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诵读阅读心得

2024-06-05

小学经典诵读阅读心得(精选9篇)

篇1:小学经典诵读阅读心得

回龙中心校《小学生经典诵读选编》阅读提示

根据学校《“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实施方案》,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小学生经典诵读选编》,作为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自读教材。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的内容,特对各部分内容作一个简要的阅读提示。

○古代经典诗词

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先人留给了我们难以计数的诗词瑰宝。它们不但是所有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财富。大量诵读积累古诗词,既能得到古文化的滋润,陶冶性情,又能端正品行,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本书中收录的古诗词,请同学们在了解意思的前提下,全部背诵。

○现代经典诗文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现代诗文中,有大量的经典名篇。这些经典名篇是我们的精神食粮。通过这些现代经典诗文的诵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长我们的知识,并能从中获得美感,积淀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感素质。本书中收录了一些名家名篇(名段),希望同学们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国学经典选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不断积累、沉淀,汇集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衍生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本书选录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广为流传而又具有教育意义的蒙书,以及儒家名典“四书”中许多经典名句,供同学们吟诵。

○成语集锦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瑰宝,它简洁精辟,寓意深长。成语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无论是日常口语上的谈吐,还是写作时笔下的词句,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引用到成语,它所独具的鲜明生动的表现力是其它词汇不可替代的。因此,成语的积累运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书按类别收录了一些常见的成语,希望同学们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背诵并熟练运用这些成语。

○古代诗词文名句赏析

诗文赏析是一门学问,也是我们需要修炼的基本功。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

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汲取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也就意味着在我们的心灵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本书选编了部分经典诗、词、曲、文名句赏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体会。

○成语故事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许多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它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本部分选录的成语故事是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语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故事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希望同学们能通过阅读丰富词汇,陶冶情操,领悟人生道理。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阅读时,要注意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启迪意义,从寓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提高我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趣味经典

中国文学,种类繁多,光彩炫目,异彩纷呈。其中趣味对联、灯谜等以其精炼的语言、神奇的魅力和浓郁的趣味,深受人们喜爱。本部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如果同学们阅读中能“读思结合”,定能增长知识,锻炼智力,培养能力。

○吟唱经典

古代的词其实是用来吟唱的,古诗中许多名句在古代也被反复吟唱。吟唱经典古诗文,必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喜欢这些经典歌曲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吟唱。

唐涵

篇2:小学经典诵读阅读心得

当前的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认为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应该以渗透德育教育为主。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几点策略,与同行探讨。

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应该以渗透德育教育为主

1.通过经典诵读故事会教学,挖掘德育思想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其实基本上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故事组成的。就拿《三字经》来说,这本书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这本书不仅知识性强,而且也有很强的趣味性,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很多小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背诵过《三字经》,但是那只是一种机械的背诵,他们对于《三字经》里面包含的故事内容知道的太少。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挖掘书中蕴含的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寻找故事原文。只要教师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故事,听故事,就能通过《三字经》的学习,挖掘到文章里蕴含的德育思想。

2.创设国学经典教学小环境,创设德育大环境

学校里的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最好的阵地之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给学生一种心灵上的美。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里的角角落落,创设国学经典教学的小环境,从而创设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当学生感受到校园里的浓郁的书香气氛,品味到国学经典的美文,这时的学生会回味无穷,他们会感觉到校园里到处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这都对学生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张贴一些国学经典内容,对学生的德育起着警示作用,更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的一个提醒。我们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绘制的国学经典小诗文贴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告诫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保护好自己的作品。一旦当学生形成了自觉行为后,就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以估量的作用。

3.诵读唐诗宋词,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细细地研读唐诗宋词后,我们发现,很多唐诗宋词在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其实质是在表达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们教师可以把这些相似的实词进行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引领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从而激发自己对作者内心的理解,最终产生对祖国热情的情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诵读多了,他们就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这些实词来表情达意。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诗词中热爱生活的思想。比如,当我们组织学生春游时,他们看到大自然的景色,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

