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举报案件调查程序

2024-05-27

企业举报案件调查程序(精选5篇)

篇1:企业举报案件调查程序

从一起“串货”举报案件的调查过程引发的思考

风清扬

现在有不少企业以区域代理的方式推销产品。这些企业为了维护自己和代理商的利益,通常会和代理商约定:各地代理商只能向代理区域范围内的商业单位供货。超出代理区域范围的供货行为就称之为“串货”。

“串货”本来只是经营者之间的民事行为,可是个别厂家为了维护自己和代理商的利益,竟不惜将“串货”的商品说成假冒商品,并向执法部门举报,要求查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执法活动中并不少见,而执法部门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当事人区域代理之争的“夹心饼干”:不查处,举报方会投诉我们不作为;查处了,又可能会引发行政诉讼。

我局前一阵就遭遇了一起这样的“串货”举报案件,从而引发出工商机关应当怎样对待、处理这类问题,生产经营者向工商机关出具的假冒商品鉴定报告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形式要件等问题的争论和探讨。

案件查处经过是这样的:2005年春节前,我局接到立杰公司(国内某知名羽绒服生产企业)派来的工作人员的举报,反映我地高福商场销售假冒立杰牌羽绒服(立杰公司在我地另开有专卖店),并提供了立杰公司出具的委托书、鉴定报告等文件。我局根据以上线索,对高福商场所销售的立杰牌羽绒服进行了检查,采取了扣押措施。在检查时,高福商场负责人向我们反映,说该服装是从浙江BB公司(国内另一知名羽绒服生产企业,生产BB牌羽绒服)的经销商处购进,均为真品,并提供了从BB公司进货的凭证。据了解立杰公司是BB公司的子公司。为慎重起见,我们将所扣押的服装交由立杰公司的代表进行鉴定,他们鉴定后认为这些均为假冒商品。立杰公司还出具承诺书,承诺对鉴定结论承担一切法律后果。但立杰公司的鉴定只是笼统的证明,并没有说明假冒的具体特征。我们要求高福商场提供能证明这批羽绒服是真品的材料,高福商场又未能按期提供,只是提供了与浙江经销商等打电话的录音,在电话录音中,浙江经销商表示这批羽绒服是真品,因其与立杰公司有协议,如其提供销货给宝应高福商场的书面证明,其将受到立杰公司的制裁。

我们对这起案件进行了分析,从立杰公司在我地设有专卖店、立杰公司不能明确说明服装的假冒特征等情况看,这起案件很有可能是立杰公司专卖店的区域排他性经营所引起的,涉案的商品只是“串货”而来,也就是说,服装极有可能是真品。

为慎重起见,我们对所查扣的服装重新进行了检查、认证。经检查,查扣的服装与立杰公司宝应专卖店销售的服装从肉眼看没有区别;该服装标识上有立杰公司的电话防伪标识,打此电话询问,是无效的电话防伪标识。而立杰公司宝应专卖店的服装上,也有同样的标识,电话防伪同样是无效的。考虑到服装商品的特殊性,即使通过质量比对检验,能证明商品的面料辅料等均是一样的,也不能直接认定商品是真货,所以,我们没有送检。

为了搞清事实真相,我们将立杰公司公司出具的鉴定报告副本送达给了高福商场,同时书面要求立杰公司出具其所作出鉴定结论的依据,包括鉴定的方式、方法、真伪的区别等,但立杰公司一直未作出正面的回答。目前高福商场已向我局申请重新鉴定,并对立杰公司所作出的鉴定结论提起了民事诉讼。目前此案搁置至今一直未能具结。

这起至今未结的案件,在我局却产生了不少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以下几处:

一、对这种涉嫌“串货”的举报案件,我们应当持什么样的态度,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去调查和处理。

有的同志认为,从商品上看,真、伪商品基本看不出区别,符合“串货”现象的特征,厂家为维护其经销体系,很可能是“指鹿为马”,出具虚假的鉴定报告,因此该鉴定报告不能作为我们定案的依据,我们应当维护高福商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对厂家的举报不予理睬。

有的同志则认为,只要厂家出具了鉴定证明,我们就不必管商品实际是真是假,按照鉴定结论查处不会有错,我们应该站在厂方的立场,保护举报人的利益。经过争论,我们最终形成共识:对待这一夹带有民事侵权关系的案件,我们不能凭主观判断和感情办事,要站在公正、中立的立场上,重事实、讲证据,在确定民事侵权关系成立的基础上实施行政处罚。在办案中不仅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意见,不偏听偏信;还要做是与否的两方面认证,用证据说话。

二、举报时立杰公司出具的鉴定报告,是否能直接作为定案的依据。

我们考虑,举报人出具的鉴定报告,虽然也列明了货号,却只是笼统地称高福商场销售的立杰牌羽绒服是假冒立杰公司的商品,没有说明具体的假冒特征。这个报告的形成主体是企业,产生依据的是立杰公司工作人员的调查。如果没有其他证据来补强,比如对照生产企业公示的真伪识别方法、举报材料中明示的假冒商品特征,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所收集的能证明被检查商品符合假冒特征的证据等,那么这个鉴定报告一般只能作为我们发现案件线索的依据,并不能直接用作证据来定案。

自举报人调查举报到我们接受举报并着手进行检查,这中间还存在有一定的时空差,被举报的商品也有可能在这个时间差中发生变化。而鉴定部门所做出的鉴定,依据于我们行政执法机关的委托,是我们行政执法活动的延伸,鉴定的商品是我们现场检查所抽取的样品和查封扣留的物品,目标直接指向了涉案商品,所以这样的鉴定结果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三、是否有必要给被检查对象合理的期限,让其有机会提供有利证据。

个别同志认为既然立杰公司已经出具了鉴定报告,并承诺对鉴定结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就应当尽快查处定性结案,不必再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大多数同志则认为,如果当事人能提出充分的证据,来推翻立杰公司出具给我们的鉴定报告,那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此行政执法是否有过错。给高福商场合理的期限,给他们一个能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的机会,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主动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做到不枉不纵;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执法机关对自身进行保护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则)第五十九条的规定:“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同时这样做还可以缓和监管矛盾,体现人性化执法。

