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2024-06-25

经典阅读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阅读“红色经典”活动心得体会

在本次阅读“红色经典”活动中,我单位及时动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安排部署,同时,购买了相关书籍,为大家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抓住单位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克服工学矛盾突出的困难,静下深学习思考,认真学习了《邓小平文选(一一三卷)》(人民出版社)、《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中国共产党90周年学习读本》、《大国崛起》、《共产党宣言》等红色经典著作,抓好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的每个学习环节,把读书活动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

“红色经典”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英雄主义精神,它是与几代人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当时原创人员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分不开的,在当时语境下,它被看作是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提升。“红色经典”的作品都是当时革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也许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那些作品不免有“过于正统”的慨叹,但它们正是通过生命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至今依然闪烁着亲切的、淳朴的光辉,散发着经久不息、催人奋进的艺术魅力。因此重新认识、重新解读这些曾被冷落多年的红色经典也就成了一种社会趋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思想变革,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可谓是物欲横流;社会道德底线也在不断下滑,“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等,官场上有各种丑闻,娱乐圈有各种丑闻,各行各业都是丑闻不断,在此不加赘诉,可谓世态炎凉,是以连我们敬爱的温总理都发表讲话严肃批判当今社会的道德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严重扭曲的时代,我之前也一直非常的迷茫,仿佛在迷雾中找不到方向,人生的道路何去何从,不知道怎么走。通过诵读红色经典,学习伟人的事迹、伟人的思想和伟人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和鼓舞,让我在迷雾中看到了太阳。

怎样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落到实处?需要认真思考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作为供销社机关干部职工的一员,只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勤奋工作,才能为供销社的兴旺发达做出自己的力量。结合红色经典,我有以下几点启发。

第一、坚持学习,不断追求进步。始终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履行好工作职责的重要途 径来抓,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类专题学习活动,坚持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推动工作相结合,努力在学深、学细、学透上下功夫,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加强向领导和其他同事的学习。

第二、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理清思路,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在创先争优、效能昆明、执行力提升年活动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勤政意识和进取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提高办事质量为核心,以工作效率为突破口,以群众满不满意为衡量工作好不好的标准,确保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严格要求自己,按纪律按程序办事。按照要求,及时做好公文处理,领导安排的工作,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安排时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做到不让公文在手上积压,不让单位形象因我受损坏。强化建设,树立一流形象。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讲奉献、树正气,以诚待人,强化服务意识,遇到问题及时请示汇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领导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办好每一项工作。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工作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群众的好评。

第三、认清存在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因工作烦 而杂,而有时统筹安排不科学,致使部分工作质量和效率不高,有时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为此,要直面自己存在的问题,向老一辈的革命者们学习,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使自己在工作上不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了解到我们党是极其优秀和负责任的党,我坚信我们党有能力和智慧带领我国青年一代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让我们紧紧携起手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

篇2: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响应要求全党、全社会加强学习的号召,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丰富支部同志的课余生活,理学院15硕党支部于4月25日在学院楼235开展本月的组织生活。

会议伊始,由裴雯熠同志主持本次活动,他用“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而且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作为本次会议的开场白。接着,支部同志陈晓晨分享了他刚读完的一本书——《周恩来传》,从书里可以知道,总理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从儿时便立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而后在青年时期又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加入共产党,随着毛主席四处南征北战长达三十多年,晚年又为处理国家繁杂的琐事和在中保护共产党的元老而精疲力尽,最后又因劳累过度身患癌症而逝世,周总理的一生可以说从未休息过,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国家。然后,肖立财同志也分享了他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书名为《人性的弱点》。他从书中得到了四个启发:如欲取之,必先予之;真诚的关心别人;不要随意批评或抱怨别人;看到别人的优点,给予真挚诚恳的赞赏,同时肖立财同志也呼吁支部其他同志去阅读这本书。冯涵阁同志分享了余华的作品《活着》,《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它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作者用冷漠甚至残忍的描写来引起读者的无限深思。最后,戴超同志也分享了他读书的一些感受,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活动虽已结束,但活动的开展,将对支部党员产生深远的意义。读书是一项长期、有效、文明、健康的教育工程。今后,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与书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

篇3: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一、自由阅读, 感知诗词建筑美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古诗词, 大都有内容浅显、构成精美的特点。学生在自由阅读古诗词时, 很容易被诗词的一些外化形式所吸引, 如节奏、韵律、句式、典故等, 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关注的感知点。教师在引读的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 根据学生阅读产生的疑问进行引导, 也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特点, 给予学生一些启发性的点拨, 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形认知。如律诗和词的规范性, 教师不需要讲解相关专业常识, 但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词的建筑美, 其整齐性、统一性展示的是形式美。

