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

2024-06-26

大国重器(精选8篇)

篇1: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有感

《大国重器》作为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代表了我国工业化高端领域的突破和努力,这种工业精神是可贵的。这部电视纪录片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给人印象颇深,让大家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

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个产品是完全我们自主开发的,随着能源的这种大量的开采,这种使用大型设备的工矿越来越多,过去完全靠进口,我相信我们研制成功以后,能够完全替代国外的进口产品。”山推股份董事长张秀文在片中的自信让国人振奋,山推SD90-5的推出,也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在过去十年,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在镜头中,我们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独领风骚的山推系列主机产品,也看到了占据优势的关键零部件的身影。其关键零部件涵盖了底盘件,传动部件、结构件、铸造件、驾驶室等,这里生产的履带全球闻名,包括小松、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国际巨头,都为自己的工程机械配上了中国生产的履带底盘,在行业内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与其他专辑表现手法不同的是,在对山推股份公司的讲述中,重

点展现了一个富有激情、勇于创新的山推团队力量,从装配技师、焊接技师、质量检查员、设计工程师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工作的一个个场景。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忙碌、有序的生产现场,融入到了山推的精益生产和严谨的研发团队,奔赴在飞沙走石、机器轰鸣的新品验证施工现场。在“焊神”的话语中、在质检员的眼神里、在翻滚的三维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对产品制造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对产品检验的全程跟踪,看到了对产品设计的尽善尽美。正是这一群人,在持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中执着坚韧、创新奋进,使得山推在治理结果、战略决策、运行机制、经营绩效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打造了中国典范的制造产业链,成为支撑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坚挺的脊梁。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装备制造业国家,要挺起大国脊梁,铸大国重器。镜头中,再现威武雄壮的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缓缓开来时,被震撼的心依旧久久不能平息。平凡踏实又追求卓越的普通人才是中国的脊梁。做为一个理工科出来的工业人,曾一点也看不上中国工业的人,而现在对中国工业人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为中国工业自豪!更让我为自己能从事工业领域的工作而深感荣幸。

篇2:大国重器

从《大国重器》中我不仅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更看到了国人的智慧,自强,自立,自信以及每步踏出的心酸、不易。能更好的影响更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让自己对社会有更大的价值,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下面就纪录片说一下自己的感想。

自有了自己的手机,就开始对“山寨”有了更多的了解,近几年来也越来越火,所谓山寨机,就是由那些未经工商注册的地下公司生产的手机。这类手机不仅剧便宜,而且功能多、外型酷,但是逃税、没有品牌、很少售后服务、未经官方入网检测、时常侵犯大公司的商标权和外观设计,并因此处于半是海水、半是火焰的舆论旋涡之中。山寨机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中,都既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支持者的主流是普通消费者,他们的代言媒体将山寨机描述为挑战大公司垄

断暴利的平民英雄,快速灵活自由时尚的创新之源。大公司、行业协会、官方检测机构则激烈反对,他们的代言媒体称山寨机为危害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的癌细胞,要从源头予以根除。

篇3:大国重器

徐工新一代新产品获广泛认可

此次“大国重器节能先锋”发布会, 徐工道路携在筑路机械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与用户亲密接触, 全是徐工道路历经多年科研攻关, 面向全球用户推出的拳头产品。发布会所到之处, 用户齐聚, 争相目睹徐工“先进、可靠、节能、高效”新一代高新技术产品的风采。徐工道路也推出系列优惠政策, 发布会现场十分火爆, 用户纷纷试乘试驾产品, 购机用户络绎不绝, 仅沈阳一站, 当场成交各类筑养护机械产品就达100余台, 金额达3000多, 充分显示出客户对徐工新一代产品的认可与支持, 引起行业轰动。

在产品观摩现场, 客户纷纷赞叹道:徐工道路发展真是让人瞩目, 不但筑养护机械产品成套性规模全国第一, 产品技术先进性领跑行业, 更是时刻为用户着想, 系列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将为我们节省大量资金成本。

徐工作为中国筑养护行业领军企业, 一直志在为用户提供最贴心的产品与服务, 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 引领行业发展。此次全系列、成套筑养护机械节能高效产品的发布既是对道路机械产品的全新升级, 又是对全国各地关注徐工发展的用户负责。就像3月28日广东站上, 中国道路机械专家泰斗、长安大学孙祖望教授说的那样:“徐工筑养护机械已实现了华丽转身, 成为公路建设和养护的中坚力量。他们更像是科研奇兵, 是改革创新的先行者。他们创造了与世界强手分庭抗礼的先进技术, 使我国筑养护机械技术乃至施工工艺发展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 锻造出了让国人自豪的‘大国重器’!”