我们采纳了大多数同志的意见,一方面对商品进行了认真检查,希望通过检查发现能证明商品真伪的直接证据,另一方面要求高福商场在一周内提供能证明被举报商品是真品的证据材料。

四、鉴于案情的复杂性,我们在关键证据――鉴定报告应当要具备的形式要件和内容要件上进行了严格把关。

首先是严格审查了代表立杰公司投诉举报的人员的身份和立杰公司的有关证明材料及委托书等手续,认定该委托书确有明确、具体的授权内容。

其次要求立杰公司对我们的行政行为所针对的具体商品出具了一份书面鉴定报告和一份鉴定责任的担保承诺书,承诺该公司对鉴定责任承担一切法律后果。上述所有材料都盖有立杰公司的公章,并要求鉴定人在鉴定报告上签名。

也有同志提出,按照《证据规则》第十四条规定,鉴定结论应当载明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此,我们以为应当区别对象具体对待,按照合理性原则来把握上述规定,针对具体商品来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

五、有同志对生产企业自己出具的商品真伪鉴定报告的效力持怀疑态度,认为工商机关如果依据这样的鉴定报告作出行政处罚,一旦鉴定人出尔反尔,我们就要面临错案的可能。

笔者认为,行政机关在查处违法案件过程中,对所掌握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判断的范围是有限的。只要证据是按照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程序合法取得,并且证据的形式符合规定,证据之间无矛盾冲突,证据链形成且证明充分,就可以确认违法事实存在并作出行政处罚。

至于鉴定、检验机构的鉴别、检验方法、程序是否科学等,我们则无法也无需审查、判断。我们只要将相关鉴定及检验报告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如对鉴定报告有争议,应当按照规定提出复检和重新鉴定的要求,如果对复检、重新鉴定的结论还是不认可,应当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因此,对待“串货”举报案件,工商机关应当将鉴定报告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如对鉴定报告不认可,可以提出重新鉴定或者对作出鉴定的机构提起诉讼,或在规定期限内提供有利证据,否则视为认可鉴定结论。

最后,对“串货”举报案件的调查处理要注意的事项做一下小结:

1、审慎对待类似投诉、举报。要严格审查代表被假冒企业的投诉、举报人员的身份和生产厂家的有关证明材料,看是否有投诉企业的委托书等手续。生产厂家打假人员必须提供生产厂家明确、具体的鉴定真伪的授权证明。

2、厂家打假人员必须参加现场检查。厂家人员必须参检并在现场检查笔录上签署意见,或出具载明有其事前查访发现商品是假冒商品的材料、鉴定报告,方可采取有关强制措施,否则只能抽样取证。

3、厂方必须出具书面鉴定报告及担保承诺书。在现场检查、采取强制措施后,厂方必须对我们行政行为针对的具体商品再出具一份书面鉴定报告,最好还要其提供一份鉴定责任的担保承诺书,对鉴定责任承担一切法律后果。

4、要全面收集证据。特别是对进货渠道要搞清,如进货凭证反映商品直接出于生产厂家,要求厂家对此要说明情况;如果是在厂家某区域代理处进的货,应向该区域代理调查取证。

5、注意进行两方面论证。既要注重生产厂家的鉴定结论及鉴定依据,也要注重对被举报商品有可能是“真品”的反方向论证,要注意检查商品,看有无防伪标识,防伪标识是否符合厂家的防伪特征,当然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质量等方面的比对鉴定(委托有权机构)。

6、要将鉴定报告送达当事人。在送达的同时应当告知当事人如对鉴定结论不认可,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提出重新鉴定要求或对鉴定人提起诉讼,并规定合理的期限。

7、要给当事人合理的期限,让其有提供商品是“真货”的相关证明等有利证据的机会。

并告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九条“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等相关规定。如当事人不能按期提供,应当在期满后与当事人进行一次谈话,对当事人未能按期提交材料的事实进行确认。

8、所有的证据材料,均应当符合证据规则的要求。

“串货”举报案件的是所有夹带民事侵权关系行政处罚案件的缩影,这一类案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是否侵权、是否经过许可、是否是生产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一般都由权利人自己说了算。

我们行政处罚所依据的关键证据也往往是权利人自己出具的鉴定结论。这些鉴定结论,说到底是自己为自己说话,执法实践中不能排除权利人因为与被侵权人达成协议而出尔反尔,甚至于指“马”为“鹿”,来保护他们的合作关系、对抗执法机关现象的存在。

如果简单地采用这些鉴定结论,又没有其他有力证据来补强,执法机关就应当对我们的执法风险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估量。这起案件查处的思路,对我们查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案件、冒牌商品案件等等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篇2:企业举报案件调查程序

为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规范法庭调查程序、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确保诉讼证据出示在法庭,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诉辩意见发表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在法庭。根据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际,制定本规程。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法庭应当坚持证据裁判原则,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法庭调查应当以证据调查为中心,证据未经当庭出示、辩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二条法庭应当坚持居中裁判原则,不偏不倚地审判案件,保障控辩双方诉讼地位平等。

公诉案件中,人民检察院承担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人民检察院应当随案移送并当庭出示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罪轻或罪重的所有证据,以及证明取证合法性的证据材料,不得隐匿证据或者人为取舍证据。

第三条法庭应当坚持集中审理原则,规范庭审准备程序,避免庭审出现不必要的延迟和中断。

承办法官应当在开庭前阅卷,拟定法庭审理提纲,并向合议庭成员通报开庭准备情况。召开庭前会议的,可以依法处理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事项,组织控辩双方展示证据,归纳控辩双方争议焦点。