例如,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选用的古诗《所见》, 描写的意境非常有个性。教师提出阅读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学生阅读完毕, 教师让学生来讲解阅读体会, 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姿多彩。有学生说:“一个牧童骑着黄牛, 他想要扑蝉, 也许看到了螳螂或者是黄雀, 他忽然停在那不敢动了。”还有学生说:“一个牧童骑黄牛走在路上, 听到蝉鸣, 他想要去抓住, 蝉发现他了不再鸣叫, 牧童只好站在那里不说话了。”其实, 不管是哪种解读, 都没有对错之分, 学生能够从有限的文字中读出场景和故事, 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二、个体朗读, 体味诗词意境美

小学生在上幼儿园时就已经会背诵相当数量的古诗词, 这为其现在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学习诗词, 其中朗读是最重要的手段,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 诗词中的很多内质美都会显现出来,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我们知道“意在诗外”, 诗词的很多内质元素并非需要教师讲解出来, 而且在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 让学生朗读诗词就可以实现自我探索, 掌握更多“不可言传”的感知。

例如, 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 教师先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学生通过大屏幕认读生字, 然后教师引读:“这首诗描写的是六月西湖的美景,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你们朗读几遍, 体会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我们要进行一场朗读比赛, 看谁读得最有味道。咱们可以先听听配乐朗读录音, 体会朗读技巧。”教师播放录音, 学生跟读。学生开始大声朗读, 教师跟进指导, 帮助个别学生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错误。朗读比赛相当热闹, 学生声音响亮、情感饱满, 教师当场给予点评, 学生倍受鼓舞。其实, 教师创设朗读比赛的目的非常明确, 就是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对古诗形成深刻感知。

三、讨论研读, 探索诗词情感美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

首先, 组织多元阅读。合作学习在阅读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呈现多元化, 教师要根据学习实际需要来进行分组, 设计具体学习任务和操作方式,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充分的互动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并非只有集体讨论这一种形式, 在讨论研读古诗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阅读竞赛、相互检查阅读情况、分工完成阅读任务等。要让小组长发挥积极作用, 组织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小组集体阅读之中, 并建立小组集体阅读共识。

其次, 优化感知体验。学生参与小组集体阅读行动, 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上形成自我感知, 但这些感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 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感知进行整合优化, 从而建立全面的、深刻的、科学的诗词认知体系。

例如, 在学习《寻隐者不遇》时, 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同桌两个人做好分工, 现场进行一段演绎, 将诗中情景模拟出来。成果展示时, 学生大多能够积极参与合作演绎, 这个展示环节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教师设计同桌展开演绎活动, 不仅让学生感知了诗词的情感美, 还对其自身能力形成挑战, 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效果相当显著。

四、赏析品读, 学习诗词语言美

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经典名句进行赏析, 意在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感知, 学习诗词的语言之美。学习诗词语言是古诗词赏析的重要内容, 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要特别注意对语言营养的汲取。小学阶段安排学生“读背”古诗词, 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虽然如今已不用诗词语言去交流和写作, 但古诗词语言的精练性、高浓缩性, 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如果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成功地引用一些古诗词名句, 那就可以极大地提升作文品质。

例如, 在赏析《观书有感》中的名句时, 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 然后进行比较:本诗共有三句话, 哪些句子更经典些?学生很快就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问道:“你感觉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呢?你最喜欢什么地方?”学生继续阅读思考, 有学生说:“这两个句子属于自问自答, 应该是设问, 让人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也有学生说:“这最后一句是将读书比作长流水, 这是非常精彩的比喻, 含义深刻, 令人深思。我打算在写作文时, 就要用上这两个句子。”教师让学生自己展开赏析, 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主动感知, 找到经典名句的精彩之处。这样才能确定其学习方向, 学习效果自然大好。

篇4:从阅读经典到经典阅读的理性向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经典 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35

所谓阅读经典,是指阅读文本的精彩程度堪称经典,其阅读行为是常规性的;而经典阅读,则是指阅读者用阅读经典的态度对文本展开精细化的研读,由此建构起来的阅读认知是经典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升阅读意识,精选阅读文本、研读文本、演绎经典,实现从阅读经典向经典阅读的顺利过渡,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一、选择经典,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需要先选择经典的阅读素材。教材文本大多选自名家之手,属于经典范畴,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文本未必就不是经典。所谓经典,应该是文本具有内质美、形式美、语言美等特质,并非一定要出自名家之手。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材料进行精心筛选,找到文本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展开经典阅读。选择阅读经典文本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借助多种媒介寻找经典文本,为经典阅读提供物质保障。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不仅体现单元同类特征,还具有多元性、丰富性,每一篇课文都有阅读的亮点。如,《九寨沟》一文,虽然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其描写部分堪称经典。它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情节安排自然有序,体现散文游记的特点,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教师在引导时,要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梳理文意;然后让学生挑选精彩文段进行重点研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体验作者情感,形成阅读认知。教师精选几段,进行典型赏析。教学“每当天气晴朗时……‘五彩池’呢”一段,教师播放相关图片,讲解描写手法,为学生顺利阅读做好铺垫。教师将课文精彩部分筛选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经典文本素材,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提高。

