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的观后感

2024-05-07

大国重器的观后感(共10篇)

篇1:大国重器的观后感

充分展现了中国工业体系在近30年发展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经过,直到现在我们在某些领域已站在世界顶峰。泱泱大国,国大业大,推动和伴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被誉为全人类历史上最轰轰烈烈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是这一轰轰烈烈大事业中的核心部分。只有大工业,才能带来大发展;只有大工业,才能快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期盼已久的“中国梦”。目前中国工业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亟待转型升级。例如,许多城市可用的工业用地所剩无几,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一些重要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智能制造是指工业企业广泛采用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并实现集成应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比较顺畅、柔性、敏捷,产品的电子信息技术含量也较高。智能制造是工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

工业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关键环节的智能化,包括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市场营销智能化。二是通过相关信息系统的综成应用产生的企业智能。例如,通过研发设计和生产的集成、生产与管理的集成、市场营销与研发设计的集成等,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业务与财务一体化、集团管控一体化。三是产品的智能化,即在产品中嵌入电子信息技术,增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在生产加工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工业控制软件、数控系统,推广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网络协同制造、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提高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进料设备、加工设备、包装设备等的联网协作,打造“无人工厂”。在企业管理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管理软件。鼓励工业企业开展ERP和MES集成应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车间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推广商业智能(BI)系统,鼓励企业建立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系统,发展辅助决策的“仪表盘”系统,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联机处理和数据挖掘,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促进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在企业内部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的集成、生产与管理的集成、生产与销售的集成、业务与财务的集成、总部与分支机构的集成,实现产销衔接、管控一体,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减低成本,控制风险。在企业之间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产业链协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相互共享设计、库存、物流等信息,以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总成本,实现即时生产。

智能工业是先进工业的重要内容。中国工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向产业链高端跃迁,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必须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正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大力发展智能工业将成为我国工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篇2:大国重器的观后感

大国重器讲述了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由原来的依赖进口到实现自我生产并最终成为重要的出口国,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制造,推进繁荣和成长;我们创造,走向自立和强盛;我们前行,让梦想变成现实”。如果将规模进行微缩,在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反映到微小公司的发展上;

首先,公司高层的视野和眼光;

公司高层的决策决定了公司发展走向,所以公司是否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公司高层的视野及眼光;市场青睐的是富于远见并敢于冒险的企业,洞悉市场需求,分辨这需求是处于朝阳阶段还是夕阳阶段,才能选择和决定更富于前景的发展项目;而有时,需要考虑的是社会的发展趋势,资源分配和整合的方向,综合考虑,及时目前市场需求量不大,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很大,这样的项目即使存在很大的风险,有时可能也是选择的目标;

同时,在公司的发展最具优势的项目上,要有居安思危的看法,关注社会发展和市场动态,否则也容易在短时间内被淘汰;例如在港口机械发展中,谁能想到,占有市场70%份额的公司会因为曾经仅依赖进口的中国在技术上的发展而丧失殆尽呢?

其次,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开发能力,是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中国在沙特磷肥选矿厂的工程竞标中,因为独有的磷肥提取氟化氢的技术而中标;南非人为了这项技术,与中国讨价还价无果后在全球苦苦寻找一年,但没能找到如此先进的提取技术,所以不得不花费更高的代价来换取这项技术;因此,一项独有的技术,可以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财富、独有的市场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设计开发能力,并不是全部着眼于从无到有的开发,有时候从别人身上学习然后经过自己的优化,将技术升级成为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反而能看的更远。徐工集团的工程师去德国学习时被取笑说“你们再怎么学也永远做不到”,然而中国工程师却用实际行动和丰硕的学习成果回应了德国人的讥刺,让竞争对手都感到惊惧;所以技术人员具备优良的学习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优化,去创新,将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的能力有时比从无到有的创造能力更为重要;

第三,人才~追赶和超越的基础

一个公司需要有很好的技术开发人员的技术引领,也需要掌握熟练技能的普通工人的生产支持。成熟产品的生产,全部依赖普通员工,而有时候的技术创新也只有普通员工可以做的到;杨建华,普通的焊接工人,凭借自己40多年的焊接生产经验,完成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外壳的分体焊接技术,150多个部件,严格的焊接顺序和焊接工艺要求,没有丰富的经验,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创新不是只有技术开发人员才拥有的特权,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一些特殊的生产技能,永远无法被机械取代,所以技艺的传承,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每一个陪伴公司前行员工都是公司的瑰宝;

