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5-26

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

努力提高贫困山区村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村委会的调研思考

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根据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安排本人联系指导**镇**村委会,为能实实在在的体验民情、体会民生、体察民

苦,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取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重实效,2014年3月5日、3月7日、3月27日,自己多次深入到**村委会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开展民情访谈和民情民意收集活动,并对**村委会的村情、民情、民苦、民盼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就如何提高贫困山区村委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了深入思考,现作如下探讨。

一、**村委会的基本情况

**村委会地处**镇西北角,东与**海良、大会村委会相接,南、西与**县相邻,北与丽江永胜县相接,距**镇政府25公里,距宾川县城35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农户325户,总人口1189人,主要有汉、彝、土家、傈僳、藏、白等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0人,全村耕地面积1530亩,其中水田400亩、山地1230亩,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山区贫特困村委会。

近几年来,**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群众收入稳定增长。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46元,群众收入呈增长态势。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加强。实施了投资近246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了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面通达工程,实施了2个村小组的村间道路硬化,投资28万元打了一眼受益人口600余人、受益面积700余亩、深150米的深进。三是产业调整迈出步伐。除主要种植玉米、白肋烟、香叶等农作物外,种植有少量的葡萄、柑桔等水果产业。今年,在县人大常委会的协调帮助下,与宾川县国巨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发动村组干部试种香葱30余亩并进行全额收购,迈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四是农民素质有所提高。

二、**贫困山区发展中存在的因难和问题

(一)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森林覆盖率低,干旱缺水严重,除有3个村民小组有龙潭、山箐水可供一部分农田灌溉外,其余村民小组无水源,只能靠天吃饭,如团山村民小组中有14户62人因无任何水源,多年来一直靠政府送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土地贫瘠,全村约75.5%的耕地面积是山地,干旱贫瘠,土地产出率极低。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通达能力差,全村只有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还有9公里土路,同时只有2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村间道路硬化,坡陡崎岖,通行不畅;农田沟渠不完善,不配套,渗漏於阻严重,农田灌溉极不方便;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全村6个村民小组没有一间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村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和贫乏。

(三)群众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脱贫依赖心理严重。村民素质普遍偏低,小学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有一定难度。贫困人口“等、靠、要”心理严重,加之还有大约17.5%的农户处于极度贫困和温饱线下,村民脱贫致富工作任务艰巨。

(四)产业结构调整难和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以传统农业为主,习惯于粗放型的农业经济,新的科技成果和耕作方式难于推广和应用,产业结构调整难,加之农民种植意向盲目“跟风”,缺乏主动应变能力,对收益造成一定风险。

三、对提高贫困山区发展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夯实社会事业,提高贫困山区的人口素质。要免费为山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加大对山区义务教育投入,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夯实各项社会事业基础,提高山区群众人口素质,增强其抵御贫困、脱贫致富的能力;要加大贫困山区劳务输出、外出务工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带动山区人民增收致富;镇人民政府要以村委会为活动平台,多开展一些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下乡活动,并要以点带面,对条件较好的小组率先争取启动实施建设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二)加强教育引导,树立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要破除山区群众“等、靠、要”思想,积极引导农民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雄心壮志,教育其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帮扶和挂钩联系部门要认真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坚持在一线了解情况,与贫困山区一道认真研究上级政策,主动对接业务部门,扎实抓好政策落实,做到想事情、做决策,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切实帮助贫困村组解决问题。

(三)加强基础建设,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争取救济救助与推进“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发动群众自筹的基础

上,财政每年应划出一部分扶贫专项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村的行路、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五难”民生问题,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决制止和杜绝乱砍滥伐行为,同时开展好四旁植树活动,绿化美化家园。要大力倡导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生产生活对植被的破坏,促进山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调整优化结构,拓宽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路子。一是要确立产业定位。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同时,变单一的粮食型农业向复合型农业转变,提高山区农业产业化程度,切实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要发展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花椒、核桃、中药材、葡萄、香葱等高效农林产业,建立特种产品基地,发展壮大贫困山区经济。三是要延长产业链。重点引进一定规模、高起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四是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把科技推广应用贯穿于产业化扶贫的始终,用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五是要念好“山”字经。重点发展生猪、山羊、土鸡等养殖业,不断改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控,努力提高出栏率和肉品质量,不断提高贫困山区群众收入水平。

