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2024-06-25

试论中国企业年金发展问题(精选8篇)

篇1:试论中国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试论中国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一 我国企业年金市场雏形

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按照量力、自愿原则,由企业和职工自主建立的一项企业退休金制度。1991年6月26日国务院下发了3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1](P189—192)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2000年国家正式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规范定名为企业年金[2](P249—257)。中国企业年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养老体系正在朝着国际通行的“三支柱”养老模式转变,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种:1.行业、企业通过自办,设立了个人帐户,建立企业年金计划,这主要集中在电力、铁路等行业。2.企业通过其他金融产品,积累资金,设立非正规的养老金计划。3.企业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团体年金保险和个人年金保险,设立养老金计划。这种形式目前是年金的主要形式。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已有1万7千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有650多万职工参加,占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人数的5.3%,积累的基金达四、五百亿元[3]。我国年金的发展条件已日益成熟,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年金的发展仍处在起步和探索的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

二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面临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如:1.政策瓶颈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第42号文件《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明确规定:“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2]。同时,该文件规定辽宁省为试点地区,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决定是否进行试点,可确定一个具备条件的市进行试点。尽管深圳、上海、山东淄博等城市陆续推出对企业年金的优惠税收政策,北京市也针对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提出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税前列支的规定,但这依旧只是个别区域的试点行为,离大范围的政策落实还相距甚远。另外,可操作的基本制度建设明显滞后。比如,企业年金管理办法、帐户办法、基金投资营运办法等还没出台。2.投保方行为企业年金的实际操作违背初衷。企业年金设立的初衷是为职工提供养老的补充保障。发达国家里,企业年金享有税收优惠政策,只要求个人在养老金领取时缴纳个人所得税,因而企业年金又被称之为“延期纳税计划”。而在我国,投保企业的行为短期化、分配不公现象比较严重,养老金没有起到为职工养老的作用,而是成为“延期工资支付”,在投保后的较短时间就采取退保方式,将企业年金分配给职工。1999年中国团体养老金业务的规模总数是166亿元,其中有67—108亿元被提前领取了[4]。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从保险合同订立到终止,除了几个企业高层操作人员知道,被保险人始终是不知情的。从投保到退保,在这个保单上填有姓名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态度被忽略了。而员工肯定不愿退保,退保不但损失了手续费而且失去了其需要的养老保险。年金险成了逃税的通道。由于国家规定保卫收益不纳税、不计入债务,一些企业资金通过投团体年金险的名义在保卫公司的帐户上躺了一段时间以后,以退保的名义又重新回到企业帐上。年金险成了腐败的温床。有的企业伪造职工名册投保年金险。在一些内部人控制严重的企业,甚至按照级别、职务来分别投保。那些在名册上有名实际上不存在的人,或者设定了门槛(如要在企业干满几年的限制)拿不到这笔钱的职工的那部分钱就不知去向了。有的企业手段更高明,退保金拿到后,还以奖金的名义扣掉20%的所得税后再发给职工。这些问题在一些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3.承保方行为在一些企业利用团体年金险进行洗钱、逃税、腐败的过程中,部分保险公司某种程度上在充当企业的“帮凶”。企业团体年金保险是目前各人寿保险公司各大险种中销售最好的险种之一,也是各大保险公司利润的一个重要贡献点。但另一方面,目

前企业团体年金险的退保率是其它同类险种的数倍以上,是目前保险公司所有险种中退保率最高的一个。虽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退保是企业的自由,保险公司是无法控制企业退保行为的。但保险公司对企业借道团体年金险的目的心知肚明,只不过大多不愿“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因为无论企业投保还是企业退保,保险公司都有利可图:投保增加了自己的业务量,拓展公司的业务规模,企业退保,保险公司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取一定的退保手续与管理费用,基数在1%—5%不等[5]。这对保险公司而言也是一笔数额不菲的收入。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保险公司在与客户签定协议时,利用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名义,在审核程序上走过场,甚至帮助企业蒙混过关。4.承保方的经营管理现状企业年金保险一般都是长期契约,对承保方的专业化管理要求很高,国际经验显示“信息技术系统、业务管理体系、投资管理体系”是成功经营企业年金的三道阀门和堤坝,否则,企业年金将缺乏安全保障机制,有可能成为洪水巨浪。在美国,针对企业年金业务管理的专业化要求,出现了众多的第三方管理公司,如美国汉维特公司(HewiitCompany),他们专门为中小型养老金公司和自保企业提供专业化管理;信安人寿保险公司(PrincipalLifeInsuranceCompany)、信诺保险集团公司(CignaCorporation),他们为养老金公司提供专业化的投资咨询和委托管理资产服务。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显得不成熟5.被保险人维权意识不够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有关企业未履行告知义务等原因,企业员工普遍对企业年金感到陌生,甚至有的员工认为企业年金与己无关,大都数职工的维权意识非常薄弱。

三、促进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思路

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26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中将有1/4集中在中国,这意味着我国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中养老支出负担将日渐沉重。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研测算,我国未来25年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将高达1.8万亿元[3]。从总的方面来看,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将来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了,因为现在我们每年都面临大量的基金缺口,都是由财政补上的钱。所以今后提高养老金水平主要是要根据企业的能力,国家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在OECD国家1/4老年人以及1/3以上的劳动人口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其资产的迅速增加,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日益上升,甚至在英国这一比例达到了73%,在美国是66%,在瑞士是70%[6]。在美国,养老金资产规模是12万亿美元,相比较而言,中国目前的养老金规模还很低,发展企业年金应该说大有潜力。中国的养老金占个人资产的总额大概1%左右,而在欧美的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可能要到40%左右,即使是在亚洲其他国家也是比我们的比例要高很多。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共同基金和个人的养老金总和应该能够占到个人资产的7%左右, 资产规模应该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3]所以,应该非常重视如何引导和培养企业年金市场。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建设:1.为企业年金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和法律环境,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劳动保障部作为企业年金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抓紧拟订企业年金管理规则、依法实施监管、促进企业年金的改革和发展,形成“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新的管理格局,逐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在中国,发展企业年金市场的关键环节是制定统一的企业年金运行规则。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管理,各类金融工具的介入,需要各金融机构之间有协调统一的运行规则。如:制定履盖银行业、证券业、基金业、保险业、信托业的统一的企业年金运行规则。完善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涉及到三方面内容:筹资、运行、受益人享受时的税收优惠。除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应该给予优惠外,企业年金基金在运营和投资时期积累资金的增值收益税、利息税等也应有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2.降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拥有世界上最慷慨的养老金替代率制度退休制度,对一些人员的养老保障远远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据调查,全国有10个省市区平均替代率超过100%,最高达125%[7]。目前发达国家养老金平均只有40%到50%左右的替代率。如此高的替代率不仅不科学也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多元化养老金

