但只要能分解,计算是比较简便的;还有的认为两种算法都可以,只是所用运算定律不同,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各种算法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自己的最佳算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四、小结——让学生回顾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末,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小结时,有的学生说:连接圆心和圆上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有的学生说:在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且都相等,半径也有无数条,也都相等;有的学生说:通过测量得知,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等于半径2倍;有的学生说:用圆规两角间的距离在直尺上量半径的长,把带有针尖的一端固定在纸上,用另一端在纸上旋转一周,就

可是画一个已知大小的圆;有的学生说:因为从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距离是相等的,车轮装在圆心上,就能使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因此,车子跑得又快又稳„„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

篇8: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段对“学生学习失败”的定义真是太精辟了。它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失败了也绝不能停止尝试,应该让学生从失败中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有明确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才能找到症结,一步步将其解决,获得成功。

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一定会看到学生主动尝试的精彩。

一、在生活情境中尝试

一些相对简单的计算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然后交流归纳形成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提升了学习能力。

比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创设情境:“每层可放书14本,共有12层,150本书能放下吗?”在学生明确要先算出14×12的结果后,教师无须做过多的解释,只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当然,班级中一定会有思维反应比较快的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法,那么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你们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当你想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再想想看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最后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又多又好。

学生大约探索五分钟后,开始交流:

方法一:

生1:(学生边板书边解释)列竖式,二四得八,一二得二,一四得四,一一得一,再把两个数加起来,等于168。

生2:我有个地方还不够清楚,为什么要把一四得四的“4”写在十位上,一一得一的“1”写在百位上?

生1:(边指着竖式边说)因为10乘4等于40,10乘10等于100,所以要把4写在十位上,1写在百位上。

……

方法二:

生3:12×10先算出每层放10本,一共可以放120本,再用12×4算出每层放4本,一共可以放48本,120+48=168(本)。

生4:那还可以这样,用14×10可以算出10层有140本,再用14×2可以算出2层有28本,140+28=168(本)。

生5:老师,我觉得他们的方法和竖式的方法差不多,只不过是用分步计算罢了。

……

方法三:

生6:把12分成2×6,就可以得到14×2×6等于28×6=168。

生7:那还可以把12分成3×4,14分成2×7,又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了。

……

先创设具体的情境,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的机会,然后在学生有所思的基础上进行互助尝试、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合作学习的效率。自主尝试、互助交流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获得计算知识、形成计算技能的同时,又学会了合作探究的方法。

二、在动手实践中尝试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两条邻边的长度分别为6厘米和4厘米,6厘米长的底上画好一条高,为3厘米。然后,请学生拿着这张平行四边形纸片,根据自己的猜想,大胆地计算它的面积。大约3分钟过后,学生开始说他们的解法:

生1:我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出6×4=24(平方厘米)。

几个同学同意这种算法,大部分同学都不同意。

生2:可是这又不是长方形,怎么能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呢?我觉得不大对,我觉得应该是6×3=18(平方厘米)。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他同学怎么想呢?

生3:(边指着图形边说)如果把左边的小三角形移到右边,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了,这样就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求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是6×3=18(平方厘米)。

大部分同学都赞同这种方法。

三、在问题探究中尝试

小学数学教材中“找规律”这一内容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这一过程。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就是要帮助学生去尝试发现规律,而不是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

比如,在出示题目“学校迎国庆,正在插彩旗,按一面红旗、两面黄旗这样的顺序往后面插,请问第20面是什么颜色的旗?”后,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法尝试去找出答案。大约5分钟后,学生开始说他们的解法:

生1:第20面是黄色的。我是用画一画的方法找到答案的,我画一个三角形代替红旗,画两个圆形代替黄旗,这样一直往下画,第20个是圆形,所以是黄旗。

师:这样得出的答案一定是正确的。

生2:我是发现了彩旗的摆放是有规律的,一面红旗两面黄旗可以组成一组,这样六组过后,一共插了18面,接下来还有两面彩旗,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黄色,所以第20面是黄色的。

师:你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内还找出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了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思考,第200面会是什么颜色的呢?

学生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这一次用画图的方法少了,大部分同学都尝试用“生2”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生3:刚才同学们说到了这个彩旗的摆放规律是三个一组,所以我用200除以3,就得到了66组,还剩下两面彩旗,所以第200面也是黄色的。

师:你也很了不起,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用这个方法的话,即使彩旗的数量再多,也可以很快找到答案。下面请大家算算第100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

