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部资料员工作总结

2024-06-27

设计部资料员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设计部资料员工作总结

职责在于: 负责部门技术资料管理及内部行政管理事务,以帮助实现部门工作的有序开展。这是书面表达。

您的具体通用职责是: 1.根据部门计划的安排,完成本职工作; 2.参与公司、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 3.配合上级领导开展个人绩效考核工作; 4.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供应商管理: 收集设计单位信息,建立设计单位信息库,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应用研究: 协助开展公司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资料、信息收集及应用工作,归类整理各类信息资料,并提供使用; 知识管理: 收集相关资料,建立部门设计管理体系知识库。搜集与研究行业技术规范等相关政策及行业信息; 汇总设计案例资料,建立设计相关案例库,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参与设计管理技术文件及规范的编制、整理、校对和保管技术文件; 接收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并登记整理和归档管理; 参与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维护,接收设计变更资料及图纸并登记归档保管; 参与设计评审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并负责会议资料的收集、发放和归档整理 项目完成后根据规定将资料移交至总经办档案室。(根据你们企业的部门设置来决定上交什么科室)文件管理: 负责部门文件的收文、发文工作; 根据部门要求,协助完成各类文件的编制工作。

地产公司设计部资料员岗位职责

1、负责日常文件的收发和传递工作,确保文件传递准确及时。

2、负责各类文件资料的接收、登记与发放。

3、负责文件资料的整理、归档与保管。

4、根据需要进行文档查询,确保及时准确提供。

5、负责和设计院、装修公司等相关单位的资料往来与配合,保持与相关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

6、负责部门存档资料到期后的更换调整,确保存档资料的时效性。

7、负责做好部门内勤工作,做好来访客人的接待工作。

8、负责本部门办公设备的维护及环境的维持。

9、完成领导交付的其它工作任务。

篇2:设计部资料员工作总结

[摘要]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在国内外已经非常成熟,同时国内也涌现了很多脱硫总包公司及专业脱硫设计公司。浆液(石灰石浆液和石膏浆液)管道设计工作量在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设计中至少占60%的比例,重要性不言而喻。浆液管道与火电厂一般汽水管道的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浆液管道具有易磨损、易腐蚀及易堵塞等特点,在管道选材及布置设计时既要满足一般流体管道设计的各种规范及通用要求,同时更要考虑到浆液管道在流程设计、布置设计、选材、流速计算、坡度设计、阀门及管件选型、支吊架选型等方面的特殊性。

[关键词] 浆液管道;介质特点;设计;技巧前言

目前国内使用十分成熟的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具有脱硫效率高、适应煤种广、脱硫剂价格便宜且采购方便、技术成熟可靠及装置运行稳定等特点,该湿法工艺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火电厂锅炉及其它燃煤锅炉,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脱硫工艺(占所有脱硫工艺的80%左右)。湿法工艺涉及到的管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烟道、浆液管道、汽水管道、空气管道。其中的浆液管道是以往电力工程设计中所没有的,它是水和固体颗粒物两种介质流的管道,它具有普通流体管道几乎所有特性,同时又具有易磨损、易腐蚀及易堵塞等普通流体管道所没有的特点,特别是在管道启动、运行、停止等状态时,如果设计得不合理,就会造成沉积甚至堵塞。正是由于后面的几个特征决定了浆液管道在设计时与普通流体管道的巨大区别。浆液管道介质特点

湿法烟气脱硫浆液管道,具有普通流体管道几乎所有特性,同时由于浆液管道内介质为石灰石粉或石膏粉等细小颗粒同水的混合物,并夹杂着部分氯离子(20000ppm以内)和重金属离子,使得浆液管道具有易磨损、易腐蚀及易堵塞等特点。2.1 磨损性

浆液的磨损性是指浆液中固体颗粒(特别是硅酸盐类)对被磨损材料的撞击及破坏。湿法烟气脱硫浆液介质主要由石灰石(CaCO3)颗粒(含有少量SiO2)、石膏(CaSO4•2H2O)颗粒和水组成,表3-1为北高峰电力工程设计公司设计的某电厂2×300MW机组烟气脱硫工程中部分浆液的成分:

从表2-1可以看出,浆液的含固量一般为4.0%~50%。石灰石浆液颗粒直径取决于石灰石粉的目数,按照低标准250目的要求衡量,则石灰石浆液颗粒的直径一般小于60μm,而石膏颗粒粒径也大多小于100μm。在较高的流速(3m/s以上)时,这些颗粒会对管道内壁产生严重的磨损或冲蚀。2.2 腐蚀性

因浆液具有弱酸性,并且还夹杂着部分氯离子和氟离子,这些物质会与碳钢管壁发生化学反应而使钢管腐蚀,直至烂穿,影响脱硫装置的使用寿命。主要反应式为:

4Fe+SO42-+4H2O = FeS+3Fe(OH)2+2OH-

另外,Cl-比氧更容易吸附在金属表面,并把氧排挤掉,从而使金属的钝化状态遭到局部破坏而发生孔蚀,某些不锈钢材料也难以避免。浆液对金属管的腐蚀形式有:点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疲劳腐蚀、电化腐蚀等等。

防止腐蚀的最佳方法是阻止浆液与金属面接触,如衬胶(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为丁基橡胶)或衬塑。2.3 易堵塞性

湿法烟气脱硫浆液管道为两相流。两相流的特点是流速一定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流速高了易产生磨损并大大增加管道阻力,而流速低了则会产生沉积,缩小管道的流通面,直至堵塞整根管道。浆液管道的易堵塞还表现在沉积物长期不清理会导致硬化结块,最终整根管道报废。

对于含有弱碱性(含Ca2-)的管道还有容易结垢的特点,不管流速如何,长期运行均会导致管道结垢堵塞。这也是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浆液PH保持5~6(弱酸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浆液管道的设计

针对湿法烟气脱硫浆液管道的介质特点,在设计浆液管道时既要满足普通低压流体管道设计的规定及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到浆液管道的特殊性。下面从浆液管道设计时的一般要求、管道选材、管径计算、坡度要求、管廊布置、阀门选型及布置、支吊架布置等几个方面介绍: 3.1 一般要求

浆液管道流程设计时的一般要求:应充分注意采用先进技术,合理利用装置内的能量,妥善地处理废气和废液(由于脱硫废水中可溶性盐类和氯离子含量非常高,对再利用用户的系统材质和产品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脱硫废水最好用作锅炉捞渣、冲灰、冲渣的补充水或煤场洒水等);必须满足正常生产、开停工、安全和事故处理的要求,并应考虑维修要求和一定的操作灵活性;管道进出装置处应设置切断阀;装置因事故或定期停工要进行大修时,应有将装置内物料全部排出至事故浆罐的措施。

浆液管道布置设计时的一般要求:应符合工艺设计要求;尽量布置成“步步高”或“步步低”,以避免液袋或“盲肠”,否则需要设置导淋点,或至少通过人工清除;先难后易,如先布置重要的、大管径的、浆液的管道,后布置细小的、次要的、轻的管道;管道布置应整齐有序,横平竖直,成组成排,便于支撑;纵向与横向的标高应错开,一般在改变方向的同时改变标高;管道最好架空或地上敷设,浆液管一般不允许地沟敷设或直埋;不妨碍设备、机泵、仪表和阀门的操作及维修;满足流量计、密度计及PH计等对管道的特殊要求;变径管件应紧靠需要变径的位置,以节约管材;管道应妥善支撑;人通行处管底标高不宜小于2.2m,车通行处管底标高不宜小于4.5m;并排布置管道法兰外缘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25mm(无法兰管道为50mm),或保温层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50mm;穿楼板时予留孔应设挡水沿,孔径应满足法兰进出;无压流管道孔板应布置在立管上,以利于排净;法兰的位置设置要满足安装螺栓的操作空间;管道一般应设坡度(坡度要求后面会详细展开说明);浆液管道应远离电气设备及电缆桥架,无法避免的则管道尽量在下面走,以防止滴液腐蚀电气设备;泵吸入段应留有有效的气蚀余量,一般至少为泵所需气蚀余量的1.2倍,泵吸入段应尽量短而直,泵入口的大小头应尽量靠近浆液泵。3.2 管道选材

目前,国内浆液管道一般采用的材料有:衬胶碳钢管(RL)、衬塑碳钢管(PL)、玻璃钢管(FRP)、聚丙烯(PPR、PPH)管、不锈钢(304、316)管等。

衬胶碳钢管(RL)以普通碳钢管(Q235-A)或优质钢管(20#)作为钢架材料,以橡胶(一般是丁基橡胶)作为衬里层,将金属特性和橡胶特性合二为一。衬胶碳钢管具有耐磨、抗渗防腐、耐热(120℃)等性能,管与管之间采用法兰连接。碳钢衬胶管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烟气脱硫浆液管道。碳钢衬胶要彻底,不仅要对所有管道内壁进行衬胶,还要对所有可能接触浆液的部件如法兰面(衬胶要覆盖法兰面而无需垫片)、管内件、阀门、浆液泵等进行衬胶。否则,只要有一处被腐蚀,烂点就会蔓延,直至影响整个部件。目前,我国国内的衬胶管道厂家也比较多,如:济南长虹、靖江王子、郑州力威、杭州顺豪等。

衬塑钢管(PL)是普通碳钢管或优质钢管内衬塑料而成的管材。衬塑钢管(PL)分钢衬聚丙烯(PP)、钢衬聚乙烯(PE)、钢衬聚氯乙烯(PVC)、钢衬聚四氟乙烯(PTFE)等几种,管与管之间也采用法兰连接。由于价格比衬胶钢管贵,在烟气脱硫工程中衬塑钢管(PL)一般只用在细小口径的浆液管中。

玻璃钢管(FRP)是一种由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两个基本组分并添加各种辅助剂而制成的复合材料。常用的基体为各种树脂,常用的增强材料主要有碳纤维、玻璃纤维、有机纤维等。玻璃钢管(FRP)具有耐腐蚀性、耐热性、耐磨性、重量轻等特点。玻璃钢管道的接头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承插胶接、平端对接、法兰连接等,公称压力从常压至4.0MPa不等,温度范围为-40~l00℃。缺点是相比金属管强度低、刚性差,长期受紫外线照射易老化,在湿法烟气脱硫工程少部分会采用,如喷淋管、氧化空气管等。

聚丙烯(PPR、PPH)管是采用无规共聚聚丙烯经挤出而成的管材(注塑成为管件),是欧洲90年代初开发应用的新型塑料管道产品。PPR(PPH)管除了具有一般塑料管重量轻、耐腐蚀、不易结垢等特性外,还有较好的耐热性,PPR(PPH)管的最高工作温度可达95℃。PPR(PPH)管材、管件可采用热熔和电熔连接,安装方便。PPR(PPH)管的缺点是相比金属管强度低、刚性差,5℃以下存在一定低温脆性,PPR(PPH)管长期受紫外线照射易老化降解;另外,PPR(PPH)管的线膨胀系数较大(0.15mm/m℃),在布置设计时要有吸收热膨胀的措施。少数湿法脱硫工程采用PPR(PPH)管作浆液管道,主要还是看中它的价格便宜、安装方便。如北高峰电力设计公司设计的某电厂1×320MW燃煤机组烟气脱硫工程就采用了PPH管作室内浆液管道。

不锈钢(304、316)管具有防腐、耐热、强度高及美观等性能,缺点是价格高,并且碰到氯离子时也会生锈。不锈钢(304、316)管一般用在细小而无法衬胶的浆液管道中,如DN10~DN40等。3.3 管径计算

管道的设计应满足工艺对管道的要求,其流通能力应按正常生产条件下介质的最大流量考虑,其最大压力降应不超过工艺允许值,其流速应位于根据介质的特性所确定的安全流速范围内。

在以往普通流体管道(碳钢管)设计中,介质流速一般是0.6~4.0m/s,蒸汽流速最高可达90 m/s。而浆液两相流管道的流速有特殊的要求(防磨、防沉积、防振动):带压浆液管道流速宜选择在1.2-3.0m/s范围内,自流管道流速宜不超过1.2m/s。这样,初选管径可由下式求得:

di=18.8(qv/u)0.5

di——管内径,mm;

qv——体积流量,m3/h;

u——浆液流速,m/s。

由计算所得的di并按照典规或其它规范来选定公称直径DN。因为是低压流体,公称压力一般选为PN1.0或PN0.6(仅针对大管径,如DN≥400mm)。根据选定的DN再来计算管道压力降是否满足工艺要求,见下式:

ΔP=ΔPm+ΔPj+ΔPh

ΔP——管道总压降,KPa;

ΔPm——管道摩擦阻力,KPa;

ΔPj——管道局部阻力,KPa;

ΔPh——浆液水平高差阻力降,KPa

其中ΔPm、ΔPj和ΔPh的计算公式如下:

ΔPm=λLρu2/(2di)

ΔPj=Σξρu2/2000

ΔPh=ρgh/1000

λ——管道摩擦系数,无量纲;

L——直管长度,m;

ρ——浆液密度,Kg/m3;

Σξ——局部阻力系数(包括弯头、三通、阀门、孔板、膨胀节及设备进出口等)之和,无量纲;

h——浆液水平高差,m;

g——重力加速度,9.8m/s2;

如计算所得的管道压力降ΔP太大,超过了工艺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则必须增大管径或缩小抬升高度以降低阻力(有些场合,管道浆液落差是作为势能处理的,则落差越高越有利)。3.4 坡度要求

泵管线(带压)系统中管线坡度推荐按以下规定执行:

对于小于30%含固量的浆液管,坡度为50mm/m;

对于30~50%含固量的浆液管,坡度为100mm/m;

对于大于50%含固量的浆液管,坡度为200mm/m。

重力流(无压)管线坡度推荐按以下规定执行:

对于小于10%含固量的浆液管,坡度为50mm/m;

对于10~30%含固量的浆液管,坡度为100mm/m;

对于30~50%含固量的浆液管,坡度为200mm/m;

对于大于50%含固量的浆液管,坡度为300mm/m。

一般管道坡度均由高处一路向下坡至最底点,以利于浆液排空。

对于较长距离管线输送(如综合管廊等),考虑到布置困难,在设置管道冲洗和人工清理(如导淋)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坡度要求,如2~3‰等。3.5 管廊布置

确定管廊基本方案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吸收塔及公用系统所处的位置,一般情况下管廊由公用系统出发,到吸收塔结束;其次是管廊周围的地形地貌,如厂区道路、周围建构筑物的位置、厂区地平面的坡向及电厂原有管廊的布置等等。

管廊的布置原则以能联系尽量多的设备(或箱罐)为宜,并且布置时管廊尽量地短而直。一般情况下,管廊平行或垂直于马路,管廊土建立柱的外缘离道路边至少1米。管廊一般由L形、T形、U形和π形等组成。

管廊的宽度主要由管道的数量及管径大小确定,并考虑一定的予留宽度(20~25%),管廊布置还要给电缆桥架予留位置,管廊的宽度一般不超过3m;场地不够时,管廊可以考虑多层布置,如双层或3层布置;管廊一般在首尾段管道密度减少,必要时可以减少首尾段管廊的宽度或层数;管廊的柱距是由敷设在其上的管道因垂直荷载所产生的弯曲应力和挠度决定的,通常为5~7m,特殊情况(如跨马路)则可设置挑架以减少跨距;管廊最底层管道在人通行处管底标高不宜小于2.2m,车通行处管底标高不宜小于4.5m;管廊的坡度要求一般选为2~3‰,特殊情况可不设坡度,但浆液管道必须设置冲洗水;对于双层管廊,上下层之间的距离一般为500~1200mm,上下层高差主要取决于管道直径、支架形式(如直接用抱箍固定在横梁上并统一坡向则可以大大缩小两层间的高差)及管道坡度;管架可以就地利用现有建构筑物,如建筑物的立柱、横梁、烟道支架等。

对于多层管廊,通常气体管道、热的管道布置在上层,浆液管道、粗重的管道布置在下层,电缆一般布置在最上层,尽量做到条理清楚并且增加管廊的稳定性;管廊在T形交叉处或设备进出处通常布置有较多的阀门,应设置操作平台,平台宜位于管道的上方;当泵布置在管廊下方时,管廊的下层应留有供管道穿越所需的空隙。3.6 阀门选型及布置

阀门的主要功能是接通或截断流体通路、调节和节流、调节压力及释放过剩压力和防止倒流等。

蝶阀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及开闭迅速的特点,并有一定的调节功能。由于蝶阀阀板的运动带有擦拭性,故大多数蝶阀可用于带悬浮固体颗粒的介质,用在浆液管道中的蝶阀有衬胶蝶阀和合金钢蝶阀等。蝶阀的结构长度和总体高度较小,开启和关闭速度快,在完全开启时,具有较小的流体阻力,比较适用脱硫浆液(低压流体)系统。按连接型式蝶阀可分为法兰连接和对夹式连接。另外,蝶阀密封性较差,使用压力和工作温度范围小,有些要求严格的场合不推荐使用蝶阀。

隔膜阀(在浆液系统中最好使用直通型阀门)是阀体内装有能产生挠性的橡胶或塑料制成的隔膜作为关闭件,并把阀体内腔与阀盖内膜隔开的一种阀门。隔膜阀具有密封性好、流阻小及价格比较低等优点,但隔膜阀机械寿命较短。隔膜阀能使用于有腐蚀性的、含硬质悬浮物的介质,且可以安装在浆液管道的任何位置。

球阀是近年来被广泛采用的阀门,它具有流体阻力小、结构简单、密封可靠、适用范围广、操作灵活等优点。同时,球阀在全开全闭时,球体和密封圈的密封面与介质隔离,高速通过阀门的介质不会浸蚀密封面,增加了球阀的使用寿命。球阀可以使用在浆液管道中。

在石膏排出去一级旋流器进料管道上及石灰石浆液进吸收塔管道上还要用到电动调节阀,该调节阀必须有防腐功能。

止回阀仅用在水和空气管道中,止回阀不应使用在浆液系统中。

北高峰电力设计公司在给洛阳伊川龙泉坑口自备发电有限公司2×300MW机组烟气脱硫工程及安徽安庆皖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300MW机组烟气脱硫项目设计中所有接触浆液的管道基本上选用隔膜阀和蝶阀两种阀门。

冲洗和排放的阀门和浆液环路的给料/隔离的阀门应尽可能靠近主管道以避免堵塞;一般情况下,在人难以操作到的地方或经常要使用的阀门最好采用电动或气动执行机构;所有阀门的安装位置均应便于操作、维护和检修,安装位置过高的阀门应设置操作平台;阀门相邻布置时,手轮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00mm;对于水平布置的阀门,执行机构及阀杆不应低于水平管道,阀门的阀杆不应朝下;立管上阀门手轮的安装高度宜为1.2~1.5m;蝶阀在安装时,阀瓣要停在关闭的位置上,并应注意使阀板下部在阀门在开启时朝介质流动方向旋转。3.7 支吊架布置

一般认为,一次应力的大小是衡量管系能否稳定安全运行的标准之一。一次应力是由管道内压和持续外载(包括自重)作用产生的应力,一次应力过大,则管系可能会被破坏。管道应力和支架承受荷载的大小可以通过设置支架加以调整,支吊架的设置对管系一次应力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次应力是由管系热变形和其它位移受约束而引起的,也就是二次应力是由固定支架及限位支架引起的,由于浆液管道均为常温(40℃~50℃)管道,浆液管道二次应力一般不予考虑。浆液管道中常用的支架形式有:固定支架、滑动支架、导向支架、刚性吊架及限位支架五种。

浆液管道支吊架选用原则:按照支承点所承受的荷载大小和方向、管道的位移情况、是否保温、管道的材质等条件选用合适的支吊架;为便于成批生产,设计时应尽量选用标准管卡、管托和管吊;浆液管道因禁止焊接的要求,与管道直接接触面一般使用卡箍(焊接型支架必须先焊接再返厂内衬胶);当管道底部与支撑面有高差时一般用钢管加钢板垫高;当管道在支承点处不得有位移时,应选用固定支架;当2根以上管道并排布置时,推荐共用横旦并各自用卡箍固定。

