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职院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与职业精神具有彼此渗透、彼此包容的特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致力于用体育精神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以提升高职院校体育在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公共体育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共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篇1:

探究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摘要:在我国经济模式转变,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大背景下,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退,人力资本优势亟待建构。在此情境下,社会各界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必然也会逐渐拔高。由此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从而提升高职高专教育质量已迫在眉睫。体育课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从而有效提升其教学效率则显得至关重要。鉴此,本文即立足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实际情况,进而论述素质教育与其结合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公共课;高职高专

一、 引言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发布,“健康中国”概念进入到人们视野之中。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时,教育体系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加之,市场经济模式转变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全面提升。这种种因素都将催化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然而由于受应试化功利思想掣肘,我国体育教学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大多流于形式,抑或是进行应试化的突进训练。然而正是由于受到错误教学理念的熏陶与影响,导致我国高职高专学生也普遍漠视体育运动,且在体育课堂中也表现得漫不经心。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在深入素质教育要求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还需经历漫长的改革道路。鉴此,本文即立足于高职高专公共体育教学实际问题,从素质教育的概述入手,并结合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而论述其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有关策略。

二、 关于素质教育的简述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在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以增强民族素质为重要原则,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并在教学实际中为学生全面发展建构有利环境。立足我国教育实际情况,要想有效施行素质教育理论,还需着重关注以下问题:第一,人本教育理论的全面推行,即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正视传统师本位教育弊端,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以尊重人、包容人、发展人的心态实施“以人文本”的生本教育,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建构主义的深化。素质教育体系下,我们亟待解决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并以实践教学、互动教学、创新教学等教学模式为基础,全面搭建起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应该不断发展,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应该积极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教学事业有效融合,从而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习诉求。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改革工作对于我国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实际问题,并采取科学策略加以解决。

三、 素质教育与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并立足大局、高屋建瓴的阐述了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任务及发展要求。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健康教育也广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健康教育的落脚点,自然也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转变,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变化,素质教育改革工作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自然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改革与体育教学改革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二者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促使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充分结合,既是顺应发展形势的必要措施,也是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推动我国重要战略发展的渠道之一。立足于高职高专教育教育实际,实现素质教育与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有效结合同样至关重要。因为高职高专学生正处于由学校迈向社会的重要时期,其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在工作岗位的具体表现,甚至还关系着其就业情况。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目前各个企业在人才招聘环节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审核标准也逐渐加强。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实现素质教育与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有效融合,以体育教学推动素质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又以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反作用于体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互利双赢的大好局面。

四、 素质教育与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正如上文所言,素质教育改革与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有效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含义。因此随着我国素质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深入,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开展之中。近年来,我国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成绩颇丰,对我国传统体育教学弊制起到了良好的矫治作用,对体育教學课程的科学设置起到了引导作用,对素质教育改革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事业仍处于探究、发展阶段,还处于摸石头过河试错阶段。在此情境下,高职高专公共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必然也难以尽善尽美,出现一些问题也十分正常。下文我们就一同分析探究素质教育与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出现了生本教育模式极端化现象

生本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过程中,也需要解决这一阻碍素质教育改革深入的“头号敌人”。但是据调查研究显示,由于众多体育教师迫切的想要摘掉“师本教学”的帽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出现了“生本教育”极端化的现象。据部分学生表示“实施生本教育模式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弱化,投入的力度也明显不足”。由此可见,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生本化教育改革”工作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究其根本,大抵是,部分学校急功近利的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进程,对教学改革工作狂施“猛药”,导致诸多教师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从而致使“生本教育”变成了教师“冷眼旁观”的错误改革途径。

2. 教育方法的推陈出新,导致基础技能教学被削弱

素质教育改革目标要求,教师能够改变单一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形式多元化、丰富化”基本要求。然而在诸多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案例中,我们却发现了教学模式的滥用现象,即在教学形式上过度推崇推陈出新,但是在基础教学上却严重弱化,从而导致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成了畸形失衡的教学生态。

