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2024-06-27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共9篇)

篇1: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第4节 离子反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生成弱电解质、生成气体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利用酸碱中和滴定测定强酸、强碱溶液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3.通过离子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

4.培养运用归纳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熟悉的例子归纳离子反应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按已形成的思路进行分析,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简要的话进行记忆,使认识得以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更为广阔的化学天地,立志于从事化学、化工研究和生产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充分感受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交流研讨】P98,学生完成

【回顾小结】1.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1)写拆删检(2)离子不能共存法 【板书】2.离子反应:溶液中有离子参与的化学反应称之为离子反应 【提问】离子发生的产所在什么地方? 【学生】水溶液中

【追问】实验室制备氨气——2NH4Cl + Ca(OH)2===CaCl2 + 2NH3↑+2 H2O有没有离子反应?

【学生】没有,因为不在水溶液中发生的

【提问】在必修1中我们学到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什么?

【学生】生成沉淀、生成水、生成气体(也有可以知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板书】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举例】SO42—、Cl—、CO32—的检验以及MgCO3沉淀的转化

【教师】其实,生成水和生成像水一样的弱电解质也可以,比如讲,CH3COONa与盐酸HCl反应、NH4Cl与NaOH反应大量Na2CO3与少量盐酸

【板书】生成弱电解质

【举例板书】CH3COONa+HCl===CH3COOH+NaCl

CH3COO— + H+ === CH3COOH

NH4Cl+NaOH===NH3•H2O+NaCl

NH4+ + OH—=== NH3•H2O Na2CO3(过量)+HCl===NaCl+NaHCOCO32—(过量)+ H+=== HCO3—

【提问】少量Na2CO3与大量盐酸能否发生反应?产物是什么?

【学生】Na2CO3+2HCl===2NaCl+H2O+CO2↑

CO32— + 2H+=== H2O + CO2↑ 【追问】那么这个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板书】↑

【举例】比如讲NH4+的检验:NH4+ + OH—石蕊试纸)

【提问】Fe2+能否在硝酸中,浓硫酸中存在? 【学生】不能 【追问】为什么?

【学生】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Fe2+被硝酸或浓硫酸氧化成Fe3+了。【教师】所以离子反应的条件还有溶液中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交流】大家尽可能多举出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离子 【板书】常见还原性离子有 Fe2+、HS—、S2—、I—、SO32—等

常见氧化性离子有

Fe3+、ClO—、(H++MnO4—)、(H++NO3—)等

【提问】H+ + OH === H2O表示哪一类反应?Ba2+ + SO42 === BaSO4↓表示哪一类反应? —

△(用湿润的蓝色 NH3↑ + H2O(或浓碱溶液)【板书】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表示一类物质的反应 【练习】

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NaHSO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2)澄清石灰水与盐酸反应(3)FeCl2溶液与新制氯水的反应(4)硫酸与Ba(OH)2溶液的反应(5)石灰石与硝酸的反应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离子化合物在离子方程式中都要以离子式来表示

B.离子反应总是向着溶液中某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C.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故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

H+ + OH— = H2O

D.复分解反应必须具备离子反应生成的三个条件才能进行

3、下列溶液中的各组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H+、Na+、NO3—、SO32—

B.MnO4—、Fe2+、Na+、NH4+

C.Fe3+、SCN—、SO42—、Cl—

D.Fe、HCO3—、Cl—、NH4+

4、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AgNO3,所用下列试剂中效果最好的是

A. NaCl溶液

B. NaBr溶液

C. NaI溶液

D. Na2S溶液

5、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再加入下列物质,会有Fe3+生成的是

A .稀硫酸

B .氯水

C .硝酸锌

D .氯化铜

6、已知还原性Fe2+>Br—>Cl—,在含有nmolFeBr2的溶液中,通入XmolCl2,请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1)当X≤0.5nmol时

(2)当X≥1.5nmol时

(3)当X=nmol时 【总结】1.离子共存问题MnO4—等

(2)加入铝粉后放H的溶液或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Al3+、Fe3+分别与CO32—、HCO3—等双水解的离子。(5)生成配合物:Fe3+