第四条法庭应当坚持诉权保障原则,依法解决控辩双方争议,保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诉讼权利。为依法维护被告人质证权,准确查明案件事实,必要时应当通知证人、被害人、鉴定人、侦查人员或者有关人员出庭。

第五条法庭应当坚持程序公正原则,严格执行法定的审判程序,通过法庭审理的程序公正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

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对与定罪和量刑有关的事实、证据应当分别进行调查。被告人当庭认罪的案件,法庭调查可以主要围绕量刑和其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

二、开庭讯问、发问程序

第六条对于召开庭前会议的案件,在法庭调查开始前,法庭应当宣布庭前会议报告的主要内容。对于庭前会议中达成一致意见的事项,法庭向控辩双方核实后当庭予以确认;对于未达成一致意见的事项,法庭可以归纳争议焦点,听取控辩双方意见,并依法作出处理。

有多起犯罪事实的案件,可以在有关犯罪事实的法庭调查开始前,分别宣布庭前会议报告的相关内容。

第七条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审判长应当询问被告人对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是否有异议,并听取其供述和辩解。经审判长准许,公诉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讯问被告人,也可以先出示有关证据,再就有关犯罪事实讯问被告人。

经审判长准许,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就公诉人讯问的犯罪事实补充发问;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就附带民事部分的事实向被告人发问;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在控诉一方就某一问题讯问完毕后向被告人发问,有多名被告人的案件,辩护人对被告人的发问,应当在审判长主持下,先由被告人本人的辩护人进行,再由其他被告人的辩护人进行。第八条有多名被告人的案件,讯问各名被告人应当分别进行。

同案被告人供述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的,法庭可以传唤有关被告人到庭对质。审判长可以分别讯问被告人,就供述的实质性差异进行调查核实。经审判长准许,控辩双方可以向被告人讯问、发问,审判长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准许被告人之间相互发问。

第九条申请参加庭审的被害人众多,且案件不属于附带民事诉讼范围的,被害人可以推选若干代表人参加庭审;推选不出代表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若干代表人。

对被告人发问完毕后,其他证据出示前,在审判长主持下,被害人可以就起诉收指控的犯罪事实作出陈述,经审判长准许,控辩双方可以在被害人陈述后向被害人发问。

第十条为核实被告人是否自愿认罪,解决案件事实证据存在的疑问,审判人员可以讯问被告人,也可以向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发问。

第十一条被告人庭前不认罪,当庭又认罪的,法庭核实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和真实性后,可以重点围绕量刑事实、证据进行调查。

被告人认罪后又当庭反悔的,法庭应当调查核实反悔的理由,并对与定罪和量刑有关的事实、证据进行全面调查。

三、出庭作证程序

第十二条控辩双方可以申请法庭通知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和有专门知识的人等出庭。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也可以提出上述申请。第十三条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有异议,申请证人、被害人出庭,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通知证人、被害人出庭。

控辩双方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申请鉴定人或者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有必要的,应当通知鉴定人或者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控辩双方对侦破经过、证据来源、证据真实性或者证据收集合法性等有异议,申请侦查人员或者有关人员出庭,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有必要的,应当通知侦查人员或者有关人员出庭。

人民法院通知证人、被害人、鉴定人、侦查人员、有专门知识的人等出庭后,控辩双方负责协助对本方诉讼主张有利的有关人员到庭。

第十四条对于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在庭审期间因身患严重疾病、行动极为不便或者身处国外短期无法回国等客观原因确实无法出庭的,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远程作证。

前款规定适用于被害人、鉴定人、侦查人员。

第十五条人民法院通知出庭的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经院长同意,可以强制其出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强制证人出庭的,应当由院长签发强制证人出庭令,并由法警执行,必要时,可以商请公安机关协助执行。

第十六条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出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应当采取不公开其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或者不暴露其外貌、真实声音等保护措施。决定对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被害人采取不公开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的,审判人员应当在开庭前核实其身份,对证人、鉴定人如实作证的保证书不得公开,在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中可以使用化名等代替其个人信息。

审判期间,证人、鉴定人、被害人提出保护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立即审查,确有必要的,当及时决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必要时,可以商请公安机关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第十七条证人出庭作证所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合理费用,列入证人出庭作证补助专项经费,在出庭作证后由人民法院依照规定程序发放。

第十八条证人、鉴定人出庭,法庭应当当庭核实其身份,与当事人以及本案的关系,审查证人、鉴定人的作证能力、专业资质,并告知其有关作证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证人、鉴定人作证前,应当保证向法庭如实提供证言、说明鉴定意见,并在保证书上签名。

第十九条证人出庭后,先由对本诉讼主张有利的控辩一方发问;发问完毕后,经审判长准许,对方也可以发问。

控辩双方发问完毕后,可以归纳本方对证人证言的意见,控辩双方如有新的问题,经审判长准许,可以再行发问。

审判人员认为必要时,可以询问证人。经审判长准许,被告人可以向证人发问。

第二十条向证人发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发问内容应当与案件事实有关;

(二)不得采用诱导方式发问;

(三)不得威胁或者误导证人;

(四)不得损害证人人格尊严;

(五)不得泄露证人个人隐私。

第二十一条控辩一方发问方式不当或者内容与案件事实无关,违反有关发问规则的,对方可以提出异议。对方当庭提出异议的,发问方应当说明发问理由,审判长判明情况予以支持或者驳回;对方未当庭提出异议的,审判长也可以根据情况予以制止。

第二十二条控辩双方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向证人询问与案件事实有关的问题,也可以让证人向法庭自由陈述其所亲自感知的案件事实。

审判长认为证人当庭陈述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无关或者明显重复的,可以进行必要的提示。

第二十三条有多名证人的案件,向证人发问应当分别进行。

证人出庭作证前,应当在法庭指定的地点等候,不得谈论案情。证人出庭作证后,审判长应当通知法警引导其退庭。证人不得旁听对案件的审理。

被害人不参加法庭审理,仅出庭陈述案件事实的,参照适用前款规定。第二十四条证人证言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的,法庭可以传呼有关证人到庭对质。

