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突破

2024-06-30

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突破(共11篇)

篇1: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突破

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突破

云南省蒙自县文澜高级中学

何习娇

高中化学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一个难点。一方面由于在初中化学中这方面内容涉及的很少,学生的基础薄弱,而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考察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知识之中,内容丰富,知识涵量大;另一方面是在高中化学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教学重点,非常灵活,学生书写时往往会出现与事实不符的离子方程式。我通过实际教学中的反复实践,找到了一些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做法,下文将就此进行阐述。

一、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定位思考 一〉离子反应在教材中的地位及考向分析

“离子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的,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分别判断。新课标强调了“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故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设计合理方案,开展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并在思考讨论中形成一定的分析推理、综合归纳能力。对应书写出离子方程式,只要求掌握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习题中出现了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部分内容也要把握尺度。对于试剂的用量不同、试剂的滴加顺序不同,“双水解”反应,可以作出适当的拓展,不宜拓展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型和有关量的变化类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思考

离子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在以往教学时重于强调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及注意事项,花较多时间进行巩固与练习。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求强化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无疑在教学中我们就必须以实验的设置来体现或者是找到不同情况下离子反应的教学突破口。从原来的以概念的建立入手到基本书写技能掌握有了极大的转变要求。即能够有意识地从离子间的反应角度看待比较熟悉的化学反应,这是高中学生需要形成的重要核心观念之一,而关于离子方程的书写中更多细节,我们就可以从实验条件的改变或者是试剂滴加顺序的不同,再由实验现象的分析逐步在以后的学习中渗透。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二、教学流程设计 〈一〉实验促学

1.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酚酞做指示剂)

实验现象分析:

离子方程式书写:H2SO4+Ba(OH)2=BaSO4↓+2H2O

拓展:稀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2.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实验现象分析:

离子方程式书写:H2SO4+Ba(OH)2=BaSO4↓+2H2O

拓展:MnO2与浓盐酸反应: 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分析:

离子方程式书写:CuSO4+Ba(OH)2=BaSO4↓+Cu(OH)2↓

拓展: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4.总结书写离子方程式还应注意哪些问题:(1)化合物电离出的阴、阳离子的个数比要正确。

(2)微溶物(如:Ca(OH)

2、CaSO4、Ag2SO4、MgCO3等)以澄清或饱和溶液的形式作为反应物时,可拆为离子形式,生成物中微溶物一般不拆为离子形

式。

(3)固体与固体之间、固体与浓硫酸之间的反应一般不写为离子方程式。(4)浓硫酸一般不写为离子形式,而浓硝酸、浓盐酸写为离子形式。(5)盐类的水解一般不完全,是可逆的,其离子方程式一般用可逆号。得出离子反应的实质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即为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形成难电离、难溶解、易挥发的物质;离子方程式正是用来表示这一反应的式子;(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概念)从而最终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了2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基本步骤。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教学,先用讲解法介绍了书写步骤,接下来以复分解反应为例,进一步对书写规则加以说明,同时通过拓展变式练习,使学生掌握并强化记忆,同时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

〈二〉对离子方程式书写后续教学中的设计

1.钠与水的反应 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3.碳酸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4.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少量的CO2;过量的CO2

5.铝与酸和碱的反应 6.氧化铝与酸和碱的反应 7.氢氧化铝与酸和碱的反应 8.硫化亚铁与盐酸反应(硫氢化钾做指示剂)9.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硫氢化钾做指示剂)? 10.在Ca(NO3)2的浓溶液中加入较浓的Na2SO4溶液。

11.【讨论】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练习,总结书写离子方程式还应注意哪些问

题?

三、教学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标中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导体,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于启发

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可采用以实验推进,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不断启发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注重对实验观察、分析,特别要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这样做,以实验得出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负责使其准确而科学化,其中淡化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已知到未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篇2: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突破

(1)凡是不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2)把该拆的物质一定要写成离子形式。

(3)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

4、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看物质是否可拆分

(3)看是否守恒:原子数、电荷数均守恒

(4)看是否漏掉参加反应的离子

篇3: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突破

支架, 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教学中的支架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暂时性支持, 以协助学生完成自己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支架式教学法以伍德提出的“支架理论”为基础, 而“支架理论”则源自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化学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建构的, 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在“当前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寻找“最近发展区”。当学生存在学习困难时, 教师通过搭建一个个支架, 协助学生建构知识, 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教学支架在实际教学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涉及不少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内容, 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少高一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在本内容的学习中也遇到了困难, 进而使相关知识的学习成为了化学学习的一个分水岭。下面以本人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两个问题为例, 谈谈如何通过搭建教学支架, 逐步分解知识难度, 利用支架协助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从而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

【问题1】为什么弱电解质溶液“越稀越电离”?