+ SCN—

(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Cu2+、Fe2+、Fe3+、(6)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7)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

2.过量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不过量的一定要按化学式的组成比要书写阴阳离子个数(能拆的))

(1)Na2CO3溶液与少量盐酸反应,Na2CO3溶液与过量盐酸反应(2)FeCl3溶液与少量铁粉反应,FeCl3溶液与过量铁粉反应(3)硝酸与少量铁粉反应,硝酸与过量铁粉反应

(4)NaOH溶液与少量CO2反应NaOH溶液与过量CO2反应

(5)Ca(HCO3)2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Ca(HCO3)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6)NaHSO4溶液与少量Ba(OH)2反应,NaHSO4溶液与过量Ba(OH)2反应(7)AlCl3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AlCl3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8)向Na[Al(OH)4]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向Na[Al(OH)4]溶液中通过少量CO2 作业:P106-P107

1、2

【板书设计】

1.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1)写拆删检(2)离子不能共存法

2.离子反应:溶液中有离子参与的化学反应称之为离子反应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还原性离子有: Fe2+、HS—、S2—、I—、SO32—等

常见氧化性离子有: Fe3+、ClO—、(H++MnO4—)、(H++NO3—)等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表示一类物质的反应

篇2: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

一、教学分析

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教科书通过对[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2实质是SO4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然后,通过四组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最后通过[实验22]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没有介绍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则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本节内容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以及对初中学过的中和反应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演示初中已做过的实验:“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电解质的概念。[板书]

一、电解质 推进新课

师: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师:展示氯化钠电离的动画。

生:思考,讨论。

结论:在水溶液中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师:什么叫电解质?

[板书]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师:电解质包括哪些类型的物质呢? 学生作答,教师板书。2.类型:酸、碱、盐 [例题剖析]

(例1)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 ②NaOH ③H2SO

4④H2O ⑤盐酸溶液

⑥小苏打

⑦Fe ⑧Ca(OH)生:①②③;

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⑤;

⑥⑦;

⑥⑦⑧;……

教师精讲:电解质属于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不是混合物。所以,⑤⑦不属于电解质。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属于电解质。答案:①②③④⑥⑧

师:请一位同学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师:那么什么叫电离方程式呢?

生: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板书]3.电离方程式

师:请同学们写出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师:查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指正。[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阅读P31第一段,并提出问题。

生: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也可以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师:请同学讨论给出碱和盐的定义。[板书]4.酸、碱、盐的定义 [知识拓展]

电解质

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例如酸、碱和盐等。凡在上述情况下不

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如蔗糖、酒精等。

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不能只凭它在水溶液中导电与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晶体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等因素。例如,判断硫酸钡、碳酸钙和氢氧化铁是否为电解质。硫酸钡难溶于水(20 ℃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4×10-4g),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溶于水的那小部分硫酸钡却几乎完全电离(20 ℃时硫酸钡饱和溶液的电离度为97.5%)。因此,硫酸钡是电解质。碳酸钙和硫酸钡具有相类似的情况,也是电解质。从结构看,对其他难溶盐,只要是离子型化合物或强极性共价型化合物,尽管难溶,也是电解质。

氢氧化铁的情况则比较复杂,Fe3+与OH-之间的化学键带有共价性质,它的溶解度比硫酸钡还要小(20 ℃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9.8×10-5 g);而溶于水的部分,其中少部分又有可能形成胶体,其余亦能电离成离子。氢氧化铁也是电解质。

判断氧化物是否为电解质,也要作具体分析。非金属氧化物,如SO2、SO3、P2O5、CO2等,它们是共价型化合物,液态时不导电,所以不是电解质。有些氧化物在水溶液中即便能导电,但也不是电解质。因为这些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的能导电的物质,溶液中导电的不是原氧化物,如SO2本身不能电离,而它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为电解质。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CaO、Al2O3等是离子化合物,它们在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因此是电解质。

