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大事件管理制度

2024-06-19

企业重大事件管理制度(精选9篇)

篇1:企业重大事件管理制度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第一条 目的

为及时准确地掌握并妥善处置紧急重大事项,避免工作失误,特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第二条 适用范围

1、上级部门交办的重要事项及完成情况;

2、项目立项、申报、评定及项目资金分配情况;

3、突发性事件、事故、问题;

4、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情况;

5、外联业务中出现重大问题不能解决的事项;

6、需要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第三条 事项报告程序及事件处理

1、凡需要报告的重大事项由报告部门或个人用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报告,能事前报告的事要事前报告,事前无法报告的,事后应及时补报。

2、发生重大或突发事件,负有报告义务的人员应将有关信息向公司负责人报告,确保及时、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负责人应立即赶到现场处理,同时尽快口头向上级主管领导报告,并根据事发情节决定是否报告公安、消防等机构协助处理。

3、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必须在第一时间(1小时内)报告主管领导;一般事件要(4小时内)报告部门主管;可先用电话口头报告,然后再补报文字报告。来不及报送详细情况的,可先进行初报,然后根据事态进展和处理情况,随时进行续报;

4、上级负责人对下级报告的重要事项,属自身职责范围的要及时答复或处理,自身难以处理的,要及时上报。因自身答复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或应上报而未上报的,造成后果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5、报告对象必须及时按要求如实报告,并严格按批复意见办理,办结后将办理情况向受理人写出书面汇报或口头汇报。对一些影响发展全局的突发事件,因本部门或当事人原因导致未及时上报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当事人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篇2:企业重大事件管理制度

为及时妥善处理重大或突发事件,避免和控制事件发生,特制定重大事件报告制度。

一、重大或突发事件包括:火灾、电梯困人、爆炸、突发性停电、水浸、盗窃、打架械斗等破坏行为;刑事案件;用户集体投诉(三家以上);中央空调主机、发电机、高低压电柜、消防设备、通讯设备等主要设备设施故障;楼宇主体结构遭受破坏;业主对物业服务中心和物业公司提出的总体性评价和建议等。

二、发生重大或突发事件,参与事件处理的项目主管或项目经理应立即赶到现场处理,同时尽快将事件及处理措施口头(电话)向公司主管领导报告,并根据事发情节决定是否报告总经理、是否报告公安、消防等机构协助处理。

三、参与事件处理的项目经理在事件处理后立即填写重大事件报告,经过片区经理签字后,于24小时内上报公司领导,如实汇报事件的详细处理过程,预测事件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找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的预防性措施。事件处理完毕后,最终将处理结果上报公司备案。

四、对隐瞒不报、漏报、报告不及时、报告不真实的,公司将给予行政处罚直至辞退,若给业主造成经济等损失,还要追究责任人经济责任。

篇3:企业重大事件管理制度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的短短几分钟, 新华社就发布了汶川县发生地震的消息,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马上进行直播, 开通了24小时不间断的特别报道, 连线震后汶川县周围地区记者, 报道发布有关汶川地震发生的有关消息。随后不久, 国家地震局召开了汶川发生地震后首场新闻发布会, 新闻报道的及时和国家地震局的新闻发布会, 使全国民众和世界各国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四川汶川县大地震的基本情况与汶川县情概况。

二、信息及时公开的力量

1. 澄清相关谣言, 使民众明确了地震发生的情况, 稳定了人心。

此次地震震感明显地区的北京、上海、湖南、甘肃庆阳、天津、武汉市、昆明地区、成都等地媒体也迅速报道, 政府态度和措施的信息公开, 澄清了相关谣言, 使民众明确了地震发生的情况, 知道了震中发生在四川汶川县, 从而有效地消除了这些地区由于不实信息引发的群众恐慌。政府信息越公开越透明, 谣言就会越无处藏身。

人心不稳、秩序混乱, 是危机爆发的重大特征, 这时, 及时公开发布的政府信息则是人心和社会的稳定剂。

2众志成城。

正是由于灾情透明公开, 全社会空前地团结一致, 共同抗震救灾;一个一个的场景凝聚了13亿人民的心, 凝聚了13亿人民的力量, 也感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正是因为信息准确及时, 社会各界救援力量才能迅速进入灾区展开救援, 全社会捐赠的钱款物资也成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3. 充分保证和尊重公民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对国家机关要求公开某些信息的权利, 和不受妨害地获得国家机关公开的信息的自由[1]。广大公众历来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 特别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突发事件十分关注, 封锁消息往往会适得其反, 引发谣言。此次救灾过程中, 在政府信息公开这样的大背景下, 透明化救灾报道使公民的知情权得到了充分保证和尊重。

4.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进步。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即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本。

此次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活动以及地震一周后的全国哀悼日, 极大丰富了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不是简单的口号, 而是直至人心的智慧, 是暗合于人生棋盘的整体思维模式。“以人为本”在此次汶川大地震后得到了具体而真实的体现!