以稀醋酸加水稀释为例。稀醋酸溶液加水稀释, 会促进醋酸的电离, 使醋酸电离度增大。而该内容经常使许多学生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学生主要的困惑点在于醋酸溶液加水稀释时, 反应物CH3COOH的浓度减小, 同时生成物CH3COO-和H+的浓度也减小, 按照化学平衡移动的勒夏特列原理分析, 前者变化使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而后者变化使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那么最终这个平衡究竟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呢?在这个难点问题上, 我采用逐层构建支架的方法,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 进行分层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支架1:利用QC与K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在前一个专题中刚刚学习完化学平衡常数K和浓度商QC, 提供支架让学生回顾QC, 和K的大小关系, 既可以巩固已有的关于平衡常数应用的知识, 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弱电解质电离时浓度减小, 电离度增大”的问题。对于稀醋酸, 在一定温度下, , 其平衡常数。若将溶液进行稀释, 使体积变为原来的2倍, 则CH3COOH、CH3COO-和H+的浓度均变为原来的一半, 由此得

。此时QC<K, 平衡正向移动 (即向CH3COOH电离的方向移动) 且CH3COOH电离度增大。通过提供教学支架, 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定量计算来加强对“越稀越电离”的理解。

支架2:有效碰撞理论。

在前一专题“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碰撞理论, 本问题也可提供有关有效碰撞的支架来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温度下, 对于电离平衡, 正反应为电离过程, 逆反应为分子化过程。若加水稀释, 则单位体积溶液内CH3COO-和H+数目减少, 阴阳离子碰撞机会减少, 分子化速率减小, 即逆反应减小程度大, 而CH3COOH分子的离解基本不受加水稀释的影响, 即正反应速率不变, 最后的结果就是分子化的速率小于离子化的速率, 即V逆<V正, 故而加水稀释时电离平衡向正向 (离子化) 方向移动, CH3COOH电离度增大。

通过上述两个维度教学支架的提供和分析, 学生对于弱电解质溶液“越稀越电离”这一难点有了新的认识。

【问题2】在常温下, 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1×10-13mol/L, 则该溶液的酸碱性如何?pH值分别为多少?

在学习完水的离子积常数后, 初次遇到这个问题时学生有点不知所措, 回答往往不够全面, 这个时候我先设置如下两个教学支架:

支架1:求0.1mol/L盐酸中水电离出来的c (H+) 和c (OH-) 。

支架2:求常温下, 0.1mol/L NaOH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和c (OH-) 。

篇4: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突破

关键词:离子方程式;中学化学;书写

一、高考要求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正误是历年高考中必考的试题之一。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重点考查客观性原理、等电性原理、书写规则和规范原则。从命题的内容上看,存在以下四个特点:

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能否拆分、电荷是否配平、产物是否合理和是否漏掉部分反应等。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为主,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所占比例较小。

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高考卷中多次重复。如,碳酸盐与酸反应,Na与H2O反应,金属Al或Fe与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等。

4.根据信息或实验现象书写离子方程式。这类题型多贯穿在实验或简答题中。

二、书写方法

1.写: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例:Na2CO3+2HCl2NaCl+H2O+CO2↑

2.拆:有强、易溶拆开写;

有弱、难溶、氧化物;

有非、气体、单质均照写。

强指强电解质,强酸:H2SO4、HCl、HNO3;

强碱:NaOH、KOH、Ba(OH)2;

易溶指易溶的盐,如KNO3、NaCl、K2SO4、BaCl2等都拆开写成离子形式;

弱指弱电解质,弱酸:CH3COOH、HClO、H2S、HF等;弱碱:NH3·H2O及难溶的碱;

难溶于水的盐类如:CaCO3、BaSO4、AgCl以及氧化物、气体、单质和非电解质都要照写成化学式。

3.删:将两边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删去。CO3+2H+H2O+CO2↑

4.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离子所带电荷是否守恒。

三、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应注意的几点:

1.对于微溶物的处理,有以下三种情况:

(1)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应用分子式表示。(2)当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并且处于澄清状态时,应将微溶物写成离子形式。(3)当反应物中有微溶物,且处于悬浊液或固态时,应将微溶物写成分子式。

2.注意反应是否在溶液中进行

离子方程式只能用来表示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注意溶液中溶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和阳离子配比数是否正确。

4.浓H2SO4的浓度一般为98%,水的含量很少,其溶质基本上以硫酸分子的形式存在,所以有浓硫酸参加的一些反应,可以认为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5.反应试剂用量不同影响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最后,依据上述写法总结规律:当某电解质的阴、阳离子完全参加了反应,则在配平的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中该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应与其电解质的组成比相同;当某电解质的阴、阳离子都参加了反应,却未完全反应,则在配平的离子方程式中,该阴、阳离子的个别数比与其电解质组成不相同。

篇5:离子反应的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本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通过旧知建立新知,多数学生接纳了书写离子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以及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明确了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在尝试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取得了实效,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学习表现出较好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有欠帐。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能不太现实,在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的探索上有一个循序渐进,边练习边发现,边发现边积累的过程,因而需要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渐熟练。

2、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给学生更多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尝试书写次氯酸钙在空气在变质的离子方程式”这一环节中,这个离子方程式书写难度并不大,因而教师留给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不多,这样对那些离子方程式书写较慢和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同学会在师生共同交流中容易被忽视,他们也往往会因为末对自已的书写结果进行反思而影响对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方法的感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用好以评价促发展是关健,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板演|,发言等方式来展示自已的成果,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如学生书写的2Na+2H2O=2Na++2OH-+H2↑的结果的板演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反映出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效率。

3、注重学生心理需求,营造积极兴奋的学习氛围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改变教学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展现不同的问题,若不适应学生这一心理,课堂就会平淡而缺乏生气。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应用练习等环节上,可以创设更富有鼓动性和竞争性的情景,如竟赛,过关斩将等方式,这样课堂就会出现勃勃生机。