综合管架在管道有坡度时,一般土建支架仍就统一标高,以利于土建设计及土建施工,在管道安装时利用钢管加钢板垫高的方法设置坡度;也可以采用在土建立柱侧予埋钢板,在管道安装时现场设置槽钢横旦,所有管道直接搁在横旦上并用卡箍固定。北高峰电力设计公司在安徽安庆皖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300MW机组烟气脱硫项目设计中的管廊就是采用后面的方法,它的好处是管廊整齐美观、节省支吊架材料、管道层与层之间的高差小,缺点是管道有很多液袋,需增设很多导淋。

浆液管道支吊架布点原则:首先要满足管道最大允许跨距的要求;在有集中载荷时,支点要尽量靠近集中载荷,以减少偏心荷载和弯曲应力;在敏感设备(泵、膨胀节等)附近,应设置支架以防止管道荷载作用于设备;尽可能利用现有建构筑物的梁柱作为生根点。

支架跨距应根据管径大小及流体密度按照有关规范或手册查取,也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L1=0.22(Et•I/q)1/4 ;按刚度条件

L2=([σ]•W/q)1/2 ;按强度条件

Lmax=min(L1, L2);允许跨距

Lmax——允许跨距,m;

L1——由刚度条件决定的跨距,m;

L2——由强度条件决定的跨距,m;

Et——管材在设计温度下的弹性模数,MPa;

I——管道扣除腐蚀裕度及负偏差后的断面惯性距,cm4;

q——每米管道的质量(包括裸管、保温层及介质),Kg/m;

W——管道扣除腐蚀裕度及负偏差后的断面抗弯模数,cm3;

[σ]——管材在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MPa;

对于末端直管的允许跨距应为计算值的0.7~0.8倍;对于水平管道的弯管部分,其两支架间的管道展开长度应为水平直管跨距计算值的0.6~0.7倍。3.8 浆液管道设计易错点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在国内已经非常成熟,也涌现了很多大的脱硫公司,如武汉凯迪、中国华电、北京博奇、浙江天地、浙大网新、国电龙源等等,北高峰电力设计公司参与了上述很多公司的脱硫设计,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根据以往的脱硫工程设计,接下来总结几条新手容易在浆液管道设计中犯的错误:

——旋流器溢流是无压自流管道,新手往往为了节约管道材料,在满足流速的情况下,溢流口加大小头缩小管径让其溢流至吸收塔,造成溢流不畅;

——旋流器溢流去吸收塔是无压自流,没有动力,布管时一定要“步步低”,否则旋流器会溢出; ——密度计是一个比较“娇贵”的元件,要单独设置一路冲洗水,新手往往会遗漏;另外,浆液密度计宜布置在垂直管道上,以防堵;

——吸收塔喷淋管进口不是吸收塔本身的予留口,而是从予留口中伸出的双法兰FRP口(喷淋管自带),有些新手往往接错接口;同样问题的还有除雾器冲洗水接口、氧化空气管接口等;

—— 一般浆液管道公称压力选为PN1.0MPa,但是循环泵进口管与大蝶阀相配的法兰一般为PN0.6 MPa,一定要引起注意,否则该大衬胶管作废,还要影响工期;

——循环浆液立管限位支架在吸收塔壁予埋拉杆耳件时要注意相邻两循环浆液立管的拉杆不要打架,最好两相邻限位点上下错位;

——在布置吸收塔液侧管道时,不要将吸收塔楼梯挡住,否则修改起来很麻烦;

——小浆液泵出口大小头最好用不锈钢或加大一级尺寸,否则大小头小口去掉衬胶厚度后尺寸很小,造成浆液流速很大,容易造成磨损; ——箱罐及管道的排净口要45°顺流斜入地沟,以防止浆液冲刷地沟鳞片;

——真空皮带机底盘排水管至少DN200,并设坡度,以防堵塞;

——管道穿楼板处一定要予留开孔,开孔大小要满足管道法兰进出,否则给施工带来麻烦;

——真空泵排汽管在墙外排汽口要向上开,并加雨帽,否则将来凝结水会滴到马路上或墙上,影响美观和路人通行;

——真空皮带脱水机汽液分离器的疏水管进入滤液水箱的深度必须低于滤液箱的最低液位,否则,真空将被破坏;

——吸收塔高-高液位位于烟气入口烟道底部下300mm,溢流管的高点(即最高管道内底部)必须与吸收塔高-高液位持平。另外,溢流管的高点还应设置排空管以防止倒虹吸现象。

——所有的浆液管道、浆液泵在停运或切换后,应执行如下操作:先打开排空阀,然后再打开冲洗阀门进行冲洗。为保证冲洗效果,排空阀应尽量靠近箱体,离冲洗阀门尽量远。避免管段成为死区无法冲洗到,形成堆积。浆液管道设计规范及手册

浆液管道设计时所要应用到的规范如下: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石灰石/石灰-石膏法》HJ/T179

《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DL/T5196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DL/T5054

《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DL/T5072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

《钢制对焊无缝钢管》GB12459

《电力工程制图标准》DL5028

浆液管道设计时所要应用到的手册如下: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零件及部件典型设计》

《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道安装设计手册》

《简明管道支架计算及构造手册》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支吊架设计手册》 5 结论

总之,烟气脱硫浆液管道具有易磨损、易腐蚀及易堵塞等特点(在寒冷地区浆液管道还要设置保温或伴热措施,在此不作详细讨论),在管道选材及布置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普通流体管道的各种规范及通用要求,又要考虑到浆液管道的特殊性,以合理的布置来保证烟气脱硫系统的正常运行。

篇3:文本资料整理软件的设计

据调查显示,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和企业的文本资料整理还没有完全的信息化, 主要还停留在手工管理的阶段。这种文本资料的管理方式其效率非常低, 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尽快开发出一套适合各高校和企业工作人员的文本资料整理软件就势在必行了。文本资料整理软件可以按照时间、相关内容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 使资料的查找变得简单易做, 尤其是文件增多时, 其优点就凸显出来。

2 开发工具的选择

Delphi是Pascal语言的一种版本, 它与传统的Pascal语言有很大差别。一个Delphi程序首先应是程序框架, 即使没有附着任何东西, 仍然可以运行。Delphi以可视化编程、强大的编译功能、友好的用户界面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Delphi产品按照功能分为4个类型[1]:

1) Delphi集成开发环境主要提供友好的用户编程开发界面, 集成了高效的编译器、项目管理器、团队开发支持、高级调试等功能;

2) Delphi可视化组件库提供几百个常用组件, 用于数据库访问、用户接口、数据处理、报表和Internet开发;

3) Borland数据引擎能够进行数据库管理, 并与数据库服务器高速连接;

4) MIDAS主要用于商业逻辑的智能集中管理和企业交易的快速处理。

3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1 用户需求分析

在系统设计之前和设计、开发过程中对用户需求所作的调查与分析, 是系统设计、系统完善和系统维护的依据[2]。将传统的文本资料从纸质的方式转变为电子的方式是资料存储方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减少了中间的许多环节, 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文本资料变为计算机存储后, 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料, 又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按照用户的需求, 在资料存储的过程中进行细化, 分门别类, 按照时间的不同, 年代的远近, 国家的不同, 语言的不同等各个方面进行分类。

3.2 系统设计目标分析

本设计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实现目标。

1) 支持多类型文件搜索。如在所有文件中查找文件扩展名是.doc.cpp.txt等;2) 在程序外, 按Ctrl+shift+S可从剪贴板中创建文件;3) 支持拖放, 把文本文件拖到程序上, 程序将自动生成它的文档支持的文件类型;4) 支持程序语法高亮显示;5) 支持全局查找;6) 支持备份, 在突然断电的情况下, 将没有存盘的文件进行备份;7) 支持密码, 对有些资料设置密码查询, 只有具备此阅览权限的人通过密码的正确输入才可以查阅资料。

4 系统的模块实现

4.1 菜单栏模块

该模块下包括五个子模块。

第一个目录文件子模块, 其下是下拉式菜单, 有新建文件其功能是新建立一个文本资料整理的文件, 在建立的过程中将其直接分类到相应的文件夹下面, 比如按照时间分类或者按照文本的语言种类等进行分类;有Ebook创建其功能是将文本资料以电子书的形式存放, 这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创造的全新网络出版方式, 将传统书籍出版发行方式在计算机中实现, 区别于传统纸制媒介的出版物。将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版后, 以传统纸制书籍1/3至1/2的价格在网上出售。购买者用信用卡或电子货币付款后, 即可下载使用专用浏览器在计算机上离线阅读。也就是这种形式的资料还可以在网上为其他用户提供使用;有打开文件其功能是将现存的资料打开使用;有最近文件功能是提供最近几天, 一周或者规定时间内使用的资料, 可以方便的找到要使用的资料;有退出系统其功能是退出使用。

第二个子模块是编辑子模块, 其下的下拉式菜单包括剪切、复制、粘贴、撤销、全选、向下选择、向上选择、撤销、格式刷、字体等功能。这些与word中的功能相似。

第三个子模块是搜索子模块, 其下的下拉式菜单包括查找和在所有文件中查找等功能。主要是按照用户提出的查找要求进行查找给出结果。

第四个子模块是选项子模块, 其下的下拉式菜单包括程序设计语言配置其窗口界面包括最近文件、树状列表和文档显示区。

第五个子模块是帮助子模块, 其功能是对整个系统如何使用提供的帮助信息。

4.2 工具栏模块

该模块包括剪切、复制、粘贴、撤销、格式刷、字体、查找、加粗、加下划线、左对齐、右对齐、删除空行等多种操作。分别针对资料进行不同的编辑, 如格式刷可以将资料中的某一部分编辑成和其他资料一样的格式, 包括字体, 字号, 行间距, 字间距, 字体的颜色等等;加粗和加下划线可以着重编辑资料中的重点部分, 起到突出的效果;左对齐和右对齐在进行数据编辑时使用会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总之, 使用工具栏中的不同操作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更有利于资料的整理使用。

5 结论

高校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整理文本资料经常会面对大量重复操作, 紧紧靠手工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十分困难, 工作中人为处理的疏漏、不慎造成的问题, 影响的不仅仅是工作效率。本设计为文本资料整理从传统的方式转变为信息化方式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盛泉, 刘白林.Delphi2007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02-01.

篇4:设计部资料员工作总结

[关键词]行业动向服务资料室工作

建筑设计院资料室是收集、储存、整理建筑行业各项规范、标准及相关信息的核心机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设计院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端正思想,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工作服务方式,以适应设计管理工作对于信息的大量需求。因此,资料室要把满足工程设计人员的需求作为全部工作的重心,在工作服务实践中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

1跟踪了解行业最新动向

通过各种渠道掌握最新的信息动向,了解各部委、各省、各市新发布的文件精神,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上、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网站上了解学习有关新发布、实施的国家规范、标准图,本省的规范、标准图,各行业(尤其建筑行业)的规范、标准图;常常关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出版信息、动态,主动、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各专业总工、各专业牵头人、各专业所长、业务负责人等,与他们进行沟通,确定需要购买的,及时把新规范、新标准图等具有国家政府强制性法律法规效应的文本文件分发到设计人员手中进行学习、推广应用,从而有力地贯彻实施了国家、部委及省市所发布的法律法规精神及具体条文,对建筑工程设计的保质保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设计院资料室文献资料的专业性、时效性、前瞻性、学术性对于项目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但要对各种规范的更新换代不断关注,贯彻实行,而且还要做得很细致:哪本规范是全部更新,哪本规范是局部修订,都要分别清楚,最好还要在书的封面盖上受控章,以此明确区分正在实行的规范标准与被更新的规范标准,让设计师使用规范标准时能一目了然,确保其时效性,权威性,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了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随着设计模式的变化、外延,设计院内施工图审查所的兴起、发展,藏书建设开始紧密围绕此项工作扩展开来,各个相关专业(如结构、水、电、暖、预算、监理等专业)的藏书建设必须跟上步伐,涉及的专业内容细节要更加全面、周全,才能为项目内容繁多复杂的施工图审查工程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技术支持。我们建立的馆藏体系除了以重点学科及施工图审查方向为收集重点外,同时也兼顾配套专业的信息资料建设,使设计院的藏书结构呈现立体交叉多维的状态。

2协助提高设计师的文化修养

建筑设计人员在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特色时,既要借鉴他人的成功方案,也应该要有自己的理论依据、文化底蕴和文化意象作为自己设计风格的背景。因此,持续不断地提高建筑设计师的文化水平、艺术品味显得意味深远;而通过阅读介绍国内外先进设计理念、更新的规范和标准等相关书籍、报刊的学习、熏陶,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设计院领导的支持下,资料室很注重选择采购介绍国际著名建筑师的理论思想和设计实例的专著等,如中国建筑界泰斗梁思成、杨廷宝、法国的勒·柯布西埃、芬兰的阿尔托、美籍华裔的贝聿铭、日本的丹下健三……也不惜花费较高的费用来购买、订阅世界著名建筑类、园林景观类的原版外文期刊杂志,如《ARCHITECTURAL RECORD》、《THEARCHITECTURALREVIEW》、《landscape architecture》、《建筑と都市》……这些在国际上闻名遐迩的作品对建筑师们的指导都是高起点的,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典范作用。当然,我们也及时购买、收集整理国内建筑界各种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优秀书籍、刊物和各种影音资料,比如《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时代建筑》和各种建筑光盘等。有几十种国家核心刊物或一级刊物,我们都是坚持长期订阅、收集、保存下来并时有添加。这些都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技术养料,为他们创作出丰富多彩、富有创意又深具时代感的建筑作品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为将来一件件优秀作品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协助设计师做好招投标方案的前期工作

招标投标方案是整个设计工作的排头兵,是各项设计工作的前沿阵地。项目投标方案能否中标,对于设计院各项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有鉴于此,资料室非常重视收集各种建筑思潮、广受好评的各种建筑概念、预计可能要流行的各种建筑风格等,为担负工程投标的设计师们提供具有前瞻性、先进、合理、让人耳目一新的方案理念、案例及各种雅致和谐或别具一格、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造型、空间布局。2007年夏天,建筑设计二所要投一个“福州市民俗博物馆”的标,建筑设计的要求既要体现出福州的民居特色,又要有时代元素,两者要有一个和谐的统一。我们图书馆为此查找到了各种的民居建筑,像《闽粤民居》《苏州民居》《广东民居》等,还另外增买了《福州三坊七巷志》等参考书籍;还上街多角度立体地拍摄了已建成投入使用并口碑良好的福州华林路物资大厦、西湖古碟斜阳,福建省图书馆等既有时代风格又深具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物,把它们的建筑立面造型和细部详图等资料详尽地提供给设计人员作参考,以充足的资料为基础,再加上设计师们的辛勤工作,该设计方案在众多的投标方案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也获得了专家、评委、投资方的好评。

医院建筑是综合性的多功能建筑,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就开始注意收集有关医院建筑方面的资料集、书籍杂志,以及涉及到的规范、规程、标准图等等,给设计师们提供尽可能详实的具有先进性、合理性、科学性的设计理念、设计范例,让设计师们徜徉在这一领域丰富的知识海洋中,化为自己内在创造力,尽情挥洒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创作出了像“仓山鹤龄医院”、“福州传染病院”、“福建肺科医院”等众多优秀的医院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方案既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奖项,也获得了投资方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从而也使医院建筑设计项目成为我院的品牌,形成学术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4跟踪项目设计的全过程

做好方案选题后,图书管理人员还密切跟踪项目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提供与其配套的各种规范、标准图、资料集、参考书籍等,也努力提供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情况、成果成效等资料信息,进行横向比较、借鉴,比如结构优化计算、抗震设防、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环保节能推广应用等等,避免了因循守旧、落入俗套的设计,使设计人员的作品紧跟时代步伐,最终使设计出的项目具有更高水平、更高含金量,让甲方满意而归,从而让投资者乐意与我们持续合作,实现双赢。

5结语

建筑设计院资料室是建筑行业信息汇总、传播和应用的重要载体,成为设计院的有机组成部分。搞好藏书建设是建筑设计院图书资料室为项目设计提供服务的基础,要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国内外多种建筑行业的文献资料,因此,资料室的工作人员要有服务全局的意识,相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将这种意识和制度转化为每一名工作人员为项目设计提供服务的内在动力,从而使资料室的工作由单纯的静态服务转化为动态的、与设计院工作融为一体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风云.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亮点——兼议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91-93.

[2] 李玉花,孙晓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践策略和模式[J].情报资料工作,2010(1):74-77.

[3] 赵雪云.我国高校图书馆期刊网络化服务现状调查与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94-97.

篇5:设计部资料员工作总结

一、验收阶段工作安排

(一)验收阶段资料整理原则要求

1.验收对象:按学籍管理在2018年7月毕业的学生 2.系部、学院将按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二)资料验收安排

1.教研室验收阶段:按学生专业隶属关系分教研室检查

时 间:2017年12月10-12日 责任人:教研室主任 2.系部验收抽查阶段:系部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按比例随机抽查

时 间:2017年12月13-14日 责任人:教学副主任 3.教务处验收阶段

时 间:2018年6月15日 责任人:教务处

(三)奖罚措施

1.教研室验收不合格,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取消导师年度评优 2.系部验收不合格,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取消导师所在教研室评优 3.教务处验收不合格,限期整改,由教务处按文件要求进行处理

二、2018届毕业设计资料清单(来源:教务处)

(一)指导老师资料清单(含学生)

1.2018年必须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的资料

在学生的世界大学城空间建立一级栏目,命名为“毕业设计”,建立二级栏目,命名为“毕业设计成果展示”,在二级栏目内按如下顺序排列上传以下资料:

(1)毕业设计任务书

(2)学生毕业设计成果(有多项成果时可参考命名:2-1毕业设计说明书、2-2 XXXX、2-3 XXXX、2-4 XXXX)

毕业设计任务书须明确具体目的、任务及要求、进程和成果表现形式等。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应表现为物化产品、软件、文化艺术作品、方案等形式。其中,表现形式为物化产品、软件、文化艺术作品的,须另附说明(内容包括毕业设计思路、毕业设计成果形成的过程及特点等)。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不得以论文、实习总结、实习报告等形式替代。

特别说明:本年度仅要求全日制三年制高职毕业生进行空间建设

2.需上交的纸质文档清单(每份材料A4双面打印)

附表1:申报表 附表4:检查表

附表8:成绩评定表 附表1:申报表 附表4:检查表

附表2:任务书 附表6:评阅表

附表2:任务书 附表5:成果报告

附表3:设计方案 附表7:答辩记录

3.上交的电子文档清单(需签字的材料请交扫描文件)

附表3:设计方案 附表6:评阅表

附表7:答辩记录 附表10:课题汇总表 附表8:成绩评定表 附表9:总结表

附件1:说明书(成果2-1)附件3:成果及指导情况表

成绩表 成果2-2:作品图片说明 成果2-3:查重报告/PDF 【要求】除附表9、10外,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其中表1、2、3、4、6、7、8为扫描件

(二)系部毕业设计工作佐证资料(含教研室)

1.XXX系毕业设计工作指导小组成立文件 2.XXX系XX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小组成立文件

3.XXX年制2015级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研室,分专业、分三/五年制)

4.XXXXX专业毕业设计标准(教研室,分专业)5.XXX系2018届学生毕业设计工作实施方案

6.XXX系2018届毕业设计工作的动员大会现场照片

7.XXX系2018届毕业设计课题汇总表(教研室)

8.XXX系XX专业2018届毕业设计工作会议纪要(或记录)(2次左右)(教研室)9.XXX系毕业设计答辩分委员会及专业答辩工作小组成立文件 10.XXX系2018届学生毕业设计答辩方案

11.XXX系XX专业2018届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现场照片(教研室)12.XXX系XX教研室2018届毕业设计工作总结表(教研室)13.XXX系2018届毕业设计工作总结表