篇9: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摆脱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只有师生关系平等了,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自主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研究。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对敢于提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我还提倡学生间有争论,让双方通过争论,擦出思维火花,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只有学生能将对学习的兴趣转化为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时,学生的学习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我适时变换教学手段,采用挂图激趣、故事引趣、表演等方法,以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来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我还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特点,采用讲解、提问、朗读、思考、质疑、讨论、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品词析句,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如在教学《蒲公英》这课时,我让学生想一想:当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种子在生命垂危的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学生回答:“它们会想,我当初真不该不听太阳公公的话。”还有学生说:“小种子会想,我以为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里会有许多宝贝和欢乐。现在才知道,这里根本就没有财宝和欢乐,我真不该只看漂亮的外表,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我趁势追问:“这两颗种子得到这样的结果,上了谁的当?”学生回答:“他们是被金光闪闪和银花朵朵的表面迷惑了。”我又问:“它们会对那些也想飞到金光闪闪的沙漠和波光粼粼的湖泊中去的小种子说些什么呢?”学生说:“你们可不能像我们这样,你们应该到那黑黝黝的泥土中去,那里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学生还说:“你们千万不要被漂亮的外表所迷惑,金光闪闪的沙漠会让你们干死,波光粼粼的湖泊会让你们淹死。那黑黝黝的泥土里有丰富的营养,会让你们茁壮成长起来。”我趁机总结:“是啊,两颗种子为自己错误的选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得到了一个教训——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者的正确指导。”以上教学环节中,我以航船导拨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驶向彼岸而掌舵,逐层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寓意,带着学生进入本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即课文的寓意。相信,这会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理解得透。

三、使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家认为,成就动机越强的学生,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多表扬,少批评,及时赏识学生的劳动成果,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同时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个个成为学习主体。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少数“优等生”的“舞台”,在几十人一个班的大集体中,不少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所以,我在教学中针对差异,常常采用四人左右的“小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共同探讨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思维互补,每一层次的孩子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打破了大班化少数优生表演、大家当陪读的现象,把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权利交给每一个学生。他们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获得成功的机浍成倍增多,也能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一次的成功走向更多次的成功,增强自主探索的信心,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随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篇10:浅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 (1时) , 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 (60分) , 可裁判员却最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 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正当学生疑惑之际, 教师适时引入教学:“通过今天的学习, 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学生个个瞪大了眼睛, 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 几乎每个学生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注重操作, 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做数学的一系列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 当教学到“怎样确定位置”这一环节时, 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 (教室座位设计成电影院的排列样式) 我们今天上课的地方摆了很多座位, 像一个电影院, 但座位没有编号, 请同学们为这些座位编号。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商量用怎样的办法编号, 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编号的方案。在此基础上, 全班同学再一起来讨论各种编号方案的实用性, 决定用其中一种方案为教室里的座位进行实际的编号。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 真切地理解到编号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和方法, 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 同时也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加深了对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如何进行合理选择的认识与理解。

三、注重自主探究、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例如:教师在教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 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 那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 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 取消了练习课, 让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教师则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 每箱12个, 共收入480元。每个水瓶售价多少元?”在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这一例题后, 教师又为学生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出谋划策, 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方法, 分“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三步走, 如愿以偿地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 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学的知识, 积极主动地思考、发现和探索, 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四、注重生活应用, 让学生实践数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在学完“两积求和应用题”时, 我围绕“秋游”安排实践活动:秋游前要准备好食品饮料。

篇11: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这里仅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阅读能力浅谈一些做法。

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正如《大纲》上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2.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叫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检查学生的能力窨提高如何,短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深受教育的事”。作业效果较好。

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充分发挥课文应有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黄继光》、《小珊迪》就重点培训学生有详有略,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记叙事情经过的能力;学习《颐和园》就重点培训学生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能力;学习《三味书屋》就重点培训学生按不同空间方位描述事情的能力;学习诗歌、古诗就培训学生的朗读及欣赏诗句的能力……这样抓住不放,积少成多、学生的能力一堂课一堂地逐渐形成技能。

教学的实践,使我尝到了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甜头,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从一堂课中增长知识:识字能力、阅读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慢慢“入了门”、“上了路”有了自己皖,独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3.在学习内容上,给学生留有探索的余地。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最容易上成“闷课”,就是教师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昏昏然”情绪处于低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要讲,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大量的问题还要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己解决,教师做到“举一”精神,引导学生“反三”自学、自练,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样把探索的机会让给学生,学生就不可能昏昏欲睡,既学到了应有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语文是工具,亲自使用工具,才能掌握好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我常想:几个月能培养出一名熟练的汽车司机,二、三年能培养出一我优秀的飞行员,就在于他们学了知识后天天实践。小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尽让学生吃米糊,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教学原则: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二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主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

例如:学了《颐和园》一课,就写自己去过的公园或自己的校园;学了《三味书屋》就写“我们的教室”仍要求用方位顺序来写。学生既熟悉课室,加之有范文为例,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又如:学了《劳动最有滋味》一课,我设计了《我学会**》。这样的练习既是仿写的练习又是劳动后心灵感受的真实体会,同时更加深了思想教育。

再如《小珊迪》、《黄继光》、《种子》等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好人物形象的优秀范文。阅读后,我设计了“记两件小事”的写作训练。要求第一件事一定用对话形式写实际生活中的一件事,第二件事一定用描写环境、动作、神态及人物语言的方法写出人物品质,但选材一定要真实。结果学生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的好文章。

除了上述所说,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实际出发,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体会最深、感情最真的精品。

上一篇: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下一篇:卫生保健室设备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