篇6:《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纳雍县第四中学 化学组 王建刚

在今天上完离子反应这一节课后,我作教学反思如下: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离子反应,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所以我以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为出发点,反应的本质用汉字表示,看起来比较麻烦,怎样表示看起来更形象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重点——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在水中易溶易电离的,我希望学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状态及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寻找能够反应的离子——写出离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这种书写方法,所以以三个探究实验为例,让学生对照表格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本质,即书写离子方程式。我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例:

Na2SO4 +BaCl2

= 2NaCl + BaSO4

2Na+ + SO42-+ Ba2+ + 2Cl-

= 2Na+ + 2Cl-+BaSOSO42-+ Ba2+

= BaSO4 介绍了“写—拆—删—查”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这种题型就比较好应用。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下面就通过一组酸碱中和反应,既是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也是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归纳总结。最后通过一道高考常见习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达标检测。

篇7: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一必修教材《离子反应》的第二课时。对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BaCl2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的微观模拟动画,得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本质,进而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方程式的概念。接下来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则采用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向转变。最后在练习过程中探究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以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这是我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课后使我有所感,准备这节课大约一个星期,备课过程中,思考问题更全面了,不仅仅只研究教材本身的知识点,还考虑了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师生间如何互动,以及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考虑。在此期间进行了多次备课并不断的向身边的老师请教,使课的流程更合理,内容上更清晰明了。我时常对学生说学习是件苦差事,成功一定会给予那些真心付出的`那些学生。做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只拿着我们以前的家当去教不同的学生。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的思想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转变,今后要不断的注入新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理念,借鉴其他老师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

《离子反应》这节课,我从网上获取了有关《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相关图片、flash模拟动画等资料。在此基础上整合了本节课。对于导课这一点,没有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去引课,而是选择一张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图片,讲述蜀军因误饮哑泉水中毒,而后又喝安乐泉泉水转危为安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离子反应。这样的确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下子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课后我反思之后,觉得也有不妥的地方。如果把图片换成一个短的视频,会比教师讲述故事要好。此外,不应该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给同学们,应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本节课。

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薄弱这一现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并没有简单的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演示3个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反应前后溶液中的离子,对比反应前后的离子,进而推出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再通过实验现象推断其产物。最后得出离子方程式。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得出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生成沉淀。学生通过探究实验2、3得到离子反应发生的另外的两个条件。这个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究之后得出的,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固。与其他老师交流之后,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较高,可以把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演示实验,或者带学生进入实验室,分组进行实验,并发给每组学生一份学案,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体会成功获得知识的乐趣。

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则采用的是自学方式。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交流,得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经过一番讨论归纳出书写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为了加深认识,对简单离子方程式进行补充练习,由此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部分,课堂上是做两道练习题结束本节课。课后反思之后,还是感觉这个部分处理的不好。这个部分应该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升华,反思之后,觉得采用一种讨论的方式较好,讨论离子反应在生活中的意义。

篇8: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突破

1.离子反应的判断

看化学方程式中是否有电解质可拆写成离子形式, 且反应前后离子的数目或种类有所改变, 若有, 则为离子反应。

【例1】下列物质混合发生化学反应, 且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 。

2.离子共存的判断

离子共存即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 而我们所学到的离子反应, 主要有以下的四种不同类型, 如果溶液中的离子能发生这四种中的一种或几种, 则离子不能共存。

(1) 复分解反应:若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物质, 则不能共存。

(2) 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1) 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例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4.离子反应的综合利用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离子反应知识在实验推断、物质制备、离子检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应用, 命题很广。

(1) 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

(2) 取少量原溶液, 加入过量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 白色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 肯定存在的离子是, 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

解析:在无色的溶液中, 肯定不存在带颜色的离子: Cu2+ (蓝色) 、Fe3+ (黄色) ;与盐酸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应该是Ag+的性质, 在Ag+被沉淀完全后, 溶液中再加稀氨水, 又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原溶液中含有Mg2+, 白色沉淀为Mg (OH) 2。

篇9: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突破

一、高考题重现

(2013大纲卷)1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答案】A

A.用过量氨水吸收工业尾气中的SO2:2NH3·H20+SO2=

2NH4++SO32-+H2O

D.明矾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使SO42-恰好完全沉淀:

2Ba2++3OH-+Al3++2SO42-=2BaSO4↓+Al(OH)3↓

(2013江苏卷)8.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D

D.Ca(HCO3)2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HCO3-+Ca2++OH-=CaCO3↓+H2O

(2013海南卷)10.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答案】AC

A.NH4HCO3溶于过量的浓KOH溶液中:NH4++HCO3- +2OH-=CO32-+NH3↑+2H2O

B.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恰好使SO42-沉淀完全: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C.向FeBr2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Fe2++4Br-+3Cl2=2Fe3++

2Br2+6Cl-

(2012江苏化学卷)9.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C

B.向NH4HCO3溶液中加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NH4++

6OH-■NH3↑+H2O

C.将过量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冷氨水中:SO2+NH3·H2O=

HSO3-+NH4+

(2012四川理综化学卷)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C

C.0.01mol·L-1NH4Al(SO4)2溶液与0.02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