4.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真正的友谊

小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是很简单、单纯的,很多都是因为能在一起玩得来而交往,他们在这个阶段不太明白同学之间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以及友谊的价值与可贵。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应该多关系启发学生重视友谊之情。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挖掘国学经典诗文里面有关歌颂友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古诗时,通过反复诵读与学习能感受到友谊的真谛。在小学语文教材与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体现友谊的诗句,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友谊之情:朋友的送别;朋友的相聚;朋友的相思;朋友的祝福。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些国学经典,这些不同的场景一幅一幅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品味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理解朋友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珍贵。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仅仅围绕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国学经典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首先要务必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至少每周两节小课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教师首先应该要注意课内、外诵读的衔接,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感悟到非常深刻的道理。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介绍司马光这个人物时,教师要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告诉司马光充满着智慧,同时告诉学生司马光学习也很刻苦,他读书的时候怕自己睡着,完不成学习任务,就睡警枕(一个圆木),只要一动,自己就醒了。另外,教师要经常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体会经典的意境。其次,教师教学不能就教材学教材,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引经据典,拓展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在环境氛围中渗透

教师光靠短时间的小课教授学生国学经典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氛围来渗透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无处不在。首先,为了营造诵读的氛围,语文教师可以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开展“课前一吟”,让学生能够做到天天接触,天天吟唱,天天复习。其次,我们让每一面墙和每一块黑板都会说话,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写上去,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再次,教师可以成立班级图书角,拓宽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3.在活动中内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局限在书本上,而没用在实际的活动中得到实施,那学生学到的就是依然是很浅显的知识。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校本教材的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把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提高了自身的修养。经典诵读的活动很很多,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各个班级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学校里可以利用校广播站,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利用上午和中午上课之前的十五分钟进行广播;组织学生编写国学经典内容方面的手抄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学校可以把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植入到学校的艺术活动中,让学生在诵、背、书、唱、画、演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地收拾碗筷等等。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贵在引导,重在环境氛围下的渗透,并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让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才有效果。

篇3:借鉴传统诵读法开展经典阅读

一.可以培养阅读能力, 增强语言能力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是经过了漫长历史的积淀, 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诵读的内容相当广泛, 内涵深浅不等。先秦的文本语意比较难懂, 如《道德经》《论语》, 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绝大多数文本语言节奏感强, 音韵和谐, 语流通畅, 易于诵读。如“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入学后有计划地诵读经典, 可以在诵读中增加识字量, 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语言能力。古文的语言以凝练、丰富、言简意赅见长, 诵读日久, 自学古文能力便渐渐提高, 为后期阅读打下良好基础。学生诵读优美的文化经典, 让这些范文润物无声地潜入脑中, 语言积累日益丰富。

二.可以培养记忆等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品质

研究表明:人脑处理拼音文字信息时, 主要使用语音编码;而处理汉字信息时, 还同时使用图形编码。汉字是表意文字, 形声字占绝大多数, 具有图形编码的特征。人脑处理拼音文字信息主要使用左脑, 而处理汉字信息是左右脑并用。汉字具有促进左、右脑功能平衡发展的作用, 通过汉字来开发儿童智力, 事半功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 如果平均每天背诵五十字, 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计, 两年内就可背诵二万五千字。每天花二三十分钟时间诵读, 或听赏配乐诵读作品, 还能促进心境平和, 提升静定能力。而心理品质的改善对人的学习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促进人格养成

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 是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结果。要把外在的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变为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 还要把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变为个体外显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内外转化”的关键是习惯。“童蒙养正, 幼儿养性”, 习惯培养要朝夕模仿, 然后才能积久成熟, 进而转化为自成方圆, 并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调查表明, 小学生通过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 可促进班风、校风好转, 讲礼貌, 讲卫生, 尊老爱幼等基础文明素养也可得到逐渐提高。

诵读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先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博爱尚贤、仁义礼智、诚信和平等等美好的品格追求, 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会心有所悟所动而回应、而共鸣、而践行。长期经过经典文学的审美熏陶, 学生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 身心自然健康。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格教化当是经典诵读最大的价值。

经典诵读以诵读为核心, 实际是继承古代传统诵读的方法, 这些方法看似机械, 却仍然是富有智慧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蒙学的背诵记忆法

