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观后感

2024-06-25

《公共教育》观后感(共14篇)

篇1:《公共教育》观后感

《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推荐度:《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推荐度:爱护公共设施作文 推荐度:公共场所规章制度 推荐度:公共场所消防应急预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公共安全教育观后感

在开学之际,我观看了教育电视台播放的公共安全教育第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这次的公共安全教育主要在历年的公共教育基础上做了一个延申,主要涉及网络安全、电信诈骗、国民法典规范、校园欺凌、道路交通通行、消防安全、疫情期间卫生安全等相关知识。节目中,警察叔叔和医生专家用“演播室访谈+场内场外互动+情景剧演绎”的形式来呈现,用权威、精准、紧凑的授课内容和平和、专业、轻松的.授课氛围进一步增强节目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深入浅出地和我们讲解了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这些公共安全问题,既浅显易懂又印象深刻。

节目主要分为四大板块的内容。第一大板块为治安板块,其中主要分为网络安全、电信网络诈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两个规范、以及校园欺凌。听了黄奕警官的讲解,我记住了:一定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在网络上和生活中遇到可疑的信息和电话都要多一点警惕,学会甄别,防止被骗。另外在生活中避免空中抛物和文明养宠物,这不仅是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他人讲文明、有素质的表现。至于校园欺凌,是我们学生最为切身相关的问题,现在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校园欺凌有具体规范,所以有法律法规在我们身后,我们应该与校园欺凌做斗争,让校园多一份阳光!第二大板块是关于交通板块,贾杰警官给我们解说了交通中的安全隐患和坏习惯,如鬼探头和在人行道上骑行,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常见的交通问题,对于交通安全我们要做到:知危险、会避险;各行其道,只有加强自我安全意识,才能避免一个个交通悲剧。第三个板块是关于消防安全,再次讲解了遇到火灾我们的应对流程,最后赵锦桢警官教会我们在消防安全中要注意:排查火灾隐患、学会消防安全技能以及打通生命通道,面对火灾一定要沉着冷静、积累知识活学活用。第四大板块是防疫板块,主要关于疫情期间卫生安全,医生专家解答了小朋友们在疫情期间常见的一些卫生问题:比如何时可以摘口罩、如何正确洗手、如何打喷嚏等实际问题,让我们在疫情常态化的生活中,可以更安全地保护好自己和他人。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安全教育对我们非常重要,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活学活用,提高自我的防范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公民。

篇2:《公共教育》观后感

马上就要开学了,安全教育绝不能忽视。

《公共安全教育第一课》现已成为中小学生开学必看节目,安全知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它介绍了很多安全防范措施,提高了我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公共安全教育第一课》。预告片中给了我们一些提示,让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去观看节目: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怎样安全过马路?气球能带入地铁吗?如何在拥挤的场所不受伤害?如遇火灾,如何安全逃生?

在交通安全环节,交警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感受了机动车的刹车距离,认识了机动车的盲区,充分意识到遵守交通法规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最好保护!明确了当需要通过无信号灯的路口时,先向左观察,再向右观察,确认安全后迅速通过;还了解了车辆驾驶员的视觉盲区的车头位置,车辆后视镜的一根柱子以及车尾的位置。

同学们还跟着治安警官乘坐地铁,学习、体验了配合地铁安检、规范使用自动扶梯,拥挤场所的自我保护等知识技能,从中我知道了由国家规定的四种安全颜色标识:红色表示禁止、绿色表示安全、蓝色代表指令、黄色代表警告。另外,地铁上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有放射性、有腐蚀性以及其他有可能危及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危险物品。进站时,要握紧扶手、不要看手机,注意脚下安全。一旦在自动扶梯上发生事故,可按下电梯上的电梯紧急停止装置……在地铁上发生事故,可按紧急呼叫按钮,该按钮位于两节车厢的连接部分,列车行驶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根据防护罩上提示操作与司机对话等知识。