5. 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精神。

汶川大地震, 让社会原本规律的步履为之骤然变换。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志愿者脚步, 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爱心传递, 那些令人敬重的无私捐赠, 那些令人难忘的伟岸画面, 所传递的无不是浓重的世间真情。任何一种值得称道的精神, 都要首先发于真情的凝聚。正是在灾难面前, 我们体味到了真情的可贵, 也孕育着公民精神的成长。

6. 塑造形象。

汶川大地震中的“信息公开”表明, 政府信息的有效传播, 也能塑造出良好的政府形象。这是因为危机处理得当, 就能化危机为转机, 变被动为主动, 化低效为高效, 最终为政府形象加倍得分。美国学者费姆·邦茨的说法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个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 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

三、信息的传播与管理

信息公开, 是指国家机关掌握的信息向公众公开, 主要是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2]。

我国于2007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 并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3]。

此次汶川大地震, 政府信息的有效传播与管理, 显示出重大价值和积极作用。那么, 从此次汶川大地震报导看, 重大危机事件中政府信息传播与管理如何更加有效呢?

1. 从“主权在民”的高度重视“信息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人民要管理国家、经济、文化、社会事务, 就必须首先知道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 或者应公众要求公开有关信息, 以使人民能够“知”和“行”。否则, 让人民管理国家的各种事务就是一句空话[5]。

重大危机事件涉及公民切身利益且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 信息公开更是具有重大的作用。

2.“信息公开的实施机关”必须明确。

此次汶川大地震, 第一时间即成立了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总指挥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灾区群众伤亡情况怎么样?每天有多少人被成功救出?灾区的道路、电力、通信破坏和恢复情况如何……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开始, 这些权威的数字和信息, 就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为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依据, 向海内外每一个关心灾区的人提供尽可能准确的信息, 就成为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的重要任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 每天下午准时在北京发布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回应了公众对抗震救灾工作的关心, 传递着抢险救援工作的最新进展信息, 也展示了中国政府自信、公开、高效的形象。

3. 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

在中国现行的政府体制下, 由于相关单位的职能没有划分清楚, 许多事务管理上条块分割严重, 责权利关系没能理顺。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没有以法律或制度形式加以明确, 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错位。遇到突发公共事件, 事发地政府的主管部门需要同时向其所隶属的本级政府和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在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下, 事发地政府的主管部门在上报时不得不再三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遇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 往往是有利益各部门拼命抢, 有责任却相互推或往上推, 对危机事件处理分析浮皮潦草。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加大对政府主管部门的考核, 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应明确“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度。事发地政府的主管部门对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及时迅速的原则报告。凡“隐匿不报”、“捂盖子”、“报喜不报忧”、“多报喜少报忧”或信息发布渠道不畅, 造成影响的, 根据条例规定和其它法律规定予以处理。

4. 建立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预警机制。

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特殊情况, 对本地区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预测和监测, 定期进行情况通报和会商制度, 建立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预警机制。贯彻预防为主原则,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及以往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案例看, 危机从潜在到发生、产生巨大危害性后果有其过程, 如在危机潜伏期尽早识别危机, 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于其后防范危机、控制危机有决定性意义。“非典”事件昭示了这个深刻的教训。

一个完善的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系统, 首先要有预警机制, 能够及时收集、辨别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 有效察觉潜伏的危机, 敏锐洞察危机中隐藏的机遇, 为重大突发事件处理赢得主动权。[6]

5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机制, 完善信息沟通, 确保信息准确。

政府应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机制。政府应当形成自己有效的信息源, 将多个政府部门、民间机构、传媒单位等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 及时了解危机事件的全貌, 然后作出正确的危机应对和信息发布策略。重组信息源, 需要政府建立统一化、综合性、跨部门的危机应对联动机制。

6. 整合传播内容。

在我国, 政府信息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官方的传播渠道, 大多以通告、文件、法案等形式, 通过官方传媒向公众发布。一般以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 包括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室外信息显示屏、移动电视等, 它是具体的, 公众获得信息的时间和方式是固定的, 它们的发行和传播区域也是有限的。

现代媒体的信息发布方式, 包括有线或无线的计算机网、电信网等是“虚拟”的, 公众通过现代媒体获得信息的时间和方式是随时的和多样化的, 它们的传播区域也是无限的。汶川大地震中, 由于四川不少地方电缆光纤受损严重, 电视无法收看, 上网更是奢侈。此时, 政府通过手机短信发布的余震报告和辟谣短信, 不仅在传播速度上优于传统媒体, 而且其到达率也比较理想, 对政府信息传播和社会秩序稳定起到很大作用。

只有通过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播渠道的充分整合, 才能提高政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到达率。

7. 提高信息传播速度。

此次汶川大地震, 新闻媒体不仅制定了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预案, 而且在制度、人员、物资、技术等方面都对应对危机事件作了充分的准备, 未雨绸缪, 枕戈待旦, 有备无患,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就能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如离地震重灾区最近的成都传媒集团, 在地震发生后两小时内就按照应急预案集中了集团的频道资源和采编资源, 在全集团内抽调了近300人, 调动近100辆采访车深入灾区, 并把新闻中心设在地处抗震救灾前线的成都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内, 及时地向集团所属各媒体发回来自灾区的最新信息。

8. 构建快速反应机制, 强化第一时间发布。

危机事件的重要特征在于“突发性、瞬间性”, 有人因此将这种状态下的信息传播称为“紧急状态传播”。对政府部门来讲, 构建危机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强化第一时间信息发布十分重要。

