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赏析与应用

2024-05-31

孙子兵法赏析与应用(精选6篇)

篇1:孙子兵法赏析与应用

孙子兵法与应用

谈及《孙子兵法》可能大家更多的是联系到耳熟能详的孙斌,也就是此书的作者孙子。其实从小到大我都对这部著作有着一览之心,奈何繁杂的字体,古朴的语言让人读起来只觉乏味,并不能有所收获,所以相对而言我更愿意接触那些必修的课文和唐诗宋词。但来到大学的我接触到了在这个小社会里面的各式各样的,来自天南海北,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愈发觉得为人处世是大学里必修的人生科目。作为被中外古今数人敬仰的的一部古典《孙子兵法》其实不仅仅是一本军事方面的典藏,同样也是指引我们人生的导师。正如很多人反复琢磨的结果一样,它的珍贵更在于教我们为人处世,反过来生活中很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实也可以用其中的思想来解释。近代军事与孙子兵法

何为兵法,在古代兵法更多的是教会后来者用兵作战的方法,而作为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的《孙子兵法》,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是给各个朝代甚至外国人的战争时代画下了下了很多的浓重的色彩,让战争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人心变得更加不敢让人妄自推断。正如书中所言“兵者诡道也”。

进入20世纪之后,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武器出现之后,将西方军事思想的缺陷暴露无遗。以西方人对克劳塞维茨以来的军事理论进行反思为契机,中国传统兵学的价值,又一次表现了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对拿破仑战争以来的西方军事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他确信,“在战争中发生无益的大规模屠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战争的指导者固执于错误的军事教条,即克劳塞维茨式的对拿破仑战争的解释”。一战结束不久,利德尔·哈特即发表文章,呼吁对“从克劳塞维茨那里继承下来的、流行相当广泛的关于战争目的的观点”“加以重新审查”。正是在对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清算过程中,利德尔·哈特发现了《孙子兵法》在战略思维、战略价值观上的重要启发意义,并由此提出了“间接路线战略”。看到《孙子兵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纳,见证了那么多的实例,这部经典当得上武经的称号。

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接连陷入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失败,西方军事理论的问题进一步暴露了出来。尤其是越南战争的失败,给了西方人以极大的触动。越南战争,美国人是严格按照西方军事理论来打的,然而在这场历时11年的战争中,美国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斗,然而却输掉了整个战争。这不但使美军的战场指挥官感到迷惑不解,而且连战争的最高决策者也不得不反思,这场怎么说似乎也该赢的战争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更多的西方人将眼光投向了《孙子兵法》,希望能从东方古老的智慧中得到启示。结果是不少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方世界的失败,正是因为违背了孙子的教训。外国人都选择敬重的孙子兵法让我们更加找不到不去了解不去学习。

太久的和平消磨了大多数人的激情和努力,但国家却没有忘记军队的重要,强国先要强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经济与孙子兵法 有人说打仗打的不仅是人,是家庭,是国家,更重要的是战争消耗的是国家的经济,是任命的财产。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已经得到了认可。在这个还算和平的年代,经济成了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衡量彼此实力的一个标准。从经济开放到现如今的奔向小康社会,我们的成长也是有着无数的人付出了艰辛,付出了健康,也有很多人因为生意的失败家破人亡。因为商场如战场,商场的竞争无处不在,大多数商人的严重往往只有利益之说,我觉得这是比战争更加恐怖的地方。因为你不知道该堤防谁,不知道今天还和你把酒言欢的人是否明天就令你家财散尽。所以说孙子兵法在商场的应用可能

在商场进行商战的必要前:知己知彼。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你的对手的时候,你才能说在这场战斗中找到自己和对手的定位,同时在对比之后你更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但就因为要做到知己知彼,有更多的人是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雇佣商业间谍,誓要搞得对手家破人亡才肯罢休。正如国家派往别国的间谍,商业间谍同样为人所不齿,但却不得不说《孙子兵法》中也有用间篇,但他更多的是强调对对手或是其部下反间计,策反他人为自己所用。其实我觉得若要用现在的话来讲那便是挖墙脚。

“因敌制胜”在商战中同样有着很大的的学问。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对手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手段,以此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商场上能够有所成就的人绝对不可能是笨人,他们有的可能学历不高,有的可能自己的能力其实不够强大,但每个人必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否则他们有怎么可能在这个残酷的商场生存下去。但是相应的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你的对手不可能完美无瑕,必定有着你还没有发觉到的弱点或者说短板。这也正应征了人无完人。针对对手的短板往往能够使我们在商业竞争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商城的变化可以用风云变幻来形容,因为今天有着亿万家产的富豪,可能在明天早上起来变被逼的以破产示众。这如同书中所言“出其不意”,在商场的变幻中商机与其中的危险是对半开的,可能今天没有选择的某个项目在明天就为另一个看好它的对手赢得了无数财富。混迹商场的人无论是眼光还是心机,无论是计谋还是能力都必须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为人处世与孙子兵法

