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2024-06-23

2016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精选7篇)

篇1:2016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2016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近年来,为调动广大农民生产发展积极性,降低农民在生产发展中的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结合中国农业大国特点,相继出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相关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从2016年起,县立足县情,对具有地方经济发展潜力的经济作物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同时,对继续拓展工作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立足县情开展农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一)县情

1.县位于盆地南缘。2016年完成因向家坝大型水电建设形成的一城五镇整体搬迁。幅员面积105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6882公顷(田6150公顷),有森林62498公顷,森林覆盖率60%。

县辖8镇7个乡(含2个彝族县),261个村,13个居民委员,人口3099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946人。1997年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列为国家级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2.农业保险开展情况。

2016年国家财政拨出10亿元专项补贴资金,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对六省区五大类粮食作物保险予以补贴,积极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这项措施有力地改变了农险经营的外部环境,农业保险由此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国农业保险当年实现保费收入51.8亿。2016年,国家稳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加大了对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生产的各项政策扶持,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分析农业政策情况,可以发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持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长期国策,而农业保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正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2016年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试点以来到2016年已开展8年了,作为传统农业县,县一开绐就积极响应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战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号召,从2016年开始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能繁母猪试点工作。2016年扩大试点品种,共承保了能繁母猪、育肥猪、水稻、玉米,2016年增加油菜、2016年增加了马铃薯和森林,到2016年共开展能繁母猪、育肥猪、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森林保险。结合县农业实际情况,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为重点,地方特色农业辅助发展”的农业保险工作思路。截止2016年底,政策性农业保险历年保费年收入共计为3397.84万元,各级财政补贴资金2657.18万元(县级配套124.80万元),保险赔偿:2500.88万元、受益农户达:145132户。

二、特色农业保险工作发展的特点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一是县委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和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要求各乡镇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领导,从组织上确保我县政策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狠抓政策及业务培训,县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了全县农险工作培训会。使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始终把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促进农民抵御风险,增加收入的一项民生工程来抓。

(二)、宣传到位、分工明确。县上通过电视及发放宣传资料强化宣传,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农村保险工作站的同志和各村的协保员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让每一位农户明明白白了解农业保险的保额、保费以及发生灾害后如何理赔等政策,做到了家喻户晓。为了确保农险工作落到实处。县领导小组把任务目标落实到乡镇、到部门,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业绩考核。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督促检查,做好了乡镇、部门经常性的协调配合工作,使全县整个农险工作稳步发展、有条不紊地运行。

(三)机构健全、服务到家。为了确保农险查勘理赔及时高效,服务农户,人保财险支公司和乡镇人民政府共同考核15个乡镇农村保险工作站工作,做到了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工作适应。为了使工作站人员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县财产保险公司还专门集中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

(四)强化管理、依法合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注重从承保、查勘、理赔各个环节狠抓工作落实,全年全县农险工作管理规范,无弄虚作假行为。农险赔案零诉讼,维护了稳定大局。

(五)服务到家,理赔及时。县上和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和理赔工作。乡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和农村保险工作站的同志和各村的协保员积极主动配合,主动挨家挨户主动上门收取保费。对理赔工作做到了透明、公开、公平,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农业保险给自己带来实惠,农户满意,有效地推动了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户保险意识淡薄,自身存在侥幸心理,对自然灾害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自然或人为灾害不是每次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保险费却是每年的一笔开销,尤其是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众多(2016年统计数据:共21060户,68575人)对保险的认识更有待加强。

农户对农业保险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农业保险政策、农业保险品种宣传力度不够,离家喻户晓距、深入人心还有很大的差距。

