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活动安全制度

2024-06-21

公共活动安全制度(精选10篇)

篇1:公共活动安全制度

校内公共活动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1、学校餐厅、体育活动场所、大教室等均为公共活动场所,实行谁组织活动,谁负责安全工作的原则。

2、开展活动时应认真检查电路安全,没有电工在场不要私拉乱接电源。新增大功率电器,应征得总务部门同意。总务处应组织电工定期检查电源开关,插座是否完好,有损坏的应及时修复。

3、开展活动要保持所有通道畅通无阻,开关灵活,便于随时打开。

4、开展活动要适当控制人员,不要过分拥挤,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出得去。

5、大型活动要指定专人负责安全工作,突发事件有专人负责指挥疏散撤离

篇2:公共活动安全制度

1、学校大礼堂、餐厅、体育活动中心、大教室、报告厅等均

为公共活动场所,实行谁组织活动,谁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原则。

2、开展活动时应认真检查电路安全,没有电工在场不要私拉

乱接电源。新增大功率电器,应争得总务部门同意。总务处应组织电工定期检查

电源开关、插座是否完好,有损坏的应及时修复。

3、开展活动要保持所有通道畅通无阻,开关灵活,便于随时

打开。

4、开展活动要适当控制人员,不要过分拥挤,要保证在任何

情况下都能出得去。

5、大型活动要指定专人负责安全工作,突发事件有专人负责

篇3:公共活动安全制度

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从而正式设立了我国的施工图审查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实施十四年的实践证明, 施工图审查是对勘察设计质量实施监管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是监督可持续发展政策相关要求在勘察设计中落实到位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规范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环节中行为活动的重要途径。施工图审查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提高勘察设计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很好地履行了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众安全的社会职责。

一、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的由来

据了解, 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设立之初, 当时的建设部曾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活动, 通过调研, 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地区施工图审查制度的设立及实施情况, 掌握了我国勘察设计质量当时的情况及问题所在,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通过审查工作试点, 总结试点经验, 制定相关文件, 有序推动了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的设立和实施。

(一) 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施工图审查制度。

在发达国家, 政府对勘察设计的质量监管普遍实行设计审查制度, 施工图经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阶段。美国是由市政府主管城市建设的建筑管理部门 (Building Department) 进行审查, 该部门保有相当数量的审查工程师;德国则是由各州的评价与结算服务处 (BVS) 统一收费, 由审核单位或审核工程师对具体工程实施审查;而香港特区根据项目投资的性质不同, 分别由公务员编制的屋宇署、建筑署和房屋署进行审查, 各署均有庞大的技术队伍;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均有类似做法。各国审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虽略有不同, 但都是政府规定的一项强制性审查制度, 均有较为完善的做法, 也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美国的加州更是有上百年的设计审查历史。

(二) 我国施工图审查管理历史情况。

我国也曾有过施工图审查的管理, 据《上海勘察设计志》记载, 解放前, 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工务处负责对租界内建筑工程的施工图 (建筑图、结构图) 进行审核、发照工作, 华界上海特别市政府及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工务局也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图审核、发照, 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三) 设立施工图审查制度当时的国内背景情况。

20世纪末, 恶性工程质量事故频发, 其中不少也是由于勘察设计质量引起的。分析其原因, 一是随着建设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投资者以牺牲工程质量和公共利益为代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大量出现, 而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勘察设计单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其质量行为越来越受到建设单位的左右。二是为满足基本建设大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 勘察设计队伍日益庞大, 地区间和企业间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一些企业的勘察设计质量保证能力较弱。三是受利益驱使勘察设计挂靠现象严重, 无证设计、地下设计挂靠有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 勘察设计单位受资质限制购买挂靠注册执业人员, 造成勘察设计单位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混乱, 岗位职责难以履行。四是受勘察设计周期过短及勘察设计收费过低的影响, 勘察设计成果粗糙, 内部质量管理流于形式, 从时间和成本上难以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五是建设单位和一些部门重方案设计轻施工图设计, 造成施工图设计单位地位低下, 收益降低, 从而影响了勘察设计企业的进步和施工图设计的精细程度。六是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是投资主体, 设计院是事业单位, 承担着国家对投资和工程质量把关的重任, 政府对勘察设计的质量管理集中在指导设计单位的内部质量管理、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 当市场形势发生变化, 设计院角色转变后, 勘察设计阶段缺乏必要的质量监督手段。

工程质量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勘察设计质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根本。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后, 社会各界更为关注工程质量, 涉及勘察设计质量的投诉和纠纷不断增多, 在社会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就工程质量问题做出批示。

