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经典文章《木笛》的阅读心得

2024-06-11

精选的经典文章《木笛》的阅读心得(精选11篇)

篇1:精选的经典文章《木笛》的阅读心得

细读了《木笛》这篇文章,总觉得文章里的主角——朱丹真是好样的。

在一年冬天,朱丹在面试木笛,主考官要求他演奏一首欢快的乐曲,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他知道今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主考官挥挥手,朱丹鞠了个躬,便回去了,来到遇难同胞纪念碑旁,他看见,有很多孩子,拿着红烛,在朱丹的演奏下,孩子们深深默哀。

朱丹情愿放弃自身的美好前程,也不忘记旧中国所受的屈辱。这一切,都被一位外国音乐大师看见了,他被感动了,而朱丹被录取了。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事例:发生在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位消防员在倒塌的房屋里,救出了一个人,那个人出来后对消防员说屋子里还有几个人,消防员听后,转身又跑了进去救人,这个时候,余震不断,房屋随时可能再倒塌。另一位消防员走过来把他拖住:“你不要再挖掘了,这房子随时可能发生坍塌,快走吧!”而那位消防员却跪在地上说:“求求你,让我多救几个人吧!”说完,他抓紧时间赶快挖呀,挖呀……完全把生死置之度外。

像朱丹、消防员这样的事迹,都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其实,爱国很简单,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记住你是中国人!

篇2:精选的经典文章《木笛》的阅读心得

《边城》讲述了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茶峒,有位颇有名望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的故事。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亲因婚姻而不幸殉情身亡的覆辙,对她的婚事十分上心。翠翠邂逅了二老,心生爱慕之情,却羞于表露。后又与大老相识,大老喜欢上了翠翠,于是,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翠翠十分恼怒。王团总派人向二老说媒,并愿以新碾房作陪嫁,但二老只要“渡船”。大老得知弟弟爱翠翠,郁闷不乐,遂乘船外出经商,不幸毙命。二老得知消息后不愿提亲离家出走。老船夫怅然伤怀,劳累过度,在一个夜晚于是诀别。翠翠依然售后在渡船上,长年为人摆渡,等待着二老归来。

《边城》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老船夫,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男性的伟大,“凡百委屈不可以包含,凡百苦难莫不可以忍受,凡百罪恶莫不可以宽容”。大老、二老、顺顺怪他,就连翠翠也不清楚他。他一肚子的委屈,可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躺下了,留下了一大堆的心事,我估计他是死不瞑目的。他生前又是那么的善良、朴实、倔强。渡头为公家所有,故渡船不必出钱,有人过意不去抓了一把钱掷在船板上,他一一拾起塞进那人手心里去,只求心安理得。他深爱孙女,为孙女的幸福操碎了心,他身上那份摆脱不掉的沉重、孤寂和寂寞又与谁诉说呢?老船夫的一生看似平淡,但却又是那么令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我喜欢她的简单、善良,虽有点小孩子脾气但又是那么的体恤人,善解人意。她会因爷爷回来晚了而生气,但只要爷爷带了“好东西”,她会马上高兴起来。面对一份清纯美好的爱情,她的内心是既复杂又矛盾的,她梦见自己“摘了一把虎耳草”,说明她内心是渴望与傩送的爱情的,但是她又羞于表露。或者说情窦初开的她,本身都还没有意识到所谓的爱情是怎么一回事。她对爱情有一份朦胧的向往和一种讲不明白的感受。沈从文细腻的描绘出了翠翠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展现了自然之中成长的女孩朦胧的哀与乐。阅读时,每当看到傩送与翠翠相遇的场景,我多么希望翠翠可以再勇敢一点,但是总是因为她的“躲避”而错过,不免让人叹息。但或许这才符合在茶峒生长的翠翠最本真的形象。也许,故事的美丽就在这遗憾中。

某位学者说,《边城》描述的爱情大概是实际与诗情之间的关系。大老的择偶标准是“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得好”,天保的性格是实际的。而二老的性格是诗意的,在如诗如画的小山城长大的纯情少女喜欢诗意的二老,想必也是可以理解的。“爱情是一出永远唱不完的悲剧”,因种.种原因,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实际与诗意之间,哪一个才是最好的归宿,我们都不得而知。也许,就像张爱玲所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故事的结尾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但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我相信那个让她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会渡着他的船回到她的身边,这才不枉她一生对诗意执着的追求!