同学们也跟着消防警官体验了火场逃生,大型商场遇突发事件的安全疏散等,是新学期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的生动教材。在着火时,我们要扶着墙弯腰逃生,带手帕等物品捂住口鼻,尽量蹲下前行,因为火焰的底部比顶部的温度低,也可防止大量毒性气体进入口鼻。大型场所一般都有消防箱,内放可灭火水枪,着火时,可用扑灭……

这些安全知识,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必要的时候可救自己一命,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八(4)班

篇3:《公共教育》观后感

一、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学概况

在俄罗斯公共音乐的教育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 音乐课在俄罗斯的学校中属于必修课, 一般每周1个学时。而且公共音乐课的教育是免费的, 但也是必须接受的。学校对课程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 主要使用的是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学大纲和其他四套教学大纲。传统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

二、俄罗斯公共音乐教育的分类:

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育出现在前苏联的时代, 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和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两种。

(一) 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

强制公共音乐教育的基本教学大纲分为五套, 较老的有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阿里耶夫的《音乐》。另外还有科瑞兹卡娅、谢尔盖耶娃与施玛金娜编写的《音乐》、乌萨齐耶娃与两位施考里亚编写的《音乐艺术》以及库普里娅诺娃的《俄罗斯民俗》。每所学校可以从这五套教材中任选一套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新的教学大纲加长了公共音乐教育的时长。教学时间的延长, 必定会有教学内容的增加。新的教学大纲中也必然会有新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我们前面提到的阿里耶夫的教学大纲上有一个章节的爵士音乐, 这是其他大纲中没有的, 也是学生们普遍比较欢迎的。

(二) 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

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 它虽然叫做补充性教育, 但却是孩子们接受音乐技能训练最主要的方式, 也是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差别最大的地方。传统的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场所分三种, 在这些场所只进行音乐科目的教学。第一种和第二种可以统一称为“音乐学校”。在俄罗斯第一种补充教育比较常见, 也可以叫做“斯考拉”。而第二种在俄罗斯比较少见, 被称为“斯图笛亚”。这两种学校都是七年制的教学。每门课的都有规定的教学大纲, 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在音乐学校学习就相当于就读了两所学校, 也必须在每天结束了学校学习之后再到音乐学校学习。音乐学校的课程与普通学校的课程同样要求严格, 不得随意旷课, 每学期的考试要通过。第三种补充教育可以称为“音乐夜校”。因为音乐学校不收插班生, 而且是不可以越级就读的。如果你想插班或者在上学之后再学习音乐的话, 就可以读音乐夜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现在的俄罗斯也有了一些隶属于斯图迪亚教育下的一些新兴的补充性音乐教育形式。例如:音乐小组、隶属于普通学校的斯图笛亚、音乐俱乐部等形式的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也随之增多。

三、我国公共音乐教育的概况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多数普通学校都开设了公共音乐欣赏课。该课程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素养。

普通院校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 多数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公共音乐欣赏课只开设一个学期, 要想在短时间内教会学生听懂音乐, 就要求音乐欣赏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素质。一般来说, 非音乐专业的公共欣赏课极少由音乐欣赏专业的教师上课, 而是由其他专业的音乐教师上课。

四、我国公共音乐教育的形式

我国在公共音乐教育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普通学开设音乐学习班, 另一种是学生在课余找专门的音乐老师学习。音乐类学习班, 一些高级中学在学生入学的时候, 为一些致力于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音乐学习班对学生进行一些报考艺术类的学校的培训, 和一些专业知识的传授。这种音乐类的音乐类的培训班, 只在一些大中城市的高级中学里才能见到。校外学习, 这种公共音乐类培训在我国是比较常见的。因为我国要学习音乐的话, 只有到了高中才有专门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培训班, 如果要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的话就要在学校教育之外, 单独找一些大专院校的专门科目的音乐教师, 或者一些职业的音乐培训教师来进行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校外的培训机构也日益增多, 一些私立的学校正在日渐兴起。

综上所述, 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学与我国的公共音乐教学, 有相同也同样有所不同, 两国的公共音乐教育也都有各自的优点。希望上面的内容对大家研究俄罗斯和我国的公共音乐教育研究能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摘要: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和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我国的公共音乐教育分为在普通学校开设音乐学习班和在课余找专门的音乐老师学习。