体制的逐步建立,退休金替代率要逐步降到缴费工资(而不是退休前的最后工资)的60%以下。这样不仅会大大减轻国家负担,也会极大地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和普及。3.加强对保险公司在团体年金险方面营运的监管作为国内企业年金市场的探索者—中国保险行业,将成为企业年金市场的主要推动者和供应商。早在1998年,中国人寿就介入了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市场,他们在借鉴香港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个人帐户式的分红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并在深圳试点。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寿险公司年金业务保费收入已达380亿元。企业年金市场的进一步启动将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一次历史机遇。为此,保监会应加强对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的监管,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共同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健康发展。4.放宽对企业年金投资限制,允许其进入证券市场企业年金是企业和员工依据自愿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是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附加养老金,它不是退休人员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其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年金的参与强调自愿性,它只有保持较好的盈利性,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员工参加企业年金计划。国外养老金投资运营的实践表明,股票或其他权益证券的增值能力显然高于国债或银行存款。因此,政府有可能放开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逐步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5.建立合理的企业年金治理结构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信托法》,为建立以委托管理为主的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创造了条件。企业年金信托,就是企业按期将年金作为信托财产交付信托投资公司,由信托投资公司设立独立帐户进行管理和运用,实现年金的积累和增值,并在职工符合条件时对其发放年金的一种信托制度,属于资金信托中的一个信托品种。信托制度以其特有的财产安全保障功能和灵活性, 使得企业年金信托制度具有广泛的优越性。

首先,从年金资金的安全保障功能上看,企业所交付的年金成为信托财产后,受到信托法所规定的信托财产独立性制度的保护。信托投资公司成为年金在法律名义上的所有人,但该部分年金资金独立于信托投资公司的固有财产,也独立于其管理的其他信托财产。因而,这部分年金资金不受企业、信托投资公司、受益人的任一方债权人的债权追及,即使企业或信托投资公司破产,这部分年金资产也不能列入破产财产的范围。其次,从企业方面来看,信托制度本身特有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可以在年金信托中保留若干权利,从而有效满足年金制度的各种特别要求。例如,职工在本企业工作若干年以后,才能够享有信托受益权;在职工违反劳动纪律时,为了对该职工进行惩罚,企业可以减少应计入该职工个人帐户的一期或多期年金数额等。而在保险制度中,就很难全面实现上述各种特别要求。最后,从年金资金的运用方式来看,信托投资公司运用年金资金的效率更高、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信托投资公司是专门从事代人理财业务的机构,拥有大批具备金融知识和管理经验、擅长投资的专业人员,使得企业年金财产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在资金范围运用方面,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合法地进行实业投资和证券投资、贷款、同业拆放等,资金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可以设计多样的投资组合,不仅可获得较高的收益,还能够分散投资风险。

篇2:试论中国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企业年金已经不再是国外的专属制度,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但由于我国企业年金仍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体系制度不够成熟,如何发展企业年金成为各大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政策的指导下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不但为企业职员提供了退休养老金,也在无形中帮助政府缓解经济压力。本文就企业年金的发展,来讨论这一制度是如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又有什么重要意义。

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逐渐提高,同时由于生育率过低,导致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但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老年人口的养老制度不够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代替家庭养老,成为新时代的养老计划。企业年金作为”三大支柱”的第二支柱,是养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企业年金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仍旧十分缓慢,比起别的发达国家,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小,而且分布行业不均匀,政策不够全面。本质上,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目标,是为了保障国民退休后的经济待遇。作为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许多企业在设置年金制度的时候,对于年金制度的认识不够充分完善,往往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建设,导致企业年金发展缓慢。许多员工自身对于企业年金认识不够充分,往往只重视当前的工资水平,忽略了企业年金的福利待遇。而这些员工单纯依赖养老保险,不愿加入企业年金的保障体系中,这样严重影响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与普及。在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发展下,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宣传这一制度,引导更多员工与企业正确认识这一制度的优点,并积极主动加入企业年金制度中。

由于多数企业没有建设企业年金的意识,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率虽然有小幅度提升,但只有极小部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这意味着多数职工在退休后仍旧依靠基本養老保险生活。养老保险只能给退休职员提供基本的生活补助,而不能实现退休人群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国内的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但由于税收政策影响着中小企业年金的发展速度,甚至影响我国年金覆盖率。随着我国老龄化的问题不断深化,高龄老人基本依靠着国家的养老保险,这样对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为了减轻国家的压力,应该扩大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率,这势必要调整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年金的筹集、建立乃至整个运营上,税收政策都有极大影响。税收政策一旦优惠,不仅能调动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与普及。

我国对于企业年金的运营仍旧具有局限性,国家严格把控企业年金基金类型。同时各企业的投资范围与比例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企业年金还无法取代社会养老金的地位,只能作为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整体上由于国家对于企业年金投资限制过多,导致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大大削弱。虽然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值增值,但是具有相应的风险,就年金而言,投资管理必须遵循“高度安全、适度受益”的原则,投资方向、品种、比重和集中程度都需要谨慎的考虑。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同时对于企业年金投资范围过于局限,导致无法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只有企业投资收益率提高,才能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率,让更多人认识并加入年金计划中。

二、企业年金的发展意义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对于职员退休后的生活保障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推动作用。完善的企业年金保障制度,不仅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还可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实力。因此,企业年金的发展影响着未来国家的发展,对个人的保障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有极大帮助。

(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就依靠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在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保持着创新力和盈利能力。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年金的发展做基础。