二、研读经典,构建学生阅读认知

经典阅读内涵丰富。教师要对经典阅读行为和阅读目标进行规范,提出个性化阅读要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核心,厘清文本内质特征,对文本形成个性认知。小学生阅读基础较差,教师需要对阅读方式进行规范要求,对阅读行为进行针对性引导,对阅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对阅读得失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阅读经典走向经典阅读。经典阅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经典阅读习惯,已经成为提升学生阅读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开天辟地》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将这个神话故事讲得更清晰,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在小组内试讲故事,同时选出优秀者参加班级故事大赛活动。小组展示时,各个小组都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班级展示更是精彩纷呈,学生发挥出自身优势,将文本情节演绎得非常到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文本,小组讨论讲故事的技巧,这为学生探索文本精髓创造条件。学生能够成功讲述文本故事,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探讨,这样才能形成对文本的二度创作,提升文本的品质。

三、演绎经典,训练学生阅读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设计丰富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细致的解析,形成独立性、个性化的阅读认知。阅读训练是经典阅读成果的展示与巩固,需要教师对学生阅读实际进行科学评估,为阅读训练设计提供依据。阅读训练不仅要以经典文本为基点,还要对学生经典阅读行为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完善经典阅读的认知体系。

在学习《珍珠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研读,最后进行这样的延伸阅读训练:“课文给我们留下许多感兴趣的情境,给你几个备选角度,写一写:一是舒适、安全的巢;二是可爱雏鸟儿;三是小鸟喝茶;四是幸福的‘三口之家’;五是雏鸟儿的梦。”这样的训练学生接触很少,因而都积极进行思考,想用自己的方式为文本添上精彩一笔。一个学生写道:“可爱的雏鸟儿,像是一团毛茸茸的绣球,滚过来滚过去,真是好玩。我轻轻捧起它,双手顿时感觉到一阵温暖。啊!小鸟,原来你的童年充满温馨。”很明显,学生对文本展开了深入阅读,并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

小学阅读教学的技巧运用呈现多元性。教师需要根据阅读教学实际和学生阅读基础精选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引导的针对性。阅读教学要实现经典阅读,还需要教师采取多种引导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经典阅读意识,对文本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读,实现文本、生本思维的接轨,引发学生认知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篇5:国学经典暑期阅读心得体会

一、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20__年6月,我校组织成立了一支由分管教学的校长任组长、德育处主任任副组长、年级组组长任组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领导小组。各年级根据学校编写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认真编写了本年级校本教材的初稿,经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领导小组严格审稿后,我们编撰了一套“诵读国学经典、滋养阳光人生”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该教材一共六本,一至六年级各一本。教材的内容分为五个 篇章:山河风光篇——江山多娇美如画;爱国情怀篇——赤诚之心耀中华;勤学惜时篇——书山有路勤为径;心灵悟语篇——大道无形明心智;品德行为篇——德行优良创和谐。配有“小光老师教你读”、“我和阳阳诵经典”(里边又包括“教你读”、“我来读”、“我乐背”)、“阳阳伴我行”、“精彩对对碰”等不同板块,这些板块增加了诵读的趣味性,特别是“阳阳伴我行”这个版块,在学生学会一章节经典诗词后,结合自己平时的言行给自己一个评价(笑脸或星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用所学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经典转化为人文底蕴。20__年,我校二年级校本教材《经典诵读》在全国和谐德育实验与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二、营造氛围,创设环境

篇6:阅读经典主题班会心得体会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改变人生,读书就是希望。”阅读改变人生,如果我们阅读的书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广阔,只有不断学习上进的人,才能走上美好的人生路。读书,使人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略懂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人;读书,使人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是非观和审美观;读书,更让人初步尝试知识的无穷魅力,感受到了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

读书就是希望,青少年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要想成为大有益社会、大有益于人民的人就必须刻苦读书,就必须大有才干。

活动目标:

1、明确什么是好书,使学生懂得只有多读好书才有利于在各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2、畅谈读书的感想,交流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3、明确读书目的,展示读书成果,提高学生读书的自觉性。

活动准备:

1.发言材料。

2.布置班会黑板。 3.小组准备以书为伴成长的名人故事。

活动过程:

一、亲近书籍

从我们懂事那天起,爸爸妈妈就会对我们说:长大后,你要好好读书。进入小学后,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认识了a oe,学会了读书写字。从此,一位良师益友就走入了我们的生活,那就是——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我们精神的粮食。今天,就让我们阅读经典,与书成为朋友,让心情在书的海洋中遨游。

1.听诗朗诵《书》,配音乐

诗《阅读人生》

默默地用纯洁的心灵去体味人生这一片绿地,

默默地用美妙的憧憬去悸动这一方天空。

绿色,是挡不住的诱惑,

追求是无法抑制的信念。

我们每个人都在辛勤地耕耘,

我们每个人又都用渴盼的目光去看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色彩纷呈。

伫立海边看帆,

看飞翔的鸟,

用心去倾听涛声,

静坐山头遥望轻轻移动的白云,

去想属于自己的心事,

用心灵去读出无数深情的诗章,

小憩人生旅途中每一个驿站,

便会发现每一个脚印都是那样的深沉和坚定,

阅读整个人生,

我们便拥有一切,

因为我们为整个世界献出了真诚!