第四,严谨的制造态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中国动车在制造过程有很多“零”标准,如车厢外层铝合金焊接必须零差错,才能保证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身不会开裂;整车有几万根线,每根线都要做到零接错等等,这些“零”标准都体现了在制造过程中的严谨态度;

生产制造过程中,很多工序都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枯燥的工作需要的是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认真,而一些必要的详细的作业指导,可以给这些繁琐的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这些重复性的工作也可以统计出必要的生产数据,从而在工艺上进行完善,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例如动车制造中,苏健通过自己记录的1多个密封管压管数据,自主开发了自动弯管软件,解决了任何弯管难题,这就是在劳动中创造的智慧。

在质检过程中,更要贯彻严谨的态度,需要始终记得肩负着的责任,应使产品处于完全可控的状态,这样才能树立质量诚信、可靠性;

第五,资源的配置和整合;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每个项目涉及的部门很多,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顺利生产,质量可控,出货顺利,需要各个部门的工作配合;同时各个部门的资源也需要合理的配置,必要时的资源整合才能促进项目的快速进展;

第六,个人感触;

篇3:大国重器的观后感

徐工新一代新产品获广泛认可

此次“大国重器节能先锋”发布会, 徐工道路携在筑路机械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与用户亲密接触, 全是徐工道路历经多年科研攻关, 面向全球用户推出的拳头产品。发布会所到之处, 用户齐聚, 争相目睹徐工“先进、可靠、节能、高效”新一代高新技术产品的风采。徐工道路也推出系列优惠政策, 发布会现场十分火爆, 用户纷纷试乘试驾产品, 购机用户络绎不绝, 仅沈阳一站, 当场成交各类筑养护机械产品就达100余台, 金额达3000多, 充分显示出客户对徐工新一代产品的认可与支持, 引起行业轰动。

在产品观摩现场, 客户纷纷赞叹道:徐工道路发展真是让人瞩目, 不但筑养护机械产品成套性规模全国第一, 产品技术先进性领跑行业, 更是时刻为用户着想, 系列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将为我们节省大量资金成本。

徐工作为中国筑养护行业领军企业, 一直志在为用户提供最贴心的产品与服务, 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 引领行业发展。此次全系列、成套筑养护机械节能高效产品的发布既是对道路机械产品的全新升级, 又是对全国各地关注徐工发展的用户负责。就像3月28日广东站上, 中国道路机械专家泰斗、长安大学孙祖望教授说的那样:“徐工筑养护机械已实现了华丽转身, 成为公路建设和养护的中坚力量。他们更像是科研奇兵, 是改革创新的先行者。他们创造了与世界强手分庭抗礼的先进技术, 使我国筑养护机械技术乃至施工工艺发展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 锻造出了让国人自豪的‘大国重器’!”

发布会第11站走进四川

2014年4月29日, “大国重器节能先锋—徐工集团2014道路机械新品发布”第11站来到蓉城—四川成都, 来自巴蜀大地的百余名客户聚集到一起, 共同见证了代表最新节能技术的成套筑养护设备。

用户代表、四川省巴中市养护中心总经理王学明说:“透过这些高效、节能的新产品, 我们看到徐工在新型环保节能技术突破和应用、推动筑养路机械产品绿色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四川省公路学会会长杨晓坤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徐工道路机械所做的工作, 他评价称:“近两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持续低迷, 徐工道路机械仍投入巨大力量研发新产品、改进提升产品性能, 值得尊敬。”他认为, 市场竞争的焦点更加指向产品的本质, 更高效、更节能环保的产品受到热烈而广泛的关注, 徐工以节能、环保为特点的新一代产品真正抓住了细分市场的关键, 相信必将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四川省2014年公路投资重点

