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输血工作总结

2024-05-29

医院输血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医院输血工作总结

医院临床输血培训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临床医疗及护理人员对临床输血的认识,我院检验科于2015年09月23日(14:30-17:00)在门诊五楼大会议室举办了输血相关知识培训讲座。

培训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临床输血新进展,王磊磊介绍了血液成分产品临床应用情况的变化、血液成分产品制备方法的改进、安全有效的新血液成分产品以及血液成分产品的保存和输注方法;成分输血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包括成分输血的概念、成分输血的优点、现代的输血原则、各类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等。临床医务人员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制定的各类血液成分输注指征及适应症。临床中,要综合各种指征明确对待是否输血、输多少血等情况。在临床输血中违背规定,给病人输血所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由临床医务人员负责。第二部分是临床工作中输血需要注意的问题。培训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共13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最后由我院副院长李圆圆做了总结。

通过此次培训,加深了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使全体人员对各种血液制品有了更清晰地认识,纠正了在临床用血方面存在的一些陈旧的输血观念,树立合理用血的新概念,对减少非必要性输血,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自身疾病以外的风险,保障受血者的医疗安全,缓解血源紧张的难题。促进科学合理用血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培训对我院今后在临床输血工作中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杜绝输血相关医疗事故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科教信息科 2015年11月20日

篇2:医院输血工作总结

会议由分管副院长钟广俊主持,钟院长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通过学习,使大家对献血知识有进一步了解,对输血工作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输血科朱明亮同志作20上半年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总结。上半年,输血管理委员会组织学习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输血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了年医院用血计划。加强临床用血质量管理,组织医务科、输血科等部门每月对医院用血工作进行考核检查,上半年共检查输血病历58份,提出改进意见18条,相关科室和人员及时加以整改。经过半年的持续改进,临床用血合理性、规范性明显提高,输血病程记录、护理输血记录明显规范。上半年,在出院人次、手术人次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用血量反而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六月份临床用血申请单填写完整率已达96.5%,临床医师对供血工作的满意率为97.7%。

工艺工程师

随后,与会人员对医院当前输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对今后输血工作提出了较多的意见及建议。

最后,院领导就今后医院用血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

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成员、科主任、护士长要继续组织科室人员学习输血管理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输血管理的法制意识。

2、输血科要加强输血指征知识的宣传,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做到科学合理用血,杜绝“人情血”、“营养血”现象,充分发挥血液使用价值。

3、临床医师要认真规范书写输血病程记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护理部门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要如实上报,加强三基培训,不断提高穿刺技术,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篇3:基层医院安全输血探讨

1 管理层重视,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质量管理体系

医院管理层要了解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临床输血面临的风险和隐患,才能对临床输血工作加以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质量管理体系是安全输血的根本措施。加强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提高医务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并实施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1]。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编写覆盖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和技术各方面、各环节的质量体系文件,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和操作规范。这样,大家各尽其责,环环相扣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使临床输血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细致化,最大程度的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而且,临床输血工作人员从自身工作入手,通过不断分析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来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更好地提高输血安全性。

2 加强临床输血的环节管理

2. 1 把好血液质量关合格的血液是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第一关。这就要求血站工作人员严格执行采供血的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严格筛选献血员,预防控制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目前,我国血液的来源主要是无偿献血,而且献血员在献血前可以进食,而我国目前对献血者所献血液只要求肉眼观察无色泽异常、溶血、凝块、气泡及重度乳糜等情况[2],不进行血脂、黄疸指数的仪器测定,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误差,使部分比较浑浊或黄疸指数偏高的血液制品进入临床使用环节,从而加大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率。基层医护人员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此类血制品是否给患者使用存在分歧,也造成了血液资源的浪费。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血液的脂质和黄疸指数进行仪器测定,使用统一的标准,限定脂质和黄疸指数达到什么程度则不应用于临床,最大限度的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和血液的浪费。

2. 2 加强血库的建设基层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安全输血的需要为血库配备足够面积、布局合理的房屋及所需的硬件设施,如专用的贮血冰箱、试剂冰箱、专用的血清血型学离心机、融浆机、电脑,微柱凝胶配血系统,有条件的配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减少并弥补书写及执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漏洞,强制输血技术人员按标准操作规程执行操作,防止人为错误的发生. 血库工作人员应对各科室用血量、各医师用血量、备血申请单的实际用血量、各病种用血量等进行统计,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用血计划,储存足够的血液保证临床用血,同时避免血液浪费。在接收血站送来的血液时,应认真进行核对、验收并记录。贮血冰箱应根据要求进行温度监控,每周进行清洁消毒,每月对冰箱及环境卫生进行监测,确保符合卫生学标准,保证血液质量,降低输血风险。