NH4++Al3++2SO42-+2Ba2++4OH-=2BaSO4↓+Al(OH)3↓+NH3

+H2O

D.浓硝酸中加入过量铁粉并加热:Fe+3NO3-+6H+■Fe3++

3NO2↑+3H2O

(2012北京理综化学卷)7.下列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B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3-+Ca2++2OH-=CaCO3↓+CO32-+2H2O

(2011江苏高考)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B

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2-+CO2+3H2O=2Al(OH)3↓+CO32-

(2011新课标全国)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答案】D

B.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HCO3-+OH-=CO32-+H2O

C.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C6H5O-+SO2+H2O=C6H5OH +HSO3-

二、归类总结

1.氧化还原反应中涉及的“量”

例如: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氯气:2Fe2++Cl2=2Fe3++2Cl-

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氯气:2Fe2++4Br-+3Cl2=2Fe3++2Br2+6Cl-

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等物质的量的氯气:2Fe2++2Br-+2Cl2=2Fe3++Br2+4Cl-

解题关键:理解掌握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氧化性:Cl2>Br2>Fe3+>I2HNO3>Fe3+>I2

还原性:Cl-

相关知识还有:FeI2与Cl2(或Br2,HNO3);Fe(NO3)3与氢碘酸;Fe与硝酸。

2.试剂滴加顺序所涉及的“量”

例如:向AlCl3溶液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碱不足):Al3++3OH-=Al(OH)3↓

向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AlCl3溶液(碱过量):Al3++4OH-=2H2O+AlO2-

相关知识还有:NaAlO2与盐酸,碳酸钠与盐酸,氨水与AgNO3,FeI2与氯水,FeBr2与氯水。

3.酸式盐与碱的反应所涉及的“量”

例如:Ca(HCO3)2溶液与少量的NaOH溶液反应:HCO3-+Ca2++OH-=CaCO3↓+H2O

Ca(HCO3)2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2HCO3-+Ca2++2OH-=CaCO3↓+2H2O+CO32-

解题方法:“少定多变法”来书写。所谓“少定”即量少的反应物,其离子的计量数按化学式确定。所谓“多变”即过量的反应物,其离子的计量数根据反应的需要量确定。不受化学式中的比例制约,是可变的。如向Ca(HCO3)2溶液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先确定Ca2+、HCO3-的比例为1:2,再取用OH-,中和2个HCO3-需2个OH-,则可写出:2HCO3-+Ca2++2OH-=CaCO3↓+2H2O+CO32-;若是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1个OH-只需1个HCO3-即可中和,生成的CO32-只需1个Ca2+,则反应为HCO3-+Ca2++OH-=CaCO3↓+H2O(Ca2+与HCO3-的比例不是1:2)。

相关的知识还有:Ca(OH)2与NaHCO3,NaH2PO4与Ba(OH)2,NaHSO4与Ba(OH)2,NaHSO4与Ba(HCO3)2等反应均与“量”有关。

离子反应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其中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考查频繁,而这一考点也正是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复习中有必要将这一类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学生突破该难点。

一、高考题重现

(2013大纲卷)1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答案】A

A.用过量氨水吸收工业尾气中的SO2:2NH3·H20+SO2=

2NH4++SO32-+H2O

D.明矾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使SO42-恰好完全沉淀:

2Ba2++3OH-+Al3++2SO42-=2BaSO4↓+Al(OH)3↓

(2013江苏卷)8.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D

D.Ca(HCO3)2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HCO3-+Ca2++OH-=CaCO3↓+H2O

(2013海南卷)10.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答案】AC

A.NH4HCO3溶于过量的浓KOH溶液中:NH4++HCO3- +2OH-=CO32-+NH3↑+2H2O

B.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恰好使SO42-沉淀完全: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C.向FeBr2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Fe2++4Br-+3Cl2=2Fe3++

2Br2+6Cl-

(2012江苏化学卷)9.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C

B.向NH4HCO3溶液中加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NH4++

6OH-■NH3↑+H2O

C.将过量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冷氨水中:SO2+NH3·H2O=

HSO3-+NH4+

(2012四川理综化学卷)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C

C.0.01mol·L-1NH4Al(SO4)2溶液与0.02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

NH4++Al3++2SO42-+2Ba2++4OH-=2BaSO4↓+Al(OH)3↓+NH3

+H2O

D.浓硝酸中加入过量铁粉并加热:Fe+3NO3-+6H+■Fe3++

3NO2↑+3H2O

(2012北京理综化学卷)7.下列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B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3-+Ca2++2OH-=CaCO3↓+CO32-+2H2O

(2011江苏高考)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B

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2-+CO2+3H2O=2Al(OH)3↓+CO32-

(2011新课标全国)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答案】D

B.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HCO3-+OH-=CO32-+H2O

C.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C6H5O-+SO2+H2O=C6H5OH +HSO3-

二、归类总结

1.氧化还原反应中涉及的“量”

例如: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氯气:2Fe2++Cl2=2Fe3++2Cl-

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氯气:2Fe2++4Br-+3Cl2=2Fe3++2Br2+6Cl-

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等物质的量的氯气:2Fe2++2Br-+2Cl2=2Fe3++Br2+4Cl-