杨晓坤会长分析了当前的中国公路建设和养护市场, 并指出, 公路建设投资趋势总体上已经走过了V字形的谷底, 2020年以前, 全国公路建设投资将会保持稳定增长, 而且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未来市政道路建设投资持续增长是明确可期的, 这还不包括蓬勃发展中的公路养护和公路应急保通事业, 因此, 道路机械企业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这一分析在四川等地2014年的公路投资上也得到了反映。2014年, 四川将开工新建8条高速公路, 总投资1153亿余元。此外, 普通公路建设和养护年内力争完成投资705亿元, 主要瞄准民生、扶贫、恢复重建等重大方向。其中, 国省干线力争完成投资425亿元, 计划新开工干线公路700公里、建成470公里;农村公路力争完成投资220亿元, 力争新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 确保新建1.5万公里;养护等专项工程力争完成投资60亿元。

在产品现场展示环节, 错落有致排列的新产品被参会者们包围, 许多用户进入驾驶室进行试驾, 以亲手操作来体验这些行业最高水平的设备。四川鑫福高速设备部刘部长表示, 施工方的需求很简单, 就是能高效率、低成本地施工, 那么产品的先进性、节能性和性价比就非常重要, “徐工在节能技术上做文章是做对了!”

篇4:大国重器的智慧转型

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法国推行“新工业法国”……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则外移明显。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又向高效的欧美国家转移。

作为制造业大省,齐鲁大地上有许多产业巨头。像全国范围内的同行一样,他们也正在经历一场涅槃式的转型升级。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与大数据在这场大国重器的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助攻角色。

山推重工“拥抱”智能制造

整齐的布局、精密的仪表、熟练而认真的年轻工人……

10月9日,十一长假后的第二个工作日,本刊记者与“创新发展看鲁企”采访团十数人在山推集团的车间里走动着参观,却少见工人抬头观望。他们大多都很年轻,穿着统一的工作制服,眼随手,手随心。

在这种踏实而效率的风格中,山推集团一直不乏新闻。长假前一周,被誉为全球新兴市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风向标的BICES 2015,也就是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开幕。山推展位并没有如往届“宽敞”,却凭借着“新”与“智能”的精品策略,赢得关注。如他们的DE17R,是国内首创无线遥控静压驱动的无人驾驶环卫型推土机,完全由山推集团自主研发生产,其无线遥控可靠距离达500米。DE17R环卫型无人驾驶推土机的遥控系统,实现了推土机的远程作业电控制,采用电控静压驱动传动系统,自动适应负载变化,在不同工作负载下提供最佳推土速度。智能匹配技术,获得最高工作效率和最合理燃油经济性;整机综合燃油消耗降低到了10%—15%,具有遥控操作、安全、环保、高效、性能好等特点,在垃圾处理、建筑拆除、抢险、防爆、救援甚至军工等高危作业中工作游刃有余。

“DE17R一推出就被上海的老客户订购了。”山推集团常务总经理李殿和告诉记者,他们了解到客户对无人驾驶推土机的需求后,特别是废弃物处置中的恶劣环境对环卫设备智能化的迫切要求,他们举全公司之力投入到该款智能推土机的研发试验。

据悉,今年以来,各大传统工程机械企业均将智能化作为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数控”与“智能”,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领域,智能制造显然是工程机械企业的必由之路。李殿和告诉记者,“工程机械产业智能化”要为用户带来价值,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更多更高效的发展。但真正的智能化产品,应该是技术研究、工业设计、用户体验、工程实施的共同结果,是系统性科研实力的整合,以实现产品体验的一体化。在山推,装备车间的智能化和贯穿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等智能制造,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如果说一款无人驾驶推土机不足以彰显山推为客户量身定制高科技、智能化产品的能力,通过欧美CE认证的全液压推土机SD16YS、适宜在极狭窄场地作业的静液压传动推土机DH17、全球首台燃气推土机SD20-5LNG等新品,则是将智能融入到了制造的“血液”中,成为“山推制造”向“山推智造”全面升级的最好代言。

“中国制造2025”:

与时间赛跑

目前,中国制造业外移明显。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又向高效的欧美国家转移。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英国推出“制造2050”,法国推行“新工业法国”……

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今年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发布。