3 严格规范临床输血流程

3. 1 输血申请临床医师在决定给患者输血之前应权衡利弊,因为输血可以给患者带来危险和经济负担,所以对每一次输血的医学适应证应该仔细衡量,而且对输血的效果要有监察。患者的临床状况,而非实验室试验结果,是决定该患者的输血必要性的最重要因素[3]。决定输血后,应与患者或其家属签署输血同意书,告知输血相关风险并存入病历。患者输血前应进行输血前感染免疫九项检测,如检测结果发出后,患者本身有感染性疾病,应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以免耽误患者治疗而出现纠纷。对没有自主意识、无家属的患者进行输血时应报医务科同意备案,大量输血患者应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逐级审批备案。患者有其他特殊情况应在申请单上注明。

3. 2 标本采集送检护士在接受到输血申请单后对患者采集标本要在床旁核对信息后抽血,并在配血管上写清患者的姓名、住院号、科室等必要的信息,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采血时间、采血者。采血后的标本应由医护人员进行送检,避免家属或其他人员送检时出现不可控的情况增加输血隐患。

3. 3标本的接收与检测血库人员在接受申请单时,首先要对不符合输血适应证的申请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对于不合理用血给予合理的建议。其次要认真核对申请单与标本,检查配血标本是否合格,有溶血、量少或其他不合格情况应及时联系临床重新抽取标本。如标本合格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用合格的试剂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早期发现临床上有意义的抗体,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交叉配血是保证安全输血的最重要的步骤,盐水介质配血只能检出Ig M类抗体,对有临床意义的Ig G类抗体还应采用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聚凝胺法等进行检测。同时还应复检献血者血型,完成各项工作后应保存完整的记录,填写临床输血记录单,通知临床取血。

3. 4发血取得执业资格的护士方可取血,取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信息、配血结果、血液质量等,保证准确无误后方可发血。重症急诊大量输血患者在发血前应与临床再次核对取血数量及是否取血,避免患者发生其他意外时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

3. 5输血执行输血操作的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输血前,要双人在床旁核对患者信息及血液信息,无误后方可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 为患者进行输血前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输血时要掌握最佳的输血时机、输血时限及输血数量,在正确的时间给患者输入正确的血液才能获得正确的输注效果。因此,临床护理人员也要认真学习输血相关知识,了解血液的基本知识及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感染,掌握各种血液成分正确的输注方法、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及抢救措施。只有具备丰富的输血知识,一丝不苟的执行安全输血护理操作规范,避免疏忽大意,才能确保输血安全。3. 6 输血后评价及公示制度临床医师应对患者的输血效果进行评价,了解患者输血后的疗效也有助于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无效输注,采取相应的措施。整个输血过程包括输血前评估、输血过程、输血后评价要完整地记入病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规定,医院要建立输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因此,医院相关职能科室应联合各科室负责人对输血病历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反馈,促进临床用血质量的不断改进,并将用血质量与个人的奖惩挂钩,推动临床用血水平的提高。血库工作人员也要定期对各科室、各医师的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在全院进行公示,从各方面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督促。

4 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普及现代输血知识

当前,临床输血管理工作的重点已经有血液安全性向输血安全性转移,由采供血机构向医疗机构转移,并且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医学已成为技术含量高、专业型强的一门科学[4]。基层医院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现代输血知识匮乏,抱着陈旧的输血观念。因此,要通过派出去进行短期培训,请输血专业的老师来院授课,进行技术指导,以及通过院内进行输血技术、知识培训,新进人员岗前培训、权威输血杂志的论文、论著学习等多种方式更新医务人员的输血知识,并通过定期考核方式督促医务人员学习,最大限度的提高输血决策的质量,最小化或避免输血风险,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生存转归。同时,血库人员也要全面加强临床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能够参与到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真正做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血。只有临床医师与血库人员携起手来,加强沟通与合作,安全合理用血才能有一个质的提高。

5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基层医院相对于大医院应急的能力弱,我们要制定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以备发生紧急情况或重大事件时有章可依,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血库应制定出现特殊血型及血液资源缺乏时的预案,由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进行论证其可行性后,形成正式预案在紧急情况下执行。

6 加强法律意识

现在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检测虽已上升到了核酸检测水平,但“窗口期”依然存在,“零风险”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临床医师要加强法律意识,了解“有过错输血”和“无过错输血”。如患者因在医疗活动中接受输血而感染疾病,而医方在输血治疗行为中存在过错为“有过错输血”,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无过错输血感染指医方在没有故意或过失等主观过错的情况下,所造成患者出现血液污染反应或感染其他疾病的损害后果[5]。医疗机构和血液中心均无过错,法院经常以公平原则判决医疗机构及血液中心给予患者一定的补偿。此时,要承担无过错补偿性责任。

综上所述,科学安全有效输血是新时期对临床输血提出的新要求,基层医院要努力从各环节、各方面入手,提高临床输血水平,最大程度的降低输血风险,使血液这一宝贵资源得到合理应用,实现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及患者的“三赢”。

参考文献

[1]田兆崇,何子毅,刘仁强.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2]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S].

[3]美国血库协会技术手册委员会编.输血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65-366.