解题关键:理解掌握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氧化性:Cl2>Br2>Fe3+>I2HNO3>Fe3+>I2

还原性:Cl-

相关知识还有:FeI2与Cl2(或Br2,HNO3);Fe(NO3)3与氢碘酸;Fe与硝酸。

2.试剂滴加顺序所涉及的“量”

例如:向AlCl3溶液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碱不足):Al3++3OH-=Al(OH)3↓

向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AlCl3溶液(碱过量):Al3++4OH-=2H2O+AlO2-

相关知识还有:NaAlO2与盐酸,碳酸钠与盐酸,氨水与AgNO3,FeI2与氯水,FeBr2与氯水。

3.酸式盐与碱的反应所涉及的“量”

例如:Ca(HCO3)2溶液与少量的NaOH溶液反应:HCO3-+Ca2++OH-=CaCO3↓+H2O

Ca(HCO3)2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2HCO3-+Ca2++2OH-=CaCO3↓+2H2O+CO32-

解题方法:“少定多变法”来书写。所谓“少定”即量少的反应物,其离子的计量数按化学式确定。所谓“多变”即过量的反应物,其离子的计量数根据反应的需要量确定。不受化学式中的比例制约,是可变的。如向Ca(HCO3)2溶液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先确定Ca2+、HCO3-的比例为1:2,再取用OH-,中和2个HCO3-需2个OH-,则可写出:2HCO3-+Ca2++2OH-=CaCO3↓+2H2O+CO32-;若是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1个OH-只需1个HCO3-即可中和,生成的CO32-只需1个Ca2+,则反应为HCO3-+Ca2++OH-=CaCO3↓+H2O(Ca2+与HCO3-的比例不是1:2)。

相关的知识还有:Ca(OH)2与NaHCO3,NaH2PO4与Ba(OH)2,NaHSO4与Ba(OH)2,NaHSO4与Ba(HCO3)2等反应均与“量”有关。

离子反应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其中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考查频繁,而这一考点也正是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复习中有必要将这一类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学生突破该难点。

一、高考题重现

(2013大纲卷)1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答案】A

A.用过量氨水吸收工业尾气中的SO2:2NH3·H20+SO2=

2NH4++SO32-+H2O

D.明矾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使SO42-恰好完全沉淀:

2Ba2++3OH-+Al3++2SO42-=2BaSO4↓+Al(OH)3↓

(2013江苏卷)8.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D

D.Ca(HCO3)2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HCO3-+Ca2++OH-=CaCO3↓+H2O

(2013海南卷)10.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答案】AC

A.NH4HCO3溶于过量的浓KOH溶液中:NH4++HCO3- +2OH-=CO32-+NH3↑+2H2O

B.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恰好使SO42-沉淀完全: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C.向FeBr2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Fe2++4Br-+3Cl2=2Fe3++

2Br2+6Cl-

(2012江苏化学卷)9.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C

B.向NH4HCO3溶液中加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NH4++

6OH-■NH3↑+H2O

C.将过量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冷氨水中:SO2+NH3·H2O=

HSO3-+NH4+

(2012四川理综化学卷)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C

C.0.01mol·L-1NH4Al(SO4)2溶液与0.02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

NH4++Al3++2SO42-+2Ba2++4OH-=2BaSO4↓+Al(OH)3↓+NH3

+H2O

D.浓硝酸中加入过量铁粉并加热:Fe+3NO3-+6H+■Fe3++

3NO2↑+3H2O

(2012北京理综化学卷)7.下列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B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3-+Ca2++2OH-=CaCO3↓+CO32-+2H2O

(2011江苏高考)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答案】B

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2-+CO2+3H2O=2Al(OH)3↓+CO32-

(2011新课标全国)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答案】D

B.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HCO3-+OH-=CO32-+H2O

C.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C6H5O-+SO2+H2O=C6H5OH +HSO3-

二、归类总结

1.氧化还原反应中涉及的“量”

例如: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氯气:2Fe2++Cl2=2Fe3++2Cl-

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氯气:2Fe2++4Br-+3Cl2=2Fe3++2Br2+6Cl-

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等物质的量的氯气:2Fe2++2Br-+2Cl2=2Fe3++Br2+4Cl-

解题关键:理解掌握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氧化性:Cl2>Br2>Fe3+>I2HNO3>Fe3+>I2

还原性:Cl-

相关知识还有:FeI2与Cl2(或Br2,HNO3);Fe(NO3)3与氢碘酸;Fe与硝酸。

2.试剂滴加顺序所涉及的“量”

例如:向AlCl3溶液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碱不足):Al3++3OH-=Al(OH)3↓

向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AlCl3溶液(碱过量):Al3++4OH-=2H2O+AlO2-

相关知识还有:NaAlO2与盐酸,碳酸钠与盐酸,氨水与AgNO3,FeI2与氯水,FeBr2与氯水。

3.酸式盐与碱的反应所涉及的“量”

例如:Ca(HCO3)2溶液与少量的NaOH溶液反应:HCO3-+Ca2++OH-=CaCO3↓+H2O

Ca(HCO3)2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2HCO3-+Ca2++2OH-=CaCO3↓+2H2O+CO32-