古代蒙学, 往往采用一日一句或一日四字方式。前一天学的, 第二天要背出来, 写出来, 日积月累, 用两年时间掌握2000到3000个常用字。《三字经》800字, 《千字文》1000字, 《百家姓》600字, 三本书大约2500个字, 相当于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一至四年级的识字总量。教学中主要是采用读和背, 即背诵记忆法。这种方法适应儿童的记忆特点, 注重记忆的稳固和技巧的熟练, 对字词义不进行讲解, 也不讲解汉字知识, 对字词义的掌握就是通过读、背、写。“口而诵, 心而惟”, 通过眼、口、耳三种器官, 独立地阅读, 进而“熟读成诵”。“熟读”是“成诵”的准备, “成诵”是“熟读”的结果。“熟读”可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成诵”要借助于反复朗读, 最后脱离文字, 凭记忆朗诵。

2.诗文的涵咏教学法

古人品鉴诗文, 主张熟读成诵, 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 通过朗诵, 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 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 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如李白的《静夜思》, 语言自然朴实, 情味深厚, 但其中明月与思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特点, 没有行役羁旅的经历实难有深刻的理解, 也不便解读。熟读成诵, 随年龄增长、阅历渐广, 理解便会自然加深。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字面的意义并不深奥, 但蕴含的人生道理也并不是少年儿童能方便理解的。然而, 这并不影响儿童诵读这些诗歌, 涵咏法完全可以搁置深奥而暂取诗文之声形, “不求甚解”。我们不要求学生字字明意, 句句通晓, 而是通过讲解大概的意思, 让学生粗略感知、熟读成诵。古人吟诗, 或摇头晃脑, 或如痴如醉, 或心驰神骛, 其实也是一种涵咏。人常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诵读的价值。

3.习经的讲诵教学法

讲诵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诵读以达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目的。曹魏名儒在教授弟子习经时, 就让学生先读百遍, 使其义自见, 然后再稍作讲授。弟子熟记和背诵是首要的步骤。新课程标准借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这种成功的经验, 提出少讲、精讲或不讲, 偏重于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古代语文教学偏重于“读”, 现在偏重于“讲”。重“讲”能够节省时间, 能够加速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重读”, 能够让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去自读自悟,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加以点拨, 或只对某些词句略加解释, 即所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听懂与读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下功夫读懂的、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更牢固的、可靠的, 才可能是”真知”。讲诵法重视儿童自己读书、自己体会和感悟的做法, 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 还是从培养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来看, 是有教育学意义的, 也是值得借鉴的。

指导现代学生诵读当然要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础上进行, 即用普通话和规范字。第一, 使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声韵调及语流音变, 熟练掌握诵读的基本表达手段———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第二, 尽可能正确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 进入角色与情境之中, 激发共鸣。第三, 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新诵读的具体方法, 维持和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这里包括描述目标、保证时间、家长配合、多媒体辅助、故事引导、配乐、表演、定期评比、开展竞赛、读写结合等。

作为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 要想使经典诵读活动在学校或班级教育中发挥更重要、更长远的作用, 还需要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或班级的工作规划之中。要构建以经典诵读为途径或特点的校园文化, 搭建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平台, 制定详实的经典诵读的计划, 引导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 使知行合一, 使内省养成。如此, 经典诵读才不致于流于形式, 才真正起到传承文明、浸润人生的作用。

摘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培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有着重要的教育学意义, 应将其纳入语文教学和学校教育之中。要借鉴传统诵读教学的方法, 并将经典诵读与推广普通话、与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

篇4:小学经典诵读阅读心得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语文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因为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得我国国民阅读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就赋予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的任务,即从小学生开始,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利用小学生较好的记忆力进行阅读指导。让他们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文学修养不断提高,道德智慧更为健全,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经典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将经典诵读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助于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让他们对经典作品的自我感知进一步增强,以此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深入理解经典作品。另外,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古今名著,可使他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知识储备更多,进而建立丰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一项基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核心又是语感,培养语言能力实则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研究语文问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具有敏感的语感。无论是阅读书、报,还是在倾听过程中,要一眼就看出来,一听就听出来”[1]。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且关键的任务,而诵读则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三)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阅读知识的积累

经典诵读的实质就是知识的积累,其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提高认知能力。诵读经典能让学生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观察、思考更加敏锐。良好的诵读积累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加以培养。首先,通过大量的“读”,学生可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性情在阅读中也得到陶冶,人格更为健全。其次,通过大量的“读”,学生的语言材料与内容材料也更加丰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一)筛选高质量经典文化名著