其实若是在今年没有选择这门学科,可能我也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中的这么多的细节做出如此书面形式的表达。说到为人处世,还没满20 的我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说道,但我比较喜欢看一些网络小说,最近刚刚利用课余休息前的时间看完了一部小说。我不太喜欢那些只能看到情节的小说,看的比较多的是一些偏向颇有文艺气息,作者有着丰富学识和阅历的小说,因为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给人一种真实的让人想要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真人。而刚刚看完的这本小说有一个非常二,还很粗俗的名字《陈二狗的妖孽一生》。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没有父母,失去了爷爷,在偏远山村与哥哥相依为命25年的男人。在村子里他出了名的浑,但当他去到了上海那座大城市见到了没有见过的高楼汽车,以及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的“仙女”时,他没有自卑,一个已经度过了人生三分之一男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选择的是埋头奋进,他就在路边买一些二手的书籍拿回去慢慢的咀嚼。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在那个城市里是那么的不起眼,但1年多的时光他读了上百本杂乱的书籍。他仿佛一个流浪一周滴水未进的流浪汉在疯狂的汲取书中营养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无形,则深不可窥,智者不能谋。”他在这座大城市里韬光养晦,同样奠定了自己日后的成就。

只要肯付出就会有回报。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近年更多的人喜欢说付出了也不一定有回报,其实那是因为我们的付出还不够。我们经常拿自己的付出与收到的回报拿来作对比,但有多少人满足于自己的回报呢?这一点我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过做的到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必定能够取得不俗的成就,也不知道是否有机会见到。但在小说中的那个男人,却办得到,我想着其实和他当时眼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他一步步取得的那些成就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和努力。那些学到的只是让他在商场如鱼得水。而聪慧如他,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演精心的策划一番,把风险降到最低,因为他不愿意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胜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胜少也。多算胜,小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善于策划,做一个有计谋,有心计的人并不是坏事,也不会被人瞧不起,只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该对谁用心计,使谋略。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一个领导者,但我很想做一个浮生那样的男人,有着自己的成就,能为我的孩子和家庭创造一片天空。但我与他还有大多数同学一样没有什么背景资历,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闯出成就。经过世俗的打磨,那个来自农村的淳朴男人变得圆滑世故,但却风骨犹存。我不指望着自己能想书中主角那样有着自己的有目的的奇遇,若是生活当中有着宝贵的机遇,我想我一定不会放弃。我不喜欢赌博,因为我会担心输赢,但若是要赌我的未来我的人生,我一定参与,因为我不愿放弃,不想让自己的人生一番风顺,因为平凡的一生也是碌碌的一生。

篇2:孙子兵法赏析与应用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经典军事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这部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更是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

《孙子兵法》全书一共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地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中《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曹操评论此篇说:“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险易、远近计于庙堂也。”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计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孙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从宏观上对政治军事等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行预测,其中的“慎战”思想是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孙子兵法》全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思想。

《作战篇》讲的是作战前的准备和筹划,并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其主要内容便是“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即作战物资由国家供应,生活物资由敌人供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国家的现有资源并减小对经济的损失。“胜敌而益强”,在战争中不断扩充自己,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兵贵胜,不贵久”也体现了孙子“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思想。

《谋攻篇》则进入了作战谋划阶段,讲用智谋克敌取胜。“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从这里可以看出,孙子并不主张用战争解决问题,“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用其他手段解决问题就绝不发动战争,这也与其“慎战”的思想相吻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出自于此篇,这也说明孙子所提出的谋略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孙子兵法》的高明之处,它不是单单强调谋略诡道,而是强调实力与谋略兼备,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明的计策,而忽视对自身硬实力的培养。

前三篇是战略运筹阶段,《形篇》《势篇》《虚实篇》则讲的是作战指挥,即如何利用各方面的因素获得战争的胜利。《形篇》中“胜可知,而不可为”说明有充足的准备,胜利可以预知,这也说明客观因素的重要性,但如果没有取胜的形势也不能强求。《势篇》则强调主观能动性,即使客观因素并不占上风,通过改变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等主观因素也能取得胜利。《虚实篇》则进一步提出“胜可为也”,强调通过主动的技巧取得战争胜利。“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合理地进行战略运筹,对战争具有很大的帮助。

《军争篇》《九地篇》《行军篇》讲的是战场机变。其中《军争篇》讲如何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疾如风,徐如林,假掠如火,不动如山”“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以逸待劳,以近待远,以饱待饥”等思想说明战争中要掌握主动权,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制胜条件。而“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也成为指导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则。但《九变篇》又提出战术并非一成不变,而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君命有所不受”正说明在战争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不能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而要随机应变,即使君王的命令也不一定要听从。这三篇都提到了地形对军队作战方式的影响,遵循《作战篇》中的“利害”原则和《军争篇》的“迁直”原则,提出不同地形下的作战规律,并强调地形是用兵的辅助,善于利用地形优势以事半功倍。在《行军篇》最后孙子提出了用兵的原则:兵不在多,而在于用兵之法的得当,做到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最后一部分则是讲一些特殊战法。《火攻篇》讲火攻之法,在冷兵器时代火攻是最有效的战法,因此《孙子兵法》单用一章来讲火攻,这也体观了火攻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最后一篇《用间篇》讲的是获取情报的方法和间谍的运用,基本上囊括了当时运用间谍的所有方式。历史上有无数明君贤主合理地运用间谍,赢得了战争的胜制,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些运用间谍的方法仍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孙子兵法》渗透了许多辩证思想,辩证法是《孙子兵法》的灵魂。孙子指出,无论攻守、强弱、奇正、远近、虚实等战争中的对立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比如防御时,“备前而后寡,备后则前寡,各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顾此失彼,不可能天衣无缝,总有弱点,若能避实击虚,则能处于上风。所以孙子说:“故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种矛盾转化的思想,无疑有很强的进步性。另外,孙子还指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天地万物都不断发展。《虚实篇》中形容说:“夫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与水一样,没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恒变化着,《势篇》也指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与乱、勇与怯、强与弱不是固定的。“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总之,在战争中,一切皆变。在强调主观能动性时孙子说:“胜可为也。”强调客观因素时,又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这两者看似矛盾,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