篇4:民办教育应充分发挥公共教育职能

具体来说,由于对民办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有些地方存在着歧视民办学校的现象,个别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对民办教育实行“封杀”政策,大大限制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从民办学校外部监管来看,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还不够大。以湖北省为例,除黄石市、黄冈市以及赤壁市等少数市、县、区有专门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外,多数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其次是管理不到位,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民办学校的设立、变更、终止、招生、教育教学、财务运作等诸多办学环节的管理上不到位甚至缺位。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应作为社会上的个人、组织和社会团体回馈社会的公益性事业来发展。但从民办学校内部来看,目前仍有部分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他们对举办者投入的资产、国家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没有分别建帐,混淆了学校资产不同来源的产权性质。有些举办者趁机肆意支配学校资产、抽逃办学资金的现象十分严重。

针对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民办教育的办学效益,充分发挥其公共教育职能,成为当前及今后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加强党对民办教育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解决民办高校党组织隶属关系不顺畅的问题。要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维护民办高校和谐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发展民办教育的工作力度,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建立、健全各种协调机制。例如,在信贷、建设规划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合理的优惠政策,让其能享有同公办学校同等的地位;建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互通机制,实现校际教师人才资源共享,使民办教育成为真正的优质教育;加强对民办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的监管,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确保民办学校运行安全;建立民办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评估机制,督促民办学校依法办学,提高教育水平等。

发展民办教育是为了完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与教育的差异性需求。为此,民办教育要力争办成优质教育,不能走低标准、低水平的办学道路。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来落实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全方位管理。例如,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政府可建立相应的督导制度,由省级教育部门向民办高校派督导专员。督导专员除了要监督学校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外,还要监督、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参加学校发展规划、人事安排、财产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的研究讨论。

此外,由于发展优质的民办教育需要优势的资金支持,所以应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学,对投入的办学经费施行优惠政策,以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其公共教育职能。

篇5:《公共教育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1、火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2、家庭成员平时就要了解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熟悉几条逃生路线。

3、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

4、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5、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

6、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7、室外着火,门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窜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并泼水降温。

8、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9、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排水管等逃生,或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紧栓在窗框、铁栏杆等固定物上,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

1.《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00字五篇

2.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及收获【精选5篇】

3.看完《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篇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4.2019《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600字五篇

5.《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篇 回顾《开学第一课》有感

6.《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400字六篇

7.2019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8.2019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大全优秀10篇

9.2019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篇

篇6:《公共教育》观后感

开头回忆了一些精彩片段。然后给我们讲怎样安全乘坐地铁。有三大小常识:数字,颜色,箭头。以及告诉了我们地铁上的编号定位,怎样向工作人员求助。坐扶梯时要扶着扶手。还有地铁车厢上的一些定位。

之后讲了标识牌的意思:红色表示禁止,严禁做什么事情;黄色表示提醒,警告;绿色表示怎么做会比较安全;蓝色表示一种指令,必须要干什么。

进入地铁之后还要注意防盗。

讲了关于遇到人流的防护姿势。以及摔倒之后的防护姿势。

讲了未满12周岁为什么不能坐副驾驶的位置上。想想以前我坐在副驾驶的座位上要是出了事故该怎么办呀!还有在车里该怎么逃生;在马路上时要注意车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各行其道。

篇7:《公共教育》观后感

在治安板块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危险的坏习惯,比如翻越隔离栏,乱穿马路,闯红灯等。要知道哪些情况下容易发生危险,才能避免发生危险,最好的方法是遵规守法。无论是行人还是车辆,都最好各行其道。如果在骑行非机动车道时,要佩戴好头盔。

在生命安全板块中,我们也要学以致用。遇到火灾危险时要保持沉着冷静,及时自救,不能盲目逃生。通过案例,我了解到安全破窗可以用一些尖锐的物品敲击正确的位置,避免出现二次伤害。

篇8: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

公共教育支出是指以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目前, 我国预算安排的公共教育支出主要有:教育基建支出;反映教育各部门所属各类学校和教学仪器厂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基建支出;教育费附加收入用于教育的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中用于学生课本价格的补贴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农村教育附加费支出;城市维护费中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补助费;教育企业的挖潜改造资金;教育科技三项费用;各种各样教育部门的教育事业费;各部门事业费中用于教育和干部培训的支出等。