关文章:

1.读《边城》心得体会

2.读边城心得体会(300字—1500字)

3.读《边城》的心得体会

4.读《边城》的心得体会

篇3:从阅读经典到经典阅读的理性向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经典 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35

所谓阅读经典,是指阅读文本的精彩程度堪称经典,其阅读行为是常规性的;而经典阅读,则是指阅读者用阅读经典的态度对文本展开精细化的研读,由此建构起来的阅读认知是经典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升阅读意识,精选阅读文本、研读文本、演绎经典,实现从阅读经典向经典阅读的顺利过渡,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一、选择经典,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需要先选择经典的阅读素材。教材文本大多选自名家之手,属于经典范畴,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文本未必就不是经典。所谓经典,应该是文本具有内质美、形式美、语言美等特质,并非一定要出自名家之手。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材料进行精心筛选,找到文本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展开经典阅读。选择阅读经典文本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借助多种媒介寻找经典文本,为经典阅读提供物质保障。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不仅体现单元同类特征,还具有多元性、丰富性,每一篇课文都有阅读的亮点。如,《九寨沟》一文,虽然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其描写部分堪称经典。它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情节安排自然有序,体现散文游记的特点,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教师在引导时,要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梳理文意;然后让学生挑选精彩文段进行重点研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体验作者情感,形成阅读认知。教师精选几段,进行典型赏析。教学“每当天气晴朗时……‘五彩池’呢”一段,教师播放相关图片,讲解描写手法,为学生顺利阅读做好铺垫。教师将课文精彩部分筛选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经典文本素材,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提高。

二、研读经典,构建学生阅读认知

经典阅读内涵丰富。教师要对经典阅读行为和阅读目标进行规范,提出个性化阅读要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核心,厘清文本内质特征,对文本形成个性认知。小学生阅读基础较差,教师需要对阅读方式进行规范要求,对阅读行为进行针对性引导,对阅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对阅读得失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阅读经典走向经典阅读。经典阅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经典阅读习惯,已经成为提升学生阅读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开天辟地》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将这个神话故事讲得更清晰,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在小组内试讲故事,同时选出优秀者参加班级故事大赛活动。小组展示时,各个小组都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班级展示更是精彩纷呈,学生发挥出自身优势,将文本情节演绎得非常到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文本,小组讨论讲故事的技巧,这为学生探索文本精髓创造条件。学生能够成功讲述文本故事,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探讨,这样才能形成对文本的二度创作,提升文本的品质。

三、演绎经典,训练学生阅读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设计丰富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细致的解析,形成独立性、个性化的阅读认知。阅读训练是经典阅读成果的展示与巩固,需要教师对学生阅读实际进行科学评估,为阅读训练设计提供依据。阅读训练不仅要以经典文本为基点,还要对学生经典阅读行为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完善经典阅读的认知体系。

在学习《珍珠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研读,最后进行这样的延伸阅读训练:“课文给我们留下许多感兴趣的情境,给你几个备选角度,写一写:一是舒适、安全的巢;二是可爱雏鸟儿;三是小鸟喝茶;四是幸福的‘三口之家’;五是雏鸟儿的梦。”这样的训练学生接触很少,因而都积极进行思考,想用自己的方式为文本添上精彩一笔。一个学生写道:“可爱的雏鸟儿,像是一团毛茸茸的绣球,滚过来滚过去,真是好玩。我轻轻捧起它,双手顿时感觉到一阵温暖。啊!小鸟,原来你的童年充满温馨。”很明显,学生对文本展开了深入阅读,并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

小学阅读教学的技巧运用呈现多元性。教师需要根据阅读教学实际和学生阅读基础精选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引导的针对性。阅读教学要实现经典阅读,还需要教师采取多种引导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经典阅读意识,对文本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读,实现文本、生本思维的接轨,引发学生认知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篇4:陪孩子阅读心得体会精选文章

——著名教育学家 孙云晓

快乐是什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医生的快乐是是为病人解除病痛;教师的快乐是他的学生品学兼优......而有些人却以读书为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长远的,它可以滋养生命的四季,使你的生命更饱满,更充实!

——摘自窦桂梅阅读《快乐与读书》

和所有孩子一样,游骐瑞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记得是在上幼儿园大班时,我们就给他买了郑渊洁皮皮鲁系列中的《舒克贝塔航空公司》,《舒克贝塔和老鼠报》,《舒克贝塔和五角飞碟》等等。当时孩子还不识字,我们就读给他听,但要求他要认真听,在听的过程中提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听后要简单说说大概内容。听我们读书,孩子特别认真,并且能经常提出问题。记得孩子在听《舒克贝塔航空公司》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老鼠本身就坏,为啥舒克贝塔就这么可爱?当时我们是这样回答他的:首先这是一部童话小说,是作者打的比喻,因为舒克贝塔就是不愿意继承老鼠家族小偷小摸的传统,而离家出走去闯世界,后来经过种.种艰难,终于建立了另一种口碑。虽然孩子当时还不完全明白这种解释,但他听得很认真。