解题方法:“少定多变法”来书写。所谓“少定”即量少的反应物,其离子的计量数按化学式确定。所谓“多变”即过量的反应物,其离子的计量数根据反应的需要量确定。不受化学式中的比例制约,是可变的。如向Ca(HCO3)2溶液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先确定Ca2+、HCO3-的比例为1:2,再取用OH-,中和2个HCO3-需2个OH-,则可写出:2HCO3-+Ca2++2OH-=CaCO3↓+2H2O+CO32-;若是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1个OH-只需1个HCO3-即可中和,生成的CO32-只需1个Ca2+,则反应为HCO3-+Ca2++OH-=CaCO3↓+H2O(Ca2+与HCO3-的比例不是1:2)。

篇10:《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离子共存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涉及知识点多而杂,易失分。本教案讲练结合,结合教材帮助学生理解性地去学习归纳总结,为后面其它部分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分析】

有关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问题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问题。近几年高考几乎每年都设置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试题。从历年高考中有关离子共存问题的难度上分析,这类问题都属于中等难度偏易题,但这类题的区分度都比较高。考生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没有将众多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并进行有序的存储,因而在提取、再现、辨认时,或出现错误,或发生障碍,或不完整;也有知识掌握不完整,物质间相互反应的规律不清晰,在解决问题时缺乏信心等因素。【教学目标】

1、掌握离子共存条件的判断。

2、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3、通过归纳总结离子反应的实质。

4、培养归纳、整理、探究事物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判断在指定条件下,在同一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2、根据离子共存规律推断溶液组成;

3、根据离子共存规律及指定条件推断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即离子鉴定)【教具准备】

《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案、课件、说课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介绍

1、概念:只要离子组内有两种或多种离子能相互反应,则这组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交流研讨】

2、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条件(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 【学生展示评价】

(1)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2)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3)生成弱电解质的物质; 【反馈提升】

以上均属于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 【开拓视野】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5)发生络合反应;(不讲)

(6)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不讲,泡沫灭火器原理)【特别注意】

(7)酸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H+、OH-共存:如HCO3-、HS-(注意)

(8)若题目中提示酸性溶液(pH<7)或碱性溶液(pH>7)应在各待选答案中均加入H+(注意)【笔记整理】 二.知识梳理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①有气体产生

如:H+与CO32-、HCO3-、S2-、HS-、SO32-、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发生CO32-+2H+=CO2↑+H2O、HS-+H+=H2S↑等。②有沉淀生成

如: Ca2+、Mg2+、Ba2+等与SO42-、SO32-、CO32-等不能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Ba2++CO32-=BaCO3↓、Ca2++SO42-=CaSO4↓(微溶);

Mg2+、Al3+、Cu2+、Fe2+、Fe3+等与OH-不能大量共存是因为: Cu2++2OH-=Cu(OH)2↓,Fe3++3OH-=Fe(OH)3↓等; ③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OH-、ClO-、F-、CH3COO-、PO43-、HPO42-、H2PO4-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主要由于OH-+H+=H2O、CH3COO+H+=CH3COOH 一些弱酸的酸式根或NH4+不能与OH-大量共存是因为:

HCO3-+OH-=CO32-+H2O、HPO42-+OH-=PO43-+H2O、NH4++OH-=NH3·H2O 此类离子反应总是朝着使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不讲,学生问时可以适当扩展)

①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I-、、S2-、HS-和Fe3+不能大量共存是由于:

2I-+2Fe3+=I2+2Fe2+、2Fe3++ S2-=S↓+2Fe2+、2Fe3++3S2-=S↓+2Fe S↓。

②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NO3-和I-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可以共存,但在有大量H+存在下不能共存;

如:SO32-、S2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2S2-+S2O32-+6H+=4S↓+3H2O不能共存。

如:ClO-与S2-不论是在酸性条件下还是在碱性条件下都不能大量共存。3.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如:AlO2-、S2-、HS-、CO32-、HCO3-、SO32-、HSO3-、ClO-、F-、CH3COO-、PO43-、SiO32-、等存在于碱性溶液,而不存在于酸性溶液。

如:Mg2+、Al3+、Cu2+、Fe2+、Fe3+、NH4+等存在于酸性溶液,而不存在于碱性溶液。而上述两组离子一般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因为:3CO32-+2Al3++3H2O==3 CO2↑+2Ai(OH)3↓

3AlO2-+Al3++6H2O=4Al(OH)3↓等 4.由于形成络合离子,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中学化学中还应注意有少数离子可形成络合离子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情况。

如:Fe3+和SCN-由于Fe3++SCN-==[Fe(SCN)]2+等络合反应的发生而不能大量共存,还有[Fe(SCN)

2、Fe(SCN)

3、Ag(NH3)+、[Cu(NH3)4]2+ 等] 【典题精讲、精练、精结】 三.典题讲解

问题1: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1.0mol/L的KNO3溶液中:H+ Fe2+ Cl-SO42-

B.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NH4+ Ba2+ AlO2-Cl-

C.PH=12的溶液:K+ Na+ CH3COO-Br-

D.与铝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Na+ K+ CO32-Cl-解析:A中H+与NO3-的组合具有强氧化性,会将Fe2+氧化为Fe3+,所以不可大量共存。在考试常见的还有H+与ClO-、MnO4-的组合也具有强氧化性,不能和具有还原性的离子共存;B中甲基橙呈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存在H+,弱酸根离子AlO2-不能大量存在;C溶液呈碱性,互相之间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D中与铝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既可以呈酸性,也可以呈碱性,若溶液为酸性,弱酸根离子CH3COO-不可以大量存在,若溶液为碱性,可以大量共存。但题干要求一定能大量共存,所以选C。

