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2024-05-20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整理(精选9篇)

篇1:设计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

朱立元:“美存在么?它是怎样存在的?”因为只有“美”存在了,然后才能言说“美”是什么等其他问题,而传统美学不问美是否存在或怎样存在就直接问美是什么,绞尽脑汁给美下定义,结果陷入理论误区,因为连是不是有美都没有解决,就问美是什么,这在逻辑上也说不通。因此,美的存在问题是美的首要问题。

美概念不是一个合理的名词性概念,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可以被美概念指代的美事物。

美概念是其他事物的符号,不是实际中一个独立事物的符号 美本质问题研究的终结

建立在错误判断的基础上的问题,造成回答的吊诡。

所有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都在证明这一回答是不正确的,因此不成为一个回答;所有试图说明“美”确实是个存在物的理论,都表明“美”不是个存在物;只要说明美是什么事物了,这个事物就肯定不是美;只要对美是什么命题做出回答了,这个回答一定在进行着自我否定。

美概念是一个代名词!(概念的概念 审美知觉的建立

人类具有一般审美能力之后,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当作审美对象。

美学研究应该清晰地揭示:事物自身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人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

第二章

由美本质转向审美

世上原本没有美事物,美的事物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美感,美感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审美,审美怎样形成? 审美活动的特征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对事物外在形式、形象相对独立地加以知觉并因此而产生愉悦性情感体验的过程。

由于审美活动带有形式知觉的特征,不是实用需要得到满足的活动,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非利害性。

所谓审美发生,就是非利害性形式知觉活动的发生。利害与非利害?? 人的需要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与生存活动相关的实用性的需要,是利害性的;一类是不与生存活动相关的非实用性的需要即审美需要,是非利害性的。

审美活动完成之后的社会功用不能等同于审美活动本身的性质,不归于审美活动本身的利害属性问题。

利害性?? 美学中的“利害性”概念专指与人的生存需要直接关联的价值属性。生存需要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关;第二类是社会性需要,如对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需要;第三类是精神需要,如荣誉感、道德感、幸福感等等。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美感的体验性区别

到目前为止,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性美感的区别都只能是凭借人的主观感受来划分的。凡是利害性的需要及其满足都会被体验为同一类感受,可称之为“生存感

受”;审美需要及其满足则被体验为另一类感受,即“审美感受”。是否有“生存感受”是一个重要的鉴别点——凡是因生存感受而形成的愉悦感都被体验为利害性快感;凡是没有生存感受而单凭形式知觉而形成的愉悦感都被体验为非利害的美感。

美感只能由视听知觉所引起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审美,就是这样一种经由对事物外形加以知觉并形成非利害性愉悦快感的活动。具有这种特性的活动的发生,意味着这种活动的性质的获得或形成。

早期人类社会没有审美:从现代社会的情形看,艺术与审美紧密相关。艺术创造的目的是满足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满足主要是经由对艺术作品的观赏。以这种关系为判断依据,原始社会时期艺术的状况可以是审美发生研究的重要参考。至今所发现的绝大多数确切可靠的原始艺术品都形成于距今3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期间。充分发展并达到很高水平的原始艺术可以以距今1万年左右的欧洲洞穴岩画为代表。早期人类社会的艺术不具有审美性:从欧洲洞穴原始岩画的内容上看,表现的多是狩猎动物被施以巫术的样态;从原始洞穴岩画的地点和场所看,多是人迹难以接近的隐秘之处。除洞穴岩画外,原始艺术的其他形式也显现不出审美的意图和目的。上述所有这些材料都说明,史前的艺术完全出自功用的目的,没有审美的用意。

第三章

审美知觉与事物形式之间的契合关系

审美活动是直觉的。这表明,审美知觉的结构与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人在对事物加以认知时,头脑中有一定的“图式”(皮亚杰语,或称模板、模式,使得知觉与具体事物的表现形式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对应契合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不仅表现在知觉对事物的识别上,还表现在知觉到事物时相对稳定的情感反应上。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贡献与局限

“异质同构说”:物理领域与心理领域虽然是不同质的,但都同样地存有一种“力”。当事物物理结构中所表现的“力”与人知觉心理结构中“力”的式样相一致时,就能使人觉知到事物形式中所表现的情感,形成审美体验。

在它看来,人的知觉结构也是自然天成的。

审美知觉和审美情感不能永远固定地对应着某种事物及形式。审美知觉一定是动态的、建构出来的。

审美知觉模式的形成机制

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事物都是于人有利的;被人所喜爱的形状都是好的事物的外形。事物内质的利害性可以影响到事物外在形式对人知觉结构的塑造,打造出同肯定性情感或否定性情感相联系的知觉模式,从而建构起人的具体的审美眼光即审美知觉模式。外形是内质的信号或表征,当人因事物内质而形成对该事物的好感时,该事物的外形也能引起人的好感。一旦在特定事物形式和特定情感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对这一事物及其形式的知觉模式就建立起来。

