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公共教育

2024-06-18

美术馆公共教育(精选十篇)

美术馆公共教育 篇1

本期有关“美术馆与公共教育”的讨论更加丰富全面,对该选题核心内容的思考也逐一明确且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教育”深入到:“谁的公共教育”、“谁在主导着公共教育”以及“谁的文化空间”等有关公共教育主体的犀利发问和自觉反思。一个民族具有怎样的文化历史,就对应着具有怎样的文化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公众文化的主体,使公众与中国历史和当代现实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才能使公众走入美术馆并实现积极的文化体验,从而获得真正理性的民主的文化判断和文化认同。本期还特邀在我国台湾和美国、日本当地生活、工作过的学者,分别对三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的现状进行介绍和评述。我们对这些学者付出的辛勤工作和大力支持、深表谢忱。近日,由文化部艺术司组织开展的“2010年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优秀公共推广项目、优秀学术研究成果”也已经公布。我们希望此次的组稿、讨论和政府对于美术馆建设的扶持、期待,与社会公众更加广泛的参与之间、能够建起立良性持久的链接,使美术馆在当代社会公共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实际意义。

[前沿报道]

美术馆公共教育 篇2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报告

学员: 学号:

2012年7月

摘要: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由贝聿铭设计,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关键词: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三角形

正文: ——美国的历史,中国的设计

一、建筑师简介: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20世纪后期的美国建筑大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赴美留学,后来加入了美国籍,最初,贝聿铭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院院长威廉·埃默森发现了贝聿铭的建筑才能,鼓励他转而学习建筑设计。贝聿铭遵从师命,学业大时,又深造于哈佛大学,于1946年获硕士学位,1948年开始自己的建筑师生涯,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那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二、建筑介绍: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地理环境: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Pennsylvania Ave)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美术馆。

1937年,国会就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后人始终赞叹这项未雨绸缪的决定。美术馆的扩建计划(东馆)从1968年开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设计美术馆东馆是对贝聿铭的挑战。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建筑师既很棘手又充满挑战。

2、体块构成:作为一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独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聿铭突出奇想: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东馆建造起来,必须与四周的原有建筑相协调。贝聿铭将东馆——等腰三角形的中垂线与西馆的东西轴线重合,东馆的西墙面对西馆,东西呼应。东西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 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立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天窗。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向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水帘,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馆来,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动步道到东馆大厅的底层。

东馆的大门北侧有一个大型抽象派铜雕,它的名字叫:Knife Edge Mirror Two Piece,是雕塑家亨利·穆尔(Henry Moore)的作品,它的立意、造型和位置都与东馆的整体建筑相得益彰。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展览馆“H”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3、空间布局: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认为欧美一些美术馆过于庄严,类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还有一些美术馆过于崇尚空间的灵活性,大而无当,往往使人疲乏、厌倦。因此,他要求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1500平方米的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显得气韵生动,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亚利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动态雕塑红色翼状装饰物,很像秋天的红枫叶。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大厅。在研究中心内还有会议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照片档案馆以及管理办公室等。东馆于1971月5月6日动工,1978年6月1日竣工开馆。动工初时计划投资2000万美元,实际上一再增加预算,最后达到了9500万美元。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大理石饰面,外表光洁柔和。在人们眼里,东西两馆简直是一个整体。

浅谈基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 篇3

【关键词】:美术馆 社会功能 莞城美术馆 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75-01

莞城美术馆是东莞市首个由街道办事处创建的为当代艺术服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美术馆,是具有收藏美术精品、开展学术研究、举办陈列展览、普及公众美术教育和进行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等职能的公益性社会文化艺术机构,从2008年2月起正式对外开放。作作为一家基层美术馆。它与众多美术馆相比,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公众拥有更为直接的亲和力。作为一名美术馆人来说,如何为这些群众带来更好的展览,如何为这些群众做好文化活动使之受益,如何实现它的公共教育功能,是莞城美术馆社会价值的落脚点所在。

一.美术馆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里

美国博物馆协会1990年在解释艺术场馆的定义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两大核心要素之一: “艺术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传统艺术博物馆通常装潢考究,光线昏暗,置身其中,美术馆几乎纯粹是个让人仰视和膜拜的艺术圣殿。20世纪以来,美术馆的服务对象已由精英阶层向整个社会转化。美术馆逐渐由少数高雅人士欣赏珍品的场所,转变为广大公众休息娱乐接受教育的课堂,比如纽约现代美术馆为了体现亲和力,通过改建变成开放式的空间,每层楼都能从落地窗看到花园,透明俐落的新建筑,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快。法国的蓬皮杜现代美术博物馆更是一种大胆的 尝试,强烈的建筑特色和色彩对比使之更像是一个游乐场。

“藏品核心”、“器物本位”早已让位给“以人为本”、“人为本位”。在这种情况之下,现代美术馆不仅要体现出展示社会文明形象的功能,更要迎合普通百姓的娱乐休闲场所的消费文化功能。“博物馆既是一个国家的礼堂(国家礼仪性的功能于象征),也是普通百姓的会客室。”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为时尚的今天,美术馆应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大众的文化中,所以,美术馆应努力将大众拉到馆中,像推销商品一样吸引参观者,而不是高高在上,态度冷淡,单纯办展览。往往一开幕就是闭幕,展览期间门可罗雀,艺术家创作的价值发挥不出来,美术馆的社会价值更是体现不到。美术馆可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允许人们自由旁听,像主人一样自由出入。

因此,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指出,公共教育越来越成为衡量美术馆公益性程度的“硬指标”。这既需要公共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有整个美术馆的合力。现在的观众对美术馆也有更多的需求,既需要欣赏艺术,还希望得到在艺术课堂和其他文化空间得不到的教育。

