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国工匠观后感

2024-05-27

看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12篇)

篇1:看大国工匠观后感

看大国工匠观后感

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短片,讲述了8个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这8个人虽普通却又不平凡。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都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也没有什么绝世的发明创造,在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身影;说他们不平凡,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他们成为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孟剑锋,錾刻技师,北京工美集团技工,国家高级技师,他的錾刻产品成为了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国元首。

顾秋亮,年近60的老工人,练就了手眼神功,装配技术精确到“丝”级,“蛟龙号”潜水艇玻璃窗的组装非他莫属。

胡双钱,中国商飞总制造中心高级技师,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技师,大飞机的一些零部件须手工磨造,只有他能完成。

高凤林,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国家高级技师,航天飞船发动机焊接的不二人选。

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捞纸是宣纸制作众多工序中最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众多书画名家点名要周东红做的宣纸。

张冬伟,掌握了一手焊接的好技术,LNG船上“缝”钢板,钢板之间严丝密缝,浑然天成。

宁允展,高铁研磨师,南方四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捣鼓机器,后来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为保证高铁在安全的前提下高速运行,高铁车轮的关键部位需要手工研磨,这工作就由宁允展来负责。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首席钳工。海底遂道中防水工程至关重要,作为关键部位的防水阀安装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隧道工程的成败,容不得半点失误。管延安就是防水阀的安装工,是这个关口的把关人。

这些人虽然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技术工人,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勤奋、钻研、敬业,喜欢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都努力把产品做到极致完美,把工作做到零失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各自领域中之所以成为领头羊,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一双巧手和一双慧眼,靠的是千锤百炼之后形成的炉火纯青的独门技术。

据介绍,这些能工巧匠们,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4岁,没有一个人拥有大学学历。他们只是从父辈或长辈或职业技术学校那里学来的基本技术,打下了基础,然后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以不服输的精神,甘做冷板凳,挑战自我,精益求精,最终青出于蓝胜于蓝。但就是这些个技术工人,竟然成为了航天、潜艇等高端技术产品里不可或缺的一员,甚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小到一张纸,大到潜艇、航天飞机、海底隧道,这些技术工人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如果没有这些人精湛的技艺作支撑、作保障,那些大小产品都不会成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工人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以航天飞机为例,它的设计师无疑是令人敬佩的,是他们用智慧设计出了这样伟大的作品;能工巧匠们生产出了合乎标准的零部件,并将各零部件装配成功,把设计师的伟大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同样也是令人敬佩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最终产生了奇迹。

遗憾的是,在中国,这样的能工巧匠太少了,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国内,能完成他们那样的技术活的就没有几个,有的竟然是独一无二,别无他人。偌大一个中国,十三亿人口,岂非咄咄怪事?我们在给这几个人点赞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做进一步的思考呢?

在我国,有着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考试。人们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看他考试的分数,而考试考的大多是理论知识,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在的初考、中考、高考、国考(公务员考试),概莫能外,分数决定一切。在狭隘的人才观指导下,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由来已久,教育资源严重倾向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长期处于陪衬的地位,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普通院校培养了数量庞大的学生,每年的毕业生以百万计,以致于我国人才济济,人才库里人满为患,个个自诩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每年的各种招聘会上,“本科生满操场,硕士生满礼堂,博士生满走廊”就是真实的写照。另一方面,相比于以培养理论人才为主的普通院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的职业院校就显得格外冷清,有的基层学校几乎断炊。学校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众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技工荒,两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体上,工人是跟脏活、累活联系在一起的,收入相对较低,因而职业声望不高,社会潜意识里,工人跟人才是沾不着边的。嘴巴上谁都说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但骨子里没几个人真正乐意被别人贴上“工人”的标签,就算是在工人的前面加上“技术”两个字。

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目前的大气候下,我们的教育造就了无数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满肚子墨水,考试考得不错,讲话也头头是道,但是让他弄出一件像样的东西来就很困难,依葫芦画瓢还吃力,更别说发明创造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挑肥拣瘦的原因,更多的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以至于出现了大学生“回炉”职技校的现象。理论固然重要,没有人怀疑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但如果实践跟不上,想到了却做不出来,动手能力差就会成为整体工作的那块短板,成为工作向前推进的瓶颈,导致事倍功半,使工作严重滞后,甚至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的尴尬境地,功亏一篑、无功而返。