汶川大地震中, 政府信息的第一时间发布与快速反应得到普遍认可, 就在于这种反应速度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预期, 有效地展现了政府的危机处置能力。快速反应机制不是短期可以建立的, 需要进一步进行常规性建设和制度化规范。

9. 改善政府形象传播。

政府一方面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决策所需的信息, 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向受众传递政府运行的相关信息, 以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关系到政府职能能否得到有效行使和发挥, 政府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而且关系着能否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形成有利的外部投资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 畅通投资渠道。汶川大地震中, 由于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 使得“西方媒体对汶川地震几乎都成为正面性报导“[7]。政府形象的改善, 有利于政府信息的有效传播和管理。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中国立法史上第一部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透明政府”的专门法规, 标志着我国各级政府将迈向一个信息公开的时代。汶川大地震是我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后, 国家发生的第一件重大公共灾难事件。此时, 政府信息公开也面临着大考。本文通过对“汶川大地震”中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传播情况的研究, 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在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危机事件应对中的作用以及需要改善和提高的策略。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政府信息公开,传播与管理

注释

1[1]刘杰著, 《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P51

2[2]刘杰著, 《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P8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2号

4[4]《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

5[5]刘杰著, 《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P89

6[6]关于完善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议2009-03-12//www.jnzx.gov.cn

篇4:企业重大事件管理制度

关键词:创业板;中小板;重大事件;信息披露

一、创业板企业在重大事件披露中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收集及特征描述

主要数据来源为Wind数据库,笔者要求选取的样本符合如下条件:1).发布重大事件公告的时间在2010年5月31日(含)之前;2).在创业板上市时间早于2009年12月1日(含),为了消除刚刚上市时,股价的剧烈波动对参照期的影响;3).因股改或者限售股解禁等其他影响流通股股本总数的因素要剔除。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因为事件研究法可以度量该事件给投资者带来的价值增值,即超常收益(Abnormal Return)。因其理论框架严谨,具有前瞻性,故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因此,本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创业板市场对重大事件的短期反应。

2.方法使用过程

(1)确定研究的事件,定义考察期

本文将事件考察期设为(-30,30),即以公告前三十天到公告后三十天为事件窗口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考察事件窗分别为(-10,10)、(-20,20)时的情况。

(2)计算预期的正常收益率

正常收益率是指如果分红、权益分派没有发生,预计可以得到的收益率。在估计市场模型参数时,为使参数估计量较为稳定,并且考虑到创业板的运行时间,本文正常收益率的估计期设为(-90,-30),即以公告日前90天至公告日前30天为参数估计窗口,进行参数估计。用市场模型法计算正常收益率,公式为:

Rit=αi+βi*Rmt+εit

其中Rit指第i家目标公司在t日的正常收益率;αi、βi分别为第i只股票的市场模型参数,εit为平均值大于0的随机误差。Rmt指第t日的市场收益率,此处使用深圳综合指数作为市场指数计算市场收益率Rmt。

(3)计算每只股票在(-30,30)内每日的超常收益率ARit

超常收益率是指超過“正常”(预期)收益率的收益率,即:ARit=Rit-(a^i-β^iRmt)

(4)计算所有样本平均超常收益ARt和累积平均超常收益CARt(Cumulative Average Abnormal Return),其是指从事件期的起点到某个时点的平均超常收益率之和,反映了分红、权益分派事件的所有样本能否在该期间内给投资者带来超常收益

(5)检验超额收益率是否显著不为0

如果超额收益率是显著的异于0,则说明重大事件确实给目标公司的股东创造了财富。但为了说明权益分派公告给全体样本造成的影响,必须使用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CARt,同时对其作统计显著性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显著,则表明事件期内股价变动不是由随机因素产生,重大事件的公告对目标公司的股价有显著影响。

在创业板截至2010年7月6日58家上市公司中,剔除发布权益分派公告的时间在2010年5月31日(含)之后的10家和上市时间晚于2009年12月1日(含)的23家,故事件研究法的样本数为25个。

(二)研究结果:累积异常收益率CAR

在采用上述的事件研究法对样本指标进行计算之后, 得到每个样本公司在各时间窗内的超常收益、平均超常收益和累计超常收益,见图一、图二。从图一可看出,25个发生权益分派的样本公司在事件期(-30,30)内平均日超常收益率为-0.04%,最大值为0.53%,发生在公告日后六天,最小值为-3.56%,发生在公告日后第五天,公告日前五天有比较明显的超常收益,公告日后五天,除了第二天有小幅超常收益外,其他天都没有超常收益。同时可以得出公告日前的超常收益大于公告日后的超常收益。公告其后第五天是股权登记日,所以出现明显的负超常收益,具体原因详见下文分析。从图二看出,25个样本公司在公告期前有比较明显的累积超常收益,并且不断增长,到公告期当天达到峰值1.65%,之后逐渐下降至0.78%,第五天由正转负,说明透支,时间没有长期效应。事件期(-30,30)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为率-0.71%,在统计意义上不是十分显著。