2.农业保险面窄,参保率偏低。农业保险覆盖面窄,保费,尤其是养殖业保费偏高,由于是农业县,养殖业(肉牛、鸡、山羊、肉兔、水产品)是农业传统项目,加上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养殖业发展,帮助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但是整体经济水品还不发达,农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展养殖活动本身就要自筹一部分资金,如果农业保险保费偏高,农户尤其是广大贫困农户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主观上不愿意出钱参加农业保险,同时保费偏高客观上造成参保面窄、参保率低下。3.农业保险品种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宣传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补政策,最低达到保费的70%(育肥猪保险),最高达到100%(农房保险),农户只需较少的投入就能在受灾后获得相应的补偿,对防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有极大的遏制作用。同时,要让农户知道才加农业保险后自己农作物牲畜受灾后有要求补偿和理赔的权力。

农业保险对大多数农户来说还是一项新鲜事物,农民参保积极性还有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保险公司和县乡两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提高农民参保意识。一是由农业保险公司印发宣传资料,分发至乡村和农户,及时宣传农业保险的政策和意义;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农业科技下乡、扶贫等有效平台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政策,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具体讲解农业保险相关知识,引导农民自愿参保投保,使农业保险工作稳步向前推进。为了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三是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农业保险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民生工程无小事,农民利益无小事,增加农民群众对农业保险的知晓度,提高农民群众对农业保险的满意率,以宣传促农业保险规范化操作,以宣传促农业保险查勘定损精细化,以宣传促农业保险理赔时效性和准确性更上一步台阶。

2.合理调整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取,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积极对上争取政策,考虑国贫县的特殊情况,协调解决保费偏高的问题。适当提高理赔标准。农业保险的费率、费用与赔付回报矛盾已成为农业保险推广的瓶颈。建议提高农业保险的赔付标准,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根据特色,增加相应的保险品种如:肉兔、山羊、肉牛、水产、椪柑、枇杷、梨等,提升农户参保积极性。

加大对参加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的力度,在国家大的补贴政策范围外,根据财力提高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尤其是对贫困户参加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

3.搞好特色地方农业保险工作。在原有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根据特色,推出特色农业保险。县有着悠久的水果、茶叶、养鸡、肉牛、肉兔、水产种养历史,这些种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是县的优势特色产业,其产业已经发展成规模成为是农业的经济支柱。争取将上述特色农业项目列入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是广大农户都能找到合适自己发展致富的保险品种。

篇2:2016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一、农业信息化对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贫困山区大多还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信息化建设进程十分迟缓,信息化水平相当低,农业信息市场供给和需求严重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统一管理和高层规划,加之小农经济传统意识的作用,使得原本分散起步的研究项目中还有不少是重复性的工作,既浪费了资源,也破坏了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的连续性。因此,农业信息化对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⒈农业信息化将推动贫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贫困山区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对自然生物过程、土地、气候等自然因子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对森林、植被、土地的过度使用,许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繁,甚至形成荒漠、荒山,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艰难。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将为贫困山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人们更加重视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作用,设法减轻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降低农业再生产的自然风险;还可以减少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农业系统的可控性增强,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⒉农业信息化将提高贫困山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信息技术不仅自身形成强大的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日益向传统产业部门渗透,使得这些部门的技术、结构、组织方式以及生产力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信息化将改变贫困山区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尽快实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推广和普及。信息和知识在贫困山区的运用,将极大地增强农民信息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⒊农业信息化将变革贫困山区农业经营方式。在贫困山区,农业是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管理方式,农业企业组织方式大多是集体合作或家族式的组织方式。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农业系统除作为物质生产部门之外,加工、贸易、观赏、服务、环保等复合性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结构也趋向多元化。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流程缩短,使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普遍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市场”的链条变得越来越短,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⒋农业信息化将拓展贫困山区农产品交易市场。贫困山区地处偏僻边远,区位优势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业基础薄弱。农民迫切需要知道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供应量,应当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怎么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造就的网络体系,能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的信息,极大地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加快贫困山区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降低其销售成本,有效地弥补地理位置、交通和通信所带来的劣势。从而,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拓展农产品交易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贫困山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了解,贫困山区农民主要通过看电视获取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居第一位;听收音机获取信息的,居第二位;亲友传递取得信息的,占第三位;其它农业组织提供信息的,占第四位;网络获取传递信息的居最后。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丧失了时效性。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贫困山区的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存在问题,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差,经济困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互联网、信息化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群众相距甚远。基层干部绝大部分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从而,形成农业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