1.大纲教材为主。

教材作为新课改教学的基础用书,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实现适龄孩子教育目标,在小学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需要学生仔细研读与扎实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教材基本内容,才能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训练。教材中诗词,均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比较适合。比如小学一年级的《锄禾》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简单的四句话,却形象描绘了农民种田的艰辛,教育了孩子要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节约粮食。

2.课外参考教材为辅。

新课改在教学要求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难度都不大,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身教学认知结合起来,适当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参考资料,让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广,阅读类型更丰富。

教师还可结合教学所需要,为学生开发一些富有特色的参考教材,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充分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的亲身参与也有助于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将其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体现出来。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

1.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诵读积极性。

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远计划,因此教师需对学习时间与诵读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让学生逐渐把阅读书籍变为一种习 惯[2]。教师可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诵读计划,计划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初步安排诵读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诵读时间的设定需以相关原则来设定,即年龄越大诵读时间越长。比如,小学一年级应保持每天10分钟的诵读时间,二年级则要增加到20分钟,其余年级依次递增。

2.指导正确方法,体会经典文化。

阅读并不是简单的识字,正确、科学的诵读方法也非常重 要[3]。教师在引导学生热爱诵读时,也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诵读方法。首先要亲自为学生示范,让学生聆听标准的录音,按照录音的节奏诵读。其次,要求学生在交流中要使用普通话,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要带着感情诵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第三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加强体验。吟诵有别于平常的诵读,通常要在理解诗境句意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做到有感有悟地低吟轻诵。

3.规范诵读标准,书写读后感悟。

教师要对诵读时的标准予以明确,让学生在诵读中注意停顿、平仄。诵读的灵魂是感情,古人多借诗抒情,因此诵读时要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诗文的大意和感情基调,让学生在理解后带有感情的诵读。诵读后,可鼓励学生写下感想与心得,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

(三)定期考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

定期考查学生阅读成果是一种督促学生进行阅读的有效途径。学生仅阅读是不够的,还应在阅读中自行感悟,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教师每隔一段时间便可让学生介绍近期阅读了哪些内容,向同学分享阅读心得,学生在讲述自己的阅读感悟时,对读物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利用这种形式可有效促进学生的经典诵读。与此同时,还可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适时举办诸如“经典诵读,传承文化”“金色童年”“五一劳动者之歌”“秋之韵”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比赛,营造诵读氛围,激发诵读兴趣,巩固诵读成果。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足以影响人的一生。为此,小学教师需带好头,积极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使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曹颖.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

[2]冯丽.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

篇5:大力推进教育阅读和经典诵读

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打造书香校园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师生阅读上下大功夫,教师读书共同体、全体教师读书会、学生读书社团先后成立,校园读书之风蒸蒸日上。为了达到更加系统有效地提高学生经典阅读的教育目的,从创设经典阅读这门课程开始,学校集中教师力量,积极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本教材内容按《经典》《古诗文》《现代文学文》《外国文学》等四大阅读板块,根据学生阅读年龄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增加阅读量、难度和深度。同时,学校还配发了《每生每天诵读记录本》,多达60页的精巧记录本设臵了“诵读书文名称”“诵读日期”“诵读字数”“检查人”“我喜欢的词句摘抄”“我的诵读感受”等记录栏目,保证了经典诵读使用的最大效益化。之前,我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1年下半年,我校科研处组织15位本校语文骨干教师成立经典诵读教材开发小组,开始编制《经典日日诵》教材。期间编写组老师反复商讨,征集师生意见,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指导,经历五次修改、三次校对,于2012年9月,凝聚着编制组老师一年心血的《经典日日诵》一至九年级的教材成功印刷,并且已经分发到每个孩子的手中。一个月过去了,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使用如何,各班阅读风貌怎样,语文老师在指导经典诵读中的效果怎样等。10月8日,学校召开全体教师教研专题会,教研会的主题是听取三位老师对学校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情况的介绍。三位语文老师王婧、刘颖、操北云分别代表小学低年级组、小学高年级组、中学组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了他们在开展经典诵读方面的成功经验。王老师说低年级在开展经典诵读方面可以实行阅读分享—开展讲座—自主阅读等分段阅读,循序渐进,可以把书面评价—活动评价、学校阅读—亲子阅读结合起来。刘老师指导班级学生开展经典阅读的经验可以用三个词语概括,就是“导引”“导思”“导情”,首先用赏析、配乐、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背诵,接着在经典手抄报、“我与经典”征文、“诗王”争霸赛等活动中教会学生融入对经典的思考感悟,最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个性化培育。操老师认为中学阶段要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意识,用各种活动推进学生的阅读步伐,师生要共同参与到活动中。三位老师认为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开发校本教材和课程的做法是对下一代负责任的表现,作为语文老师她们感到很欣慰。三位老师建议应该让经典诵读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成为学生的成长基石、成为教育教学的助推剂并拉动学生的海量阅读。