发布会第11站走进四川

2014年4月29日, “大国重器节能先锋—徐工集团2014道路机械新品发布”第11站来到蓉城—四川成都, 来自巴蜀大地的百余名客户聚集到一起, 共同见证了代表最新节能技术的成套筑养护设备。

用户代表、四川省巴中市养护中心总经理王学明说:“透过这些高效、节能的新产品, 我们看到徐工在新型环保节能技术突破和应用、推动筑养路机械产品绿色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四川省公路学会会长杨晓坤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徐工道路机械所做的工作, 他评价称:“近两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持续低迷, 徐工道路机械仍投入巨大力量研发新产品、改进提升产品性能, 值得尊敬。”他认为, 市场竞争的焦点更加指向产品的本质, 更高效、更节能环保的产品受到热烈而广泛的关注, 徐工以节能、环保为特点的新一代产品真正抓住了细分市场的关键, 相信必将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四川省2014年公路投资重点

杨晓坤会长分析了当前的中国公路建设和养护市场, 并指出, 公路建设投资趋势总体上已经走过了V字形的谷底, 2020年以前, 全国公路建设投资将会保持稳定增长, 而且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未来市政道路建设投资持续增长是明确可期的, 这还不包括蓬勃发展中的公路养护和公路应急保通事业, 因此, 道路机械企业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这一分析在四川等地2014年的公路投资上也得到了反映。2014年, 四川将开工新建8条高速公路, 总投资1153亿余元。此外, 普通公路建设和养护年内力争完成投资705亿元, 主要瞄准民生、扶贫、恢复重建等重大方向。其中, 国省干线力争完成投资425亿元, 计划新开工干线公路700公里、建成470公里;农村公路力争完成投资220亿元, 力争新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 确保新建1.5万公里;养护等专项工程力争完成投资60亿元。

在产品现场展示环节, 错落有致排列的新产品被参会者们包围, 许多用户进入驾驶室进行试驾, 以亲手操作来体验这些行业最高水平的设备。四川鑫福高速设备部刘部长表示, 施工方的需求很简单, 就是能高效率、低成本地施工, 那么产品的先进性、节能性和性价比就非常重要, “徐工在节能技术上做文章是做对了!”

篇4:大国重器的智慧转型

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法国推行“新工业法国”……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则外移明显。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又向高效的欧美国家转移。

作为制造业大省,齐鲁大地上有许多产业巨头。像全国范围内的同行一样,他们也正在经历一场涅槃式的转型升级。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与大数据在这场大国重器的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助攻角色。

山推重工“拥抱”智能制造

整齐的布局、精密的仪表、熟练而认真的年轻工人……

10月9日,十一长假后的第二个工作日,本刊记者与“创新发展看鲁企”采访团十数人在山推集团的车间里走动着参观,却少见工人抬头观望。他们大多都很年轻,穿着统一的工作制服,眼随手,手随心。

在这种踏实而效率的风格中,山推集团一直不乏新闻。长假前一周,被誉为全球新兴市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风向标的BICES 2015,也就是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开幕。山推展位并没有如往届“宽敞”,却凭借着“新”与“智能”的精品策略,赢得关注。如他们的DE17R,是国内首创无线遥控静压驱动的无人驾驶环卫型推土机,完全由山推集团自主研发生产,其无线遥控可靠距离达500米。DE17R环卫型无人驾驶推土机的遥控系统,实现了推土机的远程作业电控制,采用电控静压驱动传动系统,自动适应负载变化,在不同工作负载下提供最佳推土速度。智能匹配技术,获得最高工作效率和最合理燃油经济性;整机综合燃油消耗降低到了10%—15%,具有遥控操作、安全、环保、高效、性能好等特点,在垃圾处理、建筑拆除、抢险、防爆、救援甚至军工等高危作业中工作游刃有余。

“DE17R一推出就被上海的老客户订购了。”山推集团常务总经理李殿和告诉记者,他们了解到客户对无人驾驶推土机的需求后,特别是废弃物处置中的恶劣环境对环卫设备智能化的迫切要求,他们举全公司之力投入到该款智能推土机的研发试验。