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国内多地试点的基础上, 国务院在2000年1月30日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设立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的设立弥补了政府监督在勘察设计环节的空白。

二、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的发展进程

施工图审查制度是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79号)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 不得使用。”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93号)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 不得使用。”

建设部于2000年2月17日发布了《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 (建设[2000]41号) , “建设[2000]41号”的发布标志着施工图审查制度开始在我国实施。经过四年的实践, 建设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并征求各方意见、建议, 于2004年8月23日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34号) , “建设部令第134号”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实施基础已经稳固, 说明施工图审查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又经过近九年的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全国施工图审查工作现状、发展趋势、监管效果、运行机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活动, 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建设事业及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增强施工图审查工作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性, 进一步明确相关各方责任, 对“建设部令第134号”进行了修订, 于2013年4月27日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3号) , “住建部令第13号”的发布标志着施工图审查制度得到稳步发展。

三、施工图审查的内容、性质及职责

“住建部令第13号”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审查机构条件, 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规模, 确定相应数量的审查机构。审查机构是专门从事施工图审查业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法人。施工图审查是指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对施工图审查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的审查。

施工图审查内容分为程序性审查和技术性审查。

程序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为:审查建设工程在勘察设计环节是否符合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是否符合批准文件规定的要求;审查勘察设计企业资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是否年检通过、勘察设计人员是否按规定执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规定的其它程序性审查内容。

技术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否符合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 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审查的其它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规定的其它技术性审查内容。

从施工图审查内容表明:施工图审查既是对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 也是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行为活动的监督, 是我国基本建设程序的一个环节, 是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必要手段。

施工图审查机构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授权,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对施工图设计文件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 履行对相关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职责, 负相应的质量监督责任;对相关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中的行为活动履行监督职责, 对涉及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行为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注册执业设计人员, 按规定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对涉及违法、违规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处罚。

施工图审查机构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图审查工作负责, 承担相应的审查责任。勘察设计企业和设计人员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负责, 其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所负的责任并不因施工图审查而减轻。

四、施工图审查工作的情况及作用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2011年至2013年, 全国三年共完成施工图审查项目总数为1, 258, 155个;三年一次审查合格项目总数为540, 098个;三年平均一次审查合格率为42.9%;三年违反强条数总和为914, 930条次;三年平均每100个项目违反强条数为73条次。全国三年共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的总建筑面积达151.17亿平方米, 建安投资总额约达30多万亿元。

全国三年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统计:建设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1, 125个, 建设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1, 379条次;勘察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30, 171个, 勘察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40, 396条次;设计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115, 852个, 设计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340, 755条次。

据统计, 2004年施工图审查在全国已经达到100%全覆盖。2013年全国共有施工图审查机构865家, 涉及勘察、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工程, 其中一类审查机构515家、二类审查机构350家;全国审查机构从业人员共32, 193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共21, 794人。

通过统计情况表明:施工图审查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成效显著, 施工图审查起到了对建设工程质量事中事后监管的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及时发现并纠正主体结构和地基基础以及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安全隐患, 有效地避免了建设过程中质量事故的发生和返工造成的浪费, 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公众安全。

(二) 提高了建设单位及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的质量意识, 避免了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企业恶意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的发生。

(三) 为建设工程的施工、监理以及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提供了依据。

(四) 为推动建设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 使得国家及地方有关生态、节能、绿色等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等在施工图设计中落实到位。

(五) 通过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的行为活动的有效监督, 进一步规范了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同时也为勘察设计企业诚信机制的进一步健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在勘察设计市场中作用的更好发挥提供了机会,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勘察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 加强了工程建设各管理环节间的衔接, 检查规划、交通、绿化、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无障碍等涉及公共利益的审批得以落实, 实现审批执行情况的后续监管。

(七) 各地结合审查工作, 对设计中一些违反强制性条文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汇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培训活动, 通过审查与设计、审查与审查、区域内及区域间的技术交流培训, 提升了全国整体勘察设计水平, 为技术较弱较低地区和单位的勘察设计水平大幅度提升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八) 通过施工图审查信息上报, 使得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当地整体的建设情况、项目的建设情况、勘察设计的质量情况及勘察设计企业的从业情况和设计人员的执业情况, 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