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 是政府管理公共教育方式的创新, 也是许多国家正在进行的教育拨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 形成公共支出拨款与教育业绩配套的机制, 以便提高教育普及率和教育质量。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是建立起一套既全面反映政府教育投入和业绩, 又反映问题和不足的指标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日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公共教育支出得到稳步提高。从教育投资的实践来看,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逐渐扭转了徘徊不前的局面, 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势头。公共教育支出已从1990年的462.45亿元激增到2009年的10 437.54亿元, 增加了21倍之多, 这种增长速度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二、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分析

本文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审计的几个指标来考察一下教育支出的绩效。限于资料和数据的可得性, 选取了如下指标来评价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绩效 (见表1) 。

(一) 公共教育投入资金状况 (1990-2009)

90年代以来, 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初步形成了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辅之以收费与集资的多渠道教育投资格局, 公共教育支出也逐年稳步增长。我国财政支出、公共教育支出及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15%以上, 但占GDP比重较低 (见表2)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0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我国政府教育投入有了迅速发展。1994年首次突破了千亿元, 达到1 174.74亿元, 2005年达到5 161.08亿元, 2009年更是达到了10 437.54亿元。由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财政教育经费呈现增长态势,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维持在15%以上, 但占GDP比重一直在2.5%左右徘徊了十几年, 到2001年才超过了3%, 2002年达到3.32%的峰值, 后来又有所降低, 2005年为2.82%, 2009年为3.11。但始终没有达到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 更低于4.6%的世界平均水平, 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4.2%的平均水平。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不相符 (见表3) 。

资料来源:转引自贺日晖的文章《中国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基于公平的视角》, 《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9期。

(二) 教育支出资金利用效率

在教育支出总量既定的情况下, 教育支出按照何种比例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分配, 是宏观教育决策中最重要的问题, 决定着各级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支出资金的利用效率。按照教育级次划分的投资结构, 一般是指教育财政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间的分配比例, 这一比例通常是各国衡量教育投资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由图1可以看出, 我国教育投资重心偏移, 教育经费的很大部分被高等教育占用, 基础教育所占比例过低, 形成了不合理的教育投资结构。从各级教育属性看, 政府对初等教育重视不够, 公共资源应更多配置到基础教育。有必要明显提高基础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总支出比重, 以确保公共教育支出的“公共性”。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应该把重点放在初中等教育上, 加大对初中等教育的投入比例, 合理调整三级教育投入比重, 提高教育经费的利用率。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地区间地理位置条件、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我国的义务教育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高于中西部地区 (见图2) 。

从图2可以看出, 与2004年相比, 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东、中、西部的分配结构有所优化, 但是不很合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份, 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则令人堪忧。据初步测算, 要使我国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生均投入水平达到东部地区目前的平均水平, 需要国家年增加投入1250亿元左右。仅此一项就需要全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0.7个百分点。我国对中西部地区的办学经费投入、教育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才能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异。

(三) 公共教育产出效应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称《纲要》) , 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 具体包括: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表4列出的数据表明了我国近20年的义务教育完成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 截至2009年, 我国的义务教育成效显著, 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也是很不巩固、很脆弱的。农村初高中辍学率居高不下, 再加上初中学龄人口高峰的到来, 使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更加尖锐。所以因此, 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支出的管理, 完善与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特别是逐步推行绩效管理, 建立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从而对教育经费实施有效的监控。

三、结论

1、公共教育支出虽然不断增长, 但占GDP的比重明显偏小。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支出力度,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但是, 按照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计算,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比重明显较低, 与GDP的增长水平不相适应。

2、教育支出资金利用率低, 教育支出结构不平衡。在我国, 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 即教育经费投入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配上出现了“倒挂”。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过分倾斜, 而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首先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的不合理, 初等教育投入是收益率最高的投入, 但初等教育投入反而是各地区教育投入的薄弱环节;其次是教育投入存在地区差异, 东、中、西部由于财力差距, 导致各地区用于教育的投资存在差距。