(五)转变工作作风,在为民解困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践行为民务实清廉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倾听民声,了解民苦,解决民盼,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做到缺资金帮协调、缺科技帮培训、缺方向引路子,切实为民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群众观点在生产中升华,群众路线在生产中实现,群众利益在生产中保障,群众工作在生产中提升。

篇2: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我县下辖15个乡镇,167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多年以来,我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开放程度,狠抓茶叶支柱产业建设、民营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7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060万元,增长12.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3元,增长1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2亿元,增长56%。

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开展调研,发现制约三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我县积极培育茶叶支柱产业。县委确定茶叶、油茶、毛竹、旅游等四大产业成县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制订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以优质资源造优良产品,以优良产品兴优秀企业,以优秀企业带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能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并按照统一项目布局、统一投资方向,分行业、分区域实施的原则,促进了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经济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县域经济民营化的道路,努力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框限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企业集中,从政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上打造好民营企业的发展平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强了劳务输出。我县有城乡劳动力18.6万人,剩余劳动力达12万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简化了外出务工各种手续的办理程序。在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管理所有序转移劳动力的同时,还以广东为中心辐射整个南方劳务市场,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及时帮助外出民工处理劳资、合同、事故等纠纷。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致富的能力。

4、努力开展招商引资。我县集体和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新建三江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设立了招商引资专栏,并发挥各地经促会、同乡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安化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运转举步维艰;二是城镇化水平低。我县15个乡镇中,虽有建制镇4个,但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小且渠道不畅,对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弱,城镇化进程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三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规模比重过小,工业化进程缓慢;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债务包袱沉重,效益低下,资产负债率高达114.1%。同时,虽然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有所发展,但普遍存在技

术含量低、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落后等问题,整体实力不强,经营规模小,税收贡献率低。作为一个山区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场,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不能敢为人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如近两年来为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但民间的投资热情仍然较低。、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目前的南北通道至今还没有彻底打开,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远不及其他地区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些都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在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县、乡两级政府仍然首先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经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县域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了茶叶、油茶、竹木、旅游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县内涌现了一民营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经济环境不优,发展合力不强。“四乱”歪风禁而不止。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营运。行政效率低下。有的部门和干部不运用改革方式和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该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该管的事情还在管。有的部门本位主义比较严重,在行政审批和办证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社会环境较差。有的地方特别是一些乡镇郊区,经常有个别人为一些无理要求聚众滋事,阻拦项目建设,使项目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经济增长点少,发展后劲不足。我县由于区位、信息、经济基础等条件差,加上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人才机制、融资机制不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够,且流失严重,经济增长点匮乏。如县级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惜贷而不愿放贷,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域范围以外转移资金,造成县域经济“失血”,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仅靠自身发育发展慢,许多好项目、好企业无法发展,长期只能小打小闹,艰难度日。、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加快发展和维稳的压力大。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集山区、老山、边远地区、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农业县,历年来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尤其是扶贫开发问题、村寨防火整治问题、库区移民问题、农业灾害等问题,都给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元,全县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5.8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28万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不拿出相当部分的人财物力用于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加快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篇3:文山州苗族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对策

一、文山州苗族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 文山州苗族分布状况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东邻广西百色市, 西与红河州毗邻, 北与曲靖市相连, 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 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 其中山区和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7%, 国境线长438公里。全州辖文山 (2010年12月2日, 国家民政部《关于撤销文山县设立文山市的批复》 (民函[2010]295号批文) 批准文山撤县建市。2010年12月30日, 举行了授牌、授印仪式) 、砚山等8个县、市共102个乡 (镇) , 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白、傣、蒙古、布依、仡佬11种民族。从总体上看, 文山州苗族的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聚居。大范围上, 全州102个乡 (镇) 除富宁县的归朝镇等3个乡镇外, 均有苗族居住。小范围内, 苗族主要以支系、家族等连片而居。山居是文山苗族居住的主要特点, 在文山流传有“汉族住街头、壮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的民谣;边缘化是文山苗族的又一居住特点, 即沿国境线而居或大多居住于县与县、乡与乡之间距中心城市比较远的边缘地带。

(二) 文山苗族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文山苗族与其他民族一样, 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生活方面,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特别是地处城市郊区、坝区、河谷地区和公路沿线等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苗族地区, 经济发展得比较好;在住的方面, 苗族过去住的都是茅草房, 目前基本上都住上了土木结构的瓦房, 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在交通方面, 大部分苗族村寨通了简易乡村公路, 群众出行难等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文山州苗族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贫困人口比例高。