究其原因,权益分派的股权登记日通常在权益分派方案公布后的第五日,只有在这天之前登记在册的股东可以享受分红和权益分派,故在这天之后,可能会因股价下跌和利空消息的影响,导致平均超常收益为负。同时,从图二中看出,累计异常收益在公告日后的第五天急速减少,也是由于之后公告对于股价变动的影响较小。在图三中,为了研究在权益分派公告日之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我们只看图中粉红色的线,可以看出,多数公司的累计异常变动率在5%以上,甚至有3家在10%以上,这三家分别为300002神州泰岳、300008上海佳豪和300015爱尔眼科,这三家的分红方式为:每10股派3元,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5股;每10股派6元,每10股转增7股和每10股派3.5元,每10股转增10股。可见都属于高送转的情况。因为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普遍都有转增的情况,只是幅度不同,故对于只派现这种分红方式的对比只能在下面的中小板分析中得到。

二、中小板企业在重大事件披露中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收集及特征描述

样本收集及特征描述及研究方法与创业板一致,方便作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只在计算预期收益率时,Rmt使用中小板综合指数作为市场指数计算。

在中小板截至2010年7月6日433家上市公司中,笔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抽选出56只股票,其中,剔除发布权益分派公告的时间在2010年5月31日(含)之后的20家和上市时间晚于2009年12月1日(含)的4家,故事件研究法的样本数为32个。

(二)研究结果:累积异常收益率CAR

在采用上述的事件研究法对样本指标进行计算之后, 得到每个样本公司在各时间窗内的超常收益、平均超常收益和累计超常收益,见图四、图五。从图四可看出,32个发生权益分派的样本公司在事件期(-30,30)内平均日超常收益率为0.03%,最大值为0.99%,发生在公告日后第四天,最小值为-0.44%,发生在公告日前第十六天,公告日前后五天超常收益比率变化很大,公告日前后有大幅超常收益,但是当天没有超常的收益。从图五看出,32个样本公司在事件期(-30,30)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为率0.07%,从公告日前4日开始有正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到公告日后29日达到峰值1.524%,在统计意义上也不是很显著。

从图四中看出,平均超常收益在公告日后第四和五天比较高是正常的,因为此时是投资者得到分红的“最后时机”,追涨的动机比较明显。而从图五中也可以看到在公告日的前三天就已经有正的累积超常收益,可见中小板还是存在信息披露不正规的情况。对于不同的上市公司来说,图六的折线较复杂,主要是因为中小板的上市时间相对于创业板较长,公司的业绩表现也普遍低于创业板,不同的股票在(-30,0)和(-30,30)两个事件期的表现差异很大。而且,不同的上市公司选取的分红方式也不同,只有少部分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在5%以上,他们是002018华星化工和002119康强电子。这两家的分红方式分别为每10股派0.2元,每10股转增2股和每10股派0.5元。其他的大部分公司都只选择小幅度的派现方式分红,主要是因为2010年上半年,股市本身处于比较低迷的熊市状态,经济还没有从经济危机的重创中明显恢复。可见高送转的权益分派方式,比起低额度的现金分红,明显更能吸引投资者的购买。由于所选的32家公司采用随机数表方式得到,难免有极值和特殊情况。但是,整体还是可以看出中小板整体股价异常变动幅度比较小,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相对较高。

三、创业板与中小板企业实证分析结果比较

通过以上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中小板整体的信息披露质量要优于创业板。两者相差接近一个数量级,但是统计上两者都不显著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几点外,所选的重大事件,即分红派现本身对股价的异常波动贡献十分有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分红以及权益分派的方式属于公司年度利益分配的表现,通常较高的分派程度意味着公司的经营业绩较好,能最大化回馈股东的投资,相反,幅度低的分红不仅意味着现金流的紧张,而且暗示公司利润的不足。因此,有部分公司会在公告日之后股价异常上升,也是正常的。主要是源于投资者的预期和心理期望,如果公司业绩良好,则继续持有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较高的利润也意味着市盈率和每股收益以及其他的财务指标表现出色,这也就进一步推动了股价的上涨。反之亦然。同时,相对于创业板公告日前25天就出现正的累积超常收益,中小板指在公告日前3天才出现,这一方面说明了创业板整体信息披露比较薄弱,“暗箱操作”比较多,也说明创业板的分红方式普遍比较利好,大部分股票都有增股,派现的金额也比较高。

综上所述,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数据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的信息披露質量。目前分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创业板上市时间较短,资料和信息完整性还有待提高;二是创业板指数开始的时间更晚,只能选用深证综指,使得数据的可靠性进一步下降;三是创业板绝大多数公司没有经历特别显著的重大事件,如并购、重组、经营业绩大幅变动等情况。所以重大事件选取的范围比较小,可供分析的事件比较单一;四是创业板因上市时间较晚,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首次公开上市影响比较显著,不能作为十分理想的考察期。故希望日后其他学者继续研究时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弥补本文的不足。

四、建议与展望

针对上述创业板和信息披露中发生的内幕交易问题,笔者认为创业板改进的原则是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性。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缩短信息披露时间。创业板市场的公司规模小,成长期短,技术更新快,经营情况变化大,风险性高,变化因素比较多。因此,对有关信息披露的时效性要求更强,故应相应增加定期报告次数,缩短报告间隔时限。