五、 高职高专公共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方法策略

1. 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

正如上文所言,在促使高职高专公共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之时,应该张弛有度,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盲目跟风。因为在改革方向错误的情境下,越是发力改革越是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鉴此,高职高专公共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过程中,就应该抓住素质教育改革之核心,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并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就应该以思想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增强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科学体育教学思想,促使其自觉践行“体育教学”规划与目标。其次,是深化教育培训力度,帮助一线教师认清素质教育本质内涵,并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譬如针对生本教育观念,我们需要认识到“激发学生主体性”与“教师良性引导”并驾齐驱的科学思想,以此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正确引导的有效结合。最后,为帮助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深化,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调研工作,并对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日常教学以及体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的建议,且采取谈话教育、工作会议等多种形式深入体育教育科学思想渗透,全面有效的帮助学校领导及教师树立科学思想,以此实现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与素质教育改革融合之要求。

2. 重视学生主体性,落实生本教育

众所周知,生本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师本教育则又是我国传统教育遗留的痼疾,其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十分巨大。那么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教学中,为实现其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那么在教学实际中就应该落实生本教育。然而在落实生本教育观念的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譬如在篮球教学实际中,教师既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的运球、传球、投篮练习,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应该加强观察引导,并及时矫治学生存在的问题,如运球走步、投球姿势不正确等。

第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策略,即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体质、运动技能、认知能力等多元因素的差异性,从而实施分层教学策略。譬如在跆拳道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针对学生的身体情况及基本技能情况进行摸底考察,从而确立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目标,如身体素质较好、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可以进行高阶训练,而身体素质较好基本功力尚弱的学生则应该从基础技能训练入手。

第三,全面激發学生个体潜能。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在于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并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由此可见,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要想结合素质教育,并有效实现生本教育理念,则还应该有效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帮助其提升自我。譬如在排球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高、技术、身体素质等因素,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位置,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及优势。

一言以蔽之,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本教育的重要内涵,并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

3. 健全考核标准体系,促使体育教学良性发展

纵观我国高职高专公共体育教学实际而言,体育教学的实际意义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状态,即体育教学的阶段越高,那么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实用性认可度越低,到了大三学习阶段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体育“仅有应试作用”。对此教学现状,我们不由得深入去思考,使体育教育变为“鸡肋教育”的缘由所在。通过一定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诸多学生正是长期受到了应试性的体育教学,从而便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体育与考试挂钩”的刻板印象,如此一来也就导致学生忽略了体育的实际意义,自然也就难以促使学生正真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即锻炼过程中。由此可见,错误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发挥效能,同时也不利于其与素质教育事业的有效结合。鉴此,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就亟待转变考核标准,即建构起以学生日常学习态度、学习进展、学习结果综合性评价标准,并以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为载体的考核形式,以此摘掉应试教育帽子,并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效。

4. 加强师资建设,夯实体育教学基础

只有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勤奋实干的体育教师队伍,才能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活动,才能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才能够全面促使其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据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加强其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加强优秀师资的遴选与招募。其二,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教师科学思想。其三,加强继续教育,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培养教师职业能力。

5. 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因素,在深化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工作实际中,提升学习兴趣更加显得至关重要。鉴此,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则应该充分认知到学生的兴趣特点,从而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以此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譬如在进行足球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则可以创设出一个比赛情景,让学生以小组对抗的形式进行基础能力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对战中,深化对理论及基础技能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教学实效,并观察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人才培养出现了新局面与新挑战,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与素质教学相结合则显得至关重要。鉴此,高职院校体育老师应当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使高职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师则需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师德,不断调整体育教学结构,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采取多样、综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科学。

参考文献:

[1]梁美英.全球化时期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2):242-244.

[2]韩大维.体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2):42-47.

[3]杨丽丽.从素质教育角度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定位[J].运动,2014(01):117-118.