可见,电解质包括离子型或强极性共价型化合物;非电解质包括弱极性或非极性共价型化合物。电解质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电解质可以离解成离子。至于物质在水中能否电离,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因此,由物质结构识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是问题的本质。另外,有些能导电的物质,如铜、铝等不是电解质。因它们并不是能导电的化合物,而是单质,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2.类型:酸、碱、盐 3.电离方程式

4.酸、碱、盐的定义 练习

1.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化时或溶于水时都能导电 D.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 答案: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氨气是电解质

篇3: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关键词:高中化学,诱思导学,离子反应,微粒观,实验探究

如何运用素质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深入研究了新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离子反应”是高中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理论基础。让学生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高一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学习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尝试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认识未上升到一定高度;已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但还不能用离子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思路

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本节课中,我采用“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即“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化学教学的素质化,培养学生在创新、实践、观察等方面的能力。

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深度,而学科思想可以决定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离子反应”专题是中学化学“观念建构”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它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分析溶液中物质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的思路和方法,以此实现化学基本观念“微粒观”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体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过程(见表1)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顺势激趣

师:这是一瓶Ba(OH)2溶液,“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呢?”

生:Ba2+、OH-。

师:用哪些物质能检验其中的Ba2+?(学生争相发言)

生:Na2SO4、H2SO4等含有SO42-的可溶性的物质都可以。

师:如果将Ba(OH)2溶液与同学们选择的这些物质的溶液相混合,溶液中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离子会悄悄发生变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共同领略“离子反应”的魅力。

(设计意图:用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点较低,学生能够迅速地对已有知识进行回忆,便于思维的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切入本节课的研究新视角。)

第二环节:诱发探究,概念建构

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Ba(OH)2溶液与Na2SO4溶液的混合情况,Na2SO4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呢?

生:Na+、SO42-。

师:这两种溶液混合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从微观角度分析,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Ba2+和SO42-结合生成了白色沉淀Ba SO4。

师:Ba2+和SO42相互作用发生变化,那么原来溶液中的Na+和OH-变化了吗?请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共享学习成果)

生1:向Ba(OH)2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再向其中加入Na2SO4溶液,观察酚酞的颜色变化。

生2:向Ba(OH)2与Na2SO4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u SO4溶液,观察是否有蓝色沉淀产生。

师:这两个方案都很有道理,第一位同学的方案更为简单一些,下面请同学们动手试试第一种设计方案。

探究实验:向盛有2 m L Ba(OH)2溶液的试管里滴入1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滴入2 m L Na2SO4溶液,振荡后静置。

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酚酞依然为红色,几乎无明显变化。

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吗?

生1:酚酞依然为红色,说明OH-几乎没有变化。由于整个溶液不显电性,Na+也没有变。

生2:在这个反应中,Na+和OH-只是旁观而已。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和SO42相互作用生成了Ba SO4沉淀。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能不能用离子符号来表示上述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呢?

生:Ba2++SO42-=Ba SO4↓

师:像这样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之间的反应,我们称之为离子反应。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的式子我们称之为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诱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方案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实验观;带领学生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及行为,分析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从而建构离子反应的概念,构建“微粒观”。)

第三环节:引导思维,概念深化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Ba(OH)2溶液与H2SO4溶液混合的情况,请注意观察实验中的溶液现象和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演示实验: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0.01 mol/L Ba(OH)2溶液,滴加几滴酚酞,在滴定管中加入0.2 mol/L H2SO4溶液,开启电源开关按钮,向烧杯中逐滴滴加稀H2SO4,搅拌。)

生:(惊奇,惊叹,争先恐后汇报实验现象)

师:请同学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

生1:出现白色沉淀,是因为有白色沉淀Ba SO4产生。

生2:小灯泡的明暗变化反映了溶液导电性的变化,也就是溶液中离子浓度发生了变化。首先灯泡由亮→熄灭,说明溶液中几乎无自由移动的离子;后来灯泡由熄灭→亮,说明溶液中又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现象都说明有离子参加了反应。