九月中旬,瑶海区举行教育系统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我校九(6)班的节目《宋人弦歌》以多组经典宋词融入表演者细腻的理解,获得全场评委们的一致认可,一举夺得一等奖。并将代表瑶海区参加本月20号举行的合肥市第四届中小学“诵经典、承文化、颂美德”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附1:孙校长国旗下讲话

诵读经典,同沐书香

金色的少年,阳光灿烂,金色时光我们亲近经典。美丽的校园,如梦似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秋高气爽、硕果飘香的美好季节里,每位同学都收到了学校送给你们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经典日日诵》,每一本书都饱含了学校对你们做中华英才的美好期望,每一篇文章都蕴藏着老师对你们绚丽明天的殷切憧憬。

同学们,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书香气是一个校园最好的氛围。人生路上,书籍就是望远镜,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与好书相伴,我们会觉得心存光明,那光明有如阳光般温暖,也如月光般清凉。有人说:“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幕,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还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香”,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澄澈的向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本经典在守望。

背诵经典,可以帮我们积累知识;感悟经典,可以帮我们涵养品性;吟诵经典,可以帮我们滋润心灵;演绎经典,可以帮我们增加智慧。经典诗文一旦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沉淀下来,就会成为我们今后人生旅途上的精神养料,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最靓丽的风景。

同学们,请你坚持每天清晨捧起我们的《经典日日诵》大声诵读吧,每天让诵读感悟从心灵流向笔尖,课间多和同学交流诵读感受,回家多与父母畅谈诵读心得,积极参加学校为你们举办的诵读展示活动,你一定更能领略学习的乐趣,明白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充实;你也一定能感悟到更多做人的道理;你的生活中会多一些儒雅的谈吐,少一些粗浅的行动;多一些含蓄幽默,少一些词穷木讷;你更会养一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得一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守一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准则。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正处于记忆的黄金阶段,让我们抓紧当前,沉下心来,诵读经典,砥砺自己,丰盈自我吧!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吧!

附2:教科研处周主任起草的致家长的一封信

让经典伴随孩子成长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我们知道,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中小学尤其如此。因为: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应该在中小学形成。人生的很多习惯、很多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是有关键时期,人生的很多能力在某一个时期适当地刺激,一学习就掌握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我们的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以来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千年民族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她承载着往圣贤达的伟大思想光辉。早在1993年的5月,“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吸取智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传统经典的诸多可取之处。国学经典对于孩子品德方面的培养,更具有极为明显的作用。

中小学阶段学生诵读经典,就是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做他们的生命底色。读过《弟子规》,孩子们会明白该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学习《格言联璧》,孩子们可以从古圣先贤那里汲取人生的智慧,让自己少走弯路;品味《论语》,孩子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更完美的人格……孩子诵读经典,也将为他终生的文化素养打下牢固的根基。而且,随着孩子们识字量和阅读量的增加,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背诵能力,同时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交际水平等综合素质也会有显著提高。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读书能使人的视野更开阔、心态更阳光、思维更灵动、境界更高远,读书能使学校的文化底蕴越来越丰厚。格林在《消失的童年》中说到: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这些书都影响到未来。我想这正是书令人激昂兴奋的原因。

读书是为了营造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读书是为生命打好底色,读书是为人生的成长积蓄巨大力量。我们学校把中华经典诵读作为学校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已经多年,特别是从上一学年开始,学校正式开发经典诵读课程,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也于今年九月正式投入使用。

接下来我校关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具体做法包括:

一、每天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语文老师当堂指导学生诵读;

二、学生每周填写《经典诵读记录本》两次,并交给语文老师批阅;

三、每学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会有适当体现;

四、从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每月开展“诵读之星”评选,期末进行经典诵读考级、诵读经典知识竞赛和“书香家庭”评选。

我们已经行动起来,我们真诚地邀请您一同参与进来,与孩子、与我们一起,徜徉于经典诵读之中。与孩子一同诵读经典,相当于您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基础。也许,未来的谦谦君子、饱学之士,就成长于您今天的一句诵读,一次引领!