作者:卢晨曦

公共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体育与职业精神的培育

摘 要:高职院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与职业精神具有彼此渗透、彼此包容的特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致力于用体育精神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以提升高职院校体育在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精神;职业精神;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蒋志华,男,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与军事教学。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高职院校将基础课教学、社会科学教学、体育与军事教学统一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并对教学部门的设置作了相应的调整。此举是基于拓展素质教育内涵、全面强化素质教育的创新理念和现实之需而进行的重大教学改革,旨在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通过系统性的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职业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课程体系一道共同承担起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责任。

一、体育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契合

所谓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正面启迪和积极影响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又具体表现为体育面貌、体育风范、体育心态和体育期望等。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一方面,通过身体锻炼增强人的体质;另一方面,通过体育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在体育运动中不断产生和积淀的体育精神,是人们励志前行的灵魂和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了世界的大团结,“更高,更快,更强”,弘扬拼搏与进取精神,体育精神承载着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内涵。

中华儿女在国内外体育赛场上形成历久弥新的中华体育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晶,是中国体育的灵魂和精髓。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华体育精神,既具有中华民族的个性,也具有世界体育的共性,表现在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以荣誉、梦想为主题,包含着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示自强风采,不怕挫折、勇于拼搏、敢于胜利、超越自我的乐观自信精神;自尊自信、乐观开朗、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听从安排、遵守规则、务实创新、信任宽容的团队精神;讲求协同性、尊重独特性与发展差异性的实用理性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所谓职业精神,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组成。[1]职业精神在内容上总是鲜明地表达职业利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八个方面:(1)职业理想。一般地讲,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即维持和保障生活的需要、利于完善和发展自我、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所提倡的职业理想是放眼社会利益,服从社会需求。这种职业理想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灵魂。(2)职业态度。职业态度主要是指从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以及所表现的行为举止。(3)职业责任。从业者应当把客观的职业责任变成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这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4)职业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科学技术精英人才,也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高、中、初级技能性人员。这样一支劳动者大军才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方面。因此,良好的职业技能具有深刻的职业精神价值。(5)职业纪律。社会主义职业纪律是从业者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新型纪律。(6)职业良心。职业良心是从业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贯穿于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从业者重要的精神支柱。职业良心能依据履行责任的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的过程进行自我监督。在职业行为之后,能够对履行了职业责任的良好后果和影响,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反之则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和悔恨。(7)职业信誉。职业信誉是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包括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出的客观评价和正确的认识。(8)职业作风。职业作风是指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从总体上看,职业作风是职业精神的习惯性表现。社会主义职业作风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审视体育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内涵,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是彼此渗透、彼此包容、高度契合的,并且存在诸多共性。国家职业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倡导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职业人”从事职业活动,要树立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思想,而不是为着个人利益而奋斗的行为;以团队组合形式参加的体育运动,强调团结协作精神,“职业人”的职业活动通常不是单打獨斗,而是分工协作,需要目标一致、默契配合的行动自觉,而决不可我行我素,不管你和他;参加体育比赛需要具有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积极求胜的精神,“职业人”在工作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曲折,需要具有攻坚克难、百折不挠,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而决不可遇难思退、遇折而息、有始无终;从事体育锻炼需要具有锁定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职业人”对待自己的职业应当爱岗敬业,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熟一行、精一行,成为一名真正的能干者,成为一名真正的“工匠”,而不能朝三暮四、随心所欲,“既干之,又恶之”,最终“行行皆外行”;体育运动讲规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追求的是体育比赛结果的公平公正,“职业人”要守职业纪律,有职业公德,而不可自由散漫,敷衍塞责,视职业行为如儿戏;体育活动需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鹜、准确判断、精准攻守,“职业人”要做好工作,必须一心一意、客观谋划,既严又实、追求效率效益,而不可心不在焉、心浮气躁、心血来潮;从事体育活动,贵在乐观自信、超越自我、务实理性,“职业人”也要有自尊自信、创新创造、尊重科学的态度,而不可缺乏信心、自我贬损、满足现状、不求进步、不讲科学。总而言之,体育精神的精髓与职业精神的要义是高度融合、彼此包容的,诸多内涵可谓异曲同工,这就为通过学校体育弘扬体育精神,进而服务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完全的可能,更可谓事之所必然。