⒉农业信息网络不发达。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交互性差,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使信息失去时效性,失去价值。

⒊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农民自身素质偏低,缺乏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在计算机应用上,人才培养落后,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网络不健全,高新技术开发不力,成果推广力度不够等。

⒋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较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偏高,农户经营规模对信息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收益空间的制约,信息咨询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

二、加快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化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是贫困山区加快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农业信息化,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⒈明确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实施“信息兴农”战略。要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扩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对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大力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动态信息的收集,做好预测,增加信息的有效供给。

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一是建设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中枢平台,完善配套相应的网络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配套各级中枢平台上下贯通、统一兼容的运行软件,建立网络集中管理和安全系统。二是依托国家公共通讯设施,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省、地(市)、县三级信息网络为辅助的计算机网络。贫困山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农民素质较差,收入较低,让农民购买计算机上网是不现实的。因此,应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通过农民乐于接受的媒介形式普及农业科技,传播市场信息,尤其要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和电话线铺设以及自动程控交换机的建设工作,使农民将来可以通过有线电视同轴电缆或电话线上网。

⒊开展电脑网络普及教育。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在贫困山区任重道远,网络距离农民还有漫长而崎岖的路要走。当务之急是电脑应用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和推广。一是建立地方性的电脑网络实用技术培训中心。面向社会多办实事,开展多层次、社会化的互联网知识技术的教育,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网络技术素质。二是继续抓好在职干部的计算机操作培训。培训乡镇、村信息站的信息员,有了信息站与信息员,信息的收集与发布问题就可解决。让电脑和网络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三是抓好基层政府上网工程。以图、文、声、像的形式及时、生动地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有效地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适应了我国农村信息用户的知识水平,变农民适应技术为技术适应农民,提高了农民对农业高科技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吸收水平。只要坚持下去,打好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基础,让网络走进农村,让信息服务农民,就会使信息产生巨大的财富。

⒋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市场。推进农业信息化,使农业信息产业能够被充分发挥和利用,其前提是把利用网络信息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作为突破口,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一是创办信息载体。要创办农业信息网、广播电台、报刊,以无偿或微利形式向广提供农业信息,以改变当前农民获取农业的现状。二是开展信息咨询业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原始农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咨询性意见,或接受农民委托,进行市场调查,为其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信息社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机构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专业优势,促进农业信息市场发育。四是要加法制建设,坚决制止信息垄断,打击虚假信息,增强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充分性。

篇3:2016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1.过分看重短期利益,见利忘义。一是引进企业的趋利本性在市场价格波动时表现突出。重庆市某县属于农业大县,其订单农业的基本运作模式是“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近年来,县上决策层太过看重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以极大的优惠政策引进一些企业,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们忽略了这些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企业和农户之间常常是一次性买卖,没有形成产业链和利益长效机制。一旦出现市场风险,这些企业无利可图或者利润微薄时就爽约,大量到收获季节的农产品因为保鲜期短、无延长保鲜的技术而烂在田间地头,使老百姓苦不堪言。二是农户爽约。一些农户知识水平有限,眼光短浅。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定的收购价,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农户就违约把农产品卖给其他商贩或者要求加价。

2.缺乏有效的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和配套的技术支撑。一是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市场风险防范能力。贫困山区引进的企业多是小规模的,他们在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市场走向、风险预测等方面能力有限。因为订单农业企业少,农户选择余地小。二是订单农业缺乏配套的技术。贫困山区技术人才属于稀缺资源,因为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引进人才很难留住。农户与企业签定合同后,生产技术水平低,往往凭自己已有的经验种植,产品达不到规定的技术标准。纠纷不断,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乡镇政府和涉农部门好心办事结果不如意。一是越位直接与涉农企业签订合同。行政干预太多,他们快速发展本地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愿望强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超出了职责范围,而是觉得为农户做了一件好事。二是对订单农业企业监管缺位。任其发展,在实施过程中乡镇政府和涉农部门忽略了自己的责任。