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游骐瑞的班主任老师(语文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件事情:在上语文课时,课本上有一首诗,诗名叫《问大海》,诗中写到: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蓝?大海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咸?大海笑着来回答:渔民叔叔流了汗。老师话音刚落,游骐瑞便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错了错了,海水咸不是因为渔民叔叔流了汗,而是因为海水里面有盐分,所以海水是咸的。”听老师这么一说,我们先是一惊,随之是内心无比的欣喜:孩子读书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将它们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所以就告诉他:”你读得越多,你就懂得越多,你懂得越多,你就越聪明。“从那时起,我们就下决心,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少年儿童时期是孩子学会读书的关键,养成好的读书习惯非常重要,作为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为了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让他学会查字典,每个星期都让他去书店看书,有选择地给他买一些书,在给孩子买书方面,我们也有考虑。好书是在太多,但并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儿童成长阶段,而是要看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我们先是给他买了《格林童话》、《昆虫记》、《木偶奇遇记》、《海底两万里》和一些少儿版的《成语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到了三年级,识字问题基本解决,我们又先后给他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儿流浪记》、《青年近卫军》等等。我们一直抽时间陪着孩子读书,无论是课外读本、还是孩子语文书上的文章,读后都要和孩子一起谈谈自己的体会,我们觉得听孩子谈体会是一种快乐,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启迪。

五年级上期游骐瑞转学到了三原附小五年级二班,最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这个班有一个特别爱读书、特别重视培养孩子阅读的班主任老师,是个读书氛围很浓的集体。孩子一到三原附小,就听到一个好消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要来三原同孩子们见面,还要签名售书。孩子太激动了,一口气买下十多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只要一有时间,孩子就会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并不停地给我们讲述书中的精彩情节,在孩子的感染下。我们也认真品读起了这些书,读后同孩子一起分享书中的收获。

《王妃黑叶猴》中丹顶佛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摆脱死囚的命运,历尽千辛万苦,忍受了难以忍受的苦难,终于让自己的孩子摆脱死神,使我们体会到世间母爱的伟大;《雪豹悲歌》中小雪豹雪妖在人类身边长大后重新回到了山野,尽管雪豹妈妈想努力弥补对小雪妖的爱,但为时已晚,小雪妖错过了最佳学习生存能力训练的时期,最后惨死在山野;《戴银铃的长臂猿》中单臂猿依靠别人的溺爱活着,靠山倒了,自己无法生存而死的悲惨遭遇;《退役警犬黄狐》中机灵、勇敢,忠于主人,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开辟出一条战士们冲锋陷阵的通道。

篇5:陪孩子阅读心得体会精选文章

记得孩子在上一年级时我出差去外地,晚上闲来无事逛起了书店,看着伍美珍的《我们班的狗仔队》,当时我的想法是想用滑稽的书名来感染孩子,没想到从那时起孩子居然深深爱上了读书,书成为他最好的伙伴,书柜里的众多书籍他都视为珍宝,因此我在空闲时间也陪孩子一起默默的读起书来。的确读书让我和孩子都有了更深的沟通和交流,我们为书中的故事情节分析、讨论,有时为了故事中的事件争的面红耳赤,有时黯然神伤、有时又捧腹大笑起来!

最近我和孩子在读《史记故事》《绿山墙的安妮》这两本书,读了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让我们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受最深的是赵氏孤儿这一小故事中程婴背负骂名,含辛茹苦独自抚养赵氏孤儿十五年,表现出他的坚忍,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他的这种牺牲精神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一直绵延在我们的心中。《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是加拿大作家 蒙哥马利写的,书中讲述的是,在爱德华王子小岛上,住在绿山墙农舍的马修和玛莉拉想领养一个男孩帮忙干农活,不料阴差阳错,领养了一位十一岁的红发女孩——安妮。安妮爱幻想,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她长着一头讨厌的红发,眼睛是深绿色的;安妮聪明、勤奋,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但为了照顾生病的玛莉拉,她毅然放弃了学业,在小镇上当起了教师。安妮是个孤儿,她的身世和遭遇都很不幸,但她没有被悲伤打倒,她乐观、积极向上,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爱心,凭着自己的勤奋,最终取得了好成绩!读了这本书我和孩子从安妮的身上看到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有自尊心、有责任感、坚持不懈的勤奋学习,我和孩子受益匪浅: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每一件事情,不要被困难所挫败!