一方面,公司仅仅依靠较高得到薪水是不能留住人才的,必须不断完善企业的福利报酬。使公司在职的员工,不仅在工作期间有工资保障,在退休之后也享有良好的养老待遇。另一方面,完善的企业年金制度,不仅树立了企业的优秀形象,彰显了企业的经济实力与福利待遇,同时有助于提高公司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增加公司职员与公司的联系。只有通过完善的企业年金制度,才能使得公司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旦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员工可以专注于在当前的工作生活中,减少员工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有充足的金钱与精力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年金作为一项优秀的人才开发管理项目,运用未来养老保障体系来激励员工,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中,更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提高员工积极性

企业年金制度不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还可以在建立有效的养老保障体系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落实年金制度建设后,职员的切实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年金制度激励了职员为自身的利益而勤奋工作,属于一种较完善的奖励与分配机制。通过运用企业年金这一制度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员工在退休后难以依靠个人储蓄养老,而养老保险只能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为了未来更加优质的退休生活,企业年金能提供员工更多的经济基础。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建立合理的企业年金制度能吸引更多人才奋斗。

企业年金与职员的个人业绩挂钩,鼓励了员工继续为企业努力工作。实质上,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同时,需要提高人才之间的竞争力。企业在短时间内会增加运营成本,但在长期考虑下,企业年金不仅能吸纳优秀人才,还能使得企业内部员工相互竞争,提高企业运营活力,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企业年金是通过丰厚的福利待遇,来激励优秀的人才长期为企业服务,关乎职员的未来。人才的流失才是公司的最大损失,企业年金制度不但能帮助企业保留当前的员工,还可以吸引更多人才。这对企业来说,不仅能保持企业内部的动力与活力,还能在业界内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

企业年金计划是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减缓了职员在退休之后的经济压力。对于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职员除了依靠国家的保险,也有了完善的企业保障。这样不仅促进了在职员工的消费,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也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三)减缓政府压力

企业年金制度不仅将主动权交给了企业,政府不再需要自行筹款支付养老保险金。这样不但优化了国家养老保险机制,促使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发展也有帮助。企业年金是由员工绩效决定养老金的多少,充分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逐渐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累积了可以长期运行的资金,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政府不再因为人口老龄化而推迟退休年龄,使得更多的企业能补充新的人才,增强企业活力。同时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推动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可以灵活调整养老保险机制,根据实际情况满足退休员工的需求。

三、企业年金发展的方式

为了保证企业年金制度的顺利建立与实施,我国应该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为企业提供制度保障,才能实现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加强对于企业年金的监管制度,避免出现重复监管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也不能出现盲目监管的问题。确保企业年金制度安全有效的运行,为职工提供养老福利的同时,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切实满足我国发展需要的年金计划方案,才能破解我国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不断完善企业年金计划。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税收方案,避免企业因为害怕税收损失而逃避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效益远超税收损失,依照法律政策来推动市场的公平竞争。在有限的资源中,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才结构的优化提供方案。可以充分划分养老保险与年金的标准,企业年金作为企业的养老福利,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经济水平与职员的绩效贡献,要规划好企业内部个人企业年金之间的差距,避免出现年金歧视的问题。

但目前我国的职业年金制度存在不公平的问题,需要政府对这一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公平的分配,消除制度歧视,才能建立公平健全的职业年金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年金的持续发展,推动企业的运行。制定长期可行的年金计划方案,才能推动企业人力資源规划发展。内地地区很多企业仍旧没有建立企业年金的意识,而一些发达地区的企业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年金体系。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了年金制度建设,而其他企业已经落后许多。这样的地区差异与企业差异需要政府的引导与鼓励,减少国内年金制度不公平的问题发生。

同时针对中小型企业,应当尽量减少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压力,尽最大可能降低中小企业的投资成本。鼓励各种创新制度,适当给予税收优惠,创造更多员工与企业参与年金制度建设的可能性。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化模式,同时建立再保险计划,保障中小企业在集合年金计划中的损失。各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经济情况来制定不同形式的年金制度,但要依据国家政策来建立实施。同时要综合考虑员工的福利,为员工着想,避免出现年金歧视的现象。保障员工的福利,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向发展,互惠互利。

四、结语

篇3: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效率问题研究

企业年金是企业和职工在依法参加了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经济状况自愿建立的一种企业福利制度。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 不仅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承受力, 改善退休人员的生活, 而且也有利于完善企业薪酬福利制度, 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 企业年金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也越来越引起企业和社会的高度关注。2009年出台的27号文给沉寂的企业年金市场带来了积极的信号, 但是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完善, 企业年金制度是否能够一帆风顺的向前推进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论证。初期外部政策的推动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一项制度是否能持续的发展成熟最终依靠的还是制度本身效率的发挥。那么, 企业年金制度在效率方面具有哪些优越性?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过程中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效率的发挥?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着手修订的两个办法, 将会直接影响未来几年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方向。笔者希望从改善企业年金效率的角度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二、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企业年金市场虽然已经起步, 也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是发展缓慢, 与市场的预期大相径庭。究其原因, 效率低是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 激励水平低, 企业年金成为鸡肋

(1) 税优力度小。2008年财政部34号文规定企业缴费部分的税收优惠为4%, 2009财企27号文对此有所突破, 提高了1%, 而这一比例在美国是15%, 在加拿大是18%。相形之下我国企业年金的税优激励力度还是很小, 对企业年金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2) 替代率低。根据国际惯例, 替代率若保持在70%~85%之间, 就能保证退休前后的生活水平不下降。按照目前我国企业年金4%的缴费水平, 即便是积累30年, 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也仅仅是12%左右;如果按照20号令中8.33%的缴费比例, 则积累30年替代率能达到20%左右。面对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不足50%的替代率, 我国养老保障的总体替代水平明显不足, 无法保职障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3) 职工间的差异性较小, 不足以体现激励作用;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年金的激励作用, 在设计年金方案时, 一般对所有员工采取同样的缴费比例, 或仅针对中人有所区别, 只有少部分企业考虑了职工司龄、岗位等特点, 职工之间的缴费水平差异较小, 不足以体现对不同职工贡献的区别, 激励作用有限。

正是由于企业年金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小、替代率水平不高, 又没有很好的体现职工之间的差异, 因此企业年金被很多企业甚至是相关部门看成鸡肋。