五、不断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 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随着政府简政放权力度的不断加大, 勘察设计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 施工图审查应更加严格履行监督职责, 以保证勘察设计质量, 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推动勘察设计行业健康发展, 为我国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需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作用、意义以及施工图审查工作的内容、性质、职责, 增强社会对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了解、认识, 化解监管与被监管的矛盾, 强化共同目标, 构建和谐的施工图审查社会环境, 提高审查机构的监督责任意识, 强化施工图审查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

(二) 进一步明确施工图审查的工作性质、责任, 理顺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相互之间的责任关系, 建立良性的责任机制, 把施工图审查健康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 适应政府简政放权及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 梳理好政府确定机构和审查委托方式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健康运行机制, 取消施工图审查市场化运作模式, 消除因市场化运作给施工图审查行业地位及权威性、严肃性带来的影响。

(四) 审查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改善审查人员从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提高施工图审查的从业吸引度, 完善审查人员准入及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提升审查水平, 为保证施工图审查质量提供管理制度保障和人才技术保障。

(五) 不断完善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监管机制, 实现对审查机构监管方式和手段的科学化, 建立、健全审查机构进入退出机制, 优胜劣汰。

(六) 健全科学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诚信管理机制, 进一步规范施工图审查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行为活动, 按照规定要求如实上报施工图审查相关信息, 为实现政府部门对勘察设计市场的科学监管提供相关依据。

(七) 随着勘察设计市场开放的不断扩大, 施工图审查工作应不断适应市场放活的需要, 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确定应对措施, 依据政府主管部门的授权实现对勘察设计市场有效监管的及时到位。

篇4:公共活动安全制度

【关键词】 公共活动;安全保障;责任文化;人员安全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5.09.013

世界上并没有能够确保公共活动安全举办的理想办法。无论活动地点、活动规模和组织方式怎样,每一种活动形式都隐藏着潜在的安全与不安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这种潜在危险的途径是:公共活动所有参与者要协调一致,这也包括公共管理工作和制定安全计划。我们要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危险,分析存在的威胁并且针对风险进行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的生存权、身体不可侵犯权以及活动中存在的即兴创造性因素。针对安全的考量要能够围绕人本身进行,这样做才是大有裨益的。

公共活动安保这一话题属于时事热点之一,例如2014年巴西足球世界杯期间,哥伦比亚有大量民众聚集在公共场合观看比赛,结果造成了一场超过8人死亡的惨剧。而在德国,在公共活动中发生如此巨大的事故是不可想象的,德国社会也无法接受这样的事件。怎样才能保障公共活动安全举办?哪些是保障安全的因素?针对这类不断提及的问题,我们无法一概而论简单地回答。这源自公共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1)公共活动是一个固有的创造性过程,它与参与者的生存权和身体不可侵犯权有着直接的关系。

(2)参与者的行为具有极强的多样化特点,必须对一些混乱和无拘束的行为(例如跳舞和跳入场地)加以限制,但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例如举办歌剧舞会、公司庆典或者城市和传统节日等。

社会能够接受的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空间也越来越广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上的“娱乐化”趋势对上述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共活动不仅仅只是在计划的以及获得许可的地点举行,而是可能在很多不同的地点发生。

这其实是一个我们所期待的、且伴随着协商过程的社会发展过程,尽管其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波动,但是不可能逆转。

安全计划的制定需要在所有活动参与者之间实现广泛的协调,这不仅涉及到活动的组织工作(包括:活动方案、实施方法、后勤保障、招待宴请以及市场营销),还包括多个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以及安全领域里的各部门和组织(BOS)对该活动采取的管理工作。因此,组织者应委任一名专员(例如组织流程专员或者规划协调专员)来协调主持所有参与者的各项工作。

1 公共活动的整体观

人们往往会固执地坚持一种观点,那就是只有在参与者数量巨大之时才有必要制定安保计划。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因为活动的举办方式是确定实施何种安保计划的基础。如果活动的举办方式并不会为参与者带来任何危险;或者在举办地点已经有一个针对此类活动的全面的安保计划,那么就没有必要制定一个新的安保计划。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判断,例如进行可行性研究,这种研究首先是要在整体观指导下,并且在顾及活动中即兴的创造性因素的前提下进行。

构成上述整体观的基础是生存权和身体不可侵犯权。因为在规划和实施一项活动的过程中,即兴的创造性因素总是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两种基本权利考虑进来,不可以仅仅使其在活动的技术层面上起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将如下内容视为基本准则:

我们几乎无法合情合理地介入艺术家的作品领域,即艺术创造领域之中。而介入其所谓的“作用领域”则是可能实现的。因为艺术家将表演内容传播给第三人的过程中,艺术家与环境之间就形成一种关系,在此我们无法排除其损害他人基本权利的可能性。