谢谢各位家长的鼎力支持!

篇6:经典诵读培训心得

正如开班仪式上一位老师所说,我们这个班有很多老师是慕名而自愿要求参加这个培训的。我虽然先前没有听别人介绍过这个培训班,但是在我们教育局网上看到这个培训的通知,当时就很感兴趣。因为名额有限,我担心轮不到我来参加,当晚就给学校领导打电话,主动要求参加培训。

7月10日,炎热的天气没有阻挡住我学习的强烈愿望,提前来到培训地点。满怀期待地开始了三天的学习之旅。现在虽然才学习两天,但是由衷地感觉到当时我决心放弃暑假里三天休息时间坚持要来学习的决定太正确了,真的是受益匪浅。先不说学习内容,单是能接触到这几个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就是一种学习,他们的博学,他们的睿智,他们的风趣,他们为了达到教学效果而在讲台上放下身段的大家风范„„无不让我感到震撼。

再来谈谈培训内容:第一天上午董蓓老师给我们传授了基础朗诵技巧,董老师指出了我们的各种朗诵缺陷,告诉我们到底该怎样朗诵。她时而向我们传授理论技巧,时而亲自示范,时而要求我们和她一起朗诵。同样一句话,董老师朗诵出了不同的意境。不知不觉中,我们听到了自己朗诵的进步;

下午先是李彤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书法欣赏。他从甲骨文说到了大小篆、金文、大小草、楷书、行书。并向我们展示了各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特色。让我受到了一次书法艺术的熏陶。接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杨淮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广播剧。杨淮老师虽然穿着朴素,不说话时确实其貌不扬。但是刚一开口,就语惊四座。很普通的一个故事,他也说得惟妙惟肖,说猴子的故事,仿佛一只顽皮的猴子出现在眼前,说蝈蝈的故事,仿佛蝈蝈出现在眼前。在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中,我们了解了广播剧。当然,他的风趣、幽默,得益于他深厚的表演能力。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上课时,也能像杨老师这样的话,还用担心学生思想开小差吗?

今天上午,又是李彤教授给我们上课,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有幸领略到了李教授深厚的书法功底,让我见识了真正的书法家,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平时很多的写字方法都是错误的。

下午,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的张博讲师向我们传授了正音基础知识。张老师也是通过理论讲解、亲自示范和我们实际操作让我们锻炼了呼吸气、纠正了发声的习惯。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肌肉群协调性的训练,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还把每一种训练的方式都给我们进行了示范,为了达到最好的示范效果,他有时躺在桌上示范,有时躺在椅子上示范,有时躺在地上示范。在指导练习绕口令环节,他教我们怎样通过打节拍帮助绕口令。

篇7:诵读《国学经典》心得

张 乔

说到国学诵读,我首先想到的是滋养心性。既然是滋养,就不是急功近利的速成,只能在日常学习中渐渐养成。《修本训要》便是我们滋养同洲学子的核心读本。

滋养的第一步是营造氛围。清晨,学子们步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大大的“修本”二字。进入教室,学子们便开始朗读《修本训要》,二年级学生,识字还不多,所以一开始是我念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短短几天之后,跟读就成了学生自己的朗读,之后读得熟了,就开始背诵。《修本训要》作为修本书院的基础读本,全文不过短短的百多字,分为六个部分,却规范了人之为本的各个方面。在一遍遍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中华文字的音韵美散发在教室里,回荡在校园中,同时也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传递给了学生。学子们在每日诵读中,一定能铭记格训的核心价值,养成学规的学习方式,树立公约的行为准则。

滋养的另一个要点是仪式感。所谓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建立仪式,能使国学与其他学习有所区别,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特意查阅了古人的行礼方式,并且每次诵读之前,学生必先行礼,然后才在领诵者的带领下开始诵读,诵读完毕也须行礼。其实,文化的传承就是要归结出一个仪式的范本,诵读的仪式虽然很简单,内涵却深远。一次行礼,给诵读带来神圣的美感。

滋养的第三个特质是持之以恒。诵读训要,我们也许很难归纳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这个本领对升学似乎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诵读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天天坚持,日积月累,慢慢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现阶段的诵读,虽然小学生可能不会很懂,但他会从心底生成“正”的东西(经典会潜移默化的到达孩子的内心),可以使孩子有担当,有约束,在将来也会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目标。

国学诵读,滋养心性,国学诵读,终身受益!