(二)创新信息披露手段。创业板市场的信息披露容量大、时效性强,要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广度,不仅要借助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应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如交易所专用网站、上市公司网站、电话交易系统等,在交易所及有关营业场所应为投资者上网浏览、随时交易创造条件。

(三)建立重大事件随时报告制度。创业板上市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重大事件,应随时报告。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技术突破可能改变企业的命运,这对投资者利益也会发生重大影响。

(四)要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创业板市场必须吸取主板市场的经验,加大打击处罚力度,不仅对违规操作、蓄意造假者进行罚款,还应视情节轻重,给予违规公司摘牌处罚,甚至对有关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Nasdaq被视为美国的创业板,由于目前笔者收集的信息有限,中国创业板和国际相似股票板块的对比没有详细深入,望其他学者能借鉴世界各国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经验,对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提出更多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学平.外资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10).

[2]曾慧兮.关于我国创业板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D]. 东北财经大学,2006.

[3]张晓斌.我国中小企业板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06.

[4]付建龙.论我国内地创业板监管披露制度的完善[J].特区经济.2009,(12).

篇5:重大责任事件管理制度 (定稿)

第二条重大事件的确定:未履行岗位职责、未执行相关操作程序而造成公司经济损失500元以上的事件;监守自盗、损坏公司财物并造成极坏影响的事件;其它的公司认定的重大事件;

第三条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均须与公司签订岗位责任书,缴纳责任事故保证金,明确岗位职责,利用公司授予的权力实施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实现权、责、利相符;

第四条物管公司各部门均应制定相应的重大事件处理预案,并培训到位,此项工作纳入月度、工作业绩考核;

第五条重大事件发生后,直接责任人需立即报告直接上级,并在第一时间汇报至物管经理处,否则加倍处罚;

第六条当重大事件发生后,物管经理应亲自组织彻查该事件,作详细报告上报集团公司,在必要时作报警处理;

第七条重大事件所产生的责任,原则上由直接责任人承担,但在直接责任人无法承担责任(扣除保证金及相应工资而不能弥补公司损失)时,由各连带责任人按责任大小、按比例承担余下损失;

一、物管经理负领导连带责任,承担余下经济损失的15%;

二、客户服务部负督导责任,承担余下经济损失的25%,主管与客户服务专员按2:8比例分配;

三、责任部门负直接管理责任,承担余下经济损失的60%,主管与直接管理员按2:8比例分配;

四、重庆事件发生后,对不服从本管理制度责任分摊比例的直接责任人或连带责任人,公司在扣除相关损失后一律作开除处理,并保留继续追缴余下损失的权力;

第八条直接责任人除承担赔偿责任外,仍需按公司管理制度进行处罚,该罚款的罚款,该开除的开除;

第九条因公司及上级给予的管理权力不够或者下级发现问题并提出处理办法,但得不到批准执行而造成的损失由公司与上级负责;

篇6: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校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和评估分析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有关情况,协调组织相关力量进行事件的应急响应处理,从而降低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的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灾害、设备软硬件故障、人为失误或破坏等原因严重影响到本校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出现业务中断、系统破坏、数据破坏或信息失窃密或泄密等,从而在国家安全、政治外交、社会稳定或公众利益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以及造成一定程度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第三条 学校信息领导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校信息办)负责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报告工作。

第四条 在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后,首先以口头方式立即向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告,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校信息办报告,由校信息办报送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第五条 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部门应当立即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查核实、保存相关证据,并在事件被发现或应当被发现时起5小时内将有关材料报至校信息办。

第六条 对于重大的信息安全事件,校信息办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上报市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和省教育厅信息中心,并负责组织协调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七条 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部门应当在事件处理完毕后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报市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和省教育厅信息中心备案。

第八条 校信息办负责组织对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结果通报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成员和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第九条 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地报告事件的有关信息,不得瞒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有瞒报、缓报、慌报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情况时,有权直接向校信息办或省教育厅信息中心举报。

第十条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有关责任部门、责任人有瞒报、缓报和漏报等失职情况,校信息办将予以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将视情节由有关主管部门追究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本制度由校信息办负责解释。

篇7:企业重大事件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规范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管理,结合公司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在公司范围内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

三、参考文件

本制度是在《抚顺华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编制。本制度的实施以及变更均以“应急预案”为准。

四、事故处理程序

工伤事故严格按照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程序执行。

1)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最先发现的人,必须立即报告公司等有关领导。发生一般伤亡事故以上,必须在2小时内,上报上级市安全生产监督局等有关部门。

2)发生伤亡事故,应保护好现场,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伤亡事故现场,必须经安全生产监督局或事故调查组同意,才能清理。

3)轻伤事故发生后三天内,由项目部负责填报《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给公司安全员。发生重伤事故后,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查明原因。明确性质(责任事故、自然事故、),分清责任,提出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和拟定防范措施,撰写事故调查报告书,分别上报。4)全面开展事故的经济损失统计工作。在调查事故时,应对事故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按实际情况如实计算,不得遗漏,并填入事故“登记表”、“调查报告书”和“月报表”中及时上报。

5)在查清伤亡事故情况后,必须对事故进行责任分析。通过事故调查所确定的事实,根据事故发生的物质原因、人为原因和管理原因,按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追究其所负的责任,并按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经济损失大小,提出恰当的处理意见。

