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镇纪委对于机关制度执行情况实行监督检查的通知

2024-06-28

关于镇纪委对于机关制度执行情况实行监督检查的通知(共3篇)

篇1:关于镇纪委对于机关制度执行情况实行监督检查的通知

关于镇纪委实行对镇机关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镇直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为提高工作效率,严肃工作纪律,落实执行镇机关各项规章制度,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镇纪委实行对镇机关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1、关于对机关会议制度的监督:

凡镇召开会议时,镇纪委将指定专人佩戴胸卡,在会场内巡查,发现与会人员有左顾右盼、交头接耳、来回走动、接打电话、打瞌睡或扰乱会议秩序者,将及时制止,情节严重者将对其本人或该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监督人:侯军才董景龙

2、关于对机关值班、考勤制度的监督:

按照镇机关请销假制度的规定,点名时,凡不在场的,镇纪委将查看不在场同志的请假手续。如:是否有本人写的请假条,领导是否批准;凡手续不全、电话请假或捎假,相关人员要及时说明情况或提供相关证明;镇纪委将依据镇机关制度相关规定对不到场、不请假人员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本人要写出检查,在镇机关公示栏张贴公示。

镇纪委不定时对镇机关值班情况进行检查、抽查,对发现脱岗、缺岗等现象者,镇纪委将依据镇机关制度相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告诫;情节严重者,相关人员要在机关会上作检讨,并通报全镇。

上级督导组来我镇检查值班情况时,当日值班领导负责接待并召集值班人员;如有不在岗被上级通报的,镇纪委将依据镇机

关制度相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及时向镇主要领导汇报。

监督人:王雅宁董景龙

3、对机关车辆与驾驶员管理制度的监督:

镇机关公车严禁私用。凡因私用公车造成不良后果者,如:被上级部门通报处理。镇纪委将对相关人员给予批评教育,并给予500—2000元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对相关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镇机关公车驾驶人严禁饮酒、醉酒驾驶,无证驾驶。因驾驶人违章造成车辆意外或交通事故的,镇纪委将依照镇机关制度规定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监督人:王雅宁董景龙

4、对镇机关值班安全问题的监督:

依照镇机关值班规定,凡当日值班人员要24小时负责机关内的安全工作;如因值班人员不及时到岗(到位)或巡查不认真、不到位,造成财物损坏、丢失的,当日值班人员要以原物价格,赔偿损失,并通报批评;镇机关人员严禁带领外来人员在机关内酗酒、损坏公物等行为发生,如造成不良影响者,纪委将根据情节对相关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上报上级组织部门对其进行组织处理。

监督人:侯军才孔志晔

中共郭连镇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篇2:关于镇纪委对于机关制度执行情况实行监督检查的通知

(一) 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教育挽救成效明显

2012年以来, 李沧区未成年人犯罪率连年下降, 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未成年人数从2012年的41人下降到2014年的年均28人,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受理审查起诉人数的比例从6.5%下降到3.1%。2012年来不捕未成人年14人, 不捕率为41.2%, 比同期成年人不捕率高出25.6个百分点;对1名未成年人做出不起诉决定, 不起诉率为3.7%, 比同期成年人不起诉率高出3.3个百分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人数从2012年的2.4%下降到2014年来的零。许多涉罪未成年人因得到及时帮教挽救重新回归社会。

(二) 积极争取, 不断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2011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公诉厅专设了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指导处后, 该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从由侦查监督科牵头调整为公诉科牵头负责。调整后的维权办公室, 继续不断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业务培训、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 探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 健全专业化工作模式和方法, 推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工作深入开展。

(三) 认真探索, 完善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办案机制

多年来, 该院结合本地实际, 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 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顺应刑事诉讼法修改与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建设行之有效的办案制度和工作机制。