据报道,发达国家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注重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匠,为制造业等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基于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重新认识,今年五月的第一周,我国举办了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李总理力推“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央视也推出了《大国工匠》等影片,凡此种种,都是对唯学历论、文凭至上等偏激观念的一次强力纠错,是对劳动光荣的一次宣示,是对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肯定。只可惜,这远没有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工人几乎还是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看过了影片,觉得很惭愧,自己虽名为专业技术人才,混迹于知识分子行列,但终究也属眼高手低、光说不练一类,自觉也是个夸夸其谈而无实际贡献的人。跟那些个能工巧匠们相比,啥都不是,那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曾几何时,新闻节目里领导们的行踪占据了半壁江山,娱乐明星走马灯似的亮瞎了观众的眼,荧屏里充斥着无病呻吟的大小剧作。今天,早已被伟光正所麻木的我,却被《大国工匠》里的那群普通人感动了,他们素面对人,不加粉饰,不矫揉造作,一脸真诚,让人看到了久违的真实。在世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不分亲疏尔虞我诈的今天,在浮躁、虚伪、拜金的世俗浪潮中,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这样的选择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惟其如此,他们的淡泊名利,他们的敬业、执著和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在此,我要为《大国工匠》里的英雄们赞一个,为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奉献着的匠人们赞一个,为央视关注普通劳动者,高瞻远瞩,推出如此接地气、如此正能量的节目赞一个。

篇2:看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在这个纪录片中讲述了很多为国家奉献的工匠为其中让我记忆尤新的是火箭心脏——高凤林。

高凤林是一名最基层的焊工,却常常出现在最高级别的技术分析会上;他没有任何令人刮目的头衔,却被指定参与制定部级质量焊接标准文件;他用自己的实力向大家证明了,再普通的人也会有大的成就,他现在是为火箭造心脏,每一个经过他手焊过的东西,都没有发生过事情。这与他的经验有关系,才练才能强。现在他正在焊接长娥三号的心脏。

有人曾经说过让他跳槽,可以给他更多的工资,可是她却没有这样做,依然选择呆在原来的`地方。我很敬佩他的这种精神,我应该向他学习这种持之以恒衡的精神。

篇3:大国工匠

汉赋有云:“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所谓阳炭烹六月,正是一场对物性与人性的考验和锻炼。意志薄弱者,会在酷暑中消沉,所见处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终以懒散和倦怠来消磨时光;秉性坚韧者,却处郁蒸而犹欢,所见处团荷接天碧,海榴灼灼红,便借炽烈来雕琢向阳之风骨。

炎炎伏夏,如处洪炉,正是大国工匠产生之时。近日福布斯(Forbes)公布了2016年度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中国企业无一上榜,所以,在这风兼炽焰的炎夏,“工匠精神”可谓炙手可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个词汇,紧密地吻合和对应着当前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尚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正可作为“工匠精神”的精准注解。一者是精益求精,以精诚恳切的匠人之心,以追求完美和极致实现职业价值;一者是创新,“匠”者,匠心独具也,须知“剑势起于偏锋,妙思发乎异想”,要师古而不泥古,实现自我价值。

发扬“工匠精神”,不可有匠气,不可无匠心。子曰:“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培育匠心,须摒弃浮躁,立志潜心,覃思虑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有胆有识、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认真、敬业、执着、严谨、细心、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

财务管理者应向企业家学习。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长久健康地发展。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要做好财务工作,需要“大国工匠”的责任心,需要工匠精神保驾护航。

做好财务工作需要“大国工匠”的业务技能和创新精神。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变得唾手可得,想把来自企业各环节的枯燥数据加工成财务工作产品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做好会计工作要求我们是引领继承,而不是墨守成规。虽然我们没有能力修改会计法和准则,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创新管理手段和工具。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财报。具有“大国工匠”的创新精神才能让财务工作更与时俱进,创造更高的工作价值。