审判长可以分别询问证人,就证言的实质性差异进行调查核实。经审判长准许,控辩双方可以向证人发问。审判长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准许证人之间相互发问。

第二十五条证人出庭作证的,其庭前证言一般不再出示、宣读,但以下情形除外:

(一)证人出庭作证时遗忘或者遗漏庭前证言的关键内容,需要向证人作出必要提示的;

(二)证人的当庭证言与庭前证言存在矛盾,需要证人作出合理解释的。为核实证据来源、证据真实性等问题,或者唤起证人记忆,经审判长准许,控辩双方可以在询问证人时向其出示物证、书证等证据。

第二十六条控辩双方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协助本方就鉴定意见进行质证。有专门知识的人可以向鉴定人发问,或者对案件中的专业性问题提出意见。

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应当提供人员名单,并不得超过二人。有多种类鉴定意见的,可以相应增加人数。

必要时,法庭可以依职权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第二十七条对被告人、被害人、鉴定人、侦查人员、有专门知识的人的讯问、发问,参照适用证人的有关规定。

作出同一份鉴定意见的多名鉴定人或者多名有专门知识的人可以同时出庭,不受分别发问规则的限制。

四、物证、书证等证据的举证、质证程序

第二十八条审判长应当驾驭庭审过程,组织控辩双方举证、质证,全面调查核实案件中可以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问题,准确查明案件事实。

起诉书指控的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为两起以上的,法庭调查一般应当分别进行。第二十九条开庭讯问、发问程序结束后,公诉人先行举证。公诉人举证完毕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举证,公诉人出示某一证据后,经审判长准许,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出示证据予以反驳。

控辩一方举证后,对方可以发表质证意见,必要时,控辩双方可以对争议的证据进行多次质证。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认为公诉人出示的有关证据对本方诉讼主张有利的,可以在发表质证意见时予以认可,或者在发表辩护意见时直接使用有关证据。

第三十条对于控辩双方随案移送或者庭前提交,但没有当庭出示的证据,审判长可以进行必要的提示;对于其中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审判长应当要求控辩双方出示。

对于案件中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存在疑问,控辩双方没有提及的,审判长应当引导控辩双方发表质证意见,并依法调查核实。

第三十一条

法庭应当重视对证据收集合法性的审查,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应当调查核实证明取证合法性的证据材料。

对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依法提供有关线索或者材料。法庭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有疑问,决定进行调查的,应当先行当庭调查。

第三十二条对于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和控辩双方存在争议的证据,一般应当单独举证、质证。

对于控辩双方无异议的非关键性证据,可以仅就证据的名称及其证明的事项作出说明。第三十三条 对于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应当出示原物、原件。取得原物、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出示照片、录像、副本、复制件等足以反映原物、原件外形和特征以及真实内容的材料,并说明理由。

对于鉴定意见和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应当出示原件。第三十四条 控辩双方出示证据,应当重点围绕与案件事实相关内容或或者控辩双方存在争议的内容进行。

出示证据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等方式出示,播放或者演示证据内容。第三十五条 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鉴定意见无异议,上述人员不需要出庭的,以及上述人员因客观原因无法出庭且无法通过视频等方式作证的,可以出示,宣读庭前收集的书面证据材料或者庭前制定的作证过程录音录像。

被告人当庭供述与庭前供述的实质性内容一致的,可以不再出示庭前供述;当庭供述与庭前供述存在实质性差异的,可以出示、宣读庭前供述中存在实质性差异的内容。

第三十六条 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证据,应当当庭出示。当庭出示、辨认、质证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不公开技术侦查措施和方法等保护措施。

法庭决定在庭外对技术侦查证据进行核实的,可以召集公诉人和辩护律师到场,在场人员应当在保密承诺书上签名,并履行保密义务。

第三十七条 法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告知控辩双方补充证据或者作出说明;必要时可以在其他证据调查完毕后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对于控辩双方补充和法庭庭外调查核实取得的证据,应当经过庭审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对于不影响定罪量刑的非关键性证据和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证据,经庭外征求意见,控辩双方没有异议的除外。

根据案情审理需要,法庭可以组织控辩双方到现场核实情况,并将核实过程记录在案。

第三十八条 控辩一方申请出示庭前未移送或提交人民法院的证据,对方提出异议的,申请方应当说明理由,审判长经过审查认为理由成立并确有审查必要的,应当准许。

对方提出需要对新的证据作质证准备的,法庭应当宣布休庭,并确定准备的时间。

第三十九条 法庭审理过程中,控辩双方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应当提供证人的基本信息、证据的存放地点,说明拟证明的案件事实,要求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理由,法庭认为有必要的,应当同意,并宣布延期审理;不同意的,应当说明理由并继续审理。

第四十条公开审理案件时,控辩双方提出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证据的,法庭应当制止,有关证据确与本案有关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将案件转为不公开审理,或者对相关证据的法庭调查不公开进行。

第四十一条审判期间,公诉人发现案件需要补充侦查,建议延期审理的,法庭应当同意,但建议延期审理不得超过两次。

人民检察院将补充收集的证据移送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查阅、摘抄、复制。辩护方提出需要对补充收集的证据作辩护准备的,法庭可以确定准备辩护的时间。补充侦查期限届满后,经人民法院通知,人民检察院未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且未说明原因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按人民检察院撤诉处理。

第四十二条人民法院向人民检察院调取需要调查核实的证据材料,或者根据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申请,向人民检察院调取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收集的有关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在收到调取证据材料的决定书后三日内移交。

第四十三条法庭除应当审查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量刑情节外,还应当根据案件情况审查以下影响量刑的情节:

(一)案件起因;

(二)被害人有无过错及过错程度,是否对矛盾激化负有责任及责任大小;

(三)被告人的近亲属是否协助抓获被告人;

(四)被告人平时表现,有无悔罪态度;

(五)退赃、退赔及赔偿情况;