我国2009年贫困线标准是1196元, 2009年, 文山州苗族总人口444773人, 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苗族人口比例为63.36%, 苗族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比较高。

2、基础设施滞后, 发展后劲不足。

大部分苗族村寨仅通简易乡村公路 (这里的简易公路是指由群众自己修建的、比较狭窄的公路, 大多为土路, 通常晴通雨阻) , 路面等级低, 通常“睛通雨阻”, 通达能力弱。农业基本上处于“靠雨灌溉”的原始状态。广播、电视、通讯等覆盖率较低, 互联网几乎为空白。

3、农业生产方式原始, 经济效益低下。

大部分为典型的铁犁、牛耕、人栽的中国传统式耕作方式, 经济效益较低, 只能解决吃饭问题。

4、文化素质较低, 思想观念落后。

大部分只具有小学文化, 文化素质较低, 思想观念落后。从2010年文山州人口相对较多的壮族、苗族、彝族三种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情况比较来看 (见表1) , 苗族在校生比例远低于壮族和彝族。

二、文山州苗族贫困山区贫困原因分析

(一) 国家长期投入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文山州2010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1.0亿元, 其中城镇投资179.0亿元, 占66.05%;农村非农户投资56.1亿元, 占20.70%;房地产开发投资23.7亿元, 占8.75%;农村私人投资12.2亿元, 占4.50%, 投入农村的资金远远低于城镇;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农灌水库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 管理日渐荒疏, 山区农村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状态;三是对贫困山区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对山区教育投入不足, 农民文化教育落后, 农民知识贫乏和能力低下, 从而使农民的择业条件和创业机会更加恶劣。

资料来源:文山州统计局、文山州教育局

(二) 传统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制约了经济发展

文山苗族贫困山区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 农业生产都是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的、超小规模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 生产规模小、风险大、效益差、商品率低, 缺乏市场竞争, 这种传统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客观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三) 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种地为吃饭、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 缺乏长远发展意识。

三、文山州苗族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对策

长期以来, 贫困与农村孪生, 弱势与农村齐名。针对文山州苗族贫困山区当前实际, 笔者认为必须借鉴国内外反贫困理论和反贫困的成功经验,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要求, 抓好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综合开发, 不断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保证边疆的和谐与安宁。

(一) 加强对山区乡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

在目前大部分通简易公路的基础上, 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力实施贫困山区乡村公路硬化建设工程, 着力解决乡村公路路况差、等级低和“晴通雨阻”问题, 逐步实现贫困山区村与村、村与乡之间公路的网络化, 提高乡村公路的通达能力,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

(二) 加强文山苗族贫困山区人力资源开发

1、加强对贫困山区教育的投入。

教育是人才资源建设的基础, 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根本的支撑。一是必须从师资、教育资源配置入手, 切实为贫困山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合理布局贫困山区学校或教学点, 既要考虑办学成本和效益, 更要考虑方便贫困山区群众上学, 降低贫困山区学生的流失率。目前, 部分山区学校因学生人数不多而撤并, 导致很多苗族小学生因年龄较小、距学校远、上学不方便等原因放弃上学;三是积极探索农村转移支付与教育有机结合问题, 政府在对农村贫困家庭提供低保、救济等过程中, 重点向重视教育的家庭倾斜, 使贫困山区逐步形成人人重视教育的良好局面, 最大限度地开发贫困山区人力资源,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2、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和科技培训。

积极探索在行政村建立农民技术学校, 建立科技图书阅览室和科技协会, 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开展学文化、学科技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培养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三) 转变农业经营管理模式

一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实现规模化经营, 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农户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 从中获取收益, 并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 从事其他行业, 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二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农、林产品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 推动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 使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向产业化种植模式转变, 形成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管理模式。

(四) 发展劳务经济

一是帮助群众转变观念, 树立“走出家门抓经济”的思想, 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 通过提供劳动服务, 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要大力开展劳务培训, 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积极探索“培训+就业”模式, 大力推广“订单式”培训, 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要大力引进外资, 兴办企业, 拓宽本地就业渠道和领域, 让农民在家门口学技、家门口赚钱, 切实解决劳务外输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 2008.

[2]、李云玲.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与文化[EB/OL].http://www.ynf.gov.cn/zmb/newsview.aspx?id=498399, 2008-12-04.

[3]、文山州年鉴编辑委员会.文山州年鉴 (2009) [M].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9.

[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5]、王万荣.文山苗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思考[EB/OL].http://www.3-hmong.com/mxyj/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58, 2010-09-02.