亲子共读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做为父母只有挤出时间,静下心来,与孩子一起读书。同时,父母也在“陪读”过程中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父母的言传身教,加上书籍上的道理,可以让孩子正确地进入到成长的过程当中,懂得取舍之道,明白友善与关心的坚持,在人生的长河里,会带来不可或缺的动力,从而知书达理,明理重教,从小就培养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对文化的向往,对人生许多道理的初步掌握,从而帮助和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加强孩子从小坚持原则,学会乐观开朗,尊师重教的良好精神风貌。

现在我们的孩子是幸福的,衣食住行且不说,单是各种各样的书籍就令人眼花缭乱。一句名言讲:“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如同一个房间没有窗户。”书是一个家庭的骨骼、灵魂和血液,有书的家庭才生气勃勃、充满希望。

读书,伴随儿子健康 快乐成长。

篇6:《木笛》阅读答案

(2)(6分)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③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

(3)(6分)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2分)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2分)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 2分)

篇7:经典阅读对全民阅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文学经典纸质阅读

【作者单位】王淑玲,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尤其是经典阅读,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加情趣,提升素养。然而,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经典阅读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冲击。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典阅读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纸质阅读数量明显减少,以网络阅读为主;第二,阅读以消遣为主,具有“浅阅读”倾向;第三,查阅资料以网络渠道为主,过分相信网络和依赖网络。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应如何利用网络为经典阅读服务,避免网络对经典阅读产生负面影响,提高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能力。

何为经典?《辞源》释曰:“旧指作为典范的经书。”而今的经典,不仅指经书,凡是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都可称为经典,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典范权威性作品和著作。如何在网络与经典阅读之间取得平衡,如何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有效利用网络,为经典阅读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文学学科为例,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文学经典之功用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人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宗旨,哪个行业有钱赚,就趋之若鹜;哪个行业薪水薄,可能就门庭冷落。很明显,大学生选择专业亦是如此,哪个专业能最快带来经济利益,那个专业就成了“香饽饽”,招生爆满;哪个专业毫无“前途”,则被认为是“零余者”,备受冷落。公平地说,这种现象还算正常,无可厚非,毕竟,人都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毕业后的生活问题也可以说是生存问题,确实应该认真考虑。然而,作为大学生不能太“功利”,认为有用的课程就认真学,没用的课程就不去学。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好像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被认为是“美而无用”,在这种观念下,文学经典的处境更加尴尬。尤其一些工科专业,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对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帮助都不大。更为尴尬的是,很多大学生自身不太喜欢阅读文学经典,使得文学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然而,文学真的失去存在的价值了吗?“无用”和“有用”应该怎么区分呢?

《庄子》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匠石途中见到一棵很大的栎树,树冠可以遮蔽数千头牛,匠石却说它是一棵无用的散木,用它来做船,船会沉没;用它做棺材,棺材会很快腐烂;用它做器皿,器皿会很快毁坏;用它做门,门上就会流出汁液;用它做柱子,柱子很容易被虫子蛀坏。这是一棵没有用处的树,正是因为没有用处,才会如此高大长寿。后来栎树托梦对匠石说,那些有用的树,比如山楂树、梨树、橘子树、柚子树和瓜果等,果实成熟了就被摘掉,枝叶被折断,这都是因为它们有用而遭到的痛苦,所以往往不能终其天年。栎树不会结果子,木质又非常松散,什么也做不成,是“无用”之树,因为“无用”,所以才会如此高大长寿;因为“无用”,所以才可能遮蔽数千头牛;因为“无用”,所以才可以终其天年。“无用”便是它的“大用”。文学就是这样一门“无用”却有“大用”的学科。

巴金先生在《文学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 文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文素养。如果专业技能是航船,那么文学则是指引航向的灯塔。没有灯塔的指引,再坚固再先进的航船也可能失去方向。如果专业技能是乐曲中的音符,那么文学则是乐曲的节奏。没有节奏的制约,再好的音符也不可能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对于大学生来说,仅仅具备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毕竟人不是机器,人是有感情的,不能只懂得机械地工作,而不懂得艺术地生活。如何做人,如何交往,如何规划人生等,这些都与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人文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很多都有高深的人文素养,比如李政道、杨振宁、爱因斯坦等。著名社会科学家冯天瑜教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科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制约,靠的就是人文精神。可见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而对大学生来说,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在校学习,进修文学课显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阅读文学经典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见效可能没有那些热门专业直接快捷,但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

二、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经典纸质阅读的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接触文学经典较多的可能就是在课堂听课之时,所以教师对大学生文学经典的阅读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提升文学经典的吸引力,发挥文学经典最大功用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文学经典产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怎样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要诀,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自然会学得好。所以说,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是发挥文学经典最大功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离不开课堂教学,就这一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文学经典讲授的目标。讲授目标决定讲授内容和讲授方式。因此,明确讲授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文学经典不能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比如汉字释义、语法分析等;而文学经典讲授主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感性认识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较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nlc202309030054

