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活动事件

2024-06-26

重大公共活动事件(通用6篇)

篇1:重大公共活动事件

重大公共活动事件

重大公共活动事件指公众节庆、重大商业活动、展览、体育活动,群众集会等参人数和密度都很高的公共活动。重大公共活动场所是引发公共突发事件的温床之一,对于重大公共活动事件需要在既有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提前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制定方案、行动部署、状态监控、指挥协调、应急响应以及事件结束之后的总结评估、提炼和完善。

篇2:重大公共活动事件

应急医疗救援演练活动情景脚本

一、演练仪式

2013年9月10日下午3:00-3:10 分,参加演练人员和车辆集中列队。

场景: 全体参加演练人员列队

(演员不列队,化妆好后直接进入车厢各就各位)

现场指挥:下面,进入演练程序。

场景:

1、现场指挥跑步到主席台下中央,向演练领导小组组长XXX院长报告:(手持式扩音器)报告总指挥,“2013年 海阳市中医医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演练”各项工作准备完毕,参演队伍集结待命,是否可以开始演练,请指示!

2、演练总指挥宣布:“海阳市中医医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演练”开始。

3、现场指挥返回现场,向参加演练的人员发出指令:各参演队伍注意,请大家各就各位做好准备,开始演练。(手持式扩音器)

4、参演人员和车辆疏散,到待命点准备。

视频内容: 解说人XX【解说词】: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类。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逐渐增多。重大灾难事故的发生,对所有的应急救援队伍都是严峻的挑战,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我们的白衣战士总是快速反应,迎难而上,迎接挑战。我院全体医务人员人员有信心、有决心战胜一切灾害,履行我们的光荣职责。本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是由海阳市中医医院组织的,是模拟在鱼台县城近郊出现的重大交通事故的应急医疗救援演练。

二、3:20分,120 急救中心接警。

场景:120 急救中心接警员接到求救电话后,派出距离事故地点最近的一辆救护车赶往现场,随即又通知市各急救医疗机构派出救护车参与救援,请求派人派车赶赴现场。

三、现场指挥向领导电话汇报事故情况,要求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场景:

现场急救指挥向医院应急领导小组打电话报告事故情况。“报告XXX院长,县城附近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请求启动《海阳市中医医院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XXX院长指示:立即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现场指挥:“是”。

解说人【解说词】: 领导决定立即启动《海阳市中医医院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随着一声令下,开始通知各科室急救绿色通道做好接收和抢救危重伤员的准备(包括床位安排、专家准备和手术室准备);保证临床需要。

视频内容: 现场指挥打电话特写镜头通知各应急处置队、医疗救治队、后勤保障队。应急医疗救援队员、装备(氧气筒、面罩、吸氧管、简易呼吸器、颈托、心电监护、呼吸机、创伤急救箱、担架、绷带、输液的器具、气管插管器具、电除颤、夹板 纱布、换药碗、病人标识卡片及场地标识牌子等)【每组提前打包放置】到达后展开并设置救治区域画面,放置各颜色救治区域的标志牌!

四、现场救援

3:25 分,伤员到达。

场景: 医务人员检伤分类。

视频内容: 医务人员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的画面。

解说人【解说词】:医务人员立即对受伤人员进行检伤分类。检伤分类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受伤人群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对整体救治的合理安排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评估伤员的项目有:能否行走、呼吸、循环、意识四个方面。伤员分别用红色标识代表重伤员(需要第一优先救治)、黄色标识代表中度伤员(需要第二优先救治)、绿色代表轻度伤员(可以延期处理)、黑色标识代表死亡遗体无救治希望的伤员(放到最后处理)。经过现场检伤表明,本次事故共造成 N名人员伤亡,其中 1人死亡,多人重伤。

现场医疗急救实施。

1、场景一: 医护人员【急诊科、内科负责】将一名头面部外伤、呼吸微弱、继而呼吸、心跳停止的伤员(模拟人)抬到红区抢救。

视频内容: 镜头从医务人员将病人抬至红区。并将镜头移至抢救病人实况。(停留时间:3 分钟)

解说人【解说词】: 医护人员将一名头面部外伤、呼吸微弱的伤员抬到红区抢救。⑴ 医护人员对伤员进行开放气道,面罩吸氧,对头顶活动性出血部位进行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道,上心电监护。⑵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监护显示直线。医护人员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2010 版)。①医生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至少 100 次/分钟。②护士开放气道后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通气,按压与通气比 30:2。③进行了 5 组复苏后医生与护士交换角色,再进行 5 个循环的心肺复苏。④然后护士进行单人心脏按压和人工通气。⑤医生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后,与护士交换进行心脏按压。经抢救后,患者恢复了心律、呼吸,但意识仍未恢复。立即送如ICU!