事实上,经过十余年的增长扩张,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痛苦的转型升级。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依赖进口,智能装备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还有大部分机器人和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也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则基本由国外垄断。因此,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正处于重要时间窗口,既需要与市场需求结合,更需要与时间赛跑,提升软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日前,一份名为《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的白皮书在北京发布。白皮书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解读,以及企业所面对市场环境的分析,提出“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

据悉,这份白皮书由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的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与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发布。除了提出“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白皮书还展开分析了新价值网络各环节的战略重点及核心能力,旨在为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制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提供指导。

白皮书指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即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共同作用,充分把握新工业时代下信息资源带来的机遇,以数据洞察为核心驱动力,贯穿参与者、产品与生产,实现跨界和全球化互联互通的协同,形成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价值网络。数据洞察作为核心驱动力,始终贯穿整个新价值网络。在新价值网络下,企业能够实现精准实时响应需求、持续优化产品研发创新、实时指导生产资源配置和决策以及全球范围内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潍柴的“智慧动力平台”

从开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蓝擎发动机,到中国第一台大功率缸内高压直喷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上市,填补了国内天然气缸内直喷发动机在应用领域里的空白;从提升核心技术、打造绿色动力到欧IV、欧V排放发动机率先上场;从中国最完整的发动机产业链条,到目前拥有商用车动力总成系统、工程机械动力系统、船舶推进系统、液压动力系统、新能源动力系统的五大核心技术方案,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始终引领产业升级步伐,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

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集团之一的潍柴集团,过去数十年的辉煌得益于转型升级,未来之路依然在新的转型升级中孕育与具象。近年来,潍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多元化、创新型、开放式企业集团,努力从一般技术向核心技术转型,从制造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工业革命4.0蓄势待发的当下,潍柴顺势而动,对外推出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智慧动力平台”智造理念。

据了解,这一平台包括潍柴WOS运营系统、全球研发共同体、优选的全球供应链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会员制专属服务等四大系统,分别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运营体制、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链集群以及完善的后市场服务保障,使平台不断突破创新,成为潍柴发动机新产品、新技术的孵化器。

潍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慧动力平台”的理念集成了潍柴十几年探索“智慧工厂”、“智慧物流”、“智慧营销”、“智慧管理”的建设成果,与“中国制造2025”内涵不谋而合。在生产制造环节,潍柴全力打造“智慧工厂”,有序推进互联网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在关键工序广泛普及机器人,将智能制造贯穿产品生产全过程,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将工人从高危、繁重的劳动工序中解放出来。其WD615/WP10等传统优势产品制造基地潍柴动力一号工厂,目前已实现自动化设备从“买进来”到“造出来”的转变。2014年,他们完成了34项技术含量高、实施效果好的自动化改造,为探索智能制造积累了技术经验和人才资源。

面对下游经销商,潍柴还先后开发了后市场服务系统、全球呼叫中心系统、车联我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车辆服务平台——共轨行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与市场业务有机结合,实现了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形成了立体多维“智慧营销”体系,为潍柴创新商业模式,试水后市场O2O电子商务,以及开拓国际化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篇5:大国重器观后感

首先这绝对是个带给人正能量的记录片,它让我们众多的工科生热血沸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让我们真正了解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以前说到制造业,我脑海里的印象是粗笨的大机器,是落后的人口密集型产业,是大车间里一排排的工人。这是我第一次获得对中国的制造业这么详细的了解。制造业包含大器件更注重小细节,虽然这些话在平日里也总听到,但通过这部片子确实让我体会更多,感触更深。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虽然起步晚,落后先进国家一大截。但经过几十年的快速追赶,我们已经有了不少能和先进国家比肩的技术和产品,有些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些在我国北部发展起来的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引进技术、购买专利到自主研发的发展过程。这些大型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贡献很大,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竞争力。这种掌握核心工业技术的能力才能让国家在国际对话中挺直腰板,不受制与别国。

