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管理制度

2024-05-15

举报管理制度(精选6篇)

篇1:举报管理制度

投诉、举报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投诉、举报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保护当事各方的合法权益,奖励举报有功人员,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生产厂、职能管理部门一切涉及吃拿卡要和乱收费行为的投诉、举报管理工作。

第三条 企业管理部是公司投诉、举报的管理单位。投诉、举报的具体调查等日常工作由督查员负责,问题严重的投诉、举报案件,由企管部负责牵头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并根据情节拿出处理意见,上报总经理。

第四条 受诉部门接受投诉、举报案件后,应当认真调查研究,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据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处理。

第五条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和具有一定职权的职工都须接受职工、客户的监督,对于被投诉、举报的问题,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主动配合调查,不得对投诉人或举报人冷嘲热讽及打击报复。

第二章 投诉、举报受理范围和方式

第六条 投诉是指职工、客户在公司工作、生活和业务往来中的合法权益已经或即将受到侵犯而采取的申诉和揭发的行为。本制度适用的投诉范围包括:

(一)擅自克扣职工工资、奖金,未按公司规定标准收取费用或巧立名目滥收费用,侵犯职工、客户经济利益的行为。

(二)对职工、客户进行造谣、谩骂、歧视、侮辱甚至殴打,或

泄露当事人隐私、侵犯其名誉及其他人身权益的行为。

(三)在绩效考核中不公平、不公正对待职工业绩的行为。

(四)在工作中态度恶劣,故意刁难职工、客户,无故推诿应当受理事项而不予受理的行为。

(五)对正常申诉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

(六)其它侵犯或妨碍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七条 举报是指职工、客户对已经或即将侵犯公司财产、声誉等合法权益,危害公共利益,或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等进行揭发、揭露的行为。本制度适用的举报范围包括:

(一)利用工作或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贪污、受贿、索贿等徇私行为。

(二)滥用职权、恣意挥霍公司财产的行为。

(三)故意毁坏设备、工具等公司财物的行为。

(四)泄露公司重要决策、财务数据等秘密的行为。

(五)兼任其他公司职务或兼营与本公司同类业务等损害公司权益的行为。

(六)利用公司名义在外进行招摇撞骗、欺诈的行为。

(七)虚报业绩、瞒报事故等舞弊行为。

(八)对能够预防的事故不积极采取措施等玩忽职守行为。

(九)在公司或宿舍内进行赌博或偷盗、侵占同事或公司财物等违法行为。

(十)其它多次或严重违反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或侵犯公司权益的行为。

第八条 鉴于匿名投诉和举报使得受理后无法与投诉或举报人取得联系,给取证查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投诉、举报应采用署名

方式。对于匿名投诉和举报也必须进行调查处理。

第九条 职工、客户可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网上投诉、投诉电话或来访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诉和举报。

第三章 投诉、举报受理程序

第十条 督查员如收到署名的投诉或举报信函、电子邮件、网上投诉等,应以保密的方式通知投诉或举报人,确认投诉或举报材料已经收到。

第十一条 对来访或以口头方式进行投诉或举报的,受理人应当热情接待,认真做好谈话笔录,笔录应交投诉或举报人核对并签名。

第十二条 督查员根据投诉或举报材料认真做好登记,填写《投诉和举报登记单》,登记的内容包括:投诉或举报人姓名、部门、岗位、受理时间、投诉或举报事由、时间、地点、经过、涉及人员等。

第十三条 投诉或举报人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投诉或举报内容应尽可能具体、明确,并附上相应的证据材料和证人。

第十四条 为加强对投诉或举报人的保护,投诉或举报人的姓名、部门、岗位、联系方式等仅限于向投诉或举报人调查取证或通知投诉或举报人处理结果时使用,其他任何场合不得使用,特别禁止泄露给被投诉或被举报人。

第四章 投诉、举报的调查和处理

第十五条 督查员应在2个工作日内将《投诉和举报登记单》交企业管理部部长复核并签字。企业管理部部长根据投诉和举报的事项性质和严重程度,决定由督查员单独调查或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十六条 督查员或调查组自接到投诉或举报的次日起30日内

对投诉或举报事项依法进行调查并做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书面方式答复投诉人或举报人。如因投诉或举报事项复杂,在规定日期内不能处理完毕的,应向投诉人或举报人说明情况,延长答复时间,但最长不得超过60日。

第十七条 对于公司委托调查的投诉或举报事项,督查员或调查组应在15日内上报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一时无法查清的,应在规定限期内报告调查进展情况。