三、验收要求

(一)查重要求

在学生自行查重合格的基础上,导师进行核实查重

(1)系统:教务提供《PMLC大学生检测系统》查重(每个学生≤2次)(2)要求:查重率≤30%,自行下载查重报告备查

(二)格式要求

1.文稿类资料(如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说明书等)必须是以swf格式上传至空间。

2.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为软件制作(绘图)的,须通过截屏、拍照等方式将图插入word后转变成swf格式上传至空间。作品源文件根据专业需要决定是否上传。

3.系部名称、专业名称、班级名称统一使用全称,如汽车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15模具1班。

4.意见签署、签名、盖章等方面要真实,可手写或使用签印章,不得使用电子盖章或电子签字。

篇6:地产公司设计部资料员岗位职责

2、负责各类文件资料的接收、登记与发放。

3、负责文件资料的整理、归档与保管。

4、根据需要进行文档查询,确保及时准确提供。

5、负责和设计院、装修公司等相关单位的资料往来与配合,保持与相关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

6、负责部门存档资料到期后的更换调整,确保存档资料的时效性。

7、负责做好部门内勤工作,做好来访客人的接待工作。

8、负责本部门办公设备的维护及环境的维持。

篇7:《设计美学》资料

设计美学是现代设计学、美学与艺术学学科交叉发展而来一门新兴学科。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范围有交叉的地方,也有明显不同之处。设计学与艺术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设计学注重对实用的要求,所以设计学的研究离不开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设计美学与传统的美学也有显著不同,传统美学也叫艺术哲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此,研究设计美学,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或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设计美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明晰这些对象和内容,掌握设计美学发展规律,对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纵观中西设计史的发展,可以发现审美观念和物质生活发展的相互推动关系以及中西设计美学取向的不同。下面两张图片表现的是东西哲人的生活场景,竹林七贤在竹林中讨论问题,而苏格拉底在雅典学院的规则建筑下争论哲理。中国与自然合而为一与西方理性的对比,在这种偶然的生活场景中,也可以看出两种思维明显的不同。

中国设计讲究天人合一的精神气质和喻物予形的形象特征。无论是陶器、玉器还是家具的设计都与中国哲学中的“和”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器物的设计造型不但要求合乎材料的特点,还要求合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多重的和谐。

西方设计美学则讲究合乎科学的理性,注重科学实证,对设计的形式和功能进行追索,并不断在二者的动态演变中推动设计向前发展。西方设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对功能和形式的侧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的设计审美取向。可见,西方设计美学思潮就是在形式与功能的动态交替过程中一步步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审美文化现象。

1.1 设计美学概念追索及学科定位

设计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其产生与设计学科的确立有着密切关系。设计美学的产生、发展与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从广义上讲,只要能给人以美感、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型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设计”。与艺术不同的是,设计中所谓美感与使用功能,不只是由设计师来感受与判断,还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来判断。因此,设计美的研究还要在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心理的、艺术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作为依据。狭义上的设计,是以大批量地生产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产品为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把设计定义为一种准备行为。学习设计美学要理清几个概念,即什么是设计,什么是美学,什么是设计美学以及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等诸多问题。

1.1.1 艺术与设计

西方的“艺术”即英文的“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

中国的艺术自古被称为“艺”,对此的解释也有多种说法,更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说法。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如果我们把现实生活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艺术活动——设计活动——生产活动,那么从它们产出的成果上分析,艺术创造的是精神产品;劳动生产产出的是物质产品;而设计产出的是兼有二者属性的的产品。所以,设计是满足物质和精神双项需求的,这就是设计不同于艺术之所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年)认为,事物是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四个原因而形成,有了这四个原因,事物才能产生、变化和发展。

如:椅子是用来坐的——这是它的目的因;椅子是由木头制作而成的——这是它的质料因;椅子的设计的图样——这是它的形式因;制作椅子的设计师或木工——这是产生椅子的动力因。

亚里士多德这种对形式的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设计的组成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可见艺术设计美学的“美”的复杂内涵。

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设计作品的美感因素,作品的精神内涵、作品的使用价值、作品的材料美感等内容,都属于设计美学研究的内容。

从这里我们看出设计与艺术之间是有关联的,但设计与艺术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艺术美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单纯,但设计美的内容涉及的领域要广泛的多。

1.1.2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

设计美学学科的产生有两个基础,一是现实基础,二是理论基础。现实基础是人类生产方式的改变。机器大生产的到来,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从理论基础上讲,设计美学的产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走向大众的必然。

从早期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起初的设计与艺术的界限比较模糊。比如早期的广告中的招贴设计通常以绘画为背景,如劳特累克的招贴画就是在版画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后逐渐演变成今天见到的具有广告文案的招贴画。设计行业的分工也日渐具体化、细致化。作为机械化大生产的准备,设计逐渐独立起来,这促进了设计学科的建立。购买和消费现代产品,人们不仅仅是对作为物质产品的使用功能的满足,而且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要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精神功能的追求与日俱增。因此,对于产品的精神功能即审美关系,逐渐成为设计的重点。由此可见,设计艺术的审美关系是设计美学研究的重点。

随着产品的日渐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消费由功能性走向了审美性,有的功能性需求甚至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审美的需求上升到首要地位。人们在重视功能质量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外观形式,甚至有时人们对外观形式需要大大超过功能,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因素。

1.2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及分类

根据设计美学学科的定位,可以看出设计美学要处理设计与人、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关系。设计美不以艺术中作品的美为评价的标准,而是以设计与人的关系的合目的性为评价标准,即以设计产品是否满足主体的使用、是否与环境和谐等问题为评价标准。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表现为,设计与现代技术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和材料、技术与审美的关系。功能与形式的方面表现为,设计是否能够适时保持功能与形式的和谐尺度。这些都是设计美学与美学研究不同的表现,设计要满足使用者的方便和外形美观两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能以外观的美丑来恒定产品的优劣。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是纵向地对设计美学史的研究,把设计放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中做动态研究,从历史长河中汲取设计美的规律。二是横向地对设计要素和原理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分析设计趋势、提高设计审美水平,进而起到指导设计实践活动。设计美的要素包括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功能美等方面的内容。三是研究设计美学教育,对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加以积累和发扬,推广设计美学的优秀理念。主要包括设计审美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实施等。设计美学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根据设计门类的不同,可以把设计美学分为:广告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包装设计美学、建筑设计美学等;二是根据设计的实施效果又可分为平面设计美学、三维设计美学。三是根据设计目的的不同,把设计美学分为: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产品设计美学;视觉传达设计美学。

1.3 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本节在明确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实践,探讨设计美学的学科特点,并据此提出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1.3.1设计美学的学科特点 根据设计学、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和设计对于功能和艺术两个方面的要求,我们把设计美学的学科特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 实用性

技术性

审美性工

创新性

时代性

1.3.2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美学应该运用美学、设计学、艺术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具体来说,我们把设计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种:哲学的研究方法

设计艺术学原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历史的研究方法

综合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国美学与设计概述

对中国设计美学的研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 功能对设计样式的影响

风俗及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设计与技术的互相促进

设计与审美观念的相辅相成

2.1 先秦、两汉的美学与设计

2.1.1审美意识的萌芽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了漫长的设计之路,根据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人类已经逐渐感知和把握了一些美的基本规律,如对造型和外观的认识。审美意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丰富起来,器物创造也从追求纯实用性逐渐过渡到追求实用性和外形美的结合。石器的造型:

最初石器作为敲击、砍砸、刮磨和切割的工具,是通过打制实现的。通过对石器的加工,人们取得对于器具形式和功用关系的感知。原始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巫术礼仪则直接形成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虽然巫术礼仪并不是一种直接审美行为,但在客观上留下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器物。这些神话传说中描绘的图腾绝大部分成为中国传统图案的雏形,例如传说中“龙”和“凤”。、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艺的发展,陶器制作工艺的丰富也体现了中国艺术设计观念的形成。从物理上讲,制陶工艺是通过火的焙烧,使粘土坯件产生质的变化,从而形成质地坚固的器皿从形式上则可以看出视觉观念形成的过程。

彩陶花瓣纹高足盆这种陶器类型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型。敛口,圆唇,曲腹圆鼓,小平底。腹部绘有花瓣纹,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常见的彩陶形制和纹饰。

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

敞口束颈,鼓腹平底,黑漆彩,腹部一周饰两组连续主题图案,每组由1个橄榄形网格叶片和弧边三角纹、锯齿纹组成。颈肩部饰4组变形鸟纹,线条柔美,繁简结合,这是仰韶文化后期常见的母体纹饰的表现。我们可以把原始装饰纹样进行这样的分类:

一类装饰纹样是以巫术礼仪为目的而形成的原始图腾,其初始目的是非审美性的。第二类装饰纹样是用于生产工具、生活器物的装饰纹样.传统图案中的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排列方式

2.1.2 先秦至两汉的美学思想和设计

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诸子的美学思想为设计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引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设计也逐渐形成,后世的很多美学观念都延续了这个时期的思想。在这个时期,设计作品的样式逐渐丰富、风格逐渐多样,每个朝代都有典型的代表。夏商周时期是青铜器产生、发展、繁荣的时期;春秋、战国漆器发达,这些设计工艺的发展对当时的设计美学观念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1.美学和设计观念的发展

生产上出现了“百工”

美学方面,理性精神显著高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墨、法等各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诸子在“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也作了大量的论述。

孔子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避免粗野或浮夸“禹,吾无间然矣,非饮食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老子更加抽象的提出了“有”与“无”,“利”与“用”之间的关系。“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庄子也赞成老子的“无为”,反对装饰、雕琢,崇尚返朴归真的艺术原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言者所以在意” 墨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侈靡。“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韩非子也是先强调事物的实用性,然后再谈美和装饰。“好质而恶饰”,“文为质饰”,而“物以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故“君子好质而恶饰”。

诸子对美的见解虽各异,却都从不同角度否定了文、饰、言,或者至多把它们作为质、实、意的附属物。在战国后期出现的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也是我国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结合,这种结合吸取了两家的优点,避免了两家的缺点。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它吸取道家遨游宇宙,大胆想象和勇敢揭露黑暗的批判精神。追求着一种自由奔放、惊彩绝艳的强烈感受。

两汉,政治、思想、经济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美学先后分成了两个阶段,即汉初推崇“无为”的道家美学和汉武帝以后 “独尊儒术”的儒家美学。儒家思想自汉确立成为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被汉朝的美学家们继承和发展起来,比较典型的命题是“文质彬彬”,讲究的是文和质的适中的配合,对于设计品来说审美外观已经和实用功能同样重要。汉代的装饰特点总结为: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灵动而有生命;满而不乱,多而不散;式样独特,意味深远。

除了上述主流观念之外,汉代美学还存在着其他论点:

司马迁猛烈地批判儒家“怨而不怒”的美学观,主张对一切不合理的黑暗现象进行反抗和斗争,与屈原的“发愤以抒情”一脉相承。生活于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的扬雄,提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说法,提倡一种博大艰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王充,针对当时迷信的风行,提出了“真美”这一范畴,反对“虚妄之言胜真美”。但他不理解一般感觉经验中、科学认识中的“真”与艺术上“真”的重要差别,对审美与艺术特征缺乏应有的认识。

2.主要代表作品美学分析 夏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时代,根据使用范围的不同,可以把青铜器分为实用器皿和礼器两大类型,借用郭沫若先生的说法,青铜器先后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

青铜器产生伊始,多用于生产工具,以实用为目的,做工粗糙、纹饰简单,所以说是人化的阶段。发展至商周时期青铜器逐渐被“神化”,这是因为此时的青铜器多为礼器,例如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的“鼎”,而且使用的范围也在重要的仪式场合,所以称之为神化。作为礼器,鼎的工艺造型和纹饰艺术体现了那一历史时期人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这个时期的鼎上绘有饕餮纹,充满神秘感而使人恐怖,其中以司母戊鼎为造型代表。

青铜器的再度“人化”,是指其在生活器具领域的广泛使用和普及,战国时青铜器的使用范围逐渐广泛,在生活各个领域都有青铜制作的器具。比如战国时兴起的铜灯,发展至汉代达到鼎盛,其中金工灯的设计水平极高:金工灯有虹管,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使之溶于水中,以防止室内空气污染。

在工艺方面,这一时期随着建筑和陶瓷技术的发展,漆器工艺也逐渐成熟,已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并部分取代了青铜器。漆器表面的图案装饰逐步多样化,有些漆器造型采用了造型优美的车与船的形状,从而使之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

3.设计典籍《考工记》和《墨经》

(1)《考工记》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工艺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文献,成书于春秋末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 “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

“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制器尚象”

2)《墨经》

《墨经》是中国科技史上的瑰宝。墨家科学思想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所具有的特点和所达到的水平,表明了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具体进程。《墨经》对于墨子哲学思想,有继承、延续的一面,如重视感觉经验和手工业技巧,又有改造、创新的一面,如重视理性思维。《墨经》中对设计行业提出一种评判标准,“兼相爱,交相利”,即重功能设计、反对无谓的装饰,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以及“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意趣。

2.2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美学与设计

魏晋南北朝至宋代漫长的阶段是中国设计美学逐步繁荣的阶段,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魏晋时期的简约、超俗之美;唐代则的华丽之美;宋代的艺术与设计体现了平淡的理性审美风格,这些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美学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2.1魏晋时期设计的简约、超俗之美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很多文人雅士厌烦战争,选择玄谈玩世、寄情山水的出世生活,以风雅自居。这一时期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发展以及佛教的传播,使艺术上呈现出明显的宗教色彩。宗教建筑、石窟艺术、壁画等艺术形式是这一时期艺术与设计的突出代表,园林和建筑也有突出成就,瓷器在这个时期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模式被打破,文化生活开始朝多元的方向发展。“简约、超然绝俗”是宗白华先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的概括。

老庄美学大兴,《老子》、《庄子》、《周易》构成了魏晋玄学的主体,玄学的核心是企图从哲学本体论上去探求人生的价值和理想,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佛学传入我国对美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伴随佛教而来的宗教绘画、人物肖像画繁荣起来,雕刻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文艺方面:

美学观念有巨大转变,庄学复萌并增加了人间情调,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联系起来。顾恺之(约346~约407)的“以形写神”。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南齐王僧虔(426~485)在书法理论方面“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都明显地反映出当时人物品藻的影响。陆机《文赋》提出了“物感”说。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了“神与物游”、“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魏晋时期的审美观念超然、绝俗的特点,在设计美学上体现为人物和器物的造型不是拘泥于实际的写实形象,而是具体形象体现的精神,所以被称之为“道”“气”的抽象含义对设计更为重要。魏晋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艺术和美学理论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美学转入了自下而上的美学,这个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从事某一具体艺术门类的诗人、画家、乐师等艺术家大多针对某一艺术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从具体的艺术实践出发对艺术经验进行总结。产生了一大批很有价值的美学和艺术理论文章和著作,像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魏晋南北朝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是中国美学的理论建构时期,由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的重善轻美的传统变为重美轻善。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在设计上这种人性自觉的精神状态在园林及人物造像和器物设计上都具明显的时代特征,对设计艺术的追求不再拘泥于外形的相似,而是内在精神的体现。

2.2.2 唐代的华丽之美

唐代美学主要围绕审美意象、审美创造、审美欣赏三个方面进行,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审美意象方面,“意象”与“气”连了起来,如“同自然之妙有”这在唐代书法和水墨山水画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水墨山水画的盛行。唐代美学典籍浩繁,流派众多,有近三百年的历程,儒、道、释三学的进一步融和,尤其是印度佛学的中国化,推动了唐代文论、书论、画论等的进一步深化,可以看作是自先秦以来积极的关于美学的思想与思维成果。如“心”、“性”、“ 情”、“性灵”、“ 悟”、“顿悟”与“兴寄”、“兴象”等等,因三学的进一步融和而具有新的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

从手工业繁荣的形势看,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成熟时期,出现了中外文化科技交流的高潮。中国的艺术设计也得益于外来文化的滋养,并且以自己的优秀文化成果影响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是陶器工艺唐三彩,从目前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它始于唐高宗时,盛于开元盛世,天宝以后逐渐衰落。盛唐三彩产量大,质量高,三彩俑生动传神,釉色自然垂流,互相渗化,色彩绚丽,呈朦胧之美,艺术水平很高。唐三彩是在综合东汉以来的绿釉和黄釉陶的基础上,又引进波斯蓝釉技术创烧而成的。

唐代女装也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唐代女装偏重于在领子上下工夫,有圆领、方领、鸡心领,斜领等样式。袒领的出现展示了妇女的风韵,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思想的开放。百姓穿石榴裙,披帛增添装饰性。再如家具,进入隋唐垂足而坐成为一种趋势,高型家具迅速发展,并出现了新式高型家具的完整组合。典型的高型家具,如椅、凳、桌等,在上层社会中非常流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代家具的装饰风格摆脱了以往的古拙,取而代之的是华丽润妍、丰满端庄的风格。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的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柳宗元的《梓人传》,通过对一位自荐的杨氏木工匠师关于营建设计的见解和作者实地观察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以为宰相行政要注重大局协调及谋大略的主张。但文中记述“梓人”具体的实践时,也明确肯定了总体设计的运用法则和重要作用。文章中指出工艺创作中总体设计的运用准则是:先“规矩绳墨以定制”,后“善运众工不伐艺”。

2.2.3 宋代的平淡风格

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实现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在整合中,宋代美学广泛吸纳各种学术思想,以儒家为本位批判吸收禅学和道家美学思想,从而获取了自己时代所需的美学资源。在深化与建构中,宋代美学创造了新的辉煌,具有自己的审美及特征。

宋代美学的总体特点是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

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

• 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 • 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颢、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宋代文人美学的纯朴淡雅追求对宋代瓷器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宋瓷,不单单只是盛东西的物件,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一种文化。宋时主要窑口分为“六大窑系”,即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哥窑传世作品不少,其胎因含铁份较多而呈黑灰等色,口沿处则呈褐黄色,因而被誉为“紫口铁足”。哥窑瓷器釉层厚,因此釉面上大小不一的冰裂纹开片成为其显著的特色之一。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唐宋时期除白瓷外,还兼烧黑瓷、花瓷、青瓷等,其装饰主要是白釉划花,剔花和白地黑花。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但与其它青瓷不同的是其釉不是透明的而是非透明的乳浊釉,大多近于蓝色,较深的称作天蓝淡的称为天青或“月白”。釉中闪烁着莹光般的幽雅光泽,釉色之美登峰造极。青花瓷器的创烧成功,是陶瓷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将中国书画艺术从纸帛的平面上转移到立体的器物上来,成为一种新的视觉欣赏形式,新的艺术载体。

宋时对于朴实的追求并不影响宋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如宋代的丝织工艺较之唐代更大发展。有“千室夜机鸣”的记载,丝织品种类也较前代也有很大发展。锦,绮,纱,罗,绉,绸,绢,绫等。样式设计以轻淡自然与端重庄严为突出的时代风格。纹样及配色深受时代审美思想的影响。

宋代建筑风格趋于秀丽多样化,在建筑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出现了新手法。北宋的汴京改为沿街设店的方式,有利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宋代木构架建筑采用了以“材”为标准的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是建筑设计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化,砖石建筑达到了新水平,如:著名的开封相国寺是仿木楼阁式砖塔。

沈括的《梦溪笔谈》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论著也涉及到了工艺设计。

2.3 明清美学与设计

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 一方面明代美学家对审美意象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一方面也冲击了当时的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

美学领域表现为“情”被提到一种新的水平和新的位置,在审美与艺术中无顾忌地、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推尊自我,崇尚独创。明代思想家李贽是这一思潮的早期代表,他认为美与艺术是与一切违背“真心”的虚假行径不能相容的。同时代的大戏剧家汤显祖更进一步发挥了重“情”的观点,声称“师讲性,某讲情”。“公安派”的袁宏道主张“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并且认为真正的“趣”亦即美,是赤子之心的自然流露。明清之际的黄宗羲认为,“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清初王士祯所提倡的“神韵说”虽然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但也深刻地触及艺术的审美特征,认为艺术创造“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指矣”。大画家石涛主张绘画的作用在“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并明确提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思想。康乾以后,出现批判色彩的写实主义,叶燮的《原诗》、邹一桂的《小山画谱》。出现写实色彩的《红楼梦》、《金瓶梅》等。