4.法律意识淡薄,遭遇种种“订单陷阱”。企业和农户法律意识淡漠,缺乏诚信意识,因觉得没有处罚成本或者处罚成本过低而随意违约现象比较普遍,并不以此行为为耻。一是履约主体不明,难以体现双方意志。在贫困山区,不少是乡镇政府或者行政村(他们自身并不具备履约能力)与企业签订合同,不能代表农户意愿,对农户的约束力很弱。有的合同中限制农户的条款太多,但对企业的约束很少,存在“霸王条款”。一旦出问题,农户并不买账。二是合同内容过于简单,不具备可操作性。不少订单内容只有简单的几项,条款含义模糊,极不规范。比如对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执行的质量标准、履约期限与方式、双方应承担的风险及责任等划分不明确,缺乏科学性和合法性,就是出现违约现象也难以追责。三是追究法律责任成本过高。因为我国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打官司是耗时耗钱不讨好的事情,明知自己有必胜的把握也不敢轻易走维权的道路。

二、贫困山区破解订单农业难题的策略

1.增强农产品市场抗风险能力,建立风险共担长效机制。一是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二是要在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乡镇政府和涉农部门的大学生对网络比较专业,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收集农产品供求方面的信息,准确预测产品行情,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三是建立订单农业风险金制度。企业和农户在签约时都缴纳比较高的风险保证金,存在一个共同的账户上,卡交由第三方保管。这样,可以通过提高违约成本来使履约率上升。四是探索订单农业保险制度。大力培育社会中介担保组织,让他们为双方担保,实行风险分担,进一步降低风险,为订单农业保驾护航。五是大力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拓宽市场销路。

2.强化技术支撑,打造稀缺品牌。一是推行县校合作,加大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力度。与本省农科院(校)积极合作,借助他们的力量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做大做强稀缺品牌。主动参与相关组织的质量、安全卫生、环保等认证,加大出口力度,拓展省内外市场渠道。二是充分发挥本地农业技术员的作用。让他们与高校对接,每年参加高校举办的短训班,切实提高专项技术水平,让他们为本地订单农业服务。

3.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治进程。一是规范订单农业合同文本的写作。在全县范围内提供一个较为标准的范本,在此基础上增减条款或者签定补充协议。内容应该尽量详细,包括双方的权利、义务、履约方式、违约处理等,特别是要写明履约主体,祛除“霸王条款”,力求公平,体现可操作性。二是要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建立企业和农户的价格协商机制。让单个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替农民争取更高的谈判地位。推行农产品收购保底价制度,具体阶段如果订单价格和市场价格相距太远,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采取浮动的合同价格履约,有效减少违约事件。三是配备法律顾问。给企业和农户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帮助打官司,让随意违约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四是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拳打击违约、以次充好等行为,维护订单合同的严肃性。

篇4:2016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关键词: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要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而增收的多与少,快与慢,就得依靠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推行来实现。搞好结构调整,目的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千家万户的钱包鼓起来。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项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世纪工程也由开始的探索阶段逐渐向完善和成熟的方向迈进。在眼下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市场千变万化的情况下,贫困山区究竟如何立足实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

一、当前山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贫困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来看,由于政府重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总体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农业结构正逐步优化,不少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增长了才干,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

(一)部分农民不愿调整农业结构

1、主观方面的原因。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心态被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始终存在“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求稳怕变思想。

2、客观方面的原因。(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就贫困山区来说,多数的村组地处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2)农户利益难保障。农民属弱势群体,收入一直处于最低水平,而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影响大,又缺乏农业种养业和自然灾害保险,一旦出现不测,亏损包袱只能由农民一背到底。(3)缺乏必要的信息。由于农民对市场行情缺少必要的了解,往往是往年啥贵种啥,而职能部门对农产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不及时,造成农民种啥啥贱。(4)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素质低下。近些年来农村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大多数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想搞农业产业化也力不从心。