形式知觉模式的形成方式

如果以特定方式进行的神经活动足够深刻,就会经由内化作用而在神经网络中形成具有特定方式的印痕,也就是被刻划成特定的知觉模式。

形式知觉模式的形成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是高度强化,有利性非常强烈,有强化作用,形式知觉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如同一锤定音;二是大量反复,有利性并不突出而强烈,但其作用经常而持久,形式知觉模式在长时间中缓慢地形成,如同水滴石穿知觉模式形成过程中经验的大量反复作用

如果事物的有利性较弱,没有很大的强化作用,则对该事物形式加以知觉的数量作用就凸显出来,经验的大量性、反复性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认识在审美知觉中的作用

事物的利害性虽然是客观的,但对审美知觉的影响则要经过认识的中介。如果一个事物在客观上是于人有利的,但被人误认为是于人有害的,则这个事物就将以有害性对人的知觉模式产生作用,其外形在人的眼中就是丑的。

形式知觉模式的类化现象及内在原因

当许多于人有利的事物因其特征的相似而形成类群时,相应的形式知觉模式也可以形成类群,即形成“形式知觉模式类”。

形式知觉模式类大于个别的形式知觉模式,就好象形式知觉模式类的质量重于个别的形式知觉模式,因此可以吸引或涵盖个别的形式知觉模式。

形式知觉模式与事物利害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纵向的联系;形式知觉模式的类化关系可以称之为由形式到形式的横向联系。

“自然美”引发美感的内在原因

所谓“自然美”,不应是指自然界或自然事物中客观存有的美,而应是指自然界中存有美的事物,即美的自然事物。在有关自然事物的知觉模式已经存在的条件下,一当知觉到与知觉模式相契合的自然事物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美感。表面上看似乎是新出现的客观事物引发了人的美感,实际上是新发现了与知觉模式相契合的个别客体对象,或者说是凭借已有的形式知觉模式识别了事物从而激活了情感。

审美形式知觉模式的构成

形式知觉模式既具有先天的性质,又具有后天的性质,是本能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形式知觉模式中由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因素

在一般的自然规律之下,物理现象长期反复地作用于生物的知觉,可以将暂时神经联系逐步地衍变为永久性神经联系,形成可以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知觉模式。形式知觉模式中由经验而获得的后天性因素

后天形成的知觉模式因素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长期的、稳定的社会生活造成的一般文化性因素, 另一类是由具体社会存在造成的特定社会性因素。

一般文化性因素多以习惯、风俗、信仰、文化价值观念等等为表现,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人类共通性。特定社会性因素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具体的社会价值及人的利害意识密切相关联;具有阶级性、政治倾向性。

审美形式知觉模式的横向发展

审美形式知觉模式作为人的一种能力一旦形成,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则。

1由知觉特性造成的形式变化

在同等利害条件及同等强度之下,如果同一刺激反复出现,知觉反应将逐渐迟钝。因此,主体所经受的审美刺激必须是越来越新奇、越来越强烈的。由此催促审美形式不断变化。

2形式知觉横向发展的神经生物学动力

促使形式知觉模式横向发展的主要因素,大概是知觉和审美需求的特性。人的知觉具有“敏感化”及“习惯化”的特性。

新异刺激容易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这些细胞的传出可以驱动注意系统,使有机体偏向新异刺激

3知觉特性在艺术创新方面的表现

形式知觉为避免习惯化,为保持刺激的有效性,就要求艺术的形式表现样态必须及时变化。由此促进了艺术创作时由旧形式到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形式知觉模式的横向发展仍然以有利性为根据。审美的非利害性质及利害性在审美中的地位和作用 审美是非利害性的,但要以利害性为基础。1审美非利害性的内涵

审美活动非利害性质的根本缘由在于:事物的外在形式不具有实用的利害性价值,不能满足人的功利性生存需要,因而不能引发以内脏感觉为核心的功利性的快感,只能引发由形式知觉而来的不具利害性色彩的愉悦感即美感。

审美活动的非利害性质的来源:客体事物形式----形式知觉----美感 非审美活动的利害性质的来源:客体事物内质----生存需要----快感 2利害性在审美知觉模式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当人认为事物于己有利时,就按照有利的、好的性质加以刻划;当人认为事物于己有害时,就按照有害的、坏的性质加以刻划。当人认为事物的利害性很强烈时,就加大力度进行刻划。知觉模式建构过程中大量经验的累积作用虽然没有鲜明地表现出有利性,但也必须在有利性的基础上进行。形式知觉模式建立过程中的这两个途径都发生在审美过程之前,不是非利害的审美过程,而是为审美准备条件的过程。3审美活动进程中主体利害意识对客体对象利害价值的监测判断

利害意识对审美活动的作用不仅存在于审美活动之前,还存在于审美活动过程之中。如果判定事物是于己有利或于己无害,认知活动就能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由形式知觉模式来识别、判定事物形式是否与自己相吻合。一旦判定对象事物为有害,评估系统将立即发出警报,机体将由非利害状态转为利害状态,审美过程就此中断。

4理性认识与非利害性审美

审美以完全抽象思维能力的具备为前提,不等于说审美是抽象思维的理性认识活动。审美的非利害性除了指不与人的生存需要相关联外,还指不与人的理性思维相关联;一旦进入理性思考,审美状态就不复存在了。