3、义务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义务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阶段, 负担的教育任务也重, 而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时代主题。我国的义务教育不仅要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还要实现区域内的、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力求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位学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日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公共教育支出得到稳步提高。从教育投资的实践来看,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逐渐扭转了徘徊不前的局面, 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势头。但是, 总体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金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支出的管理, 完善与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特别是逐步推行绩效管理, 建立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从而对教育经费实施有效的监控。

篇9:民主社会·公民素质·公共教育

在这本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却相当丰富的书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简洁的语言和睿智的分析,为我们勾勒了民主社会、公民素质及公共教育间复杂关系的雏形图,其中不乏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和富有新意的创见。作者着力探讨了民主社会中把人们维系在一起以民主的方式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的一些素质和品德,如希望、信任、勇敢、自尊、自爱、友谊、信赖、诚实和正派等。作者对这些素质和品德的探讨,不是集中于宏大概念体系的建构,而是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例子出发,借助于精湛的分析技巧、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阐释这些素质和品德的深刻含义。例如:作者通过分析战场上士兵的勇敢和日常生活中一个人面对疾病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指出前一种勇敢是“用征服和战斗的军事含义来表示克服恐惧、消除障碍、采取艰难或危险行动的一种素质”,而后一种勇敢则与前一种勇敢的含义不同。因此,作者重新对勇敢进行了富有新意的界说,指出勇敢是“与我们的趋向于自我保护的自然倾向相对立,使我们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采取合适的行动的复杂品性的集合。”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使作者对这些信仰和行为方式的描述十分贴近生活,亲切而自然,同时又不失教育哲学分析所特有的冷静、理性和深刻。

对民主社会中公民素质的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公民素质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究竟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呢?本书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建议。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只有以民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诸如勇敢、诚实、自尊等公民素质。这是因为,学生在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之前,已经受到了各种不同的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不是从零开始,也不能通过直接的控制和操纵来实现,学校教育只是在学生不断成熟的前提下,帮助和增进学生对民主的理解;只是在与家庭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提下,承担改善公民素质的任务。其次,教育工作者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有赖于教师个体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洞见能力和卓越的技能,但公民素质的培养并不能单凭个别教师的努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组织、制度或学校文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氛围,促进学生公民素质的提高。最后,学校教育工作者还应特别关注学校中来自不同宗教信仰、种族和文化的异质学生群体,以便帮助不同的学生发挥他们各自的独特作用。

虽然作者对问题的思考和论述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虽然因本书的译作性质,不可避免地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些理解上的困难,但这些都不能掩盖本书所散发出来的迷人的魅力,“这是一本充满温情、迷人而有说服力的书。”掩卷沉思,它必将引起教育工作者(包括校长和教师)更深入地思考“学校这一机构应该怎样才能构造成一种制度,在其中,学生能够成为有着适当的自爱,知道怎样、在什么时候选择信赖什么或不信赖什么,以及信赖谁、不信赖谁,能够体验到友谊的巨大快乐的满怀希望、自信、勇敢、诚实和自尊的公民。”

篇10:公共教育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新年后的开学第一课内容和安全有关。三位警察叔叔从治安防范、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三个部分用真实的事例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知识课。

我从治安防范的环节中了解到警察叔叔和阿姨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像黑猫警长一样时刻眼睛瞪得象铜铃耳朵竖得象天线,工作非常辛苦。所以我们如果遇到问题需要拨打110时一定要向警察说明一些详细、重要的信息。我从交通安全的环节中知道了就算很多人都知道交通法规,却不是人人都遵守的,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有义务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并提醒周围忽视交通法规的大人们。我从消防安全环节中明白了安全意识应该时时刻刻常在心中,时时刻刻落实在平时的行动中,不能应事小而疏忽,应该多学一些消防安全逃生知识。