2.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想法呢?

3.生谈自己的体会。

二、遨游书海

师:书,能给人知识,书,能净化心灵,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在书中找到智慧的金钥匙。俗话说,才能来自勤奋!现在就看看我们勤奋读书的故事吧。

1. 介绍有关以书为伴成长的名人故事

《毛泽东的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些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名人爱读书,我们也都是书的好朋友,都是书的知心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吧!

2. 说明书籍的重要性

师:莎士比亚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真心希望同学们都能和好书交上朋友。

3. 同学们畅谈体会、推荐好书

师:听着这几位同学精彩的读后感,体会着他们深刻的感悟,相信同学们也认识了一本好书的影响力!那究竟哪些是好书,我们该与哪些书相约呢?请学生相互推荐一本好书。

4、分享好的读书方法。

(1)读书的途径:和同学相互交换阅读;双休日去书店看书;去少年儿童文学网站看书;去图书馆办张读书卡,定期借书。

(2)有计划的读书:如近段时间阅读哪种类型的书籍或哪几本书。

(3)关注新书推荐:如去少年儿童文学网站和书店查询新书推荐。

(4)勤做读书卡:如将读后感或书中的好词佳句配上简单插图作成一张漂亮的读书卡片。

(5)为自己开辟一个精致的小乐园:分类清晰的书架、轻松有趣的书台、精致的书签和读书卡等。)

5、评比 “读书先进”,并予以表彰。

师:在这个月的读书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在课后、在中午广播时间认真读书的样子,看到了一本本好书在同学之间相互传递,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现在,我们要评出“班级读书之最”:

“读书最多的人”

“读书最认真的人”

“课外知识最丰富的人”

“最爱书的人”

三、班主任总结活动

看到大家与书相约,与书成为朋友,真是高兴!的确,小时侯,读书能消除我们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长大后,读书能除了我们对茫茫世界的困惑和对人生命运的迷惘;读书教会我们成长,读书伴随我们成长,读书丰富我们成长,读书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成长......正如高尔基说的:“读书,能给我们力量!”所以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读爱上读书,并且能读好书。

四、活动的延伸:

篇7:经典阅读摘录心得

1你不在了,但生活还在.

——《天蓝色的彼岸》

感悟:生命逝去的“我”开到天蓝色的彼岸,看到了许多,也思考了许多,就比如这句“你不存在了,但生活还在”.很短小的一句话,却让我觉得四肢发凉,莫名地有了些无奈和疼痛.小男孩该是后悔了吧,遗憾生命那么短,还没来得及好好珍惜.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把握好每一个今天,使生活更有意义,更加充实;我们要学会去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谅解、宽恕别人,要勇于承认错误,不要怕说对不起.

2摘自培根随笔之《论死亡》

死与生同其自然;也许在一个婴儿方面生与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种热烈的行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热的时候受伤的人一样,当时是不觉得痛楚的;所以一个坚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

感悟:

看完这段文字后心灵都不由清明了些,仿若醍醐灌顶.自从懂事后知晓死亡,就一直怀着畏惧的心理,有的时候甚至埋怨科技的发达,因为明白世界本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总觉得死后的虚无是最深刻的恐惧.但是培根早在几百年前就说到“生与死同期自然”,都是自然的恩惠,所以要平淡待之,要珍惜生命,死而无憾.

3于是凤凰花激起的不仅仅是童年成蝶化蝶的记忆,而是少年梦凤化凰的一段惜情.如火的花的印象配上轻唱的骊声,敲响了少年的梦境,惊觉到自己既不是凤凰神鸟,也非朝阳梧桐.终于在碎梦中瞧见自己的面容,原来只是一个少年,原来只是一段惊梦.

——林清玄《断鸿声里》

感悟:我总以为林清玄的文字都是禅宗或是寓言,没想到还有这样抒情优美的文字.作者写凤凰花的同时,也写了高洁的梧桐,涅槃的凤凰和年少的骊歌.光阴逝去,离别却总是让我们伤感而无奈,但是凤凰花还是这样热烈地开着,映衬着离别的哀伤.