第十八条 督查员或调查组在处理投诉案件时,必须听取被投诉人的申辩。

第十九条 各部门对投诉或举报的情况隐瞒不报、反映不及时、不配合调查、设置障碍阻挠调查或对投诉人、举报人打击报复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追究该部门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条 投诉或举报调查完成后,督查员或调查组应做出完整的书面情况汇报。对于投诉或举报内容经调查核实不成立的,要实事求是地做出说明,澄清事实。

第二十一条 如投诉或举报经调查属实,情节轻微的,督查员或调查组要责令被投诉人纠正错误;因态度、礼仪不当等造成投诉的,查清责任后,被投诉人应向投诉人赔礼道歉。

第二十二条 如投诉或举报经调查属实,情节严重的,督查员或调查组应根据公司有关规定对被投诉人或被举报人提出处罚意见,经主管领导批准后进行处罚;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 对于投诉或举报的管理问题,督查员或调查组要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领导批准后限期执行,并在全公司通报。必要时,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整,改进工作方法,完善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 投诉或举报调查处理完成后,督查员或调查组应在

处理完成后的5日内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投诉人或举报人,给投诉人或举报人一个合理的答复,保障投诉人或举报人的知情权。

第二十五条 如投诉人或举报人对处理结果仍不满意或问题仍未能获得解决的,督查员或调查组应进行合理的解释,并报请公司高层领导处理。

第二十六条 督查员应妥善保管所有投诉或举报资料,包括《投诉和举报登记单》、电话记录、来访谈话笔录、证据材料以及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等。

第五章 投诉、举报保护及奖励办法

第二十七条 督查员或调查组调查投诉、举报事件时,一般应遵守以下保密规定:

(一)不得私自摘抄、复制、借阅、扣押、销毁投诉、举报材料。

(二)严禁泄露投诉、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情况。

(三)不得向被调查单位和被调查人出示投诉、举报材料。

(四)宣传报道和奖励投诉、举报有功人员,应先征得其本人同意,否则不得公开投诉、举报人的姓名、单位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 投诉、举报乱收费事件经查处后,根据罚款额的20%—50%对投诉、举报人进行奖励;投诉、举报其它事件经查处后,根据涉及追回物品价值或实际罚款额的10%—20%对投诉、举报人进行奖励;不涉及追回物品或罚款额的,根据投诉、举报事件轻重或提供线索重要程度给予一定奖励。

第二十九条 企业管理部负责投诉、举报奖励的申报、领取和发放。

第六章 罚 则

第三十条 违反本制度规定,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投诉、举报事项的调查、处理且未向投诉、举报人说明情况的,给予警告处分,并处罚100元,造成损失的负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制度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责任人记过处分,并处罚200元,造成损失的负赔偿责任:

(一)恶意攻击、诽谤、造谣、诬陷、伪证或制造事端的。

(二)将投诉人、举报人信息泄露给被投诉人、被举报人,或向被投诉人、被举报人通风报信的。

(三)对投诉举报的情况隐瞒不报,反映不及时,不配合调查,设置障碍阻挠调查的。

第三十二条 对投诉、举报人打击报复情节轻微的,给予责任人记过处分,并处罚500元;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处分,扣罚全部未发工资,直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管理制度解释权归企业管理部。第三十四条 本管理制度自印发之日起开始实施。

篇2:举报管理制度

举报管理制度

一、为促进公司发展,维护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确保群众利益及企业利益不受侵害,严厉打击侵害公司利益、扰乱公司发展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鼓励公司党员干部职工积极举报各种损害群众、公司利益的行为,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奖励举报有功人员,特制定本制度。

二、举报方式及事项:任何部门或个人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向公司纪检监察部检举揭发各类给群众、公司造成损失或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特别是借用公司身份,以个人名义私自承揽热力工程施工的行为,扰乱发展用户秩序,给用户造成利益损失,给公司造成发展与管理、服务不便的行为。

三、为保证举报人的利益,所有举报信息将严格保密。如有泄密此类情况,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为便于调查人员及时掌握线索,沟通了解情况,纪检监察部提倡实名举报。

五、举报人应当尽可能据实告知纪检监察部被举报人的姓名、工作岗位、违法违纪事实的具体情节和证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及物证、书证等)。举报要客观公正、实

事求是。

六、公司纪检监察部设置举报信息登记,相关电子邮件、信函或面谈记录按照保密原则进行存档。

七、对具备调查条件的举报事项,由纪检监察部负责人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同意后,指定相关人员进行调查。