一是与区司法局、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同探索建立“同步法律援助制度”。对未成年犯罪案件在提前介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阶段, 经法律援助中心指定专门法律援助律师, 进行全程法律援助, 将法律宣传、人性关怀贯穿到整个案件审查过程中, 减少未成年人的心理恐慌和对抗情绪,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挽救。2012年制度实施以来, 共对32名未成年人进行了同步法律援助。在审查逮捕17岁中学生孙某暑期在一家婚庆店打工是, 因帮他人多次从老板处购买冰毒涉嫌贩卖毒品罪一案时, 孙某到案后悔罪态度好, 援助律师向检察院出具了律师函, 从犯罪嫌疑人孙某的主观恶性、客观行为、日常表现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说明, 提出的对孙某不予批准逮捕的建议被该院采纳, 此后, 在援助律师的教育和帮助下, 孙某不断取得进步, 并多次向本院青少年维权岗邮寄了思想汇报。目前, 孙健已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是开展社区、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帮教活动, 扩大维权的作用范围。为解决外来务工未成年人在本地缺少有效监管, 适有非羁押措施有困难的情况, 与在辖区企业探索建立帮教基地, 对涉案未成年人开展技能培训和安置帮教工作, 由企业安排专门人员协助检察机关对其思想波动进行动态了解, 帮助犯罪人逐步建立自信。2013年11月办理的未成年人冯某、郭某被成年人诱骗、教唆参加结伙抢劫案时, 检察机关审查认为郭某犯罪情节轻微, 社会危害不大, 其行为不宜作为犯罪处理, 但因二人皆系菏泽来请务工农村, 不具备开展家庭帮教的条件。考虑到二人有较强的在青谋生愿望, 该院即联系李沧区康顺利汽修厂协助检察机关对其二人开展帮教工作, 到帮教期限结束时二人都学到了汽修手艺, 并均未再发生违法现象, 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是与区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等部门共同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区分适用对象, 详细规定了申请、审核、决定、封存、解封的实施程序, 由专人保管, 并实行从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或者决定不起诉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封存。此制度自2009年实施以来有30余名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经申请被批准封存犯罪记录, 保证了他们正常的求学、就业, 被封存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无一发生再犯罪情况。

四是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和社会化帮教预防体系建设。组织编纂法制教育读本10余种, 在全区中小学以及各类法制宣传场合分发, 将青少年法制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内容中。开展家长讲堂、主体班会等活动, 让更多家长参与到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中。与公安机关、文化、城管等相关部门合作, 对本区内各中小学附近的网吧进行集中整治, 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网。营造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落实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 加强办案队伍专业化建设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工作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 对办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储备和社会责任要求更高, 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也更多。目前, 虽然大部分基层检察院在相关内设机构中成立了办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的专门小组, 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但由于基层检察院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 这些人员同时也要承办其他案件, 案件一多,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特殊政策和要求就会受到冲击, 难以很好落实。为此, 检察机关应当成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专门机构, 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模式, 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感化、挽救工作。

(二) 更加严格适用逮捕措施的限制

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易走极端, 一旦对其采取逮捕措施, 或将其推上庄严的法庭, 无疑会在其心理上留下难以消失的烙印, 容易造成自暴自弃的想法, 不利于今后的教育、改造。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 应当始终坚持谨慎批捕的原则, 着重审查有无逮捕必要的问题。对确有必要而被批捕的未成年人, 后续应有步骤的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 在必要性条件消失后, 及时解除羁押措施, 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涉案未成年人因司法羁押而造成心理障碍。

(三) 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一是应当建立严密的程序制度。应当包括:承办人经过审查材料认为符合附条件不起诉条件的案件, 应当听取被害人的意见, 并征得犯罪嫌疑人同意;附条件不起诉案件的适用, 应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并报上级检察机关备案;附条件不起诉应设立一年以上三年以下考验期、并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列明附加条件;检察机关对附条件不起诉执行的监督等内容。通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严密的规范, 确保检察机关平、合理的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二是建议建立附条件不起诉的分类监督体系。建议根据对象主体身份、工作单位、居住地等条件的不同, 采用分类管理、单位联动的方式, 以就近就便为原则, 实行监督。一是单位监督。有工作单位的, 原则上由工作单位负责执行;二是学校监督。对在校生, 由所在学校负责;三是社区监督。对无单位、学校的, 由所在社区的矫正机构进行;四是检察监督。这主要针对外地人等采用前述3种方式无法落实监督的。分类监督不仅能提高了工作实效, 而且有利于修复被犯罪损害的社会关系, 帮助被附条件不起诉人重新融入社会。

(四) 探索建立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70条第1款明确规定了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为真正发挥其作用, 司法机关应当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 尤其对哪些人、按照什么顺位成为合适的成年参与人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经过该院几年来的探索发现,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法定代理人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合适人选;此外, 在读未成年人所在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其对学生的了解也是比较理想的人选;再次, 未成年人居住街道社区司法所或者居委会、村委会的工作人员, 因具有青少年保护的工作职责, 也能较好的发挥参与作用;第四, 与司法机关建有联席机制的社会帮教机构, 因其本身的设立即具有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目的, 且系未成人年后续处理的监督、监管机构, 其工作人员也是合适的选择;最后, 要重点提到的是, 通过该院近年来同步法律援助制度的实践, 援助律师因比较熟悉法律, 在旁听时能够切实监督司法机关是否存违法行为, 协助未成年人与司法机关沟通也较为容易, 发表的意见相对专业, 由其同时担任合适成年人和法律援助律师, 既能更为方便和有效的行使辩护权, 有可疑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是一类值得深入探索的合适成年人群体。