在美学上,除陈廷焯(1853~1892)的《白雨斋词话》、桐城派古文理论和刘熙载(1813~1881)的《艺概》等包含关于艺术特征的某些可取见解外,因袭复古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美学已经日暮途穷了。清末,王国维一反中国传统的“功用”主义思想观,提出了“非功利”美学观念。他把西方美学同中国传统美学揉和在一起,以中国传统美学为主干,以表现中国审美取向为主旨的新美学,开创了中国近代美学的先河。在明清这一历史时期,在艺术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些具有总结性的有关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创作问题的著作。如文震亨的《长物志》、朱载堉的《乐律全书》、李渔的《闲情偶寄》、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计成关于园林艺术的论著等。

在明代的设计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家具设计。形成了富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明式”家具。明中叶,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型研究。在著作方面例如曹明冲的《格古要论》,文震亨的《长物志》,屠隆的《考盘余事》,高濂的《遵生八笺》,谷应泰的《博物要览》,计成的《园冶》,费元禄的《采馆清课》,戈汕《蝶几图》等等。

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在设计上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泽和纹理,比例适度,线条流畅,装饰线脚简练细致,朴实无华。实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设计推向了顶峰。明式家具到了清代,在装饰设计上,官家的家具追求富丽堂皇,华贵气派的效果,滥用雕镂、镶嵌等多种手法,破坏了家具的整体美感。

服装上,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因此,明朝在服装上盛行绣吉祥图案。此外,明代中期在南方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换西装革履,也都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化有密切联系。

2.4 综论中国传统美学在设计上的折射

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专门研究设计的美学家和著作,但这并不能否定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的存在。总的来说,我们见到的各个朝代的中国设计作品所体现的丰富的审美内涵,其观念上的形成与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底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儒道两家美学所构成的,加上玄学和佛学特别是禅宗对文艺和美学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设计美学观念。

2.4.1 中国设计美学的思想来源

• 儒家“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

佛教美学思想

1.儒家“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对设计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思想,其“中和之美”则是我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核心。孔子的美学从他的“仁”学出发,总结、概括和发展了单穆公、史伯、伍举、子产、季札等人已经论及的“五味”、“ 五色”、“ 五声”的美,并论述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把美学与伦理学联系起来。在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设计美学思想的影响中,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玉器”。儒家思想赋予玉以“君子比德于玉”的内涵。

在新石器时代时,玉和石不甚分明,玉雕多以实用的生产工具为主。它们反映并体现了材质的美感,饰纹抽象简练,艺术构思夸张且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后来玉器开始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相结合,玉文化逐渐广泛化、深入化。

青铜器时代,玉的地位得到提升,成为贵重之物。如祭天用的玉璧、祭地用的玉琮、传达王令的玉圭、封官拜爵的玉佩等。此时的玉富于装饰性,设计上主要采用夸大局部,突出神韵的象征主义手法。其文化意义要远远大于写实意义。这个时期已有识玉之人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卞和。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进入了人格化的时代。可以说对人性的觉悟超越了对神的崇拜,“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观念进一步完善,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确立。儒家对玉器的解释和推崇,使神秘并具有宗教、政治、礼仪色彩的玉器又戴上了“品德高尚”的桂冠。玉器工艺虽布局坦然有序、细微纹饰清楚,线条遒劲有力,但其深蕴的伦理道德价值高于审美和艺术价值。

秦汉时期,玉器又变成了超越生死、沟通神仙与现实人间的桥梁,这种观念在汉代以后神化到了极点,思想上日趋迷信,认为玉是山石之精,吞食可以长寿,殓尸可以不朽,佩带可以辟邪。在经历了秦汉迷信化时期后玉的意喻开始日渐生活化。

玉器题材不断翻新,出现了佛教、人物、花鸟等等,更加富有装饰性,玉如凝脂、构图繁复、形神兼备,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另外唐朝的对外交流频繁,引进了缅甸的翡翠,为中国玉雕增加了最优质的玉石品种。

从宋代开始,儒家理学思想兴起,对于礼器和饰物之作比之上古花纹繁缛、精致。设计上开始运用玉石的天然俏色取材,浅磨深琢,浮雕圆刻。宫廷专设“玉院”。

明清时期的玉器,雕工更加细致。玉器向商品化发展,因此导致了世俗化、装饰化的趋势。清代乾隆年间,宫廷里设立的玉器造办处,督办玉料的开采和调运,监制玉器的制作。

玉器之所以深受国人的喜爱,与中国人的审美情怀息息相关,而这种情怀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很大关系。儒学家赋予玉器的品质仍深入在中国人的心里,人们对玉的情怀不仅仅表现在外形的感官上,更多地体现在对玉器精神内涵的领悟。

2.道家美学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中,道家是与儒家美学相对立的流派。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其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

道家认为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最具代表的是 “涤除玄鉴”、“心斋”、“ 坐忘”观点是建立审美前提和结果,这一核心范畴被引入绘画领域,尤其是山水画当中,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也潜移默化影响了中国平面设计的版式构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之学大兴,无论在诗歌领域,还是在书画领域都纷纷地倾向于“师法自然”,“表现性情”审美追求,以通向对“道”的观照和把握。从而在艺术中把自然当作至美、至真的对象来加以描述和表现。

道教名山--武当山,保存着宏大的道教建筑群,山区建筑群体布局周密巧妙,在艺术手法上有点群结合、遥相呼应的特征。巧妙融于自然之中,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从整体上看,疏密相宜,庄严雄奇。

正如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二)》所述,“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儒家哲学也讲“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易经》中也有“天地纲组,万物经醇”。“茶壶虽小纳乾坤”是人们对紫砂壶的评价,可见中国人对于物的审美往往比表面丰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3.佛教美学思想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思想意识领域有重要影响。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溶入本土,与儒道两家相互交融。

佛教建筑设计

印度佛寺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精舍式,一是支提式。先后传入了我国。受儒家实用理性的影响,传入中国的佛教建筑很快被中国同化,特别是 “精舍式”,与我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成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佛教建筑。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古迹。

敦煌艺术之所以至今仍然光彩照人、激动人心,为人们所普遍赞赏,主要原因是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和形式美。从造型主要特征的变化可以看出,尽管在不同的时代里,敦煌艺术受外来佛教艺术的影响,但在不断地民族化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造型的体系和规范,显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民族特色。在继承外来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汉魏以来中国传统的神仙思想和表现技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充分显示了佛教和佛教艺术不断中国化的特色

2.4.2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中国设计具有独特的造型理念、视觉模式和构成规律,在漫长的设计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设计美学取向和审美标准。这里列举几种设计样式和与之对应的美学观念,可以看出研究中国美学对发展中国设计美学的重要作用。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用“精气神”来形容中国设计,是因为中国设计有着与西方设计不同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审美取向往往与人的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中国人独有的情怀和精神体验,不论是绘画还是设计,总是体现人与自然的互动和情感的融合。

明代椅子造型上产生的形式感的力是向上的,这符合中国人常说的“坐如弓,站如松” 的坐姿美要求,这与坐在明代太师椅上感觉相互吻合。人坐在太师椅上的感觉是身体引伸向上的力,呈现出或端庄、或威严的精神状态。西方的沙发,力是向下的,所以人们在其上的感受是向下的力,当然其坐姿是自由、散漫的,因此是一种休闲、自由的精神状态。

中国的建筑也具有这种“精气神”,其布局和样式给人以长在地上的感觉,装饰元素也有丰富的典故和吉祥意义,所以体现出与西方建筑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中国的建筑注重建筑和自然的关系,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形与形之间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等客观艺术规律。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中国设计美讲究形外之形、象外之象,这说明中国设计对设计实体以外的意向的表现也是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形和象是有区别。中国设计中以象形取意、立象尽意的思考方式,突出“意”的主导地位奠定了传统艺术注重心理意象创造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传统美学偏向伦理或社会美学的价值取向。比类取象的思维方法,立象尽意的思维逻辑,规范了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

中国的雕塑,人们对外形相似性的注重远远低于雕塑给人的印象,但也不同于西方抽象主义的的抽象,而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意向。中国的写意山水,构图与西画也大不同。中国绘画的空白之处也是画面中的重要部分。如马元和夏圭之所以被称为“马一边”“夏一角”,是因为他们画面中的大部分的空白,而真正描绘在宣纸之上的形象不一定是画面的主题。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不论是中国儒家美学中的“和”,还是道家美学中的“道”,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对 “天人合一”的崇高艺术美的追求和独特审美标准的集中体现。传统哲学和艺术中的直觉方法讲“体物”,因此从不脱离人谈造物,也从不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孤立地分开而“就物论物”。从而避免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从而做到和谐统一,这正是中国造物观的精神之所在。

汉代霍去病墓的石刻采用“循石造型”的手法,体现了与大自然和谐、浑然一体的独特韵味,造型古朴。这种把形象与天地合一的表现方式体现了中国美学博大的包容性。

中国的盆景将人们心中的自然建造于方寸之地,与其说是造景,不如说是造中国人的精神情怀。玉器和木雕多是根据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外部特点,结合设计的题材和制作工艺,使其完成符合天时、地气、工巧、材美的设计标准的作品。从平面设计的角度上讲,“审曲面势”与我国适合纹样的表现有相似之处。我国图案中的适合纹样就是适合一定形状,如圆型、正方形等规则外形的花卉图形。

终结: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的不同,可以看出中国设计的视角和出发点的独特性,这更加验证了中国设计美学的重要价值。中国设计中关注精神内涵的特点,说明中国设计并不是仅仅在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设计的独特审美取向丰富了世界造型艺术观。发展中国设计应该沿着中国设计美学的独特思路延伸下去,才能真正的繁荣中国设计。

第3章 西方设计美学概述

根据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的不同,我们把西方设计美学划分为萌芽时期的设计美学、手工艺时期的设计美学和机器生产时期的设计美学三个部分。

萌芽时期的设计美学主要是指从人类直立行走到新石器时期的这段时间的设计美学。在这个阶段人们在创造劳动工具的同时,对设计的形式也逐渐开始有了认识。这一时期的设计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劳动中不自觉的行为,其审美取向表现为不自觉性。

手工艺时期的设计美学是指从设计的萌芽时期到人们在使用机器进行生产之前的这段时期的设计美学。这个时期人们对美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手工艺的精湛技术发展到极致,产生很多的优秀设计和艺术作品,是西方手工艺的辉煌时期,也是西方设计美学发展的成熟期。

机器生产时期的设计美学是指进入工业时期后,人们发明并运用机器进行机械化生产时期的美学,这个时期设计和生产的分工已经非常明确,设计作为独立的部门分离出来,设计美学也作为独立的学科确立起来。

3.1 萌芽时期的设计美学

人类审美的发展是沿着发现形体——改造物体形态——塑造器物形态的过程进行的。在设计的产生初期,功能——这一重要的设计理论范畴,此时悄然成为设计的主角,从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中可以粗略地看出设计美学的发展取向是围绕着的 “功能”这一中心进行的。

陶器的出现是古代设计艺术发展的一大飞跃。人们已经从发现、认识造型阶段发展到有意识的再现现实和塑造形体的阶段。陶器的创造不仅满足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人类开始创造出对象,并且可以通过平面图形的创造来再现现实生活。各个时期陶器的纹样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特征,从今天对于陶器的考证可以看出陶器具有携带文化符号,传播文化内涵的作用。

3.2 手工艺时期的设计美学

从新石器时代之后到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代表的机器生产时代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手工艺设计时期。

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产品的过程。手工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深化,艺术门类分化的越来越细致,设计美学的发展进入发展、繁荣的时期。这段时间出现了很多美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美学理论观点一直影响着西方设计美学的发展,并对西方设计理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2.1古希腊和古罗马设计美学

在这个时期,人、劳动工具和技术在统一的工艺过程中联合在一起,所以凡是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做“艺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和设计是西方设计艺术的源头,现在西方设计许多观念的形成与那时的美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古希腊美学与设计

古希腊美学是西方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美学的第一个高峰。古希腊时期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哲学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向地主贵族阶级争权,并在希腊的对外贸易中,与外来思想产生接触,这些都为当时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古希腊早期思想家们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他们把美的界定归结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且试图找到一些美的规律来解释美是什么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追问。

思想家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6—前399)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他论述了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也坚持“有用即美”的观点。认为的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另一个具有影响性的理论是他的 “美的理念”说。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他批判的继承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更加完善和富有体系。他认为美的艺术是“模仿的艺术”,更加直接的把美归结为事物外形的“有序”与“整体”。提出 “四因说”,在艺术设计上也颇有影响。新柏拉图学派的代表人普洛丁将柏拉图的理论进行发挥,认为物质世界的美不在物质本身而在于反映神的光辉

希腊哲学家们提出的关于美的本质和审美标准、美和善的关系、实用与审美的关系等理论也是西方设计美学建构的理论基础。西方设计美学与中国设计美学的样式不同的根本在于各自审美观念的理论基础的差异,古希腊设计美学总结起来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基于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

二是对神的追崇

古代欧洲有着辉煌的设计成就: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柱式这一建筑古元素是希腊建筑的典型特征表现。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由此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程序化作法,并称为“柱式”。

多立克柱式 : 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式又被称为男性柱式。典型例子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希腊伊奥尼亚柱式: 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又被称为女性柱式。由于其结构优雅高贵的气质特点,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伊瑞克提翁神庙。科林斯柱式:

比例比伊奥尼亚柱式的比例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作装饰,造型类似盛满花草的花篮。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如雅典的宙斯神庙。

陶瓶的设计是西方设计史中又一代表性作品:

克里特岛的陶器作品较为典型,其陶器外型独特、没有上釉,素胚上以深红褐陶土粗描图纹,多数以海洋或自然界所见生物为主题。造型写实拙朴的风格中透露出幽默感,是古希腊陶器的始祖。麦锡尼文明(公元前1500至公元前1200年),更重视人与自然的互动,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陶器上。几何学纹时期(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800年),又称东方期,把动物、人及几何图案同时画在陶器上,是把东方(即埃及)的文明更精准而技巧地表现在陶作上。

古希腊陶器的颠峰期(公元前700至公元前480年):在底色上用黑色块或黑线条作画的作陶方式与作品——黑绘,成为古希腊陶器的最大特色。

经典期(公元前480至公元前322年)的古希腊陶艺

技术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即红绘的发明。是把人物或主题的背景全部抹黑,剩下主题部份不涂,使主题呈现出陶器原有底色。此时期的作品既繁琐又华丽,壶型也变化多端,壶上绘的内容更有趣,有当时的风俗民情,也有许多神话传说,色泽又鲜明,简直是古希腊人在陶艺史上最大的贡献。

2.古罗马时期的设计美学与设计

古罗马著名演说家和美学家西塞罗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取决于功用的美学观点,他认为有用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并把这种观点运用到动、植物和艺术中。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在《建筑十书》中论述了造物活动中美和功用的关系。维特鲁威提出建筑的基本原则是“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

古罗马的设计继承了古希腊设计的辉煌成就,并进一步向前发展,创造了光辉的设计成就:手工艺产品开始实现了批量化生产的可能,并逐渐成为生产的趋势。进而设计与生产开始逐渐的脱离,出现专门从事设计的设计师。在家具设计方面,古希腊家具设计对古罗马设计的影响依然十分明显,但古罗马家具的发展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比如青铜家具的大量出现。在铸造工艺上,古罗马家具已经相当的高超,家具的弯腿部分的背面都被铸成空心,在制作技术上也越来越精湛。在建筑设计方面,罗马人较之希腊人更喜欢宏大的场面。如他们巨大的角斗场和万神庙等,古罗马的建筑更加雄伟壮观。

3.2.2 中世纪的设计美学与设计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社会的结束,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起来。这段时期由于战乱、经济衰落造成了文化的停滞不前。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中,欧洲封建国家的基督教会在思想意识的各个领域占有绝对统治地位,支配着中世纪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天主教会要扼杀世俗文化教育,基督教会则仇视一般文化教育活动,特别是艺术和文学。中世纪艺术和设计进入一段昏暗的历史。

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他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两种类型,奥古斯丁还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协调、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是“整体”。奥古斯丁美学认为感性美的形式归根到底是有规律的,艺术符合这些规律才能达到美的标准。而且这些规律也广泛适用于各种艺术中,在奥古斯丁看来,艺术的规则和美的规则是—致的,它们的基础是同样的形式特征。奥古斯丁的这些理论是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以符合这些原则作为美的标准。

中世纪宗教的长期禁锢也影响着设计艺术倾向于精神性的表现

设计成为超脱世俗沟通天堂的工具,设计的目的也更加为直接地为基督教统治服务,为一切通向天堂和向往天堂的人设计。各种形式的大型宗教建筑在各地大量修建。哥特式建筑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式、形象表现了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精神,并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

随着大教堂的建设,雕刻、镶嵌画、壁画也在不同时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繁荣,中世纪艺术家的大量雕刻和绘画包括镶嵌画在大教堂内外创作出来。

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兴起就同样有刚直、挺拔的哥特式家具与建筑形象相呼应。哥特式家具着意追求哥特式建筑的神秘效果。最常见的手法是在家具上饰以尖拱和高尖塔的形象,并着意强调垂直向上的线条。

中世纪后期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早期资本主义的开始出现,进而设计的专业化逐渐建立起来。

中世纪商业的增长是向专业化演进的重要阶段,在西欧发达的都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纽伦堡等地,大型工厂发展起来,以满足宫廷、教堂和富有的商人对于高档产品的需要。虽然传统的技巧和手艺仍是主要的,但它们已更加专业化。这些城市手工艺人所生产的不少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水平,艺术家与手工艺人之间的界限还是很模糊,他们的差别仅在于发展的程度不同,而其训练和技艺的基础是相同的。这些都为即将来临的文艺复兴运动打下了基础。

3.2.3 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美学与设计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可谓是欧洲文化继古希腊以后的第二个高峰。文艺复兴表面上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实际上它的意义在于它的出现建立了与主宰欧洲文化一千多年的宗教神学文化相对立的思想——人文主义。

从美学上分析文艺复兴运动有以下几点特点:

文艺复兴反对宗教的束缚,注重人本身;关注使用美的辩证关系;沿用古希腊美学的审美标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美学思想产生,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工商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的地位稳固,作为主宰封建社会思想的宗教神学思想受到严重冲击,艺术家和美学领域注重“人”本身的口号逐渐喊响;自然科学的日益发达,给人文主义者带来理性和经验两大武器,所以关注人本身的口号得到不断巩固;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由于受到古代思想家的启发,结合实践进行自由的探讨,比如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研究,在十六世纪达到高潮。

美学领域,关于专门设计的美学理论开始出现

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列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e Battista Alberti)著作《论建筑》,在这部著作里他论述了使用、美观、经济的观点:所有的建筑物,如果你们认为好的话,都产生于‘需要’(Necessity),受‘适用’(Convenience)的调养,被‘功能’(Use)润色,‘赏心悦目’(Pleasure)在最后考虑。培根对应用美学有很多论著,认为美在于内外的统一,比如人不能只从外表确定美丑,而要考虑道德美;建筑不能只看外形,还要考虑内部的实用性。古希腊的“美在和谐”的理论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发扬,不仅在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中要求的“和谐”,在设计上也一样适用,如意大利的家具设计,在比例上比较讲究协调、统一,纹饰也向简洁的方向发展,遵循整体、协调的原则。

在设计史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摒弃中世纪的刻板作风,从古希腊、罗马的设计中吸收营养,并借助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追求具有人情味的曲线和优美的层次,在设计上提倡个性的解放和自由,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推出了大量新的、对后来工业时代的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设计。从设计的具体实践上看,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家具、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领域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众星灿烂,大师辈出,如建筑大师行维尼奥拉和帕拉第奥。文艺复兴盛期三杰是指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画家达·芬奇和拉斐尔。在设计上也具有伟大成就。