(六)被告人是否取得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谅解;

(七)影响量刑的其他情节。

第四十四条审判期间,被告人提出有自首、坦白、立功等法庭量刑情节,或者人民法院发现被告人可能有自首、坦白、立功等法定量刑情节,而人民检察院移送的案卷中没有相关证据材料的,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移送。

审判期间,被告人提出新的立功情节,并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

第四十五条被告人当庭不认罪或者辩护人作无罪辩护的,法庭对与量刑有关的事实、证据进行调查时,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当庭发表质证意见,出示证明被告人罪轻的证据。必要时,审判长可以告知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参加量刑事实、证据的调查并不影响无罪辩护。

五、认证规则

第四十六条对于控辩双方提出的事实证据争议,法庭应当当庭进行审查,经审查后当庭作出处理的,应当一并说明理由;需要庭后评议作出处理的,应当在裁判文书中说明理由。

第四十七条法庭经审查认定的非法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出示、质证。

第四十八条对于经过控辩双方质证的证据,法庭应当结合控辩双方质证意见,从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证据之间的印证关系、证据自身的真实性程度等方面,综合判断证据能否作为定案的根据。

证据与待证事实不存在关联,或者证据自身存在无法解释的疑问,或者证据与待证事实以及其他证据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四十九条通过勘验、检查、搜查等方式搜集的物证、书证等证据,未通过辨认、鉴定等方式确定其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法庭对鉴定意见有疑问的,可以重新鉴定。

第五十条收集证据的程序、方式不符合法律规定,严重影响证据真实性的,人民法院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有关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五十一条证人没有出庭作证,其庭前证言真实性无法确认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证人当庭作出的证言与其庭前证言矛盾,证人能够作出合理解释,并与相关证据印证的,应当采信其庭审证言;不能作出合理解释,而其庭前证言与相关证据印证的,可以采信其庭前证言。

第五十二条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有专门知识的人当庭对鉴定意见提出质疑,鉴定人能够作出合理解释,并与相关证据印证的,可以采信鉴定意见;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无法确认鉴定意见可靠性的,有关鉴定意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五十三条被告人的当庭供述与庭前供述、自书材料存在矛盾,被告人能够作出合理解释,并与相关证据印证的,应当采信其当庭供述;不能作出合理解释,而其庭前供述、自书材料与相关证据印证的,可以采信其庭前供述、自书材料。

第五十四条法庭在庭审过程中审查认定或者排除的证据,应当当庭说明理由;庭后评议认定或者排除的证据,应当在裁判文书中说明理由。

第五十五条法庭认定被告人有罪,必须达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对于定罪事实应当综合全案证据排除合理怀疑,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定罪证据确实、充分,量刑证据存疑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认定。

篇3:国外企业举报程序实例分析

众所周知, 举报是发现公司欺诈犯罪的最有效的方法, 举报程序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司治理程序。由于我国目前关于举报者保护制度的法律空白, 公司雇员举报后身陷危境却无法律保护, 使潜在的举报者在高风险下望而却步。但站在另一角度, 虽然法律无法立即出台, 但在公司内部树立起对举报者全面保护的观念, 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举报程序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国外企业特别是美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同时, 不妨借鉴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国外举报制度的法律规定

针对安然、世通等财务欺诈事件, 美国国会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案由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联合提出, 又被称作《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简称萨班斯法案) 。法案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作了不少修订, 在会计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规定。被誉为美国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代以来“最彻底的公司改革法案”。

法案的第806节中要求公司的任何人不能因为雇员举报了, 就对雇员采取解雇、降职、停职、威胁、骚扰或其他方式歧视雇员。因举报而被解雇或歧视的人可以通过向劳工部申诉获得救济;如果劳工部没有在接到申诉的180天内做出最终决定, 举报人有权在有管辖权的地区法庭进行司法起诉。雇员应被赋予所有必要的救济以弥补所有损失, 救济包括伤害赔偿, 比如恢复如果不是因为歧视雇员能达到的职务等级、欠薪包括利息和补偿, 由于歧视产生的特殊损害, 包括司法费用、专家作证费用和合理的律师费。

法案的第1107节中规定, 对提供真实信息的举报人故意打击报复的, 包括干涉举报人的合法工作和生活来源, 将被处以罚款, 或10年以下监禁, 或并罚。

类似的规则也广泛地存在世界各国的司法管辖条例中。例如, 美国保护举报人的“吹哨人法案”, 美国还建立起了系统的“保护证人计划”, 由联邦马歇尔办公室、司法部执行局、联邦监狱局、联邦总检察长办公室等负责证人安全。日本制定了《公益举报人保护法》, 规定要为举报人严格保密, 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举报人的真实身份。其次, 公司不得以任何理由解雇或用其他任何形式打击报复举报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 将按有关法律严肃处理。加拿大有《证人保护项目法》, 澳大利亚有全国性的证人保护计划, 德国有证人保护法, 联合国有一个“模范证人保护法案”等。

可见, 国外相关的举报制度比较具体, 虽不健全但却有其可借鉴性。我国应尽快完善我们的立法基础, 并尽快出台相关法规。

二、国外企业举报程序的具体做法

1. 国外企业更多放弃选用“举报人”这个称呼

许多专家也建议避免使用该称呼。最主要的原因是举报人害怕报复。我们可以寻找一个温和的方式来描述这个行为, 使人们认识到, 举报不仅仅是揭露欺诈行为, 并且鼓励人们挺身而出。

总部设在丹佛和蒙特利尔的Molson Coors Brewing Co., 他们有正规的举报程序, 鼓励员工以安全和保密的方式来关注欺诈行为已成为公司道德规范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公司主管全球道德和商业行为的董事Caroline Mc Michen, 谈论更多的是他们的“调查和报告制度”, 而不是他们的举报热线。“人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印象, 他们只能使用热线电话来揭示出现错弊的财务报表, ”她说, “我们的道德规范程序是我们整个的行为守则, 它涵盖一切, 包括出现的因酒精导致的责任问题以及工作场所的暴力行为。”