2. 缴费水平低, 企业年金资金来源不畅

2008年34号文的出台把央企的缴费比例限制在了4%, 对于职工年龄结构偏大又存在统筹外补贴的大型央企来说, 4%的缴费水平远远低于需求, 无法有效解决中人补偿问题, 使得众多央企纷纷寻找福利费、工资结余等其他渠道。目前27号文的出台对企业的缴费比例没有明确, 但是“超出部分不予列支”给超过5%的缴费留有了空间。如果该政策能够很快落实将大大提高企业年金的资金来源。

此外, 个人缴费水平的低下也一直是影响企业年金积累效率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个人缴费税优政策的缺失和个人参与程度的弱化, 个人的缴费比例一直很低, 不少企业员工不缴费, 缴费的比例也只有1%-2%, 对年金的福利、保障功能影响很小。

3. 投资效率低, 专业化投资优势难显

(1) 投资品种和范围受限。从世界范围看, 目前企业年金的投资几乎涉及所有的投资工具。其中开放式基金是重要投资渠道之一, 国外各种形式的企业年金约占开放式基金资产的60%~70%。而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方向, 主要还是存款和固定收益证券, 这两项投资在其资产分布中占据了80%以上。虽然23号令允许企业年金基金不高于净资产30%的部分可以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产品, 但投资渠道的单一仍然导致收益的低下, 尤其是2009年股市经历振荡而债市又萎靡不振, 企业年金的收益往往都不尽如人意。

(2) 资产规模小, 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截止2008年年底,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余1911亿元, 而投资管理机构实际投资运作的企业年金基金为974.90亿元, 投资组合数为588个。平均每个组合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为1.66亿元, 规模效应难以显现。

4. 覆盖范围小, 普惠制前路漫漫

截止2008年底, 全国有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 其中账户管理机构管理的企业账户数为30, 685个, 仅占全国940.8万户企业的0.33%~0.35%, 其中中小企业的数量更少;而在美国有70%左右的大企业和50%左右的中小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 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实在是微乎其微

我国企业年金覆盖的企业结构还很不均衡, 目前建立年金计划的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 尤其是石油、电力、烟草等垄断性行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也有一些外资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建立了年金计划, 但从结构上来说严重失衡。

一些企业内部的覆盖范围也很小, 仅针对部分管理人员或正式编制人员建立了年金, 而将操作岗位的工人或编外人员排除在外, 一些企业对职工的覆盖率甚至不到10%。

二、改善我国企业年金效率的对策:平衡策略

面对当前我国企业年金低效率运行的问题, 要想改善企业年金的效率, 使之更好的服务社会、保障职工、激励员工, 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的平衡:

1.大中型企业年金与中小型企业年金相平衡

大中型企业是目前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未来企业年金的发展要依靠充分挖掘中小企业建立年金的意愿。因此, 在改进企业年金制度时, 既要充分考虑大中型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又要兼顾中小企业的制度模式, 满足他们对低成本和灵活性的需求, 制定标准的集合计划产品和服务模式, 推动中小企业年金的发展。

2.企业年金方案设计与人力资源改革相平衡

企业年金不是孤立的养老保障制度, 而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一部分。只有将企业年金融入企业人力资源改革中去, 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因此, 在设计企业年金方案时, 要充分结合企业人力资源改革的需求, 在激励和保障员工福利的基础上,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定位。比如, 对于高技术人才密集的企业, 以激励型的方案为主, 而对于人才档次区分不明显的企业实行以普惠制为主的方案。

3.企业年金投资教育与降低投资约束相平衡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投资渠道单一和投资监管严格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与我国投资者教育的不普及有关。企业年金由于其保障性、长期性的特点, 对年金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要求较高, 如果放宽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 则必须让企业和职工充分了解各种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特征, 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 盲目扩大投资渠道只会带来风险。因此,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约束放松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投资者教育的加强。

4.企业年金分群激励与普惠制度设计相平衡

从公民养老保障的角度来说, 企业年金应该是普惠的, 但是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 企业年金应当通过分类组合的方式, 处理好激励与保障的关系, 处理好普通员工福利与人才激励之间的关系。因此, 企业年金制度在保障员工享有年金福利的基础上, 也要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激励的需求, 允许企业针对不同类别的职工缴费拉开一定差距, 企业可以根据岗位、工龄、职务、贡献等因素自主规定缴费比例和缴费金额。

5. 政策年金制度推进与商业保险年金相平衡

为满足人们更高的养老需求, 政策应该推动年金制度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共同发展。对于企业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需求, 单一的企业年金制度可能无法完全满足, 政府应该在发展企业年金的同时, 允许市场探索不同类型的年金模式, 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来满足企业和个人多样化的需求, 实现养老收入的渠道多元化, 真正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四、政府企业年金管理的基本方向:统一思想

综合以上对企业年金规律、现状以及对策的分析, 笔者建议未来政府在管理企业年金时要做到四个统一。

1. 统一认识

企业年金在我国作为一项新生事物, 必然经历一个认识的过程。有分歧是正常的, 只有逐步消除分歧、统一认识, 才能有效推动企业年金健康向前发展, 而不致在分歧中消耗力量。在企业年金发展的初期, 中央财税主管部门、中央企业主管部门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出现过不同的认识, 各省市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之间也出现过不一致的情况, 使得市场和企业无所适从, 不利于企业年金的推广和规范。27号令的出台让我们看到各部门对企业年金的认识逐步统一, 这种统一有利于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也有利于企业年金制度和市场的发展。

2. 统一企业年金缴费政策

27号文给企业提高企业缴费比例留下了空间, 对市场是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对于提高市场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遭遇金融危机之后, 但是该政策具体如何实施?企业缴费是否可以按照20号令规定的8.33%执行?对于央企是否还有特殊的限制?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3. 统一年金税收优惠政策

27号文中规定了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但是具体如何实施?2008年1月1日至文件出台的2009年6月间的缴费是否可以补缴?是否可以退税?这些问题都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出台相关的细则和办法。此外, 个人缴费的税优也应尽快出台统一的政策, 针对个人缴费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 以激励个人参与企业年金缴费, 提高整个企业年金的积累水平, 提高个人对企业年金的参与度。