在文艺复兴时代设计的一些产品中,体现出艺术和技术的内在统一。特别是家具设计,主要的技艺和结构虽然还是沿袭中世纪的式样,但在设计上更加自由化,例如曲线的广泛应用,更富有人情味。

艺复兴是欧洲设计艺术得到高速发展的时代,是欧洲设计发展的酝酿期,但还称不上是成熟期。文艺复兴时期设计上追求的庄严、含蓄和均衡的艺术效果,不仅具有永恒的魅力,也为后来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设计的成熟提供了进一步精雕细琢的条件。

3.2.4 17、18世纪的设计美学与设计

16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许多盛世的大师相继谢世,欧洲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史称浪漫时期。浪漫时期的设计风格主要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为代表。

3.2.4 17、18世纪的设计美学与设计

16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许多盛世的大师相继谢世,欧洲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史称浪漫时期。浪漫时期的设计风格主要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为代表。

1.巴洛克美学与设计

16—17世纪交替的时期,巴洛克式设计风格开始流行,其主要流行地区是意大利,经荷兰传遍欧洲。巴洛克艺术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这种风格一反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庄严、含蓄、均衡而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做作的表面效果,它突破了古典艺术的常规。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它极力强调运动与变化,注重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巴洛克式设计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其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迭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物局部不完整;在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常用双柱,甚至以三根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在装饰上,巴洛克式喜欢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被称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

在家具设计方面,巴洛克式家具设计由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强调家具本身的整体性和流动性,追求大的和谐韵律效果和舒适感的统一;二是注重装饰与实用的统一。

2.洛可可风格与设计

17世纪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随着君权的衰落,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与巴洛克式设计相关有自己独立特色的装饰艺术风格——洛可可式风格。洛可可式风格把巴洛克风格的华丽演绎到极至,但与巴洛克风格相比,洛可可式风格更加华丽和轻巧,这种贵族化的风格由于刻意追求装饰而变得过于华丽。

这一时期法国家具制造水平,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家具的制造工艺复杂精湛,种类繁多,造型设计美观奇特。基本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从发展根源上说,罗可可式风格是巴洛克式风格的延续,同时也是中国清式设计风格严重浸染的结果,所以在法国,洛可可又称为中国装饰。

由于巴洛克式风格和罗可可式风格中过度的修饰而使其逐渐沦入虚饰主义的泥坑。不可能再出现什么新花样。在此之后,欧洲的设计风格都一再重复历代设计的旧调,从而进入了向近代工业设计过渡的混乱时期。

3.新古典主义设计美学

(1)新古典主义的产生

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争取人类理想胜利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在人们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而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资产阶级革命家利用这些古代英雄,号召人民大众为真理而献身。

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大造资产阶级革命舆论的新古典主义。(2)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新古典主义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以古代美为典范,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实,以及对古代景物的偏爱,表现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怀旧感。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特点是构图规整,追求雄伟、严谨。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也就是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新古典主义建筑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建筑界的反映和延续。代表作品有:布拉格的艾斯特剧院、柏林的永恒象征—勃兰登堡门

这一时期的建筑有许多利用设计达到政治象征目的的典型例子。拿破仑时代维格诺设计的玛德林教堂、帕尔格林设计的凯旋门等,就是从古典罗马、希腊、埃及的设计风格当中吸收装饰特点,竭力否定波旁王朝风格,1815年英国为纪念拿破仑战争胜利,由约翰•纳什设计与建造的皇宫是采用东方各种风格,特别是印度、中国传统风格,混合莫名其妙的动机,而设计的一个巨大的宫殿建筑,充分代表了英国这个资产阶级和殖民国家的口味和象征要求。

(3)新古典主义的设计美学

法国新古典主义是法国理性主义哲学的体现。笛卡儿确立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并存的二元论的观点。对于一些具体的美学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探索阶段,没有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但是他的思想基调是理性主义,而这个理性主义对新古典主义时代的美学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布瓦罗的《论诗艺》是新古典主义的法典,它的出发点就是“理性”,所以新古典主义在艺术中追求真实。

新古典主义美学特征:

以自然为原则,按照确定的美的理念去再现自然;崇尚理性和共性,将艺术纳入规范和有序之中;以古希腊、罗马英雄事迹及当代生活为题材,艺术创作带有更多人的风格追求和时代印迹。注重规则,讲究形式,轻视想象。

德国古代艺术史学家、艺术理论家、美学家文克尔曼著有1755年的论文《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和1764年的著作《古代艺术史》等。文克尔曼指出“无论是就姿势还是表情来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其中“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被后世美学家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美学标准。文克尔曼将美等同于完善,美是超脱物质的欲念的,是对神的摹仿,向着神的升华。美具有清晰性和不可测定性,美是统一的、单纯的,又是由经常改变中心的线条决定的。

18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家威廉·荷加斯对于形式进行更加细致地分析。他在著作《美的分析》中论述了艺术形式中“美”的界定,把构成美的原则分为六个方面,“我们的这些规则是:适宜、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所有这一切都参加美的创造,互相补充,有时互相制约。”对于具体的形式,他则认为波浪线、蛇行线是最美的线条,认为波浪线或蛇行线组成的物体是优美的,其中,尤以蛇行线为最美。

对工业领域内设计思想发生影响的还有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他的基本理论是关于存在及存在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的学说。他的学说表明,客观现实可以按人的理智所创造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图表加以模拟,因为有机体和机械之间没有本质区别。作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的一些思想家力图在机器中发现新的审美价值,在那些年代效用和美并不是互不兼容的对立面。

3.3 机器生产时期的设计美学

工业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艺设计方式,带来了标准化、批量化和机械化大生产的方式。工业化大生产与传统手工艺生产的巨大反差,必然带来新的社会现象及理论界研究的新课题。

1851年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了世界第一次国际博览会。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地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被称为“水晶宫”,没有多余装饰,完全表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本能。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和建造的先河。

这次博览会是对工业革命成果的一次展示,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不同的机器发明,各种机器工作,有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领悟到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但是在这次博览会上也暴露了很多问题。许多工业产品无设计可言,批评的声音络绎不绝。按传统的艺术准则来衡量,工业产品应被排除于美学考虑的范畴之外,而工程师们在新工业中也同样有意排斥传统美学的影响,否认美学在其作品中的任何作用。由此看来,基于机械化基础的新的美学急待建立。

3.3.1 面对机器的美学思考与美学家的思想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业工厂,面对机器工业的到来,产生了三种代表性的反映:一是持迎合态度,另一种持反对态度,还有一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所谓的折衷主义态度。哲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建立了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

英国哲学家休谟是英国经验主义集大成者,他把感觉作为事物间的必然规律。休谟主要运用心理学分析方法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和审美的趣味的标准两个问题。他指出美不是对象的属性,而是某种形状在人的心上所产生的效果,并且说明这种效应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心的特殊结构”。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他说明心理构造和快感来源的两个相关的看法,一是美的效用说,二是同情说。

狄德罗在为《百科全书》撰写的《论美》的长文中,提出“美在于关系”的看法,即美在于事物的内在的和对外的联系。并把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看作为寻找新的器物形式、以及发展人的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能力的最强动因。在《画论》(1765年)中,他举例说明美的事物对人生都有某种功用。

进入19世纪,实证主义思维方法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导致美学逐步脱离哲学,而与生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特殊艺术学结合起来。实践美学派代表泽姆佩尔专门研究了科技进步成果和这些成果之间的审美利用之间的中间环节,他认为这些中间环节就是形式,它构成了物质文化领域中艺术活动的特征。维也纳实用艺术和工业博物馆馆长J.法尔克,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法尔克在《实用艺术美学一书中研究了实用艺术,即艺术工业。他认为,艺术工业品多种多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既是功利的,又是审美的;它们有功能、目的,同时也有装饰。它们的价值、它们和高级艺术的区别,就在功能和装饰的相互联系中。

3.3.2 设计出路的探索

1851年伦敦的水晶宫博览会以后,工业批量化生产的弊端开始被理论界和设计行业认识并开始关注,工艺美术运动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作家约翰·拉斯金,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

产业革命后,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化生产造成设计水准下降。大机器生产的产品缺少必要装饰和造型丑陋、简单,以至于当时设计界存在要不要回到手工艺生产时代的设计方式去的争议

约翰·拉斯金主张回到中世纪的传统,同时,希望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向自然学习,从自然形态中吸取营养,反对使用玻璃等工业材料;提出了设计的实用性目的,材料的使用要反映真实的材质感。推崇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的材料使用原则。

威廉·莫里斯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他继承了拉斯金的思想,并真正实现约翰拉斯金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设计先驱。他试图复兴中世纪、哥特式风格,他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风格。认为只有哥特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用品,书籍、地毯等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

1857年,莫里斯为结婚而请设计师菲利蒲·韦伯设计以红砖瓦构成的“红屋” 充分体现了工艺美术运动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思想,创立了建筑设计的四条基本原则。第一,在形状、装饰和材料上,每个室内都应该是结构和面的逻辑派生。第二,每个室内都必须具有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个性,但与此同时,它又必须是一个将房房连接的大主题的变调。第三,每一个室内都应该如实地展现其结构成分。第四,每个室内,从最大的面积到最小的细节,都必须使用与整体相协调的材料。

“红屋”的成功,不仅仅是采用功能需求为首要考虑,部分吸取英国中世纪、特别是哥特式风格细节来设计住宅建筑,从而摆脱了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建筑特点,同时还在于莫里斯从统一的方案出发,设计了整个建筑的室内、家具等等。

查尔斯·沃赛的家具设计多选用典型的工艺美术运动材料——英国橡木,造型简单而结实大方,而比较少有中世纪风格的重复出现,偶尔采用黄铜或红铜作装饰,风格清新、轻巧。比较莫里斯的家具设计,沃赛的设计更加实在,也更加容易批量化生产,对于工艺美术运动为大众服务的精神来说,沃赛显然比莫里斯在实践上更加接近精神的实质内容

美国古斯塔夫·斯提格利设计的家具,由于他对于东方风格,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家具风格的优点了解得十分深刻,因此,他设计的家具,无论是其木结构方式,还是装饰细节,乃至金属构件,都有明显和强烈的东方特色。

在英国的影响下,美国在19世纪末成立了许多工艺美术协会,如1897年成立的波士顿工艺美术协会等。但是具有了新大陆视野的美国艺术家也毫不犹豫地在其中添加了社会和自然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美国工艺美术家们一方面在作品中表达出了强烈的美国式的爱国热情,刻意追求一种新大陆新兴强国的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也积极追寻自己独立的个人特性。如古斯塔夫·斯迪克里、弗兰克·黎罗德·赖特、查尔斯·格林和亨利·格林兄弟。

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设计风格参考,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尝试典范,影响遍及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对后来的“新艺术”运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工艺美术运动首次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从而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但是它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这无疑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由此使英国设计走了弯路。

第4章 20世纪设计美学及其转型

4.1 设计美学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换 •

4.2 美国设计美学观念的传播

20世纪美学经历了重大的转型,这对于设计美学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西方的各艺术流派的艺术主张存在巨大的分歧,许多时候一种观念与另一种观念以对立的姿态出现。

以克罗齐的《美学原理》(1902年)的出版为代表,以美即美感这一主题取代了古典美学以美的本质为基础思考方式,开启了现代美学的新局面,这意味着审美重心的转移。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许多欧洲艺术运动如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和构成主义等出现,基于各自的艺术理论与价值的不同,对美学本质、形式与功能试图重新定义,这些流派对艺术思想和表现方式的探索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所以说在20世纪新旧观念的交替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转换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现代主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在美学和文学领域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指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一系列反传统的美学、文学思潮,即所谓的西方现代文学艺术思潮的总和。狭义的现代主义则是指19世纪初到第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取代象征主义而出现的几个特定文学艺术流派,其中包括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

杜尚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1917年2月,他送往纽约独立美展展出的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题名《泉》的作品,模糊了艺术的界限,人们开始陷入“什么是艺术”的历史追问中。杜尚认为“什么都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厌倦了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单纯追求理性而忽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的现代主义,这时 “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想的背叛,后现代设计认为现代主义设计所造就出的作品是冰冷的,缺乏人情味的,后现代设计的美,趋向于从感性的人文角度出发,设计作品从材料、形态,色彩上都故意打破常规,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的审美取向。其主要的艺术风格有波普艺术、拼合艺术、行为艺术、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偶发艺术、非艺术与反艺术等。尽管后现代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功能主义的反叛,但是却和功能主义一起构成了当今设计的多元化局面。

4.1 设计美学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换 4.1.1 现代设计美学与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特征包括如三个方面:一是功能主义是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内容;二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受众是大众群体,这与以往的精英设计截然不同,更注重规范性、系列性、批量化,反对个性;三是在机器充满社会的现状面前,主张寻找新的设计形式,建立新的设计美学。

面对机器生产的来临,英国的一些思想家力图在机器中发现新的审美价值,比如:休谟(1711年—1776年)提出了美的效用说。他在《论人性》(1739年—1740年)第2卷第l部分中写道:“美有很大一部分起于便利和效用的观念”。哲学家A﹒阿利松在《关于感情的本质和原则的思考》(1790年)中断言,没有一种形式不是美的,如果它完全符合功能的话。工业革命的发生、现代设计的到来使得功能主义作为现代设计的核心特征贯穿始终。“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是功能主义的口号。

1.功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前期的诸多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为功能主义的形成作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在工业化进程中,除了威廉·莫里斯所主张的艺术、设计回归到中世纪的消极主张以外,很多艺术家是处于矛盾心理中,由此而出现了走折衷路线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等。“新艺术”运动把从自然中获得的动植物纹样装饰于实用产品之上,大大地拓宽了处理设计的形式与功能、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且将艺术载体延伸到了实用的产品上。1900年设计师盖勒在《根据自然装饰现代家具》中指出,自然应是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并提出家具设计的主题应与产品的功能性相一致。他将新艺术的准则应用到了彩饰玻璃花瓶的设计上,在花瓶表面饰以花卉或昆虫。由于花饰强烈,往往超出纯装饰的范畴,使设计具有特别的生命活力。

“新艺术”运动在设计上虽然主张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但始终是一场折衷主义的装饰设计的运动。如比利时的霍尔塔(Victor Horata,1867年-1947年)所设计的新艺术风格的经典作品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就运用了大量的葡萄蔓般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线条,他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特别注重装饰,所以在他的设计中随处可见优美的植物线条。西班牙的建筑师安东尼·高迪(Andonni Gaudi,1852年-1926 年)所设计的巴特罗公寓和米拉公寓是“新艺术”运动有机形态和曲线风格发展到最极端化的代表作品。

麦金托什与“新艺术”运动设计的主张曲线、主张自然主义的装饰动机,反对直线和几何造型,反对黑白色彩,反对机械和工业化生产相反,他的设计都是使用直线和简单的几何造型,讲究黑白等中性色彩。他的探索为机械化、批量化、工业的形式奠定了可能的基础。

麦金托什的探索,在奥地利分离派和德国的“青年风格”派设计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03年成立的维也纳生产同盟,得到麦金托什的指导。这个同盟是一间手工艺作坊,主要生产家具、金属制品和装饰品,与传统的装饰不同,维也纳生产同盟的金属器皿采用精练的几何形式,造型和表面处理都模仿机器制品,预示着功能主义的标志--机器美学的到来。

建筑师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1870—1938)更是强调功能反对装饰,他于1908年发表了名为《装饰即罪恶》。他认为“装饰是一种精力的浪费,因此也就浪费了人们的健康,历来如此。但在今天它还意味着材料的浪费,这两者合在一起就意味着资产的浪费。”

2.功能主义的确立

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路易斯·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还强调“哪里的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这句话成为现代设计最有影响力的信条之一。芝加哥出现了大批的现代性经典形象--摩天大楼。这些建筑注重最单纯的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立面简洁、明确,并采用了整齐排列的大片玻璃窗,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沉闷之感。

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进一步发展了沙利文的思想,把功能主义又进一步发展到了住宅建筑的领域,提出了“有机建筑”概念,即建筑的功能、结构、适当的装饰以及建筑的环境融为一体,强调建筑的整体性,使建筑的每一部分都与整体协调。

1923年柯布西埃提出以“住房就是居住的机器”为宣言的“机器美学”理论。“机器美学追求机器造型中的简洁,秩序和几何形式以及机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理性和逻辑性,以产生一种标准化的,纯而又纯的形式”。一般以简单立方体及其变化为基础,强调直线、空间、比例、体积等要素,并抛弃一切附加的装饰,“机器美学”理论成为功能主义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指导。

工业设计真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突破,来自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 “美学标准的合理性与我们时代的整个文化精神密切相关,与我们追求和谐、社会公正以及工作与生活的统一领导密切相关。”

制造联盟的设计师们设计了许多作品且涉及范围广泛。例如1907年雷迈斯克米德设计的一套被称为“机器家具”的客厅-卧室家具,无装饰、构件简单、表面平整,既适应机械化批量生产的需要,同时又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联盟设计师为适应技术变化做了大量的设计,特别是家用电器的设计。其共同特点是功能化和实用化,并少有装饰,而且价格为一般居民所能承受。一些国家纷纷仿效成立类似制造联盟的组织,对欧洲工业设计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对制造联盟的理想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穆特休斯

他认为设计同时具有艺术、文化和经济的意义。新的形式本身并不是一种终结,而是“一种时代内在动力的视觉表现”。他声称,建立一种国家的美学的手段就是确定一种“标准”,以形成“一种统一的审美趣味”。

著名的设计师彼得·贝伦斯是将工业联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代表人物,作为工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常被称为第一位工业顾问设计师。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做了大量的设计,从建筑,到企业形象再到产品。贝伦斯不仅开创了现代公司标识体系的先河,而且开启了欧洲现代工业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先河。作为工业设计师,贝伦斯设计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1919年4月1日,包豪斯“Des Stoatliches Bauhaus成立。“包豪斯”,是各种现代设计思潮的集大成者。它总结和发扬了自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各种设计改革运动的精髓,继承了德意志工业同盟的传统,使现代主义融汇,发展并最终达到了高潮。包豪斯的目标是“为了对抗现代的手工主义和专业化,把所有的形式都综合起来,建立一种适合于新时代的崭新的民众文化”。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作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来进行”的基本观点,并在以功能至上为特点的功能主义设计领域进行了最为广泛的尝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包豪斯师生的尝试下,包豪斯设计和制造了宜于机器生产的家具、灯具、陶器、纺织品、金属餐具、厨房器皿等工业日用品,大多达到“式样美观、高效能与经济的统一”的要求。

经过长期的发展,功能主义逐步成为40至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至被称作为“国际主义”风格。功能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发展到对其它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形成流行一时的风格。功能主义的发展最后导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所有的世界大都会几乎变得一模一样,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消失了,被追求单一化的国际主义设计取代。

功能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许多设计师和美学家努力创造符合机器化大生产的设计形式,人们的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渐建立起新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美学。在一定层度上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艺术设计的同步发展。建立了理性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形成特定时代的设计形式。

4.1.2 后现代美学与设计

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科学性、理性和逻辑性的设计方向受到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直觉性、感性和个性化的强烈冲击。美学发展中经验主义逐渐代替了古典主义。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础的功能主义陷入危机。在社会产品相当丰富、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改变、对产品的要求变得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各种以反现代主义设计为目的的探索兴起,这段时期被称为“后现代”(Post Modern)。“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时间持续到七十年代后期。1.后现代设计产生的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波普风格的诞生是设计界被冷漠的现代主义长期压抑下的的一次激情的爆发。波普运动的思想根源来自于大众文化。设计家为了适应这种心理需求而设计与当时主流的国际主义风格、理性主义、简少主义设计特征背道而驰的新产品。并开拓在年轻人中的市场。这些产品把现代主义中功能、合理的生产一类观念搁置一边,专注于形式的表现和纯粹的表面装饰。波普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特别是在色彩和表现形式方面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丘里于1966年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而推动了二十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同时他又提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国际主义丑陋、平庸、千篇一律的风格已经限制了设计师才能的发挥并导致了欣赏趣味的单调乏味。文丘里虽然没有清楚地提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法则,但他对风格混乱、含义模糊、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建筑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引导了后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为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最早在建筑和设计上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人物,他出版了一系列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著作,如《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今日建筑》(Architecture Today)、《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等。詹克斯详尽地列举和分析了一切建筑新潮,并把它们归于后现代主义范畴,使后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广为流传。