我国传统的文化里,学而优则仕,崇尚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长期以来,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目前,物资匮乏的年代已过去了,因此发扬光大工匠精神、追求产品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有必要,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初心。

篇4:践行“工匠精神” 争做大国工匠

建筑行业质量“三个特点”决定工匠精神的特质

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准确把握建筑行业的质量特点。我们认为,建筑行业的质量有三个特点。

一是建筑产品具有隐蔽性。我们看到的建筑物,都是最后装饰的效果和外观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基坑挖完就要埋掉,坚固的桩基也埋在地下看不见,钢筋绑完后又打上了混凝土,钢筋也看不到,等装修完之后混凝土也看不到了。但实际上这些构成了建筑物的骨架和寿命,是它的核心质量。

二是建筑产品在国家和个人财产中所占的比重大。比如,对国家而言,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占国家财政的比重很大;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要盖大厂房,所需经费占该企业财产的比重也很大;对个人而言,一个人买房大多需要花半生的积蓄,或者还要贷款,分量之重更毋庸赘言。

三是建筑产品是多学科的产物。在当今社会,建筑学是集物理、化学、信息科学、人文、艺术、环保等于一身的交叉学科,是集大成者,既要传承历史的沉淀,又要面向未来。它是凝固的艺术、流动的音乐。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看的是文字记载和历史建筑物,有历史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建筑来看的。我们这个行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都很大。

从建筑行业质量的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不能对社会负责任、不能对生命负责任、不能对财产负责任的人,是不配做这个行业的;没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专业素养的团队,是不能做这个行业的。这实际上也揭示了建筑行业工匠精神所应具备的品质。

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

中建一局所培育和践行的工匠精神,不是说需要一大批拿着泥瓦刀和锤子凿子的匠人,而是需要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和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建造全过程中渗透“匠心”和服务。基于这点判断及行业质量特点,我们认为,建筑行业的“工匠精神”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规范,以及业主的合约要求、潜在要求、表象要求,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合格产品。这是底线,是必须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基本功。

第二重境界是有“追求技术可能之极限,满足顾客梦想之需求”的专业实现能力。这是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和不切实际的蛮干,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追求技术实现的无限可能。比如,我们在深圳建了教科书上没有讲授过的平安金融中心600米超高层,做了1 000米的泵送实验,承建了几乎所有的超洁净电子厂房;我们用“逆作法施工”建造的俄罗斯彼得堡涅瓦商业中心,让这座300多年历史的欧洲古城有了地下空间,改写了彼得堡的建造史。这些都是专业实现能力,对这种能力的追求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境界。

第三重境界是有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这是我们着力打造的能力。比如我们的即墨蓝色新区项目模式,把政府方、投资方、建设方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集投资、设计、施工、营运于一身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提升了供应侧服务能力。这种能力的立足点在于第一重和第二重境界,因为我们做工程,是以赢得社会赞誉和认可为前提的。客户选择我们,是对我们做人和做事体现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可。

“5.5精品工程生产线”集中体现建筑行业工匠精神

中建一局目前在施的工程项目有808个,施工面积1.3亿平方米,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和俄罗斯、德国、赤道几内亚、科威特等国家。我们提出,无论工程在什么地方、规模多大、类型如何,都要坚守这样的质量底线——最差的也要做到行业中等水平以上。我们按照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首创了“5.5精品工程生产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

5.5的前一个5是“目标管理、精品策划、过程管控、阶段考核、继续改进”5个步骤。目标管理,就是明确客户需求,明确工程质量管理目标。精品策划,就是把对过程品质的理解转化为施工计划,做好施工组织设计。过程控制,就是管理好每一个环节和工序,保证其精品再交给下一道工序。阶段考核和持续改进,就是PDCAS循环(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Study培训)。我们运用于管理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整个循环的过程就是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从业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5.5的后一个5是“人力资源、劳务管理、科技管理、物资采购、安全管理”5个平台。真正体现企业实力和时代特征的是这5个平台,是对5个步骤的有力支撑。我们能做到的深度、高度、跨度,包括智能建筑等,都能在平台里体现出来。

