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阅读教学反思农村小学语文

2024-04-17

外阅读教学反思农村小学语文(精选6篇)

篇1:外阅读教学反思农村小学语文

外阅读教学反思农村小学语文

日期:2012-09-03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 20120708期

编辑:陕西教育报刊社

浏览次数:233

作者:作者单位 安康市汉阴县发扬小学 邓永宽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对此,我深刻反思,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作尝试。

1.家校联手,为学生推荐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推荐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这类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2.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具体地说,第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从指导方法上来说,要“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3.以研促教,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活化课程,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总之,经过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我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我认为课外阅读应该是一中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的确立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2:外阅读教学反思农村小学语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短短的几课时古典文化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视为重中之重,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文学底蕴还是不能迅速提高。“中学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困扰着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排斥的最根本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古典文化知识面、提高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但是这一要求落实的如何?我于2011年3月,对大庆市杜尔伯特敖林西伯乡蒙古中学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态度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与师生交谈、发放调查问卷和查看资料,对该校其情况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探求出有效教育模式,调动中学生热情,以达到根养浩然之气,传承文化之林的效果。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1.中学生对课外传统文化书籍的拥有量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储备情况;

2.师生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

3.中学生对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4.语文课外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阅读的实施情况;

5.语文教学中课外传统文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杜尔伯特自治县敖林西伯乡蒙古族中学进行,共发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约达95%,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口头询问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师生座谈会。

座谈会涉及到课外阅读的传统文化书籍、内容,还有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目的、方法、作用以及学生对开展阅读的态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等,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师生座谈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优秀

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8.2%。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难读。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学生的阅读面较窄。调查结果显示,165人拥有各类图书1426册,生均8.6册。胜金乡中心小学图书室学生用书18196册,生均12册。但是,由于学校开设课外阅读的空间相对较小,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阅读量相对不足,达不到预期效果。.厌读。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如做题”。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家校联手,为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原有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明显不平衡。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根据市教研室对课外阅读的总要求,以《课外美文》、《阅读大综合》、《小学阅读》(素质教育小丛书)、《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二)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具体地说,第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从指导方法上来说,要“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三)以研促教,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

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缘于疑,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按问题有针对性地“自读”文章的有关部分,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教师把花在多余分析、讨论、提问、机械练习上的时间省了下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活化课程,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几点建议

1.要创造性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谨防因为课外阅读,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读书笔记的书写,要“轻形式,重实效”。学生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千万不可因为“强调写”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指导能力。课外阅读课程能否发挥最大成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实现课外阅

读教学的“双赢”。

篇3:外阅读教学反思农村小学语文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

(一) 课外阅读资源匮乏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 总体上看, 课外阅读资源十分有限, 甚至十分匮乏。在笔者所工作的贵州农村小学, 很多到现在都还没有图书资料室, 即便有也是图书数量十分有限, 无法向学生开放借阅。对于一些偏远一点的农村小学, 图书室对学生来说简直就如神话一般了。而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中心街区, 也没有专业书店, 即便有一些小书店, 也是以卖教辅类图书为主, 这些教辅性的图书并不具备多少课外阅读的价值。学生家庭大多贫困, 具备私有图书的可能性就更小。在这种图书资源匮乏的现实条件下, 农村小学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确十分困难。

(二) 学生普遍缺乏课外阅读习惯

从学生角度看, 他们也普遍缺乏阅读的习惯。课外时间内, 学生大多想到的是玩各种农村流行的一些游戏, 如扑克牌等。在寒暑假中, 学生往往花较多的时间协助家长务农, 有点空闲时间也往往昏昏而过, 或张家李家地相互串门。由于缺乏阅读的习惯, 学生不会主动去寻找阅读资源, 因此课外阅读如果靠他们自觉完成的话, 几乎就成为空话。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 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课外阅读资源

鉴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的严峻现实, 课外阅读指导的首要策略就是要筹集资源。资源如何来?可以通过这样一些方式:一是号召全校师生捐赠;二是号召社会捐赠;三是向上级请要。除了这些方式外, 还有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共享资源, 即鼓励每个学生去买一本课外书, 大家买之前在老师处报个书名, 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每个学生买一本书, 所支付的成本并不高, 大多数学生应当都能承担;实在不能承担书费的, 教师可考虑赞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本书后, 让全班同学每周轮流换一次书。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只买一本书, 但实际却拥有了全班的书。假如全班有50名同学, 他们就拥有了50本课外书。这种方式能在短期内集聚课外阅读资源, 并且能保证课外阅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可谓聚少成多, 小投入大回报。