6)召开事故分析会,在会上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制定防范措施、追究事故责任者、对周围员工宣传教育。

篇8:企业重大事件管理制度

重大突发事件档案是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文字,声像,实物等不同载体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1]65,它作为重大突发事件处理过程的产物,对政府的应急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根据谢伦伯格的“双重价值”理论[2]49,档案的价值包括:第一价值,对文件形成机关的价值;第二价值,对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的价值。重大突发事件档案的第一价值体现为行政管理价值,它可以作为总结经验,案例研究的依据,为领导应急决策提供参考,为建立预防机制,做好应急管理提供借鉴。重大突发事件档案的第二价值体现为情报价值,通过积累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资料、数据,为研究灾害的规律性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加强灾害的预测预警。笔者就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方向,应用中常遇到的问题与障碍作出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般分成四个阶段: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3]27。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在应急管理中,与此四阶段一一对应,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应急抢险,恢复重建服务。

1.研究灾害规律,预测灾害危机。2008年“5.12”汶川8级地震伤亡惨重,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2011年日本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发生9级地震,15843人死亡、3469人失踪,如此巨大的伤亡差异,除了房屋抗震能力,防震意识等差异之外,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对地震灾害规律的掌握程度不同。日本内阁府地震对策室在2011年新西兰地震发生“7.3级”地震时表示,若同样的地震发生在东京湾北部,将造成约11000人死亡,约650万人无法回家及经济损失112兆日元。后来的日本地震损失与这个预测结果相似度极高。日本政府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该系统存储了大量4级以上地震灾害的资料,能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内计算出受灾规模,指导政府救灾抢险有效进行。如果汶川地震前,有关部门根据四川地区历史上的地震数据,如地震范围,级别,可能影响的人口数量,交通情况,地理环境等作出精确的分析,预测灾害危机,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不同区域不同地震级别的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汶川地震的伤亡人数及财产损失不会那样惊人。

2.建立预警机制,做好应急准备。“未雨绸缪”已经成为灾害应急管理的共识,建立防灾预警机制,做好紧急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是 《预案》的明确要求,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可以在这一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以往类似灾害的档案能够为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与借鉴。 我国继非典之后出现禽流感,前不久发现H7N9病例。这方面的应急预案依旧不够完善,病人发病后该如何妥善处理,医药费是否报销,依旧成为疑问。“非典”时期和H1N1禽流感之后留下的档案,可以为今后的流感预防与应急处理提供借鉴,一旦发生类似病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查明病源,安置病人,安抚群众等等。就地震预警来说,日本、墨西哥等地都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1995年墨西哥格雷罗发生7.3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来临的72秒前发出地震警报,赢得了宝贵的应急时间,避免了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而此次的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如果能够提前预警,能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类似的地震预警机制建立背后,都有大量的地震灾害档案作为信息支撑。

3.及时响应危机,积极应对灾害。事中应对是抗灾抢险的核心和关键阶段。全力以赴地救灾抢险,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及时有效控制事态。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在此时产生了巨大的经验借鉴和参考作用, 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唐山市档案局利用唐山大地震档案[4]19,编写了人员搜救,疫病防控,伤员救灾等关于抗震救灾的13个专题成果提交给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为汶川地震的救灾抢险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此次的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档案部门可以整合 “汶川”和“玉树”地震的经验,以建议方式上交给抗震救灾相关部门,促进抗震救灾工作的有效进行。

4.加强档案研究,做好恢复重建。灾后恢复是应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中有很多问题还在摸索和探讨,如汶川地震后,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土地政策,灾民安置等方面的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档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支撑。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成恢复重建的生产力,间接实现档案的社会效益,形成良性互动。在汶川地震后,中国人民大学罗杰等七位川籍学生收集了唐山地震,台湾“9.21”大地震和日本阪神大地震等灾后重建有关资料,撰写了《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思考和建议》上报有关单位,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四川省和成都市相关领导认真研究其中内容并体现到恢复重建的政策中,为灾后恢复重建作出了贡献。

重大突发事件档案与应急管理密切相关,它与应急管理的主要阶段环环相扣,只要正确利用档案信息,就能发挥出惊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大减少灾害事故中的人员和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正面临H7N9流感和雅安地震的双重考验,如何发挥档案价值,为应对社会危机与事故灾难贡献力量是档案界需主动思考的问题。

二、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实现应用的障碍

1.法律法规没有为档案利用提供有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从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 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少于30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可以多于30年。重大突发事件档案有一定时效性,如一场大火灾的档案,可以为今后的防火救灾提供参考,若这些档案不及时拿出来利用,等到30年以后公布,那个时候的技术,设备,建筑格局等等都有很大变化,30年前的火灾档案已经没有借鉴意义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成都市档案馆收集了一批汶川地震的档案,有照片档案,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等。但是由于开放年限和对部分档案保密的限制,档案馆还未将这批档案对社会开放,档案馆自身也没有提供相应的编研成果,这对汶川地震的科学研究,经验总结是十分不便的。