这两个5有机结合起来,成就了一座座精品建筑。有了这条生产线,就能保证工程质量,就能保证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建设时间跨越30年的国贸一、二、三期,长安街上的26座建筑、以“水立方”为代表的8座奥运场馆、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中国在建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天津津塔等,这些地标性建筑都是“5.5精品工程生产线”的产品,体现了中建一局践行的“工匠精神”。

建筑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当下已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建一局提出了“1135战略体系”。第一个“1”就是明确1个目标,即成为中国建筑旗下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子企业,成为“全球工程总承包商的第一品牌”。第2个“1”是“品牌兴企”战略,从产品美誉、科技创新、企业文化、人才队伍4个维度打造品牌,从产品实物质量和生产产品的过程来体现“工匠精神”。秉承这一战略体系,中建一局将以获得中国质量奖为新起点,继续坚守和践行工匠精神,争做“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个转变”的先锋,成为建筑行业的“大国工匠”。

(责任编辑:郝幸田)

篇5:看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人物颁奖典礼看后感范文工匠精神: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千锤百炼、精雕细琢的精神。中国,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千年的大国,从吃穿住行,到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连绵一直。小到 0.01 的尺寸,大到超过千里的工程,精到毛细针管的分毫修补,准到点滴的校对相符,无一不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观着电视上那些貌似与我的生活并无慎密相关的行业和人物,头脑中想到的倒是劳动技巧课上的活跃画面。“先生,为什么必然要画木工加工线啊?差不多不就行了?我想早点着手操作。”“不就差一点吗?先生干嘛要对我要求这么严格?”“我只会用剪刀,能不能不用刻刀?我畏惧!”“先生我做欠好,我放弃了!”……是啊,我便是这么较真的先生。孩子们啊,这一分一毫观似不紧张,然则代表了劳动的态度。这好与欠好不紧张,态度抉择一切,难不丢脸不要紧,步骤操作是规矩。包容我的较量与严格。因为,你们是将来的我大中国的脊梁,是将来我大中国的工匠,是精神的传承者,是希望。电视节目有停止的时候,一个个奖杯代表了坚持和精神。多希望在将来的大国舞台上可以观到曾经跟我学习,玩耍,提问甚至被较量到哭鼻子的孩子们,精神不灭,奋斗不止。

篇6:看大国工匠心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说行业不同,但是,对于这些在技艺上有大成的工匠们来说,今日的辉煌,是道德累积的硕果。为人不易,为工作更为不易。由这些大国工匠延展开来,我们的各行各业,不论职业种类与薪酬、地位高低,都有一批道德的坚守者。他们将职业化为一种生活信仰,用一生的时间,在敬业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不论收获。正是这种辉煌与光环下的静守,让这些工人劳动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有德之人,总不会让社会失望;对于工人行业来说,德行还需技能陪衬。若无技能相佐,梦想极有可能变为玩笑,若有技能相佐,梦想代代累积,永远不会成为空谈。从两弹一星的研发成功,到今日中国,能工巧匠层出不穷,在技能上的深入研究,让我们的中国制造,开始由代工转为知识成果。于是,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逐步崛起的技能大国,在各行各业的精英和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下,逐渐由默默无闻走向了世界舞台。

有德无能,极容易落了技术下风,失却说话的底气;有能无德,极容易走上歧途,一发不可收拾。对于职业人来说,我们需要强烈的职业道德来指引方向,更需要精湛的技能来夯实基础。德行与技能相佐,梦想就在脚下。

劳动光荣,劳动铺就梦想前路。在《大国工匠》这一文艺精品身上,我们能看见工人们的敬业之德与高超之技。可以说,八位国宝级别的工匠,成就了《大国工匠》的艺术美;而浓缩了德行和技能的《大国工匠》文艺作品,又通过展示劳动之美,让坐拥德技之人,获得了应有的一份社会尊重。