落后时期,我们总是处于学习、模仿的阶段,在外出交流学习或者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轻视或者排挤。在该片中,中国工程师展现出的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简单平凡的生活习惯、坚持不懈的钻研态度最让人肃然起敬,不断追赶世界的脚步。他们穿着朴素的工作服,说着简单质朴的话,每天奔波在巨大的车间或工厂,面对缄默无言的机器,默默无闻地进行着不断重复的研究或试验。他们是中国亿万工人中最普通的一个,有些人或许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依旧在工作岗位上长期钻研,他们工作的场所和穿戴可能没有白领或者其他产业部门来得光鲜,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为国家节省一个天文数字的成本,或者让中国的工业势力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与他们这种”相对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气度和等待相比,我们这些心浮气躁的学生,真应该好好反思了。

篇6:大国重器观后感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然而依然面临中小企业没饭吃;劳动力成本逐渐增高竞争优势减小等现实问题。不过无论如何,作为一部略显特殊的纪录片,《大国重器》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去关注默默支撑着我们的工业制造业。片中为我们介绍的杨建华,是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普通的焊接工人,自己琢磨着学会了小提琴,但就是这双按动琴弦的手,当年制造出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外壳,现在大型压缩机的外壳焊接中,普遍采用的分体焊接制造技术,这套工艺是杨建华靠自己的经验,在工作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不得不令人佩服!还有来自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印建安,在一次全厂大会上,把一封来自云南云峰化工厂的信念了一遍又一遍。信里,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女工,诉说了她在使用硝酸机组时的困惑,由于机器性能的不稳定,让她随时都担心自己的机组出现故障。这封信震动了所有员工,他们把云南的这套机组拉回了西安,并捐款130万元,为这家化工厂更换了最新型的设备。

《大国重器》反映了这样一批有信念、有坚守、默默奉献的中国工业人。这些工业人中,有雄心勃勃向高端领域进军的企业家,有数控机床研发中屡败屡战的工程师,有动车制造中精益求精的女焊工师傅,更有无数个车间里那些最普通最寻常的一线工人。这样一些人,如果不是《大国重器》的播出,可能根本不会被一般公众所知晓。然而,正是有了他们的热情、理想、信念、汗水、青春和付出,这个国家的产业才有了脊梁,这个国家的梦想才有了最坚强的依托!打造大国重器需要知识和技术,同样需要信念和风骨。

篇7:大国重器观后感

近日,我观看了《大国重器》,片中再现了30年来中国装备工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看后令我热血沸腾。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创新发展的例子。

如大型风力发电机、高级数控机床、汽车冲压生产线、高铁列车、石油管道压缩机等等。但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还是一穷二白,我们有的东西都是进口的,但我们是大国而不是强国,我们开始了自主创新的过程。经过了近50年的奋斗,中国的许多制造技术赶超了世界水平,但能源消耗还是很大,很多技术还处于落后。

篇8:大国重器的文化之功

“十二·五”期间,徐工集团在企业深厚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大力培育“诚信、尊重、创新、奋斗”的特色徐工文化,通过实施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广泛开展文化传承系列活动,深入推进“绿色创想”“质量生命”等品牌文化活动,积极构建全球竞争文化软实力,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国装备制造的“大国重器”。

发展文化理念 丰富文化内涵

聚焦核心价值,挖掘文化内核。围绕“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核心价值观,按照“千亿元、国际化、世界级”战略目标,大力培育以“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为核心价值观的徐工文化。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徐工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启动了企业文化战略规划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和落地,不断适应经济新常态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促动企业新一轮真正意义的脱胎换骨和自我变革。

诊断文化现状,明晰改进方向。通过研究战略规划、董事长讲话、内审制度等材料,整合、分析公司各级领导、部长、各二级公司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合作伙伴、客户共计243人访谈内容,以及1 745名海内外干部员工网络调研问卷,完成了8家国内外世界级标杆、同行企业文化案例分析,形成了《标杆研究报告》《企业文化诊断报告》。召开项目团队系列学习研讨会,系统剖析徐工发展的成功经验、问题差异、标杆启示以及文化建设的路径办法和改进方向,厘清了文化传承、文化扬弃、文化融合的关键要素。

完善文化理念,形成文化体系。在前期充分调研、对标、研讨、诊断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九大方向、多层级的专题研讨会,进一步凝聚共识,对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进行了重新梳理、完善和阐释,提炼形成“使命、愿景、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的核心理念体系、“客户导向文化、学习文化、创新文化、质量文化、绩效文化”的子文化体系、“高层、中层、员工”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徐工巴西、徐工欧洲公司的亚文化体系。