(二) 课外阅读雁过留痕

农村小学生普遍没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指导他们学会记读书笔记。每读一本书时, 首先要记下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出版年等信息。在阅读中, 要学会记录精彩的语句, 这里所谓的精彩没有统一的标准,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从写作的角度, 可以记录书中人物、景象或某些细节描写上感觉精彩的语段;从思想的角度, 可以记录其中富有哲理性的话语。刚开始时, 教师要耐心地对学生的笔记进行指导, 要尽可能多抽时间检查他们笔记情况, 并予以点评。要在指导点评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懂得记读书笔记的要领。

(三) 设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内驱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要以各种手段鼓励他们去阅读。比如课堂上可以适当引申介绍一些课外书名, 让学生去寻找, 或将作业布置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比如《少年文艺》、《小学生阅读》、《阅读与鉴赏》、《阅读与写作》等期刊, 就可以鼓励学生经常去翻阅。当然, 前提是学生要能找到这些刊物。为此, 学校可以每年订阅这些期刊。

(四) 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阅读活动来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比如开展阅读笔记展览、阅读手抄报评比、课外阅读黑板报评比、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 促进课外阅读氛围的形成,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地投入阅读活动。某教师在班级中定期开展阅读笔记展览活动, 并对阅读笔记进行评奖, 最终全班同学积极投入阅读,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五) 教给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 针对不同的个人习惯, 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一是粗精结合, 培养阅读能力。如果把精读说成是精雕细琢, 那粗读应该说是走马观花。粗读和精读是兼容并蓄的。不同的阅读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般新闻报刊可以大致浏览, 粗读一番;散文名篇可以仔细揣摩, 精读品味。这样, 使课外阅读既有速度, 又有收获。

二是循序渐进, 发展思维能力。小学生阅读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视野, 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分层次阅读,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初一的学生可结合课本推荐的一些现代散文, 如朱自清散文、冰心散文等;到了初二阶段, 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巴尔扎克、莫泊桑、马克吐温等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及一些作品。这样组织课外阅读, 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潜力,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是化读为写, 提高鉴赏能力。俗话说: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 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 不妨用圈点、勾划法, 眉批、旁批法加以鉴别、欣赏和评价, 把课外阅读的独特性感受记下来, 化成文字与作者及他们笔下的人物沟通交流, 这样才能擦出学生思想的火花, 在阅读中养成健全人格。

篇4:外阅读教学反思农村小学语文

针对这些现状,笔者从2006年起就着力于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研究、探索、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的特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环境对学生阅读这个主体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学生在书香氛围中,自然地受到环境熏陶,“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产生阅读的欲望,从而自觉阅读大量的作品。

1.整体规划学校校园布置,将校园打造成育人的“书香”氛围。

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一个好的氛围还是很重要的。学校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今天你阅读了吗”“阅读,让师生精神起来”等警句。通过环境的布置,创造校园的阅读氛围。甚至在一花一草一木旁都给它配上诗歌,整个学校的阅读氛围创造得很好。所以环境氛围的创造,让在我们这个推进阅读的过程中还是非常重要的。

2.打造随手可取到优秀图书的阅读环境

学校通过开放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走廊藏书“凳”、宿舍藏书“箱”, 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一部分自己最喜欢的书,这些书会伴随我们的一生。每个班级里的图书角,学校给精选配上好书,学校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就鼓励学生带两本好书,放在这个图书架上,虽然他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但买些书还是可以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月一换,这样一方面让学生的图书架慢慢形成,学生一个月带两本书来充实这个架子,分享自己优秀的藏书,读后进行相互交流。

建设学校文化墙,介绍优秀作品,定期更换不同作品的阅读简介,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内容,做到既配合了语文等学科教学,也能让学生丰富自己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知晓更多优秀作品。将优秀、丰富的儿童读物放到学生日常学习环境中。

(二)巧用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热爱阅读

要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学校得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后感受到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对书籍的热爱。

1.一星期一节的阅读课

在当前语文课程教学中,阅读课是没有进入课堂的,笔者通过多方面努力,说服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每周开一节阅读课,在这节课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师生默默阅读,不监督,不压迫,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爱阅读,从教师的行为中找到阅读的动力;同时也利用这节阅读课举办班级或学校的有关阅读相关的活动,比如通过图书跳蚤市场进行学生读物互换,通过主题阅读开展读书会……

2.一个学期一次读书演讲比赛和读书征文

学校在学期初教务工作计划中就拟定并作好安排,让学生将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实际运用到学习生活中,让他们看到自己阅读的成绩,吸收他人阅读的精彩所得,从而激发继续阅读的动力。

3.学校还利用节日、寒暑假期开展有声有色的古诗朗诵会、成语接龙、快速阅读比赛、故事复述比赛、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阅读评价

怎么样有效地评价读书的情况,这个也很重要。学校主要通过评选读书之星来激励学生个人,他会因为一颗星而激动。对班级主要通过评选书香班级,书香班级的牌子不固定放在某一班,而是一两周流转,每个年级只有一个,那么大家通过争这个书香班级来推动读书。学校还评选书香家庭,为了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学生的阅读,我们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让母亲或父亲和孩子一起来读,亲子共读,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亲子共读,不仅带动了家庭的学习,父母的学习,还带动孩子的学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一)精读法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和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1.教师提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在指导利用好工具书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寻疑、质疑、释疑。