篇11:《公共教育》观后感

最让我有所感触的是疫情防控方面。在学校里,我平时除了午饭时间都一直带着口罩,时常会感觉到闷热,但由于害怕感染疫情,便没有脱下来。而在课堂中老师给我们讲了脱戴口罩的技巧:只有在人流密集的情况下才需佩戴口罩,当与他人距离一米及以外或在空旷的地方则无需佩戴口罩。这刚好解决了我的烦恼。此外,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洗手的正确方法,其中特别提到了用肥皂时一定要搓洗20秒,这是经过科学实验的。我之前洗手,从来没有用过这么长时间,这样会导致仍有部分细菌没有被杀死,清洁不到位。

此时此刻,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感激和自豪感。感激是因为国家以各种方式将防控疫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传授给它的人民,让每个人都能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或错误之处,远离生命危险;自豪是因为正是国家这样带动人民积极抗疫,现在中国的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是控制得相当好,甚至已经研发出了疫苗,现在已有许多国家都用上了中国的疫苗,使当地人民减少了疫情带来的痛苦,这难道不让人骄傲吗?

篇12:《公共教育》观后感

1.“96110”是我今天认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电话号码,在社交通讯工具使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各种诈骗花样也层出不穷,只要以后遇到任何特别的、可疑的信息就一定要多想想,多问问,向身边人求助,运用今天学到的“设置一条红线”的方法去甄别真伪,不恐惧不上当。

2.很感动节目中的`一个蒙眼游戏,它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每位参与者感同身受了被欺凌者的感受,也让我反省:我们有时候自以为是在跟同学开玩笑打闹的一些言行会不会对同学造成感情的伤害?也许最好的判断方法就是“换做是我,我会生气发怒吗?”

3.交通安全不但要遵法守规,更要学会知危避险。节目里右转弯隔离栏的知识看似和我们学生没太大关系,但其实教会了我们避免“认知盲区”可能发生的危险。

4.如何应对外伤、火灾时的自救常识虽然从小学时就开始学习了,但总觉得危险离自己很远。看了麻文博小朋友的标准化逃生操作后才感到安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一个长期的学习任务,我们需要不断强化和熟悉它,在关键时刻才能学以致用,救我们于危险之中。

5.重返校园之后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疫情还未结束,在口罩洗手这些小事上仍然不能马虎随便,注意社交距离和保证20秒有效洗手仍然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

篇13:《公共教育》观后感

一、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与公共舞蹈教育的共性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第一, 都属于舞蹈本体的教学活动。指的是都是借助身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 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柔韧度与协调性, 同时, 都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在学习舞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练习来掌握相应的舞蹈动作, 进而以灵活且协调的舞姿来呈现出舞蹈的艺术之美, 实现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艺术素养的培养。第二, 教学对象的年龄段相似。首先, 身心的发育特点相似。在生理方面, 各方面生理机能逐渐成熟, 理性思维强化, 且耐力以及体力等得到发展;在心理方面, 大学生观察能力提升, 探索求知欲增强, 记忆力以及创造力等达到巅峰, 同时, 内心情感更加丰富, 社会化情感逐渐形成。其次, 能够为促使当代大学生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二者的最大共性特征之一, 大学舞蹈教育活动的开展, 是结合大学生实际身心发育特点来制定相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塑造学生优美形体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 并强化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为促使大学生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与公共舞蹈教育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 在培养方向与目标上存在区别。专业舞蹈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实现专业性舞蹈人才的培养, 使其未来具备能够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资格;而公共舞蹈教育则是以非专业性教育思想作为指导, 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知识与技能, 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同时, 在课程的设置上, 基于培养目标定位的区别, 专业舞蹈教育有着完善的课程体系, 以服务于专业性舞蹈人才的打造, 并确保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而公共舞蹈课程一般只设置一个学期, 教学内容都是些基础性知识与技能。第二, 在教学资源上存在差异性。在这一方面, 专业舞蹈课程无论是在教学设施上、教学管理上、教材编写上, 还是在学生与师资上, 与公共舞蹈教育相比都具备了极大的优势, 这也是当前公共舞蹈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所在。第三, 在教学评价上存在不同。在对教师的评价上, 专业教师更注重的专业性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与成果, 而对公共舞蹈教育教师, 则在考察基本舞蹈表演能力外, 还需要兼顾其综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在学生的评价上, 专业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舞蹈技术与表演能力的评价, 而公共教育需要在评价学生表演能力的基础上, 还需要对学生的态度、平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舞蹈知识掌握程度等进行评价。