《孙子兵法》也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事天下。”孙子继承了老子这个观点,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的主张;老子认为“上善若水”,孙子也阐述了“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的观点。老子本就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的无为之功,“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一代兵圣孙子功成身退,世莫知其所踪,这俨然一派老子遗风。但孙子与老子的思想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孙子强调的“先发制人”和老子强调的“后发制人”始终是中国古代兵学文化中两条相对独立的重要线索,中国古代的兵学著作都遵循着其中一条线索。“先发制人”的最大优势是先入为主,使自己处于主动优先的境地,首先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但缺点是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陷与问题,容易被对方抓住把柄;“后发制人”的优势是稳健、周全,等待敌人的失误或更好的时机进行行动,但反应太软弱也容易使自己处于被动,或被别人利用。由此可见孙子的兵学思想虽然很完善,但也只是提供了一种基本思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战略战术,才能百战百胜。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兵法本身,几千年前的军事著作,在今天在军事上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作用是很有限的。《孙子兵法》之所以流传千年仍被关注和学习,更多是因为它蕴告了丰富的文化与思想,而这些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事,都有很大的帮助。《孙子兵法》虽为兵书,但其与《论语》《老子》一样历经千年仍然生生不息,给后世以无限的思考与启迪。

《孙子兵法》强调全局意识,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终的战略目标,因此无论何时都要顾全大局,目光短浅的人即使侥幸取胜,也只是暂时威风,真正的名将一定有很强的全局意识。在生治中也是一样,真正能够做成大事的人都是目光长远、顾全大局的人。但全局意识又不代表面面俱到,重点意识也很重要。“备前而后寡,备后则前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才能处于上风。孙子虽然追求全胜,但在实际操作时不能求全,否则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会错失良机。做任何事都是一样,必须要找到重点和关键,才能成功。另外则是变通意识,“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在任何计划实施之前都要准备多种变通之道,做事时随机应变,方能把握机遇,取得成功。

篇3:孙子兵法在景观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1 工程管理与战争指挥的关系

工程建设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从来都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人类追求美好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工程项目的构想、筹划、落实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说穿了就是要花钱, 如何把这些钱物尽其用、好钢用在刀刃上, 使工程项目能够多快好省, 质优价廉, 这就是工程管理科学要研究的课题。

工程管理将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工期长短、工程投入成本的大小、工程质量的优与劣等诸多方面。掌握大量人力物力分配权力的工程管理者, 恰如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二者都是要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同样, 战争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也从来都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也是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而产生的, 不过更多可能是为了少数人的追求。关于战争的描写史不绝书,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名将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已作为兵法经典被军人所传诵, 本文作者从事景观工程管理工作多年, 从业之余, 偶尔看些外专业的书籍, 读《孙子兵法》后, 和平常自己工程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对应思考, 发现书中所蕴含的管理哲学和现代工程建设管理许多理念往往不谋而合, 一些自己认为应该总结的经验教训, 其实孙武已经于2500年前给予了总结, 细读之下, 令人不胜回味。

2 孙子兵法的应用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这是孙子兵法的第一句, 也是总纲, 它强调了用兵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 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在现代的建设工程景观项目中, 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也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也可称之为“国之大事, 不可不察”。

2.1 道、天、地、将、法五要素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这五个字是孙子兵法中取得战争胜利的五个基本因素。这五个因素对工程管理同等重要。

道是指上下同心, 所做的事情合乎道义, 对社会有益有利。盖楼、种树、修广场等等, 都是对社会有益有利的, 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 就是有“道”。作者曾参加过资源枯竭型矿区城市———辽宁北票市的市政改造, 由于面临资源枯竭和产业调整, 下岗失业的人员较多, 经常发牢骚和抱怨, 但即使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花钱改造环境的投资还是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认可。

“天”在兵法中是说天气因素, 寒暑阴晴和四季变化。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要注意天气的变化, 作出相应的对策, 抓住施工的“黄金季节”。现在的天气预报很先进, 奥运会时, 北京气象台可以精确到半个小时进行预报, 长期的预报也可以达到以年度为单位, 我们工程管理者如果掌握了1个月甚至10天的天气, 就可以在工程安排上掌握先机, 避免天气影响。