笔者认为,莞城美术馆除了是艺术的收藏、陈列主体,更是一个公共空间,一个基层的公众服务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公共教育范畴可以很宽泛。它完全可以承载公民意识的建立、民主观念的培养、文明卫生习惯的普及、饮食文化的传播等等公共教育职能,因为它的目的是——让艺术完美生活。

从这个层面上看基层美术馆的教育资源,既蔚为大观,又处处体现在细节中。特别是,它不仅是公共教育部的职责范围,更是整个美术馆上下全体工作人员(从馆长到清洁工)的责任,需要从教育理念(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深入人心开始。

二.美术馆如何实现教育功能

欧洲的博物馆和艺术中心也非常注重艺术的社会效果,竭力通过发掘艺术文化的内在价值来推广普及其人文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专业知识。艺术场馆和大众生活之间近乎零距离欣赏所产生的自由感和互动体验,不同于任何想像和转述。亲身体会鲜活的艺术气息和思想智慧的熏陶是当代都市精神生活的重量砝码。

是美术馆教观众,还是观众通过美术馆教自己?我想,依人本主义的观点,应该是观众通过美术馆享受自我教育的权利和乐趣。美术馆是公共的空间,每个观众都来去自由,他们自己选择想学的“课程”,美术馆要做的就是当好“助教”、“后勤”和“资料库”,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观众往往有“不知需要什么”的茫然感,这时美术馆还需要发挥“引导”的作用。

我国的许多美术馆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部分美术馆已经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项目。广东美术馆组织了世界美术大系图展,用图版的形式介绍艺术的发源和历史,用这种形式普及艺术史,并把展览推广到高校、中小学以及其他地区、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惠民的方针;而上海美术馆今年特别结合了世博会的主题,开展“流动的美术馆”活动,把美术馆的活动与世博会的文化氛围融合;中国美术馆在“六一”期间举办了“亲子家庭周”,共有6000多个家庭带着孩子走进中国美术馆共同感受艺术魅力。

而莞城美术馆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受众群体,为了提供公众参与度,从2010年2月开始实行免票制作,目的是使更多的普通观众更自由更畅快地感受艺术魅力。把爱好艺术的广大市民及在校学生作为主要培养对象,针对不同的展览积极主动开展了各类型的社会公共教育活动,通过“免费开放日”、“画家讲解日”、“学生活动日”和“莞美沙龙”等活动用好艺术家资源,建立观众与艺术家的直接深入交流平台,令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第一手信息,而与艺术家的互动活动能使观众更加感性地感受和理解作品。

更重要的是每次活动都是配合正在展出的展览,比如版画展出期间,举办的“版画艺术体验日”;陶瓷展出期间举办的“陶瓷彩绘体验日”等等,都是最受观众喜爱的活动,观众通过自身的参与,体会到艺术独特的感染力,并对展品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才能实现出展品的价值。配合重要的展览,莞城美术馆邀请国内知名的研究学者开展学术性强的艺术论坛。两年来,吴昌硕展览和黄宾虹展览的相继展出,受到广东地区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因此艺术论坛也是这些爱好者最需要的解读大师作品方式。

美术馆公共教育实现的方法探究 篇4

一、当前美术馆公共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美术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社会公众越来越追求自我品味的提升。所以, 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机构, 其体现出的公共教育职业尤为显著。但是, 我国美术馆在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方面相对比较滞后, 当前美术馆公共教育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定位不准确, 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美术馆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也是近年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日益成为现代人追求品位提升的重要内容。所以, 就当前而言, 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被动的公共教育形态, 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2.知识过于专业化, 公众受益面小。不难发现, 当前的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方面, 表现出相关知识过于专业化的的问题。于是, 公共教育的成效甚微。这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对公众接受能力的充分考虑, 过于专业化的美术馆公共教育, 势必会弱化公众的热情, 久而久之, 对美术馆公共教育失去兴趣。

3.内容相对比较单一, 自我宣传力度缺乏。美术馆在开展相关教育的活动过程中, 缺乏多样化内容的构建, 单一的教育内容, 让公众没有太多的热情。与此同时, 在自我宣传方面, 显然缺乏全面而有效地宣传, 以至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群众基础薄弱, 要想形成全面而有效的公共教育, 仍需时日。

二、美术馆公共教育实现的方法

毋容置疑,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美术馆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 美术馆在公共教育的实现方面, 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制约了美术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此, 在笔者看来, 在多元化的文化大背景之下, 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实现, 应务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明确目标, 准确定位。美术馆作为公共事业机构, 在公共教育活动中, 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是实现有效公共教育的首要前提。首先, 美术馆应进一步明确定位, 公共过教育的出发点是服务大众, 提高社会公众的综合素质。所以, 在这一目标定位下, 美术馆在组织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时, 更能突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例如, 江苏省美术馆“大学生艺术沙龙·2013版画季”期间, 就针对大学生开展了专题讲座、和艺术家一起看展览等多元化的工艺活动。

2.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切实做到推陈出新。当前,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形式以展览为主。单一的教育活动内容, 不仅难以吸引广泛的公众, 而且让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失去魅力。所以, 美术馆应充分依托自身的优势, 进一步丰富教育活动内容。与此同时, 美术馆应强化与社区、学校之间的沟通, 在良性的互动之下, 促使双方互为一体。这样一来, 更能提高社会公众对美术馆的认可, 并且让美术馆能加走入公众的生活, 在休憩、闲暇之余提升自我艺术修养。目前, 目前江苏省美术馆已形成“江苏美术讲堂”“大家一起看展览”“我在美术馆上美术课”等系列公共教育品牌, 并配合展览定期开展国画、版画、油画、雕塑、剪纸、书法、篆刻等方面的体验活动, 不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满足社会公众对艺术文化的需求。