4. 统一归口管理企业年金

目前我国对企业年金实行的是各部门协同监管的机制。政出多门容易导致政策前后不一、相互矛盾, 这在企业年金发展的初期都曾经出现过。那么, 如何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保证企业年金管理的协调性、一致性, 除了各部门加强沟通外, 更重要的是明确统一归口管理的机构, 其他机构均在此基础上围绕各自权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作为企业年金统一归口的管理机构, 有关企业年金制度的政策法规均由其统一制定和对外公布, 其他机构均无权制定和颁布有关企业年金的政策;国资委负责监管中央企业的方案及管理, 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负责制定和执行企业年金的税优政策, 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则分别从业务的角度对各运营机构进行管理。做到统一管理、职责明晰, 各机构共同围绕提高企业年金效率出谋划策, 推动企业年金的高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袁权.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功效的思考[J].经济师, 2005, (6)

[3]刘昕.薪酬福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4]陈良:《发展企业年金是完善社保体系的内要求》,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7年6月

[5]蔡振红:《大力推进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7年6月

[6]胡安·阿里斯蒂亚:《AFP:三个字的革命――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5月

[7]房连泉:《智利社保基金投资与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6年5月

[8]刘永富《中国企业年金的规范与发展》,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7年6月

[9]郑秉文译:《OECD企业年金治理准则》, OECD秘书处, 载《保险与社会保障》第1辑,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年1月

篇4: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问题研究

关键词:企业;企业年金;年金制度;发展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使得政府需要承受的公共养老保险支出负担日益沉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研究挑战。为了改善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实现构建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缓解政府养老保险压力,我国提高了对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视。虽然近些年我国企业年金基本架构和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仍有着一定差距。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突出问题有覆盖面窄、区域布局不平衡、发展速度缓慢、总体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不难看出,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并不理想。

一、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口寿命明显延长,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死亡率和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使得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正在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1]。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快,使得我国政府养老金支出不断上升,甚至已逐渐超过国有资产总额,由于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经济水平有限,并且我国人口众多,因此养老金缺乏问题严重。每年我国对老年人口补偿费用达到二千二百七十五亿元人民币,如此巨额的财政支出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为了缓解国家财政压力、改善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我国于二零零四年五月一日正式实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是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为进一步提高员工退休后收入水平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根据企业经营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经济实力,为企业员工提供额外退休收入保障。该制度不同于传统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是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有效缓解国家养老保险财政支出压力[2]。自《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实施后,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起步较晚,实施时间较短,加之我国经济仍处在经济转型期,所以企业年金制度发展速度缓慢,相关体系和法律并不完善,同时由于缺乏监管,更造成了覆盖范围较小,制度落实性较差等问题,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并不理想。

二、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基本框架已确立,运行机制也得到了明确,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但从整体看来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覆盖范围小,基本规模有限。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自企业年金制度实施后,截止到二零一一年,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共四万四千九百万户,参与职工人数一千五百七十七万人。但这只是我国两万六千二百八十四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的百分之六,占我国工人总数的百分之四,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极其低下,基本大部分职工无法正常享受到企业年金待遇[3]。然而在西方实施了企业年金制度的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国覆盖率可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奥地利甚至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低覆盖率使得企业年金制度职能根本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现状也不理想,基金累计规模难以达到预期,基金累计规模十分有限。从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现在和覆盖规模情况来看,仍不能对基本养老保险起到有力的补充,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

(二) 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十分不均衡,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均衡现象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发达地区与中西部。从当前全国企业年金形式来看,由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福建等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因此企业年金基金累积规模相对较大,所以发展速度较快。但相比之下中西部例如宁夏、贵州、陕西等内陆城市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达城市。另外,从各行业发展现状来看,电力、石油、金融、通信等高收入或垄断行业企业年金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纺织业、服务业,规模也更大[4]。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说,企业年金制度仍比较陌生,刚刚起步,结构并不完整。此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也有着很大差距,国有企业基金累计规模超过民营企业数倍。

(三) 企业年金监管薄弱。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起步较晚,因此相关组织结构并不完整,目前我国尚未有独立企业年金监管机构,企业年金监管薄弱,组织能力小。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由劳动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管司监管,不仅监管人员少,且监管有效性差,力度薄弱,无法满足当前企业年金监管需求。

三、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拓展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想要促进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保障企业年金只能的发挥,首先必须拓展企业年薪覆盖范围,降低政府主导公共养老保险替代率率,提高企业年金替代率。目前许多中西部中小企业对企业年金制度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尚未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政府方面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宣传激励作用,所以企业年金覆盖率低。想要拓展企业年金覆盖率,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大对企业年金的宣传力度,让我国企业对企业年金制度有个正确认识,使有能力的企业能够自觉构建企业年金制度[5]。对于没有能力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扶持,在税务政策上给予优惠,逐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加快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进程。

(二) 构建企业年金保障制度。想要将企业年金制度落到实处,完善企业年金制度,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只有明确企业年金制度的法律地位,才能使企业年金工作权责明确,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保障各方利益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将更加平稳、更加均衡,只有保障企业年金制度的均衡发展,才能保障企业年金制度能够持续长久的发展下去。

(三)完善企业年金监管体系。由于企业年金涉及领域众多,任何一个环节存在漏洞都会对企业年金制度进一步发展造成影响,因此,企业年金制度需要一个完整的监管体系,必要的监管不仅能够规范企业年金制度的运行,更能够保障受益人权益,当企业年金运行中企业存在违法行为,监管部门便可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处理,实现企业年金的规范化运行,保障企业年金制度的落实。

结束语:企业年金制度的构建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但从我国当前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基本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我国应加强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宣传,积极引导企业构建企业年金制度,保障企业年金制度的落实,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曲煤矿社会保险科)

参考文献:

[1]周墨菁.我国在企业年金制度方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湖北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系,2012,13(11):119-124.

[2]李志搏.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实施力度[J].浙江电子商务学院,2011,11(14):132-135.

[3]王慧灵.企业年金制度的构建对我国社会的影响[J].江苏职业技术学院,2013,12(03):101-103.

[4]李志勇.企业年金制度对我国财政收支的影响[J].浙江信息工程学院,2012,11(07):119-126.