八、调查完成后,根据调查核实的事实,出具调查报告,上报公司党政主要领导。

九、因客观原因不能办理或办结的必须及时与举报人沟通,说明理由,做好工作,对反馈和沟通情况要作好记录备查。

十、举报案件由专人负责,不得对无关人员泄露内容。严禁将检举、控告材料转被举报人处理。

十一、承办人不得外传、议论举报反映的内容和调查处理情况;不得将有关部门的不同意见泄露给举报人和被举报人。

十二、举报线索经查实后,被举报人按照事件性质根据公司相关规定处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十三、奖励标准

举报线索经查实后,经公司同意后,给与举报人相应奖励。

根据举报,查实任意一起侵害公司利益行为,被侵害价值5万元以下的,奖励100--1000元;价值达5万元以上的,奖励500--5000元。

十四、不予奖励情形

(1)被举报的事实系公司纪检监察部已经发现的;(2)被举报的事实系公司纪检监察部正在查处的;(3)被举报的事实系公司纪检监察部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的。

十五、举报途径

(1)通信地址:XXXXXXXXXXXXXXX,邮编:XXXXXXXX

(2)举报电话:XXXXXXXXXX(3)电子邮箱:XXXXXX@XXXX

十六、接待举报人举报应该在专门的办公场所,无关人员不得在场。如举报人提出保密的要求,必须按照举报人意愿办理。

十七、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处理举报,避免在转办过程中泄密。

十八、举报材料、登记簿以及专用电脑的资料由专人妥善保管,无关人员不得查阅。

十九、举报材料列入密级管理,个人不得擅自携带外出或者复制、拍摄、翻录。

二十、记载举报工作内容的工作笔记参照举报材料进行管理。

二十一、在宣传报道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时,除非经举报人本人同意,否则不得公开其个人情况。

二十二、举报人通过电话查询处理情况的,要核实清楚后再答复。

二十三、过期、作废以及其他需要销毁的文件,要按照规定销毁。

二十四、无关人员不得随意查阅档案以及相关文件,如因工作需要查阅的,需办理相关审批登记手续。

篇3:完善检察举报制度的思考

一、检察举报制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举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实质就在于公民和国家司法机关对发现和惩治犯罪进行相互的联系和沟通, 体现了惩治犯罪的社会共同责任。举报制度的建立, 为公民监督国家工作人员开辟了法律通道, 也为我国公民同职务犯罪作斗争提供了有力武器和重要手段, 是国家专门法律监督与公民的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其意义和作用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举报工作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检察机关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第一道门槛

举报工作是查处职务犯罪行为, 消除腐败现象的第一道工序, 处于龙头地位, 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与公众的社会监督、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可以说, 举报工作在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方面功不可没。通过举报, 增强了检察机关发现职务犯罪行为的能力, 极大地推动了惩治职务犯罪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因此, 健全有效的检察举报制度对于惩治腐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 举报是检察机关的主要案件来源, 也是检察机关发现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渠道

举报制度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它为检察机关惩治职务犯罪工作开辟了充足的案源, 成为了检察机关发现和掌握职务犯罪线索的主渠道。事实表明, 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相当数量的职务犯罪案件, 其线索来源于广大公众的举报。检察机关通过查处公民举报的职务犯罪, 保护了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活动, 从而维护了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秩序。

(三) 完善的举报制度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职能,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赖于国家机关强大的法律支撑和社会公众对国家工作人员民主监督权利的有效实现。只有完善的举报制度, 才能促使检察机关依法、及时、有效地调查举报线索, 惩治贪污、贿赂、渎职等违法犯罪行为, 促进反腐倡廉, 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检察举报制度的现状和缺陷

1996年, 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实施了《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 标志着我国检察举报制度进入了规范、深入的新阶段, 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威力。随着各地检察机关举报中心的建立, 检察举报已成为我国廉政建设的一道重要防线, 成为腐败分子难以逾越的屏障。

近年来, 检察机关不断完善举报制度, 就广州市检察机关来说, 对举报线索实行了规范化信息软件系统管理, 增强了举报线索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和保密性。为了鼓励、便利公民和组织举报, 不断拓宽举报渠道, 接受以来访、信件、专线电话、信息网络等各种形式提交的举报, 并开展灵活多样的举报宣传活动, 把宣传中央反腐败的战略部署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结合起来, 把专门机关反腐败斗争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引导、教育群众, 给群众以启迪、信心和力量, 激发了群众的举报热情, 为惩治职务犯罪、推动反腐倡廉、降低法律监督成本发挥了巨大作用, 也为进一步完善举报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 目前检察举报制度还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