篇4: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摘 要】城口县作为重庆市的贫困县之一,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區的定位,发展生态经济是必要之举。电子商务以充分发展低碳经济,整合地方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势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首要之选。本文试以通过政府为主导,利用电子商务推动贫困山区生态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贫困山区;电子商务;经济发展

一、城口县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及当前机遇

通过调研发现,近两年来,虽有诸多快递公司在城口设立网点,但城口快递产业的入境率为95%以上,出境率仅占5%。而城口特产在热门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和京东商城中,京东商城根本没有城口产品的踪影,淘宝网虽有城口的腊肉、香肠、竹笋等土特产,但除了这些有少量销量外,其他的产品销售量几乎为零。导致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大致有政府对电子商务关注度不高,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行业和企业的网络意识明显滞后;电子商务技术水平受限;农户对电子商务买进和卖出的思维模式未能转变等诸多原因。

二、开展电子商务对城口县经济的助推作用

1.促进本地传统产业的发展

城口生态资源丰富,老腊肉、香肠、山地鸡、核桃、岩耳等土特产众多,但因交通不便,导致前期发展较慢,大部分农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兴建大型土特产加工厂,也因缺乏知识技能,很多农民常年在外地务工,无暇顾及家中土特产品,要么仍其自生自灭,要么是留守老人、妇女种采,仅供自家食用。

若能在政府指导下,由政府出面组织即网上营销技能培训,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培育自家土特产品,注册网店进行网络销售,既能解决众多留守问题,又能让城口土特产揭开神秘面纱,走向世界。

2.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城口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良好的气候条件等旅游资源。但因山高路远,少有人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转型、旅游业的打造和成万快速路的建成,其他区县的游客开始发现城口、走进城口。但城口旅游因起步较晚,导致知名度不高。电子商务的普及将给城口的旅游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将城口的景点门票、酒店预订等加入热门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业务中,借其品牌知名度和点击率,最大程度地为城口旅游业的发展助力。

3.促进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就业

城口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劣势,众多农村家庭为增收,不得不选择让青壮年外出务工。这一群体正是发展城口电子商务的中坚力量,若政府能免费对外出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扶持,使之成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出售农副产品增加收入。从而吸引更多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既能推动城口经济发展,又能解决农村留守问题。

三、政府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应做的几点努力

1.加强对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能力

首先,政府应理解自己作为电子商务的引导者、管理者和电子商务关系的协调者和应用者的角色。必须看见,无论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规的拟定,还是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都必须在政府的指导或参与下才能完成。因此,通过宏观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农户向市场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型,打破地区保护和封锁,真正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环境,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电子商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推动者和建设者,需由政府出面,建立统一标准,完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在包括物流、安全认证和支付体系,以及与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的协调作业,来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2.加强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完善电子商务物流

首先,要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的普及和运用是基础。优先保障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网络在城口的普及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改善城口网民的网络环境。这一硬件工程是当前最需做的工作。

其次,加强工业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信息服务。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为商户发展提供信息收集、发布、培训等基础性、公共性的信息服务。并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商贸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旅游景区、完善城口旅游网,重点景区实现数字化管理。

再次,在物流发展方面,应该明确管理部门,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以政府为主导引导企业共同加大对物流的投资力度。加大对交通、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投入,以保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畅通,必需将物流公司的业务延伸到乡镇一级,为城口的电子商务物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加大对当地小型企业的扶持、对有意愿从事电子商务的农户进行自主性免费培训

人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电子商务人才缺乏是阻碍城口电子商务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同时尽快制定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

另外,还应把重点放到对有意愿从事电子商务的农户身上,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免费的培训,让更多的人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了解电子商务,并能熟练、独立地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农副产品销售。

4.以知名电子网站为平台,整合特色产品与旅游资源,为当地发展电商宣传造势

在本地网站上宣传往往存在知名度较低,关注率少,论坛帖子质量和数量跟不上等问题。这就需要借助知名电子网站对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宣传,增加用户群和品牌认知度。

篇5: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

———浅析土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土坎镇位于武隆县城西部,距县城仅8公里,幅员面积41.3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属典型的山区地貌。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带领下,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土坎地处山区,可利用耕地资源贫乏,工业、旅游等主导产业尚未成熟,所以贫困的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可利用耕地资源贫乏,耕地效率低。