审美时,理性意识一定不能成为注意的中心,应该也是在无意识层面中暗中发挥作用的。

能不能有利害状态与非利害状态并存的可能呢?这是可以有的。

快感与美感并存的现象,来自于审美活动与利害性活动并存于同一主体的情形,表现在主体的情感体验中;不是说审美活动自身有非利害性和利害性两种性质,也不等于说“审美既是非利害的又是利害的”。

审美时的感觉体验是非利害性的,不是利害性的;而审美的前提基础则要由有利性来锻造,审美活动的顺利进行要由利害性意识来监督保障。

篇2:设计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1.设计审美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和谐。(对)

2.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美的本质和根源。(对)3.黑格尔是美学之父,他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错误)

4.西方美学家的观点中,毕达哥拉斯学派是重视美与实用关系的学派。(错误)5.美的存在与人类没有联系,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然现象。(错误)

6.设计审美情感既充满科学技术的理性与睿智,又体现人们审美情趣的主观情感选择。(对)7.鲍姆加通1750出版《美学》一书,主张美学应为一门独立学科。(对)

8.设计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孕育与准备过程、构思与创作过程、验证过程、设计提交过程、组织生产过程、市场化过程。(对)

9.文艺复兴的科学理性思想与市民意识的觉醒为西方古典设计构建完整的工艺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

10.形象思维以直觉为核心,通过直觉判别、直接想象和直觉启发三种思维形式产生意象、直觉理解和综合判断。(错误)多项选择

1、李泽厚认为“美”有多种含义,包括(对象、性质、本质和根源)

2、设计美感的本质特征(功利性、直观性、创造性、愉悦性)

3、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材料、结构、形式、功能)

4、设计美感的心理因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5、设计评价的特征(综合性、地域性、时代性)

6、设计美的本质(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历史的尺度、受技术工艺影响)

7、设计评价的标准体现了综合性,包括(物质功能、精神功能、技术性能、人机工程、艺术风格)

8、设计的形式美(独特的审美含义、具有符号功能、相对自由度)

9、设计的技术美(功利性、真实的物质、情感性)

10、设计美的本质特征(功能性、社会性、形象性、变易性)问答论述

1、美是什么? 朱光潜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2、结合实例论证设计美的本质特征

功能性 设计产品的审美价值必须体现在产品的功能之中,设计美不仅在于功能性本身,更在于功能性最终的合目的性。现代家庭的室内设计首要考虑室内布局、采光等的适用、方便,更多的注重人文因素,做到产品为人服务社会性 任何产品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过程和产品都凝结着丰富社会意义,例如磁悬浮列车不仅具有功能美和形式美,同时也承载着社会巨大进步和劳动成果的重要内容。形象性 设计美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特殊的形象性,设计美的形象性不仅包含了一般形式美感的形象特征,更是体现了表层下的社会形象。PH灯具外形类似松果,体现了产品感性的视觉形象,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既强调以人为本,又强调实用功能。由于其材料的运用有利于进行批量性生产。变易性 设计美的审美价值观与审美标准也表现出时代审美的变易性特征,服饰装扮已成为彰显时尚的重要元素,去年的撞色搭配到如今流行的荧光色系和星空图案反映了消费者审美观念和趣味的变化,促进新的设计思想、风格的形成,体现了设计审美的变易性。

3、结合实例简述西方古代设计文化的美学意蕴

a强调和谐和比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b重视美与实用的苏格拉底c对美的定义进行探索的先哲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观点e维特鲁威的建筑美学f普罗丁的新柏拉图主义g中世纪美学的神性思想h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和达芬奇美学观i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博克及其观点j鲍姆嘉通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k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贡献

3、结合实例简述中国古代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

A推崇宗法礼仪与“拨尔而怒”的审美追求,突出“崇高”和“中和”的审美特性,崇高指博大雄伟的审美对象,例如大规模的祭天祭祖活动,体现了风骨和气势之美和敬畏而崇高的心理反应;中和指和谐、平和,体现中庸之道,例如北京故宫建筑群,中轴线对称的设计体现了和谐和中庸之美。B把握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主张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体现了这一美学思想,使设计能利用自然为生活服务。C倡导兼养形神与“体舒神怡”的审美效能,儒家主张美善相兼,长信宫灯体现了肉体和精神的兼养。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共生,人类造物不应违背自然规律,阴阳五行的运转体现了道家的美学思想。D强调实用功能与“文质相一”的审美价值,明代家具注重功能,各个局部基本符合人体比例尺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产品设计观,强调对产品功能的创造。

4、结合实简述例未来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

A高科技化: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高科技产品已步入日常生活,省时省力的特点使得高科技产品好评如潮,例如智能机器人吸尘器等可利用声控等高科技手段快速高质量的完成清扫任务,迎合人们对高科技化设计的需求。B高清感化: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产品的物质性上,更加注重产品的精神内涵,例如特百惠公司的威尼斯调味壶组合,不是单纯的商品,也体现了一种简单、健康的生活理念,这种高清感化的附加价值迎合了未来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