这些主、客观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二)制定规划缺乏科学性,产业优势不突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1、有的乡镇在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对项目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也没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更没有对市场进行分析、细化、研究,以至于制定的规划脱离实际。

2、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严重缺乏,无公害农产品少;高效生态农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是一般品牌多,叫得响的品牌少,无法实现高效益;部分农产品有比较优势,但推广扩张差,产业规模无法做大做强。

3、贫困地区缺乏有实力、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农民在生产与经营中多数“各自为政”,走公司+农户+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生产模式的不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投入,发展困难

1、农业生产除业主和政府投入外,吸纳社会资金少,投资渠道单一。

2、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有限,由于贫困山区地方政府的财力弱,维持吃饭财政本身就很困难,很少安排资金投入农业发展。

3、由于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资金投入大、周期长,超越了小额农贷支持范围,而许多农户缺乏合法有效的抵押担保,而使信贷资金潜在一定的风险,削弱了农金部门投入的积极性,由此造成了大量信贷资金的闲置。

4、一些基层领导为搞政绩工程,在没有摸清市场的情况下,搞短平快项目,往往使农民受损,使投入的资金难以回笼,影响到农金部门贷款的热情。

(四)服务体系建设落后

1、科技服务滞后。农机、农技、畜牧、林业等涉农部门的个别职工缺乏为农服务意识和行动,既不愿意放弃“吃皇粮”身份,又为“有偿服务”难于操作不满意,加之贫困地区主要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指导服务不力,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2、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落后。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一般重产量不重质量,重实用不重加工、包装与销售,现有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致使农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3、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发育迟缓,特别是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育滞后,市场辐射功能不强,而外地市场拓展缺乏龙头企业和流通中介组织、贩运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等参与,致使大宗农产品无法成批量向外地流通。

二、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一个带有战略性的大转变,是农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过程,是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是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素质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为此,要深化贫困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大力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

农民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目前,贫困地区大部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闯市场的意识,往往只会被动应付。治穷先治愚,要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先进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民从愚昧、贫穷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在广大农村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1、要健全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枢纽,以村、社农户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提高农业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转化能力。

2、要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村的土专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及时把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使农民通过学科技、用科技,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二)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要在吃透县情、摸清市场行情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当前贫困地区应把着眼点放在挖掘和发挥自身潜在优势上,寻找适合农业发展的“缺口”和“冷门”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2、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走优势开发、规模发展之路,使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

3、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

1、各级党政部门应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

2、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广泛挖掘现有财力,切实加大对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

3、农村金融机构要广泛筹集资金,积极支持投资少、风险小、家家户户都能搞的适宜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种养加工业,支持“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种植和深加工,支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各类民间中介服务组织。

4、在信贷支农工作方式上,针对农民贷款缺乏抵押、担保的情况,可采取由产业担保基金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易于广大农户接受的贷款方式和审贷管理办法,拓宽信贷支农范围和贷款方式,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户贷款。

(四)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服务工作

1、做好农技服务工作。通过提高待遇等措施解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技队伍不稳等问题,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2、做好收集和发布农业信息工作。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途径广泛发布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信息,提供政策、法律、科技、金融、行情等动态信息,服务好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

3、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应加大投入,搞好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的规划和实施,从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4、着力于市场体系建设。要积极实施市场带动、营销推动战略,不断培育完善市场体系,要形成以县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乡镇产地批发市场为基础、以村集贸零售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以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

5、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乡、村两级组织要采取各种方式做好宣传、引导、支持、组织、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莉.科技: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2、刘德.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及对策[J].甘肃金融,2007(10).

3、陈应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06(7).

4、郭蕊.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J].现代化农业,2005(12).

5、陈万先.农业结构调整需解决的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0(11).