篇7: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

他是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成立了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班组——高凤林班组,高凤林任组长。起,任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8年10月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6月,受聘为吉林大学特聘教授。

说高凤林是“金手天焊”,不仅因为早期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氩弧焊工称为“金手”;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是世界顶级的焊工,也是我国焊工界金字塔的绝对顶端。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四十多年的坚守,诠释着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高凤林说:每每看到自己参与生产的火箭被成功送上太空,就有一种成功之后的自豪感,一种民族认可的满足感。

篇8: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

高凤林,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北东光人,1 高凤林,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北东光人,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质量奖获奖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9月25日,高凤林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质量奖获奖者,2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年9月25日,高凤林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高凤林,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北东光人,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质量奖获奖者,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高凤林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没人天生会焊接,与很多人一样,高凤林第一次拿焊枪也很不顺利。当他一手用焊枪夹住焊条,一手拿起防护面罩,焊条已不自觉地接触到练习用的铁板,那突然闪出的耀眼弧光和铁板、焊条熔解的“滋滋”声,让他下意识地将焊枪向上一提——焊条却从焊枪上掉了下来。他放下防护面罩,关掉电源,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没有再动一下。与许多人不一样的是,回过神的他,掏出笔记本和笔开始记录焊接的操作规程和自己操作时的心理变化,再去观察师傅们是如何操作的,然后记下他们的动作特点。最终总结为三个大字:“稳”、“准”、“匀”。终于,他打开电源、拿起焊枪、带上防护罩,深吸一口气,稳稳地将焊枪在铁板上轻轻一点,在满地洒落的“流星”中,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道焊缝。

在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厂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熔焊”是一大关键,有关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也未能取得突破。这块“硬骨头”交到了高凤林的手上。此时他已经成长为焊接领域的青年专家。半年的时间里,从早到晚,高凤林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不下来。过往的师傅打趣说:“小高呀,你是和产品结婚了吧,一来你就抱着它不下来。”凭着这股劲头,他终于把压在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交付出厂。时至今日,高凤林说“这是最苦的一次”。他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用在了学习和每一次攻关中。参加成人自考时,为了复习,他瘦得腮帮子都凹陷了。参加航天系统青工技术比赛时,他吃住在厂里,白天穿梭于攻关现场、训练场、课堂,晚上抱着两摞厚厚的书籍学习到3、4点钟,不到30岁的人头发一把把地往下掉。最终,高凤林在比赛中取得了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的优异成绩,课程设计考试一次通过,产品攻关也进展顺利,并于1991年,被破格晋升为国家级技师。他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无穷的力量。高凤林说:“如果追求短期内快速成功,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篇9:看大国工匠有感800字

行走在特高压线上的大国工匠王进,王进的安全线就在高压线上,两脚踩在高压线上,身体如蜘蛛一般悬在高压线上,更令人惊心之处在于那是1000千伏的特高压线。内蒙锡林郭勒盟至山东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在的竣工验收和运行表明中国拥有了目前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广,电压最高的在用特高压电网工程,王进是山东电力集团带电作业组的组长,也是特高压输电线路山东段验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身为山东老乡,我深深觉得庆幸,因为他我的家人才会有光明,因为他我们才可以在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的晚上吃上一顿幸福的团圆饭。

乔素凯的岗位在核电站的最深处,那是一个有如大海般的蔚蓝水池,美丽的水面下,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核燃料, 每十八个月,核电站要进行一次大修,这是核电站最重要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核燃料要被置换,同时要对破损的核燃料组件进行修复。乔素凯说:“修复是最难的,风险最大的,就是有生命危险。”25年来,乔素凯核燃料操作保持零失误。在他的世界里是不允许有失误的,因为一旦失误,其危险将是无法估量的,自己的兄弟包括自己都可能失去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他才是在钢丝绳上行走的人。

篇10:看大国工匠观后感

自“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记录性节目《大国工匠》,节目分为八集,分别讲述八个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中国工人。他们是劳动的楷模,有着愚公那份坚定不移的精神。