C高人性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个性需求加大,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对生理层面的要求,也要满足消费者心理层面的需求,我国和谐号动车组就具备很多人性化设计,座椅可180度旋转;椅背后附带折叠桌子,可用于放置杂物;列车组厕所分男女残幼等,体现了未来设计美学高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5、结合实例简述“功能决定形式”的审美设计观的认识 赫尔曼穆特修提倡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他组织的同盟肯定机器生产,认为产品的粗制滥造源于缺少合理的工业设计,强调产品设计与艺术创作不同,必须遵循科技原理,按自然规律办事,强调产品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风格,反对一切单纯外加上去的装饰。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是功能决定形式的典范,朗香教堂的墙体和屋顶留有间隙,用于引入自然光;“光墙”留有不规则的空洞,内外开口大小不一,产生奇特光线效果;坡度很大的屋顶用于收集雨水,这些功能决定了朗香教堂独特的形式和表意性。体现了“功能决定形式”的审美设计观。

6、结合实例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美学原则

A人情化、个性化为第一要义,尼迈耶尔博物馆造型夸张,个性张扬,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人情化、个性化的原则 B借用符号学理论,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创造贴近大众生活习俗的审美形式,提倡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矛盾与含糊。悉尼歌剧院运用诗一般的象征和隐喻手法,造型独特,结构矛盾而含糊,产生强烈的象征意义和特殊的美学意蕴。(美国费城母亲住宅—文丘里)

C注重历史传统文脉的意义,喜欢将民族地区性的艺术特色融入设计,美国纽约电话电报大厦的屋顶设计以希腊神庙山花为原型,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文脉主义”的原则。

7、结合设计史的实例分析论证“less is more”和“less is bore”体现的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

密斯凡德罗提出less is more的现代主义审美设计观和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原则,强调建筑材料的质地美,提倡简单,反对多余的装饰。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凡德罗的代表作之一,整个建筑轻灵通透,里外空间连续流通,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体现了现代主义注重表现材料和功能的特点。但其也有局限性,容易忽视产品与人情感的和谐和交融,引起了后现代主义的强烈指责。

文丘里提出的Less is bore是后现代主义审美设计观,提倡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主张以人为本,高清感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以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他提出建筑应该推崇“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主张,美国费城的母亲之家采用平衡而不对称的室内分割,房子外表运用了古典山墙对称的构图,体现了其矛盾性和后现代主义的“文脉主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相比更注重个性化和自由化,对待各个设计风格和流派我们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

论述题(图片)

1、形——形态、造型

2、意——审美心理(带给我什么感受)

3、神——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和文化特征、设计师的思想和理念、做出评价(是否符合未来设计美学发展趋势)

篇3:文本资料整理软件的设计

据调查显示,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和企业的文本资料整理还没有完全的信息化, 主要还停留在手工管理的阶段。这种文本资料的管理方式其效率非常低, 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尽快开发出一套适合各高校和企业工作人员的文本资料整理软件就势在必行了。文本资料整理软件可以按照时间、相关内容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 使资料的查找变得简单易做, 尤其是文件增多时, 其优点就凸显出来。

2 开发工具的选择

Delphi是Pascal语言的一种版本, 它与传统的Pascal语言有很大差别。一个Delphi程序首先应是程序框架, 即使没有附着任何东西, 仍然可以运行。Delphi以可视化编程、强大的编译功能、友好的用户界面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Delphi产品按照功能分为4个类型[1]:

1) Delphi集成开发环境主要提供友好的用户编程开发界面, 集成了高效的编译器、项目管理器、团队开发支持、高级调试等功能;

2) Delphi可视化组件库提供几百个常用组件, 用于数据库访问、用户接口、数据处理、报表和Internet开发;

3) Borland数据引擎能够进行数据库管理, 并与数据库服务器高速连接;

4) MIDAS主要用于商业逻辑的智能集中管理和企业交易的快速处理。

3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1 用户需求分析

在系统设计之前和设计、开发过程中对用户需求所作的调查与分析, 是系统设计、系统完善和系统维护的依据[2]。将传统的文本资料从纸质的方式转变为电子的方式是资料存储方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减少了中间的许多环节, 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文本资料变为计算机存储后, 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料, 又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按照用户的需求, 在资料存储的过程中进行细化, 分门别类, 按照时间的不同, 年代的远近, 国家的不同, 语言的不同等各个方面进行分类。

3.2 系统设计目标分析

本设计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实现目标。

1) 支持多类型文件搜索。如在所有文件中查找文件扩展名是.doc.cpp.txt等;2) 在程序外, 按Ctrl+shift+S可从剪贴板中创建文件;3) 支持拖放, 把文本文件拖到程序上, 程序将自动生成它的文档支持的文件类型;4) 支持程序语法高亮显示;5) 支持全局查找;6) 支持备份, 在突然断电的情况下, 将没有存盘的文件进行备份;7) 支持密码, 对有些资料设置密码查询, 只有具备此阅览权限的人通过密码的正确输入才可以查阅资料。