问题2:在某无色透明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A)NH4+

NO3-

Al3+

Cl-

(B)Na+

AlO2-

K+

NO3-(C)MnO4-

K+

SO42-

Na+

(D)K+

SO42-

HCO3-

Na+ 解析:在酸性溶液中,AlO2-、HCO3-均不可大量存在,溶液为无色透明而MnO4-为紫红色,所以选A 问题3: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Ca2+ Br-

Fe3+

CO32-

(B)Fe2+ Cl-

NO3-

H+(C)Fe3+

Ca2+

H+

NO3-

(D)NO3-

OH-Cl-Ba2+ 解析:A中离子不可大量共存因Ca2+与CO32-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沉淀;C、D中离子可以大量共存,B中“H++NO3-”的组合具有强氧化性,能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选B 四.小试牛刀

1.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K+、S2-、Cl-

B.Al3+、Mg2+、SO42-、Cl-C.K+、Na+、AlO2-、NO3-

D.K+、Na+、SO42-、S2O32-2.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且溶液无色的是()A.Cu2+、K+、NO3-、Cl-

B.Na+、K+、OH-、Cl-

C.Fe3+、Na+、OH-、SO42-

D.Ba2+、H+、CO32-、OH-3.下列溶液中的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Na+、Al3+、SO42-、HCO3

B.K+、Fe3+、Cl-、SCN- C.Ca2+、Na+、ClO-、S2

D.Ca2+、Ba2+、F-、Br- 【反馈提升--笔记整合】 四.归纳总结

判断离子共存的关键是看离子间能否发生反应,以及是否符合指定条件,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一色二性三特殊四反应。

一色。溶液的颜色。若限定为无色溶液,则Cu2+(蓝色)、Fe2+(浅绿色)、Fe3+(棕黄色)、MnO4-(紫红色)等有色离子不能够存在;

二性。溶液的酸性和碱性。在强酸性溶液中,OH-及弱酸根阴离子(如CO32-、SO32-、AlO2-、CH3COO-、S2-、ClO-、F-、SiO32-、C6H5O-等)均不能大量存在;在强碱性溶液中,H+及弱碱阳离子(如NH4+、Al3+、Mg2+、Fe3+等)均不能大量存在;酸式弱酸根离子(如HCO3-、HSO3-、HS-、H2PO4-等)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存在。

三特殊。指三种特殊情况:①AlO2-与HCO3-不能大量共存:AlO2-+ HCO3-+H2O==Al(OH)3↓+ CO32-;②“H++NO3-”的组合具有强氧化性,能与S2-、Fe2+、I-等发生反应,而这种组合往往较为隐蔽,不易被察觉;③NH4+与 CH3COO-、CO32-,Mg2+与HCO3-等组合中,虽然两组离子都能水解且水解相互促进,但总的水解程度仍然很小,它们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但加热条件下就不同了。

四反应。指离子之间通常发生的四种类型的反应,能相互反应的离子显然不能大量共存。①复分解反应,如Ca2+与CO32-,Ag+ 与Cl-等;②氧化还原反应,如Fe3+与I-,NO3-(H+)与Fe2+,MnO4-(H+)与S2-等;③双水解反应,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等,Fe3+与HCO3-、CO32-、AlO2-,NH4+与AlO2-、SiO32-等;④络合反应,如Fe3+与SCN-等

注意: 1.“透明”与“澄清”溶液指此溶液不形成沉淀或混浊与溶液颜色无关 2.题中涉及到水的电离则考虑到

3.室温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浓度如果大于10-7mol/L表示溶液显酸性

4.室温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浓度如果小于10-7mol/L表示溶液显酸性或碱。5.看清“一定大量共存”、“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等要求。6.若溶液无色——则Cu2+(蓝)、Fe3+(棕黄)、Fe2+(浅绿)、MnO4-(紫)等有色离子不能存在。

7.溶液中有H+——溶液呈酸性;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溶液PH<7;加入铝粉后放出H2等。8.溶液中有OH———溶液呈碱性;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溶液PH>7;加入铝粉后放出H2等。9.如“无色透明”、“酸性条件”、“与铝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等等。10.特殊要求,如“某离子存在下不能共存的”、“生成气体或沉淀不能大量共存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等等。【课后作业】 六.顺手牵羊

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A.Na+、K+、SO42―、HCO3― B.Cu2+、K+、SO42―、NO3― C.Na+、K+、Cl―、NO3― D.Fe3+、K+、SO42―、Cl―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环境下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pH=0的溶液中:Na+、K+、SO32-、MnO4- B.某无色中性溶液中:Cl-、NO3-、Al3+、K+ C.pH > 12的溶液中:Na+、K+、SO42-、CIO-