其次,文学经典讲授的内容。讲授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讲授内容的不同。课堂上,文学课的讲解不可拘泥于作品。比如,对于教材所选文言文逐字串讲,逐句翻译,对于现代文注重讲解它的段落层次等,这些都是细节问题,是中小学语文的讲授内容。这样讲下来,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一篇篇孤立的作品,对文学史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字斟句酌的讲解渐渐失去兴趣,甚至对古文阅读发怵。文学经典不能完全顺着中小学语文的路子来,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笔者认为,文学经典的讲授内容应注重两个方面:文史化并重,博与专结合。这里的文史化分别指的是文学作品、文学史和传统文化。即在讲解作品的同时,还要介绍作品与作品、作品与作家的联系,以及作品的地位影响等,此外,凡是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都应尽量向学生讲解清楚。文学作品是基础,而文学史和传统文化是文学经典的精神。文学史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作品,而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从而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亲切感和对古代文化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发挥文学经典的最大功用。博与专结合与此相通,专者,指对具体作品的讲解;博者,指对文学史、传统文化的介绍。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对作品反映出的特有文化特别感兴趣,甚于作品本身。教师平时应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单凭一种专业知识进行授课已很难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必须具备专业之外的多种知识技能,各种知识互相配合、互为佐证,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效果也会非常不错。

再次,文学经典的讲授方式。文学经典的讲授应力求生动活泼,学生只有愿意听、喜欢听,才有可能理解知识,接受知识。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多媒体教学资料的准备离不开网络。当所讲内容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教师就可以将此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比如,在讲到传统文化时,可以在屏幕上以图片形式展示古代服饰、古代车马、古代建筑、古代器皿等,这些都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而利用图片展示则会更加直观,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另外,有部分唐诗宋词被翻唱成歌曲,当讲到这些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音响播放这些歌曲,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美妙婉转,领略艺术之美。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方式实际上是让学生间接借助网络进行文学经典的学习和阅读,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避其弊端,用其优势——网络时代文学经典纸质阅读方式

虽然,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受到冲击,但网络与经典阅读之间并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学生应以文学经典为基础,利用网络的优势,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提升经典阅读的能力。网络是无罪的,它只是一种工具,关键是怎样利用网络的优势,避其弊端,让网络为人服务,而不是受网络的制约。

第一,要明确网络阅读的利弊。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的优势,但同时也鱼龙混杂。很多文学经典在网络上都能搜索到,这给经典阅读提供了便利,坐在家中,仅用一部手机,即可阅览上下五千年,节省了去图书馆的时间和搜索的烦琐。这是网络阅读的优势,但是,这同时又是网络阅读的劣势。首先,网络上的文学经典如果不是原文扫描,而是重新录入,会容易出现错误,甚至造成误读和误解。有时,网络环境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污染,存在内容失实、重复甚至误导等现象。传统纸质文学经典则权威性相对较高,保存相对较完整可信。其次,网络阅读缺少阅读的闲适和自由。阅读要讲究阅读的心情和环境,手捧一书,或坐,或立,或卧,身心放松,环境安静,或诵或读,随时勾画,或写下心得,这是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而网络阅读就不能这样,不能随便勾画,有时电脑主机发出或轻或重的噪声,用手机又担心辐射,完全没有静心阅读的环境和兴致。最后,传统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相比,更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纸质有利于收藏。因此,大学生应适当减少网络阅读,增加纸质阅读的数量。阅读经典不仅是阅读书中的内容,而且要阅读自己的心情;阅读经典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修养身心的上佳方式。

第二,消除浮躁心态和功利心理。大学生阅读普遍具有浅阅读倾向。浅阅读具有速成、浅显、功利的特点,虽然较为快速、及时,但也存在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是浮躁心态的外在表现。著名作家王蒙谈道:“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层阅读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儿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讲到种树之理:“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郭橐驼种植的树木之所以“硕茂蚤实”,是因为他能够顺其自然,顺应树木的天性;而其他种树的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对树木“忧之太勤”,对树木照顾得太周到,干涉得太多,总希望树木能够快长、长好,功利心太重,心态浮躁,反而违背了树木的天性。从本质上说,郭橐驼的种树之道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庄子》言“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无为就会不灭其性,文学经典阅读亦是如此。万事皆如此,以手掬水,当你一心只想捧到更多水的时候,掬水之手会自然收紧,这样你的所得是很少的。当你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去掬水的时候,双手自然放松,这时候所得之水是最多的。

第三,查阅重要资料,尤其是古文资料,应以权威纸质媒体为准,适当辅助以网络查阅。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方便、快捷而且全面,具有纸质查阅不可比拟的优势。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各种搜索引擎为大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节省了很多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对所查阅的资料要求比较高的时候,还是需要秉持严谨的态度,与纸质资料相互核对验证,不能过分相信和依赖网络。