4 系统的模块实现

4.1 菜单栏模块

该模块下包括五个子模块。

第一个目录文件子模块, 其下是下拉式菜单, 有新建文件其功能是新建立一个文本资料整理的文件, 在建立的过程中将其直接分类到相应的文件夹下面, 比如按照时间分类或者按照文本的语言种类等进行分类;有Ebook创建其功能是将文本资料以电子书的形式存放, 这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创造的全新网络出版方式, 将传统书籍出版发行方式在计算机中实现, 区别于传统纸制媒介的出版物。将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版后, 以传统纸制书籍1/3至1/2的价格在网上出售。购买者用信用卡或电子货币付款后, 即可下载使用专用浏览器在计算机上离线阅读。也就是这种形式的资料还可以在网上为其他用户提供使用;有打开文件其功能是将现存的资料打开使用;有最近文件功能是提供最近几天, 一周或者规定时间内使用的资料, 可以方便的找到要使用的资料;有退出系统其功能是退出使用。

第二个子模块是编辑子模块, 其下的下拉式菜单包括剪切、复制、粘贴、撤销、全选、向下选择、向上选择、撤销、格式刷、字体等功能。这些与word中的功能相似。

第三个子模块是搜索子模块, 其下的下拉式菜单包括查找和在所有文件中查找等功能。主要是按照用户提出的查找要求进行查找给出结果。

第四个子模块是选项子模块, 其下的下拉式菜单包括程序设计语言配置其窗口界面包括最近文件、树状列表和文档显示区。

第五个子模块是帮助子模块, 其功能是对整个系统如何使用提供的帮助信息。

4.2 工具栏模块

该模块包括剪切、复制、粘贴、撤销、格式刷、字体、查找、加粗、加下划线、左对齐、右对齐、删除空行等多种操作。分别针对资料进行不同的编辑, 如格式刷可以将资料中的某一部分编辑成和其他资料一样的格式, 包括字体, 字号, 行间距, 字间距, 字体的颜色等等;加粗和加下划线可以着重编辑资料中的重点部分, 起到突出的效果;左对齐和右对齐在进行数据编辑时使用会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总之, 使用工具栏中的不同操作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更有利于资料的整理使用。

5 结论

高校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整理文本资料经常会面对大量重复操作, 紧紧靠手工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十分困难, 工作中人为处理的疏漏、不慎造成的问题, 影响的不仅仅是工作效率。本设计为文本资料整理从传统的方式转变为信息化方式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盛泉, 刘白林.Delphi2007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02-01.

篇4:设计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理解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解决生活中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索,对圆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圆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系统化。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指导复习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这个学期我们认识了圆的一些知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这个单元。板书课题:圆的整理和复习

师:关于圆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回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面教学环节作铺垫。)

2.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圆的知识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怎样把这些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看看这个单元分多少小节学习?

师指导学生画圆,整理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模仿到创新是人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圆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教给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为学生下一环节独立整理知识奠定基础。)

3.学生独立整理归纳

师:这一小节的知识我们整理出来了,那么剩下的圆的周长和面积你们能独立把它整理出来吗?请同学们认真看书,然后把这两节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写在刚才整理部分的旁边。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利用迁移方法独立整理剩下的两节知识,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又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4.学生汇报整理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的整理情况?(指名回答,学生互评,完善整理。)

5.教师总结评价

对学生整理知识情况作评价,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形成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在交流与探讨中,学生对知识重新复习了一遍,巩固加深了对圆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智力闯关

1.判断对错

(1)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圓的半径都相等。(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4)小圆半径2 cm,大圆半径4 cm,它们的周长比是1∶2,面积比是1∶4。( )

2.拓展提高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d=2 cm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r=2 cm

(3)湖心小区有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8m,现要在它的周围铺一条宽1m的环形鹅卵石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π≈3)

(4)李爷爷找来一块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要用它做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形饭桌。请你帮他算一算,饭桌的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坡度、难度适中,平时学生容易出错的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加深学生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的理解。)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不但对圆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你们的整理、归纳等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希望今后继续努力。

(四)板书设计

圆的整理和复习

认识 周长 面积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篇5:机械设计复习整理

靠性的要求

2.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整体断裂、过大的残余变形、零件的表面破坏、破坏正常

工作环境引起的破坏

3.设计机械零件时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是?1】避免在寿命期内失效的要求2】结构工艺性要

求2】经济性要求4】质量小的要求5】可靠性要求

4.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1】强度准则2】刚度准则3】寿命准则4】震动稳定性准则5】