3.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要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术,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及札记的方法,然后加以训练:寫读后感想,图书评价等。

(二)检视阅读法

这是出自《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方法,这是一种在学生不了解作品的情况下,必须学会的读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不仅能让自己真正读到自己想读的好书,还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将有限的时间有的放矢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学习之中。

1.了解书籍主题:先看书名页,特别注意副标题。如果有序就看序,或其他相关宗旨说明。

2.了解整体架构: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基本架构做概括性了解。

3.了解关键词目:如书中有索引,翻阅,发现哪条词目很重要,快速翻阅和词目相关几页。

4.了解作者介绍。

5.了解重点章节。开始挑几个跟主题紧密相关的章节快速翻翻。

6.了解逻辑线索。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连续读几页,不要太多,留意后记。

三、阅读内容的指导

农村孩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对阅读书籍的选择是没有来自家庭的良好指导的,所以笔者在阅读内容上研究了诸多的推荐资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作了不同的引导。

(一)不同学段学生推荐不同书籍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许多机构已经为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出了非常优秀的书单,教师一方面要参考这些书单,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该生学习的自身特点,推荐适合这个学生的读物,否则,达不到想要的阅读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才能推荐出真正适合这个孩子的好书。

(二)由课内学习延伸向课外阅读

叶圣陶说:“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在学习教科书的同时,教师要弄清文本出处,是否修改过,这样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小推荐他阅读原著的某一小部分还是整个原著作品。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课内的学习,也不断地开阔了他们学习的视野。

篇5:外阅读教学反思农村小学语文

调 查 报 告

陆河县上护镇中心小学

黄春姜

【内容提要】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教学 调查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语文教科书被语文教师,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于2007年6月至2007年10月,对陆河县上护镇中心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走 访、与师生交谈、发放调查问卷和查看资料,对该校开设课外阅读课的情况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探求出有效的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1、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

2、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

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4、语文课外阅读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5、语文课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中心小学进行,共发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 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优秀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5.4%。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从而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存在问题、难读。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学生的阅读面较窄。调查结果显示,140人拥有各类图书843册,生均6册。上护镇中心小学图书室学生用书9860册。但是,由于学校开设课外阅读的空间相对较小,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阅读量相对不足,达不到预期效果。2、厌读。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推荐好课外读物。

前苏联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原有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明显不平衡。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阅读。

根据中心小学对课外阅读的总要求,《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樱桃小丸子》、《格林童话》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水浒传》、《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写给小读者》、《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二)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具体地说,第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

(三)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缘于疑,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 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

(四)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成语典故,巧接诗词,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学生喜欢读。

此外,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四、建议

1、要创造性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 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谨防因为课外阅读,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读书笔记的书写,要“轻形式,重实效”。学生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千万不可因为“强调写”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指导能力。课外阅读课程能否发挥最大成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实现课外阅读教学的“双赢”。

篇6: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反思

1、以校园文化结合识字教学。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识字愿望,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定会收到好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的文化氛围进行识字教学。在对低年级孩子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引导学生趣味识字,学生会很容易学会,在课余及空隙时间,让孩子们认识班级学生的每一个名字,并知道字是怎么写的,孩子们认识了校园内的名言,草坪上的标语、、、、、、班上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许多,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2、以故事激发识字兴趣。

在每天的日常教学中,我坚持用一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记得第一次讲故事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在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下来不讲了。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眼睛,我告诉他们:“后面的故事只有看了故事书才讲得出来”,并说只有多认字,才能看故事书,才能讲出精彩的故事。在以后的时间里,许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不再沉迷于电视,而是缠着要他们讲故事,也爱自己看故事书了,遇到不认识的字还会问家人。现在,班上已经有一些孩子能看着故事书,简单地讲故事了,虽然结结巴巴,但却可以看出,他们识字的兴趣很大,学习语文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3、以《弟子规》《古诗》为读本,增加课外识字量。

在教学识字2时,我意外地发现小朋友对“三字经”特别感兴趣,很多小朋友一下子就会背了。于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要求学生不但会背还要认识上面的每一个字,这样,识字量也大大增加了。

4、以课外“识字锦本”巩固识字量。

孩子识的字多了,如不及时巩固运用,会渐渐遗忘。因此,我在班上指导孩子制作了“识字锦本”。将每天认识的字写在“识字锦本”上,如果会画画的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图画。再每天早上将本子里的字读一遍。孩子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长此下去,孩子们的识字量逐渐增多了,知识也更加丰富了。

上一篇:迎新换届晚会策划案下一篇:岞山中心学校地震应急工作自查报告