二、高职院校注重以体育精神培育职业精神

以涵养体育精神培育职业精神,要强调以人为本,在实施过程中既凸显个体技能的重要性,又体现群体的协作的能力,是一种将文化理念、思想教育、素质培养、价值观念融为一体的实施模式。推进以体育精神培育职业精神,能够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充实素质教育的内涵,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注重体育精神的锻炼与培育,体育文化建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体育形式日益丰富,学生参与度不断提升,成为学生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得到个人体育技能的培育、运动水平的提高,更是公平竞争、团结合作、求真务实、遵规守纪、相互尊重的体育道德与体育文化的学习过程。通过举行体育赛事,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并激发他们积极奋进的精神,培养他们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应当进一步深入领会体育精神的实质,精心筹划建设体育文化,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同时全面普及体育文化建设,打造精品活动与特色活动,将体育精神渗透到每一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这对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体育精神往往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2]因此,高职院校体育精神也必然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所推进的体育精神是与时代精神一致并客观地反映着这个时代要求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这种精神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发展的基本精神”。[3]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必须培养其优良的时代精神,而体育精神的培育工作正是重要的抓手。素质教育必须要有合适的载体才能发挥其作用。高职学生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4]通过体育精神培育工作能够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升华自身素质、技能、智慧与心理。体育精神充满活力与悟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亲和力,体育精神培育工作在实践中能够成为指导与影响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以及将来职业生活的积极因素,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最终形成一种精神财富。

高职院校培养“职业人”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岗位或岗位群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来设计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如要真正融入素质教育和職业精神的培育,必须根据专业需求来设计。勿庸讳言,过去,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是“举校一致”的,不因专业不同而有所不同。当然“举校一致”的体育对体育精神的培养进而积极影响素质教育与职业精神的培育也是有重要作用的,但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作用,针对性不强,特定意义欠缺。实际上,不同专业的工作对职业精神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高职人才,就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其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从事经贸工作的高职人才,就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其具有激情、诚信、细致的职业品性;培养从事航空机电维修的高职人才,就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素质;培养从事建筑工程类工作的高职人才,就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其适应经常变化的工作环境,并能亲临现场、不怕吃苦的职业精神。平稳而一贯性的工作,要的是持之以恒;波动而间断性的工作,要的是百折不挠;工程现场上的工作,要的是吃苦耐劳。总之,职业精神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属性。高职院校体育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致力于普遍意义上的职业精神的养成,也要致力于根据不同专业工作之需,以特定的体育精神积极的影响特定的职业素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深化了体育教学的改革,才是更全面意义上将高职院校体育融入素质教育。

外部环境设施直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建设一流的、具有职业文化影响力的体育设施环境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积极的对待,更是一种体育精神培育工作的必要方式。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周围的生活环境。”[5]高职院校体育设施建设不是有一个田径运动场、有几个打球的场所就能满足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较为完善的、较为全面的体育精神训练场。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建设与设施完善是保证体育精神培育工作的基础。高水平地建设体育活动中心,是贯彻体育精神培育与职业精神培育相融合的崭新理念。一个体育活动场所,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开展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培养体育精神的场所、一个培养职业精神的场所,它具备了职业文化的内涵。这里是体能训练场,也是耐力、毅力训练场,还是意志、激情训练场,更是内含着职业文化、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体育活动场所,由此区别于普通院校的体育。

参考文献:

[1] 杨朝祥.技术职业教育辞典[M].台北:三民书局,1984.

[2] 李可兴,黄晓丽.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196-1197.

[3]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4] 李众合.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浅析[J].高教研究,2007(10):83 .

[5] 马斌.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82-85.

[责任编辑 秦 涛]

作者:蒋志华

公共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篇3:

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探研

【摘要】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育则是高校一门必修的课程,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和推行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由新的教育方式取代旧教育方式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素质教育的阐述、当前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以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分析了高校中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内在关联

1前言

自2008年4月24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素质教育研究大会以来,素质教育就一直是大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如何提高人们的素质,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等问题,各专家学者意见颇有分歧。陶宏开教授对素质教育有其独到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以被教育者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而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认为:“人类现在的一些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改变这种现象,就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而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社会上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这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但是体育学科比较特殊,它大部分时间的授课在室外进行,它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特殊学科。因此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素质教育是当前体育课程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目前国内高校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还没有一个好的切合点。在体育教育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是当前体育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素质教育的综述