2、场景二:将一名胸部开放性损伤、呼吸困难的伤员(群众演员)抬到红区抢救。

视频内容:镜头从医务人员【胸科负责】将病人抬至红区。并将镜头移至抢救病人实况。(停留时间:2 分钟)

解说人【解说词】:医务人员将一名胸部开放性伤口、呼吸困难的伤员(群众演员)抬到红区抢救。医生对伤员进行检查发现右侧胸部有一开放性伤口,约 4×3cm,活动性出血,呼吸困难。⑴ 医护人员立即用大块的无菌棉垫覆盖超过伤口边缘范围5 厘米进行封闭,将开放性伤口变成了闭合性伤口。⑵ 医护人员检查患者气道通畅并给予高流量吸氧,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开通静脉通道。陪同辅助科室检查.......3、场景三: 医务人员将一名全身多处外伤、休克、意识模糊的伤员抬到红区抢救。

视频内容: 镜头从医务人员【急诊科、骨外科负责】将病人抬至红区。并将镜头移至抢救病人实况。(停留时间:2 分钟)

解说人【解说词】:医务人员将一名全身多处外伤、休克、意识模糊的伤员(群众演员)抬到红区抢救。医生检查发现患者头部、四肢、颈部等全身多处受伤,伴有活动性出血,血压 70/40mmHg,意识模糊;评估伤情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抗休克,包扎、固定出血部位;医生发现患者头顶右侧有一皮下血肿,约 4×3cm,无出血,考虑有颅脑损伤;检查颈部疼痛,考虑有颈椎损伤,上颈托;再次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监测生命体征,评估病情变化,视察包扎、固定、解救套松紧度,胸部呼吸运动情况。送相关科室检查......4、场景四: 医护人员【普外科负责】将一名头部、腹部开放性外伤的伤员(群众演员)抬到黄区抢救。

视频内容: 镜头从医务人员下车一直跟到将病人抬至黄区。并将镜头移至抢救病人实况。(停留时间:2 分钟)

解说人【解说词】: 医护人员将一名头部和腹部开放性外伤的伤员抬到黄区抢救。⑴ 医生拿创伤急救箱到伤员右侧,检查发现患者瞳孔及头部,可见右头额部有一开放性伤口,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2)检查腹部发现左上腹部有一伤口,约 8×3cm 大小,活动性出血,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检查患者四肢无其他伤害。(3)护士拿复苏箱在患者左侧,监测生命体征,吸氧,上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平衡盐 500ml 静滴后再次监测生命体征有所好转。急送相关科室检查......5、场景五:医务人员【神经外科负责】将一名头面部外伤、流血不止、意识清楚的伤员(群众演员)抬到黄区救治。

视频内容: 将镜头移至抢救病人实况。(停留时间:2 分钟)解说人【解说词】:医护人员将一名头面部外伤、流血不止、意识清楚的伤员抬到黄区进行救治。医生检查发现患者头面部有大小不一的伤口,伴有活动性出血不止,意识清楚,立即对患者头面部伤口加压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道,测量生命体征:血压 70/50mmHg,给予吸氧,上心电监护。

6、场景六: 医务人员【骨外科外科负责】将一名桡骨骨折伤员(群众演员)扶到绿区救治。

视频内容: 将镜头移至抢救病人实况。(停留时间:2 分钟)

解说人【解说词】:医护人员将一名桡骨骨折伤员(群众演员)扶到绿区处理。

医生让桡骨骨折的伤员采取坐位,清洁局部皮肤后用夹板、棉垫、绷带固定,悬吊于胸前,陪同到放射科拍片!

7、视频内容:(黑区)医务人员(急诊科负责)再次确认死亡伤员后,送太平间。

解说人【解说词】:死亡伤员经心电监护再次确认后,送太平间。

五、演练结束

解说人【解说词】现场救援结束,伤员转入各相关专业科室治疗!

场景:指挥用对讲机指挥:伤员已转入各相关专业科室治疗!演练结束,全体出演人员集中!

总结:

篇3:重大公共活动事件

媒体直播是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首选

近些年来, 对各种自然灾害、恐怖、社会骚乱等突发事件, 电视和网络的现场直播越来越频繁。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恐怖性、不可预见和不可控制性等特点, 而且其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强, 对大多数人的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乃至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成为电视新闻媒体扩大影响、争夺受众、参与竞争的重要领域。第一时间对这些事件进行动态报道可以让公众清楚地了解事件发生的每一过程, 关注危机事件发生中政府的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 使公众形成公共安全意识, 更好地预防和化解危机, 而这正是媒体的职责所在。同时, 对重大危机事件的现场同步报道对扩大电台的影响力、提高收视率也有不可低估的力量。因此现场直播是电视、网络报道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首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直播都是最佳的选择。