据悉,今年以来,各大传统工程机械企业均将智能化作为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数控”与“智能”,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领域,智能制造显然是工程机械企业的必由之路。李殿和告诉记者,“工程机械产业智能化”要为用户带来价值,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更多更高效的发展。但真正的智能化产品,应该是技术研究、工业设计、用户体验、工程实施的共同结果,是系统性科研实力的整合,以实现产品体验的一体化。在山推,装备车间的智能化和贯穿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等智能制造,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如果说一款无人驾驶推土机不足以彰显山推为客户量身定制高科技、智能化产品的能力,通过欧美CE认证的全液压推土机SD16YS、适宜在极狭窄场地作业的静液压传动推土机DH17、全球首台燃气推土机SD20-5LNG等新品,则是将智能融入到了制造的“血液”中,成为“山推制造”向“山推智造”全面升级的最好代言。

“中国制造2025”:

与时间赛跑

目前,中国制造业外移明显。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又向高效的欧美国家转移。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英国推出“制造2050”,法国推行“新工业法国”……

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今年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发布。

事实上,经过十余年的增长扩张,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痛苦的转型升级。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依赖进口,智能装备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还有大部分机器人和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也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则基本由国外垄断。因此,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正处于重要时间窗口,既需要与市场需求结合,更需要与时间赛跑,提升软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日前,一份名为《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的白皮书在北京发布。白皮书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解读,以及企业所面对市场环境的分析,提出“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

据悉,这份白皮书由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的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与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发布。除了提出“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白皮书还展开分析了新价值网络各环节的战略重点及核心能力,旨在为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制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提供指导。

白皮书指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即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共同作用,充分把握新工业时代下信息资源带来的机遇,以数据洞察为核心驱动力,贯穿参与者、产品与生产,实现跨界和全球化互联互通的协同,形成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价值网络。数据洞察作为核心驱动力,始终贯穿整个新价值网络。在新价值网络下,企业能够实现精准实时响应需求、持续优化产品研发创新、实时指导生产资源配置和决策以及全球范围内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潍柴的“智慧动力平台”

从开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蓝擎发动机,到中国第一台大功率缸内高压直喷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上市,填补了国内天然气缸内直喷发动机在应用领域里的空白;从提升核心技术、打造绿色动力到欧IV、欧V排放发动机率先上场;从中国最完整的发动机产业链条,到目前拥有商用车动力总成系统、工程机械动力系统、船舶推进系统、液压动力系统、新能源动力系统的五大核心技术方案,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始终引领产业升级步伐,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

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集团之一的潍柴集团,过去数十年的辉煌得益于转型升级,未来之路依然在新的转型升级中孕育与具象。近年来,潍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多元化、创新型、开放式企业集团,努力从一般技术向核心技术转型,从制造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工业革命4.0蓄势待发的当下,潍柴顺势而动,对外推出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智慧动力平台”智造理念。

据了解,这一平台包括潍柴WOS运营系统、全球研发共同体、优选的全球供应链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会员制专属服务等四大系统,分别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运营体制、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链集群以及完善的后市场服务保障,使平台不断突破创新,成为潍柴发动机新产品、新技术的孵化器。

潍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慧动力平台”的理念集成了潍柴十几年探索“智慧工厂”、“智慧物流”、“智慧营销”、“智慧管理”的建设成果,与“中国制造2025”内涵不谋而合。在生产制造环节,潍柴全力打造“智慧工厂”,有序推进互联网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在关键工序广泛普及机器人,将智能制造贯穿产品生产全过程,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将工人从高危、繁重的劳动工序中解放出来。其WD615/WP10等传统优势产品制造基地潍柴动力一号工厂,目前已实现自动化设备从“买进来”到“造出来”的转变。2014年,他们完成了34项技术含量高、实施效果好的自动化改造,为探索智能制造积累了技术经验和人才资源。

面对下游经销商,潍柴还先后开发了后市场服务系统、全球呼叫中心系统、车联我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车辆服务平台——共轨行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与市场业务有机结合,实现了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形成了立体多维“智慧营销”体系,为潍柴创新商业模式,试水后市场O2O电子商务,以及开拓国际化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篇5:观《大国重器》有感