3.强化宣传力度, 落实自我整体形象的塑造。当前, 社会公众对美术馆缺乏认识与感情。一方面, 快节奏的现代人生活, 让美术馆难以成为立足停留的地方;另一方面, 公众对美术馆缺乏正确的认识, 导致美术馆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比较模糊。对此, 美术馆要强化宣传力度, 落实自我整体形象的塑造, 让社会公众感受到美术馆的亲和力和冲击力, 进而吸引公众的眼球。那么, 具体而言, 应切实做到: (1) 美术馆要加强自我包装, 体现自我特色。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美术馆塑造具有自我特色的公共教育形象, 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2) 美术馆要有自己的声音, 构建起广泛的社会公众基础。美术馆体现的艺术价值, 不仅仅是欣赏画有美好, 而更多的是构建美术馆的文化价值之声, 让公众认识到美术馆所呈现出的美学文化价值; (3) 强化宣传力度, 为美术馆公共教育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如通过发送宣传册或张贴海报, 扩大宣传。

4.追求自我, 张扬个性。“个性”是新时期的主题词, 也是美术馆在发展中不断前行的动力。当前, 我国美术馆已有不少, 但却存在共同的诟病, 自我不凸显、做法流于大众。以至于在公众的眼里, 天下美术一个样的错误认识。这样一来, 势必影响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形象。所以, 美术馆应追求自我, 张扬本馆的个性, 在公共教育活动上要独出心裁、与众不同, 这才能使得公共教育永葆活力。与此同时, 每一个美术馆都有其气息, 尤其无法复制的资源特性。这就需要, 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中, 要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 并借鉴其他美术馆的成功经验, 切实做好公共教育事业。

5.以“心”为本, 强化公共教育服务。以“心”为本是以人为本的一个要素体现, 强调美术馆在务实公共教育事业的过程中, 要为公众提供贴心的服务。美术馆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让顾客体会到美术馆的真诚与用心, 进而在心灵上建立起了相互信任与互动的共鸣。当前, 美术馆要转变服务方式, 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是当前美术馆公共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例如, 在网络信息时代, 美术馆可以建立美术网页展, 让大众足不出户也能感受美术馆强大的艺术气息。此外, 通过微信等方式, 扩大宣传力度, 让公众拿起手机, 便可以收获相关的信息, 强化与大众的沟通, 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们受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 美术馆公共教育事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几十年的发展中, 美术馆公共教育事业取得了诸多成效, 但总体而言, 缺乏公共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究其缘由, 关键在于美术馆缺乏正确的定位, 知识过于专业化, 公众受益面小等问题, 让社会公众缺乏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热情。所以, 在新的历史时期, 美术馆公共教育实现方法, 仍需切实做好公共教育方式、内容等的优化与创新, 为美术馆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构建良好的内外环境。

参考文献

[1]彭晓雷.关于美术馆公共教育之“馆校合作机制”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3

[2]李珊珊.微信在美术馆公共教育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07)

[3]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探索[J].东方艺术, 2011 (19)

[4]安万青.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谈艺术教育和艺术欣赏[J].艺术广角, 2009 (03)

美术馆公共教育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设立,用于支持文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地市级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以下简称“三馆一站”)免费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地方财政应当保障本地区免费开放“三馆一站”日常运转所需经费,不得因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而减少应由地方财政安排的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坚持“定额补助、择优奖励、分级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应当接受财政、审计和文化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 补助范围、标准与支出内容

第五条 专项资金分为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其中:补助资金用于对东中西部地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所需支出给予补助;奖励资金用于对“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效果好的省份给予奖励。

第六条 “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基本补助标准:

(一)地市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馆每年50万元;

(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馆每年20万元;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每年5万元。

基本补助标准可以根据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实行动态调整。

第七条 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照基本补助标准的20%、50%和8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其余部分由地方财政负责安排。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补助标准,高于基本补助标准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负担。

对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比照享受中部政策的东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基本补助标准5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比照享受西部政策的东中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基本补助标准8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

第八条 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根据当年专项资金预算规模,结合上“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进展及相关检查评价结果核定。

第九条 专项资金用于“三馆一站”免费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支出,其中:

(一)美术馆:举办展览、公益性讲座,开展公共教育和观众体验拓展活动,业务活动用房小型修缮及零星业务设备更新等。

(二)图书馆: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举办公益性讲座、展览,开展阅读推广、宣传活动,基层文化骨干业务辅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及设备运行维护,流动图书借阅与送书下乡服务,业务活动用房小型修缮及零星业务设备更新等。

(三)文化馆:举办普及性文化艺术类培训项目,举办公益性讲座、展览,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骨干业务辅导,民间文化传承活动,业务活动用房小型修缮及零星业务设备更新等。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宣传,村级文化骨干辅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及设备运行维护,业务活动用房小型修缮及零星业务设备更新等。

第十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支出,不得用于编制内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及津补贴、基本建设、大型维修改造、美术作品征集等支出,不得用于偿还债务。

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 第十一条 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做好本地区上“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总结,根据上文化统计年报数据,提出本专项资金申请,于每年4月30日前联合报送财政部和文化部。

凡单方面上报或越级上报的均不予受理。

第十二条 文化部负责对地方报送的专项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核汇总,提出资金分配建议方案报财政部。

第十三条 财政部对文化部提出的建议方案进行审核,于每年6月15日前将专项资金下达省级财政部门,同时抄送文化部。

第十四条 财政部根据当年补助资金总额的一定比例,于每年9月30日前将下一部分补助资金预算提前下达省级财政部门。

第四章 管理与使用

第十五条 各省级财政部门收到财政部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后,应当及时商同级文化主管部门,在60日内予以分配下达。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基本补助标准及相应的资金负担比例足额落实“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所需资金。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结合本省实际,统筹安排奖励资金,用于“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不得用于抵顶基本补助标准支出中应由地方财政负担的资金。第十七条 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资金原则上由县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文化主管部门统筹管理,根据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和资金申请情况核定下达。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预算下达后一般不予调整,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申报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资金使用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规定,报文化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按照国家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应当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三条 专项资金的结转和结余管理,按照财政部和同级财政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管理规定执行。