2. 采用外部服务公司提供举报热线管理

作为员工, 他们缺乏一个保障, 那就是如果他们履行了举报人的权利和义务而工作上又不受冲击的强有力支持。而独立的第三方为此提供了这种保障和渠道。外部服务公司比企业内部运作更为有效, 因为外部服务公司能给员工更好的信心, 他们的姓名更好地被保密。国外有一些公司常年聘用外部服务供应商来提供企业举报热线管理。

Molson Coors Brewing Co.就有类似的安排。雇员们通过安全、独立的网站或拨打保密的热线电话进入网络, 系统要求建立一个相关的密码, 并可以通过这个密码重新登录系统。系统将提示, 报告者可在3~5个工作日内看到自己的报告的处理日程。报告处理工作组针对这些报告, 事实清楚的会立即采取后续行动, 事实需跟踪的会要求报告者定期登录系统, 以帮助解决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外部服务供应商为热线电话提供了8种语言服务。公司内只有少数指定人可以使用这些报告, 如公司负责此项工作的董事、律师等。报告处理者必须要登录到这套安全系统才能阅读报告, 且不知道举报人的详细身份。不同性质的报告, 将分配给不同的人采取行动。该公司每年都有30~40个个案是通过热线和网站报告的, 但无导致刑事起诉的, 只是有人被解雇或受到纪律处分。以后估计会减少70%的个案。该公司为报告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 而不需要心惊胆战地诉诸于匿名举报。

3. 建立企业内部举报热线

外部服务供应商提供的热线并不总优先选择, 有些公司的员工宁愿不选择第三方热线, 因为他们不相信这种方式。如果安排了内部热线电话, 就会专门成立一个高级别的特别小组来处理这些报告。小组成员都是公司的高管, 但故意排除了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们并不希望小组成员中有人力资源部门的参与, 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冒着巨大风险而站出来说的话将反映在人事档案里。而且整个行动要采取必要的纪律保障, 以防信息外泄。公司还建立了一个加密的电子邮件账户来接收员工或供应商的报告。只有特别小组成员才可以浏览这些邮件, 即使是公司的信息技术人员也被排除在外。

Brakes Group, 一个在英国和法国都有业务的食品服务公司, 在公司内部也建立了举报人制度。举报人可以联系法律部门的负责人、财务总监或内部审计的负责人。公司保持着举报热线, 虽然不经常使用, 收到的举报报告的性质不是特别严重, 通常是匿名的。最关键是建立了政策框架和保持举报渠道的公开, 让所有的员工都充分关注。一个独立的热线电话会让一个更大的国际公司受益, 像Brakes Group有7 500名雇员分布在英国70个不同的区域。虽然举报热线并不常用, 但这个电话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整个公司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鼓励沟通的作用。而且该公司的程序可以很有效地保护举报人的身份。公司的法律部门负责人能根据举报报告迅速准确地判断出错弊所在。如果揭露的是高级管理人员层次的错弊, 将直接与审计委员会主席和外部审计联系。

4. 持续的信任和信心

无论企业选择如何组织一个举报程序, 企业和员工之间必须建立应有的信任, 这样员工才有信心在认为必要的时候去行动。假设有人通过热线告密, 却未得到应有的回复, 这种情况将会在公司内部迅速传开, 去举报只是在浪费时间。举报程序的推动是个持续的努力。

在设置热线电话之前, 要先建立个明确预案。有些人可能以为即使设立了电话后, 也不一定马上会收到报告, 可能一切只是个形式。但一旦开始得到报告后, 企业和员工之间就存在着信任与不信任的考验, 所以应该事先就有一个迅速反应、明确设计、强劲有力的有效处理过程。

关于如何激发员工的信心还需要创造性的努力。企业只是依靠每6个月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告知举报电话的号码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有一家公司为了宣传企业的这一程序, 专门聘请了美国偶像式的人物来做广告。另一家公司则举行了路演, 他们演示给员工们各种曾经被报告的过失行为, 如低层次欺诈、企图泄露底价、滥用公司网络资源等。同时告诉员工, 特别工作组如何通过收集资料来了解真实事件, 如何伪装了地点和涉案人员, 以便保护他们。进行路演, 是为了让员工相信, 如果他们进行举报也会得到应有的保护, 同时他们所提供信息对企业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

公司关于职业道德和商业行为的政策与程序, 是比较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可以将这些内容用一些比较简单的形式来表现, 如编写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子。有些公司将这些内容翻译成多种语言, 制作了缩写版本, 放入每个员工的月薪信封中。也可向曾在公司公开对话程序提供过举报信息的人约匿名稿, 谈谈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想法。

与员工的沟通还要建立在持续的基础上。要想让员工始终保持关注错弊, 就必须经常让他们知道对所提交举报报告的处理, 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以及最终的结果。同时, 与外部股票持有者的沟通同样重要。有的公司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了收到了多少举报报告, 有多少是值得调查的, 都有什么样的结果。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了解到: (1) 国外举报制度起步虽然相对比较早, 但仍在完善中, 大部分企业, 也正在为改进企业内部的举报程序做着坚持不懈的努力; (2) 国外企业能比较全面地保护举报人的利益, 从细节上给予最优的考虑, 并能在鼓励举报人、增加举报人信心方面多下功夫, 有效地推动了举报程序在企业的实施; (3) 国外企业也往往愿意选择一些比较温和的举报方式, 比如放弃“举报人”称呼, 更愿意将举报程序纳入企业的道德规范、企业文化的范畴, 作为一种软执行力的措施, 而非强制执行力的措施。

三、在我国公司内部构建举报程序的思考

1. 在公司内部树立起对举报人全面保护的观念

举报人的确会伤及某些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 但要关注举报对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应站在维护公司利益的高度, 公司上下, 特别是公司高层要树立起对举报人全面保护的观念, 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举报制度, 在举报人举报后出现问题时能给予坚决的支持。