生3:溶液中的红色逐渐褪去,是因为溶液中的OH-逐渐减少。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精彩了,大家能不能尝试从微观角度定量地分析溶液中微粒数量的变化,进一步解开实验现象背后的奥秘呢?大家可以参考化学方程式:Ba(OH)2+H2SO4=Ba SO4↓+2H2O

生:(思考片刻,举手发言)

1 mol Ba(OH)2在溶液中能电离出1 mol Ba2+和2 mol OH-,1 mol H2SO4在溶液中能电离出2 mol H+和1 mol SO42-。当1 mol Ba2+与1mol SO42-结合生成了1 mol难溶的Ba SO4时,2 mol OH-与2 mol H+结合生成了2 mol难电离的H2O。这样,溶液中几乎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了,灯泡由亮→熄灭,后加入的过量的硫酸又电离出自由移动的H+和SO42-,灯泡由熄灭→亮。

师:同学们成功地分析了这些离子间的相互作用。那么,如何用化学符号表达这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呢?

生:(跃跃欲试,难掩兴奋)

Ba2++2OH-+2H++SO42-=Ba SO4↓+2H2O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发现了奇妙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帮助其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认知过程,深化对“离子反应”概念的理解,强化了“微粒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概念表达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以下这些酸碱盐之间,哪些能两两发生反应?如能发生反应,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你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的实质吗?请尝试写出以上方程式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帮助刚才的几位同学分析一下,写得好不好呢?

生1:Na+和Cl-没有参与反应,实际参加反应的是OH-和H+,这是对的。

生2:Na+和SO42-没有参与反应,实际参加反应的是Cu2+和OH-。但是,1 mol Cu2+能与2 mol OH-发生反应,所以离子方程式应为Cu2++2OH-=Cu(OH)2↓。

生3:反应过程中,Cl-未发生变化。反应物Ca CO3不能在溶液中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应写成化学式Ca CO3,反应后生成了Ca2+。因此离子方程式应为Ca CO3+2H+=Ca2++H2O+CO2↑。

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几个反应方程式,想一想这些酸碱盐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而发生复分解反应,从微观角度分析,实际上交换的是什么?

生:(恍然大悟)交换的是离子,原来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这样呀!

师:同学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分析离子反应的实质来书写离子方程式,这样的思路和方法很有效。下面你能总结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吗?

生1:第一步,写出化学方程式;第二步,分析判断溶液中有哪些微观粒子;第三步,判断哪些微粒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可以删除旁观的、未变化的离子)。

生2:写完离子方程式,为保证准确无误还要检查:原子个数是否守恒(元素守恒);电荷是否守恒;是否遵守客观事实。

师: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第二步是关键。你能尝试归纳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哪些物质写离子形式,哪些物质写化学式?

生1:离子形式———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如强酸HCl,强碱Na OH,可溶性盐Na Cl、Na2SO4、Ca Cl2)

生2:化学式———难溶的物质、气体、水(如Ca CO3、Cu(OH)2,H2O,CO2)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几个反应方程式,尝试归纳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只要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就能发生。

师:你能从离子方程式找到对应的化学反应吗?比如,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可以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 SO4↓表示?

师:这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同,但它们的离子方程式相同。这说明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那么是不是所有含有Ba2+、SO42-的物质之间的反应都可以用这个离子方程式表示呢?

(设计意图: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演练中,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好地熟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能;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从离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巩固“微粒观”。)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概念应用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认识并掌握了离子反应很有用处,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和鉴定、清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都能大显身手。下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反馈习题:粗盐中含有Mg Cl2、Na2SO4、Ca Cl2等杂质,工业提纯粗盐的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请写出粗盐提纯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应用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学科价值观;了解离子反应的应用,进一步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粗盐提纯问题,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五、教学感悟

在带领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中,看到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作为教师的我更是欣喜万分。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良好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实现了真正的“化学味”的课堂教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感悟和体会。

1.问题设置是关键

问题是教学的内容,是实施有效“诱思导学”教学的核心,是保证教学运作的轴心。“诱发探究,引导思维”需要从创设好的问题开始,不同环境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在“情景引入”环节中,问题设置的起点不高,但直奔主题,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便于思维的持续发展,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引导思维”环节中,通过海问、点问、追问,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让师生的思维相互交融;通过预设问题的层层推进,抽丝剥茧,一步步解开实验现象背后的奥秘,让学生体会到收获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