加强平台搭建 促进文化渗透

搭建思想引导平台,促动思维变革。在企业文化战略规划的同时,不断深化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密切关注国内外舆论动向,紧密配合集团战略导向,结合集团经济工作会议、人才战略大会、董事长质量奖大会、科技创新大会、职工代表大会、中航案例分享大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开展针对性的危机、创新、质量形势教育与文化渗透活动,充分运用内外传播平台和渠道,造响大声势,传递正能量,推动强互动,凝聚激发起各类人才的创新奋斗激情,推动转化为公司上下爬坡过坎、改革创新、持续发展和“珠峰登顶”的强大势能。

搭建活动互动平台,促进文化传承。结合徐工集团成立25周年,实施以“追梦之路”为主题,以“记忆徐工”传扬文化基因、“体验徐工”品味创新成就、“创想徐工”展望未来梦想的系列文化传承活动。徐工体验厅项目的建成,在全面展示公司发展脉络和经营成就、传承徐工文化和徐工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2014年11月18日开馆以来,共接待公司内外473批次14 511人参观,尤其是组织近五年入职的万名青年员工参观体验厅活动,深度焕发起全员在记忆中品味、在体验中思考、在挚爱中奋进的理想信念与激情豪情。同时,加强企业文化载体建设,以徐工集团报、官网、微信、微博等,以及各二级公司自媒体、画廊、演讲、快板说唱等形式载体,设话题专栏,推劳模标杆,树人物典型,讲成长故事,论创新案例,潜移默化,悄然渗透。通过编排徐工艺术节“在路上”舞台剧、开展“徐工我最懂”微信互动、编写出版《劳模风采录》《品牌文化故事》等多种方式,多层面、多视角彰显了徐工独特的奋斗文化,诠释了融合时代元素的创新文化内核。

搭建主题项目平台,力促创新和质量文化。全力推动徐工集团“珠峰登顶”战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责任的快速传导执行,激发全员、全价值链的创新活力,面向集团深入推进“绿色创想”主题活动。借助“绿色创想”活动平台,不断带动各单位构建聚焦10%难题的前瞻创新和系统创新能力。2014年聚焦企业瓶颈问题立项817项,48个优秀项目获“董事长绿色创想奖”表彰,2015年对298项创新课题抽样论证、专题评审,优化形成295项更加聚焦的绿色创想项目。同时,培育以“卓越”为核心的质量文化,组织在全公司、全价值链开展了“质量·生命”活动。以《我们的质量信条》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载体多元、层次丰富的“精神洗礼、透视辨析、改进提升”活动,促动干部员工、合作伙伴质量生命意识、质量尊严、质量荣辱观的确立,促动高层领导和中层干部带头开展透视辨析,促动各单位改善提升,切实建立起“铸就世界级品质,成就世界级品牌”的信念信仰,构建契合徐工文化特质的质量管理新模式。

促进文化落地 打造大器文化

以文化促经营。通过文化的提炼、整合、宣贯、渗透和融入,以及文化项目的实施和落地,使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适应 经济新常态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促动企业新一轮真正意义的脱胎换骨、自我变革和创新发展。公司基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了绩效管理体系,使每个员工的绩效、部门的绩效、组织的绩效都能得到有效的评估和管理,让文化真正融入公司、部门、员工的行为和经营活动中。持续开展“忠诚、信用”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徐工利益高于一切教育,倡导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大力培育爱岗敬业典型。面向市场,开展全球协同研发,定制化设计和人性化改进,提升产品价值和客户感受。面向客户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启动“一带一路”全球服务行,打造全身心服务品牌,深化后市场建设,以实际行动诠释“徐工徐工,助您成功”的客户导向内涵。

nlc202309081123

以文化促创新。为了保证创新文化的落地,重新修订技术创新制度和管理创新制度,从机制上保证了创新文化与管理制度的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企业的全方位创新。深化管理创新,两个创新项目获得全国管理创新一等奖。技术创新方面成果斐然,建立了全球研发体系,“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设立,被国家授予“中国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全国两化融合标杆企业”。在高端工程机械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研制出全球最大1 600吨全地面起重机和4 000吨级履带起重机、国内首台400吨级大型矿用挖掘机、国内最大吨位12吨装载机、ET110越野挖掘机(蜘蛛侠)、大型成套筑路机械等100多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4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面对市场竞争挑战,执着坚守装备制造业,不断由制造型向服务制造服务型转变,大力实施“徐工制造2025”、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发展重卡、环境产业,推进混合所有制转型变革。