参考文献

篇3:关于镇纪委对于机关制度执行情况实行监督检查的通知

关键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范围;方式;程序

2012年新修正的《民事訴讼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自此,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执行监督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重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作为《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正式司法制度,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法律化和程序严格性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力保障和核心要求。虽然新法引入了民事执行法律监督制度,为诸如执行活动中某些当事人恶意串通,通过调解协议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如何建立完善的、可行的执行检察监督制度,还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

一、民事执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法院每年要受理的执行案件数以百万计,执行案件数额大、数量多,并且“执行难”、“执行乱”,因此,对诉讼后的主要救济手段更要重视。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当前“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虽有所缓解,却未从根本上解决。执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违规违法行为,导致当事人抵抗情绪加剧,阻碍了民事执行的有效、顺利进行,由此也衍生老百姓对与司法公正的质疑,这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相悖,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不可否认,民事执行活动中存在的权力滥用和司法腐败,与法律对其检查监督的缺位不无关系。正因如此,检察机关要强化法定的检查监督权,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以便抑制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二、影响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缺失的主要因素

1.立法方面

新的《民事诉讼法》修改施行之前,我国关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仅体现在《宪法》第12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民事诉讼法》(2007年版)第14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显然这无法满足检察机关有效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的支持,相关的民事执行监督活动就很难有效开展。

2.法院的排斥监督倾向

最高法的司法解释排斥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的监督,规定对检察机关就民事执行裁定提出的抗诉,人民法院可不予受理,这就直接剥夺了检察机关对错误的执行裁定实行监督的权力。此外,最高法颁布的《如何处理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暂缓执行的批复》中也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提出暂缓执行的建议没有法律依据”,这也间接限制了检察机关对执行监督权。上述两点,使法院执行工作处于监督的空白区。

3.民众对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认识不足

较之国外,我国的民事执行监督起步较晚,检察机关的恢复重建也只有短短30年时间,且民众对于对检察机关的认识基本局限于起诉犯罪和查处贪污贿赂犯罪,很多民众尚不知道检察院具有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职能。即使是在检察机关内部,也是重刑轻民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受上述因素困扰,检察院的工作仅局限于民事抗诉、查办职务犯罪、再审建议、诉讼监督等工作,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举步维艰。

三、民事执行监督相关配套机制及立法建议

1.建立执行监督协作机制

民事执行监督的价值取向就在于通过检法两家的协调配合、求同存异、共同努力,追求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人民法院应与检察机关遵循依法监督、有效救济、共同维护司法公正的原则,制定执行监督协作机制,促进法院与检察机关加强联系,保持信息畅通,主动自觉地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接受检察监督建议,避免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统一检察机关对执行监督必要性的认识,加强检法双方的配合。虽然法院对执行监督有排斥的倾向,但对执行的监督有利于保障人民法院执行活动公正、有序、高效的运行,同时有利于弥补执行救济的匮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而从根源上遏止“执行难”、“执行乱”等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对执行监督中某些细小程序认识的不统一或者实践工作的难度大而否定执行监督制度的必要性。而且任何一项法律程序的落实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完善过程。在立法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检法双方应加强沟通协调,从全民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共同制定民事执行监督程序的相关实施办法。

2.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

纵观我国现行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规定,内容都较为抽象,不仅会导致认识上的分歧,也缺乏可操作性。新的《民事诉讼法》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修改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对民事执行监督权力的具体化和法条化,这有利于执行监督制度化建设。但不可否认,该项规定依然过于笼统,为弥补这一不足,建议在分则的部分增设一章,具体规定事执行检查监督的范围、形式、程序以及权限等。同时,基于法律之间的相互衔接,应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予以法条化。首先应当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职责和权限;其次应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的范围、行使方式、方法及权限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从我国检察机关的基本任务角度出发,明确规定其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中的权限和职责,以及具体的法律监督工作和任务。

在实务操作时,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各级检察机关在制定有关民事执行监督办法(标准)时要认真听取人民法院的意见。理由是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35条规定的“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太原则,由于没有现成、统一的实施标准,各级检察机关在经过一段实践的基础上可先行制定一个实施办法,但这个实施办法一定要征得人民法院的同意、理解、配合和支持,否则就会变成“单相思”,实践中不可行,自然谈不上实效性。二是各级检察机关要在对实施办法(标准)执行的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与人民法院沟通,本着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原则采取灵活的方式适时进行跟踪监督。

3.加强对执行监督办案工作规律性问题的调查研究

如果法院拒绝接受监督或者拒绝反馈,必要时,可以向同级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题汇报,争取人大的支持,保障民事执行监督的有效开展。在司法实践中,目前最常见的做法是各地检察机关争取地方人大通过《决议》或《决定》监督和支持检察机关的工作,就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推动司法系统内部形成统一协调的监督制约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上一篇:城管执法大队2012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一数学空间直角坐标系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