其他见我给你的文件啊

篇8:谈谈经典阅读教学

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我们永远的学习范本。由于语文课时及学生课余时间有限, 要广读名著是不可能的。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少量名著, 较快地提高对名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本文就如何使学生通过精读一本名著, 提高欣赏能力, 形成良好的文学氛围, 作一些探讨。

一、消除学生对名著的敬畏感、疏离感

文学大师由于竭力追求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的独特性, 使得其作品与媚俗平庸的作品大异其趣, 加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宗教感情等因素的差异, 使得名著不像通俗小说那样晓畅、直露, 而较难理解。这使得学生对名著产生敬畏感、疏离感, 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学生说名著不是不想看, 而是看不懂。事实上越是严肃的作品越是贴近生活, 写的大多是常人常事, 更能反映生活的本真面目。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常情、常理、常识来解读名著, 揭去笼罩在名著上的神秘面纱。阅读名著重在体验、想象、培养兴趣, 不必苛求学生怎样深刻理解其思想内容。

二、精心指导, 有计划地选择读本

精读的书, 必须认真挑选, 不能信手拈来。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是有限的, 老师应加以指导。老师应介绍有关文学常识, 列出一个既能反映时代精神, 又能体现作家风格的名著清单。指导学生选书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 也要考虑所选作品的多样性。对文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选较厚重的作品, 而兴趣不浓, 基础较差的学生应选较明快易懂的作品。为了加强交流、提高效率, 要有计划地选择不同国家、时代、流派的作品, 同班同学所选作品不能相同。老师应将学生带进书库开架借阅, 现场指导。

三、落到实处, 达成目标

名著难读、难懂, 要使学生静下心来, 认真阅读, 深入体会, 光靠苦口婆心的说教是不行的。要有实在的措施, 要达成一定的目标, 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精读一本名著掌握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 提高鉴赏能力, 才能避免有些学生泛泛而读, 不求甚解, 甚至蒙混过关, 走过场。在目标达成上我们分为书面目标与口头目标两种, 并且都作为考测项目。

(1) 书面目标:做一张介绍名家名作的手抄报。之所以要学生做手抄报, 而不是写小说评论一类的文章, 主要是要为完成从作者到编者的角色转换。要学生写一篇评论名著的文章比较困难, 而通过查阅资料编写一篇介绍名家名作的文章是可以做到的。手抄报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对作家生平、成就的介绍或者对作品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的评析。老师要精讲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 以免学生无处下手。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都能从前言、后记、名著简介读本或在网络上找到为自己所用的材料, 编写介绍评析作家作品的文章。学生自己排版、绘图、书写。这样既能让学生尝到创编报纸的乐趣, 又让学生学习评析名著的方法。

(2) 口头目标:开题为“名家与经典”的名著介绍会, 由学生口头介绍作家作品, 主要内容是讲述故事梗概。说比写更难。长篇小说人物众多, 情节复杂, 要把故事说清楚, 不但要对作品非常熟悉, 还要有化繁为简的功夫。一开始学生都有畏难情绪, 觉得这是一件老师才能做的事。老师要让学生理解长篇小说是如何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来塑造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主题的。将次要人物, 枝枝蔓蔓删除, 才能使小说故事连贯、集中, 才能清晰地体现学生主题。老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 并作示范, 以鼓励学生上台。口头交流的情感双向性和竞争性, 使名著介绍会一开始就显得紧张、热烈,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有部分学生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富有感染力。由于每个学生介绍的作品都不一样, 就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 对几十篇名著有所了解, 效果良好。

通过开展精读一本名著的活动, 使学生掌握一些欣赏名著的方法, 了解了文学常识。原来对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学生也能对一些作品耳熟能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形成了良好的文学氛围,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不良作品的侵蚀。这样做虽然用了较多的时间, 但与所取得效果相比是值得的。实践表明, 只要对学生加以引导, 并配合一定的措施, 是可以消除学生对名著的敬畏感与疏离感, 帮助他们走近文学经典, 走进文学殿堂。

摘要:学生阅读一些名著是必要的。本文从消除学生对名著的敬畏感、疏离感;精心指导, 有计划地选择读本;落到实处, 达成目标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使学生精读一本名著, 从而提高欣赏小说的水平。