2. 将举报程序纳入公司相关管理制度

我国的宪法、刑法、各种规章中有对举报工作的描述, 但过于概括、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在目前的状况下, 我们可以在公司内部的相关管理制度中加入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公司的举报制度可放在公司章程、内部审计制度或其他专门制度中。内容包括举报制度的目的、举报程序具体步骤、举报问题处理工作组职责、举报人权利及保护措施、法律问题咨询等。

3. 举报问题处理工作由相对独立的公司高层负责

被举报的内容可能会牵涉到不同层次的人员, 处理这些问题是比较棘手的。公司欺诈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往往是受上级的指派而实施了财务造假行为, 其本人可能并无犯罪的主观意图, 而拥有信息优势的高层管理人员才是欺诈行为的真正策划者。所以要处理举报问题的人员必须有相对高层次的级别, 另外他也必须是相对独立的, 否则很难开展工作。参照国外的做法, 负责处理举报问题的有董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负责人、财务总监、公司律师。在我国, 建议由上述人员或机构共同组成工作组来进行举报信息的处理。

4. 选择切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举报具体程序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 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立举报程序。可以选择采用外部服务公司提供举报热线管理服务的方式, 也可选择建立企业内部举报热线的方式;可以建立步骤分明、责任清晰、纪律严格的正式举报程序, 也可建立在完备举报程序基础上鼓励沟通协调、直接提建议的温和举报程序。就我国而言, 采用温和举报程序比较有可操作性, 将举报纳入企业道德、文化建设中, 但必须有较完善的制度基础作为前提, 否则可能会人浮于事, 不了了之。

5. 建立举报人的激励机制

给予举报者一定的好处和激励, 提高举报的积极性。例如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举报者权益基金, 对举报者进行奖励、给予报酬或升职。当然, 在给予奖励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举报人。

参考文献

[1]Neil Baker.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Speak no Evil:Effective Whistleblower Programs Encourage Employees Who Witness Company Wrongdoing to Speak out rather than Look the Other Way[J].Internal Auditor, 2008 (2) .

[2]美国国会.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2002.

篇4:纪检监察机关举报案件的查办程序

关键词:纪检监察机关;举报;举报案件;查办

当前,举报成为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重要来源,舉报工作也因此被称作反腐败斗争的前沿阵地而广受重视。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反腐败的专门机关之一,因其独特的职能优势,在反腐败斗争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理顺举报案件的查办程序是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举报案件的基础。

一、举报材料的受理

举报材料的受理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案件的第一个程序,对后续处理程序是否开展以及如何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两个问题:

1.明确举报案件是否属于纪检监察机关的受理范围

纪检监察机关包括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受理举报案件的对象主要为党员、党组织,监察机关受理举报案件的对象则主要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工作人员。具体范围可以参照《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行政监察法》《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等的规定,范围内的,纪检监察机关才可以受理。

2.对举报材料的处理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

对需要查清反映的问题以决定是否立案的,应提出初步意见报领导审批;对涉及正在初步核实或立案调查的,应迅速转交承办案件调查组;属于下级或其他有关机关受理范围的,应迅速交办或转办;内容不详或有其他情况的,应留存备查。

二、初步核实

初步核实是指对举报案件涉及的线索和材料进行初步了解、核查、证实,以确定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存在、是否需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为立案与否提供依据的程序,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掌握方式方法

开展初步核实要做到及时、准确、认真、保密,确保有效实施。可以查阅、复制相关文件资料,要求有关部门提供资料,要求有关人员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进行录像、拍照,或者将专门问题提请专门人员机构进行鉴定,但要限定在权限范围内,本着完整、准确、全面的原则收集证据资料,务必做到合法合规。

2.遵循程序

初步核实包括办理初步核实手续、确定初步核实人员、制定初步核实方案和初步核实的实施四个步骤,第四步是相对比较繁琐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是案件查处过程中的交叉路口,也是决定案件是否要立案、对被反映人如何处理的关键一环。

三、立案

立案是调查处理纪检监察对象违纪违法问题的前提,是案件检查的必经程序和重要环节,是案件检查过程的过渡环节。这一过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立案需由有管辖权的纪检监察机关决定,未设立纪检监察机关的单位应由相应的党组织、政府和主管单位决定。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1.明确立案的条件

即纪检监察对象确有违纪违法事实而且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二者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立案的前提,缺一不可。

2.按照立案条件进行审查,并遵循一定的程序

审查立案材料并撰写《立案呈批报告》,在充分听取汇报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所反映的问题符合立案条件后再审查批准立案,批准立案后将立案决定向相关人员、单位进行通知与通报,重要复杂的案件要做好备案。

四、调查

调查是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检查工作的中心环节,为确立被监察对象是否存在违反党纪政纪现象以及是否需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收集证据、查明事实。调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在调查前组织好调查人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尽可能全面地调查和收集涉案信息。与前三个环节不同的是,在此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调查人员可以在办案过程中根据需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26条、28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19条等的相关规定,对被监察对象采取相应强制性措施。

五、调查终结

在调查终结阶段,纪检监察机关需要根据在调查阶段所获得的证据资料提出定性处理意见。为确保处理意见有理有据无懈可击,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对取证材料再次进行筛选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保证据链条的真实、完整、协调一致。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将认定后的违纪违法事实写成违纪事实材料,交给被调查人阅知,允许其提出意见和申辩,纪检监察机关要对其意见和申辩认真斟酌考虑,必要时进行补充调查或重新调查。为证明被调查人已经阅知,需要求被调查人在材料上进行签字或做文字说明,被调查人未签字的,相关负责人需要做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六、移送审理

案件需要移送的,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根据事实情节和党纪政纪的要求提出移送审理意见,经分管领导审查后决定。移送审理主要侧重对案件事实、证据和提出的处分建议的审理。对移送审理的案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经立案调查且调查终结;二是违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三是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三者缺一不可。