2.档案利用与政府决策脱节的问题。目前,在政府应急管理决策中,很少利用到档案信息。档案部门在政府应急管理中总是作为辅助,影响力微乎其微,而不是作为政府救灾抢险整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档案记载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政府的危机处理提供参考。档案部门主动提供利用的意识不到位和政府部门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了重要的档案信息无法被政府决策层采纳和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档案信息资源的浪费。

3.档案信息无法实现共享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在发生和处理过程中影响面广,信息量大,因此重大突发事件档案从产生就具有高度的分散性,涉及社会各个层面。这就加大了档案收集的难度,如汶川地震的档案分布是非常分散和广泛的,个人,机关档案室,地区综合档案馆,博物馆等都有相应的档案材料难以协调这部分的关系实现共享,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主观原因导致信息不能共享。有些档案部门把档案封存起来,重大突发事件档案除需保密部分外,大多本可以开放,为当前社会提供服务,但实际情况不乐观。总的来说,档案馆作为重大事件档案收集的主体,应该承担最大的提供利用服务与共享的责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向社会提供利用和共享。

三、加强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档案行政部门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于档案从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信息的保密上,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确是一种进步。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国家第二档案馆99%的档案都对外开放并能在网上查询,加州档案馆89%的档案对外开放[5]82。对于需要保密的档案,将其抽出并附上题目和不能公开的理由。我国虽然还不能达到这种开放程度,但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

2.政府部门以档案为基础,建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6]116。档案部门可以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应是方向性的指导,而不是仅仅处于辅助地位。政府部门应当正确认识档案的作用,将档案部门纳入救灾抢险的重要智囊部门。重大突发事件档案信息丰富,政府部门可以在档案部门的协助下建立应急管理信息支持系统,包括地区基本信息资料数据库,如人口,地理,水文等信息资料,应急管理案例数据库等等作为支撑,并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与时效性。2009年,甲型流感肆虐,英国英格兰地区开通流感大流行服务系统,公众可登录卫生部的流感网站,输入出生日期、身体症状、严重病史,医疗保险号码等信息,系统将对输入信息进行自动诊断,如被确诊患有流感,则会收到编号和就近的取药地址,患者可委托他人进行身份认证后可代取药。此系统对于患者及时发现病症并接受治疗是大有帮助的,而它的建立是大量档案信息支撑的结果,如人口数据,社保档案等等。在H7N9流感袭击我国的今天,政府部门可以参考这种做法。

3.档案馆丰富利用方式,加大档案信息共享力度。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丰富重大突发事件档案的利用方式有了技术条件的基础和越来越强烈的诉求。一方面,档案馆应运用传统的方式做好利用工作。(1)编研。重大突发事件档案牵涉部门多,影响范围广,若没有经过编研和加工难以直接利用。档案部门应加强对重大事件档案的研究和编研,将编研成果及时提供给政府和社会大众利用,保证社会效益的发挥。前文已介绍过,唐山档案馆的编研成果为汶川地震提供了很大帮助。此外,2009年《四川年鉴》和《汶川县年鉴》都单独做了“5.12”汶川地震专题,介绍了救灾抢险,恢复重建的实况。这是利用重大突发事件档案编研的有力佐证。(2)主题展览。 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必要经常举办主题展览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重大突发事件留存下来的档案备受人们关注,让人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手段实现档案资源共享。 可以将编研的成果,主题展览等在网上公布,实现更加便捷的信息共享。值得借鉴的是,四川大学的灾害数据库课题组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灾害管理与危机应对专题特色数据库”,以重大灾害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为中心,建立包括危机与灾害风险信息库、历代救灾文献数据库等7个大型数据库,向社会免费提供信息共享,为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提供开放性与公益性的参考利用[7]33。档案部门可以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档案专题数据库,为政府应急管理提供服务。

摘要:探讨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方向和在应用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利用档案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应急管理,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蔡娜.重大事件档案管理机制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3).

[2]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薛澜.应尽快建立现代危机管理体系[J].领导决策信息,2002(1).

[4]谢俊贵.灾害应急管理[J].广州大学学报,2011,10(6).

[5]张晓霞.中美档案馆比较[J].档案学研究,2011(4).

[6]蔡娜.面向政府决策的灾害信息资源管理[J].四川大学学报,2012(6).

篇9:企业重大事件管理制度

我国应急法规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法制建设,建国以来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全国已制定公共应急法律35 件、行政法规37 件、部门规章55 件、有关法规性文件111 件、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 多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后,我国又新颁布法律4件、行政法规12 件、国务院部门规章67 件、地方性法规214 件、地方政府规章225 件,同时,全国各省级政府、97.9%的市级政府和92.8%的县级政府都编制了总体应急方案。

我国制定的这些应急法规制度从类别上可划分为如下四大类:一是应对战争、动乱、暴乱、严重骚乱或者社会秩序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国家处置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基本预案》、《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规定》、《处置劫机事件实施预案》、《人防工程抢险预案》以及核事故应急准备和处置核辐射恐怖事件、火药及炸药、航空煤油、石油战略储备、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二是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制定了《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海洋环境预报与海洋灾害预报警报发布管理规定》、《农业法》、《水法》、《防洪法》、《种子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气象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三是应对技术事故等方面,制定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建筑法》、