胡双钱,一个专门加工大飞机零件的工人,是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技师。35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曾面对其他高薪资好工作的诱惑却无动于衷,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加工过数十万个零件,零件的精密甚至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大小,而所有的的零件中没有一个是次品,他被称为航空“艺人”。日日夜夜全身心投入在自己的岗位,对家庭的照顾少之又少,也获得无数奖项,是对家人的安慰,年老的他依然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多做十几二十年的贡献。

同样为航天事业献身的还有高凤林,与胡双钱不同的是,高凤林从事火箭方面的工作,他被誉为火箭“心脏”焊接人。0.13毫米的焊线误差,一次焊接工作就要数万次点焊,工作的艰辛有时候让他十分钟都不敢眨一次眼,连呼吸都很小心。高凤林,国家高级技师,每一个焊点都凝聚着中国人的梦想,这些梦想随意火箭飞向太空,探索宇宙。

捞纸大师周东红,三十多年置身于捞纸的过程中,是宣纸工艺高级技师,每做一张纸就有上百道工序,每一天数不清的纸张,每一天都是重复着捞纸的动作。所有的纸都被他捞出了质量,捞出名气。正因如此,国内许多著名书法家都点名用他做出的宣纸。从业多少年,敬业多少年,把每一件产品都做出最好的质量,同时也把自己的技艺练得深厚。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岗位,每一个岗位都会有那么一种精神:奉献自己,贡献他人,贡献社会,坚定不移的站在自己的岗位。

看了讲述这三人的节目后,我感触很深。这些人是多么伟大,多么敬业,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小我,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他们的细心与执着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无畏的精神。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劳动最光荣”,无论劳动者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是光荣的,他们的工作都是神圣的。

“五一节”,国家统一节假日,是为了让所有人知道劳动者的存在,劳动者的不容易。美好未来靠劳动去创造,放下安享,让自己种出劳动的果实,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和他人多做贡献。

看大国工匠颁奖有感

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依靠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奋战的技术工人们。他们也许读的书并不多,没有什么高学历,是走在人群中会被淹没的普通人,可他们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为国家带来一笔笔不菲的财富,让国家日益富强,他们演绎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神奇。

《大国工匠》是20“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这系列节目讲述了高凤林等八位不同岗位的劳动者,靠着自己过硬的技术,用灵巧的双手,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最终脱颖而出,为民谋福,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八位劳动者,八位工匠。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他们的成功之路就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了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了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本质上,匠人起源于手工业, 匠人精神首先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是“匠心”独运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反观我们教育,教育不是工业,而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生的心灵,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美丽的花,都能结出硕大的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师真的需要有“匠心”。

“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教学中,“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学习瞬间变得幸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展现神奇,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欢快顺畅,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追求“匠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意识。

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幸福。慢慢地陪伴,静静地等待,悄悄地聆听,不浮躁,不显摆。

“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如果教师都能始终潜心教育,那么就能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本真。人的一生,需要选定一把椅子,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年轻时读过师范,毕业时他问父亲自己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当歌唱家,那么你就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在两把椅子中间彷徨!他的歌声,至美,至纯,他的一生,至简,至定。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把诱人的“椅子”,但不是每一把“椅子”都适合每一个人,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与特点,摒弃浮躁,抵御诱惑,坚守定律,坚持只坐那一把适合自己的椅子,才会有希望获得成功,它或许不是最美的,却是承载你最多喜怒哀乐的物品。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人的内心简单了就会快乐,专一了就会强大。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人的一生要做许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太复杂、太繁琐、太神秘,应当多一点“留白”,让学生轻松一点,多一点自主选择,让学生有兴趣一点,多一点宽容悦纳,让学生自信一点。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工匠,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的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线教师。既然做不了教育家那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将“工匠精神”带到工作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019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晚上在吃饭的时候爸爸叫我说《大国工匠》开始了,赶快吃完来看,我说中央一套又有纪录片了,老爸说你来看看就知道了。放下碗筷坐在沙发上陪着老爸老妈一起看节目,随着节目的递进,爸爸的评论也越有水平,言语的评价一直在影响着我的认知,同时老妈说把心得记录下来周一和你们的学生记录下来。看了这个颁奖典礼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陈行行,他和我相仿年龄,为什么他就能取得如此成就呢?分析原因感悟如下: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陈行行不仅勤奋更爱琢磨、学习,他的技术水平靠得不是简单的熟能生巧,面对每天上演的个个难关,知识阅历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他在难关节点上能够及时产生奇思妙想的办法。最早单位引进一批分子泵,里面的动叶轮是分级的。做分级,通俗来讲就是拼接,但效果不是特别好。动叶轮设计多达144片薄壁叶片,最高转速高达每分钟9万转。144片叶片一致性的加工难度可想而知,有没有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质量达标的办法呢?