七、案件审理

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按照权限范围进行审理,对不在自身权限范围内的案件不能越权审理。在案件审理要有经过承办人员接案审理、集体审议、谈话和征求意见、审批等过程,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

八、违纪处分

违纪处分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监察法》等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办理。对党员个人的处分,根据情节轻重包括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对党组织的处分,主要是改组和解散。对违反行政纪律的,应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的处分。

纪检监察机关举报案件的查办程序是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查办案件需要遵循的步骤,可以提高案件查办效率,减少错误机率,但在具体案件查办过程中,情况复杂,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办案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卫国.举报制度:架起公众监督的桥梁.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

[2]中纪委网站公布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查办案件等工作程序

作者简介:

篇5:企业举报案件调查程序

几年来,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 我省价格举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价格举报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价格政策宣传不断深入, 群众投诉渠道更加畅通, 价格违法案件得到及时严厉查处, 化解了诸多社会矛盾, 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价格权益, 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的价格秩序, 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价格环境。全省价格监督检查系统办理的民心网举报件, 14个市的案件办结率、反馈率均已达到100%, 其中, 有12个市的办案结果群众满意率达到了100%, 我局办理民心网举报案件质量评分在82家省直机关中名列第一。省价格举报中心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行风建设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一、价格举报热点问题及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价格改革的逐步深入, 一些深层次价格矛盾逐步显现, 其中相当一部分价格矛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通过价格举报投诉咨询的途径反映出来。通过对近两年价格举报案件及政策咨询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价格举报总体上有三个突出特点:

1. 政策咨询数量逐年上升, 举报及立案查处数总体下降。

2008年, 全省共接待受理价格举报投诉与咨询19035件, 其中, 根据群众举报立案查处案件545件, 受理群众价格咨询18490件。2008年价格咨询总量比上年增加6307件, 上升50%;群众举报立案查处数量比上年减少40件, 下降6.8%。以上数据表明, 价格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群众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也表明经过多年治理整顿, 大面积价格违法问题已得到有效遏制, 市场价格秩序不断得到规范, 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 价格举报热点集中。

一是相对集中反映在部分行业和部门, 二是集中反映在民生价格方面。从近两年群众举报投诉的分类结果看, 价格举报热点主要集中反映在商品房销售、物业、供暖、教育、医疗和交通客运等行业和部门。2008年, 查处商品房销售及物业管理案件162件, 占案件查处总件数的29.7%;比上年下降10%;教育行业立案查处同比略有上升, 共101件, 占案件查处总件数的18.5%, 比上年上升了5.2%;查处药品及医疗服务案件54件, 占案件查处总件数的9.9%, 比上年上升了12.5%, ;查处交通客运案件32件, 占案件查处总件数的5.9%, 上述四类热点行业合计查处349件, 占立案查处总数的64%。今年一季度全省价格举报投诉热点行业构成仍然延续了这种格局。这些行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大都是涉及民生价格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违价形式上看主要有自立项目收费, 扩大范围, 提高标准收费, 重复收费等问题。

3. 不正当价格行为案件增多。

目前, 我国正初步确立了宏观调控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大部分商品价格和服务都已放开由市场调节。从近几年价格违法行为结构上看, 不执行政府定价、指导价的案件数量逐年减少, 但市场上不正当价格行为案件有所上升。如价格串通, 价格欺诈, 哄抬物价, 不执行法定价格干预措施, 不明码标价等违价行为。

二、价格举报工作的办理情况

价格举报工作涉及社会各个方面, 特别是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社会关注度高, 影响范围广。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全省物价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信访和价格举报工作安排部署, 创新工作理念, 加强组织领导,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认真办理群众投诉, 为群众答疑解惑, 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做到了有案必接、接之必办、办之必果。全省各级物价部门都成立了价格举报中心, 专职负责价格举报工作, 确立了以各级价格举报中心为主, 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1. 认真办理群众诉求,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通过对近几年价格举报情况分析, 我们看到各类价格咨询和投诉数量居高不下, 特别是在住房、物业、教育、医疗、涉农、交通、旅游、商业等行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矛盾问题比较突出, 有些矛盾如不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或处置不当, 都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及时化解矛盾, 保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 我们始终坚持价格举报工作以服务群众为宗旨, 以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的理念, 抓重点、解难点、办实事、求实效, 高度重视每一件群众投诉举报咨询, 切切实实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

2. 抓源头治理。

各级物价部门在办理查处各类价格举报案件中, 能够站在全局高度去思考, 推进价格举报工作, 善于通过举报线索和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追根溯源, 查找产生问题原因, 注重从源头治理。认真清理、纠正、取消了一些不合理收费, 降低了一些项目收费标准, 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近两年各级物价部门充分发挥价格和监督检查职能, 通过办理举报投诉查处了一批群众特别关心的价格违法案件。比如, 今年三月末, 省内一些矿山企业反映炸药价格成倍上涨, 影响生产, 为企业减轻负担, 及时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先后组成15个检查组, 对全省的民爆生产、经销企业进行了检查, 截止5月底, 为矿山企业退回多收价款305万元, 受到矿山企业的一致称赞, 陈政高省长对此做出重要批示“很好, 继续抓好落实”。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3. 精心打造“12358”品牌。

为方便广大人民群众举报投诉价格违法行为, 2001年, 省物价局在全省统一开通了“12358”价格举报电话, 目前全省14个市、40个县、3个郊县区拥有“12358”价格举报电话57部。利用“12358”电话举报价格违法行为、咨询价格政策, 已成为广大消费者最方便、最直接的价格举报形式, 消费者、经营者可以在任何地点拨打“12358”电话投诉、举报价格违法行为。“12358”价格举报电话的设立, 有利地打击了价格违法行为, 为群众寻找诉求渠道提供了方便, 维护了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物价部门转变工作作风, 让物价工作更加贴近群众。

4. 搭建网络平台, 提高办事效率。

上一篇:酒店市场营销方案下一篇:魏书生:如何更好管理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