2.实验探究是载体

在“诱思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设计、观察以及实验等活动的主体,通过亲身活动来获取知识,从多角度理解知识。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化学实验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条件。实验探究教学活动能增强化学教学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诱发探究”环节中,设置开放式的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及设计实验方案。在“引导思维”环节中,利用导电性实验装置展示Ba(OH)2与H2SO4溶液反应带来的精彩实验现象,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持续深入思维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为预设问题的层层推进铺平道路、创造条件。

3.学科观念是核心

著名化学教育家宋心琦教授认为:“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化学教学,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微粒观”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本节课中采用基于“微粒观”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让学生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在“引导思维”环节中,逐步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中反应的思路来书写离子方程式,分析溶液中微粒的来源和数量、溶液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从而巧妙地突破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反应过程中离子间的定量关系”这一难点。在“解决问题”环节中,学生熟练运用“微粒观”来书写离子方程式,轻松实现理论与实践间的循环。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篇4:第7课时 离子反应(下)

A. 强碱性溶液中:K+、Al3+、Cl-、SO42-

B. 含有0.1 mol·L-1 Fe3+的溶液中:K+、Mg2+、I-、NO3-

C. 含有0.1 mol·L-1Ca2+的溶液中:Na+、K+、CO32-、Cl-

D. 室温下,pH=1的溶液中:Na+、Fe3+、NO3-、SO42-

2.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 硫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FeS+2H+=Fe2++H2S[↑]

B. 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HCO3-+OH-=CO32-+H2O

C. 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C6H5O-+SO2+H2O=C6H5OH+HSO3-

D. 大理石溶于醋酸中: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3.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FeCl3溶液与Cu的反应:Cu+Fe3+=Cu2++Fe2+

B. NO2与水的反应:3NO2+H2O=2NO3-+NO+2H+

C. 用醋酸除去水垢:CaCO3+2H+=Ca2++H2O+CO2↑

D. 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2-+CO2+3H2O=2Al(OH)3↓+CO32-

4.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向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Al3++2SO42-+2Ba2++4OH-=2BaSO4↓+AlO2-+2H2O

B.向氢氧化亚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Fe(OH)2+2H+=Fe2++2H2O

C. 向磷酸二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NH4++OH-=NH3·H2O

D. 向CH2BrCOOH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CH2BrCOOH+OH-[→Δ]CH2BrCOO-+H2O

5. 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4+、Ba2+、Mg2+、H+、OH-、Cl-、HCO3-、SO42-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它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0.1 mol·L-1乙溶液中c(H+)>0.1 mol·L-1;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甲溶液含有Ba2+ B. 乙溶液含有SO42-

篇5: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掌握用化合价 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

3、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培养学生勤于钻研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几个概念、双线桥法 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我们学习物质分类与转化的时候,有接触过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我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共同讨论一些问题。

【设疑】请学生判断反应:2Na+Cl2 = 2NaCl是什么类型的反应?(学生讨论 :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化合价有变化)

【板书】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特征)【设疑】它们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学生讨论)【方法指导】我们还是先来看下它们的电子层结构:

Na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太寂寞了,很不稳定,随时都想离开,Cl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很想再得到一个电子,再得一个就达到了8电子的稳定结构。当它们相遇在一起的时候,刚刚好,钠把最外层的这个不稳定电子送给氯,送给氯后皆大欢喜,都达到了8电子的稳定结构。【归纳总结】从上述分析可看出,Na失去电子变成Na,化合价升高

—了,Cl得到电子变成Cl,化合价降低了,也就是说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电子从钠原子转移到了氯原子上。

所以我们又可以这么认为:

【板书】凡是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 【方法指导】电子的转移不容易看出来,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还是化合价,得失电子与化合价的关系可举跷跷板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归纳总结】【板书】电子转移与化合价的关系:

得几个电子,降几价;失几个电子,升几价。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我们把得到电子的物质称为氧化剂,把失去电子的物质称为还原剂。

【板书】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

(举两个例子发现问题,强调氧化剂、还原剂均是反应物)

为了更好地说明电子的转移情况,我们可采如下方式来表示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

这种方法称为双线桥法(名称的由来),其中,金属钠是还原剂,氯气是氧化剂。

【方法指导】另举铁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指导学生观察双线桥法的注意事项(桥跨在同种元素间,箭头指向生成物,变价的原子数目*1个原子的变价数)

【问题解决】(演板)请同学们标出下列两个方程式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归纳总结】【板书】升失还;降得氧(朗读)......

【教学小结】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氧化剂,还原剂,双线桥法(升失还,降得氧)

【作业布置】P48:

篇6: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在新课内容的教学开始先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进行复习,既能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又能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然后过渡到溶液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从而理解离子反应进行的本质。这节课同学们理解上就有困难,对刚上高一的同学难度更大。其原因有:他们原有的化学知识少,比方掌握的化学方程式很少,虽然复分解反应初中学过,离子反应在本节也只研究复分解反应一类,但是不少同学写不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对于易溶与水、易电离的化合物认识有困难,同学们反应一下接触太多的物质与它们的化学式,又与原有的化学知识不能很好的建立联系,导致对新知识的接受有障碍。对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BaCl2溶液和Na2SO4溶液反应的微观模拟动画,得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本质,进而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先进行演示实验,再介绍以“写—拆—删—查”四步走的方式来分析解说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同时将哪些物质要拆,哪些物质不用拆的问题对学生做了归纳,使他们的知识点有一个小结。接下来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则采用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向转变。最后在练习过程中探究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以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一开始难度过大,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兴趣。

最后采用实际离子方程式讲述了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的判断方法,并对有关的问题做了总结。

本课教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教学设计。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课堂上已经把教学计划完成,但课中好像留给学生继续发展的空间不够充分,可互动的项目可有所增加,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多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立足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篇7: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赵联足 单位 :沂水县第二中学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将曾经的“注重以化学知识获得为核心”这一教学思路,修改为“以学生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认知功能的实现。关注认识发展的教学也注重对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化学认识的建构和形成。

在这一思路下,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内容。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节课将承担的主要教学功能之一即是对学生“分类观”的完善以及“微粒观”(“离子观”)的建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学生刚刚经过中考复习,对于常见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非常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前测查发现,“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名词,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可以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认识物质间的反应,因此,“微粒观”的建构将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

四、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离的过程,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探究酸、碱、盐的定义。

3.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初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

【重点】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 2.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学生电源、微型导电性实验装置、导线

2.实验药品: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水溶液、硝酸钾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六、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分组做溶液导电性的实验,然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顺利地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再思考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导电,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为例,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七、教学方法

篇8:《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 三习五步 离子反应 化学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中学中凡涉及溶液中的反应一般都是离子反应,该内容贯穿整个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而且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奠定性的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分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两部分。本节完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课时,主要包括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重新认识酸、碱、盐的概念等内容。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的基本概念,高中我们将学习酸碱盐的电离,这是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学好这一内容,为后面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及选修4中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学情分析

3.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常见的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对本节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3.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对化学的学习,能够运用探究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4.设计思想

“三习五步”中其中的“三习”指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中的“五步”指的是导、讲、合、评、练。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整堂课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讨论、自己总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协助学生逐步培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总之,希望学生可以在参与中内化知识,提升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5.教学目标

5.1知识与技能

5.1.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5.1.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5.1.3会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并掌握酸碱盐的概念。

5.2过程与方法

5.2.1通过对比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5.2.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3.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5.3.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7.教学准备

7.1实验仪器:学生电源、微型导电性实验装置、导线

7.2实验药品: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蔗糖溶液、铁、铜、石墨

8.教学过程设计

9.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相关概念,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同时,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三习五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分析能力是有极大帮助的。但学生的表现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这样开放的课堂难度自然提高了,在今后教学中应做足充分准备,与相关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

参考文献:

[1]保志明.运用实验体现概念的构建过程——“离子反应”的教学和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2012,3.