篇9:阅读经典 感受经典 习用经典

作者队伍的权威性。“中文经典100句”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季旭升总策划,精心选择国人不可不知的中文经典名著,如第一辑推出的三本是《论语》、《史记》和《古文观止》,其中《论语》和《古文观止》由来自各大学文学系、哲学系和政治学系的专家(他们共同组成文心工作室)编写而成,而《史记》则由知名历史评论家公孙策编写。然后作者从每本经典中撷取100个名句,告诉读者名句的出处——“名句的诞生”、白话译文——“完全读懂名句”、名句背景故事、典故及赏评——“名句的故事”、名句的延伸及运用——“历久弥新说名句”、“名句可以这样用”,可谓一系列完整的呈现,俨然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精华浓缩。在阅读中,作者对于普及中文经典的热忱和自信令人感动,他们依靠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蓬勃的灵感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门—— 一扇通往中文经典的大门。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中文经典100句”不沉重,它不是夫子自道式的喃喃自语、独自领悟;“中文经典100句”不肤浅,它不仅仅是100个名句的白话翻译那么单薄。举个例子吧,譬如“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来源于《论语·子路·第十三》,“完全读懂名句”告诉我们这句话讲的是如何评判好人:“乡里的好人却喜欢他、敬重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他才是真正的好人。”“名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这是发生在孔子和弟子子贡之间的一段对话。而“历久弥新说名句”最得见作者的古文功力,由孔子评判好人的标准,联系到清代《幽梦影》中《官声与花案》中的一段表述,也是关于好人的,与孔子的标准何其相似;而反之,又从明太祖朱元璋注释《道德经》时的困惑,引出了道家和儒家在面对同一问题时给出的不同答案;究竟孰是孰非,读者或许会有第三种看法。如此穿梭古今中外,引类相从,又逆向思维,给名句的意义带来了无限的张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围绕一句话,就可以这样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形成一个小小的思想库。阅读“中文经典100句”,得到的不仅仅是100句名言,也不仅仅是名言背后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知识,或许,收获最大的,是这本书唤起了你对中文经典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以及由阅读而激发的深刻的思索和丰富的联想。

佳评如潮,强力推荐。“中文经典100句”原料是经典的,视角是新颖的,讲解是精辟的,语言是生动的,正因如此,注定了这套书受到了来自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和倾情推荐。大学教授这样说:“摘出若干名句,重建语文情境与故事现场,让青少年自然引发兴趣而进入精美文学之门。”(淡江大学中文系曾昭旭教授)“我们何其有幸,可以站在圣人的肩膀上,不妨就从阅读“中文经典100句”开启、落实我们自己‘经典’的一生!”(台北大学马宝莲副教授)中学老师这样说:“揉合了最新资讯、现代格调,以活泼的手法,加入趣味故事、背景小常识,宜古宜今又不失原本风味,实在引入入胜,让人自然阅读古文而不觉沉重。”(建中资深国文教师陈美儒)报社主编这样说:“以前坊间的国学书都是夫子自道,酸腐呆板,年轻人看不下去;现在这套书结合四大优点:注解详细、有名句诞生的由来、有背景故事、有现代情景式的运用,很实用又有趣味。”(《苹果日报》总主笔卜大中)主持人这样说:“我诚挚地以为,读者若把这本书当成手册,随时随地,随手抽一页看看,也许一百则《史记》名言,很快就可融入脑海,变成自己智慧的一部分。”(广播电视主持人蔡诗萍)作家这样说:“这是一本对学生、上班族、家庭主妇、社会新鲜人、大小主管、公司老板甚至沿江名嘴等各类靠文字或口传为主要工作者的必读好书!它很好看。再其次,这本书很有用。的确值得推荐。”(小说家廖辉英)

工具性和按需阅读。从中文经典中撷取100句名言,分门别类,装到不同的筐中,当你需要时,可以随时取用。如《论语》100名句,分为“未知生,焉知死——生活态度”“吾日三省吾身——品德修养”“乡原,德之贼也——言语行为”“君子成人之美——待人接物”和“温故而知新——学习求知”等;而《古文观止》100句则分为“天地一方”“人生志气”“忠臣名谏”“真情流露”“山光水色”和“金玉丰鲜”六类。这样,每一类由若干名句组成,每一名句下又有相类或相反的名句和经典事例。无论是对于学生、写作者、演讲者还是政企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阅读。同时,因为在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随手翻阅而不会有不连贯之弊。“中文经典100句”就是这样一种工具书,帮助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名句脱口而出,下笔有如神助,中文水平令人刮目相看!

篇10:经典文献个人阅读心得体会字

层次

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形式

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

程度

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矛盾

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是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真正是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

文献引用的忌讳

知而不引

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实际上审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断章取义

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引而不确

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来源不实

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盲目自引

篇11:西游记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西游记》主要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一路上他们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千辛万苦终于上得西天,取得真经。每次读完西游记我都不禁对唐僧的严守戒律、固执执着,孙悟空的桀骜不驯、勇敢机智,猪八戒的憨厚幽默和沙和尚的任劳任怨感悟颇深。而感触最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孙悟空,他在我心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孙悟空法术高超,爱憎分明,有勇有谋。取经路上每当唐僧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都是他保护着唐僧。他虽桀骜不逊但是却忠于师傅,他敢于跟妖魔鬼怪,强权恶势力们做斗争,利用自己的足智多谋一次又一次的保护着唐僧保护着大家。当面对师傅的误解和驱赶时,他并没有记恨自己的师傅,而且更加尽心尽力的保护着师傅。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孙悟空,我们会发现,初出茅庐的孙悟空并没有那么的神通广大,他只是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石猴子。他无法无天,毫无章法,胡作非为,到处惹祸闯祸,偷吃蟠桃,大闹天宫,后来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5。而后他遇到了师傅唐僧,他每天只能跟着师傅和师兄念着自己不喜欢的经文,但他从未说过放弃,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师傅会将真本领传授给他,经过漫长的耐心等待和学习,他学会了“七十二变”。最后他历经磨炼终于变成了真正的“齐天大圣”。