可靠性准则

5.常规设计方法-----理论设计、经验设计、模型试验设计

6.设计步骤:选择零件类型结构-----计算零件上的载荷-----确定计算准则-----选择零件材料

-----确定零件的基本尺寸------结构设计-----校核计算-----画出零件工作图

7.摩擦的几种方式----干摩擦、边界摩擦、混合摩擦、流体摩擦

8.磨损的方式及过程--------粘附磨损、磨粒磨损、疲劳磨损、流体磨粒磨损和流体侵蚀磨

损、机械化学磨损、微动磨损

9.润滑油优劣评价方法-----粘度、润滑性、极压性、闪点、凝点、氧化稳定性

10.流体动力润滑必要条件:1】楔形空间2】保证流体又大口进入3】连续不断的供油

11.预紧的目的---在于增强连接的可靠性和紧密性,以防止受载后被连接件间出现缝隙或发

生相对滑移方法:借助测力矩扳手或定力矩扳手

12.带的弹性滑动和整体打滑有什么区别? 1】在小带轮上,带的拉力从紧边拉力F1逐渐

降低到松边拉力F2,带的弹性变形量逐渐减少,因此带相对于小带轮向后退缩,使得带的速度低于小带轮的线速度v1;在大带轮上,带的拉力从松边拉力F2逐渐上升为紧边拉力F1,带的弹性变形量逐渐增加,带相对于大带轮向前伸长,使得带的速度高于大带轮的线速度v2。这种由于带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带与带轮间的微量滑动,成为带传动的弹性滑动。2】当总摩擦力增加到临界值时,弹性滑动的区域也就扩大到了整个接触弧。此时如果再增加带传动的功率,则带与带轮间就会发生显著地相对滑动,即整体打滑。打滑会加剧带的磨损,降低从动带轮的住宿,甚至使传动失效,故应极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13.链传动的失效形式----链的疲劳破坏、链条铰链的磨损、链条铰链的胶合、链条的静力破

坏。

14.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齿轮折断、齿面磨损、齿面点蚀、齿面胶合、塑性变形

15.提高齿轮抗折断能力---1】用增大齿根过渡圆角半径及消除加工刀痕的方法来减小齿根

应力集中2】增大轴及支承德刚性,使轮齿接触线上受载较为均匀3】采用合适的热处理方法使尺芯材料具有足够的韧性4】采用喷丸、滚压等工艺措施对齿根表层进行强化处理

篇6:《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笔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笔算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方法的归纳整理过程,使学生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就要结束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二、复习过程,练一练。

1、教材P47 第1题,课件展示。

(1)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的个位、十位都需要进位?

(2)、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教材P47第 2题,课件出示。

(1)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的个位、十位相减都要退位?

(2)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从以上加法和减法题中各选一题进行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

4、教材P47第 3(3)题,课件出示。

两个问题选择的计算策略是不一样的,问题1可以使用估算,问题2使用精算。

学生上黑板计算,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课件出示,判断题。

认真思考,集体回答。错的说出原因。

2、连一连,课件出示。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教材P49第6题,课件出示。

第1问采取估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第2问先让学生自己将要买的商品打上勾,再列算式计算。

4、比一比,看谁算得快。课件出示。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再小组交流讨论有什么巧算的方法么?汇报结果。

四、板书设计

第十课时 整理和复习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篇7:设计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总复习p90、93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1.能进行整十整百加减法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理解算理并能准确计算。能结合情境进行简单的估算。

2.能结合情境,提出能有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的能力。

3.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并能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4.能够借助知识点梳理表格自主梳理知识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3′)

1.师:都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先来一组口算热身。开火车口答,其他判断。(屏幕逐条出示5道整百整十加减法)2.师:这些口算题是什么类型的?

生:整百数,也是三位数。

3.师:大家回忆三位数加减法所学的内容,除了口算,你还学到哪些?(师生共同梳理,点击屏幕上的关键词。)

(后期边整理边补充)

口算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三位数加减法 计算

满十进

1、借1当

十、标记、0上加点代表9

验算

交换、加减互逆

解决问题

找信息、提问、列式 4.点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进行本学期数的运算的整理与复习。

二、组内交流整理表(5′)

1.师:课前,老师留了一个作业,借助知识点整理表梳理本单元所学到的口算、计算、验算和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屏幕出示整理表、页码)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欣赏各自整理的表格,相互交流、补充你梳理的知识点。按我们以往的要求:谁发言,谁起立,讲明整理的内容;其他组员用红笔随时对方法进行补充。数学小组长负责。计时4分钟,开始。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屏幕显示计时4分钟;师贴示黑板上的关键词:口算、计算、验算、解决问题)

3.小结:在刚才的讨论交流中,杨老师看到、听到每个小组进行得都很有秩序,每个人都能认真倾听,对组员整理的内容进行补充、提问,这就是有效的学习。

三、整理与巩固(30′)

(一)口算(4′)

1.师:请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口算这部分的知识。

生汇报:口算的方法;并出两道题考考大家。2.师结合学生的例子出两道口算,全体抢答。

如:280+300()280+30

6400-400()6400-4000 3.师:请你比较它们的大小,听要求:利用什么比较的?结果是什么?

生1:根据结果来比较,280+300﹥280+30 师:还可以怎样来比较? 生2:我观察到第一加数都一样都是280,比较第二个加数300﹥30,所以280+300﹥280+30。师:谁听明白了?像他这样来说一说?(生练习)

师:就像这样比较一下它们的(第2题)的大小。4.小结:在比较时,我们可以算一算,也可以通过观察算式特点寻找规律,让解决问题更简便。

(二)计算和验算(17′)1.师:请一个小组派两名代表到前面汇报“计算和验算”部分内容,说说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要求:汇报的同学声音响亮,条理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补充、提问。

2.指一组汇报:

生1:计算方法;举例说明,并提问:0上带点表示几?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2:验算方法;举例说明,并提问:除了我这种验算的方法,还可以怎样验算?请大家做一做。

3.巩固练习p93—9。看要求:计算,带*要验算。计时4分。4.做完互批,反馈。

生交流:①没做完,讲明哪一步算得慢?