《安全生产法》、《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报告与通报、战备应急通信、国家重点信息安全工程和多路由骨干线路传输及备份接点、可搬移移动通信、电力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四是应对人类和动植物疫病方面,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动物防疫法》、《出入境动

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

我国应急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宪法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我国现行宪法仅对戒严、动乱和战争状态等几个问题分别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没有确立起除战争、动乱、暴乱或者严重骚乱引起的紧急状态外的其他紧急状态制度,没有对应急状态下政府的紧急管理权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是应急法律不够完善。紧急状态法、反恐怖法、社会公共安全法、行政强制法、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保险法、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助救援法等基本法律还未出台。

三是某些应急规范内容缺失,制度落实较难。有的法律或法规在内容上规定得较为原则、抽象,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相应的配套方法,尤其是紧急应急程序的法律规范严重缺失。多数应急立法在授予有关机构紧急处置权力的同时忽视了对该权力的控制和对紧急权力造成的损伤后果的法律救济,忽视了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监督,忽视了发挥下级机关和非官方的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四是部分领域的应急具体制度不够健全。目前诸如大范围中毒,重大爆炸,外来生物入侵,水工程安全,民用燃气安全,地震、地质、海洋、重大气候、天气灾害等灾害紧急救援,群体性治安事件应急,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事件应急,信息网络安全应急,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植物疫情等方面具有统领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制度较为缺乏,还需要加强建设。

五是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包括:武装力量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问题中的保障制度;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还处于理论层面或者说还没有进入操作状态;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与应急基本法还存在不一致;有关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的经费保障、培训演练、人身保险、荣誉奖励等方面的制度,如此等等,基本上也仍付诸阙如。

建立和完善我国应急法规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 建立和完善我国应急法规制度体系,涉及的内容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我认为,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条款。比如通过修宪程序,在宪法相关条款中增加:“国家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紧急状态法律制度”。“行政应急权的行使更应当受到监督。”将现行宪法第62 条、第80 条和第89 条有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有权依据宪法规定决定戒严,国家主席有权依据宪法规定发布戒严令”的规定,修改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有权依据宪法决定进入紧急状态,国家主席有权依据宪法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二是加紧制定《紧急状态法》。广义上的紧急状态法应当包括戒严法、战争动员法、国民经济动员法等法律在内。其中,制定一部独立而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状态法》是建立和完善紧急状态立法制度的重要任务。

三是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同时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在各级政府建立集党、政、军于一体的应急管理机构,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作为本行政区域内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决策和指挥。同时,设立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办公室(简称“应急办”), 将其明确为《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执法主体,主要职能有: 在应急反应状态下,负责落实应急管理机构的有关决策,具体协调军队与地方各部门、各地区的应急响应行动,收集和分析各方面的重大信息并提出对策建议等。在常态状态下,负责组织编制总体应急计划和预案,指导应急培训、演练和宣传教育工作,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和预测,具体协调各方关系等工作。还要设立专家委员会。应急专家委员会应包括专业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家和应急管理专家,并以法律的形式授予其职权,使之与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办一道成为专职化、实权化、常态化并能够调度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资源的日常应急事务管理机构。其二,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确保预案的完整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相互衔接。包括:明确预案的制定标准;对预案演练的组织部门、周期、方式及事后评估作出详细安排;对预案的修订和完善作出明确要求。其三,制定保障措施, 确保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包括:设立应急专项准备与联合培训资金;明确公安消防队伍要建立起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同时鼓励建设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援队伍;规定应急物资储备的目录和方式,并加强监管;每逢全国防灾减灾日,要集中进行应急演练、公共安全知识教育、防灾减灾公益性宣传,同时对日常应急宣教、培训与演练作出更加细致和更具强制性的规定。其四,对事后恢复重建中的重要问题作出安排。包括:对恢复重建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进行界定,建立起相对合理的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分担机制;对重建规划、补偿、安置、救助等涉及公众重大利益的事项规定出指导性原则,设计出能够充分照顾受影响群众实际需求的决策程序,同时强化政府的安置、救助等工作,以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辅助其开展自救为限度,不宜过多承担损失弥补功能;要求有关部队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应当组织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应对工作的情况、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评估,并根据需要组织对某一专项问题的调查评估。任何一件应急事件处理结束之后,不仅要有成绩,也要吸取教训。调查评估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四是加强基本制度和配套制度建设。围绕立法重点,抓紧研究制定基本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具体来说有如下三方面的制度建设必须加强:

第一,抓紧制定《反恐怖法》、《社会公共安全法》、《行政强制法》、《行政程序法》、《行政指导法》、《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助救援法》、《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保险法》,以及《灾害救助法》、《灾害补偿法》、《灾害保险法》等。

第二,抓紧健全和完善公共事件风险评估制度、公共事件分级制度、社会动员制度、财产征用制度、紧急协商与强制措施制度、应急预案制定修订程序制度、危险源及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和监控制度、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应急物资储备及保障制度、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员制度、公共事件监测制度、公共事件预警制度、公众报告与举报制

度、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制度、法律后果制度等。

第三, 通过法制建设积极促进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抓紧开发建设辅助应急决策和指挥的信息系统, 为应急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保障。(肖允华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

上一篇:2023年年中工作总结(公司经营部)下一篇:环保作文600字:爱护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