“天”在现代工程管理中, 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指大的经济趋势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关于社会综合因素对工程项目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一下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建设, 该项目前后共耗时15年才得以建成, 整个过程一波三折。其中就有澳大利亚政府在建设过程中, 前期没有细致筹划, 预算偏低, 后来造价不停增加, 政府不堪重负, 几乎想要停止建设, 后来经反复权衡, 考虑国内国际多方面因素影响, 实在骑虎难下, 才继续施工, 终于建成。

“地”是指地形地势、道路交通, 这个在工程管理中, 主要是要合理安排好施工场地和施工顺序。所谓“三通一平”, 现在发展到“七通一平”, 这一点对于工程实施异常关键, 它关系到工程进度的推进、工程成本的增减, 甚至可以决定项目的成败。三通一平或七通一平是指进场条件, 在工程不断推进过程中, 这些条件是会发生变化的, 要求项目实施者要事前谋划好大的方向, 事中根据发展及时调整和变通, 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并圆满收尾。正所谓“知行合一”, “与时俱进”。否则, 很容易产生东挪西倒、大船调头的现象, 增加成本, 影响工期。

“将”是指战争中的将领, 工程中的项目经理。孙子兵法中要求将要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素质;工程项目经理同样要具备这样几点, 要有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有智谋才能解决问题;有信用、为人实在才能和相关部门、人员配合好;有仁爱、勇敢才能得到下属的拥戴;有严明的品格才能为下属做出表率, 并且约束好下属的行为。

“法”在兵法中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士兵的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在工程管理上, 法体现在招标、合同、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条例等方面。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要走法制化的道路, 法的重要性就毋庸赘言了。

以上五点, 孙子要求用兵的将领必须全通晓, “凡此五者, 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 不知之者不胜。”我们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管理中以上五点也必须全了解, 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不知道的就要失败, 就要吃亏。

2.2 孙子兵法中的人才管理

“将听吾计, 用之必胜, 留之;将不听吾计, 用之必败, 去之。”

用人上, 孙武是非常果断, 毫不姑息。听我的安排, 能取得胜利的, 留下;不听我的安排, 用他只能失败, 去之, 让他走。

我们在工程管理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管理人员, 每个人的性格、经历甚至说话办事方式各有不同, 理想状态是这些人都服从工程总指挥的领导, 向着一个方向和目标前进, 但实际工作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 有些人理解能力差, 总是不能领会领导意图, 工作造成偏差, 属于能力差;有些人本位主义, 只考虑自己单位的利益, 不能从大处着眼, 宁肯让大局受损, 不肯自己奉献分毫。类似这样的人在一个工程项目里越多, 工程越干不上去, 应该及早“去之”。

2.3 工程管理计划性

现代工程项目往往是多专业结合进行, 多点同时施工, 工序交叉、施工场地交叉的情况非常多见, 并且都是工期紧迫, 这就对工程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管理者必须具备前瞻性和计划性, 要有很强的筹划能力。对于一个阶段的工作内容, 要做到事前预计、事中及时调整计划, 使得工作顺利进行。事前的预计要越细越好, 将各方面的情况都考虑清楚, 考虑到突发情况并准备预案。随着工作的进行, 有些原来的设想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实现, 那么就要随时调整, 使整个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推进, 最终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景观工程的事前筹划要有施工进度计划、人工、机械阶段性计划、材料采购进场计划、资金使用计划等项。在正式开工前, 这些计划要详细制定, 并配合图表使之清晰明了, 上至老板下至施工技术人员都要全面理解, 明白自己在整个计划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负的责任。一般说来, 计划的完成如果达到80%, 项目就可以达到合格;达到90%以上完成计划, 改项目考核一定是优秀。本人曾参建过大连一个高尔夫球场建设项目, 投资方取得土地建设权后, 立即启动, 仓促上马, 管理团队临时组建, 基本上是边设计边施工边调整的“三边”工程, 在机械使用、材料来源、资金投入等方面虽不能说毫无计划, 但都是粗线条的, 美其名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中间又夹杂土地使用手续审批等问题, 结果打算当年建成的项目一直拖到了3年后才初具规模, 并且地下管网等隐蔽设施至今仍隐患无穷。

兵法云:“未战而庙算胜者,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 而况于无算乎!”

3 小结与讨论

在孙子兵法中, 还有许多可以应用于工程管理的原则, 如“兵闻拙速, 未睹巧之久”, 是要求尽量缩短工程期限, 哪怕看起来费劲的做法, 只要最终能尽快达成目标, 就不要计较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了, 否则任凭你指挥巧妙, 但工期旷日持久, 仍然不算高明。“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 则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对问题要灵活机动, 不能墨守成规, 应详细了解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形势作出自己的决定, 从而达成目标。这里限于篇幅, 不能一一详述。

篇4:《孙子兵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中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他同时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陈氏太极拳汇宗·用武要言》曰:“捶自心发,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李亦畲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又说:“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之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结合太极拳体用来说,太极拳以走架为“体”,练“体”也即练知己功夫;太极拳以推手、散手为“用”,练“用”便是练知人功夫。太极拳家孙剑云说:“练‘体’就包括着‘用’,练‘用’也离不开‘体’。”因而在习练太极拳中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同时要通过推手练习“知人”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将拳运用自如。

2“兵因敌而制胜”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夫兵行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形而错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这一谋略要求我们,每次与敌人战斗都不要重复老一套,而应适应敌情变化不断变换新战术。