深思熟虑之后,陈行行完全推翻了以前的工艺手法,对设备、程序、加工方法进行优化,最终成功做出了整体加工的动叶轮。加工效果非常好,由原来加工需要9个小时,到现在只需要2个小时。效率提高4倍多,加工质量更是大幅度提高。除了练习,去图书馆充实学习是他的第二大事。理论与实际结合,让他攻克一个个难关,体会到知识这种强大力量的价值所在之后,他更加热爱学习。“整个社会都在飞速前进,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自己绝不能安于现状,一定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在数控加工领域永葆创造力和竞争力。”

“知识今天不学,明天就缺。”正是用这种厚积薄发的力量,陈行行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也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责任意识,才让他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用陈行行自己的话说就是:“人生只有一次,不拼不精彩,我要凭着实力和勇气,大声说出‘我行’。”作为老师,我也想告诉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人生只有一次,不拼不精彩,我要凭着实力和勇气,大声说出‘我行’。”

篇11:看大国工匠观后感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在牛皮纸一样的钢板上一滴不漏的超高精度的密封,是发动机焊机的第一人,他能将焊接技术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焊接的时间仅有0.1秒的时间误差,他如此艺高人胆大,非常人所想,只有刻苦钻研,用心练就方能练出如此绝技。

复兴号焊枪李万君,他几十年如一日,努力钻研转向架焊接技术,精益求精,“技能报国”是他终生夙愿,“大国工匠”是他至尊荣光。他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中的杰出代表,是高铁战线的“杰出工匠”,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如何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国家专利,《氩弧半自动管管焊操作法》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如何在外国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勇攀高峰,他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专家组以这些数据为重要参考编制了《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如今中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好阶段,也是技术人员快速成长走向人生巅峰的好时代,用高铁换牛肉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在享受高铁带给我们平稳、舒适、快速的同时,不要忘了有这么一批人将自己的智慧和青春都奉献在祖国的强大上。

夏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钳工,高级技师,单位航空、航天通信天线装配责任人,中国电科首届高技能带头人,他是一名钳工,但在博士扎堆儿的研究所,博士工程师设计出来的图纸能不能落到实处,都要听听他的意见。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夏立天天和这些半成品通信设备打交道,在生产、组装工艺方面,夏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0.004毫米,是亚洲最大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齿轮间隙的距离,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粗细,确保望远镜精准探测,安装钢码盘成为关键,齿轮间隙要有0.004毫米,如果太小,天线转不动,大了,天线会松动。一丝,是0.01毫米。一根头发丝大约有8丝粗细,而0.004毫米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实现精确装配,夏立说最重要的是“心静”,眼里、心里只有设备。拧螺丝时,屏住呼吸,手稍微重一点,会过紧,手的力量不够,达不到精度要求。“要反复测算,寻找零件的移动变形量,找到规律,就容易达到装配精度要求了。”在反复尝试中,他凭着多年积累的手感,寻找那无法言说的“偶遇”。如今的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再度挑战自己,中国工匠们有这等工匠精神,是国之大幸。

行走在特高压线上的大国工匠王进,王进的安全线就在高压线上,两脚踩在高压线上,身体如蜘蛛一般悬在高压线上,更令人惊心之处在于那是1000千伏的特高压线。内蒙锡林郭勒盟至山东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在20的竣工验收和运行表明中国拥有了目前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广,电压最高的在用特高压电网工程,王进是山东电力集团带电作业组的组长,也是特高压输电线路山东段验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身为山东老乡,我深深觉得庆幸,因为他我的家人才会有光明,因为他我们才可以在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的晚上吃上一顿幸福的团圆饭。