菲律宾人质事件媒体责任论

2010年8月发生在菲律宾的被辞退警察劫持香港游客的事件, 造成8名游客身亡。菲律宾警方在解救人质中暴露的不足受到各界的批评, 菲律宾的国家形象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大量媒体介入现场进行电视、网络直播的行为也受到包括菲律宾总统、菲警方以及众多网民的诟病。悲剧发生后, 菲总统指责是媒体对事件进行的“全景式” (“bird’s eye view”) 的报道直接导致劫持案局势恶化。菲警方总结教训时, 一直把媒体的“现场直播”当做导致解救失利的重要原因。当时, 菲律宾ABS-CBN、GMA、ANC、Tele-Radyo、Net21 andQ和ABC5频道, 甚至连政府的频道都在报道这场人质危机。他们都报道了围绕在旅游大巴周围的警察站, 包括突击队试图从大巴后面接近的行动。劫匪门多萨可以通过旅游大巴内的电视清楚地看到现场直播, 掌握警方的行动。广播和电视的现场报道让门多萨在警察试图靠近时, 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根据事后对三位幸存者的采访, 门多萨是看了电视直播后情绪恶化的。之前他向人质保证不会伤害他们。直播警方野蛮地逮捕劫匪弟弟的画面显然激怒了他。事件的结果是在菲律宾警方发动攻击的过程中门多萨开枪打死8名人质。地方政府 (DILG) 大臣Jesse Robredo认为媒体的播报方式使警方在与门多萨谈判时无法出其不意地进行伏击。他说媒体应更多地考虑人质的安全, 应当起到配合警方行动的作用而不应只考虑收视率。媒体监督机构“媒体自由和责任”在Twitter上链接了他们2007年就Armando Ducat Jr.’s的绑架师生案写的评论。其中提到因媒体参与而引发的恐慌及导致的人质安全问题。为了避免今后发生类似事情, 国会议员Luigi Quisumbing说他和其他法官考虑将提出议案提议在有军方和警方参与的敏感事件中要对媒体进行新闻管制。他强调说这并不意味着干涉媒体自由, 一旦危机解决, 媒体完全有权利进入现场对事件做详细的报道。 (3)

从上述评论中不难看出, 对类似公共安全事件的“无准备直播”对于事件的发展无法预期, 难以有效控制节目内容, 报道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人质或恐怖事件中, 危机事件的直播会对各方主体形成巨大心理压力, 很可能干扰危机的解决, 同时播出的血腥场景也可能对观众造成心理伤害。 (4) 2008年11月, 印度孟买发生恐怖袭击事件, 导致195人死亡。这次事件也成为印度媒体的一场新闻直播战。一些媒体将一些十分敏感的行动计划曝光, 当时电视画面上充斥着安全部队在各个地点进行部署的镜头。在印度警方切断事发地电视信号后, 恐怖分子仍能利用手机上网实时了解反恐行动的情况。事后, 印度人愤怒地称, 这些电视台和网络媒体几乎成了恐怖分子的“情报局”。

媒体直播报道应在“有为”和“不为”间有所取舍

媒体直播报道重大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原则。此次菲律宾人质事件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媒体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现场直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它让大家清楚发生的具体细节;另一方面, 它也为劫匪提供了情报。对于媒体而言, 对此类事件的现场报道应当在“有为”和“不为”间有所取舍。“有为”就是要恪守媒体的职责, 将事件的原貌呈现给受众;“不为”则是充分考虑媒体的社会职责和道德职责, 考虑其报道方式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媒体进行这类事件的直播, 应该和警方充分合作, 有选择地公布某些信息, 必须尊重个人隐私, 考虑到事件的有效解决和受众的接受心理。 (5) 按照美国学者斯特奇的“危机传播阶段”理论, 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 应该按照危机的进展采取不同的信息处理和报道议程。菲律宾人质事件中, 在性命攸关的环境中, 媒体采取全程画面直播的方式, 的确有欠考虑, 这使得歹徒通过车载电视能够随时掌握警方的部署, 尤其是其弟被警方带走的消息更是使其情绪失控。直播本身并没有问题, 但在这次事件中媒体也应该吸取教训, 是否应该对相关的画面资料进行些处理。比如, 容易激怒劫匪的画面可以不播。或者, 部分内容可以考虑以文字的方式呈现, 这样, 可大大降低激怒绑匪的可能性。 (6) 当然, 最大的原则是不给恐怖分子帮忙。在2002年10月莫斯科轴承厂剧院人质事件中, 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时无意中使恐怖分子了解到剧院外的俄军行动。俄特种部队不得不改变对恐怖分子的攻击计划。事后, 俄媒体汲取教训, 并签署了自律公约, 如不能直播对恐怖分子的采访, 恐怖事件期间不采访受害人家属, 不报道部队调动情况等。另外, 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利用媒体误导犯罪分子。1997年, 在日本驻秘鲁使馆人质被劫持126天后, 秘鲁特警成功地解救出所有人质。实际上, 秘鲁警方在对媒体披露信息时进行了有选择的管制, 就在特种部队紧张备战的同时, 歹徒们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却是“政府正认真考虑劫持者条件”的“好消息”, 并因此放松了警惕。 (7)

政府和警方对媒体现场直播应有一定的管制。国际协议不鼓励对采访警方行动和其他报道进行直播。对于有军方、警方参与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只有权威机构、当事者直系亲属才有权进入现场。政府对媒体介入重大危机事件应该有所控制, 应把媒体的现场直播纳入危机现场管理范畴。危机事件发生后, 警方应设立明确的隔离线和管制区, 摄影、摄像记者经批准后可以在管制区活动, 但需遵守警方的管理。采用技术手段, 屏蔽劫匪的一切电信信号, 让他们不能看电视、听广播, 无法通过手机、电话和外界联系。即使有媒体直播, 也要有内容控制。例如在解救俄罗斯大剧院人质事件中, 俄罗斯军方不允许事发现场范围二公里内的任何非官方媒体进入。由官方向媒体提供一些通过审查后认为不会产生影响行动的电视片段来满足媒体。俄罗斯特种部队突然发起强攻的时候, 直播现场马上中止。管制不等同于限制新闻自由。它是为了将媒体参与现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媒体的商业利益不能独立于社会道德责任。媒体现场直播除管制外, 还应强调媒体人的“自律”, 媒体从业者应该牢记其服务的传媒机构掌握着传播资讯、引导舆论、左右公众思想的宣传机器, 其肩负着比其他行业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所以应以正确的方式行使其力量。媒体从业人员科学辩证地理解而非不加限制地滥用“新闻自由权”和“公众知情权”。媒体的商业利益不能独立于社会道德责任之外。