D.加入Al粉能产生H2的溶液中:Na+、Cu2+、Cl-、SO42-

(2007年江苏)向存在大量Na+、Cl-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于组是

()A.K+、Br-、CO32-

B.Al3+、H+、MnO4- C.NH4+、Fe3+、SO42-

D.Ag+、Cu2+、NO3-

(2008年江苏)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篇11:《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生微粒观、变化观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对电离与离子反应的要求为:“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具体内容包括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等关键概念和电离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等核心知识,也包括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而本节的内容更加深入系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可让学生初步建立基于微粒及微粒间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结构与变化的观念和能力,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同时,本节内容也将为后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研究微粒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20xx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离子反应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发展微粒观,使其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又能够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视角和认识水平。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酸、碱、盐,并且能从宏观物质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但其认识水平较低,缺乏微观意识,难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的行为,因此学生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认识视角,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将原有的宏观、孤立、定性的认识角度提升至微观、联系、定量的层面。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宏观层面:未建立电离、电解质等概念,难以准确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形成离子的过程,也难以用符号表达。只能从宏观物质的角度认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不能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即离子反应。

3.认识停留在定性层面:只关注离子的种类,不关注离子的数量,不能理解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初步完成微粒观的建立。

三、教学目标

1.从微观角度认识电解质。通过实验分析氯化钠溶液及熔融氯化钠的存在形式,建立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能用微观示意图将思维外显,能用电离方程式进行表征。

2.从微观角度认识反应。基于证据从微观的角度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以氢氧化钡和硫酸为例)提出可能的假设,能认识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能依据宏观现象分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初步建立研究水溶液中物质反应的思路方法。

3.通过归纳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间的反应存在定量关系,能依据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预测宏观现象。

4.能应用离子反应分析解决真实复杂问题,形成分析思路。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利用离子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等准确表征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和反应的微观过程。

2.能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种类、数量和相互作用之间进行自主关联和转换,理解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能从定量层面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相互作用。

3.形成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物质制备、分离提纯等相关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1.宏微结合,从定量层面分析离子的来源及相互作用。

2.形成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思路和方法,建立微粒观。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问题情境]夏天天热,出了很多汗(主要成分NaCl)的手不能去接触电器或擦拭电器,否则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结合初中已学,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请小组代表总结回答。

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引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应用所学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二)环节二

1.设计导电性实验,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导电原因。

教师引导:[任务1] 观察氯化钠固体、蒸馏水、氯化钠溶液、熔融氯化钠的导电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用化学用语表示电离的微观过程。

学生活动:

(1)讨论导电的条件。

(2)观察导电性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3)用微观示意图画出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熔融氯化钠的存在形式。

(4)得出电离、电解质等概念。

(5)书写电离方程式。

(6)以Na2CO3、MgCl2等类型物质进行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学科素养。将学生思维借用微观示意图外显,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注重定量角度的认识,同时对之前的学习进行反馈评价。

2.引入化学史,明确电离的`条件。

教师引导:[问题1] 离子是通电后才产生的还是电解质溶于水自动解离形成的?

学生活动:

(1)提出假设并寻找证据。

(2)结合化学史理解阿伦尼乌斯电离模型,明确电解质溶于水会自动解离成离子。

设计意图:电离是否需要通电条件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这里问题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电离概念本质的理解,借用化学史料解答,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经历不断演变及完善的过程。

3.基于电离产生的离子种类,从微观本质定义酸碱盐。

教师引导:[任务2]结合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的本质。

学生活动:(1)书写HCl、H2SO4、HNO3以及NaOH、Ca(OH)2、Ba(OH)2的电离方程式。

(2)从电离的角度归纳概括出酸、碱的本质。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物质分类”的微观角度,使学生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近本质。

(三)环节三

1.从微观角度探究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3] 通过实验观察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分析水溶液中电解质的行为,建立离子反应的核心概念。

学生活动:(1)分析向Ba(OH)2溶液中滴加硫酸过程中混合溶液的电导率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滴定过程电导率变化图像。

(2)解释实验图像变化趋势和拐点意义。

(3)用化学用语表示滴定过程,即按照“写”、“拆”、“删”、“查”

的步骤书写离子方程式。

拓展思考:若将硫酸换成硫酸氢钠,电导率又会如何变化?该过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此任务,展开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教学。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提升宏微结合及科学探究素养。通过比较硫酸与硫酸氢钠的不同,从定性及定量角度深入认识溶液中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用其判断离子反应发生与否。

教师引导: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水、气、沉淀为例,布置并评价各类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从微粒观角度探讨离子反应发生的本质,并归纳复分解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1)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2)认识同一离子方程式可代表一类反应。

设计意图:建立离子反应的核心概念,为后续利用离子反应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四)环节四

1.利用离子反应概念解决粗盐精制的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粗盐精制过程。

学生活动:(1)从离子角度认识粗盐的成分。

(2)依据微粒间相互作用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选择合适的试剂完成实验设计。

(3)从定量层面分析试剂的用量,并调整设计方案。

(4)书写该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地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与电解质溶液相关的实际问题,从定量层面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相互反应。检测学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上一环节进行反馈评价。

2.形成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思路。

教师引导:[小结]回顾粗盐精制的过程,提炼从微观离子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活动:建立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基本思路:确定认识对象(溶质或溶剂)——分析微粒种类和数量——分析微粒间相互作用——分析作用结果(宏观现象等)。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经历宏观-微观-宏观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通过归纳总结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基本思路,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模型。

上一篇:质量监督方案qa体系下一篇:船舶污油水接收处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