三、公共舞蹈教育的价值以及实施的对策

通过公共舞蹈教育的开展, 能够为确保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知识与素养奠定基础, 同时还能够为实现对学生形体的塑造, 促使其身心的健康发育与成长奠定基础;此外, 还能够在谭业学生情感的同时, 在舞蹈训练中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而要想充分发挥出公共舞蹈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则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 确舞蹈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 并丰富教学内容并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表演活动;第二, 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合理运用。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充分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落实因材施教并把握好课堂的进度与节奏, 注重艺术语言的运用, 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表演比赛等,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观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第三, 更新教育理念并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并提升教师在该专业教学上的综合能力素质, 为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保障。

总结:综上, 基于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与公共舞蹈教育间所存在的共性与区别下, 为了确保高校公共舞蹈教育能够在教育范围实现实现进一步拓展, 并提升公共舞蹈教育的质量, 就需要积极借鉴专业舞蹈教育的优势, 并结合自身实际特点来打造特色化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 强化对公共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 并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 为充分发挥出公共舞蹈教育的价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戏剧之家, 2014 (12) .

[2]郭婷婷.中国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与公共舞蹈教育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9.

篇14:西方公共安全教育的启示

谈到公共安全教育,大多数老百姓往往不知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安全还要教育?出事了人人都知道得跑的”,这是笔者在一条小巷咨询一位大叔所得到的回答。这样的回答看似令人震惊,实际上却是中国普通民众对安全教育态度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公共安全教育不给力的一个侧面反映。

无时不在的日本公共安全教育

在日本,一般学龄前儿童就已接受过3小时的安全逃生模拟教育,这些知识对于懵懂的孩子来说,往往影响终身。接着自幼儿园开始,孩子就会接受各种安全教育课程,比如6至12岁的孩子就有消防课程、防震课程,主要内容是教导孩子在危急时逃生自救的技能,而且这种知识教育以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进行。

以下是一些日本幼儿园和小学安全教育课程的几个活动:

呼救比赛:在教室讲台上,摆放一个测量声量的分贝仪,让孩子们作比赛,在分贝仪前高喊:“着火啦!救命啊!”看谁喊得响亮,以分贝值最高者为优胜。

防烟体验:日本的大城市一般都有防烟体验车,车上可模拟火场,在车内施放少量烟雾,组织孩子用湿毛巾捂上口鼻,进入浓烟密布的环境,然后匍匐前进逃生,使其体验火场逃生自救的情形。

攀绳跨越:用一根结实的绳索,水平地拴在两幢建筑之间,同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组织孩子攀绳跨越,靠自己的双手和双腿的移动,由此及彼,让孩子感受用一根绳索逃生自救的难度。

消防写生:日本的消防队一般都对外界开放,也规定有学生家长接待日,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消防队参观写生,消防队员们表演救火及其自救业务,给孩子们讲授防灾安全常识。

日本的防灾教育并不主张孩子参加救火活动,也不鼓励孩子充当救火小英雄,而只是教育他们遇到火灾时呼喊报警,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日本的报刊和电视台,经常宣传防灾自救知识。日本的消防队一般都是开放型的,可以随时为国民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大型公共汽车上都有紧急疏散门,注有“太平门”字样。所有这些对孩子都能起到提高防灾意识的作用。

由于日本民众有高度的公共安全意识,所以到处都有群众组织的公共安全服务队伍,比如“妇女防火俱乐部”和“青少年消防俱乐部”等群众组织便在救灾中十分见效,一旦灾情发生,便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 同时日本还将分散在各地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登记形成网络,平时组织他们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这些安全服务团体,都是“要曹操,曹操就到”,而且不用交学费。

两次影响美国公共安全意识的火灾

1911年3月24日华盛顿广场大楼内衣厂起火,141名工人不幸遇难。重大灾难开启了美国人的防火安全意识,也促使美国加快了防火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这次惨剧成为美国防火立法依据,随后美国的《劳动法》便规定,在工作场所每3个月相关人员都必须进行一次防火训练。