总之,网络发展到今天,网络阅读已是不可逆转,对于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不必过于惊慌,亦不可过分地沉迷和依赖。网络阅读是纸质阅读的有效补充,但仅仅是补充而已。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利用网络为经典阅读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应注重培养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兴趣,明确网络阅读的利弊,消除浮躁心态和功利心理;查阅古文等重要资料时,可适当辅助以网络查阅,但最终还是应以权威的纸质媒体为准。

篇8:精选的经典文章《木笛》的阅读心得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朱丹的语言、神态、笛声体会他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接着学习9课——木笛,让我们一起走近朱丹,聆听他的笛声,一起走进朱丹的内心,感受他的心声。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说主要内容)

二、理解对话,体会真情

1、出示课件: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

师:在终试的考场上,当朱丹看到卡片上的题目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悲戚。这是为什么?默读1-23节,找到原因,简单批注。

预设:学生应该很容易能找到“今天是12月13日,悲伤的日子让他无法演奏;这个考试不是一般的考试,经过两轮激烈的竞争才进入终试,这是决定人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他不演奏,也许就与梦想失之交臂)

如果学生不能从竞争激烈、决定命运的角度回答,师可以“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引导。

12月3日是个令人悲伤的日子,为什么?(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2、师: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吗?

(两个同学说说)

(播放课件:南京大屠杀图片资料)

师解说:12月13日,作为中国人是永远不应忘却的。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尸骨堆积如山;侵略军把我们的同胞绑在木桩上作为活靶子练习刺杀;为了掩盖罪行,杀人后他们放火焚尸,或沉尸江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被赶入土坑残忍的活埋;有两个日军居然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就连几个月的婴儿也不能幸免,被挑在枪尖扔入火堆活活烧死。南京成了人间地狱。

(大屏幕出示)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每1分钟杀6个人

3、师:这一个个数字是被中国人的鲜血染红的,这一个个数字背后就是一个个同胞的生命啊,你想说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是对日本侵略军的愤恨,可能认为是国耻,可能认为世界需要和平等)

师:在这样的日子里,朱丹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南京大屠杀那悲惨的一幕幕,想到那些无辜被害的同胞,他又怎能吹奏欢快的曲目呀!

课件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他沉默片刻,只是片刻便快速而冷静地做出决定——拒绝演奏。(板书:拒绝演奏)

4、师:朱丹的决定犹如闷雷在考场爆裂,这样重要的考试怎能轻言放弃呢?考官们不理解。他们哪里知道,一边关系着自己的命运,一边是国耻国恨,朱丹做出拒绝演奏的决定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但又是多么的坚定。

请学生读一读对话。

师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

三、聆听笛声,感受心声

1、师:听到大师果断的拒绝,朱丹眼中涌出苦涩的泪水。他的内心能向谁倾诉呢?黑暗渐渐袭来,老天仿佛也悲伤落泪,纷纷扬扬的雪花从空中飘落,不知不觉他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自读24-25节,他看到了什么呢?

生自读后回答。

2、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生齐读。

3、师:同学们,听老师读,你们用心去听、去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师范读。

预设:学生想象可能会有些难,引导学生理解“曙色”“蓓蕾”“幼松林”都象征着孩子,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祖国的未来,师可引导“朱丹为什么会想到这些画面”他被孩子们感动了,爱国的情感就像墨滴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声扩散开来,他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一颗颗火热的爱国心,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教师及时、恰当评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看到眼前的情景,朱丹内心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

他想——(学生接)

他要——(学生接)

他只有——(学生接)

师:是啊,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心爱的木笛,抖落了上面的雪花,尽情地吹奏起来。(板书:广场悲歌)这是一种怎样的笛声呀?请找出描写笛声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同桌互相说说你仿佛在这笛声中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生齐读。

生回答(悲伤、倾诉、愤怒、呐喊等)

师:是的,这笛声在雪花纷飞的南京夜空中回旋,这笛声是在告慰死去的亡灵,这笛声是中国人不忘国耻的呐喊,这笛声是对刽子手的控诉,这笛声更是如朱丹一样千万中华儿女的中国魂!

请你再读这节。

音乐起

师:这就是朱但当时吹奏的曲子,伴着这幽幽咽咽的笛声,读一读这首小诗。

课件出示:笛声 / 悲凉凄切 / 犹如 / 脉管滴血 /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 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孩子们 / 在静静地倾听 / 他们 / 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指名读这首小诗。

齐读这首小诗。

四、破格录取

师:朱丹的笛声不但感动着我们,感动着孩子们,更让主考的大师改变了态度,这是为什么?默读最后四节。

生读后回答。(应该能从爱国来讲)

师:是的,大师是被感动了,被朱丹和孩子们胸中跳动的火热的爱国心感动了。大师仅仅是因为朱丹的出色演奏鞠躬吗?在作者的原著中大师还对朱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在向一种精神鞠躬”。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国魂!