《太极拳十三势歌诀》中说:“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为了做到“因敌制胜”,太极拳强调“舍己从人”。《打手要言》对“舍己从人”有精辟的论述:“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先不后。”所谓“从人”,就是做到了解对手,按对手的虚、实、动、静确定战术。“合己”,就是要求去掉主观性,一切从实战的具体情况出发。“舍己”并非被动而放弃主动,“从人”并非放弃主动而求被动,恰恰相反“合己从人”正是为了争取主动以适应对方而战胜对方。要想做到“舍己从人”,在实战技击过程中还要求做到“沾连黏随屈伸灵,来叫顺送不丢顶,急应缓随任人变,进之愈长退愈促,仰之弥高俯弥渊”。

3“善用兵者,有如常山之蛇”

《孙子兵法·九地篇》說:“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长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而首尾皆至。”“以决战事,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势如行弩,节如发机。”强调用兵作战应注意部队的整体性。

《用武要言》讲:“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陈鑫说:“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太极拳的首要特征就是强调练拳要“周身一家”、“劲要整”,一身之劲要练成一家,“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陈照奎先生讲:“打拳一个部位有毛病,可能是全身的毛病,绝不是一个部位的毛病。”“一个部位有错误,全身都不对。”“练拳时,下面不对,上面对也不对。”《太极拳图说》中有“外三合”、“内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外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三合。太极拳谚曰:“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倾覆必生。”“三节”即为上、中、下三节,或称为梢、中、根三节,在行拳和技击中“三节”要相互配合、开合有度,体现出太极拳的“整体感”。

4“后人发,先人至”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荀子·议兵》说:“后人发,先人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可见“后发先至”在军事战略上非常重要。

清代武禹襄在《太极拳论解》一文中讲:“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至。”在与敌人交手的过程中一旦感知对方有发劲的征兆,我在顺势接定彼劲的前提下敏捷地后发先至,使其自行跌出,这也就是所谓“力从人借、机由己发”,也是“以彼之劲,击彼之身”。所谓“后发先至”,在太极拳中就是指双方在技击实战中,一方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最合理地运用时机和距离,以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快的速度,正确判断对方的攻防意图和攻防方法,及时做出最佳的反应,以达后发先至的技击效果。

5“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强调作战要“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谓“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他人调动,即在战争中要争取主动,摆脱被动。后人对《孙子兵法》总结为“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其关键是作战者是否能掌握主动权。《卫公兵法·将务兵谋》中云:“夫决胜之策,在乎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

正如《太极拳论》中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在太极拳技击中也要掌握主动权,用自己的意图控制局势,并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做到能远能近、能蓄能发,全身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要掌握主动权,就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意导拳势,选择有利地

势,借用利己的外因条件,使用恰当的武器,意导气流,时时遵循“引进落空合即出”,随形而攻。《拳论》讲:“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顺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胁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拳理,活用各种招法,才能在技击中取得主动权战胜对方。

6“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孙子兵法·计篇》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虚实篇》讲:“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就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錯觉之一法。‘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曹操说:“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韩非子·难一》云:“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明末清初陈王廷《拳经总歌》说:“钩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声东击西要熟识,上笼下提君须记。…‘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陈氏太极拳汇宗·用武要言》曰:“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太极拳中的“上惊下取”就是利用“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如陈式太极拳中的“金刚捣捶”一式中的“三盘并取”之法:当敌人击我未中向后撤退时,我左手向敌面部眉眼之间发撩劲,同时右手随身向敌下部发放撩劲或戳劲,同时右脚向敌小腿或膝部踢击,做到上、中、下三盘同时并取。此时,重心在左腿,左右手及右脚三点同时发劲,上惊下取,下惊上取,使敌防不胜防。一般情况下,当人体后仰时,凡其上虑柔有备,则其下多半是呆、实无防备,其上越虚则其下越实,这是必然之理。

7“方则止,圆则行”

《孙子兵法·势篇》云:“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圆形”思想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思想,不仅仅是利用圆形布阵,更体现在“奇”、“正”策略的不断变化、相互组合、无穷无尽上。

太极图就是两个相互咬尾的阴阳太极鱼,阴阳互抱,阴阳和谐,不断变化。《拳经总论》说:“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凡手足一动一静要令其转圈。”陈鑫的《太极拳图谱》讲:“至疾至迅,缠绕回环,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圆。”“越小小到没有圈时,应归太极真神妙。”“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像,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无穷。”“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图像。”太极拳中的动作“非圆即弧”,拳谚云:“要想拳练好,先把圈练小。”到了化境太极就成了有圈不见圈,在同一个弧线中完成化和打,一气呵成没有停顿,集全身之力发之一点势不可挡。圆弧形和螺旋形动作转动灵活、不滞不涩、变化多端,可随身体的任何一个小小的扭转而改变招法,所以在用招时不易落空,破招时易于防守。