最近看了一部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纪录片《大国重器》,该片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我深为片中的事件而感动和振奋。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每每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就感到无比自豪与兴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2013年11月7日,相信每一个徐工人都知道,我们上央视财经频道的《大国重器》了,每一个人都在下班后在家仔细观看了这个大型电视纪录片,这个记录了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徐工集团在最后亮相,更是着重介绍了我们突破难关,努力打造加重国之砝码,间接肯定了徐工集团在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位置,作为一名徐工人,我们当然为之骄傲与自豪。

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的源泉。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才能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的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哂纳感,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着改革、规范和完善保护激励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建设创新友好、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尊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向创新增值、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总之,要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事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发展就要创新,个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这样。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篇6:创新驱动“大国重器”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第一”之路(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主题系列报道:寻找中国创新榜样)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 曹昌|北京、长沙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2103年第45期)

2012年,一股“制造业回撤”的风潮在西方国家弥漫开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强调,为了让美国经济“基业长青”,需要重振制造业。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衍生品带来的虚假繁荣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实体经济对于国家发展、抵御经济危机具有决定性作用。

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在“赶路”。

2013年11月6日央视财经频道制作的专题纪录片《大国重器》播出,该片在回溯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奋进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成就和未来前景。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面临哪些挑战?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什么?中国如何完成从装备大国到装备强国的转变?

挺起腰杆谈价格

曾几何时,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在向外国买技术的日子里“不议价”成为许多中国企业心中永远的痛。

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性产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高压变频等战略性产业领域,该产品长期被国外垄断。

“定价权不在自己手里,即使有钱有时也买不到货,一台偌大的电力机车,往往就被几个(进口)关键零部件‘吃掉’了。”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江华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吃尽苦头后,公司终于在2009年完成IGBT器件的技术开发,产品不仅夺回了国内市场,而且海外市场供不应求。

目前,中国南车的IGBT器件除满足自身需求外,在全球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专利技术不仅在“买方市场”获得了主动,也在“卖方市场”挺起了腰杆。

中国瓮福集团董事长何浩明对此就很有发言权。2007年11月,瓮福集团成功中标世界上最大的磷肥选矿厂——沙特阿拉伯政府矿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回想当年,确保翁福集团在竞标中最后胜出的秘密武器是一项中国独有的可以从磷肥的副产品中提取无水氟化氢的技术装置。这项技术将给沙特工厂每年带来2亿美元的超额利润,这对沙特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但是氟化氢对贮藏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曾经一家南非企业想要引进这项技术和设备。当时,瓮福集团报出了将近1亿美元的转让价格。但对方一再要求价格让步。

拥有主动权的何浩明当即回绝了对方的讨价还价。“就这个价,要就要,不要就算。我们很自信,全世界你随便找,只有我们有这个技术。”

随后,南非人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寻遍全球,但最终发现,这项技术确实只有中国有,而且无可代替。一年后,南非人再次来到中国。何浩明告诉他们:由于原材料和人工费的调整,价格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20%。

“过去我们向国外买技术,外国人什么态度?过去我们很痛苦,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腰杆挺起来。”何浩明说。

正如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所说,“以前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对方)自然就把价格抬得比较高,所以最后你整个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

从“被人看不起”到“值得尊敬的对手”

2013年4月,全球工程机械最大规模的展示和采购平台宝马展在德国慕尼黑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联重科携全球最长泵车——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等数十台工程机械产品强势亮相。

中国企业第一次参加宝马展是1995年,当时只有一台装载机。与会者回忆,当时中国方面技术人员前往德国展位“取经”,询问是否可以拍照,德国方面会务组的负责人回答,“你可以用摄像机全程录下”,这位德国人又补充,“反正你们再怎么学也永远做不到。”

这句话,刺激了中国的工程师们。十余年时间,全球工程机械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世界最长泵车、世界最大起重机、世界最大压路机等一系列产品相继在中国企业“开花”,特别是全球混凝土机械前三强——德国大象、德国施维英、意大利赛法已分别被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联重科揽入各自怀中。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整个世界工程机械,完全是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主导,中国的工程机械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没有自己的地位。”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而在,我们不是在中国争地位,而是为中国争地位。”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说:“国家要建设,大量的工程机械要使用,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能力来建设自己的国家,我们要不断用新的装备来实现我们建设的目标,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安全、可靠。”