土坎现有耕地5808亩,其中:土3357亩,田2451亩。总人口10862人,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为0.53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的37.86%,且由于山区地貌的土质较差,耕地效率较低。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玉米平均亩产只有350—400公斤左右,与全国的平均产量相差甚远,与华北、东北等粮食主产区的产量更是无法相比。在这样的农业基础现状下,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265公斤。显然,在这种条件下,靠农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不现实的,仅能维持生存而已。

二、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经济发展。

土坎镇现有乡道路36.5公里,社道公路36公里,在几年的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中,土坎的交通状况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然而,就土坎目前的交通现状来看,其仍是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土坎的村道路中,只有一条水泥路,通行状态较好,其他村、社公路都是土路,通行状况很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过往车辆和沿途群众苦不堪言,仅有的36.5公里乡道路也因年久失修,通行不畅通。

三、干部群众思想呆板,经济社会发展举步维艰。经济社会要发展,干部群众思想要先行。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都需要干部群众去贯彻实施。纵观全国各地经济发展规律,都是以干部群众的思想活跃、敢于探索尝试和牺牲短期利益为前提的。而目前,土坎镇乃至全国决大多数贫困地区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以土坎镇为例,前些年,就是由于干部群众的思想呆板,而使武仙路改变了原设计规划,现在群众都看到了武仙路沿线经济的迅猛发展,意识到了土坎错失了一次发展的良机。然而,在当前的公路建设中,每每涉及占地问题,总会成为党委政府最头痛的问题,本来是一件造福群众的好事,本来是一件理应没有问题的事情,往往会一波三折,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要解决山区,特别土坎这样贫困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建立新的扶贫机制,从体制上破解发展的难题。当前,殛需

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思想扶贫是先导。今年起,武隆在全县全面推开了“两项制度”衔接的试点工作,启动了新的扶贫模式。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真正符合文件所规定条件的农户确是寥寥无几,这说明,当前我们农村的生活水平呈现了积极的变化,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农思想。因为没有真正符合条件的,群众并不是按照最贫困原则去讨论推荐,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觉得自己最合适。其实大多数群众的的想法并不是在乎自己是否被评上,而是在乎别人被评上了。当然,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群众,但不能不承认的是一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群众思想确实很落后,尤其是这种小农意识很严重。应该说,真正的农民很难富起来,而那些能富起来的农民,实际上在思想上已经改造成了农业生产者。去过华西村的同志都知道,华西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思想进步的历程,所以,不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就无从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2008年开始,武隆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信息扶贫工作,应该说是开启了新扶贫机制探索的道路,然而很可惜的是,当前大部分乡镇对这套设备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市、县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以信息化为依托的思想扶贫一定会渐显成效。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目前,我县交通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县委、县政府把交通建设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土坎镇为例,正在修建的巷双公路通车后,不但能促进武隆的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会为土坎镇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契机,届时,土坎的交通格局将全面打开。而随着武隆的公路、铁路、水路的大规模建设改造,土坎乃至全县经济发展的交通制约因素将会被逐渐扫除。当前,重庆至武隆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武隆到重庆的时间缩短为1.5个小时,这意味着武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门已经打开。而正在规划中的武隆货运站将落户土坎,土坎镇党委政府也将物流兴镇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载体之一,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武隆县,还是土坎镇,都将借助交通的迅猛发展为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个热门话题,在这里,我们以农村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所以,这个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从国家的层次来看,粮食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当然,我们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也不能危及粮食安全。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调整我们的种植结构和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在土坎,比较切实可行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在耕地相对集中的地方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

篇6: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郭定邦

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统筹城乡”战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作为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2010年“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统筹城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南江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科学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围绕“统筹”做文章,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对一个国家是如此,对一个地方也是如此。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完善城乡融合的科学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做强城乡互动的产业支撑,构建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2、统筹城乡发展是同步小康的必然基础。要实现同步小康,就必须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城乡差别,改革“二元”体制,通过“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来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更加良好,民主权利更加充分,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更高等目标的小康社会。

3、统筹城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发挥统筹城乡的作用,认真解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悬殊过大、社会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民共享社会资源不均、城乡居民社会待遇不同等问题。

——南江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

1、发展观念问题。南江是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国定贫困县,既是不争的现实,也带来观念的束缚。长期受区位劣势、经济边缘化的影响,人们总是认为,贫困山区不可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城乡一体仅是一种理想追求,共同富裕不乏一个政治口号等等。如此以来,“山沟意识”、“小农经济”、“草根文化”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发展缺乏支撑,工业经济效益不佳,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社会保障难以如愿,民生问题突出。