8“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中说:“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终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中的“疾”、“徐”是一对矛盾,它们在运动中不断转化。在战争中只有不断地变化,才能不被敌人察觉出规律,才能最终战胜敌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技击精华》中记载:“进取捷若风,失机退宜快。”马虹先生也多次讲道:“练习太极拳要快慢相间,快而不乱,慢而不滞。”太极拳练快了,不能丢掉动作、少了细节;练慢了,不能显得呆滞。在太极拳技击中要“进攻时速度快”,是指通过充分准备最后以最快速的动作达到进攻(或防守)的目的。进攻(或防守)的决定性动作都要迅速,这个迅速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条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过攻防节奏变化调动对手,寻找有效时机以快制胜。戚继光《纪效新书》说:“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谚,是对技击动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正如《孙子兵法》所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进攻时要兵贵神速,趁对手措手不及之机不动如山动如雷霆。但是在技击中速度的快慢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水平的对手、不同的攻防动作、不同的攻防时机,动作的运使速度也是千变万化的。太极拳中的“轴轮规律”,就是用的己走车轴、彼行车轮的技击法则以慢制胜。

9“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孙子兵法·形篇》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再如《孙子兵法·计篇》所提出的决定战争胜负基本因素的“五事”、“七计”,其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七计”为:“主孰有道?将孰就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国有国法,兵有兵法,拳有拳法。

马虹讲:“太极拳的规矩主要是模仿外形,使自己有一个比较规矩而地道的外形。比如拳架子,只有外形练得规规矩矩、地地道道,才能顺利地、不断地充实它的内涵,才能保持传统拳艺的固有风貌,才能为自己日后深入持久地修炼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陈照奎先生讲:“练拳要三到位,动作到位、劲力到位、眼神到位,或者说意、气、力三个到位。”在练习太极拳中,只能按照拳谱练习,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贯彻到每个动作之中,不能对传统的太极拳乱改外形、乱加动作。

10“避实而击虚”

《孙子兵法·虚实篇》云:“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住,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唐太宗李世民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避实击虚”的用兵原则,概括起来有:一是避敌之实,击敌之虚:二是削敌之实,击敌之虚;三是造我之实,击敌之虚。

《用武要言》云:“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拳经拳法备要·审势》说:“与人对敌之时,总要攻击空处。空处何?两肘、胸、腰与腋,并腿心、腿踝是也。能攻空处则敌人无所用力,自能百发百中,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当敌方用刚猛之势进攻我时,我不能硬架硬顶,而是以伸屈自然、曲蓄灵活的身法避过其力,并用手顺其力之方向顺势化之,使其无劲可使或其力过猛而受我之顺牵化劲扑跌。这就是太极拳避实击虚的总则。敌刚劲而我柔劲化之,一化之下我则成顺劲,而敌则成逆势的背劲,我方由劣势转为优势,敌从优势转成了劣势。孙南馨说:“转变虚实,避实击虚,不仅指在腰胯、左右两手之间有虚实,一手之间有虚实、一学之中有虚实,乃至周身处处有虚实。”正如拳论所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11“以静制动”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治”指治理,“以治待乱”指把自己一方的内部治理好了以便解除纷乱。“哗”指喧哗躁动,“以静待哗”指调整到安静状态应对喧闹的外部环境。《兵垒》云:“兵,武事也,而以静为主。静则无形,动则有形。动而有形,必为所擒。是故圣人贵静,静则不躁,而后能应躁。彼有死形,因而制之。”《尉缭子》曰:“兵以静胜,甚哉,兵之不可轻动也,况妄动乎?”

《太极拳论》讲:“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说:“动中求静,太极以静御动,虽动犹静。”“以静待動”是太极拳技击的指导思想之一。陈鑫在《太极拳拳谱》中有“中气贯足,精神百倍,静以待动,坚我壁垒”的论述,强调了“以静待动”是“坚我壁垒”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

所谓“静如山岳”之“静”,就是气沉势稳、浑然一气,能够做到周身一家,在静态动作中又蕴涵着复杂的动态变化之势,劲力运使处在引而未发之际,始终使自己的身体动作能够保持八面支撑,在对抗过程中做到圆活连贯、运转自如,时时刻刻保持觉察和顺应对手技击动作的客观变化的态势。“太极拳动作劲力发放的时候‘动若江河’,动如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即招法动作在大脑的意念的支配作用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其动作招法就像江河之水波浪滚滚、滔滔不绝,不断变换虚实灵动,不断直进黏逼”,只有这样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12“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指出战争谋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胜”和“全胜而取”。如何不战而胜呢?孙子进一步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篇5:孙子兵法赏析与应用

学 号

00000000

《孙子兵法》研读结课论文

浅论《孙子兵法—火攻篇》重要思想

名: XXXX

授课老师: XXXX

院系名称:XXX学院

专业名称:XXX专业

201X年X月XX日 浅论《孙子兵法—火攻篇》重要思想

《孙子兵法》第十二篇《火攻篇》主要论述的是打仗火攻时作为将领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在本篇里,孙子先讲述火攻的目的、种类、条件以及实施的方案等,并从中引出了将帅不能因为自己的感情而意气用事,留下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著名原则。

孙子的“火攻”之法看似在现代战争中已失去它的应用价值,但它所蕴含的思想,以及关于借力之道、修功之法、慎战原则的论述,依然具有巨大价值。在敌我双方均势的情况下,慎战是谋划战争的重要前提,借力是战争制胜的重要条件,修功是巩固战果、实现“战胜而益强”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战争人人均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古代,虽然战争样式不多,但也有阵战、野战、水战等不同类型。所以,这一篇孙子并不局限于火攻这一特殊战法,而是通过火攻揭示了战争中三大重要问题:借力、修功和慎战。