篇5:试论中国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财税〔2013〕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促进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相关规定,现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缴费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1.企业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办法和标准,为在本单位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以下统称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在计入个人账户时,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2.个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缴付的年金个人缴费部分,在不超过本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的4%标准内的部分,暂从个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3.超过本通知第一条第1项和第2项规定的标准缴付的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应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所得,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建立年金的单位代扣代缴,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解缴。

4.企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计算。月平均工资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

职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

二、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分配计入个人账户时,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领取年金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1.个人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本通知实施之后按月领取的年金,全额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在本通知实施之后按年或按季领取的年金,平均分摊计入各月,每月领取额全额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2.对单位和个人在本通知实施之前开始缴付年金缴费,个人在本通知实施之后领取年金的,允许其从领取的年金中减除在本通知实施之前缴付的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且已经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就其余额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的规定征税。在个人分期领取年金的情况下,可按本通知实施之前缴付的年金缴费金额占全部缴费金额的百分比减计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减计后的余额,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3.对个人因出境定居而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个人死亡后,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允许领取人将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余额按12个月分摊到各月,就其每月分摊额,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和第2项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个人除上述特殊原因外一次性领取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余额的,则不允许采取分摊的方法,而是就其一次性领取的总额,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和第2项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4.个人领取年金时,其应纳税款由受托人代表委托人委托托管人代扣代缴。年金账户管理人应及时向托管人提供个人年金缴费及对应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明细。托管人根据受托人指令及账户管理人提供的资料,按照规定计算扣缴个人当期领取年金待遇的应纳税款,并向托管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解缴。5.建立年金计划的单位、年金托管人,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实行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受托人有责任协调相关管理人依法向税务机关办理扣缴申报、提供相关资料。

四、建立年金计划的单位应于建立年金计划的次月15日内,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年金方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方案备案函、计划确认函以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相关资料。年金方案、受托人、托管人发生变化的,应于发生变化的次月15日内重新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上述资料。

五、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以及年金机构之间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政策实施各项工作。

六、本通知所称企业年金,是指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的规定,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所称职业年金是指根据《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国办发〔2011〕37号)的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七、本通知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9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9号)同时废止。

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税务总局

篇6:保险业参与企业年金发展研究

[摘要]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存在税收政策不到位、配套运行细则相对滞后、认识存在误区、保险公司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各种资格角色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功能定位模糊、理事会定位不清、类型单一、监管和防范风险的力度较弱等问题。因此,需要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税收政策、推动DB模式的合法化、出台完善配套细则、简化运行模式、完善企业年金理事会制度、提高发展企业年金的紧迫感、建立完善企业年金受益人保护机制。

[关键词]企业年金;保险业;税收优惠;企业年金理事会

一、我国保险业参与企业年金发展情况

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社部令20第20号)、《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劳社部令年第23号)(以下简称“两个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企业年金制度才真正逐步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

在劳动部“两个试行办法”出台前,全国各地以补充养老保险名义建立的准企业年金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委托社保机构进行管理;企业自我管理,自主运用资金;通过购买团体养老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管理。劳动部一项统计显示,截至初,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22 463户,涉及职工703万人,积累基金493亿元。各地发展极为不均衡,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劳动局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初,只有6家北京市属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覆盖人群5.2万人,基金资产约2.2亿元,主要采取自我管理模式。

劳动部“两个试行办法”出台后,企业年金市场在探索中逐步规范发展。各寿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积极申请经办资格,参与企业年金工作。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在保监会、劳动部组织下,由各养老和寿险公司的专业人士组成了税收政策、数据统计、精算技术、市场动态等多个课题组,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为制订企业年金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二是建立新的运营机制。针对自身的资格角色定位,各养老和寿险公司积极着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人员配备、后台系统开发等各项准备工作,探索既服务客户又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机制和体制。三是探索新的销售模式。获得企业年金资格的各家公司根据自身企业年金业务发展要求,在创新销售模式、销售渠道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例如:交叉销售、二次开发、销售专员模式等等。四是创新产品服务。各养老和寿险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精算技术、账户管理、后续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年金计划,设计开发新型企业年金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国企业和职工对年金的相关知识了解有限,迫切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年金知识,培育企业年金市场。一些公司在监管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与劳动保障部门、企业合作举办专题培训讲座,宣传企业年金知识,提高了企业的认知程度,为将来开展企业年金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保险业参与企业年金发展存在的困难

(一)税收政策不到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企业年金税优政策,各地自行出台了一些支持企业年金发展的税优政策,但绝大多数没有得到真正实施,税收政策已成为企业年金发展的瓶颈。一是企业缴费没有税收优惠政策,加重了企业负担,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企业由于企业年金暂时还无法享受税优而改投了商业养老保险;二是个人缴费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职工参与积极性不高;三是各类经办机构的税收政策尚未统一,相同业务在不同机构的税负不一致;四是投资环节的利息税、资本利得税、印花税等税收均无法减免,影响企业年金基金的积累。

(二)配套运行细则相对滞后。“两个试行办法”为企业年金的运营搭建了基本的法律框架,但是尚未形成企业年金的建立、管理、运营、监督等各运行环节的规范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企业年金方案的审批标准和程序、会计处理政策、托管账户和投资账户的开立办法乃至受托基金的统计口径等内容均没有明确,企业和经办机构迫切需要具有操作性的运作细则,统一有关程序和标准,真正实现企业年金业务规范化运作。

企业年金制度流程可以设计为:企业确立意向——成立企业年金执行小组或管理委员会——设计企业年金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向劳动部门报备企业年金方案——选择受托人与受托人签订受托管理合同——受托人与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签订合同——向劳动部门报备企业年金合同——获得企业年金登记号(批复函)——凭登记号在托管银行开设托管账户、在投资管理人处开设投资账户——企业在规定日期开始向账户供款 ——投资管理人开始投资运作——后续服务。

(三)认识存在误区。《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中指出:“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因此,不少人误认为企业年金等同于补充养老保险,只能采取《试行办法》规定的信托模式,将完全取代商业团体养老保险,而寿险公司将被边缘化,不能再直接经办企业年金和补充养老保险。因此,不少企业乃至部分保险公司对投保和销售商业团体养老保险采取了观望态度。为此,2004年7月保监会与劳动部曾进行沟通,其会谈纪要明确指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养老安排属于企业年金;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养老安排,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投保团体养老保险,也可按照《办法》建立企业年金”,但是纪要内容并没有形成文件下发,影响面很小。