2.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旨和表现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折衷设计风格,要求个性与审美的结合,创造人性化、装饰的、传统的设计形式;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理性和规范,过分注重功能的设计倾向,更多的注重人的情感和设计形式的丰富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到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广泛领域,并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设计组织。其特征也逐渐明显,主要体现在: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以及娱乐性。意大利的孟菲斯设计集团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代表。

孟菲斯开创了一种反对一切固定模式的开放性设计,开创了丰富多样的当代意大利设计局面。孟菲斯是从感性的人文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科学的理性开始设计。

从一开始后现代主义就想突破审美规范,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多元承认多中心并关注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艺术形式,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形态范畴转向了方法论,表达多种思维方式。但是它本身又是矛盾的,多种价值观互相纠葛,后现代艺术家常常陷入自我否定或相互否定。尽管如此,随着后现代设计新颖独特的作品的不断产生,其反现代主义设计特征明显显现,这些设计品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后现代的设计观念和美学原则已慢慢深入到设计者和消费者的头脑中。

解构主义是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之一。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所做的正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盖里、伯纳德 ·屈米。盖里的建筑更倾向于体块的分割与重构,他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就是由几个粗重的体块相互碰撞、穿插而成,并形成了扭曲而极富力感的空间。

德国设计师英戈·莫端尔设计的一盏名为波卡·米塞里亚的吊灯,以瓷器爆炸的慢动作影片为蓝本,将瓷器“解构”成了灯罩,别具一格。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团体众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深深的影响着八十年代以来的产品设计方向。后现代主义设计包容万象、开放的设计观,为达到满足、符合人的行为、情感多方面的需要提供了新的视角。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美学的转换看似对立的出现,实际上对设计向更宽、更广方面的拓宽了方向,为实现设计的多元化,提高设计水平,更好的满足人的客观需要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4.2 美国设计美学观念的传播

美国的设计从无到有、到形成独有的特色,进而从本国推广到全世界,并且把世界艺术中心由传统的欧洲搬到了美国,其成功的原因值得探讨:美国作为一个新组成的国家,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由于移民来自不同的国家,这就使得单一的艺术和设计风格不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国际主义、流线型风格、式样设计等等);美国建国伊始就形成的高度民主自由的环境使他们的艺术和设计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典型的例子——波普艺术在美国盛行);不同于传统的欧洲国家,美国的设计甚至艺术更多的与市场挂钩,更容易商业化(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企业形象设计);美国设计师的虚心好学也是成功的原因之一。

4.2.1 世界艺术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强大实力,为设计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量富裕的中产阶层消费群体,东方传统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以及美洲本土的玛雅文化和美国的汽车文化、爵士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使得兴起于欧洲的“装饰艺术”运动一到美国就爆发了强烈的生命力,并集中在与大众生活的密切相关的建筑相关的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方面。发展演变后,于20世纪30年代又传回欧洲。

二战前后,大批欧洲艺术大师汇集美国,他们的到来为美国的艺术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战后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各种州立和私立的的美术馆、基金会以及画廊大量涌现,为美国艺术的崛起提供了经济基础;商业和都市文化体系的发达成熟,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新艺术提供了新的情感资源和思想背景。另外,美国在战后建立起来全球传媒体系和大学精英文化研究体系更是为美国艺术的理论总结和全球传播提供了推动力。

4.2.2 美国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

二战中欧洲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到来使得现代主义设计在美国扎根并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为满足市场消费潮流,相对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了过于追求形式主义的“样式设计”。6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丝网印刷技术的兴起,是艺术设计商业化的条件之一。

波普艺术把人们最熟悉、最平凡的日常生活物品,通过版画这个传统的大众传播手段,来引起人们对于事物本身原有概念的再思考。以安迪·沃霍尔为例,他在绘画中运用商业中的照相丝网制版,制作能大量生产的绘画。如表现玛丽莲·梦露、伊莉莎白·泰勒、肯尼迪、毛泽东等人的作品。从精神消费文化中捕捉流行符号,从实践上诠释了符号学对于传播现象及媒介文化的某些观点和论述。

波普艺术思潮在家具设计中也有大量表现。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体现在设计中,运用夸张、重组、变形等多种手法。1969年意大利扎诺塔家具公司推出的袋椅,由装有塑料小球的袋子构成,曾风行一时。

4.2.3美国设计美学的传播

美国的艺术设计深深扎根在商业文明之中。为艺术设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另外从六十年代开始,美国艺术家对于新艺术形式探索的成就远远领先于欧洲,如波普艺术、概念艺术、大地艺术、极少主义以及影像艺术等,从而在艺术思潮和美学上确立了领先地位,欧洲艺术家们反而成为追随者。美国的艺术设计观念在其他国家推广起来,美国开始领跑世界的艺术设计潮流。

总的来看,美国设计美学在全球的推广的原因可以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 商品经济的发展

设计人才的流入

艺术家的参与和设计职业化

文化的交融

发展的美国设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1形式美

作为一个概念,形式首先是有着广义的哲学概念,它既应用于艺术现象,又应用在生活中。对于形式的认识,中外有很大的差别。

我国古代美学观认为“人之有形、行之有能,以气为之充,神为之使。”(《淮南子·原道训》)指出事物的形式是与生命相关联的,君行者,神、气也,正是精神或生命才使形式相应生辉。

而在西方就形式美的问题主要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及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的问题。对形式美的探讨仍是设计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5.1.1形式美的历史发展

人类从最早的造物开始,就产生了对形式和形式美的认识和追求,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任何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感性形式,这些感性形式是由体、线、面、质地、色彩和声音组成的复合体,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中可以感觉的物质存在。

任何一个审美对象都是由内容与形式组成的统一体。

中国手工业时代,设计是在手工条件下进行的,具有明显的手工艺术的特征,称之为“工艺之美”。人们在这个时候更多地注重的是事物的造型外观,即形式美。

古希腊人把美界定于艺术的形式内涵上,如整体与局部的比例配合上,平衡,对称,变化,整齐之类美的法则上等。古希腊的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理形式” 柏拉图——“理式”

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 罗马诗人贺拉——“合理与合式”

这四种概念成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四种形式概念,也深深影响了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

5.1.2关于形式美

产品设计的形式美是依存美,更确切地讲,产品设计的形式只有与效用功能、操作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成为设计形式美。

什么是形式美?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同一事物不同角度,既可被看作是内容,也可被看作是形式。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构成事物不可分割的两种要素,形式是内容向形式的转化,并且是体现着内容的形式,而内容又是形式向内容的转化,是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

从外表来看,形状是简单的一种形式,是由事物的轮廓线形成的。由于事物的运动和方向的变化,可以使同一形状产生不同的形式。

一个正方形,如果水平摆放,视觉上给人的感觉是静止、稳定的,但若将正方形旋转45度,就会变成一个正方菱形,它的对角线就变成了中心轴线,使左右两个直角等腰三角形沿中心轴线对称。由于它的平衡立足于一个点,各边式倾斜,因而富于动感。著名建筑家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便运用了正方菱形构成墙体上的窗形。

审美形式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以及构成某种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对形式美的知觉感受也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无论哪两个人在观赏同一景致时,所看到的都不会完全一样。因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来选择和观察某些具有细微差别的方面。由于他们的动机、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心境不同,对待事物的理解和想象也完全不同,造成知觉的不同选择、组织和侧重。

形式是美与艺术内在的表征方式,它与艺术本性发生深刻的关联,从而揭示出艺术与美的存在,所以形式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5.1.3形式美的原则

自然物质材料经过空间排列组合,构成符合形式规律美的产品设计。因此,产品设计的形式美的最终体现是产品的造型必须符合形式美的规律,遵循公认的形式法则。当色彩、形态、材质、肌理等形式要素符合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等形式法则时,就可使人产生美感。1.比例和尺度原则

比例构成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尺度则是一种衡量的标准,人体尺度作为一种参照标准,反映了 事物与人的协调关系,涉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2.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事物的结构性原理。

从自然界到人工事物都是存在某种对称性关系。

对称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事物在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 保持某种不变的性质。

均衡是一种等量不等形的组合形式,它是根据力的重心,将各种分量进行配置和调整,从而使整体达到平衡的状态,强化了事物的整体统一性和稳定性。3.对比与协调

对比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

协调则是将对立要素调和一致,构成完整的整体,给人一种丰富和稳健的审美感受。4.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的关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进行设计时,应力求在细节的变化中求得整体的统一,在单纯的统一中蕴含丰富的变化。

多样性的统一构成和谐,完整之美给人以强烈的整体感。

5.2功能美

5.2.1人们对功能的认知历史

功能及功能美是一个不断发展并深化的过程。在18世纪以来的近代美学的思潮中,美与功能、实用价值无关。18世纪以来的近代艺术与这种美的、哲学的思潮相应,实践着“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

19世纪下半叶,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当机械化生产已经能够生产出具有功能又有审美价值的产品时,这种产品之美的存在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艺术与人的生活、功能与美的关系的问题。“工业美”、“功能美”等诸多新美学观念的产生与确立,使“功能美”成为现代产品美学、设计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用即美”的思想又一次被提出,也就是只要具有使用价值就是美的产品。

产品的功能美是产品功能效用和使用者目的性的象征,它的形成是将设计活动中的功利内容凝结成为形成要素的过程,是人的生活经验向审美直觉的转化。

“功能美”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实用美。功能主义认为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美的,明确表现功能的东西就是美的。这是20世纪初在设计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功能主义思想的主要理论。

在设计中重视功能的思想并不是现代人所独有的,早在人类创物之初这一思想已经成为设计的基本思想了,老子《道德经》中说法论证了功能与器物之间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中说法论证了功能与器物之间的关系,“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个观点从侧面强调了有和无之间的互为作用,说明了功能的重要性。

功能主义思想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学说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论辩中已作为一个哲学、经济学的命题而深入研讨过,并成为功能主义的先声。功能主义思潮的涌现是现代设计的产物,对于现代设计和现代美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19世纪末建筑师沙利文明确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到包豪斯强调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瑞典家居设计师布鲁诺·马斯逊(Bruno Mathsson)提出了“功能第一”的设计理念。20世纪40、50年代流行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式”设计风格,使功能主义设计不仅纠正了18、19世纪以来注重外在形式而不注重产品内在功能的偏向,同时也创立了一种简洁、明快具有现代审美感和时代感的新风格——“无装饰的装饰”风格。

功能主义思潮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后现代的各种思潮,再次出现了复古的趋势,这似乎是对功能主义思潮的一种反抗和反思,也是西方经济的发展和审美情趣变化的结果。但在设计中所产生的功能美理论的历史意义没有消失,可以说“功能美”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才进一步深化了艺术设计的美学研究,并使其系统化。

5.2.2功能美的内涵

从设计本身的角度来讲,设计产品的功能因素分为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三部分。1.实用功能

实用功能是通过设计物和人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直接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也称之为物质功能。2.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是由设计物的外在形式所实现的一种精神功能。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来接受物的各种的信息刺激,形成整体知觉,从而产生相应的概念和表象。

• 首先,认知功能体现在物的指示功能方面,特殊的造型、色彩和标识,显示了它的功能特性和使用方式。• 其次,认知功能另一个表现为物的象征性方面,象征能传达出物“意味着什么”的信息内涵。

• 在认知功能中,还有一种功能因素是以传播展示物的实用功能为目的的,利用传播媒介和展示手段。

• 认知功能以信息传达为目的,以外在的形式因素引发人对“物”的知觉和概念形成,因此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外在形式的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3.审美功能

• 审美功能是指事物的内在和外在形式唤起的人们的审美感受,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设计物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高级精神功能因素。

• 审美功能的建立,必须综合物的实用功能和认知功能以及人不同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也是人们对设计物的综合评价的重要因素。

• 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共同存在于某一产品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由于设计物的本质差异,这三种功能的倾向和比例也有所不同。

5.2.3功能美的形式及对功能美的再认识

一个具有美感形式的设计,必定有着良好的结构和合理的功能表达。设计产品的最终完成是依靠有许多不同的形式结构系统支撑完成的。一个完美的结构完全能表现出合理的功能美形式,一个外表难看的结构表明它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欠缺.• 产品结构的特性是功能目的构成外在的形式,不以任何装饰手法掩盖其功能结构,从而充分体现出结构的巧妙、简捷和独到之美

• 功能美是设计美学的核心,因为它涉及到产品设计的关键,即价值取向和合目的性。一件产品的价值取向是与该产品的功能目的相联系的,产品的结构形式、工艺色彩、材料加工,是功能目的的体现。

• 功能与美虽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领域,但是在产品设计中,两者是融合在一起的,这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功能美是依附于产品的功能而存在,不可脱离其功能随心所欲的追求纯粹的形式美感。

(2)功能美又是能够超越功利性的,因为不是所有使用的产品都具有审美价值,所以,不能将实用性作为唯一功能,而放弃任何其他形式因素,甚至将功能与形式对立。

(3)功能本身不能直接构成美,功能主义“有用即美”的推论并不成立。

(4)功能美的实现不仅是通过合目的性的造型结构形式来表达,还要通过审美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尤其是材料的选择与合理的加工,使产品功能美的感性形式从多方面凸显出来。

5.3技术美

设计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体,科学技术给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因此,以技术为前提,用艺术的手法创造和生产出具有美感且实用的产品,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5.3.1关于技术与技术对象

技术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同时产生的,从某个角度说,所有的产品都是技术的产物,它是调节和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也是沟通人与社会的中介。技术对象是技术领域的物质成果,作为人类之体、感官和大脑的补充和延伸,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并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5.3.2技术的发展演变及其个性美

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技术。

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具有明显的理性特征,并不直接依赖于人的感受。有时技术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技术的正确性是构成美的必要条件,因此,美意味着产品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从美的本质角度出发探讨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成果和手段,作为人的劳动形态,它是改变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技术美是劳动的物化形态,它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美的形态。审美价值的产生和人的审美感受的丰富都离不开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的技术实践活动。人类对色彩、形式的认识与技术的熟练息息相关,正是在人的感性基础上,技术美以物的形态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职能。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手工技术和现代技术两种不同性质的阶段,由此也使技术美具有了不同的形态特征。

在古代,技术活动以手工操作方式进行。当时技术是建立在生产的直接经验和人的直观感受基础上的,对于尺度关系、比例、节奏的掌握成为提高劳动技巧和改进技术的核心。

在中国,各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出现,这与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商代青铜器冶炼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青铜器的繁荣。唐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丝绸的繁荣,技术美体现着社会的进步。

现代技术出自于手工技术,它是以科学为基础,与科学技术结合统一是其最根本的特征。现代设计产品是科学成果和人的劳动物化。作为技术美,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产品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完成的技术创造。

(2)作为人的劳动的物化,在产品中凝结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把人的理想、欲求和情趣通过人的活动而注入到产品中去。总之,产品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使人的活动超越了客观必然性而取得人的自由。产品作为人的自由创造,成为人类本质能力的一种自我显现。这是技术美产生的根源,它成为人类一切审美价值的基元。

技术是艺术不可分离的本质属性之一。技术是创造表现形式的手段,创造感觉符号的手段,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高超的技术。而技术美的体现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的统一与融合。更值得注意的是手工艺制作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产品艺术的属性。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要认识到注重技术与美的统一,还要认识到技术与美的差别。技术在设计制作中是作为手段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有在对象上才能得到反映。

因此技术美也只能通过对象物来反映,技术美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的功能上,这才是技术美的根本目的。

5.3.3技术美的内容及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职能,将为人的解放提供条件,同时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界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关系,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由此也预示了科学技术的审美价值。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道路。在工业发展的初期,不仅工业制品粗陋不堪,而且生产条件也十分恶劣。技术美是以技术、产品为对象,涉及到物质文化的领域。技术产品的生产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人的生活目的性、社会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表现出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构成了技术美的本质特征。可以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

其一,技术美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美的形态,是设计实践创造的原发性的审美形式。

• 其二,技术美始终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从手工艺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由人情味、个性美到共性化、机械美、技术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技术产品的审美,突出产品服务于人的功能目的,强调产品符合人的生理目的心理目的,即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 其四,技术美强调科技的作用,但不是科技的奴隶。

通过以上认识,让人感到技术美不仅仅是材料、工艺、功能、形式、科技的综合之美,更是体现了设计文化的最终价值取向——真、善、美的统一。即真是科学技术,善是伦理人性,美是艺术审美。那么,三者是如何统一的?真的属性就是美,真是探索、努力;美是理想、境界。由于科学研究的进步,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能源、新的审美规范核心的伦理思想不断出现。科学是关于真理的学问,其使命是解释自然中的奥秘和真相。科学的精神是人文的,科学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人文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根基。在科学艺术化的过程中,技术起到关键的作用。在科学地推动下,技术循着“善”的轨道上升,最终在萨顿所说的“最高点”达到真、善、美的理想统一。

5.4材料美

材料是构成商品设计形式美的第一要素。商品的质感与表现效果所形成的材质感与肌理美,以及现代设计对材料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不同设计思想与风格,形成了复杂的审美心理。材质感和肌理美作为商品设计的可视和可感的要素,对人的视觉或触觉会产生感应和刺激。这些不同程度的感应和刺激,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美与丑的感受。自然的材质纹理,在设计中被恰当的利用,在技术上加于发挥,使之达到其目的,获得一种技术美。在现代工业化社会,这些独特的手工艺技术之美是值得重视的。人类生产的材料有着独特的体系和发展。“循石造型”是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一种设计思维观念。“审曲面势”的设计思维,是根据材料本身的自然特性,观察其形状、结构,根据所需来完成制作加工。

5.4.2材料的特性

1.材料的符号性

根据材料的性质特征和用途,材料学上把材料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考虑到材料的设计特点,我们把设计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复合材料两大类。天然材料也成为自然材料,具有原始质朴形态,使人充分感受到天然之美。复合材料一般认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复合材料是采用物理或是化学的方法,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在相态与性能相互独立下共存于一体之中,已达到提高材料的某些性能,或优势互补或获得新的功能目的而产生的。

一定的材料由于有了一定的应用习惯性从而也形成一种符号。材料成为一个地方形象的代表,一种象征性符号。材料作为一种符号被广泛应用,同时也是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完美统一。人类造物离不开材料,一切人工制品都是于一定的材料所组成的。从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到工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军事武器、科研仪器、航空航天器等等都使用了精密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的各种不同材料。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术加工,供人使用,并且材料的特点在精心设计加工中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发挥,显示出独特的个性。2.材料的情感性

材料的感染力来自长期与人的关系之中,人类使用物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与材料发生密切关系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各种材料固有的特性与人的日常生活的经验相连,使人产生出对材料的不同感受,粗糙的、细致的、光洁的、典雅的、恬淡的、涩重的、冰冷的等等感受逐渐上升为某种的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造物材料也具有某种感情色彩,传达出与人的生活体验相似的感觉。

材料在视觉、触觉甚至听觉上给人带来了心理上以及审美上的感受。视觉在人的感受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在人类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视觉反应是最敏感的,如果多种感受同时产生,视觉总是优先的。因此材料的表情一般总是通过视觉让人感知的,材质感几乎就是材料的视觉感。