18年过去,中国工程机械总产值已经达到6000亿元,而中国也成为宝马展一个重要的举办国。来自中国的矿用自卸车、超级起重机等大吨位工程机械的亮相,吸引了全球客商的目光。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正在走出海外。

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是与东海岸自由女神像比肩的地标性建筑。1989年的一场大地震,使这座77年历史的大桥东段损毁严重。美国人曾断言,谁有能力建好这座大桥,谁就能够建造世界上所有的钢结构桥梁。在与国际制造强国的竞标中,2006年,美国人最终将大桥的钢结构制造交给了中国企业——振华重工。中国桥梁建设专家敲开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大门。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无法忘记10年前的那段经历,当时,企业正在国企脱困中挣扎,他决定去芝加哥国际机床展考察,“不比不知道,一比至少落后全球领先行业20年。”关锡友说,回来后,他们开始朝智能化数控机床的领域进军。

“要钱我就给钱,我月月给,年年给。开始投入的时候,越投入越艰难。”关锡友说,不管研发团队面临多大困能,他都始终为团队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砸进去几个亿,但他从不插手研发工作,因为他坚信,智能化是未来工业制造的核心。

2012年8月,经过5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全球第一台智能化数控机床诞生,关锡友激动得有点儿“不敢相信”。

随着这块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大脑”的诞生,中国人走进了全球机床制造商的顶级俱乐部。

这样的变化,也让国际对手极为关注。全球机床知名企业德玛吉的首席执行官在来到沈阳后感慨道,中国机床制造企业已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全球经济低迷的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

创新驱动生产力,中国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

工程机械、机电产品、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诸多行业,中国制造的产销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多组数据显示,中国装备制造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四年全球排名第一。但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长期被认为是品质低

下、价格低廉、劳动密集、科技含量不高的代名词。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直言:“我们现在装备制造业这些年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规模上来说我们已经是一个装备业的大国了,但是总体上来看,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2013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而这些行业无不与装备制造业有关。

以船舶为例,“十一五”期间突飞猛进之后,中国船舶制造业遭遇金融危机冲击,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中国船舶制造以散货船为代表的低端产品几乎全军覆没,而在全球近100艘LNG高端运输船订单里,中国企业仅得到了4艘船的订单,而制造能力更强的韩国则获得了90艘。

LNG是运送液化天然气的专用船舶,制造工艺难度极大,全球仅少数国家掌握该项技术,中国唯一能制造LNG高端运输船的企业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

“要想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不依赖租用的LNG船,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建造能力。”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总经理王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十几年前,日本对我们(技术)封锁,韩国人就更不客气,他说你们知道什么叫LNG?听着很不舒服。没办法,自己搞。第一条船,我们几乎用了7年时间才研发建造完成。今天,我们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建成一艘LNG船只需要两年。”

“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幅度为5.18%,而10年前是28%,什么原因导致的利润下滑?是需求趋缓。”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说,“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转型创新迫在眉睫。”

至于为什么要创新,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的话简单明了,他说,“现在我们大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和国外很接近了,其他国家再卖给你技术,那会影响它的市场,这就需要自我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所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国与国之间的装备制造业的竞争。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国博弈的核心。

中国装备制造业创造的“世界之最”

世界最大薄膜式LNG船

2008年4月,我国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船“大鹏昊”在上海顺利交付船东,这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型LNG船。

世界最大单臂起重船

2008年5月,振华重工成功交付当前世界起重量最大的“蓝鲸号”7500吨单臂架全回转自航浮式起重船。起重船是在水上将重物从一处安放到另一处的特种船舶,是海上油气田开采等海上工程的紧俏装备。

世界最大履带式起重机

2013年7月,徐工集团与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世界上单台起重能力最强的履带式起重机——4000吨级起重机成功启用。

世界最长泵车

篇7:《大国重器》观后感

智能制造是指工业企业广泛采用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并实现集成应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比较顺畅、柔性、敏捷,产品的电子信息技术含量也较高。智能制造是工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