孙子兵法内容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力量与谋略的完美结合。孙子对军事力量的阐述,有一个逻辑顺序。《作战篇》所讲的战争财富,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指出了它既是战争的起点,又是战略目标追求的终点;《形篇》也讲力量,但它侧重于战斗力的形成,即国力向军力转化的问题;在《火攻篇》中,孙子也讲力,但这里是讲自然之力,它既不属于社会范畴的财富,也不属于临战的军事力量,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力量,指挥员借用它,可实现力量的突破。

孙子说:“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火攻篇》)即用火帮助进攻,可取得明显的战果,用水帮助进攻,可增强自己的力量。在人力之外,最大的莫过于水火。俗话说,水火无情,就是强调它不可阻挡的毁伤性。能借用水火之势为战争服务,是人类克服自身局限,在零成本的情况下增强实力的有益尝试。

1938年2月,日本华北方面军为了策应津浦路日军的徐州作战,发动了对豫北的进攻,计划在华中地区大规模作战,欲进攻武汉,进而逼蒋求和,从而“支配中国”。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本侵华军的西进,6月在郑州花园口决黄河大堤。黄河改道后冲向东南,一度将日军约两个师团的主力困于洪水之中,迫使日军中止了向郑州的推进。但从战略上讲,这种“以水代兵”的决策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效非常有限,日军在黄淮平原上行动受限,但并未能阻止日军对武汉的会攻。最终国民党不但丢了武汉,而且使豫皖苏三省千百万人的生命财产付诸东流。孙子说:“水可以绝,不可以夺。”(《火攻篇》)隔断是借水之力的主要成效,但要大量杀伤敌人,水的作用则非常有限。国民党借水之力的实践,也说明了水攻的不确定性。

在古代,用得比较成功的是火攻。特别在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借助火攻取得了胜利。在北方战场,曹操战胜袁绍,靠的是火烧乌巢粮草基地;随后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采用火攻,一举打败南下的曹操;而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吴将陆逊火烧连营,打败了刘备,可谓火攻在三国时期大显神通。正如孙子所说:“以火佐攻者明。”(《火攻篇》)借自然之力的火攻,由于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能产生杀伤力,因而限制了火攻在实战中的运用。但孙子真正意图是告诉我们一条制胜的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战法,火攻所包含的借外力制胜的思想,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国时期的尉缭子,在讲到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时说:“文为种,武为植。”(《尉缭子·兵令上》)这是中国式的理论阐述,形象中蕴含了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孙子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他提出了两大命题,一是道,战争的民本命题;二是修功,战后的民心命题。两大命题均讲的是政治问题,体现了“政治一战争一政治”的内在循环规律。这一思想,对我们认识今天的战争,有更深刻的启示价值。

历史上的帝国,都有过无数的辉煌。但帝国身后,有几个能延续下去,可以说中国是个例外。孙子说:“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日费留。”(《火攻篇》)战胜攻取,得其货,取其利,而不修功,就会成为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因为战争财富总有一天要用完,而战争创伤所带来的族群纷争,却不易愈合。因此,战后不修功,胜利果实就会像流水一样逝去。

在中国历史上,蒙古军队的战功无与伦比。成吉思汗远征之后,把大片的土地交给他的子孙统治,由此而产生了四大汗国。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四大汗国渐渐融人了当地文化之中。今天若要在他们的故土寻找他们统治时留下的文化遗产,显然如大海捞针。这正是战胜后不修其功而费留无功的典型例证。由此可见,武力征服可以盛极一时,但不能持久。只有借助修功之业,才能让国家战略能力世代相传。

在复杂的民族大融合中,战争既是破坏者,又是促进者。民族的融合,除了利益之共享;唯一能够让大家和睦相处的就是统一的文化。文化修功,在历史上均是统治者的主动行为。如西汉在多样文化的发展中,最后兼收并蓄,构建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统一文化的框架。从此之后,儒家文化便代表了中国的统一文化。孙子的战后修功思想,丰富了战后国家政治的内涵。它的目标是对民心的凝聚。在众多手段之中,统一的强势文化是主要的、起长期作用的因素。这样,一个民族才能在战争废墟上向更高的阶梯迈进,否则,战争的成果,将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之中。由此可知,蒙古四大汗国的命运也只能是消亡,因为它本身并没有拥有自己的先进文化。

慎战是战略决策的重要原则。因为战争不是一般的社会行为。在孙子那个时代,一场战争就可能导致国破家亡。而对强者而言,一时的胜利,也可能成为衰败的转折点。因此,对于初战的决策,无论古今,都要求慎重决策。慎战是战争决策中必须把握的原则,否则,战争获胜的几率将会变小。