在触觉上,材料同样也能使人产生与视觉感受相近的心理感受。触觉是一种躯体感觉,敏感的区域在皮肤与指尖上,可以对持续接触的立体物体有所认识。

人对材料特性的感受是综合的,在视、听、触摸的同时得到强化。材料的情感因素影响到设计者对材料的选择,并带来了材料的审美性和社会性。因此,材料有时也会成为流行的、时髦的,甚至被少数特权阶层所占有。3.材料的地域性

材料也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别。自然材料的地域性十分明显。

由于一地盛产某种材料,工艺匠人就地取材,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成为所谓的“特产”。这些“特产”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是独特的,不可迁移的。4.材料的习惯性

一种材料的长期使用,必然会对使用者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某种材料及其制品,便形成了一种文化的东西,成为某种地区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尽管现代社会,新颖材料制品大量涌现,但是人们依然对所熟悉的传统材料表示出恋恋不舍的怀旧和向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设计文化的回归趋势。人类长期形成的材料使用习惯是促使这一回归的因素之一,应该引起设计者充分注意。

5.4.3材料的制约性

《考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工。”是讲制造器物要取材应时,因材施艺,讲究材美工巧。“审曲面势,各随其宜”讲的是工艺跟具体的技术和材料的关系。

从宏观的方面看,中国传统工艺非常注重材料和技术条件,结合功能的要求来设计东西。

不同的材料有自己不同的使用特性,材料的特性出自材料的内部结构,包括材料的原子以及原子在晶体中、分子中与邻近的结合方式与结构。不同的内部结构决定着材料不同的物理与化学性能。不同的材料特性也决定着设计造物的设计方法和加工工艺。所以材料对于设计有制约性。

现代材料的性能与设计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性能不仅决定了成形工艺与加工技术,也决定着设计的形式以及装饰手法和艺术表现。材料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材料的特性上,在尽可能满足材料性能的同时,人类能够突破材料的某种制约,创造出适合人类造物的新颖材料。

• 材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使用和发展直接促进人类造物设计的发展与变迁,进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今天,材料与能源、信息并列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材料与科学、艺术一起支撑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其作用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正因为有了新材料赋予技术一新的内涵,才产生出新的设计语言、方法和审美形式,设计才能真正实现“用”与“美”的统一并不断发展。

(3)功能本身不能直接构成美,功能主义“有用即美”的推论并不成立。

(4)功能美的实现不仅是通过合目的性的造型结构形式来表达,还要通过审美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尤其是材料的选择与合理的加工,使产品功能美的感性形式从多方面凸显出来。

第6章 设计美学个案分析

中西设计理念的差别。

总体来说,中西方的设计都注重理性,但是由于中西设计不同的思想理论基础,所以其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设计的理性反映了儒道释等传统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而西方的理性则建立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理性,因此追求合逻辑的真理之美。

6.1 抽象与具象——中西图案造型观比较

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也有学者认为人面鱼纹盆作为葬具反映的是一种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把它放在小孩的棺上,这种人和鱼的结合与生殖崇拜有关。还有些考古学家认为,陶器上的鱼纹是原始民族图腾的印记或者氏族部落的族徽等。

“人面鱼纹”的图案更多的是一种符号的象征,抽象了的纹饰从形式来看更符合人类的审美,中国人善于寓情于物的审美特点也许就在这时建立起来。

6.1.2 西方岩画和陶瓶

西方原始社会存留下的比较典型的图案形式大多表现在原始洞窟岩画中。比较著名的洞窟有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

早期岩画——单色线描阶段

中期岩画——黑色勾线,红、棕色矿物色涂染 晚期岩画——黑色颜料绘制

从绘画的表现形式上看,轮廓粗壮而简练,表现手法写实、生动。岩画的构图具有浓厚的情节性。与中国陶器图案的象征意义相比,西方岩画更注重造型的准确。从拉斯科洞窟的岩画的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西方图形的描写倾向于注重对客观现实真实的再现。希腊陶器在图案上的变化也是经过了一个从形象花纹图案向几何花纹图案的演变过程。但这种几何化的意义有所不同,欧洲图形大多是建立在对形式的提炼上,而中国的抽象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西方陶器图案表现的主要是人们对真实生活的崇尚,他们认为只要摹仿自然就能够控制自然,并且他们将这种情感以故事绘画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摹仿.在希腊陶器文化中,陶瓶不仅仅是实用的器皿,同时也是艺术品。造型艺术和功用上具有较一致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有长颈瓶、阔口缸、大腹罐、双耳高脚杯、球状酒罐等多种造型样式。

中国把“天人合一”作为审美的出发点,在造型上并不十分注重客观现实与图案绘制的一一对应,而是注重与人内心的理解、想象的结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描摹对象,因此比较抽象。西方的图案则不同,不论岩画还是陶瓶,表现内容大多是完整的故事情节或典故,情景性很强,体现了一种真实、模仿对象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从绘画形式上看比较具象。陶器在中国不仅是一种使用器具,还有祭祀、图腾等作用及对自然天气、气候等的一种情感寄予。

西方岩画和陶器纹样由于注重对现实的模仿,并逐渐从中总结艺术规律和形式法则,形成了与中国设计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的样式。

6.2 茶与咖啡——中西器物造型观比较

中国人爱喝茶,欧洲人爱喝咖啡,茶与咖啡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饮料所形成的不同文化成为中西不同文化取向的体现。茶与咖啡里面都蕴藏着不同民族的情怀,从茶与咖啡的特性和冲泡器具可以看出中西设计美学观念的差异。

6.2.1 作为精神的茶

茶是一种饮料——这是茶的物质属性,但茶的功能体现在茶的精神属性上,可以说中国人饮茶是一种文化。饮茶思源,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茶文化以德为中心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参与茶文化,赏茶、品茶、体会茶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僧人把对茶的领悟作为一种人生境界标志的原因。

6.2.2 砂壶与盖碗——饮茶器具

从物质的结构上来讲,紫砂壶是一种双气孔的结构,具有双透气性,相对其它器具来说,茶叶在其中放置不易坏。在制作上,人们把紫砂壶的钮、把、流设计成三点一线的均衡结构,以达到美观、实用的目的。好的紫砂壶不但材料及造型十分考究,倾倒时出水流畅。一把好壶口盖的密封性要好;当倾倒时,茶壶的“断水”好,出水也就顺畅。从紫砂的精神内涵上看,饮茶、冲茶之道蕴含了人生的哲理和修养的境界,同时茶道与人品、茶品密不可分。文人爱紫砂还因为它的使用符合中国人韬光养晦的精神。紫砂壶由泥壶的粗粝,经火的烧培,水的浸泡,使用中手的把玩和抚摸,使其表面由内而外的散发出玉般的光润。紫砂壶与普通茶具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既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又是修心养性、涤除玄鉴的器物。所以,紫砂壶的制造要高度符合物质和精神的双向和谐。

盖碗是另一个中国特色冲茶器具。由盖,船,碗三部分组成,有盖为天、船为地、碗为人说法。

碗的造型上大下小,因此在喝茶时拿着茶碗的边缘部分就不会烫手;盖可放入碗内,同时盖上的纽是倒过来的锥形,方便把握;当盖碗全身通热时,这两处不会烫手。茶船作为承托物,也有隔热、防止茶汤溅出的作用。盖碗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盖碗与手的和谐关系,而且还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天、地、人、茶一体的茶道精神。

西方也有茶壶的设计,但其装饰和造型与中国茶具的设计思路却大相径庭。柯尔设计的这把茶壶,形式饱满,似乎取材于16世纪的喷水池的溢水口,而把手则仿佛取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盏灯饰,饰以牧神潘恩的头像。在柯尔的设计中强调的是功能与装饰的协调统一,艺术价值、实用性、商业性并存。西方的设计更注重人机和装饰。西方人喝咖啡也有专用的器具,最早的咖啡是阿拉伯人将烘焙过的咖啡树种子制成的热饮,后来欧洲人把它翻译成为coffee。咖啡可以帮助集中精神,早期咖啡只在特权阶层中流传。今天咖啡成为欧洲的一种文化符号。从外形上,咖啡杯与中国茶具有明显的差别。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设计师们考虑更多的是产品的形式和功能性,以及是否符合消费者的意愿等方面的要求。

设计师德莱赛的设计重点在于造型的合目的性和外形的简洁上而不是表面装饰上。使用金属材料适应现代化加工和制造,也因其造型上的简洁,强调一种完整的几何纯洁性的美感。

在设计理念上,德莱赛关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在《装饰设计原理》(1873年)一书中,他分析了各种容器的把与壶口的形式与功能的法则,设计形式独特,把人机学和隐喻两个方面结合起来。饮茶和咖啡的不同器具表现出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

• 中国茶具表现含蓄的东方文化

• 咖啡器具则显示了西方人对形式的创新

• 中国人在满足形式与功能美之外,更追求饮茶带来的修心养性的意境。• 西方人则更多的享受饮用咖啡这种饮料带来的感官上的感受。

所以,茶与咖啡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对比,也是中西方人们审美观念不同的体现。6.3 皇宫与教堂——中西建筑园林设计观比较

建筑艺术是人类艺术设计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是人类遮风蔽雨的物质存在,也是人类传达精神、情感的艺术方式作为中西文化体系中两种并行的艺术方式,无论是中国传统建筑还是西方古典建筑,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

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势必会对建筑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建筑设计美学思想。建筑艺术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本节以中国故宫和西方夏特大教堂为例,通过对中西不同建筑布局和元素的分析,了解中西方建筑设计美学观念的差别。

5.3.1 故宫和夏特大教堂

1.故宫——“天子择中而处”

皇宫是古代中国最高权力的象征,作为明清权力中心的故宫具有传统建筑的典型性,也最能够代表古代中国的建筑水平。我国周代以来,向来有“天子择中而处”的思想,所以皇宫常常建造在城的中心位置。按照“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的传统,采用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天子营国之制,体现了重视宗族制度、血缘延续的儒家设计理念。布局以中轴对称格局体现了“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的儒家古训。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布局告诉世人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君权至上法则,符合传统的儒家人伦、礼制的精神。

2.教堂——离神最近的地方

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正是由于宗教在古代西方社会的重要地位,欧洲教堂往往代表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在这里以早期哥特式代表——夏特大教堂为例来探讨西方宗教建筑的美学特点。夏特大教堂的平面图具有哥特式教堂独有的特点。平面布局为拉丁十字形,东西走向,祭坛在教堂的最东端,指向耶路撒冷。教堂中厅等宽,很高、很长。教堂内部框架式结构,将中厅与走廊分开,加之许多布局和谐的圆柱,墙壁和柱身均饰有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显现出十分浓厚的宗教意味。

3.优美与崇高——中西建筑设计美学的不同

作为以农为本的国家,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深厚,这种感情同样应用到建筑设计上。对自然的祟尚使中国建筑设计的朝着水平方向发展。

由于强调对神的崇拜,西方建筑样式大多以高耸为主,注重体现神的威严。建筑力图把人的目光引向高空,表现出祟高之美和对神的敬慕之情。

4.元素分析——窗

(1)窗与风景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使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建筑的审美中心。

窗按照结构分为板棂窗、格扇、隔断、支摘窗、遮羞窗等样式。窗子的传统构造也十分考究,窗棂上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种类繁多的优美图案蕴含着中国古代门窗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象征吉祥的福(蝙蝠)、禄(梅花鹿)、寿(麒麟)、喜(喜鹊),牡丹、兰花等传统汉族雕刻图案,有的还在花窗上还贴有薄薄一层金箔以显示富贵。

传统的窗不仅是建筑的通风口,还是中国建筑设计中独有的与自然融合、内外相互借景的建筑手法。

窗子的作用不仅是透光和通风,更是一个画框,把室外的风景引入室内,与室内陈设融为一体。(2)玻璃制造一切

在哥特式教堂中,色彩斑斓的镶嵌玻璃窗又是一特点,窗子几乎占满了整个墙面,这是因为神学家认为阳光灿烂的教堂应该像天堂一样明亮。在教堂中石材与玻璃珠联璧合,这种材料的使用符合颂扬基督教的精神,由此,基督教信仰与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样式构成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气氛。

•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建筑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体现出乐生、重生的现实理性精神和浪漫情怀;

• 西方古代建筑的出发点则重以“神”为中心,表现出对上帝、来世的向往所以中西建筑设计表象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建筑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体现出乐生、重生的现实理性精神和浪漫情怀;

• 西方古代建筑的出发点则重以“神”为中心,表现出对上帝、来世的向往所以中西建筑设计表象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6.3.2 苏州园林与凡尔赛园林

园林是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重视建筑、人、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所以中国建筑设计要求建筑既要适合人居住,又要与其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还要富于自然情趣。中国园林设计就是这种设计原则的典型体现,中国园林设计讲究因地制宜,依形就势,叠石为山,引水为池,种花植木,修桥建亭,将大自然的美景营造在自己的居住环境中。可以说,中国园林富于诗情画意,具有山水画般的风采,使居住和游览中的人深深感到与自然的亲近与融合。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重视人对自然的再造,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讲究人工修饰,几何图式的布局,对称的轴线,整齐的树木排列。喷泉、花园、建筑等西方建筑人工景观与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树木等亲近自然的园林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面从布局和建筑元素的比较中体会中西设计美学差异在园林设计上的体现。

中国园林以自然景观为主,追求自然山水的“意境”。中国的造园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

西方古典园林讲究几何数学原则,以规则式为主流,其特点是中轴对称、整齐划一,其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是“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2.奇妙的组合

中国造园的设计美学思想是自然拟人化,比如堆山的造景手法。造园必得有山,山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但小的园林之中不可能堆成大的土山,常有叠石,或者通俗说的“石头假山”,但效果是大致一样的,都是为了造成空间上的分隔和视线上的阻断,以避免“一览无余”的视觉感受。

在园林建筑中,“造山不宜过小,叠石不宜过大”,造山和叠石都以“天然”为原则,忌讳几何和规则,从而避免落下“人为”的痕迹。

盆景是园林艺术的缩影。盆景的制作利用树木、山石等元素,表现潺潺流水,韵味十足的山涧点石,逼真地再现出中国现实生活中独有的平静洒脱的意境美。

中国人对“景”的理解除了对自然的体验外,更多的关注人们心中的自然,即人的意念在客观事物上的观照和再融合。(2)喷泉与雕塑

喷泉和雕塑是西方园林的重要元素。在西方人眼里象征理智的大地和象征非理智的水是矛盾和冲突的,所以17世纪法国人在园林的设计中,科学地采用规整的池子来限制水,以象征用理性对非理性的制约,同时又用喷泉与雕塑表达着他们感性的想象与冲动。

• 从造型手法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通过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显示与自然统一的意境。

• 从园林的艺术元素上看,中国园林讲究的“造境”,按照人的情感把自然元素重新组合。西方古典园林的建造,建立在“唯理”的基础上,强调几何美。园林设计的元素是以宗教故事的情节逻辑为主线,在个体的塑造上则遵守比例协调、造型准确等艺术规则。

• 从思想根源上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反映了中国儒家、道家、禅宗等传统思想,融合了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等学科共有的艺术精神,并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强调胸怀的自然呈现。西方则注重科学的理性逻辑。在设计上更多的注重情节、逻辑和神话故事的完整性,以及西方艺术家赋予艺术的规范。

6.4 太极与色谱——中西色彩观比较

中西方的设计美学观念的不同也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色彩观上。本节以太极图为中国色彩的代表、以色谱为西方色彩的代表来分析中西色彩观念的差别,以说明中西色彩使用上的特点。

6.4.1 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

太极图俗称阴阳鱼。从视觉上,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后世的许多中华民族图案也采用这种一正一反组合方式。

单从色彩上来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人在色彩上对黑白两色的钟爱。1.“五色”与“五行”

“五色”一词最早在战国时期被提出。

《周礼·考工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五色的内容:“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这一配色理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特定的象征意义,并且每个色相各对应了天地东西南北。

“色”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赋予“五色”以“五行”之宇宙起源论与道德论的涵义。中国建筑中的门和柱子,通常使用红和黑两种颜色。从五色审美的角度推断,柱子和门窗是由木材所制,与之相生的是火与水,而与之相对应的色彩是红黑两色。

2、儒家的色彩观

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等道德规范联系起来。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赋予色彩以美学思想。儒家认为色彩之美在于其装饰暗示了人的美德,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观念的影响非常大。

如我国戏剧脸谱中的色彩,不同色彩寓意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这种把色彩与人的道德伦理联系起来的色彩观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3、道家的“色”

• 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在色彩上追求自然的平淡的朴素之美。

• 道家认为五色生于无色,五色与白(无色)相生、相和。所以阴阳高于万物,黑白高于五色。• 道家选择黑色和白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白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有无相生。

• 道家对黑白色彩的使用集中的体现了中国的人文思想,奠定了黑白在中国绘画用色中的重要地位。• 道家的这种“有无相生”、“黑白相生”的观念对文人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佛教的“色”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依因缘存在而无实体性的,所以说,色尘事物,一切皆空,色即是空,这里的空与道教的无的意思有相似之处,这可以看出中国的“色”的哲学特征。

佛教传入我国的同时也带来了佛教色彩观,与中国 “五色”体系交流融合,创造了中国古代壁画的辉煌。从克弥尔千佛洞到敦煌莫高窟,无处不感受到中西绘画的色彩观的交织融合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的色彩观有如下特征:

• 中国的色彩观与中国的儒道释的哲学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色彩的内涵比较丰富,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伦理特征。

• 中国的色彩是抽象的总结,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描摹,因此色彩的选用并不是模仿自然,而是一种意蕴的表现。尤其是水墨画中的黑与白的使用更是如此。

• 中国传统色彩更多注重抽象的含义,色彩往往带有象征含义,所以不能以是否符合客观对象作为评价色彩的标准。

6.4.2西方的色彩观构架在基督教精神色彩象征意义之上的色彩观

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色彩观

伴随着基督教产生,西方人开始全面复苏色彩感觉的丰富表现性。象征基督教精神的色彩成为古代西方各民族运用色彩的主要精神内容和依据。他们把天国描绘成闪耀着各种宝石般光彩的理想世界。

除了运用白、黑、黄、蓝、绿、紫色之外,在绘画中大量地使用金色,象征天国的光明,上帝的智慧。在经历了欧洲人称为“黑色时期”的中世纪后,西方人的色彩感觉又进入了一个更明显的自觉程度。

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西方色彩画家以色彩明暗对比为主,在充分表现物象的色彩稳定性同时,精化了他们内在色彩感觉机能,从而使西方人对色彩认识又向前迈进一步。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然后投射到白色屏幕上,显出一条象彩虹一样美丽的色光带谱,分别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这就是著名的牛顿色相环。牛顿色相环奠定了西方色彩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10色相环、12色相环、24色相环、100色相等。

色立体是借助于三维空间来表示色相、纯度、明度的概念。美国的色彩学家孟塞尔,1915年就出版过《孟塞尔颜色图谱》,1929年和1943年又分别经美国国家标准局和美国光学会修订出版《孟塞尔颜色图册》。

1921年,德国化学家奥斯特华德出版了一本《奥斯特华德色彩图示》,后被称为奥氏色立体。这些研究及建立在严格的科学依据上,直至今天,色环仍作为调色的依据广泛使用。牛顿的《光学七色体系》、歌德的《色彩论》等这些色彩的科学理论认识帮助西方人打开了一个过去色彩感觉未知的新领域。20世纪中叶,瑞士色彩学大师约翰内斯·伊顿继承了德国诗人歌德、画家龙格、美术史家贝措尔德、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等人的色彩思想,将其发展成为系统的色彩美学体系。

不论西方色彩理论如何发展,其色彩观与中国的色彩观不同有着根本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色彩是把色彩拆分、重组,并利用视觉错觉创造视觉形象,制造真实的假象,在二维空间中表现色彩的空间。

6.4.3 中国绘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

1.中国绘画色彩

由于受到道教,儒家,佛教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有着独特的审美表现,崇尚“内静”、“中庸”、“感悟”的精神内含。因而中国古代画家对色彩的使用带有理想主义成分。