以文化促国际化。通过全方位布局全球,构建了覆盖五大洲的营销服务网络,发展了280多家海外代理商,组建了欧洲、美国研发中心和欧洲采购中心,在德国、巴西、美国、印度、奥地利等地拥有了制造基地,在乌兹别克斯坦、波兰、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伊朗等国建立散装件工厂。并购了混凝土机械跨国企业德国施维英公司和欧洲2家零部件公司。徐工产品已出口到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徐工”品牌出口总额和公司海外收入持续保持国内行业第一。

以文化促责任。精心、贴心、细心地开展了360度系列关爱行动,关注职工健康发展,关注职工家庭需求,关注职工成长进步,尊重职工价值实现、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提升、兴趣拓展等诉求。实施五大关爱,开展了心声倾听、健康关心、排忧解难、专题讲座、“六一”亲子、联谊鹊桥、集体婚礼等系列活动。注重国际化文化体系搭建,通过在徐工巴西公司开展亚文化研究与实践,并购德国施维英公司、荷兰AMCA公司,开展中德、中荷技术和文化融合渗透,积极为当地税收、就业、环保、市政建设和公益做贡献,树立了负责任的全球企业和公民形象。同时,聚焦“徐工,让世界更美好”公益价值主张,以抗震救灾、扶贫济困、教育助学、行业发展、绿色环保为五大公益领域,以12项全球公益项目为支撑的徐工公益架构体系,清晰、准确地向全球传播徐工普世价值。近五年来,在抗震救灾、教育助学、扶贫济困、社区服务、体育文化赞助等方面的公益捐赠达2 500余万元,无论是四川雅安、云南鲁甸、天津港爆炸,还是智利地震、巴西SC州水灾,都第一时间迅速响应,派出救援人员和设备进入灾区进行现场施救,提升了徐工高端世界级品牌美誉度。

“十三·五”,徐工集团将围绕“国际化、精益化、补短板、可持续”的新经营发展理念,持续完善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以先进的理念、制度、行为、形象推动文化落地,实现中高层和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深度认知,有效融入制度和经营管理,并落实到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组织变革和国际化、世界级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使命:探索工程科技,为全球工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核心价值观: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

企业精神:精益、专注、创新、奋斗

行动信条:诚信正直、客户导向、追求卓越、团队协作

经营理念:国际化、精益化、补短板、可持续

管理理念:系统化、科学化、模式化、精细化

工作理念: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导向

干部座右铭:有忠诚,有定力,有张力,有担当

员工座右铭:能学习,能协同,能干事,能吃苦

企业愿景:成为全球信赖、具有独特价值创造力的世界级企业!

(责任编辑:胡 正)

篇9:大国重器观后感

“我们制造,推动繁荣和成长;我们创造,走向自立和强盛;我们前行,让梦想变为现实„„”——这是国内首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每一集的开篇语,它拉开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装备制造业的展示帷幕,引领着我们走入机械制造的核心,一起见证机械制造推动国家走向自立自强的生动历程。

《大国重器》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纪录片分为《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一系列六个专题的故事,每一个专题的观看,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集:《国家博弈》 人类进化的长河中,250万年的工具制造史,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蛮荒时代的生存需求,到战争年代的称雄争霸,再到和平时期的繁荣发展,工具制造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从未改变。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在全球,机器制造每天都在创造着奇迹,机器制造的竞争每时每刻都体现着国家之间的博弈。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经赶超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

这一集中主要讲述了中国瓮福集团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提振了约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GDP增长,带动上百家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当全世界的港口都在使用着中国的港机设备时,振华港机又走向更高更远的远洋海工装备,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水钻井平台、海上石油铺管船、大型海上浮吊已经制造完成;湘潭电机厂以电机 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收购了有“风车王国”之称荷兰的风电制造企业达尔文公司,并承 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下一代太阳能和陆地、海上风电设备的研制,在未来国际核心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的故事„„