西方新闻界有句俗话:坏消息才是好新闻。人类的很多灾难成了新闻报道的难得主题, 但报道的方式却折射出个别媒体人道德责任的缺失。某些电视台为追求轰动和制造耸人听闻的效应, 就把直播场景选择到最直观的、最悲惨的“第一现场”, 不择手段地寻找最能吸引眼球的“瞬间”, 甚至捕捉并放大当事人及其家属在灾难面前所表达出来的悲痛情绪。这实际上是把观看别人的苦难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 (8) 1975年度“荷赛”最佳新闻照片《波士顿太平梯事故》, 抓取了两姐妹从太平梯坠落的瞬间。1994年度获普利策奖的摄影作品拍摄了一名饥饿的苏丹女童被秃鹰眈眈欲食, 这些作品的作者都遭遇来自全社会的道德追问。有人认为记者不该冷漠地、客观地记录眼前发生的事件, 而应该采取措施去防止悲剧的发生。而《饥饿的苏丹》的作者虽然在拍完作品后将秃鹰赶跑, 但最终还是无法承受社会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折磨而自杀。据菲律宾国家警察署发言人克鲁兹介绍, 在人质解救的关键时刻, 曾有一些媒体人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了劫匪门多萨, 但与其通话的目的却是怂恿劫匪“不要接受”警方的条件。如果事实真的如此, 那么这些媒体已经完全丧失了新闻人的职业操守, 毫无道德责任感可言。

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中, 媒体必须始终恪守自己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论强调媒体不能滥用自由。自由是附带着责任的, 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 (9) 作为真正的职业传播者, 应当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标准, 切实关心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当危机事件爆发时, 媒体在享有新闻自由的同时应该承担起关怀人、关心人、安慰人的社会责任, 在“抢新闻”和“抢生命”的衡量中应该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 这是媒体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质。在现代社会, 一个不能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媒体是一个缺少人道精神的媒体, 是一个缺少最起码的人类良知的媒体, 在受众眼里就只能是一个冷酷的传播机器。那就意味着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 触犯了公众和民意, 必将损害媒体的社会形象。 (10) 当新闻职业与社会道德产生冲突的时候, 社会道德责任高于新闻职业责任。美国新闻评论家约翰·赫尔顿 (John Holden) 认为“事实上, 如果新闻工作者一旦丧失道德价值, 它即刻变成一种对社会无用的东西, 就会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 (11)

菲律宾人质事件悲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警方经验不足、指挥不力。不能完全归咎于媒体, 况且媒体的报道暴露了政府、警方的不足有利于今后的改进。但必须强调的是, 在涉及人的生命危险的突发事件中, 不加控制、不考虑后果的直播有时的确会影响到事情的解决, 以警方管制为主的“他律”和以媒体人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感为约束的“自律”, 直播时的“有为”和“无为”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韩海钢、赵伟东:《浅谈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选题》, 《新闻传播》, 2007 (10) 。

[2][4][7]王传军、季双成等:《现场直播考验国家形象》, 《环球时报》, 2010-08-30。

[3]Kara Santos:《Media Take a Hit in Hostage Crisis》, 《Asia Media Forum》, 2010-08-28。

[5]章友德:《菲警方处理劫持人质事件表现遭质疑》, 《新民周刊》, 2010-09-01。

[6]《菲律宾人质事件中的“越位”与“缺位”》, 《环球瞭望》, 2010-09-01。

[8][10]魏明革:《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的伦理抉择——以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现场直播为例》, 《新闻爱好者》, 2009 (7) 。

[9]陈力丹:《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 《当代传播》, 2007 (10) 。

篇4:重大公共活动事件

关键词:当代诗歌 写作惯性 个体经验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面对公众生活以及重大事件,当代诗歌是否应该介入?应如何介入?这类话题在近年来屡被提及。如最近有一篇关于谢冕先生与洛夫先生在深圳大学举行的关于诗歌对话的报道,谢冕先生认为,当代诗歌“应有社会承担”,接着提出“为什么老百姓不爱读现代诗?因为拿不出能引发共鸣的好作品。这么多年,能让大家记住的现代诗有几句”。他还指出:“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就记住了两首诗。两首都不是专业诗人的作品。一首是《生死不离》,还有一首是《孩子,快拉住妈妈的手》。至于‘9·11’,中国诗人几乎是失言失语。我不知道台湾那边怎么样,大陆没有让我们记住的诗句。”谢冕先生由他对近年来诗坛的关注提出他对当代诗歌的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此观点值得进一步商榷。

我们且来看《孩子,快拉住妈妈的手》:“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妈妈怕天堂的路太黑我看不见你的手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