乔素凯的岗位在核电站的最深处,那是一个有如大海般的蔚蓝水池,美丽的水面下,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核燃料, 每十八个月,核电站要进行一次大修,这是核电站最重要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核燃料要被置换,同时要对破损的核燃料组件进行修复。乔素凯说:“修复是最难的,风险最大的,就是有生命危险。”25年来,乔素凯核燃料操作保持零失误。在他的世界里是不允许有失误的,因为一旦失误,其危险将是无法估量的,自己的兄弟包括自己都可能失去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他才是在钢丝绳上行走的人。

最让我动容的也与我们惺惺相惜的就是港珠澳大桥的参建者们,我们也是奉献在一线的劳动者,为了国家的高铁建设,年纪大的暂时忘记妻儿老小,年级请的放弃了远方的姑娘,以前我的梦想是在一座宏伟工程上留下自己的大名,通过三年的工作是我有所改变,一项工程它从不属于某一个人,踏实无数个基层劳动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和我们同龄的大国工匠陈行行说的一句话我想与诸君共勉:一个人最自豪的的事,是世界并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参与的事情将惊艳整个世界!

大国工匠2019高考作文素材有哪些

1

焊接、钻探、精密修复加工……来自各个行业的大国工匠,匠人匠心,向他们致敬,他们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夏运丽

20,10位大国工匠,他们基本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也许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们都有勤勉敬业以及不服输的精神,他们用敬业和奉献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为实现“中国梦”加速。

——曹小芹

10位大国工匠分布在各行各业,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只要坚持不懈,只要敬业勤勉,只要爱岗敬业……就一定能实现“0的突破”,中国的技术工人一样能成为国内外专家钦佩的“大师”。

——贾彤婷

年龄不到30岁,12个证书、8个工种,这就是陈行行。“啥活都得有人干,啥活干精了都会有出息”这就是李万君……10位代表,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工业强国”。

——高小丽

10个大国工匠都是从事在第一线的技师,他们用一双双勤劳的手,他们凭借不服输的钻劲,高超的技艺创造了中国史上一个个奇迹。他们是祖国的骄傲。

——靳骏

他们是平凡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默默坚守,孜孜以求。他们文化不同,年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敬业奉献,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专注坚持,精益求精。

——王珲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的劳动者,他们精湛的记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也是我们毕生努力的方向。

——袁江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国工匠》让我们看到了平凡岗位中迸发出来的奉献精神,劳动之美。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只要有干劲,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创造出奇迹。

——邵建

《大国工匠》记录了10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来自于对职业技术完美的追求,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一个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陈世敬

不服输的王树军、尤天诸葛谭文波……是个光鲜的人物形象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他们教会了我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他们用工匠精神、精湛的手艺让“中国制造”释放出更为杜牧的光彩。

——赵 凯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10个光辉的形象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也让我们懂得无论身在哪个行业,都应该尽职尽责,都能够干出一番“新天地”。——孙华栋

2

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不知是什么时间印入我的脑海,看完大国工匠后我越发的有所感概,中国13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出类拔萃就不容易,况且在整个全中国,他们每天都在精益求精,每一刻都在一丝不苟的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可以说学习伴随一生。

他们思维中只有一个最好,是的,无论是谁只要坚持把自己做到最好,时间久了他肯定是最好的。这要求有一个不可磨灭的信念,坚持。只有执着的精神伴随着他们的坚强信念才能够是他们收获喜悦与成功。在他们的人生中有对祖国的责任,有对单位的责任,有对自己的责任,正式这个责任的信念支撑他们走到中国第一。

篇12:大国工匠观后感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精神化。”《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八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不令人叹服。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把更多的镜头、画面、时段和版面留给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讲好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劳动者的风采,从而让更多的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上一篇:班主任德育经验交流研讨会活动方案和班主任优秀稿件下一篇:科学教案颜色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