第五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会同文化部适时组织或委托有关机构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绩效评价。检查和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分配专项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机制和绩效评价制度。

第二十六条 “三馆一站”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提高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

第二十七条 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财政部将给予通报批评、核减下专项资金等处罚,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三)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资金;

(四)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五)擅自变更补助范围和支出内容;

(六)因管理不善,给国家财产和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

(七)不按照规定报送专项资金申报和备案文件;

(八)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美术馆公共教育 篇6

关键词: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实效性 审美愉悦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实现学科前沿交叉创新、培养健全人格,凝聚社会共识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大学都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我国,孔子主张艺术教育的公共性以及在艺术在君子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但画学多以艺术家的养成教育为主,例如宋徽宗时期的“画学”或者文人士大夫家庭的雅集与鉴赏等。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直较受忽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公共艺术教育也提上教学日程。2006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保障和推动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文艺要:“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在人民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深入开展。

但据一些学者通过实地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的现状和实效有待提高,加快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的建设和发展尤为迫切。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是开展和推进美育的主要平台,切实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的关键。②本文以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为例,提出授课教师若能摆脱思维定势,明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特殊性,明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数字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授课上以引导学生兴趣、激发热情、启迪人生和美的感受,从而由感性艺术愉悦提升到理性逻辑思辨,则事半功倍。

一、 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类型与现状

当前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

1.艺术欣赏类课程:主要面向非艺术专业大学生,任课教师通常由一定经验的美术创作者担任,多从艺术创作的经验角度来分析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以艺术作品赏析为主,在课堂进行关于艺术形式的讨论或讲解,希望学生能了解该作品的“美”之所在或“艺术价值”。在教师讲授、多媒体展示中,往往将古今中外、不同媒材的艺术作品并置,以欣赏其超越于技术的普适性美感为目的。欣赏类课程的美学理念源自19世纪末自康德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理论。在形式主义者看来,艺术具有超越时间、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具有普适性、必然的形式法则。观者在对作品形式美静观的沉思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内心的超脱。如康德(Immnuel Kant)即主张:“美是一种对象的合目的的形式。”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认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史上以主张形式风格分析的瑞士艺术史学者沃尔夫林为代表。

2.艺术史类课程;艺术史的教学在国内外源远流长。我国自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唐代张彦远(约815—874年)的《历代名画记》(成书于847年)起,历代著述宏丰。艺术史课程是以某一特定地理范畴中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将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品评置于特定的风格分析之后的历史性理解。因此,有西方艺术史学者布克哈特、赫伊津哈、德沃夏克认为:艺术史是视觉文化发展史、民族精神史和心灵史等。③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中,理解艺术家在特定时空情境中艺术家的个人才华、艺术传统与历史情境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对非艺术类大学生而言,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深入探讨艺术作品的产生与广义文化史的深入交接,对提升艺术价值的整体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要达到从广义的文化角度理解艺术、从视觉艺术演变的角度窥探文化史、心灵史、精神史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3.艺术概论类课程:课程是以介绍与艺术有关的知识为主要目标。由于该课程涉及的艺术门类较多,以讲授这些知识的理论大要为主,力图使学生在创作上的训练之余,能兼顾其理论上的修养,使其创作更上一层楼。在综合性大学中,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得以理解艺术的大致全貌。大部分艺术概论课程综合性较强,包罗万象,涉及到艺术史、美学、哲学、艺术门类学、艺术心理学等。以目前高校广泛采用、彭吉象著的《艺术学概论》为例,它的具体内容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的艺术起源的各种学说(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等)、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种类、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艺术的欣赏活动与批评等。④由于其知识体系过于庞大,课时有限,讲授者往往从自身和听者的专业背景中,有意识的选择性讲授与本门专业较为相近的理论,而其中所蕴含的对广义“艺术”素养的培养则往往付之阙如。若能在课程的设置上,打破学院、专业的壁垒,以讲座的形式分别邀请各领域专业学者进行讲授,其效果必将改善。

4.艺术与人生类型课程: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生活、美学与生活等课程较为普遍,可以说它是艺术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以实现艺术使人生更美好的理想。从学术理念上来说,西方十九世纪后期以来的列夫.托尔斯泰、普列汉诺夫等主张的“艺术即生活”、“艺术为生活服务”是此类课程的理论渊源。加之20世纪70年代之后,一反现代主义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的“高冷”,⑤后现代主义艺术主张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艺术大众化,为应用艺术(设计类)获得学术层面的肯定与大众层面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从教学实践上来说,生活与艺术结合固然是艺术教育值得追求的境界。但在落实层面上,由于艺术与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教学中不易形成有序的教学体系,其教学内容易散漫而缺乏组织,易流于空谈与泛泛论。

二、对当前美术类公共艺术课教学现状的省思

当前,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艺术教育在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升民众的文化修养等的重要作用也的到广泛认可。虽然在政策的推动下,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已普遍开设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课程教学目标认识模糊、授课方式陈旧、对授课对象的偏移、任课教师的定位不准确等是造成当前问题的症结所在。

艺术欣赏类课程开设旨在培养学生以风格/形式分析推论训练学生艺术分析、思考主动性的追求,使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而进入艺术的殿堂。但在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抽离历史发展的纯粹感性的欣赏,未能上升到理性的抽象思辨的境界,在短暂的感性欣赏过后,往往易产生厌倦心理,而对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参与和融入以及内在的心灵共鸣则重视不够。