2、体制机制问题。(1)城乡二元体制。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不能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机会。在政策、法律、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不利于城乡一体化改革,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加剧。(2)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目前,农民承包的土地没有产权,宅基地没有产权,甚至对宅基地上的住房也没有产权,连房产证都没有。由于宅基地及其上面的住房没有产权,只有使用权,所以他们既无法出售,也无法抵押,从而制约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这不仅不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阻碍城镇化进程。(3)农村户籍制度。现行的农村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的有序流动,限制了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的平等权利,也就相应削弱了农村人口在城市中应尽的义务。

3、统筹规划滞后。现在的建设发展规划,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有的一些规划未能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造成农村无序建设和土地严重浪费,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除部分重点乡镇、扶贫重点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外,全县70%以上的乡集镇、90%以上的村几乎没有建设规划,更谈不上全县乡村宜居宜业的统筹发展规划。由此,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加强乡村规划管理,树立规划“龙头”地位,发挥规划在指导乡村建设发展的先导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已是我们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三化联动乏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尚未真正形成,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导致传统产业规模较小,而新兴产业又发展不足,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有效转变。我县农业人口572255人,占全县总人口686871人的83.3%,城镇化率仅为25.1%。传统农业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此可见,工业对农业的带动,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就显得尤为乏力。

5、社会保障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可导致社会不稳定、经济难发展、统筹难实现的困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涵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临时困难救济、计生奖励扶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目前普遍存在:(1)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当前,我县农村是以家庭自我保障为主,其保障水平主要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一个家庭若有人外出务工,并有较多农产品收入的,则生活无忧;若是家庭中多年老体弱且有病的,则生活就相当困难。目前,城镇低保平均不低于140元/人.月,农村低保平均不低于54元/人.月。可见,城乡差别较大,且低保水平很低。(2)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应保未保”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集资50元/人.年,在乡卫生院报销95%、中心乡镇医院90%、县医院80%、省医院55%、省外50%。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但对于困难家庭的大病患者仍是一个不容小视的负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试点阶段,总的来看,参保面未能普及,且参保的标准各异,使得大部分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还得依靠家庭保障。(3)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足。由于税费改革,使乡镇经费大幅度减少,只靠县财政和民政提供的有限资金不能为所有特困户提供救济。(4)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也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树立城乡一体的发展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切实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做到坚决破除“三论”、弘扬“三风”、践行“五要”。即坚决破除唯生态论、唯规定论、唯条件论,大力弘扬亲民爱民的作风、求实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认真践行眼界要宽、责任要强、执行要力、标准要高、律己要严。从而树立崭新的统筹城乡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开拓性探索,着力打造“三区一城”,加快建设富丽安康新南江。

2、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机制。进一步明确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着力建立健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尽快形成有利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继续深化农村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构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完善城镇体系,促进中心城区、副中心、重点乡镇、乡镇、村聚居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到“三统”、“三分”、“三改革”、“一落实”,即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分块运作、分线考核,改革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金融,落实农村土地、宅基地、住房产权。有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3、制定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

实施,原有的二元规划管理体系应被打破,规划管理对象应由城市延伸到乡村,其工作目标也应调整为有效调控和引导城乡发展建设,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布局,建设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生产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机构,充实城乡规划管理力量。对现有城乡规划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建立编制、审批、实施、监督一体的管理体系,细化职能分工、增加人员配置,明确乡镇规划管理职责、充实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加大规划编制经费投入,确保规划编制的全覆盖、高水平。落实规划编制经费的财政预算,借鉴中外城乡统筹规划先进理念,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色。始终遵循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同兼顾。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农村风貌、展示人文魅力。达到宜居宜业,引领发展的目标。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建立城乡互动的产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建设;积极促进产业发展振兴,发展状大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发展“255”计划,走出一条开放合作、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建材、有色金属、能源电力、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智能电网、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型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增长极。高端打造山水旅游综合体大力实施旅游发展“123”计划,围绕“三景四季五光十色”,把光雾山建成西部重要的观光旅游地和一流的度假休闲目的地。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规模化建设南部高效农业区、东部特色农业区、城郊观光农业区”三大农业板块“,大力发展银花、茶叶、核桃、翡翠米、南江黄羊等特色产业,把南江建成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到“十二五”末,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突

出抓好连片扶贫开发,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攻坚。

5、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对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卫生室、文化室等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共建共享平安和谐南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共建共享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共建共享现代文明。

上一篇:英语微课大赛评分标准下一篇:英语作文:我要成为明星I’ll Be A Super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