篇12:亲近母语阅读经典心得

书中描述着一个个经典故事,每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列如,《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主人翁苗青,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爸爸的一举一动都被苗青记在心里,小时候爸爸为苗青掩好被子,每每关门时爸爸总是特别轻,像怕惊扰了她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此后,她便开始琢磨怎样才能轻轻合上门。她渐渐明白关门时要从内心去为他人着想,才能关上门时毫无声响。

读了这本书,使我的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心灵的震撼。我跟《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的主人翁相比,简直是太渺小了,渺小得如同一粒沙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懂得了一声清响蕴含的道理:当你心中只有自己的时候,你可能把麻烦留给了自己;当你心中想着他人的时候,可能他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方便了你。

这让我想到了为他人着想的雷锋叔叔。雷锋叔叔虽然是个孤儿,在旧社会里吃尽苦头,但是在新社会里,他从读书起就懂得帮助同学补课,给大人补习文化知识,下大雨时背小同学过桥,为孤寡老人砍柴,挑水,打猪草……长大后他主动在大冷天为生产队捡牛粪,脱毛衣给老大爷穿……在军营中,雷锋叔叔也不忘帮助别人,他常常把难得的休息日全部用来做别人认为“不起眼”的事:下伙房帮助洗菜,拿起扫把打扫营房,帮助战友洗脏衣服、补衣服、钉被子,动手用工具掏大粪。甚至在去看病回来的途中还帮学校运砖……

雷锋叔叔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叔叔就是这样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民。

篇13:浅谈经典阅读教学

身为语文教师, 我对文学有着特殊的情感。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也更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长期以来, 很喜欢央视的《百家讲坛》, 它是“一座让经典、专家通向百姓的桥梁”。我曾买来一大堆《百家讲坛》的精品之作, 如《于丹论语心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马瑞芳讲聊斋》《易中天品三国》, 等等, 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品读之余, 也让我颇为感慨:中国的传统经典如此丰富、如此博大精深。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好多学生对此有些漠然, 甚至畏惧。语文教师有责任将这些凝聚着先人毕生智慧和心血的民族文化瑰宝进行传承和发杨。

那么, 如何让学生轻松、自然、快乐地诵读经典呢?如何让学生爱上经典、读好经典, 成为经典的粉丝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粗浅的尝试, 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开始喜欢上了经典名著。

一、改变经典观, 让学生走近经典

经典是永恒的, 这是指经典的价值, 而不是经典的范围。经典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范畴。中小学阶段, 学生的心灵纯洁明净, 积淀着人类数千年文明底蕴的经典正是滋养他们的心灵鸡汤, 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他们的人生涂抹最亮丽的底色。某些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学生的经典, 但学生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经典。为此, 我精心挑选出一些具有跨越时空的永久魅力的优秀作品,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还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的国内外文学作品, 包括《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淘气包马小跳》《绿野仙踪》《汤姆叔叔的小屋》《夏洛的网》以及《谁动了我的奶酪》, 等等, 因为它们同样能“净化”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照亮孩子们的心扉, 而且更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和认识发展水平。如此, 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更宽泛的阅读范围, 让他们觉得经典并不是深不可测的, 而是可以如水般清澈可见、温润可爱。

二、搭建阅读阶梯, 让学生钟情经典

对阅读量不大、阅读经验较为欠缺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一看到厚厚的名著就会心里发憷, 此时, 教师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畏惧感, 增加名著的亲和力、感召力。电视台经常反复播放一些名著改编电视剧, 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些影视资源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 在讲《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一文时, 我借来电视剧《红楼梦》的光盘, 播放其中有关剧情, 并通过有声有色的解说、提示, 引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孩子们对电视剧《西游记》更是百看不厌, 由此, 我在课堂上朗读相关章节, 让学生发现原著与电视剧的不同, 并引导其注意原著语言的魅力, 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经典原著的兴趣。对于像《史记》《东周列国》之类的纯文言文的经典作品, 小学生还无法阅读原著, 我就让学生看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史记故事》《东周列国故事》……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部经典, 如果一个人年青的时候就读得索然无味, 甚至心生畏惧, 那么他也许终生都不会回头再去读它了。因此, 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过程中, 在学生和经典之间搭建一个阶梯, 降低阅读的难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享受阅读喜悦, 做经典的超级粉丝

让学生保持阅读经典兴趣的关键是让他们在阅读中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我尝试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 举行诗歌背诵比赛, 评选出“背诵大王”等。学生每阅读完一部经典之后, 总要写一些读后感与读书笔记, 积累一些丰富的材料, 为了展示其成果, 我教的班每一学期都举行一次阅读知识竞赛, 试题出自学生们平时阅读经典的过程中积累的材料。竞赛后, 给入选试题最多的学生评为“命题小能手”。此举不仅使学生养成了在阅读中提问和质疑的好习惯, 也促进了他们与经典之间的有效对话。