一是举报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且缺乏统一性。目前我国各级检察机关举报中心虽然对外统一独立挂牌, 但对内大都是与控申部门 (或反贪局综合部门) 合署办公 (即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由于业务部门工作量较大, 举报工作很多时候只能是坐等。如果举报中心设在控申部门内, 实践中往往会因为线索在分流到侦查部门后的查处、信息反馈、答复举报人等环节上, 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某些原因而受到牵制, 影响了举报中心对线索分流后的情况掌握以及有效管理。

二是举报线索管理不够严谨, 监督乏力。目前举报线索的分流无非几种:一是本院自侦部门;二是其他检察院或司法机关;三是有关纪检部门。但无论分流到哪个部门, 都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监督 (尤其是后两者) , 信息反馈制度不健全, 落实不到位。调查举报案件线索的随意性较大, 许多线索查处时间较长, 甚至没有音讯。

三是举报工作的宣传力度缺乏深度和广度。从温州市人民检察院近两年来开展举报宣传周活动的效果看, 群众的举报意识有所增强, 热情也空前提高。群众一方面对腐败现象非常义愤, 对检察机关惩治腐败的期望值很高, 但另一方面又对举报知识存在很大的法律盲点, 认知度不够, 所反映的内容大都不属于检察机关的受案范围, 举报线索的可查价值并不高。由此可见, 举报宣传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四是举报工作缺少人员和经费投入, 人员数量、配套硬件设施以及现代化科技的运用与举报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基层院举报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是合署办公, 身兼数职, 所在部门的人员配备也相对较少。由于受条件限制, 大多数举报中心都没有专门的举报接访室。部分基层院举报技术设施简陋, 甚至没有开通网上举报业务。举报工作的效果往往集中体现在举报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责任心上, 主观成分过大。

五是对举报人保护机制不完善。近年来, 举报人遭恶性打击报复事件屡屡发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举报人自身保护意识不强, 也不排除个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泄密的可能性, 也有举报信被转到有关单位纪检部门查处, 造成举报人身份暴露。虽然我国刑法对打击报复行为有明确的惩罚条款, 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制订了《关于保护公民举报权利的规定》, 但毕竟这些条款和规定过于原则性, 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出保护举报人所应有的效能。

三、对完善检察举报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举报中心机构建设

举报中心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处理举报工作的一个专门业务机构, 应当统一独立设置, 而不是合署于其他部门, 其规格应等同于本院其他业务机构 (从实践中看, 举报中心设在反贪局内更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举报中心的职能不仅仅是对举报线索的受理、登记、呈批和分流, 而是包括与举报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如举报查处工作的对外答复、举报信息反馈、举报宣传、举报线索查处后文书材料的装订、归档以及举报制度建设与督办落实。完善举报中心机构建设, 不仅有利于检察举报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更有助于提高检察机关在群众中的威望和社会公信力。

(二) 完善举报线索管理机制

一是坚持举报线索由举报中心统一管理的制度, 进一步落实举报线索审查协调制度;二是严格执行署名举报限期必查制度, 期限内未及查处的, 由举报中心责成有关部门作出合理解释, 并督促办理;三是建立举报线索评估制度, 对有可查价值的线索进行二次分流;四是对分流出去的举报线索严格实行催办、督办制度, 对没有按时反馈结果的部门, 举报中心有权发出催办、督办通知单。五是开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确保举报信息进入高度保密的检察举报系统, 任何人无权修改。六是建议成立由主管检察长领导下的反贪、渎检、举报中心负责人组成的“举报线索管理领导小组”, 专门负责举报线索的评估、协调、督查催办工作, 使举报线索的管理有组织保障, 做到件件有登记、分流有去向、查处有结果, 以防止有案不查、打击不力的情况发生, 从而形成一整套从举报、受理、分流到查处、反馈的科学、快捷、保密、有效的管理机制, 使举报工作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三) 加大举报宣传工作力度

要让举报宣传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多样化, 从内容上既要宣传举报知识, 又要大力宣传检察机关的职能范围, 从形式上可以采取举报知识有奖问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励群众参与。要广泛利用电视、报纸、公益广告、互联网等宣传媒体, 在全社会营造“举报光荣”的立体氛围。通过宣传, 增强群众的监督、参与意识, 提高举报质量。只有把调动人民群众的举报热情和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上升到与反腐败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时, 腐败分子才没有立足之地。

(四) 加强举报队伍的自身建设

举报工作的好坏, 不仅关系到检察机关反腐败斗争的成败, 也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更直接危及到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举报工作的特殊性, 要求举报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检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因此, 加强举报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是提高举报队伍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五) 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