第二集:《国之砝码》

先进的机器制造,强硬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脊梁,从百万吨乙烯工程的自主制造,到高端数控机床实现突破,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中国的机器制造已经开始从学习走向创造,国际垄断逐渐被冲破,国家经济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这一集主要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第三集:《赶超之路》

装备制造从来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足的天然气,灯火辉煌的城市,不再遥远的城市旅行,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舒适和方便。这一切,有的来源于造船领域中最亮的那颗明珠;有的得益于水电、火电、核电等国际领先的成套设备;有的来自速度,高速铁路列车让人们实现了朝发夕至、一日千里的飞驰梦想„„

中国装备制造的赶超之路,就是中国人日益追赶美好生活的富足之路。

这一集主要讲述了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

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在经历的一场转型,一次革命,它每分每秒都在改变着中国。从观念转型带动结构转型,不断突破行业边界,以总包和服务赢得先机,让机器充满智慧,让销售走向极致,突破中国制造“空壳化”,这是迈向高端制造的国际路径。我们将进入一个个精妙的世界,探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供需链条,揭示解决这一切的动机和变革的艰辛。“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这一集主要讲述了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真正的世界级自主创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怎样取得?它如何驱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实现超越,让速度更快、让效率更高?全球顶级制造企业大手笔接纳中国机器的时代已经开启。当中国的机器制造能力越来越扎实、越来越稳健地向高端攀升,创新的能力也开始大规模出现。这里将展现产业升级带来的创新动力,这里将展示创新驱动如何助力中国企业一步步走向世界高端制造领域。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这一集主要讲诉了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装备强国出发„„

第六集:《制造强国》

从浩瀚的宇宙,到蔚蓝的海洋、再到广袤的大地,从传统的制造领域,到世界潮流最前沿,中国装备制造已经今非昔比。全球第一的制造总量,令世界瞩目。未来10年,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将会建立,基本掌握高端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今天的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这一集主要讲述了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无锡叶片和正泰集团凭借对质量的苛求向世界进军,他们都用着各自的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看完这个纪录片,对我产生了很大震撼,我看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了解到很多机械行业的知识,对我将来的的职业规划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里面有几个细节可以让我深有感触:

一、装备制造业不被国人关注。虽然我们国家有这么多企业获得的这些成就都很值得说道,但除非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员,知道这些企业的国人是非常少的。

二、机械行业女职工也可以引领高端。片中出现的很多高技能人才都是女性,例如陕鼓百亿吨乙烯压缩机的叶轮设计者、攻克转子焊接技术的刘霞等。

三、严谨的工作态度比技能更重要,片中讲到铝合金焊接时,焊接教练说,焊品如人品,需要表里如一,车间工人很多都做不到这种工作态度,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机制,完善监督体系来让工人养成严谨的习惯。

四、经验汇集也是一种智慧的创造。将日常工作经验,工作数据等产生的实际解决方案汇集起来,规范化,标准化,可以生成很多教科书上学习不到的技术知识财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制造业水平上的极大提升,从一个基本没有重工业基础的制造业弱国,到现在的制造业大国,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我们不能就此松懈,还需为实现“强国梦”而继续奋斗,改变大而不强,攻克高端制造难关,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决心,也感受到了迈出的坚定步伐。短短六个小时的视觉知识盛宴,让我更坚定了继续作为机械人奋斗下去的决心。

篇10:《大国重器》观后感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第二集:《国之砝码》

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第三集:《赶超之路》

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装备强国出发。

第六集:《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无锡叶片和正泰集团凭借对质量的苛求向世界进军,他们都用着各自的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每每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就感到无比自豪与兴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

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中国大机械的一份子,一种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抓住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注重核心员工的国际化的培训和学习,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已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最后应该注重行业系统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阶段经过近30年的技术追赶我们再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也在缩短着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但作为机械行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不能沉醉于目前取得的一部分成就,以强烈的危机感鞭挞自己,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任然是一个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上一篇:政治账贡献账廉洁账下一篇:企业公章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