工业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关键环节的智能化,包括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市场营销智能化。二是通过相关信息系统的综成应用产生的企业智能。例如,通过研发设计和生产的集成、生产与管理的集成、市场营销与研发设计的集成等,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业务与财务一体化、集团管控一体化。三是产品的智能化,即在产品中嵌入电子信息技术,增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在生产加工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工业控制软件、数控系统,推广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网络协同制造、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提高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进料设备、加工设备、包装设备等的联网协作,打造“无人工厂”。在企业管理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管理软件。鼓励工业企业开展ERP和MES集成应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车间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推广商业智能(BI)系统,鼓励企业建立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系统,发展辅助决策的“仪表盘”系统,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联机处理和数据挖掘,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促进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在企业内部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的集成、生产与管理的集成、生产与销售的集成、业务与财务的集成、总部与分支机构的集成,实现产销衔接、管控一体,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减低成本,控制风险。在企业之间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产业链协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相互共享设计、库存、物流等信息,以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总成本,实现即时生产。

篇8:大国重器

何为工匠?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工匠:手艺工人。

百度百科解释, 工匠: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人, 可称其为工匠。

伟大的时代呼唤大国重器和中国工匠精神

今年春天,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工匠精神”一词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报告中写道, “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庞大消费人群的出现, 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商品匮乏的年代, 人们对物品的需求是廉价实用;而如今, 经济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物品仅仅“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人们对产品要求更多:内在质量、技术含量、人文关怀、创意设计。

但是, 无法回避的事实是, 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 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 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大国重器是强国必由之路, 对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 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就是, 中国需要自己的国之重器, 而装备制造能力正是这个时代中国所需要的一种国之重器。

从古至今, 学会并制造出优良的工具是人类能力的某种无限延伸, 在历史的长河中, 谁最先拥有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 谁就会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引领者。中国近代历史的落后与挨打,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在这一历史时期, 中国的装备制造能力没有跟上世界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以致当时的国家装备制造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为此吃尽了苦头。

谁的制造能适应新的需求, 并且引领新的生活, 谁将创造未来。今天, 在装备制造领域, 国家间的竞赛, 已经拉开大幕。

高端装备制造业里面的竞争, 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需要一大批精益求精的技术工匠。

本年度最强智慧中国人纷纷角逐被汽车界赞誉为“奥斯卡”奖项技能大赛

工匠精神需要弘扬, 而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更需要被发现, 被培养, 被重用。中国制造需要一大批的智慧中国人。10月28日, 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和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主办,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柳州市总工会、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协办, 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广西机械工业联合会、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广西分中心承办的全国第四届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在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隆重举办, 经过层层选拔, 全国19家车企及一家职业院校的181名选手齐聚柳州, 角逐年度业界中国最强技术工。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于清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孙伯淮,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玲, 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毛迎春,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徐东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副主席李文纲, 广西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覃彦瑞出席开幕式。

全国乘用车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 被誉为业界的“奥斯卡”, 为业界技术工种最高竞赛。

本届竞赛的车型以参赛企业自主研发的车型为主, 从宝骏560到瑞虎3, 众多的自主品牌支撑着整个竞赛的实施。从整体发展来看, 国内企业的产品结构、工艺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创新开发能力和人员素质都在不同程度地进步, 逐步缩小着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

竞赛从筹备到预赛和决赛, 历时近一年, 经过层层选拔, 最终有一汽集团、东风汽车、上汽集团、吉利集团、奇瑞汽车、北汽福田、北京奔驰、北京现代、扬州技师学院等五大集团19家企业及一所职业院校的181名选手进入决赛。这些选手来自全国骨干车企, 是从众多参与者中, 通过赛鉴结合的预赛、比武, 脱颖而出的技术精英和生产骨干, 他们平均年龄31岁, 具备大专及以上高等学历的选手约占69%, 技师以上占到35%。

竞赛分SUV、MPV组, 2.0L及以上轿车组, 2.0L以下轿车组3个竞赛组别, 采用操作技能、技术答辩和理论知识考试3个竞赛项目。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于清笈表示, 我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到, 把高级技术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战略资源进行建设, 产业发展离不开行业精英, 在行业飞速发展的时期里, 精英人才是决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级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竞争, 就是人才竞争, 要以人才为本, 尊重人才, 爱护人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伯雄认为, 举办国家级的技术行业竞赛, 对制造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崇尚工匠精神的当下, 很多技术工种的待遇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 通过竞赛可以激励更多的技术工人在本职岗位上精益求精。特别是近年来, 多家车企将参加国家级竞赛的成绩与职称和待遇挂钩, 一些高级技工的薪酬与企业中层的薪酬持平, 这是一种尊重工匠精神的表现, 希望看到在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涌现出更多的技术能手。