(板书:中国魂)

朱丹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他被录取了。因为他有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因为他有不屈不挠的中国魂。遗忘就等于背叛!让我们记住这段血泪史,让我们永远做像朱丹那样有气节的中国人!

板书设计:

木 笛拒绝演奏 广场悲歌

篇9:《木笛》心得体会

《木笛》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爱国爱民情怀的木笛演奏员在乐团招考演员的重要考试中,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日而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的事情。下面让我们通过以下的心得体会来看看其他人对这位爱国者的敬仰。

在一年冬天,朱丹在面试木笛,主考官要求他演奏一首欢快的乐曲,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他知道今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主考官挥挥手,朱丹鞠了个躬,便回去了,来到遇难同胞纪念碑旁,他看见,有很多孩子,拿着红烛,在朱丹的演奏下,孩子们深深默哀。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乐团在南京招考演员。考试要求苛刻,竞争激烈,朱丹过五关斩六将,终于闯入了终试。可是,因为考试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所以朱丹拒绝吹奏欢乐的曲目,放弃了这次宝贵的机会。事后,朱丹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曲子。大师被他的爱国之心感动了,录取了她。

朱丹浓浓的爱国情意真让人佩服!他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为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居然放弃了一次宝贵的就业机会!

爱国的朱丹让我联想到了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可是,在他的一生中,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就把胡须留起来了,你们可知道,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这8年是何等的痛苦啊!更糟糕的是,在这8年的时间里,梅兰芳没有演戏,就没有了收入,他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卖掉了房子。戏园老板给了梅兰芳丰厚的待遇,可他还是没有为之动摇,毅然拒绝了。当抗战胜利后,他当天就刮了胡须,登台演出。每一个人都为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叫好!

正是这一位位爱国志士,才能让那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如今,我们的祖国已日益强大,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更要做一个像朱丹、梅兰芳那样爱国的人。“人类最高尚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爱国心吧!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木笛》的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有个乐团在南京招考演员,一个名叫朱丹的木笛乐手,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了最后一轮考试。考试的题目是吹奏一首欢快的曲子,朱丹毅然退出了这次比赛。因为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离开考场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面对前来哀悼的孩子们,朱丹怀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吹奏了一曲悲凉凄切的曲子。这一幕感动了随后而来的主考官,朱丹被录取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是朱丹的爱国之情!

1937年的12月13日,30万手无寸铁的南京同胞被灭绝人性的日寇残忍的屠杀。这一天是全国人民举国哀悼的日子。作为一个有着铮铮铁骨的爱国青年,怎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去做有损尊严的事情呢?我想,朱丹离开考场时眼里那苦涩的泪水,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失去这次难得的机会,也有对遇难同胞深深的哀悼!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乐手来讲,还有什么比他的艺术生命更重要的呢?但是因为有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他宁可牺牲自己的艺术前途。

篇10:王蒙趣谈经典的阅读

王蒙日前在南京做题为《永远的阅读,永远的经典》讲座。他说,阅读无可替代,经典无可替代。王蒙说,读书有好处,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争议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人类的文化、智慧集中保存在书里面。真正能够提高素质、推动思维、改善人的精神品质的方法,只有读书。读书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信息,扩展知识,培养精神集中、动脑筋的习惯,还教给我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概括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规律的共同道理。要读书,读什么书?就是读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传播的考验,能够肯定它的意义和价值的书。读经典,经典是什么意思?追求经典,就是为了提高品质、思想能力,提高精神境界和素质。王蒙说,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的孔子、孟子、庄子、屈原、苏轼、曹雪芹……国外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笛卡尔、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他们曾经在精神上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上达到什么样的深度?了解他们的道德心理,对民众关切和爱,他们对国家对同胞对亲人的忧患,如果不阅读这些经典,你就不了解这种高度。“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消费,更是为了生产、积累、攀登。”王蒙说,现在有一个说法,把阅读改为“悦读”,喜悦的读书。阅读是喜悦是快乐的,但是阅读也是艰苦的,阅读是硬碰硬,阅读甚至带着冒险性。王蒙说,他比较喜欢一个词——攻读,阅读像攻城一样,读一些还不熟悉的书。

篇11:经典短文的深度阅读

短文,因其短小,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的信息量相对就少。而事实上,有些经典短文是很有些深层内涵的,可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他们在那样短小的篇幅中自行挖掘出深层涵义来,是有难度的,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方法指导。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幸聆听到一堂精彩的《好嘴杨巴》示范课,对于短文教学颇有启发。以下是该课对主题挖掘的片段描述。

案例描述

师:好嘴好在哪?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赏析。

生:“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可是找不出合适的词来概括。

师:改成“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将压碎的芝麻看成脏土了”好吗?

生:不行,那样显得中堂大人孤陋寡闻。

师:改成“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茶汤”好吗?