切实加大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和打击报复陷害举报人行为的力度, 要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保密制度, 应明文禁止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单位及其上一级主管单位, 违者严肃处理。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实行举报必查制度,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以消除群众后顾之忧。同时, 对利用举报诬告陷害他人的, 也应给予严肃查处。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步伐的加快, 完善举报制度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特别是众多专家、学者以及关心中国法治建设的公众, 都为健全和完善举报制度踊跃进献良策, 例如, 推行密码举报、对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立法、设立举报人奖励基金等等, 这些都不失为非常好的建议。作为置身于反腐败前沿的检察机关, 理应为早日付诸实施这些良策而积极实践探索、积累经验, 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不再上演。

篇4:古代的举报制度

设置“诽谤木”

相传这是中国最早的举报形式之一。据《史记·孝文纪》二年追记,远在5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立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政有缺失,民得书于木。“诽谤”的原义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类似现在的提意见等。在尧舜时代,人们在交通要道上埋设立柱,作为辨认道路的标志,即路标。除这个作用外,人们还可以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称为“诽谤木”。到了晋代,“诽谤木”又称为“华表木”、华表木顶端用横木与之相交,竖于交通要道,还叫表木。诽谤木之制,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改为在诽谤木旁设一木函(即匣)。《梁书》卷二载:老百姓给官府提意见,可以“投谤木函”。这种用木头做的匣子,很类似我们今天的意见箱、举报箱。

设置“肺石”

设立在朝廷门外的石头。民有不平事,得击石举报申诉。石头为赤色,形如肺,故名。此制起于西周时代。专门记载周朝典章制度的《周礼》一书说,朝廷将设立“肺石”的初衷告知百姓,凡远近孤苦伶仃和老幼之人有什么需要向朝廷禀报的,本人可立于“肺石”旁击之。最多三天,主管官吏就会听其申诉,情况属实,将告知上官对下官治罪。这种石头,一直流传到唐宋时代。宋·沈括《梦溪笔谈》载,长安城故宫里就有一块唐代的肺石,其制如佛寺所击响石而甚大,长八九尺,形如垂肺,肺石上还有文字说明。但因风吹日晒雨淋,已经不能读下来了。所以选择肺形,一是便于垂,二是肺主声,声所以达其冤也。

设置“缶后筒(xiàngtǒng)”

缶后筒是我国最早类似于今日举报箱的器具,出现于西汉时代。《汉书》载:“又教吏作缶后筒,及得投书。”唐代颜师右在为《汉书》作注时,引用了前人关于“缶后筒”是什么器具的话,说明“缶后”如瓶,可受投书,“筒”是竹筒,是官府受密事用的。缶后筒就是一种接受信件的器具,好像储钱罐,上面有个小孔,可入不可出。

设置铜匦(guǐ)”

铜匦是唐代武则天于垂拱二年设置的。据宋代王傥辑录的唐人遗闻、逸事、言语的《唐语林》记载,铜匦是一个叫鱼保宗的人上书建议设置的。武则天悦而从之。后来,鱼保宗因为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被人告发,判处死刑。铜匦是一个方形铜匣,东南西北各置门,可进不可出,各依一色,共为一室。东面名曰延恩匦,青色,喻仁义,有赋颂及希望得到官爵的信件投此门。南面名曰招谏匦,丹色,喻忠信,有言时政得失及直言谏诤的信件投此门。西面曰申冤匦,白色,喻公平,鸣冤叫屈的信件投此门。北面曰通玄匦,黑色,喻聪智,有玄象灾变及军谋秘第的信件投此门。铜匦的设置,表达了武则天以“仁义、忠信、公平、聪智”四德统治天下的愿望。总的看,其设置是成功的,其特点:一是具有多种功能,集举报、建议、举荐、反腐等于一匦,有多种用途。二是使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庶民百姓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有了对国家大事发表看法和倾吐自己心声的机会。三是对举报人给予特殊待遇和特殊保护政策。司马光《资治通鉴》载,谁是举报告密者,所有官员都不得询问,举报人到京城告密,由官家的驿站负责接待,给予相当于五品官的供应标准。举报人到京后,引到皇帝所在的地方,即使是农夫、猎户、打柴人,都能得到召见。如果举报属实,很快就可以授予官职。四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铜匦的设置,使之成为武则天了解天下大事的窗口,使其对下情有较深入的洞察,有利于巩固其统治。

当然,铜匦的设置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武则天规定,告密有功者赏,不实者不追究,结果,告密者越来越多,案积如山,武则天就提拔了一批告密者充任新法官,这些人多无赖出身,性情残忍,善于罗织罪名,造成了新的危机。