篇7:试论中国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现在中国人还普遍缺乏养老保险的观念。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家庭责任的原因;另一个是收入的因素。不能说我们中国人没有家庭责任,我们当然负有各种责任,但是关于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养老责任的观念很缺乏。拿一个文化上的例子来说,中国人大多信佛,佛祖都长得很富态安详,比如大肚弥勒佛。老百姓认为这辈子做不了的事,下辈子总该能做了吧。这跟欧美人的观念有所不同,如果把佛祖放到欧美国家,肯定没有多少人信,他们现在生活就很富裕,他们重视的是这辈子生活的舒适。开个玩笑,现在的欧美人都在想着怎么减肥,你让他信佛祖,他能乐意么。当然,缺乏养老保险观念的最根本因素还是收入不足,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平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除了满足了各种生活的基本需要外,没有多余的钱再来考虑养老。

但我们也要看到,东部沿海以及内地的一些发达城市居民收入越来越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中产家庭,这些中产阶层已经到了考虑投资养老保险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节余,可以充分地思考如何养老的问题了。

在考虑养老的问题时,德国的养老保险经验可以借鉴。德国有非常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其保险业非常发达,德国的保险意识超过了生活意识,德国最常见的投资险种可以分为三大类――生死险、储蓄成分险、意外险。德国人非常喜欢投生死险,生死险的性价比非常高,比如有一种险,每个月投15欧元,若投保人死了,受益人就能得到10万欧元。储蓄成分险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险种――投资连结险,它跟养老金紧密关联。意外险主要是针对一些意外发生的情况而投的险。

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澄清的,那就是生死险和意外险都不是为自己投的,而是为受益人投的。很多国内人士认为投个人保险主要是为自己,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有个朋友为自己买了份生死险,他太太知道了也非要买一份不可,让我那位朋友哭笑不得。这些险种应该是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支撑家庭收入的成员买了才有意义,因为一旦投保人出现意外,受益人可以凭借这份保险来安排生活。在中国社会生活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那些上要养老、下要育儿的中年人特别需要买这种保险。

就养老保险来说,德国人相信进行投资越年轻越好,投资越早收益越大,到了老年时生活就会越好。但中国有个忌讳――忌谈生老病死,你要是随便建议他人买一份生死险,他肯定会不高兴,会说你让我买生死险,你不是在咒我死吗,到底是什么居心。养老保险也是这样,你要让一个小伙子去买养老保险,他肯定不乐意,他想自己还很年轻呢,没这么快就老吧。其实,养老保险越早买越好,投资养老保险并不能说明你已经老了,而是你已经开始安排老年生活。说到底,购买养老保险是对生活的一种责任,特别就中国来说,越早进行投资越好,目前国内养老保险个人投入要占整个养老保险投入的50%,越早进行养老保险投资,晚年的收益就越高,你的养老储备做得越好,晚年的生活质量就越高。养老保险投资是按复利计算的,设想一个25岁就开始持续进行养老保险投资的人,会比一个50岁才开始进行投资的人收益多多少!前面说到的生死险在夫妻结婚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投资,当然对单身人士来说,就不是那么必需了,但也要有一个保险目标。

高收入人士更应该投资养老保险,在他们没退休之前,收入很高,生活质量也很高。但到了退休以后,其收入就远不如工作的时候,这个时候生活质量难免会下滑。要想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就要考虑个人养老保险的问题。

据我了解,目前国内中产收入家庭对各种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还比较陌生,对养老保险市场就更不了解了。具体到养老保险的构成来说,德国的养老保险分成3大块,分别是国家、企业和个人来出,比如一个银行职员,他的养老保险的组成是国家出一部分,职员和银行各出一部分。中国也分成类似的3大块:国家出20%、企业补充养老占30%、自己保险占50%。从构成来看,中国养老保险更多地要依靠个人投资,这就对个人的要求比较高了。

但是目前国内中产阶层对养老金不太了解,低收入家庭更没有这种观念,所以目前市场规模不大。国内中产阶层已经储备了可以自己投资养老保险的资金,引导和教育他们投资养老保险,有赖于养老保险的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到大家都有意识地去进行养老保险来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了,养老金市场的无穷潜力也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基金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未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依赖于养老金市场的发展,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将是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源动力。目前养老金市场发展的关键是推出适合个人投资养老保险的理财产品。具体到养老金的管理,在国外,大部分养老金除自己管理外,还通过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来进行专户管理,当然也进行基金投资。养老金投资基金必须注重投资安全、收益持续稳健的基金,以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现在,国内企业做补充养老金的还非常少,不少合资企业的外方都想给员工做企业补充养老金,实际上这也是留住人才的一种手段,但是限于中方没有补充养老金制度的安排而无法去做。未来关于企业补充养老金的管理应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做投资连结险,用补充养老金买保险和基金;另一种是把年金委托给专门的受托人来管理。管理的目标就是获取持续而稳定的收益。

最后还是想说一下,养老保险是对老年生活的安排,越早进行越好。

篇8: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状况与问题分析

关键词:企业年金,问题,对策

一、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状况

(一) 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据统计, 在1991-2000年的前10年里, 基金累积达191亿元;在2001-2006年的6年时间里基金积累达到720亿元;截至2007年底, 我国企业年金累积额已达1300多亿元;截至2009年底, 全国参保人数达到1179万人, 积累基金2533亿元。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 企业年金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社会作用和影响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 企业年金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 对企业如何建立年金制度作出了规定, 明确企业年金采取个人账户的完全积累方式, 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同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对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作出了规定, 明确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资格条件和投资政策, 要求建立协同配合的监管机制。由此, 企业年金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初步形成了DC型完全积累制的企业年金信托制的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有关部门又相继出台了十几个配套办法, 所有这些配套措施, 进一步细化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运作流程, 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等制度建设。这些都表明,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正在逐渐走向规范。