在艺术史课堂上,由于教学手段的滞后,在授课中充斥着呆板的史实以及专家所整理出来的风格描述的填鸭式教学,在表面上达到了传播艺术史知识的目的,但无法真正刺激、启发并引导学生利用这门学问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在当前技术发达的教学情境中,仅仅灌输一些人云亦云的重要史实,实际上其负面作用远远大于正面的积极建构。正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帕翠西亚·菲利普斯(Patricia C . Philip所言“一些公共艺术的弊病在于缺乏具体性,流于空泛和简单。……公众是千差万别、变化不定、活泼而挑剔的,它源自所有市民的私生活之中。公共艺术呈现在公众面前之后,最终也将成为他们的私人经验。视觉的感知结束后,心灵的感受将更持久的存在”。

从师资上看,以创作为专业的艺术家、受过美术师范教育训练的艺术教师、艺术史论专业的学者。前两者教师在讲授艺术欣赏和艺术与人生课程中,具备深广学术涵养的艺术家,通过身体力行的艺术作品展示和艺术才性学养的流露,必然对非艺术类学生产生直接的感性启发,其本身的存在状态亦是长期艺术熏陶的结果。若能辅以精深的理论讲解,其效果必然促进学生对艺术的神往,从而达到美术欣赏的目的。

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具有相关专业艺术学、美学学术背景的讲授者,若能以分时段、分专业以连续性讲座的形式将其从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精神史的角度加以启发性的讲解与阐述、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互动,启迪、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可谓突破当前教学瓶颈的关键。

在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中,艺术史是基础,艺术概论是理论升华,美术鉴赏和美术与人生等课程是高校开展艺术大众化应用的最主要途径。若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调整,则效果可期。

三、小结

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实施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仍待引起重视。本文试由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美术类课程四种形态的归纳,及其在当前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若高校能根据自身学校实际,结合自身地域文化,打破学院、专业的壁垒,选配得当的授课教师,并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以使学生由艺术感知提升到理性思辨。培养具备高度艺术素养的新国民,于国于民,益莫大焉。

注释:

①易晓明、杜丽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美育学刊》,2012年第6期,103页。

②杨琳、任红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术类课程设置之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第13期,169页。

③德沃夏克著,陈平译:《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④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目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⑤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前卫与庸俗》一文,收录在沈语冰译:《艺术与文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4页。

参考文献:

[1]让·吕克·夏吕姆,刘芳,吴启雯译.解读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肖鹰.中西艺术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刘艳霞.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届硕士研究生论文,未刊稿.

浅议当代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服务 篇7

一、我国美术馆的受众分析

据资料统计, 我国目前有2300多座博物馆, 馆藏文物20000万件, 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约1.5亿人次。省市一级美术馆的观众多数在10~30万人次之间。这些美术馆的观众都是教育服务的接受者, 一般来说具有广泛、无序、自发、自由等特点, 就参观目的来说, 也分观光、休闲、学习几类, 观众的动机不同, 选择的信息就不同。调查显示, 观众到美术馆来参观, 并非全是出于接受审美或道德教育的目的, 欣赏型观众或者学生占绝大多数, 而专业美术工作者只占少数, 因此, 美术馆的教育服务应该以公众为中心。

二、国外先进的教育服务方式

当今的美术馆正在摆脱教育者的身份, 将教育传播活动看作是一种服务。目前, 我国的美术馆教育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在美术馆中设有教育部、开展教育活动之外, 很多城市的美术馆都没有设立专门的教育部门, 观众定向教育服务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而放眼全球, 美术馆教育服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欧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不失为我们借鉴的对象, 笔者在此以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教育服务方式为例。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性需求, 从多种层面将观众对象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进而增加各种项目, 加强了教育的力度。“日常项目”针对自发的参观活动, 是大都会博物馆的一个最基本项目, 馆中随时都备有免费的展览项目安排说明, 供游客索取利用。更贴心的是, 为团体观众组织的游览和讲座活动还可以事先预约不同语言的服务。“学校项目”是大都会博物馆针对小观众的一项计划。每年约有20万名小到幼儿园、大到十二年级的儿童和青少年以班组为单位参观大都会博物馆。教育部除了大量地组织参观游览活动, 还负责编印出版有关的资信材料, 以便使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成为学校课堂实质性的延伸。还有“家庭和学生项目”、“为残疾观众的项目”以及为一些为年轻人的特别需要而设计的活动项目。此外还提供大量的讲座课程, 这里又分有为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免费课外项目和为6至12岁孩子开展的周末家庭项目。每一项目都是形式独特、内容有趣的艺术学习。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其“社区项目”, 体现了大都会博物馆竭力通过与中等学校和其他机构的合作, 使其教育计划越过高墙, 触及周围社区的努力。“大都会进学校”是其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这个项目以幻灯片讲座和由博物馆的教学人员带领活动的方式, 将艺术直接输入课堂。还有其他一些馆外项目, 例如幻灯片讲座、有艺术家指导的工作坊、在社区中心、大学、老人疗养院和公共图书馆等处设立集体热线电话服务等。让馆藏艺术品走近每一个人, 被大都会博物馆看成是自己的一项其本职责。