2.1素质教育定义的论述

素质的概念在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认为是遗传素质。《辞海》对素质的解释是:“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②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里对素质的解释比较狭义。

在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定义指出,它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这是素质教育中所说的素质,这种解释指的是广义素质。

近代素质教育的定义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2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阐述

素质教育是在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1)素质教育是普及性教育

普及性是把发展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每一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上,而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着力于选拔和淘汰。

(2)素质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基础性是指我们的教育应把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事业和求知基础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3)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

发展性指教育活动不单是应试教育下对知识的被动继承,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主动索取,不单要学生谨遵师授,更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关心, 学会生存。

(4)素质教育是综合性教育

综合性或全面性指的是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功能在学校活动中的全面辐射和全面落实。

3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有什么方法和手段,都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怎么解决,是我们讨论的常新话题。

3.1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

3.1.1 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新观念

加强素质教育认知,首先要提高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提高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构建新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依据我国普遍遵循的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

3.1.2 努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首先,给学生以广泛的知识,这是基础;其次,给学生以多种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处理问题;第三,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使学生学会认识社会,学会全面、深刻、辩证地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这三个递进的层次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大学里所得到的,不应当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而应具备一种解决千变万化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素质。

3.1.3 由单纯的“灌入式”教学转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克服单一的传授法教学,不要只要求学生被动地去接受和服从,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锻炼中来,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教学和锻炼。

3.1.4 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在体育教育中,要以学生认识体育教材内容规律的特点来安排教学的环节与步骤。要从过去较死板的规范体育课结构模式中,向多样化、灵活化、实效化、人格化的方向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需要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条件出发,创造出不同特色又能体现素质教育功能的“体育素质”教育模式。

3.2普通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3.2.1 体育教师的素质较低

造成体育教师素质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等。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建立,因此,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3.2.2 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部分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的学生,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调动他们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3.2.3 体质健康测试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致使体育课堂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严重脱节。体质健康测试仅仅是为了测试而测试,使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

3.3对高校体育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建议

3.3.1 以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为主,搞好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的运动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一种运动习惯,以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和运动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和运动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3.3.2 转变观念,体育教育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家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育新体系,必须改变高校体育教育中单一、机械的“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育观。按照体育多功能的特点,拓展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向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综合体育教育发展。

3.3.3 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要以“一个深入、两个拓展、三个结合”为原则。“一个深入”就是加强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深入研究。“两个拓展”就是体育教育必须从体育课内向体育课外拓展;体育课程必须由原来的“刚性”向“特性”拓展,使课程结构优化与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同步发展,建立多种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三个结合”是强调体育理论与技能的结合;现代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项目的结合;“健身”与“健心”相结合,从而达到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3.3.4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一支高水平复合型的师资队伍是在高校中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水平复合型的师资队伍中要有体育理论、体育各种项目技术、体育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教师,并且这些教师还要有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教学经验和知识,要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3.3.5 建立体育经费投入新体系,可持续发展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我国各高校除了按照国家相关部门法规对体育院(部)保持相应的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之外,还应积极开展体育服务的职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体育活动,开发体育康复、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俱乐部、体育咨询等体育产业,开展有偿服务,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从社会上获得体育经费与发展人才,使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3.6 加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提高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是影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高校急剧扩招,原有的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必须以国家投入为主,学校投人为辅,兼顾社会投入,形成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育则是高校一门必修的课程,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和推行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由新的教育方式取代旧教育方式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就能开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新局面。让我们在培养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在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相结合上,为培养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21-323.

〔2〕刘德佩,石岩.体育公共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158-160.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258-261.

〔4〕曹进.学校体育如何贯彻好素质教育〔J〕.读写算,2011,(39):174-175.

〔5〕黎虎清.素质教育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l1,18:231-233.

〔6〕韩云霞.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131-132.

〔7〕王佳茵.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探析〔J〕.科教导刊,2011,7:86-87.

〔8〕芮松.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5:56-58.

(责任编辑:李宏斌)

作者:张玉华

上一篇:高校项目资金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