安保计划应该能够保障该活动不会对公共安全和秩序带来威胁。这里也必须要考虑到工作人员和参与者的安全。为实现这一点,要特别重视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的要求和实施方法。对于观众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护其生存权和身体不可侵犯权,这两个权利绝对不可以受到侵犯。这里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障观众不会被外来影响威胁。因此,每一个观众必须在任何的时间都能够在自由、没有危险、没有外部影响并且有自主决定权的前提下在观众区域活动。

除了保障身体不可侵犯权和生存权这类基本权利外,组织者也必须在活动中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这个概念包含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全部规则,而根据相应的社会与伦理观,遵守这些规则对于在某一个特定领域中人与人共同的有秩序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如果由于活动参与者做出出人意料的行为而构成威胁,或者他们的行为干扰了“作用区域”的安全与秩序,那么组织者必须阻止这种情况继续发生,而不是等待肇事者自行解决。在这个过程当中,组织者必须保障公共安全与秩序,并且要注意所采取的措施本身不会破坏现场秩序以及干扰警务人员的行动。这些危险都是源自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我们必须将此与活动环境直接带来的危险区分开来。因此,活动参与者不仅仅是受到威胁的对象,同时也是对公共安全和秩序造成威胁的主体。

危险这一概念是抽象的,指的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危险源而造成损害的一种可能性。威胁则是危险与人(环境、财物等)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相遇,并且由此产生无法阻止的“损害”。

威胁还可以定义为一种造成损害的可能性,或者是对健康的损害,这里并没有涉及其规模或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这个概念与风险概念要明确区分开来。与此相反,风险经常被定义为:不安全事件对实现目标所造成的影响。风险通常描述为:某一事件带来的影响及其发生的可能性。活动组织者必须认识到所举办活动存在的危险,分析其潜在威胁,并且评估其风险,目的是为了选择并实施保护措施来阻止或者减少其带来的影响。

2 怎样的活动可以称之为“安全”?

但是,“安全活动”具体指的是什么呢?社会上探索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经很久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德国数百年来建立秩序与规则的历史(Starke, Scherer, Buschhoff 2007)。纵观当今国际社会,欧洲和中国民众对开展的各个项目和进行的公共活动有着越来越高的安全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必须满足这种预期。客观和主观视角下的安全都有可能通过很多事件而遭受损害。组织者要与行政机关和安全组织共同合作应对这一情况。一场活动可以定义为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以及复杂的体系,该体系由大量因素组成。各微观因素的众多情况决定了整个体系的宏观情况。

环境,也可以称为“环境体系”,它对活动具有一定影响,并且能够体现出危险的来源,例如在公路上举办节日庆典之时,路上行驶的汽车就是危险源。同样,一个活动也可视为给环境带来危险的来源,例如露天音乐会所带来的巨大噪音。从外面来看,这个体系处于混乱之中;而从内部来看,整体上是规矩的,因为体系本身并没有出现障碍,这个体系也没有干扰环境。为了不干扰该体系,同时也为了该体系本身不去干扰其他事物,我们必须对可能出现的威胁和干扰进行观察研究。

3 活动体系及其环境

活动可以定义为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体系;安全概念则可划分为不同的维度,这些维度可以从参与者和行政机关的角度加以评价。如果我们注意到上述事实,那么以理论的方式或者以普遍适用的方式来描述确保公共活动安全举办的理想方法,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种活动形式都包含有潜在的安全与不安全。以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多个针对风险的研究方法来表达这种安全和不安全的领域,这么做无法强化活动的抵御能力,相反却造成了弱化,因此,应该只采用一种方法完成这一任务。

然而,在过去没有进行特别风险研究的情况下,曾有过大量的活动安全举行。在这里,哪些因素起着作用? 那些得到理论上或者法律上安全评估的活动是否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加安全了?为了回答一个活动是否安全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看看实践中是怎样的:那些在广泛的社会参与情况下安全举办的活动。这里不仅仅指一个大规模活动或者一场盛大的节日。我们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研究活动安全中如何塑造一种普遍可用的模式:为在文化馆与乡镇馆所举办的小规模活动、民间风俗活动和传统聚会以及在公开的都市区域举办的临时活动寻找一种可行的、为人们所理解的实施方式。

这种实践的特征就是针对所有参与者的预防性措施,可以用一句箴言概括:“预防好过治疗!”