篇5:2016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云南省威信县委老干部局肖泽波

农业是贫困山区的主导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是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根本要求和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的现状

农村实行改革发展以来,虽然贫困山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基础设施还不牢靠;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农业生产的很多环节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得到普及和推广,科技农业的效益开始显现,但在农户中看天作业、靠习惯和经验生产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断显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规模扩大,但农业整体上生产出售初级产品的现状没有改变,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一定发展,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环节的功能、作用有所发挥,但体系的松散性、手段的脆弱性、经营和分配的随意性还很突出。总之,贫困山区农业远没有走出靠资源和劳动投入、靠产品数量增加、靠政策保护和价格上涨的单纯增长性的发展道路。因而,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二、贫困山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首先要提高对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

方式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贫困山区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生产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发展由单一生产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单一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向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农业效益由只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农村实行改革发展以来,虽然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很好,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仍然是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同时,我们还要特别看到,在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挥农业对贫困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从而加快推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的实现。

三、贫困山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

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由单纯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由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总之,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

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就是要走经营集约化、功能多元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是走科技兴农之路,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指导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要切实抓好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治工程、水保科技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同时,要积极创新投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科技综合治理,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市场化投入机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面,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要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二是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创新之路,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土地规模经营转变,从单一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起来创市场转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和集中,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土地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适应产业化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

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形成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畜牧、蚕桑、果蔬、山嵛菜、竹、核桃等绿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要切实强化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服务职能,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不断拓宽合作社经营发展领域,积极探索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切实突破耕地等资源“瓶颈”。要积极引导鼓励建立农作物保护服务等公益性合作社,以先进的植保技术和植保机械为依托,扶持和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体系全覆盖。要指导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观光休闲等经营法人进行联合,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发展机制,拓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三是走拓展农业功能之路,从简单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重视农业的劳动力吸纳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等方式扩大农业内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的增收功能。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特色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充分运用资本、基地、设施、文化和地理等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农事体验农业等,提升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行资源良性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的经济化,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生态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篇6: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努力提高贫困山区村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村委会的调研思考

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根据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安排本人联系指导**镇**村委会,为能实实在在的体验民情、体会民生、体察民

苦,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取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重实效,2014年3月5日、3月7日、3月27日,自己多次深入到**村委会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开展民情访谈和民情民意收集活动,并对**村委会的村情、民情、民苦、民盼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就如何提高贫困山区村委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了深入思考,现作如下探讨。

一、**村委会的基本情况

**村委会地处**镇西北角,东与**海良、大会村委会相接,南、西与**县相邻,北与丽江永胜县相接,距**镇政府25公里,距宾川县城35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农户325户,总人口1189人,主要有汉、彝、土家、傈僳、藏、白等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0人,全村耕地面积1530亩,其中水田400亩、山地1230亩,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山区贫特困村委会。

近几年来,**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群众收入稳定增长。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46元,群众收入呈增长态势。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加强。实施了投资近246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了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面通达工程,实施了2个村小组的村间道路硬化,投资28万元打了一眼受益人口600余人、受益面积700余亩、深150米的深进。三是产业调整迈出步伐。除主要种植玉米、白肋烟、香叶等农作物外,种植有少量的葡萄、柑桔等水果产业。今年,在县人大常委会的协调帮助下,与宾川县国巨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发动村组干部试种香葱30余亩并进行全额收购,迈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四是农民素质有所提高。

二、**贫困山区发展中存在的因难和问题

(一)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森林覆盖率低,干旱缺水严重,除有3个村民小组有龙潭、山箐水可供一部分农田灌溉外,其余村民小组无水源,只能靠天吃饭,如团山村民小组中有14户62人因无任何水源,多年来一直靠政府送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土地贫瘠,全村约75.5%的耕地面积是山地,干旱贫瘠,土地产出率极低。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通达能力差,全村只有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还有9公里土路,同时只有2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村间道路硬化,坡陡崎岖,通行不畅;农田沟渠不完善,不配套,渗漏於阻严重,农田灌溉极不方便;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全村6个村民小组没有一间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村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和贫乏。