②没审题

③题做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5.小结:及时发现计算的错误,寻找原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要认真计算,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三)解决问题(9′)

准确计算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接下来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1.师:观察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师圈画。

2.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指名提问题,师板书算式。3.师:如果有500个座位,够吗?(1)估一估,座位够吗?指名口答。

(2)计算,同桌互批,集体反馈。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做题完整)4.检测一道题p93—10,2分钟完成,反馈。

四、整理知识、质疑问难(1′)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对三位数加减法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闭眼回忆一下你梳理的知识和方法,还有需要再次提醒大家的吗?

(结合板书:对位,记得进位、退位,自觉验算,认真检查等)

2.师:验算是为口算、计算服务的,准确的计算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完善整理单(1′)

师:请大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整理单。

(学生书写补充。)

六、全堂总结(1′)

篇8:设计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关注“内容理解”, 依托“同步阅读”, 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单元复习课要对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温习”。但是, 复习课总归不是新授课, 要突出“有所提升”的原则, 所以这种“温习”就不能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 而应该尽量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外拓展。平时的新授课教学由于受到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不能随意拓展。复习课已不再受这些因素过多地制约, 已经具备拓展的条件。于是我依托“同步阅读”, 设计了这样的复习单 (以《詹天佑》为例) :

1. 我印象的是:詹天佑。原因是:他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干线。课文中打动我的句子有:

(1) 詹天佑不怕困难, 也不怕嘲笑, 毅然接受了任务, 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2) 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 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3) 遇到困难, 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 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 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二、聚焦“表达形式”, 借助“选学课文”, 达成“必学与选学”贯通

人教版选录的课文, 文质兼美, 无论“内容”、“涵义”, 还是“形式”, 三者都堪称完美又和谐统一。宗白华先生引用歌德的话说:“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表达的形式, 往往承载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中间又隐匿着作者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表达形式如此重要, 也应该是复习课要聚焦的焦点之一。

一册教材是以课文和单元作为结构单位的。当一篇篇文章按一定的专题被编排在一起时, 无论是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精妙选择与穿插, 还是每册书后选学课文的选择, 都倾注着编者的独具匠心。我们教师拿到一册教材后, 往往会仔细研究“精读”和“略读”这些必选课文, 而忽视“选学”课文。不仅如此, 即使在“精读”和“略读”教学过程中, 一篇课文教完马上又转入到下一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有时也会引导学生比较某几篇文章写法和内容上的异同, 但是鲜有整组课文的比较, 更难有必学课文和选学课文的贯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 还是相对的一个个点状或块状的, 没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相贯通的系统网络。于是, 我尝试借助“选学课文”, 在复习四上第五单元时, 设计了如下的复习单:

1.自学选学课文第5课《迷人的张家》并填空:作者来到张家界, 领略了仙境般迷人的景色:最使人难忘的? () , 群峰中最高的 () 和美丽的溪流 () 。因为有了这些奇山秀水, 张家界便成了植物的宝库、动物的乐园。迷人的张家界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2.作者来到张家界,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金鞭岩、黄狮寨、金鞭溪。因为:金鞭岩 () , 黄狮寨是 () 和金鞭溪是一条 () 。

3.选择印象深刻的景物来写, 是《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作者的写法。你知道本组课文其他几篇课文作者是怎样写的吗?

(1) 《长城》作者先写 () 再写 () 。

(2) 《颐和园》作者是按 () 顺序写的。

(3) 《秦兵马俑》作者先写兵马俑 () , 然后写 () 。

四上第五单元“世界遗产”的学习重点是:认真阅读课文, 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我的发现”安排的是发现句子的表达方法, 体会写出事物特征的写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游记类课文, 课文写了哪些景物, 四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读明白。至于怎么写具体、写生动、写出事物的特征, 是新授课教师教学的重点。我觉得单元复习课上,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话编者, 揣摩编者安排这几篇文章的意图, 于是我想到了将选学课文设计进复习单:第1题, 让学生自学《迷人的张家界》。尽管选文篇幅较长, 但是借助填空的形式长文短读, 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读出作者写了什么。第2题仍旧以填空的形式, 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只选择这三处景物来写, 是因为这三处景物最有特点———金鞭岩最使人难忘, 黄狮寨是群峰中最高的, 金鞭溪是一条美丽的溪流———让学生体会抓事物特征的写法。第3题则是帮助学生梳理本组课文的不同写法, 学习几位作者不同的安排材料的方法, 感受编者的良苦用心。清代教育家颜彦曾说过:“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与其在复习课上, 再头头是道分析、总结给学生听, 还不如在这样的语言练习中, 达成“必学与选学”的贯通。