4 避免发生不安全问题

我们虽然是着眼于实践,同时也不能忽略一件事情,那就是上文中的箴言忽视了一些活动面临的未知因素,忽视的结果就是活动参与者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但是,该箴言却指出了研究的方向。

大部分无意中实行的保护措施并非旨在实现安全,而是避免不安全的事情发生。使用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风险和危险,这些可以通过对话和表决来作出决定。这其实是一种预防性过程,为活动参与者揭示出解答这一问题的不同路径。这一过程可以通过集中研究活动本身来完成,并且与其行为范例有关。如果我们将安全问题视为预防性问题的话,那么其实是在尝试降低不希望出现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预防行为首先通过分析,努力去避免未来某种状态出现,或去操纵这一状态。从狭义角度来看,预防的特点在于:“只是排除了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种布局”,而预防的实用策略通常包含实施未来某种特定的计划布局。为安全运作一次活动而选择的策略是建立在一个防御性策略之上的。

鉴于这些考量,我们必须不同视角来解答如下10个问题:

(1)活动的目标都是什么?

(2)经济风险由谁承担?

(3)职责是否清晰?

(4)是否考查过活动的可行性?

(5)怎样才能够对活动施加影响?

(6)活动能够产生哪些危险和风险?

(7)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哪些行为?

(8)谁掌握活动相关事宜的决定权?

(9)可以得到哪些与活动相关的信息?

(10)活动参与者对活动准备得如何?

对于安全举办活动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转换思维的过程,该过程以上述10个问题为导向,必须依靠组织运营者方面以及行政机关方面的安全负责人来执行。

此外,我们还应该摒弃以往针对活动的评价体系。一次活动的潜在威胁高低不仅仅体现在参与人员数量的多少上。同样,我们还应该摒弃一个经常提出的要求:将具有可比性的活动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由于上面已经陈述的原因,这么做并不会有助于成功地评估一次活动安全状况,而是会适得其反,起反作用。

最后,应该要求指定一个流程全权负责人自始至终研究活动的安全问题,并且在现场监督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和组织进行事后总结。

作者简介:

克里斯汀·亚历山大·布什霍夫,xEMP出版公司和CAB咨询服务工作室(专门从事公共活动技术咨询)的首席执行官。多年从事娱乐、公共活动、戏剧和电视业务。他是公共活动技术的主要负责人,在德国国内外大大小小不同规模的项目中担任规划师、顾问和技术骨干。因此,他拥有许多规则、规定和最佳实践方面的重要经验,曾参与科隆大学应用科学专业关于公共活动安全的教学任务。2004年,克里斯汀与其合作伙伴哈拉尔德·舍雷尔共同创办了xEMP出版公司,致力于公共活动行业的技术文献出版工作。

附:活动安保工作组

2009至2010年冬季,科隆应用技术大学IRG(救援与抢险工程学院)与xEMP出版社(extra Entertainment Media Publishing )之间的合作为活动安保工作组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自此,该工作组致力于研究如何保障活动参与者的安全。工作组编写的报告和定义应作为行政机关和活动组织者的参考资料,对已有的文件也是一种补充。

该工作组成员包括:各利益群体和协会的代表、非警察抢险组织、职业消防员以及聚会场所的运营者们。如果事关一些特殊重要的议题,那么还将邀请其他嘉宾和专家加入。此外,安保小组也得到由许多其他机构和个人组成的顾问组的积极支持。

2012年3月,《安全计划行动指南》草案首次发表,现今修订版本也已经出台。在以内容为研究对象的框架下,《指南》摆脱了过去从预防入手的研究方法。与此同时,相关各领域之间依然保留着严格的界限,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清晰明确的框架。

篇5:6学校公共场所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公共场所主要包括操场、图书室、实验室等,由于这些场所学生参与面广,人员高度集中,活动时间短,节奏快,活动紧凑,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为确保学校在组织师生到以上场所活动时的安全工作,特制订西河中心小学公共场所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如下:

一、要拟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好组织分工及安全预案等准备工作。

二、要明确进、退场时间、地点、顺序及路线。

三、要制定详细的各所、室的活动规则并有专人负责。

四、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必须在场组织,要保障各种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切不可擅离岗位或临阵脱逃。

五、活动过程中要保证秩序,严禁学生在坐席内嬉戏、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教师要尽量使自己所负责的学生在视野所及和有效指挥的范围内。

六、要制定安全活动规则,并对学生加强教育,防止事故的发生。

七、对会场环境布置,若有学生参与,涉及攀高悬挂会标、横幅诸事,必须有教师现场负责指导与保护。

篇6: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维护公共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随着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大,社会秩序越来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这要求人们在社会公生活中做要到知荣耻,要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的义务,要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锤炼自己的思想品德。