在设立铜匦的同时,武则天还下令设置铜匦院,隶属中央三省之一的中书省。据《新唐书》卷载,以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任理匦使,为负责人;天宝九年(750),玄宗以“匦”声近“鬼”,改理匦使为“献纳使”。

设置“登闻鼓”

相传尧舜禹时,就已有了“登闻鼓”的雏形,当时曾设立了供欲直言谏诤或申诉冤枉者使用的“谏鼓”;宋代高承认为敢谏之鼓起于尧时,并认为这是登闻鼓的始源,他在《事物纪原》卷一《登闻鼓》中说:“昔尧置敢谏之鼓,即其始也。”

登闻鼓的正式出现,大约在晋代。《晋书》卷三载:“西平人鞠路伐登闻鼓,言多妖谤,有司奏弃市,帝曰:‘朕之过也。’而舍之不问。”

以后,历代都有登闻鼓。

宋代,登闻鼓的作用发挥得较好。史籍中多有记载。如《宋史》载,太宗雍熙元年(984)开封寡妇刘某支使婢女告到官府,诉其前夫前室之子王元吉毒己将死,在严刑拷打下,元吉被迫承认有此事。不久,刘某死去。但“元吉妻张氏击登闻鼓称冤,帝召问张,尽得其状”。原来,刘某与别人通奸,被王元吉发现,她便先发制人,诬告王元吉想毒死她。王元吉之妻张氏通过击登闻鼓,上达太宗,弄清了真相,为丈夫讨回了公道。再如《宋史》记载,“六贼”之首的户部尚书蔡京强占四邻良田,“民又挝鼓上诉”,结果,蔡京败诉,坐罚金二十斤。当时,蔡京正受到徽宗的信任,大权在握,但他却败诉了。看来,登闻鼓确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篇5:12313举报电话管理制度

为了强化和规范受理、处理12313举报投诉工作,有效维护消费者和合法卷烟经营户的权益,不断提高处理举报工作的能力,切实履行专卖管理监督职能,维护良好的卷烟市场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一、受理举报投诉的原则

(一)属地管辖的原则。烟草专卖管理机关按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管辖的地域范围对举报、投诉情况进行处理。

(二)热情服务的原则。接听投诉举报电话必须做到态度和蔼、耐心细致、言语礼貌。

(三)限时办理原则。对接到投诉举报电话的办理时限市区内为30分钟,市区外为2小时。

(四)结果反馈原则。对投诉举报处理的结果要及时反馈举报人。

(五)及时上报的原则。对投诉举报重大案件线索要及时上报。

二、受理举报投诉范围

(一)涉烟违法案件。

(二)未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从事卷烟经营活动的。

(三)违反烟草专卖法律法规销售非法卷烟,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的。

(四)卷烟因经营者保存不当导致霉变、干裂的。

(五)因工业企业生产不当有残次品流入市场引起消费者投诉的。

三、受理投诉举报要填写“12313”烟草专卖品市场监管举报处理单,详细认真填写表中内容,并及时将投诉举报内容交办稽查大队处理。

四、属于本局职能范围内的举报和投诉,应当受理,并在规定时限内及时答复或者核实、处理;不属于本局管辖范围内的举报和投诉,应当负责及时转交相关部门或者告知举报人、投诉人向有责任核实、处理的部门进行举报、投诉。举报、投诉,需上级部门或其他执法部门处理的要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在上级部门统一协调下及时处理。

五、.受理举报投诉的工作人员应当对举报投诉的情况严格保密,切实保护举报投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举报投诉的案件与本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六、举报投诉的处理

(一)违法案件举报的处理:接到举报后,详细记录举报内容,及时向专卖部门负责人汇报,重大线索及时汇报分管领导,协调公安部门配合,有力的查处举报事项。

(二)无证经营举报的处理:受理人做好详细记录,及时通知稽查大队,稽查大队在规定的时限办理投诉举报事项,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并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篇6:公司举报投诉管理制度

一、公司举报投诉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内部监控,防止公司各种不正行为、以及违法违纪等行为的产生与纠正,保障举报管理工作规范进行,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司内设有举报中心(受理举报工作)和负责稽查管理机构(具体查处举报)。稽查管理机构由总经理指定人员或成立稽查小组(下称“稽查小组”)负责跟进举报事件的处理工作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内一切涉及违纪、不正行为的举报管理工作。

第二章、举报管理机构的职责范围

第四条、总部监察室为举报管理部门的常设机构,负责全公司的日常举报管理事务,各店铺设举报中心,由 监察室 指定专人管理。

举报中心以及稽查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范围是:

(一)宣传、鼓励公司员工举报违法违纪以及各种不正行为;

(二)受理、管理、处理举报材料;

(三)转办、交办、督办举报案件;

(四)上报、通报举报事项的查办情况;

(五)统计、分析举报管理工作的数据情况;

(六)开展对举报人的保护、奖励工作。

第五条、举报管理部门有权直接向 上级主管

反映情况,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向 总经理 反映情况。

第三章、举报方式

第六条、举报人可以采用电话、手机短信、电报、特快专递、信函、电子邮件、当面举报等方式举报,也可以委托他人代理举报(举报人委托他人代理举报,必须向受委托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第七条、举报人不论采取何种署名形式,必须让具体负责受理举报工作的人员能与之取得联系。否则,举报管理部门有权拒绝受理。

第四章、举报受理工作

第八条、举报管理部门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举报电子邮件、并向全公司公布电话号码、电子邮件、负责人员应当定时阅看受理举报的电子邮件。并保证该电子邮件的正常运用及设置表明信件已收的自动回复功能。定时开启各类举报信箱,认真读阅举报信件,及时汇报主管负责人,并拍照作为证据,准确编号登记存档。

第九条、举报部门接受举报人当面举报,应当分别单独进行,接待人员应当做好笔录,必要时在征得举报人的同意的,可以录音,并认真登记存档,依法查处。第十条、举报管理部门对举报信函(包括电子信函)和举报人递交的书面材料,要逐件拆阅、登记、及时转送稽查部门处理。其中的重要问题或紧急事项,应当立即报告有关领导。与直接受理举报案件无关的人,不得打听或了解举报人的情况。第十一条、当面举报的案件管理部门可以为举报人出具收到举报信的证明,并由举报人在证明的存联上签字存档。第十二条、举报管理部门在举报案件查处结案的一个月内,应当将举报案件的查处情况书面告知举报人。第十三条、举报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举报信或是接听到举报电话的七日之内,经过初步审查和核实,决定是否立案。特殊情况,可以经请示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延期十日。重大、紧急举报案件,应当请示主管领导随时立案。不予立案的应当告知举报人,并说明原因。举报人有权向上级举报管理机构申请复议或是举报。

第五章、举报稽查工作

第十四条、举报管理部门对受理的举报,分不同情况作如下处理:

(1)、对属于举报管理部门主管的举报案件,转交稽查管理机构查处;其中急待查明的,经主管负责人批准,举报受理中心可以进行初步调查和核实及查处,限期结案。(2)、举报管理部门稽查人员必须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保守秘密,必须熟悉举报管理业务,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在调查和查处时,应当二人以上,并应作成调查或查处笔录。

第十五条、举报管理部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事实、重调查研究。

第十六条、举报管理机构查处举报案件,应当从立案之日起,在一个月内结案。特殊情况,应当经上级举报管理机构批准,可以延期

15。因为举报事实不成立或难以查明的,应当存档备查,并撤销立案。

第六章、举报管理机构权限

第十七条、举报管理部门受理和查处举报案件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1)、要求被查处的人员提供与查处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2)要求被查处的关联部门和人员就查处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3)要求被查处的关联部门和人员停止相关违纪行为。(4)、建议有关部门暂停严重违纪人员执行职务。(5)、依法认定属于严重违纪的,会同人事部门作出解除劳动合同处理;构成犯罪的,立即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七章、举报奖励及保护措施

第十八条、向举报管理部门举报的人员,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工作权利、民主权利、名誉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九条、对于经过核实的举报案件,符合相关条件的,根据案件性质对举报人员给与相应的奖励。

1、奖励的条件

(1)、有明确、具体的被举报方;

(2)、举报人提供的线索事先未被相关部门掌握;(3)、举报的情况经查证属实; 4)、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

2、举报奖励对象原则上限于实名举报。对匿名举报的违法违纪案件和事故线索,在调查处理完毕后能够确定举报人真实身份的,根据规定予以奖励。同一线索被两个以上举报人分别举报的,奖励最先举报人。两个或两个以上举报人联名举报同一线索的,按一案进行奖励。

3、根据举报方提供的线索与事实结论相符合的程度,举报分为下列三个级别:(1)、一级:能详细提供被举报方的违法违纪事实、安全事故线索和相关证据,协助现场查处工作,举报情况与事实结论完全相符。

(2)、二级:能提供被举报方的违法违纪事实、安全事故及隐患线索和部分证据,协助查处工作,举报情况与事实结论相符。

(3)、三级:能提供违法违纪案件和安全事故及隐患线索,不直接协助查办工作,举报情况与事实结论基本相符。

第二十条、举报人应当在接到举报中心领奖通知后

个月内,持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或举报证明,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逾期不领取的,视为放弃权利。