三、留意“语言现象”, 选取“配套作业”, 实现“习得与运用”转换

根据年段特点, 三年级上册起, “我的发现”的内容开始拓展, 从之前单纯地识字, 拓展到引导学生发现词和句的一些规律, 认识一些语言现象。教学时, 如果止步于这些现象的发现, 就未免有些“可惜”。如果能留意这些语言现象, 并将此应用到配套作业的练习中, 那么, 无论是学生完成作业题的质量, 还是单元复习的效果, 可能就会实现“双赢”。例如三上《课堂练习本》语文园地三第6题:

小练笔

秋天, 我们已经看到了你缤纷的色彩, 听见了你美妙的声音, 感受到了你带给我们的欢乐。

三上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 学习重点是:随着课文的学习, 进一步发现秋天的美丽和美好, 并用手中的笔来描绘。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 学生已经看到了秋天缤纷的色彩, 听见了秋天美妙的声音。复习单第1、4题是对课文的回顾, 是对描写秋天色彩与声音词语的整理。第3题是帮助学生发现拟声词的形式特点, 第5题是本单元“我的发现”的拓展。复习单的1~5题都是为小练笔提供“素材”, 要实现的是语言习得与表达运用之间的转化。

总之, 单元复习单的设计要紧扣单元重点, 在帮助学生整理的过程中, 融入语言练习, 借助“复习单”这一载体, 进一步强化单元复习课的应有功能。学生借助单元复习单的练习, 单元知能体系得以建立, 训练程度也得到深入, 语文能力正逐步加强。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在设计单元复习单的过程中, 还应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设计有差异的复习单;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由浅入深的复习单等。

摘要: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没有专门的单元复习, 而语文园地、回顾拓展等其功能近似复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却存在着只梳理不练习或者重整理轻练习的问题。笔者尝试设计紧扣单元重点, 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融入语言练习的多功能单元复习单, 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 达成“必学与选学”贯通, 实现“习得与运用”转换, 以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单元重点,语言练习,单元复习单

参考文献

篇9:设计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关键词]三角形 复习方法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71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三角形知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与意义、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分类,三角形的面积的有关知识。

(2)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复习,初步掌握复习方法,形成基本复习技能。

(3)提高复习课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复习三角形相关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单元复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构建。通过复习活动,提高学生上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除圆以外所有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已经具有初步的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还会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老师带来一组漂亮的图片,请你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一下。(播放课件)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三角形或者都和三角形有关。

师:看来三角形不但实用而且很美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通过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美丽和实用,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揭示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

师:请拿出你的课本找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带着老师的温馨提示开始阅读。(出示课件:谁用响亮的声音把它读给同学们听听?)

自主复习提示:①课本中把三角形分为哪几部分来学习的?每个部分的知识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②关于三角形,课本中有哪些公式?是用什么数学方法怎样推导出来的?③把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咱们开始阅读吧!

师:读完的同学请坐正,谁先把你的阅读收获说给同学们听听?

生说……生评……

师:大家收获真不少,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能把这些凌乱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地展现出来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哪个小组先把你们的作品展现一下?(实物投影)同学们整理的都很棒,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整理的知识进行了汇总。(课件演示)你在复习时,觉得哪个知识点有困惑,说出来咱们共同探讨一下。解决不了的老师来帮忙。

师:回忆一下,面积的推导公式是怎样的?谁来说一说?

生1:我们是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推导出来的。

师:很棒!(课件演示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边看教师边解释)感觉如何?

生2:转化可以把新知识的探究与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联系起来,事情就简单化了。(板书:转化法)

师(指着网络图中三角形内角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生3:测量,然后相加。

生4:剪拼。就是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

师:这种方法很好,咱们共同回忆一下。(课件演示剪拼过程)其实这种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我们给它起名叫剪拼法。(板书:剪拼法)

师:剪拼法和转化法是数学上很重要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同学们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了吗?老师想挑战你们一把,敢应战吗?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师:下面的问题怎么解决?解决这类问题的依据又是什么?测试一下就知道你是否真正理解了。

1.下面每组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你能想个办法让它稳定吗?

3.数学游戏:猜猜我是谁?

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180°,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内角和吗?

5.有一块长6米,宽2.5米的黄布,要做成三角形小旗,可以做成多少面?

6.三角形在咱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播放课件,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三角形的用途,在音乐中欣赏三角形的美感)

师:三角形的作用很多很大,希望长大后的你,能用三角形发明更多的东西,让它散发出无限的力量。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师:回忆一下,咱们这节课复习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咱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的?希望同学们可以学以致用,并用这种方法对其他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评析】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先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再从三角形的特性、分类、图形的拼组及作用深入复习三角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了解并喜欢三角形。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小组汇报中大家取长补短,回忆知识。教师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全面带动学生去整理,在此过程中通过课件动态展示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摆小棒,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既能让学生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良好习惯,又能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

板书设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整理】相关文章: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05-27

设计美学感悟05-03

设计美学作业06-05

设计美学教育06-16

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系09-10

设计美学课论文04-15

设计美学评价论文04-16

设计美学管理论文04-16

设计美学论文题目05-02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公开课教案下一篇:跨境购物大热:电商集体“买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