关于战争决策,孙子指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火攻篇》)即不打不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战争,不打得不偿失的战争,不打“非战不可”的战争。它要求我们在决策上不能盲动。益至上,是筹划国家战略的基本准则。但如何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则是决策的首要问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对于这场打到家门口的战争,到底该不该出兵援朝,我国领导人很难定下决心。当时出兵援朝要冒很大风险:一是新中国刚刚诞生,国内困难很多。二是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我军在装备方面差距较大,出兵后有多少胜算,还很不确定。但如果不出兵,战火就可能蔓延到我东北三省,失去朝鲜,我将无战略纵深可言。毛泽东广泛征求意见,三天三夜没睡着觉。最后他说:“出兵有百利,不出兵有百害”,终于定下了出兵朝鲜的决心。这一仗打出了国威、军威,也赢得了东北全境的安宁,为新中国和平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至今它还在发挥着潜在的威慑作用。因此,朝鲜战争的胜利,也是慎重决策的胜利。

战争决策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思维过程。孙子的“三非”慎重决策原则是把握客观条件的重要标准。影响决策失误的要素有多种,但最根本的还是主观因素。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怒和愠都是一种极端心理状态。盲目复仇是其决策的主要特征。历史上刘备为报东吴灭关羽之仇,怒而发兵,结果吴将陆逊节节退让,待刘备战线拉长之后开始反击,最后火烧连营打败了刘备。

在战争决策中,既要求胜,又要保全军队安全。这其中就有一个度的问题。孙子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非常鲜明地说明了决策进退的把握原则。孙子的这一思想,用克劳塞维茨的理论来说就是“战争顶点”论。战争是不断变化的周期性过程。任何战争,一旦到了利害的转折点,指挥员就应敏锐地抓住关节点,或进或退,果断决策,否则就会带来重大损失。

孙子的借力、修功和慎战思想,扩展了战争运筹的丰富内涵。在敌我双方均势的情况下,慎战是谋划战争的重要前提,借力是战争制胜的重要条件,修功是巩同战果、实现“战胜而益强”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这些思想,作为一个外在的体系,是孙子庙算思想、称胜思想和以奇制胜等谋略思想的重要补充,它对于思考今天军事战争,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古 敏 《孙子兵法》 北京燕山出版社 陈相灵 《孙子兵法与战争谋略》 新华出版社

篇6: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

下面,我就自己感受最深的道理,谈谈自己的所悟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取胜者,谓之神” 这个世界瞬息万变 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我们只能成为高学历低能力的人 拘泥不化的性格也同样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不仅要善察变 还要善变通 审时度势 才能在这个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的世界里 不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程度难以想象 即使我们身为一流大学 武汉大学的学生 依然要明白成功来之不易 若想出人头地 另辟蹊径 寻找属于自己的独木桥不失为一种绝妙的选择 用敏锐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 去寻找可能的机遇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每个人专长各有不同 性格各有千秋 适合自己的不一定适合别人 被人不适合的 却可能是你所需 我们要善于发掘 认清自己的定位 摆正自己的态度 明确自己的目标 不随波逐流 不人云亦云 做有思想有理想有梦想的人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我的专业是经济学类 今后将要选择的也是金融学 在商场上 我很喜欢这句话 头脑敏捷的人往往能够做到这一点 没有创意等于逆水行舟 唯有不断发挥创造力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把握时机 该出手时就出手 才能够在竞争激烈强敌如林的商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上下同欲者胜” 作为一个团体 上下一致的思想 无疑是团结的保障 这是管理学中强调的重要思想 也告诉我们 作为一名管理者 统一集体思想是必要的 没有一致的梦想与追求 奋斗就没有共同的动力 在面临危机的时刻 人心齐 万难移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时代的步伐在加速 快节奏的生活有时压得我们无法喘息 学会适应 学会高速高效率 是保证我们不被时代淘汰的基础 商场中 依然需要速度来抢占更多更大的市场 所以也有人说 市场就是战场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非常经典地将战略思想上升为全胜的高度 这是一个很霸气的说法 一步一步实现宏伟的成功蓝图 这是我的梦想

。屈人之兵;以迂为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合于利而动;胜于镒称铢;择人而任势;致人而不致于人;知彼知己;这些基本的思想在现实中非但没有过时 而且具有非常大的现代应用价值 他教会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 教会我们了解自己与对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会我们对事不对人 不能得理不饶人 教会我们选择对的实际去做对的事

“借刀杀人”、“笑里藏刀”、“美人计”、“苦肉计” 孙子兵法不仅带给我们的深奥的道理 也留下了一个个让世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虽然其中有一些已不适用于当今 但小故事蕴含的大智慧 依然保留着她的深层哲学底蕴和揭示竞争规律的科学 盲目的运用 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性

“兵以诈立” 这是其中一个不能片面理解的思想当今中国企业界在制订企业发展战略时表现出过多的刚性追求,盲目贪大成了时尚,大量的文献书籍在论述管理战略思想时都只是停留在“术”的层次上,缺乏“道”的统一不能不提的还有孙子兵法中闪烁的理性之光这种“理性之光”,通过一系列

“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深刻的战略理念展示出来,通过蕴涵在其中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当我品读孙子兵法 总会深深被里面的深刻道理感动 也许阅历不够的自己并不一定都会懂 但扎根于心里的道理 会在需要的时候提醒你 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这是孙子兵法给我一生的受益匪浅的感悟

上一篇:屋面聚乙烯涤纶防水方案下一篇:彼得林奇投资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