[4]黎海澜,焦伟.广西三级医院临床用血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J].国防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7,30(2):120-121.

篇4:县级医院输血科工作体会

完善制度,依法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对输血工作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是血库的法律性文件,是工作的依据。其中在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与质量管理中规定,输血科的职能工作范围:“负责全院血液管理工作”。实际工作中,县级医院输血科不仅负责全院血液管理,还承担一个县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其他国有、个体、厂矿医院的血液“中转”供应。由于这些医院对输血工作重视不够,一旦在取血、输血过程中发生纠纷,因输血科职能工作范围之规定,存在超范围供血之违规嫌疑,将要承担法律责任。但在输血预约申请制度中又规定“严禁将血液带到医院外输注(与医院有协议单位除外)”,这样衡量又有可供之责,感到困惑。

笔者建议:①从制度上应进一步明确县级医院输血科是否可作为中转供血机构,必须在职能与工作范围中作为明确规定,以制度为依据。②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可供血的医疗单位进行综合素质评估后批准,行文备案,作为符合法律可信的依据。据了解,大多数县级医院没有和基层医院签定供血合同,使输血科工作人员感到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加强监管,杜绝隐患

血液管理和具体输血技术是血站、输血科、医院医疗、医技、护理众多人员先后参与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形成了一个严密链环,任何一个环节疏忽即可发生不安全事件。往往基层医院嘱患者家属或单位司机、护工送来血样,要求紧急配血,血样无任何基础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病房、住院号、床位、用血证明、医护人员签字等)。如不配血,必然引起医疗纠纷,而且耽误了抢救时间。

笔者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全县输血工作做出统一部署,并督促检查,使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输血的相关文件具体规定,使业务人员认真学习掌握输血的基本知识、技能,使之充分认识输血工作的重要性,规范医疗行为,避免不该发生的医疗纠纷。

建立中心血库调节机制,减少血源报废

基层县医院输血科为保障全县区域内临床用血,常根据住院病人信息作为每周用血计划,储备一定量的各型血液,血液制品从采集到有效期仅1个月。常出现单血型发病情况,且以创伤所致的急诊病人居多,如创伤性失血休克、肝、脾破裂等手术患者,加之其他醫院用血无计划,难以准确估计,常造成某一血型血液紧缺而另一血型出现库存积压到临床有效期。储存量少,不能适应临床;储存量大,常导致大量血液报废。据本地区县级医院输血资料反映,各县级医院输血科均有相当量的血液报废。由于缺乏有效调节机制,采供血机构亦无法妥善解决。

笔者认为:中心血库对各基层县级医院输血科应建立供求信息联网制度,随时掌握各县级输血科各型血液储备情况,动态管理,组织调配,使血液报废减低到最低限度。通过调节机制,既解决血源供应紧张状态,又减少宝贵资源浪费。

总之,县级医院输血科实际已成为“供血中转站”,既要保证全县各级医疗单位的用血量,又要保证其安全性。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输血科工作范围、职责,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二是要建立健全中心血站调配制度,减少紧缺宝贵血源报废。三是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采取相应的行政手段,解决基层医院血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使县级“供血中转站”工作制度化、用血规范化、操作正规化、环节严密化,确保医疗用血及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临床用血安全,使医疗隐患减少到最小限度。

参考文献

1 杨江存,马富春,主编.陕西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与质量管理手册.第1版,2006,10.

篇5: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输血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此,我们不仅注重自身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全区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业务和管理水平,而且注重血液安全的宣传、注重规章制度的落实,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医院医疗临床血液质量管理,有效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今年,我院将继续根据工作职能,在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最终达到血液安全、有效的目的;具体计划如下:

(一)为提高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以培训教育为抓手,加强对临床医生的业务培训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合理掌握临床输血指征,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做好血液开源节流工作。

(二)加强血液冷链管理,确保血液安全。

冷链是一套用于血液和血浆储存和运输的系统,以安全的方法维持血液及成份制品的各项功能。不仅领取血液的人员资质要到位,而且领取血液的设备也必须符合冷链要求;为保证血液安全。

(三)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严格按照国家《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要求,督促建立规范的用血制度,并做好年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考核检查工作。

篇6:医院输血工作总结

一年来,输血科在医院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各临床科室的大力配合以及科室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2013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促进了输血科持续发展。以下是对输血科在2013年工作汇报。

输血科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确保血液质量万无一失,临床用血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质量就是生命,全面加强科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适时修订和完善了输血科工作制度、各级技术人员岗位职责、技术操作等规程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科室积极参加卫生部、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全科医务人员坚持加强的医疗安全教育和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为确保输血安全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输血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工作质量标准、管理方案、管理办法,使输血医疗活动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促进质量改进持续化,有效控制输血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了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合理、及时、有效,成份输血达100%,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也使我院的输血工作流程走向了规范化、网络化和科学化。

输血科

上一篇:护理质量管理的关键下一篇:《故乡》微型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