我们都知道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法分子或者是缺少公德的人为了一人私利而给社会的和谐带来不和谐因素。例如潍坊1月23日前后接连发生两起非法加工生产烟花爆竹爆炸案件。每到春节前后,烟花爆竹市场需求旺盛,高额的利润诱使一些不法分子走上了非法加工生产的道路,这些非法生产商心存侥幸,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置百姓生命安危于不顾,与政府部门“玩捉迷藏”,结果酿成人间惨剧。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等对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物,都有明确的规定,国务院也专门下发过《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该市2004年颁发的《城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烟花爆竹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应当严格按照《山东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办理相应的许可证照。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烟花爆竹。但是丰厚的利益是这写商人视法律如无物,最终造成了一系列不可挽回的悲剧。要想让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安全生产的“紧箍咒”,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健全法制,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落实好责任主管部门,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避免推诿扯皮,从法制层面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其次要加强安全法制意识教育。要切实克服安全法规教育的形式化和任务化,把法制教育纳入单位的目标管理、整体建设规划中,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建立完善的教育监督、激励机制,发挥法规制度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教育引导作用,运用法规制度巩固和增强教育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安全法制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人员的法律素质。第三要严格执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下大力综合整治安全生产“执法不严、工作不实”的现象。要注重强化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意识,坚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解决问题、靠制度运转工作。强化执法主体意识,严格依据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治安决策,实施治安行为,处理治安事务,规范安全秩序。第四要建立起全民监管体系,除政府职能部门实施正常的依法监管外,大力拓宽监督渠道,积极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特别在群众监督上,鼓励群众自觉监督安全生产和非法生产,及时反馈信息和举报违法、违纪行为,构筑起安生生产的全民监管体系。

篇7:公共安全管理制度1

第一条公司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公司公共安全管理实行预防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由公司安技部门牵头,车间、科办具体分片分块负责、实施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安技部门负责公共安全工作的布置,监督、检查和考核车间、科办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车间、科办按本管理制度做好各自负责范围的具体工作。

第二条公司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范围及内容

1、吊装重物现场的管理;

2、职工安全生产装备管理;

3、安全通道管理;

4、送、变电系统的安全管理;

5、易燃易爆物品使用、存放的安全管理;

6、消防设施及高处安装设备(物品)的安全管理;

7、工作场地的安全管理;

8、值班值宿的防火防盗工作。

第三条公司公共安全信息网络系统及义务监督员

由公司安技部门、公司人劳部门、生产科、装焊车间、冲压车间、变电所等部门(人)组成。

第四条公司公共安全的基本工作

1、制定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2、实施完成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预见性,搞好预防工作;

3、每周由安技部门组织专人进行公共安全工作检查一次,检查要有详细记录,各车间、部门对本部门要做到每日检查一次,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报告;

4、对存在的隐患要及时排除,并且做全面整改记录;

5、重点部位、重点项目设专人负责,对吊装现场及设备、安全通道及安全设施、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存放、用电系统的使用与检查,要经常检查;

6、强化文明生产,建立严格的奖罚制度;

7、对火源要严格管理,明确谁用火谁负责;

8、外来人员不允许进入生产现场,如需要进入现场工作时,必须穿戴符合安全要求的服装。

篇8:公共活动安全制度

。公司总经理张宏滨作动员说,根据市安监局、交通运输局、交管局通知要求,公司开展认真落实城市公交客运安全告知制度,驾驶员向乘客进行“面对面”的安全承诺活动。目前江南公交有运营车4833辆,运营线路241条,驾驶员8293名,客运覆盖南京主城区,驾驶员的安全运行责任重大。公司历来将城市公交客运安全管理工作做为各项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严格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强化驾驶员安全生产培训和日常监管工作。

公司要求全体驾驶员通过此项活动更好地为广大乘客提供安全、文明的公交出行环境。

南京市劳模、3路驾驶员管金玲向江南公交驾驶员发出倡议。结合公司开展的“城市公交客运安全告知制度,驾驶员向乘客进行‘面对面’的安全承诺活动”,我们面向乘客郑重承诺:在行车服务过程中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服从安全管理,积极主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自觉接受安全教育和交管部门的检查、监督。全体参加活动的驾驶员代表集体进行了宣誓。

乘客委员会代表鲍昭恺教授说,当前,由于驾驶员服务责任意识的转变,在行车中不规范行为已经大幅下降,这为实现江南公交“六个江南”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活动,必将会让南京公交的面貌更加美好。