中国绘画还经历了由重“五色”发展到重“水墨”的过程。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焦、浓、重、淡、轻,利用加入水分的多少控制墨色的浓淡变化,用以表现画面的不同层次。看似无色胜似有色,这应合了中国传统绘画“意足不求颜色似”的绘画精神。

西方十九世纪末的印象派之前,绘画中的色彩观的主流是关注视觉色彩感觉的真实性。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绘画色彩注重对现实色彩的摹仿。画家们对色彩进行了深入科学的研究,使得西方绘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色彩成为他们表现自然和人物的重要手段。所以当时写实之风盛行。2.西方绘画色彩

绘画中的色彩观的主流是关注视觉色彩感觉的真实性。

所以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写实之风盛行。十九世纪末的印象派产生总结了新的色彩规律。印象派画家关注特定时空和光线下主体对色彩的感受,他们常常描绘的是阳光下的簇叶、飘忽的云朵。他们把色彩分离,运用空间的混合制造丰富的视觉感受,但这时的色彩表现仍然注重真实。

后来,画家们把色彩与心理学的因素联系起来,不再追逐视觉表象,而是通过色彩充分表达画家的感受。也就是抽象画法。

纵现古代中外色彩观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色彩观尤其是经过两千多年的“五色观”色彩理论,不仅支配了我们艺术风格的形成,还广泛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等诸多方面,沿着一条由感知理念象征的道路向前发展。

西方的色彩观则是一条感知、模仿、认识、再现、象征的过程,探索、模仿自然色彩的真实,并与科学的分析结合起来。

第7章

设计美的发展趋势

7.1设计美学的民族化趋势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会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受到重视。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真正的设计民族化意味着一个国家设计风格的成熟和成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成为设计师们考虑的重要问题。

当代民族化设计还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于不败之地。因此,民族化与现代化并不对立,而是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化的标志。中国设计讲究“制器尚象”,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某种形象的特定组合、寓意表达、应用都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在设计中采用这些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象征形象和典故,更能引起当代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设计美学的民族化建立在设计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基础上,环境、地理、气候、物产等因素是产生不同民族特色设计的主要原因,加之语言习俗、民风、民情的差异,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美学取向。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审美标准不尽相同,所以设计的民族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以下通过两个成功的设计民族化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设计美学民族化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1.日本设计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1961年起,日本工业进入了发展阶段,工业设计水平也得到了飞速的提高。由最初对欧美设计的模仿逐渐走向特色、创新的道路,从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领先设计大国之一。日本的设计延续和发扬其民族传统,产品偏爱自然材料的使用,以石材、木材表现清新、静穆的视觉感受。

柳宗理是一名著名的日本工业设计师。从他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设计风格虽然受到包豪斯和柯布西埃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日本本土文化的热衷。其设计代表作品是1956年设计的“蝴蝶凳”他坚持自己对现代设计的独特见解和创作个性。他的设计理念包括如下几点:第一,认为美首先应该是有用的,同时,好的设计要符合日本的美学和伦理学,表现日本的特色。第二,他反对抄袭,认为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的使命是创造出比过去更为优秀的产品,因而他认为模仿不是真正的设计。第三,他认为传统本身就来自创造,好的设计如果脱离传统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他还认为,真正的设计要面对现实,迎接时尚、潮流的挑战。

在平面设计领域,日本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更带有明显的民族风格,表现为肃静、悠远、清雅、冷澈的视觉体现。佐藤晃一被称为日本当代天才的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暗含深刻的日本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并将其推向完美和充实。

日本在高技术领域的设计,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还是受其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如小型化、多功能及对细节的关注等倾向。

可见,日本并没有因为吸收外来文化而迷失自己,日本的现代设计师开辟了一条传统与现代并行发展的道路,所以日本设计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不失民族特色,是设计民族化成功的典范。2.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指的是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和冰岛五个位于北欧的国家。虽然这五个国家互相独立,自然环境、民族特征各有不同,但设计风格非常相似,都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深厚渊源。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以典雅、自然、温馨、简洁享誉世界,反对过分装饰,尊重传统,欣赏材料的自然属性。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遵循自然的美学取向和为生活而设计的设计原则,使其设计呈现出简约、实用和精细的风格表现。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还吸纳了功能主义思想,把现代美学与传统美学相结合,并在设计实践中发展完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结合起来,既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从而避免了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产生了富于“人情味”的现代民族设计美学。

家具制造业是斯堪的纳维亚手工业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行业,著名丹麦设计师克兰特(Kaare Klint,1888—1954)于1933年设计的躺椅,通过采用不上油漆的暖色木材和不着色的皮革和素色织物,创造了一种接近自然的设计风格,成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代表之作。

斯堪的那维亚家具设计在瑞典的代表人物马斯逊(Bruno Mathsson 1907-1988),为创立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哲学基础作出巨大贡献,他的家具设计思想为瑞典居家环境建立了轻巧而富于人情味的格调,为家庭成员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依托。马斯逊设计的家具轻巧而富于弹性,增强了家具的舒适性,且适于批量化生产。舒适性的追求影响了材料的选择,因此,马斯逊广泛使用纤维织条和藤、竹之类自然而柔软的材料。

通过对以上两个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设计的民族化对于一个国家设计发展的重要性,一味地学习国际流行的设计或一味只注重传统不接受外来文化,都会导致设计风格的程式化,或因缺乏特色被国际市场淹没。对设计民族化的表现,不能只停留在对表面符号的借鉴上,更重要的是对民族设计的文化积淀和理论内涵的再发现,并把民族精神融入到设计中,才是真正的设计民族化。同时,设计民族化的发展还应与现代科技、国家环境等因素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设计全面、持续的发展。3.中华民族设计的前景

我国当代设计的发展得益于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工业生产的兴起和发展,二是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和设计教育的建立。当前的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不能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中国制造”源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近年来,我国设计飞速发展,设计的民族化成为一种趋势,包含“中国元素”、“中国特色”的成功设计案例越来越多,而且,许多设计在国际社会中取得了成功。

我国民族设计的取向:中国经济的发展期待民族设计的兴起。所谓民族设计不是民族符号元素的视觉堆积,而是民族精神的再融合。中国制造必定走向中国设计的成功之路。

7.2设计美学的非物质化趋势

非物质化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当代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段话,即“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它们未加工的物质以从未有的功能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的:正是通过物质,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 这是非物质最早的提法,把人类赋予工具的名称作为非物质的内容,可以说没有物质的形式就没有非物质的功能。非物质的概念在信息化社会体现得更加明确,进入信息社会后,以电脑作为设计工具,虚拟的数字化的设计成为与物质形态设计相对的一类设计形态,即非物质设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出现、网络的普及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基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数字化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趋势向非物质化、虚拟化的方向延伸,所以非物质化是未来设计新的发展方向。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非物质化设计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我们可以把非物质设计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信息设计或者说是数字设计,也就是针对网络的设计;另一类是基于服务的设计。信息社会强化了个人孤独和私人化的生存方式,所以设计承载起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在信息社会里,人们从事教学、科研、电子商务等活动,通过网络传播、获取和利用信息,网页成为信息和思想传播交流的主要形式。基于服务的设计销售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生活理念等附加价值,这种附加价值还能够刺激消费的持续再生,促进企业品牌的成熟和传播。

随着人们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自我实现意识的不断增强,非物质化设计要求融入更多的美学法则,并要符合人们的审美理念,从而产生了非物质化美学。

可以看出,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不再仅停留在产品的物质层面,越来越多的反映在产品的精神层面上。因此,非物质设计美学是设计美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

7.3设计美学的人性化趋势

人性化是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从设计的本质上讲,任何产品设计观念的形成均以人为出发点,设计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这就使设计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人性化的发展方向。生活节奏的加快、产品的更新、网络的普及,科技的进步等发展因素,使人们的个性意识加强,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需要的满足。设计上,人们不再盲目地崇拜国际主义风格冰冷、单调的几何形式。对产品的要求不仅表现为 “安全”、“可靠”、“方便”、“舒适”等标准,还要符合“情感”、“自我价值”、“文化修养”等需要。这些都促进了设计人性化发展的趋势。也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人机工程学上的生理层面的同时,兼顾消费者心理层面的需求。

人性化是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从设计的本质上讲,任何产品设计观念的形成均以人为出发点,设计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这就使设计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人性化的发展方向。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人机工程学上的生理层面的同时,兼顾消费者心理层面的需求。人性化设计应该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物质需求的满足依赖的是人机工程学的帮助,具体表现为设计的实用性;精神需求则涵盖人使用的舒适和外形的美观。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人性化设计较高要求。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趋势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体现。充分、变通的考虑设计需求,以便使设计作品更适合消费者的心理和个性需求应是设计不懈的追求。

人性化设计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尊重和满足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总结起来,人性化设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产品功能的人性化(2)产品形式的人性化(3)产品的情感化和个性化

7.4设计美学的生态化趋势

中国古代就有原始的生态观。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讲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里的“王”是人的意思,老子认为人在万物中最为贵。中国古代的建筑、工艺美术品的制作都非常注重对生态的保护。生态化设计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美学倾向,对于人们生活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生态化设计趋势为设计之路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课题。

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建立在消耗地球的自然资源基础上。虽然人类使用需求得到满足,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对自然资源的损耗。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应该充分建立生态意识,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为出发点实施设计。中国的生态观:

• 老子《道德经》 • 《周易》“生生之谓易”

• 张载在《正蒙•乾称》第一次

提出的“天人合一” • 美国学者马克•第亚尼在《非物质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后现代社会中,主导人们工作的主导性结构形成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技术的无所不在性和随机应变性。从以人力工作发展到以机器工作、再发展到以电脑为工具工作,其间发生的迅速的技术变化,导致了个人和群体为适应其特殊工作环境的变化。与这种技术变化同时发生的,还有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革,这一变革反映了从一个基于制造和生产物质产品的社会到一个基于服务或非物质产品的社会的变化。在这样一些新的条件下,设计已经变成一个更复杂和多学科的活动。” 可见,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拓宽了设计的对象和内容,使设计更注重非物质化的设计倾向。

• 西方早在19世纪,已出现对生态的学术研究。

• 1866年德国的海克尔(Haeckel)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原理》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美是一种满足人们生态审美需要的美。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审美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观念,建立在人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生态观念的发展加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同样也影响到设计师的设计观念。以生态化设计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活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态设计建立在生态学有机整体理念的基础上,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它以生态学方式思考,为未来设计,将人类的未来与设计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设计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 在设计中考虑诸多因素: • 材料生态化——材料的再生 • 设计生态化——结构的持续发展 • 技术生态化——环境的保护和再生 英国工业设计史分为五个时期:

一、以艺术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这是19世纪流传下来的设计思想;

二、面向机器和技术的设计思想,以机器和技术效率为主要目的,把人看作机器系统的一部分,要求人去适应机器;

三、以刺激消费为目的设计思想;

四、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为人的需要而设计;

五、以生态为中心的可持续设计,考虑人的长久生存问题。”

生态设计建立在生态学有机整体理念的基础上,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它以生态学方式思考,为未来设计,将人类的未来与设计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设计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8章设计美学教育

设计美学教育是设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设计教育、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交叉的结果。目前,我国的设计美学教育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国内对设计美学教育的研究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设计美学教育偏重于美学理论的教育,缺乏对设计美学实践基础的全面认识;二是设计美学教育偏重于设计实践,缺乏对设计美学理论的积累。

在对设计美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当代设计美学及教育的现状,思考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并且立足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借鉴西方设计史上成功的教育典范,最终建立完善的中国设计美学教育体系。

8.1.1中国设计美学教育的概况

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于20世纪。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迅速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综合型、交叉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科学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相关内容。

设计美学正是现代美学研究不断延伸、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设计美学还是技术性很强的科学技术、工程学、社会文化学交织形成的一个设计学分支,也是一支新兴的研究设计中的审美意识和美感心理的美学学科。因此,设计美学学科的建立和持续发展对设计学与美学进一步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我国当代设计美学教育偏重美学理论教育或设计实践教育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美学教育的历史原因。

(2)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面对中国的设计美学教育存在的偏差和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的探讨也很有现实意义,应当作为现代设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8.3.2现代设计美学教育的趋向

1.借鉴西方设计美学教育模式 “师夷长技”,借鉴西方的设计美学教育,发展我国的设计美学教育。只有我们的设计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大批优秀设计人才,才能真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注重实用性的民族。无论是作为中国“万世师表”的孔子的美学思想还是提倡“道法自然”的老子美学,都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内在联系中去思考“何为美”,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维中实用美的特征。

西方设计美学教育非常重视设计美学理论的研究,而且美学思想总会不断地渗透到设计实践当中。从包豪斯教学模式中,可以看到,其美学理论的教学课程总是与设计实践相结合。2.发掘中国设计美学教育的特色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应该在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积淀上,进一步攫取中国美学思想的真谛,并结合中国的美学教育特点,发掘中国设计美学教育的特色。以下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发掘中国设计美学教育体系的特色:(1)吸收中国辉煌的文化历史和雄厚的文化底蕴

从中国的文化基础中吸取营养,更好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包含中国元素的设计在国际市场上是深受欢迎的,设计美学教育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对文化底蕴的探索。2)发掘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学派众多,思想博大精深,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中国众多美学思想派别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儒道两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基础。在设计界中,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美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普遍。许多设计大师都受到中国哲学思想及美学观念的影响,在他们的设计作品或其教学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思想的印记。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工艺设计崇尚自然、简朴的风格。

从中国的设计实践中获取中国设计的“渔”——中国的设计美学理论。也就是要从中国独特的美学文化和哲学思想出发,结合现代设计的特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美学教育体系。(3)坚持设计教学与实践课题相结合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物质需要的满足必然造成精神需要的提高。

设计美学教育必须与设计实践课题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掌握设计技法的同时,领会设计美学的深刻内涵。与设计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加深其对美的认识,提高其审美能力。学习设计美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计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对设计美学理论的研究,指导学生如何创造设计之美。

8.1.2设计美学教育的意义

设计美学教育的目标是提高设计者的审美能力,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有将自然之美的规律吸收并应用于设计表现的能力,所以设计师的审美能力直接影响设计的格调和水平。

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较高的设计审美能力虽然以一定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为基础,但从根本上来讲是依靠日积月累的磨练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设计师应该在研究设计美学的理论基础上,加深艺术理论修养,投身于丰富多彩的设计实践,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美感经验,培养观察体验能力、想象能力、理解判断能力以及创造力,才能使设计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8.2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分析

•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成立的设计学院,培育了一代现代建筑设计人才和工业设计人才,被人们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对现代设计教育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 包豪斯的创立者——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从1919年创建学院到1927年离开学院,将学院从一个空洞的观念变成一个坚实的设计教育基地,使包豪斯成为欧洲现代设计思想的交汇中心和现代设计教育的发源地。虽然包豪斯仅有14年的办学历程,但是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

篇8:客户资料登记管理系统设计

1 系统实现目标

客户资料登记管理系统是集客户证件核查登记、业务档案原件录入、影像传输、识别校验、海量存储、自动管理、智能检索、输出于一体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系统在使用影像仪或者高速扫描仪录入各类证件文档的电子影像后,将自动识别文档影像版面,根据文档特点,将其分为三种类型进行处理:自动处理、待批文件、影像存档。系统可以使用OCR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对其中证件或者票据的主要要素进行提取,并获取申报表及其附件中的数据及相关输入。

系统中进行身份证核查,是通过二代证阅读(核验)机具来读取第二代身份证内部信息,要求机读信息与身份证表面印刷信息完全一致,在第二代身份证机内部的信息包含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身份证号码、签发机关、有效期限及所有者照片,然后根据身份证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客户证件核查登记管理系统自动上送公民身份信息到公民身份证核查网站来验证身份证的真伪。

对于其他证件,可以通过预留存客户证件影像,核查的时候,通过调用已留存的证件影像和留存信息进行比对,通过集中存储电子影像信息,以便事后监督查询,实现无纸化办公。

2 系统功能设计

2.1 系统基本框图

如图1所示,系统中主要包括三部分:

客户资料登记管理系统主控服务;客户资料登记管理系统文件服务;客户资料登记管理系统客户端。

2.2 系统功能

2.2.1 客户资料登记管理主控服务器功能

客户端的身份证核查交易;证件影像管理交易;记录、查询客户端交易处理日志记录;人员、机构等管理;系统版本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升级管理;系统智能数据备份管理。

2.2.2 客户资料登记管理文件服务器功能

身份证联网核查影像储存、查询;证件影像存储、修改、查询等管理。

2.2.3 客户资料登记管理系统客户端功能

二代证阅读模块;设置身份证信息模拟按键模块;联网核查管理模块;证件影像管理模块;打印管理模块;角色、机构、人员管理模块;版本管理、智能升级模块。

2.3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2.3.1 客户资料登记管理系统主控功能模块

主控服务器的功能可以定义为身份证联网核查信息管理、证件影像管理、角色机构人员管理、策略系统版本管理和系统智能升级。

2.3.1.1 身份证联网核查信息处理模块

第一代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联网核查客户端转发的身份证信息、核查结果、图片信息、银行业务流水登记、查询处理模块。

对于在本行已核查的客户,通过策略分配,在人行网络故障时,可以查询历史核查信息。

2.3.1.2 证件影像影像管理模块证件影像的登记、比对、信息查询、日志查询等。

2.3.1.3 版本管理模块

登记、管理、维护客户证件核查登记管理系统所有的模块版本,同时提供各模块对于版本信息的查询,各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判断当前版本是否需要即时升级。如果某模块出现新版本,服务模块可设置即时通知各模块,便于该模块判断是否即时进行升级;服务模块还可以设置对于旧版本是否需要升级,对于不升级的模块或设备可以设置为不可进行正常交易,必须在升级后才能进行正常交易。

2.3.1.4 智能升级管理模块

各模块每天或一定阶段重启后,将该模块的版本通知服务器,服务器接收该请求后,对版本进行检测,通知请求端是否存在新版本的下载;同时各模块可以设计成定时进行版本检测功能,定时判断服务器是否存在新版本下载等功能。

2.3.1.5 智能数据备份模块

通过智能数据备份模块,系统自动进行双机数据、影像备份,能够有效的保护业务数据和影像。

2.3.2 客户资料登记管理系统文件服务功能模块

身份证联网核查影像储存、查询;

证件影像存储、修改、查询等管理。

2.3.3证件资料登记管理系统客户端模块

2.3.3.1 二代证阅读控制模块

将二代证阅读(核验)机具通过串口或者USB口连接,通过二代证阅读控制模块,将放置在机具感应区的二代证个人信息读取和上传至PC中。

2.3.3.2模拟按键控制模块

设置身份证信息模拟按键,将快捷键与身份证单项信息录想对于,一键录入单项信息。

定制身份证模拟按键,预定义输入要素和换行规则,达到一个快捷键一次录入多项身份证信息。

2.3.3.3 自动联网核查模块

系统将机读或者手动录入的身份证信息,自动使用人民银行核查网站的用户名和密码自动登录,正确核查第一代、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信息。或者调用人民银行MQ联网核查接口进行联网核查。以上信息均在人民银行联网核查日志中自动保存。

2.3.3.4 批量核查管理模块

按照预定的格式,系统可以批量核查身份证信息,并形成批量核查结果表格。

2.3.3.5 证件影像管理模块

实现对摄像头的控制,得到证件图片,并对图片进行一定的处理以达到用户的使用需求。

实现对客户证件影像进行登记、比对查询、信息查询、日志查询,报表打印等。

2.3.3.6 报表打印处理模块

根据查询的各类日志信息,可以实现科学的报表打印

2.3.3.7 人员机构管理模块

对不同等级的机构、人员进行管理控制。

定期根据银行系统自动批量更新柜员信息、实现与银行柜员身份保持一致,根据柜员级别来查询管理后台共享数据。

2.3.3.8 版本管理、智能升级模块

系统运行时,请求服务器验证版本,服务器得到请求后进行版本验证,收到服务器的升级通知后,从服务器获取新版本,进行相应的模块升级处理。

3 结束语

上一篇:美丽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期中表彰大会校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