篇9: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A.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B.从能量变化的角度,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C.反应的焓变大于零

D.在方程式后增加ΔH及其数据即为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该反应产生出3种气体,而且题目也给了该反应物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所以可以判定A、B均为正确的。选项C错误,因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选项D也错误,因为还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以及,焓变的温度。

【题5】某短跑运动员体重70kg,,其跑时以1/7秒冲出1m远,消耗的能量为6860J,其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葡萄糖提供,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4kJ/mol,则所消耗葡萄糖的质量为(C)A.0.22g

B.0.55g

C.0.44g

D.0.66g 【解析】本题只要利用总能量除以焓变,即可得需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再将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乘以其摩尔质量即为答案:

6.86kJ180g/mol0.44g

2804kJ/mol【题6】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H+(aq)+OH-(aq)===H2O(l)ΔH=-57.3kJ·mol-

1分别向1L0.5mol·L-1的NaOH溶液中加入:①稀醋酸 ②浓硫酸 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分别为ΔH1、ΔH2、ΔH3,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D)A.ΔH1>ΔH2>ΔH3

B.ΔH2<ΔH1<ΔH3

C.ΔH1=ΔH2=ΔH3

D.ΔH1>ΔH3>ΔH2

【解析】用③稀硝酸是我们正常学习的中和热57.3kJ/mol,若改用①稀醋酸这种酸为弱酸,部分电离,中和反应产生的热量会被继续电离所吸收,故释放出的热量数值会变小;若用②浓硫酸,浓硫酸有自己的特性,那就是溶于剧烈放热,故释放出的热量数值会很大。另外三者均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数值越大的其焓变的值越小。所以有选项D是正确的。【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解析】并不是所有的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需要加热的也未必是吸热反应,因为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来促使反应的发生。放热反应主要体现的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而没有指代在常温下能容易发生。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题8】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D)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焦碳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

【解析】按题目来说,就是寻找吸热反应,所有的燃烧为放热反应,所以本题中就只有焦碳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为吸热反应了。

【题9】下列关于ΔH(焓变)的说法正确的是(BD)A.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B.ΔH >0时,反应吸收热量;ΔH <0时,反应放出热量 C.热化学方程式中ΔH的值与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D.ΔH的值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解析】反应热是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而焓变是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焓之差,二者不存在相等的关系。焓变的值是受化学计量数影响的,是按倍数变化的。

【题11】磷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两种固态氧化物。3.1g的单质磷(P)在3.2g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耗尽,并放出X kJ热量。

(1)通过计算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是

,其相应的质量(g)为

。(2)已知单质磷的燃烧热为Y kJ/mol,则1mol 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反应热ΔΗ=。

(3)写出1mol 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

本题中磷燃烧可能生成P2O3和P2O5,要确定二者的比例,需要通过题目中的两个数据来联立方程组求解。设3.1g中有物质的量为x的磷生成P2O3,有物质的量为y的磷生成P2O5。故

x+y=3.1g/31g•mol-1 ①

3x+5y=2×3.2g/32g mol-1

解得x=y=0.05mol 所以可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为P2O3和P2O5,且质量分别为0.05mol×110g mol-1/2=2.75g 和0.05mol×142g mol-1/2=3.55g 单质磷的燃烧热为Y kJ/mol即1mol磷完全燃烧生成P2O5释放热量为Y kJ。从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N2H4(g)+O2(g)==N2(g)+2H2O(g)

ΔΗ2=-534 kJ/mol ②

试计算1mol肼和二氧化氮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

kJ,写出肼和二氧化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有:②-1/2① 得N2H4(g)+NO2(g)== 3/2N2(g)+2H2O(g)

ΔΗ=-534 kJ/mol-1/2×67.7 kJ/mol=-567.85 kJ/mol 热化学方程式:2N2H4(g)+2NO2(g)== 3N2(g)+4H2O(g)ΔΗ=-1135.7 kJ/mol

上一篇:山西关帝庙导游词下一篇:大学生创业激励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