(三) 企业年金基金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企业年金基金治理作为旨在确保企业年金计划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并立足中国实践, 确立了企业年金信托制管理模式, 旨在控制基金运营风险, 强化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独立性, 明确界定受托人的法律责任, 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受益人的根本利益。二是引入基金托管制, 保证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与各方管理人自有财产相分离, 明确规定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不得为同一人, 不得相互出资或相互持有股份, 有效地保证了托管人对投资管理人的监督职能。三是规定由受托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职责, 由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确保基金安全。

(四) 市场运营机制初步建立

一是在运作主体上, 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 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了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二是在市场监管上,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 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在开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相关业务时, 应当建立真实充分、持续动态的信息披露制度, 按照规定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 向委托人或受托人提交基金管理报告。三是在管理方式上, 出台了《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 规定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原行业管理的以及企业自行管理的原有企业年金, 均应移交给具备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

二、我国企业年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世界上167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 有1/3以上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了约1/3的劳动人口。丹麦、法国、瑞士的年金覆盖率几乎达到100%;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都在50%左右。而我国享受这项待遇的职工, 占企业职工7840万人的比例只有15%, 覆盖面是相当低的。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覆盖企业、事业单位以及部分城镇地区, 广大农民基本覆盖不上, 企业年金仅在经济效益好的行业——电力、石化、石油和电信等行业中发展较快。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导致年金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一) 企业动力不足

在国外, 企业年金是劳动力资源稀缺国家为稳定企业员工队伍而制定的带有奖励性的保障制度。相比而言, 我国则是一个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国家, 劳动力替代率很高。大批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 即使企业没有提供企业年金, 工人仍趋之若骛, 企业照样能够留在优秀的人才, 不少企业领导人对企业发展的远景、企业文化的塑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等没有充分的考虑, 其结果势必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性。不仅企业对年金的作用认识不足, 职工个人也是如此。许多人的认识目前大都还是停留在基本保障上, 对发展企业年金虽然持欢迎态度, 但个人缴费热情就是不高, 难以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

另一方面, 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现有的条件下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中, 企业已实际承担了个人账户部分缴费, 这方面的实际缴费己达到职工平均工资的30%, 接近了国际上通行的警戒线, 缴费空间也所剩无几。

(二) 缺乏统一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8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财政部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从成本 (费用) 中列支。企业缴费总额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 不得由企业负担, 企业应当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缴。这说明超过4%的部分就不享受税收优惠。在已经出台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税率的省市中, 各地税收优惠税率参差不齐, 大多数省市的税收优惠都是4%, 而在外资集中地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 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却差异甚大, 如上海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税率是5%, 江苏的税收优惠税率则达到12.5%。正是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的不明和缺失, 使得企业实施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不高, 职工需求企业年金的愿望也不强烈, 从而造成了企业年金发展缓慢。2009年6月,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发《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将企业缴费税优从4%提高到5%, 但税优比例与结构不统一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 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

企业年金制度的健康发展与金融市场改革相辅相成。首先, 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有相对优势, 保险和证券业虽然发展比较迅速, 但还远未发挥应有的力量。其次, 资本市场自身还不是很规范, 一方面股票市场波动较大, 存在着资产质量报告及信息不对称、庄家操纵股价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债券市场规模偏小, 存在着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 债券市场品种和发行人单一等问题。再次, 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多方金融主体在企业年金计划管理中的合作面临挑战, 使追求安全性和适度收益性的企业年金基金面临投资组合困难。

(四) 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

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 牵涉到财政、税务、社会保障以及专业监管部门等多个监管主体。虽然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一些监管法规, 但规定的比较分散、统一性不够, 还没有真正建立企业年金协同监管的机制, 不同监管部门间还需进一步明晰责任, 合理分工。

三、推动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对策

(一) 加大宣传, 使企业和员工明确企业年金计划的指导思想

企业年金可以实现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吸引优秀人才。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通过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可以提高员工退休后的保障水平, 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 吸引优秀人才,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建立企业年金有利于形成激励机制。企业年金的补充水平可高可低, 支付手段灵活, 可按照职工对企业的贡献不同设计不同的企业年金分配方案, 能产生激励效应, 保持关键岗位和优秀员工队伍的稳定。对员工的优秀表现提供企业年金的奖励, 鼓励贡献, 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 适当压缩基本养老保险比例

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可适当降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 使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与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之和保持在国家规定的总替代率水平上。

(三) 实行政策优惠, 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的经验看, 国家一般都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和规范企业年金制度的运作。特别是税收政策, 是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引擎”和“制动器”。借鉴美国401 (K) 计划中的税收优惠, 发挥税收政策杠杆作用, 支持企业建立年金制度。国家必须明确规定税收优惠条件, 在税收优惠政策上, 要合理界定政府的责任区间, 体现出对企业年金的发展给予鼓励与引导。目前各国最流行的是EET税制, 即允许雇主与雇员从他们的税前收入中扣除养老金缴费额, 并减免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 但对待养老金领取时则像对待其他应纳税收入一样, 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 完善资本市场

企业年金的基金积聚制度决定了对其进行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养老保险基金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甚高, 由于其刚性支出的特点, 又使得企业年金的投资营运对收益性和部分资产的流动性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为企业年金的基金营运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增加投资收益, 降低投资风险。目前, 我国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营, 主要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 虽然也有些企业委托某些专业投资机构秘密从事证券投资等, 但总体上投资渠道不畅, 收益难以保障。我国在企业年金运营和管理方面, 应允许符合条件的信托、基金、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和相互竞争。

(五) 建立协调的监管机制

首先, 政府立法监管企业年金的运营。通过法律为企业年金运营机构设置准入门槛, 可将经营业绩不良、经营管理不规范等的申请机构拒之门外, 维护市场秩序。通过法律法规对基金投资工具及比例作严格的规定, 是保障投资安全性与收益性的重要法律措施。其次, 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年金计划信息披露涵盖运作的主要环节, 避免“暗箱操作”。再次, 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 其他监管方式为辅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体系。一是加强委托人对受托人的监管以及管理运营机构之间的相互监督。二是加强行业监管。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 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内控的监管, 以确保行业内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三是发挥审计、会计和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秉文.中国企业年金何去何从——从《养老保险管理办法 (草案) 》谈起[J].中国人口科学, 2006 (2) .

[2]、林义, 彭雪梅, 胡秋明.企业年金的理论与政策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领导小班老师评语下一篇:幸福是什么的采访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