三、对我国美术馆教育服务现状的思考

从上述丰富多样的美术馆教育形式可以看出, 不同的对象和需求, 需要相应的不同服务方式, 而同样的人群和需求也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何琳谈到她对博物馆教育的思考时说:“博物馆教育的方式不同于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校外教育以及成人教育, 它可以是自主的、自助的, 是如同在超市购物一样可自行选择的教育方式。因此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受众是不确定的, 任何一位观众都可以在博物馆根据自身已受教育的背景、依据个人的意愿和需要从展览中获得所需的知识。”由此看来, 制定公共教育服务政策首先要了解公众的范围、构成和需求, 而后明确美术馆能够为公众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 由于公众的复杂性, 要求美术馆能提供多种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育服务, 例如对在校的学生人群寒暑假的针对性服务、对退休老人以改善乏味生活为目的的教育服务、针对亲子的体验性服务等。最后还要分析确定服务方式, 针对受众的多层面, 公共教育服务方式也应该具有多样性, 例如对特殊残障人群、艺术家、研究者、美术教师等的服务, 还有地域上的特殊区域、边远山区等的教育服务都需要相应的多样的方式。

美术馆公共教育 篇8

一、公共美术教育的渊源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式学堂的兴办。自从19世纪中后期,晚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建立起第一批新式学堂,设置了“手工”、“图画”等课程,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新纪元。民国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美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很快,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政府颁布了相关政策,促进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而高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公共美术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教育受到极大地摧残,美育的丧失给中华民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确立了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体现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方向。随后,国内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了更快地发展。

二、浙江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

我们对浙江省普通高校做出了相关调查。了解到,省内的普通高校及高职类学校,共计约100所,其中40多所普通高校均已基本开设全校性公共美术课程,50多所高职类学校中开设此课程的则较少,公共美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设了的院校,一般以公共限选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课业,或修够学分,才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教体艺厅[2006]3号) 》 (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的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通过考核合格。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浙江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一般选用通用教材或自编教材,内容上以鉴赏为主,包括:中外美术鉴赏﹑书法鉴赏﹑摄影作品鉴赏及纺织品鉴赏﹑服装色彩理论与穿着等;部分高校开设了实践课程,如浙大城市学院开设中国画基础技法,授课内容包括中国画的理论知识和绘画、裱画、题字刻章等,多媒体技术 (图像设计,动漫制作,网页设计) 也是公共美术选修课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校还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教育模式,比如,浙江大学,专设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总地来看,浙江省公共美术教育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与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具体了解公共美术课程设置在大学生中的反应,我们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如下:

(1) 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1.75%对美术感兴趣,并且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渴望;不感兴趣的学生数量约占10%。

(2) 大学生重视和青睐中国画的占38.5%,而“西方油画作品”、“民间美术作品”、“现代媒体艺术”与“雕塑作品”分别以25.75%、15.5%、13.5%和9.75%分列其后。既表明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较强,珍视民族文化,也表明大学生能以宽容心态接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呈现出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心,向其外围扩散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3) 有52.75%的学生即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美术知识都能有一定的了解,甚至了解得比较深入。缺乏相关知识的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美术的渴望。同时,亦有少部分的大学生还仅仅停留在“美术即是绘画”的认识上。大部分人对优秀美术作品只能初步感知,能产生强烈共鸣或感觉的只有3%,而且对于看不懂的美术作品,置之不理的多达40.5%。

(4) 在美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上,认为非常密切或比较紧密达到82.25﹪,但许多大学生并不认为美术学习对于自己的本专业有很大帮助或认为没什么用。

(5) 众多大学生希望在公共美术选修课上学到美术鉴赏的知识和美术技能与实践、较有深度的内容、更多的交流机会、更多的实践机会。

(6) 涉及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把美术课程安排在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艺术场所,或美术专用教室。

(7) 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当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评价应用中还缺少指导;最后,对于公选课的态度上,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选修美术课目的出于:丰富知识,提高修养,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防治学习枯燥;或是单纯地喜欢美术、对美术具有强烈的兴趣;对学习自身专业有帮助或提高生活品味;只是为了完成学分。不愿选修的学生认为不喜欢美术、没兴趣、课业繁忙、没有足够时间;自认为没有绘画天赋;认为选修课上,学不到东西等。

从调查综合情况看,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校大学生总体的美术素养还是不容乐观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们认为是“实用主义”思潮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影响,重科技、轻人文,高校“专才”教育大行其道,公共美术教育则处于边缘。另一方面,庸俗文化盛行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各种庸俗文化正利用网络、影视等媒体快速地席卷全球,“浅阅读”的“浅文化”迅速弥漫,对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也造成负面影响。再次,国家教育考试政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基础及高中教育阶段得不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导致高校生源的综合素质不可乐观。另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与健全的体制。缺乏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没有针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独有的评估体系,均以方便管理为上,“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忽视与质疑,也还要面对自身的零散与混乱———缺乏整体形象与整体意识,这是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直至目前还无法克服的重大 (甚至是致命的) 弱点 (陈振濂) ”。这些均是阻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

三、公共美术课程建构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上述原因的分析和思考,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点浅识拙见,概括为五句话:

1.以树立人文精神为指导思想

公共美术教育的根本所在,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美术修养。人文精神怎样树立?这要从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吸取成功的经验。精神是虚的,要注重务虚,以虚驭实,贯穿于实践教育之始终。教育工作者是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为自己的职责,把人文精神作为指导思想,作为教育学生的应尽义务,是必然的不容忽视的。

2.以确定课程目标,摆在首位

课程目标在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公共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美术教育,旨在普及而不是专门意义上的提高,应该重在了解和欣赏﹑感受而不是专业技能训练,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宝塔尖”的定位而是“推广”定位。目标应从认知、过程、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方案》明确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3.以完善课程结构为中心环节:

公共美术课程结构,有三种形式: (1) 整合课程,既涵括工具学科、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合,也涵括文化与学生发展的整合,也涵括身心发展整合和知识、情义和道德的整合,作为一个分支门类的公共美术教育,在教学上可分成理论课、欣赏课和技能课,理论课以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等等为主要内容;欣赏课和技能课也应在其内安排有序的课程内容,如此一个全局而科学的“标准版”的课程结构,决定公共美术教育水平的高下。 (2) 继续实行限选学分制 (已如上述) 。 (3) 模块化,如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等,一般分为四块:美术史、美术评论、美术鉴赏、美术技能与实践,笔者依据《课程方案》的目标和现状调查,以整合为两大模块:即美术理论块、美术实践块为宜。