当然,如果以歌曲类通俗易懂的规范来要求当代诗歌写作的话,那么这首诗一定是非常优秀的当代诗,我们不能否定这种审美观存在的合理性。但在笔者看来,这首诗是一种应和集体声部的个人演唱,是一种被异化的情感表达,看起来很动人,看起来是个人的声音,但在表达过程中无意识地被他虚造出来的集体声音所裹挟,因为这样表达起来最没有危险、“最正确”、最不需要个人挣扎,诗中的真情成了一种可以自由交换的符号与表情样本。而当代诗恰恰是要反对这种表达的流畅性,极力摆脱这种集体写作的惯性,努力从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寻找词汇。由于现代社会官僚体系与制度化的不断蔓延,大量图像与符号充斥在我们的四周,以至于失去了个性,当公共事件不断与我们的个人生活相遇时,其表征方式往往会篡夺我们的个人经验。真正意义的当代诗歌往往会勇于表达这种个性被挤压、意义被碎片化的真实感受,通过词语从被同质化的表达中寻找自我迷失的声音与情感,这在一些读者那里可能“很难懂”,但这种文字在探索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中国当代诗歌经过一些诗人们的探索,已经不同于“五四”新诗以及朦胧诗的表达,正在逐步建立起新的美学范式,有些读者将《孩子,快拉住妈妈的手》作为优秀的诗作,可能其理想中的优秀诗歌是艾青等人创作出的作品,但如果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当代诗歌恐怕有些不妥。

其实,在中国当代诗坛,朵渔同样也曾写过一首关于汶川地震的诗——《今夜,写诗是轻浮的》:“电视上的抒情是轻浮的,当一具尸体一万具尸体,在屏幕前我的眼泪是轻浮的,你的罪过是轻浮的将坏事变成好事是轻浮的……轻浮的正在分娩的孕妇,轻浮的护士小姐手中的花三十层的高楼,轻浮如薄云悲伤的好人,轻浮如杜甫……”

这首诗的表述方式和诗人个体生活经验有直接的关系,即这代人生活在虚假讲话和虚假报导的环境中,这首诗便以悖论式的表达直接指向汶川地震,有一种在场感。诗人杨克曾说:“生存之外无诗。汉语诗歌的资源,最根本的还是‘中国经验’。”而且,我们在言说时已习惯于在表达过程中依托一个“庞然大物”,这个“庞然大物”可能是爱国,可能是忧民,可能是承担,等等。尤其是在媒体遍布每个角落的当今,词语更容易遭到污染,这种被污染的词语好像货币一样在流通,以至于很难指向个人的私密经验。诗人朵渔在诗中极力抵制的便是这样一种集体使用的符号。正如当代诗歌评论家刘波所说:“在灾难和死亡面前,一切的合唱都显苍白。”我们可以从诗作中看出个人声音与集体声音搏斗的痕迹,因此不矫情不造作,两首诗比较,高下立见。而且,朵渔在诗中直接回答了谢冕先生所提出的面对重大事件诗人失语的问题。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日,卡夫卡在日记中写道:“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卡夫卡没有在作品中对历史重大事件直接介入,但他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并非是诗人是否一定要介入公共生活与社会事件,而是这种公共事件是否能够进入诗人的个人经验之中。

在以道德律令来要求当代诗歌的审判席前,诗人一定会被要求背上“责任”、“使命”、“关怀”、“忧国忧民”等沉重的十字架,而且这种宣判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媒体与社会大众之中,但它漠视了当代诗歌文本的艰难探索和个体经验的表达。当代诗歌的表达已不再是单纯的“歌唱性写作”,当代诗人所做的正是以诗歌来捅破意识形态与道德律构筑的僵硬铁板,试图来纠正意识形态化的惯性写作,让人性在充斥着道德文明以致被道德文明异化的时代更富有弹性。

这里涉及到面对重大事件诗人如何言说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当代诗歌尤为显得重要。因为,现代文明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形成很多经典,面对这些经典作品时,真正优秀的当代诗人往往会有一种“影响的焦虑”,正如有学者所言:“诗歌就像避免瘟疫一样避免雷同。”诗人在写作时必须设法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如关于大雁塔已有成千上万首诗歌,而诗人韩东在《有关大雁塔》中却写道:“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他不是顺着写作的惯性去讴歌或哀叹,而是努力在消解使我们对一些事物失去感觉的被异化的文明。对于重大事件而言,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的一个小女孩被德军空袭时所投的燃烧弹活活烧死,面对这样一个社会事件,诗人狄兰·托马斯没有众口一词地去谴责德军的罪恶,也没有以感伤或煽情式的语言来深情哀悼,而表现出的是出奇的冷静,他以反讽的语气写下了《拒绝哀悼死于伦敦大火中的小孩》:“我不会用沉重的说教去谋杀与她同去的人类性也不会沿生命的驿站以任何哀悼天真和青春的挽歌进行亵渎。”诗人并非冷酷无情,他只是不愿意以郑重其事的方式来举行哀悼,不愿意以沉重的说教再次亵渎她的生命。正如有评论家所说:“哀悼已经被这一事件(轰炸)所吞噬,轰炸的暴行吞噬了所有的形式和以形式为主的挽歌式悼念活动。”狄兰·托马斯的这首诗作体现出的是对正统诗歌形式的背离。德国哲学家泰奥多·阿多诺在《文化批判与社会》一文中写道:“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在重大的社会事件面前,诗歌中和谐的修辞会被瓦解,如果诗人仍是以所谓“美”的形式来进行写作,恰恰是有些不人性的。