篇8:小学经典诵读阅读心得

一、通过诵读经典, 陶冶后进生的情操

很多教育家认为, 一个人真正的人格养成时间应该在童年时期就打下了基础;其形成阶段应该在青少年时期。因此, 在初中阶段就让学生接受经典教育,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历代经典作品众多。阅读这些经典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纠正生活中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弟子规》, 能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做到互相尊重, 融洽相处, 如其中所说的“事诸父, 如事父;事诸兄, 如事兄”;其中对言行举止的要求也说得更好, 如“凡出言, 信为先”、“步从容, 立端正”;现在的初中生会讲究穿戴方面的攀比, 而《弟子规》中有“衣贵洁, 不贵华”、“袜与履、俱紧切”, 这些正好让学生思考。在诵读这些经典语句时与我们生活对照, 就会潜移默化的约束自己。同时, 在经典作品中还包含着很多励志的小故事, 这些内容无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陶冶高尚情操的同时, 还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作品的热情。

二、紧紧依托课本, 开拓后进生阅读视野

课本是开展经典作品阅读的载体。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就编排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教师要以讲读的课文为例, 让学生掌握阅读经典作品的阅读方法。首先, 从现行的教材出发, 以所学的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经典作品深入的扩展。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的手法, 甚至与时代背景特点等不同角度建立一个阅读链接点。然后在教学中开展对比阅读, 这样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与阅读量。后进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课本中的阅读内容不感兴趣, 而利用这些拓展内容正好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 就拓展到高中课本中的《沁园春·长沙》,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领略词人的伟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很多书本中的课文只是经典作品的缩影, 只是展示了经典作品的中某一个优秀的地方, 想通过这一点来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所以, 教师要利用这一点进行拓展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学习了《拳打镇关西》后就拓展到阅读《水浒》;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就可以拓展到阅读《羊脂球》。

三、对比解读文本,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纵观课本中经典作品, 每篇文章都写的真切感人。尤其是那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难以忘怀。这可能是文章中关键的词语与句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要学会通过对比来体会关键词语的精妙, 从而准确地解读文本, 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 文中就有很多表现力惊人的词语, 引导学生很好地分析这些词语, 解读文本就更能体会其中的深意了。其中有“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 这句中的“唯一”一词富有深意。为什么说是“唯一”, 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此时, 教师提出去掉“唯一”并轻读来揣摩去掉“唯一”一词与原句意进行对比。这样,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到“唯一”一词表现了孔乙己在人群中间的独一无二。原来咸亨酒店中酒客分为两种, 一种是短衣帮, 另一种是穿长衫的。孔乙己具备这两种人共有的特征, 说明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之类, 因为他穿长衫;也不属于“穿长衫”, 因为他站着喝酒。从这样解读对比中, 让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 从而明确了孔乙己特殊的身份地位。从对比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四、通过多元解读, 探究经典作品的新主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待一些经典作品总是照本宣科的进行, 学生没有自主的体验与感悟。长期这样下去, 学生不能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造成了视野的狭窄, 创新思维变得僵化。因此,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解读。深入的探究经典作品的主旨, 从而获得更多的体验。例如:在教学《台阶》时,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教参的提示进行解读, 分析其中父亲的性格、品格、个性。对父亲的定位是为了理想而不断的改变现实, 作为一个父亲对生活的不懈追求, 通过艰难的创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文中无不表达对父亲人格的崇敬, 赞扬了中国农民在人生道路上艰苦奋斗的过程。其实, 在对待人生这个问题上,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上, 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应该从“父亲”的经历中让我们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学会生存”, 怎样给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定位”。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着, 不要盲目地去追求那些不适合自己的生活。《台阶》中的父亲, 几乎用了一生的精力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从中应该获得更多的思考, 这就是对作品的多元化解读。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可以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激发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经典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 更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摘要:阅读经典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可以矫正后进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经典作品, 让所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后进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经典阅读,阅读能力,后进生

参考文献

[1]高明.如何利用经典美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现代阅读, 2013, (2) .