4.以健全组织体制为当务之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虽然是一所理工类的院校,但它非常强调艺术的重要性。“不让幻想衰竭”是这所学院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的一个教育口号。院长威斯纳说:“我们希望最终把麻省理工学院改造成一个大型的万能艺术中心。”这是为了使“作精神的智力体现的幻想”不会衰竭。可见,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了。对比浙江省的高校,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是仅仅把其当成附庸品,并且没有系统化的艺术教育体制。因此,人文精神的思想指导下,整顿高校艺术教育机构是浙江省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浙江大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成功的实践成果参照。依据潘云鹤校长的意见,浙大公共课有两种模式,我们可以借鉴来形成两种思路: (1) 是高校建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而不是挂靠在其他机构或相关院系,将公共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分开管理,目的是要扶植公共艺术教育的自主发展。专业教育都有一整套培养体制,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教授,但唯有公共艺术教育缺乏这样的体制保障。因而,公共艺术机构独立能够为浙江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发展平台。 (2) 是公共美术教学与专业美术教学使用同一套人马同一个牌子,美术学院教师兼具专业教师与公共教师的名份。当然,这并不是无视公共教育的特殊性,将教育的专业性与公共性结合起来,在面对非美术专业学生的时候增加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塑造方面的倾斜。这样,既依靠专业教育在品质上﹑高度上的学术保障,又依靠了有关党﹑团﹑工﹑艺委在环境塑造方面的校园活动保障系统。浙江高校可以依据自身实践情况对两种设想进行选择,这个作为,能够树立公共美术教育的形象﹑健全自身的问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制的加强是公共美术课程建构的基础与保障。

5.以探索实施策略为必由之路

真正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提高艺术修养,激发想象力、鼓励尝试与试验方面给予学生更大的创造机会与创造热情,重视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美术课程还仅仅停留在以陶冶情操,丰富受教育者精神内涵为主体的隐形的额“贮存“层面上,诸多学校都以中外美术作品鉴赏为主;而且理工类学校普遍认为实践课程不容易,操作难度大。为此,“美术实践”模块的设置应符合需要,又便于师生操作,在学习方式上可包括临摹﹑写生与创作。

在此,我们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公共美术选修课程采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美术基础与欣赏》,内容分欣赏与技法两部分,融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美术实践技能训练部分设有三项内容供选择:装饰画、中国画、水彩画。例如,装饰画章节,从概念、特征、造型、构图、色彩及技法加以介绍,内容着力以艺术形式美规律、色彩基础知识和绘画应用的技巧,提高大学生视觉审美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中国画章节从分类、工具材料、学习方法与技法特点,分别予以介绍,在花鸟画中以梅兰竹菊荷鱼等为主,讲解用笔与用色;山水画中以树、石、山、水、烟云、屋宇、芦草等讲授技法,在中国画的实践体验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及其独具东方特色的笔墨韵味,引导大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由于公共课时的限制与教学条件的局限,实践教学模块不必要求太强的专业性,重在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亲身体验与感受,从中陶冶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鼓励敢于尝试与创造的信心,将创造性思维有效地发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探究中去。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公共美术课程的实践性特色还应融合感性与理性层面,从跨学科的角度,实现内容的综合化,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建立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综合,寻找适合的结合点,由这个结合点向不同学科生发,从而使不同学科内容建立整合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案例建立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学生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案例教学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色,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

公共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美术教育,旨在普及,重在了解与感受,既不能以获奖的级别与刊物的级别来衡量,也不能用专业的高标准来界定,但作为普及类课程的公共美术课程,应该具有与专业课同样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这就好比在国外,是由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在写普通读物一样,一流专家的立场与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要求并不矛盾,相反倒是应该互相辉映的 (陈振濂) 。”评价体系不能单一,不是将公共美术课程与专业美术教育完全割裂开来,也不是将公共美术课程置于次级的、上不得台面的点缀品地位,而是完善其内容与方法上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

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重大转变。国内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着迅速发展,本文对浙江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现状分析与课程建构建议及实施策略研究,希冀可以为中国高校公共美术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催化下, 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本文立足于浙江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 提出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策略。以强化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实践。从公共美术教育的渊源、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公共美术课程构建与实施策略的研究三个方面, 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建构,模块化,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 2006.

[2]陈振濂.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发展与改革——在浙江大学主办“在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主题演讲 (代总结) .2004.

[3]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法, 1996, (10) .

[4]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美术馆公共教育 篇9

一、公共美术教育文化氛围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是对各类高等院校非美术专业学生实施的美术教育。“公共美术教育追求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性与新颖性。使大学生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 陶冶艺术情操, 思维创新。”实际上公共美术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它自身, 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形式, 集美术作品欣赏、精神的熏陶, 素质培养于一体。目前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多是万马千军过独木桥跨入大学的校门, 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十分欠缺, 对美术知识的了解也甚少。有的不懂得鉴赏, 有的不会创作, 但他们同样充满着对美术知识的渴求, 这种情况说明急需对他们进行公共美术知识的普及与教育。从大学生自身看, 他们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渴求和对高质量的艺术作品的企盼由来已久。

公共美术教育培养了学生对人类最优秀的审美文化的感受力, 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情感、趣味、爱好的层次。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公共美术教育历来都是与高文化素质相联系的。在现代社会里, 美术教育是要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继承、发扬和传播。如果高校不去引导大学生去认识和学习美术鉴赏、创作, 那么这份宝贵的人类文化财富就会没有知音, 继而萎缩, 而无助于社会审美文化的提高。