因此,面对一些重大事件,当代诗人大多采取的是一种悖论式的表达,里面多使用反讽、戏仿、拼贴等反审美的方式,以解构集体性的言说与媒体式的语言。在中国当代诗坛并不乏这样的诗作,除朵渔的诗外,还有李成恩的诗《亡灵传》。此诗是对“7·23”温州动车事故的记录,其中写道:“现在,他们要审判闪电要审判雨水要审判信号灯要审判温州的一座桥。”诗人在此并没有逃避公共事件,而是以特殊的表达方式击穿了铁板一块的公共集体式表白。

由于当代诗歌颠覆了传统写作方式,所以呈现出的往往是一种看似比较怪异的表达,以至于如果使用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诗歌理论很难对当代诗歌进行评价。最近在媒体登出这样一则消息:《百余名诗人聚首作代会,探讨当今诗歌遇冷的深层原因》,其中有个诗人指出:“随便挑一本新诗刊物,肯定有我读不懂的作品。”他说很多著名诗歌理论家也常常表示自己读不懂某些新诗著作:“圈内人都看不明白,其他的读者也就更加难以理解和产生共鸣了。”这里呈现出一个如何来审视当代诗歌的问题,如果以能否读懂作为衡量当代诗歌的标准未免有些不太适合。爱默生曾说:“每个新时期的经验要求有新的表达,世界总是在期待着自己的诗人。”因此,我们的批评不能违背诗歌的创造性精神。所谓创造,就不是亦步亦趋,受传统写作无形力量的控制,如果那样的话,诗歌永远不会进步,正如德里达所说:“我觉得人们在特定的时刻,必须处于灾难的边缘或冒失落的风险……人们每次都必须有所创新,这一创新不会得到任何保证和肯定,不是没有概念,而是每次都必须超越概念。”正是因为当代诗人们的探索,所以当代诗歌不是徐志摩式的甜俗,不是汪国真式的滥俗,当代诗人的创作是应和宇宙创造力的自然过程。创造力是宇宙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力,在宇宙中有如此多的星球与云团、植物、动物,都是它的作品,植物在土壤中从发芽到开花,都是宇宙所具有的神奇创造力的结果,诗人也和植物、动物一样,仅仅是秉有这种创造力中的一员。因此,当诗人获得这种力量之后,会不能自持,不能控制自己,必然会打破常规,冲破庸俗的表述方式,只有通过打破常规的语言表现出来,才合乎创造精神运动的方向与目的。这种富有创造精神的诗,很多读者可能读不懂,但这恰与阅读期待形成一种张力,因此是有生命力的,是美的,正如美国画家费尔菲尔德·波特(Fairfield Porter)在评论约翰·阿什贝利时所说的:“阿什贝利的语言是不透明的;你无法透过它看见任何多过你透过湿壁画所看见的东西。有关抽象绘画的最有趣的东西是它的主题,你也是这样被阿什贝利简单句子的神秘的清晰性所捕获,与意义的真实相比,其中词语拥有更多客观的真实。你就像回到了一年级,准备学习阅读一样。”近年来,在中国诗坛涌现出的很多当代诗如从土中钻出的新芽,有它新的生长周期和新的开花方式,所以有些读者在阅读这些打破常规的语言时比较费力,但我们无法否认,这些带有探索性的作品确实是诗人自然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体现。

诗人余怒在“词场-诗歌计划2011”论坛上指出,诗歌若是艺术的话,那么写作者就可以不断更新对诗的定义,不断拓展。余怒进而问道:“我们的诗歌为什么不能像绘画界那样充满活力?为什么不能像杜尚,弄一个小便池放在这里,说:这就是艺术,这就是艺术品?小便池是不是艺术品是不重要的,关键是杜尚借此质疑了既有的艺术的定义、美学原则,拓宽了人们看问题的视野和对艺术的理解。现在的诗歌,暮气沉沉,诗人们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什么不敢随心所欲,乱一乱呢?”

20世纪,俄国有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曾被权威审判为“颓废”,对“青年的教育”有害,她在自己的诗中写道:“你来埋葬我。你的铁锹、铁铲在哪儿?”面对重大事件,当代诗有其自身的言说方式,我们要尊重其独特性和创造性,而不要被“要有关怀、应介入、要能懂、要能朗诵……”等审美标准所限制,如果那样的话,则必然会影响当代诗歌大胆探索与实验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莎莎:《洛夫与谢冕:丢弃社会担当是当代诗人的痼疾》,《深圳特区报》,2011年11月3日。

[2] 杨克:《〈中国新诗年鉴〉98工作手记》,《199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3] 刘波:《正义与力量之诗——评朵渔〈今夜,写诗是轻浮的〉》,《名作欣赏》,2011年第9期。

[4] 章燕:《艺术与现实的融合统一——读狄兰·托马斯的诗〈拒绝哀悼在伦敦大火中被烧死的孩子〉》,《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第1期。

[5] 韩亚栋:《诗歌冷:对新诗圈内名家也看不懂,雷抒雁曾拿6元稿费》,《北京日报》,2011年11月25日。

[6] 于坚:《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中国新诗年鉴十年精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7] [美]奥登:《诗人与画家》,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8] 余怒:《余怒在“词场-诗歌计划2011”诗歌论坛上的发言》,搜狐社区。

http://club.news.sohu.com/r-zz2128-39917-0-19-900.html

[9] 王家新:《没有英雄的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5:重大公共活动事件

1总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有关规定,为加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贯彻落实山普定县妇幼保健院《2018普定县妇幼保健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促进应急演练规范、安全、节约、有序地开展,制定本次应急演练部署安排。