2001年“9·11事件”纽约世贸中心被恐怖分子袭击后起火倒塌,它加深了美国对高层建筑防火的反思。袭击发生之前,美国对高楼的防火规定严密到包括烟雾警报器的设置,逃生门的位置、距离,中央警报装置的定期更换等。正是有如此严格的规定,使毫无预警的恐怖袭击发生时,有1.5万人从两栋110层高的世贸大楼基本实现有序撤离,堪称现代史上危难之时人类自觉维护秩序最壮观的场面!袭击发生后,美国对高楼全部进行重检,从严从速要求做好安全防范,对高层建筑的防火意识细化到室内烟灰垃圾桶的设计。

在美国,几乎每个公民都接受过逃生培训,公共安全意识早已深入每个人生活的言行举止。6岁的小孩看见别人玩火,就懂得严肃批评对方不要“玩火自焚”,即使对方是孩子的爸爸。消防人员还会把郊区废弃的房子改造成民宅,然后将学校的孩子召集起来,把房子点燃,让孩子亲身目睹一栋完好无损的民宅是怎样在瞬间变成一堆废墟,由此使孩子认识到防火的重要性。另外,美国公共安全教育者还专门为学生设计一种扑克,上面印着一些防火知识,使孩子在游戏中了解安全防火规则。美国各大城市还在市民集散密集地设立自动消防安全电子访问台,万一发生险情,经过专业训练的、由普通居民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可在5分钟内被召集成军,配合灭火,实施救援。

中国“说多做少”

2009年9月,日本地震教育专家田中礼治先生拜访了四川泡桐树小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泡桐树小学校长周英在目染了田中先生的教育方式之后感叹道:“我教书这么久,很遗憾地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没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中国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田中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是‘说’得多,日本是‘做’得多,这是两国安全教育的不同。”田中先生的话对于中国教育者来说虽颇为逆耳,但确是事实。不少日本公共安全教育者,一直热衷于中日两国公共安全教育的交流活动,把日本的先进经验与中国人分享。因为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日本民众更能够体会同样生活在多难之中的中国民众的需要,同时也具备了更强烈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意识。1985年4月19日哈尔滨的天鹅宾馆大火中,多名日本人全部脱离危险,而大多数中国人却葬身火海。显然,在公共安全教育方面,被不少中国人称为“小日本”的国家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的“老师”。

2008年5月23日温总理在北川小学的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告诫我们对国家要记住这四个字。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其民众必然有极其坚韧的力量。然而,我们拥有极强的忍受灾难的能力,却极少从这些灾难中培养一种防御灾难、保护生命的危机意识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有些城市下定决心做好公共安全教育,甚至像法国一样设立“公共安全日”(法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将10月11日设为“公共安全日”)。但是,设立“公共安全日”当然不是一劳永逸的举措,它仅仅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警示作用,并无法代替公共安全教育所需要的行动本身。如果对公共安全的重视仅仅在于设立形式上的“公共安全日”,现实中便会有太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喊口号治理模式,我们在安全日之外也难以安心。

公安部曾经派出31个督察组对全国的交通、消防等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他们了解到,群众安全意识淡薄,认为公共安全是公安机关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他人违章也袖手旁观。而调查显示有近1/3的居民、近1/2的学生缺乏自救逃生知识。而目前中国安全教育尚未在学历、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中加入安全内容,这已是火烧眉毛之举了。最后督察组得出如下结论:法制和教育是提高公共安全能力的治本之策!

因而,目前中国在公共安全教育上所做的工作,借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从日本和美国公共安全教育情况,相信很容易可以看出我们应当从中学习什么。那就是:从娃娃抓起,少说多做!而且是年年做,月月做,天天做,时时做!

行万里平安路,做百年长乐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唐曾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越来越显著。公共安全事件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社会深层次矛盾的体现之一。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践行“以人为本”,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像对待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一样,把公共安全教育作为基本国策来对待。

上一篇:音乐教学反思——备课艺术的探究下一篇:理科社团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