(三)群众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脱贫依赖心理严重。村民素质普遍偏低,小学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有一定难度。贫困人口“等、靠、要”心理严重,加之还有大约17.5%的农户处于极度贫困和温饱线下,村民脱贫致富工作任务艰巨。

(四)产业结构调整难和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以传统农业为主,习惯于粗放型的农业经济,新的科技成果和耕作方式难于推广和应用,产业结构调整难,加之农民种植意向盲目“跟风”,缺乏主动应变能力,对收益造成一定风险。

三、对提高贫困山区发展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夯实社会事业,提高贫困山区的人口素质。要免费为山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加大对山区义务教育投入,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夯实各项社会事业基础,提高山区群众人口素质,增强其抵御贫困、脱贫致富的能力;要加大贫困山区劳务输出、外出务工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带动山区人民增收致富;镇人民政府要以村委会为活动平台,多开展一些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下乡活动,并要以点带面,对条件较好的小组率先争取启动实施建设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二)加强教育引导,树立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要破除山区群众“等、靠、要”思想,积极引导农民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雄心壮志,教育其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帮扶和挂钩联系部门要认真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坚持在一线了解情况,与贫困山区一道认真研究上级政策,主动对接业务部门,扎实抓好政策落实,做到想事情、做决策,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切实帮助贫困村组解决问题。

(三)加强基础建设,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争取救济救助与推进“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发动群众自筹的基础

上,财政每年应划出一部分扶贫专项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村的行路、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五难”民生问题,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决制止和杜绝乱砍滥伐行为,同时开展好四旁植树活动,绿化美化家园。要大力倡导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生产生活对植被的破坏,促进山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调整优化结构,拓宽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路子。一是要确立产业定位。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同时,变单一的粮食型农业向复合型农业转变,提高山区农业产业化程度,切实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要发展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花椒、核桃、中药材、葡萄、香葱等高效农林产业,建立特种产品基地,发展壮大贫困山区经济。三是要延长产业链。重点引进一定规模、高起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四是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把科技推广应用贯穿于产业化扶贫的始终,用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五是要念好“山”字经。重点发展生猪、山羊、土鸡等养殖业,不断改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控,努力提高出栏率和肉品质量,不断提高贫困山区群众收入水平。

篇7:2016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人口一个时期难以脱贫的现实,影响着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目标的实现,与省里的要求尚还存在着差距。笔者就在**山区推进农村低保问题做了些思考,希望能够在推动全市农村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上发挥一点作用。

一、**市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市农村居民总户数67.8万户,总人口251.9万人。由于我市系集山、边、贫、库一体的贫困山区市,五县一市均属国家级贫困县,城区还有60%的村是贫困村,群众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这些年,为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在2004-2006年的“定期定量”救助时期,全市农村特困救助人口由最初2.8万人逐步扩增到9.6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8%,月人均补助10元。自2007年7月开始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又按照分类别施保、低标准起步的要求,将全市农村特困救助的对象过渡到农村低保,并进行了适当扩面提标。但由于受政府财力所限,只能按照“倒排序”和“民主选穷”的办法,优先把最困难的居民纳入低保范围。期间,我们始终坚持贯彻政策,量力而行,实行“民主选穷、穷中选穷倒排序”的方法,视财力状况逐年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保障规模又增加到去年的12万余人,今年将达到15万余人,保障人口由原来的约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扩大到6%,月人平补助水平由原来10元增加到现在的60余元。年支出保障金由500余万元增加到1.1亿余元。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农村低保制度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维护民利、保障民生、构建合谐、促进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为改善困难群众特别是痴呆傻残病等困难群众的生活,起到了雪中送炭和救急应急的作用,使广大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但现实的保障规模和水平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望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必须重视和面对。