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沈云啸说, 在公司里, 技术能手不仅是一种荣誉, 也会比普通员工多一份待遇, 这是我们对工匠精神的一种尊重。

为培养打造大国重器、中国工匠和智慧中国人汽车行业奋勇争先

智能制造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 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在未来的强国战略中, 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有着强劲的市场动力。

在“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 企业的技术力量、研发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学习和了解智能制造,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 帮助企业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转型升级。

全国第四届乘用车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就是深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 促进汽车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机械行业组织的国家级重要系列赛事之一, 也是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发布后, 汽车制造类职业工种——汽车装调工首个国家级竞赛项目。目的是要为机械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岗位环境和社会氛围激发广大职工崇尚技能、岗位成才的热情, 选拔汽车制造业中的优秀实用型人才。

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派出优秀选手参加全国第四届乘用车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 公司派出的1名参赛选手在全国近200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 斩获佳绩, 有1名选手获奖, 其中3名选手获得一等奖荣誉。其中, 凌少强和邓坚还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目标高度一致、充满激情、技术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 本次大赛取得的成绩是对公司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充分肯定。每年公司都会组织技能人员参加公司级、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 通过竞赛整体提升技能队伍水平, 为公司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转型成为国内主流乘用车企后, 公司继续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 打造具有SGM特色的工匠大师;同时, 继续利用劳模工作室、技师协会等平台发挥先模典型的传帮带作用, 储备未来技能大师。

而奇瑞汽车也在大赛中“夺金斩银”, 参赛的12名选手中, 有6人分别摘得一二三等奖, 3人获得“全国汽车行业操作技术能手”称号。奇瑞汽车代表队还因优异的集体成绩, 获得大赛颁发的“团体优胜奖”。

装调工就像汽车的“医师”, 负责诊断并排除汽车的各种故障与“疑难杂症”, 是产品品质的重要把关人之一。奇瑞此番出征的12名选手, 平均年龄31岁, 全是来自一线的技术精英和生产骨干。他们经过企业内部层层选拔, 从“大奇瑞”全球14个生产基地、以及观致和奇瑞捷豹路虎两大合资工厂的3588名预赛选手中脱颖而出, 均为今年奇瑞“全球制造工艺技能大赛”的优胜者。欲造车, 先造才。以“匠心打造卓越品牌”为企业愿景的奇瑞, 一直视“人”为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奇瑞汽车在提出“正向造车”理念的同时, 坚持“正向造才”, 努力打造一支真正有内涵、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素有“工程师文化”的奇瑞, 并不只对创新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前瞻科技高看一眼, 对传递在生产车间、岗位一线的“工匠精神”同样饱含敬意。为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工匠, 奇瑞将所有员工划分为行政管理、专业技术、技术工人三大系列, 分别设计出三条成长和晋升路径, 激励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奇瑞内部每年都会组织装调、涂装、焊接等多项技能大比武活动, 营造“学技术、学理论、比技能”的氛围,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人才。

在此次竞赛总决赛中, 来自吉利汽车研究院的范武荣获了个人竞赛优胜一等奖, 李海潭荣获个人竞赛优胜三等奖, 李浩、张智英等13名选手荣获竞赛优秀奖。吉利控股集团被大赛组委会授予“团体竞赛优胜奖”。代表吉利参赛的15名选手, 来自吉利汽车研究院及各制造公司, 经历了近一年时间, 结合生产实际的培训、考核、鉴定, 从子公司选拔赛、集团大赛中层层选拔, 最终脱颖而出。整个备战期间, 得到了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 以及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并以此为契机在各单位开展岗位练兵、岗位比武等活动, 在企业内部兴起了一股“技能热”。

大力建设、积极弘扬和不断提升中国重器和中国工匠精神的能力与水平

虽然已经有报道指出, 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 如马桶, 但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 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 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 与此同时, 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 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 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 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 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 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 工匠精神也不例外, 只不过, 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 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需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因此,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 更是一种精神品质。

其实,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等产品成为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稀罕之物。

工匠精神同时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培育“工匠精神”, 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 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要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 既要给精神荣誉, 更要给物质待遇, 不能让努力工作的人生活得尴尬, 要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

上一篇:遵义会议纪念馆下一篇:拆迁补偿 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