生:不好,那样就意味着下面的人办事不力。

师:那么,杨巴说“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有什么妙处?

生:他主动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给中堂大人台阶下。

师:可见杨巴有什么特点?好嘴好在哪?用一个词概括。

生:机敏过人,情急之下能有这么快的反应。(教师板书“机敏过人”)

生:巧于辞令。中堂大人发怒,本该下属站出来说。当时,为什么当官的不说?不会说了,一个比一个糊涂,吓懵了。(教师微笑认可,板书“巧于辞令”。)

师(故作糊涂):当官的其实也挺聪明的,是他们举荐杨家茶汤的,知道这两兄弟又会做又会说。究竟当时那些当官的为什么不会说了?

生:怕丢官。

生:同时也是糊涂了,反衬出杨巴的机敏过人。当初是为了讨好中堂大人,为了自己可能升官,不想中堂大人会生气。

师:那么这一切其实是谁造成的?

生(细读文章,思考):中堂大人。

师:何以见得?

生:第8段的动作、神态描写:“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可见,李中堂是一个武断、暴戾的人,他孤陋寡闻,误将碎芝麻当成脏土,还因此发火。此时杨巴居然敢站出来说,可见杨巴的临危不惧。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板书“临危不惧”。)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官员和杨巴都不说,都僵持下去,结果会怎样?

生:中堂大人肯定会脱口而出“脏土”,到时闹的笑话就更大,场面就更不好收场了。所以一定要赶在中堂大人之前说,可见杨巴的思维敏捷。

齐读杨巴全话。

师:“‘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一阵响头。”杨巴有错吗?

生:没错。

师:没错为何认错?

学生讨论明确:无罪而揽罪,未错而认错,是因为:一,给中堂大人面子,给他台阶下;二,生意场上练出来的;三,正如文中第四段所说,“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可见,杨巴的圆滑,是社会给逼的,动荡的时局、复杂的人际关系,扭曲了自己,适应了时局。 适应

教师板书:复杂的时局←——无罪而揽罪

迫使

错综的人际——→未错而认错

师:其实,在古代,这样的靠嘴巴吃饭的也有很多,你能说得上来吗?

生:纪晓岚,东方朔,说客毛遂、张仪。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杨巴和你们所举例的这些“名嘴”有什么区别吗?

生(思考,发现):他们都是为了某一个阶层而说,而杨巴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说,所以称为“俗世奇人”。亏得有了这巧嘴,若没有这巧嘴,别说赏赐,恐怕他们从此再难在京城立足,甚至性命都可能不保。

生:这样看来,杨巴比那些“名嘴”更可怜更可悲。

师:看来,杨巴的巧嘴不是天生的,而是这残酷的生存环境给逼出来的。如果大家去读整部《俗世奇人》,你会发现,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相似的,他们有着惊世绝技,而这绝技往往是他们为了生存迫于无奈而炼成的。同学们,现在,你在杨巴的“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背后,还读出什么来了?

生:辛酸,无奈,委屈……

教师板书“辛酸”“无奈”“委屈”。

案例分析及反思

本课教师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一、反复咀嚼文句,多层面研究文句,对杨巴好嘴的机敏过人进行三度挖掘

二、寻找蛛丝马迹搜罗信息,探究杨巴巧嘴笑脸背后的辛酸

当学生感受并能深度认同杨巴的机敏过人、八面玲珑时,对“奇人”之“奇”已经有了突破,文章的重点也已解决。然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禁会想到杨巴的巧嘴是怎么产生的,只是天生的巧舌吗?在理解了“奇人”之“奇”后,教师带着学生向本文更深处探究,发现杨巴笑脸背后的辛酸,巧嘴里面的无奈和委屈。这是对人物更为深层的透析。

三、文外延伸,古今对照,发现杨巴的典型意义

本文的价值应该不止如此,作为一篇经典短文,它介绍的应该不止是杨巴这一个个体,而应该是反映一个群体。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古今靠嘴吃饭的名人,并将杨巴与他们进行对照,让学生理解杨巴的巧嘴和迎逢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联系整部《俗世奇人》,于是学生也就发现了一群“巧嘴杨巴”,发现了一群小人物的可悲可怜。这正是《好嘴杨巴》的经典意义所在。

我们在赞叹教师对本文教学的精致处理的同时,也在慨叹,正是因为有了教师本人丰富的生活阅历、文本阅历,有了对文本对历史的参透,和对文章独到深刻的见解,加上巧妙的教学手段才能够带领学生走进短文如此幽深美妙的境界。

可见,经典的短文,因其短小,反越有其玩味推敲处;同时,若非有心人,断难发现其精妙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讲究的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默契,尤其是经典短文的深度阅读。

上一篇:创意学习法下一篇:提高初中语文的阅读能力途径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