一是实现应保尽保还有差距。由于受保障规模和资金的限制,还有很大一部分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还未纳入保障范围。按照2008年贫困人口标准1196元测算,**市尚有贫困人口83.48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33.1%,而今年全市纳入农村低保的人口仅有15.4万人,仅占农村贫困人口的18.4%,尚有80%多的贫困人口没有纳入保障范围,任务还相当繁重。

二是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偏低。截止2008年底,全市纳入农村低保的有56625户127890人,人月均享受保障金60.4元,人年均补助水平约700元,仅达到贫困线的58.5%,相差490元。这说明,在已纳入的仅占贫困人口18.4%的低保人口中,其保障水平也才达到贫困标准的58.5%,这样的低保水平保障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核准难。首先是收入难以货币化。农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其次是收入具有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也难以核实。再次是家庭人口难确定。子女成家后另立门户,父母子女分户而居,将父母分在一边,因为赡养能力而把包袱甩给政府。纳入对象的“入口关”难以把握。

三、推进农村低保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农村低保是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是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具体实践中,对于我市尚已存在的现实矛盾问题,我们结合实际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索。但由于标准、制度和规模条件限制,制约了农村低保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如何协调好保障与需求的关系,使农村低保效能最大化?怎样处理好政策要求与现实的矛盾?笔者认为还是要坚持正确的原则,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努力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要把握应保尽保与适度扩面的关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起着最后兜底的作用。这项制度一旦建立,必须做到“应保尽保”。然而,目前受政府资金投入和指标限制,在我市尚不能实现应保尽保,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通过逐步扩面,分阶段、分步骤的实现应保尽保。为此,在紧扣应保尽保的前提下,要量力而行,适度扩面,有序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瞄准总目标,在政策宣传、操作程序和规范管理上积极而又稳妥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要把握保障标准与贫困标准的关系。合理制定农

村低保保障标准是科学施保的关键环节。标准过低,解决不了贫困农民的最低生活需要;标准过高财力无法承受,容易出现养懒汉现象的问题。原则上在制定农村低保标准时,可以参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标准,即1196元这一标准。然而,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保障标准与贫困标准的不同,因此在确定农村保障标准时应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对应,合理测算,准

确定标。定标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维持农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测算出贫困对象年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基本生活费支出。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考虑当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三是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四是物价上涨指数。考虑到我市贫困面大的实际,在制定农村低保标准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四种因素,在现阶段可以低一点,但不要太低于国家贫困标准,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再逐步调整、提高。

三是要把握按标施保和“民主选穷”的关系。农村低保作为一项救助制度,终极目标是按标施保。然而在尚未实现应保尽保的条件下,目前的保障标准只是参照标准,而不是象城市低保一样,以计算家庭收入作为补差水平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政策宣传,让农村困难群众能够充分理解。在参照农村低保标准的同时,通过“民主选穷”的方式,优先将最困难的家庭保起来。按标施保是目的,“民主选穷”是手段,所有纳入保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民主选穷”这个环节来确定。随着以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再逐步取消民主选穷的方式,过渡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动态管理。

四是要把握基层评定与县级审批的关系。由于农村低保工作面大量广,现阶段工作都是以基层评定为中心,由乡村两级评议评选和核查。而作为审批的县级机构,由于人少力量薄弱,下乡检查力度有限,导致工作处于被动审批的局面。一是要加强乡村两级低保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力度,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事业心,让他们能公正、公开的做好低保工作。二是从业务规范方面继续把好“四道关”:以入户调查为重点,坚持“谁入户调查、谁签字负责”;在低保对象审定过程中,坚持农村低保对象民主评议制度;实行三榜公示制度,将审批结果公布于众;通过设举报箱、举报电话、县级抽查等形式,增强低保审批透明度。以此制约不良现象的发生。三是强化县级审批工作力度,实行不定期检查制度,严肃处理违纪违规操作现象,从而形成上下一致、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审核审批网络。四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及时出台相应法规性文件,强化制度建设,做好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工作,让“低保”阳光透明。

上一篇:小草坚强作文下一篇:假文盲的小学四百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