2应急演练目的

(1)检验预案。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准备。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查对应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锻炼队伍。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演练组织单位、参与单位和人员等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4)磨合机制。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应急机制。

(5)科普宣教。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院职工应对能力。

3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由院主管领导,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根据事件相应程序,负责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负责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报告,以及对社会发布信息。

(二)应急处理专家组

对医疗救治工作进行指导,并对应急响应的终止及后期评估提出咨询建议等。

(三)各部门工作组

1、急诊科:负责患者转运、分检,初步急救及处理,生命体征监测等;形成基本初步分析意见,根据伤员情况及人数,协调各科室施治。

2、临床各科室:医疗护理人员负责伤员的进一步诊断、检查,收治、治疗。病人分流转运及转运途中的医疗救护。

3、医务科:负责监督指导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和医生人力协调工作,基本信息采集管理。

4、护理部:负责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护士人力协调工作,负责保洁部门人员及环境清洁管理。

5、影像科室(X光、CT、超声、心电等):负责现场伤员伤情评估(心电),以及伤情后续评估等相关工作,负责结果迅速报告,突出危急值的报告。

6、检验科:负责进行伤员检验工作、血型鉴定、备血抢救等工作。

7、药剂科:负责治疗抢救药品、器材配备,药物合理使用督导,以及救治现场器械、设备、防护用品等物资采购及各项保障等工作。

8、设备科:负责所需设备保障工作。

9、手术室:准备各类急诊手术器材、人员安排;

10、总务:负责协调车辆、转运需要的工具等。负责演练场地的布置,保障正常就医秩序。

11、宣传部:负责演练过程影像、视频记录,后期剪辑加工。负责对外信息发布。负责演练信息宣传。制作引导牌,指挥部名牌。

12、质控办:演练过程监测与结果评价。

一、演练仪式

2018年06月20日 下午14:30——16:30

参加演练人员和车辆集中列队。

(演员不列队,准备好后直接进入车厢各就各位)现场指挥:下面,进入演练程序:

一、场景:

1、现场指挥跑步到主席台下中央,向演练领导小组组长XXX院长报告:(手持式扩音器)

报告总指挥,2017年xxx人民医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演练各项工作准备完毕,参演队伍集结待命,是否可以开始演练,请指示!

2、演练总指挥宣布:“2017年xxx人民医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演练”开始!

3、现场指挥返回现场,向参加演练的人员发出指令:各参演队伍注意,请大家各就各位做好准备,开始演练。(手持式扩音器)

4、参演人员和车辆疏散,到待命点准备。人员准备: 用物准备: 视频内容:【解说词】: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杜会安全事件4类。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逐渐增多。重大灾难事故的发生,对所有的应急救援队伍都是严峻的挑战,而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我们的白衣战士总是快速反应,迎难而上,迎接挑战。我院全体医务人员有信心、有决心战胜一切灾害,履行我们的光荣职责。本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演练,由山海关人民医院组织,是模拟出现重大的交通事故的应急救援演练。

二、14:30分,120急救中心接警

场景:120急救中心接警员接到求救电话后,派出XX辆救护车赶往现场,随即又通知市急救中心派出救护车参与救援,请求派人派车赶赴现场。

三、现场指挥向领导电话汇报事故情况,要求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场景:现场急救指挥向医院应急领导小组打电话报告事故情况:报告XXX院长,某地附近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请求启动《预案》。

.XXX院长指示:立即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现场指挥:“是”。解说人【解说词】:领导决定立即启动《预案》;随着一声令下,开始通知各科室急救绿色通道做好接收和抢救危重伤员的准备(包括床位安排、专家准备和平术室准备):保证临床需要。

各组到位:…… 应急指挥部设立于急诊大厅。人员准备: 用物准备:

视频:3:25分,伤员到达 场景:医务人员检伤分类。

视频内容:医务人员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的画面。【解说词】:医务人员立即对受伤人员进行检伤分类。检伤分类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受伤人群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对整体救治的合理安排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评估伤员的项目有:能否行走、呼吸、循环、意识四个方面。伤员分别用红色标识代表重伤员(需第一优先救治)、黄色标识代表中度伤员(需要第二优先救治)、绿色代表轻度伤员(可以延期处理)、黑色标识代表死亡遗体,无救治希望的伤员(放到最后处理)。经过现场检伤表明:本次事故,共造成XX名人员伤亡,其中XX人死亡,XX人重伤。人员准备: 用物准备:

现场医疗急救实施。

1、场景一(心肺复苏): 医护人员【急诊科】视频内容:镜头从医务人员将病人抬至红区,并将镜头移至抢救病人实况(3分钟)。【解说词】:医护人员将一名头面部外伤、呼吸微弱的伤员抬到红区抢救;(1)医护人员对伤员进行开放气道,面罩吸氧,对头顶活动性出血部位进行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道,上心电监护。(2)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监护显示直线。医护人员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①医生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②护士开放气进后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通气,按压与通气比30:2。⑨进行了5组复苏后,医生与护士交换角色,再进行5个循环的心肺复苏。④然后护士进行单人心脏按压和人工通气。