二、美育的角度重视公共美术教育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 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美学价值观, 培养人们欣赏美的意识, 使人们感受审美情趣, 并最终实现美的传播与创造, 进而达到陶冶情操, 丰富情感, 净化心灵, 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公共美术欣赏课是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选修课之一, 这门课程是从中学到大学在美术课程学习领域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公共美术欣赏课主要培养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解读和批判的思维活动, 使同学们在欣赏、解读美术作品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热衷本于土文化, 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的文化的发展。

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美术欣赏能力?首先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欣赏世界优秀的美术作品, 其次大量阅读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美术常识, 了解不同的美术门类具有不同的美学特征。再次欣赏者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等文化知识,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美术家会创作出不同的美术作品。最后, 美术欣赏者结合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 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美术欣赏方式。同样, 欣赏者也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且根据自身的经验去理解去感悟, 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

公共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素质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 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地, 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是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培养“四有”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悠久。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一些教育思想。提倡启发式教育, 因材施教, 注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文理科在根本上有相通之处, 推崇个性化教育, 解放思想, 开发创意思维,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展个性, 提供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一些列教育思想, 并且亲身实践, 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也就是说生活中的点滴既是教育, 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四、素质教育与公共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针对公共美术教育来说, 素质教育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多欣赏几幅优秀的美术作品、绘制几幅作品、多读几本美术理论的书籍等。其真正的含义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专业技能的培养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不等于素质的提高, 素质代指的是人的品格、智力、能力、思维的综合。现如今广大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绝大部分在教学上一味的针对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现象存在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身上。普遍认为衡量一个人美术绘画能力和欣赏水平, 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绘制上, 技法运用的娴熟程度, 造型功底和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能力等, 这些审美特征比较符合国家传统的审美标准。

总的来说, 在公共美术教学的过程不能复制, 而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创意思维的空间, 百花齐放, 标新立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待美术专业的学生如此, 对待普通的理工类学生更因该给予宽松的环境, 以便他们更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创意思维。

五、公共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公共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美术教育是以欣赏、解读、创造美为对象的审美教育。公共美术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审美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美术教育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公共美术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内在修养, 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需要具有综合素质, 一个不懂艺术、不能分辨美好事物、缺乏发现美的学生是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其次公共美术教育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开发自身的潜能。高校是一个综合性学科的学习场地, 文史、理工类学生占绝大多数, 如何运用公共美术教育使他们接触到本专业以外的课程知识, 与自身专业优势相结合。例如, 现代文学专业, 这部分学生文笔较好, 写作水平较高, 由于有较好的写作功底, 可以利用美术欣赏分析作品的结构框架结合自身的优势, 系统的分析概括。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独立创造美的的能力。公共美术教育不仅是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学习美术技法、增加美术教育理论知识, 也是完善人格的重要的环节。同时对美育、智育、德育都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远清,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新探》, 山东大学出版社P118

[2]巩琦, 《论美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3]王晓白, 《普通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浅谈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改革 篇10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具有素质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 美术鉴赏课以静态视觉形式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公共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同时也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 要求各高校在发展中必须将深化公共美术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在公共美术教育改革中必须参照美术专业学科特点, 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 其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二、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 管理体制不完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与管理体制有着直接联系, 这便要求各高校在公共美术教育改革中, 将完善管理体制、合理设置管理机构以及建立运行机制作为主要内容, 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目前, 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管理机制存在较大差异, 在机构设置上各高校也分别予以其不同的称谓, 部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机构的管理由学校负责, 也有的高校将其挂在团委、学生处以及美术学院等单位, 该种模式下会导致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容易受到行政职能和教学活动混淆的影响, 这也是影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改革成效的主要原因。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美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高校教育工作中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这便要求其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具备完善明确的课程体系, 但是相关调查结果表明, 大部分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在开展中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为主。

(三) 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成效有着决定性作用, 我国教育部相关文件对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 而且部分高校利用校外兼职教师授课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在很大程度上弱了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再者, 高校对公共美术教师培养不够重视, 导致该课程专业教师存在超工作量、超课时授课的现象, 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深化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改革的途经

(一) 规范管理机制。现阶段各高校必须将强化公共美术教育理念作为一项核心内容, 要求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必须彻底改变无序管理状态, 要求高校领导通过转换思想观念来予以其足够重视, 在贯彻教育部有关公共美术教育政策及法规同时来统一规划其配置方案。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将管理与教学有效区分开来, 并要完善高校公共美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以及年终考核评优等方面政策, 只有将公共美术教育纳入到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才能提高其教学成效, 确保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出公共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功能。

(二) 优化课程设置。由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存在不同的课堂教学原则, 所以针对非美术专业学生的公共美术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要以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为主, 并要求各高校采用大班授课结合小班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公共美术教学, 这对提高各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采用小班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任意选修课教学, 这样可以为一些具有美术基础且喜爱美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学生在小班授课模式下可以接受到公共美术教师的专业指导,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高校公共美术课堂教学中。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必须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来加强公共美术师资队伍建设, 并要合理安排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师, 要求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其人格品德和文化修养的考察, 并根据理工、文史和综合类高校的自身性质来合理引进新型人才。再者, 高校会经常外聘一些专家教授来不断扩大自身的师资队伍, 并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进修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这便要求高校公共美术教师通过进修来掌握最先进的教育工具, 并要根据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来不断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各高校在发展中必须进一步深化公共美术教育改革, 将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课程设置以及加强师资建设作为主要内容, 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孔倩倩.新疆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现状与发展[J].教育论坛, 2010.

[2]田世英.对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上一篇:农业法下一篇:山区输配电线路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