第二十一条、奖励举报人所需的经费,由人事部门每年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报请财务部门作出预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二条、举报管理机构的举报保密制度:

(1)、对举报人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等有关情况及举报的内容必须严格保密。举报材料和记录应当列入密件管理。办结的举报案件,应当立卷归档。

(2)、接受举报人举报或向举报人核查情况时,应当在做好保密工作、不暴露举报人身份的情况下进行。(3)、宣传报道和对举报有功人员的奖励,除了征得举报人的同意外,不允许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

第八章、相关责任

第二十三条、对违反本规定有关条款和泄露举报人信息、骗取举报奖金的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情节轻微的,一律调离工作岗位或是降薪降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举报人借举报为名,故意捏造事实,诬告陷害的、借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举报管理部门正常工作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由于确属对事实了解不全面而发生误告、错告等举报失实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十五条、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举报人因受打击报复而造成人身伤害及名誉、经济损失的,举报管理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举报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损害赔偿。

第二十七条、确属举报人故意编造谎言,虚构情节,致使举报管理部门受到干扰或造成浪费人力和财力物力的,可以酌情追究举报人的经济赔偿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规定实施生效后各部门有关举报规定和本规定不符的,一律按本规定执行。

二、内部员工投诉

目的:

为保护员工工作、学习、生活之合法权益,激励员工更好地为公司服务,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问题,维护企业整体利益。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投诉内容:

允许员工在自认为遭遇下列各项的情形下,进行投诉:

公司任何个人或部门的为归或非法行为,该行为使公司、部门或员工个人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

不良言行、不公正对待,无论来自上级、下级或是同事;

恐吓、要挟、侮辱,这种侵害或者来自上级、同事、下属;或者以暴力威胁方式或其它方式出现;无论是口头或是行动;

上级有贪污、受贿、盗窃、以权谋私等违法乱纪行为; 上级滥用职权,对投诉者有重大不公正行为;

其它损害公司、部门 或员工利益的一切言行或任何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言行,无论其后果是否已经发生。

员工发现下列各项情形下,及时向公司安全负责人或当地执法部门举报:(a)发现有可疑人员在进行可疑行为时;(b)发现可疑人员携带可疑物品时;

(c)发现公安机关通缉及社会危险份子或嫌疑犯时;(d)发现突发紧急事件发生时;(e)提前预知灾情的发生或恶化趋势。

4、投诉处理

(a)受理投诉人在调查取证过程中要本着迅捷、保密、客观的原则进行,相关部门必须积极配合。凡被调查的人员必须据实出证,并对调查事项保密。

(b)人力资源处受理投诉,有权为员工辩护,有权代表员工向领导或部门了解有关细节。

(c)投诉人必须对投诉内容的真实性负全责,严禁捏造或恶意夸大事实。如经查实与事实不符,公司对投诉人可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可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d)受理投诉人必须对处理投诉的过程和结果负责,经查有不公正或泄密行为,公司可对直接受理人和受理部门领导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可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5、投诉渠道:

a)向自已直接上级,主管和经理反馈。

(b)总经理信箱()。

(c)合理化建议组织邮箱()。(d)向人事行政部负责人反馈。(e)向总经办进行反馈(电话:

电邮:)。

6、投诉、举报人保密管理:

(a)对于来访的举报人,公司设有固定的、保密的场所,由专职人员进行接待,任何无关人员不得接待、旁听或询问。

(b)公司设有专门用于接受举报的举报电话,并由专职人员负责接听、记录,其他人员不得擅自接听、记录。

(c)对于举报信的签收,拆阅、登记、保管、转办都是由专职人员负责,并严格的防止泄露举报人身份和举报信内容。

(d)对所有举报材料不许任何人私自复印、复制、摘抄,并严格禁止举报材料的经手人、事件的承办人向无关人谈论涉及举报人的姓名、举报行为、举报内容的情况发生。

(e)事件承办人在调查案件过程中,不得出示举报材料,也不得将举报人的身份等情况透露给任何部门或个人。

(f)公司接受举报专职人员向举报人调查、核实举报内容时,会选择严格保密场所和便利的时间。对发现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情况,将公司规定从严惩处。如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者,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g)公司在发布通知奖励举报有功人员时,除举报人同意外,公司人事行政部是不公开举报人的姓名。

(h)因泄露举报秘密,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7、参考文件

上一篇:2010年价格鉴证师《价格政策法规》全真模拟试题(8)-中大网校下一篇:她的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