他素为的惩共车管所外勤科科长朱泾舟讲话,他表示,驾驶员是道路安全的关键因素,他为此三点意见:一是驾驶员是为群众服务的主体,关系着公众服务的质量;二是车管所将加大违法行为惩治力度,加强监督;三是做好信息共享工作,将共同开展交流培训活动。

篇9:公共活动安全制度

摘 要:本文将问题聚焦在中学生参与的大型公共活动中的安全方面,对中学生在大型公共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大型公共活动;安全;探讨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30-02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和繁荣,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娱乐活动等公共活动越来越多。中学生参加大型公共活动日益频繁,这些活动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丰富中学生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大型公共活动中的安全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将问题聚焦在中学生参与的大型公共活动中的安全方面,作为在中学干过近20年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试对中学生在大型公共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作一探讨。

一、大型公共活动的特点

1.参加人员众多。大型公共活动大部分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活动。一般是几百人、上千人、有时甚至上万人在一起活动,人员密集程度高,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因此,中学生参加大型公共活动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安全意识,注意防灾避险。

2.区域相对限制。多数情况下,大型公共活动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举行,如各种大型会议室、体育场馆、剧院、会展中心、公园等场地内。众多的参加人员集中在有限的区域内,疏散不便,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人员混乱拥挤,秩序难以控制,人身安全就会形成很大威胁,严重时会造成特大群死群伤事故。北京密云的灯会事故,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中学生在参加大型公共活动时,不掌握必要的逃生自救知识,则很容易成为事故中的受害者。

3.人员结合复杂,大型公共活动参加者来自不同系统单位和学校,由于人们的思想水平、性格差异,其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也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人员相互之间不甚了解,甚至根本不认识,一旦发生摩擦容易激化升级。如有个别人寻衅滋事,就有可能引发群众纠纷、斗殴、骚乱等治安事件。

二、大型公共活动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火灾事故

大型公共活动一般在相对封闭的室内或场馆,如发生火灾就是重大的火灾事故。火灾发生的因素有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有人为因素,一方面是消防管理薄弱、防范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火灾隐患在某种条件下演变为火灾;另一方面,个别参加大型公共活动的人安全意识不强,违反安全管理制度也可能成为引发火灾事故的原因。因此,中学生在参加大型公共活动中,一定要遵纪守法、听从指挥、严于律已、确保安全。

2.安全纠纷

安全纠纷可分为群体与个人的纠纷、群体与群体的纠纷。个人与个人的纠纷三大类。其中,以群体与群体的纠纷,在大型公共活动中比较常见,危害后果比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纠纷要大得多。发生纠纷的原因即是参加活动的人,没有遵循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片面突出自己或小团体的利益,

三、中学生在大型公共活动中常见安全问题的预防

1.增强预见性,提前预防。所谓提前预防,是指在事故发生前做好应对异常情况的准备,在事故发生初期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由此,一要有预见性。入场时,首先要对场内的情况进行基本了解。注意观察所处场所太平门、安全出口、安全通道、安全部位的位置,万一发生突发性事件,方能从容脱险。要善于识别事故的先兆,不要参加管理松驰、秩序混乱或存在明显安全漏洞的大型公共活动。另外,发现周围的同学和朋友正在做有损安全的事,要把它视为对自己安全的威胁而进行制止。二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大型公共活动中大部分事故都有突发性,使人猝不及防。无数经验证明,事到临头,临危不惧、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状态是能否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甚至死里逃生的重要主观条件。去年“5·12”四川大地震,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面对突发大难,沉着指挥,全校1600多学生无一人伤亡,成为我们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典范。三要准确判断。只有判断准确才能保证采取准确的行动。准确判断要求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内容主要包括:①发生了什么事,规模多大、危险程度如何?②大家及自身处境怎样;③能够争取的时间;④能够借助的工具、物品等;⑤摆脱险境的条件;⑥群体互助的利弊。准确判断,可以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曲折性、无性效,增强其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任何大型公共活动中的逃生和自救活动,都是以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相关知识、技能水平为基础的。一旦遇有事故、灾难、事件等,要善于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化解不利因素,增强有利因素,充分使用尽快脱险的手段,使大家适凶化吉,逃脱险境。