让学生成为小小故事家。《三国演义》《水浒传》《郑渊洁童话》《伊索寓言》等作品的故事性都很强, 阅读时就可以通过比赛讲故事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成为影视小明星, 在角色扮演中也加深了对所读内容的体验与理解。利用阅读课, 以小组为单位, 编排、表演经典中的部分情景, 并用摄像机将整个演出过程拍摄下来, 在全班甚至全年级播放, 让他们过一把演员瘾, 对于表演逼真、得到大家赞赏的学生, 会得到“超级偶像”的荣誉称号, 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手舞足蹈, 俨然一群追逐大明星的“超级粉丝”, 其实他们内心已经成为经典的超级粉丝。

篇14:倘要阅读,还是阅读经典吧

说到经典,几乎是一个被用烂了的词,所以讨论一下它的本原,似乎颇有必要。手边有本《现代汉语词典》,是本赫赫有名的辞书,尽管反反复复的修订版让它的权威性打了些许折扣,但凭借吕叔湘、丁声树先生早年做下的硬功夫,它仍不失为一本用起来放心的善本。关于“经典”,本书释义如下:1. (名)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2.(名)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3. (形)著作具有权威性的。4. (形)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

去除掉词性的归属和若干限定性的范畴,归纳起来,“经典”作为一个判定词,应该具有“权威性”“根本性”“典型性”及“影响较大”诸意义。这自然是对经典一词最经典的解释。不过,如果仅就著作而言,一旦被冠名经典,其实也就包括了沙里淘金般的筛选,否则“权威”“根本”“典型”及“影响”云云,便无从谈起。而上述诸项的筛选,其中必然需要时间的淘洗,也就是说,不经历相当时间的积淀沉潜,撇除芜杂,存蓄菁华,经典便无从建立。这样看来,“经典”实际也是一个时间概念。这一点虽然辞书上并没有明确,但却是其所开列诸项的一个实际贯穿。至于这个时间的具体限定,似乎也不方便硬性地划定一个死杠杠,然而几乎可以确定的是,终究还是愈是久远方才愈发显现出其不愧经典的质地。如果忽略这个久远的时间,上述种种义项,其实也不方便形成。譬如,“权威性”总是需要相当的时间才可以建立起来,“根本性”“典型性”也是同理,“影响”更是一个长期积累后的效应。

检讨当下对“经典”的滥用,说到底,其实就是忽略了时间的维度,在夸大了修辞功能的同时,也降低了晋身的门槛,当“经典”满天飞舞时,便再不存在所谓“经典”了。

好在,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库存,泛滥的“经典”总会被淘洗下去,真正的经典原本就积累在那里,即便因疏远而略略蒙尘,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根本性典型性及深远影响,并不会因为后人的冷落忘却而稍减。只要你肯用心,真心阅读,它自然不会辜负你。

之所以将经典作为阅读的首选,其实是一个极其功利的选择。这就譬如吃饭,一面是垃圾食品,地沟油,不够新鲜的食材,只会用辣椒遮蔽一切的厨艺;一面是色香味俱佳的满汉全席,相信不会有人偏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吧。阅读经典正是这个道理。经典所提供的阅读,尽管其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高下差异,但相对于非经典,则无疑是最能给阅读者带来身心享受的好东西乃至罕物。而且,阅读又不同于吃饭。饕餮盛宴当然需要付出不菲的开销,这也是垃圾食品地沟油之所以泛滥的成本动因。鉴于印刷品的定价并不会因内容的经典与非经典而有所偏倚,因而经典作品与非经典作品在成本方面,反而没有什么差异。也就是说,好书未必昂贵。这样的性价比,只要参透其中的道理,相信同样也不会有人偏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吧。

另一个性价比的考量则在于,由于人的生命有限,人能进行的阅读自然同样有限。面对这个有限,与其不问良莠混读一气,当然不如睁开眼睛选择那些不会令人失望的作品,而经典正拥有如此斐然的质地。在整体收益相对固定的前提下,选择经典实属必然。

诚然,经典比之非经典,在阅读方面,即便是从消遣出发,也的确需要更多耐心和准备,其所带来的阅读享受也需要以更为沉稳的心态去感受。相比一辣遮百丑的粗鄙菜品,满汉全席当然需要用心品味,泛滥的辣味只是一过性的短暂刺激,食材的真正滋味,制作的实在功夫,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咂摸体会。阅读经典的享受也是如此,也只有经典才耐得住反复咂摸体会,才会收获深入骨髓触及灵魂焕发身心震颤的終极感受。

如同垃圾食品吃多了会糟蹋味蕾乃至引发味觉退化,非经典的阅读太过泛滥,也会败坏阅读的胃口。因此,倘要阅读,即便从最功利的目的出发,也还是阅读经典吧。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