[2]张琴英.语文新课标初中经典美文阅读策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 .

篇9:深化“经典诵读,精品阅读”探微

关键词:诵读和阅读;特色文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0

长久以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力量的源泉之一。历代名篇佳作是教育人的宝贵精神食粮。开展“经典诵读,精品阅读”活动对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阅读精品”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种方式方法,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地方人文资源优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及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以结合地域文化为特色开发的“经典诵读,精品阅读”课程或项目就显得较为薄弱。笔者就如何加强这方面做一点基本探讨与同仁商榷。

一、挖掘地域独特素材,形成校本课程

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推进,虽然诸多问题皆有所突破,但总体看来课程形态单一,学科型课程和传授式学习依然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严重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处于深化时期,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教师成功案例的背后,都有丰厚的阅读因素的推进与催化,从而使我们对“经典诵读,精品阅读”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赢得广大教师的认同。作为我国有着千年的古韵传承,深厚的读书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学校更应该因势利导组织广大教师群策群力,大力挖掘学校所在地的古近代名人资源和独特的植物资源,通过整合以上这些学校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影响力且独一无二的“经典诵读,精品阅读”模式。如深度挖掘高度概括出独特文化精神内涵(如荷文化、梅文化、竹文化、槐文化、山丹丹文化),提炼出既有优秀传统又有时代意义的校训(如荷的高洁、梅的坚毅、竹的虚心、槐的忍耐、山丹丹的质朴),进而影响到学校形成乐观赏识的教风和充满坚韧质朴的学风。进一步开发基于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如《荷池》、《梅韵》、《竹庄》、《槐仁》等),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同时进行系列实践体验的“故乡古今行,诗画我家乡”的形式多样的吟诵经典,阅读现当代精品美文,既积累了学生了解故乡的文化底蕴,又增强了学生热爱故乡的自豪感。

每个学校所在地区域人文资源各有不同且十分丰厚,并且通过“经典诵读,精品阅读”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进而实现了不同个体及不同成长经历的和谐共生包容的异彩发展。钱理群曾说:“引导学校的孩子去了解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难道这不正是我们千方百计进行“经典诵读,精品阅读”的初衷和推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吗?

二、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参与创作实践

办有特色的学校是每位校长及学校管理者的追求本也无可厚非,学校的特色当然文化底蕴是灵魂。可是“经典诵读,精品阅读”一出现人们就把内容自然而然的限定为文必古先哲是无可辩驳的,但任何“经典”“精品”最初也是“一般性作品”,经众人不断修改、打磨、吸纳最终成为公认的经典精品,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莫不如是。校园内的墙壁、楼道、长廊、走廊、柱子都是彰显校园文化的阵地甚至校训、教风、学风的内容也是学校师生心中的“经典”。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以后,必然会传承下去,但也根据创新和新生事物的需要对校园经典进行必要的充实和修订。学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对已有的经典精品做顺应形势的取舍、精简,发动师生进行新经典内容的创作,优秀作品经集体智慧修改之后在全校范围内吟诵(如反映办学理念的“我三中,推创新,理念新,特色亮”,反映办学格局的“人心齐,管理善,环境美,口碑好”,反映特色课堂太极拳的“太极雅,提素养”,反映健身的“好身体,一生富,好习惯,终身享”)。久而久之,广大师生就会自觉将校园文化建设变成自己“经典诵读”行为习惯的一部分。校园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人员群体,每年都有新生进校毕业生离去,但校园文化这种师生自己创造的“经典”和“精品”在不断丰富着、传承者、积累着、发扬着。师生对传统的“经典诵读,精品阅读”的心理距离也在不断缩小着,无形中就做了校园文化的获益者、创造者、传接者,自觉的融入浓浓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小而言之,是一校之文化传承;大而言之,“经典诵读,精品阅读”就融入到“中国梦我的梦”大框架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熏陶出的基因单元,也成为全校师生文化素养共同成长的幸福因子。

上一篇:新教师学习体会下一篇:大学生毕业班级鉴定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