2.心态平稳,避免偏激言行。在大型公共活动中,因参加人多,人员相对集中,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平稳心态,避免过激言行是特别重要的。首先以平稳心态,心平气和的同对方讲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不讲粗话,不讲大话,不盛气凌人,互相尊重,以理服人。尤其是参加一些具有对抗比赛性质的大型公共活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健康心理,保持稳定情绪。其次,在参加公共活动时要有所甄别,认清哪些活动对自己有益,哪些活动不益于自己。特别要谨慎参加社会上举办的某些不良公共活动。

3.自我克制、防止矛盾激化。矛盾的发生和进一步的激化,往往是互相不能克制、不能冷静对待矛盾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争执矛盾由哪一方引起,都要保持冷静的态度,绝不可情绪激动,要大度宽容,对于那些发生摩擦的小事,最好一笑了之。在解决矛盾时,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认真进行自我批评,宽容他人的过失,处理好相互的矛盾。要做到自己绝不用言语伤害别人,当别人用语言伤害自己的时候,也要平稳承受。湖湘名人曾国藩说:“敬以持身,恕以待人”。“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一副平恕之心,便可与人“和衷共济”。古人都能认识到宽恕待人,和谐相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湖湘子弟难道不能认识到吗?切记和谐社会是靠每一社会成员共同建设的,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4.遵章守纪,服从统一管理。首先,大型公共活动一般都有组织者安排专人带队或设有专门的安全保卫生人员。他们对现场的情况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能比较及时地发现场内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具有一定的防灾避险知识,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他们会按照预案进行事态平息或人员疏散工作,从而使事故的危害后果降至最低点。而作为众多参加人员中的一员,在沉着应变、准确判断的前提下,要正确理解指挥人员下达的命令,同时做到整体服从,原则服从与机动灵活相结合。遇有事故,要在指挥者的命令下有秩序地撤离。大型公共活动中如发生安全事故时,指挥人员一般会要求受害群众采取多元,多向紧急疏散措施,所以,大家要克服趋同、从众心理、不要向同一方向狂跑。慌乱的人群高度密集,必然会堵塞通道,形成互相挤踏,人为扩大损失的后果。这样的事故我们是有教训的。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互相协作脱出险境。未受伤的要救助受伤者,强者要救助弱者,男性要救助女性,青年人要救助老年人,竭尽全力争取全体成员都脱离险境,这是在群体自救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总之,只要我们在灾难事故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科学的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方法,互相帮助,步调一致,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大型公共活动中的安全隐患是可以消除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各种安全事故及灾难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篇10: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1、学校内的公共场所为:学生宿舍、教学区、办公区、家属宿舍区、饮食文化娱乐场所、体育运动健身场所。

2、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

3、严禁在校内进行赌博、酗酒、打架斗殴、聚众滋事和一切带有黄、赌、毒性质的活动。不准上班时间在校内公共场所进行打扑克牌、打麻将等娱乐活动。

4、任何人不得扰乱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不准聚众起哄喧闹;午休及晚上22:30以后不准开放高音设备和进行高噪声作业。

5、禁止攀折花木、践踏草坪、损坏公共设施、涂抹污染建筑物;不准在非公告栏张贴未经批准内容的通告、宣传品、广告;校外单位及学生社团张贴广告宣传品必须经校办公室批准,保卫处备案,在制定的地方或宣传栏内张贴。

6、未经学校总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在校内加盖房屋或修建、设置临时或永久性建筑。更不准擅自在原有建筑物上加盖或改变原有房屋结构。

7、学校各部门因教学、工作需要建盖或者改造的建设项目,必须由使用部门申请,经基建部门审查,学校批准后按照学校有关程序办理。工程竣工时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验收方可使用。

8、严禁随意扒拆、变动和翻越围墙。

9、校园内禁止流动商贩和学生组织的经商活动。未经学校办公

室和保卫部门批准,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邀请外单位或个人在校内举办产品促销和销售活动。

10、在校内举办的集会、演讲、报告等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事先向校办或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申请中应注明活动的目的、人数、时间、地点、责任人姓名及相关安全措施情况,组织者必须提前24小时到保卫科登记备案,即会前保卫科组织人员对集会场所进行安全检查。集会、演讲、报告内容不得违反宪法;不得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不得宣传封建迷信;不得进行非法的宗教活动。

11、校园内部得练习驾驶机动车;校内严禁车辆超速行驶、乱停乱放,严禁在教学区鸣笛;校外机动车辆在学校上下班前后20分钟不得入校。

12、任何人不得私藏或携带管制刀具、枪支弹药、和其他致人伤害的凶器及危险、剧毒化学物品。

13、校园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上一篇:污水处理厂的公司简介下一篇:个人按揭贷款操作流程(201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