⑨医生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后,与护士交换进行心脏按压。经抢救后,患者恢复了心律、呼吸,但意识仍未恢复,立即送入ICU。(要有记录人员)

2、场景二(胸外科):将一名胸部开放性损伤、呼吸困难的伤员抬到红区抢救。视频内容:镜头从医务人员【胸科负责】将病人抬至红区。并将镜头移至抢教病人实况,(停留时间:2分钟)【解说词】:医务人员将一名胸部开放性伤口、呼吸困难的伤员抬到红区抢救。医生对伤口进行检查发现右侧胸部有一开放性伤口,约4x3crn,活动性出血,呼吸困难。(1)医护人员立即用大块的无菌棉垫覆盖超过伤口边缘范围5cm进行封闭,将开放性伤口变成闭合性伤口。(2)医护人员检查患者气道通畅并给予高流量吸氧,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开通静脉通道。陪同辅助科室检查……

3、场景三(骨科):医务人员将一名全身多处外伤、休克、意识模糊的伤员抬到红区抢救。视频内容:镜头从医务人员【急诊科、骨外科】将病人抬至红区。并将镜头移至抢救病人实况(停留时间2分)【解说词】:医务人将一名全身多处外伤、休克、意识模糊的伤员抬到红区抢救。医生检查发现患者头部、四肢、颈部等全身多处受伤,左胫干开放骨折,伴有活动性出血,血压70/40mmHg,意识模糊:评估伤情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抗休克、包扎、固定出血部位,医生发现患者头顶右侧有一皮下血肿,约4×3 cm,无出血,考虑不除外颅脑损伤;检查颈部疼痛,考虑有颈椎损伤,上颈托;胫骨骨折临时外固定;再次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监测生命体征,评估病情变化,视察包扎、固定、解救套松紧度,胸部呼吸运动情况,生命体征平稳。送相关科室检查…

4、场景四(普外科): 医护人员【普外科】将一名头部、腹部开放性外伤的伤员抬到黄区抢救。

视频内容: 镜头从医务人员下车一直跟到将病人抬至黄区。并将镜头移至抢救病人实况(2分钟)【解说词】: 医护人员将一名头部和腹部开放性外伤的伤员抬到黄区抢救。(1)医生拿创伤急救箱到伤员右侧,检查发现患者头部,可见右头额部有一开放性伤口,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2)检查腹部发现左上腹部有一伤口,约8x3cm大小,活动性出血,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检查患者四肢无其他伤害。(3)护士拿复苏箱在患者左侧,监测生命体征,吸氧,上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平衡盐500ml静滴后再次检查生命体征有所好转,急送相关科室检查。

5、场景五(神经外科):医务人员【神经外科】将一名头面部外伤、流血不止、意识清楚的伤员抬到黄区救治。

视频内容: 将镜头移至抢救病人实况。(停留时间2分钟.)【解说词】:医务人员【神经外科】将一名头面部外伤、流血不止、意识清楚的伤员抬到黄区救治。医生检查发现患者头面部有大小不一的伤口,伴有活动性出血不止,意识清楚,立即对患者头面部伤口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道,扩容补液,监测生命体征:血压70/50mrnHg,给予吸氧,上心电监护。血压回升,送相关科室检查。

6、场景六(手外科):医务人员将一名手掌开放伤的伤员扶到绿区救治。视频医生让伤员采取坐位,清洁局部皮肤后,用夹板、棉垫、绷带固定,悬吊于胸前,陪同到放射科拍片。

7、场景七(确认死亡):视频内容:(黑区)医务人员【急诊科】两人?再次确认死亡伤员后,送太平间。解说人【解说词】:死亡伤员经心电监测再次确认后,联系殡仪馆。

人员准备: 用物准备:

五、演练结束

【解说词】现场救援结束,伤员转入各相关专业科室治疗。

场景:指挥用对讲讲机指挥:物伤员已转入各相关专业科室治疗。演练结束,全体出演人员集中。【合影留念】

总结:这次演练指挥统一,配合一致,救援迅速,救治伤员及时。通过这次演练不但检验了我院的应急反应速度,和急救人员的现场抢救能力,而且提高了急诊科与各科室在重大伤亡事故中的协同作战意识,通过演练提高了全院急救救队员应急反应能力,增强了应变能力,提高了对突发事故进行有效处置能力。同时也发现,少部分医疗救援队员现场处置不熟练、不规范,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加强相关人员基本理论的培训的同时,还需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多组织不同类型的应急救援的演练,提升实战抢救能力!

人员准备: 用物准备:

附:

篇6:重大公共活动事件

我站认真落实卫生应急演练工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相关规定。我们不断加强了对卫生应急演练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各项预案和制度,是我站应急救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将应急演练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全面落实应对法,遏制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促进我站卫生工作稳步的发展。建立了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突出重点、强化培训

通过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大大提高了我站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意识、政策理论和管理水平,提高卫生应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广泛普及了社会公众卫生应急知识。系统掌握了卫生应急法律、法规、预案及相关政策,熟悉了卫生应急工作领域的最新发展,建立健全了能满足我站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的卫生应急培训、演练体系,全面提升了我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强化措施,确保“演练”落到实处

上一篇:2016年青少年犯罪数据下一篇:竞聘校长上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